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11-12 08:11:19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篇1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心理学 学生个性 德育教育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职教中心。学校开设的专业学习课程较丰富,在校学生普遍在15至17岁之间,其中不乏大龄学生。与普通中学略有差异的是这些学生大多非常自信,性格也开朗,可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明显不够,喜爱参加各种文化项目活动和体育竞赛。这些学生具有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态度,与他们接触后会变得青春飞扬起来。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视教育心理学

一位教师或许面对很多名学生,然而对学生家庭而言,这名学生却是唯一的。在教育教学中,仅仅是单纯的教学任务模式,或许仅是书本中的知识教授就够了,但是对人的培养呢?

人是有生理心理活动的高级动物。教育中,不免涉及一门科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二、面向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心理及德育教育

教育对象由于遗传因素、所处生活背景环境等不同,个性是有差异的。现代学校的德育目标提倡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和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防止偏废一方。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曾任教班级的真实案例:

在学校全员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大背景下,陈茜(化名)成了我任教班级的重点关注对象,这是一个性格非常张扬、极具自我意识的女生:上课老是随意散漫、不分场合地发表对课堂教师的提问意见,经常无故迟到,不听课睡觉玩手机,周围的同学似乎挺怕她这个“大姐大”。陈茜情绪起伏比较大,心情不好时还会嘲讽发火。课后我找她谈过话,讲了许多道理,她常常很有自己的观点,谈话时对受到的教育没有太大反感,但不会立即应承,过后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我决定给她的家长打电话,希望家长配合管教,对学生形成5+2的有效管理影响模式。

出乎意料的是,和家长的联系很顺利,但家长抱怨说管不住孩子,因为孩子太逆反所以任其发展,只尽可能地提醒她。我似乎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任性。然而如果就此放弃与家长的联系,更不能找到陈茜这样表现的问题根源所在。我坚持继续与家长联系沟通,以期了解更多关于陈茜的情况。原来,陈茜的家长因为工作很忙,与孩子沟通不顺后对孩子的教育开始散漫,任其性格发展,渐渐地,陈茜的学习积极性就更没有了,形成一种与本质性格不相符的张扬,其实是空虚茫然,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于是,我决定潜移默化地改变陈茜,让她成为一个阳光开朗、积极自信、方向感强的孩子。

首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我通过谈话和观察,了解到陈茜是个兴趣广泛的孩子,于是,我在课堂上鼓励她多参与班级活动,让她把个人的一些专长发挥出来。我还邀请她下课后到教师办公室帮忙,做一些杂务性事务,起初她不是很愿意,但又觉得老师都这么认真邀请她了,所以还是到办公室帮忙,渐渐地竟开始主动询问我办公室的老师们是否有需要她帮忙的地方。这样的变化一点一点、不知不觉,突然有一天老师们发现这个孩子特别乐于助人、热心负责。为此,我找机会在班上适时表扬她,渐渐地,我发现她不再像以前那么自我,变得沉稳和礼貌,待人接物也越来越随和积极。

此间我经常给她家长电话联系,家长渐渐重视对陈茜的教育,从以往无可奈何的语气变得热情和期待,甚至有一天居然主动打电话问我孩子在学校的近况表现。

教育就是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放手让学生做她通过努力能做到的事,信任尊重学生,通过自我管理树立目标和自信。陈茜的变化,班里的同学和其他老师都有目共睹。我的感触是在教育管理中,教师首先要发自内心地接纳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得到恰当的、有针对性的积极期望感,从而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有助于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树立强烈的自信心,获取更大的发展。

三、关爱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我任教的班上曾有个学生叫张某,这名学生头脑灵活,但自控能力差,宁愿多做劳动清洁也不愿意做家庭作业。开学初几乎每天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但不奏效。因为该生完成作业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我及时和他的家长取得联系。在与家长的联系中,我感受到家长对孩子能在学校接受老师教育的信任和支持。一方面我很触动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信任、理解与支持,一方面提出要求,家长必须配合学校教育,因为单方面教育和影响毕竟是有限的。

