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素质范文

时间:2023-10-02 16:18:36

教师职业素质

教师职业素质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青年教师 职业素质

一、普通高校培养维度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学历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普通高校对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的培养方式决定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素质基础。现行普通高校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专业知识教育具有系统性,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足,尤其缺乏对职业岗位技能的教导及职业发展能力的有效训练。

第二,学术研究指导具有前瞻性;但对专业应用方向的行业发展缺乏了解和把握,对行业存在问题的判断缺乏经验常识,特别是对基层部门的问题不甚了解。

第三,学科课程设置专业相关性强,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或学科的交叉性和拓展性不强。

第四,对创新能力培养不强,学生在科研、实习、自学方面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第五,对团队合作精神引导不强,学生认同团队目标,在团队目标实现过程中成就个人目标的意识较差。

第六,对沟通和表达能力的重视不够,缺乏对自我认知、主动修正心理问题的具体指导。

第七,校园文化突出民主、平等意识和质疑精神的宣扬,缺乏对如何理性看待学术权威和理性服从制度权力的宣传和指导。

普通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这些特点对一个刚刚走上学术科研和职业岗位的青年人影响是比较深的。高职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不适应就是因为“推己及人”,把自己在普通高校的学习方式和社会化经历“投射”到高职教育方式上造成的。

二、高职教育需求维度

许多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遵从教育部关于高职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评估的指导性意见,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素质要求:

1.“双师”素质

要求教师具有相关行业工作经验,能把课程知识与行业技能通过实训教学结合起来,教学目的具有明确的职业、就业指向性。

2.教学环节整体设计能力

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技能应用为先,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工作过程体验的动手能力,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和课程载体的整合。

3.实习实践环节的指导和示范能力

要求教师能熟悉学生实习实践工作岗位的流程和公司、企业生产、管理、考核的相关规章制度,对于学生实习中遇到的技能适应性问题和制度服从性问题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4.学术科研的应用性取向

要求教师能在专业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适应就业市场、校企结合的机制等方面开展针对性研究,切实解决高职教育的实际难题。

5.对青年教师群体的特殊性要求

由于青年教师群体特殊的年龄层次和思维活跃的特点,与学生交际关系亲近,情感更好沟通,所以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的素质要求还包括以下几项。

(1)关爱学生,主动培育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目前进入高职的学生一般都有高考挫败感,自信心不足。青年教师是“双师”结构的主体,应该主动适应行业需求、持续学习职业技能、给学生搭建成长平台和资源。

(2)对高职教师岗位特质的认同。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对很多高学历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就业选择,不是一种价值选择。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职业课程开发、实训教改等工作需要青年教师改造自己的“知识传授型”教学习惯和学术思维。

(3)产、学、研结合的能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学历较高,学术研究有一定基础。但在确定产、学、研结合方面还需要向产业、行业专家了解横向课题的应用价值,与高职同行搭建合作科研的团队,向“学术带头人”学习科研方向的选取经验,尽快形成个人产、学、研特长。

(4)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青年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开展项目实践,能在求真务实、善于合作、行业协作、社会服务等职业素质方面“教学相长”,提升高职人才“软实力”。

(5)能在承认和包容价值多元化的同时坚持主流化,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青年教师职业诉求维度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是在高等教育大发展、高职教育方兴未艾的时代变迁中走上教师岗位的。普通高校的培养烙印和高职教育的竞争压力都在青年教师身上有所反映,引发诉求。

1.建立和谐的高职师生关系

高职教育特色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职场领路人”和“师徒带教式”的关系。高职的青年教师们由于行业经验和教学能力都积累较少,缺乏对学生职场能力的有力引导,所以师生关系中得到的积极回应较少,影响教学精力投入和工作动力。

2.职业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荣誉感

青年教师的学历和学位较高,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较高,对自身职业的地位有相当的期待。但目前高职教育处在高等教育格局中的“二流教育”地位,科研、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较其他高等教育学校的教师低,使青年教师建立不起职业的荣誉感。

3.学术科研和专业发展的双重任务

高职“双师”素质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和实验实训室建设等是青年教师每天面临的工作重心,但现行高校教师评价还主要由职称水平决定。青年教师受到学术科研和专业发展的双重压力,解决不好就会顾此失彼。

