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0:21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篇1

关键词:旅游业用地; 土地利用; 桂林

一.旅游业用地界定

(一) 旅游业用地概念

从旅游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旅游业用地是能够形成旅游吸引力,满足旅游业各级单元建设发展需要,并能产生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土地资源和土地生态系统。

(二) 旅游业用地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是从土地利用的现状、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对区域国土资源进行分析规划,指导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土资源利用的政策方针和资源分配,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和调控性。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项目建设、服务设施完善等多方的支持,遵循土地利用规划对建设用地的管控和指导。而旅游城市所制定的土地利用规划也应从考虑实际情况,为旅游发展提供保障措施和用地规划指导。

二.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分析

(一)研究区域概况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和湘桂黔交界地带,市区坐标东经109°45′~110°10′、北纬24°18′~25°41′,总面积565 km2。桂林市旅游业用地以桂林市区为对象,范围包括秀峰区、象山区、七星区、叠彩区、雁山区5城区。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以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景观,享有山水甲天下美誉。至今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超过1500多万人次,综合接待能力、产业规模、基础设施等都达到了国内较高的水平。

2010年,桂林市GDP为1108.63亿元,财政收入121.08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2246.33万人次。其中,国内人数2097.71万人次,入境人数148.62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68.30亿元。

三.桂林市旅游业用地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桂林市土地利用现状①

2005年末桂林市城市土地面积为56106.6公顷,其中农用地38303.23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0332.07公顷,未利用地面积7470.83公顷2。农用地占绝对比重,建设用地存在较大的扩展空间,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有待挖掘。

(二)旅游业用地分类

对桂林市旅游业用地的分类,参考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和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划分为风景游览用地、旅游设施及管理用地、旅游生产用地三大类别[1]:

(1)风景游览用地:包括了观光农业用地、城镇旅游用地和水域旅游用地。

(2)旅游设施及管理用地:主要为休闲保健用地和购物商贸类用地。

(3)旅游生产用地:主要为旅游土特产、工艺品生产等工业用地。

(三) 旅游用地现状分析

1.风景游览用地集中化

从图1桂林市区旅游景区景点分布图看,旅游用地集中在市区漓江西岸、两江四湖区域,如象山景区、两江四湖景区、靖江王城、叠彩山公园、李宗仁故居等,用地集中化程度高。

2.旅游用地类型结构分析

在桂林市区旅游用地类型结构中,风景游览用地比重最大,占81.27%。其中公园、植物园占52.87%;历史人文遗迹占17.88%;旅游设施与管理用地集中在饭店宾馆和旅游道路用地,占13.91%;旅游生产用地仅占1.88%。说明市区工厂企业较少,切实保护了桂林市区生态环境。

3.用地空间和类型呈动态化发展

随着桂林市旅游发展,原有景区和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游客需求。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统筹下,桂林市要实现新区建设和老区功能转换,用地逐渐向郊区和周边县区拓展,既减轻主城区旅游压力,也带动周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如灵川县、临桂县)。旅游用地类型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如:城市旅游景观用地(临桂新区世界旅游城、一院两馆等);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加工厂的外迁与整合等而增加的旅游生产用地。

四.桂林市旅游业用地存在问题与探讨

(一)旅游用地分类的界定

旅游用地的分类标准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用地分类不明确,容易产生土地利用规划忽略对旅游业用地的指标分配和利用指导,导致旅游业用地建设指标过少,在用地指标紧张的时期里,只能限制旅游业用地,用地空间过度集中,无法实现旅游业的空间拓展,极大限制旅游业的发展。所以,需要对旅游用地分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解决土地利用规划与旅游用地现实当中存在的冲突和矛盾。

(二) 未利用地与旅游用地的转化

桂林市城市未利用地总面积为7470.83公顷,其中荒草地面积2594.75公顷,河流水面906.14公顷,滩涂231.97公顷,沼泽地、沙地、裸土地等其它未利用地3737.97 公顷。从土地利用规划的角度,未利用地需要进行土地整理和开发,一般作为耕地后备资源或其他使用。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对于部分不能为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所用的土地资源是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价值巨大(如沼泽地、溪流、溶洞、岩石等)。应做好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各种规划的衔接,实现未利用地的潜力开发与旅游用地的转化,明确使用性质,实现旅游用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探讨旅游用地规范性政策法律

我国现行有比较完善的国家土地管理法,旅游用地相关法律法规目前还属于空白,多以违法用地、房地产开发、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等案件和事件出现,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良性发展。规范的旅游用地政策法规需要深入研究,以保障旅游业用地需求与区域土地规划利用的协调统一。

注释:

① 数据来源:2005年桂林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表(数据仅采用官方公开的年份数据。)

参考文献:

[1] 郭丽华.桂林市旅游用地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桂林工学院.2007

[2] 刘家明.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规划[J].旅游规划与发展,2000

[3] 霍黎.昆明市旅游业用地研究[J].经济研究,2010

[4] 梁栋栋. 不同类型旅游用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示范大学,2004(5):2

[5] 蒙睿,李源等. 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用地研究——以昆明市为例[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202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篇2

【关键词】日本 城乡风貌 景观法 规划体系

2004年6月,日本参议院通过了《景观法》(Landscape Act)、《实施景观法相关法律》以及《都市绿地保全法》等三项法律,并于同年12月正式实施。上述三部法律涉及景观建设问题,因此通称作“景观绿三法”。《景观法》的颁布实施在日本城乡风貌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从根本上是确立了城乡风貌作为“全民共同财产”的基本建设理念,并从立法上确认了其法律地位。

1 日本景观立法的实施背景

1.1 内涵演变

景观(Landscape),在日本城市建设史上经历了从“城市美—历史性景观保护—共建良好景观”的主要发展演变过程。

早在1919年的《城市规划法》(又称“旧法”)[3]和《市区建筑物法》中就作出有关“风致地区制度”及“美观地区”的规定,以“维护城市内外的自然美并保护其免遭破坏”和“增进城市的建筑美”。景观(Landscape)作为“城市美”语言,在近现代早期与城市规划体系联系较弱,但与城市美化运动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1936年东京大学建筑系名誉教授以冢本信在《城市美运动的展望》中这样写道“近来各地都高喊着城市美的口号,保护城市风景,树立城市风景规划的趋势更是日渐高涨”。。

二战期间,日本国民财富损失率高达26%。经济复兴和提高经济自立能力成为战后初期的首要任务,[7]城市建设方面陷入了经济利益优先、城市特色缺失的无序混杂状态,“保护历史性的风土人情”的讨论波及到全国,并发展成为全国民众普遍关注问题,“保护历史性景观”成为该时期景观规划的重点,至1972年制定《京都市城市街区景观条例》时,景观规划内涵已从历史性环境扩大到城市街区的全体景观。

八十年代前后,景观规划以各地方自主景观条例制定为核心,从日本现代城市规划制度中逐步独立分化出来,并在国土开发计划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1998年3月出台的“21世纪国土的伟大构想(Grand Design,简称伟大构想)”(即第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计划通过建立有个性的区域文化,分散高度集中的国土结构,以此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2003年7月,日本国土交通省围绕着“美丽国土”的建设及推进而颁布制定了《美丽国土建设大纲》这一国家政策指导框架,从而将促进良好景观的形成提升到了重要国家政策的地位。次年6月颁布实施的《景观法》中明确将景观定义为“良好景观是形成美丽而有风格的国土、丰富而有情趣的生活环境所不可缺少的,是地域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与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协调而形成的,对促进观光和地区交流有极大作用,是增强地区活力的资源”,景观成为“国民的共同财富”。

