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急救范文

时间:2023-10-17 20:48:46

心脏病急救

心脏病急救篇1

文 小爱

天气转凉,泡温泉要注意!台北一名身体硬朗的50多岁男子,日前去泡温泉,靠在池边休息时突然昏迷,紧急送医后仍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秋天很多人喜欢泡温泉好好放松一下。不过,暖乎乎的温泉会暗藏杀机。

医生提醒泡温泉最好每10分钟出来休息一下,多补充一下水分。尤其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多注意,水温最好不要超过40摄氏度。因为水温过高会引发器官衰竭,还会并发横纹肌溶解症。该病是因肌细胞产生毒性物质进入血液影响人体微循环,临床表现为肌肉酸痛难忍,并导致肾功能受损。严重者会引发败血性休克,该病具体机理还不是很清楚,大约是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在人体引起微循环障碍,引发机体组织缺氧、新陈代谢紊乱、细胞损害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日前遭遇不幸的台北男子正属于此种病例。

医生提醒说,看起来很强壮的中年男性,恰好是泡温泉过热引发器官衰竭的高危人群。民众泡温泉千万别逞强,稍不注意,会让身心舒畅的温泉之旅成为终生遗憾!

石油最初是一种药

文 雷海燕

被誉为现代经济“血液”的石油最早是被当药使用的。早在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之前,印第安人就把池塘和水面上漂浮的一层黑色的油收集起来,拿到市场上去换钱。这种油,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石油”,据说能包治百病。1783年,林肯将军的革命军路过宾夕法尼亚的阿勒尼格时,士兵们就用浮在泉水上的这种黑油浸洗关节,“许多人的风湿病立刻消失了。士兵们把这种矿泉喝了许多,它们的作用就像一种温和的泻药。”于是,当美国人从英国殖民者手中争取到独立权后,一些有胆识的商人就接收了当地被黑油污染的盐井,成立了美国药用石油公司,将黑油装瓶出售,还命名为“美国油”。其中一位叫基尔的商人这样描述道:“这是一种自然药物!取自宾州阿勒尼格县的一口井中,在地面之下四百英尺!”可以治疗风湿病、长期咳嗽、疟疾、牙痛、鸡眼、神经痛、痔疮、泌尿疾病、消化不良和肝病等等,“疗效神奇”。

然而,作为药用的石油毕竟需求有限,当美国人学会钻探取油后,石油开始供大于求,投资者纷纷破产倒闭。因为没处贮存,喷溢出的原油把阿勒尼格河弄得乌黑漆亮,而且还时常爆炸引发大火。昔日的宝藏成了罪恶的渊薮。

这时,洛克菲勒来到了阿勒尼格,立刻发现了这种神奇黑油下隐藏的商机。1865年,他以75200美元买下了一家炼油厂,把原油提炼成适合市场销售的机械油和灯用煤油,并运往全国各地。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石油的用途也越来越广阔,终于成就了几代石油大王的辉煌历程。

基因是引发抑郁症的“元凶”

文 徐澄

抑郁症会导致患者的极度悲伤感持续数月,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病情严重时会引发其他致命疾病甚至让患者自杀。据报道,美国一项新研究表明,一种保持大脑健康的基因是导致抑郁症的“元凶”。

这项研究由美国耶鲁大学一个科学家小组完成。专家通过对21名抑郁症死亡患者大脑标本的分析,发现了这个编号为mkp-1的基因。之后将这些大脑样本与18名健康者进行对比研究发现,mkp-1基因在抑郁症患者大脑中活跃程度是健康者的两倍。

研究人员发现,mkp-1基因一旦被激活,就会阻塞对神经元生存和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分子通道。而神经元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电子和化学信号,才可以传输和处理大脑中的信息。研究小组还发现,在实验中,mkp-1基因的作用一旦失效,实验鼠就可以恢复活力应对抑郁。

这一发现极其令人兴奋,因为保持健康的大脑功能的mkp-1基因可能是导致抑郁症的一大主因,为研制新型抑郁症药物和抑郁症的诊断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

抢救心脏病人别急着口对口

文 王朔

美国心脏学会近日公布新的心肺复苏术(CPR)指南,告知急救人员要先快速用力按压病患胸口,然后采用口对口的人工呼吸。该指南的作者之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急救医师米歇尔・赛尔说,此举让传统心肺复苏术“从最简单步骤先做起”。

美国心脏学会在2008曾表示,未受过训练的路人或不愿做口对口急救的人,可仅用手进行心肺复苏,直到医护人员到达。新修改的规定是,心肺复苏术一开始压胸30下,再做两次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不过,此方式不适用于新生儿。

最新研究发现,仅用胸部按压,没有强迫口对口呼吸,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心脏病人。强迫口对口呼吸这部分,在心肺复苏法里,只对儿童和遭受溺水或有呼吸道问题的人是必要的。对于许多想救人,但又怕口对口呼吸不卫生的路人来说,这个新发现免去了一个很大的心理障碍。

