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建筑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14 16:19:55

现行建筑设计

现行建筑设计范文第1篇

1历史背景

赏心亭最早为宋代丁晋公谓所建,《白下余谈》载有王元倬《凤凰台寻常心亭故址》一诗,并注云:“赏心亭,宋丁谓建,以帝所赐袁安卧雪图者,在下水门城上,即今水西门……”。后来亭子毁于战火,由南宋三任建康知府的马光祖重建,重建后的赏心亭更加壮观,被称为金陵第一胜迹。宋代及后世许多诗词大家都有登赏心亭之作。由此可见赏心亭在当时极为壮观精美。历史上该亭数度被毁又数度重建,现则是清朝被毁后的再次重建。鉴于西水关历史地位的重要性,秦淮区建设局于2009年3月16日在区政府大楼召开了西水关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的专家论证会(文史建筑专家),各位专家对该地区规划方案提出了宝贵意见,参照宋亭风格重建赏心亭是与会专家的共识。2009年3月,我院接受南京市秦淮区建设局(现秦淮区住房和建设局)设计委托,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杜顺宝教授指导下,开始赏心亭建筑从方案至施工图设计。

2建筑设计

2.1建筑风格

赏心亭建筑按仿宋建筑风格设计,该组建筑色彩以白墙、红柱、灰瓦为主色调,灰黑色亚光琉璃瓦屋面,鸱尾吻与叠瓦屋脊,檐下斗拱,外墙为白墙加腰串、心柱、地袱等,格子门窗,寻杖栏杆;主体3层八角重檐攒尖顶,建筑高度控制在23.85m;附属用房为3层歇山顶,建筑高度控制在9m之内。整组建筑竖向高耸挺拔,横向错落有致,是水西门城市节点重要的人文景观。

2.2建筑功能

功能设计满足观赏与使用价值并重;建筑主体临外秦淮河,以1层展览、楼上观景为主,四周视觉开阔,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利用台基下面的高敞空间,在不影响建筑外部观瞻的同时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附属部分安排文化展示,地下室设停车库,供17辆左右小车内部使用。

2.3建筑主要特性和材料

建筑面积5041m2,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7度;建筑耐火等级:地面建筑(3层)二级,地下建筑(负1层)一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地下室为钢筋混凝土自防水挡土墙,防水等级一级,设计抗渗等级S6。主楼1层外廊柱、梁、枋、檩、斗栱、附房斗栱、所有门窗均用柳桉,主楼与附房椽子杉木制,主楼栏杆为菠萝格。主楼与附房1层台基、柱础、台阶、踏步、石栏杆等均为优质花岗石,甲级斩细。主楼宝顶铜制。(1)油漆①地仗中一麻五灰做法:用于外立面露明处木结构的柱、梁、枋、檩、斗栱、栱眼壁板及木门窗裙板等部位。②单披灰地仗做法:用于外立面露明处钢筋混凝土仿木柱、梁、枋,木门窗除裙板外其他部位、望板、椽子,除椽头为彩画外的其余部位。③彩画:附房外立面与主楼1层内外彩画做法按彩画样品施工,主楼2层以上彩画按宋式传统彩画做法。附房外立面施彩画,内侧按传统广漆做法。主楼顶层内侧、暗层内侧均按传统广漆做法。

3规范要求与仿古建筑的矛盾

工程2009年时设计依据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等,按规范要求:(1)二级防火等级的建筑土木工程与装饰材料除吊顶可用难燃材料外,均应为不燃材料,但赏心亭为了能更好地体现仿宋建筑的韵味,外装饰须用木材。(2)消防水池与泵房、消防水箱、室内外消火栓等设施是消防的重要保证,赏心亭主体顶层若放入消防水箱,就影响了观景最佳处的使用;消防水池与泵房若建于水西门广场上,会对景观设计带来很多的不利因素;附建在地下室时,消防水池和泵房的安全疏散就得有至少1处能直接通往室外的封闭楼梯间。(3)按建筑适宜的比例和尺度,赏心亭主体建筑高度宜做到24m以上,由此牵涉到建筑的消防、栏杆安全高度、结构设计等等就需按高规设计。(4)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观众厅的疏散门不应设置门槛,且门需朝疏散方向开启,但这么做很难满足建筑仿宋外形的需求。(5)建筑高度小于24m时,栏杆高度需达到1.050m高,从楼地面或屋面至栏杆扶手顶面垂直高度计算,若底部有宽度大于或等于0.22m,高度低于或等于0.45m的可踏部位,应从可踏部位顶面起计算,且传统栏杆纹样不能避免少儿攀爬的可能,栏杆芯子间净距离若做到小于110mm,栏杆高度1.050m,则难与建筑整体的比例、尺度吻合。(6)人员密集的场所台基高度超过0.70m并侧面临空时,需有防护设施,而仿宋建筑台基临空处不适宜做栏杆及其他构件。(7)节能、防水设计的要求使瓦材与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之间厚度增大,由此带来按常规预留的围脊高度不够。(8)木格子门窗的物理性能按古建常规做法很难满足节能设计要求。

4仿古建筑的设计策略

4.1消防设计

赏心亭建筑设计高度控制在23.85m,使用功能:展览、观景,属人员密集场所,按重要公共建筑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消防设计的目标是:加强消防管理,立足于自防自救,确保火灾发生时室内人员能及时疏散至室外安全场所,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火情,防止火灾蔓延,减少财产损失。4.1.1消防设施赏心亭总平面沿长、短两个方向布置有U型消防通道,附房1层临广场处设置消防控制室,完备火灾自动报警、消防联动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室内外消火栓、灭火器等。地下室结合车行坡道下部空间布置360m3的消防水池与消防泵房,10m长疏散通道连接消防泵房与封闭楼梯间,可直通室外;通过各专业反复协调、修改设计,将18m3的消防水箱布置在赏心亭主体重檐闷顶内,临时钢梯通过检修人孔可到达闷顶内,从事设备维护检修。4.1.2消防分隔赏心亭主体与附房地上部分建筑防火等级二级,地下负1层防火等级一级,除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划分防火分区之外,每层1.5m~2.5m的钢筋混凝土挑檐,可起到每层竖向防火隔离作用,井道与变形缝均做防火封堵。消防专项设计时要求所有木料均采用防火涂料、浸剂进行防火处理,耐火极限需达到1h,保温层采用A级聚氨酯保温板,且施工前材料需送相关部门检验,合格后方能施工,尽最大可能赢得消防扑救时间。4.1.3安全疏散按规范要求,地下负1层建筑依据使用功能、防火分区面积和人流的大小分别于2个防火分区内设置了1部和2部封闭楼梯间,均可直接到达室外广场上;地面上建筑则各设1部封闭楼梯间在其防火分区内,当某一防火分区发生火灾时,可从火灾应急广播得到疏散指令,通过各层安全出口或从甲级防火门到达另一防火分区疏散。

4.2节能设计

4.2.1总平面设计赏心亭项目位处夏热冬冷地区,按50%的节能设计标准设计,主要针对3层主体与附房建筑进行节能设计。建筑坐北朝南,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夏季减少太阳直射室内,冬季能有适量的阳光照射,避开主导风向。4.2.2围护结构节能措施外维护墙体材料用190mm厚水泥多孔空心砖,外保温体系。外墙与屋面分别是30mm与45mm厚A级聚氨脂保温板保温隔热。4.2.3门窗为建造南京城市重要人文景观,真实体现宋代建筑风格,根据传统工艺要求及专家指导意见,门窗按“宋式”木作门窗制作,节能措施有:玻璃采用5透明+12A+5透明,木门窗对开时做和合缝,所有风缝均用木饰条贴缝,从细节上提高传统木门窗的保温节能性能。

4.3其他细部处理

(1)赏心亭主体建筑通过抬高栏杆地袱的标高,使栏杆实际使用高度满足1.050m,而外观则不到1m高,寻杖栏杆扶手与栏板间增加1道Φ100mm的圆钢管,油漆同栏杆;室内外漏空栏杆内侧加设1道Φ2@6×6钢筋网片,减少安全隐患。(2)1层对外立面有影响的安全门朝内开,门槛可拆卸,开放时间安全门保持打开状态。(3)无栏杆处台明高度控制在0.60m内。(4)因节能、防水要求,瓦件与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之间垫层厚度加大,因此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围脊高度加垫层厚度,否则就只有将围脊水平位置外移以满足围脊高度,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5结语

