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行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0-04 21:43:33

融资担保行业前景

融资担保行业前景篇1

关键词:银行风险承担;前景理论;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其于银行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在全球范围内时有发生,学者们(Calomiris, 1990; Kaminsky & Rienhart, 1996; Demirgü-Kunt et al,2005; Dewatripont et al, 2010)以不同视角探索了金融危机及银行危机发生的机理,得出一致结论:商业银行的过度风险承担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因素。以此次金融危机为例,2003年到2007年期间,银行机构通过高杠杆的使用,大量借入短期、低成本资金,投入到长期、流动性差的风险资产中,最终导致过度风险(excessive risk),因此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risk-taking)是金融和经济脆弱性的根源。面对银行债务担保引发的巨大风险敞口,西方政府进退两难。

此次金融危机,我国银行业并没有受到较大冲击,这能否说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较小?事实和经验证据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业目前面临自身特殊的风险承担特征。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期间投放巨额信贷,违约风险进一步凸显,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不断上升。其次,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行为模式和风险暴露具有较高的同质性,进一步增加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李文泓,2009)。再次,我国仍然停留在隐性存款保险层面,即公众认为国家会对银行所有的经营失败买单,而实际中政府也几乎承担无限责任的隐性存款担保。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加大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为整个社会金融、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问题,已日渐引起了我国学者们的重视,目前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外部环境(货币政策、资本监管政策)和内部治理结构(大股东控制能力、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高管特征等)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张雪兰和何德旭(2012)利用2000-2010年间我国金融经济数据,实证检验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证实货币政策立场显著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并且受银行异质性特征的影响。陈其安和黄悦悦(2011)以14家上市银行2007-2010年季度数据为样本,以超额资本充足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政府监管指标,实证检验了政府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发现超额资本充足率和银行规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孔德兰和董金(2008)选取2000-2007年5家上市银行数据,从公司治理角度,即大股东控制能力、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资本充足率等方面考察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证实公司治理中各因素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影响,但是影响存在差异。吴成颂等(2014)以2002-2011年13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银行高管特征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结果表明银行高管特征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结果不一致。其中,银行高管学历与银行风险呈正相关,银行高管学历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呈现显著性倒U型关系,银行高管任期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存在不显著的U型关系。

与上述文献的研究视角不同,本文拟从银行收益与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入手,以前景理论为基础,利用我国商业银行微观数据,实证检验收益能不能成为抑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工具,并最终给出政策建议。

二、理论及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收益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投资组合理论、资本市场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以及最新发展的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

(一)早期银行风险承担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早期的银行风险承担与收益之间的关系非常直观(Knight,1921)。投资者如果选择了风险承担相对高的投资,那么就必须存在一个相对较高的预期回报作为补偿。基于此,预期回报的上下限既不能为负,也不能是无限的。Bernoulli(1954)经过检验最终证实风险承担与收益的关系取决于损失的维度。也就是说,当投资的可能损失越大时,投资者就越不愿意继续进行投资,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逐渐增加。另外,每个投资者对于预期收益都有一个不可观测的最大效用值,而投资者风险厌恶取决于这些不可观测的个人效用水平。

此后,关于风险厌恶和效用方程的研究构成了微观金融理论的核心,并且逐渐扩展至投资者行为和债券市场。Markowitz(1952)的《证券组合选择》提供了一种根据各种证券风险程度提升总体收益的证券组合方法,标志着现代金融投资理论由此开端。该理论同样引入了方差和均值的思想,即利用均值衡量收益,用方差(标准差)度量风险。假设有N种资产可供投资,那么任意一组组合将对应相应的均值和方差,即收益和风险。利用图形表示,则图1中ABC区域内任意一点代表一种资产组合,投资者的目标是收益既定时风险最小,或者风险既定时收益最大。如图1所示,曲线AB满足上述要求,本文称之为效率边界。效率边界上不同点反映了投资者不同的投资偏好。如选择A点代表该投资者具有较强的风险承担动机,选择B点则表示该投资者具有明显的风险厌恶倾向。

继Markwitz后,Sharp(1964)提出若存在一种无风险资产①,则投资者的最佳选择不再是效率边界,而是资产市场线,即图2中相切于效率边界的直线。

基于资产组合理论,Fama & French(1992)假设风险与收益具有正向的线性关系,这一假设符合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偏好和愿意在既定收益下承担相应风险的理论,当前仍然适用。

(二)前景理论与银行风险承担

现代金融理论普遍接受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不断更新自己的决策知识等假设之上,然而实践中人们的投资决策并非如此。另外,现代金融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是建立在有效的市场竞争基础之上的,而大量研究证实非理性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往往能够取得比理性投资者更高的收益。为了解释现代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市场异象,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放松对理性经济人约束的条件下,以心理学为基础,通过刻画金融机构行为的特征来研究其决策过程。其中,通过修正最大主观期望效用重点研究投资者偏好和风险选择的理论是Kahneman与Tversky(1979,1992)提出的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最大的成功在于将来自于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经济学当中,利用实验对不确定情况下人为判断和决策进行研究和解释。

前景理论是一个描述性范式的决策模型,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级两个过程。在编辑过程阶段,个体凭借框架和参照点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依赖价值函数和主观概率的权重函数对信息予以判断。价值函数是经验型的,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好的;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收益更加敏感。前景理论也可以利用五大效应加以描述(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效应,前景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公司治理理论认为投资者的偏好是固定的,而前景理论中投资者的偏好会随着参照点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前景理论改变了风险分析模式,提出投资者实际厌恶的是损失而并非风险。

前景理论在解释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中提供了不同于现代金融理论②的思路。前景理论从人的主观判断特别是对风险的感知状况出发,可更有效地探索和了解风险决策过程。特别地,风险决策中的信贷审批和贷款期限决定因素中,信贷人员的经验和判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前景理论“为了更好地探索和了解风险决策过程,所以参与到行为中”的研究方法类似于中国传统思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前景理论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中的研究主要是风险态度与参照点在风险承担动机中的应用。Fishburn(1977)从理论上证实了在投资组合配置上应该采用一种替代风险中性的分析模型,将风险定义为低于特定目标的分布。根据前景理论,如果低于特定目标,决策制定者是风险偏好型的,如果高于特定目标,决策制定者变成了风险厌恶型的。与Fishburn(1977)不同,更多的学者从实证角度对前景理论进行验证。Fiegenbaum & Toman(1988)以美国85个不同行业的3 300家企业为样本,通过会计数据确定了基准回报值作为中位数,将公司分为两组,最终证实与前景理论预测完全吻合。Johnson(1994)对1970-1989年间美国商业银行进行测算,得出结论美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符合下述情况:如果其收益低于既定目标,则银行更加偏好风险。Godlewski(2006)选择了11个新兴市场国家的894家银行作为样本,通过不同变量对风险和收入进行测算,最终发现高于既定目标水平的银行表现出更高的风险厌恶,但低于既定目标水平的银行不一定是风险偏好型的。Nahila & Boujelbene(2012)通过对1999-2008年间10家突尼斯商业银行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论证了前景理论是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重要决定因素――低于目标水平的商业银行更加愿意从事追求风险的行为,而高于目标水平的商业银行表现得更加风险厌恶。Alam & Kin(2012)利用2000-2010年795家伊斯兰商业银行样本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支撑了前景理论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方面中发挥的作用。

三、实证设计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机构对于风险承担的态度取决于未来收益状况。如果未来收益是确定的,那么机构会更加厌恶风险;而如果未来损失是确定的,那么机构则会更加偏好风险。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决策中,参照点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前景理论中的“参照点效应”。本节将采用前景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进行测算。

(一)模型设计

根据Fishburn(1977)对于样本银行的风险偏好测算,风险不完全是预期收益的分布,而是距离目标收入的方程,即:

R(t)=∫t-∞(t-x)αdF(x)

其中,R(t)是风险的测量;t是指目标水平;α是指目标偏离的敏感程度,α>0;F(x)是关于X的概率密度函数。

根据前景理论,R(t)是对低于目标结果的风险承担可能性的测算。α测算银行对于低于目标结果的态度,如果其处于(0,1)之间,低于目标结果的银行会做出更高风险承担的决策;而如果α大于1,则银行会更加风险厌恶。

根据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利用Fiegenbaum(1900)提出的实证模型,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进行实证检验。模型如下:

RISKb=αh+βhRETURNb+εb,如果b属于

高盈利组(h)

