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趋势范文

时间:2023-09-19 08:18:03

数字化转型趋势

数字化转型趋势篇1

关键词:新闻客户端;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思考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094-03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移动互联网开始扩散并逐渐深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来,人类正在快速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据美国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ms, Inc.)的《思科视觉化网络指数:全球移动数据流量预测更新2011-2016》报告,到2016年,全球支持IPv6协议的移动设备将超过40亿台,而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将超过150亿台[1]。在我国,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2]。伴随着上网终端的小屏化、移动化,终端、用户和网络环境的加速改善,使得移动互联网发展突破了“基数”障碍,快速成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的广泛普及,人们对信息接受方式的选择更多,对信息内容接收的主动性更强,对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广。这也进一步引发和加速了传统媒体的重构和升级,尤其是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一、移动新闻客户端: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契机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传媒原有的生态环境被深刻改变,使得传统报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寒冬论”、“消亡论”一直弥漫和困扰着世界各国报业的发展,显然,报业的日趋衰微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报业的重新洗牌,调整、重组和转型势在必然,各国报业纷纷开始了报业的新媒体计划。例如,在国外,《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开展了“数字纽约时报”计划;《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实施了报网融合计划;甘耐特媒体集团(Gannette)的“信息中心”全面取代已有的新闻编辑室。在国内,解放日报的“5I”(I-news手机报、I-mook数码杂志、I-paper手机报纸、I-street公共视频、I-net网站)发展战略;《辽沈日报》的“5E”(Every Media全媒体、Every Platform全平台、Every Time全天候、Every Where全覆盖、Every Demand全搜索)数字化服务工程等。以上种种表明,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不断升温,但同时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目前的报业数字化转型还基本上停留在网络版和数字报的初级探索阶段。

传统报业要想在数字化转型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深刻分析并了解当前市场,顺应市场需求,开拓适合自己的发展渠道。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终端化的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对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和接触习惯的影响深刻,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选择利用移动终端对传统媒体的内容产品进行消费。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卓越新闻计划”(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指出,美国目前有47%的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读取新闻。尤其是以iPhone和iPad为代表的移动风潮的兴起,使得用户在移动网络端的停留时间大大增加,用户使用这些终端设备阅读网络新闻的习惯也被逐渐培养起来。随着无线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移动终端已经逐渐成为用户的信息管理平台和终端。报纸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而趋向成为一种显示终端和存储介质,移动终端也成为了传统报业与用户的一种新媒介。

移动终端的普及就像一阵强势来袭的飓风,很快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同样也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目前,许多报业媒体已经将“移动新闻客户端战略”付诸实践,纷纷推出移动新闻客户端应用(新闻App)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利用移动新闻客户端来提升传统报业的媒体价值和影响力成为数字时代传统报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

二、移动新闻客户端对传统报业的革新

与传统报业相比,移动新闻客户端凭借丰富的展现形式、便捷的获取途径、个性的阅读体验以及社会性、互动性等特点为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和受众服务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为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这种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传播载体:加速更替与扬弃式演变

从传播的发展历史来看,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报业的发展乃至走向。在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历程中,新介质的发明速度越来越快,报业传播载体的发展呈现出了加速更替与扬弃式演变的特点。而报业真正的数字化转型,是从报纸媒体挺进互联网开始。从一开始最简单的报纸电子版逐步发展到功能多样化的报纸网站,然后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报业的触角延伸到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上来。目前,在智能终端的浪潮下,新闻App(Application的简称,指客户端应用程序)成为各大报业集团争抢的新阵地。一方面,从用户角度来看,App为人们统一设定了进入各种媒体内容的入口(如报纸、手机电视),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了不同内容的有效对接与聚合,达成了某种规整性与一致性;另一方面,从媒体角度上来看,App成为嫁接媒体与用户的通道,媒体获得了相当的用户基数,同时也实现了同一内容不同平台的传播与扩散。早在2010年8月,美国《纽约时报》就利用移动终端,推出了“出版引擎”应用平台,允许其它内容商在ipad以及iphone上开发他们自己的App,合作共赢,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数字化转型探索。由此在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中,App逐渐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难以阻挡的势头,传统纸媒则呈现出极速衰退之势。但是传播的历史是愈来愈多的历史,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新的形式往往是偏离或增加媒介大家族的品种,而不是巩固或替换旧的形式[3]。现在,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移动新闻客户端作为目前最新应用载体,不仅促进了报业传播载体的加速更替与扬弃式演变,也强化了多种媒介形式的出现和不同载体平台的融合。

(二)传播形式:立体化与细分化加强

在报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随着传播载体的不断演变,传播形式也不断向多样化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传播技术含量的增加,更多的是体现在传播内容与呈现方式的匹配度不断提高,传播形式的立体化、细分化趋势不断加强。

新媒介的产生,一方面开拓了新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与传统媒介构成了多元化的传播新环境。传播形式的立体化主要体现在媒介的整合与时空范式的整合。与传统报纸的展现方式相比,移动新闻客户端特别是以iPad和iPhone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上的App应用,它具有纸质载体无法达到的视觉冲击效果,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阅读、视听体验,文本、动态图画、音视频等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充分展现, 并可根据报道内容进行不同配置,实现了媒介的整合。而时空范式的转换则体现在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普及克服了传统报业与其传播对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共存缺陷,使之得以传之宽广与传之久远。与此同时,根据不同媒介特征和表现形式不同,传播形式的细分化趋势也更加明显。移动终端作为移动化联网时代的重要的传播载体,其独特的信息呈现方式和传播特点,促进了传播形式的细分化,也为传统报业的数字化革新提供了新的支撑。

(三)传播内容:差异化与层次化明显

传统报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递等各个环节的改造,使内容资源的传播形式上实现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整合。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其内容类型更为丰富,用户所获取的新闻体验也更加多样。

例如,目前使用比较多的移动终端主要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这些移动终端在便携性较强的共性特征前提下,从内容的呈现方式到用户体验等其他方面都有很多差异。所以当传统报业内容在移动终端上进行传播时,应注重对信息资源的差异化传播,并依据不同移动终端的特点将信息进行创新性重组和再造。

在内容资源的层次化方面,移动新闻客户端可以进行很好的整合。传统的报纸受时空的限制较多,用户自主性选择的空间较小,其内容多以线性结构进行传播,新闻多依据重要性程度、题材等进行编排。而移动终端的信息传播多采用超链接的方式将更多的新闻信息串接起来,形成多层次的信息网状结构,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意愿进行选择性的阅读与体验。在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推进下,传统报业其传播内容可以很好地实现差异化传播与层次化整合。

(四)主客体关系:互动加强与个性提升

在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中,报纸占据垄断地位,新闻信息的提供者主要为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新闻信息的采集、制作和者主要为记者、编辑。虽然受众也可采用相关渠道如热线电话、来信等渠道提供线索,但这类信源数量少、采用率低。

