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6:43:59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篇1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

1.可读性强。案例教学法以事件性、个案性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个案例就如同一个小故事,由于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很受学生喜爱。在哲学前言教学中,我引入《成功的境界》故事作为案例,让学生讨论:你们都渴望成功,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刚刚开始学哲学,学生们还不会运用哲学分析,这需要老师点拨。

教师点拨:成功在于懂得取舍,学会放弃。对待成功,要从容冷静,不去刻意追求,这是一种大智慧。譬如,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可它们同样美丽。我们学习哲学,就在于它能给我们智慧,因为哲学是一门关于智慧的学科。哲学案例取材广泛、包罗万象,是取之不尽的教学源泉。

2.趣味性浓。哲学教学光说道理,显然不能吸引学生,如果引入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说明道理,那情形就会大为不同。我在讲《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课时,课中涉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名词,学生被弄得昏昏然。于是我导入《三个和尚挑水新解》故事作为素材,学生对这个故事十分感兴趣,我及时让学生讨论:三个和尚中,谁代表制度创新?谁代表科技创新?它们哪个更重要?通过讨论分析,学生明白了:如果没有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就不能开花结果,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就没有动力,因此,制度创新是根本。这样一来,高深难明的道理就变得显浅易懂了。

3.启发性深。哲学道理深刻,启发意义意味深长,但这些深刻道理都是透过日常生活的小事、琐事总结出来的。在讲《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一框时,我引用了犹太人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的农民如果卖不出豆子,可以加入水让它发芽,几天以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就干脆让它长大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就可以移植到花盆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新豆子。同学们,这句名言对你们有何启示呢?”学生们经过激烈讨论后,都不约而同地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是道路是曲折的,要通过自我奋斗,成为有用之才。”无需长篇大论,即可水到渠成,这就是案例教学法的妙用。

4.教育性强。高中哲学极具目的性、教育性,它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在讲授《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一框时,我引入了杨丽娟追星的事件:1994年的一个晚上,16岁的兰州姑娘杨丽娟梦到刘德华,此后三年,杨丽娟天天做同一个梦,她相信自己与刘德华有一种特殊的缘份,于是开始放弃初中学业,把自己关在家里“专职”迷恋华仔,从不放过对华仔照片、录音的收藏,甚至期望华仔会来看她,就在家里等待。然后让同学们思考:如何用价值观看待杨丽娟的追星行为?我们要不要追星?我们该成为怎样的“粉丝”?经过讨论与思考,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认为它是人生的航向盘,走错了,就有触礁的可能。他们表示要以成功人士为榜样,特别是要以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如李振声、朱熹平等为榜样,发奋图强,为国争光。这是教育的宗旨,是我们期望达到的德育目标。案例教学法省却了说教的空洞与枯燥,却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二、案例教学法在哲学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案例教学法运用得好坏直接关系教育教学效果,为使它的教学效果最大化,运用时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实效性。案例教学具有实效性,要体现在案例与书本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要切实通过案例教学解决学生认识上的盲点。

2.适用性。案例选用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能力以及德育教育功能。

3.时代性。案例选用要尽可能体现较新近的社会重要事件,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与学生的生活有关联。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篇2

【关键词】法律基础 案例 情境创设

上世纪20年代,案例教学法叩响了教学领域的大门,并以传统教学法所无法比拟的独特功效和魅力而备受欢迎。迄今,案例教学法已深入到教学领域的众多学科,逐渐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新教学模式,备受教学界的瞩目和推崇。

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备受欢迎和推崇,原因就在于它能通过案例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十分有利的学习情境和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广阔平台。因此,可以说案例就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和灵魂,案例的情境创设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在工商管理教学以及法学中的刑法、民法、婚姻法、劳动法等教学中,正是一个个极其经典、生动的案例,使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案例所创设的情境就犹如璀璨的礼花闪烁在课堂的天际,照亮了学生求知的道路,使学习的过程显得无比的精彩和生动。而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法学基础理论、商法、经济法等内容,理论性和规范性都很强,注入式的传统教学使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刻板空洞,枯燥乏味,“理”“实”脱节,导致学生不乐学、不易懂、学难致用,对高职学生来讲,这一问题就更为突出。当案例教学的春风吹拂过教学的课堂时,学习的蓬勃生机便犹如沙漠中的绿洲一般显现出来。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案例的情境创设,案例教学仍将会再次流于形式,沙漠中的绿洲也将成为昙花一现的海市蜃楼。并且,由于受到教学内容的局限,可供案例取材的实例又大多平实、零星还往往带有很强的专业性,怎样才能把握好案例情境创设的环节,使案例依然精彩,使案例教学的魅力不减、成效依旧?要解决这个问题,明确案例情境创设应符合哪些具体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从创设一个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出发,案例所创设的情境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案例创设的情境应具有真实性

知识本来就源自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成果,而教学的使命就是要将这一成果通过教学活动使新人得以传承和发展。案例教学法的最独到之处就在于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又放回到知识获取的情境中去,使这一过程更生动,使知识在这一情境中再度被激活,从而更易得到理解和发挥。学习者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还从中领悟到怎样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的方法,提升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这种功效是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这一优势,首先就要求案例所创设的学习情境应是自然而真实的,即具有真实性。唯有自然而真实的案例情境,才会使学生产生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而然地进入情境之中开始探索学习的过程。因此,作为案例的事例或问题必须是现实中发生过或可能会发生的事例或问题,而不是杜撰的、虚假的事例或问题。案例是案例教学据以展开的基础和依据,如果案例教学是建立在虚假造作的案例基础之上,那么案例教学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

二、案例创设的情境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包容性和延伸性

如上所述,案例教学法的独到之处是能够通过案例所创设的情境,将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回到知识获取时的情境中去,这是一种认识过程的回归。但这种回归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也不是泛泛的情境再现,而是一种螺旋式的更高层次的回归,是一种更经典的情境再现。对于某一具体的知识来说,它往往是由许多人在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实践活动中,经过长期的探索、感悟和总结才最后以人类智慧的结晶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所以,知识的获取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渐进认知过程,再现这一过程既不可能,也不必要。这就要求案例对获取知识时的情境再现应该是一种新的高度上的再现,是一种具有明确针对性的、浓缩而典型的真实情境的再现。因此,案例所创设的情境应是基于实现某一教学目标的需要而创设的特定情境,应当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高度的典型性、包容性和延伸性。针对性是指案例所创设的情境应与所要掌握或运用的知识有着必然的紧密的联系;典型性是指案例情境具有突出的代表性,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包容性是指案例情境应有丰富的内涵,应基本包含学习任务要求的多个知识点;延伸性是指案例情境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前瞻性和扩展性,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果案例设置的情境不具有针对性,就会导致案例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学生面对案例而不得要领;如果案例设置的情境不具有典型性,案例教学就不能完成由个案到一般的升华过程,不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果案例设置的情境不具有包容性,就会导致多个知识点的学习需要多个案例来完成,不仅会使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显得拖沓零散,甚至会割裂知识体系有机联系的整体性而导致学习的片面性;如果案例设置的情境不具有延伸性,就会导致案例教学就事论事的局限性,不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案例创设的情境如果不具备针对性、典型性、包容性和延伸性,案例教学法的功效就会大大降低,成功度将大打折扣。