RISKb=αl+βlRETURNb+εb,如果b属于

低盈利组(l)

其中,b代表银行(b=1,2,…,97),h和l分别代表高盈利组和低盈利组,α是常数项,βh和βl是高盈利银行和低盈利银行有关风险与收益关系的系数。

(二)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本文采用97家商业银行2003-2013年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数据来源于Bankscope数据库和各银行年报。

在前景理论中,商业银行的收益和风险指标决定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其中,在收益变量的选择上,本文主要采用资产收益率(ROA)指标来衡量每单位资产创造多少利润,体现银行运用其全部资金获取利润的能力;净资产收益率(ROE)指标主要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力;股东权益比率(Equity To Asset,E/A)是股东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资产中有多少是所有者投入的。同时,本文采用净利息差和营业收入比来衡量商业银行收入和信贷行为。NIM和NIRAA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盈利能力的指标,其中NIM是利息净收入与总生息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NIRAA是利息净收入与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二者数值越高,反映银行获利能力越强。

风险指标变量中,本文选择了不良贷款率(Non Performing Loans/Gross Loans,NPL),这一指标主要反映商业银行低质量贷款的比重,通常用来测算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一旦银行发生不计后果的借贷以及借款者进行高风险的投资,不良贷款会迅速地上升。不良贷款上升代表银行贷款审查的无效、贷款评估的错误判断、贷款信息披露的缺乏。拨贷比(Loan Losses Reserves/ Gross Loans,LLRGL)是坏账准备金占总贷款的比重,可以反映管理层风险态度以及改变银行利润率的拨备情况。该比值越高,代表商业银行坏账准备金越高,因此商业银行拥有越高的风险承担状况。信贷资产比(Net Loan/Total Asset, NLTA,NLTA)比值越高,表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越大,相应盈利越高。

(三)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

首先,根据收益变量对样本进行分类。在划分标准上,本文采用了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方式,即利用中位数将样本划分为高收益类银行和低收益类银行。然后,分别对两组银行的风险和收益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前景理论中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βl系数应该为负,βh的符号应该与βl的符号相反,且|βl|>|βh|。也就是说,如果实证结果证实βh>βl>0,且|βl|>|βh|,即可证实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可以用前景理论解释,低收益商业银行比高收益商业银行拥有更加强烈的风险承担动机。

表3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低收益组的βl符号基本与预期符合,且全部在1%水平上显著,证明我国低收益商业银行的风险与收益呈现负相关,具有较强的风险承担动机,表现为风险偏好。高收益组的βh系数符号基本与低收益组商业银行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实现了高收益的商业银行并没有表现出风险厌恶,而是同样呈现风险偏好的特征。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中的高收益类商业银行的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并不符合前景理论,高风险偏好特征明显。

另外,低收益组|βl|均值为259,中位数为111;高收益组|βh|均值为212,中位数为054。显然,|βl|>|βh|,即低收益组商业银行比高收益组商业银行具有更加陡峭的风险收益关系。换言之,低收益商业银行表现出比高收益银行更强烈的风险承担行为,这一点符合前景理论的预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样本中R2较低,最低的只有015。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看,样本容量大于30时,R2的要求可以相应降低。本文中,5组收益指标和3组风险指标的样本均在600左右,所以不能片面强调拟合优度,可以将F值与R2共同考察。考虑到F值较大,且均大于临界值,可认为模型中风险与收益之间的线性关系成立。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证实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利用ROE作为收益标准,将我国商业银行划分为高收益商业银行组和低收益商业银行组,再次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对表3和表4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次实证检验结果十分类似。总体而言,低收益类商业银行的系数βl多数显著为负,表明低收益类商业银行风险与收益之间负相关,表现出较大风险偏好动机;高收益类商业银行的系数βh基本上与低收益类商业银行保持一致,表明高收益类商业银行的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并不符合前景理论,同样表现出高风险偏好。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呈现出的风险承担行为,既有与前景理论一致的地方(低收益银行的风险承担表现),也有与前景理论不相符的地方(高收益银行的风险承担表现)。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收益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与国外银行相比,收益仍然无法构成我国商业银行的硬约束,“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尚不能完全实现,即高收益银行不能表现出风险承担的自我抑制,而是同低收益银行一样,仍然保持较高的风险承担动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承载的更多是国家信用。一方面,我国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出现的风险,大部分处理结果均是接管、收购或者救助,部分采取清算和关闭撤销的处理方式后,又得到不同程度的中国人民银行注资或者地方财政支持。甚至一些银行出现的人为操作性风险,最终也由政府买单,大大违背了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经营理念。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资本监管标准的严格与监管执行的温和形成强烈反差。2004年至2006年三年过渡期中,银监会对资本充足率未达标的银行纠正整改措施不够。2006年底,达标银行资产仅占银行总资产的77%。直到2009年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才全部达标,这已经距离1995年《商业银行法》中提出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过去了整整14年。(2)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仍然未能根本改变传统的以利息收入为主的收入模式。尽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不断增加,但是利息净收入仍然占据65%左右,有的商业银行比例更高。收入模式的同质导致商业银行在业务设计和产品创新上呈现同质化特征,这是高收益银行与低收益银行实证结果出现趋同性的主要原因。

针对上述结论,我们建议:首先,鉴于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较强的风险承担动机,加上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尚未显性化,必须通过外部约束商业银行尤其是高收益银行的风险承担。其次,加快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条件,还可为民营和小型金融机构创造一个与大型金融机构公平竞争的竞争环境,推动民营银行等中小银行的发展,增加金融服务供给,缓解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面临的融资约束,同时还有助于防止商业银行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最后,通过银行业务多样化,打破银行业务同质化趋势,建立收益约束银行风险承担的机制。

注释:

①无风险资产指收益率为正,风险为零的资产。

②现代金融理论认为过度风险承担行为大多是由公司治理机制无效,银行资本监管无力,过度市场竞争和制度法律环境恶劣等原因造成的。

参考文献:

[1]Alam.N, & Kin.B.T. Risk-taking behaviour of Islamic banks: application of prospect theory[J].Qualitative Research in Financial Markets, 2012(4):156-164.

[2]Bernoulli D.Exposition of a new theory on the measurement of risk[J].Econometrica, 1954(1):22-36.

[3]Calomiris.Is deposit insurance necessar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90(2):283-295.

[4]Demirgü-Kunt, KaracaovaliB, & LaevenL.Deposit Insurance around the World: A Comprehensive Database[J].World Bank Policy Working Paper, 2005(4)

[5]Dwatripont M, Rochet.J & Tirole.J. Balancing the Banks: Global Lessons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M].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

[6]FamaE.F, & FrenchK.R. 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e, 1992(2): 427-462.

[7]Fiegenbaum A, & TomanH. Attitude toward risk and the risk-return paradox: Prospect theory explan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8(1): 337-363.

[8]Fishburn P.C. Mean-risk analysis with risk associated with below-target retur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 1977(2): 126-166.

[9]Godlewski C.J. Regulatory and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for Credit risk taking and Bank′s default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cs: a two step approach[J].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 finances, 2006(5): 183-206.

[10]Johnson.H.J, Prospect theory in the commercial banking industry[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Strategic Decisions, 1994(7):73-89.

[11]Kahneman D, & A.Tversky. 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3): 263-291.

[12]Kaminsky, & Rienhart. The twin crisis:The causes of banking and balance of payment problem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6):473-501.

[13]Knight,F.H.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M].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21.

[14]Markowitz H.M. Portfolio selection[J]. Journal of Finance, 1952(3): 77-91.

[15]Nahila Z, & BoujelbeneY. Prospect theory and Tunisian Banks′ risk-taking[J].The IUP of Behavioral Finance, 2012(3):19-26.

[16]Sharp W.F. 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J].Journal of Finance, 1964(9):425-442.

[17]陈其安,黄悦悦.政府监管、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J].金融论坛, 2011(10):56-61.

[18]孔德兰,董金.公司治理机制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11):38-42.

[19]李文泓.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逆周期政策的探讨[J].金融研究, 2009(7):7-24.

[20]张雪兰,何德旭.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2000-2010)[J].经济研究, 2012(5):31-44.

