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28 17:20:36

礼仪相关知识

礼仪相关知识篇1

>> 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中礼仪教育初探 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探索 关于开展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具体措施分析 幼儿园礼仪教育教学探究 幼儿园的礼仪教育 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思考 幼儿园礼仪教育 幼儿园礼仪教学 “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研究”研究报告 关于素质教育下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一些思考 浅谈幼儿园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幼儿园双语教育的教学活动实践策略 浅谈幼儿园剪纸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几个误区 以教学为主的幼儿园教育活动 浅谈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教学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 幼儿园礼仪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有效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关于幼儿园礼仪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关措施 关于幼儿园礼仪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关措施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为了能够保证学龄前幼儿对于中国礼仪知识有着更加全面的掌握,幼儿园需要结合实际状况来开展相应的礼仪教育教学工作。目前,幼儿园礼仪教育内容还有待完善,教师选择的礼仪教育方法和途径较为单一。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幼儿园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要对全方位的礼仪教育内容体系进行构建,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获得更加显著的礼仪教育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礼仪教育;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中国作为一个著名的礼仪之邦,中国文化精神结构中的“礼”地位较为显著,“有礼、好礼、注重礼仪”作为中国人的一种美德,需要对其进行发展和弘扬。但是,在实际研究中不难发现,幼儿园有很多孩子对于礼仪相关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在幼儿园开展相应的礼仪教学工作有着较为显著的意义。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的现状分析

通过相关的观察和分析,很多幼儿对于礼仪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很容易出现礼仪缺失的现象。[1]例如,为了能够让幼儿懂得尊老爱幼,教师常常会问道,XX,你买的炸鸡腿真香,能不能给妈妈或者爸爸尝一尝啊,这时,很多幼儿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对于这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不难发现幼儿对于礼仪知识的掌握水平有待提升。面对幼儿礼仪行为缺失较为严重的现象,很多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在对幼儿园礼仪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了解之后,不难发现很多礼仪教育工作中还缺少预见性和系统性的要求。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大都比较随机,也就是遇到幼儿的不文明现象之后,随便实施礼仪教育,整个教育方法有着明显的即时性,指向较为明确。[2]但是,这种随机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只能够在教师视线范围之内,整个教育实践活动只能够针对个别幼儿或者一部分幼儿开展,难以兼顾到所有的孩子。这种随机教育方法的发生方式大都是语言提醒,若想让幼儿能够明白不能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教师一般会在讲道理的方法效果不明显之后,使用批评、厉声警告等方法,从而导致礼仪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二、提升幼儿园礼仪教育质量的相关措施

我国现阶段幼儿园礼仪认知或者礼仪行为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整个教育内容达不到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要求,教师选择的礼仪教育方法和途径较为单一。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一)教师要能够对礼仪教育内涵进行把握

礼仪教育有着较为丰富的含义,幼儿园礼仪教育内涵也相对丰富。从教学内容来分析,包括体态、面部表情以及谚语等个人修养;包括通联礼仪、交往礼仪、应酬礼仪、餐饮礼仪以及聚会礼仪等。[3]虽然分类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全方位的幼儿园礼仪教育内容应该包括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生活、家庭礼仪、个人利益以及公共场所礼仪等。教师在对礼仪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需要坚持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他律、无律到自律的具体发展规律,从而保证幼儿礼仪教育的预见性和系统性更加明显。幼儿礼仪行为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同伴关系。所以,全方位的幼儿园礼仪教育活动还要包括各种不同的对象关系,并适当地凸显出礼仪。

(二)采取满足幼儿年龄特点的礼仪教育方法

在开展幼儿园礼仪教育教学工作时,需要从根本上发挥出榜样的作用。幼儿有着较为强烈的可塑性,并且能够对各种行为加以模仿。所以,幼儿教师需要能够从自身角度出发,遵守各种礼仪规范的要求,保证言传身教的统一性,从而处处、时时为幼儿树立积极健康的榜样。

从幼儿年龄特点来分析,幼儿园礼仪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开展和实施,避免出现形式单一、抽象枯燥的教学现象。[4]教师可以通过手工制作、观察比较、游戏体验以及讨论交流等方法来开展相应的礼仪教育工作,让幼儿能够在感知之后对其进行实践。要想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教师就需要对相关教育工作进行实践,并且紧紧抓住先私生活中的各种教育机会,通过情境创设、移情教育、角色扮演、观点采择等方法为幼儿提供更多练习、巩固礼仪知识的行为,从而让他们能够对各种礼仪知识进行学习,形成一定的礼仪行为习惯。

(三)创设礼仪教学情境

为了能够让幼儿养成更多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不断对礼仪教育活动进行渗透。例如通过各种文化长廊来对不同的礼仪知识进行创设;利用漫画的方式来对各种文明行为进行诠释。社会和家庭也需要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相关的礼仪教育工作,营造出更加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5]通过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从根本上提升礼仪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还要与家长进行主动沟通,营造出较为文明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幼儿在这种和谐的礼仪环境熏陶之下发展成才。

文明礼貌的社会氛围创设有利于幼儿对各种良好的礼仪行为进行巩固,所以,教师还要与周边社区做好联系,并在社区内开展各种教育工作,获得更多居民的支持和配合,营造出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

结语:幼儿园礼仪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很多教师进行施礼教育活动时,难以兼顾受礼教育工作,从而导致整个教育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教师只有引导幼儿在今后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充分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采取相关措施加以引导,才能够保证整个教育工作获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俊嬴. 家园合作:幼儿礼仪教育的关键因素[J]. 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11:11-12+10.

[2]罗翠麟. 浅谈开展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措施[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09:94-95.

[3]刘晓丽. 浅谈如何实施幼儿园礼仪教育[J]. 新课程(小学),2013,12:107.

[4]陈慕. 幼儿园礼仪教育中社交礼仪的培养[J]. 学园,2014,29:162.