然而,在移动终端时代,普通用户均可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收集信息、参与报纸互动,新闻生产具有了交互化和内容共创的特征。移动终端与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互动,使得主客体之间互动加强,并导致个性化提升和传受主体边界的模糊。

在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中,越来越需要围绕“用户服务”这个中心环节,体现用户的参与性、内容的互动性和定制化。移动终端不仅仅可以提供最新的信息,而且借助相关的应用程序实现了用户以发表评论的形式参与信息传播活动的可能。

例如,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于2011年在美国推出的首份iPad日报《The Daily》,用户可以根据兴趣点击相关标题从而获取相关的新闻、评论、图片等信息和资料,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爆料、参与播报,还可以在列表中自行添加或选择喜欢的新闻分类模块,进行精华内容的整合,用户同时也可将文章在Facebook、Twitter与他人分享或与他人共创。《The Daily》以自动生成内容、实时“出版”等特点增强了报纸提供个性化用户服务的能力,使报纸用户服务更为方便、迅速、及时,《The Daily》这种借助移动终端,开发的新闻应用程序的模式对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盈利模式:产业链拓展与价值延伸

如何通过移动终端上的新闻App赢利是很多传统报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从现有情况来看,主要包括四种模式。

一是现阶段完全免费,对于许多初始媒体来说,“圈地”和聚拢人气是首要目标,这些新闻App从下载到应用完全免费,只有新闻信息内容,没有收费插件,也没有广告,等用户达到一定基数后,再去筹划盈利模式。

二是下载新闻App时收费,对于软件下载进行标明价格,用户付费后即可下载应用,这种模式在国外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三是免费与收费相结合,这种模式相对最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免费是限时限量,超过一定度后再进行收费。四是在应用中加入广告,通过广告获取收益[4]。

盈利模式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成为衡量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就目前来看,移动客户多端的新闻App盈利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供普遍效仿的模式尚未出现。但总的来说,产业链的拓展与价值延伸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在移动终端时代,拓展产业链和进行价值延伸将成为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与革新的关键。

三、移动终端时代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与启示

移动终端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报业重整旗鼓、走出困境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根据目前报纸在移动终端上的新闻App应用情况,可以为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思考与启示:

(一)渠道为王,内容亦为王

在传统媒体背景下,报业所信奉的是“渠道为王”,谁掌握了渠道,谁就掌握了主动权。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渠道资源获得了极大丰富,这种观念也受到冲击,于是便有人提出传媒业已进入“渠道过剩”时期。

但事实并非如此,渠道作为报业发展的关键,其核心地位并未改变,主要是在于渠道贯穿了报业发展的全过程,既包括采编渠道,也包括发行渠道、终端渠道,渠道资源的稀缺并未改变,所以报业数字化转型必须坚持“渠道为王”,抢占渠道,进行渠道整合。

但同时由于移动终端时代,用户的中心地位得以确立以及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如何提供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使用户满意、提高产品粘性和用户忠诚度,也成为报业存亡的关键因素。为此,在坚持“渠道为王”的同时,坚持“内容为王”同样重要,渠道与内容在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移动化、社交化、本地化

约翰·杜尔(John Doerr)提出“So Lo Mo”模式这一概念,这个概念融合了目前互联网领域最为热门的三个关键词——Social(社交化)、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化),他认为这三种模式的结合可给互联网发展带来全新的景象,将成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大势所趋。

同样这一趋势也符合了未来报业数字化转型之势。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移动报道系统等新闻移动报道装备的开发和应用,对新闻媒体来说,“移动”已经不单是一种信息的消费方式,而且也愈来愈趋向成为一种新闻工作方式[5]。报业数字化转型中要顺应这一趋势,就必须坚持移动化的工作方式和报道手段。同时深化和创新“社会化阅读”模式,实现社交网络的应用功能,提供位置服务,提供用户所在区域附近的相关信息,更新状态报告,与朋友保持互动交流[6],强调社交化和本地化也是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三)跨界、融合、变革

“跨界、融合、变革”这是2012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2012)的主题,寻求跨界合作、媒介融合和实现变革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关注的焦点[7]。在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中,“跨界、融合、变革”同样必要。移动终端时代,内容生产商、运营商、终端生产商等传媒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跨界合作是大势所趋,同样各种媒体走向互动融合既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竞争压力使然。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媒体市场上,任何单一媒体都很难避免市场竞争的各种风险,这就迫使传统媒体必须寻求与新媒体互相融合的道路,同时进行跨界合作。但是,与什么新媒体融合、怎样实现融合以及如何跨界合作也就成为了各传统报业必须思考的重点问题,这也将最终决定了报业的数字化变革成败。

参考文献:

[1] Cisco Visual Networking Index: Global Mobile Data Traffic Forecast Update, 2011–2016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

[3] (美)罗杰·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 余湉湉.传统媒体iPad运用观察[J].中国记者,2011(1).

[5] 孙宝传.“移动”不单是消费方式,也是一种工作方式——浅谈“移动”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0(8).

[6] 易海燕.《南方都市报》的移动终端实验[J].中国记者,2011(6).

数字化转型趋势篇2

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业已成型的新形势下, 深入实践教育出版数字化, 将是出版产业教育出版的发展之路。本文在阐述了出版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 分析目前出版产业数字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扰, 提出教育出版数字化应对的策略则是利用各种数字保护技术改造传统出版资源数字化, 建成比较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 选用优势技术, 完善数字出版平台, 参与平台运营拥有主导权; 集中优势资源建立专业数据库和网络教育系统, 实现网络数字教育, “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关键词: 教育出版;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2)04-00116-04

目前出版行业普遍认为, 只要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的操作, 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 [1], 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等。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测算, 截至2011年12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约为5.13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38.3%。[2]据国外媒体于2011年11月4日的报道, Cisco Systems 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 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及30岁以下职业人群认为, 上网如同空气、水、食物一样重要。该调查抽样了14个国家的8000人, 发现半数以上人称, 无法在没有网络的状态下生存, 移动设备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科技产品。[3]在这种新形势下, 数字出版尤其是教育出版将会如何发展, 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话题。

