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低保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17 16:57:29

城乡低保工作计划

城乡低保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城乡规划;现状问题;决策依据;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新时期,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上升发展,城市的快速发展带动着我国城乡建设的稳步发展。对城乡来说,资源总是有限,没有良好的规划决策就会产生资源的浪费。如果在决策中没有城乡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那么城乡规划就容易产生“负规划”。因此,城市规划应该突破某些精英规则,打破上层决策者决策的框架,尽可能让利益相关方来“把持”城乡的发展方向,做到城乡规划决策最优化的途径。

一、城乡规划的现状及问题

(一)城乡规划现状分析以及问题的思考

在城乡规划决策中,很多问题不可避免,比如市场的压力,任务量大,市场过度的竞争,设计周期的不确定性等;环境的压力,审批把关不按照法律法规,不够严格,“学阀”现象严重,盲目自大,搞“小圈子”固步自封等;权利的压力和汇报方案,建议方案都向权利靠拢,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主要的原因就是规划决策中自身的原因,在城乡规划中,影响规划决策和设计质量最大的主体就是规划设计人员,设计单位。虽然客观的因素很多,设计人员自身的因素一定不能忽视,甚至是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几点:首先,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无视行政管理规划,职业道德观念薄弱,不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抄袭严重,粗制滥造。其次,很多设计单位没有专业的质量管理,没有专门的制度(设计单位由于受市场化影响,质量管理不足,制度保障不健全),决策成果的审核程序不符合规划决策制度。

再次,职业道德的下滑,设计师是高尚的职业,为公共利益对整个城乡的形象负责,责任重大。学习的积累不够,规划决策,规划设计的过程需要灵感,需要创作激情,灵感来源于天赋和积累,能够反映出工作的水平。天赋是先天的,难得可贵,但是积累来源于后天的学习,更加重要,先天不足,后天补充。这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源于积累,在于借鉴学习。

最后,规划设计中缺乏高端人才,由于发展条件,经济环境的客观原因,规划决策和设计行业人才流失国外,特别是高端人才的流失,导致规划和设计中自我能力成长受到极大的影响,高薪外聘国外精英人员也往往起到挂名而已,起不到人才培养,经验知识传递的效果。

二、城乡规划决策所依据的原则

持续发展性。城乡的规划决策要有高度的可持续发展性,做到低碳、人文、生态、科技、有特色。

科学性。规划编制高水平、高标准、高起点,坚持穷建设、富规划,加大在规划中的投入。决策过程民主化、(阳光行政、依靠专家、依靠群众)、法制化(讲程序、依照法律法规行政),要经过充足的科学论证,保证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严肃性。城乡规划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所以必须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决策,一旦确定,不能随意修改。如果确实需要修改,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法要求履行程序,制止因为领导,专家等越权行为的诞生,保持规划决定的高度严肃性。

创新性。可用适度的超前原则,能够把握住行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潮流,瞄准科技的前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体现规划决策的创新性。

权威性。技术上,树立权威的规划,依靠权威的规划决策,强调规划的权威。水平低的规划成果是经不住时间检验的,所以会反复修改,影响民生,要增大技术含量,引用技术上的专业人才;行政上,严格按照规划的法律法规,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强烈打击滥建私建的行为,违规乱建的现象,加强规划执法监察力度。

三、实施策略

从根本上说,城乡的规划必须要本着实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等原则,经过科学的论证,充分的听取民意。在这样的基础上,城乡的规划建设才会彰显出科学的完美设计,才能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但是过去的一些城市,城乡的规划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都十分低,公众往往在事后被告知已经设计好的城乡规划。在城乡的规划中几乎都是由少数专家说了算,但是因为专家的考虑不全面,甚至有些还是闭门造车,所以在一些公共设施――比如马路标识,公共厕所等关乎老百姓身边切身利益的小事上没有考虑市民的需求,而常常导致城市的规划缺少人性化的关怀。因此城乡规划需要有明确的行政决定,严厉禁止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利。

自由裁量权应该符合法律法规、技术标准、遵守法定程序、城市规划、设计规范、严守“合理性”的原则,逐渐完善规划技术标准法制化。将城乡规划,技术标准和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相衔接,处罚违法行为。这样可以有效的阻止在决策审批过程中的随意性,制止不按科学的程序越权,进行决策审批的行为。

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决策委员会,可以由专家、学者、居民、公务员以及非公务人员等组成城乡规划委员会成员,实现对城乡规划的科学管理。委员会意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在规划重大问题中,某些地方领导决策的随意性,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保证城乡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城乡的土地利用,都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统一的纳入城乡规划管理,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的综合职能,这样才能保证城乡协调的运转和合理的发展。充分运用好法律的管理手段,是切实做好城乡规划决策工作的有效保证。这就要求相关的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不断完善法制建设工作,完善城乡规划决策的法律法规,真正的能做到有据可查,有法可依、犯法必究、执法必严,有效的保证城乡规划决策的实施。

首先,充分了解城乡的居民需求,切实关照城乡人员实际需要,从城乡整理利益出发,有序,合理的进行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效率,确保城乡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完善的引导机构与控制规划,确保各项规划与城乡的发展目标一致。

其次,逐渐完善规划决策中的管理体制,在城乡规划决策中,要确立城乡规划管理应坚持政府组织,专业人才领衔,公众参与,部门配合,科学决策的城乡土地使用配置以及空间的组合设计。

保障规划的管理机制,严格执行规划决策,综合调控资源配置。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监督。严格实行问责制度,及时制止乱建设,乱占地、乱变更等违法现象。在规划的决策中要能够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弥补政府在公共决策方面的局限性,提高城乡规划决策,项目决策等的科学性,让城乡规划决策更贴近公众,符合公众利益。

四、结语

城乡规划决策的好坏关系者城乡能否健康,持久的发展,对当代和几代人的生活质量都息息相关,事关重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城乡规划决策只是行政决策的一部分,但是依然要不管的研究,积极实践,用于探索,找到最适合我国城乡实际情况,符合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特点的最佳决策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华山. 低碳环保视角下对城乡规划的几点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2010(23).

[2]胡海龙王波. 县(市)级城乡规划的改革创新与体系构建――以浙江省富阳市规划实践为例[J]. 城市规划.2011(4).

城乡低保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生态设计地域管理发展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生态设计发展趋势与现实问题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正处于发展中国家,还致力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工业生产虽然带动了国民经济,却给我过环境带来了严重伤害,导致中国目前形成大量的畸形生存空间。但值得庆幸的是,有关部门学者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虽然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相克性,但是这挑战正是我国城乡生态空间发展的趋势。

为了减少城乡差距,我国实行了城乡一体化战略方针,不仅从信息、文化、教育处着手,到城乡建筑基础设施,到城乡建设规划,都实行了一体化方针,但是城市中的某些元素却破坏了乡镇原有的生态环境,如某些大工厂,带给乡镇的只有伤害。所以我国现在必须致力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去发展、研究我国的生态城乡规划设计。

2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与概念解析

2.1生态规划理念

城乡生态规划概念即在尊重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将生态理念运用到实际的城乡规划设计中,更新现有陈旧规划设计理念与技术,实现人类进步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的一种思维理念。

2.2解析

如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著名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一学说。之所以提出田园城市这一理论,正是由于当时英国出去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造成了城市与居民生活条件相矛盾,城市与生态环境相矛盾。 当今社会仍然以这一学说为基础来建设城市,综合考虑城市经济、城市人口、城市生态环境等有机结合。

在田园理论提出的同时,美国社会迫于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也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即用大范围绿地将城市包围,在绿地做大量卫星式城镇,而且同城市一样,设有工厂等、娱乐、医疗等相关设施,以此吸引城市居民向外扩散,减少人口,降低城市压力。在我理解看来,当时所谓发展的卫星城市即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快速发展小乡镇,来减少大规模乡镇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处。

3.生态城市实例研究(欧洲)

