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11 11:19:19

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

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创新发展

新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低碳经济视域下,对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升节能减排效果,人们必须结合低碳经济的变化,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1-2]。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工业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为了提高节能减排效率,人们要系统分析低碳经济的变化,优化节能减排方法。同时,节能减排理念必须贯穿于项目全过程,才能有效地降低能耗。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从社会总体发展来看,社会发展离不开经济和文化的融合统一,受不同经济模式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为了有效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可以改革创新制度,从根本上降低能源消耗,创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保护环境力度。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节能减排意识,但是仍有部分企业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不重视节能减排,污染物排放不达标,造成环境污染。所以,企业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有效结合经济发展指标,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3-4]。从当前社会的总体发展态势来看,节能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降低低碳经济的节能成本,人们就必须革新观念和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低碳经济视域下的节能减排改进之处

2.1节能减排效果不是非常显著。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的节能减排程度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尽管许多企业具有节能和排污设施,但是许多企业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生产方式,使得节能减排还存在很多问题[5-6]。从某种程度上说,效果还不是非常理想。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排污系统,急需完善。低碳经济时域下,人们要有效分析污染变化,做好污染控制,提高节能减排的整体效果。2.2未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从节能减排整体发展进程来说,目前,各企业的节能状况仍然处在一种不均衡的状态。特别是节能环节非常多,我国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同时,低碳指标也不完全相同,使得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加上缺乏规范标准,很大程度地阻碍了节能减排的全面实施,低碳经济运行成本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2.3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当前,建筑业能源消耗过大,严重污染环境,绿色建筑设计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城市绿化的目的是充分发挥绿色植被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保护和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但是,一些地区盲目引入外来植物,忽视了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7-9]。城市化会破坏森林植被,威胁以森林为主导的自然生态系统,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人们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3低碳经济视域下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方法

新时代,我国城市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发展速度,保证发展质量。企业要合理利用各项资源,降低生产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节能减排可以促进我国城市快速发展,提高发展质量[10-12]。低碳经济视域下,人们要不断探索提升节能减排效果的有效方法。3.1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加大执行力度。当前,企业要积极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加大执行力度,有效地实施节能减排,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各级政府要深刻地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地位,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通过一系列手段推动节能减排责任的落实。除此之外,也应该强化每个企业的责任。企业必须遵守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履行职责,自觉开展节能减排工作。3.2优化节能减排环境。当前,城市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节能减排环境,有效地提升竞争力,促进节能减排切实落实。人们要结合节能减排要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体系。同时,要采取不同层次的节能减排措施,对工业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升级,积极提倡节能产品的开发与推广。3.3进一步构建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现阶段,企业要优化生产模式,进一步构建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因此,企业要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做好环境污染控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有效地采取综合措施来提高节能减排效率,最终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3.4项目规划环节融入节能减排理念。项目规划环节,人们应树立节能减排理念。例如,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可以提升建筑节能效果。因此,建筑结构设计要贯彻绿色设计理念,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满足节能减排要求[13-16]。绿化屋顶和墙体可以提升节能效果,已逐步应用于建筑领域。设计者要将绿化与建筑外部维护构件相结合,使建筑同时具有节约能源、美化环境、耐久性高三大功能。如果设计存在缺陷,可能会导致建筑漏水,不仅会影响节能效果,更会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3.5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人们要采取多种方法宣传政策,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逐步将低碳环境意识渗透于生活中。同时,要使用不同的宣传方法,如电视、互联网和新媒体等,让更多人参与节能减排行动,达到多层次的宣传效果,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有序开展。所以,要不断完善节能减排宣传机制,有效地提升节能减排效果[17-19]。企业应该积极地参与节能减排宣传活动,有效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人们要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20-22]。

4结语

低碳经济视域下,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要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效果。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人们要系统地分析低碳经济的概念,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同时,节能减排理念要贯穿在整个项目建设中,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推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创新,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篇2

低碳时代使得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既蕴藏着机遇,也隐含着风险。最大的机遇将是新一代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将引领全球经济进入能源技术时代;最大的风险是低碳经济对经济转型的要求最终落实到每一个微观企业,如果不能对企业的行为形成有效约束,那么就无法达到减排目标。企业必须开始思考在产品的产业链中,每个企业该承担多少碳排放的责任,在加入碳约束的条件下,企业的成本曲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变革自身的商业模式,改造经营模式,进行价值创新,成为企业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一)企业外部环境变化

气候变化给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带来了变化,使得企业出现了新的经营风险。与气候有关的立法频繁的出台且提出的苛刻减排目标,尽管这些指标将如何落实到每个企业还有待完善,但企业面临的气候立法压力则与日俱增。此外,来自国际贸易政策中以碳关税、碳配额购买、碳准入、碳审计与信息披露为形式的障碍,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来自供应链的碳减排压力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许多大企业由于受本国立法或者舆论的压力,开始采取严格的碳排放管理方案,与此同时对供应商也提出了要求。因此,越来越来的企业不得不面对供应链巨头的变革压力来调整经营战略。其次,来自气候变化问题的投资风险正在逐渐进入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投资决策模型之中。传统行业中高碳产品在面对严格的气候立法时,其生存空间受到巨大挤压,而这也进一步影响到企业评级、融资等后续行为。再次,低碳环境下,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越发关注碳足迹;产品碳足迹标签使得碳排放信息显性化,碳足迹成为消费者产品价值认知和效用函数的重要因素,对市场需求和市场份额产生较大的影响。需求端消费者效用函数的变化将成为供应链碳减排的引导和驱动因素之一。企业所面临的品牌风险并不只是与其碳排放密度有关,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消费习惯和认知能力。“低碳忠诚度”或许可以更好的描述消费者在选择产品和服务时的心理倾向。此外,在低碳经济下,企业的竞争力模型里,出现了一条虚拟的碳价值链。尽管它由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产生,却又与这些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成本或利润分布情况明显不同,甚至完全脱节。一些创造最多利润的环节可能带来很少的碳排放,而利润较低的环节可能主导了大部分碳排放。同时,在不同环节降低排放的成本和效率也存在着差异。如果给碳定价,那么企业产品、服务的价值曲线将发生重大变化。在未来,经济转型的成本将被分配给每个行业与每个企业,而这种分配既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完全基于公平的市场机制,很可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这将给现有的企业经营环境带来一系列不确定性变化。因此,这就使得企业必须重新评估生存的风险和机遇,将外部影响内部化,迅速变革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价值创新,重塑低碳竞争力。

