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

时间:2023-09-21 17:45:42

互联网技术革新

互联网技术革新篇1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122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以新的技术为内容的课程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教师要认识到新时期信息技术课程所具备的特点,并且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还应该认识到新时期信息技术可能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考虑多种因素,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从而对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与改革,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技术课程在新时期的发展。本文主要基于新时期信息技术课程在高校的改革,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笔者认为,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需要认识到互联网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消极与积极影响,并且制定相关的改革措施,从而全面提高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果。

2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与更新,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而对于高校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新的理念与新的特点才能够适应新时期课程的要求并使其顺利进行。高校信息技术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特点:

第一,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和广泛。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信息技术与电子科技的发展,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不断的更新加快,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不断的收集新的信息,重新整理教学思路、整理教学内容、整理教学方式,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都能够有适合的学习方法,最终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

第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方式得到了拓展和更新。随着互联网在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从互联网中搜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不断优化和完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教学从被动走向主动。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从传统的讲授内容转变为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任务应该变成传授学生基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

第三,互联网使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环境得到了完善。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环境,还是学生的学习环境,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完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与学习地点,并且从互联网上搜取相关的学习资料、视频等,可以让学生更加自由、更加开放的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从而为教师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出现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搭建了桥梁,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互联网与教师取得沟通联系,从而解决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保证学习顺利进行。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措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互联网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冲击与影响。从而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新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是,以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依托,从而完善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环境。教学环境是整个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环境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而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新的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需要教师与学生同样认识到新时期互联网对信息技术课程所产生的影响,并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变。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调动各种资源,将互联网的积极影响予以宣传,比如,可以通过在教室与走廊介绍有关互联网时代高校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基本内容与趋势,让学校其他师生都能够了解互联网对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影响,并参与到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来;另一方面是信息技g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建立新的教学环境,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开通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与本班同学建立微信或微博讨论群,学生可以及时了解教师所要讲的内容。总之,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利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介,可以为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建立新的环境,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重视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不断完善和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方式。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通过互联网让自己的教学方法变得更加有趣、更加丰富。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借深入的学习互联网技术,并且将其运用在教学之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比如,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将知识注入给学生,而利用互联网教师可以将部分知识由计算机直接注入给学生,即实现人机交互式教学的方式,从而满足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再者,通过人机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测试,从而更好地独立完成学习。除此之外,人机交互式教学模式,还可以实现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与演示,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设计创建网站,最后通过查询相关的知识进行统一的指导学习。总之,互联网背景下可以优化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春,谭琨.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创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6).

互联网技术革新篇2

互联网创新时代来临

中国已进入互联网革命推动全球进入创新大时代,这是一个技术促动社会重大变革的时代。在全部创新活动中,互联网成为引动革命的重要力量。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能源互联网”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产业智能化”,再到“新工业革命”的“创客运动”,都凸显了互联网的核心引领作用。推动了全球创新和互联网创新常态化,创新主体社会化和网络化。

在“学科交叉融合”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大背景下,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使技术体系更趋完善,使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产业化空间更为广阔,不断催生新经济快速成长,加快实现了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智能、从智能到价值的转变。

互联网支撑的规模产业化全面展开。一方面互联网成为产业智能化的推手,工业革命是循着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到智能化顺次发展的,产业智能化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代表着产业革命的方向。德国博世公司总裁沃克马・丹纳近日表示,“未来世界是互联的世界,到2020年,世界上将会有超过500亿个设备加入物联网”。通过互联网平台汇集社会资源、集合社会力量,推动合作创新,形成人机共融的创造模式。

实践正不断丰富新经济的内涵

新经济不简单等同于互联网经济,所谓新经济主要是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产业、新服务和新业态。西方学者最早提出新经济概念,主要关注于信息技术产业化。而实践大大拓展了新经济的内涵,已经不能用信息技术产业化或互联网产业化来概括。从实际发展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我把它统称为新经济:

第一,基于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融合而成的新兴产业,也就是“互联网+”加出来的产业,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产业。特点是定制、体验和智能、远程化、可识别。这其中有三种情况需要关注,一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与此相对应的是机电一体化。智能手机是最典型的,无论功能怎样完善,说到底还是智能化应用。二是智能技术系统,通过最优和谐化控制,系统能独立地对外界条件作出反应,也能做到“自适应”,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自己的行为。“网络化系统的能力正逐步接近人类的能力”。三是物与服务联网,从通过计算机联网到通过移动终端联网,使得设备乃至服务的关联能够发展成为成功的商业模式,如能源互联网。

