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防御范文

时间:2023-09-21 17:45:42

气象灾害防御

气象灾害防御篇1

我省地处长江上游,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差异大,生态环境脆弱,灾害频繁,是气象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干旱、暴雨(雪)、寒潮、大风、高温热浪、低温冻害、雷电、冰雹、大雾、连阴雨等灾害时常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次生衍生灾害也十分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近年来气候持续变暖,各类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为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减轻气象灾害损失,确保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20**〕49号),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贯彻意见。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订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传播、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协调机制。各级气象部门要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和气象灾害信息传播服务系统建设,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将气象、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民航、交通和地震等部门的气象观测站点纳入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络总体布局,建立气象观测数据的实时共享机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和公共信息平台,提高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应用能力。在国家气象观测站网的基础上,结合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在**平原、**、**北等城市群和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农牧区、重要生态保护区、主要江河流域建设区域气象观测站网;完善气象卫星应用业务系统建设;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网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建立移动气象监测服务系统;构建雷电、大气成分、土壤湿度、水汽、酸雨和能见度等专业观测网,形成空基、天基和地基相结合,固定站网与移动观测相补充,常规要素观测与特种气象观测相配合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提高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气象部门要完善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成灾害性天气中短期预警预报、突发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预报系统。改进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加强数值预报产品应用,改进乡镇天气预报、专业气象预警预报和旱涝气候趋势预测系统,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重点加雨、寒潮、大雾等灾害性或高影响天气的精细化预报和冰雹、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建设分灾种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努力实现预警预报的定时、定点和定量,提高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的预警预报能力。

(三)强化气象灾害信息的与传播。依托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加快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相配套的省级子系统建设,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进一步丰富气象影视信息,提高气象影视节目的制作水平,加快中国气象频道落地和本地气象信息的插播。建立卫星广播预警系统与接收系统。

切实发挥公共媒体和公共通信网络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气象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的监管,确保信息的合法性和及时性。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公共媒体要确保重大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在显著位置、第一时间传播。通信部门要确保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传输畅通。

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做好人口密集区、重点保护区和边远山区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的接收和传播工作。要充分利用城镇、学校、医院、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大型工矿、体育场馆等场所的电子显示装置、广播、警报器等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警信息传输示范工程建设,提高偏远地区预警信息传播能力。加强**农经网建设,通过信息进村入户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气象短信平台,充分发挥气象短信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基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要确保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并及时传播到所辖单位和区域。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制订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规范主要气象灾种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形成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机制。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本行业的实际完善与气象灾害应急相适应的应急预案。气象部门要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气象保障服务应急预案。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区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

(二)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体系。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服务体系,加强省、市、县三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建设。建立省级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建设市(州)、县(市、区)标准化地面作业点,继续提高作业装备水平。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的作用,积极开展抗旱、防雹、森林草原灭火、应对突发环境污染等的应急性作业。积极开展增加河流流量、水库蓄水、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等的资源性作业。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织建立旱涝、雷电、冰雹和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防范和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组织建立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队伍;组织建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队伍;组织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提高队伍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培训和演练等多种方式提高队伍素质;通过提升装备水平提高队伍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充分发挥4支队伍的作用,确保气象灾害信息的有效收集和传播,确保社会公众有组织地防灾避险,确保社会公众有序地开展灾后重建。

(四)增强对气象灾害的抗灾救灾能力。建立和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制,做到思想到位、职责到位、指挥到位、措施到位。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对本地区、本行业的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全力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尤其要做好干旱、暴雨、大中城市内涝、川西高原雪灾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进一步落实与部队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和武警部队的突击队作用。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安排、实施好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保险监管机构要依法做好灾区有关保险理赔和给付的监管,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普查标准和工作规范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工作,调查收集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及致灾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气象部门要建立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系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确定气象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为防灾减灾提供支撑。有关部门要做好气象灾害隐患的排查工作,深入查找防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抢险队伍存在的薄弱环节,特别要加强对大中型水库、学校、医院、敬老院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存在的问题应及时整改。

(二)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基础。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强化防御高温、干旱、暴雨、冰雹、雷电、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御能力。重点建设和完善江河堤坝、大中型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切实抓好病险水库、堤防重要险段的除险加固;切实抓好建(构)筑物、设施和场所的防雷装置建设,落实好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制度,建设和维护好重点行业、公共场所、易燃易爆场所和人群密集场所防雷设施。强化定期巡查检测制度,有效发挥工程设施的防灾抗灾作用,避免或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切实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在城乡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大中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立项前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的影响。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等影响的趋利避害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应对的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