以《景观法》(Landscape Act)颁布实施为标志,此时景观内涵更多地融入生态、文化、历史等方面因素,不再局限于关注建构筑物、城市设计、视觉景观等方面,并发展成为推动、实现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经济推手。

1.2 立法基本理念

《景观法》第二条中明确规定 “良好景观”(good landscapes)是作为“国民共同的资产,应予以妥善整备与保全,使现在及未来的国民均能享受其恩泽”的基本价值观;同时,该条款中还明确“良好景观与地域固有特性有密切的关联,应尊重地域居民的意愿、发挥地域的个性与特色”的建设思路,并且说明良好景观建设不仅仅是“保全现有的良好景观”,还要创造新的良好景观。

由此可见,在日本城乡风貌建设中,突破传统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的范畴,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一并纳入上升为“资产”的概念,它是一种全域保护建设的概念。从建设途径来看,强调对当地地域个性与特色的尊重、对当地居民意愿的尊重,并由此而确定了其他有关的规划体系。

2 法规体系

《景观法》的颁布实施,形成了以其为主干法的三级法规体系结构,即:

①更高层面的法律包括民法、国土发展综合法、国土利用规划法和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法等;

②相关法包括城市规划法、建筑基准法、户外广告物法、自然公园法、自然环境保护法、促进农业地区发展法、森林法、土地征用法、都市开发资金放贷相关法律、干线道路沿线整备相关法律、集落地域整备法、维持都市美观及风致为目的的林木保护相关法律、特定紧急灾害受害者权益保护为目的的特别措施相关法律、促进密集城市街区的防灾整备的相关法律、矿业等类型土地利用手续调整相关法律、自卫队法等;

③专项法包括历史文化保护区专项法、城市绿地保护法、城市公园法以及相关地方法规等。

《景观法》颁布实施同时促使其他相关法则或条例作出部分调整,如:城市规划法方面实施对都市计划区域的高度地区、风景地区、细部计划地区等区域运用修订;建筑法方面将过去的建筑规范,如建筑条例、容积率规范、大楼兴建、建筑设计等加强实施景观整体规范;文化景观方面透过文化行政单位,进行景观计划区域或景观地区的重要文化景观认定和评选;屋外广告物针对阻碍景观的行为因素,实施相关规定和劝导;绿地营造方面透过公园绿地等相关行政单位,积极进行重要景观资源所包含的绿地、树木保护以及推展都市绿化;公共设施方面从景观形塑重要的元素,让各部会的公共建设配合景观整体计划的实施。

3 行政体系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篇3

另外坝后区域整体交通路网设施不合理,余留地形土方杂乱,景观设施匮乏,难以达到生态风景旅游的目的。右坝肩功能空间难以体现本土文化特色气息。

2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2.1规划原则

2.1.1统筹兼顾,整体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应当做到对景区进行总体分析,考虑景区的近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把握各种有关因素,统筹兼顾。从景观规划的角度对景区进行总体规划,综合分析景区的各种景观资源,划定景观的布局[1]。

2.1.2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王圪堵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不仅提升陕北水资源容量,同时也作为旅游观光场所。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满足人们的观赏和参与需要,因地制宜地安排不同的景观,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巧妙地安排相应的建筑、广场、小品等,使景观呈现多样化;种植乡土植物,并进行自然式的配置,营造良好、生态的植物群落。[1]

2.2以大坝为核心的王圪堵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

陕北榆林地处戈壁沙漠之上,干旱少雨,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力求结合陕北毛乌素沙漠地域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大坝为中心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搭建水陆交融的绿色构架。同时依托水库附近的无定河湿地、古长城遗址、臭柏自然保护区以及丰富的沙生植物等旅游资源,统筹考虑,形成以王圪堵水利风景区为主体的综合性陕北地区城市后花园。设计中通过把大坝上游水面与大坝下游花田、花海与湿地有机结合,提高了水库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同时还可以把水利工程与水利旅游资源高度契合下的壮丽大坝展现给四面八方的游客,树立陕北水利风景区的新品牌,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可识别性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范围为坝址区征地范围内的右坝肩平台、坝体下游坝后区域及左坝肩平台,共计面积约614亩。

2.2.1坝后景观设计

坝后区域是以大坝反滤体开阔区域的湿地设计、坝后电站、泄洪洞明渠和溢洪道建筑物之间空留的绿地设计。坝后景观可定位为花田花海区、科普教育区、坝后湿地区。花田花海区位于溢洪道与坝体之间,以植物种植设计为主。通过设计不同时令,不同种类的观赏类灌木及地被,形成一片流动的景观色带。为更好的增进游客的体验观赏,花海之中布设休闲景观步道,沿途设计景观观赏平台,供给游客观赏休憩活动。科普教育区位于坝后电站与坝后反滤排水渠之间,利用不同的景观设施小品,为游客提供不同的水文化学习与探索体验。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并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畜牧为天下饶”,为还原这种古牧人文特色,故位于电厂路西侧的绿地,布置设计数十个大小不一的特色蒙古包,搭配塞上独有的畜牧植被景观,并在其间点缀数组牧畜景观小品,使整个科普教育区域更加生动。坝后湿地区是坝后景观设计的亮点,由于坝体施工完成后,坝后返滤水位较高,自然的形成上百平米清澈的水域,因此景观设计合理利用水域资源,在保证不影响坝体稳定性的情况下,扩大坝后返滤体水域面积,并设置水深0.5m~1m之间的坝后湿地体验区,并在水面之上布置生态防腐木步道及景观亭等,另外根据原有地势地貌,湿地中间设置生态小岛,岛上设置环形交通步道,区域划分为生态观鸟区及沙滩休憩区,另外水域搭配不同时令的浅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等,生态中心岛及其他微地形上搭配栽植不同的乔木、灌木、地被等,目的为游人提供一个学习自然生态湿地系统的场所,更是重新改善了坝后整体生态环境,提高坝后风景资源标准。

2.2.2右坝肩景观设计

右坝肩区域主要以库区管理站为主的办公区绿化及坝址区入口空间。右坝肩景观设计旨在彰显坝址区主入口景观特色及宣传水利文化教育为主,因此设计首先结合原有办公楼,在其西侧新建一座水文化展览馆,同时利用展览馆与西侧道路之间的空间,创建一个符合迎宾主题的入口广场,在广场南北两侧分别列植高大乔木,种植落叶国槐与常绿雪松丰富景观空间层次,广场正中间设置一处景观喷泉形成流动的水景,同时广场铺装融合水文化元素的特色砖雕铺设,使整个广场更加赋予人文特色,同时对坝头两侧绿地进行景观绿化及增设游人休憩设置,方便游客对库区景观游览观光。为更好的加强对库区综合管理,右坝肩坝头新设立一座石牌坊,增设标识字体,使景观空间上也显得具有文化气息。