欧洲城市由于处于发展期时大规模工业生产影响,同中国现在国情相似,大量的工业建筑打乱了原有的生态建设基础,大量的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但是大批有责任心的建筑师,规划师站了出来,致力于生态城市的改造与建设,到今天可以说有了巨大的变化。

实例:康斯坦茨市北有根哈德居住区

城市背景:

1960年的跟哈德居住区,没有考虑到周围环境,即没有对周围自然环境做有效的认证,做了大概的规划。到了1983年,规划师将居住区地理位置做了规划,并且同时意识到环境与居住区的相互影响,通过一系列对现实条件的检测,做了评估,对该居住区可能对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做了预测。

但是由于进一步的检测发现,1983年中所做的居住区规划周围大部分为农业用地,更由于水文条件的影响,此处为动植物生存生长的料号区域,此处不适合居住区的建设,为了尊重自然,此前的规划全部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此区规划为生态保护区。居住区整体向西移动。这充分说明了设计者是从自然出发,从生态出发,将人文以生态相结合的前沿思想。

4.生态城乡规划实现手段

4.1提高城乡绿化容积率

城市与绿化的关系可以说是共存亡的,绿色代表生命,当下退耕还林便是最好的见证。大量做绿色景观,将其真正溶于人类生活,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在提倡发展生态空间的同时,一定要强制性保护生态区,制定相关法律来阻止人类进行破坏。

4.2提倡小城镇快速增长

小城镇即前文所提到的美国的卫星城镇,建设小城镇的目的即小城镇由于规模小,发展迅速,能快速带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良的小城镇可以吸引大量城市居民到城镇发展,以此减少城市交通、能源的消耗,这也符合低碳城市理论。但是近些年来一些小城镇资源的浪费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如何进行下一步改革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4.3科学性

科学定位,即科学合理的给城市定位,关其中要考虑到城市的人文和社会环境,同时,同时判断城市与乡镇的价值所在。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拓宽规划视野,例如:我国在珠江区做规划,必须先考虑其沿海的大背景,在次前提下才能更具有科学性;要全面考虑结合全县各镇的功能布局,规划体系。

4.4生态城乡规划设计理念影响

在此理念影响下,中国很多城市有了很大变化。例如山西省今年将建设60余个森林公园,这样在保护了自然环境的同时又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这是个一举两得的措施。同样深圳也在提倡绿色规划,成为生态低碳之城。在天然的青山背景下,深圳将公园数达到60余个,与滨海大道有机结合,使深圳成为真正的绿色长廊。

5.当地域管理缺陷

由于很多地区为重工业区背景,例如辽宁省鞍山市,鞍钢工厂是历史的延续直接建立在城市中央偏西处,周围环绕了居民区,商业区,如果说要鞍山市为了生态规划理念将鞍钢移除市区,那么只能说这是纸上谈兵的想法,这跟不不可能实现,或者翻过来考虑将居住区规划远离工业区,那么这也将是一项长久的工程,我认为这是不可实现的。在中国像鞍山市这样地域特征的城市有很多,有些情况甚至于更加复杂。所以现在很多理论上说,在规划时要优先考虑环境、考虑生态,这一说法对于很多地区是不不靠实际的,那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所能做的是将二者统一协调,共同发展。我们要保证土地和城市共同健康成长。

如今生态规划理论很过,像美国以及很多发达国家传来了很多方法,但是我国必须是以经济发展为主要前提,而且美国社会地广人稀,不同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我们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随意规划谋篇空地作为景观绿色规划,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要像发展中国体制那样,首先尊重国情来足部探索属于中国特色的生态规划事业。

总结

在科学理论引导下,打造生态城乡空间将是中国城乡规划的终极目标。这一行业将在中国未来建设中起主导地位,这里除了对生态区域的规划保护还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元素,例如我们要大量生产绿色能源、绿色材料、这样我们才能将这些绿色材料运用到绿色建筑中,做我们的低碳、环保、节能建筑。为城市建设减少压力。

总而言之,中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正在迅猛前进,我们在立足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统筹兼顾,着眼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为了城市建设的可持续、生命的可持续,作为新时代的规划师要站在科学的前端,在合理规划的同时,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带领中国城市走向健康、安全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古今中外城市规划理论》

2.《考工记》

3.《外国建筑史》

城乡低保工作计划篇3

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一、 制约全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障碍因素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的主要障碍。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制度层面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从身份上分为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公共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向城镇和城镇居民倾斜,农村得到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明显滞后于城市居民,城乡发展不均衡。2012年,全市城镇户籍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5.7%,同时还存在移民这个特殊群体结构,移民总人口占到农村总人口的29.8%。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因素和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户籍制度方面:目前七个县市区均实行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二元化管理。在这种户籍制度下,大量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已不再从事农业,大部分时间也不在农村居住,但并不能能真正获得市民身份,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和融入城市,无法在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享受同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二是基本公共服务有差距:财政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公共文化服、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明显低于城镇,农村低保、合作医疗补助、社会养老保险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城乡公共资源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差距发展拉大。三是居民收入有差距: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645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062元)的48%,从农民收入的四大构成结构看,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增收难度逐步加大,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增长缓慢,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低,增长乏力,一直是农民增收的薄弱环节。总体上看,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城市居民,但从绝对数看,农村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1。另外,占全市农业人口比重29.8 %的移民收入,2012年达到3010元,只占到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四是在城镇化发展有差距: 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计算是5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6%  0.4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为仅为33.7%,低于全国城镇化率35.3%  1.6个百分点。

二、 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的顶层设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确立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经过调研分析,初步提出加快推进全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思路是:以规划为统领、以产业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着力推进“三大集中”(工业向园区、农民向城镇、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建立和完善四项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五个加快”(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侧重,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重点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科学编制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以***市总体规划为龙头,以县市区为支撑,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为节点,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布局、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现状,分县市区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新型城乡空间布局体系。分领域编制并实施层次分明、覆盖城乡、互联互通、有机融合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国土利用、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城乡专项规划。

二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要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鼓励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充分发挥肃州区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敦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精品珍品农业和精深加工农业,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升农业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支撑能力。同时加快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不断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反哺带动和融合提升能力。通过建设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新能源示范基地、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资源综合利用利用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增强就业和吸纳能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三是推进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加大公共财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力度,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的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为户口登记基本形式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使户籍制度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适应,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在户籍身份上成为完整的城镇居民。

四是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县城,择优发展小城镇,形成以市区为龙头,6县市为支撑,15个建制镇为节点的城镇发展体系。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加快人口向集镇和农村社区集中,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集镇。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主题,加大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真正实现城市和农村在发展空间上同谋划、基础设施上同建设、资源要素上同配置发展成果上同分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五是大力推进扶贫攻坚。推进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的深度融合,深入调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找准移民增收路子。全面落实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扶持发展特色种植业、设施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特色产业。着眼于改善移民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移民增收基础。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大移民乡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增强移民乡村自我发展能力。

 

 

 

 

 

 

 

城乡低保工作计划篇4

一、科学研究,规划调控作用发挥明显

20*年是《城乡规划法》施行第一年,新法对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建设局认真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体系,切实发挥规划对配置城乡空间资源、推动城乡建设发展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一是推进县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编制完成两规衔接报告。二是加快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委托省规划院开展总规修编调研,计划今年完成总规评审。三是在完成12.4km2*新城概念性规划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开展控规编制及城市设计工作,突出“城回大海、日月同歌”的设计理念,努力把*新城建设成为集商务活动、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生态居住于一体的*新的城市核心区。四是加快编制城市雕塑总体规划(初稿已形成),重要道路、河道和节点的城市设计,改善城市风貌、突出城市特色。五是注重城市建设与三产业态布局的研究,撰写完成关于开发区老区功能转型与提升的调研材料,并委托省规划院进行相应课题研究。六是在去年完成城中村规划的基础上,今年重点在实施层面落实和深化规划,组织编制了城北、小曲等村的改造规划,探索自下而上、撤村建居的改造模式,同时加大城东村改造实施调研。