A Study on the Commercial Banks′ Risk Taking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Theory

LIU Qing-yun1, YANG You-zhen2

(1.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 Taiyuan 030006,China;

2.Faculty of Finance& Banking,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 Taiyuan 030006, China )

Abstract:Based on perspective theory, this paper tests whether the banks risk is consistent of the perspective theory or not by the samples of 97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from 2003 to 2013.The results show because the commercial banks cannot fully realize the “self-management, self-risk, self-financing, self-restraint” , revenue cannot fully become an effective tool to inhibit commercial bank risk-taking, especially compared with foreign banks. Therefore, our high-yield commercial banks cannot exhibite the self-restraint of risk, but keep high risk motivations just as the low-yields commercial banks. This shows the mechanism about internal risk control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we must rely on the external financial regulation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financial security and stability.

融资担保行业前景篇2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公司 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

一、《暂行办法》的立法背景

(一)宏观背景

1.国家格外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纵观近10年来的国家宏观大政,如果把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看作是一个分水岭,那么在金融危机前,政府心存侥幸地认为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或许可以让位于其他重大工作,但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当面临“工厂倒闭潮”、“民工失业潮”的时候,猛然惊醒: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丝毫不能懈怠,此乃关乎经济发展甚至政治稳定之大事!

2.《中小企业促进法》(2002年6月通过)为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及完善提供了框架。国家在其框架内不断地落实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暂行办法》的出台亦可以看作是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之一环。

(二)微观背景

1.担保机构在数量上发展迅速。担保公司的发展至今已有十余载,截至2008年末统计,担保机构的数量已从2002年的848家发展到4247家,累计为90万户中小企业提供1.75万亿的担保额’,担保业的发展速度可谓迅猛,而相关立法却严重滞后,仅存在财政部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2001]77号)一则依据。

2.担保机构本身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亟待规范、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业务运作规范性差、内部管理松弛、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不足,以及违法违规抽逃资本金和非法经营金融业务等。

综合上述宏观背景与微观背景,出台一部规范担保行业之法规具有现实性以及紧迫性,于是2010年3月8日,《融资性担保公司暂行管理办法》呼之而出。

二、《暂行办法》主要内容评析

(一)《暂行办法》的框架共七章,五十四条

第一章:总则。主要确定了制定目的、经营原则以及相关定义的界定。

第二章:设立、变更和终止。主要规定了设立、变更的行政审批制度、设立条件。

第三章:业务范围。主要规定了具体业务范围和具体禁止行为。

第四章:经营规则和风险控制。核心章节,主要规定诸多风险防范规则。

第五章:监督管理。主要规定监管机关监督担保机构的具体措施。

第六章:法律责任。主要规定监管机构以及融资性担保机构两主体的违法责任。

第七章:附则。主要规定适用范围、制定相关办法的授权、规范整顿等内容。

(二)核心条款解读

1.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概念界定。本办法第二条第2款规定:“本办法所称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在《暂行办法》出台前,主要以财政部2001年3月颁布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对担保行业进行规范,此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是指政府出资(含政府与其他出资人共同出资)设立的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融资担保机构。”这一概念的界定是非常狭窄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担保公司除此之外还可以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这些民营担保公司的各种设立、运作也应参照财政部的规定实施。此次《暂行办法》的出台,使得立法者在释义“融资性担保公司”时,将这些民营担保公司也纳人到了融资性担保公司范围。

2.风险集中度管理之规定。关于风险集中度管理方面,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而财金[2001]77号之第八条则规定:“担保机构对单个企业提供的担保责任金额最高不得超过担保机构自身实收资本的10%”。两者相比而言,可以很明显地看出:(1)《暂行办法》更为详尽的规定了风险集中度控制,包括“对单个被担保人”、“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三个方面,而后者仅有“对单个被担保人”一种情形;(2)另一个核心的不同在于《暂行办法》以“净资产”为基准,而后者以“实收资本”为基准。这是一个较大的变化,反映出立法者对目前担保公司资产的审慎态度。

一个简单的实例可以很明显地说明由“实收资本”到“净资产”的转变所带来的巨大区别。一个民营担保公司当初成立时实收资本为1亿元,但是由于抽逃资金、惨淡经营后,其净资产仅剩下500万元。以“净资产”为基准,它目前能为单个的被担保人提供不高于50万元的担保责任金额,而以“实收资本”为基准,它可以为单个的被担保人提供不高于1000万元的担保责任金额。“50万元”与“1000万元”的对比,显现了“净资产”的玄机,立法者对担保公司的态度也由“净资产”的规定体现出审慎、整顿、从严、监管的宗旨。但是,从合作的角度来看,由商业银行核定担保公司“净资产”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3.风险指标管理之规定。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此规定应为对担保公司业务发展的硬性指标,可以有如下的理解:(1)“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仅指对贷款等业务的担保余额,而是应该包括贷款担保、信用证担保等所有担保公司在业务范围内,也即担保公司对外实际承担的全部保证责任;(2)对于“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的规定,应理解为是担保公司持续经营过程中,担保责任余额的上限,即在任意时点上,担保公司都不应超过该限额;(3)关于“净资产”,上文已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暂行办法》未出台以前,实务操作中担保公司往往为了自身快速发展,盲目承接业务,导致担保责任余额长时间超过实收资本10倍,然后,再通过增资的方式,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这不仅使公司自身承受巨大风险,同时对银行的信贷资金造成巨大风险。相对而言,《暂行办法》出台后,又如何防范担保责任余额长时间超过净资产10倍,然后再通过增资来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与担保机构合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向监管机构收集或自行收集担保公司关于担保责任余额和净资产方面的资料,如果综合分析担保公司担保责任余额高于净资产的10倍,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即便是低于10倍,商业银行还应综合其他信息分析其担保质量。

三、《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工作的影响

(一)有利方面

1.有助于净化商业银行与担保公司之间的合作环境。实务中,多数商业银行与担保公司的合作积极性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担保公司自身信用度不高。造成担保公司信用度不高的因素很多,主要在于设立时的良莠不齐,运作中资本短缺,加之抽逃挪用资本金、关联交

易骗取银行贷款等违规操作,使得商业银行的合作意愿偏低。针对复杂的担保行业,《暂行办法》从担保公司行业准人、业务范围、经营规则和风险控制等方面予以硬性规定,同时配以严厉的监管制度,相信在净化商业银行与担保公司之间的合作环境方面大有裨益。

2.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信贷风险。通常,人们把担保公司比作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桥梁”,如若“桥梁”不够坚固,无人敢在此桥上行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构筑在资本金不实、风险控制机制不够完善的担保公司上,自然安全感匮乏,由此造成的资金借贷受阻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针对这一问题,《暂行办法》第十条设置硬性门槛,规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500万元;第三十六条强化监管部门对融资性担保公司严格的监管责任;第四十条规定监管机构的现场检查职权等等。种种举措加大担保行业的整顿、监察力度,加固“桥梁”,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发展资金,促进其又好又快发展。

(二)不利方面

《暂行办法》的出台虽是进步之举,但也为商业银行今后的工作带来一系列的挑战:上文就《暂行办法》与财金[2001]77号文件中“净资产”与“实收资本”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看似简单的概念替换,将给商业银行工作带来巨大挑战。试问银行将如何核定担保公司的净资产?诚然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要求其按月报送财务报表及对外担保情况,但如何保证其真实性?这是商业银行在当下急需谨慎解决的问题。

四、商业银行对《暂行办法》完善之期待

《暂行办法》的出台,不得不承认是一种进步,但需要指出的是,《暂行办法》并不是完美的,正如其名称所指出的:它只是暂行办法,是在现行阶段对行业实践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还需要接受今后复杂多变的实际工作更加严峻的考验。笔者认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合作方通常为银行,因此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对《暂行办法》提出相关完善建议十分必要。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资信评级制度

资信评级制度是指通过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治理情况、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资本金构成及运用情况、担保业务总体情况等信息进行的综合评价,揭示担保公司的风险,并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信用状况通过评级语言公之于众,让出资者、合作者(银行或其他)得到关于担保公司客观、公正的信息和以解决担保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机制。

不可否认,商业银行与担保公司之间信息是否对称,亦即银行对担保机构信用的认可度,是银行与担保公司能否合作、信用担保功能能否正常发挥的重要前提。实务中,不少商业银行与担保公司的合作积极性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担保公司自身信用度不高,银行除了要审查被担保人的资信,还需审查担保公司的资信,如若能建立起资信评级制度,相信对促进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大有裨益。

(二)完善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违规法律责任。使其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

融资担保行业前景篇3

关键词:融资担保;发展趋势;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5日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3次关注“三农”问题。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以“五大发展”理念解决“三农”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绿色发展和产业融合作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手段。在这一主题之下,资本匹配将成为农业发展完整辅助体系中重要的一块拼图。