2.2.3左坝肩景观设计

左坝肩的地势较为平坦,区域主要是以高程1054m及1079m平台上观光游览的景观设计。在左坝肩1054平台设置百人码头,为游客提供一个对库区水域风光观赏、游览的入口平台节点,同时增设对水域无污染的水上游乐设施,在保证库区安全生产的同时,也能够为后期旅游开发提供一大景观亮点。1079m平台是整个坝址区地势最高的地方,设计对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梳理平整,于坝头1054m平台布置8m宽踏步拾级而上,两侧附以石材栏杆,直至1079m平台中心广场,仿佛对坝体的整体延伸;中心广场面积约合3500m2,以中轴对称的布置方式设计,位于广场中心新建一座高达26m的观光塔,使其不仅能够成为游客俯览整个库区的绝佳位置,同时也要成为整个坝址区地标性建筑物,另外广场两侧列植高大乔木,配置坐凳使游客更好的休憩活动,考虑长远开发利用,前期布设交通路网及观光停车场,其他附属绿地也栽植乡土经济树种,在形成观光交流活动空间的同时,也打造一处具有乡土民俗文化的景观空间。

3思考与建议

3.1水利风景区景观规划应与水利工程规划同步进行

当前的规划设计工作往往采用后置式开发模式,大多数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建设尚没有纳入水利工程整体规划建设之中,这两个阶段建设的脱节,不利于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两者不能统一起来,前期工程建设不能为后期的旅游设施所利用,势必增加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困难,造成投入资金的增加,提高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成本。再如,水利工程主要考虑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生态保护性等因素,而对景区所要求的景观可观赏性、环境协调性、设施舒适性、人性化要求等因素考虑较少,限制了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发展空间。故风景区景观规划应与水利工程规划同步进行。

3.2充分认识并重视突出大坝可识别性的必要性

大坝以其大体量、大跨度的视觉震撼及其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易成为自然环境中的地标。作为一个景观符号,它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大坝又可以成为识别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观资源和窗口,故突出大坝的可识别性乃是十分必要的。当今以大坝为中心发展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已经成为现代枢纽工程实践民生水利新理念的切入点。外的胡佛大坝、葛兰峡谷大坝及韦尔扎斯大坝风景区等,旨在使大坝成为水利风景区而不同于风景名胜区的标志。

3.3设计必须契合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需要

在大坝建设过程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如何修复和保护,是当前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水利必须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注重功能导向的同时,更应重视工程区域的环境建设,重视乡土人文、艺术品味及自然环境与诸景观之间的协调关系。这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必须遵循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契合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理念,首先突出以人为本、重在保护的原则,以大坝为核心,对大坝周围环境及其流域的生态系统进行妥善的保护。景区规划设计中尽可能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增加山体护坡表皮绿化,既绿化美化环境,又减少了滑坡几率;尽可能利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的材料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土材料的潜力,保留地域乡土景观元素。同时多方面坚持统筹兼顾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完善各类相应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为现代水利多种经营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3.4竭力让大坝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展示平台

大坝是人类改造与适应自然的结果,是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集中展示了人类治水的智慧、思想、技术水平和工程能力。王圪堵景区规划旨在积极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以水资源保护和水文化传播为根本,力求挖掘周边区域浓厚的历史文化风俗,以大坝、枢纽为核心,规划设计了左坝肩观光区、坝后湿地体验区、右坝肩水文化科普区,力图打造一个集水利生态、休闲养生、游览观光、水上游乐、科普教育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让大坝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展示平台。

4结论

王圪堵水利风景区的景观设计,坚持将大坝作为核心标识,把水文化建设融入水利建设发展之中,注重从景观资源的角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设计中将陕北文化元素、沙漠景观元素一并融入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中,既提升了水利风景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味,又展现出了现代治水兴水的文化魅力,被誉为库坝区景观设计理念的新进步。

作者:齐宝玉 单位: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篇4

关键词:风景园林;滨水区;生态;文脉

中图分类号:TU98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83-03

1 前言

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建设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当下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热点。作为滨水地区开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景观规划,不仅为城市开发空间的建设提供了工程上的技术支撑,也成为城市公共形象塑造过程中的有效途径,合理、有效的滨水景观设计将在城市滨水区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推动、文脉延续、区域缝合、生态修复、水利防洪等方面的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相关概念

2.1城市滨水区

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它既是陆地的边界,也是水域的边缘;它承载着城市重要的经济活动、滨水风貌和景观气质的展示,是城市最重要的形象窗口,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最为向往的游憩目的地。

2.2滨水景观

城市滨水景观最早始于美国,其港湾城市的成功再开发拉开了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序幕。所谓滨水景观是指以水 (江、河、湖、海等)为中心,对其沿岸的空间、环境及设施等做出相应的规划布局,创造出优美、生动并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而滨水空间的线性特征和边界特型也使其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重要地段[1]。

3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及当下国内建设的实践研究

3.1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

现代欧美国家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体现出明显的时间脉络和时代需求[2],对我国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其发展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3.1.1生态规划:表现为滨水区自然景观的修复,如在设计中将河滨大片河滩地完整保留下来,以保护河滩湿地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一个接近水面,集观景、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滨水开放的空间;

3.1.2文脉规划: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区景观,以特色景观空间的创造传承历史与地方文脉;

3.1.3效益规划:滨水区往往成为举办全球盛会场所的选址,景观规划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滨水景观必须重视对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保证规划设计的有效落实;

3.1.4数字规划:当下的城市建设涵盖了城市的土地利用、城市景观设计、道路系统规划、公共设施系统规划等城市各个层面的规划与设计,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广度和深度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而优美的滨水景观设计也需要信息技术为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3.2当下国内的建设实践研究

3.2.1生态修复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渠化式河道硬化是城市化过程中一种普遍现象。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中心区河道景观改造项目展示了面对土地资源的稀缺和洪水控制的挑战下城市滨水地区的另一种改造方式,它成功地将一条渠化了的、生硬而毫无生气的河道转变成一道生态、美丽和丰饶的景观,使自然与城市和谐相处。该区域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形成了发达的河网,用于灌溉和排水。在过去,水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能够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旱涝调节、食物生产、生物栖息地,以及休闲游憩、文化教育和审美启智等等。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诸如此类富有特色的河流被混凝土填埋或者渠化,变成了只有排水功能刚性沟渠,生硬而毫无生机。景观设计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目标,坚持并落实了以下三项基本原则,通过因地制宜的改造,把河道恢复成为能够提供多种生态服务的生机勃勃的原生系统(图1)。

3.2.1.1因地制宜:对项目现场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保留场地现有乔木,降低工程成本,避免重复建设;

3.2.1.2弹性防汛:拆除混凝土刚性护坡的上半部分,合理利用现存河道护坡的下部,保证正常的城市排水与防汛要求;

3.2.1.3乡土材料:利用当地的屋瓦和石材等进行景观空间创造,表达对本地传统民间院落的尊重与追忆;而浅根系乡土植被的运用,不仅实现的景观的低成本维护,也创造出水乡特有的空间体验。

3.2.2区域统筹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苏州工业园近70km2的金鸡湖区域使金鸡湖环湖景观规划成为该区域核心的绿色开放空间。因此,环湖景观规划的核心在于二元性概念的表达:一方面,通过景观空间的合理布局,传承苏州古城的历史文脉;另一方面,以景观建设促进区域发展,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目的地。通过丰富并富于情感的特色景观空间的创造,将旧城与新城、商业与娱乐,生活与教育等城市功能板块有机融合。经过近十年的持续规划和建设,金鸡湖区的景观统筹发展的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区域开发建设的成功典范(图2、3);该项目的景观规划设计坚持并落实了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3.2.2.1尊重文脉:将精心创造的滨水景观空间与现有环境有机对接,营造出充满趣味和生活情愫的滨湖景观环境;

