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常见手术范文

时间:2023-09-20 17:16:16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篇1

【关键词】 心脏肿瘤;外科治疗;复发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997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完成的心脏左房肿瘤摘除手术39例,其中女22例,男17例,年龄13~68岁,平均46±10岁。其中左房粘液瘤37例,左房脂肪瘤2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i级4例,ii级9例,iii级23例,iv级3例。查体:心尖区闻及ii~iv级舒张期杂音35例,其中合并收缩期杂音8例,4例无明显心脏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13例,房性早搏1例,心房颤动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胸部x线片示:左心房增大29例,左心室增大7例;肺淤血27例,肺动脉段突出11例,呈二尖瓣型心影3例。WwW.133229.COm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腔内有异常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分叶状,随心脏舒缩活动。合并二尖瓣返流9例,其中重度返流4例。

1.2 临床表现:1)循环系统症状:由于肿瘤最常见于心房,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靠近二尖瓣。通常会影响循环系统,从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如:心悸、气短、头晕、活动耐量下降。本组病例均有两种以上的上述表现。2)由于粘液瘤表面呈粘液状,容易脱落,容易造成循环系统的栓塞,本组中有1例脑栓塞,2例有肢体栓塞病史。3)全身反应性症状:发热、贫血、消瘦、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本组病例中发热5例,红细胞沉降率加快13例。

1.3 手术方法:全组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其中急诊手术2例,其余患者为亚急诊手术,均采用胸骨正中“1”型劈开胸骨,术中见瘤体呈椭圆形、类圆形或葡萄串状,胶冻样,质脆,易脱落,颜色多样。瘤体大小15mm×19mm×21mm至63mm×46mm×37mm不等。有蒂27例,基底较宽;未见明显瘤蒂者12例。肿瘤附着于卵圆窝附近33例,左心房顶3例,左心房前壁1例,左心房外侧壁1例,左心房后壁1例,手术切除瘤体时根据瘤蒂及基底情况,一般完整切除瘤体及周围0.5~1.0cm的正常组织。切除时应尽可能一次完整取出,取出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心腔以免残留在心脏内造成术后栓塞。本组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2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2例,三尖瓣成形术2例。体外循环时间52~126min,平均7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2~88min,平均53min。术后病理诊断:左房粘液瘤37例,左房脂肪瘤2例。心脏切口均采用切开右心房后再切开房间隔径路,房间隔组织切除后,根据切除瘤蒂后局部组织缺损情况,采用直接缝合或自体心包修补,本组中5例直接缝合,其余多采用自体心包修补。如果瘤蒂与房室瓣近,必须切除一部分瓣叶,而瓣膜成形不满意时,做瓣膜置换术。切除附着在左心房顶或侧壁的肿瘤,要防止切穿房壁,如果需要切穿,可用心包补片修补。

1.4 治疗结果:经手术治疗39例患者中,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9个月~9年,平均3.27年,其中一例在术后11个月复查时发现肿瘤复发,为粘液瘤患者,原手术证实其蒂位于软圆窝,约2×3cm大小,复发时心脏超声证实肿瘤仍位于软圆窝,考虑手术切除时可能内膜有残留,因患者拒绝再次手术并失去随访。其余患者均仍存活,其中脑梗死患者左下肢肌力4级,肢体栓塞患者经治疗后无后遗症。

2 讨论

原发性心脏肿瘤是少见的心脏疾病,近期报告的尸检发生率为0.0017~0.28%[1],其中大部分为良性肿瘤,并以心房粘液瘤最为常见,占心脏肿瘤的50%。好发年龄为50~70岁,多见于女性。心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与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和肿瘤性质有关。左房粘液瘤其蒂部多位于房间隔卵圆窝周围,肿瘤活动度较大,因此表现为类似二尖瓣狭窄的症状和体征,但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甚至可阻塞二尖瓣口,引起晕厥或猝死。心脏粘液瘤可有低热、消瘦、贫血、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与肿瘤内出血和退变、微栓塞等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2]少数粘液瘤以栓塞或晕厥为首发症状,而栓塞又以脑栓塞多见,容易误诊。二维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心脏肿瘤有很高的敏感性,诊断准确率可达87%,并对肿瘤病理类型的判定有一定指导意义。原发性心脏肿瘤一经诊断,即需急诊或亚急诊手术,否则有晕厥、猝死或栓塞的风险。手术通常采取胸部正中切口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进行,升主动脉阻断前尽可能操作轻柔,暂不插左心引流管,可直接切开肺静脉减压,避免肿瘤脱落和栓塞。根据不同的肿瘤位置选择适当的心脏切口。房间隔切口一般不能直接缝合,除非肿瘤未侵犯房间隔,手术中无切除房间隔组织才考虑直接缝合房间隔,如本组中左心房顶3例,左心房前壁1例,左心房外侧壁1例,否则多需要自体心包或涤纶片修补。如果肿瘤附着于左心房壁,可在房间沟后部行左心房切口,切除附着区及瘤蒂附近心房壁全层,产生的心房壁缺损通常以自体心包片修补。另外由于心脏粘液瘤可多中心发生,术中一定要仔细心内探查,特别是静脉入口、房室瓣及腱索、乳头肌间隙,避免遗漏。对于肿瘤的切除范围,外科手术原则是要完整的切除肿瘤组织并包括足够的边缘组织,包括肿瘤基底周围的心包及肿瘤浸润的深度。有蒂的粘液瘤一般应完整切除,必要时可以用牙科镜或者内窥镜来协助进行手术切除[3]。侵犯瓣膜及腱索组织的肿瘤,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可以用心包行瓣叶修复,术中食道超声可以进一步确定肿瘤的解剖位置,评价瓣膜的狭窄及关闭不全程度,以及对瓣膜成形后的效果进行评价。除非瓣叶切除范围广,需要进行人工瓣膜置换。在决定置换瓣膜时,要权衡肿瘤复发与瓣膜所相关的并发症的利弊[4]。一般认为心脏良性肿瘤的预后良好,其复发可能与以下4种原因有关:肿瘤切除不完全、肿瘤呈多源性、家族性肿瘤和转移性复发[5]。但家族性比较肯定,其他3种原因没有较明确的理论依据。在本组患者中只出现一例复发,可能与例数相对较少且病理类型相对单一有关。总之,心脏左房原发肿瘤只要诊断明确,外科治疗的短期及远期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参考文献】