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西南医学院达拉斯急诊医学部主任保罗・佩佩博士说,已经开始使用新方法的社区,心脏病患者的存活率显著提高。如果能更广泛地使用心肺复苏术,将有更多的人被救活。动物研究表明,不进行胸部按压而将空气吹入病人口中,会大大减少血液流量。保罗・佩佩说:“连续性的血液流动,即使是不完全充满氧气,也非常有用,因为它能帮助恢复血液循环。”而直接实施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会让病患血液中氧气减少,反而不利于心脏恢复。

为何梧桐代表悲伤

文 丁启阵

我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梧桐”的地方很多,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更兼细雨”等,其感情基调大多是悲伤的。

古代诗人为什么喜欢用梧桐树来表达悲伤呢?

第一,古代人们喜欢种植梧桐树。有必要说明一点,古代诗词中的梧桐树不是今天的法国梧桐。前者科属为“梧桐”,后者科属为“悬铃木”;前者树皮呈青绿色,后者树皮呈灰褐色或灰白色;前者果实味道香甜,后者果实味道苦涩。唐宋时期,人们喜欢在庭院里、水井边种植梧桐树,因为它比较干净,而且枝繁叶茂,夏天可供人乘凉。“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蟋蟀鸣洞房,梧桐落金井”等诗句就是明证。

第二,古代有“梧”是雄树、“桐”是雌树的说法。因此,梧桐可用来比喻男女情爱。例如,孟郊《列女操》诗有“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的句子。后来也有拿梧桐半死比喻丧偶的,如白居易《为薛台悼亡》诗有“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的句子。

心脏病急救篇2

【关键词】心脏外伤;心脏压塞;急救;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108-01

心脏外伤是临床上极严重的创伤,抢救不及时可造成病人死亡[1]。笔者在急诊科工作十余年,亲身经历了7例心脏外伤的急诊抢救,现将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4岁,平均年龄21岁。刀刺伤6例,火铳独弹伤1例,抢救成功6例,死亡1例。

1.2 典型病例

1.2.1 例1,男,18岁,左前胸刀刺伤15分钟,病人神志模糊,烦躁,皮肤湿冷,血压80/60mmhg,胸骨左缘第4肋间见 -25 cm大小的创口。迅速建立双静脉通道补液,扩容,吸氧,立即电话通知手术室和心胸外科做好紧急手术准备,火速派外科医生和护士一道将病人直接送往手术室,15分钟之内手术开始,病人成功获救。

1.2.2 例2,男,28岁,左前胸刀刺伤半小时,病人浅昏迷,四肢冰冷,血压测不出,气管右移,左肺呼吸音弱,心音遥远,颈静脉充盈,胸骨左缘旁开2cm处第4肋间见-2.0cm左右创口。立即建立双静脉通道、吸氧,外科医生以止血钳夹持一根一次性塑料导尿管从创口缓缓探入心包腔减压,立即通知手术室和心胸外科医生做好急诊开胸手术准备,直送病人至手术室,15分钟之内手术开始。术后访视了解到,打开病人胸腔后,见胸腔积血约800ml,心包积血约500ml,心脏慢而不规则蠕动,切开心包后,心脏旋即快速搏动。手术非常成功,病人获救。

1.2.3 例3,女,4岁,左前胸火铳独弹伤2小时,带两路静脉输液和氧气从外院转入,患者神志恍惚,躁动,血压50/0mmhg,两肺呼吸音对称,胸骨左缘第5肋间见-0.8cm左右圆形创口,皮肤边缘灼焦,创口有少许鲜血有节奏喷出,右后腰际见一类似前胸的圆形创口,直送手术室开胸手术,由于患儿年龄过小,创伤严重,加之休克时间过长,术后48小时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2 体会

2.1 心脏外伤是最凶险的外科急症之一。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快速的诊断和手术治疗[2]。急诊科是病人的必经之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站。急诊外科医生快速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急诊科护士准确熟练的抢救配合;用最短的时间将病人直接送达手术室;将患者的伤情第一时间传达到心胸外科和手术室;以最快的速度开始手术;急诊科、心胸外科、手术室三科密切配合,将为抢救成功赢得宝贵的时间。

2.2 心脏外伤的死亡率极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失血性休克和心脏压塞致心跳骤停。大凡能抵达医院者多半创口较小,受伤时间较短,失血对生命的威胁有时不及心包填塞,快速的补液、输血、吸氧、尽早解除心脏压塞是救治此类病人的关键。

2.3 转运途中要确保病人安全,最好有医生和护士一同护送,携带必要的急救用品,心包有引流管时要防脱落,并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

