教育与艺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3:25

教育与艺术专业

教育与艺术专业篇1

关键词:艺术学;艺术设计;艺术教育;波普艺术;包豪斯;文人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238-02

怎样才能迅速提高这些学生的人文修养、艺术功底呢?我认为刚入学的学生绘画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这一点在入学考试中已获得证明。接下来的是要求学生了解各种艺术门类的特征和相关的艺术思维。除了给予学生一个宏观视野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课的逻辑、因果分析归纳的思维训练,有效地强化学生的理解力、把握力、学术定位能力与分析能力。纵观古今中外的大艺术家、设计家首先都是大文化人、大艺术家。如明中期的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到近代的吴昌硕、李叔同等。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等。他们在绘画、建筑、诗歌等诸多领域都成就斐然。这说明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他不光在绘画领域中卓有成就,他在多个领域互通方面也取得诸多成果。

为了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我们对学生在艺术史、艺术原理、美学等方面就要靠艺术学教育来培养、健全他的心理结构,发展他的个性和创造力等。这方面的教育作用有着提高综合素质的优越性。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部份,而科学、宗教、艺术等等学科组成了整个人类文化。在教学实践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训练使他们拥有较为出众的理论思辩才华和文献归纳能力。这种交叉、消化、再生不会盲目迷乱漫无边际。而是给予学生的这种把握全局能力,也是符合综合性大学鼓励边缘学科交叉与重组、提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办学宗旨。对于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将从“艺术与科学”“艺术与宗教”“艺术与教育”这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艺术与科学

纵观整个艺术史,艺术设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创造力奠定了艺术与科学的基础。20世纪西方现代设计运动中心;源于德国魏玛的包豪斯学院Bauhaus(1919-1933年),使设计艺术理论化、系统化,并体现在具有现代设计理念中。包豪斯崇尚简化的几何图形,以便与工业化社会的简约和批量化生产相适应。这就是人们对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典型范例。英国科学家兼艺术批评家马丁・约翰逊在他的《艺术与科学思维》一书中指出:“逻辑的或科学的,与想象的或诗情的艺术的两类习惯上被认为相互矛盾的观念之间,不光存在着对立,而且有着相似之处。毫无疑问,二者之间的比较研究会使他们相得益彰,因为它们习惯上的割裂与对立是近几世纪专业化的结果。”这就说明艺术家在构思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也要用推理、判断的思维。人是一个整体,除了形象思维能力之外,也有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说明科学和艺术在思维方式上和创作过程中,二者具有相互渗透性。

科学为艺术造就了理性;而理性转化为感性,改善、丰富了艺术的创造能力,拓宽了艺术的视野,加深了艺术的境界。通过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使艺术创作变得更加合乎逻辑,更加自由美妙。如波普艺术(Pop Art)发展就是艺术家用他们在生活环境中所接触的材料和媒介来制造大众所能理解的形象,以使艺术和工业机械文明相结合并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报纸、印刷品)加以普及。波普艺术一方面沿着与科技结合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又向实际生活渗透。与科技结合便产生光和动的艺术。向实际生活环境渗透的结果,便产生“综合艺术”。

反之艺术也对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对概念的、理性的活动施以灵感、顿悟的生命,使科学活动更加创新丰富。如七十年代兴起的“照相写实主义”或称“超级写实主义”(SuperRealism),其主要特征是利用摄影成果做客观、逼真的描绘。受现代工业科技的启发,西方当代雕塑中有一些艺术家从事活动雕塑(Mobile)的创造。这股潮流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构成主义和达达主义,其创始代表人物为:美国雕刻家考尔德(AlexanderCalder,1898―1976)等。之后很多人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来创造艺术。

当然在如今这样一个机械复制时代,艺术成了一种交换,不再以它的优美和纯情感动人心,而是以市场价值获得认同,复制技术制造出铺天盖地的复制品,它以一种摹本的众多性取代了本该独一无二存在的艺术品。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梳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寻找新的自身超越的突破口,重新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艺术与宗教

纵观世界绘画艺术的发展无不得益于各民族的接触交流。而宗教对于艺术发展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宗教与艺术是二种基本文化的形态。二者之间有着不解之缘,宗教借助艺术宣传教义、表达观念;而艺术又借助宗教进行充分的方式表达。千百年来,艺术与宗教就这样互相融合密不可分。佛教传人中国是在汉代,也就在那时印度的佛教绘画与雕塑传人中国,对中国的绘画、雕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开始是抄袭印度佛院中的佛画式样,这当然是匠人所为。从可靠的史料来看,最早的独立的山水画出现在佛教绘画中,并带有强烈的异域文化特征。当然也不能说佛教绘画是中国画的唯一来源。能成为中国画的作用还是中国艺术的传统精神。当外来文化的养料遇到中国文化的自然审美意识,中国画的独立产生就成了必然。后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国力强盛,文学艺术快速发展。在盛唐时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民族,而敦煌壁画,是佛教美术,它的主题是歌颂赞美菩萨通过佛画弘扬佛学思想。反映了世俗的社会状态。

它的发展虽然受到宗教影响但却奠定了中国画的基础,到了宋代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所以说研究中国绘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汉文化内部,它和盛唐的许多文化事物一样,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例如西画中的明暗画法在梁《健康实录》佛教壁画中早有记载:“一乘寺,梁邵陵王纶造,寺门遍画凹凸花,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眼望眼晕如有凹凸。”故又称一乘寺为凹凸寺。从这种凹凸画法色彩艳丽、立体感强且传于印度的特点看,定是我国所不常用的阴影法。其实它就是一种改变平涂勾线的明暗渲染画法。这是最早记载了我国佛教在壁画绘制中用到的明暗技法。从这一方面也说明艺术与宗教相互关联、相互纠缠构成人类精神世界不解之缘。

