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制度及考核细则范文

时间:2023-10-08 17:52:46

环境管理制度及考核细则

环境管理制度及考核细则篇1

为争创省级卫生城市,进一步加强环境卫生管理,落实全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措施,营造干净、有序、优美的工作>:请记住我站域名/<<a class="insidelink" href="" target="_blank" title="生活">生活环境,根据《安徽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考核办法(试行)。

一、考核范围

全区各街道所辖区域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二、考核原则

坚持定任务总量,保经费基数,活工作机制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考核项目和内容

(一)月度日常考核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全区道路清扫保洁;()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周边卫生;()住宅小区(新村)、背街小巷等居住区环境卫生管理;()城乡结合部、城市入口处、村居环境卫生管理;()生活垃圾、垃圾桶(房)、果壳箱管护情况;()临时交办事项完成情况及市、区督查,媒体曝光所指出问题整改情况等。

(二)季度阶段性考核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1)各街道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制度和组织建设情况;(2)环卫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3)重大活动、节假日期间环境卫生应急保障情况;(4)突击性工作任务完成情况;(5)社会评议和领导评价情况。

四、考核依据

依据建设部《城市容貌标准》、《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标准 》以及“安徽省级文明城市”、“安徽省级卫生城市”等有关方面的考核规定,借鉴外地经验做法,界定考核细则,进行量化考核。

五、考核方式

按照考核项目、内容和相关要求,考核采取月度日常考核、季度阶段性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逐项对照评分,同时实行明查与暗查相结合、随机检查与跟踪热点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社会综合评价相结合、内部通报与媒体曝光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创新环境卫生管理考核机制,努力增强考核工作的公正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六、季度考核等级及奖惩办法

(一)季度考核结果设为“优秀”、“达标”、“不达标”三个等级,以计分结果评定等级:90分(含)以上为优秀,70分—89分为达标,69分以下为不达标。

(二)对季度考核为优秀的街道,给予通报表扬并给予奖励;对季度考核不达标的街道,给予通报批评。

七、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区长任组长,区效能办、区市容局、区直机关工委、区卫生局、区财政局、区政府督办室等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区环境卫生管理考核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市容局,主要负责考核的实施细则、评分标准、工作计划、方案等文件的起草;组织开展考核活动;指导、督促对各街道的考核工作。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每月召开一次街道和环卫专业保洁公司例会,对各街道环境卫生工作情况进行通报。

八、本考核办法由区市容局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区政府对各街道的具体考核实施细则及检查考核评分标准另行制定。

区环境卫生管理考核实施细则(试行)

为加强和全面落实全区环境卫生日常管理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升城市形象,实现市委、市政府“五城联创”创建目标,根据《琅琊区环境卫生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制定本实施细则(试行)。

一、考核对象:各街道。

二、考核内容

主要考核各街道组织、制度体系是否健全、设施建设是否规范、标准要求是否明确、宣传教育是否充分等内容。

三、考核办法

(一)考核实行月度日常考核、季度阶段性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同时加强对重大活动、节假日期间市容环境卫生应急保障情况及突击性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

1、月度日常考核实行双百分倒扣分制。由区环境卫生管理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人员,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方式进行,其中明查分值100分,暗查分值100分。明查每月一次,原则上在每月中旬或重大活动之前进行,受查单位派人参加,考核项目和内容从区环境卫生管理资料数据库中随机抽取;暗查由区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不通知受查单位,原则上每周一次,考核项目和内容可随机抽样也可跟踪热点。在明查途中对抽样项目以外发现的问题,一并列入考核范围,并对照评分标准打分,对暗查中发现的问题,则及时通知被查单位到现场处理,并以月度累计扣分。

2、季度阶段性考核评价实行100分倒扣分制。由区考核领导小组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总评。主要是考核环境卫生基础性工作的管理情况和社会公众的综合评价,采取听取汇报、查台帐资料、实地查看、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季度考核结果按3个月度日常考核结果加权平均百分制合计,其中月度日常考核得分占60%、季度阶段性评价部分考核得分占40%。

3、年终考核结果按加权平均百分制合计,其中月度日常考核得分占60%、季度阶段性评价部分考核得分占40%。

(二)考核资料的收集和汇总。每次考核都以

现场记录、录像、照片及领导的批示与评价、报纸、图片等资料为依据。区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所有资料定期汇总、及时归档,特别是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的评价意见,市民群众的测评结果,市、区领导对环境卫生工作的批示,新闻媒体报道,重大活动、节假日期间保障情况及时收集汇总,作为各街道综合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三)月度日常考核、季度阶段性考核数量及重点考核区域。南门、西门、北门、琅琊和清流街道每次不少于4条道路、2个居民生活小区,东门和扬子街道每次不少于2条道路、1个居民生活小区(散住居民生活区以100100平方米为一检查区域)。城区各重点路段、重点区域、城市入口处为重点考核区域。

(四)相关要求

1、考核中,考核人员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认真分析发现的问题,对照评分标准,民主评定考核成绩,并在考核表上签字;对在每次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经确认后,由区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向被查单位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并跟踪督办,同一问题逾期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加倍扣分。

2、市文明办明查暗访所扣分值、市城管行政执法局管理考核所扣分值、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发现问题所扣的分值,均计入相关街道档案,作为该街道的考核成绩。

3、考核评分中,凡有扣分幅度的项目和内容,区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视问题严重程度,集体决定扣分分值。

4、考核情况每月以简报形式送区有关领导、相关部门和被考核单位,同时通过政府网站或其他形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的监督。

四、扣分标准

(一)组织体系及保障措施方面

1 、组织制度保障情况。街道环境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年初未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包括街道、社区和环卫专业队各类人员的职责、管理办法、责任划分、并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考核办法未细化、量化到各类人员,各类人员的奖惩措施不明确,且未当月兑现;建立台帐资料。以上缺一项扣0.5分。

2、经费投入保障落实到位情况。街道对区下拨的卫生经费未全部用于环境卫生管理的,扣2分;未建立正常卫生经费配套投入的,扣1分;未建立环卫经费科目的,扣1分;经费使用情况不按财务有关规定执行,审批手续不完善、使用不符合要求的,视情扣2分。

3、创建宣传氛围情况。街道创建氛围不浓、居民创建知晓率不高、创建工作创新意识不强的,扣1分;受到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通报批评,每次扣2分;被省、市新闻媒体负面报道且情况属实,每次扣2分。

(二)道路清扫方面

1、未能按时结束路段清扫任务,每一个作业范围,扣1分。

2、清扫不彻底,有漏扫、浮灰重、卫生死角的,每处扣0.5分;清扫后路段有明显石头瓦片、漏堆未清的,每处扣0.5分;路段有污水和积水未清扫的,每处扣0.5分。

3、清扫过程中将灰尘泥沙扫入河道、下水道和堆放在绿化带内的,每处扣1分。

(三)垃圾清运方面

1、垃圾箱(池)垃圾未能及时清运的,每次扣0.5分;垃圾箱(池)周围2米范围内有生活垃圾或杂物的,每处扣0.5分

2、垃圾不送入垃圾中转站、随意乱扔乱倒、清运途中发生人为二次污染的,每次扣0.5分。

3、在垃圾堆放点、垃圾箱内或者其他地方焚烧垃圾的,每处扣1分。

4、拒绝收集门面、住户的生活垃圾,一次扣1分。

(四)卫生保洁方面

1、车辆行驶或渣土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微量垃圾未能及时清除的,一次扣0.5分。

2、垃圾板车或垃圾箱(池)外表未清洁的,一次扣0.5分;路段上果皮箱、垃圾箱未能按时清理的,一次扣0.5分。

3、道路保洁不到位,发现可视垃圾的,一次扣0.5分。

(五)管理方面

1、环卫人员上岗时未穿着标志服装、聚堆闲聊;清扫保洁时间上班有脱岗的,每人次扣0.5分。

2、无正当理由与行人和门面业主发生纠纷,每人次扣0.5分。

3、路段承包人或清扫保洁人员未能按督查人员要求整改存在问题、不服从督查人员管理,一次扣2分。

4、聘用人员无正当理由到市政府或区政府上访,一次扣3分。

五、考核奖惩

1、设立环境卫生考核奖励资金。对每月考核达到优秀的,其中南门、西门、北门、琅琊和清流街道每月奖励元,东门和扬子街道每月奖励1000元,按季度进行兑现。

2、南门、西门、北门、琅琊和清流街道每少得1分折核20元扣除,东门和扬子街道每少得1分折核10元扣除,分值扣完为止,不计负分。

六、检查考核实施过程中,遇有特殊情况,由区环境卫生管理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具体意见,报区环境卫生管理考核领导小组研究议定。