一、 出版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一)出版产业数字出版发展现状

在美国, 图书的产生进行了重新配置: 2002年, 其传统图书品种为215000种, 数字图书品种只有32693种; 到2008年, 其传统图书品种为275000种, 而数字图书品种达到285000种, 已超过传统图书; 到2009年, 传统图书品种为288000种, 数字图书品种达到764000种, 已远远超出传统图书。2010年, 美国纸质图书的购买在不断下降, 数字图书的购买在不断增长, 经常购书者中5个人中就有1人拥有1部电子阅读器。2011年美国电子书销售进入“旺季”, 相对价格仍然较低的电子书, 以占大众图书市场①1/3的销量, 拿下20%的市场收入。2011年各种平板电脑产品在电子阅读器角逐中, 成为技术标杆。在我国, 根据方正阿帕比(Apabi)的数据显示, 2001年我国的电子书只有960种, 到2011年底全国的电子书资源总量达到70万种。目前, 出版产业融合与升级日趋形成, 数字出版产业链已经发展到出版商、报社、技术商、图书馆、机构用户、运营商、互联网增值商、硬件厂商、传统书店、跨平台渠道、大型网站等。过去, 由于体制的原因, 我国出版机构在体制变革、模式变革方面一直滞后于数字出版的发展, 从而数字出版技术商、产品厂商在产业处于引领地位, 但这种现象一定是暂时的, 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业已成型、阅读终端日益普及、跨平台移动阅读成为时尚的时代, 出版机构终将是推进数字出版变革的主力军而非附庸。

(二)出版产业数字出版发展趋势

我们已经进入“十二五”规划期, 数字出版将是“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工作的一个重点、难点, 也将是亮点, 数字出版将成为出版产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深入实践“传统出版物数字化, 数字出版网络化”应该是出版产业今后的目标, 出版机构包括出版内容制造商、版权运营商, 只有与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增值服务商、渠道商、终端商等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合作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的来说, 以下几点将是未来出版产业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4]: ①信息与出版流程同时获取, 生产形式(包括胶印、数字印刷、按需印刷)趋向多样化管理, 技术已不是问题。②经营模式、运作模式成为关键。大中型出版机构趋向一体化运作; 中小型出版机构将走服务外包之路; 出版机构与技术提供商的合作进一步深入; 新型数字出版机构不断涌现, 以互联网形态为主; 阅读器厂商开设网络书店; 传统渠道全面向数字渠道转型; 运营商进入全流程数字出版; 更加细分的专业数据库在线服务将出现。③媒体形式丰富多样, 文字、表格、图像、声音、影像可综合运用, 趋向更多地运用于教材。

二、目前出版产业数字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扰

目前我国出版产业数字出版发展存在很多问题, 其中也包括教育出版的数字化问题, 一直困扰着人们, 以致不敢贸然出击, 于是, 数字出版相对落后于传统出版的局面一直没能改变, 归根结底, 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一)思想认识偏差问题

目前, 有很多出版社的人员对数字出版的认识不到位, 或者对数字出版认识有偏差: 

(1)抗拒接受数字出版

有很多传统出版人, 尤其是教育类出版社的出版人, 还是觉得纸质图书尤其纸质教材会更方便教学和温习, 数字图书或数字教材成为主流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目前, 认为把纸质图书转变为电子书就是数字出版, 殊不知, 简单的纸质图书转换为电子书的出版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真正意义的数字出版远不止这样。充分利用网路的交互性和媒体的多样性的电子图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数字图书也有了“平装”与“精装”的区别, 有了黑白与彩色的区别, 有了静态与动态的区别, 有了不可交互与可交互的区别。

(2)认为数字出版带有狭隘性

数字化转型趋势篇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现代工业 印刷科技 发展趋势 机遇和挑战

引言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它是指一组硬件和软件设备,结合了不同的视觉和听觉媒体,能够让人产生印象深刻的视听效果,它包括了图形、动画、图像以及文字等。而在听觉上则包括了语言,音响、音乐等,它不仅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我国印刷工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印刷工业工作效率,使得印刷传播科技更加生动活泼,有声有色[1]。本文将以多媒体技术为起点,分析当前我国印刷科技的发展趋势,分析多媒体技术下我国印刷技术受多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现综述如下。

1 印刷工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流行,DTP、CTP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印前数字化的实现,并且整个印刷流程的数字化也已经成为公认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印刷流程数字化的同时,传统的印刷技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生存空间。在数字化发展大趋势下,必须大力推进数字化流程,传统印刷要和多媒体技术建立有机的融合。即使在多媒体革命的今天,纸张仍然是最优越的媒体之一,由于人们的习惯以及生理等,使得纸质媒体的作用不会受到削弱。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只是让人们多了一种认知世界的手段。此外,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全球化时代已经来临,印刷业跨国合作也越来越多,新技术等在印刷工业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2 印刷科技的发展趋势

从印刷媒体技术发展时代来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时代,即模拟、模拟+数字以及数字时代。全面数字化、整合生产技术成为了我国印刷科技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印刷科技的发展正从“模拟+数字”向数字时展的过渡时期。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化潮流的推进,印刷媒体技术发展趋势具有以下体现,具体如下:(1)数字化工作流程与JDF共存;(2)CTP技术在印刷工业中飞速发展;(3)数字打样技术以及数字因数技术的的不断融合。(4)自动化、全能化以及喷墨技术的广泛使用等[2]。

3 印刷媒体享受多媒体带来的机遇

随着我国高新信息技术的演进和应用,社会正朝着多媒体方向发展。印刷业为提供媒体的主要行业之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多媒体技术下可以将印刷产生概括为两个简单的事情,(1)将印刷原稿的东西转化为数字资/资产;(2)数字资源/资产通过适合的方式转化为人们需要的产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印刷传播科技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印刷属于多媒体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媒介的主要形式从声音到手写文字到印刷又发展到现在的多媒体,在每一个转变中,原有媒介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成为了新媒介的一部分。而印刷和多媒体的关系也是如此,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印刷技术中必将推进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提高印刷作业水平和效率,尤其在印前。印刷数据的数字化使得印刷和多媒体直接联系起来,从而为印刷开辟了新的前沿和发展导率。印刷主要是进行文字、图像以及静画信息的处理,通过数字化能够将其储存其中使得声音和动画等结合在一起。信息的数字化、多样化、网络化等都为我国印刷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4 印刷面临多媒体的挑战

多媒体技术在促进印刷传播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新的挑战,其主要冲击主要体现在多媒体出版物上。印刷媒体主要是将纸张作为介质,而多媒体的出现将出版物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它的革命性的意义不可轻视,它不是纸质印刷媒体的延伸,而是一种新型的出版形式。信息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等使得传统印刷出版业不可避免的受到有力的冲击,对我国印刷业、印刷观念以及印刷市场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3]。

结语

多媒体技术改变了印刷的生产方式,我们不仅要在本位上要求更快、更好的生产,还应该善于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印刷传播科技中,善于将文字、图形以及影像信息融入印刷传播科技中,促进印刷传播科技和多媒体技术的更好融合。

参考文献

[1]肖洋,谢红艳.数字时代中美印刷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1,6(3):54-63.

[2]芦文钧,刘朝阳.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印刷业的影响[J].印刷世界,2013,4(34):18019.

