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法范文

时间:2023-10-12 10:59:05

节能减排法

节能减排法范文第1篇

一、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发展历程

我国有组织地开展节能是在1979年,其背景是1978年国家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当时经济加速发展,能源严重短缺,能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节能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方针,确立了节能在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计划经济背景下,指令性规定成为我国当时规范节能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1982年国务院批转和颁布了《关于按省、市、自治区实行计划用电包干的暂行管理办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成为补充《环境保护法》法律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行政法规和规章成为当时法律调整的主力军。这一时期,从节能减排法规和规章的内容来看,有几个方面的新进展:(1)重视采取经济激励政策推动企业节能基建和技术改造。例如对节能基建投资最初为财政拨款,1983年将拨款改为低息贷款,年息只有2.4%,而当时一般的商业贷款年利率在5~/o2E右;1985年以后,以低于商业贷款利率50%的优惠条件,向建成后被确定的节能项目提供利息返还。(2)将节能减排与企业考核标准相结合。明确提出,工业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果,是评定工业企业经营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内容。(3)制定了大量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规定。对水、大气资源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并建立了相关专项基金有偿使用制度和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4)强化政府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责任。国务院建立节能工作办公会议制度,研究和审查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法规、计划和改革措施,部署和协调节能工作任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指定主要负责人主管节能工作,并可建立节能工作办公会议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5)节能减排措施涉及领域更加广泛,逐步关注民生问题。1987年《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实施后,民用建筑节能受到各地主管部门的重视。

党的十四大把加强环境保护列为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任务之一,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说,90年代以来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规章体系与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体制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有关节能减排方面的法律规范体系逐步向全面、科学的方向发展:(1)基本法律数量明显增多,调整范围逐步扩大。十四大以后我国加快了环保方面的基本法律制定进程,在节约能源、能源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等诸多方面出台了基本法律制度,范围涉及更广。(2)法律法规的综合调整体系基本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为中国的节能行动提供了法律保障。法规和规章作为落实基本法律的强有力手段,在企业责任、政府责任、社会责任方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责任体系,形成节能、减排、控制、治理、开发的全方位调整体系。(3)法律法规体系向科学规范方向发展。这一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经济资源利用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求在制度方面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我国政府开始尝试基于市场的节能管理制度,在节能技术推广、能源定价机制、产业调整等众多领域综合调整。我国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正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逐步完善,以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理念,应遵循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循环经济的层次和路径发展。目前我国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仍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规范。

二、结合经济发展实际,进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创新

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企业节能减排市场制度就是指对企业节能减排活动与节能减排水平产生各种影响和作用的市场制度,是对市场交易行为、监督管理行为产生影响的一切约束与规范。

(一)建立有计划的产业调整制度

目前各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目标成为影响节能减排的主要障碍。应依据国家产业调整方向,改变产业发展思维方式,建立科学的产业调整制度。产业调整的重点是三个方面: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低能耗产业发展、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主要做法是严格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鼓励外商投资节能环保领域,促进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二)建立完善的财政税收制度

在税收制度方面,主要是开辟新税种和完善现有税制。出台燃油税,开征环境税是研究的重点。现有税制操作性不强,调控效果不明显,需要不断改进,体现在若干方面:如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实行节能环保项目、鼓励节能环保型车船、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抓紧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改进计征方式,提高税负水平。研究促进新减免企业所得税及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等。从财政制度来看,首先应该加大在节能减排方面投入的资金数量,并建立独立的节能减排发展专项资金,规划资金的使用效率,形成资金链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在节能减排产品销售、使用、服务、回收及信息传播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持链。其次,政府应在采购制度中体现积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和绿色采购。完善政府采购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清单制度,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建立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体系和监督制度,保证节能和绿色采购的实现。

(三)加强金融制度的推动作用

首先,推动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探索在政策信贷和商业信贷两个方面完善信贷体系。尊重市场规律,注重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赢利设计,实现商业金融和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建立针对能源管理公司(EMCO)贷款制度,能源管理公司作为第三方独立服务机构,承接企业外包出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并从客户的节能收益中收回投资并获得利益,银行贷款通过能源管理公司最终流入企业节能减排改造项目。在金融贷款过程中要探索担保以及其他中介服务的介入,增强融资的稳定性和效益性其次,研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通过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同时,也可尝试将政府责任与企业责任融为一体,建立政府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当出现环境污染后果时,如政府负有一定的监管失职责任,保险公司在赔付后可向政府追偿。