第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直接产业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直接产业化,由此而形成的大数据产业、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等等。

第三,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和其他服务互联网的系统,由此发展而形成的新服务和新业态,电子商务、移动医疗服务、云医院、互联网安全产业、智能安防系统。

总的说,新经济脱胎于互联网,又超越于互联网,虽然互联网技术起到核心支撑作用,但互联网已难以包容新经济。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新经济是泛互联经济。

当然,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新经济不是去实体化、去制造业化,相反,要通过工业智能化实现产业革命;新经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从技术基础、动力结构、组织模式和运营方式都有本质上的不同,如果说,以往产业技术是人体力的延伸和替代,那么新经济则是人的智力的延伸或替代。

引领新常态必须以新经济为主导

以新经济引领新常态,这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新常态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落实在培育新增长点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增长点既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更重要的是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新经济,这是决定中国经济未来的关键所在。

产业化创新,新经济是技术创新的结果,也就是创新型经济,以新经济引领新常态,核心是推动产业化创新,“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深入推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四个对接”: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与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引领新常态必须以新经济为主导。我国传统产业比重大、产能过剩比较突出,适应新常态重点是要加快存量结构的调整,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而要引领经济新常态,必须以新经济为主导,从而带动结构优化升级。因此,必须全面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产业跨界融合,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控制技术融合,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只有新经济才能强中国

我国正处在全面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时期,如果抓住新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就可能真正把中国发展推向新高度。

新经济能够弥合地区差距,实现协同发展。目前,我国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西部有些地区如果是重复传统产业模式发展,不仅目标难以实现,而且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贵阳的实践已经证明,新经济并不是看得见摸不着,只要真下决心、真抓实干,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下降,人口红利期结束,比较优势逆转,对未来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需要培育新增长点、发展新经济,作为长期发展的动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持久的支撑。

互联网技术革新篇3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技术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教育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有必要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改革提供技术支持,进而推进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质量。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主观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高、改革措施不够得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彻底、相应制度机制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力度,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互联网信息技术,树立互联网理念,实现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

一、高职院校思想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既要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高贵品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学生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更愿意以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媒介,通过互联网获得外部信息和专业知识。一些学生在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时,也更愿意通过互联网发表意见和观点。因此,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以贴近社会热点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既要让学生消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领悟力和判断力[1]。新形势下,我们在看到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明确互联网的双刃剑属性,网络空间具有隐秘性、开放性的特点,会导致互联网上出现负能量信息。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和负能量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力度,鼓励思政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网络信息,使学生能够分辨互联网信息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实践中,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缺少环境支持或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进程与成效。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教育改革应因校制宜,只有符合本区域、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教育质量。思想教育改革应是一个长效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融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搭建互联网平台,有助于延展思想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二、互联网与高职院校思想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时代下,现代信息技术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促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为高职院校师生互动创造了条件。随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刻影响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应实现互联网思维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能力,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一)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教育思维影响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思想教育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思维指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而是要根据新时代、新变化、新情况,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对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打造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和作用[2]。第二,在思想教育管理中融入互联网思维。思想教育管理包含学生管理工作,融入互联网思维意指发挥好互联网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思想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或专业技能教育不同,隐性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一种,也是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为此,构建起线上与线下、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全方位的一体化思想教育体系十分必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实效。第三,在高职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或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互联网思维。高职院校在应用互联网思维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将互联网信息技术真正地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中,以实践的形式得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有效反馈,并以此为依据,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和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管理能力

1.提升思想教育智慧化水平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转化为思想教育的有力武器,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第一,引进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充实思想教育队伍。当前,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师资队伍来源过于单一,难以真正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运用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之中。因此,有必要引入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对学生和教学改革的各方面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并结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管理的实际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提炼,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持[3]。第二,要加强与互联网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能力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通过与第三方计算机企业进行合作,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也纳入到智慧校园系统之中,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具体需求,开发专门的管理软件,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化水平。2.提升思想教育精准性互联网技术融入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可以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首先,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从课程模式创新、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等多个角度构建“互联网+思政课堂”的教学组织体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形成线上线下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载体支持。其次,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态进行全面掌握和系统分析,然后设计出与学生思想政治学习需求相契合的情景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合适的情景教学环境中感受家国情怀,感受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感悟时代精神[4]。最后,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线上学生管理系统的应用等,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情况进行预警和指导。换言之,针对不同的思想动态,可调适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思想教育的精度与效度。

