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经济范文

时间:2023-09-19 17:34:50

农村生态经济

农村生态经济篇1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经济;经济发展

1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保障

1.1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生态农业发展中提出资源循坏利用,对所要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其中的部分成分通过过滤提取等方法可以继续运用,最终经过处理的废弃物排放后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人工种植区域与自然环境之间能够更好的融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发展,这样的发展计划也具有可持续性,所投入的建设资金能够为农业发展区域创造更可观的经济收益。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中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存在过量的现象,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并且难以恢复,这一点在生态农业经济体系中得到了解决,能够在污染问题发生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将影响降至最低。

1.2生态环境平衡是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的前提

依靠牺牲环境来实现的经济发展计划,不具备生命力,这样的农业发展建设计划开展一段时间后,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缺乏资源支撑必然会停滞不前,所需要投入的建设资金也逐渐增大,最终影响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的建立,最大程度避免生态失衡现象出现。

2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与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对策

2.1转变观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基层中的宣传教育工作,只有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计划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工作观念是首先需要转变的,传统的农业管理体系中注重过程监管,缺乏关联体系的建立,不利于全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宣传工作模式,这样能够帮助建立起更适合基层工作任务发展的环境,基础农民运用环保技术开展农业种植生产后在经济收益上得到提升,才能真正认识到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自觉的投入到基础建设中去。

2.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管

虽然现阶段的环境保护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但常常会出现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不利于生态农业经济计划的全面开展,针对这一问题,要加快完善监管制度,对所开展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行监督[2]。

2.3增加资金投入,发挥生态区域示范带动作用

在所开展的工作计划中,通过示建设范区域,可以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其他农村生态区域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加大生态农业经济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确保各项建设发展计划开展过程中都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避免建设中的计划终止。经济发展计划需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符合环境特征才更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可以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域,并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种植区域内多生产技术做出指导,种植成果目标实现后,可以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推广运用,避免其他区域所开展的生态农业建设出现技术上的误差问题。

2.4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针对现阶段所存在的生态环境失衡问题加大治理力度,同时环境污染的预防措施也要在经济发展区域内落实。要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做出合理的控制,这样才能够深入基层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可供利用的资源。充足资金保障前提下,实现环保治理工作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更要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宣传落实,以免影响到基层工作任务的深入开展。通过预防与治理措施还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与物种的多样性,符合农业发展需求特征。

结束语

就目前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而言,亟待从宏观调控的战略高度全面改进农业生态环境,以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效益,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点,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迎霜,陈芳,王庆.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6(05):34-35.

[2]黄旺生,朱文华.关于加快宁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6):16-17.

农村生态经济篇2

1生态伦理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生态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将自然界的价值阐释为双重意义,“狭义上是对人类需求的满足,广义上是指对地球上一切生命维持生存的需要的满足”[1]。在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框架内,“自然界的一切价值都被归结为人类的价值,人类的需要和利益成为全部价值的焦点,而自然环境则仅仅作为实现人类利益所需要的宰割体”[2]。生态伦理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深化了人类生态的道德关怀。生态价值观将人类需要和利益纳入生态价值系统,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生态伦理坚持以大自然生物圈整体运行的宏观视野来审视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坚持从整体利益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伦理坚持人类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但认为它不是唯一的源泉。自然界创造价值在人类劳动发现和创造之前,所以人类劳动产物的价值是以自然界的价值为基础的,是对自然界固有价值的提取和加工。农村经济价值的创造为这一价值观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明。生态伦理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提供给我们适宜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是人类从事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础。生态伦理要求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自然界各类关系,树立自然界生态价值高于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所有价值的观念。在强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同时,应致力于生态文明和生态伦理建设,预防对自然界一味地索取和大肆盘剥所导致的无情报复。以生态结构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发展会受到生态破坏最直接的影响,农村经济主体(尤其是农民)则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2生态伦理规范调节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2.1生态伦理可以完善农村生产领域的伦理约束