2.4 和平年代,枪伤少见,但尖刀伤仍时有发生,因此急诊外科医生和急诊科护士应做到训练有素,急救药品应处于100%完好率,特别是开胸包,也许多年不用,但必须每周消毒保养、以备病人来不及送往手术室时紧急开胸之用。

参考文献

[1] 孙成榆,张长江.创伤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51

心脏病急救篇3

[关键词] 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临床分析;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c)-244-02

急性左心衰病情急、重,患者有呼吸困难,如果在搬运过程中可能加重症状。实施快速有效的急救能够初步控制患者症状,有助于降低猝死发生率,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选择本院急性左心衰患者,观察应用院前急救对急性左心衰患者预后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急诊救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51例,以上患者诊断均符合急性左心衰诊断标准,以上患者心功能按照纽约心脏协会分级标准,均为Ⅳ级。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为50~83岁,平均(61.3±6.7)岁,基础心脏疾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1例,冠心病患者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例。对照组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为51~82岁,平均(60.9±7.3)岁,基础心脏疾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0例,冠心病患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6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心脏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无院前急救措施,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按照急性左心衰常规急救措施实施急救。观察组患者首先实施院前急救措施。接到急诊呼救后10~20 min内到达现场,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即刻作出诊断,患者取端坐,立即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吗啡3~5 mg和呋塞米静脉推注,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实施心电监护,根据患者心脏衰竭情况给西地兰静脉缓慢推注,双肺哮鸣音患者给予氨茶碱静脉滴注,待患者病情较为缓解后,立即实施安全转运到急诊科。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从发病到实施急救治疗的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

1.4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治疗1 h后呼吸困难消失,双肺听诊干湿音消失或者明显减少,心率、呼吸恢复正常,血氧饱和度也恢复到正常水平,为显效;患者呼吸困难有所缓解,双肺听诊干湿音有所减少,心率、呼吸、血压接近正常,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为有效;治疗1 h后,没有达到上述指标,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从发病到急救时间比较

观察组从发病到急救时间为(18.3±4.7) min;对照组为(32.7±5.1)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主要是因为心脏疾病所导致的左心衰出现排血量在短时间内显著减少,引起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足,同时患者出现急性肺淤血症状[1-2]。呼吸困难是急性左心衰出现较早且常见的症状,是肺淤血和肺顺应性改变导致肺活量降低的表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又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急性左心衰时急性肺水肿,主要是血浆渗入到肺间质,而后进入肺泡内,使气体交换困难,导致呼吸困难。发生急性肺水肿主要病原有心肌梗死、肌缺血或者梗死断裂、室间隔破裂穿孔、高血压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瓣膜穿孔等。

急性左心衰发生后,需要及时救治,抢救是否及时和妥当关系到患者预后情况。在急救中,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再加上患者基础心脏疾病病史,一般在急救现场可作出诊断,适合急诊实施院前急救。一旦诊断确立,可对患者实施端坐、吸氧,使用吗啡、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强心药物等急救治疗措施,通过院前急救能够尽早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减轻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和改善肺水肿,提高心排血量,能够显著改善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状况,缩短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时间,能够有效地降低组织器官的损伤进一步扩大,有效地抑制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3-4]。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实施急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能够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使患者及时得到救治。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院前急救能够显著提高急性左心衰救治效果,改善患者预后,而对照组延长了无治疗期间,耽搁了抢救时间,使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时间延长,出现不可逆损伤。所以,院前急救可较早改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救治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岩.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急救[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0):35-36.

[2]吕远军,梁明俊,甄新焕.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80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4):142-143

[3]嵇霆,朱晋鸣,李岩.急性左心衰102例院前急救的临床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0,9(1):17-18

[4]赵忠乐.急性左心衰患者24例急救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15):59-60

[5]陈喜缄,黄步英,刘芬,等.肝脾破裂大出血的抢救与护理[J].现代医院,2009,9(11):75-77.

[6]饶小梅.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困难的护理[J].现代医院,2009,9(10):68-69.

(收稿日期:2011-05-17)

心脏病急救篇4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性左心衰竭;临床效果

急性左心衰竭是急诊内科和院前急救中常见的急危重症,其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需要立即进行迅速而有效的院前急救救治,可降低其病死率,我院对急诊抢救的126例急性左心衰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3月~2009年11月在河南省鲁山县人民医院普内科科就诊,全部病例诊断符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力衰竭对策专题组诊断要点[1]。本组人选126例其中院前急救的64例为院前急救组,男34例,女30例,年龄(62.6~5.2)岁,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26例,高血压和高心病14例,心肌病5例,风湿性心瓣膜病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4例,肺心病7例;自行来院就诊的62例为对照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61.7~7.2)岁,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27例,高血压和高心病13例,心肌病4例,风湿性心瓣膜病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4例,肺心病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入选标准:①符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力衰竭对策专题组诊断要点[1],②临床诊断急性左心衰心功能Ⅳ级 ;③ 有慢性心力衰竭病史(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肺心病)。④排除心肌梗死、尿毒症、肿瘤等引起的疾病终末状态:⑤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后患者即主动配合求医。

