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土地管理法范文

时间:2023-10-22 20:14:40

现行土地管理法

现行土地管理法篇1

近年来,我州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严格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依法管理土地,有力地推动了全州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从年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和国家土地督查成都局例行督查我州土地利用管理情况看,有的县在土地利用管理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用地现象还比较严重,突出表现在: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报即用、未批先用、边报边用、违法占用土地;违法转让、出租、买卖土地;不严格执行土地出让招拍挂政策,不执行土地出让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擅自减收免缴土地出让金和耕地开垦款;违法办理土地登记;制订出台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优惠政策。依法整顿土地管理秩序,规范批地、管地、用地行为,进步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土地执法监察工作

土地执法监察是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管理者依法管地,用地者依法用地。各县要高度重视国土执法监察工作,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各县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要充实配强人员,改善土地执法监察工作装备,配备必要的监察车辆和通讯工具,切实发挥土地监察在巡回监察和案件查处工作中的职能作用,确保土地执法监察工作顺利开展。

二、强化土地法制宣传,增强干部群众法制观念

各县要广泛深入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关土地犯罪条款以及国土资源部、监察部、人力资源部等五部委出台的《违反土地管理问责办法》(15号令),要把宣传的重点放在领导层,教育广大干部模范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有关土地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纪检监察、公安、司法机关要主动支持和协助国土管理部门搞好土地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法律和规定的宣传教育,有选择地披露和曝光违法用地责任人的查处情况,提高宣传实效,形成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社会自觉守法的良好风气。

三、加大土地案件查处力度

各县要加大土地案件查处力度,土地执法监察工作要贯彻“五个并重,五个为主”的原则,即: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监察并重,以城市和城乡结合部土地监察为主;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和查处责任人并重,以查处责任人为主;查处和预防并重,以预防为主;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并重,以内部监督为主;面上巡查和重点区域(工业园区、矿山、重点项目建设区)巡查并重,以重点区域为主。各县对辖区内的违法用地案件,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重点查处违反规划批地用地、未报即用、未批先用、违法土地登记;弄虚作假,核发土地证书;擅自减免土地出让金、耕地开垦款和非法转让土地的行为。对土地违法行为查处不力或不依法查处的,州国土资源局将实行下查一级,处罚上收一级,土地收益和罚没收入全部解缴州级财政。要建立土地动态巡查责任制,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要提高土地违法案件的发现率、制止率、查处率。

四、建立联合办案机制,严厉惩处土地违法行为责任人

现行土地管理法篇2

【关键词】:农村土地资源;管理;问题;措施分析

【导言】:我国农村土地资源总量较多,土地使用的类型多样化,但是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在国内很多农村土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源。因此,造成了我国现在农村土地资源紧缺状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管理非常必要,国家应多注重这方面发展,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管理效率,保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1、农村土地管理存在问题

1.1土地管理政策不完善

管理力度低下现阶段的土地管理制度还处在不完善的阶段,土地管理制度在设立的时候与当今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管理制度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以便适应当今农村土地管理的现状。其次就是土地管理的力度还比较低下,政府部门应增加对农村土地管理的力度,加快农业的发展,因此完善土地管理政策及加强管理力度刻不容缓。

1.2土地闲置及占用问题严重

在农村土地闲着的情况比较常见,可耕种的土地被闲置下来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在占用土地时出现了强买强占的现象,这时政府就应发挥作用,对土地进行管理,合理地规划与使用土地。

1.3住宅基地土地使用问题

在农村一家多宅现象及随处建设住宅现象比较常见。住户在建新住宅时会遗弃原有住宅,重新选地进行建筑,造成大量的土地被住宅基地占用。这种做法会造成住宅基地的土地浪费,浪费的土地得不到收回,不能够再次有效利用。农村住宅基地的使用应有严格的土地管理规定,保证土地的充分使用。

1.4违反土地使用规定的问题

在农村,人们缺乏对土地管理条例的了解,造成土地管理困难。人们违反规定建房的行为比较常见,通常表现在土地未进行批准使用或者批准文件还未下发就对土地进行使用或扩大使用面积等。这给管理部门的治理带来了很大问题。同时,土地买卖和转让双方进行协定,不经过上级部门的认定就私自进行交易;而且部分地区的土地管理部门还出现对土地支援款进行拦截及挪用等现象,这对土地管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5缺乏土地管理意识

之所以会造成农村土地管理的困难,就是因为人们对于土地管理的意识十分淡薄,重视程度不足。只是单纯理解为土地是自己的,自己对土地有随意支配权,可以任意进行转让和使用。

2、农村土地资源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2.1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制

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机制对于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要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改变现在政府半垂直管理体制。第二,建立以相应激励制度。通过激励制度的建立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通过深化绩效考评制度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给员工带来一定的压力,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2政府相关部门加大监督力度

为了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力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首先,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监督调查小组。通过专门调查小组可以实现对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时监督和调查,这样就可以确保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从而保证土地资源有效管理。其次,建立相应监督机制。要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通过相应的责任追究可以明确管理工作的范围以及所承担的责任,这样就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避免事情发生时无人问津的情况发生。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信息反馈制度。通过信息反馈可以及时知道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从而及时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3健全土地相关法律制度

要健全土地相关法律制度,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完善农用地保护制度。对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要进行统一规划,实现功能区域的细分,从而保证管理工作有序性。其次,健全土地资源补偿激励机制。针对现在土地资源补偿机制进行相应的分析,提高土地补偿的比例。通过提高土地补偿的比例来调动农民和政府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管理。最后,对于土地用途转用许可制度进行相应改进和优化。对于那些闲置或荒废等建设用地进行土地用途转变,保证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发生。