(二)企业内部因素变化

1.低碳经济下企业的成本结构的变动低碳经济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碳生产率”(单位二氧化碳的GDP产出水平),也就是说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消耗更少的能源,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下,政府实行相应的政策来限制企业排放温室气体。无论政府选择征收碳税还是碳排放指标交易,企业采用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都会减少相应的碳排放指标成本和缴纳的碳税总额,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新技术的研发会加大企业的研发成本,同时,管理成本在低碳经济发展初始阶段,由于新的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低碳技术的不成熟都会导致管理成本上升,随着低碳技术运用的成熟度的日趋提高,企业管理成本也会随之降低。

2.低碳经济下企业的融资途径发生了变化政府为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政策上对低碳行业或者低碳企业进行倾斜,使企业获得政府资金补贴、优惠的信贷政策。企业可以通过碳排放机制中的CDM项目来获得发达国际的资金支持,通过自愿减排市场的交易获得收益。

3.低碳经济下企业的资产范围发生了变化碳排放机制下,碳作为一种新型商品引入市场,碳交易把原本一直游离在资产负债表外的气候因素纳入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改变企业的收支结构,使得企业在传统的盈亏模式下,多了一种影响现金流和利润的因素。因此,在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判的时候,需要考虑这一新的资产形式——碳资产。

二、低碳经济下企业盈利模式创新探索

(一)打造低碳产业链的盈利模式

产业链产生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联系,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输送产品或服务,最终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服务健全的产品或服务支撑链。在传统产业链下,产生高价值的环节或者产业很可能是碳排放量最低的,产生低价值的环节或者产业很可能是碳排放最高的,而在低碳环境下,加入碳排放因素的产业链,其价值分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要打造一整条低碳产业链,首先要改变产业价值链的分布。传统产业价值链的分布一直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而我国大多资源型企业都是碳排放量极高的,因此,从低碳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讲,就必须改变资源型企业的生产状况,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掌握低碳核心技术的环节和链条倾斜,走低碳产业链与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下的新兴产业革命本身即意味着对现有产业制度进行创新,其核心在于从纵向的高碳产业结构和横向的高碳产业链条两个角度来改善现有高碳排放量下产业制度。

1.改变产业链条中高碳产业高碳产业低碳化首先是缩短能源、化工、建材、钢铁、汽车、交通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低碳化”,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使之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例如,在跟物流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领域,应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加快发展柴油车、大吨位车和专业车,推广厢式货车,发展集装箱等专业运输车辆,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加快发展电气化铁路,开发高效电力机车,推广节电措施,发展机车向客车供电技术,推广使用客车电源,逐步减少和取消柴油发电车;采用节油机型,提高载运率、客座率和运输周转能力,提高燃油效率、降低油耗。

2.发展低碳产业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即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在限排的情况下,必须调整能源的利用结构,发展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二)引入碳管理的盈利模式

1.在碳盘查的基础上实行碳减排碳盘查是以企业或集团为单位,计算该单位在生产活动中各环节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总量,将其编制成一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进行温室气体管理体系(ISO14064)的认证。碳减排解决方案是在碳盘查的基础上,根据ISO14064编制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报告,为实现减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实施碳管理并优化企业碳管理体系而制定的包括碳减排目标、碳测量、碳减排措施等内容的方案。低碳经济下,制定碳减排解决方案,首先,有利于企业对其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全面掌握与管理,并获得准确而完整的企业碳排放清单和温室气体管理体系(ISO14064)认证;其次,明确的碳减排目标和清晰的节能碳减排机会,不仅为发掘潜在的节能碳减排项目提供可能,而且为企业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提供支持;再次,有利于提升企业碳的管理和社会形象,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的能力,减少相关方风险,最后,有利于应对国家以及地区相关法规政策的能力,履行社会责任,与国际标准接轨,转换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发掘参与国际和国内的碳排放交易的机会,实现低碳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

2.通过碳足迹的测量来获得碳标签的使用权,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产品或者服务的碳足迹是指某个商品生产或服务的生命周期内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对于一件产品来说,从生产该产品的原料收集开始,到产品制作、运输、使用,一直到产品最终废弃或者回收,所有碳足迹评价过程都包括在其生命周期之内。碳足迹的评估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启动阶段需要设定目标,选择碳足迹测量的对象产品,并让供应商参与,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从供应链上考虑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其次,在产品碳足迹计算阶段,通过绘制碳足迹项目过程图,确定优先顺序,对边界进行界定,然后对范围内的数据进行收集,最后根据PAS2050(ISO14067)计算产品碳足迹,编制碳足迹数据报告,对其中不确定性的环节、数据进行最终确定。最后,在后续阶段要审定和核查结果,根据碳足迹报告实行减排措施,评估减排效果。通报碳足迹,获得碳足迹标签的使用权,公布减排量。开发碳足迹,对企业来说,使产品获得准确的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信息,获得潜在的节能减排机会和产品碳排放基准线,为企业确定减排目标和途径提供依据,同时,应对日益严格的国际标准要求,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碳信息披露与使用低碳产品的要求,提高品牌和企业知名度,获得国内外客户认可,提高产品在同行业内的竞争力。

(三)开发碳资产的盈利模式

碳规制下,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都要受到限制,这就使得碳排放权和碳排放额(信用)开始稀缺,《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100个成员国及《京都议定书》签署国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责任前提下,使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被称为碳资产。从现实来看,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在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也较大。而在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缺乏对新技术的研发和新能源的开发,如果能源运用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新能源技术,那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减排空间很大,成本也低。这导致了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高价差。《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机制,使得这种交易成为可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的形式,由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而减排额可以通过交易的形式进行买卖,那么国际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碳交易市场虽然尚未扩展到全球范围,但这个市场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虚拟商品。这种新型商品的引入,使得企业在传统的盈亏模式下,多了一种影响现金流和利润的因素。评判企业经营状况的标准发生了变化,这两个标准之间本质上并不是完全重叠的,如果这一新的资产形式(碳资产)写入财务报表,那么意味着虚拟经济将不可阻挡地进入到企业微观层面,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

1.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来开发企业的碳资产《京都议定书》所签订的三种碳减排机中唯有CDM机制是包括发达国家(买方)和发展中国家(卖方)的机制。在该机制下,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可以到发展中国家购买由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以抵消其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企业从中获得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对中国的制造业而言,通过CDM项目,可以减少项目投融资的障碍与风险,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增加项目经济吸引力,项目签发成功后,每年将获得直接经济收益。