在农村,实现生产活动的生态伦理约束也就是完成对农民生产、生活活动和农村工业的生态伦理规范。农村大部分环境污染都与农村工业和农民生产方式不合理有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体污染、天气骤变,农产品污染、病虫害加重等。这些在根本上威胁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都与不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行为有关。这说明农村生产活动领域是道德发生、发展、变化以及价值或功能展示的重要基地,这也就决定了生产领域必然受到伦理的约束或监控。

2.2生态伦理促使农村经济主体形成正确利益取向

伦理道德总是通过协调现实的利益关系来发挥其约束或导向作用的。在现实中,农民或者农村企业作为一个利益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常常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来确定生产发展战略。利益最大化原则实际上就是一种利己原则,即经济主体把自己利益实现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独立于社会公众、对立于竞争对手的利益生产过程,把自己利益凌驾于公众或其他组织之上。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以及农村经济主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被社会所瞩目,经济主体的自我利益最大化原则应当是一种在追求社会利益或生态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己利益的基本价值准则,否则不但无法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且可能得到的是最小的利益甚至毫无绩效可言。因而农村经济主体应当形成一种正确的利益取向。

2.3促使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生态文化的构建

实现科学发展,不仅要抓好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还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的文化;是渗透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文化;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生态文化应该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使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成为农村经济主体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4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既要增加农村经济总量,又要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效益和可持续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要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生态伦理可以规范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克服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首先,转变经营模式。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注重高投入,在高投入基础上追求增产、增收。在生态伦理调节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强调可持续性,如在加强耕地保护、充分利用耕地资源的同时,强调农业的综合开发。在资源规划利用上,结合生态环境,突破空间区域,在全社会协调资源配置。在提高科技含量、科技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树立科技兴农观。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状态下发展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其次,培育和拓展新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如发展乡村观光旅游、农家乐园等、发展绿色农业等。第三,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应坚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物质装备为条件,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强调农村资源宏观管理系统和生物、生态协调技术系统、农品质量检测系统,农村环境质量监控系统等。

农村生态经济篇3

关键词:农村公路;管养机制;发展养护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开始大量兴修农村公路,而农村公路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公路建设能够有利于发展农村各种生态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对于我国整体国民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相比重要公路干线,农村公路的管养处于落后情况,影响了生态经济的发展。所以作为公路管理单位必须认真探索和创新农村公路管养机制,积极地为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最基础的交通保障。

1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现状分析

公路的管养机制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公路的使用年限。俗话说“三分建,七分养”。可见,在农村公路使用过程中必须做好管养工作。一旦缺乏有效的管养措施,那么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公路出现问题,影响到正常的交通,进而妨碍到生态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村公路管养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公路等级比较低,很难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相比一些重要的公路线路来说,农村公路投入比较少,导致农村公路等级低,抵抗灾害的能力比较弱。目前农村公路中四级公路占总里程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此外,一些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基本都是等外公路,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非常容易出现坍塌的问题。第二,公路的安全通行能力不高,交通设施不完善。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地形都比较复杂,存在弯路多、陡坡多、临崖多等特点,这本身就给公路修建带来巨大的困难,同时建设资金不足,使得公路建设部门在安全投入上比较少,这就遗留了很多安全隐患,影响到人们的安全出行。第三,很难筹集到足够的管养资金。由于公路养护资金主要依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村本身就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只能把少量资金投入到公路管理养护中,其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公路养护的资金需求。同时,在公路建设初期已经向受益村庄筹集了资金,再次筹集资金比较困难。资金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开展。有些地区的公路由于年久失修,导致瓜果蔬菜运输到外面已经腐烂,给农民造成了经济损失。第四,落实生态养护政策不容易。在农村公路养护过程中受到资金、人员、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制约,很难落实生态养护,有些养护单位由于管理政策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养护过程中的废土渣随地堆放,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创新农村公路管养机制

2.1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农村公路的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但对于后建设时期的农村公路管理工作,方方面面普遍重视不够。农村公路的管理工作必须突出“三个结合”:一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积极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沿线乡、镇、村的支持,力争将农村公路管养与文明村镇创建、“千村示范、百村整治”等新农村建设有效载体相结合;二是与建设平安县(市)、平安乡镇结合,针对农村公路建设后通行条件改观但安全设施设置不够健全的实际,将农村公路的管理纳入到平安县市、平安乡镇的建设中去,摆上党委政府议事日程;三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的中心工作,作为其中重要内容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公路的支撑,加强农村公路的管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大力推广生态养护和预防性养护