2.4加大政府部门资金投入

针对现在国土资源管理局基础设备比较落后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国土局管理局基础设施完善。政府部门对于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应该提高自身的认识,知道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对于农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在思想上有了足够的认识,政府等相关部门才会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局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保证土地资源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5土地承包要按制度规定执行

确保农人权益要加大对乡村土地法的宣扬力度,进步我国农人对土地法令、法规及方针的知道,懂得用法令武器维护本身权益,另外基层干部也要进步法令意识,在土地的办理过程中,能够依法办理,依法执政、执法必严,确保土地方针执行到位,根绝土地的违法经营活动。在坚持安稳和健全乡村土地承包经营准则的前提下,遵从有偿、自愿和依法的准则,尽力探究土地流通的新机制。

2.6要注重对耕地的保护

城镇化进程中,对犁地的占用是不可防止的,既要重视经济发展,一起也要重视对犁地的有用维护,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合理使用犁地,科学计划,做到既有用使用,合理抵偿,一起也要防止土地Y源的糟蹋。在土地征用时,要严厉征地的抵偿规范,对于公益用地和经营性用地进行严厉区分,清晰抵偿规范,按市场价格对老百姓进行合理抵偿,实在确保农户利益。

结语

通过对农村土地管理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发现其问题主要有土地管理政策不完善,管理力度低下,土地闲置及占用问题严重,住宅基地土地使用问题,违反土地使用规定的问题及缺乏土地管理意识5个方面。针对此,提出完善政策、加强监督与规划管理等措施,以期能够改善农村土地管理现状。

【参考文献】:

[1]任智唐.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5(10)

现行土地管理法篇3

一、土地纠纷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在现实生活中,因土地使用而引发的争议多种多样,通常表现为土地权属争议(其中又可分为土地所有权争议和土地使用权争议)、土地侵权争议、土地合同争议和土地相邻关系争议等四种类型。土地权属争议是指当事人在土地使用过程中,就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属所发生的争议。在这里有必要将土地所有权与物权法中的所有权有所区别。根据相关物权法理论,所有权是所有人对其所有的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力,所有权是物权中最完整、最充分的权力,其上述四种权能往往作为一个整体由一个主体来行使。而土地所有权作为一种具有财产权的用益物权,理论上当然包含着土地使用权,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特殊性,实践中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往往是分离的。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分为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主体单一、明确,就土地所有权发生的争议极少。wWW.133229.COm实践中,大量的土地权属争议主要集中在土地使用权争议,所以,实践中的土地权属争议主要指土地使用权争议,这也是审判工作所关注的重点。

土地侵权纠纷是合法土地使用权人因第三人侵害其土地使用权而发生的争议。实践中,容易与土地侵权纠纷发生混淆的是土地相邻关系纠纷,在此有必要加以厘清。相邻关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己方不动产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力时与不动产相邻方发生的权力义务关系。相邻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方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合法权力的行使,同时,是对他人(相邻方)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限制。土地相邻关系作为相邻关系中的一种,符合相邻关系的所有特征,其与土地侵权纠纷有着明显的区别:(一)土地相邻关系纠纷中相邻权人在相邻土地上的相关行为是其合法权利的行使,而土地侵权中侵权人针对争议土地的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二)土地相邻关系中相邻各方对争议土地都有合法的土地使用权,而土地侵权争议中必然有一方或双方都有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三)在责任承担基础方面,因土地相邻各方就相邻土地所进行的行为是其合法权力的行使,不存在过错,因此而给相邻方造成的不便或损失应予以补偿。而土地侵权责任承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侵权人对其因过错行为而给合法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土地合同主要指土地出让合同和土地承包合同。土地合同争议主要是发生在土地出让人与土地受让人或土地发包人、承包人及转包人在土地出让合同或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其争议主体是土地出让合同或土地承包合同的当事人。鉴于土地合同纠纷主体、内容的特殊性,此类纠纷容易区分,解决途径和程序也相对明确。

以上对土地争议的种类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具有现实意义。区分土地争议的种类是确定土地争议主管部门及通过适当诉讼程序解决土地纠纷的前提。实践中,当事人因为对土地争议的种类认识不清从而不能正确认定土地争议管理部门,导致大量的土地纠纷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因此,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当涉及土地纠纷时首先要分清土地争议的类型,然后再确定适当的解决途径。另外,在实际生活当中土地争议的种类并非泾渭分明,往往混杂交织在一起,同一土地争议因当事人主张不同而异,需要认真加以鉴别。

二、土地争议的解决途径

土地争议发生后,应通过何种途径有效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目前相关的法律规定分析,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权利人可以通过行政程序,请求行政机关处理;二是通过诉讼途径,请求人民法院给与司法保护。必须明确的是,对于土地争议,权利人并不能任意选择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给予保护,因土地争议种类的不同其争议解决的途径有所区别:

(一)土地权属争议的解决途径。《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1995年12月18日国家土地管理局的《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土地权属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处理”。据此,行政处理程序是土地权属诉讼的前置程序,在当事人双方对土地权属争议不能自行协商解决的情形下,只能首先申请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对处理决定不服的,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律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土地管理的主管部门,对土地权属的认定是其法定职责,而且鉴于土地管理的专业性特点,由相关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权属争议先行处理确认,更利于解决纠纷。

(二)土地侵权争议、土地合同争议及土地相邻关系争议的解决途径。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土地管理部门在办案过程中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属于土地侵权或者土地违法案件的应当依照土地侵权、土地违法案件的有关规定处理”。根据以上规定,对土地侵权、土地合同争议及土地相邻关系争议,土地管理部门可以依职权或根据当事人申请进行处理。以上三种土地争议不适用土地管理部门先行处理程序规定,当事人可以选择土地管理部门或人民法院处理。但实践中因土地管理部门和人民法院对以上三种土地争议的处理程序认识不一,对上述三种土地争议相互推诿,影响了土地纠纷的及时解决。那么,对于土地侵权纠纷、土地合同纠纷及土地相邻关系纠纷的正确解决途径是什么?土地纠纷行政处理与法院诉讼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