3.2.2.2区域促进:将商业、娱乐、教育等公共场所融入合理布局的开放空间,有效推进景观空间的人性化处理与环境氛围的营造;

3.2.2.3形式传承:挖掘传统设计语言,形成区域一以贯之的视觉符号,提供丰富耳朵空间体验;

3.2.2.4规划先行:以景观空间的规划布局为原点,限制开放空间中机动车的流量和车速,以行政行为鼓励市民的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滨水目的地的景观体验;

3.2.2.5绿色生态:以先进的生态技术措施保证湖水的水质,同时提供持续的后续跟踪服务,保证滨水景观生态与社会效应的持续发挥。

4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思考

4.1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生态化”设计

不难发现,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在当下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宏观背景下,已经深入人心,甚至普通百姓亦关注自己身边的、自己家门口的环境建设是否生态、是否环保、是否低碳;然而,大量迅速完成的滨水景观工程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假生态绿地与体育公园之名,行违法圈地GOLF建设之实,如陕西某滨河2011年新建占地106.6hm2(1600余亩)的滨水标准高尔夫场地,在实现经济利益驱动城市建设的同时,付出的却是每月近20吨的有机肥、除草剂、去虫剂等对土地、河流等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数据显示:高尔夫场地对有机肥、除草剂、去虫剂等的吸收利用不足50%,其余都随雨水经管沟直接排入自然河流,对相关水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样,大树移植的违生态做法在专家、学者发出强烈呼吁、反对十数年的今天,仍屡见不鲜;而水利部门对城市河流“一刀切”的工程式防汛做法,不仅切断了河流的自然呼吸,也切断了人们面向滨水的自然生活。

因此,“生态化”的理念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有效落实,是践行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纲领的核心要义。滨水景观建设中对自然雨水的合理收集与利用;对透水有机材料的有效探索;对乡土物种的珍视与运用;对河流水位季节性涨落的积极回应;对原生物栖息地的宏观调节与保护等,都是切实贯彻生态化理念的重要环节。以常德北部新城环湖路道路及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为例,设计者对生态理念在工程技术措施中有的放矢的落实做出了积极探索,如环湖慢行道的建设,在保证基本通行速度(40KM/H以下)和基本通行吨位(13T以下)的情况下,采取了透水混凝土的工程技术,保证了路面对雨水的自然渗透,避免了道路工程基部混凝土垫层的惯常做法,有效减少了工程排水管网的敷设;同时,该技术的运用,亦创造出形式活泼多样的滨水非机动车道系统(图4)。道路绿化分隔带中雨洪花园概念的提出与工程设计,不仅有效利用了自然雨水,更将景观的创造与道路工程的实施从细节部分就得到了无缝对接(图5)。

4.2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文脉化”设计

《园冶》中“三分匠,七分主人”的说法,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创作对文化的珍视,反映出文化对风景园林创作的指导。的确,对文脉的挖掘与体现不仅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景观作品,更将在建设中可能被忽视、被遗忘的生活点滴以景观的方式重新融入当下的生活。在以水域景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今天,滨水景观的创作更当深入提炼项目所在地的文脉资源,这将是等同于对项目自然资源利用的另一个重要设计源泉。以湖北宜都清江风光带景观工程为例,设计者不仅完整保留了由历史名家题写的“宜都”城标,更将体现宜都水运文化的历史痕迹,如滨水码头、机械作业通道、工程设备基础设施等作为重要的景观资源进行了有效梳理与融合(图6),创作出极具特色的滨水景观风貌(图7),化解了城市防汛与景观建设之间的矛盾,沟通了城市与水的对话,展现出不可复制的城市滨水景观特质。

4.3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社会化”设计

景观设计的“社会化”是规划以人为本的广义阐述,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创作精髓的传承,是设计体现生活、服务生活的直接表达。滨水区因其自然禀赋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大多数城市建成区、城市建设区、城市规划新区等的首选之地,更承载着诸多的生活愿景:游憩、垂钓、踏青、摄影、传统赛事如龙舟赛等。人们对于滨水生活的朴素诉求,直观的反映出滨水区景观功能的布局要求,其规划设计理当积极回应此类生活情愫,创造出社会化的滨水景观风貌,还资源于社会,还生活于百姓。

以常德北部新城环湖路道路及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为例,设计者结合区域上位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保留道路堤防工程框架主体的基础上,并依据不同区段的功能定位对景观的需求,进行了人性化的处理,形成了沿岸10km步移景异的风景式滨水慢行道;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给,如滨水港湾式停车位;马拉松赛事服务站;自行车专行道;环湖旅游观光车站台;环湖观光游线亲水码头;特色旅游VI导视系统;亲水步行景观道;情景式景观场所等诸多细节的充实将道路堤防工程的景观“社会化”演绎与滨水生活进行了顺接,从宏观到细节实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初衷(图8、9、10)。

5 结语

优秀的滨水景观资源在后工业时展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理当避免工业时代城市功能板块如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等依水而建的老路;更应当在生态建设的指引下,重拾城市滨水生活的记忆;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愿景,尊重土地,尊重生活;这是以生态建设为要义的可持续之路,这是以景观建设拉动土地价值提升的可持续之路,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之路。

注:文中插图除注明外,均为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提供,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王建国.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T].城市规划,2001(7).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篇5

【关键词】居住环境;景观规划;疏散场地;出入协调布置

Common problems and treatment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Li Fang

(Xinjiang Petroleum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Karamay Xinjiang 834000)

【Abstract】The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reflect the Habitat concept of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cultural, ecological, recreational, smart and green health. In this paper,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Key words】Living environment;Landscape planning;Evacuation site;Discrepancy coordination arrangement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也更加关注,住宅小区环境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更是健康的需要,更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生活小区的开发及建设者表现出以景观,环保,文化,生态,休闲,智能及绿色健康为主题的人居景观设计理念。也就是开发建设者已经开始设计居住小区的景观休闲文化,促进住宅小区环境向更好方面努力。

对于住宅小区景观的规划建设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购买房者希望自己所在的物业,能够在今后的居住中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发建设者也希望居住小区景观给卖房带来好运,同时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竟争力。但现在生活居住小区景观在设计和建设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建筑强调个性突出与张扬,景观建设与周围缺乏协调,传统景观保护差等。虽然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和一些地方在设计规划宏观上做出引导作用,但是在景观研究方面做的工作很少也远不够。在经过多年实践及总结中可以认为,居住生活小区在规划设计中问题比较多,从室外地形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小品设计,水景布局等方面就小区环境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浅要分析探讨。

1. 住宅区域环境地形利用问题

好的生活小区地形设计,对居住区的景观有着难以代替的效果,对营造微地形上景观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很多用于建设居住小区没有大的地形貌起伏状,空间的分割与处理只有利用植物和景观墙的手法达到,局限性大并加大了建设费用,用多了并不觉得新颖。

1.1 址形营造要适应传统的风水习惯。中国传统园林强调背山面水规则,其中山即靠山的意思,而地处北半球的中国,建筑物面向南易得到更多阳光,只有堆土在北向后,满足传统意义上的心理需要。而另方面北向地形较高对于抵挡北风是极其有利的。但是由于居住区的用地一般不会很大,地形由人工营造的尺度也极其有限,否则对于窄小土地则有压迫感,影响到居民的心理感觉,据此,应该要求居住小区地形的高差一般不要超过2m为宜。