在专业养护方面,注重生态养护。通过修筑拦水埂、跌水坎等措施,预防和治理路基冲缺和水沟及边坡的冲刷问题,同时绿化、美化路基和边坡;通过加强对桥涵、构造物的检查、防护,确保桥涵及沿河路堤挡墙驳岸等构造物完好;通过经常清理边沟、清理涵洞,保证排水通畅,杜绝水漫路面;通过做好路肩培筑工作,有效处理好路肩积水问题,充分发挥小挖机及多功能机械的优势,清挖“假水沟死水沟及断头沟”,培筑土路肩,并用冲击夯和平板夯夯实,切实做到全面养护,提升路容路貌。

2.3建立专业和协管结合的路政管理机制

根据我国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特点,除了依托乡镇政府建立公路养护管理站,还可以建立基层路政队伍,增加一线管理力量,实现日常管理和公路路政管理机制相结合,同时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乡镇干部积极调动公路沿线群众的爱路意识,共同创新公路管理的和谐局面。例如,通过引导农村公路的受益村,并因地制宜的制定出科学的公路养护制度,并设立相应的公示盘,时刻提醒村民要爱路护路。各乡镇根据当地的公路养护情况,聘请专业的工作能力强的公路养护人员作为公路监督员,遇到违反公路管理制度的情况应该及时进行制止,并把相关信息反馈给公路管理部门。在公路上显眼的位置设置宣传牌,让公路沿线的群众都能够懂得爱护公路的重要性,积极举报公路违法行为,增强群众的公路主人翁意识,积极地保护公路。

2.4打造标准化的农村公路养护站所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的规范化直接影响到公路养护工作的开展。目前农村公路管理站的站长基本是由乡镇分管领导兼任,他们对建立和推行规范化的公路管理制度十分支持,积极地提供场所、设备、人员等,并积极落实国家相关的公路养护政策,为公路养护工作的科学落实提供牢固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养护工作的效果。

2.5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公路养护队伍

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开展的核心力量是一支合格的素质高的养护队伍。根据当前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公路养护部门可以实行分段承包的养护方式,选择合适的承包人。所选择的承包人必须是公路所在村委集体推荐,最后由公路养护部门最终确定。作为承包人来说,必须是农村公路的受益人,必须拥有强烈的责任心,能够针对日常养护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毕竟承包人对公路养护工作还不是很熟悉,所以作为公路养护单位应该积极组织培训工作,由乡镇领导召集养护人员,由公路养护部门提供相应的培训教材和师资。除了定期培训之外,公路养护部门还应该定期派专业的养护人员到不同公路分段养护地点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并帮助公路管理站建立全面的公路养护档案,制定保养计划,通过采取科学的养护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的质量。

2.6规范实施养护考核

为了确保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质量,必须在了解当地的公路建设情况以及确定养护管理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地建立健全承包人的考核机制。当地政府也应该把公路养护工作纳入到工作规划考核中,并作为交通部门按照季度的考核工作之一,同时把考核结果和经费补助挂钩,乡镇部门也需要对养护情况进行调查,抽查养护人员的出勤情况,并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在农村公路上设置管理人员公示牌,并明确表明相关责任人的具体信息,一旦养护结果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那么就要具体落实到人,当地的群众也可以加入到监督工作中来,共同做好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延长农村公路的使用年限。

作者:黄守义 单位:桂林市公路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李丽,刘艳娜,徐星.农村公路财政资金转移支付方式[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2(1).

[2]陈明宪.农村公路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湖湘三农论坛,2009(6).