首先,通过分析人民法院关于土地纠纷案件审理程序可以得出结论。根据民法基本原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属于民法调整范围,当事人因土地使用而引发的争议向法院提起诉讼自无争议。但是,在土地诉讼中,原告要使其诉求获得法院支持,前提是原告必须有证据证明其是争议土地的合法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否则,必然面临自行撤诉或被裁定不予受理两种结果。此外,人民法院立案阶段对证据的审查虽然是形式审查,但所有证据要在法庭上经过庭审质证才能予以认定,土地纠纷的当事人要使其诉求得到法院支持,必须有证据证明其是争议土地的所有权人,否则即便是法院予以立案,其最终也必然面临败诉的结果。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土地侵权纠纷、土地合同纠纷及土地相邻关系纠纷的解决途径,虽然当事人有选择权,既可以要求土地管理部门处理,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保护,但无论当事人以什么理由向法院起诉,最终有关土地权属证据(证明)必须由土地管理部门——这一法定主管部门进行认定,这是土地纠纷诉当事人在证据取得方面无法逾越的程序。

其次,从纠纷当事人角度分析,由于实际生产生活中土地纠纷往往是混杂在一起的,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规定繁杂,不具有专门法律知识的当事人不可能分清土地纠纷的性质、种类,也不可能悉知纠纷解决途径,往往是凭借自己的主观认识,笼统的以土地侵权纠纷为由要求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或人民法院处理。《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土地权属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处理”。第三十三条规定:“土地管理部门在办案过程中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属于土地侵权或者土地违法案件的应当依照土地侵权、土地违法案件的有关规定处理”。据此,无论是依当事人申请,还是土地管理部门依职权处理,处理土地纠纷是土地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责,对此诉求,土地管理部门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处理。实践中,因土地纠纷处理耗时费力,加之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纠纷诉讼的证据规则及相关程序不了解,对当事人提出的处理土地纠纷要求往往以各种理由拒绝推诿,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作为土地管理的专门执法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具备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和纠纷的专业队伍和执法条件,凡是因违反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或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争议和纠纷的,应当履行解决争议和化解纠纷的职责,不能因问题的复杂或难以解决而推诿,将矛盾和问题推向司法机关,否则属于不履行职责的行为,既不利于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也影响执法部门的形象,造成矛盾和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引发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

作为人民法院,对当事人起诉的土地纠纷,在立案阶段要认真审查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分析土地争议的种类。对于当事人针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引发的争议,应告知当事人向土地管理部门请求处理,否则裁定不予受理;对于当事人提出的土地侵权、土地合同纠纷或土地相邻关系纠纷,如原告缺乏土地权属证据,应告知其先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确权,否则可能因证据不足被驳回诉讼请求;在受理以上三种土地争议案件后,如当事人又向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处理要求的,应中止案件审理,由土地管理部门处理。另外,从减轻当事人诉累的角度考虑,对于已经受理的土地纠纷,既然原告缺乏土地权属证据必然面临败诉的结果,不如在立案阶段就将这种风险消除,由土地管理部门无偿处理,减少当事人的经济损失,这也是法律关于土地纠纷发生后当事人自行协商、要求土地管理部门处理以及土地管理部门对执法过程中发现的土地违法案件主动予以查处等规定的立法意图。对当事人来讲,自行撤诉或法院裁定不予受理、驳回诉讼请求并没有剥夺其诉权,也不是增加当事人诉累,这实质上是一种司法利民、便民措施,因为诉讼是有风险的,也是有成本的。

现行土地管理法篇4

[关键词]土地登记管理;常见问题;对策

前言

在近些年来,土地登记管理中经常出现政府与市场职能模糊、法律效力缺乏明确性、土地信息的应用价值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土地登记管理工作,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此,本文主要对土地登记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分析。

1.当前土地登记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1.1政府与市场职能模糊

在现阶段土地登记管理中,主要由形成单位来进行办理,但是,在实际登记管理中,却存在一些行政单位并没有经过授权违规将土地登记的工作交给赢利性事业单位进行办理,从而造成土地登记管理的混乱现象[1]。另外,政府的相关行政部门也并没有为企业办理提供地图测绘等工作条件,使得土地登记管理工作中,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出现模糊的现象。

1.2法律效力缺乏明确性

一般情况下,土地登记管理需要严格遵循着相关的法律规定,而且,在整个土地登记管理中,法律效力也能对土地财产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2]。但是,就当今土地登记管理工作的情况来看,法律效力缺乏明确性,无法真正将土地登记的规范性文件提升为法律层面的文件,从某个角度来讲,法律效力不明确对土地财产权益的保护作用并不高。

1.3土地信息的应用价值不高

土地信息对提升土地登记管理效率有着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在近些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土地信息的共享,将信息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但是,现阶段土地登记管理工作中,对土地信息应用价值缺乏认识性,土地信息的应用并不高,很多信息更新滞后,而且,在使用计算机专业技术之后,土地信息虽然也录入到计算机内,但是却没有有效的实现信息共享,使得信息的应用价值未能全部的体现出来。

2.土地登记管理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2.1明晰政府和市场在土地登记管理中的职能