1.2 地形设计不要超过荷载能力。根据居住小区设计导则要求,要规划停车位置,大型住宅小区如果规划中设有地面停车场地,也就没有绿化及景观用地,这就是为什么多数大型居住区都建设了地下停车库的原因。但是地下室的建设对于景观规划的限制十分明显,如上面覆土就是最限制的。对于地下室顶板的设计,其承载力及板厚要考虑很多因素才能保证安全耐久性。

1.3 地形设计土方平衡是重点的考虑。在建设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早就做好了土方的平衡,对于设计的±0.00取值,相对于整个小区的景观规划关系重大,如果取值过高会需要大量土方运入,或者房屋室外环境有很多的台阶,极其不利老年人出行; 取值过低有很多的土方需要外运,增加了建设费用更不利于小区土方的改良。合理的土方设计是在土方平衡后约有地表0.3~0.5m厚的土方要运入,达到改善土壤利于种植绿化的需要是最合理的。从设计上看地形的处理应按照自然规律,宜山则岳,适水则泽,连绵有序,续断有理。中国古典园林讲究自然法则,地形营建的出现与消失不要突兀;地形设计应相互关联,互相呼应,遵循和合乎自然规律。

2. 建筑设计与景观的协调

2.1 建筑物入口门厅与景观协调布置。许多景观设计没有做到建筑物底层入口,门厅相协调的合理布置,主要是施工图不可能表示底层与室外的环境关系很清楚,另一方面是建筑底层设计与景观设计在这个重要交叉点上成为盲区。例如建筑物入口台阶,无障碍坡道等,建筑结构认为应该由竖向设计来做,而竖向布置认为这是建筑物部分由建筑完成,造成在协调上不认真存在的问题。经验表明应先由建筑提出方案,组织双方人员协调会由景观深化设计,这样有利于住宅出入口与室外环境的有机结合。

2.2 景观设计要保证消防通道及设施的完备。在一些居住小区消防通道交给景观设计完成,但景观设计往往只满足消防车通行的功能,对于结构是否满足很少进行考虑,特别是一些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于景观的效果特别重视,对于消防车通道的隐形车道推荐较多。如设计4m宽的行车道一半做成硬质的,而另一半则为绿地,在结构上没有采用消防车通道应有的结构形式,事实上存在着使用上的安全隐患。

另外一个是在8mX15m消防登高的施救场地上,按照规范要求最边与房屋外墙的距离是大于2m~5m,这个地面距离往往会有一些地下窖井,为了能增加绿地面积,景观设计会把该绿地扩大到8m左右,有时因重视不够还在该登高处种植大型乔木树,这就违背了消防的需要而留下安全隐患。

2.3 景观设计要留足道路和停车场地。在景观设计中对于地面停车量不要有过多的增减,特别重视规划时的残疾停车位要求。在居住小区地面停车场规划考虑时,很少考虑停车场与景观环境如何处理,只是根据需要安排一个停车场即可,但这会严重影响到景观效果,需要综合考虑科学布置。

小区的景观道路应与建筑规划道路为基础,进行合理优化调整,达到更好的景观布局,优化调整时要考虑建筑给排水及配套管网的规划走向。但是在居住小区道路的规划设计中,景观道路的设计多数都是按照建筑规划提供的路网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很少对建筑的道路或停车场提出优化考虑,特别是一些衔接的道路,即没有消防登高要求的小区内满足通行的道路,建筑设计只是考虑通行方便的功能,很少想到道路对小区绿地的分割,对这个建筑小区景观规划的影响。这就要求景观规划时与建筑设计的沟通协调,最大限度满足景观营造功能上的需要。

住宅小区在非机动车出入口,残疾人坡道的设计中,必须遵循人性化,方便合理的布置理念。由于在景观设计上的细节考虑不周,特别是在非机动车出入口上设计了花坛,使居民出入造成了不便。对于建筑物出入口的坡道,许多景观设计时坡道基本上是结合入口花坛设计的,因花坛与坡道互相影响,坡道转弯时没有需要的空间而受阻。这些细节设计中有时难以发现,设计人员的实践经验极其重要。

2.4 地下室出入口与疏散场地设计。对于地下室出入口与疏散梯的设计,要结合景观整体布置考虑。如果设计要求遮蔽时则要选择合理方案,与小区景观尽量协调。地下室设计的防火分区都要有多个出入口疏散梯,居住小区疏散梯一般都会结合地下室的排风井道进行设计,但在景观小区疏散梯要优化设计外表美观。对于现在通行的作法是在建筑外墙设计木格栅或者在建筑顶加设小型花架等处理。

在进行地下室出入口疏散梯处理时,景观设计要特别重视出入口的开启方向,因建筑设计提供的总图在建筑上表示的并不详细,疏散梯的开门位置往往同单体图不协调,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求建筑设计提供疏散梯的开启方向,便于同景观规划的道路相连接。在地下室排进风井的设计中,在满足建筑排进风面积和高席度前提下,优化美化该部位。在景观设计中对于排进风井重视进风井设置,规范中对进风井百页下沿格栅没有排进风要求十分严格,一些进风井百页下沿距地面很低,多数达不到1m,在景观设计时很容易在竖向填土时堆的如此高,绿地排水影响进风的使用功能,要特别引起重视。

现在对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时,对排进风井深化设计多采用墙面装饰或离开井道安全距离外种植遮挡处理,较多的种植杆高的对井道有好的遮蔽作用,同时不能对排风进行阻挡,达到景观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效果。总的来说在景观设计中只要对建筑底层平面及地下车库出入口,通风口,采光井,人行出入口,水电及市政配套井位,配电室等设施充分了解,才能避免产生矛盾而不易收口,利于提升景观档次。

3. 建筑小品布置

建筑小品在住宅小区环境中占有重要位置,合理的小品供居民休息,展示及方便居民使用的设施。小品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造型新颖,富有特色讲究愚意。现在居住小区的小品设计非常普及,要凭借其自身艺术感染力,为现代景观规划注入新的活力。景观建筑小品在小区可美化环境,丰富情趣,为居住者提供文化休闲的便利。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景观设计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3.1 居住区的空间有限,多数是在有地下室的绿地上设计和建设,这就产生一个最常见的沉降的问题,需要景观小区小品基础设计放在同一断面上,否则产生的不均匀沉降会对小品产生破坏,且影响到实际应用效果,并带来安全问题。尤其是士地面建水池或高细的杆件,水池的渗漏水及高杆件的稳定性都是需要谨慎处理的重要问题。

3.2 对建筑小品之间的空间和视角处理。现在一些小区的景观设计缺乏系统的理论根据,一般都是套用现成的相关规划设计图纸,因此小品的视觉,空间及体量上,多数设计均沿用城市景观设计尺度,不考虑小区特殊性而生搬硬套,对场地小用地有限的居住区不协调。而对小品的选择性设计时,要结合场地现状适宜的休闲集聚空间。如小区设广场时不少景观设计热衷于采用大尺度,硬化场地面积很大,这就存在一个认识上的偏差,居住小区要那么大硬化场地对环境有什么利?反而需要的绿地却没有了,小区最主要的是绿化面积这个原则不要失去意义。