(四)促进排污收费价格制度的完善

目前,我国排污费征收以总量征收为特征,实现了由低收费标准向高于治理成本的收费转变。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污染治理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污染防治的要求和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排污者的承受能力,制定国家排污收费标准。根据测算,污水每一污染当量收费单价目标值应为1.4元,废气每一污染当量收费单价目标值应为1.2元,考虑到排污者的承受能力,污水和废气的每一污染当量收费单价分别规定为0.7元和0.6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排污费征收标准,并报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各案。在遵循国家排污收费价格制度的同时,各地应根据本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的真实测评来制定具体的收费价格,同时严格贯彻执行“高于治理成本的收费”原则,体现价格机制的约束和激励作用。逐步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是由政府确定总排放水平,由市场确定排污价格。就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行政管理水平的状况来看,惯性的价格先由行政调控思维还未从根本上转变,排污收费制度成为我们的首选。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行政管理思维的改变,价格先由市场调控的思维方式将取代传统的惯性思维,排污权交易制度将逐步替代排污收费制度,实现政府对市场的有限和有效干预。

三、结合宏观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相关辅助支撑制度建设

节能减排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 法律保障机制 法律法规

能源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我国的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自然也就成为能源资源消耗大国。如果不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就可能面临资源与环境的严峻危机。我国能源资源利用率低下,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度,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从而影响了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推进。基于此,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分析构建节能减排的法律保障机制。

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过程中,我国虽然出台了若干法律法规,但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其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各个地区法律法规的有效力度不一样,有的地区仍无法可依,对于浪费资源及随意排放废料废水的个体或者企业,相关部门没有适合的法律进行惩罚,从而导致个人或者组织对于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的无视和淡漠。

其二,立法质量有待提高。一些地区尽管也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个人或者组织的行为,但只是停留在口号的宣传上、文字上,没有实施的可行性,无法对违反者实施惩罚。

其三,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跟不上节能减排工作的需要。节能减排是一个复杂而又持久的过程,其中包括的影响因素很复杂,如果对于当地节能减排工作中涉及的因素没有充分的了解,对于节能减排工作的现状没有具体的研究,那么即使制定出完美的法律法规方案,也没有实际价值。

可以看出,在推行节能减排工作的过程中,法律机制尚未完善,未能充分发挥其保障功能,不能很好地适应节能减排工作的需求。因此,解决好节能减排问题,法律机制的建设还有待提高。

法律保障机制对推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性

针对国内及河北省内节能减排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以及环境污染和排放的现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节能减排工作离不开法律法规机制的保障。目前全国很多省市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不完善,而且实施的法律效力也不够,同时,存在较多的违法行为,这些都阻碍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因此,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工作中,法律措施的作用日益凸显。

法律是解决矛盾冲突最强有力的手段,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而和谐的一项关键性内容就是各个领域的平衡发展。目前,由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主流能源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甚至全世界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各地在推进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上都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矿产资源的粗放开采、水资源的超采,以及工业、农业服务业中乱排废水、废气等,这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严重妨碍了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来保障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推进,而节能减排相关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就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构建节能减排法律保障机制的基本思路

节能减排是我国政府关于环境规划和资源计划中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了完成好这个项目,需要在深入了解我国节能减排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基本思路如下:

首先,完善节能减排法律体系。这可从加快立法的步伐和提高立法质量两方面着手。立法的步伐要紧跟时代和人们的需求,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时,要重视先前资料的调查与分析整理,在充分了解当地资源实际情况后,再针对当前需求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提高立法质量,做到详细具体,语句没有歧义和漏洞,确保法律法规执行的有效性。

其次,完善政府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追究机制。制定关于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要同时考虑政府部门、个人和组织的行为,从而引导政府工作人员能给民众、社会树立好的榜样,提高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的社会信誉。要以政府为中心进行节能减排法律的制定,明确落实各项工作,使法律法规在执行时具有可操作性。

最后,建立防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制度措施。应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于受污染的区域或者浪费的资源,要让污染者付费;对于那些违法的个人或者行为主体,要按照造成的环境损害的价值来进行赔偿。这样既可引导污染者减少污染行为,减少对污染环境产品的生产和技术支持,也可为国家治理环境污染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河北省节能减排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策略

河北省是资源禀赋较差的省份,资源紧缺,但又浪费严重,从而形成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紧缺之间的严重矛盾,使节能减排工作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对于河北省节能减排工作,既需要按照上文所述的三点基本思路迅速加以贯彻落实,又需要针对河北省的具体情况采取补充性措施。

河北省对于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具有明显的“重政策轻法律”的倾向,对于国家已经出台的关于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针对河北省的情况制定贯彻落实的细则和补充,从而影响了河北省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工作的有序开展,与其他省相比,在构建节能减排的法律保障机制方面更显急迫。综合国内学者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构建河北省节能减排法律机制的措施,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成立一个省级的排污权储备的交易中心,并根据河北省的实际排污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措施,按照“减排量收储”的原则来构建河北省的排污交易的模式。为此,应充分了解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出合理的补偿条例,并经过详细的调查与研究,设定出具体的方案,如关于补偿的对象、补偿的办法和经费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河北省的节能排污机制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

第二,细化和完善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河北省在节能减排的法律方面的建设较为欠缺,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于国家已经出台的关于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要针对河北省的情况制定贯彻落实的细则;对于河北省需要,国家的法律法规又没有涉及的,要制定河北省的地方法规,从而使河北省关于节能减排的法律体系得到完善。除此之外,在制定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时,要时刻关注环境与资源能源工作的实际需要,做到法律内部之间的和谐一致性,只有通过这样的合力作用,才能使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进而切实实现各项节能减排的目标。