绘画史上各时期的特点不一样,有必要为学生进行梳理;如两晋南北朝,宗教画兴起,到了宋代文人画广为流行,士大夫的绘画潮流甚至影响到金代绘画,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为元、明、清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绘画题材方面;隋、唐、五代、两宋、人物画极为发达,而元代以后,则是山水画、花鸟画居于重要地位。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就需要我们在艺术学教学中进行深入研究。

三、艺术与教育

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同时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聆听得到了感悟,引起了思想上、感情上、道德上变化,进而促进人们奋发向上,立身行事道德规范则是艺术在教育功能方面的具体体现。

艺术教育是全方位的,不单单是一种思辩的、逻辑的美学课程。它需要整个教学组织结构和教学方式都必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兴趣、感觉到知识点。而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被迫的、讨厌的压力。在艺术院系学生中尤为明显的是专业的、技巧的课程还显关注;而素质的、文化修养的课程则缺乏热情。这就造成了以上所说的毕业设计尚可;毕业论文惨不忍睹的瘸腿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如何提高艺术学教育的质量,例如,培养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培养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审美心理结构得到健全发展。在进行美学讨论中应涉及到绘画和设计中遇到的各种关系如:形式与内容、时间与空间、抽象与具象、线条与造型、主体与客体等等。在进行艺术史、美学、艺术原理等课程教授同时要对中外美术史进行梳理,帮助学生认清当代中外画坛的基本格局(流派、地域、分布、作用。)并系统介绍各国各地区的绘画现状,对中国现实的绘画进行比较思考。对中国画中的文人画现象与西方绘画中的印象画派寻找各自不同的出处,如(中国的文化史和西方的视觉史)。进而探讨中国画的诗、书、画、印一体的知识结构模式与西方绘画史中的集解剖、建筑、和科学技术于一身的知识结构模式)。或延伸到对雕塑、建筑来进行探究。这些都是足以引起各种讨论的课题,能引导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大增。

教育与艺术专业篇2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应用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50-01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晚,但已有十余载。近年来,国家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因而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尤为重要。就目前专业本科教育现状而言,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对此,高校有必要促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的快速转变和过渡,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虽然成为独立学科,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不成熟之处,可能阻碍教育发展进程。首先,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相对较低,高校专业未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导致教育存在缺失。其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培养和提升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水平,导致教育教学模式与社会岗位需求相脱节,难以为学生营造美好的未来。最后,高校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时,对实践教育平台的构建较少,对应用型教学改革带来消极影响[1]。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教育转变的必要性

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教育的转变,具有必要性。首先,伴随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专业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实现应用型教育的过渡,才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其次,应用型专业教育转变,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教育转变,可进一步培养和提升专业人才素质,充分激发人才潜能,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更好发展指明方向。由此可见,加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教育的转变是必要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转变的教学改革

(一)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的实施者,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败,所以,在促进该专业教学向应用型专业转变的教学改革中,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十分关键。“双师型”、“复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对该专业教师的要求。首先,学校应组织教师定期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参与各工程项目。其次,学校聘请资深的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莅临学校指导,针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不足问题加以指正[2]。

(二)确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应确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深入开展。该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必须培养计算机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首先,高校可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学生大一至大三年级时,在校内学习既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大四年级时,深入企业或专门的校外实践基地而参与实习,跟进相关项目,既积累经验,又能提高应用能力,为专业教育实现应用型教育的过渡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根据该专业的职业岗位定位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应用型专业教育需求。

(三)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计算机和艺术的结合,因而在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进程中,应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首先,在创设理论教学体系时,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以了解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并力求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性。其次,创设实践教学体系时,相关人员应增设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满足社会岗位需求[3]。

新时期,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中,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标准,既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又能为社会培养一批批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的转变中,必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确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鲍枫,王以宁.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12:44-49.

[2]苗苹,程显峰,吴乃群,等.新媒体与数字媒体专业产学一体化的多维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21:147.

[3]杨祥民,王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与教学培养模式探析[J].创意与设计,2016,01:79-84.

作者简介:

教育与艺术专业篇3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高校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道德教育虽然存在着很大不同,但文科、理科、艺术科学生也有其各自特点,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执行,部分院校还出现方法落后、手段单一,严重影响了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施效果。

一、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诟病

传统的德育方法包括理论灌输、共性教育、强制说服等,这些方法我们不可否认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一定时期里曾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新特点的显现,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一)理论灌输

无论是高校思政人员还是学校的文化宣传,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着学校与社会的强加灌输,而学校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效果,忽略了学生理解的能力,重视范围的扩大,轻视学生在接受时的吸纳度,造成“雷声大、雨点小”的效果。难以将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容易形成强烈的抵触及逆反心理,有的艺术专业学生还会出现反教育示范行为问题。

(二)共性教育

重共性、轻个性。虽然目前高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但真正能融入实际教育中的所占比重少之甚少,缺少层次性和个体性。个体教育往往出现在触犯学校行为规范的事件时,思政人员才能进行个别教育,虽然这种个别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自我醒悟,但效果是不可掌控的。学生改掉的只是个别的违规行为,而与道德标准无关。

(三)强制说服

传统的道德教育缺乏明确定位,停留在比较空泛的说服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教师依然成为教育的主导,学生成为被动。学生只能服从接受,不可以反对抵触,强制说服的负面影响也因而显现。