[1]robertswc. primary and secondary neoplasm of the heart[j]. am j cardiol, 1997, 80: 671-682.

[2]韩劲松,安君,阎德民.原发性心脏肿瘤232例临床分析[j]. 中华外科杂志,2006,144(12):87-89.

[3]胡盛寿,王小蔉,许建屏,等.心脏肿瘤外科治疗经验总结[j].中华医学杂志,2006, 86(11):766-770.

[4]高文根,张仁福,汪曾炜,等.心脏肿瘤的外科治疗[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5, 12(2):122-124.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篇2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心脏外科手术 围手术期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是通过多学科综合介入围术期,包括术前、术中、术后的康复方法,使得患者的并发症及应激反应有效降低,促使患者快速恢复健康。一系列的研究表明,采用ERAS理念进行围术期处理,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在医疗费用等方面较传统的处理方法有明显的优势,是临床治疗模式的重大突破。心脏外科手术不仅要求高质量外科支持、麻醉外,更需要高质量的护理干预。以高效降低术后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1]。因此,本文针对心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护理中应用ERAS的效果进行观察,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60例进行观察,按照手术先后顺序进行自然排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30例。研究组男女比例15∶15,年龄54~78岁,年龄均值(56.25±4.17)岁。对照组男女比例16∶14,年龄53~76岁,年龄均值(54.66±5.83)岁。上述资料信息执行t处理后,表现为(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如术前禁食、插胃管、导尿管等常规操作。研究组给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1)术前干预。术前健康教育。在术前2d,向病人发放健康小册子,开展健康教育,向病人及家属普及相关的健康知识,叮嘱病人及家属注意事项、解答疑问,向患者介绍ERAS护理流程,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术前禁食6h,无需留置胃管,但应注意避免肠内容物对手术造成影响[2]。(2)术中护理。密切观察患者麻醉前后状况,避免导致低氧血症等不良情况。常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及时疏导患者负性心理,缓解患者不安情绪,积极配合主治医师的准备工作。患者麻醉苏醒后,及时告知病人手术的成功,减少患者心理波动使其配合治疗。(3)术后干预、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术后心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遵医嘱给予局部阻滞镇痛,降低术后应激反应,避免患者因难以忍受疼痛延长治疗时间。(4)术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可根据患者自身身体素质由床上运动向床下运动过渡,逐渐增大运动量,增强免疫力,避免出现肌肉萎缩的情况。术后1d可食用流质性食物,尽量使身体各个部分恢复正常。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在术后拔管后5min(T1)、15min(T2)时刻记录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2)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行spss23.0处理,计量行t检验(±s),计数行χ2检验(%),检验以P<0.05为水准。2 结果2.1 两组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的变化比较

研究组患者在T2时刻的SBP、DBP、MAP、H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同时刻水平(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的变化比较(±s)

2.2 两组手术指标情况比较

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肠道排气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指标情况比较(±s)

3 讨论近年来,心脏外科疾病患者的疾病发生率呈不断增长趋势,该类患者治疗周期长,术中创伤重,恢复缓慢,且极易出现并发症。因此,对围术期护理工作要求较高,以促进病患快速转归[3]。常规护理措施没有针对性,不能满足该类手术的需求。随医疗模式从古老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医学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治愈疾病不在单纯是医疗的最高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得到改善。ERAS其核心理念则表现在通过进行一系列已被循证医学证明的围术期优化措施使患者于最舒适的状态下,接受极微创的手术,用最小的应激而获得最快的康复。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在T2时刻的SBP、DBP、MAP、H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同时刻水平(P<0.05);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肠道排气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ERAS护理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优势及可行性。

综上,给予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实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可有效抑制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手术指标情况,利于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张岚.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预防成人心脏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5-7.