第三,设置一定的监督部门和监督人员,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除了对企业、个人的监督外,还要加强对政府内部人员的监督。对于监督工作实施不够的部门或者个人要实施一定的惩罚;对于欺上瞒下,不尽责的部门,要追究个人或集体的责任;要利用网络、新闻媒体、手机现代通讯手段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做好监督工作的透明化。

第四,法律控制与经济激励相结合。河北省应在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上渗入更多的经济手段,如奖励、减税等,激励个人或者企业投身节能减排工作。不过,在实施中要注意其中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要防止的不正之风,而且也不能要求一蹴而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也可以在某些企业先尝试这种激励机制,如果成效显著,则大规模的实施,这样可以保障激励制度的可行性,并节省成本。

节能减排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推进涉及到机制的改革、经济发展方式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需要构建更为合理科学的政策措施,其中构建节能减排的法律保障机制是一种最根本、最有效的制度性保障。对于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河北省具有明显的“重政策轻法律”的倾向,从而影响了河北省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与其他省相比,在构建节能减排的法律保障机制方面就更显急迫。应成立一个省级的排污权储备的交易中心,根据河北省的实际排污情况,按照“减排量收储”的原则来构建河北省的排污交易的模式,细化和完善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设置一定的监督部门和监督人员,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并努力将法律控制与经济激励有机结合起来。

节能减排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发展

基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长,导致全球变暖成为世界性问题。目前,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以及消费领域均属于高碳经济状态,严重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为依据,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发展势在必行,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节能减排含义

节能减排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针对狭义而言,节能减排,即物质资源与能量资源的节约,进而达到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的目的。针对狭义而言,节能减排,即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有害物的排放量。其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用电与节约用电以及技术创新和加强组织领导等属于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2低碳经济基本概述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而能源发展受生态环境的束缚更加明显。在我国生态环境日益受到破坏前提下,低碳经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低碳经济,即坚持不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在创新制度与技术的基础上,迫使产业转型,进而开发新能源,达到降低发展能耗的目的,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构建新的经济发展形态。目前,以低碳经济根本要求为出发点,应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的经济发展模式,将节能减排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的每一环节,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指标,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具体情况,合理调配经济结构,保证资源使用率,促使生态文明得以建设。

3我国节能减排发展策略

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需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指导下,优化节能减排发展策略。其中,主要涉及节能减排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3.1法律环境

目前,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宪法的指导下,需适当完善节能减排的法律环境,为节能减排提供法律保障。针对现有节能减排法律,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内容相对较多,缺少指导具体工作的法律,难以满足低碳经济下的节能减排工作开展需求,导致节能减排工作效率难以提高。针对如何完善节能减排的法律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以国家节能减排工作开展情况为依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拓宽法律法规涉及面,完善法律框架,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完善现有法律,不断细化法律法规,包括《石油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节约能源法》等。

3.2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大影响,是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发展的关键。

3.2.1为完善节能减排的经济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于2013年9月正式颁布,其明确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为改善我国空气总体质量提供保障,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在采用有效措施前提下,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致使更多的高端产品得以开发,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3.2.2构建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在完善碳交易机制基础上,研发节能减排新技术,实现生产方式的优化。与此同时,推动资源性产品开展市场化定价工作,及时掌握资源稀缺状况、环境成本,分析供给关系,采取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式,减少能耗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3社会环境

在完善节能减排社会环境过程中,一方面,采用多样化形式与手段,加大节能减排政策的宣传,增加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促使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到节能减排活动中去。例如,利用广播、电视、新闻、手机报、报刊、网络等宣传方式,达到宣传效果,促使节能减排工作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以政府、媒体以及企业和公众为基础,构建完善的宣传机制,将节能减排政策宣传至每一领域,迫使节能减排深入人心,增加各界对节能减排的认识与理解,进而积极配合国家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4结语

总而言之,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指导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促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达到统一。在低碳经济模式的深入发展前提下,节能减排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为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一大指标。企业以自身经济发展特点为依据,在创新技术与制度的过程中,不断开发新能源,将节能减排政策深入企业经济发展的每一环节,为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节能减排发展提供动力。

作者:张晓芳 单位:芜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参考文献:

[1]沙之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节能减排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贾立江.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3]刘利文.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1.

