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调研范文

时间:2023-09-22 17:46:10

农业技术调研

农业技术调研篇1

一、我市农技协的发展现状

__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辖七县一市三区,总人口有610多万,农业人口比例大。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各级科协组织将农村科普工作的重心下移,着力抓好农技协建设,把促进农技协发展作为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深入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打造农技协这个科普载体,建立起广大群众参与科普的活力机制,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服务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技协这种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正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和欢迎,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科普工作的一支主要力量。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已拥有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农技协)2个,省级示范农技协4个,省级优秀农技协1个,市级示范农技协15个。

我市农技协发展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巩固、提高、再发展几个阶段。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强,在各级科协组织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各类农技协478个,拥有会员12万多人,遍布全市七县一市三区,涉及种植业(瓜、果、农、林、茶、桑、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养殖业(鸡、鸭、猪、鳝、蟹、鱼等)、服务业(主要是中介经营公司、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方面的二十多个门类。其中县级农技协169个,乡镇级155个,村级154个,跨省的8个,跨市的10个。我市89.1%的农技协都经过了各级有关部门的审批,其中科协审批的139个,农林部门审批的__个,其他部门审批的173个。在这些农技协中经民政部门登记的有273个,工商部门登记的有93个;农民牵头创办的有180个,龙头企业牵头创办的94个,科协、涉农部门牵头创办的170个;股份制的有49个,合作制的86个,公司+协会的115个,支部+协会、科研单位+协会的共有103个,专业户领办的98个;开展技术服务的有193个,信息服务的141个,产加销一体的275个,技术经济实体的74个;聘请专家1406人,农民技术员4531人。据统计,20__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22120万元,农技协生产总值607693.2万元,农技协生产总值占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例达31.6%。20__年全市农技协会员人均纯收入7109元,高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一倍。有相当部分农技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开始由最初仅以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渠道的低层次合作形式,发展到现在围绕某一农业主导产品的开发,创办一体化经营的高层次复合型实体;由会员最初仅是本村、本乡农民发展到打破区域界线,会员辐射到周边乡镇和跨省、市、县农村的大型农技协。有80多个农技协生产规模超过千万元,19个农技协生产规模超亿元,其中桐城市大关蛋鸭协会年销售收入已达到3亿多元。这些农技协都已逐步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和综合性的发展轨道,成为了一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二、农技协在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技协工作是农村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技协以农民为主体,以有致富能力的专业户、龙头企业、乡土能人为核心,以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为目标,以产业为依托,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普及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和带动农民科技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几年来各级科协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坚持科学发展观,找准科协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和发展农技协组织,充分发挥农技协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农技协已成为我市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农技协利用与农民的亲缘、地缘关系,以及技术传播直接、信息渠道通畅的特点,将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直接有效地传授给农民,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普及速度与新成果的推广步伐。到20__年底全市农技协共推广农业新品种1100多个、推广新技术600多项、新材料200多项,其中自主研发的就有150多项(个),创建示范基地近900个。我市望江县网箱养鳝协会以养殖基地为示范,通过常年举办培训班和开通技术服务热线电话为载体,以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深入养殖现场指导和帮助销售为手段,大力推广普及网箱养殖技术。目前该协会已有会员1136户,分布全县的10个乡镇和邻近县市,全县网箱养鳝规模达到13万只网箱,成鳝产量达到400多万公斤,产值可达1.5亿元左右,已成为我市特种水产养殖的第一大品牌和安徽省网箱养鳝的第一大县,20__年被中国科协、

财政部评为“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宿松县河蟹协会积极壮大协会队伍。会员由成立之初的82个发展到2168个,其中单位会员22个。聘请专家举办河蟹养殖技术培训班10期,培训会员1000多人次。同时组织会员赴外地学习精养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河蟹养殖水平。努力做到河蟹苗种生产、供应、品牌、销售、生产技术标准和生产资料供应的“五统一”。积极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目前该协会“皖江”大闸蟹已销往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常州等大中城市,并打入国际市场。

2、农技协已成为农民科技致富的重要途径。引导和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致富是农技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科协十分注重在农村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科技能人中培育和发展农技协,通过他们因地制宜地推广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致富、依靠科技脱贫上取得一定成效。全市农技协共带动农户27万多户,培育科技示范户2.3万户,开展技术培训近4000次,培训人数46万多人次,为带动本地农民致富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潜山县是个贫困县,蚕桑生产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潜山县蚕桑技术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贫困山区蚕农服务,通过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对贫困农户家庭实行一对一帮扶,为蚕农提供种子种苗及蚕需物资供应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开展蚕业产业化经营,本着“技术为依托,以质量为基础,以服务为重点”的经营原则,力求达到“会员带动,蚕桑发展,蚕农增收”的目的。目前,在全县已建立了40个蚕桑示范基地,培育了650多户示范户,带动全县4800户蚕农,为振兴潜山县蚕桑事业,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农技协已成为农村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桐城市大关蛋鸭协会作为08年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表彰的“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在带动一方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该农技协在为蛋鸭产业提供全程优质服务的同时,着力推进养殖基地的建设,提高单位养殖效益,降低成本。为进一步把协会做大做强,他们与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市畜牧兽医局联合,走“市场+企业+农户+科研院校+农技服务组织”的发展模式,带动当地和邻近舒城、庐江、枞阳等县的几十个乡镇,形成了我省较大范围的农村特色区域经济。产品除内销外,部分还进入东南亚国家,07年实现销售年收入3.7亿元,利税20__万元,并建立了“大关禽蛋市场”,拥有自己的办公楼、销售市场、培训学校和网站,已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强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其规模化程度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当前我市农技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技协虽然遍布我市七县一市三区,涉及行业较多,但各地发展还不平衡,覆盖面还十分有限,农技协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技协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新形势下农技协的重要作用还未被充分认识,有些地方对农技协的性质、地位和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国家和省、市有关扶持农技协发展的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没有把农技协建设放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看待,缺乏研究,在宏观上缺少政策法规及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指导。

2、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示范带动面不广。

由于农技协多数是以各类“土专家”为核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和各种专业学会建立合作关系基础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固定的合作关系,导致一些新技术、新成果无法迅速传播和推广。