国务院《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和农业部《关于推动金融支持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通知》都曾明确指出要加强金融服务对“三农”发展的支持。而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农业发展融资缺渠道、缺经验、缺信用,需要通过融资担保的形式对农业融资,尤其是有需要的首次融资,进行中介服务,通过融资担保公司的专业服务,对农业发展的资源进行整合,对其信用进行评估,并通过其既有渠道为有前景、有技术、有资源的农业项目融资,扶持项目发展。

二、历史沿革

担保是指法律为确保特定的债权人实现债权,以债务人或第三人的信用或者特定财产来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制度。担保法上的担保,又称债权担保、债的担保、债务担保,是一个总括的概念,内涵丰富,外延极广。它是一种承诺,是对担保人和被担保人行为的一种约束。担保具有从属性、自愿性、或然性、产权性和变价性的特点。

当前,我国担保机构形式较多,政府与民间主导共存。一般分为以下三种:(1)政策性担保机构。特征是地方政府或者有政府背景的机构控股或者控制最大股份,董事会和日常经营由政府主导,经营上以推动中小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非盈利性质;(2)商业性担保机构。特征是由企业或者个人出资或者占主要股份,董事会和经营由企业或者个人控制,追求利润最大化,具有商业性;(3)再担保机构。利用自身的信誉和能力为担保机构提供信用增级和担保业务风险分担的机构。

我国担保机构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1993~2000年,探索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属于探索前行,整个担保行业发展缓慢,担保公司少,股本机构主要由政府出资;(2)2001~2010年,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快速发展,担保行业随着政府支持力度加大,民间资本、外国资本的介入,整个行业呈现快速发展,同时无论从政策法规、风险控制、业务管理、行业准入等方面均日趋完善,但相关行业问题也充分的暴露出来;(3)2011~2014年,进入完善阶段。随着七部委《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盒邪旆ā罚ㄒ韵录虺啤栋旆ā罚鎏ǎ各地融资性担保公司整顿工作普遍展开,担保行业步入规范运作、科学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随着相关规范性指导意见出台,整个行业的发展进入了规范和差异化发展阶段;(4)2015年以来,高度重视阶段。2015年8月13日,经审批,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系统规划了通过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国家、省(市)地方各级相继出台政策,反复强调融资担保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作用。

三、中国农业融资担保面临的宏观环境

(一)各级政府大力推动农业融资担保发展。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而融资担保,是普惠金融的重要一环;次年底,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作出了“发展融资担保是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的重要批示,对于融资担保给的定位和作用给予了高度肯定。国发[2015]4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明确支持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的融资担保公司发展,并责成各级政府予以大力支持;早在2010年,银监会就曾联合7部委颁布了银监会令2010年第3号《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办法对融资担保公司的设立终止、业务范围、业务经营、风险控制和监督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范了融资担保市场的秩序,为行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二)经济转型期带来融资压力。2015年,中国GDP 67.67万亿元,增速6.9%,排名世界第二,GDP增幅25年以来首次低于7%,随着实体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中国开始面临经济改革压力,“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吹响了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型的号角;在实体经济改革的浪潮中,第一产业作为当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相当比重的一大产业仍有巨大的潜力尚未发掘出来,与农业转型发展配套的生产业将与之伴随带来一波新的发展周期;与此同时,融资担保作为农业发展最为匹配的金融服务业之一,农业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其在资金服务方面的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在经济环境方面,融资担保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有宏观经济变革需要金融服务支撑的利好,也有企业资产结构变化导致对担保业务需求减小的威胁。

(三)全社会农业融资意识增强。全国农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带动融资意识增强。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农民知识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国家金融知识普及的不断加强,我国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具备金融知识,并尝试采用各类型的融资方式来帮助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农民开始利用融资,尤其是普惠金融,为自己抓住政策窗口,利用外部条件,及时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效率。

(四)农业融资技术不断升级。随着行业规范的不断出台,基于银担合作的金融产品技术不断升级,越来越多融资成本低、投资风险小的金融产品技术不断涌现,使农民能够有更加丰富的融资选择;同时,在金融产品技术之外,互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为融资担保过程中需要的产品体现形式、资产资质审查等环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帮助投融资双方能够更加高效地处理投融资的全流程,提升产品可用性和便利性。

四、中国农业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担保行业的蓬勃兴起,国内担保行业也步入了上升期,各个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数量迅速增加,资本实力不断增强。从全国担保机构数量来看,根据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全国共有融资性担保公司7,898家,在保余额2.74万亿元,其中融资担保在保余额2.34万亿元,担保行业对于促进资金融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缓解“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全国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金统计看,截至2013年末,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资产1.1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6%,总注册资本金快速地增长,体现了我国担保行业资本实力的不断增强。

(二)新增承保规模不断增加,经济效益不断增强。2013年新增担保2.39万亿元,同比增加3,017亿元,增长14.5%,其中新增融资性担保2.05万亿元,同比增加2,448亿元,增长13.6%;2013年末在保余额2.5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833亿元,增长23.1%。其中,融资性担保在保余额2.2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024亿元,增长22.2%。

2013年度担保业务收入474亿元,同比增长20.9%;成本收入比89.6%,同比减少6.0个百分点;缴纳营业税及附加23亿元,同比增长41.6%;缴纳企业所得税46亿元,同比增长25.7%;实现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35.6%,担保机构经济效益不断增强。

(三)担保机构风险控制能力逐步提高。制度建设逐渐规范和成熟。目前,我国担保机构均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担保业务操作规程,主要包括:《公司委托放款内部操作流程》、《担保业务操作规程》、《在保项目保后监查记录工作基本流程》、《担保审查委员会工作规则》、《借款担保业务内部流程》、《担保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此外,公司在日常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制定了《工作职责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关于公司资料备份的管理办法》、《印鉴管理办法》、《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货币资金管理办法》等。

五、中国农业融资担保未来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

(一)调整经I模式,提升业务质量。调整经营模式,提高工作质量和监管要求。企业要从数量模式向质量模式转变,给项目经理安排合理的工作任务,留出足够的时间做好保前尽职调查工作和保后监督检查工作。深入支持涉农项目,对服务区域内涉农重点项目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降低担保费收取标准、免收保证金等予以扶持。深入服务区域内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展涉农担保业务,实实在在服务“三农”,提升企业社会认知度。

(二)拓展信息渠道,建立沟通机制。建立与同业、银行、小贷企业内部沟通交流渠道与机制,及时把握当下市场风险热点信息。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区级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力争得到更大的认可度。积极与行业协会保持信息畅通,加强对支持“三农”客户、小微企业的信息报道和宣传,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认知度。加强企业网站建设,积极宣传推荐企业,及时企业各类信息、服务宗旨、业务品种,提升企业行业形象,推介企业各类业务。积极与各乡镇对接,宣传企业作为涉农政策性担保企业整体情况,宣传企业涉农担保产品类别。

(三)提升管理水平,优化资源控制。继续加强制度化建设,全面建立健全企业经营制度,以企业战略为核心,以宏观形势为导向,以业务流程为链条,丰富完善企业治理的制度体系。加强内部培训培养制度,重视内部培养,加强人才粘性。加强执业能力培训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并在工作中不断吸收新知识、拓展新理念。

(四)重视负债规模,把控经营风险。树立控制负债总量的管理理念,将判断企业合理的总资金需求作为评审评价和审批工作的重要结论之一,要梳理和归拢客户的多头负债,一旦确定了担保贷款已经满足了客户的正常资金需求,则要求客户承诺不擅自增加负债途径和数量,并依法将擅自向外增加负债作为提前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写入委托保证合同和抵质押合同中,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对于一定额度的项目,将走访客户的上下游、同行作为评审工作的规定动作,将上下游、同行对客户的评价纳入评审报告的内容。要对客户的账户资金做持续的监控,从企业异常的往来账和现金流中发现民间借贷和多元化经营的端倪。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光辉.农村产权资产融资担保方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8.

[2]刘中杰.论我国农村融资担保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3.1.