(四)以管代德

艺术专业学生大多行为懒散、约束力不强,因此,思政人员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理管理等常规工作上面,认为管理工作可以统揽一切,忽略了德育教育工作,也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根本改变。

二、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及实践途径

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针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全方位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 学校要拓展艺术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空间

道德教育的成果不能简单从一个行为来评价,而是综合目标的检验。其中,知识水平蕴含道德认知、专业素质强化道德情感、心理健康增强道德意志、实践活动检验道德习惯。

1.知识水平蕴含道德认知。第一,文化课课堂教学应与文理有所区别。长久以来,无论综合院校还是专业艺术院校,文化课的内容设置大多是一样的评价标准。可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课成绩较低,理解理论的能力自然也较文理生差。因此,同难度的课程无法很好掌握,大多数学生会出现“厌学”,不参加文化课学习,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课程难度也应有所降低,接受才能掌握,掌握才能应用。

第二,师生平等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艺术专业生不愿意上文化课,这是目前的普遍现象,引发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有课堂的不平等性,教师为了让学生们不缺课,往往采用按照课堂出勤来评定平时成绩,“排座位”“指纹识别”等方式把学生“绑架”到了课堂,教师的权威绝对不可以侵犯,学生被动上课的结果就是课堂睡觉、玩手机来进行“自我反抗”,课堂是以互不尊重为代价的。针对这一问题,高校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吸引学生,可以采用减少理论授课的比重,通过一些当代艺术专业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如模仿、游戏、视频、辩论等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施加影响。

2.专业素质强化道德情感。第一,强化艺术专业大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社会责任感。很多艺术专业大学生从小就树立了从事艺术工作的理想,但是对本专业的追求只是为了自我发展,这一点与文理的学生大为不同。作为教育工作者,很多艺术专业教师片面强调专业技能训练,缺失文化性、人文性,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不是成功的艺术教育。我们要加强艺术教育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认同专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相信艺术专业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认知和艺术感受力的能量。

第二,形成专业团队式学习模式。艺术专业的专业教学形式也往往是教授与指导的模式,在国外艺术教学中,学生间的互动协作也是激发主动学习的重要形式。课堂上组成的非正式学习小组为完成一项具体任务而建立的正式小组,以及成员固定的长期性学习团队,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相互支持、鼓励、协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获得更多超出知识以外的收获,团队意识与沟通技能的提升将道德教育的被动变为主动。

3.心理健康增强道德意志。第一,把握心理阵地是德育教育的内在保障。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大中院校教师较为困惑的问题,适应问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成为大学生最为困惑的问题,每学期的学校心理普测呈数量逐年增多,年级群比例逐渐降低趋势。抑郁、焦虑、狂躁等问题的出现也较大程度地影响艺术专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更无从谈及道德教育。因此道德教育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注入生命教育和幸福感内容的引入,帮助学生由内化带动外化。

第二,依托网络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有力助手。从1987年中国向世界发出的一封电子邮件开始,中国人进入了网络沟通时代,互联网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大学生是在互联网中成长的一代,互联网发展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领域和渠道。通过QQ、微博、微信、信箱等沟通方式,让学生不用面对教师的威严而真心交流,把不敢说的话说出来,沟通变得再没有障碍,更有利于发挥德育教育的效果。

4.实践活动检验道德习惯。第一,专业技术型实践活动。艺术专业学生大多参加过专业技术提升类活动,如画展、艺术演出等,是艺术专业大学生在日常及假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最为广泛的活动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强化专业知识,为德育教育提供实践的机会。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大学生适时加以德育教育,将教育寓于活动之中。在承担专业导师角色的同时,还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咨询者,在大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其正确地引领,阻止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

第二,社会体验型实践活动。艺术专业大学生与社会的链接较文理学生的机会要多,鼓励学生要多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参加社会调查、生产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解国家和大学所在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通过这些社会体验型活动强化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实践中,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找到突破口,帮助学生在社会体验活动中认识自我,体验社会角色、提高辨别正确和错误的道德行为能力,提升道德修养。

第三,志愿服务型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型的实践活动是艺术专业大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刚刚入校的大学生尤其喜欢参加志愿服务型的活动,它打破以往由学生会到班级为主的纵向封闭式德育教育体系,多角度、多层面地教育学生。通过丰富的“社服”活动及“三下乡”“西部服务”“支教”“帮孤助残”等活动,巩固和深化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的广阔舞台。学会关怀他人,奉献爱心,在活动中学生往往会被先进模范的事迹所感动,在感动中得到升华。

第四,创新创业型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在艺术专业大学生占有较大比重,“90后”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尤其更懂得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参加创业活动:售卖艺术作品、家居设计装修,驻场演出,成立专业工作室等,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只要有网络平台就可以进行销售,时代为艺术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更多机会,但也带来了更多的诱惑和挑战。诚信经营、洽谈业务、创新成果原创都是检验学生德育水平的机会,如果处理不好,可能还会违背道德底线及触犯法律。高校教师要针对创业学生进行监督,经常找他们谈心,指导其未来职业规划,鼓励其诚信经营,适时也可以做一些社会调查及反馈,及时纠正不良道德行为,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二)家庭教育是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社会往往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任务归于学校,忽略了家庭这个重要因素。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奇曾指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是家庭”。父母的道德水平对孩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观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在父母“言传身教”中形成的,因此家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1. 艺术专业大学生家庭德育的根本任务。艺术专业大学生较文理学生来说,大多有较强的个性,家长不仅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还要在人际相处、恋爱关系、就业规划等方面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由中小学阶段的“重智轻德”向“重艺重德”转化,摒弃一些“老实人吃亏”“重要考试可以抄袭”等道德缺失现象。