1.3急救方法:126例患者随机分成院前急救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院前急救组急救方法:① 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患者应采取坐位或半卧位, 两腿下垂于床下, 以减少静脉回流。② 吸氧,纠正缺氧, 改善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 迅速清理呼吸道, 给予高流量氧气经75%酒精湿化后吸入, 流量6~8L/min, 病情严重者用面罩正压给氧, 使SpO2达95%以上。双肺哮鸣音多者按医嘱予氨茶碱0.25g+50% G.S20ml静脉注射20rain。必要时吸痰。③ 建立静脉通道,静脉应用吗啡(首次剂量:吗啡3mg加生理盐水5ml静脉推注,5min推完,5~10rain后,可再推3mg,我们最大剂量30rain内用到10mg);④应用强心利尿、扩张血管:速尿(静脉注射20~40me/次、lh内最大剂量用到80mg),风心、房颤的病人给予西地兰0.2~0.4 mg稀释后静脉注射;5%葡萄糖250ml加硝酸甘油5~10mg 静脉滴注, 从10 滴/min 开始, 根据血压调节滴速。硝酸甘油0.5mg含服。如果血压偏低( 收缩压≤90mmHg)(1mmHg=0.133 kPa) , 应加用多巴胺静脉滴注。血压过高者肌注利血平或含服心痛定。d)。⑤镇静、平喘: 用地西泮( 安定) 10mg 肌肉注射来镇静, 同时平喘用喘定0.25 g 加地塞米松10 mg 或甲基泼尼松龙40 mg 以5%葡萄糖注射液40 ml 稀释后静脉注射。⑥院前气管插管指征(1)明显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5次/min或

1.4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从不适到得到诊治的时间,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h后的症状、体征、心率、呼吸、血压、SaCz、24h内的死亡人数。

1.5临床疗效判定:①显效:呼吸困难、两肺哮呜音和湿哕音消失或者显著减少。心率、呼吸、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②有效: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或接近正常;③无效:未到达有效标准。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

2结果

急救组64例显效35例(54.7%),有效21.例(32.8%),无效8例(12.5%),其中死亡2例,总好转率(显效+有效)87.5%。对照组62例显效30例(48.3%),有效23例(37.1%),无效9例(14.5%),其中死亡2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0.11)。院前院内总急救126例急性左心衰竭,急救成功122例,急救成功率96.8% ;死亡4例,死亡率占32%。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院前气管插管例次明显少于急救组(P

3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是指由于心脏病变引起左心室排血量显著和急骤减少,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肺淤血的综合征。临床上以急性肺水肿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发生心源性休克[2]。在救治过程中应积极寻找和纠正病因和诱因,尽快纠正低氧血症至关重要,边救治边运送,并严密观察和护理。急性左心衰属严重的急危重症,建立静脉通道,及早使用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和强心药物可及早增加心脏排血量。在治疗药物中,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的药物已占有重要地位。速尿为快速利尿剂,因其静脉用药作用快,利尿效果明显,迅速减轻心脏负荷效果肯定,用药方便,副作用小而应用于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硝酸甘油主要为容量血管扩张剂,能使血流重新分布,肺循环血量减少,从而减轻肺瘀血,改善心脏功能。该药大剂量亦可扩张阻力血管,使心脏后负荷降低。该药作用迅速,静脉给药2min起效,可持续20min。以往认为硝酸甘油可致血压下降以及反射性心率加快而加重急性心肌梗死的缺血损伤。近年来实验证实,硝酸甘油可减轻冠脉血管阻力,缩小缺血范围,缩小梗死面积,同时还可降低自发性室颤的发生率。本组中1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用硝酸甘油亦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增加各组织器官的灌注,减少器官的缺氧时间。它还可以终止心衰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变化对心衰的恶化循环。从而保护了各器官,尤其使心脏免受进一步损害。其次,准确控制静脉输液速度,救护车配有可坐式担架使病人保持端坐体位,可减少患者搬运途中的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医护人员到达现场给予恰当的安抚也可一定程度地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另外,氧气的供给也有效阻止心衰的病情的护理配合是对急危重症进行及时正确有效的现场处理,解决病人最重的症状,维持生命体征,安全转运至医院。因此,可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心衰患者的无治疗期(病人从发病到得到治疗为止的时间)。

本组126例老年急性左心衰竭病人经院前给速尿及硝酸甘油治疗后,有106例在用药后45min内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占85.5%,所有病例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结果显示:速尿、硝酸甘油作用迅速,用药方便,效果肯定,毒副作用小,可作为老年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救的首选药物。

总之, 急性左心衰竭的院前急救, 要迅速诊断,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合理用药, 合理转运, 同时给予心电监护, 本组资料也证实了院前急救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方圻,王士雯,宁田海,等.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对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2):88-94