[2]欧丽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脏外科手术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33):177-177.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篇3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手术室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心脏外科手术是临床手术治疗中常见的手术措施,对心脏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极大的作用,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的当下,我国医疗技术也随之而不断的提高,使得我国心脏外科的医疗技术可以得到显著的发展。这样同时也给心脏外科手术室护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1]。鉴于此,我院研究心脏外科手术应用手术室护理的临床效果,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具体实验报告先报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来我院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24例患者,分组方法采用动态分组原则,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其中常规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为12例,男性患者为7例,女性患者为5例,年龄35~60周岁,平均年龄(46.38±1.12);研究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为12例,男性患者为6例,女性患者为6例,年龄29~59周岁,平均年龄(43.17±0.83),将两组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对照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之间具有极佳对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常规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对研究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在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给予该组患者手术室护理。(1)一些患者在手术室中会急速的产生一种恐惧、害怕的情绪,给麻醉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护理工作人员要及时的安抚患者,用耐心、温柔的语气慢慢的帮助患者放松情绪,同时护理工作人员可以紧握患者的双手,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使得患者更好的接受麻醉实施[2]。(2)护理工作人员要做好手术准备,依据实际要实施的心脏外科手术进行相关器械、设备的摆放,同时要做好常规手术设备以及循环设备的时福使得医生可以在手术中游刃有余[3]。另外护理工作人员要调整手术室温度以及湿度,一般温度控制在25°C左右,湿度控制在60%左右,注意手术中患者的保暖情况。(3)要密切观察患者在手术中的生命体征,当患者的皮肤颜色以及输液通路等发生异常时,要及时的对患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要依据实际手术需要调整患者的,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另外护理工作人员同时也要做好医生开胸时的器械准备,要及时的给医生提供所需要的胸骨锯等设备,辅助医生开胸。在手术室中要记录手术所需要添加的临时器械以及设备,并在手术快结束时,清点手术器械。

1.3 观察指标

护理一段时间后,统计比较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效: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不良事故;有效:患者手术完成效果较好,不良事故出现频率较低;无效:患者手术完成效果极差,且发生严重并发症。

1.4 数据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P

2.结果

通过分析和研究统计数据,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67%),常规组总有效率为(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心脏外科手术的要求极高,配合有效的手术室护理,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采用良好的护理态度,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得患者的麻醉效果得到集中发挥。并在手术中调控手术室温度以及适度,注重患者保暖,避免患者因为低温引发室颤等现象。另外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及时提供正确的手术器械,使得手术成功完成。手术室护理的有效应用,提高了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护理价值,受到护理专家的认可[4]。

在本次实验中,我院对24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其中常规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为12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为12例,采用手术室护理,护理一段时间后,研究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常规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有效率(66.67%),两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护理过程中,积极应用手术室护理,可以更好的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并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临床护理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孟令佳.有效人文关怀在心脏外科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0):376.

[2]王利萍.围手术期手术室护理与麻醉的配合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1):278.

[3]梁淑华,伍玉媚,周淑明,等.心脏外伤手术的临床手术室护理配合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21):5013-5014.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篇4

首先是大血管疾病早发、多发。近几年,主动脉夹层患者一年比一年多,我院的心血管外科仅大血管手术量,每年要增长一倍左右。主动脉夹层急性发作时“来势汹汹”,犹如隐藏在人体的“炸弹”,若发生大出血,几分钟就能要人命。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这一凶险的疾病主要集中在40~60岁的青壮年人群,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血管疾病多集中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究其原因,与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以及高血压控制不佳密切相关。我国现有高血压人群超过3亿,高达70%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合并有高血压。而高血压往往被中青年人群所忽视,甚至不闻不问,以致血管疾病进程加速。我们曾碰到不少40多岁、突发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在经历了大手术、“死里逃生”后,才知道自己已患高血压多年。

其次是冠心病发病年龄提前。虽然目前冠心病高发人群仍以老年人为主,但发病年龄已明显日趋年轻化,十几岁、二十岁发生心梗的患者也不鲜见。眼下,年轻人由于心脏问题猝死,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悲剧的例子已屡见不鲜。其实,冠心病提前“发难”,除了一些遗传因素外,多与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由于工作、生活压力等多种因素,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健康,长期熬夜、酗酒、大量抽烟、暴饮暴食、运动太少等。长此以往,犹如“慢性自杀”,心血管加速病变。可见,年轻人也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心血管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是最后一个“罢工”的器官,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和灵敏的预警机制。年轻人一定要注意观察来自身体的“报警信号”,如胸闷、心慌、胃部不适、下颌骨疼痛、呼吸不畅、出冷汗等,哪怕是拉肚子,都要小心观察。只有自己高度重视心脏,心脏才能为你“鞠躬尽瘁”!