通过以上对当前土地登记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分析得知,现阶段土地登记管理中出现政府与市场职能模糊的问题,影响到土地登记管理工作的效率,对此,应明晰政府和市场在土地登记管理中的职能[3]。首先,土地登记管理应严格的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规定中认为县级以上的国土资源都必须由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土地登记的主要管理部门,同时,相关的土地登记机关必须执行政府部门的职能,积极做好相关政策、规章、技术指标等推广工作,并适当的去干预相关的土地权力关系。其次,要不断的完善规章制度,并保证高效体制运行下形成各实体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体制,尤其是一些中介结构的介入,相关人员必须取得准入资格证,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的去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积极做好地籍、土地登记等相关的测量工作,从而保证土地登记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2全面提升土地登记管理的法律效力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上来看,土地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土地不动产领取更是人们经济活动的重要方面之一,而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一旦对土地登记管理的法律效力不明确的话,势必会影响到土地市场的正常运行,对此,要全面提升土地登记管理的法律效力[4]。首先,应完善土地产权登记法律制度,加强对土地权力变动的保护,并将法律的效力充分的发挥出来,确保土地登记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要确定法律效力的层次,从我国的法律发展情况来看,法律效力最高的就是宪法,其次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对土地登记管理的法律效力要结合不同法律的特性进行合理的运用,并针对土地登记管理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土地登记规则》、《土地登记法》、《物权法》等。

2.3提升土地登记管理的信息化服务

首先,应正视土地信息的应用价值,提升土地登记人员的全新观念,积极主动的去接受新的知识,了解土地信息能够给土地登记管理带来的好处。其次,加强信息化网络建设,不仅要将土地的各项信息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更要实现土地信息的共享,将土地信息的应用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而且,通过网络服务化的普及,更有利于土地市场的顺利发展。

3.总结

通过以上对土地登记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对策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以及自身对土地登记管理工作的认识,主要对当今土地登记管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明确政府和市场在土地登记管理中的职能、全面提升土地登记管理的法律效力、提升土地登记管理的信息化服务等几方面改进对策,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为土地登记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更希望同行人士共同探讨相关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璐.统一不动产登记制之下的土地登记规则――以《土地管理法修订案送审稿》第三章为分析对象[J].政治与法律.2012(05)

[2]本刊编辑部.南京土地登记细则明年起实施对各类土地登记程序作出明确规定[J].资源导刊.2012(12)

[3]张双根.论房地关系与统一不动产登记簿册兼及不动产物权实体法与程序法间的交织关系[J].中外法学.2014(04)

现行土地管理法篇5

关键词:土地利用;严格管理;重要性

土地资源在利用和管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尤其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缺陷性体现的更加明显。人们为了提升经济效益,往往以破坏各类资源为代价。现如今,土地利用工作逐渐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很多人自发性地进入到土地资源保护的行列中,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自身的主导作用。提示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是目前研究人员工作的重点。

1 严格管理土地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提升土地的使用率

现如今,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建工作中的扩展面积在不断增加,城市在扩张的过程中占用了一定的耕地资源。因此,耕地的面积就在逐渐减少。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只有提升土地的利用率。从我国农耕土地的应用现状上看可见,提升土地的利用率既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海尔可以推动农用耕地的正常使用。但是,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现状就是营养土的含量不足,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加重了额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土地管理部门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可以高效的提升土地的使用率,提升城乡土地资源利用的平衡性。

1.2 有助于改善非法占地情况

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存在非法占地的现象比较常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人口密度不断扩大,人们的贫富差距随之扩大。在城市的接头往往会出现一些小商小贩非法占地的现象。在农村地区,也有一些非法占用农用耕地的现象。不仅降低了耕地的利用率,而且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性和城市的整体形象。因此,加强土地的管理工作,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减少非法占地现象的出现。在这一过程中,执法人员应该将国家的相关法律贯彻落实,不能松懈。控制土地浪费的现象的出现。对于相关的部门来说,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并且加强土地管理相关制度的宣传,让人们意识到非法占地的不良影响。

1.3 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从土地资源的社会性质上看,其属于公共资源,公民具有土地的使用权,但却没有拥有权。对于不同阶层的人们来说,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有所差异。土地资源对于农民来说是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被非法征用,必然会给农民带来较大的影响。但是,很多基层地区,不断压低农民所获得的耕地补偿款,如果农民没有土地、没有岗位甚至没有社保,其基本的生活都很难得到保证。但是一些乱整地的管理人员还依旧存在,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久而久之,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会逐渐产生。在城市中,如果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的稳定性。人们之间甚至还会由于耕地问题出现一定的纠纷,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性。从以上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出,土地管理部门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的力度,可以在维护社会稳定性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有效利用土地的措施

加强土地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积极意义比较突出。在进行土地管理工作需要不断贯彻和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领导人员加强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视,完善管理制度等等。

2.1 高效地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土地资源的发展现状上可以看出,加强法律法规的落实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2.1.1 各级政府部们要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切实管理好土地资源,不能出现任何执法犯法的现象。

2.1.2 要将严格执法的工作进行贯彻,对各种类型土地进行严格地管理,采用积极的奖惩措施。

2.1.3 健全对土地执法行为的监督机制。国家应实行土地违法立案标准公开化,以便形成一个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对于监察、审计等部门而言,应充分履行本部门的监督职责,杜绝有案不查、违法不就以及执法不严等现象。

2.2 加强土地管理部门的建设工作

若想最大程度保证土地的有效利用,那么应该加强土地管理部门的建设工作,如对他们实行合理规划及细致分工,促使各部门能够最大程度发掘自身的潜力,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土地管理部门不仅要重视管理过程,还应重视利用规划,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制定一套严格、科学、完整的开发及征用机制,同时还应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并通过相关管理制度提高他们的执法水平以及落实力度。加强土地交易管理方面,应该建立健全透明化、公开化的招标制度,并真正落实一站式购买体系。

2.3 提高对土地有效利用的重视程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面积与日俱增,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该过程中也伴随着诸多不和谐的内容,如城市周边耕地被大量征用。在此背景下,若想有效缓解土地因素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那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便成了关键所在。为了进一步深化人民对土地利用率的认识,相关土地管理部门除了要做好本部门的日常工作之外,还应该积极做好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如借助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对那些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行为予以奖励,以及制定并落实检举制度等。