数字化转型趋势篇4

刘学智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思考

“现在已经到了转型的时刻,不转型等死,转型可能会死,但也可能会活得更好。”

2008年全球发生了经济危机,紧接着中国政府发放了4万亿元投资。在4万亿元投资的刺激下中国经济有所回升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又开始了大幅度放缓。我作一个基本的判断——今后各行各业已经不可能依靠经济的增长发展自身,靠增量来发展企业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是直线上升,经济发展应该是有波动的,这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随着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失去动力,中国的经济在未来几年将是非常不景气的,企业应该面向内部转型升级。

那么,何为中国的三驾马车?

第一驾马车便是出口。中国的出口遇到了非常大的问题,主要外币贬值,包括欧元、美元、日元等。大族冠华收购了日本筱原,大部分供应商来自日本,日元贬值近30%,而人民币却升值,使得采购成本非常低,很多日本的零部件制造价格甚至比中国还低。我们对外出口还出得去吗?人民币升值的后果是中国的出口遭到重创,导致现在中国的企业不敢接单,一接就赔。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下去,那么会将中国的制造业扼杀在摇篮里。我们制造业面临着内忧外患。内忧是人民币贬值、通货膨胀,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外患是人民币升值。未来的出口还能像过去那样大幅度增长吗?依靠出口拉动中国经济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二驾马车是投资。之前的4万亿元投资给目前的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害,造成了人民币通胀、物价上涨、房价居高不下。现任政府不可能再去投放多少万亿元拉动经济,现在来看,依靠投资拉动经济不太可能。

第三驾马车是消费。中国现在的消费要想达到欧美国家的水平很难,中国的老百姓储蓄意愿非常强,不愿意花那么多钱进行消费。

从以上3点来看,中国经济的这三驾马车的动力都不够强劲。未来中国经济还能保持高速增长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面临的形势是残酷的,面对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

印刷企业转型的方向

“印刷业转型的3个趋势:向包装印刷领域转型;向合版印刷转型以及向数字印刷转型。”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乃至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我认为都是印刷行业激烈洗牌的过程。最近我们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印刷厂中做了一次调查,得出了一个统计数据:全国中小印刷厂平均倒闭率超过了10%,个别地区达到了15%。这说明印刷市场需求在下降。印刷是吃百家饭的行业,中国24个行业中有22个行业严重过剩,印刷品的需求量大幅下降,企业为了活下去,都在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谁能争到手就能活下去,争不到手就只有倒闭。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印刷业始终处于低谷的状态,有的印刷厂一个班都开不满。在这种背景下竞争,很多印刷厂依靠的是价格战抢到订单。很多企业研究转型,不转型就会面临倒闭。

转型升级要贴合市场发展的趋势。目前的市场需求不是消费需求,而是转型需求。外部增长的动力没有了,不是活源增加产能不足,而是抢不到活儿,只有产品升级换代,抢到活儿就能生存,抢不到活就自然淘汰。未来中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的将是残酷的洗牌。不仅印刷企业如此,我们印刷制造企业也是如此。需求消费转到转型消费,这是市场化的结果,我们一定要适应。

参加China Print 2013展会之后,从印刷企业角度分析,我得出以下印刷行业的转型趋势:

第一个趋势:有很大一部分高端的特别是大型的书刊印刷厂和商业印刷厂在向包装印刷厂转型。书刊印刷厂如果不转型将抵不过中小企业的竞争。这种转型造成了大规格的包装印刷机和印后的模切机设备需求的增长,特别是高智能的自动化装备在增长。

第二个趋势:众多中小企业正在转向合版印刷,到现在为止,大族冠华的大幅面印刷机销售了50多台,这些印刷厂大多是合版印刷。购买大幅面设备后这些印刷厂在与周边小印刷厂的竞争中将占得优势。

第三个趋势:有一部分企业将转向数字印刷,但是这个趋势发展比较慢,且盈利模式并不清晰。

大族冠华的转型之路

“收购筱原后,大族冠华的效益在不断增长,在当前经济不景气、小规格印刷机需求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企业能保持增长得益于转型,得益于消化吸收筱原的技术。”

企业一定要把握变化,迎接未来,如果企业看不到变化,就离倒闭不远了。大族冠华从2006年开始转型,转向高端大幅面,转型包括产品转型、体制转型、生产装备转型、人员转型。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当时我们所做的就是不断拓展,走出去与外部联合,不能狭隘的封闭。我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放弃大股东。2006年和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大族激光是大股东。随着企业的发展,原先的小股东会全部退出,未来的大族冠华将成为大族激光的全资子公司。大族激光有非常强的融资能力,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只有有了更多的资金才能去收购,才能实现走出去。2006年我就意识到了自己单打独斗,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企业做成世界级的企业是不可能的。要走出去必须先放弃利益,这些是为未来的发展打基础。

我们这几年在不断地寻找机遇,2011年日本筱原倒闭,我们抓住机遇用一年多的时间,花了878万美元收购了日本筱原,将日本筱原品牌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技术,关键是人才、工艺和加工的要求。

收购成功与否,不在于收购本身,重要的是整合,如何有效整合是收购的根本所在。既不能按筱原老路走,也不能按大族冠华的路子走。我们要将二者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将筱原一分为二。将日本筱原的制造和装配搬到了中国,而研发、全球的贸易、售后服务、采购中心、培训中心继续留在日本。我们保留了筱原最精华的员工和技术骨干。由于和中国资源的结合,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我们现在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海德堡、小森、利优比等国际级厂商。目前国际化战略初见成效,筱原印刷机的产量和订单情况非常好,今年销售额预计将比去年增长40%,这一切来自于转型。没有抓住这个机遇收购筱原,也不会有如此大幅度的销售增长。

在生产装备转型方面,大族冠华更新了现代化的装备,将筱原现代化的设备都搬迁到了营口,墙板、滚筒等都能做到24小时自动流水工艺,不需要人员操作,白天操作人员对设备进行维护,剩下的事情就交给计算机控制。生产装备的升级帮助我们降低了高额的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

在人员转型方面,大族冠华在日本聘请高端人才,通过人力的调整使企业达到现代化的管理水平。我们也在研究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所谓阿米巴经营模式就是将整个公司分割成许多个被称为阿米巴的小型组织,每个小型组织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按照小企业、小商店的方式进行独立经营。比如,制造部门的每道工序都可以成为一个阿米巴,销售部门也可以按照地区或者产品分割成若干个阿米巴。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费用获得最高的产值,在外部需求动力缺失的情况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近年来,大族冠华的发展贯彻“三化战略”,即差异化、国际化、数字化。

差异化——我们不能生产大众化的同类型的产品,要做差异化的产品。比如我们所做的UV印刷机,很多印刷厂发现UV印刷机能源消耗是最低的。还有推行标准的五色印刷机销售情况非常好,基本都是出售给欧美客户,特别是英国。