节能减排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政策 现状 建议 激励措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建筑大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高达17~18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每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近年来,安徽省经济加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建筑业在快速发展、成为该省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也使能源消耗量急剧增加,并存在着能源利用效率仍然不够高等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安徽省建筑节能政策现状阐述和分析,指出目前存在问题,并提出政府促进建筑节能发展的政策建议,希望能给与安徽建筑业发展相仿的省份以借鉴。

1.安徽建筑节能政策现状

安徽的建筑节能起步并不晚。早在1992年,合肥琥珀山庄就曾进行过5种墙体、6种屋面的节能试点,受到过国家建设部的肯定。安徽省建筑节能工作始终坚持“政策为导向,设计为龙头,标准为支撑,组织为保证”的工作思路。建立专门的领导和办事机构,构建相应的技术平台,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初步建立了建筑节能的政策支撑体系,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1.1建立安徽省地方法规和规章

2003年6月下发《安徽省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管理办法》,废除传统耗能墙体材料,积极推广节能型新型墙体材料。2005年9月印发了《安徽省施工图设计文件节能审查要点》,用于指导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做好建筑节能审查工作。2005年11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建筑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对住宅建设项目和新建商场、宾馆、办公楼等建设项目,在方案审查、立项审查、设计审查、竣工验收方面加强节能管理。2006年1月《进一步加强安徽省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筑节能管理若干意见》,加强安徽省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筑审查监督管理工作。

1.2推进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建设

2001年1月,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徽省建设厅联合了《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了《外墙外保温建筑构造》、《SF防水保温屋面构造》、《安徽省民用住宅太阳热水器一体化建筑设计、安装标准》等节能图集和标准。

1.3出台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

结合安徽省情,制定和实施了有关建筑节能工作的一系列法规和文件,如《安徽省节约能源条例》、《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建科[2006]7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工作的通知》(建设[2006]115号)、《安徽省关于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2007] 号)、《安徽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等。

与此同时,各市也制定了相应的建筑节能工作办法和意见,如合肥市制订的建筑节能规章《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合政[2006]27号);铜陵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印发安徽省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管理办法贯彻实施意见的通知》(铜政[2004]11号)、《铜陵市“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实施纲要》;蚌埠市建委制定的《关于推行应用建筑节能设计软件的通知》(建政秘[2006]185号)等。

2.安徽建筑节能政策面临的问题

2.1建筑节能激励政策亟待创建

安徽省建筑节能尚处于起步阶段, 单纯依靠用户、建设方自发的行为无法实现建筑节能目标。建筑节能工作进展缓慢除了认识不足、监管不力等方面的原因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对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难以规范和制约。一是缺乏相关的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至今仍然缺乏鼓励企业节能、节材、节水、节电、环保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有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做了一些节能等方面的尝试,但都是企业自发的行为,仍缺乏国家相应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三是中央财政安排了专项补助资金,并要求地方政府予以配套,但各地落实建筑节能各项费用的情况并不太理想,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落实。四是目前针对建筑节能的经济政策是以财政补贴为主,受财政预算额度影响较大,不够稳定,建筑节能税费优惠等稳定、长效的激励政策尚未建立。

2.2建筑节能长效机制未建立

从安徽各地建筑节能进展情况看,针对“十二五”期间更大规模、更长时期节能改造的财政政策、融资模式尚未确定。在法律层面,《节约能源法》已经修订并颁布实施,《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也开始实施,但是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要使这些法律制度真正得到落实,需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各地也要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实施细则。目前,这方面工作还处在刚刚启动阶段。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建筑节能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缺乏配套完善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是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不足,使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这影响了业主节能的积极性。

3.安徽省建筑节能政策建议

目前安徽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是建立完整的激励措施,建立以经济激励措施为主,以加强行政管理和完善节能服务机制为辅的建筑节能激励措施体系。

3.1完善管理政策,加快推进建筑节能的立法研究

完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处罚标准,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使法律法规具有全面性、操作性、前瞻性,使政府、企业、家庭、个人都能在法律框架内找到节能减排的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真正建立起一套长效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管理机制。安徽省在国家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尽快完善本地的节能减排地方法规体系,促进本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2继续抓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

完善建筑节能产业标准规范体系。抓好《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居住建筑部分)》、《安徽省民用住宅太阳热水器一体化建筑设计、安装标准》、《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施工及验收规程》、《安徽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安徽省民用建筑工程节能施工质量验收规程》及《安徽省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技术规程》等标准制定工作。全面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工作的通知》、《安徽省建设工程节能监理工作导则》、《安徽省节能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要点》及建筑节能的相关标准规范,完善建筑节能产业标准规范体系。通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强化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力度,实施建筑节能闭合管理。

3.3建立建筑节能激励政策框架

理顺节能管理及能源费用征收机制,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的机制,理顺各方关系、明确各方责任,各方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的执行力度有待提高、使节能与各方利益直接挂钩来促进各方的节能积极性;加强限制性政策:对建筑物、能源系统(设备)的能效水平及节能管理(尤其是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提出强制性要求;加大鼓励性政策的力度:对高效的节能技术、产品(建筑)给予经济激励,抵消部分由于采取高效节能技术而带来的增量成本,并支持中介机构参与建筑节能的活动。

3.4研究制定经济激励政策措施

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要给予适当的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对示范项目给予贴息优惠政策。根据《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和《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研究制定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从财政投入、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建筑节能,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对于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物,应享受减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税收优惠和经济上给予贷款、贴息等倾斜政策。