我细心观察张某,这是一位很有自己想法但同时非常害羞的学生。每次与张某谈话,张某态度都非常诚恳,但显得比较油滑,似乎油盐不进,但其实在内心深处还是能接受老师的教育。我意识到这个学生内心渴望被人关注、被人理解和尊重,渴望同学的理解、老师的帮助、家长的呵护。于是我经常找他到办公室聊天,用谈话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影响他。在日常教学中留意他的进步,并要求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帮助照顾班级内其他爱玩爱动的学生。此后,他的表现明显有了好转,与同学关系良好紧密起来。在良性循环下,张某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改善,作业开始愿意做了,尽管有时作业完成质量不高,但我每次批改作业时都留下评语鼓励他,到后来这名学生竟然能很认真地完成作业,且上课乱动现象也有意识地在自我控制下得到明显改善。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内心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才能积极自信地面对他人和社会。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70-77.

[2]李海燕,马超.教育心理学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66-68.

个性心理学篇2

关键词:学生;心理;个性;教学;发展

个性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心理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家庭生活条件的优越,家长的宠爱,使多数孩子表现出任性、暴躁、倔强、狭隘等心理特点。重视儿童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锻炼健康的体魄,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时代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是“儿童的心理医生”。因此,利用小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重视和加强这方面工作:

一、优化教学结构是良好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在原有的小语教学信息流程结构中有两大弊端:一是以教材为起始。即教师将教材的内容原原本本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自己与教材联系隔绝。取消了学生读、思、议的学生活动与时间,只能靠机械地记忆背诵。二是学生随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学生虽然能与教材发生联系,但离不开教师“要我学”的指令,教师指向哪里,学生就学哪里。学生一旦离开教师便会寸步难行。此两种信息流程的共同弊端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忽视了学生认识能力和个性心理的发展。为了改变上述弊端,我以学生为主体,按“我要学”、“我先学”、“我会学”的构思,选择组合一种新的双向信息流程,特点简括如下:

1.在课的起始阶段学生自学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熟悉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与难句。师生坚持“不熟读课文不讲读书”的原则。

2.在深入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按“疑一一读、思、议、评一一练”的步骤进行。即学生先把自学的收获和疑难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设疑或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评、释疑获知,并通过适量的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熟练技能和自觉运用。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而生疑,讲而激疑.读、思、议、评.练而释疑获知,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3.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通过眼、耳、脑、口、手进行。看、听、读、说、做、评”的实践活动中,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与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开展提问,讨论并在全班交流各自独特的见解,开展争论。这样能把一般能力发展与良好个性心理发展结合起来,使语文课堂教学为良好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达到尽可能理想的境界。

二、提供榜样群体是良好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语文教材中介绍了一大批有鲜明个性的正面人物,为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参照群体(榜样群体)。我注意适时地抓住参照群体,在课堂教学中凭借电教媒体优化朗读技巧。进行朗读体味,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鲜明个性,为良好个性心理形成发展打下基础。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我针对课文特点,设计并制一张图文结合、动静搭配的遮盖抽拉式投—出示投影片。对课文第二段进行这样的朗读体味:初读,找出描写五壮士作战特点的词语—出示投影片,显示片中的文字部分—让学生说出应重读的词语,及时画圈。如班长“沉着”一迅速抽拉图片,图文对照,让学生对照。“沉着”再看图上班长的神态,体会读抽拉第二幅“葛振林大吼一声”图。第三幅“三位战士作战”图。引导学生如前所述,图文结合,圈画重点词语,指导体会朗读的重音,停顿,语气的轻重、缓急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学生读得贴切、传神,自然她体味出五壮士的鲜明个性。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是良好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保证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存在着权威主义和非民主性。教师常常随心所欲地靠强制手段处罚和用分效迫使学生学习.造成学生厌学,阻抑着学生创造性的弘扬和发展。学生缺乏主体感,无法发展自我调节与自我教育能力。为此,我认为必须抓住师生关系这一关键性问题提高认识,确立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的思想,严格要求做到合情,合理和耐心。多鼓励、宽容和引导,倡导学生间的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团结协作精神,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所谓和谐,并非以学生的随意性为出发点,而是在抑制学生不良习惯,规范学生行为的基础上的愉悦身心的鼓励教育,是宽松的授学心境、相容的教学关系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我选择如下两种方式:

1.多表扬少批评。对基本正确,但不尽完善的答案可以用“不错,谁能讲得更好?”来评价,对于不完整或完全错误的答案.则用“谁与他想法不同,为什么”来暗示错误及原因。这样,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显得民主、合作,可大大减少学生的自卑、狭隘心理和暴躁心态。

