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6:46:40

小学跨学科教学案例

小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环节;世界500强企业

一、《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要求

《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也是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硕士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及发展、国际投资环境及评估方法、跨国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战略、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资本运作、跨国企业的内部贸易与转移价格、跨国企业的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社会对跨国企业的管理等。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国际投资和跨国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前沿研究成果,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投资项目选择、国际企业管理和实际业务操作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方法为,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理论知识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学生通过听课、课堂讨论、案例阅读、及分析世界500强企业的小组作业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强调案例教学,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是:(1)提供课堂讨论案例;(2)提供章节教学案例;(3)关注跨国企业时事热点新闻事件等。

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1)通过世界500强企业官方网站,了解跨国企业经营与管理;(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世界500强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3)分小组完成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分析作业。

二、《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环节设计

1.课堂讲授

课程讲授重点内容: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方式;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跨国公司技术贸易;跨国公司的研发、生产、营销、财务、融资、税收、人事管理;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跨国公司在华投资。

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理论: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投资理论、跨国公司投资理论的新发展等。

2.案例教学

课堂讨论案例是以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为主,主要有:案例1,美国迪士尼进入日本、法国、香港和上海等国际市场方式比较及分析;案例2,韩国三星集团技术研发跨国战略联盟战略分析;案例3,美国苹果公司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案例4,瑞士SWICH手表的国际转移价格避税案分析;案例5,世界500强企业撤出中国市场典型案例分析等。

案例讨论和分析内容包括:(1)针对所学章节知识分析上述案例,如战略联盟、国际转移价格、技术战略、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等;(2)通过案例分析和了解跨国公司战略决策导致企业成功或败的原因;(3)案例分析过程要求学生参与。

3.时事热点新闻

在课程讲授的整个学期中,教师密切关注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关的时事热点新闻事件,在课上结合讲授的相关章节知识,做到每周一个新闻事件,及时分析,使学生深切感受到:(1)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相关性;(2)理论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3)学习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性。

同时要求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新闻,特别是与本书章节相关的发生的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关事件、跨国公司战略、跨国企业收购并购案例等。

例如:2015年9月份,披露的“德国大众企业尾气排放数据造假事件”,由此,引发的德国大众总裁文德恩因造假事件辞职的报道。针对这一事件,对德国大众企业品牌、股价和跨国诚信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析。

4.小组分析作业

在学期开始时,布置小组分析作业,每4名-5名学生一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分析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分析内容包括:企业概况(涉足的行业、现任CEO、500强排名);经营产品(系列品牌名称);企业标识;海外市场分布情况;组织结构图;技术领先领域(重要的技术发明);成功的经营与管理经验;企业国际化战略;在华投资情况等。

其目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资料收集,全面了解世界500强某一企业,以PPT演讲方式与全班同学分享。

小组分析作业的教学预期是:一个学期大约有10-12个小组,分析了10-12个世界500强企业,整个学期每位同学都能够较深入地了解10-12个世界500强企业。开拓了学生的眼界,通过收集世界500强企业资料,阅读企业年报,获得企业二手资料。

三、考核方式及教学效果

《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考核目的是了解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包括期末考试和学生平时课堂表现。考核包括三部分,具体分值占比为:学生课堂讨论发言占总成绩的20%;小组分析作业PPT演讲占总成绩的2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上述考核方式,较全面地考察了学生的能力,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本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学生肯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案例教学令学生满意。主要表现为:(1)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关注时事热点问题;(3)提高学生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全面考察的学生学习情况。

综上所述,《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采取案例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达到了教学目的,效果也令学生满意。

小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篇2

本学期,我园以案例研讨为主要园本教研方式,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出“内部自省”学习与反思-“优质课参照”学习与反思-“专家引领”学习与反思的案例研讨模式。

活动背景

本次体育活动主题的产生,首先是基于本学期我园“以案例研讨为主要方式,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教研计划。

其次,体育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类型。在户外活动中,细心的老师发现,幼儿们对与室外器材配套的泡沫垫很好奇,也很喜欢,他们围绕着泡沫垫自主地创造各种各样的玩法。根据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乐意遵守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要求,有一定的运动意识和能力,但注意力不太稳定的心理特点,我们设计了本次玩泡沫垫的活动,

初次研讨:“内部自省”学习与反思

在《小马送货》教学现场观摩后,我们进行了现场的“内部自省”讨论、学习与反思。

1.研讨的问题

在研讨过程中,我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①活动设置的目标合理吗?②中班幼儿跨跳的间距设为多少厘米合适?③如何梳理助跑跨跳的动作要领更易于让幼儿理解?④幼儿在助跑跨跳时的衔接不好,大部分幼儿助跑到终点时,会减速,停一下再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研讨的结果

活动目标的针对性不明确,学习并掌握基本动作应该是重点。于是我们将目标重新设置为:①乐于参加体育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不怕困难,勇敢自信。②学习助跑跨跳的基本动作,初步掌握动作要领,并运用于游戏。

明确动作要领,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动作的难点、关键点。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发现中班幼儿科学合理的跨跳间距是60cm左右,第一次活动时的40cm需要调整,动作要领在大家的反复尝试后基本得到统一。但是又一个新难题出现了:如何解决幼儿助跑和蹬地动作衔接不流畅的问题?

分析原因后,我们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让幼儿练习原地跨跳,比较熟练地掌握跨跳动作,为学习助跑跨跳打好基础;其次,多带幼儿进行腿部力量练习,不断增强蹬地的力量。

第二次研讨:“优质课参照”学习与反思

在上一次研讨中,我们明确了目标和动作要领的教学问题,但是活动中,我们又发现,幼儿们都能跟随老师学习,但仅仅停留在跟着老师做这个层面,没有充分激发幼儿主动、投入的学习。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游戏为载体,能更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呢?一位老师找来了优秀课例:大班助跑跨跳活动《小凳子》(中南大学幼儿园邹勇执教),我们集体进行了观摩学习。观摩后得出的结果是:

1.从幼儿兴趣出发设计活动

邹勇老师是以小凳子作为主要教学用具来组织活动,他的设计通过“挑战”“竞争”来推动整个教学活动,这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能极大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兴趣。那么,中班的体育活动在设计上应重点强调的是什么?经过讨论,老师们一致认为应该是活动的游戏和趣味性。所以,在第二次研讨时,我们对活动的内容、形式、环节,包括音乐等问题进行了重新的设计。

幼儿最欢游戏,同时也最爱模仿,我们就为他们选择一个他们最愿意模仿的对象。于是将活动改为“勇敢的骑兵”。为了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把准备活动设计成“骑兵操练”,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走入场地,随老师一起做各种模仿动作,进行操练。