3.5对开发商和建筑企业进行财政补贴

有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贴息补助,即政府用财政收入或发行债券等收入支付企业用于节能研究与开发而发生的银行贷款利息;二是直接补贴,即政府以公共财政部门预算的形式直接向节能项目提供财政援助,如对研究与开发项目、示范项目和能源审计项目等的补贴。

3.6建筑节能科研开发推广项目应列入安徽各地方科研计划

增加财政拨款和信贷,增加资金投入强度,并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同时实行精神奖励与经济激励并行的节能激励政策。要研究制定对经认证合格的节能产品和材料减收产品增值税的相关政策,鼓励生产、采用节能产品和节能材料;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建筑节能器具的经济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通过节能改造、电费降低而产生的收益,实行按比例分成;改革有关建筑奖项的评审办法,把是否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作为重要评审内容。

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安徽省建筑节能政策与导向研究”,编号10030503044。

参考文献:

[1]赵凤.科技创新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安徽省阜阳市绿色建筑发展调查[J].安徽科技,2010,(6):43-45.

[2]赵凤.绿色建筑发展与科技创新[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0,(5):60-61.

[3]赵凤.国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给中国的启示[J].华东科技,2010,(1):40-42.

[4]何长全,李国昌,陈莉.节能建筑推广动力及激励机制分析[J].工程质量,2011,29(11):5-8.

[5]陈莉.节能减排政策与合肥科技创新环境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44-48.

[6]陈莉.基于博弈论的建筑节能政策导向分析[J].商业时代,2011,(18):116-117

[7]俞越能,王琴琴.芜湖着力健全墙改政策配套体系[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1,(2):18

[8]汪青松,陈莉,陈二祥等.节能减排与绿色建筑的推广――安徽省安庆市绿色建筑建设的调查[J].中国科技论坛,2008,(5):115-119

作者简介:

节能减排法范文第5篇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于同志主持会议,副省长刘同志、徐同志出席。

“十一五”以来,我省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到去年底,全省万元GDP能耗指标完成目标任务的89.91%;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年下降11.73%,完成目标任务的130%,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但全面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徐同志指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直接关系我省“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和长远发展,直接关系全省人民根本利益。全省上下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温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一定要抓住当前全省心齐、气顺、劲足的大好时机,以分秒必争的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上下一致,齐心协力,背水一战,下大力气推进节能减排,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新一轮竞争中先行一步、快进一步,为我省更好、更快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徐同志强调,要坚持承诺不能改变,决心不能动摇,工作不能减弱,充分利用剩下的不到7个月时间,全力以赴狠抓节能减排的5个重点:

一是加大控高汰劣力度。确保三季度前完成全部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对未按期完成任务的地区严格实行“区域限批”,对未按期完成任务的企业,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年内不再审批、核准、备案“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运用市场手段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二是抓好节能减排重点。突出抓好电力、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重点节能工程,建筑、交通、公共机构、政府机关等重点领域,以及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

三是大力推动科技节能。加快自主创新,支持省内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联合攻关,促进节能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实施新能源战略,大力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新能源研究与开发,提高能源供给能力;加快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积极推广高效节能空调、节能灯、节能汽车、节能电机等产品。

四是切实加强用能管理。合理调控能源消费和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地区的能源供应,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

五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落实国家有关节能减排的税收、金融等政策,建立完善推动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徐同志要求,坚持不懈地狠抓节能减排工作落实。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负起责任,确保层层抓好落实;加强工作保障,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加快完善节能减排法规体系;加强考核督查,未如期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和行政问责制;加强监测预警,做好节能减排情况的分析、预测、预警,规划好“十二五”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的良好社会氛围。

省发改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市政府,以及大唐集团湖南分公司负责人在会上发言。

节能减排法范文第6篇

国家、公司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法规和措施,而具体落实的却是我们一线工人,特别是化工行业的一线员工,更是保护环境的主力军。作为车间的设备员,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备及时维护,减少跑冒滴漏。

由于生产车间有许多连续运转的泵体,时常会出现物料的滴漏现象,而流失的物料不是风干了,就是进入了下水道,形成污水排放出去。这样不仅加大了水处理的难度和强度,更是提高的生产成本。对于车间内所有的泵体,我都建有维护保养记录。在每天的上班前进行全面巡回检查,并注意询问各岗操作人员设备的运转情况。对于一些微漏、微滴的泵体及时进行维修,对于那些跑料冒料的泵体进行更新。减少物料的跑冒流失,日积月累,天天勤以维护,便会减少物料的漏跑,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二、对维修原材料,及时归整,节约利用。

车间经常日常社会维护,设备维修,所用原材料诸如镙丝冒、镙丝杆、焊条……每次维修设备都有所剩余,对于这些剩余的原材料及时回收、归类、储藏,下次再利用,一改往日的随用随丢,随丢随弃的浪费毛病,行成节俭的良好习惯。