2. 家庭建立良好的德育环境。家长是家庭德育的教育者和实施者,教育子女切勿粗暴、蛮横,强迫子女被动接受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子女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影响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从而在学校出现失德的行为。

教育与艺术专业篇4

关 键 词:艺术专业 教育管理 思考

近几年,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为高等学校的校园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部分,研究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如何把握他们的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趋利避害,引导艺术专业学生健康成长,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科学管理,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专业学生特点

1.艺术专业学生优点

①思维敏捷,具有创造性

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其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乐观向上,对真、善、美的追求热烈奔放,对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充满憧憬和希望,对社会问题反应强烈,能够迅速吸收社会进步成果,是大学生中较活跃和进步的特殊群体。近年来,艺术专业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求知成才愿望强烈,他们渴望新知识,对迎接社会挑战有危机感,因而更加关注自身素质和创造思维的提高。

②专业情结浓厚,有一技之长

艺术类大学生比较务实,讲求实际。他们思想中充满危机感与忧患意识,重视竞争,努力在大学和社会中完善与发展自己。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更加实际,重视现实,看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趋向务实,树立了讲求实效的品格。他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努力开拓交际范围,重视社会实践,渴望成才,所以希望自身能够在专业上有所成就。

③独立意识较强

由于高考专业考试的缘故,许多艺术类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独立生活,在外寄宿写生、练声,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各高校单独考试。相对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他们也具备直率大方,重感情的优良素质。

2.艺术专业学生缺点

①集体主义缺乏,组织纪律性不强

艺术专业学生一般强调个性化发展,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较淡漠,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在他们看来,“艺术就是激情”,他们比其他学科的青年学生更加好恶分明,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是大学生中较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由于受艺术不分国界和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自身缺乏自律性。因而存在一些法纪观念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弛等现象,向往所谓绝对自由,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②文化基础薄弱,缺少一定文化底蕴

相对其他专业学生而言,艺术专业学生知识面不够宽,思想深度不够,语言文字功底较差。尤其是对英语的学习和对公共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成绩偏低,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就势必导致一些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较狭窄,注重经济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轻视基础课和人文素质课,而只重视专业课。

二、艺术专业学生特点成因

1.专业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专业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直接起着示范作用,教师的文化修养、政治思想品质、个人风格、为人处世等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形成。

2.家庭因素的影响

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大多数较为优越,相对而言,一些学生都较自信或自负,个性强,依赖思想重,容易偏激。同时也造就了他们较高的优越感,自我感觉良好,对自我道德意识空间的提升缺乏足够的认识。

3.专业特点影响

艺术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并能努力塑造个性风格,从而完成具有创意的设计作品。艺术教学讲究感觉悟性、个性特色、师承关系和风格流派,所以专业特点直接决定了学生特点。

转贴于 4.主观因素的影响

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一些艺术类大学生聪明、好强、思想开放,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文化素质较普通文理类大学生普遍偏低,社会活动多,交往面广。由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基础文明修养不够,从中学到大学,一些自律性不强的艺术类学生一时间无所适从,这就形成了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现象。

三、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分析

1.以人为本,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在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中,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尊重他们的个性,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不否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特点,不夸大他们的缺点和劣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关爱的氛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专业,发挥特有的专长。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实施教育非常必要,我们应该适时地抓住热点、焦点问题,适应他们思想活跃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个性优势,充分而深入地进行教育。

2.重视学生心理辅导

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容易产生思想偏差。当他们愿望落空和心理出现挫折时,就易产生诸如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其中少数学生有厌世、愤世等不良心理。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凸现,已经影响到其个人行为的判断和价值观取向。当前,由于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在青春期出现了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转第133页)(接第140页)因而产生了一些无法宣泄和解决的问题。从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职能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角度出发,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咨询工作体系。

3.放大艺术生的“明星效应”

艺术类的大学生们总体上看是具有开拓性和积极上进的,他们重视个人价值实现,追求自主独立的生活方式,也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公德意识,思维活跃,渴望成功,善于表现,容易成为一个集体中的“明星”。如此,我们便可放大这一效应,采取一些激励式的教育手段,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讲座、影视评论、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学校艺术教育产生良性互动。

4.为艺术生搭建成才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与专业密切结合的活动吸引学生,开拓与专业密切结合的特色与品牌活动,积极发动艺术类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特长大胆进行独特的创意,激发其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师生的认可中感受到专业的魅力、工作的成就和享受到服务、奉献的乐趣,并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凝聚力的教育,使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利用学院专业优势,积极培育学生团体文化,既有助于专业的钻研和拓展,又有助于学生的相互沟通,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鼓励学生走出去,尽量多地接触专业先锋、名家大师的作品、大师的人格魅力及对艺术创作的执著追求,这些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学院制定学生科研奖励办法,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让他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者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用优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为艺术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开拓新领域。不断丰富和改进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水平,要时时体现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艺术专业学生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结语

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只要我们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断研究和探索,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就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履平.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教育管理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7(01).

[2]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04).

[3]张信群.高校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探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02).

[4]肖养蕊.关于对艺术类学生加强两课教育的若干思考[J].艺术探索,2003(05).

[5]程刚,俞兵兵,李利民.新时期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价值观分析[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3).