4.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高职生源的不稳定、职场实训能力的不健全和学生就业的“底层化”使高职教育发展呈现阶段的不确定性。青年教师们对高职的未来没有足够的信心,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也呈现阶段性摇摆。

5.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青年教师这个群体,事业、爱情和家庭一个都不能少。爱情和家庭事务处理不好,影响事业的关注度和投入度。事业发展不好,影响爱情和家庭的稳定度和幸福度。青年教师希望能得到家庭对高职事业的支持、理解和尊重。

四、青年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的路径

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高职教育需求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诉求的比较分析,要做好高职教育,青年教师最缺乏的还是“双师”职业能力。这种能力在普通高校是培养不出的,只能依靠青年教师的持续职业岗位实践才能获得。高职青年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的路径如下。

1.定期委派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

通过国家、省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计划和校企合作的“委培班”“冠名班”等项目,学院定期派遣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学习,参与基层第一线的技术应用、革新和管理工作,切身体验岗位任务。并以此为根据改革课堂教学设计,及时传递职业技能需求信息。

2.开展项目化的专业社会服务,提升青年教师的“双师”人才科研能力

学院积极整合政府、行业集团和校内专业团队,成立产业园区、知识型企业公司或教师个人的工作室,开展专业社会服务。通过指导和帮助行业企业发展、参与实际市场运作,提升青年教师承担横向课题的能力,既能进课堂又能进企业的专业“实战”能力。

3.逐步推行教师“双师”素质和职业能力任职资格的基本要求

教育主管部门或高职院校人事、教务部门应逐步出台文件,规定青年教师不具备“双师”素质或没有行业两年以上实践经历的,就不能取得专业课程的任职资格,只能担任助教,做实训教学的协工作或讲授素质通识课。

4.省市人事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符合职业教育师资要求的职称评定标准

在高职教师职称的评定条件中,应该确定职业能力考核的核心地位;把青年教师行业实践经历和技能成果、把科研课题的市场应用成果、把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的成果重点反映到评聘标准中,让青年教师在这些工作上投入的精力和创新性劳动都能在教师的职称和待遇上有明确的回报和体现。

5.搭建“双师”特色的青年教师团队,优势互补,共同进行专业建设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保障,把从企业、行业选调的技术能手和校内的教学高手,把科研素质高的和职业学习能力强的老师整合到具有“双师”特色的青年教师团队中,共同开发职业课程、编写校企合作教材,指导学生实训和就业、创业,使不同个性和职业素质的青年老师都能找到学习、提升、竞争的职业方向。

6.搭建师生一体化的“技能型学习团队”,推进教学相长

高职院校的教学系部有组织、有规划地安排“双师”素质的青年教师担任“技能型学习团队”的指导教师,提供研究主题、研究项目,争取企业和行业、学校提供研究经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就业信心和职业竞争力,让老师在带领学生解决问题中提升职业价值和荣誉。

7.建立老中青“帮、带、教”的教师成长机制,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发挥老教师在学术科研上的经验优势,发挥中年教师在平衡事业、爱情、家庭方面的经验优势,发挥青年教师在行业实习实践上的经验优势。通过机制的保障和常态化,使这样的教师团队确立“帮、带、教”关系,结成职场“师徒式”的指导关系。

8.定期举行国家、省市各级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扩大优秀技能指导教师和“教学名师”的示范效应

教师职业素质篇2

关键词: 职业中学教师 职业素质 培养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旺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日渐扩大,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保障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关键在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更决定了学生素质的高低。要提高中职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人文素质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出现了很多不良思潮,对中职生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中职生一般文化基础较薄弱、不够勤奋,家境较好,自我认识和控制力差,同时个性突出,自我约束力不够。因而,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人格、技能,甚至教师的礼仪和服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提高职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认识,树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观;改变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努力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适当选用对话教育、小组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因素。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教育目标上,教师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合理的需要,使学生有主动选择的自由和权力,有发展个性的机会。二是教育方法上,教师首先要实施个性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率。其次,要以热情的态度,积极地帮助学生,坚定他们的信念,树立他们的信心。最后,要善意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和问题,友好地、耐心地帮助他们寻找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他们共同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行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三是教育评价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终身学习能力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是激烈变化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是新世纪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集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于一身的综合型教师。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学习能力,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而且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有利。