七、本实施细则由区市容局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琅琊区城区环境卫生质量标准

为统一道路清扫和保洁质量标准,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水平,更好地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要求,依据国家建设部《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标准》和《安徽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标准。

一、道路保洁范围

车行道、人行道、桥梁道路、高架桥、立交桥、人行过街天桥和居住区街巷道路及其他设施等。

二、道路等级划分

一级清扫保洁道路:南谯北路、天长路、琅琊路、琅琊古道、育新路、凤凰路、西门子路、火车站广场。

二级清扫保洁道路:丰乐北路、丰乐南路、西涧路、定远路、紫薇北路、来安路、凤阳路、清流路、明光路、双拥路、四牌楼街、建设路、

南谯南路、老环城路、环滁西路、扬子西路、三里亭路、体育路、湖心路、卫校巷、花园街。三级清扫保洁道路:菱溪路、创业北路、老创业路、紫薇南路、纬四路、扬子东路、文德街、古马路、三八巷、忠佑巷、四合路。

四级清扫保洁道路:东外环路纬五路至紫薇南路段,营房路扬子转盘至明光来安路口段、水库路、花亭路和东门、南门、西门、北门、琅琊、清流、扬子街道其他居住区街巷道路。

三、道路清扫保洁的通用质量要求

1、正常作业时间:上午6:00至10:00,下午13:30至17:30,遇到特殊时期另行通知。二班制工作时间:清扫时间上午5:00至8:00,下午12:00至15:00;保洁时间上午8:00至12:00,下午15:00至18:00,晚上18:00至21:00,夏季高峰期重点地段晚间保洁时间根据实际需要临时通知。

每日的普扫作业应在早上7点钟前结束,路面垃圾收集在7:40前结束,下午普扫夏季在4点钟前结束。春、秋、冬季3点钟前结束,其余时间为保洁时间,普扫作业做到车行道、人行道、边沟、下水道、树穴等无存留垃圾。

2、普扫保洁路面遗留废弃物控制指标。在同一单位长度内,不得超过各单项废弃物总数的50%。

保洁

等级 果皮

片/1000m2 纸屑塑膜

片/1000m2 烟蒂

个/1000m2 痰迹

处/1000m2 污水

m2/1000m2 碎石瓦片

个/1000m2 零星垃圾堆

片/1000m2

一级 ≤4 ≤4 ≤4 ≤4 无 ≤1 无

二级 ≤6 ≤6 ≤8 ≤8 ≤0.5 ≤2 无

三级 ≤8 ≤10 ≤10 ≤10 ≤1.5 ≤6 无

四级 ≤10 ≤12 ≤15 ≤15 ≤2.0 ≤8 ≤1

四、道路保洁标准质量要求

1、一级保洁:指人流量大的繁华路段,要求全天巡回保洁,路面应见本色。

2、二级保洁:指主要路段,要求巡回保洁,路面基本见本色。

3、三级保洁:要求定时保洁,每日普扫2次,上午、下午各一次。

4、四级保洁:要求每天普扫1次,部分路段实行定时保洁。

五、桥面、人行地道的地面清扫保洁质量应与所连接的道路保洁质量标准相同。阶梯、扶手应干净。

六、广场清扫保洁质量与所确定的道路等级保洁质量标准一致,符合地面清洁无明显灰沙和污物,无人畜粪便。

七、垃圾箱(池)、废物箱内的垃圾应及时清除,并定时清洗箱体,废物箱周围2米地面范围无存留垃圾和杂物。

八、路面清扫的垃圾应及时收集装运,不得遗漏,不得堆放在路边。

九、路面清扫要文明作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行人干扰。

十、内城河水域漂浮垃圾应有专人负责打捞,及时清除,在可视范围内水面不得有单个面积在0.5㎡以上的漂浮垃圾和动物尸体。

环境管理制度及考核细则篇2

关键词: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发展和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环保投入不足,污染治理不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导致我国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以至于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下简称“创模”)制度的推出,为各省市全方位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搭建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创模”工作自推出距今已有 17 年(1996~2013 年),政策制度和指标体系日趋完善,文章以“创模”政策制度及考核指标体系的历史演变为重点,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分析,并对未来的“创模”政策制度提出了若干参考建议,以期对从事“创模”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

一、基本情况简介。

“九五”期间,为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九五 ”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中提出的城市环境保护“要建成若干个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示范城市”的要求,原国家环保局决定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1996 年 7 月 3日,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原国家环保局授予张家港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这标志着“创模”工作正式起步。 截止目前 2012 年 4 月全国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区)已经达到 84 个。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创模” 已经成为各级城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践行绿色政绩观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环境保护道路。 通过“创模”,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蓝天、碧水、绿地、宁静、洁净”已成为模范城市的重要标志。 据统计,2008 年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水环境功能区(城区)水质达标率比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高 4.96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率比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高 30.99 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分别比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高出 3.14 和 20.58 个百分点;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比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高出 28.92 和 25.77 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比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高出 3.58 个百分点; 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高出全国城市平均值 16.83 个百分点,达到 78%。

二、“创模”政策制度的历史演变。

1997 年,原国家环保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的通知》,标志着创模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其后,“创模”政策制度本着简单、规范、科学、可操作的原则, 及时跟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形势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积极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笔者将“创模”政策制度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四个阶段,详见表 1。

第一阶段:1997 年, 原国家环保局在全国 47 个重点城市启动了“创模”工作,明确了“创模”办法,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是申报:根据自愿的原则,由城市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附所在省、自治区环保部门的推荐意见,直辖市人民政府可直接申报,申报内容主要包括“创模”的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其中工作总结包括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实施过程和所取得的成果,技术报告是按考核指标体系填写的报表和有关说明。 第二步是考核环节:

由原国家环保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具备申报条件的,组织专家组进行实地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检查和社会调查等,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专家组应指导申报城市做好改进工作。 第三步是审批命名:原国家环保局根据专家组考核意见进行以及社会各方意见, 审核确实申请城市是否符合条件,符合条件的命名为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并颁发证书及授牌。 第四步是复查:原国家环保局每三年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进行一次复查,并在此期间进行抽查,复查不合格的,撤销命名,抽查不合格的,限期整改。

在“创模”办法颁布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城市积极申请创建。 1999 年,原国家环保总局考虑到直辖市的发展特点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开始在直辖市中开展“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的创建活动,考核程序参考各城市。 2001 年,为进一步完善“创模”的程序,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开始对拟命名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行公示制度,要求通过考核验收的城市在当地省级主要报纸和中国环境报刊公示消息,公示时间为 10 天。“创模”程序也相应增加为五个步骤。

第二阶段:随着“创模”工作的深入推进,其引导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显示。为进一步规范“创模”的工作程序,以适应当前环保工作发展的需要,原国家环保总局在2003 年以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若干问题的说明 》(以下简称“说明”)的方式对下一阶段的“创模”程序进行了规范,由原来的五步增加为九步,新增了“制定规划”、“现场调研”和“自愿承诺、持续改进”三个步骤,并将“审批命名”调整为“审议命名”和“授牌表彰”两个步骤。“制定规划”是指申请“创模”城市必须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编制纲要》的要求,制定“创模”工作规划,并经城市政府正式批复后,报送省(自治区)环保部门和原国家环保总局,城市要严格依据规划实施“创模”工作;“现场调研”是指申请“创模”的城市在按照规划推进创建工作的过程中,原国家环保总局根据进展情况,适时组织调研,指导城市“创模”工作;“自愿承诺、持续改进”是指已经建成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仍需要继续巩固和提高已经取得的工作绩效,原国家环保总局鼓励已经取得模范城市称号的城市政府采取自愿承诺的方式,每年解决一批本市发展中出现的或市民关心的城市环境重点问题。 《说明》还对各创建步骤的细节进行了明确,包括考核验收的内容、命名的文件形式以及表彰的对象和形式等。

2004 年 4 月, 在原国家环保总局在网站上开设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专栏,包括“创模文件规定、模范城市信息、创模城市进展和创模工作交流”等四部分,以大力宣传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树立正面典型,同时也给各城市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7 月, 原国家环保总局第一次对复查的总体要求、 主要内容、依据文件、复查方式和复查结果处理等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其中复查方式主要包括年度总结汇报、自查、抽查、复核的现场检查等四步。至此,各项“创模”工作的具体规定都已明确,政策制度雏形已经形成。