国际化——这一点做得很艰难。未来的着眼点不是只有中国市场,中国市场产品需求量占全球的25%~30%,虽然市场份额比较大,但是竞争非常残酷。海德堡在上海青浦建厂,小森也在江苏南通建厂,中国市场的高端品牌印刷机的竞争将会更加残酷。筱原全球体系已经建立,公司刚刚在日本投资新建一个工厂,我们一定要走出去。

数字化——我认为,企业在给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给企业自身创造价值。那么,数字印刷机是客户真正的需求吗?客户真正的需求是赚钱。数字印刷在单张领域、标签领域的发展都不是很好。高新技术不等于客户需求,所以我们谨慎对待数字印刷机的研发,跟半步不跟一步。我们做数字印刷机的平台,但并不急于推向市场,我们在跟踪喷墨技术、电子油墨、纳米油墨的发展,这些技术到目前为止还未成熟。

基于这三化的思考,大族冠华在印前、印刷、印后的产品上作了战略调整,我们在选择,在放弃。特别是China Print 2013展会后,我们加速了调整步伐。

印前做配套。我们把CTP作为大幅面印刷机的配件,通过筱原的SPIS系统、流程软件、排版软件有机结合一个整体,做集成销售。最近安装了十几台集成印刷机,客户的加工成本降低、缩短了中间准备时间,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

印中做拓展。第一,大幅面印刷机。我们坚持做合版印刷,首先要求设备高速度,每小时超过15000张才能有实力跟对手竞争。其次,自动化的配置。合版印刷的趋势加速了印刷企业的优胜劣汰和行业洗牌。第二,向包装印刷进军,我们要增加设备有关包装印刷相关的功能。包装印刷是未来的趋势,但是包装印刷的门槛非常高,以前我们尝试过小幅面进行包装印刷,但是不成功。所以主要还是发展大幅面印刷机。第三,上数字印刷机,但是这个拓展方向我们还比较谨慎。

印后主要做激光模切。大族冠华母公司大族激光在全球激光领域排名第二、亚洲排名第一,结合标签、单张纸模切机,与大族激光合作研发激光模切设备。

这就是大族冠华未来的产品发展战略。

数字化转型趋势篇5

关键词:新媒体;行业报;盈利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严重冲击。最近,美国《华盛顿邮报》将旗下连年亏损的《新闻周刊》以1美元的价格转售给哈曼国际工业集团创始人西德尼?哈曼。这一事件,再次引发全球传媒行业对纸媒未来命运的广泛讨论。

事实上,美国《新闻周刊》的生存困境不仅标志着美国报业的衰落,也是全球纸媒急需破解的难题。“报业衰亡”似乎已经不是危言耸听。在数字化大潮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的已经不是要不要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转型的问题,而这种转型,对我国行业类报纸尤为迫切。

二、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与党报、都市报和综合类报纸不同,作为我国报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多数行业报曾长期担负着中央各部委或大型国有企业机关报的角色,是专注于某一特定行业或领域的专业报纸。

在计划经济时代,行业报作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其发展主要依赖行政力量的推动。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伴随着新闻出版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报陆续与行政力量脱钩,进行转企改制,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在这种形势下,面对财政资金断奶,新闻纸、人力等成本的快速增加,曾经高枕无忧或市场化竞争不是很激烈的行业报,逐渐遇到了发展危机。更为严峻的形势是,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原本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新闻时效性不强的行业报,处境更加艰难。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音视频技术与因特网的结合,如数字报纸、数字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其基础和核心载体是互联网。与新媒体拥有的海量信息、互动传播、及时便捷、多媒体视听等优势相比,纸媒尤其是行业报具有天然的劣势,比如破坏生态环境、信息量有限、单向传播、时效性滞后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读者群,开始加速疏离报纸拥抱新媒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另据新闻出版总署发布我国第一份《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出已经达到799.4亿元,总体经济规模超过图书出版。由此可见,网民的急剧增加使传统的阅读方式迅速被颠覆,纸媒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以互联网、户外新媒体和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在成为主流。

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导致众多行业报的发行量不断下降,广告收入锐减,人员频繁流动,一场数字化生存危机笼罩着行业类报纸。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广告总规模为193.3亿元,已经超越了户外广告收入,2010年将达252.7亿元;预计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将达到423.1亿元,超越报纸,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广告媒介。

用内外交困来形容当前行业报的现状并不为过,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否则难逃消亡的命运。当务之急,行业报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宣传为服务,充分发挥多年来积累的行业优势和专业优势,以积极的心态迎合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化转型,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三、跳出报纸办网站

众所周知,数字化已经无可阻挡地汹涌而来,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媒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实际上,新媒体的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对行业报来说,必须要看清大势,主动融入新媒体大潮中,尽快把数字化转型上升为战略高度,纳入报社的长远规划,加快在新媒体方面的布局。

鉴于大多数行业报都建立了网站,因此加快网站建设,实现报网互动,是行业报目前最现实也是较容易的数字化转型之道。目前,在行业报建立的网站中,真正实现盈利的还很少,能够自收自支的也是屈指可数,大多数行业报网站还处于投入期,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这也导致很多行业报处于上下两难的境地:不投钱担心落后于时代,大笔投入又缺乏资金来源。

综合来看,行业报网站不能盈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用办报的思维方式和盈利模式办网站,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订阅收费模式,二是用新闻吸引点击量,再以点击量吸引广告。

这种模式是现阶段大多数行业报网站普遍采取的盈利模式,其目的是试图实现“一个产品,多个传播渠道”,并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共享。表面看起来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但不符合网媒的特点,没有把网媒的优势发挥出来。

行业报究竟如何办好网站?由于新媒体以互动传播为特点,以整合营销传播为手段,在内容、传播和营销模式等诸多方面均有别于传统媒体,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复制于新媒体,需要按照新媒体发展规律办事,跳出办纸媒的思维定势,结合行业特点寻找盈利模式。目前,在各行业报创办的网站中,效果较好的大体有三种模式:

一是摆脱体制束缚,走市场化道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早在1999年,建立了网站,成为报纸的电子版;2004年,在电子版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网站“中国创新网”,并成立了中高新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网站的内容维护与业务开发,开始相对独立地探索新媒体发展模式与规律,摆脱了体制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二是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开展咨询服务。中国黄金报社主办的“中国黄金网”,从2004年开办“全球贵金属实时行情短信服务”,当年就实现盈利。截至2009年底,该报社数字信息产业收入达到报社总收入的10%,处于全国报业领先水平。中国税务报社主办的“中国税网”以税务咨询为主,2004年创建当年就自收自支,2009年收入达到1400多万元。

