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11:46:27

风景园林毕业论文

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 专业学位 培养机制

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1]专业学位与相应的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又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学术学位不同,专业学位培养对象的职业指向性更加明确,更加强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是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国务院学位办为充分发挥风景园林事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而设置的专业学位类型,是与风景园林事业相关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主要是为风景园林相关行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2]。

1.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改革总体思路

1.1国家总体办学指导思想

《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统筹规划,优化结构,健全机制,创新模式,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努力开创专业学位教育蓬勃发展的新书面,积极促进研究生教育更好地为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做出贡献。[3]

1.2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办学思想

结合国家总体办学指导思想,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思想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结合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特点与人才需求特征,调整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格局,深化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风景园林人才,服务于现代社会的风景园林行业。

1.3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办学目标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本着“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培养质量”的方针,力求综合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社会风景园林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主体,依托园林规划、设计、施工企业和风景园林行业组织,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增强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提升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2.优化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2.1梳理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课程模块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现行培养方案依据《风景园林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将课程区分为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两部分,考虑生源学科专业背景,通过整合师资力量,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建立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思政模块、外语模块、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模块、实习教学模块和综合训练模块,实施模块课程教学。

2.2深化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课程大纲

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要求研究生培养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风景园林事业相关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此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依托模块课程体系,对现行学位课程教学大纲运行情况进行专家研讨,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对教学大纲进行梳理,新的大纲要求学位课程及其他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中案例分析、实践比重要达到百分之五十,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自发思维的引导与鼓励。课程大纲深化旨在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专业学位教育目标的对接,以便更好适应专业学位教育特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的应用型与实践技能。

2.3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实习体系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是世界三大园林流派之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全球风景园林呈现复杂多变的类型,而作为潜在风景园林师的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具备宽阔视野,因此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在培养方案优化中构建专业学位教育实习模块,实现理论教学模块与实习教学模块的互动。

2.4搭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实践平台

以加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技能为目的,在优化培养方案中构建综合训练模块,通过加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Studio教学、毕业设计展览、风景园林设计竞赛、园林沙龙、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平台,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加强业务交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3.创新培养方式

3.1发挥实践基地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

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要求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一年的专业实习实践活动。为了实现此目标,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发挥校友资源,竭力整合风景园林行业高水平生产单位,通过签订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基地协议的方式,确定一批具有较高风景园林行业水准的生产单位成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实现培养单位主导与社会用人单位主导的有机结合,培养单位与实践基地通过开展实际项目合作完成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

3.2丰富专业实践方式

考虑风景园林行业与职业特点,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坚持风景园林专业学位不少于一年实习实践的前提下,调动指导教师、校友资源和社会用人单位多方力量,创新专业实践方式,确保专业实践时间不缩水。

4.优化师资结构

4.1优化师资结构,转变师资观念

组织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专题研讨与报告会,重点解决师资在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考核途径等方面存在的同质化问题,从思想意识层面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优化师资学缘结构,重点在师资学科背景领域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课程师资引进,重点在生态学背景、资源管理与保护背景方面引入1-2名年轻师资,弥补目前学院师资在上述两个领域的短板。

规范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兼职教师,提高兼职教师在理论模块的参与性;进一步优化兼职教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中的职能与作用。

4.2加强师资培养,实现“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

设立风景园林硕士专业教师培养基金,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授课教师和校内导师)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企业参加实践,提高其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

加大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交流,积极开展与美国、英国等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高水平国家的院校加强专业学位教育交流与探讨,探索适合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新方法。

通过上述项目实施,旨在将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师资打造成兼具教师与风景园林师双重身份的角色。

4.3导师遴选评价与激励机制改革

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出台《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结合专业学位教育规律,首先在全体研究生导师中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选拔,重点选拔符合“双师型”导师要求的研究生导师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增加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或交叉学科研究背景的博士后出站来校任教人员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

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适时引入淘汰机制。出台《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在导师遴选后对导师进行系统化培训,并提出导师淘汰机制,对于指导一届学生中职责履行不到位或者有重大教学事故者可取消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资格。

优化专业学位师资激励机制。对于积极投身风景园林实践教学与研究的青年教师,学校将制定相关政策给予部分工作量补贴,并在年度考核工作中计入教学单元(或科研单位);推行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评选活动等。

5.构建考核评价与激励体系

5.1学位论文考核与评定体系建立

根据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特点,改变传统以毕业论文答辩为主的学位认定方法,推行以毕业设计代替毕业论文,以毕业设计展览代替毕业论文送审的毕业环节考核与评定办法。

毕业设计须与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具体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项目结合,并力求项目的完整性,重点突显学生在整个项目中的角色与作用。

5.2综合考评与激励体系建立

参照科学型研究生综合考评体系,执行学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考评系统,对其一学年中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科研业务等进行综合量化,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纳入到整体的研究生评优体系,通过评选学年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称号、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干部称号等给予表彰。

建立完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激励机制,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MLA专项奖励基金,用于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励、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设计奖励、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计奖励等,特别是对于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设计给予重大奖励,以激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加大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2005.3

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138-02

1 引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将风景园林专业定为一级学科专业,这标志着风景园林学科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1]。由于各类学校办学层次、办学历史、学科背景以及地域影响等因素不同,出现了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的局面。多数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人才市场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要。要进行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必须随之进行改革,为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转型动力,教育部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因此,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必然[2],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为目标来进行。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是一所三本院校,生源质量较重点大学和二本院校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培养出能为地方风景园林行业做出贡献的合格毕业生,就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因此,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根据所处的地域、教学条件,重新修订了原有的培养方案。在教学中发扬专业优势,与园林行业对人才需求接轨,将人才培养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2013年起进行“3+l”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从2013年开始,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修订了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风景园林“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三年进行系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最后一年去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学习。

2.2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意义

目前,由于风景园林专业在吉林省开设较晚,园林行业急需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园林市场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充分发挥“3+1”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使学生能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成为复合型人才。学生可将理论知识融入园林实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可以在一年的园林实践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实践经验,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完善的实践能力于一身。“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3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优化课程设置

3.1.1 培养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习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还要着重提升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工作,成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基于此目标,提出了风景园林“3+1”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3.1.2 优化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需要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的融合和支撑[3]。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性”、“复合性”、“设计性”的特点。因为“3+1”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前三年把全部课程讲授完毕,笔者结合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次讨论与研究,科学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如:将原来培养方案中的《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与开发》等与园林就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删减下去,将其学时增加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规划设计》等与学生就业相关的核心课程中。又如:把《测量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设置,《测量学》实验改为独立设置的课程。这样,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了设计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从而建立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

3.2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3.2.1 增加实验、实习的实践教学比重

在构建实验、实习课程体系时,打破过去传统的实验、实习教学模式,增加了一些实验课的学时数。如《测量学》的实验课由原来的16学时增加到24学时,《测量学》、《园林树木学》教学实习周数由原来的一周分别增加为两周。通过实践教学比重的增加,提升了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等能力。在实验考核上,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核的项目,增强学生动手、亲身参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3.2.2 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

该校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建立了“吉林省中辰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中景园林建设有限公司”、“长春钰霖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12个能够长期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

在本科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前,首先利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然后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和专业课学习情况将其分成参加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或园林工程实习两部分;再结合实习公司的用人岗位,分配学生去不同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如有的学生手绘和电脑绘图能力强就分配他们去以设计为主的园林公司;有的学生想去施工为主的园林公司,就分配他们去这样的园林公司进行毕业实习。

学生在实习期间,结合实习单位的生产实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由校内导师和实习单位的导师共同指导,提高设计(论文)的质量。学校规定在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给每个参加实习的学生做实习鉴定,只有实习合格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这样,能够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并积极参加毕业实习。

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一年的顶岗实习,提升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一些在实习期间表现好的学生能够被园林公司录用,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通过毕业实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解决了一些学生的就业问题。

3.2.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如组织学生参加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创新精神、专业技能的全面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4 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果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总结“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

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由于校内的实验、教学实习及校外的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加强,学生的实践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学生在园林公司由具有专业经验的技术员现场指导,使学生的园林施工能力、设计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用人单位一致评价“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如2013级的学生在刚刚参加3个月的毕业实习后,已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

4.2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效果明显

结合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创新创业竞赛,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近年来,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多项,如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分别取得吉林省级竞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部级竞赛三等奖一项。

4.3 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长春大学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来到学校工作的,缺乏园林生产实践经验。学校支持青年教师深入园林生产第一线,安排青年教师去校外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参加园林公司生产与管理等活动。在实践中,把园林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实践教学的能力。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青年教师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有助于对教材上生产实践方面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提高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风景园林专业的一名青年教师在2015年全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中,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青年教师通过在园林公司的实践,更加了解企业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求,在今后课程讲授中能够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进行讲授,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我校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4 探索科研方向,促进企业发展

“3+1”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与管理等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行业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园林企业提高工程及管理的效益。教师在解决园林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可以探索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教师科研项目的申报,提高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大四学生经过一年的生产实践锻炼,就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一些学生已经成为今后企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校外实习基地可直接把毕业生留下工作,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又为企业输送了专业人才。

5 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更能适应园林人才市场需求,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提升职业岗位技术能力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同时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获益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学校、企业和社会来说也能够满足各自的需求[4]。

参考文献:

[1]华 颖,程泊淞,边亚光.风景园林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山西建筑,2013(3).