第三阶段:2006 年, 原国家环保总局对前两个阶段制定的“创模”政策制度进行整合完善 ,制定了 “十一五 ”期间的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和管理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创模”以及后续管理的工作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创模”的程序较第二阶段增加了“省级推荐”和“技术评估”两个步骤。“省级推荐”是指“创模”城市所在省(自治区)的环保局(厅)应加强对“创模”城市的工作指导和检查,积极支持和推进“创模”城市的工作,对“创模”城市“创模”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进行指导,对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审核,经初审达到考核指标要求后,向原国家环保总局推荐;“技术评估”是指在省(自治区)环保局(厅)推荐的基础上,原国家环保总局根据“创模”城市工作进展情况,组成“创模”工作技术评估组对申请“创模”的城市进行技术评估,评估工作由评估组组长负责,采取现场核查、档案核查及明察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技术评估报告将作为“创模”验收工作的重要依据。 “省级推荐”环节强化了省级环保部门在指导、审核以及把关方面的责任,“技术评估”这一步骤则引入了第三方对“创模”城市进行技术评估,有效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创建过程更加的科学、公平、合理,这是“创模”政策制度完善工作的又一大进步。 《规定》还对“创模”专家的选定、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四阶段:2007 年 5 月,“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使得国家不得不放慢了“创模”的脚步,反思“创模”考核指标存在哪些缺陷,下一步的工作该如何开展,对于环保模范城市该采取何种政策和管理措施, 才能充分发挥模范城市的示范作用, 这使得 2008-2009 年全国“创模”工作几近停滞。 2010 年 4 月,环保部在宜昌组织召开了“全国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现场会”,重新启动了“创模”工作,并将“创模”工作的重点向解决遗留的老问题以及加强对已命名的环保模范城市的复查上来。 同年 9 月,环保部决定开展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复核和再评估工作, 对 2008年前经原国家环保总局命名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区)和考核验收的创建城市开展复核。第四阶段的政策制度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出的。 2011 年 1 月,环保部印发《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与管理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创模”工作中的创建、复核以及后续监督管理等都做出了极为详尽的说明。 相比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的政策制度有六个特点:一是简化了创建程序,取消了对地方政府的授牌及表彰活动,同时对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进行详尽的明确,可操作性明显增强。 二是突出创建过程,明确了“创模”规划及其年度实施方案是城市递交创建申请的必要条件,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是考核验收的重要内容,未通过技术评估和考核验收的,需两年后重新递交考核验收申请。 三是规范内部管理,对提出考核验收申请的城市,环保部在 2 个月内组织进行技术评估, 技术评估工作结束后 15 个工作日内向申请城市反馈技术评估意见。 对通过技术评估且经确认完成整改的城市,在 3 个月内组织进行考核验收。四是明确了工作原则,坚持国家指导,分类要求;城市自愿,重在过程;公众参与,信息公开。 同时兼顾了中西部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特点。 五是设立有效年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有效期为五年,到期前一年需递交复核申请,否则视为自动退出,再次获得称号需重新按创建程序进行。出现未完成总量削减任务、发生重特大环境事件、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有弄虚作假行为等情况的,撤销荣誉称号。六是强化信息公开,创模城市政府要向社会公开创模规划、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创模指标年度完成情况、环境质量状况、创模工作动态等。《办法》的颁布,标志着“创模”的政策制度已经走向成熟。

三、“创模”指标体系的发展。

在 1996 年原国家环保局授予张家港市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的时候,还没有考核指标体系。 1997 年才首次确定了考核指标。其后,“创模”指标体系紧紧围绕环保中心任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形势及时进行调整,指标体系从单一的环境保护内容发展成为环境保护、 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兼顾的格局,指标体系的动态调整和不断完善,带动了环保模范城市的持续改进。 指标体系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 2.

第一、二阶段:1997 年,国家第一次制定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考核指标体系, 并在 1998 年对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该阶段指标体系可分为基础条件和考核指标两大部分,共计 27 项指标,其中考核指标包括社会经济、环境质量、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四个方面。

第三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 国家对城市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 1997 年的指标体系相对滞后。 为确保环保模范城市的典型和表率作用, 促进已命名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进一步提高水平,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原国家环保总局在 2002 年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印发《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实施细则(调整方案)》。 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到西部部分城市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现状、城市特殊的地理气候特征以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对西部城市实施分类指导。 调整的指标主要有“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空气污染指数 API”、“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等,同时增加了“中小学校环境教育普及率”指标。

第四阶段:2006 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为了进一步规范“创模”

工作,结合《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十一五” 环保规划要求, 对第三阶段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大幅调整;同年,为了促进考核指标与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衔接,再次对“创模”指标解释进行了细化或调整,增加了一些补充规定。 调整后的指标体系分为基本条件、 考核指标和参考指标三个部分,共计 32 项指标,其中考核指标与前三个阶段相同,包括社会经济、环境质量、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四个方面。 第四阶段调整的重大变化在林逢春的文献中已有详细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全国环保工作水平的逐步提高, 社会各界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寄予更高期望,提出更高要求。 根据当前形势需要,2008 年环保部印发《关于印发<“十一五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及其实施细则 (修订 )>的通知》。 第五阶段的考核指标体系取消了参考指标,并将其考核内容融入到其它考核指标中去,共计 26 个考核指标。第五阶段的考核指标体系淡化了 GDP 的概念,更加注重环境质量,突出污染减排等工作重点,在指标限值、考核要求与考核范围方面有较大调整,对地表水和空气环境质量、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工业企业稳定达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管理要求更加严格。除要求为城区供水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指标达标外,还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和水质保障工作提出严格要求。

二是对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考核要求更加严格。城市辖区内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均要达到相应功能水体要求,无功能水体需消除黑臭。 全市域内跨界断面出境水质达到国家或省考核目标。

三是对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标准更加严格。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要达到 85%,主要污染物年日均值还应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大城市还需将臭氧纳入监测与控制范围。

四是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行要求更加严格。 36 个大城市污水处理率要按指标要求达到 95%。 生活垃圾、污水和危废处理设施要安全稳定运行,生活垃圾渗滤液要达标排放,污水处理厂污泥要进行安全无害化处置。渗滤液和污泥处置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工艺难度也比较大,模范城市应该在此方面作出表率。

五是对工业企业稳定达标要求更加严格。考核范围扩展到全市域范围,对重点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淘汰落后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考核指标突出强调,重点企业应实施清洁生产,各城市应按国家规定制定清洁生产审核计划,并按年度计划严格实施。

第六阶段:第五阶段指标体系已紧密围绕国家环保的工作重点,仍然能够基本适应“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需要。 但由于已进入“十二五”,不宜再称“十一五”指标体系。 为保持原指标的严肃性和政策连续性, 第六阶段指标体系未对第五阶段 26 项指标作调整,仅对个别指标的实施细则内容进行微调,对考核要求进行了细化。

一是强化时段要求。 明确了“创模”考核时段要求,对需要考核“近三年”的指标和考核上一年度的指标进行了明确,同时要求资料整编按现行指标体系对近三年数据和当年数据进行整编。

二是基本条件更加严格。原第二项“无重大、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调整为“无重大、特大环境事件”,新增了“因意外因素的影响或者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群众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和“近三年未发生由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三是经济社会指标要求有所变化。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 GDP 用水量”均调整为近三年逐年降低,或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调整为近三年逐年下降。 上述三项指标不再要求“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要求落实节水政策、结构调整、工程项目等措施。

四是强化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及污泥处置。 36 个大城市实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0%、城市污水处理率≥95%”

的双控制;城市污水处理总量执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报表制度》,对镇级污水处理提出了要求。 新增并强化了污泥处置要求,对非处理处置的污泥规定了脱水至含水率 50%以下。

五是对工业企业达标排放要求更加严格。 对市域内工业企业、重点工业企业、重金属污染排放企业分类提出要求。 新增了“对五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行业、七个产能过剩行业、双超双有(超标和超总量排放、有毒有害)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并报环保部公告”、“重金属污染排放企业建立特征污染物日监测制度并向环保部门报告监测结果,环保部门对重金属排放企业车间开展监督性监测”、“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点企业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要求。

六是强化了生活垃圾处理要求。 除继续要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外,还要求重点流域城市现有全部生活垃圾填埋场自行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并执行《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