3、缺少资金支持,发展后劲不足。

缺少活动经费,是各级农技协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协会因缺少经费无法开展活动,发展新产业和扩大规模等许多业务无法有效开展。大多数农技协的主要产品约80%集中在种植、养殖业上,获利和发展空间小,尚难能建立强有力的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空间狭小。

4、内部管理和服务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市部分农技协内部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组织机构和自律机制不健全。协会与会员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循环机制,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能力较弱。即使有实体的协会,组织仍较松散,凝聚力不强。有的产业还没有建立协会,少数乡镇农技协还处于空白,整体运作和产业发展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一些协会没有进行社团登记,不具备法人地位,社会信誉度、影响力较低,一旦遇到经济纠纷,往往束手无策,造成服务质量不高。

四、我市农技协今后发展的工作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视和肯定,同时也为农技协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的机遇。__市农技协要有新的更大的发展,我们认为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技协工作的认识,市委市政府要组织召开全市农技协工作有关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农技协建设纳入地方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范畴,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和内容。各级领导要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农技协在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农技协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将农技协的发展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出有利于农技协建设与发展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技协自主自愿、因地制宜、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引导、扶持和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2、要高度重视农技协的组织建设与发展,充分认识到农技协组织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农技协会员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把农技协的组织建设和发展作为深入开展农村科普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县(市、区)科协和有关部门要把农技协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给予农技协和其技术经济服务实体最大限度的优惠,确保农技协权益不受损害。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推广一批有特色、规范、带动作用大的典型农技协,扩大农技协的影响力。让农技协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宽松,内部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活动动空间更加广阔,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使其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3、搭建平台,促进现有的农技协联合起来做强做大。要加快我市农技协联合会的建设,成立市级和各县(市、区)农技协联合会,使目前以单个专业技术协会形式存在的农技协有一个更加完善的组织体系,以改变农技协由于受到自身条件、地域和规模的限制,在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民提供服务以及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受到一定局限性的状况。今年市科协将筹备成立__市农技协联合会。在目前农技协联合会组织不健全的情况下,各级科协和相关部门要搭建平台,加强各类农技协的横向联系和协作,加强对农技协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加大对农技协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技协做强做大。 4、加强农技协的自身建设,实现民主办会,规范发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技协自办或联办经济实体,建立利益联接机制,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对会员的凝聚力、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使农技协的发展不断趋于完善。各级科协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农技协的管理、服务和指导,引导农技协在组织体系、利益分配、内部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加以规范,建立科学的组织体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和监督制约

机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农业技术调研篇2

专业知识缺乏

参加调研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提及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最大的困惑是专业知识的缺乏,频次有46次,典型回答如下:“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欠缺,在教学中,只能传授课本知识,不能够对每节课进行更多的拓展与延伸。”“专业知识不能满足现在的工作、教学需要。”“最大的困惑就是自身知识量有限,不懂的内容较多。”“学科知识掌握不深,知识储备不多。”“专业知识面窄,总感觉跟不上教学的发展。”“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很低,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只是自学或遇到问题时请教‘高人’,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水平不能够胜任信息技术的教学。”“缺少支撑该学科的伦理知识。”

从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殊性,知识更新快是一个重要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才能够胜任日常的教学工作。但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感到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跟不上教学的发展,甚至觉得自己的知识水平都不能够胜任信息技术教学了,这可能是由于他们不是科班出身,对于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参加的专业培训又少,所以才会有这种困惑的产生。有的教师提到了缺少学科的伦理知识,这是我们调研者所没有想到过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要使学生能够学会辨别信息,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有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等,这具有积极的意义。

专业能力欠缺

1.不能很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那些被称之为主科的多门课程以及升学压力的不断加大,加之网络的丰富性,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更多地关注休闲娱乐,以此来缓解学习压力,而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上课的教学内容却漠不关心,这成为教师头疼的一大问题,看看教师们是如何表达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不大,如让学生学习一些内容,学生没太大的兴趣,但如果让学生自由上网,兴趣则比较大。”“学生只喜欢玩游戏、聊天,把电脑看成了游戏机,与其说喜欢上信息课,不如说喜欢玩游戏。”“学生上课时兴趣来自于争分夺秒地玩游戏,对所讲的内容没有兴趣。”“学生对所教的知识不感兴趣,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争分夺秒”,信息技术教师竟然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学生对于玩游戏的热衷,他们认为中考、高考不考,所以将信息技术课堂当成了放松的地方,希望教师每节课都能让他们玩一会儿游戏,最好把全部的时间都交给自己。问卷中教师们对自己教学状况评价结果的第二个小问题“能很好地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均值最高,与此处不符。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把他们的兴趣方向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他们能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2.教学方法使用的困惑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不像语文、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已经经过几十年的实施,所以授课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也就使一线的教师产生了许多困惑:“没有教学模式,不知道怎样教,平时也只是借鉴常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运用不太得当,有时课堂教学效果收效不好。”“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去评价学生,评价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把所学的教育理念,从真正意义上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教师们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的困惑,是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算是“新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完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提升信息素养,而不仅仅是作为休闲娱乐的课程。

3.不能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农村学校的学生由于受到外界条件的制约,一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一无所知,而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则有了一定的基础优势,怎样调节零起点与非零起点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使他们在同一个课堂上都能够有所收获,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学生基础差,第一天上微机课,机器的开关都找不到,学生很少上网,学生本身的素质差,没有学习环境,这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从零开始教。”“小学生入校前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所处的起跑线不一致,基本功差异大。”“初一学生入学前信息技术水平不一,有的一点基础都没有,教学操作起来很困难。”

专业认同度不高

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因素,教师的地位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决定着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成败。对于每个职场人来说,职业认同感都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自己发自内心认同并喜欢所从事的职业,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只有外界环境对自己的职业是尊重的,才能唤起职业人的成就感。

1.外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同度不高

目前,由于信息技术课不参加中考、高考,在社会压力下,功利心的驱使使得一些学校对其漠不关心,开设这门课程的原因就是遵守规定,任课教师也只要看管着学生即可,其他科目的教师以及学生对这门课也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境遇苦不堪言,听听他们的心声:“信息技术课不受重视。信息技术课是小科,不参与中考,所以学校认为这样的课可上可不上,学生掌握知识多少无关紧要。”“信息技术教学没有得到学校充分的重视,完全处于薄弱的学科和边缘学科。”“大家都在说信息技术的重要,但这样的课经常被占用,不是学生被叫走,就是教师被叫走,说是做更重要的事。”“一些领导和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在认识上产生误区,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这样的课程,在网吧两个小时就学透了,哪用占据课堂时间。”