(三)借助互联网平台做好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师生价值引导

受网络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学生思想教育的难度更大,挑战更多,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开展思想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思想发展的需要。在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指引下,笔者建议搭建专门用于学生思想教育的互联网平台,作为学生价值观教育、政治素养教育的辅助力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从现实问题出发搭建线上沟通平台。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外部错误思想的诱惑和误导,加之部分学生缺少自制力和判断力,容易出现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仅会影响个体的成长,还会危害社会。针对这一情况,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而线上沟通方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第二,打造线上平台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对学生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功能,可以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是优秀学生代表或者是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打造意见领袖,在网络平台动态信息,为学生答疑解惑,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教育的效果。第三,在载体创新方面,除了利用好社交媒体以外,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专门的学校思政教育网站,并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设专门与学生互动的思政教育专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素材,督促学生加强思想道德理论学习,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此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推进,既需要高职院校宏观层面的支持和领导,也需要高职院校师生的投入和参与。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需要将思政教师培训纳入常规性工作,将所需要的培训费用纳入预算,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扎实的资金保障。

三、结语

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树立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载体拉近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跟随教师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助于为社会输送政治信仰坚定、思想品德高尚、职业道德优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广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48-50.

[2]祁凤华,黄丽颖,常永青.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2):80-84.

[3]李博涵.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载体创新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4):110.

[4]温玲子,许新国.高职院校“互联网+思政育人”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1(4):100-103.

互联网技术革新篇4

重新定义课程教学目标

“网页设计语言”是新媒体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使学生真正了解网页的本质、网页的构成方式、内容以何种网页形式呈现、网页如何实现与用户交互,通过掌握一些基本的标记和代码,能够实现网页常用的效果。网页是用户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过去用户浏览网页主要在台式机上,因此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在PC端的网页设计和实现能力,掌握PC端网页页面上内容结构的设计、页面内容的排版布局、页面的交互设计等。“互联网+”时代,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在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上也应该以浏览网页的用户为中心,另一方面用户浏览网页不再局限于PC机,还能用手机、Pad等浏览,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设计制作出符合用户体验的跨平台(PC端,手机、Pad等移动端)网页。

改革教学内容

在新的教学目标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用互联网思维对课程教学内容迭代更新,强调用户思维,从用户角度考虑网页的设计与实现。过去“网页设计语言”课程内容主要是针对PC端网页设计,PC端网页设计主要以HTML4.0技术,CSS1.0/2.0技术为基础。HTML4.0技术负责显示网页的内容,CSS1.0/2.0技术负责呈现网页的外观,通过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基本实现了网页内容和形式的分离。HTML即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MarkupLanguage),是实现网页的标记语言,网页上的元素都可以用相应的标记表示。HTML技术和其他WEB技术(如CSS和JavaScript)结合能创建出形式多样交互性的网页。HTML标准1999年12月了HTML4,2014年10月29日,万维网联盟制定完成了HTML5标准规范。HTML4是为了适应PC端网页设计需要,而HTML5充分考虑到了多种终端需要,也照顾到了各种浏览器的兼容性。HTML5同时提供了更丰富的网页多媒体的支持,新的语法被引进以支持这一点,如video、audio和canvas标记。HTML5还引进了很多新的特性来增强用户体验,改变了用户与网页的交互方式,使用网页和用户交互更顺畅。CSS即层叠样式表(CascadingStyleSheet)。在网页制作时采用层叠样式表技术,可以有效地对页面的布局、字体、颜色、背景等网页元素的呈现效果实现更加精确的控制。只要对相应的CSS代码做一些简单的修改,就可以快速调整同一页面的不同区域或者不同网页的外观和效果。CSS3是CSS技术的最新版本,CSS3采用模块化思想去设计,按照不同的功能划分成了更小的模块,很多新的模块被加入进来。这些模块包括:文字特效、盒模型、背景和边框、表格列表、文本样式、渐变效果、变形效果等。每种模块都比以前提供了更多网页元素的呈现效果,如2D转换、3D转换、过渡、动画等,给用户提供了更丰富的交互效果。HTML5和CSS3是基于用户体验、兼容移动端的响应式网页技术,它们彻底改变了互联网网页的呈现方式。本课程内容改革中将遵循几个原则:1.去掉比较陈旧、不符合互联网潮流发展的网页技术;2.引入以用户为中心、跨平台、符合用户体验的最新网页技术;3.新旧课程内容注意衔接、逐渐过渡;4.避免课程内容臃肿繁杂,有选择性地讲解比较重要的网页技术,把学生有能力理解的内容以电子教案和教学视频的方式提供。按照以上原则,课程内容上将先简单介绍HTML4、CSS1.0/2.0等传统的网页技术,重点介绍其中的精髓部分,如文本、超链接、图像、表单等常见网页元素、传统布局方式等。在此基础之上,过渡到HTML5和CSS3,重点讲解HTML5、CSS3中新增并且常用的元素、交互方式、新的布局方式,如HTML5中支持音频、视频、绘图的元素,CSS3中色彩渐变、变形效果、过渡、移动流体布局、兼容响应式布局等。新内容增加的方式在开始阶段采用对传统内容的补充,之后再详细展开,逐步过渡到成为课程主体内容。