七是公众对城市环保的满意率由≥85%调整为≥80%。

八是强化了新建项目环境管理。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仍要求达 100%,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由 90%调整为 100%,规划环评执行率由 80%调整为 100%。 同时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由“当年”改为“三年内”。

四、建议。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创模”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相关政策制度和指标体系也趋于完善,但要继续保持“创模”工作的先进性,持续发挥其在推动环保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政策制度和指标体系的调整完善工作就不能停滞不前,不断完善、持续改进、强力推进才是确保“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含金量的必要手段。 笔者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对未来“创模”政策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创模”工作要扣住环保工作的脉搏,紧跟发展的步伐,充分发挥“创模”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以最大限度发挥“创模”这个“超级”平台的作用。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下阶段的政策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应丰富这方面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倾斜性,将其作为“创模”、复核以及日常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是建立完善的“能上能下”机制。目前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数量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甚至出现了珠三角、长三角和山东半岛等模范城市群。大量环保模范城市的涌现使得各城市又站到了同一起跑线,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环保模范城市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只有严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数量,建立并落实“能上能下”的机制,才能使环保模范城市这块招牌永葆活力。

三是推动环保模范城市建立长效机制。“创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运动战,必需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全方位构架大环保格局,才能有效发挥“创模”工作平台的积极作用,而在现行的政策制度中,并没有就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建立怎样的长效机制做出严格和规定和详细的说明,从而使得部分城市在“创模”完成或者复核通过之后,环保工作重回孤军奋战、徘徊止步的状态。

四是继续加大分类指导的力度。对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型城市以及目前还没有环保模范城市的省份开展“创模”工作要给予大力支持,进而带动区域“创模”的热情,促进区域环保工作的发展;对于复核的城市也要进行分类指导,突出考核重点,精简“创模”或复核的内容,这样才能集中火力解决城市突出的环境问题,实现环保模范城市促进环保工作的初衷。

五是取消考核的空白期。现行的管理制度要求环保模范城市五年一复核,而考核指标的考核时限最长为三年,部分指标考核上一年数据,资料准备过程中也仅需准备三年数据,这样造成了创建成功或者复核通过后两年的空白期,会对环保模范城市的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的通知[EB/OL]。http: //mep.gov.cn /gkml /zj /bgt/200910/t20091022_173745.htm,1997-01-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名单。wfs. mep.gov.cn/mfcs/mfcsmd/201106/P020120428338468713596.pdf,2012-04-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积极开拓创新巩固提高工作水平努力开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新局面-在全国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mep.gov.cn/gkml/hbb/qt/201004/t20100427_188761.htm,2010-04-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区活 动 的 通 知 [EB /OL]。mep.gov.cn/gkml/zj/jh/200910/t20091022_173142.htm,1999-01-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对拟命名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行公示制度的通知 [EB /OL]。mep.gov.cn/gkml/zj/wj/200910/t20091022_172005,htm.2001-01-04.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的若干问题的说明》 的通知[EB/OL]。mep.

gov.cn/gkml/zj/bgt/200910/t20091022_173833.htm,2003-05-13.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报送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网站材料的通知 [EB /OL]。mep.gov.cn/gkml/zj/-bgth/200910/t20091022_174120.htm,2004-06-03.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查要求的通知[EB/OL]。mep.gov.cn/gkml/zj/bgt/200910/t20091022_173885.htm,2004-07-06.

[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及其实施细则》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与管理工作规定》 的通知 [EB /OL]。mep.gov.cn/gkml/zj/bgt/200910/t20091022_173952.htm,2006-03-27.

[10]任静,于鲁冀。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现状及展望[J].四川环境,2011,30,(6):149-15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召开全国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现场会的通知[EB/OL]。mep.gov.cn/gkml/hbb/bgt/201003/t20100323187209.htm,2010-03-1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核和再评估工作的通知[EB/OL]。mep.

gov.cn/gkml/hbb/bgt/201009/t20100928_195121.htm,2010-09-21.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与管理工作办法》 的通知[EB/OL]。mep.gov.cn/gkml/hbb/bgt/201102/t20110212_200595.htm,2011-01-27.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调整《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 及实施细则的通知[EB/OL]。mep.gov.cn/gkml/zj/bgt/200910/t20091022_173806.htm,2002 -11 -19.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及其实施细则》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与管理工作规定》 的通知[EB/OL]。mep.gov.cn/gkml/zj/bgt/200910/t20091022_173952.htm,2006-03-27.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一五”“城考”和“创模” 考核指标及其实施细则补充说明的函 [EB/OL]。mep.gov.cn/gkml/zj/bgth / 200910/t20091022_174292.htm,2006-11-26.

[17]林逢春,燕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时空演化及相关制度回顾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3(31):88-92.

[1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及其实施细则 (修订)》[EB /OL]。mep.gov.cn/gkml/hbb/bgt/200910/t20091022_174766.htm,2008-09-21.

环境管理制度及考核细则篇3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管理认为,管理有三个层次,一是规范化,二是精细化,三是个性化。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人的关键一步。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求把每一项工作都抓细、量化,有利于落实到行动中。

 

“精”就是切中要点,抓住运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细”就是管理标准的具体量化、考核、督促和执行。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的落实,以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

 

2施工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2.1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要求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

 

目前水利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以浙江省为例,20世纪末,省内水利一级资质企业屈指可数,而今省内水利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达数十家之多。同时市场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利润空间逐渐缩小,整个行业进人了微利时代。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通过精细化管理,合理降低成本。唯有如此,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有可靠的保证,企业才能在面对竞争时脱颖而出。

 

2.2精细化管理是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筑行业目前倡导的“精益建造”、“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等均要求企业实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而精细化管理作为科学化管理的第二个层次和发展阶段,是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的具体体现。“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要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求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领域节约资源,提髙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就施工项目而言,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才能进一步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各种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益,构建节约型工程,以实际行动争当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表率。

 

2.3精细化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现状的迫切要求

 

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由于传统和施工环境影响,大部分施工管理比较粗放。具体表现: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计划编制粗线条,可执行性差;施工组织设计深度不够,往往缺乏可操作性;缺乏成本意识,成本核算控制体系很不完善,成本控制能力不足,有的项目为了降低成本甚至偷工减料;施工管理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具体到个体项目的施工管理,普遍存在岗位之间职责分工不甚明确、管理随意性,容易出现推倭扯皮现象;做事粗放,缺乏精益求精的意识和作风;个人责任、企业利益常常被轻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隐性规则泛滥,使执行力大打折扣。

 

邹春江,等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而要避免和消除上述不良现象,就必须加强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施工项目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施工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项目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企业管理更重要的是以实现提高企业运营绩效为目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就是要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要能力。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有强大的执行能力和高超的运作水平,所有这些都依赖于精细化管理的强大支撑。

 

3精细化管理的初步探索

 

3.1转变观念,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施工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目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项目管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效益,就必须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

 

3.2规范管理制度,夯实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规范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

 

在项目精细化管理探索过程中,我们结合项目实际,设计制定了八个方面的管理制度,包括:(1)施工技术文件编制规范,包括单位、分部、分项施工组织设计,年度、季度、月施工计划编制,工程计量结算等;(2)现场管理制度,包括各管理岗位、工种的岗位责任制,现场管理制度、场容场貌管理制度等;(3)劳动纪律,包括考勤制度、请假制度等;(4)成本管理制度,包括材料采购、领用,仓库管理、材料节约奖励制度等;(5)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业务费用开支规定等;(6)合同管理制度,包括分包单位评估制度、分包单位合同管理制度等;(7)劳动用工制度,包括工资制度、收人分配考核制度等;(8)后勤管理制度,包括办公室管理制度、资料文件收发制度、食堂管理制度等。

 

但凡企业都有规章制度,但涉及到各个施工项目则往往失之于“千岗一面”,不切实际。以施工项目五大员为例,岗位职责往往没有结合项目业务流程专业化,具体性地描绘岗位的工作权责。而精细化管理需要的是能够实实在在指导不同岗位的员工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的规范指引,实现各岗位职责的精确定位。

 

在设计员工岗位职责时,我们对岗位管理的职责权限作了明确界定。以《质检员岗位职责》为例,公司仅规定质检员负责单元工程质量检验的终检,项目部岗位职责则规定了质检员负责单元工程终检,且必须在终检合格后2h内给出检验结果并通知相关施工班组、施工员和监理工程师。

 

3.3注重过程控制,实现精细化管理

 

