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见意象范文

时间:2023-10-19 22:50:07

高中语文常见意象

高中语文常见意象篇1

关键词:古文字构造法;汉字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六书理论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图到字,从少到多,从抽象到具体的漫长历程。古人研究文字,有“六书”之说,就是将汉字的形、音、义三者统一考虑。

什么是“六书”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又作《说文解字序》)中提到: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郑“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本文将以六书理论为依据,结合甲骨文、金文字例分析汉字的基本构造模式。(转注和假借虽在“六书”之列,现一般认为其实为用字方法,而非一般意义上的造字法。在此将不作列举。)

一、指事字

汉字中一小部分是由象形字和一个指事符号构成,而这个指示符号表达汉字的本义。这类汉字称为指事字。指事字中常见的基础汉字有“上”“下”“一”“十”“本”“末”等。

以“中”为例:

甲骨文和金文中()为旗形,代表两军部队,中间部件为两军中间不偏不倚中立地位的非军事地带。又作空旷地面的中央地带,由旗杆标出位置,方便部族聚集。

在讲解汉字“中”的时候可以结合“中原”(中国)、“中央”以及中国国旗等文化知识给学生予以介绍。在汉语教学课堂中,积极适量地加入相关的中华文化知识在里面,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欲望,还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象形字

汉字源于物形。物,本身有其音,据此物所造之字也就被赋予了读音,由此产生的汉字便是象形字。此类汉字教学中,应该抓住象形表意的特点,用图画和分析字形的方法理解字义,记忆字形。由于造字规律所限,常用的汉字中,象形字大概有仅两百个左右。但是这二百多个象形字对于提高汉字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影响。常见汉字如“日”“月”均是象形字。

以“牛”字为例。

甲骨文,以牛头代表牛,突出牛角这个主要特征。文字表达牛这个物的含义。

金文,仍是以牛头为象形。因为金文是浇铸而成,浑厚的笔画使牛头的额形象更完美。

其它类似用于表动物名称的汉字有“马”“猪”“龙”“鸟”“羊”“鱼”“虎”

“象”“鹿”等。实际教学中,可以如上图所示范,结合动物图片演示汉字的出现和演变过程,加深学生印象。

具体的汉字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画”汉字。每个学生选择可不同的汉字进行演示,然后根据画出的“汉字模型”在班级上跟所有师生一起分享其中的故事,故事中可以再次穿插图画把汉字作出进一步演绎。通过“画”汉字和“讲”故事,用编写绘本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课堂展示所学汉字,表达各自的见解,对汉字中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含进一步探讨学习,加深学生对汉字的了解以及汉字学习的兴趣。

三、形声字

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形声”以其一半表音、一半表意的结构模式,适应了记录汉语的需要,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式,成为创造汉字的主要方法,现代汉字中,形声字的数量最多。然而,由于汉语发展历史久远,古音与现代汉语发音有说不同;古语有云“十里不同音”,区域汉语方言发音有出入,我们在看待形声字声符时,不要纠结于其在汉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发音。

以下是汉字的声符(音符)举例。

常见汉字以“方”为声符的如:芳、坊、纺、放、仿等。

金文常见汉字以“平”为声符的如:苹、砰、评、坪等。

常见汉字以“方”为声符的如:俘、孵、浮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让声符发声,意符表意,帮助学生建立起形音、形义联系,理解字义。可以采用现有的教学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制作视频短片,语音文件,小型话剧表演等方式演绎、诠释汉字含义。抓住汉字读音演变规律,使教学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传统上枯燥的汉字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四、会意字

由两个以上不同物形符号组合在一起,可以从中领会其意思的字,简称会意字。会意字是象形字的发展,不同的象形符号用不同的形式组合在一起,表达不同的含义。会意造字法产生的汉字数量更多,使用更广泛。会意字造字法演变出的常用汉字用“家”“休”“朋”“友”“明”“从”

“森”“胖”“多”等。

以“福”字为例。

甲骨文中,左边“T”形部件意为祭祀用的供台;右边部件意为双手举起酒器。会意为祈福。文献记录中显示“福”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多钟不同但是类似的写法,归根于古人汉字书写还没有统一规范。但是,“福”字的根源和演变在上面完全可以体现。

教学中,可以将福字在现在汉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入,介绍春节以及春节有关的传统。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加入书法入门课。

五、结语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对于母语是表音文字的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来说在认知书写上必然是困难的。如何让汉字学习更加有趣,吸引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闻汉字色变”是汉语教学工作者应该重视的。分析汉字的造字模型,探讨汉字衍变过程和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汉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

汉字发展至今,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以及近代的汉字繁简字改革,基本上已经定型。汉字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在进行汉字教学、演示汉字演化规律过程中,适量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让汉字教学中的文化渗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文化知识的引入也能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的跨文化认知水平的提高。