教育与艺术专业篇5

关键词:中职艺术专业;班主任;养成教育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叶圣陶曾经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班主任作为学校和学生的沟通桥梁,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中职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

中职艺术专业学生的构成比较多样化:一部分学生是热爱艺术并且志向投身艺术,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而选择上艺校为高考做准备,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被家长逼着来上学的。

1.年龄较小,依赖性较大

从年龄方面看,学生的入学年龄普遍都在11岁至13岁之间,绝大多数学生是全寄宿生。学生的依赖性比较大,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觉性和自律能力等都有待加强。

2.活跃好动,心智不健全

从心理方面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模仿能力强,性格普遍比较活泼、好动和外向。很多学生心智还不健全,经不起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内心敏感而脆弱。

3.文化薄弱,专业投入多

从学习方面看,学生大部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比较大,热情比较高,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比较多,但是大多数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

二、中职班主任的特殊角色:老师妈妈

中职班主任的工作具有双重性:不但要教书育人,而且要充当学生的家长、代行家长的监护职责。对于中职艺术专业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班主任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也像是“妈妈”一样亲切并具有家长威严。

三、养成教育的思想内涵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养成教育,一是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二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三大核心任务。可见,养成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素质教育。

四、中职班主任的养成教育之道

1.养成教育的源泉:爱的教育

陶行知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记》也云:“亲其师而信其道。”

(1)班主任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看问题。现在的学生个性和自尊心都比较强,成熟也比较早,班主任尤其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公正平等”地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

(2)班主任要密切与学生交流沟通。我坚持深入班集体和走访学生宿舍,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力求把矛盾和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

(3)班主任要从点滴小事关注学生。由于学生入学年龄小,我从开学时就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消除负面情绪和思想包袱。

2.养成教育的精髓:规矩成方圆

孟子曾经说:“规矩,方圆之至也。”我从新生入学就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制订了具体的班级行为规范。

(1)从文明礼貌抓起。中国是礼仪之邦,明礼懂礼也是养成教育的一个基础。我很重视教育学生注意礼貌礼节,特别是课堂礼仪。

(2)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一直狠抓课室卫生并规定不能随意带饮料零食进入课室,不能随地乱丢垃圾等,以提高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学生业强文弱的情况,我根据学校的功课表帮助学生分配好一个星期的学习时间并跟进落实的情况,引导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

此外,应关注学生的不良习惯并及时纠正。

3.养成教育的中坚力量:班干部

班干部是养成教育中的一支主干力量。从新生入学开始,我就开始密切地观察留意合适的人选。在此基础上,我采用个人自荐和他人推荐由竞选投票产生的方法选出了合适的班干部,并书面公布了班干部的职责分工,确保职责明确。

为了保障班干部工作顺利开展,我给班长一本“课堂评估本”,由任课教师根据上课表现情况填写;同时,纪律卫生委员、科代表也有相应的记录本,分别记录日常出现的不良行为现象;我每周五统一查阅并在班会课上予以引导纠正。

4.养成教育的驱动力量:家庭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不可能完成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极其细致艰巨的工程。”

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具有两面性:往往在家是个好孩子,一到学校就变了样。作为中职学生的家长,有的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爱莫能助。因此,中职班主任要保持与家长联系,就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家长及时沟通,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养成教育的成功实施。

总之,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程。中职班主任要秉着一颗爱心,紧密联合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力量,发挥好班干部的作用,从小从严抓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陈军剑.如何加强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考试周刊,2010(05).

[2]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孙宗波.中职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2):184-185.

教育与艺术专业篇6

(1)教学现状

经济要想转型发展就要进行创新,学生想要更好就业就必须进行创业,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刚性需要。因此,高职学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是遵循国家教育发展方向的。

目前,高职学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具有勇于创业的意识。但是,由于我国高职学校开办创新创业教育时间较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基本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模式简单,涉及领域较少。第二,师资队伍不强,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第三,教材种类很少,缺乏案例分析内容。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

(2)教学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很有教学意义的教学模式,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独立创业的能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不仅缓解了社会上的就业压力,也促进了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真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 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又由于它是一门新兴科目,开设时间较短,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而随着市场的发展需要,就业企业单位却对该专业的毕业学生要求很高,可见,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方式面临改革。下面,我先介绍一下传统教学存在的有关问题。

(1)师资力量不强

艺术设计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担任该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多来自该专业毕业的优秀学生,他们多数毕业后就从事了该专业的教学工作,尽管这些教师有很强的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的实践能力却很低,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出现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因此,教师队伍的薄弱会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

(2)教学体系不完善

尽管高职学校增加了实践课程,但是由于各个实践课程都相对独立,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这就造成学生学习的实践课程不够连贯,如果岗位要求较高时,学生就会难以胜任工作,因此,教学体系不完善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3)教学教材缺乏

目前,应用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教材较少,所以,由学校从事该专业的教师研究并编制教学内容是各高校的普遍情况,这些教师理论知识很强,但是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因此,这些教师编制的教材就会出现偏差现象,也就是理论知识多,实践知识少,这对学生教育来说有很大影响。还有,本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缺少行业经验,编制的教材内容更新较慢,教材中会出现很多不适用社会需要的知识,这就造成教学内容和社会需要脱节,这成为了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问题。

3 研究创新创业园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构建实践课程的教学平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党中央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符合政府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的。因此,高职学校主张建立创新创业园是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需要,是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基本设施。创新创业园就好比一个企业加一个工厂,不仅创建了一个又一个企业,更成为了学生创业的平台。