有了具体的规章制度,还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在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而各自为战、多重管理或管理真空的问题;各个部门之间、各个岗位之间衔接配合不好,出了问题则各部门互相推脱责任。由此看来,精细化管理,程序甚至比制度更重要。要使我们的管理达到满意的效果,就必须通过具体的程序来保证制度的实施,否则只注重制度而不注重程序,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制定具有可操作性、易执行的管理程序,也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工作。

 

为了使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我们先后制定了《来文处理暂行规定》、《工程资料编制报送程序》等程序文件,明确了各项工作的程序。以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为例,必须按以下程序逐级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一分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一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一施工作业指导书。具体规定: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编制,公司总工审核;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由专业工程师编制,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核;作业指导书由工段长或技术员编制,专业工程师审核;要求分级编制分级负责。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将施工作业分成若干个步骤或作业程序,并对每一个程序再规定工作的具体时限和要求,使得工作人员只要按照作业程序操作即可完成。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内容规定必须有施工工艺、作业工时、设备和工器具、作业人数、质量要求、安全、标准化和环保注意事项等。

 

计算机的普及为运用信息化进行程序化管理创造了条件。通过建立局域网可以将工程技术经济文件及各类程序文件利用局域网在业主、监理工程师及各相关部门之间进行文件的传递、签证等。

 

3.4结合精细化管理,推行量化考核

 

通过岗位职责的精确定位和强化程序管理,结合细化的权责提炼出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进行绩效考核是精确化管理的细化。水利工程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与一般工业产品的流水线不同,量化考核有其特殊性。量化成果的测算,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技巧。但就具体工序作业而言,仍然有许多可以进行量化考核。因此,在工作中预先就要制定科学的评估机制,并分项进行量化,形成数据信息。以质检员的绩效考核为例,我们采取了混凝土浇筑开仓检验一次通过率、单元工序检验的一次合格率、单元工程优良率作为量化考核指标,逐一进行量化后,即可确定绩效考核指标。

 

量化管理的难点是考核。为了确保考核的科学、公正、公平、公开,除了员工的自我评价和项目部的考核,还引进了第三方考核机制。即将与管理岗位相关的业主、监理工程师、劳务分包单位引入考评,旨在考核管理人员为用户服务的绩效。“无威不足以立规矩,不惩不足以守规矩”,xt员工的绩效考核要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兑现。对于工作优异、绩效考核成绩优秀的提高绩效工资系数;对于成绩较差的,下浮绩效工资,连续三个月绩效考核不达标者离岗培训。

 

4推行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4.1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观念亟待转变

 

精细化管理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种管理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接受,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但目前大多数水利施工企业对此缺乏认知,有的管理者认为精细化管理过于繁琐,不适应施工企业;有的认为精细化管理虽然好,但实行起来比较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的步骤日益加快,和市场息息相关的企业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企业粗放管理和扩大外延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显露出它的弊端,企业管理者亟待转变观念,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4.2精细化管理必须加强企业规范化建设

 

近些年来许多企业先后通过了ISO9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认证,但这些体系往往滞留在通过认证层面,为的是为企业投标增加一些筹码,真正贯彻到具体施工项目往往比较少。

 

科学化管理分为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管理三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要推行精细化管理首先要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其落到实处,只有在规范化管理达到一定的基础和水平之后,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才不致成为“空中楼阁”。

 

4.3精细化管理必须提高全员素质

 

施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管理人员尤其是施工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水平较低,而实施精细化施工管理要求有较高管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因此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和造就大批专业人才。

 

4.4绩效考核的量化指标尚需不断探索

 

要确保精细化管理有效实施,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量化考核,但量化考核要真正落到实处,首先是量化考核指标的落实。由于水利工程单一性的特点,尤其是一些无法量化的指标如何定性并进行考核,需要在施工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

 

环境管理制度及考核细则篇4

1.组织机构层级多,人员结构不合理。传统的公司、项目部、作业班组的直线职能制造成了组织机构层级多,运作成本高。人员组成中一面是初级普通型的职工偏多,一面是管理型和技术型的人才奇缺,造成了人员结构失衡。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人才流失明显。由于工程施工企业工作环境艰苦,工作条件恶劣,责任又重大,造成企业的中青年技术及管理人才、骨干的大量流失,从而更加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成本加剧。

2.员工技能培训不到位。人力资源培训只满足于取证上岗的基本需求,或者由一些业务部门举办短期培训班,仅限于岗位培训,只着眼于眼前,不能形成贯穿于员工在企业供职的全过程的培训体系。绩效考核不到位,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明显。目前的工程施工企业中项目开工或业绩完成较好时,职工收入偏高,而项目接近收尾或业绩完成不好时,职工收入偏低,甚至还有的项目由于领导的思维意识决定了职工的绩效薪酬分配不合理,职工往往感到收入没有保障,传统的薪酬体系激励的作用不明显,企业或者项目的职工凝聚力不强。

3.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形成统一标准。传统的工程施工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得不到足够重视,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形不成统一且有持续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常常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弊病,无法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能解决现场技术难题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由于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晋升考核机制,没有对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近期及长远利益的设计,造成了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给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使用成本。

二、工程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精细化管理策略

1.建立精细化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企业的长足发展依赖科学的发展战略,员工是企业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者,制定科学的精细化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实现的根本。故而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科学的分析,制定相应的短、中、长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以确保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人才引进。严把人才入口关是实现用工制度优化的关键。必须尽力打破身份界限、特权门第和人情关系对用工的干扰,使整个企业用工系统达到最优化。人力引进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按需招聘的原则;坚持优化配置的原则;坚持统一招收的原则。人才引进的渠道:全日制高校毕业生接收,外部人员调入以及高技能人才引进。

2.建立精细化的员工培训体系。建立一套企业人才培训体系,高度重视员工的继续教育,并设计一套完善的考核体制,是企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人才队伍的建设。“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绝不是一句口号。如果干这个专业的人不专业,那么无论工作效率、工作要点以及判断都有问题,都会有阻于系统的建设。从工程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重点进行如下两方面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领导水平,因此必须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作为组织的管理领导核心,要有能力建立一种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机制,从而使班子领导成员能尽心尽责发挥能力,使下属能各尽其能,凭能力在组织中立足。加强职业项目经理建设,用制度去约束去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管理水平,专业系统技术人才建设。从工程施工企业现状分析,要优先建设工程技术、试验检测、经营核算、安质环保、物资设备、财务管理六大系统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3.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必须要有精确和便于查询的数据,开发一套操作性强的网络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用IT技术,使人力资源管理做到精准、精细,数据要有记录,对结果要有稽核以保证其完整,而且必须要做到容易查询。及时快速为领导提供精确的数字,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岗位责任书》明确了各岗位的职责及绩效考核标准,但是只有将考核结果与员工与职工的奖惩、收入分配、职务晋升相挂勾,才能使绩效考核真正落到实处,达到奖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培养亲和的企业文化氛围。良好的企业文化及人际环境使人心情愉悦,更有助于凝聚人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人才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长期受到企业精神的影响,进而转化为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结束语

工程施工企业要想降低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必须改变粗放式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无止境,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更无止境。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绝对不能是一场运动,一个口号,也绝对不会是一次性到位的,这是一个持续改进和循环的过程,要将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文化深入到每个职工头脑中,运用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精准的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环境管理制度及考核细则篇5

关键词: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依据;问题

排污许可证制度于70年代初在美国、瑞典等国家实行,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核心。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总量控制配套制度,从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试点开始推广,1991年全国有16个试点城市[1-2]。广州市于1998年启动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6],经10多年实践,2014年持证排污企业已达1万多家,本文总结、分析广州市近年实践经验,并提出排污许可证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1 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政策依据

国际上,排污许可证制度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污染源监督管理的核心制度,已逐步实现制度化,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无许可排污的处罚十分严厉,且通常要负刑事责任[3-4]。

我国的排污许可证制度也一直在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上探索前行。1988年3月,原国家环保局下发了《关于以总量控制为核心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和开展排放许可证试点工作的通知》(88环水字第111号),要求各地分期、分批对重点污染源实行排放许可证制度,对不超出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颁发《排放许可证》,对超出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颁发《临时排放许可证》,并限期削减排放量[5];2000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规定以总量控制作为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基础,以排放许可证作为总量控制制度实施的法律形式和手段。2000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了《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在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内实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2008年1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下发《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但一直没有印发实施;2014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施行,其第四十五条明确“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广东省2001年7月出台了《广东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该办法仅有框架性规定,由于缺少立法和实施细则,省内各地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进展较慢;2009年12月,《广东省排污许可证实施细则》印发实施,该细则明确了核发条件、核算方法、监督管理等内容;2013年12月,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排污S可证管理办法》,该办法在排污全面许可的理念下进一步规范了排污许可证的办理条件和程序,强化了排污许可证的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综上,《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大气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成为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法律保障,广东省和广州市据此制定各自政府规范性文件开展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