2.满怀深厚的教学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潜心设计教学情况,发挥富有情感特征的课堂信息反馈和评价作用,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都能无忧无虑地、自觉地学习和接受教育,争做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自我管理的主人,让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得到发展。

个性心理学篇3

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教育效应。有关的研究结果和事实告诉我们:一名教师具备了必要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后,其自身的个性品质便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古今中外,众多优秀教师都是知识形象和人格形象的高度统一。

那么,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首先,它是塑造学生和谐人格的重要途径;其次,是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环节。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都说明一一具有优秀人格形象的教师是学生效法的楷模,是学生知识学习和智力发展的非智力因素生成、发展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形成浓郁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间交往的过程,如果师生之间关系友好融洽、交往和谐,课堂就会形成生动活泼的气氛,这种良好的气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潜在的无意中识的心理作用,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从而使教学收到最佳效果。当前教改实验中颇为盛行的保加利亚医学博士乔治、洛托诺夫首创的“暗示教学法”的成功运动,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在常见的职业行为个性理论中,找出了人的特征与职业特征匹配关系,他将教师的职业行为类型确定为“社会型”,并进一步认为教师职业相适应的作风应是“感觉情感型”,教师职业个性的特征是“富有合作精神的、友好的、肯帮助人的、和善的、爱社交的、易了解的”。教师共同的兴趣是“与人有关的事、人际关系的技巧、教育工作等”。此外,从社会对教师的接纳与评价也可说明这一点。据《中国教育报》载,我国首次社会人际关系现状全国性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是当今社会最可爱的人之一。在问卷涉及19类社会人员公众形象时,获社会好评率最高的是教师。

那么教师的个性特征对教学效果究竟具有怎样的影响作用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个性型的教师的教育表现:

第一类是热情、理解、宽容为特征的教师行为。情绪上给学员以支持和同情,赞扬和鼓励,很少强调自己的权威,更多体贴学生的情绪反应,学生受教师的感染,易焕发出较强的动机。教师关注的不是学习效率本身,而是情感的交流,因此对学习成绩提高的作用不明显。第二类是责任心、条理性系统性为特征的教师行为。这种行为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教师在课堂管理和教学组织方面有条理、有系统,学生完成的学习量就多、有效性高。第三类是刺激、想象、激情性为特征的教师行为。这类教师教学表现突出,在同事评价中比较成功,学生学习行为具有活力,易得到明显的强化。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对人的工作。整个工作过程表现为对他人的行为有所帮助。老师总是属于学生群体的一个聚合中心,他的内聚力、吸引力、融合力、感召力都有助于对学生行为的促进和增强,教师的这些行为又取决于教师师的个性心理品质。具体而言,教师又应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优良个性心理品质:

首先,在教师理解学生方面,与理解相关联的品质构成有:

1.心胸豁达。心胸豁达所含的第一个品质是灵活性。人的参照系不可能不变,教师越是能适应外界情境的需要和标准,那么则越能理解并适应学生的种种变化,并表现为一种接纳。心胸豁达的第二个品质是“体察性”。能够接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思想与情感,以及价值观念,能够对身体、智力、感知、运动、社交及情绪上各自有异的学生表示感谢关切,并同他们和睦相处,这样教师就不再受一成不变的期待所限。

2.敏感性。指一个人对他在人际关系即社交关系中出现的变化,能够及时反应的能力,这在教育教学中是一个重要因素。

3.移情作用。移情作用的心理学意义是教员在情绪或理智上都能从学员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学生。移情作用是一座暂时的桥梁,它将两个人(教师与学生)的目的、看法和情感连接起来,并且使他们在教育情境中相遇时建成一个统一体。

4.客观性。客观性意指能够就事物本来面目来看待它,而不受先人之见,偏见或预期的歪曲。教师应保持客观性,并以一种中性、无强加的参照系来对待学生中发生的事件。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师的个性品质,对有效学习的结果表明的影响往往比教学方法更为重要。