礼仪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公关礼仪;教育现状;中职院校;学生素质;优化措施

C912.3-4;G712

公关礼仪是中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广泛,主要包含了学生的个人礼仪指导、社会礼仪教学以及公关专项活动理论知识等,涉及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多种礼仪知识,良好的公关礼仪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为学生塑造与众不同的气质,对学生踏入社会后建立人际关系以及工作开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公关礼仪还能帮助学生掌握多种现代礼仪常识,展现优雅自己。但是当前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公关礼仪教育中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导致公关礼仪课程教学质量偏低。

一、中职学生公关礼仪状况

(一)缺乏对该课程的重视

一直以来,中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学校的公关礼仪课程课时偏少,课堂中教师仅仅是通过阅读课文的敷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若有闲余时间也是让学生自己查看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加之受到中职学生年纪较小,课堂秩序较乱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公关礼仪课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教学方法单一,内容陈旧

现阶段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公关礼仪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公关礼仪的课程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各种礼仪技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只是简单的进行课文阅读,学生虽然在课堂中很快掌握了知识,但是理解不深导致忘记的很快,并且也不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三)学生素质的缺失

中职院校学生的年纪偏小,很多学生是95后,具有十分鲜明的个人特征,导致整体中职学生素质存在一定偏差,经常出现不文明行为,缺失基本道德素质,具体可表现为:课堂中有部分学生衣着不整、穿着拖鞋上课的仪表礼仪缺失,妆面过度浓艳、发型新奇的仪容礼仪缺失,遇见教师不打招呼、考试作弊、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基本人文礼仪的缺失,对学生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中职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中职学生公关礼仪优化

(一)提升对公关礼仪课程的重视程度

中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其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并输送应用型技术性人才,但是不能仅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还需要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公关礼仪课程的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在踏入社会工作后的服务意识、敬业精神以及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与人沟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提升学生的价值。

(二)扩展教学方法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扩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重视理論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及公关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现阶段常用的具有新颖性质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对一个教育情境进行描述,使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去思考其中的礼仪相关知识,将平面式的书本教学转变为立体的情景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案例:在进行接待礼仪教学时,可为学生展示非常著名的1972年2月21日发生“尼克松访华”接待案例。将案例真实完整的为学生进行展示后提出“在客方来访时,应该由哪一方率先伸手做出握手姿势以示尊重?原因呢?为什么这个案例中是客方先伸手呢?”等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掌握访问和接待的相应礼仪,拉近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另一种教学方法就是角色演绎法,公关礼仪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教育,还需要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具备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公关礼仪教学的特点,例如礼仪的实用性、操作性等。但是每节课都带领同学们去各种社交场合进行实际联系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建相应情境,要求同学们扮演其中的每个角色,并进行相关礼仪表演,此意加深学生对公关礼仪的认识和记忆。

案例:在学习招聘和应聘礼仪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面试官、应聘人员和接待人员,模仿真实招聘流程,让学生有真实的应聘感受,同时注意礼仪知识的运用。接待人员应该注重接待礼仪中手势、语言的应用,面试官与应聘人员之间的用语应符合实际生活等。

(三)打造良好的礼仪学习氛围

良好的礼仪学习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礼仪修养,因此需要学校为中职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礼仪学习氛围,以此加强学生对公关礼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黑板报、广播等方式提倡文明言行,传播公关礼仪知识等,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学生的言行举止。

三、教师在中职学生公关礼仪中的地位

教师在中职学生公关礼仪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属于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行为举止的引导者,同时中职学生年纪小,心理发育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举止情况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文明用语、待人接物等礼仪,通过良好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礼仪素质。

四、结论:

中职院校的公关礼仪教育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生活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应注重公关礼仪课程的教育,通过教学思想、方式等的改变提升公关礼仪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院校不仅仅要为国家培养技术性应用型人才,而是为国家建设提供高素质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礼仪相关知识篇3

一、活动主题

本次活动主题:树立行业文明形象,建设“富裕*、和谐新*”做贡献。即:与“转变思想,改进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相结合,与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与本职工作岗位相结合,与局创建文明单位相结合,与提高服务质量和形象相结合,与人文奥运行动相结合。通过活动的开展,引导全体员工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文明礼仪规范化服务意识,争当全县礼仪示范单位,为建设做出“富裕*、和谐新*”贡献。

二、成立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我局召开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职业礼仪”专题活动动员大会,并成立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礼仪实践活动

(一)认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下发《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市、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编发的《文明礼仪普及读本》等文明礼仪知识读本,号召全体员工积极主动地学习文明礼仪知识。

(二)举办文明礼仪专题讲座。⒈邀请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的领导指导工作,聘请文明礼仪专家讲授“职业礼仪”知识。⒉结合我局团支部开展的“争当三十分钟讲师”活动,由活动领导小组成员主讲“投资促进职业礼仪”。

(三)举行文明礼仪知识考试。⒈为检验本次活动取得的效果,举行“职业礼仪知识考试”。从《文明礼仪普及读本》及其他礼仪知识书籍中选取道题作为考题范围,涉及基本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等内容。考试成绩与年底工作考核挂钩,成绩不及格的取消年度个人的评先树优,以此促进礼仪知识的普及和提高。⒉结合“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投资促进工作职业礼仪标兵”、“职业礼仪标兵科室”评选活动。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1、制定“林业局促进职业礼仪规范”。按照《县委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县投资促进工作特色、职业特点的职业礼仪规范,更好地体现职业礼仪的风范。2、在局内大兴文明礼仪之风,制作“文明礼仪文化宣传板”,普及职业礼仪知识,树立职业礼仪文化品牌。3、通过电视台、政务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我局文明礼仪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4、制定投资促进工作职业礼仪规范“宣传监督卡”,全体员工人手一张,使职业礼仪规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5、积极参与全县礼仪示范单位的评选活动,做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断提升我局职业礼仪的良好形象,争当全县礼仪示范单位。

四、活动要求

1、广泛动员,提高对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的认识。

2、全体员工必须积极参加,并把本次活动当作重点工作来做,争当“职业礼仪标兵”和争创“职业礼仪标兵科室”。

3、全体员工必须牢记“礼仪规范”并将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4、领导小组及时指导、监督活动的开展情况,确保活动质量。