农村生态经济篇4

关键词:生态农业;西充;农村经济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环境统筹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原理,并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技术,因地制宜的将渔、林、农等第一产业有效的组合、配置,借助于生态工程技术,不仅促进农业的有序、稳步的发展,也促进了环境的保护。西充县域面积1108平方公里,现辖47个乡镇,总人口68万人,农业人口59.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2%,是典型的农业县。全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无任何工业污染项目。西充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西充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支撑。发展生态农业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有效的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协同发展。

一、西充县农村经济及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一)西充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农业经济也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之中。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西充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西充县农产品质量不高。西充县农业经济近些年发展效果十分明显,但在农产品的供给方面依然存在季节性、地区性以及结构性的过剩,且农产品的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生产技术、设施落后,农产品的深加工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由于农产品的质量不高,且长期处于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严重制约着西充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业生产以小农经济为主,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众所周知,农业分散经营效益较差,不能产生规模效应。但长期以来西充受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影响,农民为了自身生活所需,不得不以小农经营的方式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劳作,使得农业生产远远没有实现规模化发展。由于农业生产效益较差,长期以来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大规模向经济发达地区输出,这为西充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三,农业投入不足的同时,也存在结构调整滞后的现象。一方面,农民受制于资金及效益的限制,导致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对农业的投资较为缺乏。另一方面,西充县农业生产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也较为明显,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还未成熟。农产品生产以自销为主,还远远没有形成外销的局面,这也导致了农产品市场外向型拓展面临重重困难。

(二)西充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西充县也认识到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总体而言,西充县生态农业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生态农业在西充县虽然属于新生事物,但已经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根据资料记载,西充县生态农业开展在2005年以后,但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内,生态农业在西充县就显示出了其巨大的生命力,一批批的生态农业企业不断涌现,一批批生态农业示范区已完成规划设计,如龙兴、丰慧、百科、双龙农牧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其次,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西充是省级贫困县,财政资金十分有限,因而在生态农业的投入上仍显不足,投资效益依然不高;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健全,产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生态农业在西充县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态农业结构脆弱等问题。

二、西充县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思考

发展生态农业应充分发挥丘区自然生态和农业资源优势,实施“出位发展”策略,消除丘区区位劣势和产业水平低的瓶颈制约,统筹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农民增收难题,努力探索西充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为丘区农业县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解放思想,准确定位是丘区农业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提条件。资源和技术的匮乏,基础和区位的劣势,使丘区农业县在与发达地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丘区农业县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大胆解放思想,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放眼国际国内需求,寻求符合自身实际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要围绕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总体目标,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编制完成示范区总体规划。按照“有机生态循环、基础设施配套、新村综合示范”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界线,突出与新农村、农业产业、交通基础等建设以及土地利用、乡村旅游等规划统筹衔接,分项制定产业培育、基础配套、村落民居建设等实施规划,着力提升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打造现代农业农村综合示范样板。

突出优势,协调三产是丘区农业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出路。传统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不足以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丘区农业县必须突出区域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并围绕产业链做项目,形成“以工带农、以农促工、三产互动、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巧借外力,招商引资是丘区农业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丘区农业县经济基础差、发展后劲不足,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要在低水平上取得快速发展极为不易。必须紧紧抓住招商引资这个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以开放的意识、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积极引进企业、资金、技术和人才,借助外力求得快速发展。

总而言之,对于西充县而言,生态农业虽然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但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生态农业强有力的生命力也初步显现,未来如何实现西充县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是重要的战略之一,为此生态农业必须在发展中找不足,并不断的优化与改进,最终实现生态农业稳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更好地助推西充县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

三、发展生态农业,助推西充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首先,提高认识,重视生态农业发展。目前,四川正处在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期,这也给西充县生态农业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为此西充县各级领导必须提高对生态农业的认识,要基于战略的高度,将生态农业的发展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将生态农业的发展列入到重要的议事议程上。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农业,提高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助推生态农业在西充的发展,进而更好地推动西充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生态农业发展速度。虽然生态农业在西充县发展历史不长,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并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生态农业科研成果,但受限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在西充的发展范围有待拓展、发展深度有待提高。表现在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为此本文建议在西充县的不同地域,要结合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的开展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以及不同形态的生态农业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为生态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提供理论、实践的双向支撑。

第三,坚持创新,强化技术服务。要将生态农业的发展统一在国家相关的战略、政策之下,提升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创新体制机制,将农业科技人员赶到生态农业发展的主战场上,进行生态农业的技术攻关;利用各种渠道筹措资金,由政府牵头组建县级生态农业开发基金,在人财物方面给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将生产要素、技术以及产品销售相互结合,确保生态农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西充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 原宝东.农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02):43-44.