其次,在与学生和谐相处方面。有效教学取决于有效的交往,师生之间传递着情感、知觉、技能以及处理多种抽象关系的意向。

1.真诚。指开诚布公,不虚伪行事,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作掩护。有的教员时常以个人的职业地位或权威掩饰自己的缺点,这样无疑会脱离学生。真诚不是自我放纵,而是有益于学生的情感,既不为专横所引诱,也不趋于人,而是体现了一定的自我奉献精神。

2.非权势。教员不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应出于帮助的热情来追求想往的成效。非权势的教员力戒对学生时时刻刻采取不必要的训诫态度。

3.积极相待。如果帮助者对他要帮助的人持积极、认可的态度,那么发展和变化最有可能发生。积极相待是一种真诚的感情。积极相待,能使学生感受到无需有意表达、能够通过非语言的交往传递给他的东西。因此它是一种促成健康的态度,主要表现为认可和亲切。

个性心理学篇4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广大教师正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式。我也正在不断地探索、尝试着,我认为,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

新课程的显着特征之一是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由以前的“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转变,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探究性发展。

所谓“天底下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是说事物之间存在差异。学生亦然。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目标时,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调整对自主学习方式的设计、引导。那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主要应该注意哪些因素呢?

1.根据兴趣的差异,给学生自主选择、自由探究的空间

人对有兴趣的事物总是心向神往,优先给予注意,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浓厚的兴趣,能使思维更敏捷,学习效率更高,能更好的实现自主地发展。中学生的兴趣已有一定指向性,有些人对文学感兴趣,有些人对绘画感兴趣,有些人对体育感兴趣。实施相同的课程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兴趣,而以一种统一的方式活动,那么,感兴趣的会主动探索,效果可能极佳,但不感兴趣的则兴味索然,效果则一定差。有时听教师报怨某些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敷衍了事,或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学习内容或方式缺乏兴趣。教师在设计自主活动时应该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和自由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对称图形”这一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喜爱或擅长的方式表达,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也可以用彩笔描绘,也可以和小组同学(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讨论共同完成。这样学生人人参与,合作探究,并提供机会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代表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教学效果很好。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上,更应考虑这一点,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探究,使各类学生都有内容可想,也才会创造出更精美的图案。

2.根据性格的差异,恰当搭配,相互融合影响,取长补短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性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部分,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表现为比较稳定的、习惯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学生已形成一定的性格特征,但又能通过实践加以改变。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已形成的性格更能突出地表现出来,它们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教学目标实施。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好静,胆小,不爱讨论交流而各自为阵,但它们又往往善于思考、富于想象。性格外向的学生好动,爱表现自己,敢于发言,积极参与活动,但有时又常马马虎虎,不求甚解。把他们适当搭配,教师适时引导,帮助。他们在活动中就会有互补的改变。如在上“这个游戏公平吗?”时,我考虑到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有些学生对游戏比较熟悉,为了激发全班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我倡导学生主动上台给我们讲述他熟悉的游戏,一位平时就很大胆的男生主动走上讲台,他平时就很爱观察事物,作文水平也高,加上口齿伶俐,表情丰富,同学们听后不由自主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我还听见有些同学小声地称赞不已。此时,受到他的感染和,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也敢举手发言啦,并且把他所熟悉的游戏分析的淋漓尽致,其他同学听的津津有味,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3.根据智能的差异,调配好学生听课、思考、笔记、练习的时间

中学生由于自身性别、遗传、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的影响,在智力和能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他们的思维、理解、接受、操作的能力并不是整齐划一,处于同一水平线的,而是有层次分别的。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中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否生动活跃,就成了当前衡量数学课是否成功的一大标准。我们许多教师也力图让课堂生动活泼,于是,一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问、讨论、质疑、解答……气氛热烈。但是这样的课未必是成功的数学课。因为不管哪堂课,不管采用何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这里所说的“一定的教学效果”应当是全体学生所取得的一定效果。我们面对的是智能层次不同的学生,而体现课堂生动活泼的又往往是那些思维敏捷、理解力强、一点即通、善于表达的学生的活动,其他稍弱和更弱的学生呢,则只有被“快速行驶的生动列车”拖着,无奈地、茫然地奔跑,结果一堂课下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或所获与期待相去甚远,这怎么谈得上“一定的教学效果”呢?我曾听过一节这样的“生动课”:十几个学生各抒几见,部分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悄悄问一生:“懂没有?”答曰:“太快,不太懂,”看其书本,没几句话,笔记仅几字而已。因此,实施课程目标,既要探究性学习过程生动,又要留时间给学生理解、思考、交流、笔记、练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个性心理学篇5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弹性;个体心理学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及心理素质是实现中华复兴的重要保障。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要求各高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健全校、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的管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活动。同时要求各高校配备不少于两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依据各高校学生的数量可以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管理与评价的复杂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发展的动态性及社会、家长、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了解的深入性等特点.本文在借鉴西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运用的基础上,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应用角度提出优化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相关策略。