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正改变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组织方式、授课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质量效益及管理等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势在必行。因此,职中教师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与时俱进。

五、具有良好的心理学修养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精神沟通,情感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

在工作中,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让每个学生心中都充满阳光。信任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能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威望。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材。只有教师真心地信任学生,学生才会真心地相信教师,这样才能消除他们心中的隔阂,他们才会对老师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才会自觉地转变自己。让学生在轻松和谐、亲切自然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应该做到体谅、宽容学生,使教育真正深入学生心灵。在教育教学中,适当应用宽容的手段,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一些后进生由于自控能力较差,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失,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错,教师就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给学生台阶下。学生会从教师的宽容中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护和对他的人格的尊重,从获得这个尊重开始,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这是一个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努力提高创新能力,灵活掌握教学方法,才能出色地履行自身职责。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初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师职业素质篇3

 

关键词: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 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多数教师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和对学生的理解、尊重三个方面。[1]教师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业务知识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身心素养等方面。 

1.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中强调:“以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获取职业发展的基石,是职业学生通向理想彼岸的通行证。[2]由此可见,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形成,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1.2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体现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教师必须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科技文化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我们这行职业和劳动工艺的精神基础和哲学基础就是这样: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3]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积累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对新鲜事物的洞察能力。教师只有具备科学文化素养,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知识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师的身心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 

教师只有具备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更好的履行教师的职责,更好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锻炼健康的体魄。首先,教师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素养。教师应该多学习心理科学知识,加强自身意志品质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健康。其次,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素养的培养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升也是一种要求。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身心素养,才能积极的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现状分析 

2.1对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重视不够 

虽然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传统的职业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缺少动手操作实践经验,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教师素质自我提升意识不够,教育教学创新性有所欠缺。只有在思想上加强对教师素质提高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素质。职业院校也应该把教师素质提升作为学校规划中的一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系统的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分阶段对教师队伍进行建设。积极利用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素质自我提升,通过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管理活力。 

2.2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体制不够完善 

职业院校应该根据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来设置教育教学体制,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企业的高素质人才,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市场导向和产业定位来设置。只有完善的教育教学体制才能更好的完成学生的培养计划,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 [2] [3] 

。而目前职业院校缺少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制定的教师素质规范,教师激励和评价制度也有待提高,教师队伍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并不符合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在考核过程中忽略技能考核这一重要的指标,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标准也不明确。 

.职业院校教师科研意识不强 

具有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操作技能是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因而出现了一种“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职业院校教师科研意识有所欠缺,科研能力不强。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招生规模也不断的扩张,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也越来越重,导致很多职业院校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才去,这样也难以保证论文的质量。所以,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有待提高,培养科研型教师势在必行。

.教师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培训机会的不足和培训经费的欠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存在一定的问题。职业院校教师多沿袭传统的培训方式,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忽视职业院校教师理论与技能结合的培养,造成职业院校教师理论与实践不同步,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但是教师培训依旧与企业存在脱离现象,教师参与校外培训机会有限,专业教师对企业的产品研发或相关设备的操作不熟悉,造成教师无法将现在企业文化渗透到教育教育过程中去。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策略 

.提高教师素质自我提升意识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自我意识的提高是教师素质提升的前提条件,只有从意识上加强认识才能让教师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师具备了自我提高意识,才能积极的吸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具备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刻把学生的全面作为自我提升的目标,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建立健全的教师激励体制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保障,也是实现师德建设和教师角色行为的重要手段,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在教师管理体系方面要加强建设,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我校制定了教学科研及相关成果奖励实施办法,对优秀科研工作者给予了表彰,通过举行校内德育课教师说课比赛来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部分教师参加还参加省、市说课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以科研带动教师素质的提升 

科研水平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标志之一,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的培养,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以科研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增强科研意识,掌握科研理论,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以科研能力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我校在教师科研素质提升方面采取了多种方式,首先,成立了学校委员会,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带动教师的积极性,逐步规范和改进科研管理。其次,结合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扎实推进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学术研究工作,以科研带动全校的教学工作。最后,将科研成果与经济发展服务密切联系紧密,将成果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经验。 