2 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必要性

2.1 是规范环保部门监督管理活动的需要

向排污单位发放排污许可证,可把各项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排污口。对企业来说,守法的内容更具体了,环境权利义务更清晰了;对环保部门来说,对各污染源的管理内容更明确了,既有利于提高环保部门的监管效率,又利于规范管理。

2.2 是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的需要

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需要把增加污染治理设施和强化监督管理结合起来。排污许可证是分解、落实污染物削减的主要管理手段,可将削减任务落实到具体监管企业和污染减排项目,促使企业通过清洁生产、治理技术改造等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2.3 是通过经济手段保护和治理环境的需要

行政命令式的固定污染源管理手段不但成本高,且具有不可持续性,排污许可证制度有利于污染排放管理更加法制化、程序化、精细化和规范化,实现环境资源的再分配,随着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治污成本与排污量直接相关,减排成本小的企业将积极降低排放量,并将排放量许可指标卖给那些治污成本较高的企业,从而实现通过经济手段保护和治理环境的目的。

3 排污许可证制度在广州的实践

3.1 实践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广州市已在排污申报登记的基础上向企业发放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进入二十世纪,随着总量控制制度的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加强,2007年市属企业发证单位为179家,2008年为276家,2009年增加到581家,发证企业约占市属企业的50%。

2008年6月和2009年3月,广州市分别印发了《关于加强排污许可证核发与管理工作的通知》(穗环[2008]13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工作的通知》(穗环[2009]59号),明确了排污许可证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使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得以在全市全面铺开,到2014年,全市持证企业已达1万多家,全部涵盖了全市纳入环境统计的工业企业。

3.2 存在问题

3.2.1 未能充分发挥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污染物总量减排中的作用

由于排污许可证总量指标是以环境统计数据为依据进行核定,而环境统计数据与总量减排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同,使排污许可证制度难于与总量减排工作紧密结合,未能充分发挥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总量减排和区域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2.2 排污许可指标分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还有待提高

排污许可证总量指标的分配在很多情况下是以历史数据为依据,未与当时的最佳实用技术(BAT)或最佳管理实践(BMP)等结合起来,没有充分考虑排污单位的污染治理潜力和生产工艺水平,指标分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不够。

3.2.3 许可证制度的加强与行政管理资源的不足存在矛盾

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增加环保行政资源投入,特别是排污许可证核发范围的扩大,直接导致环境监察部门在排污量核定、许可证监管等方面的工作量大幅增加,行政管理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4 思考与启示

4.1 排污许可管理的地位不断加强,将由总量控制的配套制度向污染源监督管理的核心制度转变

随着排污许可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排污许可制度作为环保管理的基础制度不断得到认同和强化,排污需要许可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对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等行为的处罚越来越严厉。排污许可证制度目前已经初步把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收费、总量控制、限期治理、落后产能淘汰、污染源监测与报告等环境管理制度串联起来,逐渐成为污染源监督管理的一项核心制度。排污许可证作为污染源监管核心制度的概念模型见图1:

4.2 实施排污许可证分类管理,提升其实施效力

发达国家的排污许可注重分类管理,《广东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仅规定排污许可证的申领要求和需要载明事项,未对不同性质、不同排污复杂程度的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提出分类管理要求,未能充分发挥排污许可证加强污染源监管的作用,也降低了排污许可证的效力和权威性。

广州市目前对排污许可证实施了一定程度的分类管理,但主要是对建筑施工噪声和加油站等第三产业排污单位进一步简化许可证的载明事项和申领程序,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分类管理思路和工作机制,应强化对重点污染源的排污许可管理,提出基于最佳实用技术(BAT)或最佳管理实践(BMP)的污染排放和治理要求,实现差别化和精细化的环保监管,不断提升排污S可的实施效力。

4.3 完善排污许可管理流程,强化环评及三同时制度与排污许可管理的协同实施

由于目前新建项目获得行政许可的制度实际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而不是排污许可证制度,为使排污许可证制度发挥作用,就需要排污许可管理为项目环评审批、总量控制指标核定等进行政策和技术上的把关。因此,排污许可管理应适当在环评审批之前介入,排污许可管理人员参与审核项目环评文件,提出包括总量指标审核意见、排污与治理行为要求等项目许可意见供项目审批人员参考。

4.4 开展现有污染源排污许可证总量指标核定,实施严格的总量控制,并为排污权交易做好准备

实施总量控制需要各企业比较准确的排放量和科学的总量控制指标作为基础,排污许可证是总量控制的载体,因此,为提升总量控制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实现排污许可证现阶段的主要目标,需要对现有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上的总量控制指标进行一次全面核定,重新确定排污企业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最大允许排放量,尽量保证排污权初始分配的公平性,为将要开展的排污权交易做好技术准备。

参考文献

[1]赵若楠,李艳萍.排污许可证制度在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的新定位[J].生态经济,2014,30(12).

[2]段菁春,云雅如.中国排污许可证制度执行现状调查[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1).

[3]徐亚男.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总量控制工作中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4).

[4]闵红.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5]夏光,冯东方,程路连,等.六省市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情况调研报告[J].环境保护,2005.

[6]韩建光.广州市大气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J].环境科学研究,1995,8(2).

环境管理制度及考核细则篇6

【关键词】HSE;管理;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对管理学越来越深入的研究,HSE绩效考核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着重对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七建设公司的实际情况对HSE绩效考核体系进改进提出了建议。

二、HSE简述

HSE 是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的简称。安全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克服相关因素,使劳动生产的前提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并且企业财产不受到损失,人民生命安全也得以保障。环境是指人类的性质或功能密切相关的总和,所有的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综合。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还包括生态关系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健康是指身体无疾病,在心理(精神)保持良好状态。安全、健康与环境的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也紧密结合。

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是人类本身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一旦有松懈的管理往往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对人的产生伤害,二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又是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国家的恶性循环的安全、健康和环境。安全、环境与健康三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生命活动的安全、健康和环境问题是分开进行管理的,不仅带来人力、材料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由于三管理过程中的不平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因此,在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也应考虑安全因素。同样地,考虑到安全,健康的人,还必须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安全,在良性循环的健康和三个环境。这是因为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企业的生产过程,因此,健康,安全和环境因素如系统为一个整体的管理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选择。

HSE管理体系是指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构成了整个系统。它由许多元素构成,这些元素通过运行模式有机先进的、科学的、相互关联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套结构化动态管理系统。从它的功能来看,它是一种事前风险分析,以确定他们的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发生,为了有效的管理方法来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它集锦的预防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自律、自我完善、自我激励机制,因此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而且是一种现代企业制度。

和谐社会的建立、组织和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国际环境要求必须使用安全文明提品的手段和方法生产,实现生产工具(设备),生产过程(建设),设计和生产数据和用于安全的、可靠的、安全的,要在安全和健康的生产经营活动,保护工人,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甚至提供的产品和享受他们的生活环境不造成伤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损伤组织的风险和意外灾害的人民控制到最小,这是平等的保障基本人权和雇员的利益,劳工权利和劳工权益的保护。事实上,解决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雇主,雇员的安全问题,该制度的建立可以更好的使家庭的幸福,社会关系稳定和谐。

三、HSE在四川石化中的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考核由项目安全部归口管理,各分项目专职HSE管理人员具体负责,采用“日考核、周统计、月评比”方式实施。日考核:分项目安全科要坚持每日现场巡检,查出问题要如实填写在现场HSE监督检查记录上,详细记录每一违章项目所属违章级别(蓝、黄、红),注明应扣除的分数。

周统计:分项目安全科对一周各施工单位的违章/隐患情况进行统计,形成《每周现场情况统计表》,项目安全部再综合项目部对各分项目和各施工单位的检查与过程考核情况,对各分项目和各施工单位的周HSE表现考核打分,考核情况在每周的HSE讲评会上予以通报。

月评比:安全部对本月每周统计进行累积,依据各分项目和各施工单位的考核评分排序,激励先进,鼓励后进。

2.考核评分

HSE考核以现场管理为主,以《HSE现场管理考核评分表》为主要依据,评比打分以月为单位,每月基础分为1000分,实行红、黄、蓝三级管理,管理亮点有加分,违规有扣分。