融资担保行业前景篇4

     关键词 金融支持 旅游经济 南充市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是一个收益高、关联带动性强的行业,旅游业的繁荣可以带动商贸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邮电通信业、娱乐服务业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2008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占gdp的比例首次突破6%,成为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表明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就南充市而言,旅游业连续三年实现大幅增长,在川东北区域处于领先地位,旅游业业已成为推动南充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但从目前来看,南充市旅游产业存在着融资困难、金融服务相对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成为阻碍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当前,迫切需要加大金融对旅游产业的支持,以推动南充旅游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南充发展旅游经济的资源优势

南充位于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属川中丘陵地区,没有大川峻岭、草原林海、急流飞瀑,但是旅游业发展仍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

    (一)丰富的历史圣迹

    南充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市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所辖阆中市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保存较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自然人文景观300多处。

    南充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了数十位将军,朱德元帅、民主革命家张澜、罗瑞卿大将以及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均诞生于此。

    新中国成立后,南充为川北行政公署所在地,胡耀邦同志曾担任第一任主任。此外,南充还是三国文化的源头,嘉陵江文化、红色文化、丝绸文化交融生辉。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南充境内自古以来就有“阆苑仙境”之美誉的锦屏山,有川北佛教圣地太蓬山,有美丽的西山风景区,有四川内河四大离堆之一的新政嘉陵江离堆,有四川省级森林公园金城山、盘龙山、白云寨,有山清水秀的休闲度假胜地升钟湖、大深南海、青龙湖、磨儿滩等。源远流长的嘉陵江在南充境内流经7个县(市、区) 301公里,阆中古城,三面环水,四面靠山,嘉陵江绕城而过,形成神奇的风水古城。

    (三)优越的区位条件

    南充是正在建设中的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与成都、重庆构成了独特的“准三角经济区”,已融入成渝两小时经济圈。南充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完备,国道318、212线交汇于此,达成铁路横贯金融支持与南充旅游经济发展东西,成南、南广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南充机场已开通包括北京、广州、深圳在内的数条航线。

    “十一五”期间,纵贯南充全境的兰渝铁路、南渝高速公路和嘉陵江渠化工程都将相继兴建和竣工,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四通八达,是川东北交通枢纽。

    (四)独特的民俗文化

    川北大木偶、川北皮影、川北灯戏、川北剪纸等被誉为川北艺术四朵奇葩。川北灯戏被邀进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献艺;川北大木偶走上国际舞台,在世界艺坛被誉为“东方艺术的冠冕”;

    川北皮影来到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表演,在欧洲享有盛誉;鲜为人知的川北剪纸,以奇险的刀法和细腻、精美的造型闻名全国。

    二、金融支持南充旅游经济现状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旅游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南充旅游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目前对南充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金融投入相对不足

    南充市金融业尚不发达,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限,主要表现为金融总量小,金融投入相对不足。南充市的人均贷款余额仅占全省人均贷款的33·5%,贷款余额总量虽位列全省第5位,但远低于成都、绵阳、乐山和德阳。信贷资金主要投向工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投放明显不足,金融投入与旅游产业的经济贡献出现比例失调的现象,制约了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二)旅游产业融资难

    南充市内旅游企业普遍反映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是融资难。造成旅游产业融资难的原因,应当从融资渠道、信贷结构、担保体系、宏观调控、企业自身特点等多个方面加以认识:一是融资渠道单一。旅游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一般不具备公开上市和发行债券的条件,通常只能选择向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受到限制。二是银行信贷结构尚待优化。从产业类别看,信贷资金大多投向第一、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投入最少,在2008年全市贷款余额中,第三产业仅占30%,低于第一、第二产业的39·1%和30·9%。三是担保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全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共10余家,年担保融资额为6亿元左右,担保机构以及担保融资额尚需提高。四是宏观调控方面的政策因素。次贷危机之后,国家的宏观调控更趋于频繁和谨慎,当前因通货膨胀压力,信贷增长正逐渐放缓,资金供给相对趋紧。五是旅游企业自身特点所导致。

    旅游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量较大,市场培育时间较长,这使得旅游产业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长期盈利能力缺乏可靠的保证,在目前严格的银行信贷政策下难以获得资金支持[1]。

    (三)金融产品不够丰富,金融服务相对滞后

从目前情况看,市内金融机构在贷款时仍向大企业、大项目倾斜,尚未将旅游产业纳入信贷扶持的重点,不够重视对旅游企业的信贷营销,适合旅游企业的金融产品非常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接待游客量的急剧增长,客观上要求金融机构能够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相对滞后的金融服务已无法适应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支付结算服务方面, atm机、pos机等金融服务终端设备远未形成有效覆盖,只有在酒店和部分景点和商店里才能见到,这便导致包括借记卡、信用卡在内的各种银行卡在景区内无法随时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进行消费的难度,尤其是对高价值旅游商品的消费。此外,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科技服务手段落后,也降低了旅游产业中的金融服务质量。

    (四)旅游保险业务开展缓慢

    旅游产业的稳健发展离不开保险行业的支持,保险所具有的风险转移和“稳定器”作用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同样需要。南充市现有保险机构27家,一年的保费总收入接近30亿元,但开展的保险业务主要集中于传统的人身险和财产险,针对旅游业开发的险种较少。

    三、金融支持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金融投入不足、融资难、金融产品欠缺、金融服务滞后、保险业务开展缓慢等现象反映出对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持不足,制约了南充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从以下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入

    1·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发展旅游业。旅游产业具有强大的综合效应,大力发展旅游业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扩大就业、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坚持政府主导战略,加强对旅游产业的领导金融支持与南充旅游经济发展和支持力度,重点抓好宏观调控、发展规划、基础投入、市场监管等工作。

    2·加大配套资金的投入。为了构建旅游业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应加大在基础设施、产业扶持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在交通方面,加快部分旅游道路拓宽改造和景区道路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对接,形成四通八达的旅游大环线,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有必要给予适当的扶持,这一阶段的政府投入不但解决了产业发展的燃眉之急,更能够帮助投资者建立信心,从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产业投资。

    (二)落实优惠政策

    1·贴息。财政每年要安排一部分资金作旅游行业启动扶持的专项资金,重点解决旅游规划所需资金和重点景区景点旅游服务设计贷款贴息资金,政府在资金筹措上可对旅游基础设施实行有偿收费使用和征收旅游景点发展专用资金。

    2·地价、规费优惠。对新建和扩建的旅游项目要采取“先予后取”政策,在地价、规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的项目,优先安排项目建设用地,并给予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引导金融部门对效益佳、信用好的旅游项目优先提供信贷支持。

    3·鼓励外资进入。积极鼓励外资兴办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市场,要对规划中的景区景点(配套经营性的商业项目)进行招商引资。外资可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式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贯彻“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让参与者有利可图,切实保护外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三)发展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1·引导资金投向。旅游企业“小、散、弱”,融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有效地引导资金流向将显得十分重要。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杠杆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地调节旅游产业的资金供给。

    监管部门可以利用“窗口指导”的形式,调整和优化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构。

    2·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在贷款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应当简化信贷审批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建立旅游产业低风险项目快速审批的“绿色通道”。积极探索以未来收益权等为质押的信贷产品,如旅游景点门票收入质押贷款等[2]。针对资金需求量大的旅游项目,适时采用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信贷资金,分散资金压力和风险。

    3·加快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旅游企业在申请贷款时往往很难找到价值较大又能长期保值的抵押物,从而造成贷款难的现象。迫切需要加快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成立一批国有担保机构以及社会担保机构,加大对旅游产业的信用担保力度,增强旅游企业的融资能力。

    (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加大金融服务设施的投入。在景区景点、酒店、商铺等公共场所安装atm机、pos机等设备,增加自助银行网点,让持卡消费者能方便地办理存取款、支付结算等金融业务[3]。设备安装后要注重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防止无现金、机器故障等现象出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2·加强业务创新。商业银行应积极推广借记卡、信用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新业务、新产品,这些业务和产品不但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体验,而且可以提高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针对景区景点附近的金融机构,可以开设旅游金融服务专柜,专门为游客办理外汇兑换、人民币鉴定、残损币兑换等业务。

    3·发展旅游保险业务。旅游保险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保险机构在开办传统险种的同时,应根据本地旅游景区景点的特征,推出相应的旅游保险业务。例如办理游客意外险、旅游场所公众责任险等险种,并考虑到游客在时间上的要求,适当简化手续。

    总之,有效的金融支持将能极大地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为南充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打造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符浩勇,李力·金融支持旅游经济发展探析:以海南省文昌市为例[j]·海南金融, 2009(12)·

[2]马常青·金融支持西部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甘肃金融, 2009(11)·