五、具体活动安排表

4月2日召开职业礼仪学习活动动员大会,下发文明礼仪普及读本及其他职业礼仪知识书籍,全体员工自学文明礼仪知识。

6月8日结合我局团委“争当三十分钟讲师”活动,主讲“投资促进职业礼仪”。

6月10日下发道职业礼仪知识考试题。

6月12日制作完成“文明礼仪文化墙”,普及职业礼仪知识。

9月1日邀请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的领导指导工作,聘请专家讲授“职业礼仪”知识。

10月2日举行“职业礼仪标准考试”。

礼仪相关知识篇4

商务礼仪属于高校素质教育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商务交往、日常工作中的礼仪规范和交往技巧,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从而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特点,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真正发挥其教学实效,因此进行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合理适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商务礼仪;课程特点;教学方法;保障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46-02

商务礼仪课程是高校素质教育类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自身修养和文明程度。学习并恰当运用商务礼仪有助于学生重视个人形象的塑造和维护,更好、更充分地展示个人修养与优雅风度,最终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并融人社会。

1 商务礼仪的课程特点

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形体仪态礼仪、职业形象礼仪、商务社交或称商务往来礼仪、商务办公礼仪、商务会务与仪式礼仪、商务宴请礼仪六大基本模块,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因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行为举止规范,所以对于课程涉及的基本商务礼仪常识和规范,学生通常能够较容易地接受和理解。但想把这些礼仪知识和规范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乃至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言行习惯,难度却比较大。因此相较于其他课程,商务礼仪课程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知易行难。

近年来,很多高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并全面调整课程体系以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很多素质教育类课程,商务礼仪课程便是其中之一。然而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成效并不显著,究其根本我们不难发现,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与商务礼仪课程实用性、操作性的特点相背离,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让学生知行合一、学做合一的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特点对其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以期为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根据商务礼仪的课程特点结合其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2.1 行为性引导教学

如前所述,商务礼仪课程本身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关键是如何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礼仪知识真正应用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之中,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在商务礼仪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必要的讲授进行理念和观念上的引导之外,教师的行为性引导尤为重要。所谓行为性引导就是指商务礼仪任课教师要以身作则,重视自身形象和素质的提升,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让学生信服的同时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一个职业道德素养较高、个人形象气质佳、谈吐文明、举止优雅、礼仪实践经验丰富的商务礼仪任课教师,将能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直观地实施礼仪教育,对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和引导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2 融合多元教学素材的课堂讲授

不可否认,无论商务礼仪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多么强,课堂讲授仍然是其最基础的教学方法,不可能被完全废弃。为了避免课堂讲授的枯燥感,增强其趣味性,任课教师除了要尽量使自身语言表达生动精彩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授课的优势,将案例、视频、图像等多元教学素材灵活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切忌将书本上的大段文字内容打到屏幕上,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将文字和相关礼仪图片相融合,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视觉刺激。同时根据各礼仪模块内容合理插入引导案例、讨论案例和礼仪影像视频来导入、讨论和讲解相关商务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3 示范演示与行为训练

商务礼仪是一门应用性课程,包含有很多操作性较强的礼仪知识,例如仪态礼仪中站、坐、走、蹲等姿态的基本规范;着装礼仪中的领带和丝巾的打法;商务往来礼仪中介绍、握手、递送名片等的礼仪要求;商务宴请礼仪中西餐餐具的正确使用等。上述教学内容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表述或者参照图片和教学视频来学习的话,学生则很难真正领会。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勇于并充满自信地充当礼仪模特,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正确的动作示范和演示,同时讲解相关的动作要领和礼仪规范,以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模仿。

教师的示范演示一定要和学生的行为训练有效结合,即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礼仪规范的具体做法后.应让其进行实践训练。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礼仪知识,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然后轮流演示,每组演示后先由学生进行互评,指出操作不当或动作不规范的地方,最后再由教师点评。

2.4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礼仪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切实提升自己的礼仪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将各模块的礼仪知识进行融合,设计不同的商务场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景模拟训练。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是行为训练的延伸,使学生在某一具体情境中通过扮演某一角色将多项礼仪规范和技能相融合,进行灵活运用。例如模拟商务谈判、商务接待和拜访、商务宴请等情景时,可以涉及到电话礼仪、仪表仪态礼仪、见面礼仪、语言礼仪、仪式礼仪、宴请礼仪等诸多礼仪内容。这种综合性实战模拟演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商务礼仪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时,应提前进行任务分配。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布置情景模拟任务,各组任务可以相同也可略有区别;之后各组根据自己的任务课后自行进行角色分配、对白和场景设计、道具准备等工作并进行排练。课上分组进行模拟演练时,可以先由学生相互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也可将学生的情景模拟过程录制下来,集中进行点评。

在进行行为训练和情景模拟训练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综合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重视度和认真度,以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5 竞赛与社会实践

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内,也应积极开展课外教学。例如可以在校园内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礼仪知识竟赛、职业形象设计大赛等活动,在普及礼仪常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

此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也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礼仪实践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课外教学方法。商务礼仪任课教师可以积极与有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系,在这些单位举办大型会议、展销会、庆典、开幕式等活动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场地布置、会议接待等礼仪工作,通过亲身参与将课上所学到的礼仪规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课堂与社会的结合,在不断提高学生礼仪操作能力和综合礼仪素质的同时,将学到的商务礼仪知识变为自觉的习惯。

3 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效用的保障性因素

3.1 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

目前,很多高校承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多为“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礼仪学习和培训。此外,由于商务礼仪课程的理论知识较为容易掌握,所以学校在选择任课教师时相对随意,疏于对其自身礼仪修养和形象方面进行考查。因此导致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任课教师虽能将礼仪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实际应用和实践指导能力却较弱,教学方法单一。

任课教师对于自身形象塑造的不重视和礼仪操作能力的欠缺,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视觉感受相背离,而单一的理论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弱,难以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商务礼仪任课教师的选择,并定期安排教师到专业礼仪培训机构或教育机构进行培训或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以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和礼仪教学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学生的学习意愿与重视程度