2.自愿减排项目(VER)自愿减排(VER)是随着《京都议定书》强制型市场的发展而伴随形成的碳市场。在自愿型市场中,任何组织或个人为了抵偿自己排放的各种形式的温室气体,自愿交易碳信用额。自愿减排市场为那些前期成本过高、或其它原因而无法进入CDM开发的碳减排项目提供了途径。VER由不同的机构和不同的标准在执行,在自愿减排市场,只要能找到买家购买即可交易,省掉很多中间申请的环节,节省时间。而且,项目开发期间无需任何资金投入;可以从项目减排量交易中直接获得收益。公司或者个人通过自愿购买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自愿减排量以减少碳足迹,由此产生的收益可以帮助减少投资运营成本、引入更加清洁高效的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企业形象、提升品牌竞争力,为企业参与国内碳交易市场作准备。

3.通过中国自愿减排项目(CCER)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参与自愿减排的减排量需经国家主管部门在国家自愿减排交易登记簿进行登记备案,经备案的减排量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经备案后,在国家登记簿登记并在经备案的交易机构内交易。国内外机构、企业、团体和个人均可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交易。可申请备案的自愿减排项目有:

(1)2005年2月16日后开工建设;

(2)采用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方法学开发的自愿减排项目;

(3)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但未在联合国CDM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的项目;

(4)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作为CDM机制的项目并在联合国CDM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前就已经产生减排量的项目;

(5)在联合国CDM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但减排量未获得EB签发的项目。

三、小结

在低碳经济下,企业如何调整战略目标和经营策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面对低碳经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每个企业都必须的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低碳环境下企业以低碳化为导向发展的必要性,并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给出了低碳经济下企业经营的几种盈利模式。总之,不同的企业应该依据自身的行业特点、规模、产品、内外部环境以及政府的政策因素和国际因素选择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和盈利模式,制订相关的战略计划。唯有此,企业才能借助低碳经济这个机遇实现跨式发展和优化升级。

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篇3

关键词:低碳生活 高校校园 节能减排 制度。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在2008 年指出,全球各国要进行“哥白尼式的低碳革命”,这场“革命”重锤自此隆重敲响,再经过 2009 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全面酝酿催化成型,可以说到今天,这场革命已经开始席卷全球[1]

。高校低碳生活,在教育学习方面应成立研究低碳经济的科研团队,将低碳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在学校环境方面,注意身边的点点滴滴,营造低碳、环保、绿色的校园环境。因此,在低碳生活视角下的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势在必行,是人与人、人与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1 高校校园低碳生活的兴起及内涵。

1.1 高校校园低碳生活的兴起。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低碳校园建设所涉及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和全面。低碳校园是在低碳经济理论、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等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是低碳经济等理论在高校的具体实践,又是高校践行低碳理念的具体行动。

低碳生活方式是指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积极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避免使用排放 CO2的商品和接受 CO2排放的服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减少碳排放的一种简单、简约、健康的绿色生活行为模式[2]。低碳生活方式必须以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打造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模式。

1.2 高校校园低碳生活的基本内涵。

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非一种能力,尊重自然,崇尚简朴,追求本真,把生态责任、消费责任对后代环境责任内化为一种道德,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做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让低碳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本文笔者认为,高校校园低碳生活即人的行为与生活习惯,通过在校园内师生共同节电、节水、节油、节气等节约行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环境,创建一种简单、简约、健康的绿色校园生活方式。在学术界,通过对高校校园低碳生活构建的研究,发现高校校园低碳生活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2.1 利他性。校园低碳生活的倡导虽然晚于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提出,但是它却是对节约校园建设一个完满的补充和丰富;校园低碳生活并不是狭隘意义上的个体节约,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思考,它是一种利他行为。所以说,校园低碳生活是一种生存危机下的个体自救行为,具有利己利他的特性。

1.2.2 环保性。校园低碳生活方式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相比具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不环保、不健康的高能量、高消耗、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而对于校园低碳生活就是把校园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降到最低,包括校园的办公场地、办公用品、生活用品等节能减排,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让校园中的个体都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最终实现人与校园、校园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低碳生活提倡我们从校园生活的点滴做到节能减排,做到享受生活与环境保护两不误,所以,校园低碳生活凸显出环保的特性。

1.2.3 科学性。校园低碳生活提倡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科学生活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资源节约,为师生提供绿色、健康的学生、工作、生活环境,低碳高效的管理体系,科学制定校园节能减排制度,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较大的管理效益。所以,校园低碳生活能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每个细节,让人与校园生活融为一体的同时也给后代留有舒适的生活空间和资源。

1.2.4可再生性。

在传统的校园生活方式下,高效校园每天浪费的资源是非常惊人。而校园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一种时尚环保的生活,它并不要求降低师生们的生活质量和标准,只是需要师生树立一种低碳观念,从自我做起,尽量减少“碳足迹”。校园低碳生活最关键的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促进资源重复利用。如生活用水的循环使用、及时关灯、课本循环使用、材料文印重复利用、教学耗材的绿色化等,以此体现校园低碳生活中资源的可再生使用。

2 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的必要性。

2.1 实现高校校园低碳生活的基础。

在学术界,吴楚等人通过福州大学旗山校区的调查研究,表明福州大学旗山校区学生在衣、食、住、行、用、娱乐各方面的生活情况和学校的基础设施的使用情况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3]。本文笔者认为,由此可以推测全国其他的地方性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的情况,现状令人担忧。同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发现高校校园普遍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学校教室利用率低,水电浪费严重;二是学生教材循环利用率低,缺少环保意识;三是材料文印浪费严重;四是学生宿舍水电浪费现象严重,节约意识淡薄;五是白色垃圾比较集中,环保意识缺乏。因此,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工作是实现高校校园低碳生活的前提,也是高校师生的共同追求。

2.2 传播低碳生活理念的需要。

目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低碳观念虽然被社会大部分公众所认可,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的推行过程中,还存在有较大的阻力。为此,高校是中国教育人才的主阵地,也是宣传低碳生活理念的地方。因此,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使高校校园的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引导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理念从身边做起,以便在社会中更好的传播低碳生活理念。

2.3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保障。

自 2006 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先后了《关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与管理技术导册》等重要文件[4]。

从文件内容可知,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工作是创建低碳经济国家的有益补充。本文笔者深知,当前在高校校园普及和推广低碳生活是极其重要的现实急需,以目前中国高校的扩张速度(高校数量、在校学生人数、办公设施)来看,未来国家经济的发展主力军是我们的大学生青年,他们是在低碳生活理念教育中诞生的一代,必将成为我们国家环保事业的建设者和传播者,而高校作为践行低碳经济的主体,只有在办学基础设施上做好节能减排的前期工作,才能更好的引导我们的学生去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如此一来,高校则成为了中国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低碳社会的主力军,也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保障。