2.4 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目前,我国建设工作中存在诸多土地利用不合理的问题。有鉴于此,政府应该从政策或者法律的角度加以约束和矫正,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并严格监督、审查方案的落实情况,坚决打击各类虚假案例,保证整个审核工作的有效化、公开化,与此同时还应调动群众参与监管的积极性,强化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联系。对工程进行监管的过程中,政府应提高监管局的工作力度和效率,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提高执行力度,一旦发现违法违规现象,则执行相应惩罚措施,绝不姑息。在此过程中,监管部门应做好和执法部门的配合工作,从而保证整个建设过程的合法化,为土地规划提供法律依据及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若想有效遏制我国土地浪费严重的情况,不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而且要保证它们的有效执行,除此之外,还应该不断强化人民群众自觉保护土地的责任和意识。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好我国土地有效利用及严格管理的工作,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德军.关于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6).

[2]孟雪楠.试析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

现行土地管理法篇6

关键词:国土资源 管理体制 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078-01

国土资源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一个国家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需要国土资源来提供居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每个国家,国土资源管理都是一项需要重视的工作。国家应当通过对国土资源进行必要的探索和研究,使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管理行为,使我国的国土资源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

一、当今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当今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现状

国土资源是指一个国家管辖范围内全部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上存在着的水、煤矿、石油等等。国家组织对国土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具体的管理工作需要政府部门进行规划,对一切涉及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统一管理。

我国政府的国土资源管理,明确了每一级政府对国土资源的管辖范围,加大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在管理权限设置上,更多的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职责,进一步完善国家的统一管理职能。但是在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中依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紧密监控,做出应对的措施。

2.当今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国土资源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现象。在世界上,我国的人地矛盾特别明显,情况越来越恶化。不仅如此,我国的土地资源浪费情况还十分严重,我国是一个大型的农业国家,一直以来都重视种植业的发展,轻视其他产业的进步,致使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我国的土地大面积的成为空闲土地,不断兴起的建筑项目只是购买了土地,却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造成资源闲置。

其次,我国的垂直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政府没有做到保证每一个部门机关都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行使管理职能,导致中央下达的命令在到达地方后就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弱化。由于体制上本身存在的缺点,导致部分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很难做到工作上的晋升,进而造成管理方法不恰当,人财物分配不协调的问题。

二、当今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措施

上面已经对当今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大致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以上信息,我提出以下措施:

1.改善国土资源管理的体制建设

国家需要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建设,明确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面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坚持制定不同层次的解决方法进行解决。理顺国家和地方的管理关系,强化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划,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宏观调控。

另外,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部门需要对国家的国土资源管理进行布置和监控,做好事前的管理工作,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预防。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不动产的管理工作,做好基层的国土资源管理。国家应当做好国土资源的产权规划和登记,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事务所的建设,改善办公室办公设施的建设。

政府是国家国土资源管理的主体单位,是主要的负责人。政府要做到增强自身的管理意识,强化管理理念,切实紧抓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落实土地保护政策,尽力在土地总面积的基础上,找到可以利用的部分,突破我国可利用土地资源少的困境。

2.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队伍建设

强化国家国土资源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人事管理,实行机构编制的合理安排。着力解决在地方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人才晋升问题,加大政府的资金支持,切实保障经费的投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坚持做到保证组织领导力的有效性,重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经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做到对国土资源的保护。在制度制定过程中,注意我国现状中方方面面的发展,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明确每一级政府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每一个工作任务的目的,认真分析工作内容,将执行的任务进行深入解析,落实每一项责任,确保完成最后的整体目标。

要加大对国土资源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对进行规划的土地做出完整的计划,坚持开荒运动。国家应当对现有的土地利用面积进行调查、分析,切实保证每一片土地的合理利用。

3.健全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管理措施,完善土地法律的建设,做到有法可依。充分利用中央的宪法和相关国土管理法规,制定地方的土地管理政策。要想科学的管理我国的国土资源,必须做到有正确可行的目标政策,用合理的手段进行维护和设计,充分实现人民民主,尽力做到尊重每一个公民对制度制定的意见。

另外,要注重建设整体的管理政策,推动管理工作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既然有了严格的法律加以规范,就也要有严正的态度对待任务的执行。要建立土地管理中的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加强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严肃对待,及时做出政策的调整。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补救。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要加以调查,深刻认识国土资源利用的重要性。用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好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中好的方面,对不良的方面进行整改。

三、总结

国土资源作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国家应当做好管理工作。本文通过对当今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得到广大同行的认可,来进一步促进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进行,保护我国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现如今国土资源的管理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刘斌.国土资源管理执法监督问题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5,(8):122-122.

现行土地管理法篇7

第一条  为加强土地监察工作,保障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依法查处土地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土地监察,是指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土地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的行政执法活动。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及有关单位和个人土地违法行为的监察管理。

第四条  县(市)以上土地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监察工作。

监察、公安、审计等有关部门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做好土地监察工作。

第五条  设区的市土地管理部门对市辖区、县(市)土地管理部门对乡、镇土地监察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

第六条  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土地监察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纳入政绩考核的内容。

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应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和重大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情况。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土地的义务,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向土地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举报。

对举报土地违法行为、协助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章  监察职权

第八条  土地监察职责:

(一)监督检查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

(二)受理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检举和控告;

(三)制止土地违法行为,查处土地违法案件;

(四)监督检查建设用地的审批、征用和使用情况;

(五)监督检查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终止等活动和集体土地使用情况;

(六)监督检查土地权属登记和发证情况;

(七)会同有关部门监督检查非农业建设用地计划执行情况;

(八)监督检查土地开发利用和复垦情况;

(九)监督检查征地费用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缴纳、管理和使用情况;