三是立足行业,开办电子商务。利用媒体资源,用宣传置换企业产品销售,即用网络广告推荐某个产品,有了销售以后,再与商家分成。中国石化报社创建“中国石化团购网”,整合全国百万石化员工的分散购买力,建立“厂商直销联盟”;2007年,与一汽大众合作,为石化员工购买一汽大众汽车6202台,为石化员工节省购车费1241万元,为报社创收120万元。“中国石化团购网”创办一年多,就与一汽大众、海尔、太平洋保险等知名厂商合作,实现销售额8亿元,达到了既为行业员工服务,又为企业服务,增加了报社收入。

四、发展新媒体的几点建议

著名的《蓝海战略》认为,在红海中,每个产业的界线已经被人们所接受,竞争规则也已为人们所知。与之相对,蓝海代表着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代表着创造新需求,代表着高利润增长的机会。行业报的新媒体蓝海在哪里?如何驶向蓝海并经营好蓝海?综合各行业报发展新媒体的实践,有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是要加大对新媒体的投入力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网络化的步伐加快,行业资源正面临被竞争对手瓜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主动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技术优势,其结果将是路越走越窄,资源越来越少,发展越来越艰难。因此,必须要解放思想,加大对新媒体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投资新媒体时,应该结合报社实际,对新技术要做到高度重视、理性对待、合理投资、为我所用,做到既不盲目跟风也不随波逐流。

二是提升新媒体的地位,使其独立运营。现在一些报社的新媒体,依然由报社的单一的网络部门负责管理和运营,人手少、权力小、自主性差,难以摆脱体制束缚。因此,必须要把新媒体独立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实体,避免受原有报社体制的干扰。条件成熟时可以吸引战略投资,一方面可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手段发展新媒体。另外,要强化报纸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互动双赢,避免互不买帐、相互拆台。

三是加强品牌再造和延伸。新媒体的发展,加速了纸媒的衰落,但这并不代表报纸品牌的消失,更不代表报社肩负信息传播责任的丧失。相反,利用新媒体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品牌塑造和延伸,使行业报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开辟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品牌延伸的方向包括:通过网络开展音频视频业务;介入更多的文化活动,如图书、期刊及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向电子商务延伸;向其他领域,如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等延伸。

四是从舆论宣传到信息服务的角色转变。不可否认,报纸是党的喉舌,肩负着舆论宣传的重任。但是,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以及对信息需求的独特化,以往自上而下、宣教式的传播方式,已经越来越被读者所厌恶。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角色转变,是必然趋势,也是新媒体的优势之一。因此,行业报新媒体必须在“专业信息”和“综合服务”等创新业务上下功夫,打造核心竞争力。

五是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当前,新技术层出不穷、盈利模式不断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固守原有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行业报必须紧密关注电子阅读器、网络视频、移动采编系统、短信、彩信、手机报等新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各种营销手段的创新,包括精品内容营销、实用资讯营销、广告营销、活动营销、品牌营销、数据库营销、咨询服务与创意营销等,加快盈利模式的探索。

五、结束语

数字化转型趋势篇6

【关键词】专业出版 数字化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但从硬件和技术上推动了出版业的前进,也成为了出版方式革新的催化剂。出版工序的整合和经管,从组稿到发行整个流程的数字化操作到出版物光盘化的发售、在许多西方国家的主要出版机构都得以实现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威立出版集团为例,约有70%的期刊收入来自于在线期刊;从出版领域来看,STM(科技与医学)和学术部分50%收入来自在线。以至于业内许多专家学者将数字化出版视作出版业的必由之路和发展趋势。相比之下,我国近年内出版的数字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发展(以2008年的读者数为例,当年我国电子图书读者总数为7900万人,同比增长34%),但比起出版业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考虑到国内的巨大受众市场,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就更显得迫在眉睫。

一、数字化出版概述

数字化出版被认为是继活字印刷术、机械印刷和照相胶印技术之后的出版业的第四次革命。由于信息技术在出版活动中的应用呈现跳跃式的发展,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数字化出版尚无统一的认识。如果把数字技术作为数字化出版的技术基础,对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改造作为数字化出版工作的核心,我们可以把数字化出版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对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实现出版业务的整合,充分利用网络及传统发行渠道,能够以多种媒介形式提供给读者可以自主选择的出版物。

数字化出版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成本的低廉化。一方面无论利用网络获取数字出版物还是购买光盘都可以极大地减少读者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以光盘为例,一张650M的光盘可存储约680本50万字的书;另一方面,这使得传统出版中的原材料(纸张,油墨等)、中间环节(包括物流和仓储)、人力成本都得到极大的缩减甚至避免。第二,流程的简约化。数字化出版字简化出版流程(作者>出版社>审稿人>反馈,从作者给出版社发稿到审稿人反馈意见,整个信息传播过程甚至可以在一天内完成)的同时也最大程度降低了稿件在传统邮寄过程中的遗失可能;第三,流通及交易的多渠道化。数字化出版物可以通过光盘封装出售,也可以通过网络直销的方式到达读者手中;反过来读者既可以采取传统付费方式,也可以在网上银行完成交易;第四,反馈的便捷化和及时性。读者对出版物的反馈可以在“弹指一挥间”完成,这对于面向无数小众的专业出版尤为重要:在完成盈利的同时可以便捷及时跟进,了解读者信息和反馈意见。

综合数字化出版的定义和特征,我们可以界定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即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传统出版所实行的产业升级和业务再造,以实现传统出版产品形态向数字出版产品形态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除传统出版业的实体产品形态将变为数字产品形态外,出版业的业务流程、产业链、价值链、企业组织架构以及行政管理等都将发生深刻变革。

二、专业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困境分析

鉴于数字技术发展的迅猛势头,对传统出版行业的冲击以及数字化出版的大势所趋,无论是主动迎敌还是被动防御,我国专业出版都迫切需要数字化转型。而目前这方面却发展缓慢甚至步履维艰,这其中有技术层面的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人的主观原因:盈利模式模糊、创新意识迟缓、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等诸多原因导致传统专业出版单位面临在转型时都知道数字出版是发展方向,但又无从下手的局面。总体上来说,我国专业出版数字化转型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意识层面:一方面是国内的专业出版单位缺少危机意识。2000年之前国内的图书市场属于卖方市场,尤其是专业出版领域。因图书的品种少,竞争度低,同时作者编著水平较高,图书质量好,这个阶段的专业类书籍受专业读者的关注度高,销量平稳,在掌握优势资源下,出版社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利润率,可谓“酒好不怕巷子深”;尽管2004年后专业社的利润率提高缓慢,甚至下滑,但依然能够保持较为丰厚的收益,所以一般出版企业仍乐得抱着自家一亩三分田过活。另一方面是读者的阅读习惯:纸张的问世已近两千年,而计算机和网络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普及,要改变多数人若干年来的传统阅读习惯和方式,任重道远。

(二)经管层面:专业出版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惯性”无形中也成为了数字化转型的掣肘。