改革教学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网页设计语言”课程的内容改革是核心,教学模式改革是辅助内容展开的手段。在教学模式改革上也应用互联网思维,“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方式结合的模式。任务式驱动教学、项目教学经过多年实践检验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多年的课程建设和改革中,这些教学方法被逐渐引入到“网页设计语言”课程教学中,对本课程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作用,和项目教学、任务式驱动教学能够互补,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将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课程中提高教学效果。

1.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完成知识传授,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环境,学生晚上在家学习新知识,白天在教室完成练习和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课堂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学习和课中学习两部分。课前教师制作课程微视频、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任务等,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中学生以组为单位协作探究,教师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进行个性化指导、总结点评等。该模式注重交流和评价,在课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课中在协作探究中促进知识的内化。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资源的提供者,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探索,挖掘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发挥学习者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微课。微课是相对传统课程的一种微型课程,用以阐释某一知识点和解决某个单一教学问题。微课通常由微视频和配套的教学资源组成,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等录制下来制作成短小的视频,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下载或点播,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互联网+”时代,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迅速普及,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使随时随地进行智能化学习成为可能,这种学习方式突出学习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强调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和碎片化,微课顺应了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更加适合当下“碎片化”的学习。经过近几年在很多高校的实践证明,将翻转课堂、微课这些新的教学方式与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方式结合应用在实操技能型课程中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网页设计语言”课程改革必须顺应互联网教育改革的趋势,应用好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中心”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满足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互联网技术革新篇5

关键词:互联网+;勘察设计行业;转型;创新升级

引言

自2015年我国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相关的行业计划和政府政策相继推出,标志着“互联网+”的时代到来。

在“互联网+”趋势下,很多传统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着必须做出改变的紧迫感。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大国实力体现的重要行业,承担着实施国家产业政策、服务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工程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重要使命,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态保护、提高效益等方面肩负重要的责任。

近年来,勘察设计行业也从CAD制图模式发展出新的BIM技术理念、工程数字化管理理念等新模式、新理念。作为设计单位,既要面对经济转型实现持续发展,又要融合互联网新模式适应社会的深刻变革,在新的背景下,如何认识互联网新模式、如何利用产业资源、如何找到模式融合的发展方向,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互联网+”和“+互联网”

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如何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整合以及整合的路径成为人们研究的方向。当前,主要的整合方式包括“互联网+”与“+互联网”两种模式,二者本质相通但具体路径及内部关系仍有差异。

具体到勘察设计行业,在选择“互联网+”或“+互联网”两种道路上,有各自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和“+互联网”的主导方不同。“互联网+”模型下的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要以互联网为主导,以互网的模式、需求甚至管理为主导,实现原有勘察设计行业的业务,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来提升整合效果。而“+互联网”更强调传统勘察设计企业的主导作用,在传统企业自身业务、机制等基础上,融合互联网的技术或理念,提高企业或业务运转的效率,从而增加生产力。

第二,“互联网+”和“+互联网”优势不同。“互联网+”以互联网行业为依托,借助互联网行业技术开发、快速迭代、业务运营等方面的先进工具,将用户体验、业务效率提高,达到前所未有的业务规模,达到对传统行业的整合或冲击。而“+互联网”则侧重传统企业对勘察设计行业多年的积淀,以此为基础,融入互联网行业的思想,逐步进行流程改进、业务优化等过程,实现传统行业的业务变革。