2.4 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使命。

高校校园的节能减排与高校本身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决定了高校校园低碳生活是发展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高校的继续扩招,高校规模在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也在不断递增,办学设备耗能急剧上升,能源的消费开支逐年上涨,其中不合理消耗占相当大的比例,不但影响了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违背了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我们每个师生都深知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使命。

3 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制度的缺失。

3.1 节能减排监管制度混同。

2007 年,《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的实施内容为能耗监测、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5]

而高校校园建筑节能减排监管体系的建设内容必须遵从《实施意见》

中四个方面,即高校校园建筑节能减排监管制度包括能耗监测制度、能耗统计制度、能源审计制度和能效公示制度。但是各高校在实际的节能减排监管体系建设中更注重能耗监测制度,把校园节能减排制度等同于能耗监测制度,不利于高校校园低碳能耗监管体系建设的整体推进,也不利于开展示范性高校校园低碳生活的构建。

3.2项目建设与运行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建立切实有效的项目实施和管理保障制度并正常执行至关重要。在高校校园建筑节能减排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建设与运行维护的要求,必须建立规划设计、招标采购、建设调式、运行维护四个阶段的管理制度。而校园项目建设和运行的管理制度往往不健全,以至于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监管缺乏效率。

3.3 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存在漏洞。

高校作为节能减排的主体,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难以发挥制度约束和激励保障,主要是因为国家在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上存在漏洞。首先,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的权责不明确,政府没有相关的激励机制来推动主体行为,学校认为节能减排在某些方面将加大运行成本而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其次,学校各部门在节能减排工作中以应付的心态对待,节能减排工作差的部门没有一定的约束力;最后,学生作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性;因此,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存在漏洞,致使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工作的全面落实。

3.4 节能减排的创新研究机制不完善。

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工作要注重实践与创新的结合,要树立典型高校,其他高校参照学习并创新。目前,全国首批节能减排工作示范高校已经出炉(共计 12 所),如浙江大学等[5]

。而其他的高等院校节能减排工作亟待解决,校园节能减排工作的关键是建立实践创新机制,以保证节能减排各项承诺落到实处。由于各高校之间的发展规模存在差异性,导致了节能减排工作的校级差距,大部分高校都未建立创新研究机制,或者说是形同虚设,根本就没有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从而导致各高校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整体效果不明显的现状。

3.5 低碳生活行为准则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高校校园里,普遍存在大学生不能将低碳生活进行到底的现象,这与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对于学生宿舍区域年用电量比较、学生参加公益环保社会活动比较、学生浪费粮食、乱扔白色垃圾等行为的比较都没有得到开展,高校如果不将这些行为进行具体化、量化细化,各部门及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做、从何做起?对于做的不好的部门及学生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奖惩制度。因此,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工作的关键是从每个师生员工入手,制定相应的低碳生活行为准则制度,狠抓落实问题。

4 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制度体系的构建。

4.1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管制度体系。

目前,要做好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监管体系,首先要发挥其在校园各项节能中明确目标的作用;其次,节能主体要形成系统观念,做到落实到位,责任到人,避免误区;最后,建立健全校园节能减排监管制度体系,保证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校园节能减排监管制度体系主要包括能耗统计制度、能源审计制度、能耗监测制度、能效公示制度四个方面,高校要区分好监管制度体系建设与能耗监测、能耗数据采集建设的关系,健全节能减排监管制度,最终实现节能减排工作中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理想状态[6]

4.2合理制定项目实施和运行的管理制度。

从全国12 所成功高校的经验来看,虽然受到高校建设能力、科研能力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不同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有不同的项目实施和运行模式,但是在高校实施主体的统一布署下形成合理的项目实施和运行管理制度是校园节能减排项目顺利开展的组织保障。而对于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工作中出现的规划设计不合理、招标采购暗箱操作、建设调试不认真、运行维护走过场的现象,只有通过合理制定项目实施和运行的管理制度来加以纠正。

以此来保证并指导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监管体系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取得预期效果。

4.3构建节能减排激励约束制度体系高校校园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不但是校园节能减排成功与否的问题,而且还是个人道德的问题。一种公正的制度和政策对于人们的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个公正的制度与政策中,人们都能平等地享受消费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然而,由于我国存在地区经济的差异性,各高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急需一种公正的激励约束制度。对于发达地区的高校承担的责任要比欠发达地区高校更多责任,大力扶持起步晚的高校校园节能减排投入,对于某些高校在节能减排工作上既有能力又做得不好的,政府相关部门一律要进行相应惩罚与约束,对于在校园节能减排工作做得好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大力表彰并给予适当的奖励[7]

。因此,高校校园节能减排激励约束制度体系得以形成,而校园低碳生活也能尽早实现。

4.4 构建节能减排创新制度体系。

高校应立即行动起来,在现有学校基础设施基础上,做好调查研究,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新技术,优化校园内有限的教学资源,不断升级和改造节能减排系统,关键是构建高校节能减排领域技术创新机制,围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加大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的投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高校设立创新基金,保证学校在新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此来改善校园生活环境,打造典型示范的校园低碳生活。

4.5 推行校园低碳生活行为准则制度。

高校校园低碳生活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师生们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首先,要树立以“低碳生活,绿色校园”为主题的节能减排理念,引导、激励广大师生参与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行列中,普及节约资源、能源知识,形成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的和谐校园;其次,构建高校校园低碳生活行为准则制度,进一步规范师生们的生活行为,引导广大师生养成节约每一张纸、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的好习惯,教育每一个学生掌握有关节能知识,学习并掌握科学节能方法,树立节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最后,大力推行高校校园低碳生活行为准则,在全国范围内树立典型,共同学习与探讨,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推行校园低碳生活行为准则制度,从而达到全国高校掀起爱护家园的热潮。

总之,中国作为教育大国,高等教育的扩招给校园带来了诸多“碳问题”。无论是从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自身要求来说,还是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政府面临世界“低碳政治”的挑战,宣传与推行低碳经济理念还是要从教育开始。因此,在低碳生活视角下构建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制度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贺文华。构建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2]陶曼,王友良。试论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路径[J].南华大学学报,2011(4)。

[3]吴楚,彭崇林,吴巧玉,石淋微,张滨滨。建设高校低碳生活的研究———以福州大学旗山校区为例[J].环境教育,2011(6)。

[4]李久东,李迎新。低碳生活模式在 “节约型 ”校园建设中的引导实现[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7)。

[5]陈伟,屈利娟。全国首批节约型高校建设示范高校———浙江大学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思考[J ].建设科技,2010(22)。

[6]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3,11:P103.