(三)政策层面:管理体制方面的缺陷是制约我国专业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外部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出版的管理和组织还不完善健全。在传统的出版方式中,出版管理部门通过审批刊(书)号掌握着出版物的数量及各出版物的宗旨等。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带来的进入门槛消失问题使得人人都有可能进行出版活动,与传统出版业相比,这种出版活动不必经过排版、印刷、发行等环节,对出版物的内容质量监控和管理相当困难:出版物的内容是什么,是否符合出版法规,质量水平是否达到一定标准,粗制滥造能否加以惩处等,这些问题还没有准确的答案。网络出版在未来能否顺利发展取决于网络出版的管理和组织能否有效进行。二是版权保护不力。版权一直都是困扰出版界的问题,阻碍了出版业的前进和健康发展,尽管出版业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法商贩甘冒风险出版低劣的盗版作品以谋取暴利。不管是图书出版、光盘出版还是网络出版,都深受其害,而网络技术表现出的高速准确完美的复制性能加上网络的开放和交互自由,造成网络出版物更容易被盗版复印,而且由于传播迅速,作者和出版者受到的经济损失也更大。

三、专业出版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析

(一)意识层面:加强数字化转型首先需要思想意识上的变革。在这里既要克服“鸵鸟”心态,不要对数字化来袭视而不见;又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即将数字化的发展视作洪水猛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数字化是把双刃剑,表面上看对传统出版业构成冲击,但若能调整心态,充分认识到数字出版的趋势和优势,主动适应甚至利用之,则对传统出版业来说无疑如虎添翼。数字出版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信息传播的需要。在国外,一些大传媒出版集团均开始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向数字出版转型。相关企业的财务更显示出数字出版收益在其收益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在国内,一些大的专业出版社也都逐步确立了数字出版机制。比如国内计算机市场的佼佼者清华大学数字出版战略层面的考虑和战略规划的制定。

(二)专业出版机构层面:对出版机构来讲,加强数字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统一完善的信息平台,建立包括出版机构自身资源的数据库,将已有各种形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文件等分类入库,实现分类有序,检索方便的目的;其次按照数字化出版的流程对出版及发行全部流程进行相应整合;在引进复合型人才的同时,对在编人才进行再培训;保持专业社优势,专业出版的受众相对固定和稳定,渠道也相对成熟,可以利用数字出版的零库存特点,按需出版;跨媒介出版,常见的有图书附赠光盘,传统出版物与相应的网络出版物同步推出(或者网络出版适当延迟推出);与技术提供商的合作,以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例,清华社在去年与方正阿帕比公司围绕其“出版社数字出版系统”技术核心,展开战略合作。该系统有网上书店、图书在线翻阅、数字样书库、数字样书推送、按需印刷预约、文档在线提交以及多媒体电子书及数据库加工制作等多项功能。出版社可以利用统一的平台界面开展各种数字出版业务。此举无疑巩固了清华社在业内的市场优势和领先地位。

(三)外部政策层面:主要是政策的支持和版权的维护。出版的数字化革新和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和政策的支持鼓励。在数字化浪潮面前,从政府到新闻出版部门对这个大趋势应“导”不应“堵”,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积极适应能让自己更快发展,逃避拒绝只能更加落后甚至被淘汰。不过我们很欣慰地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诸多规划中,都把数字出版、数字出版技术和发展新媒体列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内容,这无疑显示出国家发展数字技术的决心。其次是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提高打击盗版的力度,创造并维护好健康的数字出版维护体系。

作为专业出版转型路上的推进器,让我们对数字出版的前景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孙玲.专业出版社如何作好数字出版的思考 科技与出版,2009(1)

2. 陈敏.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难点解析 出版发行研究,2008(11)

3. 汤鑫华.整合:我国专业出版转制的必由之路,2007(7)

4.清华大学出版社与方正阿帕比签署数字出版战略合作协议 出版参考,2008(6)

数字化转型趋势篇7

关键词:技术升级;4K技术;云服务;IP化网络;高标清;网络电视台;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一、引言

在广播电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县级台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实现技术升级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

二、近年来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亮点

(一)4K技术

4K技术标准:于2012年8月了超高清电视(UHDTV)的国际标准:标准对超高清电视的分辨率、帧率等进行了规范。与传统电视相比,4K技术在分辨率、帧率、和色域等方面存在优势

1、分辨率

标清SD:720x576(PAL),宽高比4:3,总像素约41.5万像素

高清HD:1920x1080(PAL),宽高比16:9,总像素约207万像素

超高清4K:水平清晰度3840,垂直清晰度2160,宽高比16:9,总约830万像素,为高清像素的4倍。

2、帧率

超高清电视只有逐行扫描,支持帧率50P、25P等9种帧率。

在巴西世界杯中4K转播把4K技术推向浪潮顶端。张艺谋的电影《归来》是第一部采用4K技术拍摄的中国电影,开启了国产4K电影制作的先河。可以相信不久我国将开办4K实验频道。

(二)云服务

简单来说,云服务可以将企业所需的软硬件、资料都放到网络上,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不同的IT设备互相连接,实现数据存取、运算等目的。当前,常见的云服务有公共云与私有云两种。公共云是最基础的服务,多个客户可共享一个服务提供商的系统资源,他们毋须架设任何设备及及配备管理人员,便可享有专业的IT服务。私有云的运作形式,与公共云类似。然而,架设私有云却需自行设计数据中心、网络、存储设备,并且拥有专业的顾问团队。

(三)全IP化网络,多平台分发

随着三网融合政策的全面落实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的深入推进,传统电视网络的全IP化将是一个必然趋势。传统的视频编播系统已无法适应当前迅猛发展的多平台制作、分发需求,而IP网络能够根据不同业务特点灵活配置网络、快速部署,高效地传输信号,广电市场倾向于基于IP的基础架构变革。IP化将消除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之间以及电信业、广电业之间边界,形成全业务特性。

三、县级电视台技术展望

(一)高清并不遥远,高标清同播能够实现

随着高清频道的试播,未来几年城市台对高清设备的购买和升级将会有一定的需求。从中央台、省台实现高标清同播到市县级台积极筹备高清的制作网,前期采访设备由高清P2、高清蓝光摄像机、小高清P2等高标清兼容摄像机的大量使用,制作系统的光纤FC非编网和万兆以太网的成熟技术,高清硬盘播出技术,直到高清有线电视机顶盒的投入市场,整个采编制播传输环节,高清技术不存在问题。预测,县级电视台3年内逐步实施高清化改造,5年内实现高标清同播,部分实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台可实现完全高清播出。

(二)全景演播室是发展趋势

全景演播室就是演播室360度任何一个角度都可成为新闻节目的直播和制作景区。将单人或双人坐播、站播、点评播报、连屏播报等多种形式在演播室空间全部展现出来,灵活满足新闻、访谈、民生专题等多种节目形式的录制或直播。