[2]杨明莉,陈义辉.应用型本科院校“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4(44).

[3]高 崎,杨西阁,王 昊,等.建设具有 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6~48.

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但是教师一般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较弱。因此在园林师资队伍建设中,应该支持与鼓励学院教师逐渐成为“双师型”教师,或者可以从校外企业及社会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补充专业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通过在公司的实际工作可以及时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技巧和行业的发展动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实力可为企业解决项目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加“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校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搭建“实战式”教学平台

为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搭建“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重要的是能使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紧密相结合。学校应该与园林专业相关单位广泛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使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我校与市建设局、规划局、林业局、设计院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实战式”顶岗实训基地15处,搭建了稳定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使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很快适应实际工作。通过这种固定和机动的两种教学方式,来发挥该平台的作用,固定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外实验室、实习、见习基地及“实战式”的顶岗实训基地,机动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体现在参与实际地方工程项目的建设。学校自己成立“园林专业规划设计创业中心”,申报园林专业规划设计相关资质,搭建稳固的“实战式”教学平台。近年来,在学院教师指导下园林专业学生共参与“张家界市林权调查”、“张家界三望坡度假公园规划”、“桑植县金科明珠绿化设计”等60多个地方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学生在这种“实战式”平台的建设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另外,为了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扎实的园林景观表现技法基本功,突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具创新的思想,学校应该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我校每年定期举办“插花艺术设计大赛”、“手绘规划设计大赛”、“南方测绘技能大赛”、“计算机辅助设计大赛”等专业技能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们的艺术潜能,提升了艺术修养,为他们今后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3•执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专业教学的一个最后环节,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园林专业毕业论文推行双导师制,充分体现了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探索,通过创新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双导师”制即由学校、企业各配备一名导师,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实践工程项目,共同选题,共同商定指导方案,共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我院园林专业推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并协助学院专门制定了实施双导师制的办法,聘请与规划设计类专业相关的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盆景式、经济师等13位专家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老师。近年来,结合实践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共有80多项。双导师制的推行,不仅确保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得到提高,而且大幅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加强教研教改,编写特色教材

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是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我校制定了与专业相应的教研教改办法,形成了省、校、院三级系统的教研教改体系,从实验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推动了学院的教研教改,并提高了学院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另外,编著特色教材和实验实习指导书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编写新的园林教材一定要以最新的科研成果为补充,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为条件,并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近年来,我校园林专业教师共完成了10部园林规划设计类专业特色教材的编著工作,这些教材涉及园林规划设计、工程管理、施工及园林植物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专业特色教材系列。这一系列教材的编著充分体现其实用性和应用性,教材建设带动了我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充实了专业办学内涵。园林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专业,园林行业快速发展,必然要求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专业教学应该针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不断地改革创新。

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竞赛;毕业设计;园林;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237-03

1 引言

2016年9月,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了14所普通本科院校作为转型试点高校,这些高校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这其中就包括惠州学院。园林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毕业设计是高等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要点。

为了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设计水平,同时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个全面展示才华和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国内大多数设有园林专业的高校都将参与“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作为检验园林专业毕业生设计水平的重要手段。旨在提高园林专业毕业生设计能力,带动园林专业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进而推动园林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

2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的特点

2.1 国际竞赛加强合作交流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是国内外园林相关专业院系和中国风景园林网发起以及联合主办,每年在园林相关院校毕业生中开展毕业作品和论文的评选活动,命名为“‘园冶杯’风景@林(毕业作品、论文)国际竞赛”。专业性强,涉及范围领域广泛,是国内园林专业较具代表性的国际性赛事,既有国内外各大高校师生,也有国内外业内代表专家和企业,更有国际青年设计师的分享与对话,对于加强专业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2.2 专业评审激发设计动力

为保障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特设立竞赛活动组委会。组委会由参与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竞赛活动的组织、协调以及巡展工作,组织本校学生参与竞赛等相关事宜。在作品收集结束后,组委会组织行业权威专家进行评审和复审,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国际任何国家和地区相关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均可报名参赛。这一公平评选和竞争的机会给予广大应届毕业生极大的设计动力,参与竞赛不仅为了获得荣誉,更重要的是为自己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2.3 选题广泛反映时代问题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作品分为毕业作品类、毕业论文类、主题竞赛类三大类。毕业作品包含园林规划作品、园林设计作品和城市设计作品,毕业论文包含规划设计、生态植物和城市设计论文,主题竞赛包含文化景观、生态修复、海绵社区、康复景观和城市更新(含开放住区)等,毕业作品、论文限应届毕业生参赛。正因为如此,参赛作品的选题极具广泛性和前瞻性,内容丰富多彩且符合当前国内外专业发展趋势,在一定层次上能够反映出时代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园林专业视角。

2.4 多方参与促进专业发展

作为园林专业的重大国际比赛,“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促进了园林行业和谐发展。同时“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是“园冶杯”国际竞赛的一个组成板块,这一竞赛平台包含在校学生和社会企业,且作品类型包含设计类、施工类、综合类、论文类和科研类等,这一将学校与公司企业结合在一起的竞赛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园林设计水平,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个全面展示才华和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与公司企业亲密接触,了解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发展形势和方向。

3 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最后一个课程环节,一般在大四第一学期要确定选题,第二学期要完成设计作品并进行答辩。这一阶段,一方面学生不仅要面临毕业设计的课程,同时还要面临专业实习、就业、考研和出国等现实问题,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冲突。另一方面,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毕业设计是检验大学本科阶段学习成果的这一重要环节,他们认为毕业设计不过是一门课程,因而往往为了其他事情而忽视毕业设计,甚至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去学习。这一现象导致许多学生对毕业设计投入的精力太少,仓促完成任务,大大降低了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不仅达不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加影响到专业的发展。

3.2 选题时效性不够,创新性不强

选题是毕业设计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一个好的选题往往能够产生一个比较好的毕业作品,但是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在选题上过于草率。园林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下衍生出选题,这一类的选题大都还较合理,在某些时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创新性不够,且选题内容过于局限;一类是学生自拟题目,这一类的选题类型多样,但大多数较片面,所选设计主题不是过大就是过小,且缺乏时效性和创新性,有些甚至只为完成课程任务而随意选定一个主题。

3.3 设计深度较浅,缺乏可实施性

评价一个园林景观设计方案是否合理,除了要有细致的设计平面图和效果图之外,更要有详细的前期分析以及后期的施工放样图,但在许多高校的园林毕业设计课程上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过于重视图纸的表现,缺乏对设计对象的详细分析,从而导致许多设计十分不合理。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的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仅仅停留在方案设计阶段,并没有涉及到施工图,这一现象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并不系统,且与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不仅要考虑平面空间布局、建筑小品布置、植物配置等内容,也要考虑设计是否符合行业设计规范、是否能够满足居民需求、能否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室外环境等方面,避免“纸上谈兵”。

3.4 单一的导师指导

在本科毕业设计导师资源配置上,一般都是一对多的模式,就是一个校内导师往往会指导多名学生,甚少有学校采取一对一的指导模式,许多学校也缺乏校外导师的参与。校内导师往往知识结构较为单调,大都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大都只能帮助其构建一个理论框架,缺乏实战经验,且个人的主观看法有时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都会让学生的知识获得被局限,项目设计深度不够,综合性较差,解决问题的能力较缺乏[2]。

4 从专业竞赛角度谈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4.1 以“设计主题”形式确定毕业设计选题

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大部分是指导教师研究课题的衍生或者是学生自主选题,范围较为局限且颇具随机性,通常会集中在某一类型的选题,无法与园林专业当前最新发展趋势相互契合,大大违背了毕业设计课程全面考察学生设计水平的初衷。改进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关键就是要在质量较高的选题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来提高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

从专业竞赛角度来看,可以引入“设计主题”来指导毕业设计选题。一方面,参与指导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专业发展动态和市场形势,一起探讨和分析出若干个设计主题,学生再依据这些主题来确定具体题目,在宏观的背景下再做出多样的选择,使得毕业设计更为丰富且能够与时代接轨。另外一方面,“O计主题”这一选题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再是单纯地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固定地选择指导教师研究课题下的某些选题,而是通过自主选择设计主题来确定自己的指导教师,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设计积极性,学生选中的某一主题的导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具体选题进行指导,具体选题可以是实际存在的项目或还在计划中的设计场地,这符合了毕业设计真题实战的要求。对于计划中的设计场地,由于没有实施具体项目,所以相关数据和资料可能并不齐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去搜集相关内容,学会分析,这不仅可以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设计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培养专业竞赛素养。

对惠州学院园林毕业设计选题传统形式的改进,加强了设计选题的时效性,且更加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主题融入到毕业设计当中不仅可以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毕业设计课程之中。

4.2 组建“导师组”,构建多方位指导体系

与传统学校的园林专业一样,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导师制实行“一带多”的模式,即一名指导教师会同时指导多名学生,而由于惠州学院园林专业师生比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导师会同时指导约10名学生,这大大影响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质量。另一方面,单纯的校内导师的指导机制具有较大的限制性,且指导教师个人知识面有限,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思维得不到拓宽,这些都不利于提高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建设[3]。

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门课程,在某些程度来说,也是许多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的专业能力证明,许多公司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都会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些设计公司还会采取快题设计的方法来考察面试人员的设计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十分必要。组建“导师组”,构建多方位的指导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