2.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承担工作较杂

对教师来说,开展本学科的教学工作才是本职工作,但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的性质及学校的重视程度低,导致承担此门课程的大多数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极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角色得不到实现,这成为他们日常工作中最为困惑的问题:“像信息技术教师这样的薄弱教员和边缘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基本是哪里需要哪里搬,计算机作为新型的教学辅助工具,在主体教师的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信息技术人员往往有着双重身份,既为信息技术人员又为教辅人员。”“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中是一个什么角色?教师、杂工、机器修理工?”“信息技术教师往往一人兼多职,在授课中常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繁杂,无心专研,什么事都做:打材料、收发邮件、维护机器,一人多用,苦不堪言。”

教师职业是公认的高压力职业,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有着过重的工作压力,承担着多而杂的各项工作,极低的职业幸福感容易对他们的工作质量和身心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缺乏专业发展的动力。

3.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对课标、课程内容(教材、教参)的认同度不高

对教师来说,本学科的教材和教参可能是使用最多的工具,但教材、教参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给教师以指导呢?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没有课标,教材、教参也不能很好地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参考学习的效果也很不好,教材没有形成小初高一贯制的内容,没有形成梯度,适当考虑农村地区的学生,这势必对教学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统一的课标和有针对性的教材,不好把握教什么的问题。”“没有固定教材,小学、初中、高中教学内容又有重复,导致学生不愿意听课。”“部分教材内容离学生较远,操作实践性不强,学习后无法应用。”“教材内容设计完全是知识的堆积没有体现设计的理念。”“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包括部分信息技术教师)都认为教材不适用,不易理解。”“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参,那么该如何在教学中设计目标、重点、难点,才能很好地既讲知识又将能力传授给学生呢?”

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回答中可以看到,有的学校根本没有给他们配备教参,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以学生的反馈完善教学;配套的信息技术教材也存在着不适合当地教学、比较陈旧等一些问题,这都对课程的开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专业培训机会少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学科,知识更新快,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的教师虽然自己有专业发展的意愿,可专业的指导、培训则是少之又少:“培训机会少,希望以后多有机会走出去学习。”“培训、进修的次数较少。”“单位领导不重视,上面要求紧,一般的培训推脱经费紧,不能参加。”“信息技术学科方面的培训较少,交流机会少,多数知识靠自学,提高缓慢。”“农村一线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基本没有出来培训的机会,地方财政有限的资金投入,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及教师的需求。”

教师培训是教师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在职培训比较匮乏,且大多都流于形式。即使有省级或市级培训,由于人员数额限制,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即使能参加,由于食宿费用等方面的原因,有的信息技术教师也不愿参加。因此,无法真正满足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

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在农村地区,由于条件限制,信息技术课受到很大的影响,硬件不能满足学生日常的学习需要,有的教师拿着教材干巴巴地讲解信息技术知识,而有的学校甚至因为设施问题而停课:“农村中学的硬件配置很难达到人手一机,软件资源,特别是可用来补充教学的媒体资源匮乏。”“学校的教学条件十分有限,‘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导致课程无法正常开展。”“教学设备不完备、网络慢,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学生用的都是一些废弃的计算机,根本不足以支持课堂学习。”“由于学校条件受限制,学生根本没有上机的机会,只能凭教师讲解,效果可想而知。”

信息技术课不像语文、数学课一样,人手一本教材,教师在黑板上列出重要内容的板书、解题步骤等,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同样也能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需要学生使用计算机来动手操作,不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课程是无法顺利开展的。

农业技术调研篇3

[论文摘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农村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引进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农业资源配置调整,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广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本文以个人在农村实际工作经历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信仰、提高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能力,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

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精神和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加快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集中力量从事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农业科研机构应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国家兴办和国家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吸引高层次的外国专家和科技精英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实力、人才优势和创新地位。通过学科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调整,建成一支高素质的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三、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有关部门要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合格的载体。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农干校等各级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四、加强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转化

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要进行工程化开发,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发挥重要作用。

五、加强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在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同时,必须加强农业、农村的资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如农产品下脚料的利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如不能很好的开发利用,会造垃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改善会造成农民生产生活的二次污染),因此加强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六、加强农业技术的引进力度

按照新的引进原则,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以农产品商业化、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工厂化农业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

七、加强科技投入和资源配置调整,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条件支撑

政府既要加强对农业科教资源的宏观调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新的举措,对现有农业科教资源在重点领域、方向和任务上进行有效配置和系统整合,切实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产业,鼓励社会、企业设立农业科技创业基金;争取金融、保险系统对农业科技投资予以倾斜,放宽农业科技贷款限制,加大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力度;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和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投资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事业,才能有效地加快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宝文.努力开创农业科教工作新局面在全国农业厅局科教处长会议上的讲话

农业技术调研篇4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技术;推广;创新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目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推动下,如何解放农村生产力,转变粗放型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已经成为政府开展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科技兴农是我国在信息技术时代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更能够增加农民生产的信心,进而夯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然而目前我国虽然在农业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在技术创新、人员素质、农民应用新技术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推广体系落实不到位,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需要一系列的环节加以落实;技术研究的研发力度不够,新技术是推广建立的核心,但是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还未真正实现规模化,相关部门的创新积极性不高,难以调动农民参与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闭塞的环境中,对于传统生产技术过于依赖,由于收入的限制,缺乏冒险、创新精神,因此,面对技术推广,多数农民宁愿保持着原有的生产习惯,也不愿应用新技术;推广队伍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有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技术讲解能力不足,难以调动农民参与技术推广的热情,从而影响了技术推广效果。

2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创新问题思考

2.1完善农村科技

推广制度是技术推广的基本保障,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推广制度,才能将农业技术的推广转化成一种常态,并在长期的落实中真正体现科技兴农的效果。在制度建设中,各级政府应该通过预算管理,建立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资金项目,在农村设立技术推广组织机构,以配合技术研究部门的农业调查以及技术推广工作;建立技术推广激励机制,免除农民应用新技术的后顾之忧,调动农民参与技术推广的热情。