2.把握幼儿动作学习中循序渐进的原则

给幼儿充分练习的时间巩固基本动作,我们把练习助跑跨跳的动作设计成一整套军事训练内容,如“跨越战壕练本领”、“跨越战壕炸碉堡”。为了帮助每名幼儿顺利完成跨跳动作,我们设计了两个宽窄不同的“战壕”供幼儿选择。

第三次研讨:“专家引领”学习与反思

经过两次研讨,形成了新的活动方案,但有老师提出,这就是最好的方案、最好的活动了吗?随即,我们邀请了市教科院的老师下园进行了现场的观摩指导,就重新修改的方案进行了活动展示。活动基本上取得了预期效果,幼儿较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助跑跨跳的基本动作。活动后,在市教科院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第三次研讨。研讨的问题是如何让幼儿更投入地融入游戏,达到发展动作的目的?研讨结果是:

1.加强游戏的角色化体验

例如,通过教师语言,包括音乐把握好活动的节奏,让幼儿身临其境,帮助幼儿更主动地学习基本动作。最后讨论,加入了“看任务图”的环节,让活动更真实。

2.通过游戏规则设置,让幼儿自觉完成动作

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情节巧妙的安排,让幼儿的情感、情绪以及学习状态保持一种主动、积极的状态。

再次调整活动方案的感悟

市教科院老师的现场观摩指导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探讨活动后,我们又重新调整了原有的活动方案。

将原有音乐换成了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背景音乐,我们觉得这段音乐能更好地调动幼儿的情绪,让音乐和游戏结合得更真实、更能吸引幼儿积极、热情而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将游戏环节设计为先“跨越战壕运炸弹”,然后“跨越战壕炸碉堡”。我们设计了二级战壕——60cm供幼儿“运炸弹”,并且设计了宽窄距离不同的“战壕”(有二级也有三级),使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选择活动的难度。在跨跳不同“战壕”的过程中,跳过的幼儿及其经验和技能得到了强化;跳不过的幼儿则需要调整其现有的动作,构建新的动作技能和相关经验,在实践与尝试的过程中领悟动作的要领,获得动作的发展。在最后的环节,将跨跳和投掷有机结合,让幼儿们看到“碉堡”在不断被炸倒后,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带领幼儿按重新调整过的方案进行游戏时,我们看到了不同于前一次的活动,幼儿们的游戏兴趣更浓了,动作完成的质量也高了。这次活动幼儿很喜欢,也达到了预期目标。我觉得,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在活动前对动作关键点、幼儿学习特点和原有经验的反复研究和把握。

案例教研活动的体会

小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科教融合

一、学科交叉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经验

过去五六十年来,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来,主要西方国家和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重视学科交叉。据统计,美国1/3的学者、科学家和工程师隶属于某一个或者几个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或属于跨大学的研究中心。绝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都建有各种形式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跨学科教学己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教学改革的特色和亮点。从选课制度上看,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给予学生很大的选课自由,跨专业、跨院系选课的范围要远远胜于我国大学。欧美各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形成了很多新的本科培养方案,并据此设置了很多跨学科本科项目。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2016-2017学年,麻省理工学院设置的本科跨学科项目包括计算机科学与分子生物学、人文、人文与工程、人文与科学等4个学位项目,以及古典与中世纪研究、国际研究、天文学、大气化学、生物医学工程、能源研究、创新与创业、公共政策、统计与数据科学、女性与性别研究、非洲与非洲移民研究、亚洲与亚洲移民研究、拉美文化研究、中东研究、俄罗斯与欧洲研究等15个辅修项目。这些跨学科项目一般是由两个以上的院系共同设计出一套培养计划。例如,创新与创业学科交叉辅修项目的培养方案由麻省理工学院工学院和管理学院共同设计。该项目主要培养创新型经济所需要知识与技能,其培养方案要求学生从4大类、40门课程中按照要求选修5门课程。这4大类课程的选课方案具体要求是,2门核心课程“创新工程:把思想转变成影响力”“风险工程”必修,从17门“创新创业背景”类课程中选修1门,从5门“领导力培养”类课程中选修1门,从16门“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中选修1门。“创新创业背景”类课程主要是从经济、文化等社会科学的视角来分析和理解信息科技、材料技术、能源与环境等某一个领域的社会背景。“领导力培养”类课程主要着眼于培养工程师在一个组织或团队中的领导能力。“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则从实践和实战的角度出发设计一项创新创业项目。总体看来,上述培养方案的教学任务是工学院或者管理学院无法单独完成的。

除了产生新的跨学科培养方案以外,课程教学的创新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改革亮点。作为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标志,欧林工学院设立了课程集群。一般地,课程集群由多名教师组成一个跨学科教学团队来完成教学,把项目(project)和一系列传统课程(一般为2至4门)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课程集群以项目与实践为载体,应用传统课程中所学的理论,使学生在理解学科基本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之间达到合理的平衡。课程集群可以综合多门技术类课程,也可综合多门技术类课程和非技术类课程。例如,“生物W”与“人文与社会科学”结合组成课程集群,通过关于克隆研究的项目,研究生物学与克隆技术涉及的伦理问题;“材料科学”与“人文与社会科学”结合组成的课程集群研究重建保罗・瑞维尔的铁匠铺;“信号与系统科学”与“商业基本原理”结合组成的课程集群研究电路板的产品设计。与欧林工学院类似,马里兰大学的“世界课程”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其主题包括:微生物、土木工程、管理和政治专业教师讲授的“阻碍进程:尼罗河、科技、政治和环境”;数学、音乐和建筑学专业教师讲授的“创造性的动力:音乐、建筑学和科学中的创造力”等。

二、学科交叉要做到多学科有机融合

为什么学科交叉能够显著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科交叉教学的内在机理是什么?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学科制度有助于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学科制度过分强调学科分化,将必然地导致人类认知活动的孤立性、封闭性、片面性。学科交叉活动的广泛开展,使科教活动从孤立、封闭、片面走向了协同。麻省理工学院、欧林工学院等的学科交叉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科制度的弊端。课程和培养方案的设计,应基于一种基本的假设:最优秀的学生不是在某一特定领域掌握精深知识,而是基础牢固、善于同他人共同工作、善于学习新事物并形成新能力的学生。跨院系的学科交叉项目、课程集群等为本科学生提供了合作创新的平台。