三、案例创设的情境应具有简明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以例激趣”是案例教学法较之其它教学法的又一大优势。枯燥、深奥的理论令人学起来艰涩乏味。同样,枯燥和过于复杂的案例情境也提不起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在考虑案例情境设置的真实性以及针对性、典型性、包容性和延伸性的同时,也应当兼顾简明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案例应尽可能简洁明了,应以学生认知的“最邻近发展区”为起点设置情境,易于学生完成从原有认知水平到新的、更高的认知水平的跃迁。案例创设的情境应鲜活生动而不乏幽默,引人入胜,又令人回味,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充分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展示出案例教学法的无穷魅力。

笔者在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上述要求来设置案例情境,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产品质量责任”章节的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目标精心编写了“都是化妆品惹的祸”案例:小张是个爱美的姑娘,她在镜子前左顾右盼,觉得自己样样都长得挺美的,就是皮肤太黑了。于是去一个“靓丽”化妆品商店购买了一盒价格不菲的换肤嫩白霜,按照说明书上写的早晚各抹一次的用法,晚饭后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电视,一边反复将换肤嫩白霜涂抹在脸上轻轻按摩,陶醉在不久就可变成白雪公主的美好遐想中。晚上睡觉后不久,她觉得脸部又痒又痛,第二天脸部红肿得厉害,皮肤溃破流黄水,无法去上班工作,到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才痊愈,但两边脸颊却留下了两块难看的疤,原先的“黑里俏”变成了“疤拉脸”,连男朋友也告吹了。小张向“靓丽”化妆品商店索赔,商店声称该换肤嫩白霜是“前卫”日用品化工厂委托其代销的,小张又打电话到“前卫”日用品化工厂索赔,该厂又辩称其产品质量没有问题,只是有个别的过敏反应,造成小张脸部毁损的原因是使用不当引起的过敏反应,厂方不承担赔偿责任。小张该怎么办?这一案例所设置的情境有着现实中的原型,符合自然、真实的要求;案例是针对产品质量法的学习任务来设置情境的,情境中的各个情节分别与产品质量法关于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产品责任构成,以及产品责任承担的法律规定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案例创设的情境又是经过现实中的多个原型加工形成的,颇具代表性。对此案例的解决方案,完全可以成为处理类似产品质量责任问题的范例,因此,具有典型性;案例情境涉及了产品质量法的各个主要知识点,通过对案例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产品质量法及相关法律问题的处理将会有一个全面、基本的了解,因此,具有足够的包容性;案例情境还分别涉及到此前学习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和之后将要学习的解决经济争议的方法问题,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延伸性;而案例设置的情境简洁明了又非常贴近生活。案例中,小张因爱美而成为产品质量受害人的遭遇,引起了正处于爱美豆蔻年华的学生们的极大关注,案例用语又不乏生动和幽默,因此,当案例呈现于课堂之后,学生们立即被案例情境所吸引,饶有兴趣的在此情境中积极扮演着小张、商家、厂方、法官等不同的角色,从消费者的权利、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义务,以及产品责任的构成、承担等不同角度寻求法律依据,思考、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案例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学习情境,为之后的教学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总之,案例教学法并非只是在课堂教学中简单的引用案例,广义的案例教学法应是一个包括“哈佛模式”案例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案例解说法在内的系统方法工程。它应通过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典型性、包容性、延伸性、简明性、生动性和趣味性的案例情境创设,激发学习者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吸引学习者进入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创设的案例情境,成为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者,或领会、知晓,或运筹帷幄,教学目标便在此过程中得以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傅建明.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广东教育出版社.

[2]顾明远.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案例教学与案例教学法.2007.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篇3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案例选择 典型性 时效性 生活性

思想政治课中的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成为课改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案例,是打造有效课堂的重要步骤。下面,笔者就如何选择教学案例,谈谈见解。

一、典型性

案例贵“精”不贵多。“精”,一方面体现在案例的质量要高。我们应当尽可能挑选、使用那些能“最贴切地说明概念和原理、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关注、最集中地反映某方面社会问题、最具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

例如,在讲解思想政治必修四中的“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时,在梳理了教材的主干知识和内在逻辑结构之后,我选择了航母舰载机起降视频作为情景材料。并设计以下问题,建立起情景材料与主干知识的对应联系:

1.航母舰舰载机起降过程中哪些是整体?哪些是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2.在节目解说中提到,航母舰载机起降被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其成功是航母形成战斗力的关键一步,它的成功是否意味着我国的航母已经形成战斗力?――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3.在节目中我们还了解到,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总工程师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在工作岗位上殉职,为什么罗阳要在工作岗位上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

4.谈谈航母舰载机起降成功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通过分析情景材料,教师引导学生们抽象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中国航母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国的许多行业的集体协作才能完成,是一个体现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系统与要素关系的典型例子。“辽宁舰”顺利完成战机升降,不但标志中国航母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而且彰显中国海军综合战斗力的提升,同时彰显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作为中国的年轻一代,学生们自然非常关注航母的建设过程。所以我选择了这一情景材料,根据材料与知识点之间的对应关系,由此设置了四个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听课效率大大提高。

“精”体现在案例的数量要少,可挖掘度要深。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书本知识生活化,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活学活用。同一主题的情境创设过多,容易使教学结构松散,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是贯穿于整堂课的一条主线,甚至能够一例多用,适用于多个章节。

例如在讲解思想政治必修四中的“联系观”时,整个知识点以“航母舰载机起降”视频为主线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层层挖掘,提高了资料的使用效率。这种“一例贯穿”的教学方式既能够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抓住主干知识,顺利实施教学,又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层层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时效性

把握时代特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国内外的新闻热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社会新闻热点问题,掌握教材的理论知识。因此,案例选择应紧跟形势。新近发生的、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的重要社会事例是首选。

例如讲授思想政治必修二中的“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时,我联系“中日之争”,分析中国、日本、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各国的立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维护国家利益时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进而总结出应坚定维护我国国家利益。联系的归属问题,分析和比较国家利益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保钓”活动维护的是我国的“安全利益”。通过分析我国公民在抗议日本政府“购岛”活动的过程中,出现的打砸日系车行为,联系公民的政治性义务和政治参与的原则,教育学生要用合法的方式维护国家利益,要爱国主义,不要“极端民族主义”。