一、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阿德勒作为第一个与弗洛伊德观点产生分歧并分裂出来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他反对弗洛伊德过度重视潜意识,提出应该关注意识,人们应该活在当下,与过去的经历相比,未来的生活目标更影响人的行为,因此他提出了以下理论:

1.自卑感及补偿

“自卑情结”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他认为自卑感是个体自身内在的一种感觉,自卑促使人们努力去克服,追求成功,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若是被自卑主宰,则产生自卑情绪,导致神经症人格,抑郁、悲观、消沉。阿德勒认为,补偿是弥补自卑的最好方法,某方面缺失,可以通过另外的途径或者额外的付出获得内心的平衡,降低自卑感。补偿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优越,阿德勒把追求优越看成是人生的主导动机。

2.生活风格

阿德勒在分享自卑感及补偿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活风格”,他认为个体因环境不同会形成专属于自己的生活风格,特别强调家庭环境对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影响,学校的氛围、教师的教育方式也会对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及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会促进个体形成优良的生活习惯,激发个体分享这种生活风格、影响周围的人群,净化不良风气。阿德勒认为个体基本上有四种生活风格,分别是支配-统治型(dominant-ruling);索取型(getting type);回避型(avoiding type);社会利益型(social useful type)。

3.社会兴趣

阿德勒说:“社会兴趣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评价态度,一种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的能力。”[4]每个人天生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需要,这种需求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得到发展,而且个体必须认识到这种潜能,才能更好的发展自我,如果一个人无法认识这种潜能,他的世界会变得糟糕凌乱,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严重者可能成为精神病患者。阿德勒认为,个体一生中需要完成三大重要任务——职业选择、社会任务及爱情婚姻。

4.创造性自我

阿德勒认为人类不是环境或者遗传影响的简单消极的接受者,而是能够自由的、创造性的与环境发生作用,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组合起来,适应自己的生活。一些人对社会有益,一些人对社会有害,阿德勒看来其差别在于选择,他认为遗传和环境只提供了“个人按照自己‘创造’的方式用于建造生活态度的砖块而已,正是他应用砖块的独特方式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个性”。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弹性优化策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事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人成才,事关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弹性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补偿,克服自卑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因成长环境各异,优缺点也各异,阿德勒用补偿告诉我们,缺点不可怕,也无需自卑,重要的是要拥有克服自卑的勇气及信心。[4]大学生生活较单纯,处于心态成熟与未成熟的阶段,成人感越来越强烈,虽然大部分时间能协调处理自己的学习、生活,但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如学业挫折、恋爱挫折、人际交往障碍及求职失败等。补偿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直面自身的不足和失败,调整认知、情感以及行为,追求心中的优越,以达到补偿的效果。如享誉世界的nba退役球星乔丹,热爱篮球,却因身高问题被拒之门外,这种挫折并没有让他放弃,而是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恳求教练让他作为一个球队的杂役人员,凭着坚毅的等候,他终于得到教练的认可,成为一代巨星。乔丹用积极努力的态度补偿了身高的不足,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控制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及抗挫耐受力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进行补偿,提升他们的心理弹性。

(1)个体意志品质的培养。青年时期是意志品质逐渐稳定的定型时期,又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意志力。意志力是指从事某一件事或者活动持久的耐心、毅力。从日常生活方面来说,可以让学生自我挑战,培养恒心和毅力。从野外拓展而言,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野外心理成长训练,克服内心的恐惧、不自信,直面失败,磨练个人的心理品质。