2.2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技术人员负责与农民沟通,因此其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农民对新技术的态度。在推广人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注重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培养,保证他们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对新技术进行解释,并及时解决农民在技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还要提高其与农民沟通的技巧,放下专业技术人员的架子,以缓解农民的抵触心理。

2.3加大技术研发创新的力度

技术研发是技术推广的基础,只有研发的技术能够符合市场的发展要求,才能够在推广中取得农民的信任,并逐渐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商业化水平。在技术研发中,政府要重视研发配套设施的投入,以保证技术人员工作的正常开展,还应该通过市场调查与农业调查,收集信息,以保证技术研发既能够符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也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2.4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

针对农民技术素养偏低的问题,技术推广部门应该加强与农民的沟通,联合村委会,在农村定期开办技术讲座,开办农村培训班,重点培养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农民,利用农民技术夜校、电视专题讲座、技术刊物与资料的免费发放等活动,直接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3结束语

新的农业技术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够检验其真正的生产能力,并在推广中实现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尚不完善,因此政府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理念,利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示范等方法,引导农民自愿学习、应用新技术,从而逐步实现农业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杨伟君.浅谈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问题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5(24):203.

[2]孙学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趋势[J].现代园艺,2016(4):198.

[3]韩碧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对策思考[J].农家顾问,2015(4):50.

农业技术调研篇5

XXX选聘到职以来,积极为我镇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建言献策,对我镇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进行调研论证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我镇提供农业科技方面的信息,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工作期间,重点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带政策、带技术、带信息走村入户向农民宣传中央、文件精神,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新品种、新技术,面对面地帮农民分析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

二是认真抓好基础教育和加强科技培训工作力度。本着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出发点,举办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农业技术,同时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为重点,培训他们的技术能力,进一步带动全村科技发展,充分发挥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的专长,更好的为全镇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自聘任以来,举办农业科技服务农业技术培训班6期,无偿发放技术资料6000余份,为儒林方、水西方、圈子方等农业生产基地提供科技服务,受益农民达多达1万余次。有效地打为发展我镇农村经济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是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山大的多名农技专家分期分批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农技指导,精心组织指导,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病虫防治和新品种、新技重点指导农民当前急需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推广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科技服务,解决了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农民得到了实惠,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学习应用农业新科技的热情。加强农业科技指导。坚持深入田头,精心组织指导,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病虫防治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有关知识。先后组织实施了测土配方、畜禽防治等项长效与突击活动。

同时他对我镇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提出的诸多合理化建议已被我们采纳,带来的前沿农业生产技术已使全镇成千上万的农民受益。下步,我们将通过徐坤教授进一步加大与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沟通交流,通过其引进新技术、争取科研项目等形式,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2016年工作目标

1、农业调研:以打造“世界的菜篮子”为起点,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深入调研农业发展的特色与不足,确定适合我镇实际的农业特色发展目标。

2、基地建设:继续实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建设区域化种植基地、示范园区、家庭农场,形成规模化优势。

3、配套设施建设:配合镇党委政府,完成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善农田水、路、电网,为生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高端农产品提供支撑。

4、科研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引入科研项目2-3项。

三、2016年工作计划

2016年1月-4月:对经济及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调研,摸清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深入了解农民的生产习惯、生产意愿,结合该镇的自然、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基础及优势,开发该镇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农业技术调研篇6

1.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3.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4.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四是要针对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与技术储备。

5.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6.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分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服务类和基础公益类三大类,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7.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8.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9.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0.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到20世纪末,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0.5%~0.7%以上;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突出科教改革 重视三项任务

1.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

"十五"期间的重点和布局。"十五"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拟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对科技的需求,大力发展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的增产技术。

(2)针对我国农产品品质较差的现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的优质技术。采用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等多种途径,尽快改变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不佳的状况。

(3)针对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的要求,发展以加速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效农业技术,着眼于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等方面,开发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4)21世纪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是国际农业竞争的热点,要针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力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加速实用化、商品化、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5)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公益性强的特点,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建设工作,特别是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长期定位观测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开展以农机、节水灌溉机具、肥料、农药、农膜为主的支农工业技术研究,为农村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条件。

(6)发展以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为主的林业科学技术。开展生态林业、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荒漠化综合治理。

(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以改善环境为主题的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8)针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发展区域性综合配套技术。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促进全国农业快速、持续、均衡发展。

为提高西部大开发的起点,"实施农科教战略西进紧急行动"。中远期战略重点。

(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

(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础理论 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

(4)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

(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

(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

(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2."十五"期间体制改革问题

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人才分流、制度创新为重点,从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调整农业科技力量的布局,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制建立的步伐,以改革促进发展。

转制改革的方案设计框架。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将按照分类指导,抓大放小,适当归并,促进发展的思路,积极有序地推进。

分类指导。目前对农口不同类型的科研院所,应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院所定位,分类指导。对从事农业、林业、气象、水利水文资源、生态环境、大江大河治理,防灾减灾、节水灌溉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公益性研究及应用基础性研究的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进行运行和管理;对从事成果推广、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专业培训、分析测试、质量标准等的科研机构,要转变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或中介机构;对具备研究开发优势并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或具备产业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要转为科技性企业或进入企业。

抓大放小,适当归并。根据未来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和目前科研单位专业结构分布情况,应在专业重组,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重点依托综合性科研机构,稳住一支高水平、精干的农业科研队伍。保留若干个研究院,按非营利机构运行,由中央管理;归并若干个科研单位,按非营利机构运行;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企业;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中介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若干个科研单位进行结构性调整并转化。

促进发展。通过改革,进一步促进科研院所的结构调整和机制转变,同时,配套进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

组建和完善国家、部、省(市)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开发区、高科技集团等。近期将主要依托农口各部门的直属研究院所,联合有关院所、高校,通过组建国家级或地方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高科技集团等科研机构,集聚农业最优秀科技人才,围绕关系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从以下九个方面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农作物品种

我国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但在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的深度如抗性基因的发掘利用,野生种、边缘种优良特性的利用,利用生物技术保存种质资源和人工创造新种质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资源鉴定和品种资源工作体系也不够完善。另外,在良种繁育体系与制度方面,不如发达国家规范化、科学化。