首先,聘请校外专家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一起组成综合导师组指导学生。校外专家可以是其他不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可以是设计院或者企业相关从业人士,学科背景不局限于园林,可以是建筑学或者是城市规划学。这样,校外专家不仅可以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能给在校的毕业生提供行业最新信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能与社会发展接轨。

其次,组成多元化的导师组,各取所长。多元化的导师组人数不限,但每一个导师组只能以一名导师作为主导师,其他导师可以从旁辅助。主导师辅助这组学生的总体指导和方向规划,辅助导师则从专业其他领域进行补充。比如,主导师具有较好的设计构思能力,能够挖掘出刚好的设计题材和想法,但软件操作能力和植物配置能力稍弱,那么,这一组的辅助导师则应具有较好软件操作能力和植物配置知识,这样这一组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就能得到全面的指导,对其综合设计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帮助。另外,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不如企业和设计院的专业人士,因此,在施工图和扩初图的设计过程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时候,若是将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组成一个综合指导组,那么学生也能更早地接触实际项目施工的知识,对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较大帮助。

4.3 增加公开评图环节,提高总体设计水平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常常需要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点评和修改,在毕业答辩之前,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也需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打分,指出相应的优缺点。按照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传统模式,每位指导教师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至少要给予10次以上的指导和点评,而在学生毕业设计提交之后,每个学生也会有一个对应的评阅教师来对其设计作品进行点评打分。这一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能得到相应的指导,也能够得到较为公平的分数,但学生之间的作品缺乏交流,且总体设计水平得不到更好地提高。

任何一个专业竞赛都会由多个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对参赛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只有获得绝大多数支持的作品才能够脱颖而出。从竞赛角度来看,在毕业设计课程中加入公开评图环节十分有必要,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经过指导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辛勤付出会完成设计初步作品,这个时候可以组织一次专业公开评图,毕业学生和所有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初步评价,集思广益,让学生和教师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对于每位毕业生的设计作品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而在学生毕业作品最终提交完成之后,学校可以在毕业答辩前举行一次更大规模的公开评图,可以邀请国内外同类型的院校进行联合评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多专业的指导和意见,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不同院校相同专业的交流,从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通过院校间的共同合作从而促进园林专业发展[4]。

4.4 支持竞赛促改革,激发学习动力

毕业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最后一门重要的课程,学生需要利用为期至少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完成这门课程,然后在毕业之前提交一份按学校要求完成的作品。不同的学校对于毕业设计的考察标准不一样,学生只要通过毕业答辩基本上都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也正因为此,许多学生并不太重视毕业设计,有些仅仅是为了完成,因此设计作品质量不高,不利于园林专业长足发展。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历年的毕业设计总体水平不高,缺乏较好的作品,园林专业也缺少一定的办学知名度[5]。

为了激发学生的设计动力,提高园林专业办学水平,惠州学院园林专业从2016年开始,以“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作为毕业设计的基本标准,要求所有园林专业毕业生按照竞赛要求完成毕业设计,从设计选题到后期毕业展板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地按照竞赛要求完成。作品提交后,先在学校内进行公开巡展,并评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予一定的鼓励。获奖学生根据自主意愿参加“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最后,参赛的19幅作品内有9人获奖,其中一人获得三等奖,学院也获得先进集体奖和优秀组织奖,这对于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从一个侧面检验了园林专业的办学水平,同时参赛过程中与国内外不同院校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促进了惠州学院园林专业的发展[6]。

当然,作为毕业设计课程改革的第一年,2016年的毕业设计课程还是存在一定难度,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重新审视这门课程,并且要寻求最合适的道路。之所以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改革得到了一定的成效,离不开学院、教师和学生的一致支持:学院从各方面给予了园林专业支持,领导非常重视这次改革,并且拨款报销在毕业设计课程中学生的图册打印费和展板打印费,包括后期参赛报名费也是学院统一缴纳;园林专业的任课教师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生的指导当中,孜孜不倦地对学生的作品提出自己的建议,并给予学生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园林专业毕业生大多都十分重视毕业设计,认真选题,努力构思,积极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基本上都能够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课程,且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5 Y语

惠州学院园林专业以“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为切入点进行设计课程的改革初见成效,但还需要继续努力和完善,在竞赛机制的引导下,以“设计主题”形式确定毕业设计选题,组建多元化的导师体制,在设计作品初步完成时进行公开评图,环环相扣,综合提高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总体水平,从而推进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革建设。

参考文献:

[1]郭 晖,朱凤荣.基于转型发展下的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 24(5):82~84.

[2]刘乐嘉,张合平,姚世磊.从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谈独立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 2010(35):122~124.

[3]金敏丽,钱奇霞.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6):267~270.

[4]王艳安,安运华,刘乐承,等.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 08(2):262~264.

[5]莫媛媛.基于地方高校转型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12):118~120.

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毕业论文;工作过程;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47-03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工作重心正在由重视规模发展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做好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同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八条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支持高职学校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活动”。高职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既是落实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又是检验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提出问题

在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程中,实践环节的教学至关重要。为此,课题组对当前高职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分类统计,结果发现:论文选题或范围大而空,如“浅谈屋顶花园设计”,或缺乏创新意义,如“论香樟大树的移植技术”等。从文章的结构分析来看,前面引用的综述性内容篇幅较大,而真正对研究对象进行可行性研究、技术分析、逻辑推理的部分却深度不够,尤其对园林行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没能结合生产实际推陈出新。大部分学生反映,如果被派往离校较远的地方实习,则无法当面与指导教师沟通,所以只好采取“临时凑数”的做法来应付答辩。高职生提前顶岗实习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学生与岗位的对接,但如果采取“放羊式”管理,无疑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声誉。因此,与之配套的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思路

当前,高职教育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共育人才的新型教学管理体制,以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学校应制定出特色显著、切实可行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南及行文规范,二级院系应该根据学校统一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研究”转变,让学生懂得论文写作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不仅是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更是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科学研究的习惯,可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高职学生毕业

论文写作水平的措施

(一)突出应用性

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就业教育。以“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成长目标的高职生不需要写学术性论文。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毕业论文并不意味着降低要求,它反而倡导的是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架起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突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作为一个层次教育的特殊性。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高职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探索,帮助企业更好地解决生产实际上遇到的问题,对高职生成长成才的帮助更大,这也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二)把握好选题方向

工作过程导向的毕业论文取材应指导学生在毕业实习或社会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普通而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选题范围可在顶岗实习期间涉及设计项目、施工流程、工程技术等方面去挖掘,也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做相应的调查分析。经验告诉我们,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以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为例,应按照专业三大核心能力(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植物应用)确定选题方向。

城市中小型绿化规划与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等方面的选题 (1)设计项目内容可以为城市公共绿地、专用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或城市郊区名胜风景区。(2)做真题,亲自去实地勘察、测量并分析有关数据,然后进行设计。(3)绘制图纸,包括现状分析图、总平面图、功能分区图、景观结构图、立面图、施工图和效果图等。(4)进行工程概预算,编制设计说明书。

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监理等方面的选题 (1)参与某一项或几项园林工程的施工组织管理。(2)参与某一项或几项园林工程施工监理。(3)参与园林工程招投标书的制作(重点编制园林工程预算书)。(4)亲自参与工程的施工建设与技术服务工作。(5)参与某项绿化工程的施工,包括整地、放样、刨坑、苗木的运输及保养、栽植、立支柱等工序。

园林苗圃建设、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方面的选题 (1)对我国苗木的供应场地和不同规格的苗木价格做市场调查。(2)参与某项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工作。(3)调查当地观赏树木、花卉、地被植物的主要品种、繁殖方法及栽培管理技术。(4)调查和分析当地观赏树木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5)调查和分析当地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情况。

(三)认真做好实习记录

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手资料来源于生产实习和过程记录。在派送学生去企业顶岗前,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安排和指导,告知学生做好日常工作的记录与台账。园林工程建设涉及面广,野外作业的情境较为普遍,因此学生在记录工作过程时,应注意采用不同手段解决问题。比如在设计方面,只要不涉及商业秘密就可将图纸以电子文稿的形式保存;在生产方面,可借用视频工具将工艺流程录制下来,用相机拍摄隐蔽工程和施工节点;在苗圃里,可采用电子记录仪或物联网技术记录生长过程。如果能把一套完整的项目设计整理成“方案设计”,把一个成熟的生产工艺过程整理成一篇“技术报告”,把园林苗木的生长过程和养护关键技术整理成“生产报告”,把现有绿地的使用情况写成“调研报告”,这些研究成果将比“评述性”论文所具备的现实意义更大,这正是高职人才可做成好文章之处。

(四)组建论文指导团队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为高职生毕业论文工作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高职毕业论文工作应着眼于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淡化学术性,突出应用性,在内容与形式、取材和时间安排上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同时要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和教师团队指导。

园林建设过程一般涉及“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组织

——养护管理”等几个流程,整个流程周期长,内容多,而且往往涉及市政、土建、水电、装修等多学科交叉施工的情况。在实际工程建设中,一个大型项目通常分几个标段或按年度分周期进行组织施工,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团结精神。团结合作是社会性建构主义者十分重视的一种学习形式。因此,学校应切合实际工作对复杂问题和特色攻关项目组建相应的论文指导团队,一般由专业带头人担任团队负责人,校内“双师型”教师及行业知名专家或能工巧匠担任核心成员;同时,鼓励跨系部、跨专业、跨班级的学生加入团队。为便于组织和实施,还可在园林技术专业论文指导团队下设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植物应用”等分队。