中日之争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与中国既有侵华战争历史情结,又有经济领域合作和领土争议。中国人自然非常关注事态的发展。通过引入该案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又如在讲解思想政治必修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时,可以联系“表哥”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对(1)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必要性;(2)如何对权力进行监督。在讲解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与经济政治”时,联系《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与《中国好声音》的走红,引导学生分析:(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等等。这些充满时效性的案例能够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了对知识的认知和思维的拓展。

三、生活性

选择使用来自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的案例,使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的、直观生动的感性材料,才能让学生形成情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思想观点的重建。

例如在讲解思想政治必修四中的“系统的基本特征”时,我设置了相关的情景材料进行引导,在实际上课中,经历了前后方案的调整,课堂教学效果大不相同。

又如在讲解思想政治必修四中的“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我选用歌星李宇春的事例,通过多媒体展示李宇春的“成就”、“奋斗历程”和“对社会的贡献”三组材料,要求学生从三组材料中总结李宇春获得成功的原因。

李宇春是年轻人非常熟悉的歌手,有不少学生还是她的小歌迷。谈到偶像,学生们自然十分活跃,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起来。最后,学生总结出了李宇春成功的三个因素:第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第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第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完成了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的案例,使学生产生共鸣,吸引注意力,进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索,从而掌握知识,使政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最后构筑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篇4

关键词:案例设计;总体思路;VB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案例教学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相比,案例教学侧重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充分参与和主体地位的实现,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归纳、演绎、推理、总结、反思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VB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因其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直观性强(编程时采用图形用户界面开发环境),更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案例是对课程中某一单元或环节知识的情境再现,在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借助典型案例来实现的,因此案例选取和设计的质量将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2VB教学案例设计的总体思路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选取和设计教学案例。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理解应用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为了使教学案例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注意把握如下几个总体要求:(1)教师应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针对知识点选择案例时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不能避难趋易或喧宾夺主;(2)选取和设计教学案例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兼顾知识本身的系统性,控制好分解的数量并留有伸缩余地,不能分解得过细;(3)选取和设计的教学案例要有延展性,不能是简单地把教学内容转换为一个个问题提出。案例应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介绍当前知识的同时,既有已往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能对今后学习的内容有所涉及。当然,如果能兼顾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并能顾及学生的趣味,那么教学案例必然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基于以上几点的考虑,笔者在VB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而形成了VB教学案例选取和设计的总体思路。

2.1案例选取贴近生活,与学生专业相关

教学案例的设计和选取应与学生的生活、专业相关联,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程序设计的实用性,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本校学生都配有一张中国农业银行卡,平时有很多学生会登录中国农业银行的个人网上银行,使用“卡号登录”的方式进入系统,查询自己银行卡的余额和交易情况。对图1所示的登录界面,本校学生是非常熟悉的,

而且学生发现每次重新登录或刷新该界面时,密码输入键盘中的数字键顺序都是随机变化的。由于这个登录界面跟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用我们要讲授的VB知识也比较容易实现,因此笔者在对其进行必要改造的基础上,制作成了一个VB案例。在讲授VB的多个知识点时,都借用了这个案例:(1)VB界面的设计以及控件的布局;(2)字符串函数的应用(如何实现“退格”命令按钮的功能);(3)控件数组的应用(如何实现密码输入键盘中的数字键顺序随机变化)等,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由于VB课程可能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因此关于教学案例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的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应区别对待:(1)如果是为大一的新生开设的,学生对专业知识基本一无所知,这时候VB教学与专业结合较困难,但可以与学生高中所学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结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择一些用来解决数学、物理和化学计算问题的案例进行讲解,还可以结合学生常用软件某些功能的实现来设计案例,例如Windows计算器的实现、Word软件中查找/替换功能的实现等;(2)如果是为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开设,这时候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考虑课程教学与专业应用的结合。考虑到任课教师未必熟悉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具体实施――VB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专业课教师沟通,由专业课教师提出需求,给出相应问题的手工处理方法,然后由VB教师将其设计成案例。

2.2注重案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设计的案例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极大的兴趣和迫切需要下,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VB案例程序要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

例如,在讲解VB中的Do…Loop循环语句时,笔者引入了一个关于折纸问题的案例:纸厚0.5毫米,进行对折,问对折多少次后,其高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8848米)?

这个案例一呈现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家积极进行讨论,连平时上课不怎么听讲的学生都参与了进来,有的学生简单地凭借感性认识,认为这不可能,需要无数次,有的学生认为需要几千次、几万次……,在学生热烈的讨论和好奇心的驱使下,教师很轻松地就引入了今天所要讲授的知识点,学生也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等待教师给出最终的答案来验证自己的判断。学生的兴趣调动了,非常渴望学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让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应注重两方面的问题:(1)设计的案例难度相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应当适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因为按照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学生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是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设计案例前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2)设计的案例应贴近生活。日常生活现象是产生兴趣的主要源头,通过程序案例来模拟日常生活现象,必然让学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例如常用软件功能VB实现的案例、典型小游戏VB实现的案例(“猜数”游戏、Windows中的“扫雷”等)、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产品工作原理模拟的VB案例(模拟交通红绿灯、秒表、温度计等)等都会得到学生的共鸣。

2.3设计阶梯性案例组,循序渐进引导学生

设计阶梯性案例组是指按照教学内容内在的联系设计一组逐步推进的案例,这组案例的典型特点是前一案例的学习为后一案例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案例的学习在前一案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案例的难度逐步加大,但相邻两个案例之间的难度和跨度不大。使用这组案例教学采用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一般规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比较容易接受,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例如,在进行VB循环结构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下面一组阶梯性案例,通过由易到难地呈现案例,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达到理解循环结构知识的目的。

阶梯组案例1:求和1 + 2 + 3 + 4 + … + n。

阶梯组案例2:求和1 + 1 / 2 + 1 / 3 + 1 / 4 + … + 1 / n。

阶梯组案例3:求和1 + 1 /3 + 1 / 5 + 1 / 7 + … + 1 / n。

阶梯组案例4:求和1 - 1 /3 + 1 / 5 - 1 / 7 + … 1 / n。

阶梯组案例5:利用公式 求圆周率 。

教师在讲解循环结构的实例时,如果直接给出阶梯组案例5,没有前面的4个阶梯组案例作为铺垫,学生会觉得有难度,一下子无从下手,也不太容易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

设计阶梯性案例组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案例组中的最后一个案例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案例,其余的案例是为方便目标案例的教学所作的铺垫,是为辅助目标案例的教学而设计的。

(2) 案例组中第一个案例的起点要低,足够简单,比如简单的求累加和问题、连乘问题等。

(3) 案例组中各个案例的难度逐步加大,但相邻的两个案例难度跨度较小,应尽量符合美国著名的教学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编制程序教学流程的“小步子原则”。

2.4恰当迁移案例,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对案例进行迁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原有案例的基础上逐步改变或增加一些条件,就可以过渡到新的案例,从而把应用进一步引申到其他问题上,以此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讲述VB中的计时器控件前,首先由图2这个简单案例引出了计时器控件,方法是先向学生展示这个案例程序的功能,就是“单击一次命令按钮,文字就从左往右水平移动一段距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就知道如何实现这一案例程序;然后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这样操作太机械化,能不能不需要人的干预而让文字自行移动呢?”,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向学生讲授了计时器控件的相关属性和事件等新知识后,学生很快就解决了新问题,写出了如下程序代码:

Private Sub Timer1_Timer()

Label1.Left = Label1.Left + 200

End Sub

针对上述案例代码可以不断改变条件,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1) 当文字移动到窗体右边界后就会消失,如何让它从窗体的左边界重新出现?

