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学生个性引导

时间:2022-09-11 03:22:51

个性学生个性引导

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初中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随着知识难度的提高,这种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大,使得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渐渐对学习丧失信心,加上他们正值青春期,具有强烈表现自己主观愿望的心理,使他们产生了在学习上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就在课上捣乱以引起大家关注。对于这些学习有困难在课堂上频频捣乱的个性学生,如何抓住关键,对症下药,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由表及里,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

记得一次课堂上,一位经常在课堂上睡大觉的学生小丁引起了我的注意,上课铃刚响起,他就如同收到了指令,开始异常兴奋的擦鞋,当我走到他身边想提醒他时,他好像知道了我要批评他,竟然抬头调皮地问我:“老师,我课上擦鞋,您过来是不是要没收我的鞋啊?”同学们哄堂大笑,我哭笑不得,瞪了他一眼,没有作答。等同学们安静下来,我继续讲课。接下来的课上,小丁不停地鼓捣那双鞋,一会儿将鞋伸到两列课桌的过道上,一会儿用鞋踢前桌的凳子。此时,我的目光狠狠地盯住他的鞋,他见我看他的鞋,竟然很是自豪地说:“老师,我的鞋子是耐克名牌的,500块钱呢。”此时,我的脑海中连续剧般浮现出最近他在课堂上的种种胡作非为, 回想起我也曾经多次苦口婆心的批评教育他,可是收效甚微,这个小丁,感觉真是不可理喻。可是,我又转念一想,以前对他的教育大多居于简单的批评,可见并未让他的内心真正有所触动。要想从根本上让小丁有所改变,得抓住问题的关键。通过仔细分析小丁的做法我隐约明白了:在我们学校,多数学生家境一般,学生穿名牌的很少,他在课堂上这么夸张的擦鞋,表面上看是故意影响课堂纪律,但是进一步分析,他这种夸张的方式只不过是希望通过炫耀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力,渴望被别人关注。接下来的日子,我根据小丁的日常表现,特意制订了针对他的教育计划。

例如:小丁在课上、课下都很乐于表现,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创造机会鼓励他勇敢地时事新闻(为了扩大学生们视野,思想品德课前三分钟几个学生轮流时事新闻),前几次,他显得有点局促不安,结结巴巴,语句不太连贯,慢慢地到后来的课上,不用我点名,他就能够主动地举手发言,每每这时,我就带领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直到有一天我惊喜地发现,他在陈述时事新闻后还做了简单地评价,看得出来,他在课后花了不少的时间在搜集、整理材料上,他在课堂上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他已经开始享受课堂发言的这个过程,看到小丁的进步,我打心眼里高兴。课下,小丁常常去老师的办公室溜达,看到办公室中桶装水没有了,他会很自觉地去下边搬水,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在他“好表现”自己的机会的促进下,他变了,课堂上扰乱纪律的时刻少了,变得让老师和学生更喜欢了,我相信,他会变得越来越好。可见,对于这些个性学生,我们在一边关注课程三维目标是否达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挖掘这些个性学生“胡作非为”背后的心理需求,这也许就是实现他们由“好表现”到“表现好”的催化剂。

二、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自我反省

所谓自我反省,就是学生犯错误时,老师不直接指出事情的真相,而是通过晓之以理的引导,让学生对自我的行为进行评价、判断,从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我反省,此时抓住时机再对学生进行教育,会收到不错的教育效果。