学科交叉的教育意义不在于学科之多,而在于多学科的有机融合。目前,各国大学教育一般都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阶段。无论哪个阶段,学生都会学习很多学科。因此,每个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会接受很多学科的教育。但这种多学科的教育并不等同于学科交叉教学。

学科交叉教学与多学科教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要求相对广博的学科基础。二者的区别在于,学科交叉教学强调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涉及到的多个学科应该是有机相融的。多学科教学则强调学科知识面的完备性,其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机相融程度远不如学科交叉教学。当然,一份合理的本科培养方案会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多学科之间的前后连贯性和整体协调性。但是,如果没有高水平教师引导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知识体系差异很大的各个学科进行横向或纵向的联系,那么学生并不会将多个学科融会贯通。因此,很多学生虽然储存了大量知识,但是并不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复杂问题。这一缺陷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得尤其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与专业工作中所出现的真实问题越来越复杂,必须依赖于多学科协同解决。因此,具备学科交叉能力的人才更善于创新,更善于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以复杂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是真实问题)来牵引多学科的有机融合,这就是学科交叉教学之所以富有成效的教育学机理。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推进学科交叉教学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表明,无论是在科研方面还是在教学方面,教师因素是推进学科交叉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者的作用,在学科交叉教学中更是如此。根据哈肯的协同学理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科技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协同过程,科学家有合作的天性。这种协同与合作是有利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因此,现代大学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必须首先研究其具体的办学环境是否鼓励教师协同合作。

三、系统推进学科交叉的本科教学改革

北京化工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程科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3年以来,北京化工大学以学科交叉班为龙头,启动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系统地在本科教学中推进学科交叉能力建设。

1.师生构成的多学科化

实现学科交叉人才培养,需要教师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具备跨学科研究、教学的经验和能力。我校学科交叉班的教师队伍建设依托重点实验室或高水平科研团队,由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领衔,跨学院、跨学科组建了学科交叉班教师指导小组。教师指导小组不仅向学生传授学科交叉研究的经验和成果,还指导学生参与实际的科研实践。每个学科交叉班由10~20名本科生组成,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拔,这些学生至少来自3个不同学院且不同学科专业。学科交叉班学生的本科阶段学籍保留在原学院和原专业,确保学生在打牢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开展多学科研究和学习。

2.课程体系的跨R祷

学科交叉班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课程之余,在指导小组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专业因材施教,建立个性化的学科交叉课程学习计划。学生通过“跨专业选课计划”,选修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获得基本的跨学科知识,打下学科交叉学习和研究的基础。

学科交叉班每学期至少开设一门研讨课,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研讨课的教学模式趋于多样化,授课采用案例、项目等形式,教学内容围绕科研团队研究课题所涉及的学科交叉领域设计研讨课主题,师生就学科交叉领域的前沿问题、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开展充分的交流和研讨。

3.学术交流的常态化

学科交叉班建立了“学术交流计划”,组织学生参加某一交叉领域的最前沿科研学术交流。同时,学科交叉班教师指导小组在课程中邀请本领域前沿的科学家主持讲座或研讨。比如,在“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专题”研讨课中,除了由长江学者担任主讲教师之外,还邀请了来自奥克兰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的学者和专家,就不同的主题开展了研讨和讲座,激发了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制造的浓厚兴趣。

4.科研实践的优质化

学科交叉班建立了“科研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并指导学生参与真实的科研项目,依托科研团队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的平台。学科交叉班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真实项目的研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项目”等高水平部级项目的科研实践中。学校还组织学科交叉班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撰写会议报告、科技论文。

5.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针对学科交叉班学生跨专业选课、课程研讨、学术交流、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学校建立了相应的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评价体系,以过程考核为主,以能力考核为重,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一是研讨课教学质量的主要评价重点放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和成绩考核评定的灵活性上;成绩考核加大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主要采取文献查阅、小论文、大作业、交流报告等形式。二是注重研究和学习效果,将其与科研体验与课题研究成效挂钩,由科研团队对学科交叉班学生给予定期能力考核,提出持续改进意见。三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将参与科研体验和课题研究成果转换成学生的创新学分或者毕业设计(论文)学分。四是学科交叉班实施整体年度考核制度,依据注重实际效果的考核原则,强化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评价和管理监督。

小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篇4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是通过水和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实例,使学生建立物质跨膜运输的感性认识,从而理性地认识到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第4章第2节“膜结构”、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习奠定基础。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为学习后面的探究性活动奠定基础。

作为一节创新课,作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强调内容的完整性,以“实例”为基础,设计实验思路为主,辅以实验演示,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的结论,这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及教学重点。

2教学实施的程序

2.1引入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由墨汁滴入清水的扩散实验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渗透装置中的现象,辅以视频动画演示,设计“问题串”驱动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液面会上升?水分子从哪里进入?

(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漏斗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3)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进入学习情境。根据问题引导,总结出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不同。

教学意图:以实验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生活现象说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探究能力。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自己说出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

2.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引导学生分析动物细胞是不是相当于渗透装置。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意图:创设问题情境识图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3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由生活现象引入,提出问题:“糖拌西红柿”后碟子中的水从哪里来?

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出碟子中的水主要来自植物细胞的细胞液。

探究: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吗?

(1)提出问题:

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吗?

思考: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探究?

(2)作出假设。

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结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必要时还要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且作出尝试性的回答。

(3)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

①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原生质层,肉眼能不能观察到?所以我们需要选择什么仪器?

②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材料更合适?

分组,提出要求,学生讨论期间与各小组交流,了解学生设计的方案。同时制作好两个临时装片,一个滴加清水,一个滴加蔗糖溶液。

请2~4个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互动。

(4)实施实验。

在互动显微镜下给学生展示实验现象,提出质壁分离及复原的概念。

(5)分析证据。

(6)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师总结水分跨膜运输的特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分组汇报。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从植物失水的宏观现象人手,激发学生探究微观层面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问题的欲望;由水进出细胞要通过的结构.提出原生质层的概念;明确“提出问题”的原则:所提问题应该有价值及可探究性;通过探究案例的亲身设计、师生交流、教师点评、案例展示、自我修正以及实验结果分析等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逐步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语言表达、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实验现象的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求实、质疑、探索的科学精神。

2.4水通道和离子通道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介绍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两位在水的跨膜运输和离子跨膜运输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展示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的照片。

教学意图:对学生进行了励志教育,升华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2.5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由水分子跨膜运输的特点引出是不是所有的物质跨膜运输都是顺浓度梯度?出示事实,引导学生思考。