(四)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气象等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区域、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旅游等发展规划时,应统筹考虑防御气象灾害的需求。

五、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建设

(一)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制。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和应急处置责任制。完善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工作格局。

(二)加强气象灾害会商和部门联动。建立健全各级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趋势会商制度,建立和完善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资源、环保、民政、卫生、教育、交通、建设、旅游和安全监管等部门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省、市、县三级应急信息共享平台,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各级气象部门要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同时通报有关部门并为应急工作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三)加强防御气象灾害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科技部门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水平为核心,支持相关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测预报和防御技术等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不断增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支撑能力。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省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的研究,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加大气象防灾减灾投入力度。气象灾害防御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要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和应急指挥体系的建设,组织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五)加强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组织制定并实施雷电灾害防御、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法规和气象灾害防御等地方标准,规范气象灾害监测、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与传播等活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纳入城乡规划,气象、规划、建设和国土资源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作,落实措施,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不受破坏,确保气象探测数据的准确性。

气象灾害防御篇2

**市是气象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暴雨(雪)、雷电、寒潮、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20**〕49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市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加快区域气象自动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风廓线雷达、气象卫星工程、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雷电、酸雨、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业观测网,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监测体系,提高对**市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气象部门要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特别要做好农村、山区、流域、森林草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建立和完善**市、区(县)两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建立并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对东南大风、暴雨(雪)、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三)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加快**市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完善和扩充手机短信气象预警系统、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东南大风、暴雨(雪)、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在学校、医院、车站、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进一步畅通农村、牧区、山区等预警信息渠道。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区(县)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要尽快启动**河南山山区人工增水工程建设,提高人工增雨作业能力。气象部门要利用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对森林草原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应急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要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四)切实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各区(县)和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对本辖区、本领域的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加快灾害保险和再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区(县)人民政府要按照**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统筹考虑辖区自然灾害的特点,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辖区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在规定的建筑物、设施和场所安装防雷装置,并加强定期检测。

(二)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三)抓紧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要结合本辖区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十一五规划”,编制实施本辖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五、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二)加强气象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市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等方面的投入。

气象灾害防御篇3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御;健全和完善

1四川色达县地区的气候和农业气象情况概述

四川色达县的气候属于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零下0.16℃,最低温可以达到零下36℃,最高温一般在23℃,一年之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间可以达到2451.1h,平均降水量可以达到6514mm,降水大多集中在六月到九月。五月份一般是四川色达县的农业季节,在五月下旬,该地区的平均气温为7.5℃,气温偏高,降水量较多,日常时间较短,土壤的墒情一般。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季节常会出现强对流天气,主要包括雷暴、短时间暴雨、大风天气以及下击暴流等,就降水来看,文章所研究的四川色达县暴雨的降水量达到了23.4mm,降雨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中东部。从本次降水的雨量分析可以看出,本次降水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早夜间,降水区域的中心降水量达到了50mm,随着降水中心的逐渐移动,降水量和降水天气范围都有明显的增大。从总体上来看,该地区降水时间集中,降水强度大且移动性较强。强对流天气的出现会造成该地区出现山洪、泥石流等地质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为了避免该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该地区应该建立农业气象服务机制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在发生强对流天气时及时做好防御工作,保证牧草的正常生长和成活,而保证畜牧业正常发展是当前该地区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重点。