当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心脏病的“病谱”也在变化中,也有让人欣慰之处。例如,过去农村地区常见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多为青壮年时期发病,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发病人数已明显减少;目前的心脏瓣膜疾病多以退行性病变为主,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50~70岁。另外,先心病患儿数量也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以武汉为例,过去,在各大医院心脏外科手术中,先心病占比高达60%以上;目前,除专科医院外,许多大医院先心病手术占比下降至40%,甚至更低。这与产前筛查手段的进步有很大关系,随着产前检查的普及,很多复杂先心病都被筛查掉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大医治未病。”在疾病未发生时,我们就应该认识其特点和变化,更好地预防应对,早期发现病变。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改变生活方式刻不容缓。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这些好习惯应当持之以恒。

作者简介

夏家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心脏大血管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武汉市中心医院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湖北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委员,中国胸心外科医师分会腔镜分会副会长,湖北省胸心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心脏移植、干细胞移植,以及危重心脏病临床和研究工作。对先心病、瓣膜病、冠心病、微创外科、危重心脏病患者的急救以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有丰富经验。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篇5

关键词:心脏外伤;心脏压塞;诊断;手术

中图分类号:R654.2 R25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2-1267-02

心脏外伤是最危急的外科情况之一,病人常在极短的时间内死于失血性休克或心脏压塞,早期诊断和及时果断地手术治疗是救治的关键。2002年5月―2007年5月,我院共收治了14例心脏外伤病人,除2例死亡外,其余均抢救成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病人,男13例,女1例,年龄(18~65)岁。伤后就诊时间15min至3h,表现为失血性休克9例,急性心包填塞7例,其中3例发生心脏骤停。开放性心脏外伤11例,均为锐器刺伤;闭合性心脏外伤3例,其中挤压伤1例,医源性损伤(心脏介入治疗、心包穿刺)2例。心脏伤口长(0.5~3.0)ml。损伤部位:右心室7例,左心室3例,左、右心房各2例。合并损伤:肋骨骨折8例,肺刺伤5例,血气胸6例,腹内脏器损伤3例。

1.2 方法 全部病人急诊手术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30min至6h。其中3例在急诊室进行,其余送手术室手术。12例采用伤侧前外侧切口,2例采用正中切口,其中1例采用体外循环。术中发现心包积血(50~350)mL,胸腔内积血(100~3000)mL。心室裂伤用4-0Prolene带垫片双头褥式缝合,左心耳破裂用心耳钳钳夹后结扎,心房裂伤用4-0Pmleaae线直接缝合。合并损伤均同期手术处理。

2 结 果

本组14例病人中,3例心脏骤停病人行急诊室剖胸术(ERT),抢救成功2例,死亡1例,11例于手术室中行开胸手术,抢救成功10例,死亡1例,总救治成功率85.71%,病死率14.29%。死亡原因:1例为刀刺伤致左室破裂,失血时间较长,失血性休克死亡;另1例为高龄病人射频消融术后,心肌灼伤面积较大,且合并主动脉关闭不全。建立体外循环修补破口后,反流致左室高压,膨胀明显,无法脱机。

3 讨 论

心脏外伤是最危急的外科情况之一,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失血性休克和心脏压塞两种类型,但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同时存在而以一种表现为主。若伤后血液流入胸腔或流出体外,主要表现为失血性休克,大部分病人在入院前死亡。能接受治疗的病人,多数以心脏压塞表现为主,心包伤口相对较小。心脏压塞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心脏受压影响血液回流,使心排血量降低;另一方面,它能阻止血液流出心脏,避免继续失血,使病人有机会得到救治,因此出现心脏压塞病人的生存率显著高于未出现心脏压塞者。

开放性心脏外伤病人多在胸前、背部或剑突下心脏投影区有锐器刺伤伤口,结合心脏压塞或休克的临床征象,不难做出诊断。特别强调的是胸、背部或剑突下伤口的位置、深度和伤道方向的探查,对心脏外伤的诊断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对濒死的疑似心脏外伤病人,手指伤道探查是最简单快捷而有效的初步诊断手段,如临床上有失血或心脏压塞表现,手指探查确定伤道进入胸腔,则具备了剖胸探查的基本指证。本组有5例病人,手指伤道探查结果是急诊剖胸的主要依据。闭合性心脏外伤,临床上比较少见,但在其死亡病例尸检中,可高达64%,说明临床上存在一定数量的漏诊、误诊。原因可能是闭合性心脏外伤多由较力引起,常合并严重的颅脑、腹部外伤,易掩盖心脏损伤表现,而且心脏压塞典型的三联征仅见于35%~45%的病人,使心脏外伤被,临床医生忽视。急诊超声检查能迅速、准确、特异地发现心脏压塞、血胸、心脏或大血管损伤、纵隔血肿甚至肋骨骨折,其敏感性为97.5%,高于胸部X线的92.5%,平均检查时间为1.30min,快于X线的14.18min,故急诊心脏超声成为重症胸外伤的常规检查。本组3例闭合性心脏外伤均由超声确诊。心包穿刺对心脏损伤的诊断及急救的意义评价,文献有不同意见。由于心包腔内快速出血形成血凝块可能影响诊断及引流效果,另外心包穿刺可能打破心包压塞与低血压之间暂时的稳定关系,故认为心包穿刺并不可取。本组病例中无一例为诊断行心包穿刺。