(十)依法应监察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  土地管理部门对正在发生的土地违法行为,应责令违法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行为;对依法受到限期拆除新建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处罚的单位和个人,继续施工的,有权查封继续施工的设备和建筑材料。

第十条  土地管理部门发现下级土地管理部门实施违法或不当的土地行政行为,应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上级土地管理部门有权予以撤销、变更。

第十一条  土地管理部门发现下级人民政府实施违法或不当的土地行政行为,应报请本级人民政府予以纠正。

第十二条  土地管理部门发现本级人民政府实施违法或不当的土地行政行为,应及时建议本级人民政府纠正,并向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三条  土地管理部门应根据土地监察任务,配备相应的土地监察人员,具体负责土地监察工作。

第十四条  土地监察人员应恪尽职守,秉公办事,清正廉洁,严格执法。

土地监察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取得执法资格后方可从事土地监察工作。土地监察人员依法履行监察职责时,须佩带行政执法标志,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第十五条  土地监察人员在调查土地违法案件时,有权查阅、复印有关文件,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明材料,并可进入土地违法现场检查。

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检查,不得拒绝。

第十六条  土地监察人员依法执法公务,受法律保护。

第十七条  符合法定条件的土地监察队可以接受土地管理部门的委托,行使土地监察职权。

土地监察队负责人需要任免、调动工作的,有关部门应征求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三章  违法案件查处

第十八条  省土地管理部门管辖全省行政区域内下列案件:

(一)市人民政府(行署)及其土地管理部门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案件;

(二)在全省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土地违法案件;

(三)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土地管理局交办的土地违法案件。

第十九条  市(地)土地管理部门管辖本行政区域内的下列案件:

(一)县(市)人民政府及其土地管理部门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案件;

(二)在本行政区域内有重大影响的土地违法案件;

(三)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土地管理部门交办的土地违法案件。

第二十条  县(市)土地管理部门管辖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违法案件。本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  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由共同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指定管辖。乡、镇人民政府对管辖权有争议的,由县(市)土地管理部门指定管辖。

第二十二条  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发现下级土地管理部门对依法由其管辖的土地违法案件不及时查处或查处不力的,应发出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督办通知书,必要时可以直接依法查处。

第二十三条  土地管理部门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行为人;

(二)有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事实;

(三)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应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四)属于土地管理部门管辖;

(五)在追责时效内。

重大土地违法案件立案后,应抄报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立案查处的土地违法案件,由两名以上土地监察人员承办。

案件承办人员和主管负责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与本案当事人有近亲属关系的,应予回避。

第二十五条  经立案调查认定有违法行为的,土地管理部门应及时发出《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送达当事人。当事人接到通知书后,应立即停止土地违法行为。

第二十六条  土地违法案件调查结束后,土地管理部门分别情况依法作出如下决定:

(一)认定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应给予行政处罚的,作出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

(二)认定侵犯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作出土地侵权行为处理决定;

(三)认为国家工作人员有违法违纪行为需要给予行政处分的,提出书面处理建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移送有关单位;

(四)认为当事人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

(五)认定证据不足、违法事实不成立的,决定撤销案件。

监察、司法机关对土地管理部门移送的案件,应及时查处,并将结果反馈给土地管理部门。

第二十七条  土地管理部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应自立案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经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90天。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支持并监督土地管理部门依法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对土地管理部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遇到干扰、阻挠的,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排除,保障土地管理部门依法进行查处。对土地管理部门不依法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或查处不力的,应督促其纠正。

第二十九条  土地管理部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应使用省土地管理部门统一监制的文书。

案件处理完毕后,承办人应写出结案报告,经本级土地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结案。办案过程中形成的文书、图片、照片等资料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并将下列文书报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一)《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

(二)《土地侵权行为处理决定书》;

(三)《土地违法案件结案报告》;

(四)经复议机关复议或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应附复议决定书副本或人民法院判决书副本。

对重大的土地违法案件,土地管理部门或人民政府应予以通报。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非法批准征用、使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对批准的单位主管人员或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非法批准占用的土地严格依法处理。

第三十一条  买卖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法律规定,在耕地上挖土、挖沙、采石、采矿等,严重毁坏种植条件的,或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法批准出让或擅自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批准文件或出让行为无效,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占用的土地由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四条  拒绝、阻碍土地监察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或对土地监察人员、举报人打击报复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土地管理部门依照本条例第九条规定查封施工设备、建筑材料等所发生的费用,由建设单位或个人承担;因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过错造成查封财产损失的,由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承担。

土地管理部门违法实施查封措施,给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造成损失的,应依法予以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土地行政处罚或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或行政处理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或行政处理的决定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土地违法行为隐瞒不报、不查,或者在处理土地违法案件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可以处理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居民非法占用和超标准占用土地建住宅的案件。乡、镇人民政府不依法作出处理或处理不当的,县(市)土地管理部门应依法予以纠正。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土地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现行土地管理法篇8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加强土地的法治化管理。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已成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为了规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土地管理法律法规。1986年颁行的《土地管理法》,对于规范我国的土地利用行为,加强土地利用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构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土地管理法律体系的核心。1988年和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两次对《土地管理法》进行了重大修改。1994年、2002年、2007年,《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相继颁行。我国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自《土地管理法》颁行以来,土地管理相关配套法规建设也得到了不断加强,国土资源部先后制定和公布了30多项部门规章,各省(区、市)也先后出台了近150项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市场建设、土地执法监察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尽管我国政府在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当前我国土地违法的问题仍然严重,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笔者认为这与我国政府官员在土地法治方面受“立法完善主义”的影响有关。从我国土地管理相关法律的立法实践来看。以“立法完善主义”为中心的法律完备化努力,已成为推进我国土地利用法治工作的重要取向。由于我国司法体系秉承大陆法系的传统,其一贯的立法理念是把所有能想到的问题,尽可能详细地用条文的方式写入法律,这种基于推理方式写成的法律条文之间必须保持逻辑上一致,没有冲突,还要保证法律条文足够详细,以便法官在审判案件时能够根据条文推演出判决结果。但问题是。这种基于对人类理性最大化信任而制定出的法律是否真的完备?过分看重由立法者按照逻辑推理制定出的详尽法律,而忽视执法者在实践中对法律进行修正和完善的能力,是否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现实之需?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完善我国的土地管理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基于不完备法律理论的视角。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并结合理论分析提出完善我国土地管理法治的政策建议。