.加强教师素质培训 

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校在教师培训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学校根据教师条件和发展需要,采取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培训活动,重视教师的职前、在职以及脱产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主动学习,给教师尽可能提供学习的机会。其次,在教师培训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各专业的专业人员素质进行培训,包括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就业素质等。再次,加强校企联系,建设教师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教师的多种技能,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 

综上所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不断的提高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建立健全教师激励体制,重视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加强教师素质培训,才能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为学校、社会不断的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职业素质篇4

[关键词]大学素质教育 教师职业素质 素质建设途径

教育兴衰,系于教师。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养。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关于教师素质的问题,古今中外谈论的、研究的很多,目的是为了寻求更有效的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对教师素质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适应素质教育需求,有效提高教师素质”是目前需要我们重点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素质教育对教师的需求

简言之,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民族或学生素质的教育。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劳技素质)的教育。它是一种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强调人的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它是一个伴随着学生成长而持续进行的过程,也是学生素质不断积累、提升的过程。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要求高校教师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智能潜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广博与专精结合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既是通才又是专才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做人与成才为根本目的,按照素质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深入地进行各方面的改革,诸如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方法、创设有效的教育模式、策略等,其任务复杂而艰巨。这对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教师职业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它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构成。概括地讲,对于一个身心健康、有较好文化底蕴的高校教师而言,决定其职业素质水平的重要因素就是师德修养、教育观念、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因此,要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师德修养

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身教重于言教。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的过程中,个人的思想情操、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以及敬业奉献精神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育和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志向、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中,注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培育灵魂”。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要首先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师德的基本要求。

2.教育观念

先进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育观念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有效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一切为学生发展,为一切学生发展”;其次,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要对立心理内化意识,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道德内化、知识内化与智力内化;第四,要树立创新观念,拓展多项思维,善于质疑,打破权威,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与创新技法。

3.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

“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成才”的使命,要求高校教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理论、学科理论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二要掌握宽阔的跨学科知识,把握本学科与有关学科的交叉、互动;三要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四要掌握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还要具有科研创新的能力。科研是最好的创新活动,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他的科研能力。对高校教师来说,科研既是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一种责任,它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也是时代和社会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4.教育教学能力

为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把掌握的知识有效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把握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设计、组织管理、过程控制的能力,沟通、引导、协调的能力,等等。

三、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建设的主要途径

1.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已要有高尚的灵魂。教师是直面学生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同时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感化。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素质修养,才能有力的说服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

第一,经常反思,培养“自觉认知”的能力。大学教师的自觉认知和学术自觉是其专业发展的前提。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进行评价、反思,并通过反思来实现对自身职责的自觉认知,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以教师职业作为人生理想和价值的重要体现,热爱学生,以学生的成长作为从教的目的,自觉开展学术研究,积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寻求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第二,不断学习,获得知识的“源头活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知识的“源头活水”。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日益加速,新理论层出不穷,新技术不断涌现,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地汲取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教师要在把握时展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探求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建立起符合时展特点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创新能力,以满足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积极实践,促进学术能力的提高。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还要积极进行科研立项,开展学术研究,编写教材,撰写论文,以提升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技能;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以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

2.学校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第一,在制度保证、机制促进方面下功夫,鼓励教师的自我成长。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热情鼓励和充分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推行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的自我成长,并在经验、培训、资格与升迁之间,形成一种较为清晰的联系。

第二,在教师的在职培训上下功夫,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重视先进教育观念的讨论与学习。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观念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更需要新陈代谢、吐故纳新。因此,学校要充分重视组织先进教育观念的讨论与学习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融入“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价值引导与自主构建相统一”、“民主尊重与严格管理相统一”、“个性教育、人格教育、主体性教育相协调”的教育观念。

(2)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从严执教、为人师表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严格制度和抓思想教育入手,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有效利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并通过多种渠道如组织研讨、宣传典型、做专题报告等开展师德教育,促进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为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浓厚氛围,强化了广大教职工的育人意识。

(3)多渠道加强教师培训,如通过开展学术报告、观摩教学、教学比赛、教案或课件评比、专题讲座等活动,激励广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通过选派教师学习进修、出国访问或参与学术交流等,扩大教师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

(4)重视教师课堂教学的临床诊断。由教育专家组成“教学诊断-评价-培训”小组,在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的基础上实施“以师为本”的教师培训。

(5)以“科研促进教学、教改推进教学”为目的,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42 .