自2015年5月1日起,《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开始执行,其他相关规范也在陆续修订中,要求只会越来越严格,对仿古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们拓宽思路,运用新型材料替代传统建材,比如现在可以用铝合金替代木料制作装饰性的椽、枋、斗栱等;用铝木制作门窗可达到节能设计要求;但上述材质与木料相比还是有明显差异的,所以既要仿古建筑外形能够形神兼备,又能符合现行建筑设计规范,还需设计、建材、消防等相关行业协同努力,扬长避短,共图发展。相信同行中一定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现行建筑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防火设计 性能化分析

Abstract: the building fire engineering design commonly used method undertook preliminary discuss, pointed out all sorts of method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 " performance " fireproof design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 building fire safety design; performanc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建筑设计与建筑防火的关系

大型、重要建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中单独设立建筑防火专篇,建筑防火是建筑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建筑防火设计能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强制规范。

1.1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前些年,建筑功能相对简单,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较少,建筑设计过程中,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设计,基本能够满足消防安全要求。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批功能复杂、面积或空间较大的大型建筑、超高层建筑应孕而生。

建筑外观体量的庞大化、摩天化,显示了现代建筑的雄伟和神奇,各类功能场所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建筑群,甚至一个超大规模的建筑物,建筑高度不断增高,这些都给消防灭火的登高作业、内攻侦察、火场供水等带来了不少困难。结构外壳的轻灵化、通透化,创新了现代建筑的风格与形象;新颖的钢结构使建筑的跨度增大,荷载减少;玻璃幕墙或金属幕墙的运用使建筑外形日趋明快。但这些却都造成建筑的耐火等级的降低,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的缩短,也造成竖向防火分隔难以实施。内部环境的互融化,智能化,丰富了现代建筑的情趣和内涵,花园式室内庭院,集中控制的楼宇设施,将整个建筑融为一体,相映生辉,产生充满韵味的空间组合,给人以舒适和贯通的感觉。但是传统的建筑防火分区的措施难以落实,火灾的排烟更加困难。

1.3建筑防火的重要性

我国现行的建筑防火法规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范的条文严谨细致,在耐火等级、平面布置、安全疏散、消防给水、防(排)烟和电气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兼顾防火安全性和投资合理性,建筑的防火设计有时达不到法规要求,这就留下了安全隐患。近年来,建筑火灾频发。

现代城市大型建筑和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对这些建筑而言,建筑内部防火分隔对充分预防群死、群伤特大恶性火灾事故至关重要。

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而发生火灾的几率也随之大幅度地增加。火灾统计也表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大空间建筑也多次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例如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馆火灾、深圳市安贸危险品储运公司清水河仓库火灾、北京市玉泉营环岛家具城火灾、中央电视台新址附属文化中心大楼火灾等。

血淋淋的事实告诫我们:每一次重大火灾,都会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我们应该切实从思想上加强防火安全意识,从建筑设计做起,真正的做到:“以防为主,防消结合”!

2.建筑防火设计的方法

2.1目前采用方法

建筑防火设计目前有两种设计思想,一种是传统的“处方式”设计方法,它基于场所类型,根据国家现行技术规范进行设计;另一种是“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它立足于危害分析及火灾假想,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安全评估,从而确定设计方案。对于部分突破现行消防技术规范的设计项目,消防主管部门组织本部门和设计部门有关建筑防火专家对疑难问题进行研讨,提出修改、弥补措施后形成会议纪要,以作为设计的依据,这种被称为“专家论证会”的方法日常工作中也经常采用。

2.2“处方式”防火设计

“处方式”设计方法是根据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进行的消防安全设计,并利用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进行审核。我国广泛采用消防技术规范进行消防安全管理,制定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40余部消防技术规范和标准,几乎涵盖了现有的各类行业和各种建筑。消防技术规范(标准)在对建筑物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按有关防火安全的要求,对每项设计都详细规定了具体的参数和指标,例如建筑物的耐火等级、防火间距、防火分区、装修材料、安全疏散、防排烟设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室内外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其它灭火设施的设置等。它直接给出了达到规范的安全水平,不需要使用者和查阅者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不需要复杂的分析计算,对设计和监督单位来说易于掌握,易于使用,其调整修改也较为容易。设计人员根据所设计的建筑物的形式,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从规范中直接选定与该建筑物相应的设计参数和指标,建审人员也是对照标准逐项进行审核。整个设计和审核过程类似于医生开单抓药,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处方式”设计或“规范化”设计。但是,由于每座建筑的结构、用途及内部可燃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均不一样,其居住者或使用者的条件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按照“处方式”设计规范统一给定的设计参数所做出的设计方案,并不一定是最科学、最合理、最有效的。同时,由于规范条文本身的复杂性和对安全经济性因素的影响考虑不够,弹性较小等原因,也逐渐显现出“处方式”设计规范的不足。“处方式”设计方法要求直接根据相应的消防规范,选定设计参数和指标,当遇到规范中没有规定的建筑物类型时,就无法选用适合的防火设计方案,而这些未被规范涵盖的建筑,往往都是形式非常特殊、功能非常特定的场所,保证这些场所的消防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可在这种情况下,“处方式”设计方法却无能为力,就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防火安全设计方法,这就是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

考虑到我国的经济水平和建筑防火设计、审核技术力量,以强制性防火设计规范或防火设计指南为主要依据的建筑防火技术体系——“处方式”设计,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仍将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较为切实可行的途径。但现行技术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说明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修订完善。

2.3“性能化”防火设计

性能化防火设计是于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全新的防火设计理念,与“处方式”设计方式不同的是,它不是根据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进行设计,而是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制定整个建筑防火系统所应达到的目标,在对建筑进行火灾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寻找实现建筑防火安全的最佳方案。

2.3.1与传统的“处方式”设计相比,“性能化”防火设计具有以下优点

(1)性能化设计体现了一座建筑的独特性能或用途、某个特定风险承担者的需要。

(2)性能化设计注重安全目标的达到,而不考虑采取什么样的途径,有利于发挥防火设计人员的主观创造性。

(3)性能化设计根据工程需要,为开发和选择替代消防方案提供了方法。

现行建筑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建筑;疏散楼梯;设计缺陷;改善措施

1、前言

2010年11月29日,新疆阿克苏市第五小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踩踏事故,其中重伤7人、轻伤34人,校园踩踏事故一般都发生于学校建筑的走廊和楼梯间,对于校园踩踏事故来说不仅反映出学校管理不当和教师责任心缺失,同时也意味着一些中小学建筑的规划和疏散楼梯设计存在较多问题,最终导致一些中小学建筑在运行阶段出现了上述悲痛的校园踩踏事件。因此,设计单位在中小学建筑疏散楼梯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其能否满足具体要求,避免设计师在疏散楼梯设计过程中胡乱套用以往设计,否则势必会导致中小学建筑疏散楼梯设计效果难以达到使用要求,这对确保中小学建筑物在运行阶段的使用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行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的研究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以《GB50099-201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为主要依据,其中设计规范中对中小学建筑的选址、总平面布局、房屋面积指标以及层数等进行了准确界定,其中第八章的“安全、通行与疏散”是中小学建筑疏散楼梯的设计相关内容,但是该规范在使用阶段存在下述问题。