二、不完备法律理论的基本思想及改进建议

不完备法律理论(hlcomplere law theory)是由卡塔琳娜·皮斯托(katharlna pistor)和许成钢于本世纪初合作提出,该理论提出后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不完备法律理论从提出至今历经了还不到十年时间,其理论体系尚有不少可资发展和完善的地方,加之该理论初始研究对象是欧美证券市场监管问题,在解读中国土地管理法治时有必要进行适当地修正和补充,以使其在解释和分析中国土地管理法治问题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说服力。下文将结合土地管理法治实践。对不完备法律理论的基本思想进行简要梳理,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不完备法律的内涵

所谓完备的法律指的是,面对任何一个案件,任何一个法官甚至是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能按照法律明确无误、没有偏差地推断出什么是犯法。以及犯法可能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否则法律就是不完备的。不完备法律理论认为:既然法律通常被设计为要长期适用于大量的对象,并且要涵盖大量迥然不同的案件,那么它必然是不完备的。

(二)不完备法律的分类

不完备法律理论将不完备法律分为两种类型。第1类不完备法律,即法律没有对特定行为进行界定或仅列举了少数行为,使得对行为结果的限定过于宽泛。第ⅱ类不完备法律,即法律虽明确了应予制止的行为,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法律规定已不能涵盖所有相关行为。笔者认为根据不完备法律的定义,上述分类方法并没有涵盖不完备法律的全部情形。为了全面反映不完备法律的内涵,更为科学地区分各类不完备法律,建议对分类方法作如下改进:(1)第1类不完备法律在保留原有内涵的基础上增加“法律对于执法人员的执法手段和执法权限规定不明确,导致执法人员面对违法行为无法采取法定手段予以制止和处罚”的内容;(2)第ⅱ类不完备法律的内涵保持不变;(3)新增第ⅲ类不完备法律,即不同法律对于某一行为给出了互相矛盾的规定,导致发生法律纠纷时,当事各方均引用有利于己方的法律规定,使执法者难以确定纠纷应适用法律的情形。在土地管理的司法实践中,第ⅲ类不完备法律引发的纠纷为数不少。

(三)剩余立法权与执法权的分配

不完备法律理论认为当法律不完备时,法律的阻吓效果会被削弱,而法院天生就被设计成被动执法者和主要的事后立法者,如果没有人就违法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就无法采取行动制止违法行为并处罚违法者。因此仅靠法院执法难免会导致执法不足。由于监管者在事前和事后都能创设及执行法律,因此引入监管机构主动执法可以改进法院事后被动执法的不足。有效提高执法效率。较之立法者,监管者能更灵活地行使剩余立法权,他们不必通过冗长的立法过程,却可以在其立法权限内,以简单程序改写及变更法律。至于在什么情况下应引入监管者主动执法,不完备法律理论提出了两个标准,即标准化以及预期损害的程度(外部性)。所谓标准化是指一种能力,即以合理成本对损害行为及结果进行描述,以便监管者能有效行使主动式执法权的能力。不完备法律理论认为,只有当行为能够被标准化,而且这些行为可能产生极大的损害和负外部性,使得被动执法无法对受害者进行充分救济时,监管者主动执法才是必要的。由此可见,立法者在引入监管者主动执法也是有条件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监管者主动执法所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违法行为对公共利益带来的损害,也就是说监管者主动执法不应降低社会福利。

三、我国土地管理法律制度不完备的具体表现

(一)第1类不完备法律

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有关土地违法的处理方式的规定比较模糊,直接导致了土地管理部门在执法时缺乏具体法律依据,使执法效力大打折扣。例如:《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规定:“依照本法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建设

转贴于

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停止施工,自行拆除;对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上述法律条文中“有权制止”的规定太过空泛,既没有规定执法权力的具体范围,也没有说明可以实施的执法手段。1991年颁行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六条原本作出了“对继续施工的,做出了处罚决定的机关有权对继续施工的设备、建筑材料予以查封”的具体规定,但1999年该条例修订时,却删去了此条规定,人为地造成了法律的不完备,导致了“有权制止”土地违法行为的土地行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实施的执法行为,反倒可能成了违法侵权。据媒体报道。某省为了督促土地管理部门执法。居然建立了“案件查处目标考核责任制”,对各个地级市每年办结的拆迁案件数量、判刑人数、处分违法干部人数均作出了具体要求,甚至连各个行政级别应处理的人数都做了量化规定。这种荒诞的责任制的出台,说明由法律不完备而引发的我国土地管理部门执法难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

(二)第ⅱ类不完备法律

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自1998年修改颁行至今已有十一个年头(其间于2004年进行了小幅适宪性修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地管理法》的一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例如:《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这种以农用地平均年产值为基数再乘以倍数的补偿费计算方法。基本上是1953年《政务院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的延续。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地方政府在征用集体农用地时。除了支付货币补偿之外,还需安排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也就是说当时政府对于失地农民的补偿实际上包含了货币补偿和社会保障补偿两部分。而在现行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征地时往往只履行法律规定的货币补偿义务,而对于《土地管理法》没有明确规定的社会保障补偿则不再提供。失地农民在无法获取社会保障补偿的情况下。即使得到法定上限的货币补偿,也难以维持失地后的生计。事实上,在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农民因土地被征。失去生活来源而返贫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行《土地管理法》的有关征地补偿条款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被征地农民显失公平。