心脏病急救篇5

突发急症,是急忙往医院去,还是叫医生来?答案是不能一概而论。有的病不能耽搁,患者必须立即去医院;有的病则不能去医院,患者必须立即得到就地急救,如果盲目自行往医院跑就可能出事。像刘先生那样突然发作的心脏病,应该就地急救,而其恰恰是被不正确的自救行动送上了不归之路。

冠心病猝死,2/3死于第一小时

在突发的心脏病中,最多的是急性冠状动脉供血障碍,刘先生得的急性心肌梗死就属于这类疾病。突然缺血导致心脏的氧气和能源供应锐减,从而使心脏的代谢和功能发生了全面失调,此时患者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尤其在发病的第一个小时,由于患者还不能适应这种突发的缺血情况,就容易发生致命性心脏电活动紊乱,患者的心脏从有规律的整体的搏动变为无规律的胡乱收缩,这种情况称为心室颤动(简称室颤)。室颤发生后由于心脏丧失了泵血能力,患者的血液循环立即失去动力,处在停顿状态,全身各个器官严重缺氧,如果不在4分钟之内得到正确抢救,就会坠入死亡的深渊。在因冠心病急症而猝死的患者中,2/3是死于发病后的第一个小时,其中绝大部分是死于室颤。

冠心病心梗急救“8字诀”

为防止室颤的发生,心脏病发作后应该按照“静、卧、呼救、吸氧、服药”8个字来做。也就是说,发病后患者应该冷静,尽量避免紧张和焦虑,就地采用卧位或半卧位休息,还要立即呼叫有除颤设备的专业急救人员(拨打“120”急救电话),有条件者可以吸氧,同时服用相关药物,常用的有效药物是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稳定病情,降低心脏耗氧量,从而防止室颤的发生。要知道在突发心脏缺血时,患者任何细小的不正确的行为,如紧张、焦虑和各种体力活动等,都势必增加心肌耗氧量,使患者已经不堪重负的心脏雪上加霜,甚至可能促发室颤,导致死亡。刘先生发病后不顾一切地向医院跑,还自己步行上了二楼,这些都是心脏病发作后患者行为的大忌!如此举动导致如此后果,令人扼腕叹息。

有人会问:“我们不是医生,怎么知道是不是心脏病发作呢?”

请记住下述情况:突发的剧烈胸痛(有时还可有左侧肩部和背部疼痛等),伴随胸闷及呼吸困难。此外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出大汗、脉搏和血压异常等,这些情况都是严重心脏病发作的典型表现。此时千万不要令患者随意活动,需要采用“8字诀”。患者已经发生室颤时也不能送医院,患者的主要表现是突然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同时呼吸停止,即没有了平时呼吸时的胸腹部起伏。此时正确的做法是争分夺秒呼叫专业急救部门,同时为其持续实施心肺复苏术,直到急救医生到来。只有这样做,才是患者生还的唯一希望。

除冠心病心脏猝死外,任何情况下的心跳停止,也都不能马上送病人去医院,必须就地急救。但也有些急症是不能耽搁时间,必须立即去医院的。

必须立即去医院的急症

中风 典型症状有突然头痛,口眼歪斜,半边身子不能动,恶心,呕吐,昏迷。

高血压 突然血压严重升高。

急腹症 包括胃穿孔、肠梗阻、异位妊娠(如宫外孕)、急性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胆道梗阻等,特点是腹痛剧烈,同时腹壁发硬、拒按。急腹症病人到医院越晚,危险越大。

特别提示 如果病人昏迷,送医院的时候一定要让病人侧卧,以免昏迷病人的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因窒息而死。

心脏病急救篇6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急救分析

心脏骤停(CA)是急救中最紧迫的临床急症,当今随着120在各大城市的普及以及急救救治网络(EMMS)体系的不断完善,复苏成功率较前已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我国的整体复苏水平仍低于国外发达国家,而复苏能否起效除受原发病影响外,还受诸多因素如是否有目击者、CPR知识和技术水平、急救装备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长时间内,国内广大的医务工作者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这个难题。本文对我院2006年6月~2009年6月69例心肺复苏患者进行急救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9例心脏骤停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27例;年龄28~85岁,平均65.1岁。病因: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等30例(40%),呼吸系统疾病12例(18.5%),外伤包括颅脑外伤、创伤失血性休克l1例(16.9%),脑血管疾病10例(15.4%),中毒包括有机磷农药中毒、毒鼠强中毒5例(7.7%),溺水1例(1.5%)。

1.2复苏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2005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基础生命支持及高级生命支持进行操作,确认心跳呼吸停止后立即开放气道行人工呼吸,继而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为100次/min.单人救治时按压通气比例应为30:2.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或球囊一面罩通气辅助呼吸,心室颤动时持续心电监测,按药物一按压一电除颤进行,除颤能量为200、200~300、360J,同时开放静脉通道,及时合理使用复苏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多巴胺、胺碘酮等,CPR持续时间1~40min。