(2)培养自控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个体在心理发展的历程中,需许多外界力量的援助及支持,自控力是个体成熟的特征之一。自控力是指个体面对困境和挑战时的一种控制能力,它能增强个体边界意识,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优化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激发个体内在力量,整合资源,优化心理品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自控能力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是反省。个体每做一件事情,都需用一定的时间来反思、总结。二是加强边界意识。个体之间对事物及人的看法态度有差异,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他人,造成他人的痛苦,需求同存异,尊重他人的观念及做法。三是合理表达情绪,委婉措词。我们需清楚的意识到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别人的垃圾处理器,个体之间是平等、互助、尊重的关系,表达情绪时需评估他人的心理状态、接受程度以及对他人造成的伤害程度。四是挖掘自身优势、发现外界事物及他人的闪光点。五是多关注事物的积极面,勿用放大镜、显微镜去观察事物的消极面。积极思维有利于人充满斗志,满怀希望,消极思维会使人患得患失,错失机遇,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3)提高抗挫耐受力。挫折是人生常态,合理的应对方法可以避免类似挫折重演,更好的适应生活。首先要学会倾听,吸收他人经验为己所用。挫折虽然各异,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相通。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吸收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法,遇事不乱,胸有成竹。其次要正确归因。韦纳把努力、能力、运气、任务难度等因素归为稳定-不稳定、内控-外控、可控-不可控。要善于把握稳定、可控的因素,对挫折正确归因,分析其中可以调整的因素,最大可能的改变挫折情境。最后要自我模拟一些挫折情境,用心理剧的表演方式加强抗挫能力。心理剧是一种用舞台表现心理冲突的方式,可以让个体在其中去体会他人的心理冲突,达到压力释放、自我调整的效果。

2.优化生活风格,提升心理品质

阿德勒提出的四种生活风格中,只有社会利益型是健康的,其余三种都需优化。随着社会的转型,物质财富日益剧增,精神生活却无法与物质接轨,滋生诸多违背社会主流文化的现象。面对需要优化的生活风格,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优化。

第一,普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心理教育在家庭中未受到高度重视,一方面因人口众多,文化水平差异巨大,难以让低文化素质的家庭理解和运用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封建思想残余,尤其偏远山区,重男轻女,对女孩的关注远低于男孩。普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心理成长历程,依据发展阶段有的放矢的进行合理的引导训练,增强子女的心理品质。

第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环境是孩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完善的重要途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知识展播、心理游戏、心理拓展、情境模拟、团体辅导、个别访谈等形式灵活进行。

第三,净化社会环境,提升学生在外的安全性。社会是一间染色纺,大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身体已具备成熟的条件,但是心理却还处于过渡期,能辨别一定的是非观念,但略显稚嫩。我们需要整治不良社会风气,让大学生的理念与社会合理的接轨。

第四,自我教育。家庭教育提供给孩子一个成长的风向标、学校教育提供给孩子自我完善的途径、社会教育提供给孩子检验自我的空间。但个体还需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检查的能力,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属于引导性的教育,而自我教育是一种检查性的终生教育,它可以让个体不断的在自我检查中调整自我、完善自我,促进社会和谐。

3.发展良好的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尺。大学生正值青春活力的年龄,人际需求旺盛的阶段,高校社团众多,大学生应积极加入自己喜欢的社团,主动与人交流,互惠互利,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避免出现孤芳自赏的优越情结及自怨自艾的自卑情结。增强人际交流技巧的方法有:一是倾听,理解之后适当发言。倾听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让别人认为你在乎他,能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内心,非常愿意和你交谈,并成为朋友。二是主动关注,但不逾越自己的界限。个体都有脆弱的时候,有的人喜欢倾诉,有的人喜欢默默承受,我们需要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主动关注,并征得对方同意之后再表达你的关心。三是互惠互利。人与人之间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和索取,人际关系犹如天平,付出大于索取,会认为接受者欠自己太多,滋生埋怨和仇恨,付出小于索取,会认为得到的是应该的,付出者天生就该如此,当他不付出时,就会认为他人品不好、性格怪异。因此人际交往中,需要互惠互利,才能友谊长久。四是懂得包容和谦让。个体之间因个性差异,难免会在认知、情感及行为上发生摩擦,当矛盾出现的时候,需懂得容纳他人的个性,不能争锋相对,彼此伤害。