例如,教初二年级时,班里有一名男生不喜欢学习,还特别调皮,是典型的个性学生,批评他轻了,基本没效果,批评得稍重了,他就会跳起来,和老师更加对立,令各科老师很是头痛。在一次品德课上,这个学生和同桌不断地说话,而且还旁若无人的咯咯笑出声,我不得不停下来点他名,他却自以为得意地说:“那好吧,老师,我不说话了,我趴着睡觉总行了吧”。下课后,我找他来谈话,刚开始他很有抵触情绪,后来看我没有针对他直接批评,慢慢放松下来,通过谈话我才知道,他从小学到现在生活起居都是姥姥姥爷来照顾,父母在别的城市打工,一年见不了几次面,老人除了物质上能帮助他之外,其他的困惑都是靠他自己解决,长时间离开父母,让他对父母有一种距离感,每次临近节假日,看到同学们谈论着要和父母去哪里玩,去哪里吃大餐,去哪里看电影之时,他觉得自己就像被人遗弃似的,不受父母关心。他一门心思认为父母对不起自己,所以才把自己扔到姥姥姥爷这里,所以现在的学习对他来说就是混日子,就是要让父母失望才能解心头之恨。听到这里,我没有急于评价,而是提出了几个问题:

我:父母希望把你一人放这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他们说北京这里的教学质量好,方便我学习。

我:你父母能来北京工作么?

学生:他们做工的工厂不在北京这里,他们也没办法。

我:父母想你么?

学生:“每周都给我打几次电话,每次会问我吃得好不好,学习怎样等等。

我:父母为什么要这么辛苦的赚钱呢?

学生:他们说希望我能努力学习,以后找个好工作,就不要像他们这样吃苦了。

说完,他一改平日嘻嘻哈哈的面孔,反倒眼睛红红的。最后他希望我监督他的课堂表现,我当然乐观其成。虽然一次的教育引导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是有限的,但这次的经历启示我:当学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表现时,我们不要先入为主,而是要弄清楚个性学生种种表现背后的原因,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自我反省,通过学生自己的力量来判断、评判自己的行为,转变自我态度,从而转变行为,就如同海涅所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对待学生尤其如此,引导他们去反思、反省,认识到自己不当行为和想法。这样,才能不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

三、 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内在情感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独立又难以摆脱依赖,富有理想又容易脱离现实,渴望理解又自我封闭。关怀他们的精神成长需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在讲到首师大版初二上册第2课《感悟亲情》时,一个学生“控诉”父母管得太多了,甚至说出根本不想回家等之类的狠话,班里有几个学生被他的情绪所感染,也纷纷附和起来。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叛逆心理较强,常常会意气用事,此时,如果我只是说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估计效果欠佳,也会失去一次正确引导学生的有利机会。于是,在这几位学生不断的“讨伐声”中,我展示了以下案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一位伟大的母亲用身体护住婴儿,自己永远的离去了,而婴儿被救出时仍然安静的熟睡着,旁边的手机上则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一辆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从高空坠下,就在坠地的一刹那,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永远失去了生命。歌手韩红被此故事深深打动并以此为背景创作了歌曲《天亮了》。随后,我播放该歌曲,在感人的歌曲旋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竟然悄然落泪。刚才那几位迫不及待“控诉”父母的学生也不吭声了,若有所思。

在任何学科中,学生们都不需要空洞的说教,他们需要的是自己内在情感的触动,由于思想品德情感是伴随着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更要充分尊重德育课程的内在情感性、体验性等学科独特性,肯定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当学生对于某一事物认同了,就会全身心投入,兴趣盎然,否则表现则消极,所以打造有情感的课堂,用情感去吹动课堂这潭水,挖掘学生的情感潜力,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他们为情所动,从而激发出学习热情,就能使学生想学、乐学,尤其对于这些个性学生,激发他们的思想品德情感来实施德育显得更加必要。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拥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其个性远大于共性,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中打下精神的底子,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用以往的经验以不变应万变,很可能会事倍功半,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抱着对生命尊重的态度,时时带着关爱的心去关注学生,把握重点,对症下药,将每一堂课当作师生之间不可重复的生命历程,对学生的发展予以针对性的帮助,特别是对这些学习有困难的个性学生,更应当用时间耐心地去等待,用心去关怀、成全、完善他们的生命,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兴趣点,以他们对其他事物的热情为契机,引导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作者单位:北京市同文中学)

上一篇:思想政治课教学话语的“四个转换” 下一篇:在追寻尽美的路上快乐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