同时,按照提出的“新市镇”理念和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前期县发改局联合县建设局等部门已拟定*县强镇扩权的政策文件,并经政府常务会议通过。至目前,已完成《*镇总体规划(20*-2020)》、《*镇镇西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报批,完成《*镇总体规划(20*-2020)》、《*镇*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评审;百步镇总体规划、*镇临港产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镇工业功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现正方案编制阶段,计划年底前完成评审;全县各镇村庄规划全部完成编制和报批,除西塘桥镇和风景区外,其余各镇的村庄规划已获县人民政府批复。积极探索村庄规划实施的新思路和新机制,研究实施过程中的配套问题。

进一步严肃规划审批,加强规划监察。所有建设项目的选址、规划设计条件、建筑方案均按议事规程进行报批。1-10月村镇项目审批选址项目138项、建设工程项目79项;农民建房项目审批用地项目77户、建设项目11户。加强“阳光规划”效能监察,今年以来,已有17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了批前公示。

二、关注民生,住房保障体系日趋健全

当前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是社会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县近几年一直坚持把解决住房难问题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纳入住房制度改革、年度实事工程的重要内容。县建设局作为职能部门,十分重视此项工作,把它作为当前解决民生问题、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重要方面来抓。通过加强住房市场宏观调控,加快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步伐,加大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补助力度,实行住房公积金扩面、廉租房扩面,实施老住宅区整治改造及楼道亮化工程,初步形成了多位一体的、多层次的新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1、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今年3月新开工建设“欣居花苑”二期项目,总建筑面积3.67万m2,住宅478套(户型面积60m2左右),项目总投资5775.7万元,至目前已完成投资5*0万元,小区主体结构施工已完成,全面进入粉刷、装饰阶段。年底工程将竣工,并在春节前完成预售工作。2009年6月交付使用。同时,计划启动“欣居花苑”三期项目,项目用地面积4.73万m2,计划安排700套左右的保障性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562套,廉租房115套,人才公寓40套待定),项目正在前期准备中,预计12月初开工建设。根据目前建设资金融资状况,初步打算该地块分两步走,先启动廉租房建设,再启动经济适用房建设。新一轮的经济适用房申请受理计划安排在2009年下半年进行。

*县自2000年启动建设经济适用房以来,已建成河滨小区240套、翠海苑小区334套、“欣居花苑”一期330套,合计904套,全部配售完毕。经测算,前期已申请并符合条件的有542户,待二期配售后,现阶段经济适用房供需矛盾基本能够解决。

2、实行廉租房扩面保障。申请条件是:人均年收入在*县城镇居民低保标准1.5倍以下,且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5m2或3人以上家庭住房建筑面积低于45m2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方式采用租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为辅。其中房屋保障标准:1人或2人家庭为36m2,3人以上家庭为50m2。租赁补贴发放标准是:县城低保家庭每月10元/m2,其他家庭每月6元/m2;其他城镇低保家庭每月6元/m2,其他低收入家庭每月4元/m2。上半年,按照扩面政策,县建设局联合民政局、社区居委会对333户申请家庭的收入、成员和住房等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审核,最后经县廉租住房配租领导小组批准,分两批完成扩面保障73户。计划在今年11月再开展一次扩面保障申请,让更多的家庭享受到廉租住房的保障政策,改善其住房条件。

根据上级要求,县建设局积极组织开展全县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调查工作,调查范围覆盖全县八镇二区23个社区居委会(其中西塘桥镇无符合条件调查家庭),调查户数共1148户,并建立住房档案。制定《20*年度*县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条件和保障标准》和《20*年度*县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家庭申请、审核和公示办法》,于5月向社会公布。编制完成《*县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规划》(20*—2010)和《*县城镇住房建设规划》(20*—2012),并报省政府、省建设厅备案。年底,*县将启动廉租住房100套新建工程,现正方案评审与修改完善阶段。

至目前,*县已累计建造了150套廉租住房,建筑面积6725.35m2;投入资金1*5万元,其中县财政和城市住房基金及公积金增值部分投入1042万元,武原房管所投入23万元。采用实物配租、租赁补贴和租金减免三种保障方式开展配租8次,其中以实物配租为主,累计有272个家庭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其中实物配租128户、租赁补贴49户(发放租赁补贴计18.9万元)、租金减免95户(减免租金约5万元)。

3、加强直管公房管理。加强日常管理和修缮,建立危旧房屋档案并定期观察,及时掌握房屋变动情况。成立直管公房抢险组,做好汛期前安全检查工作,发现隐患及时处理,确保全县1626户公房住户的居住安全。

4、加强住房公积金归集。1-10月公积金归集2.7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4.42%,同比增长10.32%;提取1.97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5.65%;至10月末,公积金余额达7.*5亿元,比年初增长13.09%。发放个贷0.49亿元,至10月末个贷余额4.39亿元,占归集余额的62.05%。全县实现公积金增值收益635.18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1.75%。住房货币化一次性补贴发放121.86万元。今年公积金扩覆工作列入政府重点工作,上半年新增缴存人数2774人,新增单位49个,净增1365人。

5、实施老住宅区整治改造。今年确定18幢住宅楼整治,涉及469户家庭,工程于8月18日开工,目前各标段已基本结束。结合小区整治,还将开展楼道亮化工程,已组织对9个区块257幢居民楼的532个楼道进行“黑楼道”排摸,涉及居民户5340户,确定了整治方案,于8月开工,至目前工程已全部结束,待下一步竣工验收。

6、加大农村困难群众住房补助。拟定并由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全县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了*县20*-2010年三年救助的对象重点是“三低”对象,即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和低收入家庭,救助标准也由原最高6000元增加到最高18000元。经过摸底调查,今年确定了92户农村住房困难户,其中本年度资金落实70户(已全部到位),22户列入2009年救助计划。至目前已完成41户、在建43户,预计至年底将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县建设局自20*年下半年牵头此项工作以来,已落实补助249户,县财政补助资金到位142.2万元。

7、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推行商品房预销售网上即时备案制,出台商品房预销售申报计划制度,实施一次性预售面积以1.5万m2以上可售住宅房源为单位进行申报。及时编制《*县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规划》(20*—2010)、《*县城住宅建设规划(20*-2012)》及20*、2009年度住房建设计划,已经政府批准公布。今年*县商品住房供应量不断加大,县城可建商品住房楼盘7个,可建商品住房62万m2,20*年计划建设30万m2,房地产市场商品住房供求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

1-10月,全县商品住房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特征:①新建项目工程全面启动,商品房投资增幅明显,同比增长221%。②新建商品住房规模扩大,施工、新开工面积增幅较大,剔除拆迁安置房因素,同比增长分别为140%、281%。③消费观望气氛日益浓厚,销售额大幅下降。剔除拆迁安置用房因素,全县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减少35.2%,其中商品住房同比减少39.86%。④商品住房成交量明显下降,住房价格稳中有升。从全县商品房买卖合同网上即时备案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商品住房买卖合同同比减少36.81%,商品住房销售均价4563元/m2,同比增长5.68%。县城(不包括大桥新区)商品住房销售均价4990元/m2,乡镇商品住房销售均价2377元/m2。

三、统筹发展,城乡水务建设有序推进

1、加快污水管网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今年建设重点主要是西片(*至百步段)和南片两个工程,至10月底,全县已铺设完成污水管线134.6公里,新增百步、*、*、秦山、南北湖风景区纳污,污水覆盖率100%。至10月底,全县城网一二期、西片、东片、南片五个污水处理工程均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污水主、次干线136.4公里,建成泵站10座、7座在建,完成工程总投资2.79亿元。目前入网企业共298家,入网生活小区共22家。至10月底,完成纳污量1*6万吨,预计全年完成1200万吨,将超年度计划100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亦增长40%。

根据省市工作部署,*县今年启动镇区二级污水管网建设工程,计划建设管线176.6公里、污水提升泵站2座,投资2.38亿元。工程可研报告与初步设计方案已于6月通过专家评审,武原镇、经济开发区(大桥新区)结合一级污水管网工程实施。下一步将由政府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年底前完成省市下达的建设任务。