(三)第ⅲ类不完备法律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间一些相互矛盾规定,很容易引发法律纠纷。例如: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与《农村土地承包法》关于农村土地发包主体的规定就不尽一致。对于“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以下简称村内集体土地),《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的经营管理主体,即拥有发包权的主体为“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二条对于“村内集体土地”除了规定可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发包”外,还规定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的,不得改变村内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与《土地管理法》相比,有权发包村内集体土地的主体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假如村民委员会与村民小组对同一宗村内集体土地作出了不同的发包决定,究竟应该适用哪一个法律呢?从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角度来看,《土地管理法》应是基本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级别、效力应在《土地管理法》之下;从农村土地承包的角度来看,《农村土地承包法》是特别法,而《土地管理法》是一般法,特别法优先适用于一般法。因此,司法部门在面对此类纠纷时也难以确定适用法律。实践中,由于《土地管理法》与《农村土地承包法》在农村土地承包发包主体上的相互矛盾的规定,已导致一些农村土地承包的法律纠纷的产生。

四、法律不完备背景下土地管理法治的完善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土地管理法治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土地管理法律不完备有关。受“立法完善主义影响”,我国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在修补法律漏洞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但是法律不完备的问题仍然是困扰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不完备法律理论指出:无论立法者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设计出完备的法律,而且法律不可能在整个社会层面最有效地威慑各种有害行为。因此要完善我国土地管理法治,在努力减少土地管理法律不完备程度的同时。还应在综合考量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向履行监管者职责的国家土地督察,分配剩余立法权和执法权。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治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赋予国家土地督察剩余立法权与执法权

不完备法律理论提出的向监管者分配剩余立法权和执法权的两个标准中,具有标准化能力是必要条件,而预期损害程度足够大则是充分条件,只有两个条件同时具备,监管者才存在获得权力分配的空间。从土地管理的实践来看,当前我国从省到市、县、乡镇都已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进行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在土地利用执法中,要判断某项土地利用行为是否违法。只需将航拍图片或卫星图片与土地利用规划图纸进行比对,即可作出初步认定。因此,对违法利用土地的行为作出标准化描述不难实现。而土地违法会严重损害公共利益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些损害包括:削弱了国家利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破坏生态环境,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侵害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激化社会矛盾等。因此,在土地管理中引入监管者进行主动执法具备理论上的必要性。

事实上,我国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土地利用行为的监管。已于2006年正式建立了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建立三年以来,在保护耕地,遏制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中央政府赋予国家土地督察的权力明显偏少。仅包括:调查权、审核权、纠正权和建议权。从不完备法律的角度来看。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实际上已经承担起了监管者主动执法的责任,却没有被赋予主动执法者有效开展监管所必需的剩余立法权和执法权。因此,在监管工作中,国家土地督察难以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行为进行有效遏制。为了提高国家土地督察的执法效率,笔者认为中央政府应该明确赋予国家土地督察剩余立法权和执法权,即中央政府应授权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发挥一线监管的信息优势,对督察工作中发现的土地管理法律的不完备之处,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及时作出解释或补充说明,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土地法律不完备程度:同时国家土地督察应拥有对土地违法行为的行政否决权和对土地违法责任人的人事弹劾权。

(二)改革我国土地执法监察体制

转贴于

目前,我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面临很大困难,具体表现为:对发现的违法行为难制止:对违法行为的处罚难落实;对土地违法的责任人难制裁。笔者认为造成土地执法监察工作陷入困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土地执法监察的法律规定不够具体明确。前文在论述土地管理第1类不完备法律时已对此作出了说明;二是我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经常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扰。在强调地方局部利益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影响下,不少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gdp快速增长,大力招商引资,甚至不惜违法使用土地,同时又要求土地管理部门“积极配合”。不能拖地方经济发展的后腿。尽管2004年国家实行了省以下土地管理部门垂直管理改革,但改革仅上收了土地管理部门的人事权。其财权和物权仍归当地政府管理,因此地方土地管理部门一般不愿得罪当地政府,其下辖的执法监察机构自然也难以制止当地政府的土地违法行为。

为了解决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受到地方保护主义掣肘的问题。笔者建议将土地执法监察机构划归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机构主管。土地执法监察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的调整,有两方面积极意义:一方面,能帮助土地执法监察部门摆脱地方政府的干扰,为其创造公正执法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能够使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拥有自己管理的执法队伍,使其面对土地违法行为能够迅速展开执法行动,有效履行监管者的职责。同时。建议全国人大在修订《土地管理法》时,赋予土地执法监察机构一定范围的强制执法权。并对土地执法监察机构查处土地违法行为方式、方法作出明确规定,以确保土地执法监察机构在制止土地违法行为时有法可依。

(三)大力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尽管不完备法律理论指出法律是内在不完备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使法律变得更完备的努力。而我国《土地管理法》自1986年出台至今,仅在1988年和1998年进行了两次重大修改,其中最近一次重大修改距今已有十一年。十一年里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管理法》的不少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土地利用管理的现实需要。尽管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于2005年将修改《土地管理法》列入了立法规划,但四年过去了,新《土地管理法》仍未出台,我国立法机构应提高立法效率,尽快出台新《土地管理法》。笔者认为在《土地管理法》进行修订的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在自身职权范围内,为减少法律不完备的程度作出自己的努力。国务院可以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中“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的规定,用国务院文件的方式要求各地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并将失地农民纳入当地社保体系,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在国土资源部的协助下,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诸如土地执法权限范围、执法手段等争议不大的程序性的法律规定作出具体说明。为基层国土资源部门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多的法律保障。

上一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范文 下一篇:小规模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