(五)建立论文综合评价体系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毕业论文考核评价应建立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具体由“过程评价”、“目标评价”、“答辩表现”组成。“过程评价”主要涉及文献检索、现场调查、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与实用性、任务的岗位贴近度、开题报告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工作态度等,这部分内容占总评的30%。“目标评价”以毕业论文(设计)提交的成果为主,由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双方评分,这部分内容占总评的40%。“答辩表现”主要涉及论文汇报提纲、PPT制作、答辩论述思路与表达程度、回答情况等,这部分内容占总评的30%。这种评价体系摈弃了以往只考核论文和答辩两项内容的不妥做法,更加注重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以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改革成效

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为例,从2009年7月起,学院针对2007级园林技术专业实施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调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教学管理。由于当前园林建设行业所涉及的岗位数较多,因此我们根据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了分类指导,鼓励学生采用项目式、程序化的方法做研究,尽量做到真题真做、大题小做,确保研究对象的可行性、施工项目的可操作性、调查项目的前瞻性。从近三年论文选题统计结果来看,“项目设计”约占15%,“技术方案”约占20%,“调研报告”和“实验报告”超过55%,“评述性”文章不足10%。同时,从近几年江苏省优秀论文的评选结果来看,我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已连续获得多次优秀奖,证明我们的改革已初见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海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毕业论文工作改革探讨[J].高职教育,2008(6):125-126.

[2]杨泽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高教,2008(6).

[3]王占九.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特色的高职毕业论文(设计)范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1).

[4]孟利前,张京生.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6).

作者简介:

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1.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

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生态与文化教研室虽然成立才4年多,但在以往的本科专业教学中就有不少课程涉及到生态与文化的研究内容。在国际上,对于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地域胜文化与设计等的研究与实践己经开展一段时间了,它们是人类未来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对环境的一种负责;而在国内,这些研究方向已经在设计领域中得到开展研究和实践,最受瞩目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多个展馆设计,它们都力求实践和表达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低碳设计。这些理想目标更是受到我国政府的崖纷见,在国家及多个省市的发展敖咙中明确提出建i}T}碳社会和低碳经济、和谐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会议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政策方面给以指导和支持。国内的高等院校也纷纷成立相关的研究机构、组织相关的论坛和教学。清华大学成立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可持续设训研究所”,并与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举力、“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论坛,产生重要的影响;广州美术学院的多个设计学科开设低碳设计研究项目。很多国内外的设计大赛,也设置与低碳、司特续及环保设计有关的主题。其中,2012年“为中国而设计一一第五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中设置“环保低碳室内设计专题”,获奖作品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2012年博朗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增设“可持续发展奖(SustainabilityAwards)”,获奖作品得到国际评委的认可。

2.教学与研究方向

在整合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科研力量基础上,生态与文化教研室着重开展以下方向的研究和教学活动:

(1)基于岭南地域的设计研究

根植于岭南,围绕地域的自然因素(气候、地理)、文化因素(广府文化)和经济因素进行研究,并在设计中得到本质的体现。当下的国际化影响非常迅速,国家的城市化建设也出现趋同的景象,这使得地域性的研究和设计成为紧迫的和重要的课题。生态与文化教研室积极开展基于岭南地域主义的设计研究,在课程及毕业设计中开展相关的课题。例如开展岭南古建筑的研究、广府文化与设计的研究等。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研究。詹姆斯沃尔本克(在其低技术宣言中宣称:“低技术是群众的技术。”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研究,将适合地域的技术、便于人们掌握的技术在设计中进行适当的运用,并体现当下的设计观念。我们在幵展低碳住宅空间设计的教学研究,考察岭南著名的低碳建筑,考察万科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逐步积累适合岭南地域的低碳住宅设计方法中,也得到宝贵的教学研究资料(图。风景园林设计教学开展地域性风景园林的教学研究,使之适应地域的气候、地理规律和人们的生活追求。注重地域文化的综合表达,利用地域景观元素营造空间;注重景观的实际功能运用研究,避免只注重形式和视觉审美的景观设计。在教学中,广东绿道景观的功能与美学评价体系研究就是一个突出的地域风景园林教学与科研,它也是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实现科教融合已经三年多,取得丰厚的成果(图。城中村的研究城市的发展过于追求“新”,城市中的村落也受到破坏、拆迁和改造。我们的目标是研究广州以及珠三角的城中村,提出更温和的改造方式’用艺术介入的策略引发人们对城中村的保护和改造思考。综合来看,这些都是基于地域性所进行的设计价值研究,也是生态与文化教研室本科毕业设计和论文研究的主要方向。以下部分就是年教研室开展毕业设计与论文教学的过程记录,也是具有地域特征和价值的研究。例如对广州石牌村的研究,对广州隔山村的工作坊教学,对小洲村的工作坊教学等,都是城中村教学研究成果的积累。

(2)组织田野调查并归纳整理结果

毕业设计教学,强调设计的过程:田野调查、设计推理、概念生产和综合表达。在本选题中,由于模范村历史已经约有60-100年之久,且时间跨度较大,建筑的图纸和其它详细资料已经不能找到,于是,团队开展详细的田野调查,获得宝贵的第一手现场资料。田野调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场地和建筑的测量。组织团队进行场地和建筑的详细测量,获得具体的尺寸和构造细节资料。第二,拍摄大量的照片和视频,建立图像的对比分析资料。第三,采用定量访问、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人们对模范村的整体看法。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得到以下的认识:首先,建筑虽然是砖混结构,14栋旧建筑均为山形屋顶的两层小楼房,除了较大的524号(马应彪屋)面积为355平米,523号面积为293平米,其他面积均在250cry以下;但在居住过程中已经有一些加建、改建、修缮和破坏。对于建筑的再利用,应该是持慎重态度。其次,模范村的景观资源非常丰富且宝贵,常见的植物有32种。这些植物资源应该作为重点保护的对象,它们形成独特的微气候、具有魅力的光影效果和封闭的内环境(图4)。再次,基地位于学校教工居住区与教学区的中间,东西方向是从高至低的走向,高差约有10多米。

(3)提出设计改造的整体策略

针对基地问题以及整体认识,提出设计改造的整体策略:原则是保护场地的肌理、建筑文化以及景观资源,进行保护式的改造发展;目的是建立学校面向社会的一个交流窗口,象牙塔式学术研究与社会公众建立一种良比的沟通;功能是院系研究所、对外交流与研讨中心、模范村历史博物馆与展览厅、图书馆、商业服务中心、公共沟通平台等。基于以上的研究,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设计改造:微公共空间的塑造—在校园中塑造微小尺度的公共空间,并具有场所的精神;游园—吮置换功能并形成新的导线,加建连接廊道,创造一种难忘的游园体验;下凹景观一一基于保护的角度,将行走路线下凹,避免影响建筑及基地特质;静谧公共空间的营造一一研究原有建筑的构造秩序,结合室内功能与室外景观资源,营造一个静谧的交流空间。

(4)表达方式

强调清晰、有效的传达手段和方式,包括专业的概念陈述部分、调研部分、图纸部分、模型部分。概念陈述部分主要是解释对场地的判断和设计改造的观点;调研部分主要是田野调查的资料、数据整理和得到的结论;图纸部分是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效果图、图表和相关的示意图;模型部分包括四个尺度的模型表达,分别是区域尺度的模型一说明所在区域的位置和整体关系,场地尺度的模型一说明场地的现状,设计方案的模型一说明设计的整体概念和重点,细节尺度的模型一说明重要的构造或具体设计手法(图。在有可能情况下,鼓励学生利用动画或其它能众参与的方式表达设计,众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毕业设计成果参加年中国环艺学年奖,得到专家的认可,获得不俗的成绩。其中,何苑诗同学的方案“游园——中山大学模范村整体设计改造策略”获得本次环艺学年奖的景观设计类的金奖一中山大学模范村整体设计改造”获得本次环艺学年奖景观类的银奖。

二、毕业设计教学

一中山大学(南校区)模范村的整体设计改造选题中山大学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其南校区又叫康乐园,其中有栋红砖楼和亭子,均建于年至年之间。模范村正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模范村建筑群建于年间,共落成栋村屋,现余栋,它们代表了教师住宅的小洋楼模式,即“屋有两层,上为宿所及露台,下则课堂、膳室、浴房、厨所、储藏室皆具。屋外留地数弓,花圃菜畦,随意开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模范村已经没有人居住或办公,现在处于荒废的状态。学校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模范村应该怎么保护,模范村要采用什么样的开发模式,模范村是否可以成为学校与社会连接沟通的重要窗口?这些难题,正是生态与文化教研室的毕业设计与论文思考的重点所在。