2、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供水。启动《*县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制定了各镇区20*、2009年度二级供水管网建设计划。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三地水厂及其管网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至目前,主体工程施工顺利,已完成工程量的35%。预计至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水厂至大桥新区19.3公里的供水管线建设,开工建设水厂至*、至百步供水管线;将新增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受益人口2万人以上。进一步加强节水宣传,推行节水器具,有效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并利用县水厂的技术优势,为乡镇提供查漏服务。已对*、*、*3个水站的供水总管网进行了测漏,共发现漏点9处,挽回水量损失30960吨。加强水质监测、分析,确保城镇供水出厂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不低于96%。

3、施行“阳光工程”做法,加强水务工程管理。积极在水务工程建设中施行以预防职务犯罪为主的“阳光工程”,制定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听廉政课、观廉政片、看违纪案等形式,增强全体干部职工防腐意识;严格把关招投标各环节,开展多标段招标、实行工程进度每周上报制,县纪委全程监督;项目开工前,开廉政建设会,签廉政责任状,建立廉政账户;使工程各项工作操作公开、透明,确保工程建设的廉洁性。

4、按照政府工作部署,牵头做好水务体制调整工作。今年初*县委县政府明确组建县水务集团,作为县政府直属国有公司。目前,集团公司框架基本确定,下设6个子公司,实行厂网分离管理模式,与乡镇实行二级水务管理体制。现已完成自来水公司公司化改制和6家新成立子公司的工商预登记。

5、积极调研,拟定了二级管网的建议扶持政策。根据周边县市扶持力度及*县、镇财力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二级管网的建议扶持政策,待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

四、强化监管,建设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一是老城区承载功能进一步增强。完善老城区道路框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改造,对7000m2人行道进行了铺设或改造、对所有人行道进行了全面整修、对部分阴井的标高进行调整、对368套井盖进行补充或调换、对部分缺损路面及单位与车道接口路面进行改造。至目前已完成市政投资768万元。建立应急机制改善城市内涝受灾程度,开展城区积水道路调研,提出整治方案供政府领导决策。配合“平安畅通县”建设,加大停车场的维修和建设力度,新建、改建、整理停车场地约5000m2。完善城市桥梁“一桥一卡”制度,做好县城桥梁安全评测与整治,因结构问题封桥4座,对南排河上五座桥梁进行水平位移监侧和沉降观测,从今年起对所养护桥梁分三年进行全面评估,目前已评估20座。对县城12个生活小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已于9月开工,现已完成良友、华信、金源三个小区的改造,计划年底竣工。

二是园林县城创建力度进一步加大。本年度县城园林绿化建设计划有30多项工程,概算总投资800余万元,其中20*年计划完成投资500万元。今年以来,通过道路、沿河、片林、节点等绿化建设,共建成城市各类绿地面积14.74万m2,在建2.09万m2,改造绿地2.46万m2,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提升了园林绿化各项指标。至目前,已完成庆丰西路生态绿地、嘉湖纸业片林、外环线片林等;审计局南侧长潭节点、长安路香溢房产北侧节点、新桥路中联会计师事务所南侧节点、海丰路邮电新村北侧节点和城西路街旁绿地等建设;百尺北路入城口道路两侧绿化、团结港海昌桥北两侧滨河绿化、老盐北路绿化和秦山大道城区段两侧绿化改造等沿河、沿路绿化工程。在实施城市园林绿化项目中,以绿化为本、文化为魂,探索绿化与文化的结合。挖掘*的历史文化,因地制宜地采取情景雕塑、建筑小品、文化景墙等元素,体现项目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目前,正计划开展县城街旁节点命名、景石题词赋诗征集活动。

为配合绮园文化区建设,启动儿童乐园新建工程(占地87亩),其中一期建设公园部分约80亩,已于10月30日开工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园林绿化工作管理,细化养护标准及扣分办法,实行绿地专职保洁员制度。创新绿化设施形式,安装18根风能路灯,改善公园夜间游玩条件。制作“丰收”、“花球”、“田园”等多个鲜花上街景点,美化县城,1-10月鲜花上街共计15万盆。

三是建筑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继续抓住“安全、质量、稳定”这条主线,促进建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实行文明标化工地全覆盖,施工现场实行差异化管理、对重点监控项目进行公示,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年、安全生产月及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以民工学校为平台大力开展安全培训活动,增强民工自我保护意识、施工单位事故防范能力。加强工程招投标监管,主动帮助经济薄弱村项目搞好协调、做好衔接。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实施建筑节能50%标准,积极推进建筑节能65%标准试点工作,已落实创建节能住宅示范面积10万m2。做好工程款拖欠清理,完善预防拖欠工程款的长效机制,积极构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

四是依法行政予以进一步深化。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开展节水宣传周、安全生产月、建设法规上街咨询等宣传活动。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出台《行政处罚案件办理程序》、《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办法》,上半年审批行政许可事项656件、非行政许可事项5859件,妥善处理39件行政处罚案件,为建设行政执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行风效能建设,强化“四条禁令”落实,出台《规范公务车辆使用规定》、《效能建设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成效较好。同时,按照“三级负责、三次见面、三个百分百率”的要求,上半年高速、高效完成7件人大建议、29件政协提案的办理,受理群众来信26件、来访6件、12345县长电话229件,办结率100%。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当前,整个城市建设工作总体上还是平衡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一是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资金问题。由于宏观调控,银行银根紧缩,*县南片污水处理工程、欣居花苑三期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资金落实有难度,这对下半年工程的推进将造成很大影响。同时银根紧缩等诸多客观原因,对今年民工工资支付带来很大压力。二是国家《城乡规划法》、《物权法》的出台,对*县规划管理、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工作带来了冲击和影响,如何实现由项目导向型规划到资源管治型规划转变,如何适应房屋产权登记变革,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但目前省政府相应的实施细则与配套政策也未出台,增加了工作的实务操作难度。三是城市的承载能力有待加强。西片城区道路、生活小区积水问题,南排河上桥梁安全性能不容乐观,城中村的改造、县城停车难等问题,群众反映强烈,解决难度大。四是安全生产工作压力大,涉及建筑、市政、园林及供水供气等多个方面。在前期奥运安保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特别是在建筑安全、供气安全、供水安全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工作。五是队伍建设如何更好地适应建设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

城乡低保工作计划篇5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民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积极改善民生,按照“解放思想、拼搏实干、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县、打造富裕生态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基本原则。一是城乡统筹,突出重点。民生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应当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做到民生计划依托项目支撑,确保实现重点突破。二是以人为本,便民优先。坚持以人为本谋发展,便民优先促和谐,把是否对群众有利、是否方便群众作为首要目标,多兴惠民工程、多上便民项目,确保人民群众同步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三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从全县实际出发,科学安排,与其他发展计划相协调。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调动社会投入的积极性,确保重点民生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尽早发挥效用。

二、总体目标

按照“建设经济文化强县,打造富裕生态和谐”的要求,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民生改善工作达到“一个目的”、实现“三个提升”、做到“六个确保”,与经济发展“三步跨”战略同步推进,2011年位居兄弟县市区前列,2013年跃升到全省中游以上水平。

“一个目的”,即通过实施民生改善计划,达到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的目的。

“三个提升”,即一是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二是提升城乡居民保障水平,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六个确保”,即一是确保每个零就业家庭和失地农民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适龄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确保基础教育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职业教育达到“全国千所示范校”标准。三是确保城乡居民各项社会保障在政策范围内做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四是确保公共医疗服务整体水平位居全市前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水平明显提高,人人享有医疗保健。五是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六是确保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环境保护与生态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计划安排

实施工程,重点安排33个项目,计划投资53亿元。

(一)突出民生之本,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

就业和再就业培训项目:投入996万元,大力支持和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下岗职工等就业再就业工程。全县每年新增就业再就业岗位3500个,其中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2100个岗位,为特困人员提供400个岗位。每年组织创业培训600人,再就业培训400人。为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大中专毕业生等创业人员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下。