三、自测、换配件、重新组合二次利用。

由于车间设备配件较多,时常维护更新,对于更换下来的配件,可以进行优化整合再次利用,达到利用的效果。如有的阀芯坏了,有的是压盖坏了,在卸阀门时把坏掉的阀芯去掉,把能用的零件用到别的阀门上。这样,两个或三个废件就组成了一个新配件,可以继续利用。其实这样的组合想法随时都可以利用,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办法

四、自主创新提高效能。

常年在车间一线操作,对设备进行维护的同时,有些小配件可以创新进行,以旧改新,进行配合使用。例如,蒸汽阀门的手轮经常滑丝现象,以前,就是进行整个阀门的更换。我就利用焊条把手轮焊接到阀杆上,这样就解决了滑丝的现象,又增加了阀门的使用寿命。这样的小小创新,也是节能降耗的有效办法。

节能减排法范文第7篇

国家、公司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法规和措施,而具体落实的却是我们一线工人,特别是化工行业的一线员工,更是保护环境的主力军。作为车间的设备员,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备及时维护,减少跑冒滴漏。

由于生产车间有许多连续运转的泵体,时常会出现物料的滴漏现象,而流失的物料不是风干了,就是进入了下水道,形成污水排放出去。这样不仅加大了水处理的难度和强度,更是提高的生产成本。对于车间内所有的泵体,我都建有维护保养记录。在每天的上班前进行全面巡回检查,并注意询问各岗操作人员设备的运转情况。对于一些微漏、微滴的泵体及时进行维修,对于那些跑料冒料的泵体进行更新。减少物料的跑冒流失,日积月累,天天勤以维护,便会减少物料的漏跑,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二、对维修原材料,及时归整,节约利用。

车间经常日常社会维护,设备维修,所用原材料诸如镙丝冒、镙丝杆、焊条……每次维修设备都有所剩余,对于这些剩余的原材料及时回收、归类、储藏,下次再利用,一改往日的随用随丢,随丢随弃的浪费毛病,行成节俭的良好习惯。

三、自测、换配件、重新组合二次利用。

由于车间设备配件较多,时常维护更新,对于更换下来的配件,可以进行优化整合再次利用,达到利用的效果。如有的阀芯坏了,有的是压盖坏了,在卸阀门时把坏掉的阀芯去掉,把能用的零件用到别的阀门上。这样,两个或三个废件就组成了一个新配件,可以继续利用。其实这样的组合想法随时都可以利用,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办法

四、自主创新提高效能。

常年在车间一线操作,对设备进行维护的同时,有些小配件可以创新进行,以旧改新,进行配合使用。例如,蒸汽阀门的手轮经常滑丝现象,以前,就是进行整个阀门的更换。我就利用焊条把手轮焊接到阀杆上,这样就解决了滑丝的现象,又增加了阀门的使用寿命。这样的小小创新,也是节能降耗的有效办法。

节能减排法范文第8篇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保障就业、推进技术创新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数量多、涉及行业广、社会影响大,提高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企业负责人关注生产经营多,对节能环保重视不够。企业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装备水平落后等情况依然较为严重;二是企业数量多,而且较为分散,资源消耗量及污染排放相对较少,实施节能降耗措施及环境监管较为困难。各地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促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三是企业节能减排基础管理薄弱,普遍没有设置负责节能减排的专门机构和配备专业人员,节能减排基础数据缺失,情况不清;四是企业获取节能减排技术信息渠道不畅,节能减排的高投入与中小企业资金、技术实力弱的矛盾十分突出,中小企业节能环保普遍存在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这些都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主要障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国发36号文件为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偏低,重点用能行业的中小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以上,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导企业依靠质量求生存,依靠节能和管理求效益,依靠机制体制创新求发展,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措施抓紧抓好,实现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根本,进一步强化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监督管理,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促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专业服务机构为支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和良好氛围,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重点领域。以工业领域中小企业为重点,着力抓好能源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污染减排压力大的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是:国家重点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涉及的中小企业,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内的中小企业,以及各地确定的节能减排重点中小企业。

(三)工作目标。争取用3~5年时间,培育和形成一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示范企业(产业基地、集聚区),推动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广泛运用,加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管理人员培训和管理制度的完善;较大幅度提升中小企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重点用能行业的中小企业单位能耗下降25%左右,使中小企业单位产品(工序)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清洁生产等指标有显著提高。

三、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四)加强工业园区集中供能和污染集中治理。近几年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证明:集中供能和污染集中治理,是大幅度提高能效和减少排放的有效措施。在中小企业集中的工业园区(产业基地、集聚区)要积极探索和实行集中供热、供电、制冷等能源集中供应模式和工业污染集中治理模式,通过区域热电(冷)联产及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厂等公共设施共享,提高中小企业能源运输、分配和使用效率,较大幅度降低单个企业能耗和环保成本。凡是有条件的工业园区(产业基地、集聚区)都要采取合资、合作、专业化公司经营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集中供能和污染集中治理试点。

(五)加大重点行业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力度。突出抓好钢铁、有色、建材、石油石化、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工业行业管理部门要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设备(产品)导向目录,支持中小企业实施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工程。要通过举办节能减排技术、产品交流会等方式,推动高效节能减排技术、工艺及产品、设备在中小企业中的广泛运用。