2当前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四川色达县地区属于纯牧业县之一,其经济建设基本以牧业为主,因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能满足农业气象服务的建设要求。地区要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首先需要地区的资金支持,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上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财政支出,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水平,导致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工程难以开展。在这个体系的建设和运转的过程之中,要想高质量的实现对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防御,就需要将体系运行扩展至地区的县级以下各个部门,并在基层之中大量建设气象服务站,设立气象灾害应急员和灾害防御措施等,这些体系功能的完善和建设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经济支援。四川色达县地区在发展过程之中不具有支柱性产业来支撑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规模较小,无法形成大规模的产业收入,经济上的发展不足使得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财政缺口较大,增大了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难度。(2)难以发挥主体作用。根据部分调查显示,在部分地区的农业从业者在实际生产过程之中无法及时根据气象服务信息进行气象灾害的防御和处理,在四川色达县地区还未能完成农村气象防御体系的覆盖,且在实际建设过程之中农业从业者并没有接受防治强对流天气气象灾害的培训,对于这种灾害之中需要采取的防雷安全措施、防泥石流措施等都没有充分了解和熟练地掌握。气候服务体系要想达到设计的效果,地方政府部门除了需要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之外还需要对该地区的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教育,对其接受到气象灾害警报之后的处理措施和安全防护体系进行教育。当前在该地区的气象灾害的思想支持建设显然质量不高,忽视了气象服务体系对该地区农业和牧业进行安全的重要性。(3)技术支持力度不足。当前四川色达县地区气象服务气息建设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该地区的气象技术发展水平不高。该地区对于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天气主要是中尺度强对流天气,对流天气的主观分析方法主要是对产生对流天气的天气系统及其周边的环境场条件进行分析,将其数据和中尺度对流天气的发生情况向分析和比对之后,得出结论。对其环境场条件的观察主要是通过雷达和遥感技术观察来实现的,一般在研究之中也将环境场条件分析称作对流天气图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是基于传统的天气预报过程之中的天气图分析,通过观测资料构建对流天气的综合图来对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强对流天气的观测需要较为先进的技术支持,但是,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气象观测所使用的手段依然是传统通过的人工观测,且在农村等基层地区,气象观测网络的布置不合理,无法做到全地区的观测,分布上存在部分地区密集而部分地区稀疏的现象,影响了气象观测的进行。因此,在未来的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之中需要提升技术支持的力度,将体系的建立和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

3建立健全气象服务体系的措施分析

当前在四川色达县地区气象观测和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气候观测预报技术的落后和政府财政支持的不足,因此,在未来的体系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善。(1)完善观测预报技术的建设。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之中,工程建设人员需要根据四川色达县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情况和分布情况,建设较为完善的气候观测预报体系,适应本地区的产业分布和发展特色,提升气象服务体系对该地区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体系的建设过程之中,由于强对流天气的观测技术特点,地区发展人员可以在建设之中使用卫星遥感技术和高空观测技术对该地区气候变化进行观测,建立满足地区农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预防处理体系。(2)发展减灾防灾气象服务体系。四川色达县的强对流天气会带来严重的地质气象灾害,其发生往往伴随着雷暴天气以及山体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对于该地区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该地区的农业从业者对防灾减灾知识的了解并不充分,往往在灾害之中无法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此,在体系的建立过程之中,建设部门要同时建立灾害处理体制,制定完善的灾害防范措施,在灾害之中尽可能多地减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在四川色达县建立气象服务体系的过程之中,为了提升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的作用,可以根据地区农业的发展特点来建设有地区特色的农业气候服务体系,保证气象检测服务体系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之中具备适应性,可以更好地推动地区农业发展。在体系的建立过程之中,技术人员需要针对地区情况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创新,完善有地区特色的气象体系。(4)建设综合性的气象服务平台。上文之中提到当前在四川色达县的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气象信息无法及时获知,从而影响了人们根据的气象信息进行提前的气象灾害防范的效率。因此,要想提升气象服务体系的效果,工程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传输媒介作为信息传递的方式,提升气象信息被人们了解的速度,从而提升反映灾害、预防灾害的效率。技术人员还可以积极使用互联网作为信息查询的渠道,实现气象资源的查询和分享,实现农业从业者和气象研究人员的沟通。

4结语

在农业生产之中提升对气候灾害的防范能力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实用性的气象服务体系可以降低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升地区经济发展,在当前在发展过程之中完善气象服务体系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

作者:侯海博 单位:甘孜州色达县气象局

参考文献

[1]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25.

[2]韩颖,蒲希.中国的气象服务及其效益评估[J].气象科学,2010,(3):98-102.

气象灾害防御篇4

为有效防御气象灾害的危害,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20*〕49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99号)和茅临生副省长在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复杂多变,各类气象灾害频发。尤其是我市处于三江之汇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建平安兰溪具有重要意义。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快我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综合监测系统的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气象综合监测网建设,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气象台站探测系统,增设城市多要素地面自动气象站,进一步完善中尺度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加快移动气象应急系统建设,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着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测预警。

(三)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依托气象部门的气象业务和气象信息系统,建立权威、畅通、有效的兰溪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和扩充气象手机短信预警信息系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暴雨、雷电、大雾、大风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险办法,建成全程、滚动、连续、个性化、多媒体化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系统建设。普及镇乡、街道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建设。逐步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立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农村镇乡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在已完成镇乡气象协理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村级、社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进一步畅通农村和山区预警信息渠道。