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路径和方法;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00802

人类社会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开发与利用,逐步从原始社会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转变。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上升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常规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与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废气污染、水污染和酸雨等带来的危害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 “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一系列的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经济的发展可能逐渐成为走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径,即摈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运用新技术和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的模式或低碳生活,促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那么如何实现低碳经济的大力发展呢,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既要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把高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化;还要从整个体系的各个环节,包括设计、生产和消费中选择节能方法;此外大力开发可再生性能源也是重中之重,将低碳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像工业、农业、产业结构、城市,我们都要建成低碳的,逐步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1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CO2排放当过度的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逐渐影响和威胁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时,人类也开始对当前的化石能源为主的工业文明进行反思。为什么要发展低碳工业?首先,二氧化碳带来的温室效应影响人类环境,其次,因为现代工业文明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而化石能源是一种不可再生性的能源,它的储量已经非常有限,所以由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转变已是刻不容缓。但是,由于高碳工业的体系的庞大而稳固,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这个过程势必是个步履艰难的过程。众所周知,要想发展低碳工业,必须发展低碳能源,建设新能源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此外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另一方面,把提高能源的效率与调整能源的结构相结合也是很关键的,我们可以运用低碳减排技术,逐渐降低传统的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多依赖;提高现有的能源的整体效率,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还能推出低碳产品,加快低碳产业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对一些高能耗的产业加大税收征收,出台一些鼓励发展低碳工业的新政策,让低碳工业成为企业家有利可图的新兴工业,这样有利于大力发展低碳工业。

2低碳农业: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径

化石能源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尤其是化肥和农药,它们曾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上做出贡献。尽管如此,化肥农药这一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也不能被忽视,现在我们大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影响食品安全、化肥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化石能源、产生大量CO2的排放。因此,现代农业对于这个“高碳农业”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所以要发展“低碳农业”替代“高碳农业”。

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第一,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比如多用有机肥,或者作物残茬替代有机肥;采用农作物轮作,中耕轮作与深根作物,提高作物根系营养力。第二,将农作物的剩余能量充分利用,做好能量价值最大化。如运用先进技术(秸秆气化),把秸秆气化,让它在特殊条件下(高温、高压、厌氧)变成可燃性气体,或者化成乙醇燃料。第三,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尤其是在农村,这是一个有效路径。可以将畜牧养殖业中产生的畜牧粪便开发沼气,获得此类生物质能。

3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调整产业结构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现代服务业的能源消耗非常小,它属于低碳产业,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这一点欧美发达国家做的非常好,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在GDP所占比重高达60%-70%,研究显示,英国在近30年中经济规模增加1倍,但能量消耗只增加了10%,这一现象很大一方面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分不开的。中国的现代服务业其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知道现在好多商品都是“中国制造”,但是更重要的却是如何出现更多的“中国创造”,先进制造业这一完整的体系,包括“设计-制造-品牌”这三个环节。

4低碳城市:建设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低碳城市首先要从低碳建筑入手,从设计和运行两方面建成我们的低碳城市。首先,在低碳建筑的设计阶段引入低碳理念,如选用保暖隔热的建材,运用技术建立起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还有要充分的利用太阳能,因为它无污染、可再生。另外,建材的选择上也要引入绿色环保的概念,提倡简约装修,使用节能家用电器和节能灯。力保每个环节上都做到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众所周知,城市中温室气体源自交通工具的排放,所以建成低碳城市发展低碳交通是必不可少的。

5碳汇减碳:生物固碳,植树造林,扩大碳汇

“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它即来自自然界和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等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遏制“碳源”,减少“碳源”的排放,更重要是应该在“碳汇”方面下功夫。研究表明: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每年森林植被的净碳吸收量约10-15亿吨,它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储存库和缓冲器。因此,植树造林的功能除了是简单的绿化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会成为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从循环经济到低碳经济,人类在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中逐渐体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现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需要各国都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模式,共同改善人类的生态、生存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优美、生态更和谐。

6节能减排:中国率先揭开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目前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且人口众多,正在逐渐的工业化、城市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发展,因此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中国的高碳特征特别明显,从一方面来说,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承接着发达国家的转移的产业;另一方面,承接的这些产业都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不可避免的带来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这些矛盾使得中国的经济高碳特征十分明显。同时,中国的煤炭消费量非常大,占全球的30%左右,而国内的能源消耗中,煤炭占70%,电力部门90%的燃料是煤炭。这一状况带来的结果是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占全球的18%,目前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因此,在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刻不容缓,这也是我们的战略选择。我们知道,2006年中国政府首次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即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资源环境的约束性指标的提出推动了全社会各个层面的节能减排工作,而节能的实质就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际上,中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循环经济,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已经揭开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尽管《京都议定书》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条款,使我国暂时还没有承担碳减排的责任,但是中国的CO2排放已经排名全球第二,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社会压力。同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颁布,正是彰显出我国政府在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的决心。

除此之外,值得我国关注的是,国外低碳经济发展后,他们将一些高碳产业的项目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这些项目包括钢铁产业、化石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业等。因为这些项目的投资规模巨大,所以短期内将很难淘汰或搬走。而且搬走也会对中国的就业问题产生不小的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说:“这些产业大规模转移进来,我们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第一个、第二个承诺期可以不履行《京都议定书》,但在第三个承诺期到来时,我们却可能被投资‘锁住’。如果把这些产业再转移出去,对就业、再就业和经济发展将有很大的冲击”。由此看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准入市场的门槛,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开低碳经济的帷幕,深刻认识节能减排的深远意义,处理好经济利益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正确认识经济利益与节能减排的辩证发展关系,坚定不移的推进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将维护中华名族的长远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素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鲍建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2]诸大建.哥本哈根会议与低碳经济革命[J].文汇报,2009,(11).

[3]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4]李阳丹,邢佰英.低碳经济:不可逆转的转型[J].中国证券报,2009,(10).