1.3心脏骤停判断标准

①突然意识丧失或伴抽搐;②大动脉搏动摸不到;③心音听不到;④血压测不出;⑤呼吸微弱或消失;⑥瞳孔散大。

1.4复苏成功标准

①患者颜面、口唇及皮肤转红润,意识逐渐恢复;②可触及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③心跳恢复;④血压在90/60mmHg以上;⑤自主呼吸恢复;⑥散大的瞳孔随之缩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开始复苏的时间对复苏结果的影响

69例患者,复苏成功16例,复苏失败53例,复苏成功率为18.5%,复苏开始的时间越早,复苏成功率越高。开始复苏的时间对复苏结果的影响见表1。

表1开始复苏的时间对复苏结果的影响

3讨论

心肺复苏技术经过了4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大发展。大量实践表明,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可能有一半被救活,4~6分钟开始进行复苏者,10%可获救,超过6分钟者存活率仅4%,10分钟以上进行复苏者,存活率可能更低。规范的心肺复苏技术是急诊医护人员的必备技能,是抢救心脏骤停的重要措施。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成为当今急诊工作者面临的最主要的难题。从心脏骤停发生的疾病谱上可知,心血管疾病是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影响CPR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本文资料中心血管疾病占40%。心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对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已经实验证实。但目前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很片面。因此推广规范的治疗,降低心血管疾病诱发的心脏骤停显得至关重要。我国现阶段通过传媒.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对广大公众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一些有条件的小区还邀请医疗人员在小区内进行急救知识的讲授,并利用小区的宣传栏向社区居民讲解常见的相关急救知识。同时,红十字会、急救中心和一些医学院校也对公众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急救培训.通过多种途径的普及,公众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在公众的急救培训上还存在着非标准化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急救教材和考核办法,形成一套统一的急救体系迫在眉睫。总之,心脏骤停抢救的关键是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同时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加强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完善急救设备,建设城市住宅急救通道,是有效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王一镗.急诊外科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心脏病急救篇7

关键词:急诊科;心脏骤停;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或股动脉)、呼吸停止。心电图显示:心室颤动(VF)、无脉性室速(VT)、心室停搏(VA)、心电机械分离(PEA)。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急诊科共救治37例心跳骤停,现将心肺复苏的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急诊科对37例CA患者实施抢救,本组男28例,女 9例,年龄31~86岁,平均48岁。在院内发生的CA11例,年龄36~86岁,平均52岁;院外发生的CA26例,年龄31~45岁,平均38岁。本组创伤患者16例,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及心脏病病史的19例,无任何病史和先兆的2例。本组CA开始心脏按压时间:院内组10s~1.5min,平均35s;院外组30s~18min,平均8.6min,在院前即开始持续行心脏按压的6例。本组心脏按压持续时间2min~3h,平均55min;行电除颤35例,能量选择200J~360J,除颤次数1~8次,平均3.6次;2例经胸外心脏按压直接复苏成功。

1.2方法 入科后抢救小组立即到位,两名医生负责心脏按压和气道管理,3名护士按照心肺复苏配合流程,1名协助医生心脏按压、电除颤,1名开通两条静脉通道,给予抢救用药及留取化验标本,另一名准备抢救物品及药品,并及时记录抢救用药及经过,每完成2个按压循环进行人员轮换。依照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要求确定按压部位:胸骨正中线与两之间的连线,按压深度5cm,按压频率100次/min,即刻进行心脏按压;如果出现可除颤心律,应立即电除颤,单相波能量选择:200~360J,复苏过程中如出现有脉性室速时给予150焦耳同步电复律。同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通气或简易呼吸器人工通气,呼吸次数8~10次/min、潮气量6~8ml/kg。待患者自主心跳回复,心电监护显示窦性心律,血压(收缩压)大于80mmHg,停止心脏按压,复苏成功者转入ICU继续复苏后监护治疗。终止抢救的时间:根据心电监护显示心室停顿30min以上,对于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速的患者,不论抢救多长时间都不应终止心肺复苏,直至心脏停搏30min以上方可终止复苏。

2结果

本组患者存活6例,死亡31例,成功率16.2%。其中在院内发生的CA11例,存活4例,,成功率36%;院外发生的CA26例,存活2例,均为院前即开始心脏按压的患者,成功率7.6%。外伤患者中仅1例存活,成功率6.3%。

3讨论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骤停患者,是急救中最紧急、最危重的情况。CA患者全身血液循环出现突然中断,10s左右就会丧失意识,4min之后发生脑损害,必须短时间内给予干预,否则短时间内就会死亡[1]。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根本途径。