融资担保行业前景篇5

关键词 担保 困境 对策

受国家经济增长换挡、产业结构周期调整,信贷政策等因素叠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民营企业生存压力加剧。融资性担保公司作为民营经济的剂,在本轮经济结构调整中,表现出代偿高启,“倒闭潮”频现等现象。从京广地区的中担到西南地区的汇通,担保行业的震荡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传导。作为全国经济增速排名第一的重庆,虽然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保持相对平稳,但从2014年开始担保行业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境。

根据重庆市金融办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全市担保机构162家,在保余额1856亿元,代偿率1.8%,相比往年数据,代偿指标增长较快。而从重庆本土上市公司瀚华金控的公开资料来看,其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违约风险增加,公司的违约代偿金额上升,2014年公司共计为违约客户累计代偿金额合计为人民币478.7百万元,较2013年增加人民币219.9百万元,公司信用担保业务的代偿率也从2013年的1.6%小幅增长0.3个百分点至2014年的1.9%。全市担保业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一)分化明显、整合加剧

通过前几年的高速发展,全市担保行业已进入了整合阶段,担保机构数量呈负增长趋势,行业整合加剧,重庆市金融办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重庆注销了石柱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6家公司的融资性担保机构许可证。

(二)规模增长,结构变化

从全市担保行业在保余额来看,仍呈小幅增长趋势,但分析增长原因,主要是由直接融资担保拉动,传统银行融资担保规模已悄然降低。瀚华金控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集团信用担保业务在保余额为人民币235.7亿元,较2013年同期在保余额增加人民币22.7亿元,增幅达10.6%,其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市场担保业务;而公司传统的银行融资担保业务、非银行融资担保业务的整体责任余额从2013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186.1亿元下降至2014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167.4亿元。

(三)不良凸显,偿代压力加剧

2013年重庆市担保行业代偿率0.46%,远低于全国1.6%的平均水平,比邻省四川0.66%的代偿率低0.2%。[1]但从2014年开始,行业不良压力凸显,代偿率激增,行业压力加剧。

二、形成现状的原因分析

在重庆经济增速领跑全国的大背景下,重庆担保行业却表现出与其他省份同样的困境和压力,分析原因主要为: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传统工业面临转型压力,担保公司基础客户群面临调整

重庆作为传统工业重镇,近年通过市场选择、垂直整合、产业转移,工业结构逐渐向高端、集群、绿色低碳发展。但在这一深层调整过程中,传统粗放的工业模式仍然占比较大,摩托车产值占比从2010年的10.5%下降到6.2%。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传统六大高耗能行业总产值占规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26.0%,下降到2014年的21.7%。而传统工业集聚了大量低端同质化的民营企业,在本轮经济调整结构调整中此类民营企业面临淘汰压力。担保公司处于金融产业链末端,其客户群主要集中在大量传统工业中小客户身上,因此随着全市产业结构改革的深化,担保公司原有基础客户群面临调整压力。

(二)另类金融发展活跃,担保公司竞争充分,信用杠杆比例较大

重庆一直致力于打造主要由PE/VC以及六类创新型金融机构构成“另类金融”高地。在这一发展模式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股权投资类机构、金融(融资)租赁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六类创新性金融机构大量增长。截至2015年6月,全市担保公司162家,担保规模1856亿元;小贷公司256家,贷款规模873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另类金融”的规模占重庆整个金融业规模的50%以上。一方面是活跃的金融市场;另一方面是活跃市场背后的充分竞争。在此环境中更多中小担保公司为了占领市场,赢得客户,第二还款来源设计宽松,企业的融资杠杆比例较大,承受风险考验能力较弱。

(三)受担保行业整合调整影响,银行对民营担保公司恐慌性抽贷、压贷现象普遍

由于近年担保乱象频发,导致一些银行调整银担合作政策,清理或暂停与部分民营融资担保公司合作,部分受保企业无辜受累,或被银行提前收贷,或遭遇再贷困难。面对银行的突然收贷,企业资金压力加大,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环境下,容易导致企业流动性压力加剧,从而引发其他规范担保公司的偿付风险。

三、面对困境的措施探讨

(一)强化行业监管,加强行业自律,维系行业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银监会统一监管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管;保监会统一监管全国保险市场;而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典当行等部分地区将其纳入地方金融办,游离于金融监管系统之外。然而随着金融子市场间相互作用和依赖的程度的不断提高,将担保公司监管纳入金融监管体系,使监管模式和监管理念更加适应迅速发展的金融实践是在面对担保寒流,担保公司整合调整的当务之急。

(二)担保公司抱团取暖,有进有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在面对经济结构升级调整过程中,担保公司要协同一致,抱团取暖,多措并举,防止盲目压保、退保。区分存量与增量项目,对于存量项目中属于本轮产业结构调整对象,积极通过逐步压缩担保额度、强化反担保措施、转移贷款主体等方式逐步缓释担保风险;而对于不属于调整范围内的客户,受经济下行等客观因素出现一定风险隐患的,应避免盲目退出。而对于增量客户,要坚持把握第一还款来源的评价标准,杜绝进入落后淘汰行业,逐步将基础客户群向高端、集群、绿色低碳进行转移。[2]

(三)积极推动监管部门牵头,化解银行抽贷压力

面对银行抽贷、压贷风险,仅仅依靠担保公司的单方面行动往往起不到效果。必须依赖于全部金融机构的实时联动、协调利益、同进退,而这有赖于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深度介入。要积极推动监管部门牵头化解银行的抽贷、压贷行为,建立债权人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化解工作方案,形成统一的行动方案,以达到共同化解风险的目的。[2]

(作者单位为重庆三峡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陈道富,刘新海.担保风险的大数据分析[J].中国金融,2015(4).

融资担保行业前景篇6

    论文摘要:科技与金融是经济发展中的两大重要引擎,如何科学把握科技与金融的关系,加强两者的结合,对于解决新形势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无锡市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及融资需求特点,进而介绍了全市科技金融发展情况及主要成效,指出了当前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从政策机制、融资环境、产品创新等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2009年,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750亿元,是2005年的3.62倍;产业增加值1048.8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3.6%。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000多家企业近600个项目申报了省各类科技计划,按国家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517家。

    (二)新兴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目前,以物联网、集成电路、服务外包、原创动漫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无锡迅速发展。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无锡市设立了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成为了全国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人占全国的25%,光伏太阳能产业组件产值更占全球的11%0

    (三)"530’,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自2006年起,无锡开始实施吸引领军型海外归国人才来锡创业的“530"计划,目前全市注册落户“530"企业达960多家,注册资本超过28亿元,其中已实现销售的有153家,2009年实现销售13.4亿元,销售超千万元和百万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4家和53家。"530”企业已成为无锡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科技金融发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一)科技产业具有现实融资需求

    1.实现产业规模化科技项目和企业得到重点支持。近年来,全市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创新试点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机构等企业和项目已逐步成为银行信贷支持重点对象,2009年以来全市银行机构累计发放科技贷款金额超过600亿元。

    2.大量初创型科技企业和新兴服务业具有融资需求。"530”计划实施3年多来,全市近千个企业项目已有近1/6开始实现销售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阶段,同时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发展前景的新兴服务企业发展迅速,随着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不同程度的融资需求日益显现。

    3.产业化初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明显。与成熟科技企业或传统产业相比,初创阶段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呈现轻资产、小金额特点。经对近80家处于产业发展初、中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调查显示,已初步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产品进人销售阶段企业提出的融资需求大多在200-500万元之间,且均体现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丰富,房产、设备等有形资产缺乏特征。

    (二)科技金融扶持政策初步建立

    1.出台海外引才专项政策。2006年以来,无锡逐步形成了以“530"计划为主体的海外引才体系,并配套实施“三个100、两个300"扶持鼓励政策,即政府提供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不少于100平方米工作场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住房公寓、不低于300万元的创业风险投资、不低于300万元的资金担保。

    2.落实科技保险补贴政策。2009年,无锡市出台了《科技保险费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设立了总额200万元科技保险补贴资金,当年全市科技保险保费收人达1313万元,在全国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中名列第二(仅次于北京),为高技术企业提供了近218亿元风险保障。

    3.加大科技担保扶持力度。除了国家、省有关扶持担保机构政策外,无锡市还将担保机构为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提供票据贴现担保、委托贷款、设备和融资租赁等形式的融资担保纳入财政补贴范围,仅2009年市本级即安排了3000万元担保补贴。