2.1校园规划分散模式存在缺陷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建筑物在设计过程中均以分散模式为主,即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图书馆、食堂以及运动场等单体建筑,这些单体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其功能进行布局划分,并且在不影响中小学生使用性能的基础上来消除人流高度集中而带来的风险性,例如,学生在中午会由教学楼走向食堂,中小学生这种迫切的心情会导致距离食堂最近的楼梯间和安全出口人流高度聚集。所以对于在该种模式下势必会导致一些疏散楼梯的人流较少,而一些疏散楼梯在运行中的人口高度集中,如果有些中小学生在行走过程中滑倒,则会受到其他中小学生的踩踏,因此,我国中小学建筑在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分散模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2.2疏散楼梯净宽度不完善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中对建筑物疏散楼梯的净宽度进行了明确限定,教学内廊在设计过程中要将其净宽度控制在2400mm,而外廊的净宽度要控制在1800mm以上,行政建筑和教师办公建筑的净宽度要控制在1500mm以上,这些数据只是对中小学建筑内廊和外廊的净宽度进行了明确限定,但是对于教学楼的走廊却没有制定完善的标准,同时导致中小学建筑疏散楼梯在设计中也没有准确的最低标准,这也是当前一些中小学建筑、乃至高校建筑疏散楼梯设计不够合理的主要原因。

2.3疏散楼梯防滑设计缺失

中小学建筑在运行过程中主要是服务于中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因此,在疏散楼梯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增加防滑设计,避免中小学生在疏散楼梯攀爬过程中发生滑倒事件,但是在现行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中没有完善关于疏散走廊、疏散楼梯的防滑设计,导致一些中小学建筑疏散楼梯在运行阶段十分缺乏必要的防滑设计。我国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中明确规定了楼梯踏步在设计中要采取防滑措施,并且提出了楼面必须要具备平整、耐磨、不起尘、防滑、防污染、隔声以及便于清洁等要求,但是这一规定中只是限定了建筑物在设计阶段要做好楼梯的防滑措施,但是对于疏散楼梯设计中防滑标准并没有进行定量要求。

2.4疏散楼梯间的设计缺陷

我国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封闭楼梯间进行了明确限定,其必须要在首层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者是在首层采用大封闭楼梯间的设计方式来满足其要求,其中首层设置扩大的封闭楼梯间是指在疏散通道上增加一道疏散门,这样的设计方式不仅导致中小学疏散通道的实际宽度缩小,同时也导致通畅的疏散通道中重新设置了一道屏障,导致很多中小学生在紧急疏散过程中无法准确找到正确的疏散方向,这也是导致一些中小学建筑物在运行阶段容易出现校园踩踏事件的主要原因。

3、中小学疏散楼梯设计的改进措施

3.1更新《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

上文不仅揭示了我国中小学建筑疏散楼梯设计中存在的较多问题,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现行《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中小学要求,因此,对于《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进行革新经成为一件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结合我国现行科学技术水平、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状况以及中小学生素质来进行革新,才能彻底消除我国现行《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在运行阶段存在的滞后性。行政部门可以借鉴国外相关领域的经验来制定更为准确的定量标准,包括中小学建筑疏散楼梯净宽度、防滑措施的定量要求,并结合不同地区中小学生整体素质进行差异化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小学建筑疏散楼梯的设计质量可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3.2合理化中小学建筑布局模式

近年来所发生的校园踩踏事件都是因为中小学生由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转移过程中,导致中小学建筑疏散楼梯在运行阶段难以满足高度集中人流的通行需求,因此,中小学建筑疏散楼梯设计质量的提升,是离不开对中小学建筑布局模式的整体优化设计,彻底消除分散模式在运行中对疏散楼梯使用性能产生的影响。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均采用综合体模式,所有的教学功能都集中在同一栋建筑物内,这样便可以使中小学生不需要向另一栋建筑进行集中式转移,这也可以有效避免中小学生高度聚集在疏散楼梯,所以我国中小学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应采用这种先进的模式,其对降低疏散楼梯在运行阶段的人流集中有着重要作用。

3.3注重中小学生体力差别

设计人员在中小学建筑疏散楼梯设计过程中要明确中小学生智力、体力的差别,不应该按照民用建筑标准对疏散楼梯台阶的高度、参数进行设计,否则势必会导致中小学建筑疏散楼梯设计效果难以满足疏散要求,因此,中小学建筑疏散楼梯设计过程中要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总宽度定量要求作为基础,结合中小学生自身智力、体力特点来对疏散楼梯净宽度进行控制,确保中小学建筑疏散楼梯的设计成效可以满足运行要求。

3.4疏散楼梯的防滑标准进行定量要求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中尚未就中小学疏散楼梯的防滑措施进行定量要求,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小学生对疏散楼梯的防滑需求,则会导致中小学建筑疏散楼梯在运行阶段容易出现滑倒事件,这也是导致当前国内一些中小学出现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中必须要对其防滑措施进行定量要求,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防滑设计标准来进行定量,并且明确规定除中小学建筑疏散楼梯设计过程中的材质要求与标准,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疏散楼梯的防护措施可以满足中小学生使用要求,这对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的适用性有着重要作用,避免我国中小学建筑在运行阶段因疏散楼梯设计缺陷,导致其在运行阶段出现一些校园踩踏事件。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中关于疏散楼梯的设计存在较多缺陷,而国内关于中小学疏散楼梯设计的针对性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小,所以我国教育部门应广泛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来对其加以完善,确保中小学建筑疏散楼梯的设计效果可以满足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林吾勇.浅析高层公共建筑疏散楼梯设计[J].福建建材.2011(6)

[2]李小鹭.对多层民用建筑疏散楼梯设置形式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2(30)

现行建筑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公司;母子公司;税收;筹划策略

前言

我国税收筹划相对于国外诸多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且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前的计划经济发展中,诸多企业均不能够自主经营决策并获取经济利益,当时更不具备良好的税收筹划条件与能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税收筹划逐渐引起了企业的重视,大部分企业均希望能够从税收筹划中更加有效避税,增加企业的经济利润。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的税收筹划发展时间仍旧比较短,缺少比较完善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因而我国必须要在此方面作出更进一步的探索。本文针对建筑设计母子公司的税收筹划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令建筑设计母子公司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税收筹划,以此获得良好发展。

一、企业集团与税收筹划概述

(一)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主要是指将资本作为最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作为主体,制定集团章程并将其作为共同行为规范,该情况下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以及其他成员企业或者机构所共同形成的一种具有规模性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但是企业集团并不具备法人资格。企业集团进行税收筹划时,其内部的各个成员均需要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且具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与经营权。同时,企业集团的各个成员之间能够进行参股或者交叉换股,从而产生一定资本纽带用于低于收购兼并风险以及外来竞争。另外,企业集团一般情况下可以由一个核心的企业或者个人以绝对控股或者较多控股的方式进行掌控,但是不同国家或者地区在掌控力度方面存在差异之处。

(二)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亦被称为“合理避税”,我国有学者认为税收筹划应该是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在既定的税制框架内,提供过对法人或者自然人这一纳税主体的经营活动、投资行为、战略模式等理财涉税事项进行实现的安排与规划以达到节税、递延纳税、降低纳税风险等目标的谋划活动。一般情况下,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基本上会通过选择低税负方案以及滞延纳税时间两种方式。必须要明确的内容在于,税收筹划与逃税、漏税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税收筹划具有合法性和明确的目的性,要不违背税收法律规定的原则。

二、建筑设计母子公司业务类型及现行税制

(一)建筑设计母子公司业务类型

建筑设计母子公司属于企业集团,基本上应该具备建筑工程甲级专项资质、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乙级专项资质、城市规划乙级专项资质等,且要能够为客户提供建筑工程中包括规划、设计、建筑、景观、咨询等诸多方面的服务内容,且要能够根据设计方案、客户需求等提供施工图与施工配合的设计服务与阶段等。就A建筑设计母子公司而言,在上述业务类型以外,随着近年来城市综合体设计细分市场的出现,其逐渐开始重视向酒店、办公、商业等综合体开发领域发展,目前在建筑、机电、结构等领域均培养了一定人才,发展前景良好。

(二)建筑设计母子公司现行税制

建筑设计母子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为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服务,其所有的业务基本上均需要根据房地产商以及其他客户所提供的要求进行建筑设计图纸设计并且收取相应的费用。公司所涉及到的主要税种则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城建税、印花税等,其中比较主要的税种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此三类税种的整体纳税金额在建筑设计母子公司纳税金额中占据绝大部分。