(1)建立创新创业园的意义

创新创业园让学生学到了所需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可以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还有,创新创业园也有利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以后独立创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是教学内容、方法、思想、评价、教育体制上创新。以往, 高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形式很少,常用的方式包括开设创新课程、举办创新讲座等,这样方式只是创新教育中的最基本形式,所起到的教学效果根本不够理想。但是,创新创业园的建立却完全解决了这些问题,它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多有效的教学形式,让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园这个平台,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巧和技能,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创新创业意识养成了。还有,通过实践活动的训练,学生有了很强的心理控制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他们有了坚强的意志,有了面对挫折的勇气,学生的这种创业心态为他们创业提供了更大的保障。另外,创新创业园所涉及的领域较广,包括:金融、管理、经济、文化等,为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选择的空间。

(2)创新创业园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顺利发展

高职学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园是教学发展的需要,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保证了高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顺利发展。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在艺术设计学科的实践内容上,创新创业园可以和实践课程很好的结合到一起,让该学科的实践课程更加完善,从而保证该学科实践内容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第二,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创新创业园可以为该专业引进有极其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这无疑给学校增加了更大的师资力量,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让年轻教师学到了很多教学经验。第三,在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园为学校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场所,这样的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师授课,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创新创业园和实践课程内容的结合

(1)实行“双导师制”

艺术设计类专业注重实践课程的学习,而“双导师制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手段。所谓的“双导师制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配备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各一名,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校内教师的理论知识,也学到了校外教师的企业经验,从而实现了个人整体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艺术设计类学科,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实现“双导师制”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教学优势。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理论知识的辅导,让学生掌握实践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校外教师负责学生实践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

(2)实行“工作室教学”

工作室是学校和企业的中转站,是教学和市场的桥梁,实行“工作式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工作室教学”需要教师先立项目,然后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的研发工作,在整个项目研发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养成了。还有,通过同学间的长期合作,学生们的团结意识增强了,学生们的协作能力也提高了。如果把创新创业园和工作室教学进行结合,学生间的交流更大了,学习的领域也更广泛了,这对学生创业有极大的好处,学生有了创业的平台,学生创业的成本降低了,创业成功的机率也就提高了。

4 结束语

教育与艺术专业篇7

论文捅要:本文以五年制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基础,用系统的视角,就教学对象的培养定位、语文素质要求及课程体系展开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大学语文课程的若干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应当切合专业学习,以提升言语能力为旨归。

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现在的局势真可以用“战国时代”来形容一当然,这也绝非坏事,战国恰是成就诸子百家的非凡时代一正是这样一个争鸣的状态,使得许多同仁及有识之士对本课程的价值、意义及解决方案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凡的成果,为进一步的探索铺平了道路。笔者所在的学院是一所着眼于培养学前、小学师资的高职学院,本课程以两节一学年的方式开设,约72课时。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及大学语文教学,愿意解剖自身处境,为这样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大学语文的教研,提供一个案例,以供同行及研究者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小学艺术教育专业与语文素质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了一门新型的课程——艺术(综合),随即推出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将该课程的性质确定为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与经典性。为了培养与之配套的师资,2002年我院率先开办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定位于一专多能型的培养目标,着眼于专业与教育能力兼备的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上力求基础全面、专业凸显。”也就是说,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更高更全面才行”。

我院该专业培养规格有这样两条,“通过艺术各门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非艺术相关学科关联的学习实践,获得广泛的良好文化艺术素养”(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进行教学分析、反思、评价,总结的能力,文字、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的实际应用能力,能掌握学习方法,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对专业教育理论及教育发展新动态进行研究的能力”(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良好的语文素质对提高专业感受力、想缘力和表达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基于以下前提:各类艺术均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联系紧密,语言艺术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艺术的创造需要一种内在的动力,也就是说艺术类学生需要将所学的文化知识内化成情趣和气质,并与专业素质融为一体,成为专业成长助推力。

二、大学语文与课程体系

单纯地讨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容易陷入某种想当然,笔者认为不可单纯地着眼于某-(1课程,问题产生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解决的途径也必须是建立于这样的关系之中。正所谓“广摄四旁,圜中自显”。

(一)大学语文与其它语文类课程。在我院的《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文化课程中的语文类课程分别设置有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教师口语、应用写作、大学语文四门。

1.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是基础课程。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要义即:使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由于学生水平因素的制约,完全按高中模式进行教学湿然有困难,好在没有高考的压力,给因材施教留出余地。笔者认为,可行的做法就是处理教材,结合学生对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的思考,添加关于艺术随笔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现实中,高中阶段的教学只能使学生具备初步读写能力,准确地说,就是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还相当薄弱,认识也还处于肤浅层面。因此,在表达实践中,其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2.教师口语是-一门偏重于技能的课程。语音标准,口齿清晰是对艺术类学生的基本要求。对此,学生重视,学习热情也高。该课程以一节两学年的方式开设,同时,结合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解决普通话语音问题,此外,通过朗诵、演讲、辩论等口头一般表达技巧的培养,有效地分解了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课程在口头表达训练的压力。但由于课时量少,对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在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以及深刻性上还存在不足。这部分不足将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得到提高和强化。

3.应用写作,“具有很强的普适性。通过以例说‘法’、以例学‘法’,使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得益彰”(詹昌平.应用写作·编写者的话·校本教材),同时,针对性地练习与专业切近的事务性文体写作,如串词、策划案、广告文案、调查报告、教案以及简历的制作等。有效分解大学语文写作教学方面的压力,并与大学语文形成互补关系。

以上三门课程均在特定时间段里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大学语文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策略。大学语文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语文类课程体系中,在语文素质与言语生命力培养中,肩负着整合、提升、强化的重任。