作物生理化研究,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个体、器官或细胞水平上,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栽培技术

目前我国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仍停留在常规耕作技术与经验上,同国外开展的以计算机为主的规范化、定量化栽培比较,还有相当差距。在利用化学调节剂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方面,有的专家认为与国外的差距有15-20年。

在土壤肥料方面,免耕与少耕理论风靡全球,而我国的土壤科学基础研究还很薄弱,施肥方法落后,世界先进国家的肥料利用率稳定在50%-70%,而我国只有30%-40%左右。

防止作物减产科技

据专家估计,我国植病生物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至少相差15年以上。在昆虫行为机制、害虫与寄主植物关系、害虫与天敌间的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产品产后运输、贮藏、保鲜、加工设施和技术也有很大差距。据估计,北京因粮食储藏条件而导致虫蛀、霉烂和其他侵害损失的粮食总和达500万公斤。每年约有15%的生鲜果蔬损耗掉,直接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

植物生物技术

目前国外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相当高,形成产业的产品主要有:细胞和组织培养产业,如花卉、草莓、荔枝等试管苗和脱毒苗;微生物农药,如苏芸金杆菌;生物技术农产品;兽医治疗药物和防治疫苗品;农用诊断试剂;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单细胞蛋白;人工种子和胚芽等。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仍然较低,研究设备和手段,工业化生产还相当落后,生物产品商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还不够。

畜牧业科技

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总体上落后10-15年。特别是在畜牧业基础学科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明显。有些研究还几乎是空白。

农田灌溉技术

瑞典、英国、奥地利、罗马尼亚、法国等国的喷灌面积均已超过80%,美国、俄罗斯约为40%,美国微灌面积到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总灌溉面积的3%,以色列灌溉面积中约2/3为微灌,1/3为喷灌。我国在地面灌溉方面,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无论在材质、性能、自动化程度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尤

其是自动控制设备方面差距更大。

农业机械化技术

从大量生产的现有产品来看,机具性能、质量技术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的一般水平或5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亦即落后30-40年。

在应用方面,农业机械化程度,机耕率为80%,机播率为77%,机收率为70%,而发达国家则全面实现机械化。

农业信息技术

计算机进入我国农业领域仅有10多年的历史,但从世界范围看尚属起步阶段,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比较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农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林业科学技术

我国现有的林业技术水平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20多年。科学技术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1.2%;人工林林木每公顷蓄积只有33.3立方米,远远低于我国森林总蓄积每公顷平均83.6立方米的水平;全国有林地面积只占全部林业用地的50%,而美国为95%,瑞典为98%,日本为96%;我国的树木利用率很低,树林出材率只占全树的25%,而林业发达国家已从原来的全树利用发展到全林利用以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利用;我国每公顷森林年均净生长量仅为2.7立方米,而德国是6立方米,芬兰是4立方米,美国和日本是3.1立方米。

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紧迫性

1.适应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

由于以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带动,到20世纪中叶,农业得到高速的发展。相应地,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材料、航空与航天、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兴起,使农业面临启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并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这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将导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2.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第一次是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的经济关系,是农业生产力巨大的全面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终止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二次是乡镇企业的广泛兴起,使农村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增幅的主要地位,开拓了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出路,把农民引向小康。这两次革命性进展,已各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以突出科技为特点。

3.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方针、道路一些基本问题的客观需要。

我们应着眼于以下几个在20世纪尚未解决好的基本问题:

缺乏可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科学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强有力的第一生产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很好消除,等等。

4.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现实矛盾的客观需要。

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它导致农民收入低,结构调整难。在"入世"之后,对农业的挑战更为激烈,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露出来。在未来人口增长和需求多样化进程中,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更加突出。乡镇企业技术推动的发展后劲不足。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由于产品升级、布局调整等问题,使其发展面临转折时期,难度较大,减弱了农村经济实力,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战略思路和目标

1.战略指导思路。要切实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促进科技与经济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有机衔接和有效配置,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既要加速常规技术的组装配套、大面积推广,又要力争使农业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或集团;既要抓好农业增产技术,又要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技术;既要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又要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家,并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要把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作为核心任务。

到2005年,使我国农业科技关键领域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五年,科技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气象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35%、55%、55%和60%以上,农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到2020年,农业科技的基本任务是:满足食物安全的技术需求。为实现粮食总产达到六亿吨、肉类总产6500万吨,人均日摄入能量2500大卡、蛋白质75克、脂肪75克等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为农村经济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提供技术与示范样板区,带动辐射面涉及全国范围。

农业技术调研篇7

一、引言

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业生产所消耗的资源迅速增加,单位资源产出率始终在偏低位运行。虽然201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增长2.9%,然而,中国粮食生产严重透支资源。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单产几乎没有显著增长,但每亩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近40%,每公斤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19公斤,这一生产效率水平正在以每年1公斤的速度下降。长此以往,这将严重制约中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动摇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基于此,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出路。然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须依赖于现代农业技术,尤其是循环农业技术。循环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率为基础,以农业资源循环化高效利用和可控化无害处理为手段,以支撑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共性技术。在循环农业技术中,“减量化”关键技术发挥合理配置生物生态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的作用;“再利用”关键技术发挥可再生资源集成利用和加环利用的作用;“再循环”关键技术以利用生物之间的互补效应来提高光热的有效利用率和再可再生资源能源化利用效率;“控制化”关键技术利用农业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技术和温室气体及污染物减控技术达到农田生态健康和生产过程安全目标。通过以上四种关键循环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重视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积极提倡和鼓励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是实现资源依赖型农业向资源节约型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探究影响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以便顺利开展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往大多研究(孔祥智,2005;张巨勇、张欣,2004)从资源禀赋、农户特征、技术因素以及制度与环境因素等方面考察其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然而,鲜有研究从心理机制层面分析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有鉴于此,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两个信念,修订技术接受模型并扩充其外部变量,提出本文假说,并以问卷调查验证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假说