实事1:人体甲状腺滤泡内碘浓度比血液高20~25倍。

实事2:水稻细胞吸收大量的硅离子,而番茄细胞几乎不吸收硅离子。

学生活动:分析教师提供的事实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意图:训练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2.6总结

小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实验教学学科竞赛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较多,如卫慧平(2010)认为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模式按实验内容划分,可分为自主型、合作和研讨型实验教学模式三类别,按实验技术层次划分,可分为传统的实验室教学模式,网络实验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教学模式[1]。吴凡和潘峰(2012)提出了国际商务实务模拟课程的4Cs教学模式,即Casestudy案例教学法,Computersupport电脑辅助教学,Counselinginstructing校外实务导师咨询性指导,Cooperation&Competition合作与竞争互动[2]。NSCardell,RBartlett(1996)探讨了大学本科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模式[3],Gyorgy,K.研究了企业金融课的实验教学方法[4]。国际投资实验或实践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南雪峰(2013)提出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尝试让学生投入最低限度的实际资金进行阶段性国际投资实战,或组织专题讲座(由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的专职人员讲解现实中国际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或进行分组小论文写作等形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5]。李辉,侯志铭,高嘉琳(2014)等提出了利用最新国际投资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由学生分组自选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案例制作PPT进行课堂演示和讲解等方法[6]。程金亮(2014)提出国际直接投资部分的实验教学可以尝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来了解国际投资的真实过程,打破传统的以老师和黑板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师生互为主体的新型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7]。ChenXiaoying,Yur-AustinJasmine(2013)探讨了国际投资学课程中模拟投资组合项目的教学意义[8]。总之,国际投资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也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因此需要结合国际投资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上升和投资形式不断创新的背景,积极创新相关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二、传统的国际投资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投资学课程地位低导致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不受重视

国际投资学作为证券投资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和国际贸易学等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但根据笔者抽样调查,发现一些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30%的方案并没有把国际投资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常用投资学、证券投资学、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代替。即使是在纳入教学计划的方案中,只有40%左右的高校单独开始国际投资实践课或实验课,且国内现有经典的《国际投资学》教材体系偏重理论性和学术性,体现了国际投资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

(二)教学项目定位不明或内容不全面

其一,根据对相关教学大纲的抽样调查,已经开设的国际投资实验或实践教学课程中,大部分仍然存在教学项目定位不明确或内容不全面的问题,如有的教学大纲强调一般性的国内市场证券投资和金融投资项目,没有国际证券市场或国际投资的内容,国际化环境模拟的特色没有体现出来;而有的教学大纲的实验实践项目和内容虽然体现了国际性特色,却片面的退化为外汇投资实验课程、国际金融与外汇投资实验课、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实验(跨国公司实物资产的取得方式-跨国并购、国际投资环境评价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等)或国际直接投资案例教学课(招商引资策划方案和投资环境分析)等项目,忽视了如美股投资,国际指数期货,黄金交易等国际间接投资项目和内容。其二,根据对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软件或教学系统的抽样调查,笔者发现有的国际投资实验实践课程使用网络版金融实验室,提供的实验项目只有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投融资等相关内容,实验项目只有公司风险和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公司融资及财务管理,金融投资行业专业课程等。某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只使用一套外汇交易模拟系统从事国际金融外汇模拟实验,或利用某金融软件高校金融实验室进行国际金融与投资模拟实验,实验项目只有股票、商品期货、外汇模拟交易、黄金等间接投资内容,而且股票和商品期货产品类别只限于国内证券市场等产品,没有国际化特色。其三,根据实验内容的语言环境而言,多为中文,缺乏双语甚至全英文的实验环境。因此,现有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存在国际化特色不明确和内容不全面的问题,且缺乏教学内容全面的国际投资实验教学软件。

(三)实验项目创新性不足

一方面,从实验项目的特征来看,现有国际投资实验实践项目中多为验证性和设计性项目,如证券,外汇等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直接投资等,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格式较固定,而探究性项目和创新性项目较少。另一方面,从实验中学生是否合作的角度来看,自主型实验较多,合作型和研究型实验较少。如证券投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注册开户、证券发行、证券交易委托方式、证券投资基本面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模拟交易、证券分析软件系统的使用等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跨国公司海外并购或海外上市主要学习国外投资环境和政策、海外并购或海外上市的政策和流程、投资风险分析等内容。而如国际商务谈判这类多角色合作或竞争实验的项目较少,跨国公司经营战略或投资风险分析等研讨性项目较少。

(四)实验实践教学条件有限

目前多数的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学校实验室集中教学模式。但是由于高校扩招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或多校区并行教学等原因,常产生实验教学资源紧张等问题。而由于部分高校互联网和无线网络建设落后等问题,一时也很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参加远程实验教学,也难利用互联网上外汇模拟交易平台或证券模拟交易平台等企业型实时模拟国际投资实验,降低了实验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另外由于还缺乏完善的企业接受实习生的政策机制和社会环境,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有限,所以也很难组织大规模学生到企业或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现场实践教学,这也影响了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

(五)实验教学管理方式的局限性

由于学生管理工作条例的限制性和大学学制和学时安排的计划性,目前大多国际投资实验项目都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规定教学时间和实验地点进行指定项目的基本业务技能的操作,导致学生只能集中在实验室以班级为单位按规定时间段学习,难免出现实验时间不足或不连续,实验设备不足,不能利用课后时间继续实验或不能在实验室以外地点远程参与实验等问题,实验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如网络平台版的外汇模拟或国际股指期货的交易需要按照美国等多国交易时间看盘,就很难按照中国的上课时间完成实验。另外由于学分管理制度的限制,目前还少有能用参加学科竞赛来替代的国际投资实验课程学分的制度安排,所以实验实践教学还不能很好的与国际投资相关的学科竞赛相关联,也限制了实验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新时期国际投资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及教学内容改进

(一)突出教学项目的国际性特色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性

应多做面向国际市场的实验项目、营造国际化的投资实验环境优化验证性项目,打造国际投资实验的国际性和双语性(或全英文)特色;应鼓励创新性项目,如外汇投资实验方面,要更重视外汇投资技术分析实验而不是外汇投资流程模拟实验,多做问题式教学;考虑到模拟实验与真实投资的心理差距会导致模拟实验投资的效果,可以探索允许部分有条件的同学进行最低资金限度的国际投资实战项目;另外在国际直接投资的案例教学方面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实时的教学案例,对实验教学案例的形式要实现文字、图片和视频多种形式的结合;要充分利用日益完善的互联网技术,降低传统实验教学的比重,加大网络平台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教学的比重。