3.3 小品的风格要协调,主题要明确。在居住小区小品设计或用种植作为主题。正是这样容易乱。相互间又不呼应连贯,特别是现在一些别墅区都喜欢用欧洲或地中海的建筑风格,景观设计也力求向这个方向靠拢,但是缺乏对欧洲或地中海的建筑风格的理解和认识,其这些景观又套用中国的园林,不沦不类属于什么风格很难协调。

3.4 对于雕塑作品设计慎重,主题明确。随着时代朝流的涌现一些著名的雕塑进入小区,在一些住宅小区“大姆指及思想者” 形象也进住了。一个方面是需要的雕塑小品太少满足不了需要,另方面是因为居住区建筑中传统文化的缺失严重。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对环境的雕塑作品从主题,体量,尺度和材质颜色上提出具体要求。另外在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对座椅,灯具及垃圾点也是重要的考虑内容,但是往往被忽略。一些居住小区环境中为图省事,找一份既有图去用,达不到使用效果。由于每一个小区有其自身的特点,应当独立设计合适布置座椅,灯具及垃圾点,使之成为一个景点及亮点。

4. 居住小区水景的规划布置

居住小区布置水景不仅是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更是使人们在生理,心理上产生舒适的感受。尤其是水可以有效调节环境小气候的湿度和温度,对生态改善作用明显。水景在传统上应用较多的手法,有着其它景观无法替代的动感。现代的住宅区许多是用人工的方法修建的水池,人工瀑布,喷泉或山水结合的自然流水,使环境空间扩大,层次叠加静中有动的趣味。

4.1 居住小区水景设置合理性,现在的住宅规划中,水景是一个重要考虑的内容,不论是静水,动水,跌水或喷泉,或多或少可能涉及到水的问题,由于气候环境因素对水的运营管理十分关键。水景建成后交付物业管理后,多数从管理费用出发运行并不是很多且不正常,使水质富氧化,变色有味影响了居住区的空气质量。使得水池回填土种植花草,合理的解决景观设计的科学性,解决水质的自净,流动等防腐防氧化的功能。北方居住小区水景设计应用更加注意,水资源短缺及季节性冬季时间的漫长制约其使用效果。寒冷冬季水管排空,冻土层较厚困难比较多,这些防冻措施如处理不当则处理难度大,管理使用成本高。

同时还要重视水景基础不要跨越地下室位置,尤其是高层建筑地下室占用很大面积,上面绿化及建水池,虽然效果当时可以但环境的变化及基础的下沉,产生沉降开裂的渗漏是很可怕的事情,查找位置十分困难,处理不妥整个地下室无法投用,其损失是很明显的。

4.2 水池的安全非常重要,规范要求当水池深度超过600mm时要增加防护栏杆,现在许多景观设计时追求水池自净功能,而主要的还是追求景观效果,对安全防护考虑较少,教训报道也是经常出现。

居住小区水景的设计对采用的流量泵坑妥善处理,一些喷泉水景的泵坑受地下水影响,深度小于1m,只能安装卧式泵,对泵的使用选择很重要,布置放不进泵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另外在水景设计时要考虑水景的形式,高度,式样,灯光及动力状况,在优化设计时全面考虑达到最佳效果。对景观灯的位置及颜色认真选择,否则效果不会理想。

综上浅要分析可以认为,现在广大生活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处于起步阶段,专业人才知识水平及技术应用经验并不丰富,要赶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营造居住区土地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环境任重而道远,需要设计者从人性化和对社会的高度负责精神,跟上时代步伐探索人居景观设计的理念与新方法,满足人类生活的不断提升要求。

[文章编号]1006-7619(2011)02-18-087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篇6

关键词:生态陵园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人口增长,提倡节约用地、注重生态环境的新型葬式,是殡葬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让园林充满了自然野趣,尽量减少人工建筑物,节约土地损耗。在“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全社会倡导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的社会大环境下,注重生态与环保功能成为了世界园林发展的共同趋势。

生态陵园作为近年来在国内逐渐兴起的一种陵园形式,它主要是将园林、艺术和生态这三要素相结合,专门为祭奠者创造的休息、冥想的场所,所以它的规划设计要有自己的特征,凸显个性的同时还要注重时代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生态陵园得到长久发展。

一、生态陵园的概念

生态陵园主要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和系统工程方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挖掘陵园区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构建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殡葬环境与文明和谐的殡葬文化,形成生态良胜循环的以墓葬为主要殡葬功能的公共场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陵园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念

1、生态陵园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在进行生态陵园规划设计之前要充分掌握现场地形自然风貌及现状特点,通过科学分析、精心构思、合理规划,对各相关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力求将陵园规划为一处具有文化特色、功能设施完善、生态景观优美、以简约中式风格为主的结合传统碑葬、现代树葬、草坪葬及骨灰墙形式的综合性公众陵园。改变传统公墓的阴森压抑形象,营造一座安宁、祥和,同时又具现代意识的融浏览、祭奠、缅怀、纪念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陵园,在殡葬文化、园林艺术、绿色生态、科学文明方面协调发展,打造一座人文纪念的公园,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艺术乐园,一片积聚文化品位和观赏价值的人生后花园。体现墓园是后人怀念先人、和先人对话的时空新构想,宁静、轻松的氛围能激发后人继往开来、进取向上。

2、生态陵园规划设计的理念

2.1传统文化学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宅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死者本人人土为安是否安适,更是会影响到其子孙后代的吉凶和荣辱。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阴宅的风水特别关注,因此应在公墓墓碑的规划设置中融人园林风水观,在植物配置上亦充分体现风水的无行相生相克观念,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联系。

2.2现代规划理论学基础

立足于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念,注重环境的和谐,体现人文特色,凝练文化底蕴,合理布局,恰当分区,以体现出墓园庄严、肃穆的氛围。

2.3景观延续性和艺术性

在规划建设中做到与自然环境和城市文脉相协调,加大城市绿化面积,体现延续性。在充分满足功能和经济可行性的前提下,赋予文化和艺术的内涵,将园林设计的艺术手法融入公墓设计中,在打造城市生态园林公墓的同时,力求使该公墓具有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

2.4园林文化学理论基础

人们到殡葬区,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而是为了获得一种精神的信息、物化的文化。通过建筑、小品、道路、绿化等构成要素的空间布设,通过对生境的营造、环境的改造、意境的创造来达到精神的体现。

三、生态陵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1、将“以人为本”作为生态陵园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应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山水园林和景观休闲陵园风格,充分结合传统的园林风水观,创造具有温州城市文化底蕴的园林公墓环境。

2、植物造景,突出主题

保留原有树木,并将其与新栽的植物融为一体。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选取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植物。植物造景与公墓类型相互融合,体现自然美与建筑美的融合。植物造景方面利用乔木、灌木、香花植物、地被、草坪有机结合,体现景观的层次性及生态性,进而营造怡人的生态墓区环境日。

3、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体现公墓环境景观的风水观和适宜性;充分强化地形地貌特征和墓地条件的可用性;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引水入墓区来营造亲水空间;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布局,力图在最少的地形整治下达到土方平衡,减少工程造价,保护和利用并举。

4、确保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

近、远期结合,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在注重环境质量的同时,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及绿化率,尽量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5、适地适树、经济合理的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树种,大量采用乡土树种,不用名贵树种和外来引种。环境景观设计,将休闲景观与停车场相互融合,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兼顾景观功能,从而提升公墓形象及价值。