教师职业素质篇5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素质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1.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教师专业化的目的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前期求生阶段、中期发展阶段、后期稳定阶段。首先,在前期求生阶段,即教师刚入职时,为了获得其他教师以及校领导的认可而投入大量精力去塑造自身的形象。在这个阶段,教师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职业竞争上,对教学投入不足。其次,中期发展阶段也是教师自我发展和提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为了完成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常常会将教学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最后,到了后期稳定阶段,教师一般不会有职业竞争的压力和职业发展的动力,所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2.教师教育理论。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就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坚持终身学习,成为具有渊博知识的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关注全体学生、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测性量化、实施反思教学、有效教学核心、有效教学策略。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聘用有效教师。有效教师指的是具有饱满教学热情和良好教学方法的教师。值得一提的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并不是单方面的,它是由教师的精心教学、学生的积极配合和良好环境决定的。只有教师、学生、环境三方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结构 

1.观念素质结构。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品质,胜任未来的工作。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培养学前教育的专业型人才,帮助准幼儿教师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事业观。 

2.知识素质结构。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规律。首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只有教师具备科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才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提升学生幼教技能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将来能够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合理安排课程,注意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 

3.能力素质结构。高职教学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首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需熟悉幼儿园工作过程,了解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教师可通过短期培训和假期实践等方式收集教学案例,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需根据自身经验结合幼儿园实际教学情况来制定课程。因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应用实践性课程的设置。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素质结构优化的路径 

1.教学反思——教师职业素质结构优化的主要渠道。《论语》里说:“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是一个人总结经验教训,求得进步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行为品质。教育反思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范式,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从而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要做到:第一,他人理论与自我理论的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当学习教育专家的教学理论,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再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形成一套自己的、完整的教学理论,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第二,研究与教学的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做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实现教学与研究的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积极与幼儿园的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反思与创新的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这种反思的行为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师的教学体系。

   2.教师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教师教育就是对从事教师工作的人进行职责、职位的综合教育,它有特定的内涵,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是提高教师专业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对于教师教育的观点如下: 

首先,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校这块土壤,学校的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和幼儿园管理等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去幼儿园进行挂职锻炼,真正使教师融入幼儿园的各项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聘请从事学前教育第一线工作的资历深厚、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给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促使教师在教学环节将自己学习的经验分享给学生。 

其次,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有必要建立相关规定和激励措施,使教师有动力、有机会去充实提高自己。例如,修订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考核办法》,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成绩由量化考核和民主测评组成,这样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教师的评价要注重全面性,强调教师过去的表现与未来发展的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体系。再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工作量比较大,可相应地提高课时费。提高教师的收入和各项待遇,有利于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的积极性,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同时,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研成果奖励办法,对优秀教师给予补贴,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评优等方面加分。 

最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建设一支“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養学生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有效保证。高职院校应积极与当地的幼儿园合作,实行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的幼儿园需向学校提供实习场所,教师去幼儿园进行技能实践、教育观察等。这样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可以根据幼教工作进行专业课程建设,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德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者的职业素质结构探析[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4). 

[2]王丽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3). 

[3]于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现状分析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2(4). 

[4]王燕.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实践探索——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新思考[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5]郝颖.论“90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2013(19). 

[6]王立敏.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7]许优.高职院校准学前教育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及培养策略[J].读天下,2016(14). 