三、建筑设计母子公司税收筹划策略

(一)利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筹划

税收优惠包括减税免税和税收扣除两个方面。减税免税是依照税法规定减去纳税人的部分税收负担或免除纳税人的全部税收负担。税收扣除是国家为了鼓励纳税人主动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其产业政策而在税收或费用方面给予的抵免和税前扣除政策。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并且在税收制度以及征收方面作出了一定调整。但是,鉴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性,税收法律法规的制定必须要能够适应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此,我国在制定税收政策时会基于个别地区与行业一定政策照顾与鼓励,以此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例如: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不同地区规定高低不等的适用税额。此时,建筑设计母子公司可以充分的利用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适当的降低企业的赋税,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时首先要积极运用转化思想,创造能够与优惠政策相符的经营状况,令企业能够充分的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其次,建筑设计母子公司需要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实施调整经营决策,以便适应最新的税收优惠。最后,建筑设计母子公司需要充分的分析并且整合多项税收优惠政策,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

(二)利用税制要素进行筹划

建筑设计母子公司在利用税制要素进行税收筹划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依据纳税范围进行税收筹划,该方面若要成功的规避纳税义务则可以避免成为征税对象以及避免成为纳税人,与此同时可以适当的减少应缴纳的税种,明确规避纳税并非代表不纳税,仅可以通过减少税种而减少税负,另外,建筑设计母子公司可以适当地进行应纳税种的替换,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第二,依据税基进行税收筹划,该方面首先可以实现税基的最小化以直接减少纳税金额,并且可以合理的安排并控制税基实现的时间,由此实现减免税的最大化。第三,依据税率进行税收筹划,此时建筑设计母子公司需要对比例税率进行筹划,或者对勒紧税率进行税收筹划。例如因设计企业可抵扣的增值税有限,驻在外省的规模较小的子公司(小微企业)可以按照简易计税办法征税,适用3%的增值税率。第四,滞延纳税时间,延期纳税方法是指依据国家税收税法、法规或政策规定,将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当期应纳税额延期缴纳,以实现相对减轻税收负担的方法。国际税收词汇中对延期纳税作了精辟的阐述:“延期纳税的好处有:有利于资金周转,节省利息支出,以及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延期以后缴纳的税款币值下降,从而降低了实际纳税额。”延期纳税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延期确认收入。例如发生的应税服务可以采用分期确认收入比直接销售的纳税期迟,可以延期确认收入,继而延期缴纳税款。第二,提前确认成本费用等支出。例如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加速折旧的办法计入成本和费用;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在先进先出法、平均计价法等之间作出选择来提前确认成本支出。计价方法的不同,可以直接影响当期结转的成本费用,继而影响到当期应税所得额的大小。

(三)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筹划

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税收筹划可以减少企业自身的“偷、逃、欠、骗、坑”等纳税违法行为的发生。建筑设计母子公司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要积极遵守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并且要采取恰当的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司具体情况选择科学的税收筹划方法。第一,可以利用分摊方法进行税收筹划。分摊方法主要是指企业各个独立组成部分进行摊销,主要的摊销会计事项包括待摊费用摊销、无形资产摊销、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存货发出计价等。针对不同的会计事项若采用不同的摊销方法则产生的摊销结果必定亦存在不同之处。第二,建筑设计母子公司可以选择进行会计估计进行税收筹划,该点需要明确,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诸多活动中会出现一定的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必须要对其进行合理会计估计方能够更加科学且客观的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而后方能够令企业的管理层更加清晰的了解企业发展真实状态,以此作出正确决策,减轻纳税活动与税收负担。

(四)确定合理收款方式筹划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先进的企业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销售方式,我国各个行业的商品交易过程中便会根据不同销售方式产生相应的纳税义务,但是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却存在一定差异性。对于增值税而言,我国规定采用直接收款的方式销售货物情况下,不论所销售的货物是否已经发出均需要以收到销售货款或者取得相应凭据的时间作为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若采用托收承付或者委托银行收款的方式销售货物,则必须将发出货物并且办理托收手续的当天作为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若采用预收货款的方式销售货物或者采取赊销或者分期收款的方式销售货物,则均必须将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作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鉴于此,建筑设计母子公司可以确定合理的收款方式,通过不同的收款方式有效递延纳税时间,由此能够进行税收筹划。

四、结论

为了促使我国市场经济获得更加健康且快速的发展,我国正在积极开展税收制度改革,此时为广大企业的财税管理创造了更加良好的基础,亦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企业的税收筹划能够帮助企业有效避税,在作出正确决策的情况下能够减轻纳税负担,尽可能的增加资金需求量以支持企业的运行与发展。就建筑设计母子公司而言,其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要能够明确自身母子公司的业务范畴以及现有的税种和现行的税制。在此基础上,建筑设计母子公司要能够积极且充分的利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税制要素、会计政策以及确定合理收款方式等进行有效的税收筹划.

参考文献:

[1]吴双,李亚星.我国建筑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探析[J].中国商论,2016,03(21):125-126

[2]郑玉如.关于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筹划工作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6,11(19):112-114

[3]刘贞.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09(13):93-94

[4]王钧杰.建筑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16,02(04):120-122

[5]曹明星,刘奇超.“走出去”企业三种跨境所得的国际税收筹划方式——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地区)的观察[J].经济体制改革,2016,10(01):104-111

[6]李晓瑜.概论建筑行业会计筹划的内容及意义[J].现代经济信息,2015,07(22):224

现行建筑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公司 母子公司 税收筹划 策略

前言

我国税收筹划相对于国外诸多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且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前的计划经济发展中,诸多企业均不能够自主经营决策并获取经济利益,当时更不具备良好的税收筹划条件与能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市场经济I陕速发展,税收筹划逐渐引起了企业的重视,大部分企业均希望能够从税收筹划中更加有效避税,增加企业的经济利润。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的税收筹划发展时间仍旧比较短,缺少比较完善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因而我国必须要在此方面作出更进一步的探索。本文针对建筑设计母子公司的税收筹划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令建筑设计母子公司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税收筹划,以此获得良好发展。

一、企业集团与税收筹划概述

(一)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主要是指将资本作为最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作为主体,制定集团章程并将其作为共同行为规范,该情况下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以及其他成员企业或者机构所共同形成的一种具有规模性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但是企业集团并不具备法人资格。企业集团进行税收筹划时,其内部的各个成员均需要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且具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与经营权。同时,企业集团的各个成员之间能够进行参股或者交叉换股,从而产生一定资本纽带用于低于收购兼并风险以及外来竞争。另外,企业集团一般情况下可以由―个核心的企业或者个人以绝对控股或者较多控股的方式进行掌控,但是不同国家或者地区在掌控力度方面存在差异之处。

(二)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亦被称为“合理避税”,我国有学者认为税收筹划应该是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在既定的税制框架内,提供过对法人或者自然人这一纳税主体的经营活动、投资行为、战略模式等理财涉税事项进行实现的安排与规划以达到节税、递延纳税、降低纳税风险等目标的谋划活动。一般情况下,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基本上会通过选择低税负方案以及滞延纳税时间两种方式。必须要明确的内容在于,税收筹划与逃税、漏税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税收筹划具有合法性和明确的目的性,要不违背税收法律规定的原则。

二、建筑设计母子公司业务类型及现行税制

(一)建筑设计母子公司业务类型

建筑设计母子公司属于企业集团,基本上应该具备建筑工程甲级专项资质、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乙级专项资质、城市规划乙级专项资质等,且要能够为客户提供建筑工程中包括规划、设计、建筑、景观、咨询等诸多方面的服务内容,且要能够根据设计方案、客户需求等提供施工图与施工配合的设计服务与阶段等。就A建筑设计母子公司而言,在上述业务类型以外,随着近年来城市综合体设计细分市场的出现,其逐渐开始重视向酒店、办公、商业等综合体开发领域发展,目前在建筑、机电、结构等领域均培养了一定人才,发展前景良好。