三、建筑艺术设计毕业论文教学

一紧扣毕业设计内容展开论述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紧密结合毕业设计内容,围绕毕业设计的选题、田野调查、初步设计改造方向等进行论述。围绕“中山大学模范村整体设计改造”进行历史资料的整理归纳,对基地基本情况进行详尽的调研与归纳,对国内外的设计改造案例进行研究与归纳,并提出设计改造的概念和主张。论文的论述主题有:中山大学模范村微公共空间的研究、中山大学模范村的功能需求性研究、中山大学模范村光环境设计研究、中山大学模范村户外交流空间的研究、校园公共空间归属感的研究等。论文都是紧扣专业,抓住一个重点进行落到实处的研究。毫无疑问’论文对毕业设计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总结毕业设计与论文的选题,可以是教师团队正在研究的主要方向一这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研究和探索;可以是课题的其中一个方向一这为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学术平台和基础;也可以是以往课程的再深化这使得学生能有的放矢,把一个问题深入地研究透彻。当然,更可以是学生自行选定的题目,但必须紧扣教研室的教学和研究方向。生态与文化教研室的教学和研究才开始四年时间,还需要一定量化的积累。实现基于地域性的生态与文化研究,并将成果在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基于地域性的相关教学研究与探索,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和推进,需要在教学、科研、课题、实践中结合起来。

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一、园林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欠缺重视

学生对事关自己毕业大事的设计(论文)提不起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认识不到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其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体现,并且这项工作事实上是其在大学期间极为重要的实践活动,能够提升个人能力。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项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能发现学生的不足。二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艰苦卓绝、认真工作的品质,他们在做毕业设计(论文)时,所定的标准极低,因而对此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花费的心思均不能达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和目的。三是学生进行设计的时间很难得到保证,这时候学生正处于大学时最忙碌的大三实习期,大四找工作更是让学生们忙得晕头转向,这两个时间段都和学生进行设计(论文)创作的时间冲突,这样就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应付了事,以求顺利毕业。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资源相对不足

园林专业的研究方向相对较单一,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均明显不足,这种情况导致每年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主要集中在园林的规划设计这一方面。学术界在总体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设计、轻论文的错误见解,因此学生选题只是集中在设计这类较为单一的选题,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使得选题面狭窄问题愈发严重。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的招生总数逐年递增,但是学院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再加上学校与社会企业没有形成密切和广泛的联系,使得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面临较大的困境。

(三)质量评分标准的参差不齐和奖励办法不够完善

风景园林系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评分标准,实际上其不是自行制定的,而是参照本学院的其他专业质量评分标准得出的结论。园林系在教学工作中仅仅对园林设计方向方面有一些具体要求,对其他方向甚至完成设计的全过程等重要领域则缺乏细化的质量标准。这一现实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无法对学生对待设计的不认真态度和实际工作时的懈怠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学院负责人必须实际行动起来,制定权威合理的园林设计质量评分标准,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并监督学生进行符合规范的实际操作步骤,这样的行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逐步培养起学生强烈的责任心,从而顺利达到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目标。

二、研究制定并实施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的新途径和质量评价体系

(一)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的理论指导体系

为了保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较早地融入工作环境,并初步适应所在岗位的具体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过程应逐步侧重于彰显学生的“干才”本领,并且这种展现应该真正建立在学生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因此,围绕园林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教学改革要从应用成分、构成能力和学习能力三个方面逐步形成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理论体系,使改革真正体现出创新教学的发展趋势。

(二)严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关

为解决选题困难和地方资源有限与学生人数增多的突出矛盾,在选题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多种方式的选题的实现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一是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给出的题目;二是学生对题目进行自主选择,确定所选题目之后,学生可与指导教师联系,向指导教师寻求帮助,以获得宝贵意见;三是鼓励学生结合企业的具体工程项目,选择所属企业的在职人员帮助辅导选题。与此同时,选题内容应遵从多方面、全方位的原则,寻求毕业设计(论文)的新途径。

(三)确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

“全员”指对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学生和各级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质量意识的教育,对各个主体进行明确的分工,使他们对自己的职责都有一个充分的、明晰的认识;“全过程”指对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教师下任务书、学生做开题报告、方案设计、中期检查、撰写论文到评分、论文归档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全方位”指采用多种保障措施和实施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在创作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以前单一的教与学转变为师生之间互相探讨,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自信心。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出的经验,在毕业设计(论文)具体实践过程中,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是充分提高学生综合实力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起初始终保持自信,然后随着实践中问题的暴露内心充满疑问,觉得无所适从,到处碰壁,无处下手,最后伴随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并再次充满自信,认识到自我的价值,获得职业成就感。

(四)建立合理的园林专接本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评价机制

1.调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进行时间。毕业设计(论文)一直以来都被安排在大学的第7—8学期进行,将近两个学期的时间原本是充裕的,但由于这段时间的特殊性,学生正值实习、找工作等积累社会经验的初步阶段,这样的时间安排使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被压缩到难以达到最低要求。因此,我们建议应根据学生临近毕业这段时间的特殊性,适当地调整毕业设计(论文)的开始时间,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甚至可让学生提前开始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以减少学生临近毕业时期实习工作与学习在时间上的冲突给他们带来的不利影响。2.细化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安排特定的教师负责,指导教师要全面监督和指导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在一系列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细化指导、跟踪检查,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以满足教学要求。3.注重对学生资料查阅及引用工作的指导。教师应全面并且细化对学生进行文献检索的指导,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做学问的严肃性,并使他们自觉地适度、适当引用文献资料。这一过程当然也少不了老师对学生的监督,以避免学生对已有文献资料的重复模仿,并坚决杜绝抄袭事件的发生。4.利用多种方式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师生之间可充分利用网络采取电子邮件、QQ等多种联系形式,另外,面谈及电话也是非常方便可行的沟通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如此,教师就可以通过方便快捷的方式将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要求和宝贵意见等重要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对于在校外的实习学生,可以调整管理办法,校方可要求学生在其他时间通过其他多媒体方式与指导教师保持沟通。5.制定并逐步完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和奖励办法。一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学习工作认真负责,坚持不懈;二是制定精确严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用严格的标准来强调学术报告的严肃性以及学生选题的科学性,学校以及相关负责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论文)进行成绩考评时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督促学生独立思考;三是将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最终成绩,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选模等关系教师的自身发展利益挂钩,这样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教与学工作。通过制定并加以实施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的新途径和质量评价体系,近几年我系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提高了整个系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此外,在以后的园林专业专接本工作中,还可以在工作制度和学生培养上进行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的那种单一死板的设计思路,大胆提出并实施毕业设计(论文)的新理念,最大限度地提升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生的设计(论文)质量。

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园林技术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324-02

Major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Garden Technology Specialty Based on Vocational Competency Training

PAN Geng-yun

(Puer College,Puer Yunnan 6650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e time and the garden specialty,based on the research for the graduates from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the enterprises or public institutions,the professional skill of the positions for the garden industry wa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need and taking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the construction of a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for garden technique was explored,a mode for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s that could meet the need of the positions in garden industry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garden technology specialty;professional capacity;curriculum system

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交流讨论等方法,对园林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期推动园林技术专业的发展,为园林行业输送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1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1]。在当前园林职业岗位要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园林技术专业特点,对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当代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可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又称通用能力,是所有职业活动中都需要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可分为基本能力与关键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良好的品质,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并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等。关键能力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2];由于这种能力关系到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挥的程度,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所以称为关键能力[3],是作为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学习能力等。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很容易产生工作倦怠、迷惘、压力过大等负面心理因素,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高压力下自我缓解与自我调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协调发展的共同结果,也是学生心理成熟健康的一种表现。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速,而高职教育由于学生基础底子薄,学制短,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比较有限,这就要求在高职课程体系设计中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在工作中,无论是技术还是工作方法都需要不断地创新,当前在企业绩效管理中,员工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考评指标。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主要方面,而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会做人成为当前高职学生发展的主要特征。

专业职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适应某个工作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1],具体分为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及专业拓展能力。现代园林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园林人才的从业范围从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管理,到区域性的景观规划。根据园林行业工作流程、职业岗位调查分析,园林企业对岗位能力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园林植物识别与栽培养护能力,因此把这三大能力确定为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再围绕三大专业核心能力确定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园林技术专业基础能力为园林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手绘表现、绘图效果表现能力;园林工程读图识图、材料识别、测量能力;园林植物认知、病虫害识别与综合防治能力。园林技术专业拓展能力为园林建筑造型设计、植物造景、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方案设计、投标能力;园林工程管理、项目监理、预算决算、成本控制能力、园林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园林植物繁育、常见园林机具的使用与日常维护、园林植物的造型与应用、园林植物产品营销能力。

2 根据园林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2.1 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确定

云南省几所学校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都表述为“培养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风景区、城镇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由于园林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单一,导致培养的学生在植物栽培与养护方面没有园艺专业学生强,在规划设计方面没有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强,在设计表达方面没有美术和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强,在工程施工与管理方面实践能力差,适应工作的时间长,增加了企业对人才的再培养成本,加重了学生就业难度[4]。因此,高职农林院校培养目标的专业定位,应有一个侧重点,形成一专多能,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2.2 根据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总结的职业能力,结合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以下模块构成。

模块1:岗位熟悉及见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大学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园林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情感。开设时间为开学第1、2周,安排相应的学分,采用点名、检查笔记等方式进行考核。在开学的第1周,介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有效学习等,使学生迅速实现学习角色的转变,对相对较多的自由时间有比较合理的安排,对自己融入的新生活有全面的了解。聘请园林企业专家与管理者以讲座的形式介绍园林行业的情况。专业负责人介绍本校本专业的情况,让学生初步识别校内部分挂牌园林植物,初步了解园林工程的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到相关建材市场了解园林硬质景观工程材料,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情感。第2周组织学生到校内外实训基地、园林企业见习,让学生直接进入未来职业岗位,使学生对园林职业有个充分的认识,在未来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更能有针对性地、主动地掌握及认识一些重点知识。