教师职业素质篇6

[关键词] 英语 素质教育 教师 职业发展

一、英语素质教育的含义

英语素质教育即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通过英语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英语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英语学习中贯彻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英语素质教育包含的内容有:

1.以提高学生的全面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传统英语教学着重强调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背单词、背课文使学生负担不断加重,厌学情绪随之增长,也不利于其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基本运用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其道德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人才。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方位的学生意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没有学生自身发展,就不可能有素质教育。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能自主地选择目标和学习内容,自主支配学习时间,自发地创造学习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得到充分发挥,这是现代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我们当前转变教学观念的一个基本点。

3.以开发学生的潜力为基础。教育学指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每一个都有着其内在的潜力,有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给予即环境造就的,教师进行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以及当时的学习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此外,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教师应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教育学的最新理论,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创造性的学习策略,并加以总结和交流,尽快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要尊重和健全学生的人格与学生自身的发展。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素质教育不仅重视智力的发展与开发,注重学生知识的培养,同时也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情感、意志、道德情操等,使学生的知识、情感、言行等得到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就应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

5.积极推进英语教学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入21世纪,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英语教育从来都与社会进步密切联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英语教育的动力。“科教兴国”战略必将为英语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有一位学者也说过:“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出成绩,但是有更好的方法会出更好的成绩”。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才是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二、素质教育对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学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优秀的现代教师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品德层面都应当具有较高的水平,即所谓“学为师表,行为世范”。同时,教师应在教育工作中研究和探讨教育理论,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探讨和发现新的教育方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具有营造和控制教育环境的能力。再者,英语课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所以,外语教师必须比其他一般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知识,才能有把握处理好教材,使学生学得更丰富、更全面。具体说来,实施素质教育要求英语教师:

1.思想上和行动上要实现三个转变,即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功能。变英语教师(teacher)为英语教育工作者(educator)做一个教育教学上的组织者(organizer),设计者(designer)和指导者(instructor);变老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为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活动为中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2.专业上应具备以下10种能力:

(1)认知能力(cognitive competence)包括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和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反思能力(reflective competence)主要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整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

(3)设计创意能力(creative and designing competence)主要包括英语课程的构思和设计,教学的构思,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的调整,教学材料的编制、组织、调整和使用等。

(4)执行能力(implementing competence)包括实施课程计划和整体教学计划,实施具体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课程计划、教学整体计划和教学具体计划的一致性;教学过程的随机处理等策略。

(5)观察能力(observation competence)包括课堂现观察、学生群体行为观察、学生个体行为观察,心理观察,观察信息的有效收集和分析等。

(6)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主要包括询问方法,交谈方法,领悟技术,有效表达技术,母语和英语的使用策略;学生话语失误处理策略,课堂交际英语的系统掌握等。

(7)互动能力(interactive competence)主要包括师生间的互动模式的养成,互动模式的转换与变化,真实交际中的互动技术等。

(8)群体控制能力(group monitoring competence)主要包括班集体的建构(与英语课堂教学相关的方面),课堂的管理技术,课堂活动类型的运用,课堂活动类型的转换,群体学习行为的养成,教师对教学群体的领导方式等。

(9)表现和操作能力(presentation and operation competence)主要包括运用电脑进行教学的技能,形体技能,课堂表演技能,课堂造型技能(如绘制图画),使用各种教学工具的技能等。

(10)研究能力(research competence):主要包括设计并实施教学研究方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设计研究程序,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研究论文等。

3.保证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从当今基础教育的形势来看,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性课题。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对外英语系教授H•G•Widdowson指出:“只有受过系统教育,具有语言教学意识和业务能力的教师才有可能搞好语言教学。语言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以达到职业水平,必须发展个人的创造性。”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应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终身学习要求外语教师进行广泛的反思性教学,反思将强化教师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此外,职业培训也是保障外语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参加学术研讨、短期培训班、邀请名师举办讲座等。

总之,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英语教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英语教学中坚持素质教育方针,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做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玲.影响英语素质教育的几个因素[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9).

[2]赵冰.谈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终身化[J].中国西部科技.

教师职业素质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 素质结构 标准

课 题: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提升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校本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

为建设高素质“双师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科学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3年9月,教育部下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了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笔者基于对《专业标准》的解读,探讨新时期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内涵以及改善策略。

一、新时期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的三维结构

中等职业教育既肩负着培养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之重任,又承担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职责。因此,面对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形势与新要求,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即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应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内涵。《专业标准》把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并围绕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提出了构成这三个维度的60条基本内容。

1.四个基本理念

一是师德为先,这是中职教师专业建设的灵魂。二是学生为本,这中职教育的出发点。三是能力为重,这中职教师专业建设的核心。四是终身学习,这中职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2.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