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动力来源于内化或认同的心理过程。一方面,农户会接受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专家陈述的信息,将其整合到自身的认知系统中,然后内化成自己对循环农业技术的看法;另一方面,农户会参考其他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所带来的效果,倘若效果明显,则农户倾向于认同循环农业技术。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1.社会影响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的有用性、易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是资源流动的闭合循环模式,在该模式中,被采纳的循环农业技术包括“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控制化”等关键技术,当这些关键技术的信息流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传达到农户时,农户利用自身拥有的知识与经验逐渐掌握这些技术。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2.技术特征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的有用性、易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果展示表示新技术的表现结果可展示给潜在采纳者的程度。Rogers(2003)认为,潜在采纳者越能观察到新技术带来改善效果,越有可能变成实际采纳者。结果展示被认为是影响新技术潜在采纳者感知的重要因素。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带领农户参观循环农业技术成果,并且亲身示范循环农业技术的使用方法,这种结果展示可以收到两种效果:一方面,可以使农户有效地辨识循环农业技术相对优越性,提升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意愿;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户更加熟悉和了解循环农业技术,提高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性和有效性的知觉程度。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3.结果展示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的易用性、有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循环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国家既需要考虑农户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知识采纳循环农业技术,也需要考虑推广机构是否具备足够的条件实现对潜在采纳者的培训与必要的支持(参见VenkateshandDavis,2000)。满足上述条件后,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将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4.采纳条件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的易用性、有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觉易用性是指潜在采纳者相信采纳特定技术需要付出努力的程度。Davisetal.(1989)认为,不论潜在采纳者接触的新技术是操作简便且容易学习的技术,抑或操作过程繁琐的技术,都需要他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来理解,潜在采纳者都会在认知上先经过需求判断、个人观感和价值观来评价新技术是否易用。Igbariaetal.(1997)和SoreboandEikebrokk(2008)研究指出,知觉易用性会正向影响知觉有用性,即农户认为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时,他们将会采用,且采纳意愿也会提高(参见Davisetal.,1989)。而知觉有用性是潜在采纳者相信使用特定新技术会增加工作效能的程度(Davisetal.,1989)。Lópezetal.(2008)指出,知觉有用性对新技术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Wangetal.(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知觉有用性与新技术采纳意愿之间具有正向关系;其他相关研究结果也都显示,知觉有用性是新技术采纳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Nysveenetal.,2005)。目前,循环农业技术对中国农民而言,算是尚未完全普及的创新型应用技术,本文认为,农户在接触循环农业技术之前,根据自身对循环农业技术的认知程度进行主观性判断,即衡量采纳该技术是否对自己有所帮助。当潜在采纳者感觉采纳循环农业技术可以为其带来越多的收益,其采纳意愿就会越高。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5.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性对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有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说6.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有用性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民受教育水平对新技术采纳的影响效应并不明确(Federetal.,1985)。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农户的受教育水平与新技术采纳意愿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ErvinandErvin,1982)。实际上,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户更有拥有理解循环农业技术的知识结构,因此,他们对循环农业技术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也拥有更多的技能去驾驭循环农业技术。除此以外,收入水平也是影响农户新技术采纳意愿的重要因素(SindenandKing,1988)。根据诱导性技术变迁理论,具备经济实力的农户往往更有能力采纳循环农业技术,因为在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购买与该技术相关的设备和材料。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7.受教育水平对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意愿起着显著的调节效应。假说8.收入水平对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意愿起着显著的调节效应。

三、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本文采用自陈式问卷方式收集数据。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22个题目,用于测度社会影响、技术特征、结果展示、采纳条件、知觉易用性、知觉有用性和采纳意愿。所有题目的测量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即“非常不同意”(赋值为1)、“不同意”(赋值为2)、“一般”(赋值为3)、“同意”(赋值为4)、“非常同意”(赋值为5)。社会影响量表(3个题目)和采纳条件量表(4个题目)借鉴Imetal.(2011)的的研究成果并根据研究对象以及相关专家的意见加以修改而来;技术特征量表(3个题目)和结果展示量表(3个题目)借鉴了Davis(1989)和Igbariaetal.(1995)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改进;知觉易用性量表(3个题目)、知觉有用性量表(3个题目)和采纳意愿量表(3个题目)来自于TaylorandTodd(1995)等相关研究。第二部分包括5个题目,主要了解农户特征,即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以及种植规模。

(二)样本数据搜集本文数据来源于对中国粮食主产省份江苏省、山东省(东部省份),湖南省、河南省(中部省份),重庆市、四川省(西部省份)的调查。在具体调查过程中,根据研究对象与特征,2011年8月,本文研究采用立意抽样方法对农户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共发放700份问卷,回收611份问卷,得到有效问卷576份,有效率为82.29%。调查样本概况如表1所示。调查样本中男性占绝大份额,说明现代农村家庭的经济支柱以男性为主;从调查样本年龄分布来看,大部分农户户主年龄为31~40岁,占全部样本的36.4%,说明户主以青壮年为主;从样本农户户主的受教育水平来看,大部分户主的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占全体样本农户户主的38.3%,这说明中国现代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大多数农民仅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从样本的家庭年收入水平来看,大部分农户的家庭年收入水平分布在50001~70000元,这一水平远远低于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水平,说明中国农村家庭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从种植面积的分布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户的种植面积分布在8~13亩,占全体样本的31.8%,说明中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经营为主。

(三)研究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使用技术接受模型。技术接受模型(TAM)是用来解释经济个体在不同环境下技术采纳意愿决定因素的理论模型(Davisetal.,1989)。技术接受模型被认为是一个发展完善且简洁的模型,且有别于传统的创新传播模型,它强调个人信念对科技采纳意愿及行为影响的重要性,避免了仅强调新科技的个别特征,而忽略考量个人对新科技特征感受的差异的缺陷(ChangandHwang,2007;Huy,2007)。同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早期与模型预期一致的实证支持,本文认为,技术接受模型适合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起点。在本文中,技术接受模型包含的内部信念变量为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外部变量包括社会影响、技术特征、结果展示和采纳条件(ChangandHwang,2007;Huy,2007)。外部变量既可以通过内部信念影响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也可以直接对其产生影响。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模型有效性检验对于包含多个题目的因子,检验因子的信度是非常重要的。Cronbach’sα科隆巴赫系数是检验因子内部一致性的重要指标,根据Hairetal.(1998)的论述,Cronbach’sα系数值大于0.7者表示高信度,在本文中,各个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值介于0.833~0.923之间,符合大于0.7的要求,表明各个因子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本文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因子的统计有效性,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组合信度(CR)皆大于0.7,平均变异萃取量(AVE)皆大于0.5,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研究变量的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各因子平均变异萃取量的平方根都大于该因子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假说之前,为了解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情况,需要进行各因子得分均值的计算,平均数较高表示样本对因子的认同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结果如表4所示。外部因子的均值皆高于均值2.5,显示农户对社会影响、技术特征、结果展示和采纳条件的认同程度较高;内部因子的均值也皆高于均值2.5,表示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有用性和易用性的知觉程度较高;最后,采纳意愿的均值高于均值2.5,显示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的采纳意愿较高。