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大多为素质公选课或专业选修课,大部分学生认为和专业核心课程相比商务礼仪课程可有可无,选修该课程的原因并非是觉得学习礼仪知识有多重要,而是由于其课程内容简单,期末考试容易通过学分好拿。由于学习意愿不强、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对于参与礼仪行为训练和情景模拟练习不积极,应付了事。面对这一情况,商务礼仪任课教师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消极应对。而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结合该专业人才的行业需求情况,针对学生未来的从业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对象性、实用性、适用性。安排教学任务时以需求关键技能点的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尽量满足行业就业岗位对人才在礼仪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可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教学模块,使学生在模块教学结束后,能认识到礼仪在其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解决具体礼仪操作上的困惑,学会如何根据行业特点为自己设计得体的职业形象。此外,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够用为度,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使课程内容针对性更强。与此同时,在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也要注意与学生的专业相契合,例如案例选择、情景设计、社会实践等都要尽量选择与其未来的从业行业相关联的,这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也能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各教学方法的效用。

3.3 教学设施的完善程度

为了提高学生对商务礼仪规范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中需要采用行为训练和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能否充分发挥效用除了取决于任课教师的礼仪素养和礼仪操作水平、学生参与的积极和重视程度之外,还受制于教学设施的完善程度。例如商务会议与仪式礼仪中的商务谈判、商务签约、会场布置等礼仪模拟训练,商务宴请礼仪中的中餐、西餐礼仪模拟训练,职业形象礼仪中的站、坐、走、蹲等各种仪态练习等等对于场地和设施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缺乏商务礼仪实训场地和设备这些硬件条件,上述模拟训练只能在普通教室进行,不仅影响情景模拟训练的真实感,而且学生的参与兴趣也会大打折扣。因此,为了便于任课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保证商务礼仪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应该加强商务礼仪实训场地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设施。

参考文献

[1]吕亚君.“商务礼仪”课程整体设计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6).

[2]褚又君.互动教学法在商务礼仪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10).

[3]许成静.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版),2012,(11).

礼仪相关知识篇5

关键词:社会学;大学;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2-0189-004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cn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大学生礼仪教育有效性研究”(SK2013B206);安徽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研究项目“当代中国大学生忠诚观的培育”(2013WH2XA13);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2014FDYMSGZS001-003)

作者简介:高媛媛(1980―),女,安徽庐江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郭淑新(1955―),女,山东聊城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

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礼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教育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关键期,礼仪教育则是通往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将礼仪教育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是进一步落实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一、大学礼仪教育的相关概念及本质

早在远古时代,礼就存在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之中。先圣孔子言“克己复礼”,“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 [1]礼仪教育则是将礼仪的内涵、观念、表现形式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手段进行传递,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礼仪文化的博大,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礼仪教育的价值对于个体来说是对善良的追寻,让个体的行为更加符合道德规范;对于社会来说,在人际互动中礼仪强调的是对自我的约束,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对国家来说,礼仪则是用完整的规范体系,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让国家和而不乱,井然有序。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大学礼仪教育是指一定组织根据礼仪规范及道德建设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内在素质进行必要的礼仪指导、修正和教育的社会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向大学生传递礼仪知识,指导大学生践行礼仪,从而转化为个体的行为或价值规范。其根本目的则是推动大学生向善之心,挖掘潜在的善性。

二、大学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角色认知不清。角色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对社会其他角色关系的认识。那么大学生作为高校礼仪践行者究竟对本身角色所蕴含的礼仪行为有着怎样的认知呢?在高校的礼仪教育中,大学生只能是知晓自己的身份,但是对于什么样的礼仪行为与自己的身份相匹配却不甚清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礼仪有以下的几种认识:首先,他们能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支持在大学中开展礼仪课程。其次,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礼仪“问题很大”,礼仪修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第三,大学生普遍认为礼仪教育在求职应聘中发挥的作用最大。虽然学生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现实的大学校园中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表现出礼仪规范的缺失,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玩游戏、吃东西、睡觉;不尊敬师长、公共场合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等;有些学生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尊重别人,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现象都折射出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2]

2.角色地位局限。角色地位是指个体所承担的角色在某个层级领域所处的水平。在高校中,教师的角色地位与自身的职称高低、职务大小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教师礼仪水平则可能会边缘于这个空间。教师除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外,大部分时间都倾注于写论文、做科研,无暇顾及学生的礼仪教育。有的教师自身修养较差,不修边幅,当着学生的面争吵,不太遵守规章制度,影响了礼仪教育的效果。高校特殊的教育环境,也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日益减少,教师在精神熏陶和人格感染上的作用越来越弱。

3.互动场域的缺失。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者一个构型。”[3] 一个人的行动均会受到行动所发生场域的影响。在高校中,礼仪场域的建立需要礼仪空间场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互动场域的生成。就目前的高校环境来看,礼仪空间场域并没有完全成型,礼仪互动场域更为缺乏。具体来说,一是缺乏对教师礼仪修养的培训教育。很多高校教师并非师范院校毕业,在入职前只是进行了短期的教师培训即可上岗,教师礼仪几乎没有涉及,这造成了教师群体同样缺乏礼仪。二是开展礼仪活动面窄。目前在高校中关注礼仪教育的部门唯有学生工作处,开展的活动频率很低,很多活动开展的不深入且流于形式,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原因分析

1.礼仪教育日趋的“功利性”。行动的功利性是指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多元价值观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礼作为一种历史的传承,或者被边缘化或者被革新,其特有的功利化属性也逐渐在大学生中形成共识。高校中礼仪的教育方式基本局限在课堂,课堂以外几乎没有相关的礼仪活动作为支撑和巩固,导致学生认为礼仪之人不过是徒有其表的“君子”,很难领悟礼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种非专业的、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又使得礼仪发展更加“利益化”,学生精神世界中的需要、信念、理想、尊严、价值取向更加自我化、利己化,礼仪大部分作用体现在“就业应聘”上,而一旦完成就业,礼仪的使命也就结束了,这无形中让礼仪教育产生了短时性、功利性、肤浅性的特征,这与礼仪教育的本质是相违背的。