[2] 任艳萍.建设新农村应加快发展生态农业――阳城县生态农业园区调查与思考[J].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年会,2013(02):213-215.

农村生态经济篇5

关键词:矿山农村经济 生态农业 财政政策 扶持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村级集体经济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仅是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经济任务,也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实现基层社会持续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樟村坪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地处宜昌市夷陵区北部山区,矿产资源丰富,被称为“中国磷矿之乡”。近年来,该镇充分利用其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研究探索多种渠道、多种途径,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该镇矿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村级集体经济原有的收入渠道趋于萎缩,缺乏新的稳定的收入来源;一些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缓慢,而支出刚性很难抑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一些村集体经营管理不善,债务沉重的问题比较突出;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思想认识、政策措施还不到位等等。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樟村坪镇的部分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影响了村级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创新思路发展矿区村级集体经济,已经成为樟村坪镇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樟村坪镇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扶持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充足的人力资金为支撑,离不开政府财政资金的大力扶持,政府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没有政府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将举步维艰。为此,樟村坪应该深入分析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的方面,立足地方特色实行生态农业项目化,充分争取扶持资金财政性,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樟村坪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条件。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应该结合樟村坪农业发展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生产经营项目,依靠特色农业和优势产品占领市场。

政府应该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服务,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除此外,还应该积极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效利用集体土地资源,并在法律、政策许可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放宽村集体土地资源开发经营的限制;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盘活集体资产,提高利用现有集体资产开发经营的创收能力,政府要在项目审批、项目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切实的扶持和支持。

(二)积极申报农业项目,争取政府财政扶持

生态农业项目是政府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的项目,具有严格的项目申报方式和程序,需要提供完整的项目申报材料等,是一项极为严格而复杂的大事情,而项目申报是获取农业项目发展资金不可逾越的一环。因此,樟村坪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还必须做好生态农业项目申报,以便争取更多的政府财政项目扶持资金;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减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负担。

一是严格按照项目申报要求,积极申报生态农业项目。为了生态农业项目申报成功,争取到更多的政府财政扶持资金,樟村坪镇应该高度重视生态项目申报,并将其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按照生态农业项目的具体申报程序及要求,积极申报生态农业项目。首先,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农业项目申报,并将该项目申报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其次,要深入研究生态农业项目申报的相关政策文件,明确该项目申报的程序、方式、关键点及难点等所在,为生态农业项目的申报工作的做好充分准备。然后,立足当地农业发展实际,结合生态农业项目申报的具体要求,精心组织专人编写生态农业项目申报材料,并认真听取专家的有关意见,确保项目申报材料科学规范。

农村生态经济篇6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区域竞争 公共服务均等化 供给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5-0057-08

[作者简介]江永清(1976—),男,湖北大冶人,管理学博士,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基层政府治理研究(南昌 330045)。

[基金项目]江西省“十二五”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研究”(11GL40)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A Situation Analysis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Supply in the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Author: Jiang Yongqing

Abstract: From the angle of the new pattern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ew situation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supply in the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furthers to analyze the new tasks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supply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the years to come, and discusses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innovation in supply mechanism brought about by the new situation and the new tasks.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situation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supply in the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is relatively serious, with the main pressure not from national public service planning requirements, but from regional competition pressure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 target location for taking the lead in China.

