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个性生命,倡导“个性作文”

时间:2022-05-18 11:52:28

平视个性生命,倡导“个性作文”

曾读过这样一篇报道:一名教师让学生写“春”,多数学生写春天如何春风洋溢、鸟语花香、姹紫嫣红,只有一个学生视角与众不同,写了春天各种小虫子出来了,各种细菌开始捣乱了,等等,结果被教师狠批了一通。

故事很小,人物形象倒很鲜明的:一位作文审美观呆板僵化的教师,以及一个尝试个性化写作而惨遭打击的学生。或许,我们无须苛责这位教师的水平有多拙劣,至少他的动机纯正,事实上,我们在不经意之间也犯着同样的错误——尽管有时显得那么隐蔽。

究其根源,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个:

首先,追求立意的唯崇高论。仿佛一提写作,就不外乎要“文以载道”,动辄挖掘人生哲理,赞美大好河山,歌颂美好生活,等等。其实,学生作文能弘扬主旋律自然是好的,但倘若他们能在文字间流露出一些成长的忧伤,青春的压抑,或者性灵的狂欢,也未尝不可?

其次,追求功利的唯工具论。如果我们对学生的作文训练只指向考试评价,而无视学生文学审美情趣等终身指标,那么八股文之殇,必将于当下重演。毕竟,作文,作为文学创作的初始阶段,不只是作为通向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存在的。这里涉及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不作赘述。

其三,追求表述的准成人化。我们往往习惯于以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文章,在这种阅读姿态支配下的作文指导,结果可想而知——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否定属于学生们的表述方式,而强加给他们太多成人的言说方式。让一颗稚嫩的心灵,去操纵圆熟的文字,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是很不人道的。

对此,我们是否可以做些什么呢?不惧浅薄,阐释鄙见如下。

首先,我们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境界,允许学生存在差异。“不拘一格”即包容,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各种思想观念、各种风格特点教师应采取包容的态度,特别是对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观点和风格更要宽容一些,从心底里让学生们放胆去写,使其个性充分张扬。我们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拥有鲜活的童心,与时代同步,了解学生们的生活,让自己的心理年龄和学生同步,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他们的作文,真正走进学生的作文世界,去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你才会在教学作文中找到快乐,为自己的职业愉快地奉献。茅盾先生说过:“幼稚粗拙是壮健美妙的前奏。”宁要“幼稚”,不要“成熟”;我们宁要“个别”,不要“一律”。当然,尊重学生个性,不是提倡怪异,但个性往往和叛逆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有独立见解常常伴随着对传统的否定,教师经常在维护传统与否定传统上产生分歧。如果教师不采取宽容的态度,学生的个性化很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如果能对其宽容,哪怕学生的观点有所偏激,我们也可以宽大为怀,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其次,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平时多了解学生的喜好,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向学生学习的思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看到自身的不足和思想上的狭隘,拓展自己的空间,与时俱进,改变旧有的僵化的评价模式,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审视学生的作文。作文是心灵的释放,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独特经历,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然后去放大。鼓励他们按照本来的自我更好地发展。关注学生作文的语言,对他们的词语的选用、修辞只要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关注他们的作文构思,文无定法,作文体现构思的匠心,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展开和收束,都有学生自己的习惯和匠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切不可将“新八股”的紧箍咒套在学生头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写出真正属于自己构思的文章,体现鲜明的个性。应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以点带面,化大写意为工笔的精雕细琢,有脉络清晰的个性描写。以习作《秋天的树叶》为例,有的同学笔下,是很理性的描写,有板有眼地介绍三种树叶的形状、颜色等;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是很有感性的语言,枫叶出现在他们的笔下“就像人的‘巴掌’一样,长着五个‘手指’,这五个‘手指’上细下粗,两边凹凸不平。在‘手掌’中心,一根根‘神经’——茎,通向每一个‘手指’的最上面。”还有的同学更富有童趣,他把树叶拟人化了。“树叶飘呀飘,它睁开眼一看,咦,我怎么穿上了红衣裳,身体又变成了手掌形的了。”俨然是一个小精灵来到了人间。更有的同学,在文章的最后精彩点题,“每一片树叶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秋来了。”一股诗情画意尽在不言中。如此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在点评的时候,教师要充分给予他们赞赏,一来鼓励了写得好的同学,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兴趣,二来让写作一般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个性化的描写,带动了写作兴趣。在作文的文体上,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如上面《秋天的树叶》,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第三,改变作文指导方式,尽量实现个别化辅导。个别化辅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倡导面批,即当面个别指导。二是要改变作文评语的面孔,使之更加个性化、人性化,杜绝作文评语过于严肃、呆板、一般化、缺少针对性等现象。这样的话,教师才会从情感上赢得学生的信赖,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更温暖,更能对症下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习作《一次难忘的交流》中,一贯作文很不起眼的邹晓玮同学文情并茂、语言优美,在叙事之中,她写道:“阳光明媚,轻风拂面,花草在欢快地舞动漂亮的衣裙,小鸟竞相展示着动人的歌喉……”我把她叫到跟前,抓住她叙事之中能有意识写景表扬了一番,结果她越写越有进步,并由学校推荐参加了很多作文竞赛。

教师的作用在学生作文的个性化进程中至关重要,如果我们能深刻地认识到这点,并从实际加以改进,那么,我相信我们学生的作文必然充满个性,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我们的身边就会出现一个个文采斐然而充盈时代气息的生命。

上一篇:伶牙俐齿——烛之武的谈判技巧 下一篇:“少教多学”的技法:巧设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