2.礼仪教育需求的“差异性”。社会分层通常被用来描述人类社会个体和群体之间所存在的不平等,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社会分层与经济、声誉和权力三种因素相关联,拥有不同经济、声誉和权力的群体对礼仪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我们主要来分析下教师、学生和社会上层三个群体对礼仪的需求度。首先是高校教师的市场处境,其薪酬一般、工作安全稳定、晋升前景不易,特别是青年教师,基本上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境遇,他们的工作目标很明确,一切唯“晋升职称”是瞻,工作重心则为按部就班的上课,缺少自主性。其次是学生。大学生对礼仪的需求较低,认为礼仪并非是自己的必修课,只要在某些需要礼仪的情境下突击学习一些形式化的内容即可,毕竟就业时礼仪并非是单位招聘衡量的唯一标准。第三是社会上层。社会上层因为其经济、声誉和权力的显赫,往往更加重视礼仪,特别是在职场、商场中,学习礼仪蔚然成风,造成了层次越高的群体对礼仪的需求越大,这些群体也不断地向社会高层流动。而教师这个群体的社会流动范围狭窄,更多的是在教育内部的流动,礼仪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很多。

3.礼仪教育消退的“情感性”。情感作为社会学概念,既包括个人意义的主观体验,又包括社会行动的现实性,是人际互动的剂,而礼仪交往正是双方情感传递的过程。“礼”偏重情感态度,“仪”则偏向行为层面,“礼”是“仪”的心灵基础,“仪”是“礼”的外化行为,礼仪如果没有情感作为基石,则只是虚伪的形式。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情感的缺位。情感是各种行为产生的根源,也是品评整个行为善恶依赖的基础。当一个行为发生时,究竟是出于符合责任的规范性还是个体内在的责任感去完成,是我们判断行为道德价值的重要标准。在人的物化,人的成就和产品变得比他们的举止行为更加重要的时代背景下,情感被淡化,甚至让位于利益,抑或是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交往之动力是利益的驱动,因为利益而产生情感,这种以“利益”为核心的情感,并非是礼仪情感的应有之义。

4.礼仪教育消失的“空间性”。空间是社会的产物,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在礼仪教育中,我们认为有两种潜在的“空间”,一是“场域空间”,二是“认知空间”。礼仪教育的“场域空间”指的是进行礼节和仪式时能够反映出礼仪传统的文化场所。礼仪教育的“认知空间”是人们对礼仪的基本认知、态度和评价。礼是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具有教化的作用,它通过家庭启蒙、社会示范、社会心理等各种手段把系统的行为规范体系加诸生活,实现礼仪的约束作用。在提倡民主自由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更多地受理性知识、普遍性知识、自觉的价值观念、法律契约等自觉的文化精神影响和制约,传统礼仪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加上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人们对于礼的认同不再纯粹化和单一化,甚至开始质疑礼仪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这些无疑让礼仪教育显得更为急迫。

三、大学礼仪教育的途径探析

(一)寻求礼仪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杜绝“功利性”

礼仪教育要具有时代性,必须与社会大环境交相呼应。价值冲突理论告诉我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人们对同一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等,因此交往双方应该找到共赢的途径从而妥善解决问题。

首先,要赋予礼仪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一些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内涵。现代礼仪既要立足传统礼仪,又要与人民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做好自身内涵的继承、发展、丰富。在实际中从尊重交往对象出发,强调心灵之间的交流,在交往中调整并处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各类关系,从而使礼仪交往中的人们身心愉悦,让礼仪成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自然流露,构建新型的以“和”为核心的社会体系。

其次,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人们学会明辨是非,让个体在功利性诱惑和道德价值冲突之际能够做到遵从道德本源,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断。在高校礼仪教育中,要让学生清楚学习礼仪不止于外在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在错综复杂的价值取向中寻求人性中原初的情感,体现出人性的善良,营造出和谐的人际互动氛围。

(二)普及礼仪知识,构建合理的“层次性”

社会分层决定了礼仪活动的层次性。有学者认为“礼不下庶人”可以理解为“并不是指礼的规范对庶人没有约束力,而是指礼主要是为了调整宗法等级秩序,不同的社会关系用不同的礼调整,不同等级的人使用不同等级之礼”。[4]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在礼仪教育中将礼仪知识分类,通过教授两类知识对学生开展分层教育:一类是共性知识,一类是个性化知识。

首先,所谓的共性知识是指作为个体所应该知晓的礼仪知识,传授这些知识的前提是在大学中先开设礼仪必修课,主要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经典之作,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西方优秀的礼仪文化,感受到中华礼仪的一脉相承与博大精深,让学生不仅要“知书”,还要“达理”,知行合一,德性才能成为德行。其次,在修完必修课之后,将礼仪教育转为通识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来设置课程,如将礼仪教育分为日常行为礼仪、商务礼仪、就业礼仪等,也可以根据各专业的需要开设相应的礼仪教育课程,让学生自行选择,真正做到课程为学生而存在,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当然,知识传授必须与养成教育相结合。礼仪素养的形成,必须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小事做起,寓礼仪于生活,根据礼仪教育自身规律,让学生掌握尊重、平等、真诚的交往原则,鼓励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并经常自查反思矫正,学会分析自己的言行是否真正合礼合体,不断提升自身的礼仪品质,强化内在的礼仪修养,培育个体的德性,让自己的言行更加符合道德规范。

(三)追溯礼仪的情感特质,达到“情文合一”

在《论语・八佾》中,学生问孔子有关礼的问题,孔子回答:“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想表达的意思是与其注重表面形式,大办礼仪,不如简单一些俭朴一些好,注重真诚情感的表达,要真正地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爱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形式。社会互动理论告诉我们,在大多数的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礼仪是人际之间的交往互动,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互动理论中的向度和深度分析礼仪的情感特质。

一是向度。主要包括情感关系的亲密度,地位关系的平等度,利益关系的一致度。通常来说,情感上的亲疏爱憎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互动的两个基本向度。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能帮助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情感、增强理解、促进友谊。在礼仪中,体现的是彼此的尊重,当个体衣着得体、言语恰当、行为合宜,这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礼仪美,而这种“美”以情感为依托,以尊重为前提。在礼仪互动中,人与人要遵守平等友好的原则,“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5]现代礼仪强调的是相互的尊重,双方的礼仪相同则予以肯定,不同则表示理解与尊重,这样礼仪中的情感特质也就会自然流露了。