Key word: the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regional competition;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innovation in supply mechanism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的新形势

(一)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看,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区域间政府竞争的重要部分,而农村公共服务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优势已经成为区域政府必须争取的竞争优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出现板块多元化,国家近年来已经批准的各类区域规划已达21个之多,区域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竞争,更重要的是政府服务能力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将会削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争取国家支持和资源保障力度,也意味着各区域先行先试的创新和发展成果将成为进一步争取政策支持的前提条件。

(二)从中部地区看,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经济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在农业和农村公共服务方面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的竞争对手。下面以长株潭为例进行比较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我国中南部,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所辖行政区域为主体,国土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1325.6万人,2007年12月,被国家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①

十二五期间,长株潭城市群在完善公共服务方面提出了许多重大的政策举措,从长株潭城市群确立的发展战略看,农村公共服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超前性,相比之下2013年的各项目标和标准已经达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二五”规划的水平。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公共服务的标准和体系要立足于国家的整体部署,积极参照周边区域的规划和标准,根据省情进行及时的调整,否则走在全国前列并产生示范的功效和意义就要打折扣。

(三)从我国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生态经济区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比较效应,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公共服务形成一定的挑战。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②

农村生态经济篇7

1、转变发展观念,完善建.设体系

第一,要加大现代生态农业宣传,使山东省群众尤其是农民能够更好地认识生态农业。为此,要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形式,综合使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在山东省普及生态农业技术和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知识与法律法规,以便当地农民能够转变传统观念,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意识,培养绿色消费和清洁生产等习惯[1]。第二,要建立科学发展观念,加强理论整合与创新。例如,可以对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经济学以及农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进行整合、创新,并综合山东省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现状进行优化、完善,以便构建的农业理论体系既顺应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形势,又符合山东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从而确保山东省能够有序开展现代生态农业活动,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要积极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尤其要合理借鉴关于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在学习借鉴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山东省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免因理论脱离实际情况,产生消极作用,甚至妨碍生态农业建设。第四,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核算体系,优化成本核算制度,并努力将我国制定的绿色GDP统计政策落到实处,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采取积极措施建立系统、全面的经济评价体系,促使生态农业朝着健康、可量化的方向发展。

2、重视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进程

第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与生态农业发展相匹配的政策体系。现代生态农业对物力、人力、财力以及科技力有着相对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进程,必须重视前期投入。山东省生态农业具有起点低、经济效益薄弱、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发展层次低等特点,这都要求山东各级政府重视制约因素,通过学习优秀经验结合当地情况,增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以及相关工程建设等。第二,要重视机制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并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激励机制,促进当地企业、单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来,通过水土保护、植树绿化等一系列的农业综合开发行动,促进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第三,要加强对当地环境污染的控制,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使用有机肥与无毒副作用的生物肥料,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相关化学物的使用,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通过控制减少污染,加强生态防护林等体系的建设,控制山东省水土流失的现状,并实现生态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另外,要实现生态农业的标准化发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从而有效发挥标准化的积极作用,指导山东省生态农业朝着有序方向发展。

3、深化技术创新,夯实技术基础

第一,要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持,深化技术创新,不断夯实生态农业技术基础,促进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通过建立多种生态农业科技投资体系,为当地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提供有效的经济保障。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收益机制,实现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第二,传统农业的优秀技术要加以改进与创新,促进传统技术的有效利用与发展。山东省传统农业发展基础浓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要对传统农业进行有效的继承发展。第三,要对生态农业技术进行有效推广,丰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渠道,建立全面的推广体系,培养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从而促进山东省生态农业技术成果利用率的提升[2]。

4、增强农民素质,构建多重模式

第一,要重视农民素质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促进生态农业的长远发展。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加强农民文化技术修养的积累,促进山东省农民文化技术素质的全面有效提升。第二,要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指导农民进行科学饲养、科学施肥施药,从而实现科学耕作,生态种植,促进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提升生态农业的技术成果转化率。第三,要有效发挥山东省优秀的农业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构建生态农业发展的多重模式。首先,要不断优化生态农业发展结构,调整山东省农业种植业结构,促进优质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多种方式经营。其次,要将水土保持与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山东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发展。

结语

农村生态经济篇8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了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的不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生态承载能力下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严重背离了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衷。基于生态模式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社会一经济一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是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法治为主体依托的发展模式,是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新农村的理想模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农村社会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农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模式是以低技术含量和高能源投入、高资源能耗、高环境污染、高生态破坏为特征的“一低四高”粗放型增长模式。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同时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建设和发展生态型新农村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