[5]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篇5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类过分追求发展的速度及发展带来的物质层面的满足,而忽视了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节能减排不仅仅是企业和生产者的问题,更是全体人民的问题,个体的浪费、污染等行为影响着整个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应该从每个人抓起,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人人有责,人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努力改善环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简介

2.1节能减排简介

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力资源,减少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当前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其在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破坏代价。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而节能减排有利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能够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2低碳发展简介

低碳发展的特征是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低碳发展要求把“低碳”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低碳发展迫在眉睫。

3.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改善环境和保护生态势在必行,需要全民行动起来,共同努力提高生活质量。

3.1政府部门视角

3.1.1完善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还不够完善,大多是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方面的内容,在工作指导方面还有所欠缺。目前的法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但随着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理念不断深入,在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改善环境和保护生态的过程中,就需要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根据目前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增加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扩大法律在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范围。对《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现行法律法规中的一些细则加以完善,并制定相关法规对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企业或个人进行支持或奖励,以确保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顺利开展。

3.1.2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

国家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环境方面的教育体系,宣传环保意识,采用多种途径如广告、讲座等对公众进行教育,加深公民对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认识,加强公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每个人都积极参与都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活动中,从而达到全民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3.1.3调节企业生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政府部门必须正确理解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取缔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研究科学技术,开发新能源和新的生产方式,优化能源结构,监督企业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减少浪费。第三产业耗能量和排放量都不高,因此,第三产业是政府部门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改善环境和保护生态的重要途径,政府应该合理放宽第三产业的创立标准,适当添加奖励机制,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3.2企业生产者视角

3.2.1优化产业结构、树立绿色生产理念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企业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树立绿色经营理念,把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统一起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坚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公众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则,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循环的生产方式,考虑到产品的生产、使用、废弃的整个过程,提高材料、能源等资源的使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预防污染物的产生,建造绿色的产业链,以提高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2.2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要求企业在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时刻应用环境保护策略,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能源和材料,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尽可能减少产品从原材料提炼到整个使用周期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甚至消除其对人类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在中国已经提出了较长的时间,企业要从长远利益考虑,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满足社会对产品的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获得企业的长久发展。

3.3提升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改善环境和保护生态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节能减排不仅仅是企业生产者和国家的责任,由于个人对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认识不足,给以后的生活和发展带来很多隐患。因此,提升全民意识,让人人参与到改善环境和保护生态中尤为重要。在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过程中,公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公众不但要身体力行的改善环境和改善生态,还要发挥宣传作用,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意识,影响和监督身边的人,全民参与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

4.结束语

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从主体上看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但生活质量不仅仅是物质方面得到满足,更应该注重生活环境方面。就目前的生态环境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一些问题,阻碍就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沙尘暴、雾霾、酸雨等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广大人民虽然在物质方面得到了满足,但生活质量还不够高。因此,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改善环境和保护生态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政府部门、生产企业和广大人民都应该立即行动起来,抓住机遇、共同努力,创立更宜居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

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篇6

【关键词】陕西省;低碳经济;战略

1.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型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其实质在于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使用、追求绿色GDP,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具体内涵包括:首先,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甚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次,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控制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抑制全球变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2.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陕西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CO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为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推动陕西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的根本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

2.1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能有效地促进陕西省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绿色发展。

2.2 减少能源污染、提升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陕西省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煤炭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2.3 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重要手段

虽然我国工业化具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有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3.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3.1 改变思想认识

首先,要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使在全民心目中牢固树立低碳经济观念。其次,要摒弃传统的低碳经济是贫困经济的观念,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最后,低碳经济不一定要提高成本,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

3.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3.2.1 要从源头减少碳排放

在保证GDP稳步增长的同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降低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陕西的产业升级转型,可以理解为发展具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的先进制造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那么,在产业发展方面,如,新能源汽车、数码产品和节能建筑等,以及现代服务业,比如旅游、金融、物流、信息、文化创意产业等,围绕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着力发展高效低耗产业,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产业。争取做大做强陕西企业,着力推动陕西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

3.2.2 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

国际社会提出的主要减排措施之一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上述分析可知,能源效率对抑制陕西碳排放作用显著。因此,在能源结构调整困难的情况下,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应作为陕西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3.2.3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要设法增加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所占比重。通过能源替代,增加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所占比重,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陕西碳排放将得到极大的缓解。积极开发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积极发展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在增加能源总量的同时,更注重能源的品质。

3.2.4 要加大投入建设生态城市,把陕西建成低碳生态家园

森林是天然的大氧吧,又是大自然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变暖,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因此在建设生态陕西中,要大力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的青山绿水工程,应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把绿色生态环境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城市建筑要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模式。房屋建设使用再生能源、特殊的绝缘材料,及先进的再循环系统,将大大减少每年的碳排放量。

3.2.5 依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低碳经济

农作物在控制温室气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土壤碳汇,如采用免耕耕作;生物质碳汇,如造林、种草等;改变对牲畜粪便的处置来减少沼气排放;改变农业耕作方式以减少甲烷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等四方面为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通过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清洁能源革命,可以极大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2.6 绿色金融

各大银行均在陕西设立分支机构,陕西要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型过程中借助便利的金融服务。通过“绿色信贷”支持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项目的实施。

3.3 企业自身的转变

陕西必须通过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与国际合作,形成低碳技术体系,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低碳经济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因此,新型工业化要体现在新能源上,体现在新材料上,体现在新技术上。要大力发展再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要大力发展新型再生生态材料,减少对资源的消耗;要大力推广新技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此外,在产品制成品上要标明碳排放量,便于消费者比较参考。

3.4 应发挥家庭、个人及中介组织的作用

在家庭和个人生活上,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杜绝奢侈浪费。要实现低碳经济、节能降耗战略,和很多细微之处息息相关。这里的“细微之处”不仅仅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要通过各种政策促进公民自发、自觉地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

4.结论

低碳经济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形成,得益于新能源产业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人们对发展理念更深层次的思考。低碳发展格局的形成需要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及全社会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

[2]冯之浚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2009-4-21.

[3]王仕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述评[D].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中心,2009,12.

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篇7

[关键词]低碳;可持续发展;公路运输;策略

交通运输方面的飞速发展连带着环境问题暴露出了大量的问题,人们对于低碳经济的关注日益增加。因此想要改善公路运输带来的环境问题,就要实行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在公路运输方面,要搭建起低碳的运输体系并且进行不断的完善,满足经济的发展。

1低碳经济与低碳公路运输的内涵以及发展意义

1.1低碳经济

对于低碳内涵的理解,是指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很少或者基本上没有。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者之一的公路运输,发展低碳经济将会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避免极端天气的出现对人们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危害。因此,低碳经济的大力提倡与发展,响应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节能减排,对我国大力倡导的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方向。

1.2低碳公路运输

低碳经济的提出,为低碳公路运输提供了思路与方向。通过对以往的运输工具以及运送的方式进行不断改进,对减少能源的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等方面进行持续改进,从而发挥运输的作用,这就是低碳经济下的公路运输。公路运输在低碳运输方式的指导下能够得到更好、更优的发展,顺应了建设生态文明、现代低碳运输的发展趋势。除了对运输载体本身的改善,在其他方面,如基础性设施的建设、运输技术等方面也要进行改进,从而实现公路运输的低碳发展,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公路运输低碳环境下暴露的问题