(2) 如果要让文字从右向左水平移动,应如何修改程序?

(3) 如果要让文字从上往下沿垂直方向移动,应如何修改程序?

(4) 如果要让文字沿指定的路线移动,应如何修改程序?

(5) 如果要手动控制文字是否继续移动,应如何修改程序(展示计时器的Enabled属性作用)?

(6) 如果要控制文字移动的速度,应如何修改程序(引入滚动条控件的知识)?

通过案例的恰当迁移,可以产生一个接一个的新问题,用这些新问题牵引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不停地跟着教学内容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案例的恰当迁移,使得新案例产生于旧案例,旧案例引出新案例,旧案例和新案例之间平稳过渡,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在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做到融会贯通。

要使案例具有良好的迁移性,教师必须抓住VB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体地系统地研究教学内容,将各个知识点的关联变成各种问题,根据问题的难度来巧妙地设计案例。

2.5制造错误案例陷阱,强化学生对模糊知识的理解

“吃一堑,长一智。”人们在认识事物获得认知时,往往出错、碰壁比不犯错误、一帆风顺更能增强印象,加深记忆。基于这一点,在设计案例时,我们可以专门针对学生容易出错和可能模糊的知识点来设计错误案例。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知识点时,通过演示错误案例,学生会容易发现程序调试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这必然引起学生的困惑与思考,进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找出错误、改正错误,得到正确的程序代码。这样的处理方法可以明显加强学生对模糊知识点的印象。

例如,在讲授VB的多分支选择结构的执行流程时,笔者谈到“不管有几个分支,程序执行了一个分支后,其余分支不再执行”,总结以前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比较模糊,在编写多分支选择结构的程序时经常弄错各个分支出现的先后顺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错误案例,如下所示。

编写程序,将学生的百分制成绩转换成对应的五级制成绩。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Cj As Single

Dim Dj As String

Cj = Val(Text1.Text)

Select Case Cj

Case Is >= 60: Dj = "及格"

Case Is >= 70: Dj = "中等"

Case Is >= 80: Dj = "良好"

Case Is >= 90: Dj = "优秀"

Case Else: Dj = "不及格"

End Select

Label3.Caption = Dj

End Sub

上述案例在演示时,学生很快发现在文本框中输入90分、80分后,单击命令按钮,程序显示的成绩等级都是“及格”,觉得比较困惑,很想知道原因,这时候再给学生具体阐明VB中多分支选择结构的程序执行流程问题,学生印象就非常深刻了,以后就很少犯类似的错误了。

2.6用综合性案例贯穿教学,让学生把握知识的有机联系

如果在VB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选用的案例过多,过于零碎,就会导致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仅会孤立地做一些简单的小程序,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的VB知识来开发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应用系统。所以在设计VB教学案例时,最好能精选3~5个综合性案例,或仅选用1个规模较大的综合性案例(可简称为大案例)来覆盖或贯穿全部的课程教学内容。

具体教学时以贯穿整个学期的综合性案例为中心,以此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要学习的知识点,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新知识,逐步将案例完善。随着案例的完善,学习的新知识点也融入案例,这样逐步扩张地完成一个综合性案例项目的教学与开发。由于这些综合性案例将VB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对VB知识结构的整体认识,同时学生对软件的开发也能初步形成一个整体性概念。

采用综合性案例进行教学,可以选择从第一堂课开始,也可选择在一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月进行,笔者采用的是后一种。在讲授完VB的基本知识后,笔者会引入一个综合性案例“客房管理系统”,这个案例基本上覆盖了VB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知识点。对这个综合性案例的讲授遵循了软件项目开发的一般步骤,从需求分析开始,过渡到功能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系统模块的设计、数据存储的设计、输入输出界面的设计,到最后完成代码的编制、调试、运行等一系列过程。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用文件和数据库管理数据的区别,我们分别用这两种数据管理方式实现了系统,通过这种处理更让学生有机会深刻地感受到用数据库管理数据的优势。

3结束语

当然,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对保证案例教学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案例教学毕竟不是简单地把设计好的案例逐个进行讲解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的。它还需要配合使用一些适当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等,并要结合一些实践活动,同时也需要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来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唐小燕,吴斌,鲁大林. 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 教育信息化,2006(10):63-65.

[2] 吴海珍,蒋加伏. 关联案例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9(12):52-54.

[3] 李明,宣善立,冷金麟. 斯金纳教学理论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8(14):75-76.

[4] 孙振坤,孙斌. 条件迁移法在VB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1):47-48.

[5] 张广群,汪杭军,王保平. 问题驱动模式在VB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22):139-140.

[6] 王冰.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2):142-144.

[7] 叶品菊. 案例贯穿式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5):53-54.

[8] 陈龙猛,王保桂,李吉忠,等. 大案例教学法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究[J]. 计算机教育,2008(5):59-62.

General Approach to Design of VB Teaching Case and Its Explanations with Examples

LI Zhi-hui

(School of Computing,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general approach to design of the high-quality VB teaching case, and gives the explanations by means of the examples in allusion to the problem about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VB course.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篇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20-04

一、心理咨询案例教学现状

心理咨询相关课程是国内几乎所有心理学本科专业及应用心理学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与心理学专业其他基础课相比,该课程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调对学生专业理念、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自我成长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课程定位下,传统的讲授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课程的要求。不少心理学专业教师尝试将国内外商学院和企业界广泛使用的案例教学法用于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效[1-2]。

案例教学法是对某一真实事件进行客观描述,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并提出改善现实问题方案的教学方法[3]。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情景进行专业分析和问题解决,帮助其积累实际操作经验,从而提升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应对能力、解决能力和执行能力。案例教学的操作方法丰富多样,可根据特定课程的教学目标灵活运用。研究者对案例教学的阶段进行了划分[4-5],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1)提供案例,学生接收案例并进行自学;(2)组织讨论,一般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展开分析与讨论;(3)教师评述,引导学生交流、反馈案例分析情况与解决方案;(4)养成指导,延伸案例教学课堂的作用力,以案例为载体指导学生的持续行动。

研究者普遍认为,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能有效促进学生将课堂能力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6-7]。同时,案例教学法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不仅能使学生积极投入自身的学习进程中,还能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师生均能从中获益。