对确诊或高度怀疑心脏破裂者必须立即手术探查,这是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措施。对于刚抵达诊室生命体征即消失的病人,不应轻易放弃抢救,ERT是其生存的唯一希望。1981年Ivatury提倡,穿透性心脏伤只要转运途中尚有生命体征的病人,即应积极地施行ERT,其对濒死者的抢救成功率可达到30%~40%。Aiham等认为,对生命体征不稳定者,施行ERT的生存率可达50%。本组3例心脏停跳病人实施ERT,抢救成功2例。应强调的是急诊科医师必须学会紧急开胸手术的技能,即使没有胸外科医生在场,也应该施行开胸术,做心包减压,恢复心跳,再交给胸外科医师进一步处理。对于失血性休克者应在快速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紧急开胸,不必强调血压恢复正常。

抢救手术最佳人路是根据胸壁伤口的位置采用伤侧前外侧第4肋间切口开胸,这一切口开胸快,便于直接暴露心脏的破裂口,还可以根据术中情况变化适当延长切口,甚至横断胸骨向对侧延长切口,有助于同期处理其他脏器损伤。若估计病情严重或闭合性损伤难以判断损伤部位,则宜用胸骨正中切口,同时准备体外循环设备,必要时在心肺转流下修补。本组12例采用左或右胸前外侧第4肋间切口,2例采用正中切口,其中1例采用体外循环。切开心包解除心脏压迫后,心脏伤口可能大出血,应用手指压迫心脏裂口止血,用带垫片无损伤缝线缝合心脏裂口。缝合应保持较大的深度和跨度,结扎用力适度,既能保证止血,又不至于撕裂心肌组织。如裂伤临近冠状动脉,应在血管下‘潜行缝合,防止损伤冠状动脉。心底部或心脏后壁伤口修补困难者,应在体外循环辅助下修补。如心脏破口修补后能触及震颤,应警惕心内结构损伤的可能,可行心脏表面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室间隔穿孔或膜损伤。

心脏外伤病人的抢救成功,关键是早期正确诊断、迅速手术修补止血以及有效的抗休克治疗。对极度危重病人施行ERT争取抢救时间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心脏外伤的抢救规范,难以把握最佳的手术时机。建议尽早制定心脏外伤具体可行的抢救规范以指导临床工作,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篇6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机械瓣;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 R65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0(c)-167-02

风湿性心脏病较为常见,且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常常导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病程较长,心肌损害较重,多继发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及全身免疫力低下。2006年1月~2010年1月期间,我院共为152例风湿性心脏瓣膜患者进行了外科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52例,男74例,女78例;年龄20~65岁,平均(47.34±6.12)岁。全组患者均为风湿性心脏瓣膜患者,术前心功能(NYHA)Ⅲ~Ⅳ级者72例,术前胸片心胸比率(C/T) 0.52~0.73,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心脏彩色超声确诊,79例行二尖瓣置换,24例行主动脉瓣置换,47例行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2例行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联合置换,60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152例置换瓣膜者均为人工机械瓣,共203枚。

1.2手术方法

年龄大于50岁者,术前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有患者经周到的术前准备后从胸部正中纵向劈开胸骨,术中采用低温体外循环维持,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从主动脉根部进行4∶1含钾自体冷血心脏停跳液灌注,可在心肌表面放置些许冰屑以保护心肌。需主动脉瓣置换或主动脉瓣探查者,可直接进行左右冠状动脉灌注,20~30 min进行1次灌注;需进行双瓣置换术的患者采取先置换二尖瓣后置换主动脉瓣的方式进行,对于存在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者,可采用Devega三尖瓣环缩术。在心脏复跳后,仍需继续进行体外循环,直至心脏收缩有力、心律平稳后才能停止体外循环,通常继续进行体外循环的时间为主动脉阻断时间的1/3左右。术中使用超滤,使用乌司他丁可明显减少术中术后创面渗血。若患者心脏大、心功能差,则放置心外膜起搏导线。二尖瓣置换术均采用右心房-房间隔径路,主动脉瓣置换术均常规采用主动脉根部横斜切口,术中视二尖瓣瓣叶及其瓣下结构情况而决定是否保留部分二尖瓣结构。对于存在严重增厚钙化和粘连者,不予保留。二尖瓣置换均采用连续缝合,置换主动脉瓣则应用间断缝合方式,部分采用“3线法”连续缝合。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4~104 min,平均(65.8±21.1) min;体外循环50~139 min,平均(80.4±27.6) min。

1.3观察项目

术后严密监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症状进行对症处理,主要根据患者术前心脏功能状况、全身身体状况,同时兼顾考虑术中情况来决定术后血管活性药物是否使用。在生命体征、循环状况平稳的前提下,适当加强利尿。术前若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适当延长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根据术后第一天胸液量多少确定拔管与否。在拔管后,及时让患者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将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调至正常值的1.5~2.0倍。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以P