(二)注重实验项目的全面性和内容的动态性

实验指导书中要对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进行多元化、多视角和多层次的安排,实验内容应该全面覆盖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重点部分,同时也应紧跟时代变化,对实验项目动态调整,如结合国际直接投资中非股权投资形式的发展拓展服务外包、特许经营、订单农业、管理合同等内容的实验,结合互联网平台拓展国际金融衍生品投资项目;鼓励教师选择、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如对高年级实验教学则可设计动态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部分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潜力,如对今年来中国企业OFDI案例的跟进和关注,并分组制作PPT在班级进行宣讲。

(三)完善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

维护和更新软硬件条件,加大实验室无线WIFI的建设力度,为使用互联网实验教学平台创造条件;不断拓展实践教学基地,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构成,注重企业指导老师的聘任;积极与国外大学相关专业合作,引进国外的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方法,如全球模拟投资系统(如美国的StockTrak系统);不断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和指导手册,联合企业开发和完善实验教学软件和实验教学系统。

(四)改进实验教学管理的灵活性

应灵活管理实验具体时间和地点,适当扩大实验的时间段和学习地点(网络实验可以由学生在实验室、图书馆、宿舍和自习室等地点完成),为外汇模拟实验的同学提供操盘时间安排上的便利;鼓励学生跨班级,跨学校形成实验小组,进行比赛和交流,探索学科竞争获奖成绩用来折算实验课程成绩的制度;在教学任务书中设计一定比例的学生自选实验项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统一协调好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影响不断加大,国际投资课程教学越来越具有重要性,所以应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方案中重视国际投资学的课程地位,教学计划中应该安排有实验实践课时;同时要注意与经济管理类其它实验课程体系相互协调互补、层次递进,如果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学实验等课程安排在前,国际投资实验实训安排在后,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方面要相互协调并各有侧重;另外,实验实践内容也要与理论课程内容相协调。

参考文献

[1]卫慧平.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07-9.

[2]吴凡,潘峰.国际商务实务模拟课程的内容构建———基于4Cs模式的创新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04):68-70.

[5]南雪峰.普通高校《国际投资学》课程科学创新教学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3):288-9.

[6]李辉,侯志铭,高嘉琳.应用型本科院校_国际投资学_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

[7]程金亮.体验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12):102-4+7.

小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 跨专业课程群 学前教育 网络采编 人才培养体系

一、现状和意义

我校近年新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和网络采编专业(方向),其中学前教育是省教育厅规定凡有师范类专业院校都应该开设的新专业,网络采编则是我校针对社会发展状况开设的有较好就业前景的新专业方向。根据我校院系设置实际情况,二者目前均由中文系具体管理。

学前教育和网络采编都具有很强的跨专业性质,需要聚合多院系、多专业的学科、师资力量办学。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关系到二者能否办学成功。

跨专业课程群的研究在学校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应该及早起步,利用开办学前教育和网络采编的契机,认真研究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和实践问题。

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表明,有跨专业知识背景的毕业生更受欢迎,更有前途。而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和实践,无疑对培养具有跨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我们成立跨专业课程群研究小组,以加强对跨专业课程群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二、研究方案

根据我校实际,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以我校学前教育和网络采编为例,参考其他典型高校的经验,研究我校跨专业课程群的发展现状、发展途径、发展主旨。此目标大体可以分解为如下各方面内容:(1)我校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现状如何?(2)我校应该怎样构建与实践跨专业课程群?(3)我校学前教育与网络采编应该怎样示范性地构建与实践跨专业课程群?(4)我校应该怎样打破学科和院系壁垒,培养师生的跨专业课程群意识?(5)我校应该怎样利用跨专业课程群,培育学科与教学新的生长点?(6)我校应该怎样汲取别的典型高校构建与实践跨专业课程群的先进经验?

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是:统筹安排,分工合作,文理工打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设计与个案实操相结合。具体方法如下:(1)调查研究。调研我校和其他典型高校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现状;(2)理论阐释。紧跟国内外教育理论发展前沿,借助最新教育理论,对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理念与构建体系进行理论阐释,力求高屋建瓴,自成一家;(3)个案实操。借助学前教育与网络采编的跨专业特质,示范性地构建与实践跨专业课程群,为学校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

此前,我们已为课题研究打好较充分的前期基础,如:(1)已撰写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论证报告和学前教育专业四年建设规划,获得学校、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通过;(2)已撰写设置网络采编专业方向论证报告和网络采编专业方向四年建设规划,获得学校、通过;(3)已初步编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获得学校通过;(4)已初步编制《汉语言文学(网络采编)人才培养方案》,获得学校通过;(5)团队成员近三年撰写了10多篇相关论文,均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准备好理论基础。同时已收集大量相关图书资料,走访相关幼儿园和企事业单位,准备好科研条件,保证本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三、人才培养体系

具体研究过程比较艰辛,遇到的困难很多,逐步形成清晰的体系。研究成果最终物化为具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用以指导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

(一)以学前教育为例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各种类型幼儿园、托儿所等学期教育机构从事学前儿童保教、研究和管理工作,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且具有鲜明汉语言文学特色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专业特点及培养要求

本专业具有师范性质与特点;要求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树立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意识,了解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对学前教育工作拥有热情与兴趣。

3.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备观察、理解幼儿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师修养;

(3)具备较强的文艺欣赏与文艺创造能力;

(4)具备较强的学前教育研究与教育管理能力;

(5)具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7)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相关资料。

4.主干学科

教育学、心理学、美学

5.主要课程

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人体解剖生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测量、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社会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中外幼儿教育史、幼儿教育科研方法、幼儿园课程论、幼儿保健学、幼儿游戏理论、琴法、声乐、舞蹈、美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舞蹈创编与技法、美学、文艺理论基础、儿童文学、语言学概论、文学创作与应用写作。

6.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军训、社会调查、专业考察、专业技能实训、学年论文、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

7.教学进度表(略)

(二)以网络采编为例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宣传、编辑出版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新闻宣传、编辑出版方面语言文字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专业特点及培养要求

要求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协调管理能力,掌握现代化文字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

3.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具有正确的文艺观、语言文字观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并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和从事新闻宣传、编辑出版的管理协调能力;

(2)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拓宽专业知识,能将现代化文字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运用到新闻宣传、编辑出版实践中,富有开创精神;

(3)了解本专业及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等专业学科发展的历史,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文化产业等发展现状。掌握新闻宣传、编辑出版的基本方法;

(4)熟悉文化政策与法规,具有初步运用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传播技术从事新闻宣传、编辑出版等方面语言文字工作的基本能力;

(5)具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7)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相关资料。