四、生态陵园规划设计

1、合理进行生态陵园的选址

合理的选址是规划的前提,陵园地址要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同时应该考虑环境卫生的问题,不能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中规定:建立公墓应当选用荒山瘠地,严格禁止在耕地、林地;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水库及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铁路、公路主千线两侧等建造墓地。传统风水学中认为“坐北朝南,负阴抱阳”即陵园的最好朝向应该向南的坡地上以确保四季都可获得阳光的照射给人生机,并且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冬季又能躲避北向寒风的侵害。在地形上以山坡中间为宜,山顶种植或保留自然山林以巩固整个山体,并适当提供水源,向下能够保证排水通畅以及暴雨时的稳定,并尽量避免选择孤山或者坡度较大的地带以节约开支和破坏环境。水源充足是理想陵园选址的必要条件,清洁水源能够为陵园清洁与植物灌溉提供便利,但同时残留在骨灰中的垂金属类化合物与祭祀焚烧残留物会对土壤和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选址时应首先利用山顶的森林收集涵养雨水补充水源,并尽量收集净化陵园冲刷后的中水,可以结合景观水体、小湿地等净化后进行排放。土壤上以砂质土壤为宜,保证良好的排水避免对骨灰的影响,还应选择适当的乡土树种,以常绿耐贫瘠植物为主,对山体有一定的修复和保护能力。

2、根据陵园的功能性进行合理分区

根据目前陵园地形处理现状及今后业务发展的需要,结合各地的地形、地貌特点,可考虑将陵园设置成为不同的功能区,如办公接待区、祭祀(烧纸)区、墓群区、苗木繁育区等,还可以根据陵园的具体情况设置其他所需要的功能区,比如,传统葬区、树葬区、壁葬区、花卉葬区、草坪葬区、艺术葬区、水葬区、高档特色葬区等,充分满足祭祀者的需求。而相对而言比较全面陵园的功能分区包括入口广场区、服务区、林带隔离区、纪念区、办公管理区、墓葬区,每个陵园还可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设置或增加其它功能区。入口广场区是重要的人流集散地,应该设置合理的停车位,广场及车位铺地以透水性铺装为主,考虑人流与车流分离并设置向来园者展示园区文化和服务信息的场所,包括园区位置,园区地形图和游览信息简介等。

3、道路布局

道路布局上通过主干道、次干道和三级道路为主,在具体功能分区规划上应结合各部分功能确定其内部的用地结构与配套设施,使各个功能分区既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又能有机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可以根据陵园的规模、各分区的活动内容、游人容量和管理需要,确定园路的分类分级、台阶蹬道和铺装场地的位置和特色要求,比如,家属大量集中地区的园路要做到明显、通畅、便于集散。

4、绿化设计

植物是墓园规划设计的重要元素,所以要合理配置植物,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营造一种轻松的祭祀意境。绿化设计要遵循因地制宜、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自然优先等原则,一定要适地适树,考虑景观的需要,采用常绿植物和观赏价值较高的、便于养护的植物进行配置。同时还要注重选择乔、灌、草相结合的配置方式,在景观的主轴线区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同时注重采用对称式安排植物景观,营造庄严、肃穆的景观环境。在陵园内的不同地点的植物配置都要符合区域特征,比如,入口区常常采用对植的乔木组团,形成庄严的氛围;墓区内部采用矩阵式种植,通过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既能体现肃穆的气氛,又能体现季节的变化,而是防护绿带,作为背景林,整体达到远观“见树不见碑”的效果;广场内部应用开花的小乔木、花灌木,以常绿与落叶搭配的大乔木为主,形成围合空间,通过植物与雕塑、小品的搭配,形成艳而不俗、明快敞亮的环境,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陵园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它的规划设计对于整个陵园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秉承长期以来 “入土为安”的思想观念,使整体规划在公园化、以人为本的主题思想指导下,改革创新。推行生态的“绿色殡葬”形式。象征生命常青、精神永存而且真正把陵园建成祭奠追思、旅游观光、休闲、文化为一体的绿色生态人文纪念公园。生态化陵园的建设以“总体规划,分期建设,持续开发”的模式运作的。这样可以保持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在陵园不断建设的同时,陵园的生态环境也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1]唐明敏.生态陵园的规划设计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

[2]陈新洋,陈新建,葛蔓.城市生态陵园规划设计探析――以龙凤山艺术陵园概念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S1:84-87.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篇7

关键词:园林规划;竖向优化;设计;自然主体

“适宜”指的是合适、相称,而“减量”秉承的是最小化原则。强调竖向设计的“适宜”和“减量”需要在评价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精确计算、进行设计,在达到设计目的的基础上施以最小化的扰动,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和投入的最优化。同时,还应当坚持土方就地平衡的原则。土方的就地平衡就是要达到设计范围内的土方平衡,尽量避免异地取土,审慎对待客土,这一原则在控制工程造价与生态环境恢复方面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设计要点

通过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范围整体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后,划分出的生态敏感区域内植被、地形等均不宜被扰动。无游憩等活动的区域也无需进行调整,维持现状的存在具有更为积极的生态意义。但是其中部分坡度过陡、威胁到游览安全的区域可进行适度的人工干预,使其处于安全的状态,避免事故的发生。选址得出的生态敏感度较低、适宜建设的区域是提供游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些区域内,应根据空间营造、排水、栽植等设计需求,甄别出竖向需要优化或改造的范围。如: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地形过于平坦,无起伏变化,美感度不突出的区域等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竖向设计的关键之一在于科学选择竖向需要调整的范围,并制定适宜的设计方案。适宜与减量也是景园环境与城市用地中竖向设计最大的区别所在。虽然城市环境中也强调对自然地形的利用,但是功能仍在设计处于绝对的优先地位。而景园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敏感地区,地形的扰动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同时,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目的在于展现场所特色,对道路的坡度、标高,以及建筑物等没有严格的要求,而是强调随形就势、因高就低,因而竖向设计工作的“弹性”较大,便于系统内的平衡与优化。

2用例分析

竖向设计的结果最终由地表的形态呈现,因而与依附于地表存在的风景园林要素,如:道路、水系、建构筑物、场地、植物等关系极其密切。竖向设计需要满足以上这些要素的设计需求,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形作为纽带将上述风景园林要素相互动态关联,并将系统性、动态性反映于土石方量的调配工作。在此结合江苏•福冈友好樱花园的竖向设计对这一工作的系统性加以阐释。江苏•福冈友好樱花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明孝陵景区,始建于19%年,原有面积20亩。每年有大量中日友好人士前来樱花园友谊交流,是南京著名的赏樱处,也是江苏与福冈两省县举行友好活动的重要场所。由于年久失修,园内景观呈现颓败之势,设施也己破败,根据甲方要求,提升樱花园景观并扩大面积至60余亩(约40000平方米)。笔者随导师参与了樱花园景观的提升工作,该项目的特点之一在于竖向设计,故在此作为案例加以展示。樱花园位于钟山南麓,本底为自然山地,园区内部北高南低,整体地形具有一定起伏,但局部场地平坦,缺乏空间变化。同时,园区内水系原为人工硬质驳岸,破损严重,不仅景观效果不佳,而且硬质池底存在严重渗漏,池水难以存续,池塘、沟渠干涸:而东部场地积涝,导致樱花长势不良。针对以上问题,该项目的设计重点之一在于利用竖向设计重新梳理山水关系。首先从水系入手,设计破除了原有的硬质驳岸及池底,疏浚、整理了园区水系形态。采用HDPE膜结合覆土,在解决了水量存蓄的同时栽种水生植物。通过自然驳岸的打造,在营造跌水、漫滩的优美水景。其次,营造局部的微地形。在自然驳岸改造同时,利用产生的土方进行水系周边微地形的营造,不仅解决排水不佳而导致的樱花长势不良的问题,还增加了空间层次,与整体山地大环境相呼应。