2结果

2.1术中肉眼所见瓣膜病理改变

见表1。

表1 术中肉眼所见病理改变

2.2术后结果

术后死亡3例,死亡率为1.97%,其中2例术后出现呼吸循环衰竭,7 d后死亡;另外1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心搏骤停,经抢救治疗后无效死亡。其余患者术后心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胸片显示心脏较术前缩小,随访6~10个月,所有术后生存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提高,未发生大出血、血栓形成等重大并发症,心功能恢复情况见表2。Ⅰ~Ⅱ级心功能分级,手术前后心功能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心脏瓣膜病是由于炎症、黏液样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的单个或多个瓣膜结构(包括瓣叶、瓣环、腱索或肌)的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瓣口狭窄及(或)关闭不全。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是主动脉瓣[1]。在我国,心脏瓣膜疾病通常由风湿热引起,据相关文献报道,其占心血管病发病率的50%,而心脏瓣膜病中50%以上为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瓣膜病或联合瓣膜病变[2]。针对该类患者,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二尖瓣、主动脉瓣或联合瓣膜置换术。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年龄也逐渐增高,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也有所增加。通常一般对于50 岁以上需实施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手术前需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排除冠心病[3]。

术中重视对心肌进行保护,笔者采用顺灌加逆灌4∶1的含钾自体冷血停搏液,使心脏处于有氧环境中,心肌细胞损伤减少,心肌保护效果更好。二尖瓣置换的手术径路通常多采用右心房-房间隔切口,因为该种切口相对更接近二尖瓣,能较好地显露二尖瓣,对于部分合并肺动脉高压及三尖瓣膜病变者还可同时处理三尖瓣膜病变,并且不会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4]。对于以关闭不全为主的瓣膜病病变者,术前笔者使用了减轻前负荷的血管扩张药,以防止心肌在高做功状态下的进一步损害,同时还可以缩短心动周期,从而提高心室率。对于瓣膜狭窄的患者,术前采取降低心室率、不同血管扩张药、保障有效的体循环量可获得较好疗效。

在二尖瓣替换术的同时,若对三尖瓣膜病变不进行处理,据相关文献报道,将有53%的患者持续存在功能性反流,42%的患者持续存在右心衰竭;而且,若再要对三尖瓣施行手术则危险性很高[5]。现在一致的观点是三尖瓣无论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病变,80%的患者可做成形手术,对于三尖瓣置换术则由于右心系统压力较低和血液流动速度较慢,置换后的机械瓣血栓发生率高达30%,三尖瓣隔瓣与传导相邻也易造成传导系统损伤[6]。因此,三尖瓣病变尽可能采用成形术,只有在无法修复或成形失败时才考虑换瓣。

由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患者住院时间长、费用高、风险性大、并发症多,笔者认为应重视术前准备,努力改善患者心、肺、肾、肝及胃肠道功能,纠正电解质紊乱,这是手术治疗成功与否的基本保障。当其他瓣膜纠治良好时,对三尖瓣实施正确合理的处理,能提高近远期疗效;术中应加强对心肌的保护,本组术中进行超滤,减轻了心肌及各脏器组织的水肿情况;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应当适当延长,尤其是针对合并肺动脉高压、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可延长辅助呼吸时间为12~24 h;适当加强氧气雾化吸入,从而减少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行保肝治疗;对术后肾功能损害严重者,要及时行血液透析。

总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实施严格的围术期处理及恰当的瓣膜手术治疗后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心脏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靖文斌,刘立新,梁德刚.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J].中国医师杂志,2005(S1):199-200.

[3]于晋,黄保堂,董然.风湿性心瓣膜疾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外科治疗[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5):779-780.

[4]王茂生,张镜芳,黄健等.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62 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3,19(4):203-205.

[5]范钦明,廖崇先,单忠贵.风湿性心脏病三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J].山东医药,2006,46(36):47-48.

[6]董明,张红,昊朝光.风湿性心脏病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J].海南医学,2007,18(8):76-76.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篇7

关键词:妊娠并发症 心血管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妊娠结局 心脏外科手术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68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54-02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高危妊娠,在我国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广谱抗菌素的应用,心血管诊疗技术的提高,器质性心脏病的构成比例发生改变,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而先天性心脏病女性患者手术后得以存活并能够妊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2年12月分娩的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产妇38例,年龄(25.6±4.3)岁(19~38岁),确诊孕周26+1~41+6周,初产妇31例,经产妇7例。未行心脏手术者15例(31.3%),经手术后妊娠者22例(66.7%),另1例于孕期施行手术(2.1%)。心脏手术时间距本次妊娠1~21年。

1.2 心脏病诊断方法及分级。患者均经心外科及产科医生根据病史、体征、心电图、心脏多普勒超声、心肌酶学、必要时行胸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而确诊。入院时心功能根据纽约心脏协会制定的分级系统分级[1]。