个性心理学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个性心理;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267-01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正悄悄影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如何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是当今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必须在我们的教学中加强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心理素质培养,自信乐观、自强自立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宽容与合作意识的培养,无私无畏、勇于创新的意识的培养以及道德环境意识的培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呢?下面就语文学科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利用教材,强化学生心理素质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表现了人类的许多美好的品质和进步的思想。比如:积极向上、奋发图强、自珍自爱、忍辱负重、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等等。很显然,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引导得当,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育的。

比如,上《钓鱼》这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在艰苦岁月里的乐观、幽默以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热爱之情和崇敬之情。从而也能使孩子们养成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阳光少年。

又如,讲“卧薪尝胆”这一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忍辱负重,什么是自强不息,让学生明白,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都不能丧失勇气和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只有战胜自己才有可能战胜别人。

总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做到因材施教,合理说教。

二、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愉悦心理

我们都知道,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假如一堂课里只有老师一个人的讲授,学生既听又记,岂能不累;对学生积极、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尽可能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首先,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课中的问题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语文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小说、戏剧、散文、诗歌……我们完全可能在教学中创造出多样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教师可利用语文形式的多样性,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让学生当主角,这样就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

再则,让学生参与的形式也是可以多样的,比如表演、朗读、讲故事、演讲、采访等等。

总之,可以不拘形式,在愉快的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多读经典,激发学生心理潜质

文学经典名著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课外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美好品质,净化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形成美好心理品质。教师如果在这一方面有意识的加以强化,效果会更加明显。比如可以让学生谈谈作品中人物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谈谈你对作品中人物的认识与评价,促使学生去感受作品中人物的人格魅力。读《悲惨世界》学生就会明白什么是磊落的胸怀,读《简爱》学生就会明白什么是小人物的自尊与奋斗。名著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许多幼稚的心灵,激发美好的感情,形成健康个性。我们相信,文化最终会积淀为人格。

四、借助写作,培育学生个性心理素质

作文是学生内心真实情感的最深入表现机会,尤其是周记是学生思想淋漓尽致的表现,学生对大人或许会说谎,对老师或许会羞于启唇,但却敢于或者惯于向周记或日记袒露自己的心迹,作文和周记是了解学生的一条有效渠道。要鼓励学生讲真话、讲实话,鼓励学生向老师倾述自己的欢乐、烦恼与生活中存在的难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通过写作去了解学习,发现问题。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写介绍同学的小文章,引导学生关注同学、了解同学。教师也可以利用评语对学生进行疏通与交流,促使学生调整心态,形成健康心理。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讲评,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是丰富的,我们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从方法上加以注意,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充分运用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抓住一切机会,因势利导,经常地、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与疏通,这样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2011.

[2]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3] 叶 澜.新编教育学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个性心理学篇7

关键词:个性心理学;思想政治;关系

中图分类号:C9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228-02

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人们光荣的历史使命。在努力争取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过程中,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全党全民族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的历史条件,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利益多元化、科技革命和张扬个性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本文试从个性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难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应用个性心理学,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利益主体不断分化、个人自由和价值逐步得到社会尊重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多的从个体而不是集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积极应用个性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这样才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行带人、以爱育人。

一、个性心理学的内涵与特征

为了应用个性心理学,首先我们必须对个性心理学有个基本的了解,对个性有个基本的理论把握。

1.个性与个性心理学的涵义

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的个性定义反映了多数学者的看法:“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个性的基本结构

从构成方式上讲,个性其实是一个系统,其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1)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它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2)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意识――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方面,如自尊心、自信心等。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的自动调节结构。

3.个性的特征

一般而言,个性具有下列特征:

(1)个性的倾向性。个体在形成个性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表现出每个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特有的动机、愿望、定势和亲合力,从而发展为各自的态度体系和内心环境,形成了个人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

(2)个性的复杂性。个性是由多种心理现象构成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别人看得清楚,自己也觉察得很明显,如热情、健谈、直爽、脾气急躁等;有些非但别人看不清楚,就连自己也感到模模糊糊。

(3)个性的独特性。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即使是同卵双生子甚至连体婴儿长大成人,也同样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性。

(4)个性的积极性。个性是个动力倾向系统的结构,不是被客观环境任意摆布的消极个体。个性具有积极性、能动性,并统帅全部心理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5)个性的稳定性。从表现上看,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个性的完整性。如前所说,个性是个完整的统一体。一个人的各种个性倾向、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标准比较一致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决不是偶然性的随机凑合。人是作为整体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