模块 2:旨在培养职业基本能力与关键能力。开设时间为第1、2学期,内容注重基础性,强调通识性,是基本能力,关键能力的基础部分,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主要课程有应用文的写作、计算机基础、公共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道德与职业规划、体育、心理健康等。

模块3:旨在培养职业基本能力与关键能力,其贯穿整个课程体系,是职业基本能力与关键能力的深化和补充,以选修课、活动、讲座等形式进行,成绩计算学分。选修课设置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中外文学与语言、文化历史与哲学、演讲与口才、语言应用课程和思维训练课程等;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编程、网页设计、数据库、FLASH动画制作、SPSS统计软件等;外语应用能力:实用英语、专业英语等;其他能力:公共关系、现代礼仪、信息处理等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风景园林设计协会、插花协会等)活动、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大赛,以及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传授最新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等。

模块 4: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在第1、2学期,结合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实训。第1学期园林设计基础:园林绘画技法、设计初步、园林美学;园林工程基础:园林测量;园林植物基础:植物形态特征及解剖、植物生长与环境。第2学期设计基础:园林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基础:工程材料;植物基础:园林树木、园林花卉。

模块5:旨在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以专业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在第3学期,结合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实训。核心课程为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模块6、7、8:旨在围绕核心能力强化专业能力与培养专业拓展能力,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在第3、4学期,结合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实训与综合实训。学生可以通过1年的在校学习,深刻理解园林专业内涵、当代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后,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方向,进一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拓展课程;同时学生可根据兴趣和就业岗位自行选择某一岗位,在真实的生产或仿真环境下进行综合实训。这样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强化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锻炼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模块 6 :旨在强化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培养具有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公园设计、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设计、园林效果图绘制、园林工程施工图绘制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园林规划设计事务所、园林绿化设计企业、园林工程公司及其他相关职业岗位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园林规划方案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图绘制等工作。课程开设园林建筑设计、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景观效果图手绘技艺、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园林硬质景观设计等课程。结合课程进行单项小型绿地设计,进行园林绿地综合设计实训内容包括方案设计、扩初设计、编制设计说明书、施工图设计,参与校内外紧密型实习企业主持的设计项目,强化园林设计方向职业能力训练。

模块7:旨在强化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培养具有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植物栽植养护、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现场监理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园林工程施工单位从事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监理、园林植物栽植养护等工作。课程开设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招投标,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监理、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进行园林工程综合实训,利用校内外紧密型实习企业中标工程的清单编制园林工程预决算,再由相应企业进行对照比较,检验工程成本控制情况;利用校内外紧密型实习企业中标工程编制商务标和技术标以及施工组织设计;参与校内外紧密型实习企业主持的工程项目,强化工程施工方向职业能力训练。

模块8:旨在强化园林植物认知、生产与应用能力,培养具备生态学、植物学、园林植物培育与应用、绿地养护、园林苗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园林、城市建设、农业、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课程开设园林苗圃、插花与盆景制作、花卉生产技术、设施园艺与无土栽培、植物组织培养,植物遗传育种、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机具使用与维护、市场营销等。以校园绿地、在校内基地和紧密型校企合作基地为平台,进行植物生产、养护管理的生产实践,综合训练树木、花卉、草坪的栽培与植物保护技能,强化种植方向的职业能力训练。

模块9:为专业选修深化课程,旨在培养专业能力,其目标不是为了了解知识,扩大知识面,而是对学生感兴趣学科的进一步加深。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在第3、4学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选择某一专业方向进一步深化学习,为其以后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开设的课程如气象学、土壤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有机化学、数理统计、高等数学等园林植物领域高端人才的专业基础课;绘画、美学、力学、地理学、历史学、文学等园林设计领域高端人才的专业基础课;课题研究(课题的申请,实验试验方法,专业论文撰写规范等方面的知识)等课程[5-6]。

模块10:为自主学习模块,旨在培养自学能力,课程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在教师指导下课余时间有选择的进行自修。开设课程如园林设计方案鉴赏、园林法规、植物文化、园林摄影、园林产品营销等。

模块11:顶岗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邀请园林企业专家与管理者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集中进行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然后分散到校外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行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建立实习技术指导方案和以企业考核为主的考核评价制度。学生结合顶岗实习,进行国家劳动部认定的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模块12: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第6学期,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推行研究型教学方式,是增强学生能力的载体,学生可到校内外园林绿化相关的部门,按学校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顺利通过答辩。

3 结语

职业能力的培养对高职院校和学生本人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园林企业行业实际需要出发,明确培养目标,积极深入基层了解园林行业岗位需求,探讨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并据此认真调整课程设置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企业输送区别于本科“研究型”人才及中职“简单操作型”人才的高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是高职园林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向。

4 参考文献

[1] 曲文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

[2] 高振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3):81-84,88.

[3] 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1(8):86-87.

[4] 铁铮.中国园林专业建设之路如何走?[J].绿色中国,2012(9):36-38.

[5] 卢伟娜,陈新林.园林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农业,2011(2):22-23.

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市绿地城市绿化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进展

1城市绿地系统

1.1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物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毕业论文能的空间,它由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组成,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1],为城市内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因国家不同而各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即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具有直接影响的所有绿地[3,4]。根据2002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我国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它绿地5类[5]。

1.2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如下特征[6,7]:(1)多要素。它是人工干扰较强的生态系统,也是城市的主要自然因素,包含大气、地文、水圈、生物因素,这些决定着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地域特征。(2)多类型。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风景区、游憩区、休养保健区、公园、花园、游园、专类园、苗圃以及以绿化配植为主的各种绿地。(3)多功能。城市绿地功能随时代的变迁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始终兼容着景观、社会、生态三大基本功能。(4)动态性。绿地系统因时代、年代不同以及季节更替,其内容、重点与形式都发生着变化。(5)空间尺度性。城市绿地系统因空间尺度的不同(主要指城区、市区及区域),其数量、布局、结构、功能等都有所变化。(6)多因素协同调控性。绿地系统的多元性、动态性及它同城市的交织特征,决定着其持续发展需有多因素协同调控。

1.3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创意、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系统阶段[1]。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19世纪中下半叶,工业化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促使城市进入公共绿地阶段。欧洲、北美掀起第一次**,即“公园运动”;20世纪初,尤其是二战后,欧亚各国开始大力拓建绿地和创建新城,城市绿地迈入第二次**[1,8]。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论引入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审美为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1]。

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1]。国际社会也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以期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建设[8]。生态城市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城市建设以不使环境遭到破坏为标准,使行为主体的活动有利于维护周围环境并融于自然的类天然群落[9]。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社会文化、生态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下渴望实现的目标境界[8,10]。城市绿化建设中提出的“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田园城市”等都是城市发展的中阶段目标,而城市运转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1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生态城市的实践与探索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8,9]。

2城市绿地规划现状

2.1国外城市绿地规划

国外园林绿化最大特点是简洁朴实大方,处处体现大自然的风格特色[12]。如美国城市绿化率相当高,公路、街道两侧和居民社区除去建筑,职称论文草坪和树木覆盖所有空地,草坪常绿,修剪平整,没有杂草,绿化品位较高[10]。根据对世界49个城市的统计,人均公共绿地10m2ö人以上的占70%[1]。新加坡土地面积648km2,人口386万,人口密度5965人ökm2,现有绿地7500hm2,人均25m2ö人,进入世界城市绿化先进行列[13~15]。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2000年,美国华盛顿为50m2ö人,澳大利亚堪培拉为70m2ö人,瑞典斯德哥尔摩超过68.3m2ö人[16]。国外成功的规划范例有:(1)美国城市公共绿地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很少有大体量的园林建筑、小品等设施,植物自然式种植,简朴大方。设计手法多是大手笔、大色调疏林草地。常绿与落叶树结合,乔灌草花结合,林相丰富,林冠线变化多端,园林景观野趣盎然,处处体现自然美[17]。(2)二战后德国政府把城市周围地带低价售给居民,修建永久性“私人田园”。田园一切设施取于自然,禁止用砖瓦、水泥和金属材料。田园周围是低矮篱笆、灌丛和野花,小路两边草地布置许多木凳供入歇脚[18]。(3)新加坡为建设“热带优秀城市”,在概念性规划、发展指导规划中对每寸土地使用性质、强度进行了严格限制,建筑成片和集中密集建设,向空中发展,留出地面空间进行美化绿化[14]。(4)维也纳、巴黎、科隆、莱比锡等城市拆墙建设花园环路,维也纳的花园环路同教堂、大学、音乐厅等公共建筑为一体。(5)罗马、塔拉戈纳等环城绿地将城墙、花园、露天博物馆等作为整体布置,罗马在开辟道路和绿地的同时保护城墙残段,在其周围开辟道路和绿化带,形成环城公园。其共同点是绿化圈、文化圈、水系风景圈等共融和谐[11]。

2.2我国城市绿地规划

2.2.1绿化及科研进展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工作者提出“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的方针后,城市绿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0年代后,提出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的“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绿化”[19]。八五其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由