(六)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步伐。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制定落后高耗能工业技术和设备产品淘汰目录,指导中小企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要加强对中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监管,加强中小企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工作,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扩张,防止落后产能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转移,从源头上实现污染物减排和节能增效。

(七)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中小企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鼓励中小企业进入生产业,积极开展工业“三废”和废旧产品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和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废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水平。

(八)加强重点用能企业中的中小企业节能管理制度建设。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中小企业,及各省指定的年综合能耗5千吨标准煤以上不满1万吨标准煤重点用能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应依法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用具有节能专业知识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且经过专业培训的能源管理负责人,并报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加强中小企业节能统计和计量管理,完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并定期进行校准、检定。督促列入重点用能企业的中小企业开展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定期报送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四、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创新节能减排体制机制

(九)推行节能减排服务新机制。推动以服务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为主的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鼓励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引导节能减排专业服务机构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方式积极参与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分享节能效益实现双赢。要调动中小企业节能自觉性和主动性,鼓励中小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签订节能自愿协议,指导中小企业通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节能管理水平等实现预定节能目标。

(十)推动中小企业开展节能环保“达标”活动。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结合国家强制性能耗标准、行业节能环保标准及清洁生产标准的宣贯工作,组织企业开展节能环保“达标”活动。鼓励中小企业实施能源审计,通过制定并实施节能整改方案,达到国家标准规范要求;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标杆”,参与行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力争达到或接近行业能耗先进水平。引导中小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并自主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对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超标、使用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中小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五、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十一)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发挥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淘汰落后产能资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现有各类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服务平台建设和培训教育、节能诊断、清洁生产审核、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资金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

(十二)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融资机制。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企业参与的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融资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探索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贷款方式。鼓励保险公司探索企业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创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险保障机制。探索完善创业投资与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融资模式,引导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投资力度。

(十三)落实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生产符合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使用列入环境保护和节能节水专用设备税收优惠目录的设备,以及实施列入节能减排税收优惠目录的项目等,按有关规定积极落实税收减免政策。积极争取中小企业生产的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

六、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机制,指导和推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

(十五)推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信息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立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信息平台,及时国家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工作动态、技术信息及先进典型事例等,帮助中小企业方便、快捷地获取节能减排政策和技术信息。

节能减排法范文第9篇

*质监局按照《节约能源法》、国家总局、省局以及市政府的要求,在我市广泛开展了工业企业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的监督检查和帮扶活动,现将今年来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的产业结构:电子、冶金建材、化工、能源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年耗能*吨以上标准煤的企业*家,其中年耗能18万吨以上标准煤的企业9家,年耗能5万吨以上标准煤的企业37家,年耗能3.5万吨以上标准煤的企业46家,年耗能1万吨以上标准煤的企业*家,年耗能*吨以上标准煤的企业*家。列入国家千家耗能企业6家,列入*省的高耗能企业33家,列入*市的高耗能企业76家。

二、工作安排情况

一是由法规科牵头组织开展全市系统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培训活动,制定下发《*质监局贯彻<节约能源法>的实施意见》。

二是由标准化科牵头组织实施节能减排标准化宣贯工作。重点抓好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限额标准、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标准,节能减排基础标准、方法标准以及在新能源、矿产资源、节水、节材、节地以及清洁生产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宣贯。结合*实际,重点推进锅炉、水泥等产品的节能型标准研究,引导企业制定新型节能产品企业标准。加快推进多晶硅产业中相关标准的研发制定。

三是由计量认证科牵头,加强能源计量和能效标识监管工作。组织开展节能减排试点工作。严格按照省局要求开展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监督检查,完成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的检查。积极推进强制性能源效率标志制度,加强产品标志监管。引导促进自愿性节能产品认证工作开展,扩大节能认证产品的使用率。

四是由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牵头,积极开展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减排工作。按照省局统一部署,逐步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准入制度。积极开展在用特种设备的节能减排工作。按照总局“三个万”工程的要求,加快推进锅炉司炉人员培训、加快推进锅炉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快推进锅炉水处理达标等工作。组织指导市特检所开展水质定期检验,确保完成节能减排工作目标。

五是由质监科牵头,加强节能减排相关产品和企业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生产许可审查工作,强化后续监管。按照总局和省局的要求,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引导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对重点耗能材料以及节能减排相关产品加强监督检查,强化抽查后处理,促进企业提高节能产品质量。

六是由稽查分局牵头,加大对节能减排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组织开展对生产、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使用伪造节能产品认证标志或冒用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能效标准的用能产品、设备,未按规定标注能效标志,未按规定配备、使用能源计量器具等行为的专项治理行动;分期分批开展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的集中行动;加大对违法生产、销售国家明令淘汰节能产品的打击力度,建立和完善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和不合格产品“黑名单”制度。