案例教学法在多个学科中的成功应用也促使心理学专业教师针对一些特定课程,譬如“管理心理学”、“营销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积极探索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教学效果,并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然而,鲜有研究关注心理咨询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问题。

心理咨询相关课程的实践性和伦理性极强,既要求心理测验技能、心理诊断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又要求职业道德操守和咨询师个人成长。单纯的案例分析和传统的案例教学法能为学生呈现真实的情境,但学生仍是旁观者,缺乏直接、真切、可感可触的体验。

本研究以面向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探究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咨询相关课程中的创新及其应用,着重探索如何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融入临床心理学所独具的特色和优势,贯彻心理咨询实务的专业理念,以案例教学与课堂实训相结合为平台,实训服务于案例教学,并使其深化,从而实现教学式教学。

二、“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新型案例教学的

组织与实施

在心理咨询课程教学中,现有的案例教学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教材方面,缺乏适用于高校一线教学的专业案例集,也无更大规模的专业案例库;其次,在案例选择方面,个案咨询案例居多,不足以覆盖临床的实际情况;最后,在课堂实施方面,缺乏匹配的教学模式,在案例使用的过程中,案例分析多于案例教学,理论阐述多于实践操作。基于此,在案例教学的设计上,本研究将主要从案例选择、课堂教学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创新。

(一)案例选择

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要素和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好的案例应同时具备针对性、现实性、差异性和完整性。为满足本研究教学的需要,研究者编写并出版了《心理咨询实务案例集》作为课程的案例教材。其中的案例涉及个案面询、家庭治疗、团体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公益热线电话干预案例、灾后心理援助、案例督导等多个层面,几乎覆盖心理咨询领域。每个案例均为研究者的真实临床案例,并在保护来访者个人信息的前提下完整呈现。

该案例集所包含的案例分为三类:教学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和视频案例。每个类型的案例子集相对独立,各自承担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教学型案例的重点在于应用心理咨询的专业态度、基本理论和方法技能;研究型案例的重点在于以督导的视角进行深入探索,使学生树立自我成长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并提升其专业能力;视频型案例则在于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灵活应用,实现学习迁移[8]。

根据各案例所涉及的核心理念、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每个案例后列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根据该目标设计的、在一线课堂可操作的“问题讨论”和“建议作业”,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案例,在课堂实施中有的放矢。

(二)课堂教学

在本研究中,课堂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案例”与“实训”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在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引入多层次、多样化的课堂实训。实训内容与案例密切相关,实现对案例功能的深化和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示意图见图1。

图1 课堂教学模式示意图

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本质上遵循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9]。基于这一原则,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可分为了解、体验和表达三个循序递进的环节或阶段,以案例贯穿,最终使学生实现对知识、技能的内化。本研究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对三个环节都进行了调整和创新,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第一,了解阶段。传统的案例教学是让学生先看案例,再讨论问题。本课程是先让学生阅读案例后面的“问题讨论”,引导其带着具体的思考路径进入“故事”,既提高了解效率,又能借助真实的故事背景体验心理咨询师或心理督导师的角色,以此产生参与感、角色感和责任感。

第二,体验阶段。结合课堂所选用的具体案例,针对“无条件接纳”、“共情”、“真诚”、“尊重”、“倾听”等核心专业理念进行课堂实训,将团体辅导、角色体验、模拟咨询、专业素质训练、自我成长体验等多层化和多样化的互动体验方式引入第一课堂,实现案例教学与实例实训相融合,让每一位学生在一线课堂中都有体验、训练和成长的机会。

第三,表达阶段。基于了解和体验展开“问题讨论”,聚焦解决问题的方向或方案,通过小组讨论、自我开放、互动分享等形式,使了解和体验的部分得以强化,并内化于个体。同时,强调保密原则,以尊重和保护个人信息。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课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专业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现实感与带入感相结合;参与度和卷入度较高。

(三)课后强化

为了拓展案例教学的功能,除课堂教学外,研究还设计了配套的课后强化部分。一方面,各个案例后列出了相应的“建议作业”,指导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分析、反思案例,最大限度地发挥案例的功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运用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加以分析、解决。这两个方面实现了对教学目标的深化与延展,目的在于启发深思,指导探索,促进行动转化,从而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意识与能力,推动课堂学习转化为无止境学习。

三、新型案例教学的优势及未来展望

案例教学的方法于19世纪70年代起源于哈佛大学法学院,随后哈佛大学商学院和医学院成功运用这一经验,使得这一方法在全球得到推广。引进中国后,该方法在许多学科,尤其是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发展[10]。然而,这种简单移植的案例教学法存在适用性的问题,并不完全适合心理咨询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案例教学的基本框架下,开发与心理咨询课程有更高匹配度的新型案例教学模式十分必要。本研究从案例选择、课堂模式、课后强化等多个环节加以创新,形成了案例教学与课堂实训有机结合,了解、体验、表达循序渐进的新型案例教学模式。

(一)新型案例教学的特色

本研究以案例教学作为切入点,以课堂实训为依托,将团体辅导、角色体验、模拟训练、专业素质训练等心理咨询专业培训方法引入第一课堂,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实训中都有体验、训练和成长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的临床素养,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研究首先突破了以往案例选择上所面临的难点,即案例不能说明事物整体,学生获得的知识难以汇总进一个整体框架中,对概念、原理等概括化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11]。在选择案例时,同时考虑案例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案例难度、时效性、教师自身的掌控程度及与目标学生的相关度等因素,使得案例集融专业性、可读性和创新性于一体,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案例集相对独立的写作模式也使得其具有更好的推广性,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和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案例。

在整体教学模式上,案例与实训两个环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使学生从了解、体验、表达到内化,逐层深入, “知”与“行”实现统合。案例教学模式在盛行的过程中不乏批判性意见[12-14],其中一种意见认为,案例教学过于强调诊断和建议而忽视了真实行动,这种现象被称作“知—行”脱节(knowing-doing gap),即学生善于分析如何去做却无法付诸行动[15]。曾有研究者尝试在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中引入角色表演等形式[16],突破了以往理论分析的单一模式,实现了向真实体验的转化。事实上,对案例本身的分析和对真实情境的体验同等重要,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案例教学方法创新的一大难点。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的思想建立了“案例”与“实训”两个部分的连接,在案例分析中注重基本知识、理念的传达,在实训环节体现内容精细化、形式多样化、体验深入化。与以往的“观察式”案例教学(即举例子、分析案例)不同,该模式可以说是一种“融入式”案例教学,重视基于案例的模拟、演练,以更好地实现“知”与“行”的统合。