(二)建筑设计母子公司现行税制

建筑设计母子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为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服务,其所有的业务基本上均需要根据房地产商以及其他客户所提供的要求进行建筑设计图纸设计并且收取相应的费用。公司所涉及到的主要税种则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城建税、印花税等,其中比较主要的税种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此三类税种的整体纳税金额在建筑设计母子公司纳税金额中占据绝大部分。

三、建筑设计母子公司税收筹划策略

(一)利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筹划

税收优惠包括减税免税和税收扣除两个方面。减税免税是依照税法规定减去纳税人的部分税收负担或免除纳税人的全部税收负担。税收扣除是国家为了鼓励纳税人主动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其产业政策而在税收或费用方面给予的抵免和税前扣除政策。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并且在税收制度以及征收方面作出了一定调整。但是,鉴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性,税收法律法规的制定必须要能够适应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此,我国在制定税收政策时会基于个别地区与行业一定政策照顾与鼓励,以此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例如: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不同地区规定高低不等的适用税额。此时,建筑设计母子公司可以充分的利用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适当的降低企业的赋税,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时首先要积极运用转化思想,创造能够与优惠政策相符的经营状况,令企业能够充分的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其次,建筑设计母子公司需要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实施调整经营决策,以便适应最新的税收优惠。最后,建筑没汁母子公司需要充分的分析并且整合多项税收优惠政策,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

(二)利用税制要素进行筹划

建筑设汁母子公司在利用税制要素进行税收筹划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依据纳税范围进行税收筹划,该方面若要成功的规避纳税义务则可以避免成为征税对象以及避免成为纳税人,与此同时可以适当的减少应缴纳的税种,明确规避纳税并非代表不纳税,仅可以通过减少税种而减少税负,另外,建筑设计母子公司可以适当地进行应纳税种的替换,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第二,依据税基进行税收筹划,该方面首先可以实现税基的最小化以直接减少纳税金~,并且可以合理的安排并控制税基实现的时间。由此实现减免税的最大化。第三,依据税率进行税收筹划,此时建筑设计母子公司需要对比例税率进行筹划,或者对勒紧税率进行税收筹划。例如因设计企业可抵扣的增值税有限,驻在外省的规模较小的子公司(小微企业)可以按照简易计税办法征税,适用3%的增值税率。第四,滞延纳税时间,延期纳税方法是指依据国家税收税法、法规或政策规定,将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当期应纳税额延期缴纳,以实现相对减轻税收负担的方法。国际税收词汇中对延期纳税作了精辟的阐述:“延期纳税的好处有:有利于资金周转,节省利息支出,以及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延期以后缴纳的税款币值下降,从而降低了实际纳税额。”延期纳税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延期确认收入。例如发生的应税服务可以采用分期确认收入比直接销售的纳税期迟,可以延期确认收入,继而延期缴纳税款。第二,提前确认成本费用等支出。例如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加速折旧的办法计入成本和费用;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在先进先出法、平均计价法等之间作出选择来提前确认成本支出。计价方法的不同,可以直接影响当期结转的成本费用,继而影响到当期应税所得额的大小。

(三)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筹划

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税收筹划可以减少企业自身的“偷、逃、欠、骗、坑”等纳税违法行为的发生。建筑设计母子公司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要积极遵守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并且要采取恰当的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司具体隋况选择科学的税收筹划方法。第一,可以利用分摊方法进行税收筹划。分摊方法主要是指企业各个独立组成部分进行摊销,主要的摊销会计事项包括待摊费用摊销、无形资产摊销、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存货发出计价等。针对不同的会计事项若采用不同的摊销方法则产生的摊销结果必定亦存在不同之处。第二,建筑设计母子公司可以选择进行会计估计进行税收筹划,该点需要明确,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诸多活动中会出现一定的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必须要对其进行合理会计估计方能够更加科学且客观的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而后方能够令企业的管理层更加清晰的了解企业发展真实状态,以此作出正确决策,减轻纳税活动与税收负担。

(四)确定合理收款方式筹划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先进的企业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销售方式,我国各个行业的商品交易过程中便会根据不同销售方式产生相应的纳税义务,但是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却存在一定差异性。对于增值税而言,我国规定采用直接收款的方式销售货物情况下,不论所销售的货物是否已经发出均需要以收到销售货款或者取得相应凭据的时间作为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若采用托收承付或者委托银行收款的方式销售货物。则必须将发出货物并且办理托收手续的当天作为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若采用预收货款的方式销售货物或者采取赊销或者分期收款的方式销售货物,则均必须将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作槟伤耙逦穹⑸时间。鉴于此,建筑设计母子公司可以确定合理的收款方式,通过不同的收款方式有效递延纳税时间,由此能够进行税收筹划。

四、结论

现行建筑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安全出口,房间疏散门,直通室外

中图分类号:TU998文献标识码: A

消防疏散设计直接影响到平面布局,是建筑施工图设计的重要内容。由于防火规范中相关条文规定有的比较笼统,很容易产生混乱,造成安全隐患。下面就现行版本《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以下简称《建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以下简称《高规》)的有关规定,再结合预计发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0年7月5日征求意见稿)分析比较一下。

1术语“安全出口”的定义

《建规》第2.0.17条对“安全出口”的定义是:“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楼梯间、室外楼梯的出入口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

《高规》第2.0.15条对“安全出口”的定义是:“保证人员安全疏散的楼梯或直通室外地平面的出口。”

这两本规范对“安全出口”的定义基本相同,根据以上定义,房间疏散门并不属于安全出口。

2关于大空间场所的疏散距离是室内任何一点计算到“安全出口”还是“房间疏散门”的问题

2.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相关规定

《建规》表5.3.13注1规定:“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大于30m。”

此条规定非常明确,上述大空间场所的疏散距离是计算到“安全出口”,而不是“房间疏散门”。另外在此表注3中规定:“建筑物内全部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其安全疏散距离可增加25%。”

2.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的相关规定

在《高规》第6.1.7条中规定:“高层建筑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30m。”

条文中的“疏散出口”并没有相应的术语定义,按照常规理解,“疏散出口”应包括“安全出口”和“房间疏散门”。

在规范后面所附的条文说明中是这样展开解释的:“……由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安全出口或楼梯间的安全疏散距离不宜大于30m。”而按照第2.0.15条对“安全出口”的定义,“安全出口”应该是已经包括了“楼梯间”,似乎条文说明中的“安全出口”指的是房间疏散门。在此条文说明后面的方形大厅图示中, 30m疏散距离是从中心点标注到四个边中间的门洞,可以推断出图示中的疏散距离是室内最远点计算到“房间疏散门”。

无论是条文还是条文说明,并没有明确安全疏散距离是室内任何一点计算到“安全出口”还是“房间疏散门”,两者的差别很大,这就为执行这条规范带来了混乱。

另外《高规》中并没有规定如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安全疏散距离可增加,这与《建规》是不同的。

2.3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的相关规定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第5.0.2条规定:“办公建筑的开放式、半开放式办公室,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超过30m。”

如果只看条文,根据防火规范对安全出口的术语定义,会以为疏散距离是计算到楼梯间。而在规范后面所附的条文说明中是这样展开解释的:“参照现行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的要求,对距离进行规定。该条中‘安全出口’是指房间开向疏散走道的出口。”

条文说明非常明确,该条中的“安全出口”并不是术语定义的“安全出口”,而是指房间开向疏散走道的门。

2.4 预计发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0年7月5日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规定

预计发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0年7月5日征求意见稿)把《高规》与《建规》合在一起,并做了比较大的修订。表5.5.15注1规定:“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当该场所直通安全出口时,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大于30m;当该场所需通过疏散出口与疏散走道连通到达安全出口时,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45m。”

这里把大空间疏散分为两种情况作出规定,弥补了《建规》和《高规》的不明之处,比较合理。

另外一个变化比较大的就是在此表注3中规定:“建筑物内全部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其安全疏散距离可增加25%。”这与原《建规》的规定相同,但是与《高规》差异很大,可以说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大幅度提高。

3关于楼梯间首层至室外疏散距离的问题

3.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相关规定

《建规》第5.3.13条第3款规定:“楼梯间的首层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在首层采用扩大封闭楼梯间。当层数不超过4层时,可将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设置在离楼梯间小于等于15m处。”此条规定还是比较明确的,基本无异议。