3.1及时就是要在现场第一时间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本组37例CA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时间:院内组10s~1.5min,平均35s,成功率36%;院外发生的CA26例,在院前即开始持续行心脏按压的6例,其中2例存活。急救反应时间直接影响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大量资料表明急救反应时间是生存的独立因素[2],2010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也特别强调及时心脏按压的重要性,并把A、B、C程序改为C、A、B程序。

3.2有效的心肺复苏首先注重操作的规范性。2010年以来我科每季度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考核,在医务部牵头下,我科每年对全院职工和社区卫生人员进行单人和双人的心肺复苏培训考核,从而不断提高现场心肺复苏的效率和质量。在心脏按压过程中手掌根的部位、按压频率、胸骨下陷的深度及按压呼吸比按照指南要求实施。对于单人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优先于人工呼吸,王立祥等[3]提出,现行的CPR指南对于按压通气比的界定,间断了循环、延迟了换气、贻误了时机、束缚了思维。Chandra等[4]提出,在CPR早期如果不进行通气支持,动脉血氧含量也可维持70%达10min,说明在CPR早期人工通气不是最紧要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上。

3.3 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规定电除颤能量选择360J,但我们认为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天生的体质差异,对于国人体质瘦小者及高龄者的CA,给予200J的能量已经足够,本组成活的6例患者,3例使用200J能量,仅1例肥胖者给予360J。对于除颤次数指南中没有明确规定,我们的做法是:对于存在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速的CA,每2个复苏循环即给予除颤一次,不限定次数,只要心电监护显示有室颤或无脉性室速,不论抢救多长时间都不应终止心肺复苏,直至心脏停搏30min以上方可终止复苏。本组1例82高龄的冠心病、肺心病男性患者,乘坐电梯时发生心脏骤停,经过45min心脏按压,6次200J电除颤复苏成功。

3.4肾上腺素具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和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兴奋性的作用。在心搏停止原因为室颤时,应用肾上腺素可使室颤波幅增大而增加除颤的成功率;而在缓慢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搏停止时其增加心肌兴奋性的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心跳恢复的概率。而其收缩血管的作用也能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保持一定血压,增加重要器官灌注,以提高复苏成功率。近来众多关于肾上腺素的研究已表明,增加肾上腺素的剂量并不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改善存活者的神经功能[5],所以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肾上腺素剂量又回到小剂量(1mg/次),只在静脉通道无法建立进行气管内给药时,才略增加剂量为2~2.5mg[1,6]。

3.5 心肺复苏是一项最能体现医护协作精神的抢救工作,不但需要高超的技能、标准的操作规范、还要求组织严密、配合协调,这和平时高标准的训练水平密不可分。心脏按压又是一项非常耗费体能的操作,连续而不间断地心脏按压是复苏成功的基本保证。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CPR开始时间是决定复苏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复苏开始的越早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坚强急救培训、不断提高急救效率,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李春盛.对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解读[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11):641-644.

[2]梁实,陈清,张文武,等。对院外心肺复苏效果影响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23-24.

[3]王立祥,于学忠.胸外按压与人工通气比之境[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11):703-704.

[4]Chandra NC,Gruben KG,Tsitlik JE,et al.Observations of ventilation during resuscitation in a canine model [J].Circulation,1994,90(6):3070-3075.

[5]Ohshige K, Shimazaki S, Hirasawa H, et al. Evaluation of out-of-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ith resuscitative drugs: a pro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y in Japan [J]. Resuscitation, 2005, 66(1):53-61.

心脏病急救篇8

关键字:33例;心脏骤停;急救;临床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疾病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安全与发展。本文通过对33例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并且找出相应的注意事项,并为今后的抢救过程提供科学的方法。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他们相对于一般人来说,身体会相对脆弱,这就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对心脏病患者提高关注度,以防突然发病。而对于心脏骤停患者来说,必须要安排医护人员,进行时刻的照顾和陪伴,这样才可以降低心脏骤停患者并发死亡的机率。而且心脏骤停患者发病的时候,非常突然,留给医生抢救的时间非常短,这就需要医生在进行抢救的时候,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心脏骤停患者来说,在进行抢救过后,必须要进行检查,看是否受到感染,尤其是要防止肺部感染。因为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一些疏忽,造成对患者身体的感染,这对于心脏病患者的恢复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对于心脏病来说,最严重的就是呼吸道的感染,如果一旦呼吸道受到感染,这会大大加重患者的病情,所以说,在抢救过后必须要对心脏病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检查,防止肺部感染的出现。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3例心脏骤停患者中,有13例是女性,年龄阶段在20-70岁之间;男性患者20例,年龄在15-70之间,在进行抢救的时候,对这些患者进行及时的人工通气,促进呼吸的正常进行。接下来就对来我院接受治疗的33例心脏骤停患者在接受抢救时的注意事项以及临床效果会进行一定分析,希望为以后的工作进行提供科学的借鉴。