3.9m2增加到4.6m2,绿化覆盖率由19.2%增加到22.l%。1999年底,全国667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591000hm2,绿地率达23%,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7.44%,人均公共绿地6.5m2,公园动物园数达4219个,面积77137hm2。目前,已经涌现出北京、南京、上海、秦皇岛、青岛、大连、烟台、威海、合肥、杭州、厦门、深圳、中山、珠海、佛山、南宁等30多个“园林绿化先进城市”[19]。

从80年代初开始,建设部开展了多项园林绿化科研课题[19]。近年来完成的课题有《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研究》、《城市绿地在生态上的价值定量化》、《园林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城市绿化树种区域规划研究》、《2000年小康型城乡科技产业工程——居住区环境质量保障体系》、《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九五’和‘十五’计划及2015年规划预测研究之风景园林部分》等[20]。到目前为止,我国有甲、乙级园林规划设计单位40余家,园林科研院(所)60余家,大专院校10余家[20]。

2.2.2传统规划及其缺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在总体规划完成后,可编制城市绿地专项规划,其主要内容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指标、用地布局、各类绿地位置、范围、性质、功能及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提出实施建议[21]。可见,传统绿地规划对城市绿地市场运作、生态及景观要求很少考虑,具体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0,21]:(1)未充分从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角度构筑城市绿地总体结构和布局;(2)绿地植物配置重美观轻生态;(3)城市绿地是城市形象设计和景观规划的重要载体,传统绿地规划未充分从整体上考虑塑造城市形象;(4)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绿地建设模式、资金渠道已发生变化,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在实施过程中难以一成不变。因此,传统绿地规划已不能适应新时期要求[21]。

2.2.3现代绿地规划原则

现代城市绿地规划流行应用控制性规划理念,越来越重视根据各城市特有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城市风貌、工业用地、居民用地、道路系统,做出各具特色、结合河湖山川自然环境,体现地区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遵循以下基本原则[22]:(1)重视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形成本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与特色;(2)按照国家城市绿地指标的规定,合理确定各类绿地类型与规模;(3)均衡布置各类公园绿地,有机结合形成完整体系;(4)合理确定近期和远期规划;(5)正确鉴别和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小局与大局、保护与开发、理想与现实、近期与远期等关系[23];(6)树种规划重视使用地带性植被,以乔木和灌木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观赏、生态和经济价值。

2.2.4绿地系统规划对策

针对我国国情和绿地建设的不足,今后绿地规划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2,21,24,25]:(1)加强政策扶持,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城市绿地是先投资后受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并存的产业。硕士论文绿地规划要常抓不懈,制定长远战略与具体政策。(2)制定切实可行、理念超前的总体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城改前制定可行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绿地详细规划,严禁绿地改变用途,确保绿化指标和绿化用地落实[25]。(3)提高绿地生态效益。植物生态功能基本靠叶完成,故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叶面积可达其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5~10倍,草更小。

所以,园林植物要以乔木为主,重视乡土树种,常绿与落叶搭配,灌草藤花结合,形成多样、复层、立体、生态的多功能自然群落[19,26]。(4)重视大环境生态建设,加强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大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是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以城市林业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系统边缘带物种多样性增大原理,营造各种防护林、风景林及经济林,建立城市生境与自然环境联系的生物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通道和栖息地[19]。

(5)多方筹措资金。城市绿化是社会公益事业,除从城市维护费中列支和有关部门筹集资金外,还要调动全社会力量。(6)引进参与式管理。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绿地规划及建设,可增进居民与政府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3绿地规划发展趋势

3.1规划模式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模式趋于以下方面[27]:

(1)都市圈绿色廊道网络规划。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发展,绿地系统与城市呈现环状围绕、核心方式、嵌合方式、带形相接方式等形态,使绿地系统发挥较大效能,并有良好的连续性与可达性[28]。英国“大伦敦规划”,把从市中心48km内,约6700km2的地区划分为城市内环、郊区环带、一条约16km的绿化带、农村环带等4个同心圆,成为世界发展新城的规划模式[27]。丹麦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莫斯科的楔形绿地,按照“有机疏散理论”而定的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都是典型的绿地嵌合模式[27]。

荷兰兰斯培德地区(包括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等城市)的绿心(绿地核心式)与建成区之间建设绿色缓冲地带以保护绿心。而巴黎沿塞纳河两侧建了8个新城,在塞纳河两岸形成了2条平行轴线,是绿地系统带形相接方式的代表[27]。

(2)森林城市模式。把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恢复人类与森林的本来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优化城市绿色规划的总趋势[12]。“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将成为21世纪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模式[29,30]。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强调以人为核心,创造“天人合一”的城市与森林融合的人居环境空间。城市森林建设主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空间”构筑“绿色城市”空间网络[31]。城市森林的布局模式主要有放射式、圈层式、跳跃式、因地制宜式及综合式5种[32]。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将为彻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和能量的保障。城市森林景观建设要具有亲和性、文化教育性、舒适性和富有人情味,使之能激起人们亲近的愿望[27]。同时,城市森林建设要以自然为宗旨,以城市文化底蕴为基础,依托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城市风貌、结构特征和空间属性等科学布局和规划,体现自然植被景观和群落结构特征,实现城市森林的自我维持及协调发展,发挥其综合效益。

3.2规划特征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如下特征:(1)空间开放化[22]。首先表现在从“园林绿化”走向“大地景观规划”,着眼于大环境绿化规划,从区域出发,把森林、农田、草地、景区作为生态改善的积极因素纳入城市绿地规划,使城市拥有良好的整体生态背景。其次是开放公园,引入园外的自然风光与环境中的河道、溪流、绿地、建筑等相融合,成为大环境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空间更有利于发挥绿地景观功能及美化和改善环境的作用,便于各类绿地相连,是人性化的要求和人本主义的体现。(2)绿化森林化。绿化森林化指城市绿化以成片森林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提高绿地效益[22]。(3)景观人文化。指绿地规划尊重文化,把握园林绿地性质、风格和主题,重视植物景观文化性,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及历史文脉[22]。(4)水景生态化。水体和水系是城市与外部生态系统交流的主要通道,是城市最重要的廊道景观。城市绿化建设应重视沿河道的绿地建设,应用生态学原理处理水体造景,使水体洁净,富于情趣,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共生[22,27]。(5)设施人性化。城市绿地的服务对象是人,绿地设计必须满足人类生存、享乐与发展的要求,各种设施要符合人体尺寸比例、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满足人类生理与心理需求[12]。(6)目标多样化。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郊野休闲性、文化性、自然性、区域性、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可居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等特点[33]。

3.3规划新方法

3.3.1新理念

城市绿地规划经历了以游乐、观赏为主的实践后,现在发展到以生态学观念为出发点,融观赏、游憩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园林阶段。生态园林就是依靠植物来形成环境、保护环境、利用环境和美化环境,建立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园林绿地生态系统[34]。它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减少生态环境灾害为主导思想,具有公共性、广泛性、无界性、长期性、高效性、不可取代性、永恒性、连续性等特点[35],是当代城市绿地设计的发展趋势[36]。生态园林具有3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园林的观赏性,能创造景观,美化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憩、游览和娱乐环境;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适应性;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即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37]。生态园林注重从宏观管理、生态保护角度来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其基本理念是在城市区域范围内,保护和修复区域性生态系统,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37]。

3.3.2新手段

为了最大限地度提高绿地生态效益,增加城市绿量,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采用了新绿化方式:(1)垂直绿化。也称攀缘绿化,就是绿化那些与地面垂直的线或面,即利用攀缘植物使其沿墙或其它设施上升形成垂直的绿化面。工作总结墙面、廊栏、立杆、灯柱、棚架、凉厅、拱门等建筑物均可采用攀缘植物进行绿化,其形式有附壁式、篱栏式、棚架式、拱门式、立柱式及悬蔓式[38]。(2)立体绿化。立体绿化是运用现代建筑和园林科技的各种手段,对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所形成的再生空间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绿化美化,其基本内容包括:地面绿化的乔灌草复层群落;建筑再生空间的绿化美化(墙面绿化、屋顶与天台绿化、室内与阳台绿化等)[39]。立体绿化源于屋顶花园,最早是由德国人在一些阶梯式和单元楼式建筑群上试验成功的。现已发展为地面、窗口、凉台、室内与屋顶、盆栽与池栽相结合的各种绿化方式。它能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使平板单调的建筑单体、硬质构筑、门窗栅栏等,变成具有自然风格、赏心悦目的绿化景观,并起到良好的降温消音作用[40]。

参考文献

1千庆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初探.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1,(4):45~49

2徐波.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城市规划,2002,26(11):20~22

3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中国园林,2002,18(1):23~26

4徐波等.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若干思考.中国园林,2000,16(5):35~39

5CJJö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23

6张国强,金中泉.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上).中国园林,2001,(4):22~25

7苏俏云.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6(11):90~94

8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4):349~354

9朱庆华.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林业调查规划,2002,22(6):93~97

10何平,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35~78

11吴承照.风景园林研究进展.中国园林,2000,16(3):88~93

12曹鉴燎,苏启林,刘一明.城市绿地规划分析与评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97~100

13谢华.新加坡城市美化绿化之研究.城市规划,2000,24(11):35~38

14谢华.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之研究.中国园林,2002,18(6):33~35

15BelindaYuen.GreeningtheCityStateofSingapore.ForestryStudiesinChina,1999,(Supp.):31~36