三、近期工作情况

(一)积极开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宣贯工作

开展《节约能源法》宣贯。我们召开了全市质监系统《节约能源法》宣贯工作会,由法规科组织全系统节能降耗法律法规培训活动;在部分县区组织开展了《节约能源法》进单位、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六进活动”。

(二)加强节能降耗标准化工作

1、加大了标准宣贯培训力度。已组织开展节能降耗标准的宣贯工作,重点抓了高耗能产品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标准、节能基础标准及方法标准以及节能降耗、节水、节材、节地、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锅炉和清洁生产等重点领域的节能标准的分批分期宣贯。

2、基本建立和健全服务业节能标准体系。收集了服务业节能标准文本,并组织宣贯节能标准,积极发展节约型服务产业,引导科学消费。

3、建立和健全锅炉节能降耗标准体系。积极鼓励锅炉生产企业采用节能标准,帮助锅炉企业制定严于国家、行业标准的节能减排企业标准,指导区县局做好了备案工作。

4、推进全市节能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了与行业部门的协调配合,会同行业部门建立健全了以节能技术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相互配套、相互协调的标准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严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从而提高我市节能标准整体水平。

(三)加强能效标识和能源计量工作监管,积极推进节能产品认证

1、积极组织了开展节能降耗有关认证知识的培训,满足区县局认证监管人员行政执法应知应会的需要,同时组织了对相关产品生产企业节能认证标准及规则的宣贯,为开展监管奠定基础。

2、做好节能产品认证机构和认证项目的基本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向社会公布。积极开展了节能产品认证监管,推动了认证结果的采用。

3、积极推动强制性能源效率标识制度的实施,对已列入《能效标识产品目录》的家用冰箱、电动洗衣机和三相电机等9类产品,加强了监管,督促和指导境内生产企业按要求加贴标识,履行备案手续。

4、我局成立了节能降耗技术服务检测队,积极引导和组织技术专家对境内耗能企业开展产品、工程和设备节能技术检测,为《节约能源法》的实施、节能管理和节能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5、继续开展了对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标准的宣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和省质监局、省经委《关于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分阶段开展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的监督检查。今年完成了*吨标煤以上耗能企业的建档工作,建档率100%;完成了*吨以上标煤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的监督检查;对列入我市重点节能降耗的76家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100%。

6、建立能源计量评价制度。我们开展了能源计量评价工作的试点工作,试点企业:*公司、*公司、*公司;提高能源计量器具配置率,把对计量器具的管理转移到对计量数据的管理上,帮助企业采集好数据、分析好数据、应用好数据。

7、加大节能降耗服务力度。帮助了5家企业建立和完善测量管理体系,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为企业节能降耗提供计量技术保障。积极组织计量、质检等技术机构开展能源审计、能源测试等服务工作,帮助重点用能单位建立能源数据信息中心。积极开展与重点耗能单位签订《节能降耗降耗服务责任书》的工作,保证了节能降耗服务活动取得实效。

相关范文建设环境:我市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情况综述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生态文明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为了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性,形…

建设环境:关于我国节能减排方案解读

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中国将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方案》明确了要上收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环评审批权限。对超过总量指标、重点项目未达到目…

建设环境:在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十一五”前四年,我省较好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有力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决胜之年。省委、省政府已确定,全省减排目标是cod和so2排放总量分别削减3…

环保工作总结:商务局上半年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总结

*年上半年,我局节能减排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紧紧围绕既定的工作目标,认真开展了节能减排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我局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全面部署节…

心得体会:化工企业员工节能减排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生存的空间质量越来越高。而作为一个化工企业,为保障环境做出的贡献就是减少对空间的各种污染,而节能减排则是最为重要的有效手段。国家、公司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法规和措施,而具体落实的却是我们一线工人,特别是化工行业的一线员工,更是保护环境的主力军。作为…

(四)强化特种设备节能降耗监管

1、积极宣贯《*省锅炉设计节能审查办法》。

2、完成了全市3%的工业锅炉实行节能技术改造、20%的工业锅炉实行水处理达标、20%的司炉开展节能知识培训。

3、组织实施了在*永祥公司、*科尔公司、*吉象公司等三家锅炉在用企业进行节能管理试点工作;积极组织引导了*雄狮、*竹根锅炉等制造企业进行节能锅炉试制试点工作。

4、市县两级质监局把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降耗纳入日常安全监察,对“土锅炉”、“土压力容器”、简易电梯等非法特种设备开展专项整治。对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特种设备不予办理使用登记。

(五)结合名牌战略,鼓励企业节能降耗

1、凡申报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达不到节能降耗指标的,一律不审核上报,对往届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复评审企业中的高耗能企业进行严格复核,对不达标企业,上报省局责令企业整改,限期达标。

2、认真组织开展了对建筑用钢材、水泥等节能产品的监督抽查。

(六)强化节能产品质量监管,加大节能监管执法力度

1、加大了对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和执法力度。

2、对列入目录的九类产品能效标识进行了一次专项检查。

上一篇:第二课堂教育范文 下一篇:小儿启蒙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