三、努力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兰溪市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部门要根据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及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及时向各镇乡、街道和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同时,各减灾协调机构要认真履行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协调职责,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部门联络员的作用,切实形成防灾减灾工作的合力。

(二)大力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要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三)切实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暴雨、雷电是我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要加大对防雷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气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防雷工作行政执法力度,强化新建(构)筑物防雷设计审核、竣工检测验收工作和易燃易爆场所、通信、金融、学校等重点防雷装置年检工作,加强农村民居建设的防雷工作,避免和减轻雷电灾害的危害。

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完善并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针对主要的和突出的气象灾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逐年增加投入,加快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救助机制。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防雷、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接收和传达。镇乡、街道、村(社区)要结合山洪灾害预警员、水库堤防安全巡查员、地质灾害预警员等队伍建设,明确气象协理员工作职责,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和帮助群众转移等防灾避险工作,切实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三)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的资金投入。财政部门要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将气象重点工程建设和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气象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五、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

气象灾害防御篇5

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防御气象灾害,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等所造成的灾害。

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统筹规划、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协调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和计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

农业、建设、规划、水务、国土房管、海洋、财政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与气象主管机构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支持气象灾害防御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水平。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八条 对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预防

第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分灾种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根据气象灾害发生规律、特点、分布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第十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防风工作,加强海塘、堤防、避风港、防护林、避风锚地、紧急避难场所等建设,并定期组织开展搭建物、广告牌、在建建(构)筑物防风加固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雨、雪、冰冻等发生的特点,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排水设施检查,及时疏通河道和排水管网,加强电力、通信线路的巡查,做好排水、积雪(冰)清理、交通疏导等准备工作。

第十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对机场、港口、高速公路、航道、渔场等重要场所和交通要道的大雾、霾的监测设施建设,并根据大雾、霾发生的情况,做好交通疏导、调度和防护等准备工作。

第十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根据干旱灾害发生的情况,组织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减轻旱灾影响;在冰雹易发生区域,应当做好人工防雹作业工作。

实施增雨(雪)和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和指导。

第十五条 各类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雷标准的规定。

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的雷电防护装置,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雷电防护装置的产权人或者使用人,应当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并依法委托具有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的单位定期检测。

第十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编制城乡规划中,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家和本市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论证中,应当把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第三章 监测、预报和预警

第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组织气象、农业、水务、国土房管、海洋等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根据规定,提供雨情、水情、风情、旱情等监测信息。有关部门应当提供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与气象灾害有关的灾情监测信息。

第十八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在气象灾害易发区、人口密集区和大型活动场所等增设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建设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健全应急监测队伍,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

第十九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法加强对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和探测环境的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不得危害气象探测环境。

第二十条 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职责向社会统一发布;必要时,市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发布。

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第二十一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及时无偿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准确向社会播发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发布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气象台站的要求及时增播、插播或者刊登。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二十二条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情况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对报告信息予以更新、解除。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及时作出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的决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采取下列相应应急措施:

(一)划定气象灾害危险区域,情况紧急时,组织人员撤离、疏散,转移重要财产,开展自救互救;

(二)及时发布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

(三)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气象灾害危害的场所;

(四)决定停工、停业、停课;

(五)实行交通管制;

(六)保障道路、通信、供水、供热、供气、供电等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七)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和药品的供应;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二十四条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所属的气象台站对灾害性天气进行跟踪监测,开展现场气象服务,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变化趋势和评估结果,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第二十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主要河流、水库的水量调度,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维护,电力、通信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保障,救灾物资供应,医疗卫生救援等应急工作。

第二十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气象灾害发生、发展和应急处置信息。

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传播政府发布的信息。

第二十七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以及灾情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气象灾害级别或者作出解除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决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八条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和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或者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

(三)未执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

(四)未按照规定及时提供气象灾害防御需要的监测信息的;

(五)隐瞒、谎报或者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漏报、错报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六)未及时采取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

(七)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一)擅自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未按照要求播发、刊登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三)传播虚假的或者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灾害性天气信息和气象灾害灾情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作出明确处罚规定的,依其规定。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条例自20xx年9月1日起施行。

气象灾害的类型⑴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⑵雨涝:内涝、渍水;

⑶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⑷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⑸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⑹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⑺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⑻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⑼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⑽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⑾雪害:暴风雪、积雪;