1.2方法

在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心脏骤停时间、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等药物的用法和电击除颤均对复苏起重要作用。在对28例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患者中进行检查发现,复苏患者中男性为13例,女性为15例。

1.2.1电击方法

在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治疗时,10例心前叩击2 次后心脏复跳; 18 例胸外心脏按压, 静注肾上腺素lmg,这种方法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帮助病人恢复。但是这种方法使用起来也具有一定的危害,因为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够承受电击的治疗。

1.2.2急救药物

除了使用电击方法之外,还需要配合药物的治疗。利多卡因对各种室性心律失常高效、快速、较安全, 因其能改变心肌梗死区心肌的局部血供,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地缓解病人的症状。通过这种药物的运用,可以暂缓心脏骤停的现象,为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提供一定的时间和帮助。

2.结果

在对心脏骤停患者抢救后的临床分析来看,3 组间的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 p<0.05)。复苏成功的28例患者中男13 例,女15 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16岁。通过这个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心脏骤停抢救的时候,电击法与药物急救法的结合对患者的复苏,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后期的临床观察中还需要注意许多问题,例如要防止感染、加强对患者的护理以及专业的医师的作用,这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心脏骤停患者抢救的临床疗效,接下来就对这些影响临床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3.对33例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时应注意的事项

3.1保持呼吸道通畅

首先在对33例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抢救时,要注意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因为在患者的呼吸道内,容易产生一些堆积物,这些堆积物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甚至有的时候还会造成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因为呼吸不畅,而导致死亡。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给患者及时地进行口腔清理,减少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保证心脏骤停患者呼吸的畅通。这样一来,就使得医生的治疗更加的迅速,并且也可以保证患者意识的清醒与恢复。所以说,在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抢救的时候,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必须要保证的,也是首先要做的,这将关系着抢救的过程是否顺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3.2对患者实施脑复苏

在对心脏病患者进行抢救的时候,要注意患者大脑中是否会产生脑血肿的现象。因为脑血肿一般是伴随心脏骤停复苏后发生的一种现象,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会对病人的大脑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必须要在心脏病患者结束抢救之后,及时的进行脑复苏治疗。而面对脑复苏的情况,因为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复苏治疗,但是不变的是,就是医生要准确地记录患者在一天当中的血钾、血纳的具体出入量,并且进行详细的记录,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的避免患者再抢救过后,由于脑血肿而造成肾功能衰竭的现象。

3.3抢救前准备好相关物品

在进行心脏骤停患者急救的时候,必须要把相应的物品准备好,以防止因为缺少某些物品而造成对患者的救治不及时,从而能造成患者的病情加重或者死亡。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尽到自己的责任,对病人进行细致的了解,并且积极地去辅助医生的工作,为救治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必要的帮助。

3.4转移威胁患者安全的因素

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来说,必须要对减少对患者不利的因素。例如在进行能够抢救时,一定要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对于一些影响呼吸的物品要远离患者;除此之外,在一些药品的使用上,也要注意患者的病情是否可以接受。只有坚持做到这些,才可以转移威胁患者安全的因素,促进患者病情的进一步稳定与恢复。只有消除这些对救治患者不利的因素,才可以保证患者的健康。除了以上叙述的几点之外,在进行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时,还要注意保证患者的头处于侧位。因为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部分案例中,患者在进行抢救的时候,由于一些分泌物而引起患者呼吸道不畅通的现象,这就会严重影响呼吸道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导致患者救治无效而死亡。所以在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抢救时,必须要保证患者的头处于侧位,这样就避免了呼吸道不畅通的现象。

4讨论

通过对33例心脏骤停患者抢救的临床效果,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在对33例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抢救时,必须要清楚相关的注意事项。除此之外,还要对心脏骤停患者抢救过后的护理工作进行及时的嘱托,并提供相应的护理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促进33例心脏骤停患者身体的尽快恢复。心脏骤停患者在抢救过后,会出现心肌缺氧、代谢物堆积而造成严重的心律失常的情况,这些会使患者再次面临心脏骤停的危险。所以在心脏病患者接受过抢救之后,要对病人的心电图进行及时的观察,并且要指定专门的人员进行看护,如果发现一些异常情况可以及时地寻找医生进行解决。所以说对心脏病患者,必须要促进监护地有效循环,定期的对患者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心脏病患者的恢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护理意识以及健康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护理的质量要求也更高。因此在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抢救后,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护理工作。如果得护理人员不能够及时正确处理各种护理问题,势必导致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影响原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不利于体检后遵医行为的发展。因此,全程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治疗后遵医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以及体检后的遵医行为。

参考文献:

[1] 邓星平;;心肺复苏33例的救治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年04期

[2] 胡冬英;倪一新;王建强;;对4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救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22期

上一篇:朝野上下范文 下一篇:如何转变工作作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