二是深度。主要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一般与利益、情感投入、时间长短等因素相关联。在礼仪互动过程中,互动双方在情感的基础上,增加利益的因素,则会大大增加礼仪互动的有效性。双方都朝着双赢的方向努力,彼此之间相互理解支持,投入情感增多了,信任度提高了,互动持续时间增长了,这种彼此的尊重,是一种“善心善行”,是一种“谦敬”、“合作”的态度,是一种“和谐”的礼仪美,能够推动双方更加深入地交流。

(四)创设稳固的礼仪教育环境,优化育人空间

创设良好的礼仪教育育人环境,首先要从教师做起。要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优化教学的育人功能。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要经常性地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促进教师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统一,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其次,构建礼仪教育的隐性环境。主要包括精神环境、文化环境。礼仪教育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礼仪意识。礼仪教育的文化环境是指从事礼仪教育活动的背景和条件。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礼仪文化中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让礼仪文化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第三,将礼仪教育纳入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课程中也应该添加丰富的礼仪教育内容,遗憾的是,目前的教材中这一内容却被忽视,无疑造成了大学礼仪教育的断层。通过将礼仪与道德教育密切联系,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刻领悟礼仪的现代价值,进一步解除他们对礼仪的“惑”,将礼仪的伦理学价值与其他专业的礼仪课程相融合,摆脱简单的说教,让大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礼仪知识,模仿礼仪行为,养成良好礼仪素质。第四,开展各项礼仪体验活动。要充分发挥校园学生活动优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礼仪实践活动、礼仪基础知识竞赛等,在校园中营造学习礼仪基础知识、践行礼仪规范的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园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采,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蒋Z萍.礼仪的伦理学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8.

[2]杨德利,高世杰.论大学生礼仪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9).

[3]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4.

[4]荣玲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新阐释[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礼仪相关知识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改革

旅游业是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最热门的行业之一,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优秀的人才更是求贤若渴。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为了迎合旅游行业的需求,必须培养适合各大旅游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在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各种类型的课程中,“旅游服务礼仪”课程的设置,显得更加重要。这门课程对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塑造、完善个人形象;提升企业形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服务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旅游服务行业培养知礼仪、懂礼仪、遵守礼仪规范的优秀的应用型旅游服务人才。这门课程针对性强、实践性明显。

一、“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现实背景

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们对硬件旅游服务设备、设施的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但对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依靠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旅游管理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能够胜任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景点景区讲解和旅游行政管理的服务型人才。所以展示良好的服务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展示个人的良好形象,增加服务竞争力方面至关重要。

(三)市场背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薪假期的增加,人们外出旅游的机会越来越多。“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来源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各行业竞争的需要,是时展的需要。学习“旅游服务礼仪”有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促进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四)专业教师

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要深入到一线的企业当中去,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才能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实践教学环节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教与学,理论联系实际铺设了一条有效的路径。同时使任课教师真正走出课堂,了解旅游行业的真实的问题,提高旅游管理教师的专业素质。[1]

二、“旅游服务礼仪”课程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视程度较弱,进而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旅游服务礼仪”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但大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将“旅游服务礼仪”设置为选修课程,在课程的安排上以理论讲授为主,原来的“礼仪服务礼仪”课程一学期16周的课时,每周2小节课,由于场地和师资等客观上的原因,根本没有实践环节,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二)日常教育管理松懈

从旅游管理专业的日常教育管理来看,“旅游服务礼仪”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肤浅服务形式的教育上,根本没有什么“礼仪社团”、“礼仪协会”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组织的课外活动,所以学生得不到实际锻炼,与社会的服务类企业联系也很少,所以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教育,导致学生的服务技能、服务技巧和应变能力极其薄弱,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三)礼仪素养教育欠缺

首先,很多院校将礼仪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或公选课,学生自愿选择学习,这样导致无法对礼仪知识深入、系统的掌握;其次,教学资源不完善,许多院系没有专门的礼仪课程实训教学的教室,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在教室里,而大多数的教室都没有多媒体,这样同学们只能单纯地听任课教师讲授礼仪知识,缺乏直观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另外,有些教师本身也是半路出家,教师素质本身就不达标,这些非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明显带有原专业的色彩,而大部分教师在仪态示范课时,自身的形体和示范就不符合标准,很难给学生以正确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四)没有统一的旅游服务礼仪教材

作为全校公选课程的礼仪课,没有统一的教材,只是任课教师讲授什么知识,学生就听什么,知识体系混乱,不系统、不完整;专业课的“旅游服务礼仪”课程的教材,也不统一,每学期都换教材,致使每届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学习的“旅游服务礼仪”课程不一致。而其他专业开设的“旅游社交礼仪”、“旅游营销礼仪”都是临时确定教材,也是频繁更换。教师必须以教材为依据来讲授课程,频繁地更换教材,学生很难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这门“旅游服务礼仪”课程的教学,在大一开课,其他的学期,就不再开设了。相关的礼仪课程也没有开设,学生大一学完,到大三或大四毕业时,基本的知识都遗忘了。

(五)重理论轻实践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的课堂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与实践教学脱节,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的讲课模式还是以“满堂讲、独角戏”为主要的模式,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旅游服务礼仪”的课堂教学只是单一地停留在理论讲授层面上,教师用空泛的理论传授知识,学生单纯地记笔记。单纯的授课方式,“问答式”教学模式,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仅仅是观众,没有演出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不复存在,理论知识只是浅层次地停留在学生的脑海里,谈不上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最后出试卷,考核形式单一,仅仅以理论考核为主,缺乏实践环节的成绩。学生以追求打高分作为他们结课的标准,严重忽视了参与实践的重要性。[3]

(六)校企合作机会少

高等院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和相关的合作企业。学生学习的知识无处用,时间长了,就忘记了。在校期间缺乏“仿真”的模拟场景,另外,也没有企业愿意长期合作,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需要的人才出现了脱节,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一切都得重新开始。

三、“旅游服务礼仪”课程的改进措施

(一)“旅游服务礼仪”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从大一入学的第一学期,学习礼仪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二学习专业礼仪知识,引导学生热爱专业课程,大三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把“旅游服务礼仪”课程设置成专业必修课程。