(二)新型案例教学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咨询有“术”亦有“道”。前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后者则有更高境界,揭示事物的本原。因而,“术”、“道”兼顾,并实现由“术”至“道”的提升,正是“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努力探索新型案例教学模式试图实现的更高目标。基于课程前后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收获的调查,新型案例教学模式在实现该目标过程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首先,虽然大多数学生的本科专业是心理学,但在其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接触案例教学式的学习,说明这种教学法在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相对缺乏。通过对学生课程需求的调查发现,学生最关注“心灵成长”和“临床操作”的提升。这两方面分别对应个人成长目标和专业成长目标,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临床操作”为“术”,“心灵成长”则为“道”,这也体现出学生追求的目标与本课程的目标定位是一致的。

其次,学生对案例类型和课堂实训形式的诉求与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类案例和实训环节达到的效果相一致,说明这种新型案例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需求,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要。通过分析学生对课程整体感受的词语概括,可以发现,学生的主要感受表现在三个方面:(1)课程本身的特征,集中表现为“实践性、体验性、趣味性、形式多样”;(2)学生个人的感受,普遍认为“高卷入度、氛围放松、印象深刻”;(3)最终目标的实现,学生认为在“心灵成长、自我觉知、迁移能力”方面获益最多。这与本课程“专业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现实感与带入感相结合、参与度与卷入度较高”的特质定位一致。

最后,经过一学期的案例教学,课程在学生临床素质提升和专业目标达成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促进了对心理咨询行业的理解,还大大提升了学生在感受、觉察、自知和人际沟通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时,课程教学达成了对学生心灵成长、专业态度、理论知识、临床操作等方面的培养,推进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未来研究展望

有研究对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认为重要的技能课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咨询”是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但同时“心理咨询”又是他们最欠缺的技能[17]。这间接反映出心理咨询相关课程在技能传授的目标达成方面尚有较大差距,最终导致学生“有学历,无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供真实、生动的临床体验平台,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多重目标,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探索了案例教学方法在“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课程中的创新应用,编制了适用于相关学科教学的案例教材,研发了课堂实训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尚存不足,有待深入探索。

其一,本研究只涉及研究生,时间短,人数少,有待在本科生群体中实施教学,通过实践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

其二,本研究研发的新型案例教学法期望以案例教学为切入,以课堂实训为依托,实现教师教研能力与学生专业素养的协同提升,探索“教学研相驱动”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科研意识及科研水平。但目前缺乏“提升学生科研意识及科研水平”方面的有力数据,需在学生的后续学习历程中跟踪考察。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篇6

1.1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

案例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方法,当代西方成人学习理论及学习动机的研究都支撑了案例教学法的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学性。

1.1.1诺尔斯成人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第一,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个体的自我概念将从依赖型人格向独立型人格转化。诺尔斯认为成熟的成人学习者在多数情况下有能力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第二,成人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为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诺尔斯认为对于基本完成社会化过程的成人学习者,学习活动更多地借助于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主要途径。第三,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学习目的逐渐从知识准备向知识应用转变,学习内容也从“课程为中心”向“问题为中心”转化,教育活动对成人是一个十分明确的学以致用的过程。诺尔斯的理论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要以学员(成人)为中心,强调重视成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引导者;教学设计应充分重视发挥学员经验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加强教学与实际工作生活环境的联系;教学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要帮助学员解决实际社会生活工作问题,因此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案例教学符合了诺尔斯的成人教育理论。

1.1.2麦基罗知觉转换理论的主要观点知觉转换理论是由美国成人教育学家麦基罗于1977年提出的。该理论借助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从认知发展及个体与社会交互作用的角度探讨成人学习的基本过程以及成人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麦基罗认为,每个成人对其所处的现实生活都有一种解释,而这种解释是因人而异的。它在成人所处的环境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变化,麦基罗把它称之为“知觉系统”。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新经验与原有的知觉相背离,并最终导致原有知觉难以“合理”解释新的经验时,知觉系统不再保持稳定,个体将对经验及知觉进行反思。这种反思的结果是对原有知觉系统进行修改,使之重新适应新经验。麦基罗称这一过程为“知觉转换”(即学习的发生)。成人学习知觉转换理论从学习动机的角度支撑了案例教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案例正是为这种学习的发生提供了载体——特定的场景或“新的经验”,学员在新的经验、背景以及冲突中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

1.1.3霍尔成人学习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霍尔利用谈话法调查成人学习动机,提出了定向理论。他认为参与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由不同动机促成的,而且这些动机之间会相互强化。他把这些动机分成三类:第一类为目标指向,为完成个人目标而学习;第二类为活动指向,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交活动;第三类是学习指向,为求知而学习。成人学习动机具有社会性、经验型、实用功利性、自我实现性的特点,案例教学能够全面深入地满足成人学习的动机。

1.2案例教学的有益探索

1.2.1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哈佛大学法学院最早倡导案例教学的方法。1870年,兰德尔被任命为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他针对当时法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差、被动学习、无法处理复杂案件的状况,决定运用法院判例作为学生学习的原始材料,通过解剖案例发现法律是如何运作的,并通过班级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发现的过程。此后案例教学从法学院向外扩展并历经百年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教学体系,并成为哈佛大学的教学特色。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的实施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流程,通常教师会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来制定相应的案例教学计划。哈佛案例教学的实施在时间上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教师和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如表1所示。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以现实中发生的事情为背景,使学员切身感受到复杂多变的矛盾冲突和多维多重分析抉择的艰难性和挑战性。它强调师生互动,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具体来讲,有以下特点:第一,哈佛的案例教学建立在美国的经济和文化基础之上,植根于美国的土壤并发展繁荣。第二,案例教学在哈佛大学之所以取得成功,其重要原因就是注重案例的编写。哈佛大学的案例库收藏了大量的供教学使用的案例,而且为了跟上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体现时代特点,案例的更新非常快。第三,强调互动与主动学习,教师只是促进者与催化者,更多的是学生主动学习和互动学习。第四,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阅读能力、辨析能力、决策能力等。第五,案例教学的评估方式多样化。在案例教学中,没有唯一的所谓正确答案,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更加注重课前准备、发言情况、案例分析撰写成绩以及出勤率等。而对教师的评价更多的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激发程度。

1.2.2英国文官学院的案例教学英国文官学院成立于1970年,其宗旨是提升文官管理技能并研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学院开设行政与管理方面的训练课程和各种各样的短期课程,同时承担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任务;将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作为主要培训方式,积极发挥学员的主动性,提升学习的效果。它的案例教学主要特点为:第一,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教学的双方带到矛盾的冲突之中。第二,把枯燥单调的理论章节,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把教师的单向教授变为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第三,把个人的思路变为集体的智慧。第四,把一个战略性的束之高阁的理论框架,变为解决公共管理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实践。