(三)标清转播车、高标清转播车

各种规格档次的转播车不仅在省市台广泛使用,近两年来安徽省内至少有20多家县级台陆续添置了转播车.直播系统和车型分别有:5+1讯道模数结合依维柯车型直播车;模拟2+2讯道模拟信号全顺车型直播车;4讯道模拟信号全顺车型直播车;依维柯车型直播车;4+2讯道数字信号全顺车型直播车;5+1讯道数字信号直播车。直播车能够在两会和重要活动、大型晚会中发挥直播录播作用。如果资金条件允许,县级全可以上直播车。

(四)网络电视全媒体平台发展趋势

顺应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启动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台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广播电视的出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受众越来越多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知识和娱乐性的视音频节目。因此从技术的角度看,广播电视主动融合互联网,建设网络化的电台、电视台势在必行,可以增加信息的平台,扩大宣传影响面,在传播正能量方面发挥的作用,实现媒体人更大的社会价值。

四、结束语

县级广播电视台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会顺应发展趋势,在服务“党政宣传咽舌”基础上,发展数字高标清同步、网络智能化信息媒体平台,构建高标清数字直播车的增加新闻的时效性,发展全景演播室提升节目的观赏性、灵动性。

参考文献:

[1]云计算在广电的应用之路----第二届云计算广电应用与发展研讨会.媒介.2011年7月21日

数字化转型趋势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数字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数字化”,就是把所有的信息都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存入计算机,由计算机进行技术处理并可通过网络传送。数字化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储存和处理技术,而且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技术基础。数字化作为工业化的最高实现形式,彻底变革着生产技术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对建筑的发展也必将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 数字化对建筑的影响

数字化概念包含了多方面内涵。在最直接的应用层面上,数字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以“比特”(信息)代替“原子”(物质)作为基础。以往人类生活中经常以物质载体承载信息进行交换(如报纸、信笺、货币等),网络这一信息载体和媒体使得信息社会以信息流代替物质流的趋势得以实现。这样既提高了信息交换的效率,也减少了物质资源的消耗。

数字化更深层次的影响,还在于文化层面上。数字化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建筑业界。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已经造成和将要发生的变化自然对于作为功能载体的建筑空间和形体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传统的建筑类型会逐步改变,甚至被新的建筑类型所取代。这种新趋势将会对作为功能载体的建筑带来很大变化,无形的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将会促进多元、层级的无限智能场所空间的形成———从家庭空间到住宅区乃至整个城市。例如办公建筑等信息集约化的场所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失去其原有价值,通过智能化在家里可做的工作就会越来越多,与这种变化相适应,家庭空间需要不断地增多和增大。另外,当生活/工作一体化结构的建筑逐步发展后,将会使把工作区和生活区严格分开的传统规划方法变得过时,并鼓励两者结合在一起。诸如此类的变化将产生环环相扣的大量智能场所,并最终形成新的城市形式,从而导致一些建筑类型可能逐渐衰退甚至消失等等。

另一方面,数字化在其具备优势的领域可能会分担一部分建筑的功能,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建筑功能要求和建筑类型。例如作为功能性消费场所的超市,可能会为电子购物所取代;而相反对休闲性的购物娱乐场所可能就会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实际上是一次功能载体的重新分配过程,总的趋势还是趋向合理化、高效化。这些影响带来的进一步结果就是新的所谓“比特城市”的概念,,即基于信息的城市。城市化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加剧,根源上是由于城市集中大量的物质、信息的特点。而在一个数字化时代的社会里,基于信息的城市脱离了形式的束缚,可能呈现相反的低层化、分散化趋势。

2 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建筑结构设计数字化

计算机媒介已能够辅助完成工程结构技术参数的计算和图纸绘制,使用有限元分析法处理这些数字化的设计数据,可以直接分析复杂建筑结构要素的受力状态和构件属性。

2.2建筑技术指标控制数字化

通过应用模拟软件温度、湿度、通风、采光、隔音以及能源消耗等各种技术指标均能实现数字化的模拟和定量分析。以此为信息反馈与技术依据,建筑相关的空气通风系统设计,设备运转系统设计和声光电等技术设计以及深化论证,均可确保相对精确的科学性。

2.3建筑绘图的新表现

在建筑师与客户交流设计构思与意图的过程中,图纸的绘制与表现作为信息传达的中介,传统的建筑创作与表现手段局限于徒手绘制。这种二维的绘图表达方式耗费了建筑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 CAD 基础上的绘图,不仅可以精确高速地进行面积、光照等复杂计算,能够表现逼真的三维效果。

2.4数字化技术带来的设计实践新视角与新手段

应用虚拟技术保护与再现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因其数据处理能力和虚拟建模能力在历史建筑遗产保护领域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目前,已有许多研究针对建立何种数据库模式以适应既有的历史建筑图文资料的索引、存储、查询和更新,如在复制古建筑细节形式方面的应用。为保护故宫文化遗产,通过高性能的图型工作站,先用计算机构建出故宫三维模型,再用数字相机采集故宫实物景观,按图索骥将它们“粘贴”在三维模型上进行合成,产生逼真的三维仿真场景,再现康乾盛世时期太和殿的雄姿。数字技术可以用虚拟方式真实再现出古建筑或古代城市的原貌和氛围。

3 数字技术时代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向

数字化技术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存行为的变化,人的生存行为的变化又必然将引起建筑的变化。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转变以及人在虚拟空间的生存方式都将为建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传统的建筑己经有了向虚拟空间的转化倾向。在米切尔的《比特之城》一书中提到:数字化信息溶解了传统的建筑式样。我们所熟悉的形态一个个消亡。重新组合的残片随即产生了新的变体。对于这些处于数字时展初期的人来说,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数字化生存”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一来对数字虚拟空间缺乏在现实世界中那样丰富的经验;二来所生活的物理世界—“真实”的世界本身,也绝非尽善尽美。在虚拟空间里的生活方式,仿佛游乐场里的哈哈镜,或大或小地映照出在真实空间里的生活,未来的生活将如何发展,仍然让人充满了期待。

现在CAD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所接受。但是大部分的应用却陷入这样一种误区:由于时间、操作技术等原因,对相关软件的使用也仅仅陷于一些表面的功能。其实图形软件包里有很多和建筑空间构思密切相关的因素,很多人却只用来模拟最终的直观效果,实在有悖于这些辅助设计技术手段的开发初衷。

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数字化技术正在深入建筑设计行业,传统的建筑设计行业和设计方法以及建筑学教学等正在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为探索未来建筑理论及其设计方法提供了诸多新途径。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师,应当对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学的未来进行认真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仅局限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而应该延伸到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等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袁晨炜.浅谈数字技术与建筑发展[J]. 住宅产业. 2009(01)

上一篇:投资管理操作流程范文 下一篇:风气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