(二)结构方程模型估计结果由于线性回归无法对整体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为了更精确地检验本文有关因果关系的研究假说,本文采用潜在变量间路径系数分析进行两个检验。检验1利用问卷调查数据拟合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研究假说;检验2用多群组因果关系分析来验证农户禀赋对结构模型的调节作用。本文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满足使用极大似然方法估计的条件,即每个观测变量的偏度和峰度绝对值远低于临界值。下面对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首先,从拟合优度指标值可知结构方程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数据,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模型中的路径系数都已经标准化。表5中的结果显示:第一,社会影响这一因素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第二,社会影响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性和有用性的正向影响也不显著,因此,本文假说1未获支持。本文通过对农户的深度访谈,获悉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了解甚少,即使采纳过循环农业技术的农户,也不一定对该技术所带来的效益持乐观态度。这主要是循环农业技术投资项目的长期性所致:农户采纳该技术短期内收益并不明显,再加之中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下,想要较快掌握和运用循环农业技术并非易事。故就现阶段而言,社会影响对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意愿的正向影响并不明显。与预期一致,技术特征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比较显著,但影响程度并不大。这表明:在循环农业技术推广地区,农户正处在消化循环农业技术的阶段,他们对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所带来的预期效益的信心逐渐增加。同样,技术特征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性和有用性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随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对循环农业技术信息的不断输送,以及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的不断消化,农户逐渐体会到循环农业技术的易用性和有用性。因此,本文假说2获得验证。然而,与假说预期不一致的是:结果展示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通过对农户的深度访谈,本文得知,循环农业技术对于农户而言仍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事物,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在短时期内大多数农户不能很好地了解这一技术,故贸然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可能性极低。只有通过结果展示,农户认识到循环农业技术的易用性和有用性后,其采纳意愿才会提高。本文实证分析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即结果展示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性和有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综上,本文假说3中,除结果展示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未获支持外,其余皆获得验证。与预期一致的是,采纳条件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当具备适当的条件时,比如农户接受循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培训,并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时,其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意愿就会提高。此外,采纳条件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性和有用性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本文假说4获得验证。与预期一致的是:知觉易用性对知觉有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它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假说5获得验证。知觉有用性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本文假说6获得验证。近年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调节效应的文献数量快速增加,也有学者建议,在涉及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中采取多群组分析。首先,将整体样本根据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分为两个子群组(本文中受教育水平以高中为分界点,高中以下为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高中及以上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组;而收入水平以家庭年收入5万元为分界点,5万元及以下为低收入群组,5万元以上为高收入群组);然后,分别将两个子群组的路径系数用结构方程模型予以估计;最后,利用联合T检验来验证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调节效应。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优度和估计的路径系数。整体来看,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所有检验指标值优于建议值。根据联合T检验的结果,第一,受教育水平会显著调节社会影响、技术特征、知觉易用性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效应,即在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户组中,三者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程度会加强;在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户组中,三者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程度会降低,甚至不显著;此外,受教育水平对其他路径系数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综上,本文假说7部分成立。对于收入水平的调节效应,联合T检验的结果显示:第一,收入水平会显著调节采纳条件和知觉有用性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效应,即在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组中,两者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程度会加强;而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组中,两者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程度会降低,甚至不显著。此外,收入水平对其他路径系数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综上,本文假说8部分成立。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农业技术调研篇8

关键词 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综合评价;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72-03

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在畜牧业科学技术推广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中,农技员是最关键的因素,他们要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帮助农民解决各种生产难题,要将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紧密结合在一起[1]。如何科学衡量并评价农技员推广行为,不仅可以为推广部门开展农技员绩效考核工作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推广行为综合评价有助于了解推广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

1 研究现状

Duk-Byeong Park、Yong-Been Cho等[2]研究表明,推广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和教育中利用网络技术,普遍受到农民的欢迎。胡瑞法等[3]运用农技员完成推广工作任务的天数衡量推广行为。申红芳等[4]选取容易衡量的农技员沟通行为、指导次数、指导及时性、指导方式、工作态度和指导内容来衡量农技员推广行为。廖西元等[5]将农技员推广行为分解为推广形式和推广内容,研究推广形式与推广内容的作用强度。Godwin和K.S.Aflakpui[6]以机械化技术推广为例,指出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通过一些环节(调查、面谈、汇报、实施、培训、示范和实地指导、监控指挥等)让农民了解并有意识地选择机械化技术。与此同时,推广人员要不断提高三方面的能力,即组织能力、管理沟通能力和商业经营能力[7]。

相关研究得出了诸多有益结论,对本研究有如下几点启示:第一,农技员的推广行为贯穿于推广工作的始终,是农业技术推广面向农户“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技术推广的绩效。如何界定和衡量农技员推广行为十分重要。第二,通过农户来反映农技员推广行为,更有利于调动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三,农技员推广行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对于畜牧业等的关注较少,这对于了解和分析我国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略显单薄。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以内蒙古为例,基于农牧民视角衡量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推广行为进行综合评价。

2 数据调查说明

综合考虑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8-12],并在内蒙古选定示范县(市)。根据内蒙古按经济类型区划分的33个牧业旗县以及实际调研的可行性3个方面,最终确定了30个调查地点。从各个调查地点(通辽市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乌拉盖管理区、正蓝旗、正镶白旗、镶黄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阿巴嘎旗、太仆寺旗;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四子王旗;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包头市九原区、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中随机选取5个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并随机抽取每个农技员对应指导的3位农牧民进行调查。同时剔除农牧民调查无效问卷(回答前后矛盾以及信息缺失的问卷),研究最终获得143个农技员,对应429个农牧民的调查样本[13-20]。