(二)夯实民生之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工程

1、校舍新建扩建项目:(1)投资1620万元,在第二实验小学新建建筑面积4000㎡的教学楼一栋,征地23亩建设300米的环形操场。(2)投资260万元用于实验中学、佛山中学运动场建设。(3)投资1900万元,购置微机4150台、图书122万册、教学仪器25万件、音体美器材13.8万台(件)。(4)投资3570万元用于危房改造47910m2。(5)投资300万元对聋哑学校进行改造。(6)投资5340万元,完善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新建84处农村社区幼儿园。

2、职业教育建设项目:投资3000万元,新建5200m2综合实验楼一栋,建设汽修汽驾、机械加工、电子电工、焊接、农技、服装六个实验实训基地。

3、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入资金1.4亿元,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免费提供教科书。

4、学生资助体系项目:(1)投入资金260万元,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2)投入资金650万元,落实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3)投入资金1800万元,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三)筑牢民生所依,完善社会保障工程

1、社会保险制度建设:(1)投入资金200万元,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社保基金征缴管理体系。(2)城镇规模以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参保职工达到4.3万人,企业社会保险费收缴达到4.9亿元,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县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保障体系。(3)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参保人数达到2万人,收缴保险费5700万元。(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5万人,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收缴达到2.7亿元。(5)继续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工作,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到5.6万人,参保率保持95%以上,收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费3480万元。(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8万人,工伤保险收缴1400万元。

2、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安排低保资金1亿元,用于解决城乡低保人员生活补助,做到应保尽保。低保标准根据物价指数变动情况按国家有关政策适时调整。

3、农村五保供养项目:投入560万元,新建敬老院房屋370间,集中供养率达到98.7%。投入1510万元,新增五保集中供养对象660人,集中供养人数达到2100人,并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五保供养标准。

4、城乡大病医疗救助项目:筹措资金350万元,保障患大病群众的基本生活,到2013年对符合大病救助条件的家庭提供最高3000元的救助金,逐年加大对五保对象的大病救助力度。

5、社会福利中心项目:投资2500万元,建设老年公寓楼、办公楼和服务楼。

6、残疾人康复救助项目:投资180万元,对残疾人实施医疗、康复救助配置仪器660件,手术470例,使千名特困残疾人得到康复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进行电脑、编织、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300人,使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60%。

7、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投资150万元,对15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居住危房进行改造,使残疾人贫困户住房标准达到当地一般农户住房水平。

(四)解决民生之需,推进公共卫生建设工程

1、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筹资2.95亿元,参合率达到99%以上,受益农民达到59.5万人。

2、疾病控制中心建设项目:投入资金150万元,建设疾病控制中心,初步建立并完善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3、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项目:(1)投资7900万元,建设人民医院1万m2的病房楼,添置直线加速器、磁共振设备;实施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楼和病房楼改造;县中医院购置彩超、CT、CR、胃镜等设备;建设第三人民医院4000m2的多功能病房楼。(2)投入资金330万元,完成1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改建。(3)投入资金5050万元,完成13处乡镇卫生院改造项目和村卫生室的标准化新改扩建项目,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4、食品和药品检验检测系统项目:投入30万元,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形成食品安全信息网络、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五)拓宽民生之源,落实城乡居民增收工程

1、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机制:(1)投入12亿元,落实粮食直补、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等各项惠农补贴政策。(2)投资380万元,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每年转移就业人数2000人以上。(3)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投资150万元,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50个。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1%。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中游水平。

2、完善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机制:企业职工工资年均增长高于经济发展速度,2013年人均年工资达到全市中等水平。逐年提高县乡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收入水平,在县乡统一标准、统一发放的基础上,提高离退休人员津补贴和在职人员的住房补贴、津补贴,2011年达到目前工资改革政策标准。

3、实施计生惠民、爱民工程:“惠民工程”。(1)投入资金760万元,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2)投入资金100万元,落实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政策。(3)投入资金2280万元,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爱民工程”。(1)投入资金1420万元,实行计划生育基本技术免费服务。(2)投入资金130万元,对部分计生贫困家庭、计生家庭学生开展生育关怀行动。

(六)改善民生所居,实施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程

1、廉租住房保障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投入资金935万元解决城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其中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65万元,投入廉租住房资金450万元,实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m2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有其屋。

2、住宅社区建设和城中村、旧城改造:投资2.6亿元,搞好杭州花园、锦绣华庭、山水人家等住宅小区建设,加快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步伐,计划完成住宅建筑面积80万m2,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m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力争达到32m2。对城区小街小巷进行硬化整治,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

(七)立足民生所娱,抓好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工程

1、文化下乡活动项目:投资1010万元,组织“百戏”下乡活动,演出400场(次);农村公益电影下乡放映达到4.3万场(次);送科技图书下乡10万余册,拓展文化信息资源覆盖面。

2、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投资560万元,到2010年14个乡镇完成改建或新建文化站工程,完善县乡文化服务网络,使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

3、村文化大院建设项目:投资1960万元,完成560个村的体育健身工程及农家书屋建设。

4、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5000万元,2011年建成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5万m2的博物馆。投资280万元改造县图书馆。

5、科普富民项目:投资20万元,完善科普村村通“六个一”工程,创新实施科普“三百”工程,构建县乡村三级科普组织网络。

6、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工程项目:投资2640万元,加快有线和数字电视工程建设,2010年农村有线电视全县通村率达到100%,2012年全县入户率达到80%;2013年城区数字电视用户发展到8000户,占到城区有线电视总用户的80%。

(八)关注民生所安,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1、城乡社区和乡镇驻地发展规划项目:投资480万元,完成新社区布点规划和80个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任务。适时进行农村社区化试点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改水、改路、改厕、生活垃圾处理等资金投入。

2、垃圾、污水处理和水厂建设工程项目:(1)投资5000万元,到2010年建成日处理150吨垃圾处理场。(2)投资3100万元,2009年完成污水处理场二期工程。(3)投资1750万元,到2009年建成日处理2.5万吨中水回用工程。(4)投资2490万元,到2010年建成3万吨水厂。

3、交通网络建设项目:投资16亿元,组织实施、完善“二环”、“七横”“八纵”、“三条通道”、“十六个客运站”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形成纵横贯通、干支相连、快速便民的交通网络。其中,投资2.56亿元,对17条公路中总里程为100公里的干线公路进行改建;投资7.71亿元,建设“三个通道”中的公路通道及航运通道;投资2100万元,完成“十六个客运站”中的王台、腊山客运站建设以及县城汽车站扩建改造;投资5.54亿元,建设东徐高速段、农村公路等重点工程120.9公里、完成国省干线公路养护193.8公里、农村公路养护850公里。

4、农村新能源建设项目:投资1000万元,沼气生态村达到175个,惠及1.5万农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万m2,达到11万m2。

5、荒山造林项目:投资2460万元,至2012年全县完成荒山绿化4.1万亩。

6、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8000万元,完成186个村、16万人的农村自来水工程。

四、推进措施

(一)建立工作落实机制。各级各部门切实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工作机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做到一件事一件事地办,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推进。县政府与县直各部门、各单位和各乡镇签订重点民生改善计划责任状,通过层层抓落实,扎实做好民生重点项目实施工作。对涉及多个部门的民生项目,建立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与协调,明确职责,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实施项目细化机制。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根据民生改善重点项目总体计划,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子计划,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逐年推进,确保取得实效。充分发挥县民生改善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作用,加强工作调度,完善制度措施,强化指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认真研究制定支持民生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有关收费,尽量给予减免支持,努力降低建设成本。

(三)完善资金筹措机制。切实加大对民生计划项目的政府投入力度,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将每年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民生。采取政策扶持、政府投入、社会筹资、市场运作、招商引资和对上争取等措施,确保项目资金的落实。

(四)严格项目管理机制。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对民生计划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设备材料采购等依照有关规定实行公开招标,择优选定中标单位。项目建成后,由项目法人及时组织预验收,并抓紧进行项目竣工决算,在此基础上报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实行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制度,对项目从规划到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文件资料,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收集、整理、归档。