2.1能源使用的消耗以及污染严重

我国的能源主要以矿产资源为主,重工业发展是我国的经济主体。不可避免,在公路运输中,矿产资源是最主要的消耗能源,而为支撑起公路运输需要有大量的矿产资源以供消耗。由此带来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这与经济上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矛盾。除此之外,也出现了不得不直面的问题——环境污染。矿产资源的大量使用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引起了全球变暖等气象灾害的蝴蝶效应。而除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还有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公路运输的能源消耗与其气体排放问题应该受到重视。

2.2缺乏节能减排的意识

面对着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中国对联合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提出的要求积极响应,将节能减排这一政策贯彻到底,为共同的地球环境做出努力。在对公路运输系统中进行节能减排的工作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也使得我国节能减排的工作难度提升。主要体现出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不强。宣传力度的差异导致部门执行力度的差异,甚至在宣传与否的情况下,出现两极分化的状况,例如城市的宣传力度强,节能减排的工作更重视,带来的效益也就更高;而农村完全没有宣传,对公路运输的低碳经济发展没有任何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是掌握节能减排知识专家的缺乏。这就导致了低碳宣传到位,对于知识的了解却不到位的情况出现,进而对公路运输的节能减排的实施产生了影响。

2.3技术的落后

公路运输最大的问题就是气体的排放。虽然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对于气体排放的问题上,我国的技术始终很落后。这就要求我国需要加大对减少气体排放问题的研究,增加科技投入,培养技术人才,为公路运输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与技术支持。

3公路运输在低碳环境下的发展策略

面对着严峻的环境考验,以及低碳经济环境下对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实现,公路运输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以及宣传力度,对其发展主要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3.1加强绿化,降低环境污染

矿产资源作为公路运输不可缺少的能源,产生的环境污染是不可消除的。而对公路运输环境污染的降低,可从增加绿化这一方面进行有效的遏制。首先,在交通出行方面,将公交作为优先出行的方案,减少尾气的排放,路程较近的,选择步行或者自行车出行;其次,对城市道路周围的绿化带进行建设,扩大绿化带的规模,对尾气进行吸收。

3.2改变传统运输,实现运输一体化

我国的公路运输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那就是在货物的运输上,占据了公路总运输的一半之多。对此,应该转变这种比较传统的模式进行运输,从而将道路公交、铁路甚至是其他的运输方式都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起共存的综合性运输体系。并且,要减少公路运输过程中出现的载空率,实现有效化运输,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污染气体的排放。

3.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公路运输在低碳环境下的运行是以科技作为支撑的。科技力度的投入,主要在以下几部分。首先,对汽车功能进行改造,将节能低碳的技术设计进汽车本身的构造中,使汽车自身对能源的消耗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污染问题的出现。其次,改善基本设施,实施节约运输方式,减少货物载空率。最后,培养创新型公路运输人才,提倡“走出去”,鼓励各国之间技术性人才之间的交流。

3.4加强低碳节能的宣传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贯彻落实节能减排的方针,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大低碳节能理念在公路运输上的宣传,增强群众意识,从而对群众进行科学选择公路运输进行引导。宣传力度的加强,对公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唤起科学低碳、节能减排的意识,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在对公路运输低碳环境进行宣传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环保知识的宣传。环保知识的宣传,让大众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有了充分的了解,从而自觉地选择低碳环境下的公路运输。

4结束语

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篇8

对于低碳旅游的研究,国内外各有侧重和特点,国外侧重于旅游业碳排放的定量研究,提出旅游业碳减排的对策;国内对低碳旅游的研究与实践刚刚起步,偏重于定性化概念的界定和对策研究。魏小安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旅游的基础和机遇,提出了注重环境软开发等实现途径;石培华、吴普认为旅游业是典型的低碳产业,提出了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的基本思路以及推进低碳旅游的具体措施;蔡萌、汪宇明探讨了应对低碳经济的旅游发展方式,提出了规划建设低碳旅游吸引物和低碳旅游设施、营造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等实现路径;马驰、丁俊慧探讨了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和对策;刘啸认为低碳旅游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了从饮食、建筑、交通等方面进行节能减排;黄文胜、谭锦、吴莹等分别探讨了旅游景区、旅行社实践低碳旅游行为的对策;王群等探讨了低碳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在国内学者倡导对低碳旅游转向定量化研究的同时,需要对低碳旅游及其实现途径进行系统的定性研究,既可以引导低碳旅游理论的深入研究,又可以指导低碳旅游的具体实践。

二、概念辨析及理论解读

1.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的是摈弃传统增长模式,采用先进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这里的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是指一种减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环保生活方式。单个人对能源的消费行为及其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可用“碳足迹”来计量,即个人的“碳耗用量”。人们对自然界的碳耗影响是可以通过碳补偿(又称碳中和)来弥补的,也就是说,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再自己亲身参与或者通过第三方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低碳旅游”的概念是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的主题报告“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率先提出的。这一课题的研究涉及到了当前最根本的问题,即如何逐步转变并最终实现可持续的低碳生活方式。目前学术界对低碳旅游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刘啸认为低碳旅游是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黄文胜认为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宏观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即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低碳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侯文亮等认为低碳旅游是建立在满足旅游者旅游经历为前提的,通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多样化方式和人性化制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学者提出的低碳旅游概念,仅局限于“碳足迹”视野下的认识,强调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碳足迹和碳排放,是一种对低碳经济被动的响应方式。全面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不仅包括降低碳足迹,还应包括通过碳补偿来弥补所产生的碳足迹。也就是说,低碳旅游概念的内涵应该增加“碳补偿”的内容。综上所述,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指一种以降低“碳”量为基础的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既要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碳足迹”,又要通过旅游的“碳补偿”来弥补所释放的“碳”。

2.理论解读

低碳旅游以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当前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模式,是一种基于生态文明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可控的行动方式。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审美的旅游消费需求;既要满足当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需要,又要为后代提供同样的机会。低碳旅游具有多层面的内涵,一是倡导对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这是基于旅游业所依赖的整体发展环境的考虑,是一种对维系旅游生态环境持续性的责任;二是主张通过发挥旅游业的生态产业优势,替代其他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是一种人类与环境友好共存的责任;三是通过碳补偿为下一展旅游提供公平的机会,即在满足当代人在旅游活动中所需的基本碳排放权利的同时,通过碳补偿拓展减排空间,是一种为确保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旅游活动,它将低碳经济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是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式,即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具体实践方式和新的发展方向。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发展选择