第三,互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不同。“互联网+”利用互联网行业模式,实现传统行业业务,形成对传统勘察设计行业的整体的模式转变或革命,其模式转变大,变革更彻底。“+互联网”则是利用传统行业的基础不断引入互联网经验提升效率,其整合过程存在一个阶段性的融合,通过不断得整合使得原有设计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融合深化,形成变革。

总的来说,“互联网+”和“+互联网”是两种不同的整合方式,但二者并不对立,有效利用两者思路,相辅相成,实现传统勘察设计行业的变革发展。

二、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设计行业首先面临的转型发展问题是行业属性的变化问题,随着过去长时间以来设计行业的发展,收入不断提高,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原有行业的内在属性在逐渐变化,收入结构不断调整,本质上,设计行业在新的经济结构中创造价值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设计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经济新常态给设计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生产方式受到了威胁,设计行业必须思考挑战背后的核心,设计行业作为服务型机构的核心本质依然成立,必须更加突出服务属性,立足新的环境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寻找转型过程中的竞争力。

设计行业首先面临的转型发展问题其次是发展环境的变化。每一次社会经济的变革都是伴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应用,每当处在新技术发展并冲击传统技术和行业的时候,便是旧的经济模式收到新模式冲击的时候。设计行业目前便处在行业环境剧烈变化的时刻,新模式不断涌现对旧模式形成冲击,这也促使新模式不断试错并最终取代旧的模式。只有意识到所处的环境,才能激发紧迫感,促使传统设计企业思考变革的方向,必须选择一个转型的指导思想,实现自我革新,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三个设计行业首先面临的转型发展问题是供给结构的变化,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使得互联网行业对许多传统行业进行了革新。设计行业同样是非常依赖技术的行业,作为深刻改变人们生活行为的技术进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势必影响设计行业的技术运用和行业本身的发展方向。当前互联网技术最显著的发展方向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向都给予设计行业非常多的冲击,加之互联网技术本身具有的信息共享、数据检索等优势,促使设计行业人员不得不考虑行业技术的走向,将行业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结合,主动将“互联网+”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最后是工作模式上的变化。新生态下将衍生出自由的设计群体,他们不属于任何设计机构,通过专业的分包平台,上传自己的专业背景、设计案例、项目经验、收费标准等内容,实时更新内容便于发包方来有针对性的选择承接人员。同时,设计人员也可在平台上搜罗适合自己的项目,联系对方;平台上的共享各类项目文档,有助于真正实现协同工作,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整合各种专业资源,通过平台,还可以学习各类专业规范和标准以及获取技术资源和工具,有的放矢;作为设计人员会很注重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客户反馈评价,不同的等级和评价会直接影响自己未来获得项目的机会和定价费率。

三、发展和转型的突破口

寻找发展和转型的突破口,首先要了解互联网的主要经济模式,其中最主要的内容,便是平台的构建。互联网实现对传统经济的变革,主要是依赖平台概念,平台连通了多个不同的客户群体,解决这些群体的某些需求或通过连接提高其某方面的效率。各行业通过平台的建设来为用户创造价值,这既是未来行业竞争的关键,也是转型发展的重点。

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云平台的概念即成为了平台的新型模式,云平台所连接的更放更强调价值的高效整合,通过形成整合各方的价值闭环,极大地提高整合各方的协调与创造能力。

在平台的概念下,业务发展模式从过去的产业、区域等发展思路转变成了以资源整合方式为创新方向的发展思路,其主要融合的方面包括互联网技术资源、资本资源、其他产业资源等。通过这些资源的融合,整合出新的业务模式,提高竞争力。作为设计单位,能整理利用其他单位的资源,或与其他单位资源共享、整合创造以提供更具竞争力或更高效率的产品,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四、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导向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并非原地踏步,近年来,随着管理要求的不断细化,勘察设计行业的信息化包括信息管理、信息采集、业务流程等方面,在引进信息技g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经验。

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的时代对传统行业也有了新的要求,更加促使企业要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才能使业务发展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有能有力推动企业精细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互联网+”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不断转变发展方式、转型提质的新时期。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型城镇化及建筑产业化的推进,城市快速交通体系、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城市综合管廊等方面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平台”打造也将给设计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生产模式以及管理模式。未来,需要我们更加全面地制定转型和发展战略,甩开膀子以更大的决心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并迎接更大的市场前景,同时更要拥有变革转型的信心。

五、结语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互联网+”虽然对越来越多的行业进行改造和升级,但与其相对应的是这些行业同样产生了新的市场,甚至是更加广阔的发展机会,勘察设计行业唯有主动求变,主动融入互联网行业,找准切入点、夯实着力点,方可在新的行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罗百辉.《互联网+协同制造是一个有机的生态体系》,2016年4月7日.