    4.大力发展创业投资。2009年无锡市设立了分5年到位的10亿元规模专项引导资金,当年即引进10家创投企业、18.6亿元资金规模,年末全市创投基金规模72.8亿元,创投企业家数和投资项目位居全省首位。

    (三)信贷产品创新服务稳步推进

    1.创新融资服务方式。一是发放“530"企业专项贷款。仅去年借助政府“530"担保、再担保体系的支持,全市4家银行先后向“530"企业发放专项贷款3450万元。二是用好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奖励政策。近年来,无锡银行机构先后共获省财政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奖励8713万元(列全省第一)的同时,实现了每年科技贷款增长占全部新增贷款均在20%以上。三是创设“贷投结合”模式。如浦发银行无锡分行今年年初与无锡新区创投集团达成了根据科技企业发展阶段进行“先投后贷”或“先贷后投”的合作模式,即针对初创期科技企业采取“先投后贷”,对成长期科技企业双方协商选择其一。

    2.创新信贷支持产品。一是发展股权质押贷款。据不完全统计,无锡市近年来已办理股权质押贷款60多亿元(包括企业用股权质押向担保公司进行反担保)。二是发展专利权质押融资。在人民银行推动下形成了“政府引导、人行推动、自主决策、市场运作、适度让利”的无锡专利权质押贷款模式,今年交行无锡分行、锡州农商行已分别对2家专利权企业达成贷款支持意向3300万元。三是发展银险合作产品,如中行无锡分行与平安财险合作,为10余家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应收帐款+信用保险+信贷”方式的贸易信用保险融资近1.5亿元。

    3.创新信贷管理机制。一是提高信贷审查效率。如江阴农商行对科技企业做到了营销与授信预调查、授信调查与审查、前期授信检查与当期授信调查、信用评估与额度核定审批的“四个同步进行”。二是加大激励考核力度。如华夏银行无锡分行对科技企业信贷营销采取贷款增长任务单独考核、适当提高营销人员奖励的政策,对授信管理人员也采取薪酬与业务、效益等综合绩效指标挂钩方式考核。

    (四)科技金融中介体系不断完善

    1.搭建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2010年1月,无锡产权交易所正式成立并开始试营业,推出了股权登记托管、融资及转让、专利权登记评估、企业信用服务等服务中小企业的25种重点融资创新产品,拥有了100多家各类金融及投资服务机构等会员。

    2.完善专门融资担保体系。2009年,市政府追加注资2400万元改组成立无锡市再担保公司,并下发《关于为中小企业开展再担保业务的通知》、《关于开展“530”企业专项贷款试点工作的意见》,形成由各区政府确定1家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市再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专门为“530"等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的风险分担体系。

    三、当前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无锡市科技金融已取得了初步发展,但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处于产业化初创期、成长期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尚未得到全面系统解决。

    (一)金融服务体系方面

    一是科技企业的股权退出渠道单一。目前科技企业的股权退出主要依赖于境内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或境外上市,但境内上市门槛较高,无法满足面广量大的科技企业的需求,境外上市受国家六部委10号令限制,难度不断加大,且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尚不完善,为科技企业服务的区域股权交易场所还较少。

    二是科技企业的融资担保未根本解决。虽然近年来无锡市融资担保市场快速发展,但大多数担保机构由民营资本出资组建,出于风险控制和盈利回报考虑,对科技企业融资担保条件较高。且目前由市再担保公司和各区政府背景担保公司组成的担保体系服务对象主要为“530企业”,服务面和担保量还有待扩大。

    三是无形资产的评估交易发展滞后。目前针对科技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转让、交易体系尚不健全,缺乏权威、专业、能够取得银行信任的评估机构,缺乏完善的无形资产转让、交易市场,导致银行在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方面非常谨慎。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方面

    一是企业经营发展尚不稳定。由于初创期科技企业刚完成研发,或初步实现了技术成果转化,但产品、市场、前景尚不稳定,且缺乏足够不动产用于抵押融资,目前主要依靠以政府资金为主、民间资金参与的创业投资体系支持,银行难以大规模介人。

    二是企业内部管理尚不完善。企业在创业初期主要精力集中在技术研发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制度建设等环节相对薄弱,营销、管理、财务、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建设还难以符合银行的信贷管理要求。

    三是企业宣传推介尚不到位。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企业发展、产品优势、市场前景等方面的社会宣传、尤其是对银行的宣传推介普遍不够,对金融政策和银行融资产品也了解不多,造成企业与银行间缺乏深人了解。

    (三)银行信贷支持方面

    一是现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导致银行难以投人。目前,银行机构不能进行股权投资,仅能通过传统信贷业务获得稳定的利息回报,因此,支持对象只能限于有产品、有订单、有市场、有现金流的科技企业,处于初创期、尚未产业化科技企业融资需求在银行难以获得满足。

    二是对科技企业的认知能力不足导致银行不敢投人。目前银行无论是信贷营销或信贷审查队伍中,缺乏专业科技人才,对科技创新规律把握能力不足,导致银行对一些具备成长潜力的科技企业和科技项目不敢进行信贷支持,信贷资源仍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

    三是现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制约导致银行不愿投人。基于安全性原则,目前银行经营对信贷风险有严格的追究制度,且信贷产品、信贷担保、业务流程、风险评价等主要还是面向传统产业客户和传统有形资产,未根据科技企业的特点建立单独的服务支持系统,也没有放宽对科技贷款的风险容忍度,导致银行不愿进行信贷投人。

    四、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政府、银行和企业应多方联手,从政策机制、融资环境、产品创新等层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一)发挥政府主导,搭建合作平台,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1.发挥财政补偿激励杠杆作用。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信用记录好的科技企业,给予一定贷款贴息和中介费补贴,鼓励企业向银行融资;对科技贷款增长显著的银行,安排一定风险补偿和奖励,引导银行增加贷款支持;制定鼓励创投、担保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扩大创投资金和融资担保对科技企业的支持。

    2.搭建科技金融信息交流平台。政府职能部门和金融系统应加强政策对接,建立信息交流与融资联动机制,及时沟通科技创新政策、货币信贷政策,形成企业、项目、人才等科技信息以及科技金融产品信息库,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创造融资条件。

    3.加快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地方政府支持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协调工商、税务、海关、法院等部门参与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充实企业注册登记、纳税、进出口、司法等非银行信用信息,健全科技型企业信用档案。

    (二)推动专业服务,发挥市场功能,丰富融资服务方式

    1.发展科技金融专业组织。发展具备创业投资、小额信贷、融资担保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科技金融服务公司,形成对集团化服务优势。吸引民间资本,探索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专业服务科技型企业。

    2.完善科技融资担保体系。成立政府主导的专业化科技担保公司,为科技企业提供担保,便利科技企业融资。

    3.加快发展中介服务平台。以无锡产权交易所建设发展为基础,加快建立无形资产交易市场,规范无形资产交易制度,在资产评估、资产转让和交易等方面充分发挥功能,大力提高全市无形资产融资比例。

    (三)创新服务思维,完善服务机制,深化科技信贷支持

    1.完善专业化服务机制。一是推动建立专营机构,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可在内部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归口管理科技型企业和新兴产业信贷市场营销,提供专属产品和专业服务。二是改进信贷管理机制,对以科技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分支机构(如人驻园区的支行)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建立适合科技型企业的授信管理、风险评价、利率定价和奖惩机制,适度放宽授信审核条件和考核要求,适当提高科技贷款风险容忍度。

    2.创新信贷融资模式。一是推动“贷投结合”支持模式,对产业化初创期科技企业,开展以股权投资为基础的“创投+担保+信贷”模式的债权融资支持,对创投公司已介人的项目优先予以支持。二是推动动产、权利质押融资,对缺乏不动产抵押的初创期科技企业,积极发展应收账款、订单、仓单、出口退税账户、股权、保单质押、封闭贷款等融资创新产品。三是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产业化成长期的科技企业办理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四是加强银险、银保合作,推动科技担保、再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加强与银行的合作,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和保证保险融资支持,为科技企业贸易活动提供信用保险项下贸易融资服务。

    3.拓展金融服务手段。一是发展直接融资,充分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满足科技型企业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二是推动信托融资,鼓励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运用集合信托计划支持科技企业。三是探索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增强科技型企业资产流动性,缓解企业债务负担。