⑿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⒀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⒁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⒂雷电:雷击伤亡;

⒃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⒄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⒅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气象灾害防御篇6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农业气象灾害泛指恶劣的气候对农民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些自然灾害有大风、冰雹、霜害、干旱和洪涝等。我国近些年来频繁受到自然灾害的干扰,农业发展受到影响,气象灾害作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恶劣的气象灾害会影响到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导致产量大幅度骤减。

1近年来气象灾害的现状

我国自实行自改革开放和三大改造政策以来,国民生产力空前提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已基本进入小康社会。随着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大规模的科技政策逐步实施以来,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剧烈的环境污染。社会迅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等进程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再加上顺应时代的潮流迎接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加上自然资源被过度的开采,由此导致了恶劣的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据报道,我国近些年来的农作物每年平均受气象灾害的影响,减产几千万公顷,直接受灾粮食高达几十亿公斤。例如,干旱给我国的农作物生产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通过以下表格数据,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干旱条件和农作物生产的关系。如今我国仍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仍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进程,如果不对气象灾害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农业生产仍旧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由此,我们一定要制定出与之抗衡的防御措施,尽可能的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保障农作物的产量。

2具体有效的防御措施

2.1分析不同农作物的抵抗力,寻求农作物健康生长的环境

自古以来防患于未然都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气象灾害来临之前做好一定的防御措施才能尽可能的保护好农作物。在气象灾害到来之前准备好科学且合理的防御措施,良好应对自然灾害,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农作物在适当的生长环境下能达到最高产量,保证农民的生产力。由此,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也尤为重要。积极有效的改进农作物生产的环境,也是一项应对气象灾害的根本途径。为了避免气象灾害的发生,尽最大的努力,加强防御措施。当真正的发生自然灾害时起到保护农作物,保障农民经济财产安全的作用。在保护农业生产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和了解一些农业气象相关的知识,做到积极有效的应对气象灾害。

2.2提高农作物种植技术

在加强气象预测和防御措施的同时,为了能及时且有效的减轻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农业的栽培技术也不容忽视。为了能大大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前对农作物进行专业的栽培措施。我们可以尽力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惯,对农作物实行适当的人工种植措施,积极有效的保证农作物的产量,所以提高农作物种植技术也是抵抗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

2.3气象灾害的长期预防

为了长期的有效预防气象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实行一些必要的措施来保护农作物。但是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不同的农作物来实现不同的气象灾害预防。结合以上几种农作物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大棚技术来预防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例如我们常见的大棚蔬菜,在寒冬时节为了抵御严寒,防止农作物被冻死冻伤,农民们会在秋季搭建大棚抵御冬天的冷风和暴雪。这种方法多为专业种植蔬菜的农民所常用,大棚除了能在冬天保护蔬菜不受冻害还能利用其特殊的环境种植出不属于这个季节的蔬菜水果。类似大棚技术的还有温室培育技术,人们为了保障农作物的产量还会进行温室的搭建,在温室对农作物进行特定环境的栽培,做到长期性对抗气象灾害。我们应该多采用这些长期性的防御措施,尽可能长久的保护农作物避免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

2.4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

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积极地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我们生存和农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气象灾害的发生。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措施有坡地梯田化,兴修水利,积极防旱防涝,退耕还林等等,这些措施都是保护自然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措施。能积极地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有效的减少气象灾害的发生。

3发生气象灾害后的对策

尽管我们已经尽最大的努力去阻止气象灾害的发生,但是有些特殊情况还是无法避免。我们除了有相对应的防御措施,长期预防气象灾害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等对策来抵抗气象灾害还应该准备好对策,当气象灾害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努力让农作物尽早恢复生机,下面有两个方面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3.1气象灾害发生后如何处理

为了保证农作物的产量,保护好农民的经济财产安全,当气象灾害发生后尽快作出相对应的挽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将损失降到最低,尽快的让农作物恢复生长,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2努力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生活的地球是经过几亿年的演化才变成如今我们所生活的样子。在浩瀚的宇宙中,只有地球才是最适宜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星球。在庞大的地球上孕育着无穷无尽的生命,无论是我们人类还是花花草草皆是地球上的生命体。地球提供了人们如此一个美丽多彩的生长环境,我们应该珍惜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我们才能向地源源不断的获取食物和适宜生存的环境。结束语气象灾害是一个全球性事件,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人们的滥用和破坏,导致了严峻的气象灾害频频发生。例如过度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资源匮乏,过度开采森林资源导致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滥用水资源导致地下水极速骤减和地面下沉等问题,威胁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水资源的污染也导致了一些湖水中鱼虾等动植物大量死亡。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积极有效地实行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和对策,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韩铁军,韩立军,于璐.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09):152-153.