一、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1 生态型新农村的基本内涵。生态型新农村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乡村集聚地,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态景观学的基本规律。研究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资源的利用方式,探讨农村自然生态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在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对农村社会一经济一生态系统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农村生态经济、环境、文化、法治的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

2 生态型新农村的基本特性。生态型新农村是以实现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生态的合理承栽为发展基础,同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以农村环境与发展相互促进的生态型长效增收机制为核。以实现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方向。(2)以生态经济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工业、生态产业园区等农村生态产业链,强调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以实现农村环境与发展相互促进的生态型长效增收机制。(3)以生态环境的优化为重点,在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村容规划、乡镇企业发展、能源的循环利用上运用生态系统学、循环经济学、生态景观学、系统工程学,实现居住环境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的人居乡村。(4)以建设生态文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为目标,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之间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型新农村发展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其强调在发展农村生态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产业链的合理配套,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强调在生态机制、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对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改进,它扬弃了只注重经济发展不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唯经济的传统农村发展模式,转向兼顾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发展。注重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种农村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二、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模式

生态型新农村的模式就是围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整体效益,以农村环境与发展相互促进的生态型长效增收机制为核心来指导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生态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因地制宜地进行全面生态化的建设,实现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的理想目标。具体来讲,生态型新农村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就是把清洁生产、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等相关经济理论置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框架中,发展生态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生态乡镇工业和生态产业园区等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根据“统一、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生态观光农业又称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它是在充分运用已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以生态学、景观学和经济学原理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规划、设计、施工,把农田建设、农艺管理、产品生产、原料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达到增加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向游客提供高质量观光旅游的目的。由于它注重高科技投入和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因此,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观光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单一经营思想,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密切城乡交流,促进城乡一体化。在有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的农村发展生态工业要对乡镇企业或村办企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按照生态产业学的原理和方法组建生态工业国区。

2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发展模式。生态环境模式是以农村、农民、农户庭院为依托,以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配套利用为纽带,通过改厕、改圈、改房、改水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农业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沼气池的使用,形成农户层面上的物质利用、能量转换和能流、物流的良性循环,达到农村家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到农村庭院配置模式、村落整体规划、排污基础设施的建设、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和设施管理技能、综合生产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卫生与环保知识的普及等,是一项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

3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制度模式。农村生态制度实际上是制度的全面生态化,是基于农村生态效益的长期性与农户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矛盾,农村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公共性与农民经济利益的内部性矛盾,围绕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免受破坏和污染的法律、法规和各种制度安排,主要包括:(1)农村污染防治体系的建立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用法律和行政管理手段来协调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环境改善的相互促进的生态型长效增收机制。(2)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要求,积极推动乡镇机构、镇财政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农村医疗制度、粮食流通、征地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金融改革,以及户籍制度、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及其他配套改革,进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发展建设的新体制、新机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和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3)农村经济改革、体制改革的全面生态化。新的经济制度、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建立都要在保证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实现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发展。

4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化模式。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

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对农民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习惯、环境行为按照生态型的原则进行规范,培养节约型的生活习惯。提倡废旧物的二次回收循环利用,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三、建设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

1 在农村社会中倡导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清洁生产的实质是循环经济,强调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我国农村必须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抓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在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调整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代之以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步将“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转型到“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环状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经济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战略。

2 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人居环境。村建设科学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性工作,是生态人居环境的基础。各地要根据各自的社会经济、人口密度、自然资源等条件,确定一个合理的建设规模,发展速度要循序渐进,既不可搞事事盲从的生搬硬套,也不能追求脱离实际的标新立异。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公众参与意识,要因地制宜定方案。坚持不懈抓落实,逐步完善村庄生产和生活设施,为建设小康生态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地方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3 加大农村生态制度、生态意识、生态政策、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建设生态文明村。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不仅要有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的基础。还必须有生态意识、生态文化、生态政策、生态制度的支撑。广大农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以及生态意识、文化还相对滞后,因此,一方面要制定类似于《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农药环境安全管理条例》等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门性法规,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生态意识、生态文化的引导和宣传,多渠道、多途径宣传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使生态观念、生态文化深入人心。

上一篇: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地下采矿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