2 结果

2.1 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38例中,22例(45.8%)为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为主。妊娠前手术22例,未手术15例,另1例在孕26+1周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功能Ⅲ级”,孕期在心脏彩超指引下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于孕37+1周剖宫产分娩。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主要为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法洛氏四联症矫正术、瓣膜置换术。

2.2 心脏手术后对孕产妇心功能影响及结局。与未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心功能Ⅲ~Ⅳ级的发生率与继发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均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2.3 分娩方式及心脏手术后对围产儿的影响。38例中行剖宫产分娩28例(79.2%),手术组与未手术组均有较高的剖宫产率,两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指征:先天性心脏病因素15例(39.5%),产科因素11例(28.9%),社会因素12例(31.6%)。手术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158.8±487.9)g,胎龄(275.6±8.3)d;未手术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776.7±734.3)g,胎龄(263.5±17.7)d,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手术后对分娩方式及围产儿影响。

3 讨论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高危妊娠之一,随着风湿性心脏病的减少及心脏外科手术的迅速发展,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已跃居妊娠合并心脏病的首位。

3.1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对妊娠的影响。无症状的心脏疾病发作,严重影响母儿的安危。先天性心脏病的孕妇能否顺利妊娠分娩关键在于心功能状况。一般来说,心功能Ⅰ级以及大部分心功能Ⅱ级的孕妇在妊娠过程中不发病,罕见死亡[3]。本组中,22例孕前实施了心脏手术,其中心功能达Ⅰ~Ⅱ级的21例,占手术组的93.9%;有6例属较严重由右向左分流型先心,但4例法洛四联症患者孕前手术后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顺利渡过妊娠及分娩。心脏手术能够明显改善产妇的心功能状况,使产妇安全渡过妊娠分娩期,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妇女应于手术后妊娠更安全。孕期实施心脏手术风险较大,因为妊娠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使心脏储备能力下降,影响心脏手术后的恢复,加之术中用药及体外循环会影响胎儿,建议尽量在孕前实施心脏手术。

3.2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对围产儿影响。妊娠合并心脏病为高危妊娠,心功能状态与围生儿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如心功能不佳,可导致血循环处于低氧状态,胎盘灌注不足,影响胎儿生长发育。早产及小于胎龄儿为妊娠合并心脏病最为常见的围生期合并症。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篇8

[关键词] 心脏手术后;妊娠;分娩

[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b)-0195-02

随着心脏内科先进的诊断技术及心脏外科手术的进展,心脏病患者多半能健康地成长至育龄时期,并能胜任妊娠的额外负担,在孕妇中发病率相应地增高。因此,心脏手术后妊娠与分娩问题迫切而严峻,帮助心脏手术后育龄妇女实现生育愿望是每位产科医生应尽的职责。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1年3月24例心脏手术后妊娠及分娩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本院分娩的24例心脏手术后妊娠分娩妇女的临床资料,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6例,后天性心脏病8例。妊娠年龄20~34岁,平均25.6岁。妊娠距离心脏手术时间为1.5~20.0年,平均4.7年。先天性心脏病中,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7例,法洛四联症矫治术1例,动脉导管结扎术3例;后天性心脏病中,二尖瓣扩张术4例,二尖瓣置换术4例。

1.2 妊娠期抗凝药物的使用

机械瓣置换者妊娠期间均按照心脏术后3~5 mg/d华法林常规给予抗凝,用药期间密切监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其活动度,1~2周检测1次。剖宫产术前24~72 h停止抗凝,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如未接近正常,则于术前4~6 h静脉滴注维生素K 120 mg。术前24 h再恢复口服抗凝剂,恢复用药36 h后即进行凝血功能的监测,并调整抗凝剂的用量[1]。

2 结果

2.1 妊娠结局

24例妊娠妇女中,1例36周早产,1例37周早产,余22例均在38~40周生产,其中阴道分娩5例,剖宫产19例,新生儿体重在2356~3374 g,新生儿全部成活,无一例畸形,出生后体检未见异常,新生儿Apgar评分为7~10分。孕妇产后出血2例,无一例死亡。

2.2 心功能情况及并发症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组中妊娠期心功能均为Ⅰ~Ⅱ级,3例妊娠期高血压,1例轻度子痫前期;心脏瓣膜病手术组妊娠期心功能Ⅰ~Ⅱ级6例,Ⅲ级2例,其中2例口服地高辛后维持心功能Ⅱ~Ⅲ级,2例妊娠期高血压。两组患者在产后心功能均为Ⅰ~Ⅱ级。

3 讨论

据孕产妇死亡原因有关资料调查中[2],除产后出血外,妊娠合并心脏病仍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死亡原因以心力衰竭、肺水肿、心律失常及栓塞为最多见。妊娠期心力衰竭发生率与心功能分级、心脏病类型有关。心脏外科手术后使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情况明显改善,术后心功能显著改善是妊娠成功重要的保障。