2目前干部教育培训中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干部教育领域对案例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案例教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2.1教师对案例教学的不适应第一,案例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传授真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现实情境的讨论和思考,诱发学员的创造潜能。它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而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第二,教师对案例教学的内涵理解还不够透彻。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举例子,一个出色的案例教学,是以实际生活情境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因此好的案例就是将教师与学员紧密结合,相互作用的载体。第三,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热情不够。现实的干部教育培训中,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方式风险小,可控程度高,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担心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完全驾驭整个案例的研讨与分析。第四,教师缺乏案例教学的实践经历,限制了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主要表现为对案例教学不熟悉,控制课堂的能力弱,思考题不具体,教学的感染力不够,不能提供理论分析工具。不会运用催化的技巧引导学员,让学员说真话,控制把握课堂的能力不足等。

2.2学员对案例教学的不适应在我国的干部教育培训中,学员更习惯于教师的满堂灌,习惯于被动接受,不习惯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这与案例教学是背道而驰的。离开了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创新,案例教学将寸步难行。第一,学员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导致对案例教学缺乏热情和吸引力。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来自全球各地、具有不同人生经历和生活背景的学员,他们善于探索、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和表达的愿望非常强烈,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基础。我国干部总体风格上偏于保守,大家往往怕承担说错话的风险,宁愿观望、等待和附和。第二,学员的知识结构导致案例分析难度加大。第三,学员投入案例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前期的准备。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员阅读大量的资料和文献,而我们的学员学习时间短,工学矛盾突出,很难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后消化,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

2.3高质量的案例匮乏哈佛大学的各个学院都有案例教研室,有专门的队伍负责收集、整理和编写案例。相比之下,我们的案例编写水平要逊色很多。第一,案例的选择上,多从国外教科书中翻译和引进,符合我国发展实际、企业实际的案例少。第二,案例教学目的不明确,案例大而不当,缺乏争议性、真实性。第三,适合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案例搜集难度大。干部教育培训中往往需要层次高、涉及面广、矛盾突出复杂的案例,这种案例教师很难接触到,也很难通过调研来自己编写。

2.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案例教学需要进行案例搜集、筛选、撰写教学计划等过程,工作量非常大,需要教师承担很多风险。由于没有足够完善的激励措施,教师采用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而且教学所需工作量与报酬极不对称,挫伤了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3提高案例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与途径

3.1确立“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理念“以学员为中心”是哈佛案例教学的精髓,学员需要在课前、课中、课后积极投入地参与。“以学员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特性、经验、观点、背景、资质、兴趣、能力和需求,在教学上最大地激起学员的学习动机。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角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灵感而不是抓着备课本不放,学员获取知识以在课堂上讨论生成为主,而不是以教师课前预设的为主;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员自主构建和亲身体验为主而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3.2正确处理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形式为内容服务,方法为目标服务。案例教学并不能适应所有的课程和专题,更不能代替理论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有区别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因此,倡导案例教学并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研究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律和特点,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案例教学。要给案例教学准确与适当的定位,使案例教学和其他教学方式相互配合,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3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组织案例教学要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这是安排案例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评估案例教学效果的依据。首先,要作好准备工作。上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案例,拟定讨论案例的要求。第二,精心设计讨论方式。教师作为催化师,要为学员营造出良好的自由讨论气氛,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使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教师要及时发现分歧意见,引起辩论,促进讨论的深化。第三,做好案例的讲评。案例讨论完或讨论过程中教师必须作好讲评。指出讨论中的优点与不足,肯定新颖的分析及独到的见解。同时教师也应将自己的分析思路或实际操作情况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

3.4重视案例库建设首先要有充足的优秀案例。好的案例既不能是现象的堆积,也不应该是故事的陈述。它必须具备真实性,来源于工作和生活;要有一定的冲突性,这也是案例能够促进学员研讨和争论的前提;要有启发性,发人深省;要有普遍性而不是特例;要有可读性,引人入胜。其次,案例库的建设要有一套科学的案例库维护机制。包括案例的修改、更新、淘汰、补充、使用等。最后,案例库的建设要有一支专业团队作为保障。

3.5加强教师的培训与激励培养一支理论水平高,同时又与企业实际紧密联系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成功。首先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师的培训理念;其次要建立固定的案例研发队伍并有适当的激励机制保障;最后要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使案例的研发与实施工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6改革案例教学的评价与考核制度主要应该包括:对案例教学内容的评估;对任课教师的评估;对案例教材的评估;对课堂组织的评估以及对学员的评估。目前我们的案例教学只对教师进行评估,这样既不全面也不公平。哈佛的案例教学制定了严格的学员考核制度,学员评估一部分为考试成绩,另一部分为案例课堂发言情况。只有学员和教师的考核联动起来,才能全方位评价案例教学的成效。此外,案例教学需要营造单位内部对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包容氛围,要有鼓励改革、宽容失败的氛围。同时案例教学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团队合作。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篇7

论文摘 要: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典型案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探索的过程。它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发掘自身潜能的客观规律,践行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教师若能高屋建瓴地运用案例,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在长期探索案例教学中不能盲目效仿,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基础环节。首先要坚持以下教学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面临的对象大多是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失败者,内心深处充满自卑,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职业意识、职业理想、正确的择业观有待形成。因此,这是进行职业道德与指导教育的最佳契机。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选择成功学生的案例,最好是本校或本专业的;让学生不觉得遥不可及,感受到“行行出状元”的真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热爱所学专业。

二、目的性原则

教学大纲指出:“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激发职业道德情感,指导职业道德行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行为训练结合起来,做到知识统一”。wWW.133229.cOm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单纯去引导学生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追求这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教材上结论性语言学生在生活中时有所闻,并不陌生。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案例讨论或辩论过程中,越辩越明,互通有无,把德育主线落在实处。

三、互动性原则

教学互动可以避免“教”与“学”的割裂和教学惰性,其中“生生互动”会使学生互相启发,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成为教学的主体;“师生互动”会使教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更新教法,成为教学的主导。

四、实践性原则

“明理笃行”是各教学法育人的最终价值取向。而案例教学是最省时、最经济的“社会实践”。面对纷繁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教师要利用案例教学“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奠定职业人生的根基,绘就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总之,选择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同时又要贴近学生生活,收集整理与大纲要求相符的案例,特别是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案例。教材上的案例在教学中应重点选择。

一堂成功的德育课,应该有起伏有致、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有循序渐进、动静相生的过程优化;有人性关怀、寓教于乐的角色转换。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不容置疑——课堂。教师要驾驭好案例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策略:

一、抓住课堂。精雕细琢。环环相扣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在教学实践中,要抓住案例教学课堂,教师应做以下努力:

1.细读案例,自主探究

这个起始环节必须抓牢,否则如建空中楼阁,使整个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本课程中的案例,人物形象光彩夺目,可读性、趣味性都很强,易于学生阅读。

2.讨论案例,集体攻关

这是培养组员合作精神、集中智慧的核心环节。教师可布置学生事先预习书上案例。然后进行陈述、讨论,也可将另外准备的案例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务必要展开,但不得走过场。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小组长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有号召力;二是控制小组人数,5-7人为最佳;三是议题应集中,不宜宽泛;四是轮流发言,不让小组长唱独角戏;五是限时完成,“超时下岗”。