(二)成立礼仪培训学生社团组织

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主,积极鼓励其他专业的爱好者,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定期举办大型的服务礼仪表演或礼仪竞赛,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重视礼仪课程

首先,解决专业师资队伍的问题。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必须把知识学扎实,要到相关企业进行岗位培训,把企业需要的相关人才培训的需求带到课堂上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培养真正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学生也感觉学有所成。其次,把各个系院开设的跟礼仪相关的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也要求所有的在校生(各个专业)在校期间必须学习一门必选的公选课“礼仪训练”。提高对礼仪课程的重视程度,把全校学礼仪的思想意识深入贯彻下去。最后,建立健全“礼仪训练”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形体训练房,保证所需的设备、设施齐全。开设的礼仪课程一定要用多媒体授课,保证图文并茂,既形象又生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保证了教学质量。

(四)确定一套好教材

首先,专业课程的礼仪教材,最好结合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来确定,而且要完整、有序,层层深入,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确保其实用性;其次,礼仪课程最好每学期都开课,这样能引起学生重视,促进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五)理论和实践并重

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认为“旅游服务礼仪”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是同等重要的。首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来改变课堂上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

(1)参与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课堂讨论、指导训练、讲故事、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4]

(2)案例教学模式。这是比较容易采用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讲授典型的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归纳总结。或学生自己来讲解相关案例,让其他同学去理解、感悟,启发思考,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出一般的规律或相关的知识点。[5]

(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首先以相关的任务为依据,分相关的几组模块来组织课堂教学。将相关的内容放在一块,以一定的任务为目标,让分组的每组学生来完成既定的任务,最后教师整合教学内容,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这样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模拟导游礼仪的训练,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6]

(4)实践教学模式。“旅游服务礼仪”课程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在校园内成立的各种社团、协会,充分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比如:酒店接待比赛、导游服务比赛等。还可以到企业去参加义务的宣传讲解,真正地学以致用。

(5)专家讲座教学模式。聘请旅游服务行业的专家、经理现身说法,讲授相关的实践知识,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另外,在课时量比较充足的条件下,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教学模式,或“讨论式教学模式”等。

(六)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一定的知识后,到企业实践一段时间,再重返课堂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发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人才,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锻炼,知道自己哪方面知识欠缺,重返课堂后,会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旅游服务礼仪”这门课程根植于中国礼仪文化传统教学,立足现代旅游服务业。使当代的大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新人,再到专业能手迅速成长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现代教学改革的潮流要符合时展的需求,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知识渊博和实践能力强的新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宏宇.新旅游服务礼仪教学方法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135-136.

[2]符江红.《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实训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31-133.

[3]刘坤梅.基于学生满意度的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2014(9):43-46.

[4]伍艳玮.论高校“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14(5):150-151.

[5]谢芳.案例教学方法在旅游服务礼仪课的具体运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48-150.

[6]韩枫.《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辽宁省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10(10):70-72.

礼仪相关知识篇7

关键词:商务礼仪;经管类;大学生;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职场的竞争早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历和文凭等硬实力,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就业成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何在求职及初入职场时表现得体,做到礼仪周全,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中,高校的教学系统无法为提高学生商务礼仪素养提供平台,学生商务礼仪实践演练机会缺乏,学生商务礼仪素养意识与行动能力之间差距巨大。因此如何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商务礼仪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完善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商务礼仪素养

1.完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体系。从访谈和调查中发现,现在高校大都没有将“商务礼仪”相关课程列入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并未普及到广大经管类大学生,而且开设的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并不是专门针对经管类专业的商务礼仪。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将礼仪课程纳入经管类专业学生培养方案,通过选修和必修的方式,将商务形象、商务会谈与谈判礼仪、商务接待礼仪、商务宴请礼仪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

2.改革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式。商务礼仪系列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如商务谈判、商务接待、商务宴礼仪请应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小品演示”、“模拟教学”等;而商务形象礼仪应更多地通过视频播放、情景再现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注重强化与学生今后的工作联系密切的内容;运用创设情景、任务布置、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分组模拟、效果评价、反馈的教学流程,增强学生对商务礼仪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商务礼仪教育,营造商务礼仪培养的良好氛围

商务礼仪学习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理论实践相互结合,并在一定的礼仪文化氛围中熏陶。特别是经管类大学生学习商务礼仪,如果掌握了基本礼仪知识却没有一定的礼仪文化氛围熏陶,就会容易出现在正式商务场合礼仪表现不错但在私下场合却没有基本的礼仪素养这种邯郸学步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不仅要加强在理论上的基础礼仪教育,更要在校园实践上规范学生礼仪。

1.将相关商务礼仪与校园学生活动进行融合。校园学生活动是学生进行第二课堂学习与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商务礼仪素养,就不得不从校园学生活动着手。如:以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商务礼仪素养为目的举办商务礼仪大赛;在其他相关商务活动比赛中根据情况设置相关将商务礼仪情景摸拟环节,并将商务礼仪素养作为考核重要指标。

2.重视学生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在学生组织中的大型会议或者活动中,制定并贯彻有关商务礼仪的标准和流程,要求参与的学生干部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并邀请商务礼仪教学老师参与全程,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点评,以此来提高学生干部的商务礼仪素养,再通过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身边的同学。

三、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搭建网络平台,扩展商务礼仪培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第一,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的重要工具。因此,开展商务礼仪教育不能忽视网络这一重要的阵地。高校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建立商务礼仪教育网站。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即时性、开放性的特点,丰富商务礼仪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加符合时代要求,贴近社会实际需要。

第二,开展“寓教于乐”网络式学习,巧妙设置考核指标。开展网上辩论、商务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理解商务礼仪知识,切实增强商务礼仪素养。并将商务礼仪知识的学习与各种趣味游戏结合,设置关卡和奖励,提高商务礼仪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将网络课堂上的成绩作为学生德育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加强校与企合作,搭建商务礼仪培养实践平台