[2]徐进华,袁晋琰,简海燕,郭水连,李鹰,聂春平.江西省宜春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与防御对策[J].农业灾害研究,2013,(01):37-40.

[3]黄国荣,陈家豪,宋兰芬,林燕金,吴仁烨,汤珺琳.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运行[J].福建农业学报,2007,(01):63-67.

[4]杨太明,陈金华,陈晓艺.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知识库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09):1682-1683+1716.

气象灾害防御篇7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其坐落于南北过度带上,年际间气候的变化较大,特别是长江以及淮河流域的地势较低,使得气象灾害在安徽省的发生频率较高,范围较大,危害较为严重,气象灾害对省内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生产造成重大的影响。故而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进行分析,对农业生产有积极的意义。

1安徽省主要的气象灾害

1.1旱涝灾害主要是由于持续性的强降雨,包括暴雨以及特大暴雨等使得江河洪水出现泛滥进而将农作物淹没或者是冲毁;以及持续性长时间高温且不降雨造成干旱,使得作物产量降低甚至是造成绝收。有研究人员对近年来安徽省气象,生物,事故,地质以及环境几类灾害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近二十年以来,在安徽省内由于旱涝等气象灾害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超过2694亿元,这远远超过其他四类灾害导致损失的总和。其中,受灾最厉害的是03年,因洪涝十分严重,省内受灾总面积占到总体播种面积的57.17%。而近十年间安徽省受到干旱和洪涝灾害影响的作物面积分别占到总受灾面积的36%和41%,可以说,旱涝灾害是安徽省内对农作物影响最严重的两种气象灾害。1.2冰雹冰雹灾害是在比较特殊的地理以及气象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具有较强的地域性[1]。其会对作物的茎、叶、果等造成机械性的伤害,使得作物产量减低严重的可能绝收。1.3冷冻害冷冻害包括低温冷害以及冻害两种,其中低温冷害指农作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受到低温的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受阻或者减缓,以及作物的生殖过程出现障碍导致作物减产的现象。冻害主要指霜冻害以及寒潮冻害,是指在农作物越冬时期温度在零度以下,使得作物的原生质遭到损害[2],最终令作物不能正常发育或者死亡的现象,在安徽省内冬春两季多有发生。1.4大风瞬时最大风速达到17.2m/s的大风就能够损伤作物的叶片,使作物的杆茎出现折断,植株发生倒伏,农业设备被损坏甚至损毁,一般而言,6级以上的大风就能够导致风灾。1.5连阴雨持续时间超过五天的阴雨天气就可以称为连阴雨,多发于春季和秋季。而春季的连阴雨天气严重影响了玉米的播种工作以及小麦的的开花和授粉,同时秋季的连阴雨将会对秋收工作造成影响,此外,持续连阴雨的时间越长,对作物的影响越大,产量降低情况越严重。

2防御措施

2.1旱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以历年来出现旱涝灾害的实际资料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分析,寻找其时空分布上的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农作物种植的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3]。②建造高产且稳产的田地,首先要做好田地的平整工作,其次要重点做好水土的保持工作。③对土壤进行适当的改良,提升土壤本身的蓄水能力。④适时的进行农作物的耕种,合理的利用自然降水,此外还要注意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⑤注重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其不仅能够防风固沙,有利于水土的保持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田中的水分进行调节,减少水分的蒸发。⑥合理的利用有利的天气因素,合理的进行人工降雨,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空中存在的水资源。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农业设施的建设,其一是修建农田中的水利工程,达到遇到旱情能够进行浇灌,遇到涝灾能够排水。其二,强化农田的基本建设。在地势极低的田地开沟从而降低地下的水位,与此同时对土壤进行改良使用有利肥料并适当的进行深耕,而且在洪涝灾害发生以后适时的进行中耕。

2.2冰雹的防御

第一,在最大限度内提升监测和预防冰雹的能力。第二,加强预防冰雹的能力,在各个县乡等地合理的布置炮点,同时防雹工作人员要严密的监控天气变化状况,做到有备无患。第三,遇到冰雹天气,要尽快进行消雹作业,防止形成冰雹灾害。