汉字教学也不应该只停留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教学阶段,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汉字学习对于了解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诗词作品的重要意义。音、形、意兼备的汉字在诗词中可以传达深厚的文学意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开设汉字课程,融入书法、绘画等中国元素,让学生欣赏汉字美,才能真正体会中华文化及文学最品种蕴藏的深厚美学。

【参考文献】

[1]王祥之.图解汉字起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高中语文常见意象篇2

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纲要求及考点研析有很多专家作了许多专业的论说,在这里我就不多重复了。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及高考语文试题实际,这里我且谈谈我所总结的关于小说、散文阅读高考试题的解答模式,希望让能得分的同学得高分,不能得分的同学多得分。

一、小说中常见题型分析

1.人物形象分析一般包括:1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2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3 能过社会环境的分析,认识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还要注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入手。

2.小说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有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小说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常见题型有:(1)指出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分析环境描写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3)依照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的描写,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烘托氛围、衬托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描写,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

4.小说中情节描写常见题型有:(1)文中某个情节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2)某个事物、某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回答中要写明对主题的作用,对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的作用。

二、散文中常见题型分析

1.品味语句常见题型有:(1)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2)结合原文谈谈对某句话的理解。

2.结构思路常见题型有:(1)指出文章的行文思路或脉络。(2)某段话或者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艺术技巧常见题型有:(1)文中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2)赏析某段文字或划线文字。

4.概括思想内涵常见题型有:(1)概括文章主旨。(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文章主旨。

三、常见题型答题模式

1.题型:以什么为标题的作用

答题模式:(1)概括情节(2)连接线索 (3)提示主题

例题: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一课《药》课后练习题中解答的以《药》为题目的作用。

答案:1概括情节 2连接线索 3提示主题,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阐述。

2.题型: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题模式:(1)烘托什么氛围 (2)衬托人物什么心理 (3)对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例题:高中语文新课改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三题: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看看课文对风雪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3.题型:概括行文思路或情节发展脉络

答题模式:概括各层大意,字数大体接近,用短线或首先、其次、接着、然后等语言连接起来。

例题:高中语文新课改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题:概括情节要点(沧州遇旧-----买刀寻敌—烧草料场----雪夜杀敌)。

4.题型:分析文章中插入某个情节或出现的某个事物的作用

答题模式:(1)对主题的作用,(2)对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3)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的作用。

例题:2011安徽高考《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小说结尾写了从来不喝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使情节更加曲折。(3)使主题更加丰富。

5.题型:分析某句话或某段话的作用

答题模式:(1)结构上什么作用。 (2)内容上什么作用。

例题:2011浙江高考《第9车厢》“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答案:(1)内容上:强化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2)结构上:用作铺垫,引出下文主要故事。

6.题型:从语言艺术、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上赏析某个句子

答题模式:(1)手法 (2)内容 (3)作用

例题:2011.安庆模拟《清荷》请从语言艺术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答案:(1)运用了排比手法。(2)分别从诗情、画意、哲思的角度深层次赞赏残荷之美。(3)句式整齐,增强语势。

7.题型:以同一件事物开头和结尾的作用或启示

答题模式:(1)首尾呼应。(2)连接线索

例题:《玉渊潭的槐花》文章以“玉渊潭的槐花盛开”为开头,以“玉渊潭的槐花落了”为结尾,这样写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2)槐花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它象征了朴实的养蜂人。

8.题型:概括或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题模式:如果是概括就直接分点作答,如果是简析就要举文中的例子

例题:《血的故事》“外省郎”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2)执着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3)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9.题型:概括文章主旨

答题模式:通过……描写,表达了……抒发了……

例题:2011安庆模拟《清荷》“通观全文,简要概括本文主旨。”

答案:作者通过对夏日清荷和雪后残荷这两种生命形态的描写,表达了对荷的形态美特别是精神美的赞美,抒发了对坚守风节不因岁月流逝而衰老的人生的期许及对这种信念获得世人认同的期盼。

高中语文常见意象篇3

【关键词】修辞 生活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84-02

“修辞”一词在《现代汉语通论》中的定义是这样的:“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对语言要素进行选择加工调整。” 可见修辞是一种研究声音的锤炼、词义的选择、句式的调整、句段的安排等言语调配的艺术。实际上,我们从出生起就被修辞所包围。我们从小就会接触到类似的句子:“太阳公公升起来了”;“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小雨沙沙,轻轻地飘落下,种出一个春天”。我们接触到的那些精彩的相声、小品,其实有很多都是修辞在语言上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典范……可见,生活中的修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修辞教学,同时提醒学生做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还要学会将修辞手法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让自己的语言多一点色彩,让自己的生活多一点乐趣。