中职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教师职业活动特点相适应的态度、行为准则、规范的总和。它包含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要素,共有16条基本内容(具体见《专业标准》),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师范性”基础和“职教性”特点。中等职业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在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中起保障性的作用。

3.专业知识维度

中职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不仅涉及文化基础、学科专业和教育学科,还涉及职业技术的实践和经验。它包含教育知识、职业背景知识、课程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要素,共17条基本内容(具体见《专业标准》),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多样性”基础与“职业性”特点。中等职业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在中等职业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4.专业能力维度

中职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能够顺利完成其本职工作的能力。这些能力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中等职业教师素质的显性表现。它包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七个方面内容,共27条基本内容(具体见《专业标准》),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基础和“技术性”特点。中等职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在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中起核心的作用。

二、新时期改善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策略

1.以《专业标准》为根本,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中职学校要以《专业标准》为根本,制订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要结合校情,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师绩效考评制度,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应从加强师德教育、优化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三方面入手,通过学习-领悟-岗练-创新-发展等校本研修模式,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

2.以《专业标准》为导向,发挥中职学校教师主体作用

中职学校要加强引导教师对《专业标准》内涵的学习与理解,使教师自觉以其标准为工作导向,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以生为本,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多维度、多载体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以《专业标准》为引领,促进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关键在于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与内在动力。因此,中职教师应转变观念,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要以《专业标准》为专业发展准则,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要结合教学工作,以生为本,问题导向,贴切教学实际,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要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文化,主动学习、主动交流、主动分享,逐步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Z].2013.

[2]苏志刚.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三维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

教师职业素质篇8

一、树立职业素质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理念的正确树立。职业素质与精神层次不可分开,因为精神层次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和自身的素质。一般来说,职业素质理念的树立可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对内通过积极引导,潜移默化,群体认同,形成凝聚力,使教师职业素质理念在认识中“入心”,在渗透中“落地”;对外通过弘扬教师职业素质价值观,塑造典型、营造氛围,让社会和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职业素质的切实提高,并加强外部的有效宣传,定能促进教师职业素质理念在融入中“定格”,在交流中“升华”。

二、教育的回归是实施的关键

至今中小学教师职业素质还存在着若干缺陷,职业观念淡薄,人文素养缺乏。这是影响教育活动有效开展和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这些以及更多的因素导致职业观念自然淡薄,缺乏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学历层次较低,知识广度也不够,又是影响教师职业素质提高的制约性因素。教学技能单一。创新能力偏低。导致教育绩效不佳。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被错误地定位成一种“普法”型工作,受此影响,广大中小学教师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缺乏教育创新这一重要环节,进而造成创新能力整体偏低的现实格局。也就延续到教育落后,竞争意识较差。目前中小学教师职业素质存在着又一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受传统教育理念的羁绊,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观念所致。这种情况下我们回归教育相当关键。教育的回归是一种教育和带动的相互转换,定义互动的教育模式,也具有体育的开放性,教育实践约定互性,纵贯终身的持续性,教育层次的多样性和形式内容的深入开展,人们发现回归教育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目前而言,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及某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结合回归教育的特征,我们认为回归教育正是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回归”,教师可在“教学”和学教的双向互动中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创新能力。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从而达到提高职业竞争力的最终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构建中小学教师的回归教育机制势在必行。

三、自律他律的结合是手段

职业素质的提高,需要自律和他律双管齐下,依靠法律和舆论,使中小学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首先,要想发挥自律在提高职业素质中的积极作用,就要加强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化,达到自觉的层次与治本的目标。其次,要发挥他律在职业素质提高中的作用,即通过立法形式,使与教师职业素质有关的要求规范化、法制化、从而有效限定教师的行为。此外,也要创造合适的条件,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发挥群众和宣传媒体的舆论监督功效。

四、教师教育的改革是根本

针对当前师范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结构与非师范毕业生的素质结构的区别不太显著的现状,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亟待改革,应在明确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教师要求的前提下,从中小学教师职业素质的实际出发,按照教师教育的前瞻性的现实适应性原则,准确找到制约教师职业素质提高的症结所在,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培训宽口径、厚基础、具有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教师教育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价标准等诸多方面,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协作。

上一篇:托管运营范文 下一篇:建立农贸市场的条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