4.主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5.主要课程

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网站建设与维护、传播学等。

6.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军训、社会调查、专业考察、专业技能实训、学年论文、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

7.教学进度表(略)

小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大学生 ;海外实习 ; 跨文化能力

一、海外实习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经济全球化催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通过诸如公派留学、合作办学、海外实习、海外游学、暑期学校等方式,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同志曾说过:“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培养跨文化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Steve Kulich教授强调21世纪将是我国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的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海外实习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缺失。

二、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缺失在海外实习中的体现

随着我国大学生参与海外实习人数的猛增,部分学生或因违反企业规定被辞退、或因违反所在国法律被遣送回国,或经受不住考验提前回国。海外实习既为大学生提供了跨文化能力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缺失。

(一)中国大学生缺乏规则意识

案例1:一名大学生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实习,从事餐饮投递服务。某天,他免费给了从事服装工作的另一位中国学生一些食品,后被公司监督员发现,考虑到他们两人刚刚进入这个实习项目,公司警告了他们。

案例1反映出中国学生缺乏“规则意识”。当中国大学生参加海外实习后,身处一个“规则社会”之中,不按照规则办事,就很容易遭受规则的惩罚。国外企业一般都有明文的企业规定,有一套办事流程,一切必须依规则而行。没有遵循企业的规定和流程,就会导致了被终止实习等不良后果。

(二)中国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

案例2:一名中国女学生在美国某公司实习,一天,她以生病为由请了病假。在病假期间被同事发现在迪斯尼乐园中的其它地点游玩,被举报后,公司立即终止了她的实习。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历史、现实等诸多因素导致当今中国诚信状况堪忧。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也不容乐观,如考生作弊、学术抄袭、简历注水等屡见不鲜。相对而言,国外更重视诚信,对不讲诚信的行为的处罚也更重。

(三)中国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

案例3:一名女中国学生在美国某主题公园实习,她的工作是照顾小孩。一天,由于熬夜,她在工作中一直很困倦。当小孩的父母在接小孩时,发现该女学生已睡着,立即报告了公园办公室。结果,该学生被遣送回国。

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做的一项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呈现偏弱的现状。 总体而言,国外尤其美国特别重视对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无论你做什么工作都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案例3看似是小事,其实是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无论何种理由都不能成为不负责任的借口。

三、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般认为,通过外语课堂中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培养,学生将具备跨文化的能力和素质。“因为语言和文化本来就没有明晰的分割,而且也不容许分割”。 随着人们对跨文化能力的深入认识,开始注意到“外语能力并不等于跨文化能力”。跨文化的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在外语教学中加强对语言和文化的传授和理解,更需要在真正的异域文化环境中体会和掌握。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一)开设专门的跨文化能力培训课程

掌握好外语是培养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工具和必要条件,为本文化与异文化的沟通交流搭建了桥梁;而跨文化知识的涉猎则是跨文化交际的文化积淀和知识储备,为有效的、积极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上海大学针对海外实习学生遇到的文化冲突及跨文化能力缺失问题,整合学校相关专业教师和校外跨国企业的高管等师资力量,拟开设专门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课程《中国未来领导精英之外企高管谈跨文化管理与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跨国公司管理中的文化差异与冲突现象,学习应对与化解文化冲突的方法,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做好海外实习与交流学生的行前辅导

在实践中,学生出国前的跨文化知识、经验及案例教育对学生帮助非常大。上海大学在每批学生出国学习及实习前,都会召开行前辅导会,除介绍外事礼仪、学籍变更情况、选课退课及学分认定等校内安排之外,还会对学生进行终止实习案例介绍,避免学生在学习及实习过程中发生违法违规现象。同时,我们还会邀请有关专家对案例进行讲解,传授跨文化知识及沟通技巧。在我校招毕办的指导下,上海大学海外实习交流协会通过海外实习论坛、海外实习经验分享会等多种形式、邀请海外实习归来同学与广大师生分享海外实习经历、经验、收获,交流跨文化沟通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提供海外实习、游学等多种出国交流机会

海外实习和交流为学生提供了真正的完全的异域环境,既是检验跨文化能力的“试验场”,也是培养跨文化能力的“真课堂”。上海大学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通过海外实习、暑期学校、国际交换生等多种形式,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国门,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上海大学目前有近百个海外实习和交流项目,包括交换生项目、海外实习项目、海外游学项目等。2010年,参加各种项目的学生达735名,足迹遍及美国、日本、法国等20多个国家。

参考文献:

[1]庄恩平.跨文化能力:我国21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J].外语界,2006(5):80

[2]省略/zqw/qsnyj/200706/t20070611_551089.htm

小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桥梁;概念设计;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7-05

一、引言

土木工程从17世纪中叶诞生开始,经历了最初近300年的“奠基时期”和一战前后的“成熟时期”,并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标志,进入了现代桥梁工程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桥梁经历了“80年代的崛起”和“90年代的腾飞”两个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设计创新、桥梁美学和经济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三个问题与设计人员的素质直接相关。桥梁设计人员的素质与其所接受的工程教育密切相关。传统桥梁工程的教学是按照不同材料讲授结构原理,按照不同规范教授设计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同时,在教学当中缺少桥梁美学、桥梁经济性能比选这两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完《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等基础课程,《桥涵水文》、《桥梁施工》、《桥梁工程》等专业课程之后,所学知识是一堆分散的、凌乱的知识点,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常常感觉到毕业设计难以着手展开。为了加强学生对桥梁设计的整体理解,整合学生本科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在桥梁设计时在创新理念、工程质量和美学考虑三方面的能力,同济大学桥梁系在本科生中增加了《桥梁概念设计基础》的课程。本文着重介绍了本科《桥梁概念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课程设置,并就教学特色谈谈作者的体会。

二、课程设置

桥梁的概念设计就是选择满足桥梁功能、结构、施工、耐久、环保、经济与美观要求和设计原则的最佳设计的过程。学生学完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等力学知识以及桥梁工程、桥涵水文、基础工程、桥梁施工等专业知识后,如何让他们学到《桥梁概念设计》所必须的基础知识是课程设置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概念设计首先要分析设计环境,即分析该桥建设的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然后生成一系列概念方案,针对不同桥型确定桥梁的各个层次的基本参数;最后根据《桥梁概念设计》的六个基本原则——“安全、适用、经济、美观、耐久、环保”,从这六个角度对概念方案逐一对比分析,比选出最优的案。图1较为直观地介绍了《桥梁概念设计》的设计流程。