[2] 曹淑敏.《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解读[J]. 软件产业与工程, 2015(5): 7-10.

[3] 曹国伟.《“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经济形态》,2015年3月21日.

互联网技术革新篇6

【关键词】移动通信数字技术;互联网;发展;策略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衍生了多种技术,移动数字化技术就是其中一种。移动通信数字技术具有个性化特征,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技术,将其融入移动互联网中,可以使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达到一个新高度。

一、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的特点

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开始应用于各个领域。使网络的接入变得方便,用户可以在网上上传和分享新的内容,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当然,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有了新的要求,随着数字通信时代的到来,网络运营商单一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要采取多样化的、个性化的服务。这些新的研究就是移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方向,网络快速发展时期,新的科技通信系统应运而生,就是移动数字化技术。该技术秉承着新的科技、新的服务的理念,从客户需求出发,具有先进性和高效性。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在互联网中的特点还包括新媒体带来了新的社会体验。数字化技术包括移动新媒体的数字化、网络融合业务的出现以及分用户服务,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将进一步促进网络改革,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网络技术将不断涌现。

二、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分析

互联网数字技术主要表现为网络通信系统技术、带宽调整技术、数字监管技术等。我们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如下。2.1网络通信系统技术无线网络虽然可以实现全覆盖,但是这样不仅影响信号质量,同时还带来资源浪费。所谓网络通信系统技术是将数字网络运行过程中的所有优质技术进行整合,保证网络基础设施可以得到合理的应用。并且不同的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网络,增加了网络的个性化服务功能。也使单个用户的访问带宽增加,降低了系统设计与维护成本。2.2移动带宽调整技术4G网要快速发展,需要新媒体等高容量设备的支持,要实现这一点,应在设计中增加容错量,并提高信道的抗干扰强度。延长带宽是降低干扰,保证用户使用需求的手段之一,而带宽的降低则需要必要的带宽调整技术。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与调整,使用户的带宽可以远大于当前网络可提供带宽。随着智能无线技术的出现,移动带宽调整技术的实现具有可行性,目前常用的带宽调整技术包括分布天线技术和智能天线技术。2.3互联网移动通信监控技术互联网移动通信监控技术是为了保证移动互联网的可控性,尤其是网络服务质量。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监控技术确保运营商和政府对于网络运行状态的监控,对干扰因素进行排除,对网络中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管和惩罚,从而确保网络的稳定。与此同时,利用该技术还可以提供人性化管理策略。降低负面影响、设计并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智能化。

三、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发展策略

1、制度创新将成为互联网创新的重要手段。移动数字化技术作用的发挥促进了互联网改革,而要完成这一改革过程,必须从制度改革。设计更高效、成本更低的产品。确保基站覆盖的合理性,制度创新的核心是强调并实现移动无线网的服务特征。突出互联网给使用者带来的服务。技术不再是影响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的主要问题,而服务质量则会成为影响通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解决客户问题,减少客户投诉。2、实现移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移动通信技术更新过程中,一部分企业获得收益,而与其无关的一些企业很可能会倒闭。这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对于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发展而言,要实现集体创新。减少技术垄断,正确的将产品商业化,在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4G网具有融合性特征整合资源对其发展来说,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应深化政府改革,引导政府建立移动通信产业链,优化资源利用度,满足以混合异构为特征的4G网发展需求。3、资源的规划与重组。4G网在发展过程中,频带、信道编码和性能均有所不同,要适应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还应采用数字并行计算原则,采用多模块终端用户数据分析法确保移动数据运行的逻辑性。但是,这一技术还处于理论之中,由于资源分配方案无法满数字传输技术而导致频谱不合理。尤其是在无线通信数字技术发展初期,制定的创新慢,技术的核心存在漏洞。可见,对其进行资源规划和重组是必要的。

四、总结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提高。移动数字通信技术是典型的通信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革新还存在一定的空间,未来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将进一步革新,移动通信技术的智能化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一期间,设计人员应不断的进行技术更新,实现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成业,卢文超.现代通信技术与发展概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5).