3 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的界定

结合畜牧业技术推广过程以及有关专家的意见,研究选定6个方面(指导内容、指导次数、指导态度、指导时期、指导方法和指导技能)[21-25]来界定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在调查中,研究为上述6个指标设定了相应的分值以便量化,具体指标设定及取值方法如表1所示。

4 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现状

指导次数方面,如表2所示,49.65%的农技员集中在1 年入户指导5~10次(含10次);指导时期方面,得分在4~5分之间的农技员最多,占样本总量的42.66%(表3);指导内容方面,44.06%的农技员能够保证5~6个方面的内容(表4);指导方法方面,54.54%的农技员得分集中在6~7分档(表5),调查中发放技术指导资料是农技员最普遍使用的指导方法;指导态度方面,3个农牧民全部评价“好”的农技员有114人,占全部样本的79.72%;指导技能方面,71.33%的农牧民对农技员的指导技能全部评价“好”,可见农技员的行为表现得到了被调查农牧民的广泛认可。

5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评价

首先设定变量x1、x2、x3、x4、x5、x6,并分别表示农技员的指导次数、指导时期、指导内容、指导方法、指导态度和指导技能。

5.1 提取公因子,求解初始公因子及因子载荷矩阵

公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主要遵循的原则是“公因子特征值>1”[8-12],并观察公因子碎石图中拐点提供的有效信息,最终确定公因子的个数为2个(表6)。

5.2 因子变量的命名解释

运用方差极大法进行因子矩阵的旋转,进而对提取出的公因子进行命名解释[8-10]。从表7可以看出,第1个公因子在x1、x2、x3和x4 4个指标上具有较大因子载荷,这些指标是可以直接观测到的行为;第2个公因子在x5、x6 2个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这些指标是从农牧民的角度去u价农技员的推广行为。

5.3 计算因子得分

因子得分系数采用回归法估计。由表8可知,给出了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然后再通过因子得分系数与相应原始变量

的标准化值的乘积之和计算最终的因子得分[8-12],计算公式如下:

F1=0.287x1+0.329x2+0.193x3+0.319x4-0.126x5-0.141x6

F2=0.052x1-0.024x2-0.235x3-0.017x4+0.515x5+0.563x6

5.4 计算农技员推广行为综合得分

以每个公因子得分为基础,按照公因子相应的贡献比重进行加权求和[8-11],从而综合评价农技员推广行为。综合行为得分的计算公式:

其中,Z综合、m、Vi、K、Zi分别为农技员推广行为综合得分、因子个数、旋转后方差贡献率、诸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各因子得分[7-10]。据此得出计算公式:

F=0.526 8 F1+0.473 2 F2

其中,F为农技员推广行为综合得分[8-11],F1,F2为每个农技员在各因子上的得分。综合得分F可用来定量测度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通过计算,如表9所示,样本中农技员综合得分最大值、最小分值分别为1.66、-3.02分。推广行为综合得分处于(0,1]区间的农技员人数最多[8-11],占调查样本的59.44%左右。

6 结论

研究在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因子分析法[8-10],综合评价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结果表明,农技员推广行为综合得分的平均分数为0[8-9],样本中农技员综合得分最高、最低分别为1.66、-3.02分。59.44%的农技员推广行为综合得分处于(0,1]区间,这表明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整体状况良好,农牧民对其普遍认可。从农牧民的视角对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进行综合评价[8-10],结果更客观可信,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优化基层推广机构制度安排,激励农技员推广工作积极性,改善推广行为,将是后续研究的方向之一。

7 参考文献

[1] JURGEN HAGMANN,EDWARD CHUMA,KUDAKWASHE MURWIRA.Scaling-up of Participatatory Approaches through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Government Services:the case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Masvingo Province,Zimbabwe[M]//James Blackburn with Jeremy Holland(eds.)Who Changes? Institutionalizing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ment,interm-ediate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8.

[2] DUK-BYEONG PARK,YONG-BEEN CHO,MINSOO LEE.The use of an e-Learning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extension:A case study of the rural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Korea[J].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extens-ion,2007,13(4):273-285.

[3] 胡瑞法,孙顶强,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29-35.

[4] 申红芳,王志刚,王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与其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基于全国14个省42个县的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2(1):65-79.

[5] 廖西元,王志刚,朱述斌,等.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4-13.

[6] GODWIN,AFLAKPUI K S.Present outlook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delivery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ervices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extension-farmer linkages[J].Outlook on Agriculture,2007,36(1):35-39.

[7] ADHIKARI T C,LAUREN J G,DUXBURY J M,et al.Assessment of Far-mer Adoption of Surface Seeded Wheat in the Nepal Terai[G]//RiceWh-eat Consortium Paper Series 19,2006.

[8] 张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管理制度及其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9] 王建明,周宁,张蕾.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综合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120-123.

[10] 王建明,周宁,张蕾.我国农技推广行为评价机制创新研究:基于16县759位农技员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1(5):28-32.

[11] 张蕾,陈超,朱建军.基层农技员推广行为与推广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农户视角的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20.

[12] 张蕾.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J].湖北农业科学,2014(5):1218-1222.

[13] 朱述斌,饶盼,胡水秀,等.财政支持、推广行为与农技员指导稻农有效性传递研究:来自江西、浙江、安徽3省的调查[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5(3):226-233.

[14] 石晶.中国绒毛用羊养殖技术推广相关主体行为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15] 王建明,李光泗,张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3):4-14.

[16] 滕琳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能力提升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17] 姜婷.湖北省农技员推广绩效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18] 陈朋.基于农户视角下农技员推广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19] 董杲.多元农业推广中组织邻近性、合作治理机制与合作绩效间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6.

[20] 李玉萍,温春生,宋启道,等.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11(1):35-41.

[21] 于卿.济宁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J].基层r技推广,2016(1):1-2.

[22] 邓建云.龙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J].基层农技推广,2016(4):11-13.

[23] 黎政文,郑学文.湛江农垦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实践初探[J].基层农技推广,2015(4):15-16.

[24] 陈兵.阳江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上一篇:婴幼儿的护理方法范文 下一篇:市场和市场营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