(五)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坚持统筹规划,立足实际,充分尊重民意,区别轻重缓急,制定改善民生实施方案。建立项目和资金整合机制,有效解决目前一些民生事业中存在的职能交叉、多头立项、重复建设等问题。在确定项目范围标准时,注重城乡、区域之间的利益均衡,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城乡低保工作计划篇6

1. 目标: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意见》明确指出,围绕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到2015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基本实现,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主要体现在居民收入、优质教育、社会就业、社会保障、健康水平、住有所居、养老服务七个方面。

【图表说明】据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的解释,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一般控制在0.2~0.4为正常,若超过0.4,就说明贫富差距严重,截至2010年,江苏省农村基尼系数为0.35,城镇基尼系数为0.39,由于政府加大扶贫力度,城镇基尼系数有缩小的趋势。

2. 亮点:2017年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幸福不幸福,收入是关键。《意见》指出,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尤其把农民收入增加作为居民收入倍增的重中之重。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促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到2017年居民收入剔除价格因素实现倍增。

其实,早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接受专访时,就专门阐述了“收入倍增计划”的内涵。罗志军说:“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即从2011年开始,用七年时间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而这个“倍增”,是指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外的“倍增”。他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也坦言,“相比GDP,我更看重的是老百姓的腰包鼓了多少。人民生活能够得到显著改善,就是让我感到最高兴的事情。”在2011年2月9日江苏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罗志军首次公开宣布,从2011年起,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36元,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9118元。7年内,达到收入倍增。而从2011年2月1日起,江苏省已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包括南京、无锡、江阴等地在内的一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由960元调整为1140元――这被香港《文汇报》视为“江苏启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序曲”。 如今,这些内容已正式写进《意见》,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共同富裕、共享改革成果的“鲜明导向”。

“收入倍增”更具有普惠色彩

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对江苏发展最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最大的民生实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是民生幸福工程的基础和核心。这个计划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最大的一项决策,是一项硬任务。

《意见》指出,这个“目标”包括了两层含义。第一,居民收入倍增是实际收入的倍增,是剔除物价因素的倍增,而非名义收入的倍增。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解释说:“在江苏省抽取了1万多个调查户,对他们进行收入日记账的调查并作了测算,以2010年为基数,7年倍增,那么每年收入平均增速要达到10.4%。但考虑到价格上涨因素,名义收入增幅就应该大于10.4%。”第二,居民收入倍增是结构优化、惠及大众的倍增,而非简单的平均数倍增。从结构上看,倍增不仅仅是增加平均数,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突出“四个群体”,农民增收是重中之重

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关键是缩小差距。《意见》中强调,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将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尤其是要把农民收入增收作为居民收入倍增的重中之重。2010年,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18元,比上年增加13.9%。自1997年以来,江苏省农民收入增幅首次高于城镇居民,高出2.3个百分点。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3:1,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在此关键时期,江苏省致力于农民增收,一方面立足发展现代农业,另一方面大力转变收入结构,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另外还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增加农业补贴等增加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这将为该省农民收入的强劲增长提供强大“动力源”。

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江苏省新增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26.8万人,累计转移1771万人,转移比重达66.4%,其中,乡镇企业每年新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30多万人。2010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的一、二、三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140元、930元和800元,各类地区的最低工资涨幅都超过了12%,最高增幅达19.4%。根据江苏省委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到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18236元,年均实际增长10.4%。

拓宽“五大增收渠道”,确保计划顺利实施

为顺利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江苏省将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普遍较快增长。

《意见》提出,将稳步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形成以一线职工为重点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企业工资增长基准线原则上不低于12%,一线职工工资增幅不低于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到2015年,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其收入的比重分别达63%和56%以上。

大力提高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力争城镇年增10万人创业,带动80万人就业。创造条件让城乡居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到2015年,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其收入的比重分别达2.5%和5%以上。不断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加大财政对经济薄弱地区和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困难群众、重点优抚对象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

此外,江苏省还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即动用税收手段,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意见》强调,为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将实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5∶1左右。

2011年8月23日的江苏省政府会议间,各部门端出了系列与“收入”挂钩之措施。例如,企业工资增长基准线原则上不低于12%,实施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百万农民创业工程计划”,促进农民就业、劳动力转移,提高城乡居民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等。除了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之外,《意见》还特别指出要逐步完善“六大体系”,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 保障:省级财政支出70%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

为了加大民生幸福工程推进力度,《意见》明确,要建立健全民生幸福工程的保障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行政开支,逐年加大民生投入,省级财政支出70%用于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地方各级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比重逐步提高,各地土地出让收益金也要有更大比例用于民生投入。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并与工作业绩挂钩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新增社会公共服务资金和项目向薄弱地区、薄弱领域、弱势群体倾斜。完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发挥政策和财政投资对民生事业建设的引导、扶持作用。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支持公共服务投资主体和投资模式多样化,推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民生事业。规范公共财政支出管理,进一步增强透明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决杜绝劳民伤财、搞“形象工程”,确保将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同时还要强化基层基础。围绕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把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向基层,将人才、技术更多地引向基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和合理布局。加强基层党政组织和群众组织建设,筑牢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组织基础。深入开展“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社区共驻共建共享机制。强化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增强社区自治组织服务管理功能,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规范基层公共服务内容和流程,推进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实现平台到村(社区)、联系到户、服务到人,让群众享有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

此外,《意见》还要求健全督查机制。建立和完善民生幸福工程指标体系,加强调查监测和分析评价。省委、省政府每年组织检查考核,评估结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省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民生幸福工程具体评价考核工作并向社会公布。各地每年要向上级党委、政府报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或通报工作进展。目前,江苏省已经明确15项民生幸福工程指标,将深入开展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问卷调查。

【图表说明】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4. 行动:江苏各级积极打造“幸福样本”

为了贯彻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意见》,推进“收入倍增计划”,江苏各地纷纷亮出实招:在全省最早叫响的“幸福江阴”,决定在两年时间投入700亿元左右,打造100余个重大建设项目,推进活力工程、低碳工程、和谐工程、魅力工程、生态工程,建成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应对物价上涨较快的状况,连云港先后建立了物价补贴、节日补助、城乡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机制;宿迁创新举措,先后实施“两后双百”、“三就三百”、“五个一批”等工程,将贫困家庭、留守人员、肄业人员等弱势群体全部纳入就业“大篮子”;淮安建造政府与贫困居民共有产权房,泰州打造“15分钟健康圈”,“乐居吴江”渐成幸福城市新品牌。

【图表说明】让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幸福地图”在江苏省各市新鲜出炉。这一幅幅崭新的地图,虽路线各异,但导向同一终点――让百姓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就城市发展而言,过去很多人言必称GDP,但现在各地领导越来越重视群众的幸福指数,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认为,“幸福江苏”建设已是江苏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2011年徐州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更加注重民生改善,紧紧围绕增就业、增收入和控物价、控房价“两增两控”,更好地满足城乡群众多层次的新期待新需求,做大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GDP”。

相关链接

南京出台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实施意见

在南京的“十二五”蓝图中,与老百姓“钱袋子”关系最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2011年8月24日,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和“农村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按照两项计划的奋斗目标,到2016年,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达到5.6万元以上;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22256元。《实施意见》明确,全市城镇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六年倍增,年均增幅要达到12.3%以上,其中,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经营净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五年倍增,年均增幅要达到14.9%以上,力争将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3:1。此外,到2015年,全市各郊县农民人均收入都要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

为实现城镇居民收入六年倍增,南京市将分别针对稳步提高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实施就业提升、创业富民、财富增值、民生普惠四项工程,重点解决拓展增收政策、强化新的收入增长点、提高困难群体收入等问题。此外,还将在加强领导工作机制、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干部考评机制、完善收入统计机制、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等方面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