[2]钟剑标.浅谈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J].硅谷,2010(9).

互联网技术革新篇7

我国处在新旧产业和动能转换时期,“互联网+”是转型的核心动力。过去20多年,互联网经历了爆炸式生长,互联网技术影响了各行各业,但以国家战略推动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面嫁接,这是首次。以历史眼光看,这是一场国家推动的新技术革命,具有历史开创性。

国家推动新技术革命,政府必然要主动迎接和适应新技术浪潮,甚至勇立潮头。“互联网+”所带动的经济和社会的升级改造,使整个产业的生态、甚至社会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手段当然要与此相应。特别是顶层设计之下,互联网的自然生命力被整合为国家力量,服务于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转向,政府作为设计的执行者、推动者,必然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

这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角色改变。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既是管理者,也是各行各业的直接生产经营者;改革开放后,市场化时代到来,政府开始厘清和市场的边界,成为市场秩序维护者、宏观调控者;“互联网+”时代,几乎可以定义为一个新的时代,政府定位面临一次系统性的重新调试。会有什么改变?答案也许是开放的,但一个基本方向已经隐现:政府的职能组织方式要实现数字化。

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在全世界带来了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互联网+”既是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也几乎是一场全新的新技术革命,可以预言它会催促新的政府理论产生。这是趋势,不可避免,主动迎接和有所准备,是极速抢滩,乃稳抓时势之举。这一次,我们不再是等待和吸收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成果,我们已经主动谋划、顺势而为并站到了历史潮头,看待这一改变,必须有历史的眼光。

“互联网+”的开放与创新给了政府前所未有的考验。比如全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带来了新型的公共服务概念,从而引发了新的公共服务诉求,政府不仅要协调这些新兴商业模式融入市场的方式,也必须重视模式背后对既有公共服务不满的诉求。社会问题也会以全新的形式出现,政府职能、管理手段不再是简单逐条列举,必须有很多创造性发挥,同时也不逾规矩。

互联网技术革新篇8

一、“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指“互联网加上各个传统行业”,把我们所熟知的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但是从更深层面来说,“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把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简单的加在一起,而是要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之上,把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起来,开创全新的发展形态。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发展,就是要把互联网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展现出来,把互联网的优势体现在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经济的发展促使民营、国营企业不断增多,各个领域的企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素质过硬的财会人员。传统的会计专业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必须要紧密联系“互联网+”的基本内涵,找出目前高校中会计专业课堂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创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准备。

二、“互联网+”环境下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一)创新理念与专业建设

会计职业是一个与主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职业,高校及教师应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观念,建立会计专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育人理念,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t,遵循“服务需求、明确定位、尊重规律、系统思考、整体设计、系统建设、良好的规划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方针,坚持校企合作,以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会计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将互联网技术有效结合到会计专业教学中,对教学理念进行改革。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就业指导和培养能力为本位”,确定人才标准,创新高技能的人才培养方式。因此,根据培养目标,在不同地区的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对当地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地社会调查,明确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对高校院校会计专业进行准确地定位,进而能够对高校院校会计人才进行动态的培养;其次,高校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要能够主动适应当地新产业技术的发展要求,同时结合现代会计专业及其职业的情况,突出高科技智能学科的特点,进而能够逐步调整及其优化专业发展方向,满足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会计人才培养特色的快速形成。

(三)创新会计专业教学内容

既然对于高校会计专业课堂教学的改革要以“互联网+”时代为背景,那么首先组要做的就是把互联网带入到课堂中,丰富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新课改以来,高校教师已经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不再陌生,课堂上使用ppt等已经是很常见的。但是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仅仅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展现自己已经准备好的课件内容,没有真正利用到互联网的潜在价值。互联网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万事都有利有弊,不能因为一些潜在的威胁而直接放弃互联网巨大的潜力价值。教师可以采用很多方法来掌控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尤其是针对一些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学习一些会计软件的模拟操作时,教师可以利用局域网的监控功能来实时观察学生的动态,出现问题时给予相应的指导。

(四)创新会计专业教学方式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了多媒体的发展,新媒体出现后,人们上网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上,还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这些新媒体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地学习环境。因此,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发展,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课、直播课等在教育界越发流行,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安排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直播课等形式来学习。到课堂后,教师更多的指导学生如何将这些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加会计专业学习的实践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结语

上一篇:气象灾害防御范文 下一篇:露天煤矿灾害防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