2.3冷冻害的防御

首先要关注天气信息的预报,并根据预报的气象信息合理的选择播种的时间,并做好田间的管理工作,保证作物能够正常的生长发育。其次,在作物品种的选择上要合理谨慎,最好选择抵抗力强的品种。

2.4大风的防御

提高监测以及预报大风的准确性,以期能够尽早的采取针对性的防御措施[4]。提升植树造林的力度,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建造防风林,从而一步步的改造植被的覆盖度。此外,需要大风天气要及时对大棚等农业设施进行加固,防止被大风损毁。

2.5连阴雨的防御

第一,按时收听天气预报,合理的安排好农业生产的时间,尽可能不再连阴雨期间进行作物的播种以及收获等重要的生产活动。第二,修建田间的排水沟渠,并适时的对沟渠进行清理,做好农田的管理工作。第三,倡导采用薄膜育苗以及大棚育苗或者工厂化育苗,待秧苗够大后移栽到大田里,提升秧苗的质量以及成活率[5]。第四,播种以及秋收时期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及时的进行抢种以及抢收工作。总之,要以安徽省历年来天气变化规律以及实时天气预报为依据,合理的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并通过建设农业设施等方式减轻气象灾害对生产活动产生的影响,最大限度内减少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丽,宁瑞斌,王喜华.聊城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安徽工业科学,2014,42(31):11019-11020.

[2]陈建洲,陈建军,蔡栾卉,等.如皋市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0):121-122.

[3]韩铁军,韩立军,于璐.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9):152-153.

[4]曹玉,胡颖.颖上县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5,18(14):344.

[5]刘翔,梁琬璐,李培.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6,36(4):220.

气象灾害防御篇8

[关键词] 农业气象服务 农村气象灾害 防御体系建设 途径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292-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迈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结尾,中共中央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防灾防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气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服务作用。这一举措表明了中央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农业气象变化对农业生产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两个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农业进入新世纪以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全新的要求。

1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意义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应该以全面执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为总体要求,通过对各种气象资源和农业资源进行统筹和规划,从而达到提升农业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获得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的能力。通过这两个体系的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出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职能作用,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两个体系的建设应该遵循政府主导,财政保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参与,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要立足现实,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和布局,不断对建设制度和体制进行完善,不断提升体系的薄弱环节,从而切实提高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能力和服务的水平。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义就在于在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农业气象进行更为准确和详细的了解,以便能够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及时的采取措施,降低因为气息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害,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2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2010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指出了要积极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两个体系的建设。辽宁省各个地区纷纷号召,从农村和农业气象灾害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农业基层体系建设过程中将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纳入农业发展体系中,从而全面夯实了农业气象为农业生产的基础,提高了气象服务于农业的能力,并在农村的很多乡镇地区建立了气象试验站、土壤水分观测站和自动气象站等。同时,在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中,还积极的开展了农业气象预测和预报、农业情报、农作物产量预报以及农业气象观测等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在农村地区逐渐开展建立起来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应急预案和预防规划等风险管理机制,同时在农村地区广泛的利用农村广播、大喇叭、显示器等设备建立了以手机气象短信为主、农村大喇叭广播、气象预警显示器以及气象信息服务站为体系的农村气象信息预警网络体系。同时,还建设了与这个体系相适应的气象信息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和应急指挥机构,让农村和农业气象预警服务面积大大得到了扩展。建设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气象灾害服务体系,从而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农业在气象灾害减灾和防御方面的抵御能力,使农业和农村抗风险能力大大得到提升。

3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资金凑集难度较大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雄厚资金作为支撑,而这两个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是政府部门。这两个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要想实现气象灾害的防御规划细化到县级以下部门,组织机构、精确预报、自动化观测。气象服务站细化到乡镇以下,应急预案、风险调查、科普宣传、气象信息员细化到农村各个基层地区,信气象信息落实到家家户户以及防御灾害、灾情收集落实到人的目标实现,都离不开雄厚资金的支撑,尤其是我国西部的一些贫困山区,县城和中东部地区的一些不发达地区,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本身就没有雄厚的支柱性产业支撑地方的经济发展,其主导产业的规模和数量也比较小,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发展。这些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速度较慢,农村群众增产增收十分的缓慢。经济落后导致了这些地区的政府财政收入明显不足,其自身维持发展的难度就很大,更别说投入资金支撑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了。