(一)项目部对各施工现场HSE检查发现的隐患/违章以双倍标准对分项目和责任单位扣分,若能够出示相关记录证明该项隐患/违章分项目或施工单位已经查处并正在整改之中,可不扣分。

(二)对于查出问题低效整改、故意拖延整改的施工单位扣除50分,对消极整改、抵触对抗等情节恶劣的施工单位扣除100分,项目部对施工单位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三)总包单位、监理单位和业主曝光的隐患/违章事件,扣除相应分项目和施工单位50分。如受到处罚,扣除相应分项目和施工单位100分。

(四)施工单位每出现下述情况一次或一人次,加50分

(五)一月内提出的整改均按期整改完成,并及时进行书面回复。

(六)每周的安全联合检查没有严重的安全隐患或者事故,得到项目认可。

(七)发现施工过程中重大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控制消除措施避免事故的。

(八)每出现下述情况一次或一人次,分项目和施工单位同时加50分

(九)在分项目每周的安全班前会上得到项目表扬;

(十)每日自检自行完善,得到项目认可;

(十一)在业主每周HSE例会上受到表扬或有亮点。

(十二)各单项工程达到一百万安全人工时,项目对分项目加100分,对分项目每个施工单位各加50分。

四、HSE绩效考核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考核的指标体系与单位实际不匹配

目前,石油企业的做法是今年年初根据上年的安全绩效完成情况,制定下一年的安全评价指标,并对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责任书,以更高的安全责任和目标,指标管理转移到下一级。这是一个由安全责任的实现非常有效,实施管理的科学实践,目标,然而,一些单位做这工作了。从一些单位的责任书中可以看出,评价指标,多数指标,过程指标与很少或没有领先指标;另外一些单位在一步一步的完成安全评价指标,只是一个简单的复制,甚至一些单位实际上是不相关的,如一物流服务单位评价指标也有一个“制止井喷事故”,一个单位的团队没有车辆指标,“停止同等责任以上的重大交通事故”中列出。对一些重要部件的一些单位,目标关键绩效指标,没有准确的测量,确认没有考虑其针对性和相关性,不符合的主要目标,与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没有实际工作的合理分解。

2.考核指标重结果轻过程

一些单位,习惯的做法是,在制定安全目标在今年年底组织一批人,基于评价准则的实施评价,只要不出意外可以评价,对每个人都安全奖,但在实践中没有什么坏的考试,是否采取具体的控制和不注重控制措施,成绩的关键位置和一般后,同样的重量,相反的过程控制的原则的有效实施,没有达到考核奖惩的目的。有一句谚语“安全管理,事故并不是诅咒,一整天的”,不是一个事故并不代表高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如果不实施过程控制,没有积累的过程,事故也不会排除。所以安全管理过程的监督,通过改进过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掌握日常安全动态,及时整改,确保良好的结果。

3.考核的对象未落实到人

这两年,安全管理工作接触最多的就是“领导意识,线性责任,属地管理”,要求各单位的领导人对一个人的行动计划,以分享经验,以在教学中的铅,以实现安全观察与沟通的铅,这些想法和做法最终目的是安全的责任和实施管理。然而,目前的评估缺乏约束,仍然是安全管理部门组织下安全管理部门的评估,在同一水平的HSE评估部门是困难的,“一把手”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这将导致失去两个器官切片检查,各级检查失败的单位最高领导人,难怪有人说绩效考核试验的人不是考官”。

五、“五个转变”构建HSE 绩效考核系统

HSE绩效考核体系的三个主要的HSE管理体系,是激励的重要手段,引导和约束员工行为。近年来,西南油气田,重庆天然气长运输部门试点的HSE培训,HSE管理示范为契机,不断探索的HSE标准体系,基层融合三培训和绩效考核体系的有效措施。在HSE绩效评价,改变执行的概念,突出系统,对HSE“五化”建设特点的绩效考核体系。

一件优秀奖,正激励。在绩效评价分数的设置,以80点为基点,为项目添加40分,为极限值120分,优良的工作,对现场检查,评价综合评价,满足规范的要求,按照考试规则。二是压力为指导,突出绩效辅导。HSE绩效考核与培训结合HSE,绩效辅导责任的确立,具有线性的责任和领土的管理团队,根据HSE目标考核后续培训和辅导培训要求。三厚细,突出一伙单。探讨一帮一个评估规则的建立,并与每个岗位的具体点的推理规则的实际,考核周期,团队执行部门月度考核,季度考核,确定个体根据评估团队和部门的周期。四是可变的控制来防止,突出预警功能。设置方向指标,对预防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的重点,突出的不安全行为的频率,观察百万工时安全统计,事件报告数的问题,分为黄色,橙色,红色警戒三,根据不同的颜色警告实施不同的绩效指导措施。五是软到硬的,优秀的定量评估。考试规则量化,一些软指标为硬性指标,比较评估规则,需要奖励或惩罚一目了然。

六、创新班组建设管理方法

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顺应石油测井行业发展需要,开展基层建设深化工程,强化基层班组建设。

1.记住一个“使命”,为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先进的测井技术服务。多年来,团队坚持“一切为核心价值观念的石油和天然气”,充分发挥了先进的测井技术的优势,严格实施测井作业流程和HSE管理体系,创建“五型”的国际一流的工作团队。

2.坚持“两结合”,创建学习型团队,打造学习型团队。坚持“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基于工作的学习,工作学习化”的理念,建立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员工的自我学习计划和评估机制,提高工作技能的培训,规范操作等。

3.“三种方式”的实践中,人民的凝聚力,增强团队活力。在民主管理、班务团结人民,团结中国油模型人和标杆团队荣誉,真理的相互衔接,提高团队的活动。

4.坚持“四字”的承诺,提高执行。团队已经形成了“严格,精细,真的很快,”的团队管理模式。坚持“严格”,严格的制度的实施与监督;良好的“细”,测井任务落实,责任到岗;倡导“快”,所有的指令行动执行有力;抓住“真实”的话,管理工作的开展。

5.实施“四个方面”管理,提高技术服务质量。抓安全管理,筑牢安全大堤;抓质量管理,严把质量关;抓生产管理,拓展服务领域;抓开拓市场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市场占比逐年大幅提升。

七、结束语

传统的HSE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只有从管理阶层进行改革,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完善HSE绩效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杜鱼.HSE绩效考核体系的实践与探索.HSE绩效考核体系的实践与探索.2010年5月,第3期,16-18.

[2]郭玉冰.报业集团综合管理部门绩效考核的实践与探索.新西部下半.2012年4月,第4期,243-247.

环境管理制度及考核细则篇7

一、促进机制良性化,让管理体制“顺”起来

建立“灵活、高效”的运作机制是保证城市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的前提。一是成立专门机构。2011年11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城市管理局与住建局剥离,划拨政府序列。城管局内设一办(综合办公室)、三大队(环境卫生管理大队、园林绿化管理大队、城管监察大队)。通过科学系统性的分工,明确了城管行政执法责任,进一步调整理顺了城管行政执法队伍权限,实现了工作任务的高效落实。二是建立联席制度。建立了城市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公安交警、工商、住建、环境等部门研究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遇见的问题,通过委托授予城管局一定的行政处罚权,使城市管理权限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理顺,促进了城管执法工作的开展。三是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县城管局按照行业标准,将城市管理责任细化,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的城市管理工作目标考核细则,将城市管理目标分解细化到每个环节,把各项管理任务分解到股室,落实到个人,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按照工作目标考核细则的标准和要求,工作目标考核领导小组每周不定期考核三次以上,严格兑现奖惩。实现了城市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长效化。