心脏手术后妊娠时机的选择尤为重要。据文献报道,接受心脏手术的妊娠妇女,其心功能Ⅰ级和Ⅱ级者占95.4%[3]。以前患有心脏病的育龄妇女主要为风湿性心脏病(后天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风湿热患者的人数在逐年减少,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人数也随之减少,发病率仅为1%。风湿性心脏病以侵犯二尖瓣为最多,患者可能需要接受人工心脏瓣膜移植手术,先天性心脏病则以室间隔及房间隔缺损最多。近年,国内外已陆续有心脏移植手术成功后顺利妊娠分娩的相关报道。产科医生需要准确把握手术后妊娠时机的选择[4]。就笔者经验,妊娠时机的选择需要如下。①指征: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如心脏病种类、手术方式、手术后心功能状况(术前、术后是否出现过心力衰竭症状)。②心功能评估基本指征:有无发绀及自觉症状;心功能Ⅰ~Ⅱ级;是否有过心力衰竭病史;不同心脏手术后特殊观察指标。目前认为:①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修补后2~3年内无再通或在狭窄等远期并发症。②法洛四联症未经手术矫治者,孕期易发生心力衰竭、宫内缺氧,则不宜妊娠;术后体力活动无症状(如气急、发绀等)。③换瓣手术后及妊娠前心功能为Ⅰ~Ⅱ级者,手术后心脏缩小,心胸比例25号,术后2~3年无远期并发症(血栓栓塞、出血及心内膜感染等),瓣膜分离术后1年左右均可妊娠[5-6]。

一般认为,剖宫产对于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而言,是一种重要、安全的分娩方式,因其可使产妇心功能的干扰较阴道分娩者少,对改善心功能,减少产后出血及新生儿抢救更为有利[7]。剖宫产适用于心脏病患者,其之所以有较好的后果,关键在于选择了适当的麻醉方法,其血流动力学改变较阴道分娩微小,患者的血压、脉搏及心率较平稳,由于肢体血管扩张,减少了回心血量,避免了胎儿娩出后大量血液突然回心而增加心脏的负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心功能良好者,在密切监护下,也可经阴道试产,除有产科指征外,心功能Ⅰ级及接近Ⅰ级者仍可选择阴道分娩[8]。

心脏手术后妊娠期的处理。①先天性心脏病孕妇:妊娠期如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应立即终止妊娠。目前对于复杂心脏畸形矫正术后均不建议妊娠,对于法洛四联症进行矫正手术后妊娠期如出现肺动脉狭窄解除欠满意,心室水平仍有残余分流,术后仍有自觉症状及发绀者均需立即终止妊娠。②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手术以二尖瓣分离成形术、瓣膜置换术多见。换瓣术或分离术后仍有可能出现瓣膜破坏,发生再狭窄,心肌不同程度变性或其他病理改变而导致心功能下降甚至恶化,在妊娠期如出现心功能不全、血栓栓塞、出血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即使此时心功能Ⅱ级也要终止妊娠。③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抗凝治疗:生物瓣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只需要3~6个月,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要长期使用抗凝血剂,孕期仍需继续使用,以避免血栓形成。但需要注意的是,分娩前抗凝血剂必须停用,由于华法林体内药物半衰期为40~50 h,故在分娩前要保守估计临产时间,提早停药,产前、产后复查凝血功能。④其他:孕期还要注意避免过多体力活动,多休息,保持良好心境,增强营养,预防心脏手术后并发症、贫血、上呼吸道感染及妊娠高血压疾病。

同时,孕期还应及时定期了解胎儿宫内状态:①孕中期彩色B超了解胎儿发育情况及有否畸形,虽然轻微的心脏病患者其胎儿死亡率未见增长,但早产儿和子宫内生长迟缓等情况仍比正常孕妇高。②孕中期进行胎儿心脏彩超检查以排除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可能。母亲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下一代遗传的比例也会增加,有研究表明,母亲或父亲有先天性心脏病者,其下一代患有的比例可达1.8%(是正常人的6倍)。③NST、E3及HPL、FBM检查,了解胎儿宫内储备能力及胎盘功能,发现缺氧及时治疗。

产时、产褥期也应该注意,胎儿一旦成熟,应适时施行计划分娩,即使是阴道分娩也应尽量缩短产程,特别是第二产程,有利于提高母婴生存率,降低并发症。临产后也应注意指导产妇屏气呼吸调节,重视产妇的心理因素。产后应常规监护48~72 h,并注意预防并发症,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需继续抗凝治疗以确保母婴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学玲.心脏手术后妊娠与分娩42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1(14):96.

[2] 全国孕产妇死亡专题调研协作组.全国21省、市、自治区地区性孕产妇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86,21(4):195.

[3] 林建华,林其德,洪素英,等.妊娠合并心脏病266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6):338-341.

[4] 王以新,李斌,刘陶.心脏手术后足月分娩35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9):567-568.

[5] 李艳秋,余艳红,周俊,等.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125例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2):308-310.

[6] 李艳秋.妊娠合并心脏病影响母儿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0.

[7] 尤晓琼,侯晓东.妊娠合并心脏病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75-76.

[8] ,杨仁美,柳露,等.96例心脏手术后妊娠结局与分娩方式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4):126-127.

上一篇: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范文 下一篇:道德教育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