第7.4.3条第6款中规定:“防烟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前室内,形成扩大的防烟前室。”此条未限制扩大的防烟前室的面积和楼梯间门至扩大前室外门的距离,有的设计将首层近千平方米大厅设计为扩大防烟前室,有的楼梯间门至扩大前室外门的距离过长,存在消防隐患,不利于疏散,显然是不合理的。有关消防专家在一次讲座中建议首层扩大的防烟前室不宜无限延长、扩大,一般不大于15m。

第7.4.10条第2款中规定:“消防电梯前室宜靠外墙设置,在首层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经过长度小于等于30m的通道通向室外。” 此条规定比较明确,在条文说明中对“通道”作了说明:“受防火保护的通道,不应经过任何其他房间。”

3.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的相关规定

在《高规》第6.2.6条中规定:“楼梯首层应有直通室外的出口。” 仅从条文上看规定比较明确,但在条文说明中却说“允许在短距离内通过公用门厅”。“短距离”由于没有量化,在施工图设计中往往很难把握。有关专家在讲座中有的建议此距离一般不大于15m,有的说设专用通道或一般不大于30m。

第6.3.3.3条关于消防电梯前室首层疏散距离问题以及第6.2.2.3条对首层扩大封闭楼梯间的规定与《建规》的相关条文基本相同。但是《高规》中没有关于首层扩大防烟前室的规定。

3.3 预计发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0年7月5日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规定

预计发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0年7月5日征求意见稿)关于楼梯间首层至室外疏散距离的规定,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相关条文基本相同。

4结论

由于历史原因,现行两本防火规范对一些同类问题的规定还是有出入的,目前建筑施工图中消防疏散设计应仔细看条文及条文说明,严格以各自的现行国家标准为准。预计发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0年7月5日征求意见稿)做了一些修订,但由于未正式发行,仅能作为参考。

现行建筑设计范文第7篇

1?前言

最近几年,在建和已交付使用的建筑幕墙火灾频发,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2009年9月25日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颁布了《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公通字[2009]46号),对建筑幕墙保温材料的使用作了严格的限制,并重申了对建筑幕墙防火构造及防火封堵的要求。2011年3月14日公安部又下发了《进一步明确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建筑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公消[2011]65号),规定在新标准前,从严执行公通字[2009]46号文第二条规定,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目前,由《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整合而成的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正在审核修订之中。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正确运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标准要求,使建筑幕墙的防火设计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对建筑幕墙防火设计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2?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

现行国家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适用于9层及9层以下的居住建筑、低于等于24m的公共建筑、高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厂房、仓库等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物。规范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规模大小和高度把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分为一、二、三、四级,并规定了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和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

现行国家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2],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高于24m的公共建筑及其裙房。规范应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补救难度等因素把高层建筑分为一类和二类,耐火等级分为一、二两级,并规定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裙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在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时,要考虑建筑物的规模、重要程度、火灾危险性、火灾荷载等多方面的因素。从安全的角度来讲,建筑物的耐火性能愈高愈好,但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建筑物的耐火等级高造价就高。因此,一个优秀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案应该使建筑物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耐火安全储备,从而实现安全与经济的协调统一。建筑幕墙是建筑物的护结构或装饰性结构,其防火要求由其所属建筑物的耐火等级确定。在进行某建筑物的幕墙防火设计时,应查阅其建筑施工图的建筑设计总说明,明确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3?现行规范对幕墙防火设计的要求

建筑幕墙是由支承结构体系与面板组成的、可相对主体结构有一定位移能力、不分担主体结构所受作用的建筑护结构或装饰性结构,通常用作建筑物的非承重外墙。

根据文献[1]和文献[2]的规定,民用建筑不同耐火等级非承重外墙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要求为:

一级,不燃烧体1.00h;二级,不燃烧体1.00h;三级,难燃烧体0.50h;四级,燃烧体。

由于耐火等级为三级以下民用建筑限制在5层以下,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大多数为一、二级。也就是说,建筑物的非承重外墙,在一般情况下应该采用不燃烧体,其耐火极限要求为1.00h。

对建筑物来说,非承重外墙的耐火极限要求为1.00h是对窗间墙与窗槛墙的要求。窗间墙是在建筑外立面上,水平方向左右两窗之间的实体墙(包括柱或构造柱)。窗槛墙是在建筑外立面上,垂直方向上下两窗之间的实体墙(包括楼板及位于楼板边缘的梁)。除了不满足防火构造要求时需要采用防火窗外,现行规范对外墙上的窗户部分并没有耐火极限的要求。

以往的经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窗槛墙的高度不小于0.8m就可以起到防止火灾向上蔓延的作用。文献[3]应用FDS建立建筑外墙开口溢流火灾研究数值模型,采用非稳态t2火模型设计6种工况,对比分析了窗槛墙和防火挑檐的阻隔性能。结果表明,在设定火灾场景下,窗槛墙高度为1、1.2m时室外温度分布情况和0.8m时分别不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文献[1]和文献[2]对建筑幕墙防火设计的规定:

1)窗槛墙、窗间墙的填充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当外墙面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时,其墙内填充材料可采用难燃材料;

2)无窗间墙和窗槛墙的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高度不低于0.8m的不燃烧实体裙墙;

3)幕墙与每层楼板、隔墙处的缝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由此可见,现行规范对建筑幕墙防火设计的规定是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基本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要提高建筑幕墙防御火灾的能力,关键问题是要深入理解规范的要求,并在建筑幕墙防火设计中正确运用,把规范的规定落实到节点的设计、材料的采购和施工安装的整个过程。同时,相关规范进行修订时,也要根据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作出更明确、更细化的规定。

4?幕墙防火设计问题的几点建议

4.1?可燃或难燃材料的使用应加以限制

建筑幕墙材料主要包括框架材料、饰面材料、密封材料、保温材料和五金配件。

幕墙的框架材料一般使用铝合金型材、钢型材或钢铝组合构造,但有时候也可能采用木材或其它一些可燃或难燃的复合材料。

幕墙的饰面材料品种繁多,包括玻璃及其制品、石材、金属板材和人造板材等。玻璃、石材、金属板材和无机人造板材在通常的情况下都属于不燃材料,但其复合制品和有些人造板材则有可能是可燃或难燃材料,如复合铝板(芯材为可燃或难燃材料)、夹胶玻璃(PVB胶膜为可燃材料)、高压热固化木纤维板、ETFE膜等。

现行建筑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设计策略

随着建筑行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防火设计也应当向着多样化、全面化、以及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建筑性能的安全与可靠。当前,高层、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导致通用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而针对高层建筑专用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具体规定上也与通用性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与矛盾。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为平衡现行通用性、特殊性标准在有关条款中的矛盾与差异,对相关规定作出了调整与修正,能够更加适用于新时期建筑防火设计的实践需求,值得关注。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之差异分析

国家立法中明确规定:凡国家标准规范,在效力上是完全平等的。但在特殊规定与普通规定均出自同一机关且内容发生冲突时,应当以特殊规定为适用标准;在新规定与既有规定相矛盾时,则应当以新规定为适用标准。但结合相关法规标准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通用性标准中所制定的某些条款与内容较特殊性标准而言更为严格与严谨。结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相关标准与规定来看,认为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商存在以下差异性的内容与条款:1)针对建筑构件耐火标准的规定存在差异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针对墙体、楼板、梁体、以及柱体等承重性构件的耐火等级标准规定有明显差异,且《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的相关规定更为严格与严谨,体现在消防电梯、防排烟系统、以及火警系统等内容的设置上,故而导致该规范中部分承重构件的耐火极限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而言偏低。如《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针对人防工程的设计应当参考现行《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进行设计,但在人防工程建设标准中则要求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为依据,合理设置地上部分与地下人防工程建筑的防火间距,在地面建筑外墙为防火墙的情况下不限防火间距。由于通用性规范与特殊规范在防火墙耐火极限方面的规定有所不同,进而导致地上建筑物符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但可能出现无法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的情况。2)安全疏散规定存在差异在有关疏散距离、地下室大小、出口可疏散人数、走廊顶端房间疏散距离等方面的规定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均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更为严格。3)消防设施设置存在差异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防排烟设置必须满足“内走道长度>20米”的要求,但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该标准为“>40米”。4)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存在差异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均针对公共建筑地层、上层、乃至展厅的防火分区面积有明确规定,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的规定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提高了1倍左右。