二、保持清洁常态化,让卫生环境“净”起来

任何工作只有坚持常态化,才能真正做好、做成功。一是硬化路面清扫保洁全覆盖。将260名清扫保洁人员划分八个班组,根据不同路面的清扫保洁标准,按照人均4 500— 5 500平方米不等的清扫保洁面积,夏季早三点、冬季早四点进行晨清扫,日保洁,同时主街路的清扫保洁人员每天早、午、晚三次上门收取垃圾。环卫大队工作目标考核领导小组每天进行考核,对考核情况认真记录,严格兑现奖惩。二是主要街路确保垃圾不落地。为消除二次污染,在城市主街路取缔了垃圾箱。三台压缩式垃圾收集车,每天早6点至晚9点在主街路定时循环收集垃圾,一类街路实施机扫作业,提升精细化机械作业水平。同时,本着“不留死角”的原则,将城镇所有公园、广场、三角地带、城乡结合部的卫生纳入日常管理,努力做到每一个面、每一个点的环境卫生水平一个样。三是垃圾清运做到日产日清。把12台垃圾清运车辆分成12个班组,每天在责任区内循环清运各党政机关、住宅小区、居民区的生活垃圾,本着多劳多得的原则,按照大车25元/车、小车20元/车的标准支付垃圾清运费用。环卫大队工作目标考核领导小组根据垃圾清运考核细则,对清运质量不高的,进行处罚,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四是冬季街路冰雪不留痕。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承担、全民参与、城管督办的原则,层层分解清冰雪工作任务、落实职责,实现了“以雪为令,随下随清”和“大雪三日清,小雪当日净”。城管局购买2台铲车、5个滚刷、1台融雪剂播撒车,并组织社会18台铲车,50台清运车辆,400余人力集中对镇内5条、31万平方米公园广场和背街巷道的冰雪进行清运。改装了两台污水收集车,冬季对下水管网不完善的地段每天分三次上门收取污水,杜绝了向路面乱倒污水,确保冬季路面不结冰。

三、推进城市园林化,让生态环境“美”起来

坚持以创建“园林名城”为目标,在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保证高质量的前提下,力求不留遗憾、不留败笔,扎实开展园林绿化工作。一是大胆尝试,绿化建设施工和绿化养护工作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工程招投标方式,将镇内街路及公园广场绿化施工建设和绿化浇水、剪枝、除杂草、修剪绿篱、保洁、涂白、病虫害防治等绿化养护工作进行发包,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有效提升了城镇绿化建设档次和品位,绿化苗木成活率和养护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全面提高。二是提升品位,全力开展绿化行道树和花卉栽植工作。连续5年在11条街路以及公园广场、机关单位等地,栽植串红、牵牛、孔雀草、彩页草等各类花卉20余万株;在标准街、公园广场栽植大叶丁香、榆叶梅等各种灌木近300万株;根据街路实际情况,结合各类绿化树的不同绿化效果,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城镇内各类街路栽植、移植、补植金叶榆、金丝柳等13个品种2.5万棵。目前,街路绿化行道树的“一街一品,一街一景”绿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三是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绿化养护检查标准。指定专人对街道绿化养护工作进行全天候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养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因管理不善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形成了日检查、周通报、月总结等一整套管理模式,绿地养管工作已纳入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标准管理轨道。目前,城市绿地总面积达到261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3.2%,绿地率达到2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1平方米。

四、牌匾灯饰标准化,让城市面貌“靓”起来

环境管理制度及考核细则篇8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内涵,意义,编制流程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工作从普遍意义上讲包括三个层次:区域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包括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属于详细规划的第一个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是控制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等必不可少的内容,无疑这一层次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只是一个相对宏观层面上的控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应是在上位规划基础上工作的延续。

1.控规定义与内涵

控制性详细规划(regulatory plan)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二十二条至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根据城市规划的深化和管理的需要,一般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控规制定的意义

“控规”是借鉴北美大陆和我国港台地区实行的土地分区管制(区划)的原理,根据中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对城市建设项目具体的定性定位定量和定环境的控制和引导。它的产生弥补了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的缺失显示出传统的以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为主体的两阶段规划体系开始发生本质性的变化(陈荣,1997)。在1991年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首次把控规纳入法定规划体系,从而转向以“控规”为主导的规划控制和引导。

3.控规编制流程

3.1现场调研与资料搜集

1.现场调研

采用照相、摄像、录音和测量等技术手段,收集真实、一手的现状资料。地形、视线、重要节点、地标、公共设施、城市家居、开敞空间作为主要的拍摄点。拍摄应做到富含拍摄单体全貌、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特殊时间、特殊事件、特殊地点的拍摄采集(如民俗节庆、民族宗教仪式等),用于规划编制中对现状的重现和地块的使用要求。

2.资料搜集

收集电子版本和纸质版本的资料,包括:政府各部门《十二五规划》、上位规划、各专项规划、已批待建和已批在建项目资料、案例设计资料、Google航拍实景案例等。

3.2资料整理与分析

解读政府报告和相关文件,抓住政府的发展思路。

从规划区的历史、理论寻找其实际发展的脉络。

从选址、周边自然环境、道路交通、土地利用、用地功能、绿地景观、空间组织、建筑特征、遗产保护等方面,深入系统解析已建、在建、将建案例的设计特色。

寻找规划地块与解读案例的共同特征与差异特点。

在层层分析中提取有用信息。

3.3确定定位与特色,制定技术路线

项目的定位是整个设计的灵魂,项目的定位要与规划片区的具体发展条件和发展要求相适应,要与上位规划相协调。达坂城镇核心区控规结合上位规划、区政府的发展设想和自身条件,确定了“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小镇”的性质定位。

项目的特色是设计的亮点,在达坂城镇核心区控规中,“慢城、绿城、水城”是设计的特色。区域内绿地,以景观道路、慢行道路和水系为骨架布置线状滨河绿地和道路景观绿地;在水系集中区域布置片状的公共开放绿地;加之南部保留农田,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景观系统。主要道路红线外两侧控制20-30米绿化,结合道路绿化和慢行交通系统打造“井”字形线性公园。采用“反规划”的设计理念,建立从戈壁到湿地的连续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注重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引入农业景观,把农田作为绿地引入镇区,使镇区的绿地、水面形成绿楔;增加游憩休闲场所,让居民和游客尽可能的接触自然,感知自然。

3.4方案确定

从环境、交通、土地、功能、景观、空间、遗产等各要素角度,分析规划地段的自身特色,并积极思考前期分析案例在本次规划设计中的可借鉴之处与相矛盾之处。

思考并确定本规划的设计要点、特色以及规划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形成设计框架。

在以上详尽分析基础上,从规划系统性、区域性、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参考甲方设计意向,进行方案创作。方案创作时,也应从上述各要素角度出发考虑本次设计。

方案讨论和调整。优化、深化并完成方案。

3.5指标引导

在控规中,指标的引导是刚性的,城市设计的引导是柔性的。两者自成体系又相辅相成。

1.指标引导

控规对城市规划的应用作用,在于通过对几项主要指标的控制实现城市建设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化率、机动车禁止出入口的控制。

为了体现达坂城镇生态宜居小镇的建设目标和城市特色,除了规划区内建设大面积的生态绿地,镇区用地的容积率控制在0.5-2.0之间,采用低层低密度为主的设计目标。

在北部新区的规划中,行政中心和文展中心两个增长集合周边的用地以商业商务办公为主,可以相应的提高容积率。

建筑高度决定了城市的天际线,在达坂城镇核心区控规中,我们着重考虑了沿水系和大型绿地周边,视线开放区域内的建筑高度控制,使之形成错落有致、松紧结合的城市立面形象。

建筑密度与绿化率息息相关,互相制约。本规划以生态建城为发展目标,重点突出城镇的良好生态环境,所以绿化率的控制指标要求相对较高,下限控制在35%。在生态绿地内也应该严格控制建设容量,使生态宜居的环境有所保障。

2.导则制定

控规在编制中会涉及城市设计相关内容。其中各种导则的制定为指标引导提供了有形的支撑。达坂城镇核心区控规以本土与现代相结合为原则,致力于保持与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优良的城市环境品质,形成充满吸引力和活力的、优雅、秩序,具有历史感和现代化,特征鲜明的城市形象。

城市设计导则在整体架构的基础上,建立构成城市空间环境主导要素的建设指导原则,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其它城市建设领域的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协调有序的视觉环境建设。

为了树立达坂城镇的鲜明形象,在编制过程中对建筑设计、街道景观设计、步行系统设计、室外广告标识设计和城市家俱设计做出具体引导和要求。

小结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在城乡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本文结合《达坂城镇核心区控制在详细规划》的编制,阐述了控规的基本编制过程和编制体系,希望能对初学者有一定的帮助。

文献

[1]颜丽杰.《城乡规划法》之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从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分化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困惑与出路[J].城市规划,2008(11)

[2]鲍维科.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的新探索——以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为例[J].规划广角,2009(10)

[3]于一丁,胡跃平.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2006(5)

[4]唐历敏. 走向有效的规划控制和引导之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反思与展望[J].城市规划,2006(1)

上一篇:信用社区建设方案范文 下一篇:医疗救护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