(二)大学语文与专业主干课程

在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职业技能训练上,有艺术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分音乐方向、美术方向、表演艺术方向的专业主修和辅修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业课程中有一批艺术鉴赏与艺术理论课程,如美术基础理论、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原理、儿童歌曲创作(音乐方向必修)、音乐欣赏(音乐方向必修)、中外美术简史及欣赏(美术方向必修)、中外舞蹈简史(表演艺术方向必修)等。这些课程大多处于五年制的中后期,与大学语文类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使大学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与能力的总目标更具可操作性,笔者将之归结为“能说会写”四字。“能说”即面对公众条理分明地发表见解(要求脱稿表述)。“会写”即能写文章,对于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即属于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一般而言,专业教师不会进行专门的写作指导,但却期望学生能“写出思路清晰且具有说服力的文章”。

一个关键,即学习者对于本专业的理论课程投入过少,将直接导致整体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成为一大难题,同时也将波及大学语文对语文素质与能力提高这一愿望的实现。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即“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是对课程实施的谋略与策划。

(一)引导正确的认识,让大学语文——母语高等教育成为言语成长的内在需求。艺术类学生通常具有这样的个性特点:性情开朗活泼,感性思维能力强,其中尤以审美感受力最为出色。此外,乐于接受新观念,热衷自我表现,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人文学科的学习,纪律观念较差。表现在语文课的学习上就是学习热情不足,甚至出现排斥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不涉及个人意义,且具有某种紧迫性,那么,学习者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因此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的问题。也就是要揭示出课程与学生个人之间的意义和价值,且处于某种紧迫状态。其次,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课程,不是通过基础阶段教学就可以完成的。在教育不得不看就业市场眼色的今天,对于语文教育,尤其需要一份特别的远见与信心。

(二)“能说会写”的有效达成。应该说,“能说会写”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大学语文处于高等教育中语文学习的最后时期,必然面临把关、整合、提升与运用等问题。说与写,即是应用,是言语能力的最终体现。,

1.以“人文·艺术”专题教学为线索,于具体讲授中凸显语文。(1)将讲读课时压缩至总课时数的一半,为“能说会写”训练留出余地。虽然讲读课是“见效慢”的直接体现,但精彩的讲读课却是深度阅读的示范与引领,是“能说会写”的前提。为避免陷入“内容不够深入”以及“不能引人入胜”的境地,教师须全面深入文本,找准“语文点”,才可指望学生跟随而来。因此,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进而引人入胜是大学语文讲读课的至高境界。(2)为了保证课程的精彩度,可多位教师优势互补,以接力课方式进行授课。(3)自编大学语文教材,以艺术精神、美学漫步、文化价值三个专题二十一个篇目,期望学生关注艺术之根本、审美的价值取向以及各文化形态之间变化与交流等论题。此外,在思想成熟,眼界开阔,塑造自主的人格,认识自我生存状态等方面,编选有大学灵魂、思想自由、青春呼唤、生存智慧等相关专题与之匹配。(4)通过阅读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其具有较扎实的语文根底,从而能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程。

2.以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为“会写”的日标。这里所说的“会写”——艺术类文章的写作——包含有创作,但更多的是指伴随着专业学习而进行的一系列文字表达。这样的文字表达是有层次的,低的层次是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体会、感受和理解,高的层次是较为深入的、系统的对艺术的欣赏、阐释和评论。大学语文与专业理论课程有望合力经营的即是后者。文章写作与文学创作有天壤之别,文学性写作是属于艺术思维,属于感性思维,但艺术文章写作更多的是理性思维、属于抽象思维。从事艺术文章写作,与其他文章写作一样,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比较鉴定、取舍定夺、深入开掘以及驾驭语言的艰苦过程,必花费脑力,发挥潜能,才可完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还有:

(1)使学生将写作意识渗透于日常的专业学习中。如果怀有写作的意图,那么,在专业学习中,就会更加细致地观察——一如绘画中的写生练习一般,充满了细致丰富的感受——这样的经历和意识有助于在语言书面化的时候精致地选择词汇,而不至停留于含混粗疏的措辞。

(2)消解对借鉴的认识误区。在前人研究的精华面前,初学者总是直不起腰米,不知道该怎样吸收与运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因此,学生首先要学会“转述”——即用“自己的语言和笔调叙述资料的观点,并在文中为引用的观点的来源加以说明并表示感谢”。墩师不仅应教会学生具备分辨“合法转述”与“非法转述”的区别,还应使其具备“合法转述”的能力。比如可练习从材料中提炼他人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这一步最为关键)。至于该如何缓解专业理论功底不深的担忧,最好的办法是先将自己的思路写下来,再查找资料并加以充实。

(3)虽说“文无定法”,但终究还是有“法”可依的。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是文章构成要素,应遵从其基本规律。在此,笔者认为,尤其应当使学生牢固掌握的是文章写作的基本原则——清晰、精确、简练。对于文章,“清晰”意味着深入思考,分出层次,“精确”意味着察无误,敢下判断,“简练”意味着舍弃多余,直取价值。也就是说“清晰”重在分析细化,“精确”重在揭示本质,“简练”重在去除多余。

(4)搭建循序渐进的梯阶。提升艺术文章写作教学效果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使写作学习过程化。往往有这样的情形:教师刚宣布一个大作业,底下总是唉声一片。原因何在?从写作者的角度看,完成那个作业,就像要一步登天那样困难。因此,需要搭建梯阶。提倡以理性(分析性)的思维为文章思维之根本,从现成的艺术文章中练习提炼主题句与中心,并进而揣摩写作规律。有两点规律不能不熟练掌握,一是条分缕析法,即能就某一问题深入开去,分出层次。二是概括提升法,即应用所学知识,将自己的一般感受概括与提升。这一过程其实正是文字表达与专业理论融会出新的过程。