3.案例评价,提炼升华

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目的是引导学生辨清是非曲直,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案例评价也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以达到对主题探究的升华。

二、知行统一,纵横交织,铸就人生

孔子十分推崇“力行”的道德教育。他说:“力行近乎仁”,成功的职业课教师必须践行“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规范内化为个人内心坚定的情感、意志和信念,并将之外化为个人自觉行为,大胆实践。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与“理”脱节

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误入顾此失彼的歧途:对案例印象深刻,但忽视理论提炼。

2.教学时间难于调控

在教学中,教师“预设”与学生“实作”往往难于掌控,因此教师应随机应变处理偶发事件。对于“节外生枝”的教育资源,应向课外延伸。对于“冷场”状况,教师要“加温升热”,可用“降难”“化小”“切实”之术以启之。

3.善用现代教育手段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课堂,具有大容量、超时空、交互式、多感官等特点,将会对德育工作增加效能。职业课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案课件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繁为简,让学生有身l临其境之感,优化育人环境。

总之,教材淡化了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原有的学科体系,围绕德育主线进行了内部取舍,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职业课中案例教学更需要教师身体力行,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方能彰显它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李书华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学习与训练教育科学出版社

[2]曾凡龙职业道德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篇8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法;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是非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计算机语言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利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语言完成一个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Visual FoxPro基础、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基础部分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Visual FoxPro的基本知识、数据表的创建和使用、数据库及数据库表的操作、查询和视图以及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部分的包括Visual FoxPro语言的数据与数据运算、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部分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表单的设计与应用、菜单的创建和使用,报表、标签、工具栏和类的使用,以及开发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根据上面的教学内容组织的课堂教学,主要以知识为主线,结合各个知识点的实例展开教学过程。因此,传统的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存在的必然问题是各个知识点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各个实例也是相对独立的实体。其课堂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灵活运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语言完成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教学目的。

教育部曾指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因此,如何将抽象的计算机语言课程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完整的展示在课堂上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兴趣,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完成数据库应用软件的能力,是笔者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同时,笔者在长期的“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目的,对案例式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中实施案例式教学的有效方法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案例式课堂教学

所谓案例式教学方法,是指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贯穿在整个课程的大纲体系中。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结果演示以及讲解案例的开发过程 ,将所要讲授的知识点贯穿融入到具体的案例中去。在进行案例的选择时,目标案例不仅要功能完善,能够覆盖大部分知识点,并且要以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为原型,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形式的不同,笔者将案例式教学方法分别应用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二者有效的融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2.1案例的选择

课堂教学是组织整个教学环节的关键,而在课堂中实施案例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语言中零散的命令、语法与规则融入案例中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应用化。案例的选择不仅要适合学生的知识层次与接受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要充分考虑案例的典型性、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度。同时案例的难易程度、案例所涵盖的知识面、案例是否能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等也是在进行案例选择时必须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笔者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了“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应用案例。该系统包括很多功能,如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奖惩管理等实际功能。学生的学籍,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将课本中原本枯燥的语法规则与命令融入到生动的案例中,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命令、语法等在实际应用中的用处,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会恰当地掌握知识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作用。

2.2案例的组织

用一个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不仅体现了该课程知识点内在连贯性的特点,也避免了各个章节之间相互独立,使得学生们在认知的过程中感觉知识点零散繁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组织案例教学,可以大大的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编程能力。

案例的组织先于课堂。使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语言开发完善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即可以脱离Visual FoxPro系统环境独立运行使用的软件和软件说明书。其中,软件部分的开发包括了菜单系统、表、数据库、查询与视图、表单、报表、工具栏与类等“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大纲所要求的内容,这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案例将各个章节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软件说明书包括:系统功能模块图、数据字典、数据流图、各个功能模块的程序流程图、软件测试方法等文档。这些文档是有效的实施案例式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在课堂中向学生们演示在实际应用中开发一个完善软件所必需的几个过程。

2.3案例的实施

案例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即“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的展开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将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的所有知识点融入案例中,让学生随着案例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入将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的问题是Visual FoxPro能做什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接触数据库应用软件的体验,如超市结算系统、图书馆借阅系统、学生选课系统等,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必需的。而学生对于上述系统的接触只能停留在用户界面的使用上,其中所涉及的数据库管理等后台数据的产生及其流向,学生几乎没有什么认知。使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语言,可以完成上述系统的开发过程,而此类软件开发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完成数据库的管理。据此,给学生演示教学案例“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让学生更真实的体验Visual FoxPro的强大功能。

如何使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语言完成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这同样是需要引导学生建立感性认识的首要问题。对于“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讲解,首先要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系统所要实现的所有功能,对于各个功能模块,又包含什么样的实现细节。其次,每个功能在界面上是用什么样的界面元素实现的。最后,对应每个功能,需要用什么样的代码来完成。随着这三个问题的提出,很自然的会引出表单设计、表单控件的使用、菜单设计和Visual FoxPro的程序设计三个重要章节。接下来提出的问题是:表单界面上显示的数据来源于哪里?来源于Visual FoxPro中的表;所有的表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通过数据库建立联系并组织在一起;如果需要的数据来源于多张不同的表怎么办?建立查询与视图;如何打印用户所需要的数据?使用报表。问题以此类推,深入浅出,并且对于上述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按照教材中目录的顺序均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至此,如何使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语言完成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答案已然都在每个学生的掌握之中,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也跃然纸上,清晰条理。

在课堂的组织中,每讲解一个新的章节,首先演示教学案例中该章节知识点的实现部分,让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先建立“这个知识点有什么用处”的感性认识,之后再引入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并逐步演示案例相关部分的制作过程。如此以来,学生不仅可以牢牢的掌握知识点的特点与用途,还可以灵活运用该知识点完成软件的开发。

3案例式实验教学

作为计算机语言课教学,其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实验环节,学生才能将在课堂中吸收到的知识转换为应用技能。因此,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来组织引导好案例式实验教学,对课堂教学将是有力的补充。在设计实验案例教学时,坚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的原则,突出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

一个完善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包括很多功能模块,在有限的课堂学时内不可能逐一将制作方法演示给学生。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上述问题的存在反而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好处。课堂中,只将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成绩管理模块作为课堂精细讲解的案例,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将成绩管理模块作为验证性实验完成。而其他的功能模块,则按照班级的不同分配不同的功能模块,作为设计性实验来完成。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将课堂案例作为模板,在验证其制作过程的同时积累程序开发的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设计性实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总之,以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任务相互融合的实验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外延和拓展。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4结束语

案例式教学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利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这样一门抽象课程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实施案例式教学法具有很强的教育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向群. 新编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教程[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2] 刘卫国.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教程[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向群,张凤云,王新. 案例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8(22):10.

上一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下一篇:节能减排的原因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