实施农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将在加强农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级发展能力、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加快实施农业“1115”规划、推进农村产权化和合作化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重点将推行十大举措: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引导更多农民投资创业、挖掘农村土地资源增值潜力、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增收、加快农村组织制度创新、依靠科教人才强农富民、加强城乡帮促载体建设、增强农村社会保障能力。

南京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南京市出台的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是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收入的倍增,“倍增不仅仅是增加平均数,更重要的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城乡低保工作计划篇7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适度的人口规模、高质量的人口素质、优化的人口结构、合理的人口分布、有序的人口流动,对于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既是统筹解决城乡人口问题的前提条件,也是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良好人口环境的重要举措,对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在充分认识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要性的同时,进一步正视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市人口问题面临着六大挑战:一是人口总量呈继续增长趋势,对全面实现小康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二是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对实现“人才强市”战略带来挑战;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给未来社会稳定造成隐患,对建设“和谐*”带来挑战;四是老龄人口逐步增多,未富先老问题逐步显现,给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带来挑战;五是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大,给就业和社会保障带来挑战;六是流动人口持续增加,以年均5—7万人的速度递增,给城市公共管理服务和资源配置带来挑战。做好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做到领导到位、认识到位、宣传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二、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稳定、提高、统筹”和“少生与优生、少生与快富、少生与健康、少生与保障相结合”,加快建立和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率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近期目标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注重人口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坚持分类指导。根据大农村、大城市二元结构的特点,针对城区、郊区和农村工作中不同的难点和侧重点,实行分类指导、分类定标、分类考核。

3.坚持综合治理。人口计生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做好,干出实效,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教育、经济、行政等措施,形成合力,实行综合治理。

三、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目标

——到2010年,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十一五”期间,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保持在1058‰和54‰以内。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35左右。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8%,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80%以上。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实现率达90%以上。计划生育“奖扶医帮优”政策兑现率达100%,对农村已婚妇女免费生殖健康普查服务率达90%以上。全市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控制在12‰以下,婴儿死亡率降到全国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40/10万。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得到基本控制。

——到2015年,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35左右。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在98%以上,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85%以上。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出台的“奖扶医帮优”政策兑现率达100%。出生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出生缺陷发生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

四、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1.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坚持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发展,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优势,加强孕前管理和服务,深入实施以长效措施为主的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程,提高综合避孕率和安全性。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完善“依法建制、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综合服务”的管理服务体制。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不断增强群众参与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提高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大力实施“新农村新农家新农民三新家园建设计划”和“生育关怀行动”。在城区完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管理服务体制,全面落实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制。积极应对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新问题,坚持居住地和户籍地共同管理,加强两地协作,对人户分离人员实行“托管”。创新管理服务载体。

2.完善落实计生利益导向政策。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建立完善城乡低保、社会救助、合作医疗、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养老保障等普惠性政策时,都要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的原则。认真兑现国家奖励扶助政策,对男女双方年满60周岁的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计生户,每人每月发放50元奖扶金。切实抓好我市已出台的“奖扶医帮优”政策落实工作:对农村独女户从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第二个月起和双女计生户从落实避孕节育长效措施的第二个月起,夫妻双方每人每月奖励50元,男女双方到60周岁后,接国家奖励扶助政策;对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落实了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农村独子户家庭年满40周岁的夫妇每人每月奖励50元,男女双方到60周岁后,接国家奖励扶助政策。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计生户家庭中父母死亡、子女伤残或死亡家庭,一次性发给2000—5000元的扶助金。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计生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家庭,每户每年给予10元以上的参合补助。对独生子女户的未婚成年子女,因重大疾病或精神病等,经鉴定不能正常生产、生活的家庭,每年给予1200元生活补助。在农村中既符合计生奖励扶助标准,又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夫妇,同时享受计生奖励扶助金和农村低保金,不互相冲抵,实行叠加发放。对流入我市办理居住证的省内流动人口,在符合政策生育并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每月发给5元独生子女保健费至14周岁为止。积极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工程,完成每年新增1万户帮扶任务。与此同时,不断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积极探索对下岗职工、城镇无业居民的计生奖励扶助政策。

认真贯彻《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对农民晚婚的,免除夫妻双方1年的农村义务工;晚育的,免除产妇1年的农村义务工。对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家庭,可以享受以下奖励和优惠待遇:发给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奖励费100元至500元,并从领证当月起每月领取5元以上的独生子女保健费,至子女满14周岁止;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计生户的女孩考生,在参加全国普通高考时给予加10分的照顾。

3.建立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统筹管理,提供与我市常住人口同等的服务。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巩固完善“四抓四建”工作制度(即建立完善房东登记报告制度,用工单位登记报告制度,特殊地段管理服务制度,物管协作联动工作制度)和区域性协作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流动人口登记、“四种证件”核对和流出育龄妇女跟踪管理服务等制度;加强来筑人员孕前宣传服务,完善孕情检测服务、孕产期保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符合政策生育行为的发生。

认真落实《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筑党发〔2006〕33号文件)精神,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城郊结合部建设“四优一满意”的乡(镇、办)计生服务站,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对持IC卡居住证3年以上,为地方经济社会做出贡献、遵纪守法、支持政府工作的流动人口,实行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乡(镇、街道)人口计生部门要为流动人口开展生殖健康检查服务;对持IC卡居住证,已居住半年,并拟再居住2年及以上的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建立上门随访制度,定期随访;对流动人口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现居住地要为流动人口育龄夫妇提供免费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各部门在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时,要优先考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户,重点是流动人口中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计生户。对外来流动人口开展便民维权活动,建立市、县、乡三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司法部门联合维权服务网络,开通三级法律援助、政策咨询电话,有效维护流动人口在生育、生殖健康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4.加快建立出生缺陷预防干预体系,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完善出生人口素质的具体规划和措施,建立以“婚前健康检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新生儿保健、婴幼儿早教”为核心内容的优生工程长效机制。全面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为计划怀孕的夫妇提供全过程、个性化、多方位的孕前指导和保健服务。大力倡导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医学检查,实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为贫困妇女提供必要的生育救助和安全接生。加强性病和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以预防高发的出生缺陷为重点,大力抓好零级干预和一级干预,降低育龄群众生育风险。加强优生监测,对常住人口已孕妇女监测率达90%以上,新生儿产后7天内访视,出生缺陷病例监测率达90%以上,优生科学知识宣传品入户率城市达90%、农村达70%以上,一级干预科普知识重点人群覆盖率城市达70%以上,农村达60%以上。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强化社会行为教育和培养。

5.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人口性别比结构平衡。按照《关于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的通知》的要求和部署,切实落实各地区、相关部门职责,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社会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强化法律约束,严厉打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行为,严厉打击贩卖、残害、遗弃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孕期全程管理和服务,把好“三关”(把好孕、环情监测关、跟踪服务关、女婴成长关)。特别要强化流出人口中持证外出育龄妇女的追踪管理。各医疗保健机构要切实落实B超检查登记等制度,实现经常性管理。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

6.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性宣传,形成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关爱女孩行动”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加强人口国情、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性与生殖健康科普知识和少生快富等典型经验的宣传。要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把新型生育文化建设与“乡风文明”紧密结合起来,使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经常化,促进新的婚育观念、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充分发挥宣传作用,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专题栏目,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各级党校、行政院校等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理论纳入党员教育、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初中以上学校要将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纳入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或开设专题讲座等。各乡(镇、办)要利用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各种文化场所和宣传途径,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人口文化宣传活动。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继续开设少女意外妊娠求助热线,免费为她们提供相关咨询和终止妊娠服务。

7.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以“市所为龙头、县站为中心、中心乡镇站为骨干、一般乡镇站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的计生技术服务网络体系。把计生技术服务体系纳入政府公共卫生体系,把计生技术服务机构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把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县级计生技术服务机构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创建活动,通过开展上门随访服务,实施“家庭健康促进计划”和“生育关怀行动”,由单一开展计生“四术”拓展到为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提供一系列生殖保健服务,进一步提高城乡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构建幸福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市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所要借鉴先进服务理念,提高对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的服务水平,率先在全省建设成集出生缺陷干预、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生殖健康服务、家庭保健、青少年性健康、预防艾滋病为一体的优质服务阵地。县、乡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应按照“四优一满意”(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群众满意)要求,加强建设,更好地为广大农村育龄群众服务。要开展生殖健康普查普治工作,普查率要达90%以上,普治率要达65%以上。与此同时,应配合乡镇卫院抓好农村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大限度降低孕产妇及0—5岁儿童死亡率。