3结论

通过设立自然式道路排水暗沟,避免软质场地由于地形营造而导致的园区内道路积水。该项目通过系统化竖向设计,同时实现了水系营造、地形营建、排水梳理、栽植优化的多目标综合设计,可谓是“一举四得”。

参考文献:

[1]包瑞清.计算机辅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Vo1.12.No.1

[2]卢明森.“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形成与发展—献给钱学森院士93寿辰[J].中国工程科学,2005(1),Vo1.7,No.1

[3]郭涌.当下设计研究的方法论概述[J].风景园林,2011(4)

[4]魏力恺,张欣,许纂,张听楠.走出狭隘建筑数字技术的误区[J],建筑学报,2012(9)

[5]蔡凌豪.风景园林数字化规划设计概念谱系与流程图解[J].风景园林,2013(1)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篇8

关键词:生态优先城镇规划设计城镇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镇规划设计基于生态优先

所谓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的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优先就是在城镇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不随意改变原有的生态结构、破坏生态环境。要把生态放在首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注重维护自然环境,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都需要适应城市所处的环境,不能单凭构思,随意的把城市建造成想象的样子,而违背了生态环境。城镇都应该以自身所在的环境为基础,做到发展不离环境,构思不离生态,统筹兼顾,在环境之中,利用环境优势、环境特点来规划设计城镇。城镇规划设计者必须全力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城镇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保护绿地,河流,水源,植被,田地等,根据土地的性质加以利用。设计建筑时尽量节省土地,不占用农业用地。选择用地时,首先要对该地段生态环境加以分析研究,将周边的因素考虑在内,思考利弊关系,切忌滥用乱占。生态优先要求我们不破坏环境,需要我们维护环境,和环境融为一体。不为了一己私利破坏掉自然生态的和谐,违背自然规律。

二、城镇的生态规划

1、城市的生态规划设计

对于城市的规划设计主要想从两个方面讨论。第一,对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绿地规划设计包括很多方面,就是要在城市整体规划过程中,把人们锻炼的绿地区,道路两边的绿地区,靠近住宅的组团绿地区和屋顶花园,风格林地等植被覆盖区加以规划治理。不轻易占用、破坏已有的,可以发展成绿地的区域。开发新的公园等植被覆盖率高的,可供人们锻炼放松的绿地。鼓励屋顶种植植被,并加以规划,形成风景。加大对园林的保护力度,同时要全面协调,使城市绿地均衡化。避免在一座城市里出现森林和荒漠两种极端环境。要从整体出发,调控好绿地面积,调整好各种用地的占地比重。第二,对城市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城市占地面积最多的就是建筑用地,在城市人口激增的当下,住宅建筑的建造也加大了力度。这就需要城市规划者的智慧了。要注重住宅区的绿地规划,把住宅区与绿地规划相结合,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休息场所。各类的建筑用地需尽量节省土地的使用面积,可以通过加高楼层等方式达到目的。要规划各类建筑的位置,尽量同类相聚,鼓励公司企业共同建造一栋建筑办公。另外,要将住宅区于公园集中到一起,这样既可以节省住宅区的绿地使用面积,又可以达到给居民创造良好环境的效果。

2、乡镇的生态规划设计

随着乡镇的不断发展,更多的设施开设落户于乡间,这就面临着很多问题的出现。各种设施的建造都需要占地,而乡镇使用率最高的土地莫过于耕地、林地。大量设施、建筑的建造必然会对原本的生态环境造成冲击,人们面临更多的就是原本的耕地林地被占用。乡镇的规划者往往面临着比城市规划者更大的挑战,乡镇的生态比城市的生态更加脆弱,而且不易恢复。被占用的耕地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自我修复。乡镇生态规划,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耕地林地面积,严格审批非农业用地,规划建造建筑物,尽量不破坏、改造原来的生态模式。以种植业为主,加大种植业投入力度;稳固畜牧业发展,鼓励养殖,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避免欠妥的土地变更,不可以随意改变土地的性质。要根据地域特色,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发展其他行业。要做到物尽其用,同时把握好尺度。完善基础设施,兼顾发展,提高机器的使用率,这样既可以保持土地的使用率,又可以减轻人们的负担。

基于生态优先的城镇景观设计

提到城市,我们想到最多的就是此起彼伏的高楼大厦,穿行不息的各种车辆,交叉循环的马路等等忙碌而又高级豪华的生活氛围。这美好景象的构建离不开规划者的努力与付出。对于城市的景观设计,应该分成几个模块。模块一,创造新的形象。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我们不能照抄和翻版,而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模块二,城市绿地的设计。建议城市绿地面积不少于40%,而且要均衡化分布。建筑物周围要有适当的植被分布,道路两侧要有绿化带,河流,湖泊沿岸需有树木种植。人们的休闲场所,如公园等要进行园林美化。模块三,设计建筑物。根据城市具体状况,在建筑物楼顶建造屋顶花园。减少建筑物的滥占率,为节省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可采取加高建筑物这一措施来实现。集中同类办公楼,形成一条街文化。发展地域特色较鲜明的文化,设计突出本地特点,与水土环境相结合,优先发展生态产业,以工业等其他产业为辅。模块四,更改建筑物外观。根据当地风俗规划建筑物外观设计,采取天然原料,优化建筑物外观。使一座城市的感官舒适,同时不失特色。也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将建筑物设计成不同风格。然而乡镇以耕作、畜牧等农业产业发展为主。耕地、林地面积比重较大,河流湖泊水库也占据较大的比重,所以乡镇的景观设计因地制宜的观点更适用。乡镇的景观设计要根据当地的土地性质,规划农作物等的种植,在适宜的情况下使植被覆盖变成景观。以粮食作物的为例,在适合作物的土地范围内,成片种植,或者根据作物种类分散种植,形成景观。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划区种植果树或者林木,保护树木,打造生态林。乡镇的住宅、工厂等必须要与环境融为一体。河流湖泊水库等水源地要进行美化,在其周边增加植被种植量,花草等可以增加一定的美感。着重设计水库周边地区,修建凉亭、座椅等可供人们休息的场所。打造景观,与当地的景色连成一片,形成可以旅游观光的一条特色风景线。建成畜牧养殖区,与草地等绿色植物形成整体,打造新的风景。打造生态乡镇,种植绿色植物,不论发展什么产业,都要整体规划设计。

结语:在城镇发展迅猛,生态观念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城镇规划和设计的生态化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生态化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生活品味,更能给我们的身心带来积极的影响。生活在一个生态优先的城镇里,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幸福快乐。基于生态优先的城镇规划和景观设计,是适应不断发展的当代的必然要求。现实告诉我们,生态优先是发展之道,是健康之基。城镇的规划发展融入生态的理念之后,发展更能适应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文山.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J]中华建设,2008(10):33-34。

[2] 焦卉.城市居民区环境设计探析[J].山西建筑,2008,34(33):37-38.

[3] 黄滨.现代居民小区绿色空间环境的探讨[J];林业勘查设计;2004(03):21-22

上一篇:土地利用规划的意义范文 下一篇:老龄化社会解决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