3.2 难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西部很多地区依然有超过15%的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法及时接受到气象预警信息,在这些地区中,一些县城和乡镇以及农村地区还没有达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农业气象覆盖体系建设目标的最低标准,农业、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享受到防雷安全、气象服务、气象预警预报等公共的气象服务。在一些中中部地区的欠发达地区,这些现象同样表现十分明显。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占据建设的主导地位,其是这两个体系建设过程中两个主要的主体,这两个体系建设能否顺利的开展和实现,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政府部门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和支持力度是否能够到位。从实际情况上看,这种支持明显的不到位,地区的政府领导多数都会重视一些大项目所带来的政绩,忽视了这两个体系检核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3.3 技术支撑力度不足

目前,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过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气象观测技术的手段和技术比较落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甚至依然延续使用上个世纪传统的观测方式。农村气象监测站点网络布局十分不合理,气象预报和监测评估的水平低下,气象信息在收集、整理和传送过程跟中手段滞后,信息共享渠道不通常,气象服务业务缺少必要的针对性。两个气象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还没有与当地的主导性产业以及支柱性产业紧密集合起来。

4 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途径分析

4.1 不断完善专业化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的建设工作

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特色,建设一个比较完善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体系,从而不断适应区域内特色农业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切实提高对农业气象监测服务的能力。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应该全面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GPRS定位技术,建立其能够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气象指标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不体系,以以及灾害检测诊断系统和指标体系。

4.2 进一步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减灾防灾气象服务工作体系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气象灾害的能力较差,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气象灾害早期预警机制,并制定完善的防范措施,从而做好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工作,提高农业抵抗气象灾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农业生产的损失。同时,在体系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不断的研发全新的农作物品种,通过改进生产方式和种植方式,切实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作物的产量。

4.3 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农业气象的服务能力

在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特色和农业发展优势,积极的发发展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气象服务和农业天气预报工作,保证地区建设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更加具备适应性和灵活性,保证这个体系能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内大范围使用。在体系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不断的发展,最终完善气象服务的工作和业务,全面促进农业产业进步和发展。

4.4 在农业生产允许范围内,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强化人工对气象的干预能力

现阶段,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人工作用对天气的影响程度。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人工对气象因素进行干预,来实现农业生产安全和产量的提升,例如,在干旱季节,在天气,农业生产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作业。此外,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的不断强化政府部门各级领导的职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专业人工影响天气农业服务队伍,保证气象条件能够向着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

4.5 建设综合的气象服务网络系统,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相应决策信息

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综合气象信息服务网站,尤其是要是要建设好农村基层的服务网站,同时还要不断地对气象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同时还要组织专家组定期的进行交流和座谈,实现农民群众和专业人员的良性沟通和互动。

5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途径分析

5.1 提高体系监测和预警的能力

建设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需要不断提高体系的预警和预报能力,尤其是要对突发性的气象灾害的预报能力要做到全面和提前。提高监测预警的密度,从而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这样有利于切实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全面性。

5.2 强化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建设,扩大预警的范围

要建立覆盖范围更为广泛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就需要建设更加广泛的信息网络,要做到建设一个区域范围内由县级通过乡镇级到达基层甚至是直接到达农户的信息传输网络。这需要我们采取多种途径和利用多种媒介的信息的传递方式,增加气象信息的传递量和传递效率。

5.3 建立其具有联动性能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和防御机制,遵循“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完善基层的气象设施和工作人员的配置,使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和防御机制更具联动性。

结语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防灾防御体系对于全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稳定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当今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的前提下,做好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工作十分的重要。

参考文献

[1]刘娟,梁文光,郑广芬. 银川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应对措施[J]. 农业科学研究. 2014(04)

[2]赵伟明. 推进“两个体系”建设 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4(04)

[3]黄永东,吴剑芳. 广西省博白县“三农”对气象服务需求的调查与研究[J]. 北京农业. 2014(33)

[4]陈金华,吴文玉,杨太明,何彬方,王晓东. 基于Web-GIS的市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04)

[5]邓见英,曾海鹏,胡国强,王艳青,胡英超. 娄底市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23)

[6] 李芬,陈颖曼.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 山西农业科学. 2014(03)

[7]曹运平.我国气象服务三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北方经贸. 2013(12)

[8]彭亮,傅昭君. 万州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农业与技术. 2013(10)

上一篇:地灾防治措施范文 下一篇: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