根据桥梁概念设计基本流程和本科阶段的特点,《桥梁概念设计基础》课程主要设置以下内容。

1.概念设计概论。概论当中,首先整合了桥梁工程的知识体系,介绍了桥梁的基本组成和分类;然后介绍国内外桥梁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从中国桥梁建设当中出现的问题的角度,说明概念设计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后介绍了《桥梁概念设计》中安全、适用、经济、美观、耐久、环保的原则及其含义,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建立创新理念。

2.桥梁美学设计。美学是人们对于美和丑的认识,虽然不同人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美学还是有其一般性的规律。在桥梁美学设计当中,首先介绍了东西方美学的哲学基础,提出了桥梁美学的五个基本原则——“多样与统一”、“比例与匀称”、“平衡和和谐”以及“韵律与协调”。并针对桥梁,提出了概念设计中的美学考虑和处理方法。最后,介绍了桥梁美学设计的实例。

3.设计构思和总体布置。设计构思和总体布置是《桥梁概念设计》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生成概念方案所必须有的过程。设计构思主要是分析桥位处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人文条件、社会条件,进而对桥梁总体设计进行设计。①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河势、水文、气象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质和地震这七个方面。在概念设计阶段,这些资料的应用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理解消化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抓住核心要素和控制条件,形成构思和布局的雏形;另一方面,用于总体和关键构件的宏观、控制性的计算和分析,来验证和调整先前的构思和布置。②技术条件。经过近200年的发展,桥梁的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已发展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形式,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这些不同类型的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都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在桥梁概念设计的初始阶段,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根据桥梁所处的自然条件,选择最为合适的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③人文条件。人文条件主要是指桥梁所处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该区域的桥梁使用者对于美的诉求。桥梁作为一种永久建筑物,除了跨越功能之外,其景观功能也是其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城市桥梁当中,桥梁的景观功能可能是其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在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才能够根据“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匀称”、“平衡与和谐”,“韵律与协调”这些基本的美学基本原则,设计出满足人们人文诉求和美学要求的美的桥梁。④社会条件。社会条件主要是指桥梁的使用功能、桥梁的经济性。使用功能包括交通功能、航运功能。交通功能方面,对于公路桥梁、铁路桥梁和城市桥梁,其荷载标准和建筑界限不同;不同的航道等级和通航标准对应的通航净空也不相同。经济性方面,不同的桥型、总体布置、基础方案和施工方案对于桥梁的经济性能均有影响。

4.结构安全验证。在结构安全验证中,介绍了桥梁的荷载,讲解了结构分析的一般方法和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动力特性的验算,然后介绍了桥梁耐久性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耐久性验算的方法。

5.工程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桥梁概念设计》的工程实例,来完整的介绍桥梁概念设计的流程,以及各个步骤当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全局的同时不忽略细节。

三、概念设计教学特色

同济大学桥梁系在国内土木工程专业首先开展了概念设计的课程,作为桥梁工程教学改革的一部分,这门课程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强调桥梁创新和美学设计。通过概论,首先强调《桥梁概念设计》中创新的重要性,从总体布局、结构体系和局部构造三个层次引入创新理念。并分别配以工程实例,深入浅出,强化了创新和美学设计在桥梁设计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创新和美学方面进行思考。如在讲解从总体布局的角度创新桥梁设计时,列举了某高新区中央岛的桥梁概念设计。

由于该区域是交通道路上的重要视觉节点,连岛的两座桥梁需要表现出磅礴的气势和很好的视觉冲击力,常规桥梁无法表现这一特征。虽然可以通过大跨度悬索桥、斜拉桥凸显气势,但是桥位处没有大跨度斜拉桥的要求,同时,大跨度桥梁经济上也不合理。通过总体布局的创新,采用建筑学上借势造景的技法,将一座常规大跨度桥梁一分为二,分别放在南北两个河道处,中间道路形成虚拟的桥梁中跨,远处观看,如同一座十分宏伟的大跨度悬索桥,既凸显了气势,又满足了经济合理的要求。

2.注重讲解概念性的原理。传统的桥梁工程注重从力学计算方面推导出一些公式,通过公式里的参数分析来讲解桥梁工程中的基本力学原理。在《桥梁概念设计》的教学当中,复杂的力学计算不是重点,因为其与概念设计注重概念的理念背道而驰。相反,概念性的原理才是重中之重,一方面,概念性的原理便于理解性记忆;另一方面,如果概念设计不合理,将直接导致后续力学计算结果出现问题,进而需要返工或者通过额外措施解决出现的问题。例如,在讲解桥梁结构体系对于桥梁受力性能的影响时,列举了作者设计的昆山玉峰大桥的外部约束、内部链接和刚度分配处理方法的例子。

?摇?摇昆山某区域需建立一座城市桥梁,通过概念分析,拟建立一座斜靠拱桥。由于该区域为软土地基,无法承担水平推力。因此,主拱圈采用无水平推力的系杆拱(外部连接),主拱圈承担主要的恒载,主拱圈斜靠拱共同承担活载(刚度分配),进而解决了软土地基的问题。在讲解主拱圈和主梁之间的内部连接方式时,同样也采用了重视概念、简化计算的教学思路。由于主梁为双边箱钢箱梁主梁,在纵横梁上搭设混凝土预制桥面板,桥面板之间通过现浇段和横纵梁上的剪力钉连接,因此在拱梁交接处存在着负弯矩区段,会导致桥面板开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主拱圈和主梁之间采用铰接的连接方式,释放了负弯矩;同时,等主梁支架拆除后再浇筑现浇段,通过让混凝土桥面板和钢主梁在不同的阶段参与受力,也减小了拱梁连接处的桥面板拉应力,防止了桥面板开裂。由于一般的系杆拱桥主梁为混凝土箱梁,可以张拉预应力,因此拱梁交接处主梁拉应力不是设计的关键因素,但是在玉峰桥中,在混凝土桥面板中张拉预应力较为困难,因此采用了释放拱梁之间弯矩的铰接的连接方式。

3.教学结合工程实际。以上两个例子,只是《桥梁概念设计》课程教学当中所举的众多例子的一个缩影。为了改变传统桥梁工程教学时,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在《桥梁概念设计》教学中加入了众多的工程实例,讲解出原因,让学生加深理解,加深印象。例如,在介绍悬索桥抗风问题时,列举了著名的“塔科马大桥风毁”事故,并从悬索桥的计算理论发展的角度,解释了塔科马大桥发生风毁的背景。在线弹性理论当中,不考虑结构变形对于平衡的影响,因此主梁高度很大;随着挠度理论的诞生,人们发现主梁的刚度对于悬索桥的整体刚度贡献不大,最终,从曼哈顿桥到金门大桥,悬索桥主梁高度越来越小。到塔科马大桥时,主梁高跨比只有1/350,主梁形式为抗扭性能差的双边主梁开口断面,最终导致主梁发生风致颤振破坏。这种结合工程事故发生的理论发展背景的讲解思路,让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入。