2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重要性分析

为了有效处理并平衡《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相关条款中存在的差异与矛盾,住房及城乡建设部于2015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既往《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合二为一,通过对相关条款的整合修订,可适用于各类建筑的防火设计工作。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解决规范适用性的问题旧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适用范围上具有明确要求。但当前建筑领域工况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在工程实践中常常会遇到选用何种规范作为设计依据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将两项规范合二为一,在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纳入各类工业、民用建筑,统一根据建筑高度进行划分,从而能够解决规范适用性方面的问题。2)解决安全尺度的问题在旧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独立并行的背景下,两部规范自身均具有合理性、系统性的特点。但综合对比分析可见,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一些适用于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条款与设计标准设置较多层、单层建筑更低,设防内容还该不够全面。而将两项规范合二为一后,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能够对防火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更全面的审视,从而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安全尺度。

3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补充与修订分析

1)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独立增设了“灭火救援设施”章节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针对旧规中的消防电梯、消防车道等设置设计标准作出了修订与完善,如在以下条件中应设置消防电梯:①建筑整体高度>33米;②埋深>10米;③建筑面积>3000米²。同时,消防电梯应当按照防火分区的划分标准进行设置,至少需要满足1个防火分区设置1台消防电梯的标准。同时,本章节中还针对消防车辆登高操作场地等与灭火救援相关的内容作出了完善,如消防车辆的登高操作场地应当沿周边长度1/4且>长边长度的底边连续布置形成,且需要符合“裙房进深≤4米”的要求。2)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超高层公共建筑防火要求进行了完善针对当前层高在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公共建筑而言,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楼板结构的耐火极限自旧规中的1.5小时提高至2小时。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超高层公共建筑避难层防火要求作出了完善:①第一避难层楼地面与救援场所地面高度距离应>50米;②两相邻避难层间高度差异应<50米;③避难层进入楼梯间入口、疏散楼梯位置应当增设明显的警示标志;④消防标志备用电源连续供电时间应>1.5小时。

4结束语

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集中体现了在建筑火灾防控领域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将旧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了整合优化,在建筑防火设计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深入理解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于最大限度规避建筑火灾隐患,提高火灾抵抗能力有重要意义,值得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曹顺学.消防产品技术标准与现行防火设计规范的衔接问题[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29(7):636-637.

[2]曾绪斌,张红.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体系与防火设计规范相协调的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1):11-16.

[3]李凌高,尹正,陈译民等.高层住宅剪刀楼梯间防火设计规范解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6,(2):218-221.

[4]陆德伟.构建建筑与消防的和谐整体——建筑防火规范问题研究[J].建筑科学,2012,(1):65-69,54.

[5]刘贵,张格梁.对《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通用技术权威性的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12):889-891.

[6]张志平.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问题探讨[J].建筑创作,2010,09:160-165.

[7]赵冬冬,崔骞.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小议[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0,11:34-36.

现行建筑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而建筑设计规范,即就是由政府或立法机关颁布的对新建建筑物所作的最低限度技术要求的规定,是建筑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快速发展,日益复杂、多样、全面的建筑给使建筑设计的难度和挑战性越来越大。如今随着各式各样、功能全面的大型建筑,如高层、超高层建筑等各类新型建筑物的出现,现在普遍使用的建筑设计规范不能再墨守陈规,也应推陈出新,尤其是防火设计规范。本文就基于我国现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同时也探讨了相关的改进优化措施。

1、现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局限性问题

1.1、规范中说明不清楚的情况

现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按各种建筑物进行分类,根据有关消防安全的要求,对建筑物耐火等级、防火间距、防火分区、装修材料控制、安全疏散、防排烟设施、火灾自动报警设施、室内外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设施等每项设计,都详细规定了具体的参数和指标。但是由于每座建筑的结构、用途及内部火灾危险的大小、分布等不同,居住者或使用者的素质等条件差异,对于按照现行建筑防火规范统一给定的设计参数做出的设计方案,未必就是最科学、合理的方案,甚至还有些重要的设计参数在规范中说明不清楚的情况也经常会出现。比如在一项有一个二类建筑,用防火墙分隔成二个部位,每个部位的面积为1200m2,并且整个建筑都设有自动灭火系统。详细见图1:

《高规》GB50045-95第6.1.1条要求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高规》第5.1.1条也明确规定了二类建筑拥有自动灭火系统的防火分区的最大面积为3000m2。那这个二类建筑(A+B=2400m2),可以看成一个防火分区,它的面积是满足规范的。同时这2个部分一共有2把疏散楼梯,也是满足规范的。但从实际情况分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发生火灾时,A区有人,那么他的逃生路线只能有一个,就是A区的疏散楼梯。因为对于他来说,不可能穿过中间的防火墙从B区的疏散楼梯下去,这样的后果就是如果一个疏散楼梯被烟火堵住时,他根本没有其它备用的疏散楼梯逃生。很显然这个是不对的,但从规范上看这样的情况也是不违反规定的,那我们如何去处理好这种规范对实际情况说明不清楚的情况,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1.2、具体规定的技术数据与日益扩大的建筑规模不相适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建筑物类型日趋多样化,如:大型会堂、场馆、候车(机)厅以及超大型的综合商业场所及住宅建筑群。现行规范在适应发展要求方面显现出局限性。由于在制定规范的年代,这些大型或超大型的建筑尚未出现,因此用那时制定的建筑防火规范来指导和规范现代的设计,很明显会在设计上述建筑时遇到现行规范条文没有规定,或有规定但与实际情况有矛盾的问题。且有时在不同规范中,还不时发生条文之间互不协调的情况。如防火分区面积的划定已明显不能满足现代生产工艺的发展对建筑防火安全工程设计的要求。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的一个主要思路就是根据不同建筑物的性质,明确规定了防火分区的面积标准,当发生火灾时,通过人为规定的防火分区把火灾限制在一个较小的区域。这种做法对我国六、七十年代生产厂房和商业建筑来说是合适的,而对现在众多的现代化大规模生产和商业经营规模化来说已明显不适用。

1.3、单独设防,缺乏综合考虑和系统兼顾,甚至与实际相冲突的情况发生

现行的建筑消防技术规范常常要求业主在建筑耐火结构、防火分区、消防给水、火灾监控、防排烟等方面层层设防,投资较大,而未能将各单一的防火、灭火措施的作用统一考虑,结果造成消防投资的片面性和极大的浪费。例如:《高规》第9.1.3条规定消防用电设备应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其配电设备应设有明显标志。那么如果有以下一种情况,就是这个建筑里消防电气只有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并且所有的消防应急设备都采用蓄电式应急照明。那么我们有必要一定要设专门的回路吗?这种实际情况与规范相冲突时如何去处理呢?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所有的应急设备都采用蓄电式应急照明,并且和正常的用电使用一个回路,在火灾发生以后,也可以直接切断电源进行灭火战斗并且也不影响用电设备的运行,因为第一使用的全部都是用蓄电式应急照明,按照《高规》第9.2.6的要求,蓄电式应急照明设备要保证断开电源以后能连续供电不少于30分钟。这种设备在短时间内对电源并没有依赖性;第二火灾发生以后完全可以直接断开电源以保障消防队员的安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一个回路虽然不满足规范的要求,但是从规范的出发点来看,这种做法是合乎要求的,并且消防队伍是为了保障地方经济的健康安全发展,如果一味的苛求与规范的完全符合,会有很大的困难,也加大了投资,对经济发展不利。所以在审图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并清晰规范制定的目的和出发点,这样才能把规范与实际中相冲突的情况合理的解决。