16E.Howard.GardenCitiesoftomorrow.FaberandFaner.London,1946:213~230

17振海.从得梅因市的生态环境看美国的园林绿化.中国园林,1997,13(2):30~32

18常玉生.绿化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驻德归来随想.中国园林,2001,17(6):60~66

19冯彩云.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科技建议,2002,(2):15~18

20王磐岩,李金路,白伟岚.风景园林科技“十五”计划及2015年发展规划.中国园林,2000,16(68):39~40

21吴效军.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1,(6):24~26

22徐雁南,王浩.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潮流初探.2003,19(10):63~66

23张国强,金中泉,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下).中国园林,2001,(5):19~23

24刘滨谊,姜允芳.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误区与对策.城市规划,2002,26(2):76~79

25柴锡贤.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初探——绿色城市规划与创新.城市规划汇刊,1999,(5):15~19

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往,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现今社会需要的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也就是具有主体性的、具备专业技能的个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中贯彻主体性教育思想是毋庸置疑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提出与实施进一步确立了创新与创造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总目标中的核心地位,其实现过程离不开对实践教学的深度思考。仲恺农业学校参照卓越计划明确了“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强能力、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本文以仲恺农业学校城市建设学院相关专业为依托,对主体性实践教学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讨。

1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教育

我国的主体性教育研究缘起于改革开放后对人才以及人才培养的重新定位[1],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及其关系、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人本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较多理论研究成果[2-6],并在教育过程的纵横断面上展开了多样化的实践研究。主体性教育强调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其核心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7]。探究如何能把主体性教育这一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教育教学的行为,是当前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切入点,也是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我院近年来以专业评估为起点,对各类各级实践教学环节正确引导、保证实施、促进改革,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能力。我院设置有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及给排水科学与工程3个工科类专业,做为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立足当地、服务三农,为承接“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任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也就要求实践教学要理顺课程体系,通过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由易到难地系统训练促进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并积极提高自身能力;就是要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作为指导,促进教育者与教育管理者转变观念、优化渠道、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基本问题的思路和实践操作模式,使之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从而为持续性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结合主体性教育建设调整实践教学体系

我院曾经对2010届城市规划毕业生展开调研,发现32.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不深,22.1%的人对就业前景忧虑,甚至16.5%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与就业关系不大。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问题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而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则成为了矛盾的主要的方面。同时调查也发现,学生对有关实践教学在就业中的地位评价不高。这点和2010年4月中国调查网关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就业选择相关调查结果相似,只有5%和8.5%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教学实践对就业有重要作用[8]。究其原因,实践教学体系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发生偏差;实践教学过程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突出专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各种手段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本次改革的主要思路。

2.1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现今的学科发展越来越趋于多层次、多视角、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再仅仅是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更注重实践内容的纵向深度和横向联系,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大型综合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环节有机地贯穿起来,形成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论证并重的实践教学过程。例如我院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涉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在技能训练上由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入手,如建筑设计、详细规划,进而到中观层面如总体规划设计,再到较为复杂的城市设计等,使学生逐步掌握一系列的方法和技能。在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上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例如在《公共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包含较为教学楼、博物馆设计等内容,在实验实习的安排上从简单的入手,逐步展开,最后完成综合性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层层递进,按照课堂实验、技能训练、生产实践、毕业设计4个环节进行,做好每个任务的内容分工和训练要求,并进行模块划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学计划。教师的实践计划中需要从不同层次和方面体现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最终达到就业目标需求。整个过程,学生协同参与,做到对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2.2结合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准确定位,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分析学生未来可能工作岗位与社会需求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整体设计理论教学、实践课程、专业实习、课外创新活动、毕业实习等各个人才培养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工程教育应注重研究社会需求及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应根据实际情况主动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我院各个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可分为基础实验与技能、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等由低到高3个层次,通过提高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建立统一管理教学平台和自主管理的交流平台,建立起更完善的监控体系,使实践教学在方法、内容、监控管理上相互配合,达到优化体系结构的作用。同时,在各层次实践训练项目中积极推进新方法、新技术,并通过部级、省级和校级创新计划促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推进学生创造力培养。

2.3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专业引导,适时地协助学生进行合理的专业与职业规划,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较为准确找到人生目标,通过兴趣与奉献精神驱动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帮助学生成才。

3拓展基于学生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

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大多可以分为课程实验实习(设计), 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和毕业设计4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问题具体安排。

3.1 课程实验渗入学生自主学习

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反映出的突出的特点是课程多、学时重,学生作业多,压力比较大。要缓解这种现状,必须要逐步整合各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长远来看,应该把相近课程的实验课程分离出来形成专门的一门专题设计课(独立实验课),由相近课程的几位任课教师担任这门设计课的指导老师,分小组带学生的设计。在新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师主要负责原理课程的讲授和相关案例学习,专题设计课或独立实验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布置参考书目学生自主学习,团体或个人完成作业,相互汇报和讲评。重要的综合性设计课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共同讲评,体现出和市场结合的紧密性。 城乡规划专业在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对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这几届的学生反映来看,学生在方法和观念上有所突破,主要体现在学生开始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这是过去手把手,灌鸭子的教育所没有的。因此,在此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大胆放开手脚,鼓励学生自学,并在成绩评定中加大自学内容考核的比重。

3.2专业技能训练上鼓励学生参赛

专业技能训练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应能增进其自我认识,没有横向比较,学生无法自我定位,容易丧失目标或产生厌学情绪。每年省、市级专业学会或协会大都会定期举行各种大学生设计竞赛,每年的主题都比较新颖并切合当前学科发展潮流,因此,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加此类的比赛,是最好的一种技能训练方式。学生所取得较好名次也能为学校争光,同时提升学校知名度,为就业打开一扇窗口。从多年的实际操作成效来看,由于固定的竞赛较多,在1~4年级中,确定开展以竞赛代替技能训练是可行的。

3.3生产实习形式多样,环环相扣

鼓励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形式参与在各个实习环节的考核与成绩评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专业动手能力之外可以锻炼评判能力和相互沟通能力。另外,在实习过程中,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全程指引,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除计划内的实习外,要结合专业特点,给学生布置可选的假期专业社会调查内容,充分带动学生的能动性,及时发现城乡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途径,培养专业兴趣。此外,拟定在假期安排学生和区域内其他高校开展交流,学习吸收区域外其他高校的有益成分。

3.4 毕业(论文)设计采用“研究生导师”模式

理想化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一般要求源于真实的项目。但在时间、规模、难度等方面,这类项目大多与教学大纲存在差距;同时,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得教师无法深入参与社会实践,真题来源不广;工科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般持续6~10个月的时间,期间不一定能选择到适合的项目;以上诸多问题是引发本次教学改革的深入讨论。我院借鉴研究生导师的培养模式,从大3初始学生就可以选择老师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导师”,积极开拓教学思路与通道,适时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参照“研究生导师”模式,在长达1.5a的时间里鼓励学生与导师充分沟通交流,自主选题,按照导师的指引与意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4建立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以往的实践教学管理主要依靠学校统一的管理平台,在实践教学中,无法结合各个专业特点灵活处理,给教师安排某些实验(实训)带来不便。因此,除了学校统一的教学管理,还需要建立一个教师、学生自主管理的平台,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交流、评阅、批改、评判并反馈各种信息,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另外,建立研究中心,除了可以稳定实验实训计划,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能力之外,借助各专业研究中心(设计研究所)建立企业化的管理体制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研究中心的运作,积极从事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完成研究中心的各类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有益于早日成才。

5问题与思考

实践教学改革在经费方面缺口大。在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费支持,无法添置有影响力的国内外专著,学生查阅最新研究成果存在较大困难。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各种竞赛、外出游学、聘请专家等都需要不少经费进行经营。经费的大量增加对于新院系和新专业来讲是一大困难。成立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可能是一条解决之路。

在主体性实践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不仅要设置一些开放的综合性、设计性项目给学生进行开放选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有能力整合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还必须懂得主体性教育管理方法,积极、适当、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只有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加强校外交流,才有机会深入了解市场发展动态,以更高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架桥铺路。

主体性实践教学注重交互式、开放式、弹性的教学方式,鼓励了学习积极的学生,但对一些散漫的学生显得办法不多,由于小组讨论、分工内容把关不严,有些学生蒙混过关。尽管实习有计划和管理措施,在外出实习中,教师的教学过程难以监控;实践过程中很难完全监控到每个学生,有个别抄袭实践成果、缺席实践活动的现象。对教师而言,教师的工作准备、实施手段与方法与教学效果量化的手段就不多。对学生而言,它的绩效是反映在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范畴中,因此研究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量规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院工科类专业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形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现阶段通过多项教育改革研究,在科学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在全省大学生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奖,建立、健全主体性实践教学的监控评价体系是深入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下一个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德显,庞建明.学生主体性的形成与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1,(11):9-12.

[2]黄崴. 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2002,(4):74-77.

[3]李森,尹弘飚.主体性教育的反思与建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3):49-52.

[4]和学新.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主体性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9):5-8.

[5]李玉娟,冯跃民.主体性教学:高校素质教育的最佳选择[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116-117.

[6]李育球.主体性教育的三重性: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内涵的探索[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0(2):3-6.

[7] 应飚,吕春凤.论高校主体性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90-91.

[8] 赵万民,李和平,李泽新.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J].规划教育,2003,(5):71-73.

上一篇:景观设计毕业设计范文 下一篇:园林工程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