8.做好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后相关计划生育衔接工作。从文件生效之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市户籍的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的家庭,仍按农村人口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和计划生育相关奖励扶助政策。在2015年12月31日后,按城市人口执行生育政策和计划生育相关奖励扶助政策。从文件生效之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对原来是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计生户的女孩考生,在参加全国普通高考时仍给予加10分的照顾。在2015年12月31日后,不再享受10分照顾。

五、建立有效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领导决策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做到“一个制定、四个纳入”,制定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政策保障措施,把统筹解决城乡人口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纳入党委和政府重大事项督查范围,着重解决好领导保障、综合治理责任落实、机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影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重大问题,创造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政策环境。完善党委、政府议事制度和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每年专题研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制度,切实解决好影响统筹解决城乡人口问题的重大问题。

2.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法规和规章。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和《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总结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和管理制度,及时制定、修改、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出生缺陷干预、封闭式住宅小区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和文件。

3.坚持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政府每年要与下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各级政府、责任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三线考核”。开展平时督查、半年检查和年终考核,强化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和各相关部门目标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按相关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惩。

城乡低保工作计划篇8

按照市人大关于对城乡规划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县规划编制及实施情况、《城乡规划法》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域规划编制及实施情况

1、规划编制完成情况

(1)县城规划情况。

(2)乡(镇)规划完成情况。

我县目前已编制完成兴泉镇的总体规划和小集镇修建性详细规划,石龙坝乡的集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已启动,年内完成。

2、规划实施情况。

兴华桥片区规划的实施对加快我县城市建设步伐,全面缓解我县老城市政压力,改善县城总体面貌和居住环境,进一步完善我县城市功能,加快推进我县建设亚热带山水园林城市的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城乡规划法》的宣传情况

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深刻领会,把握《城乡规划法》的精神实质。《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县高度重视,通过六项措施深入学习贯彻《城乡规划法》。

一是为确保宣传作稳步推进、不留死角,做到宣传到位,县普法办、县规划局专门制定了城乡规划宣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的内容抓实宣传工作,确保了宣传工作有条不紊按计划进行。

二是规划局认真组织局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城乡规划法》,并对照新旧规划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全体工作人员较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城乡规划法》的内涵。

三是到市局领取了法规宣传单及宣传册,并安排专人利用交流会、五一节等日子到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进行宣传,共发放法规宣传单5000份,宣传册200本。

四是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重新确定了规划审批程序。

五是通过制作宣传展板、法制宣传栏、会议培训等形式,对城乡规划法的意义、指导思想、城乡规划的编定、实施、修改、监督等进行全面的宣传。

通过宣传学习使我县各界人士对《城乡规划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家认识到《城乡规划法》是在综合原有《城市规划法》和《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立法基础上,总结近十几年来国内城乡地区发展和规划管理实践经验,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顺应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修订出台的一部国家大法。《城乡规划法》的出台,对华坪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和严格的规划实施制度,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也对华坪的规划管理和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统一的城乡规划体系。二是要提高城乡规划制定的科学性,保障规划实施的严肃性。三是要明确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保障社会和公共利益。四是要建立事权一致的规划行政管理体制,保障规划的全面实施。

三、近期工作情况

1、强化领导,提高规划管理职能

为适应新时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了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领导,2008年9月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华坪县城乡规划管理委员会,县长任主任,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委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组成,规委会制定了科学、严密的工作制度,主要对我县重要规划成果、重大建设项目、重要地段城市规划设计等进行审查审定,协调解决城市规划管理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维护我县规划的正常实施,提高我县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2、理顺关系,加强部门间的配合,确保规划的前置审批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系统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规划管理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实施,而我县长期以来,在规划管理过程中与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合作的平台,对项目的审批管理分头审批,难免给我县规划实施管理带来一定的问题和矛盾。规划局针对此问题,积极主动地找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并抓住市规划局领导到我县检查规划工作座谈会的契机,通过大力宣传《城乡规划法》和日常工作中加强了以土地、城建、交通、水利、环保等部门相互的沟通与联系,就这样在市规划局指导协调下,在县委、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我县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商有序、严格执行“一书两证”这一《城乡规划法》的核心制度,目前基本做到了未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发改部门不予审批项目;未取得用地规划条件、土地中心不予招、拍、挂;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土部门不予办理土地审批手续,使我县用地规划管理等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

3、认真推行规划审批公示制度,增强规划的透明度,体现公开化原则

为增强城市规划的透明度,实施“阳光”规划,提高市民对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我局积极推行了规划审批公示制度,制定出台了《华坪县规划局规划许可审批须知》和政务公开公示栏,做到规划报建、审批公开化、规范化坚持执行规划审批前公示及批后向社会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规划和公众利益的实现。

4、强化管理,有力推进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老城规划存在的问题

老城区原为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新城的逐渐形成,作为城市中心的老城的职能作用逐步发生了转变和偏移,但老城的中心地位依然存在,依然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老城的不断更新和改造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主要体现在

1、原老城内建筑密度过大,人居环境相对较差。老城内原有的建筑密度就相对较大,近年,由于国企改制和行政单位的规划性、政策性的搬迁和向新城的转移,给老城带来了改造的机遇,然而,改造因未得到有效控制和合理引导,呈现出的是一种无序状态,建设活动多为见缝插针式,不但没有降低老城内的建筑密度,反而提升了建筑容积率,给老城的环境和基础设施都带来了不少压力,尤其是街坊内部,建筑更是挨邻接户,间距很小,连基本的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都难以满足,居住环境相对较差。

2、道路等级偏低,道路狭窄,线形不畅。老城内的城市道路都比较狭窄,最宽的也只有16米,窄的巷道只有3—4米,未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车多、人多、路窄,经常发生交通拥堵。

3、城市功能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道路、广场、绿地、停车场、公厕以及文化娱乐设施等,未合理分布或严重不足,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4、公共绿地空间不足。老城内的红卫广场是市民集散、活动的主要场所,有少量的公共绿地,因此公共绿地只有文化广场,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二)新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区建设中基本能按照我县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实施建设,但由于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情况等多方面的原因,新区的建设仍处于一种低开发状态,建设活动大多沿主要道路展开,个人建房、零星工程较多,地块的整体开发、整合开发程度较低,地块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停车泊位等经济技术指标未能有效控制,地块功能的完善配套有一定难度。

(三)规划管理执法力度不够强,加之市民的规划意识程度不同,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的现象在我县还时有发生。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在下一步的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中,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城乡规划法的宣传。要通过开展多途径、多层次、多形式、有重点和针对性的宣传活动,扩大全社会和广大城镇居民对城乡规划的知晓面,增强全民法制意识。

2、加强我县城镇规划的执行和管理力度。严格按照我县总规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实施规划监督管理职能,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我县城乡规划执法管理力度,逐步提高我县城乡规划管理的覆盖面,坚决遏制破坏城市规划的乱修乱建行为。

3、加强监督,加大依法管理的力度。逐步建立完善我县各乡镇的规划编制,结合华坪县“十一五”规划,积极稳妥、科学健康的推进城市进程。

4、严格我县土地开发的规划管理力度,合理开发土地,保证在建项目的各项经济指标符合我县规划要求。

5、注重规划管理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加强规划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通过有计划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我县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6、加快城乡规划编制进程:①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加大我县城乡规划编制力度,年内完成我县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地形图补测工作。②认真组织完成我县规划评估工作。③认真落实丽江市城乡规划目标责任制,将乡镇规划列入工作计划,争取在预定的期限内按时完成。

上一篇:庄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范文 下一篇:招商引资投资计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