2、关于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中存在问题的有关建议

2.1、引入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概念

性能化防火设计是针对火灾特性为基础所进行的具体活动,这是一种创新性的工作。性能设计方法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它需要一定的规范、规定、标准来指导。它属于柔性法则,适用于:规范规章没有规定的情况;规范规章虽有标准规定,但不能或不足以应付现实情况;设计者能在安全无虞又合乎经济利益的情形下,自由地设计合乎需求的使用空间。尤其是对于上述1.1规范中说明不清楚的情况问题,我们如引入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概念,明确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是为防止和减少高层民用建筑火灾的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制定的,并且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是立足于自防自救。从这一目的来看,主要是火灾发生时能尽量让人员疏散,减少损失。所以我们在审图的时候就应把握这个中心思想,这样才能把规范中说明不清楚的、不明确的、不详细的尽可能去处理好。

2.2、建立性能化设计的基础数据库

建立数据库的作用是为分析与计算软件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对于火灾危险分析和性能化设计来说,尤其需要建筑物可燃物的燃烧特性和火灾过程的数据库。例如设定火灾的热释放速率是进行模拟计算的主要输入数据,只有这一参数的设定合理才能得到可靠的计算结果。现有不少实验数据比较零散,而且如何结合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进行应用也有待研究。这样以来,对于解决目前建筑设计规范中具体规定的技术数据与日益扩大的建筑规模不相适的问题也是非常有效地。

2.3、增强有关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规范来源于实际,但是又滞后于实际。所以我们在从事建审工作的时候要依据规范,但又要领先于规范。性能化设计与处理方式设计的基本思想存在很大的差别,要使有关建筑设计人员、建审人员熟悉并愿意采用这一新的体系,需要大力加强对各方面有关人员的培训。这项工作可由各级消防主管部门牵头,发挥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分期、分批的对有关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满足当前和今后制定性能化规范,推进性能化设计的需要。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物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形式越来越多样,性能化消防设计作为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与热点,是一种在性能的基础上实施的防火设计,更具合理、科学性,也是今后建筑防火设计发展的方向。但是新规范的实施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了较全面的设计依据。规范的制定不可能囊括了全部实际工程的具体情况,而且有较多的情况待设计人员对规范的理解,可以发挥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叶力.建筑设计规范与建筑教育[J].理论界,2010,09:177-178

现行建筑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民用建筑 防排烟 设计

Discussion onSeveral Problems of Smoke Control and Extraction in Civil Building

Tian Baoshi China Building Technique Group Co., Ltd.

30#, Bei San Huan Dong Lu, Bei Jing, The Fourth of China Building Technique Group Co., Ltd.

Postcode: 100013

Abstract: The author presents his own opinions according to some problems in the design of current civil building’s smoke control and extraction system.

Keywords: civil buildingsmoke control and extractiondesign

0引言

在民用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中,由于设计人员对规范的理解不同或者因规范条文解释的不够明确,导致了不同的设计人员对防排烟系统设计的差异。笔者根据自己在设计中的体会,对防排烟系统设计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

1中庭自然排烟

现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8.2.2.5条规定“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本条所说的中庭采用自然排烟前提条件是净空高度小于12m,在实际工程中经常会遇到净空高度大于12m的中庭。那么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就不能采用自然排烟方式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该条的条文解释为:“室内中庭净空高度不超过12m的限制,是由于室内中庭高度超过12m时,就不能采取可开启的高侧窗进行自然排烟,其原因是烟气上升有“层化”现象。所谓“层化”现象是当建筑较高而火灾温度较低(一般火灾初期的烟气温度为50-60℃),或在热烟气上升流动中过冷(如空调影响),部分烟气不再朝竖向上升,按照倒塔形的发展而半途改变方向并停留在水平方向,也就是烟气过冷后其密度加大,当它流到与其密度相等空气高度时,便折转成水平方向扩展而不再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的烟气随着温度的降低又会下降,使得烟气无法从高窗排出室外”。而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9.1.3条的条文解释为:“根据烟气控制理论,烟气在空间内蔓延很快,一般只需3-4s就可蔓延至12m高度。从实际火灾可证明这点,如某商业城是一幢耐火等级为一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个中庭贯穿6层(中庭长45m、宽26m),顶部为半圆形玻璃罩。1996年4月该建筑一层西北角起火,烧至中庭后热气流很快到达六层,并将顶部的玻璃外罩烤裂烧穿,使中庭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烟火羽流柱。中庭火灾时的热气流很快升至12m以上,这样的实例在实际火场是常见现象。《中庭内火灾烟气流动规律的研究》(1999年8月,《消防科学与技术》)一文也指出:中庭内部一旦发生火灾,烟气在十几秒内就能升到27m的顶板处,并进一步形成烟气层。根据所发生的中庭火灾实例和我国现在的经济状况及管理水平,结合自然排烟的特点,本次规范对中庭应设置机械排烟的高度未限制在12m”。所以《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中庭自然排烟问题上的理论依据就是矛盾的。通过与规范组的专家沟通后,得到的答案是高层建筑中的中庭自然排烟执行12m限高的规定,多层建筑中的中庭自然排烟不受高度限制。因为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是2006年修订的,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是2005年修订的。笔者认为这是由于科研水平提高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没有及时更新理论所致的矛盾,待《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新版修订时会变更这部分内容。

地上建筑与地下建筑共用防烟楼梯间的加压送风

现今很多建筑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楼梯间均共用一个楼梯,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7.4.4条规定“地下室、半地下室与地上层不应共用楼梯间,当必须共用楼梯间时,在首层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将地下、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连通部位完全隔开,并应有明显标志。”在首层进行分隔是为了防止烟气和火焰蔓延到上部楼层,同时避免上部人员疏散时误入地下层。这样楼梯间成为了地上、地下两个独立的楼梯间了。如果不考虑这个问题,在加压送风时风量的确定和系统的设置只考虑是一个楼梯间,那么当加压送风系统开启时,由于地下部分防烟楼梯间的风口数量有限,大部分的风量均送到地上部分,将会造成那个地下部分防烟楼梯间送风量的严重不足,而地上部分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量欠缺,就不能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9.3.3条“防烟楼梯间内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余压值应为40-50Pa;前室、合用前室应为25-30Pa”的要求。可以通过如下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第一种方法是把地上、地下按两个独立的楼梯间考虑,加压送风系统采用分段设置,在首层风井处分隔,分别对地上部分防烟楼梯间与地下部分防烟楼梯间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这样就能够满足规范对风压的要求了。所以,在有条件时推荐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但是有些时候因为没有条件实现第一种方法,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第二种方法,按照地上、地下两个楼梯间计算所需的风量,把两个风量叠加一起作为加压送风系统的风量,地上部分防烟楼梯间与地下部分防烟楼梯间共用一个送风竖井,加压送风口的尺寸则应按地上部分防烟楼梯间与地下部分防烟楼梯间的风量分别确定。这样系统较简单,更容易实现,就是地上部分防烟楼梯间与地下部分防烟楼梯间风量不易调节和控制。为了能够达到调试要求,可以在风口上采用电动常闭风口,通过调节地上和地下风口的开启数量达到调试的目标。

只有一层地下室的加压送风量如何确定

很多的高层住宅项目地上部分是住宅,地下部分为一层汽车库,为了使车库满足疏散要求就要设置只有一层的楼梯间,在没有自然通风采光条件时这些楼梯间往往都是防烟楼梯间,那么这种防烟楼梯间的加压送风量应如何确定呢?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8.3.2条规定“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间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由计算确定,或按表8.3.2-1至表8.3.2-4的规定确定。当计算值和本表不一致时,应按两者中较大值确定”。本条的条文解释规定:当采用流速法计算加压送风量时,对防烟楼梯间等加压送风量参数确定中,同时开启门的数量取值为:20层以下为2;20层以上为3。这样加压送风量取值未包含只有一层的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等需设置加压送风的情况。因此,笔者认为,在只有一层地下室的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等需设计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其加压送风量按流速法计算确定,不应再与表8.3.2-1至表8.3.2-4中的数值比较,按两者中较大值确定。

参考文献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上一篇:公共政策管理范文 下一篇:传统公共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