    (四)加强企业建设,规范内部管理,密切银企沟通合作

融资担保行业前景篇7

昆明市海口和伟有限责任公司属一家民营控股企业,1997年成立,主要以饲料级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等生产、销售为主的磷化工企业,拥有国家级工业产品及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证,自主品牌为“和伟饲料级磷酸氢钙”,2012年实现净利润294万元,近三年采取抵押和担保形式累计从西山区农村信用社获得4350万元的贷款,利率最低上浮55%,最高上浮69%,无其他渠道的融资和借贷。

二、企业发展前景

企业位于昆明海口工业园内,国家级工业园区的申报,围绕海口工业新城建设,着力打造精细磷化工产业、机械制造产业、光机电产业三大特色产业的目标,都给海口工业园区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目前,园区已聚集了云南三环、云南磷矿集团等一批磷化工优秀企业,磷化工产业具备了坚实的发展基础,该公司也和他们一样,在各自的发展方向引领着海口磷化工产业的发展,带动着海口工业园磷化工产业升级发展,从而带动园区产业经济的加速增长。

三、企业发展与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从收回问卷及走访相关企业了解的情况看,虽然企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属西山区重点扶持行业,但相关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

(一)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与企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

一是商业银行信贷战略取向趋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的重点在大企业、重点项目,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贷运作机制,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暂时比较困难,目前,只有西山区农村信用社一家机构向相关企业投放了贷款;二是信贷权限上收和严格风险控制,使海口金融机构毫无自主信贷投放权力;三是现行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准入条件与企业发展现状不相称。

(二)银、政、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据了解,地方管理机构与金融部门之间很少就有关金融合作事宜进行接洽,虽然曾经尝试与浦发行签订了“银园”合作协议,但由于土地的抵押质押问题,实际到位资金有限,对整个园区企业的资金需求只是杯水车薪。

四、相关建议

第一,大力引进和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优化投资结构和项目选择,重点巩固和做大做强磷化工产业,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企业,紧紧围绕产业定位,着力引进、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资产效率高、资源高效、生态安全、机制创新的新型磷化工项目,为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信贷环境。

第二,解决好土地问题,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工业园区建设,应从远景发展的需要控制规划面积,加快土地的“招拍挂”工作,完善建设用地相关手续,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证、房产证等问题,促使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招商引资项目快速落地,使银行抵押物落到实处。

第三,着力疏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融资担保难问题。充分利用政府信用平台,不仅能为银行信贷提供有效担保措施,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组织优势,有利于银行优化信贷载体,加强防范信贷风险。同时,不断改善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完善信贷中介服务,针对企业贷款难问题,建立政府引导型、企业互助型和商业赢利性的担保公司。由融资担保公司向银行担保,帮助园区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融资,解决企业的资金瓶颈,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近两年,和伟有限责任公司就是由担保公司承保才顺利与信用社签订了贷款合同。

融资担保行业前景篇8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自然对资金的需求也加大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也应运而生,并在企业融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现状、出现的问题以及成因进行分析,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出现多样化的担保类型导致的融资能力薄弱、担保资金的严重缺乏、化解风险的能力弱、缺乏稳定的外部环境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强化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企业诚信评定体系、担保机构商业化观念的普及、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等方面的建议,以此来促进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有效运行,更好的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迅速、稳健的发展。

关键词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 信息不对称 信用担保 制度构建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自然对资金的需求也加大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也应运而生,并在企业融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指的是中小企业信用的担保机构和债权人之间约定以保证方式进而为债权人提供信用担保,若被担保人不能够按照合同的约定来履行其债务时,由担保人来偿还、履行债务人的责任与债务。

一、信用担保制度的发展历程

所谓的信用担保的雏形在秦汉就出现了,在汉朝和唐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担保业务有了很大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由于担保行为的长期性,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担保已经初具规模,且担保的种类比较齐全。但是,从制度保障方面看,由于我国古代各种制度的繁乱造成了目前的担保体制比较散乱,并没有形成较为专业的担保机构。直到20世纪90年代,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的信用担保机构才有所出现。在发展中经历了探索起步、试点规范以及依法推进和完善阶段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在1996年颁布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2000年印发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治意见》,到目前我国已经有4247多家的信用担保机构。有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府间接支持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中小企业自行组织的会员制的信用担保机构以及以营利为目的的民间投资的商业性担保机构三种类型。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为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在实践的过程中依然有很多的问题。

二、信用担保制度中出现得问题及原因分析

信用担保制度由于发展还处于不成熟时期,制度不够完善,在实践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多样化的担保类型导致的融资能力薄弱

由于我国担保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他原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出现多样化的担保类型,由于担保类型的多样化导致融资的范围过于庞大而混乱,有限的资金不能够很好的覆盖大范围的担保企业,由于担保类型与数量的繁多,也导致平均的融资金额下降。分散的担保类型自然降低了融资的能力,这也是目前造成融资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担保资金的严重缺乏

中小型企业的担保主要有:政府主导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信用担保机构、小企业自愿组织的担保机构以及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信用担保机构,其中目前起主导作用的是以政府为首的信用担保机构,这就造成了担保资金来源地单一性,同时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不能够很好的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作用。造成担保资金的严重匮乏,这样也不能够很好的帮助企业很好的融资。这是目前阻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的一个主要难题。

(三)化解风险的能力弱

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征信制度、信用担保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担保行业的监管制度进行研究发现,目前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这些制度还不是很完善。从监管制度制度这方面来看,并没有明确的比较成熟的监管系统,因此这就给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过程造成了很大的风险。关于信用担保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是很完善,会造成很大的漏洞,由此也进一步加大了信用担保的风险。同时由于目前的主要融资方式是以政府为主导,其他形式的信用担保机构还处于发展的萌芽时期,很难分担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其次,在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不完善、成熟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大了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因此,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化解风险的能力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四)缺乏稳定的外部环境保障

目前有关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小企业促进法》、《担保法》等法律,这些法律在时间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大的限制作用,其中的《促进法》只是明确了中小型企业的权利和地位,操作性很小。这样就不能够很好的减轻信用机构的风险,且目前我国的许多信用担保机构的盈利微薄甚至出现亏损。由于外界的监管制度缺乏造成担保机构的代偿风险提高,这样严重挫败了投资机构的信心,向其他行业转型,严重损害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

三、完善该制度的建议

根据对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在理论的指导下并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应对措施来解决出现的问题,进而保证信用担保体系能够更好的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一)强化法制建设

现在是法治的社会,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够更好的规范实践。而目前有关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小企业促进法》、《担保法》等。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严重缺乏也缺少实际的可操作性,因此在今后要在这方面加大弥补的力度。相关专业的人士要注重这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同时要积极地参考西方的良好制度,例如日本的“负担金”制度来强化注资的能力。同时应该改进银行的有关法律,便于银行进入信用担保行业,为这个行业提供更多的资金以利于企业的融资、解决资金严重缺乏的困境,不断加强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的合作。

(二)建立完善的企业诚信评定体系

目前不管是在制度方面还是在法律法规方面的不成熟,造成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困境,其中信用危机就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因此在今后的过程中要注重信用评定体系的建设,强化企业的信用观念,进而减少担保机构的风险。由于目前的评定体系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并不适用于中小型企业,因此,要加快评定体系的更新,出台一套适合中小型企业的信用评定制度,做好贷前和贷后的评估。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不同的反担保条件,形成有弹性的担保体系,进而减轻担保机构的担负的风险。

(三)担保机构商业化观念的普及

根据目前的担保机构类型来看,我国主要的担保任务由政府担负,商业性质的担保机构很少,规模小,发展还处于萌芽时期,而政府的担保能力有限,所以努力发展商业性质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才能够促进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首先要转变信用担保的老的思想观念,注重商业性质的信用担保机构的重要性,不断地出台促进其发展的相关政策。

(四)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

资金短缺是目前的一大问题,因此要努力拓宽资金来源的范围,加大商业性质的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企业自身设立的商会担保机构等方式,保证融资途径的多元化,进而促进资金短缺问题的解决。

四、小结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自然对资金的需求也加大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也应运而生,并在企业融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信用担保制度由于发展还处于不成熟时期,制度不够完善,在实践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注重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铲除阻碍其发展的障碍物,让信用担保体系更好的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最有效与最大化的资金保障作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保证中小企业更健康、快速的发展。为构建和贯彻富强民主文明的和谐社会提供不可替代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汉春.项目融资和融资模型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2]胡海波.信用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合作问题的探讨.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张卓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模式研究.中南大学商学院.2011.

[4]欧阳海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长沙: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2012.

上一篇:网络安全新形势范文 下一篇:诚信宣传月活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