4.整合知识体系。通过一个完整的桥梁概念设计流程,学生明白了本科所学课程在桥梁概念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各个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了整合学生的知识体系的目的;同时,概念设计当中历史文化、美学诉求方面的人文内涵需要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耐久性、环保以及全寿命设计思想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概念设计也起到了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目的。

5.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桥梁概念设计》,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桥梁概念设计当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加桥梁方案竞赛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从同济大学桥梁系开设《桥梁概念设计》课程以来,历届学生分别参加了广东省虎门二桥、北京长安街西延永定河桥、北京通州运河区北运河桥和通惠河桥的国际方案竞赛。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学生对桥梁概念设计的流程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实践能力。下面介绍了长安街西延永定河桥梁的概念设计。桥位位于首钢工业改造区,该区域规划功能定位为北京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和后工业文化创业产业区。桥位北部为被誉为“燕都第一仙山”的石景山,西岸为门头沟滨水商务区,功能以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为主。大桥跨越永定河莲石湖,该湖注水后,形成湖滨绿色生态走廊。概念设计当中,石景山、永定河和首钢是不可或缺的三个元素,桥梁应当与这三个元素相互融合,构建出“一山、一水、一桥,一部钢铁史”的和谐篇章。①跨径布置。桥位处控制桥梁跨径的主要因素有:路线与河道及两侧道路斜交53度;东侧跨越丰沙铁路和东滨河路(红线宽度40米);西侧跨越河堤路(红线宽度30米);河堤处不能设置桥墩。因此,采用东侧一跨跨越丰沙铁路、东滨河路和东河堤,西侧采用一跨跨越西河堤及西河堤路,最小跨径均为120米。河道中桥墩设置不受通航影响,但需要考虑排洪的作用,桥位处上下游桥梁跨径均为40米左右。②桥型选择。桥型选择考虑结构的外形与周边环境相符,控制结构的高度,是的结构与石景山和山下的首钢厂区高度协调,不遮挡永定河自南向北的视觉走廊。根据跨径布置,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都是可行的。③横断面布置。桥位处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80米,若采用单层桥面布置,桥面宽度约为60米;若采用双幅桥面布置,桥型选择限制较多,如采用横向四片拱肋的拱桥,景观效果不佳;如采用双层桥边,可以使桥宽变为30米左右,同时具有许多优点。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车行道分离,为互通立交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双层桥面的下层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可以与东滨河路实现平交,方便了行人。④概念生成与选择。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都是可选桥型,根据上述分析,概念生成了十四个比选方案。从安全适用、结构布置的合理性与经济性、与环境的协调和美观、可设计性和可施工性、耐久环保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比选打分,最终概念选择了五跨连续桁架拱桥方案、斜拉桥和梁桥组合方案、斜拉桥和拱桥组合方案,进行下一步的设计。以下为三个方案——锦绣河山(五跨连续桁架拱桥方案)、日月同辉(斜拉桥和梁桥组合方案)、龙凤呈祥(斜拉桥和拱桥组合方案)的效果图。

⑤概念设计。下面简略介绍锦绣河山方案极其概念设计。

美学处理方面,五跨连续桁架拱桥方案主梁和拱肋均采用钢桁架形式,厚实的金属质感让人们感受到首钢改造区曾经辉煌的钢铁文化。桥面以上主拱圈的高度近似按照黄金分割比设计,犹如连绵起伏的山峦,突出了锦绣河山的主题。桥头堡外形也同样进行了美学优化,参照石景山上宝塔的形象进行了处理。主桥为采用双层桥面的梁拱组合体系,各跨拱脚均采用固定铰支座约束。主梁宽度为32.6m,高度为6.5m。上下桥面每隔6m设置一道横梁,梁高1.5m。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主梁上吊杆间距为6m。除拱肋的风撑与弦杆,腹杆与弦杆采用高强螺栓连接外,其他钢构件采用焊接连接。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永定河大桥概念设计是国际方案竞赛,有六家国际知名设计单位的十八个方案参加竞争,最终有六个方案入围。作者指导学生所完成的三个方案均得以入选。部分竞争者的方案因采用大跨、奇异的造型来标新立异而被淘汰,而学生们所完成的方案思路清晰、考虑的因素较为全面,创新性、经济性均较好,设计方案外形也比较优美,因此得以入围。在前面提到的另外两个国际比赛中,学生们的方案也获得了第二和第一名。参加比赛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达到了《桥梁概念设计》的教学目的。

四、学生反应

本文第二作者作为《桥梁概念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生,也切身体会到了《桥梁概念设计》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传统的桥梁教学思路只重视结构计算,而《桥梁概念设计》重概念、重视原理、重视讲解思路,重视用实例说明抽象的问题。这些教学思路对于学生的理解十分有益。同时,提高了创新和美学考虑在桥梁设计中地位,让听课的学生认识到,新的桥梁设计理念需要工程师从传统的桥梁计算工程师转变到桥梁创新设计工程师甚至是桥梁建筑师,让其更为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发展。《桥梁概念设计》的学习就是一个桥梁概念设计训练的过程,本科学习的知识经过梳理后成为了一个体系。在进行本科毕业设计,学生拿到一个桥梁基本信息后,处理更为得心应手。最后,参与方案竞赛的实践帮助学生从理论性的知识当中走出来,进行实际的概念设计操作,加深了学生对概念设计本身的理解,对概念设计流程也更加熟悉。

我们国家的桥梁在过去的三十年当中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这种高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很多问题,创新理念不足、桥梁不够优美以及经济性能不好是众多问题中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

高校学生是未来青年工程师中的骨干力量,是未来桥梁设计的中坚。同济大学桥梁系率先开展《桥梁概念设计》这一课程,希望能够通过这门课程,加强学生对桥梁概念构思的重视,将创新思维和美学优化的理念贯穿桥梁设计始终。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在桥梁界中倡导一个重视概念设计、重视创新、重视美学优化的氛围,为中国桥梁的进步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项海帆,肖汝诚,徐利平,等.桥梁概念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39-41.

[2]肖汝诚.桥梁概念设计基础[R].同济大学,2012.

上一篇:智慧医疗解决方案范文 下一篇:案例式教学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