首先,学校(学院)联系各行业相关的本土企业共同搭建经管类大学生商务礼仪实践平台,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课程实习并要求企业对学生商务礼仪着重培养与考察,为这些实习生提供必要的商务礼仪培训,提供商务会议、商务谈判的见习机会。其次,鼓励经管类大学生到本地企业进行兼职并由学院制定方案协调经管类大学生兼职与学习冲突方案,鼓励学生真正的在企业里运用所学的商务礼仪知识并有所感悟。同时,邀请企业相关专业人员进入到校园和课堂举行经验分享交流会。

礼仪相关知识篇8

当今高校教育已经呈现全面普及的趋势,高职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关注,由于职业院校以传授技能为主,往往会忽略素质教育、礼仪修养的教育。据笔者多年授课经验,将学生的礼仪修养情况总结为以下四种:

(一)高职学生礼仪知识不够全面。

自1999年我国实施高校扩招以来,各本科院校的录取分数在逐年降低,高职学生进校的门槛也在逐年降低,学生的礼仪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礼仪知识也未能像考试科目的课程一样受到重视,学生的礼仪知识或礼仪素养很少从书本中获得。大部分学生表现出的礼仪修养是在家庭教育中受父母的影响形成的,因此,高职学生的礼仪素养和知识只能依靠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决定。

(二)高职学生不懂礼。

高职学生就业的岗位以技能型岗位和服务型岗位为主,很多学生重技能的学习,却不理解学习礼仪对踏入社会及工作岗位的重要意义。很多高职学生对礼仪知识也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表层,学生不理解礼仪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礼仪知识不甚了解或一知半解的情况较为普遍。

(三)懂礼却不习礼

所谓“习礼”,即学习礼仪,部分高职学生知道礼仪的作用,但是没有主动学习礼仪知识的习惯,还处于被动学习的心态。如果开设了礼仪课,学生就按部就班的学习,如果不开设礼仪课,学生也主动自学礼仪知识。

(四)习礼却不用礼

俗话说“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礼仪相关课程,但以理论为主,在课堂中仍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传统授课模式,礼仪课程中的实践环节较少,如此教学方式,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掌握效果不佳,很难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所以用礼还停留在理想阶段。

二、当代高职学生礼仪修养滞后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中礼仪的教育环境各有不同,参差不齐。俗话说“父母是礼仪教育的第一位老师”,说明家庭教育对每位学生礼仪修养的影响程度。在近五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城镇、农村的学生来自于“空巢家庭”,而这一类型的学生的父母不在子女身边,远赴他乡打工挣钱,家庭礼仪教育全依赖于祖辈,而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隔代亲”的现象,祖辈对孙辈较为溺爱,再由于年代差距甚大,当孙辈到了青春期,祖辈的教育理念已经无法约束、说服孙辈,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的缺失是造成下一代礼仪修养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二)应试教育的结果

目前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只重视科学素质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礼仪教育一直徘徊在科学素质教育的边缘。礼仪教育是需要经历从由外到内、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毫无疑问,礼仪教育应当从小抓起,因而学前阶段、小学、中学阶段恰当的礼仪教育可谓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在我国应试教育尚未得到彻底改造的大背景下,是否用功读书,是否分数排名在前,几乎成了人们判断一个中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一个学生的礼仪修养无法量化成具体的分数体现在毕业成绩中,也就无法得到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的重视。

三、普及礼仪课的必要性

(一)高职学生的礼仪修养反映了职业院校的整体形象

工厂输出产品,产品质量即是工厂的社会形象。同理,学校输出学生,学生的个人形象即学校的社会形象,所以高职学生对个人形象的维护将直接有助于高校形象的维护,甚至有助于对整个职业院校形象的维护;有助于增进人际沟通。因此,高职院校应将礼仪课程纳入人文素质基础的课程中。

(二)全面普及礼仪课是提升学生礼仪修养的唯一途径

笔者通过走访对多位老教师后发现,近年来,高职学生个人形象欠佳、行为举止随意等诸多礼仪问题频繁出现。通过调查普遍发现高职班级在开设礼仪课的学期,学生的整体形象甚至班风都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通过学习礼仪课程,教师引导学生“知礼、懂礼、习礼、用礼”,培养其得体的言谈举止习惯,能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形象。例如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

(三)十年树木,百年育人

在国家提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在社会风气令人担忧的大环境下,如何提升当代年轻人的礼仪修养其实关乎未来国家的道德水平,现在重视礼仪教育,就是任重道远的育人大计。

四、高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加大礼仪相关课程的实训室建设

高职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研究需要其他学科的教育资源的支持。礼仪课程教学,因为无法创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无论在争取办学经费方面,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注定难以获得教育资源的深度支持。只有为礼仪课程配置形体房后,才可以锻炼学生的站姿、行姿、走姿,从学生个人形象上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二)加强礼仪教学的实训环节,充分发挥礼仪教化育人的作用

增加礼仪教学的实践课程比重,也可以增设礼仪实训专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教授个人形象设计内容时,让学生掌握化上班妆容的技巧;在教授社交礼仪时,就让学生学会递接名片、进出电梯的次序、吃西餐时如何使用刀叉等,内容越实用、具体,学生越有兴趣学习;内容越容易掌握,也就越容易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三)学校教育主动与家庭教育连线搭桥

家庭作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也应营造家庭习礼用礼的氛围,使礼仪教学持续进行。由于高职学生以住校学生为主,家长很少来学校,学校与家长唯一的连接点就是学生,学校可在利用网络假期布置假期作业,让学生与家长一起观看礼仪的教学视频,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重视,经常督促子女,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进一步推进礼仪在家庭中的扩散。

(四)促进礼仪教学的社会实践。

开展礼仪课程教学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还应结合分组讨论、情景模拟、实践训练等方式进行,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交通礼仪时,就让学生模拟公交汽车、火车上、飞机上的让座礼仪、排队礼仪,学生自导自演,即增添了上课的趣味性,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掌握礼仪知识。

(五)将国学的内容与礼仪知识相融合。

例如教授学生“礼仪操”,寓教于乐,容易被学生接受,在练习基本形体动作时又学习了我国传统的礼仪行为。据笔者多次测试,学习过“礼仪操”的班级对学习礼仪的动力更大,主观意愿更主动地学习礼仪知识,对礼仪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护士职业素质培养范文 下一篇: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