3.以“读书报告会”方式支持口头表达目标的实现。选择读书报告作为大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模式,是基于以下三个前提:一是对原著进行深度阅读:二是连接自我阅读与口头表达:三是认知、思想、情感的检验。读书报告就是根据阅读感受,自由选取一个感兴趣的角度确立论题,面向听众发表读书心得,达到彼此交流之目的的一种方式。训练点即学会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语言有力地进行口头表达。本课程组成员在所执教的各班级中,每学年每班约有72名同学(全班约85人左右)获得五分钟上台做读书报告的机会。其中有几位同学在全院“艺术·人文·经典”读书报告会上分别做了关于《红楼梦》、《梁思成谈建筑》、《肖邦与浪漫乐派》、《贝多芬传》的读书报告,能够自如地使用媒体技术,将音乐、画面与脱稿讲述流畅地融为一体,给昕者创造一个美的感受过程。

教育与艺术专业篇8

 

一、艺术教育的专业化

 

要知道艺术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生活的重要象征,它是与人类社会共存亡的,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艺术。因此在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各种教育逐渐走向了专业化,而艺术教育也从最先的综合普通教育内容细分为各个独立的教育模块。可以说艺术教育的专业化使得艺术更加繁荣,但是也会使艺术教育内部发生分化。下面就对艺术教育的专业化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为艺术教育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

 

(一)专业化提升了艺术教育的水平

 

无论是国内外,艺术教育的专业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使得艺术的创造性和效用性得到提升,为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加科学、专业、系统的教育体系,并且促使艺术教育从多种社会文化科学中独立开来,变成一种专业化的领域。现如今的艺术教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包括了美术学、影视学、美术学等等,这些有利于对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不断地完善和健全艺术教育理论,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科学的规划,增强了艺术教育的价值。

 

(二)专业化导致了艺术教育与其他文化的割裂

 

艺术教育大部分都是来源于人们的社会文明,各种各样的科学文化技术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就要求艺术教育不仅要服务于专业化的人员,同时也要关注非专业的人才培养。艺术教育然而在社会不断发展,艺术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前途下,艺术教育的专业化有可能会变成过度的专业化,使其与其他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割裂开来,和其他文化的沟通和联系变得困难。这种困难主要体现在艺术教育的理念和选择这两个方面上。一方面其专业化会导致教育工具的滥用,老师更加注重各种技术的运用,却忽略了学生对艺术知识的接受情况;另一方面,这种专业化使得人们认为只有艺术工作者才需要艺术,而非艺术工作者则不需要理会艺术,从而让人们做出了消极的选择,学生只是关注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并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科学文化教育课程中;而大部分非专业性的艺术教育学生选择艺术通识课也只是为了修满学分。这些消极的现象不仅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艺术教育的通识性

 

实际上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大学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中,并且对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然而在对待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这两者的关系时,又存在着误区与偏差,正确处理好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能够极大地推动艺术的繁荣。

 

(一)通识性是当代艺术教育的重要特性

 

我们一般将艺术教育分为艺术专业化教育与艺术通识性教育这两种。前者是区别于通识教育的类同教育,它是针对专业性的学生;而后者则是由相关通识教育构成的,主要面向专业性的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校会将艺术通识课作为学生的选修课,让学生进行自由地选择;而非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参与到艺术通识课程当中。因此为了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和进步,务必要立足于现代文化科技,这是因为通识性是当代艺术教育的重要特性之一。一方面它能够使艺术教育得以实施,另一方面又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艺术的认识,不断地拓宽自己的思维,增强艺术的适应性和融合性。

 

(二)通识性的增强需要艺术教育的推动

 

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懂得艺术知识和技能,了解各种艺术的创作与发展对于个人的艺术素质提高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专业性的学生,艺术非专业的学生一般不需要掌握较为深入的艺术教育,但是如果没有接触过艺术教育,获得相关的艺术培养,那么就很难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然而由于艺术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社会将艺术教育过分专业化,弱化了其通识性,以至于非专业艺术生很难接受到好的艺术教育。因此学校务必要将艺术通识课程增加到艺术教育的内容中,让每一个非艺术专业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艺术教育。

 

三、促进艺术教育中专业化与通识性的有机结合的途径分析

 

从教育的方向上看,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价值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教育价值,它主要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一个是通识教育价值,它主要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而且艺术教育的专业化与通识性实施的目的、采用的方式方法都是有所不同的。

 

为了能够促使艺术教育更好的发展,学校相关教育着务必要更新自己教育理念,避免那种单一的人才教育观念,创设人人都有的艺术教育理想,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艺术的熏陶和提升。其次,要增强艺术专业化课程的通识性,这就要求老师要将多种学科进行结合,不断拓宽艺术专业教育思维,确保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第三,要强化非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艺术通识教育。由于一些功利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艺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被压缩到很低的水平,即使很多人参与到艺术通识课程中,但是部分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加上选课要求的提高,艺术教育的课程已经很难达到艺术教育的基本标准。因此就要强化艺术教育的艺术通识性教育,不断完善学校艺术课程的建设,使得艺术教育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另外老师也可以组织一些丰富有趣的艺术活动,在营造良好艺术氛围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艺术综合素养。

 

上一篇:当代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下一篇:纺织服装行业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