1.旅游业的低碳替代效应和功能

2009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认为,旅游业日益显示出其“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战略性产业的特征,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倡导低碳旅游方式。这是我国旅游业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份重要文件,表明我国已把发展低碳旅游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作为实践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作为响应节能减排国际承诺的具体行动,纳入国家战略并提供了产业政策支持。在国家大力倡导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下,我国低碳经济正引导着国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我国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低碳经济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型与优化,鼓励发展具有低碳优势的产业。旅游业本身是低耗能、低污染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低碳产业中的优势产业,旅游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202,仅为工业的1/11,旅游业对全球温室气候排放负有5%的责任。通过发挥旅游的环境优化功能和生态替代型产业优势,形成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低碳补偿,探索产业之间的碳汇机制,可以实现旅游在低碳经济既要节能减排又要发展的双重目标。旅游是典型的窗 口行业,既可以借助旅游窗口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旅游者通过亲身体验低碳生活,更加理解低碳的重要性,有助于在全社会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又可以借助旅游窗口向世界展示我国的低碳行动和低碳成效,树立一个履行承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此外,旅游也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缓解产业转型带来的劳动力转型压力。

2.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系统响应模式

低碳旅游是将低碳经济理念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可以用一种响应模式来描述。笔者在汪宇明教授提出的旅游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建立了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系统响应模式(见图1)。与汪宇明教授建立的旅游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相比,该模式的不同点在于把低碳技术、低碳机制、低碳生活方式等低碳经济三个要素的作用放在整个旅游系统中,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体验环境和旅游消费方式等方面。通过旅游系统对低碳经济三大促进因素的吸收、过滤、整合,在旅游生产方式、旅游消费方式、旅游营销方式等方面进行旅游低碳化的渗透转化,最终实现低碳旅游。具体就是通过低碳经济中节能减排技术、低碳机制运用、低碳生活方式对旅游系统的整体作用,引导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非政府组织等旅游各相关利益者,从旅游生产方式、旅游消费方式、旅游营销方式等三个方面,采取减低旅游“碳足迹”和促进旅游“碳补偿”等旅游低碳化方式,实现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响应。

四、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

1.政府的责任

对政府而言,应将旅游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重要考虑因素纳入旅游发展规划中。要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做好旅游气候灾害防御规划和低碳旅游发展规划。针对热点或过度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编制具体的低碳旅游实施规划,通过有效的监督和调节,确保目的地的旅游容量控制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阈值以内,切实加强旅游目的地环境优化管理。大力推动低碳旅游政策的制定,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把旅游业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框架体系。建立健全旅游碳汇机制,合理构建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评估指标,有效评估旅游目的地的碳汇能力;充分借鉴国际低碳旅游指标考核、管理标准及控污节能减排技术,结合我国国情组建低碳旅游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研发基地,重点研究新能源利用、控污减排等关键技术,起草低碳旅游行业标准。政府应推动带薪休假的贯彻实施,带薪休假机动灵活,能变“集中休假”为“分散休假”,对黄金周旅游高峰进行有效分流,使交通、旅游、购物等资源得到均衡而充分的利用,从而缓解旅游旺季尤其是黄金周的能源消耗压力。通过建立低碳旅游行业标准,制定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推行低碳旅游生产方式,营造低碳旅游消费环境,促进旅游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发挥旅游业的低碳综合效应,探索并推广利用碳汇资本的旅游融资模式。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水平,建立完善节能减排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特别是推动电子旅游服务的运行。注重发挥旅游业具有的教育推广优势,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消费场所广泛构建低碳旅游产品,开展低碳旅游宣传和低碳旅游教育,提高公众对低碳旅游的关注和认识,形成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2.旅游企业的责任

旅游企业要树立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引入碳汇机制的低碳旅游理念,通过低碳技术装备和服务方式转型,培育一批负责任的低碳旅游企业。

(1)旅游景区及交通。景区能源工程要多采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更新能源技术,多使用各种新型环保材料;景区环卫工程建设要尽可能使用循环污水处理装置,设立生态厕所和生态垃圾桶;景区咨询工程要设立低碳旅游电子设施,提供低碳旅游咨询和低碳饮食资讯,景区导游在讲解时把低碳知识同景观进行融合、宣传推广,力保树立一个悦目且符合环保与低碳消费观念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交通方面,引导和鼓励游客选择徒步、自行车、公共汽车、铁路等相对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鼓励旅游者以共乘方式、步行或使用自行车的方式。有条件的景区要设立专门的自行车道和自行车租赁站。如九寨沟旅游景区实行有效的交通管制,采用电动车定点定时运送客人,将因运输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最低。

(2)旅游酒店。进一步推广以节能为中心的“绿色饭店”经营模式,减少资源能源使用量和污染物产生量。景点规划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建筑节能减排,采用新型节能设备和建筑材料,在节能潜力较大的空调、电梯、照明、厨具等设备选择上优先考虑低碳技术产品。在确保设施和服务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游客使用再生物品或者尽可能地反复使用物品,特别是把一次性使用变为多次反复使用。变床单、被单“一天一洗”为“一客一洗”,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废弃物要分类收集,便于无害化。此外,要把低碳旅游纳入酒店管理之中,比如为饭店入住客人提高完善的低碳客房、低碳餐饮等信息;或者仿效杭州市推行的“低碳积分计划”,即客人在住宿期间的各种“减碳”行为都将获赠相应积分来兑换或抵消酒店消费,以此来鼓励客人参与低碳消费,提高积极性同时起到对低碳旅行的宣传推广作用。

(3)旅行社。旅行社要把推广低碳旅游消费作为自身的一项责任,在建立的销售咨询服务网站中要为游客提供低碳旅游产品说明,激发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购买欲望,引导低碳旅游消费。在组织游客的具体旅行中,引导游客开展低碳旅游消费,如选择绿色饭店或低碳旅行路线。此外还要培养和提供低碳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导游人员。目前旅行社对“低碳旅游产品”研发还处于尝试阶段,这是一个项新课题,值得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3.旅游者的责任

对环境的最终使用者旅游者而言,主导践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根本,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有意识地减少碳排放量并参与碳补偿活动。低碳旅游要求旅游者改变奢华享受的旅行观念,树立节能减排降碳理念,自觉规范自身的旅游行为,带着对文化和环境高度负责的态度去旅游。选择在商业道德和环境责任上有良好声誉的旅游企业包括住绿色环保型酒店,在餐饮选择上优先考虑各种绿色生态食品等;考虑选择公共交通体系发达的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选择低碳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或徒步,如自驾车则提倡拼车出行或者选择骑单车;在旅游产 品选择上,优先考虑徒步旅游、森林旅游、湿地旅游等绿色生态旅游产品;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特别是自带环保必备品,不购买包装过度的旅游商品。此外,自觉通过植树等环保行为来补偿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积极宣传低碳旅游理念、支持各种低碳旅游活动,做时尚低碳达人。

4.非政府组织的责任

上一篇:管理学的发展趋势范文 下一篇:工业节能减排的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