(7)个性的发展性。婴儿出生后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随着其成长,其心理不断丰富、发展、完善,逐渐形成其个性。从形式上讲,个性不是预成的,而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8)个性的社会性。个性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起一定社会作用的有意识的个体。个性是社会关系的客体,同时它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主体。个性是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和这个人所具有的意识。个性的社会性是个性的最本质特征。

二、个性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要想做好思想工作必须首先了解人、研究人、理解人,这样才有一个做好工作的基础。而个性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的一门科学,对于理解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运用个性心理学。以下简要分析个性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

1.在研究对象上,两者具有统一的指向点

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同个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样,都是具体的人,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思想、立场、观点和态度)。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个性心理学研究的客体,也就有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和场所。政治思想工作要使自身得到强化、深化,实现自己的根本目的和任务,离不开对个性心理学的巧妙运用。

2.在具体内容上,两者具有共同的交合点

个性心理学与政治思想工作在理论原则、具体内容上相互渗透、吻合,具有密不可分的交合点。政治思想工作的理论、原则、方针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并得到完善的,但它在许多方面却包含着丰富的个性心理学内容,其中许多理论原则、经验做法,是结合具体的人的个性心理特点总结出来的,是和心理学的规律契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工作就是做“人心归顺”、“人性归理”的工作的,只有认识和掌握具体的人的个性心理规律,并自觉地运用于实践,它才能理顺、气正、运盛,生机勃勃,成效卓著。

3.在强化效应上,两者具有相同的中介点

个性心理学与政治思想工作在实践效果和作用形式上有共同的中介点,这就是外界环境、活动、社会因素总是通过个体的内应性而发生作用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政治思想工作的一切手段、方式,最终都要通过人们自觉的自我教育过程来实现,这与个性发展的效应程度最终要靠个体自我调节、自我强化是同义的。同时,自我意识作为政治思想工作中的“内应力”与个性的“可接受性”属于同一品质,属于强化效应的同一中介点。

三、应用个性心理学,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既然个性心理学对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实际工作如何巧妙的应用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应用个性心理学,更新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在个性普遍得尊重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尊重和服务的观念。

(1)树立尊重人的观念。个性心理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不同的,人们的个性应该得到尊重。没有缺点、没有思想问题的人是不存在的,有思想问题的人不仅需要批评教育,而且需要得以尊重、理解和关心。如一味地批评指责,不去关心存在的实际问题,那么思想问题非但解决不了,而且会引起较大的逆返情绪,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严重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小康建设。

(2)树立服务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服务的观念,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必须密切结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开展工作,这样,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才有生命。

2.应用个性心理学,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方法

根据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个性特点,努力改进工作方法。一是由“声势型”向“实效型”转变。为避免“走过场”和“空对空”,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二是由“执行型”向“自主型”转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方法上实现从群众被动接受教育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自主型转变。三是由单纯“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寓思想政治工作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群众文体娱乐活动之中。四是由单一“教育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把思想教育与法律约束、行政监督、经济杠杆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合力。

个性心理学篇8

职业学校有其特殊群体和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职教教师有必须调整教学观,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

一、职校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出学生的心理缺陷,改进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而从实际情况看,随着普高热的升温,中职学校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教育者,应该认真地、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使教学方式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和丰富,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能,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多样化,注意因材施教,彰显学生个性

职校教育方式就是通过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启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浓厚的探索精神、独特的求异思维、非常规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改变教学观,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推行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学生容易接受、喜欢接受的授课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力和兴趣。

三、搭建好就业平台,使学生人尽其材,各尽所能

职教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材。实际动手能力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创造财富和赖以生存的本钱;也是职教最具特色和优势的闪光点。因此,在学习期间要对学生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真刀真枪的操作本领。

四、营造健康的班级心理氛围,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学校要高度重视班级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作用,多渠道、多途径、多学科渗透班级精神,要多组织一些学生们热衷的活动,如文娱、体育竞技、演讲、书法、设计等,让学生机会均等、集体参与、互助合作、充分展示个性,满足心理需要,增强集体归属感,避免索居独处的“独立儿”的形成,还要教育学生有效抵御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自觉保护班级绿色环境,净化班级心灵污染,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空间。

上一篇:春夏秋冬诗句范文 下一篇:打招呼的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