一、抓住生活契机,巧妙进行修辞教学。

有一次,我们班的时钟坏了,几个男生围在一起鼓捣了很久,都没有结果。有个学生很热心地说:“我给老师送钟去。”我觉得无论他当时是有意还是无意,我都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生活与修辞的教育。于是那一天我跟学生讲到了生活中的修辞问题。我提到就是三岁的小孩可能也会留意到这么一种现象,在我们的周围,少见有以“4”作为结尾的车牌号码。在选手机号码、车牌号码、房间号码的时候,我们都会选择诸如“3、6、8、9”等结尾的号码。因为在我们的生活概念中,这些都是比较吉利的数字。在很多商品楼中,房号结尾遇到数字“4”的时候,一般会改为“8”,比如,你会发现,103号房的旁边是108号房,而不是104号房,这就是谐音在生活中的运用,因为“4”的谐音是“死”,这是让我们避之唯恐不及的一个汉字。给你一个电话号码:7424994(妻死儿死舅舅死),电信部门就是给你倒贴钱的优惠,可能你也不会想要这个特殊的号码。

通过这一节课的讲授,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很多语言现象其实都是修辞手法的精彩运用。在高职考试中,修辞是必考的知识点。但是修辞相对于其他知识点来说要简单一些,只要我们用心去理解,修辞这道选择题的三分是比较容易拿到手的。

二、留意生活中的修辞,多动脑筋进行思考。

修辞在生活中的运用实在是太广泛了。在广告语中,你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广告都是因为运用了修辞才更生动精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大制药公司有一个广告语:“您的健康,是天大的事。” 这里的“天大”,不仅是公司的名字,还意为把您的健康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的意思,让顾客一看就有一种当上帝的感觉。护肤品“大宝”的广告语:“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这里的早晚有“早晨和晚上” “迟早”两层意思。一箭双雕,既强调了“大宝”的重要,早晚都要用,又显示了自信。这两个广告语都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使人一看就难以忘记。此外还有, “献出的血有限,献出的爱无限”运用了对比,“为何血浓于水?因有爱在其中”运用了设问,“用奇步 好起步”运用了押韵手法等等。

可见修辞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修辞可以使枯燥的语言变得优美、形象。所以,我们要提醒学生时刻留意生活中的修辞,在看电视的时候,在遇到广告语的时候,多点思考、多点分析,当你形成习惯以后,会对学习修辞这一知识点有很大的帮助。

三、让修辞装饰我们的生活和语言。

修辞作为一种艺术,不仅在书面文字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平时和人交流的时候,我们如果适当地运用一下修辞方法,可以使生活增添许多乐趣。记得有一件事,说的是某几个学生语言很不文明,喜欢凑在一起讲一些粗野的话语,结果语文老师抓住一个机会,对他们几个说:“你们真的是出口成章啊。”那几个学生很高兴,以为老师表扬他们会说话呢。想不到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出口成脏”四个字。那几个学生一看顿时无地自容,恨不能钻到地洞里去。此后,每当他们聚在一块的时候,就会想起老师说的这个别出心裁的成语,在讲话的时候也学会收敛了。

还有一次,刚好我们班讲到修辞这一知识点,我们班一个男生和隔壁班的女生拍拖拍得难舍难分,连下课十分钟也要聚在一起聊天。看到这种情况,我在班上以开玩笑的方式讲了这件事(我们班气氛非常融洽,而且这个男生也是比较开朗大方的),结果其他学生非常兴奋,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带有修辞意味的词来形容他们的拍拖的状态。比如说“那个女生对他是小鸟依人”啦,说“他们拍得如火如荼”啦,还说“他们俩天天一起上学、放学,比翼双飞”,“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啦等等等等。说得那个男生非常不好意思,从那以后拍拖也不再大张旗鼓、旁若无人了。他说我们班的同学那么能说会道,担心给他们看到又滔滔不绝、出口成章。可见在这些“唾沫能淹死人”的同学们面前,他想再做一些比较出格的事情也就成了一件比较难的事情。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样,我们教学生写文章的时候,也教育学生要尽量把文章写得生动、精彩一些,这样才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才能获取高分。同样的语句,那个人说出来显得苍白无趣,而这个人说出来就显得很鲜活生动。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他掌握了修辞这一把语言的宝剑。可见,要把语言写得有文采,可以借助修辞这一手段。比如说在做高考题二十三题(语言表达题)的时候,要求你给朋友发一个生日的祝福短信吧,如果说:“祝你生日快乐,万事如意”未尝不可,如果写上“祝愿您的生命之叶,红于二月的鲜花!”这样可以让你的祝福陡然生色,也让你的祝福给人家留下更美好、更深刻的印象。同样,在写作文的时候,如果我们能熟练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就可以辅助你把文章写得优美一些。

当然,上面的例子都带有喜剧色彩,我们还要留意一些带有悲剧色彩的现象。在生活中最典型的是关于“死”的表达。因为“死”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所以我们非常忌讳说“死”字,尤其是在死者的亲属面前,如果说“死”,就显得很不礼貌。通常会用“走”“离开”“去世”“百年”“永别”这些婉语,这也是修辞在生活中的一个运用。

综上所述,修辞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我们能做一个有心的人,我们就能发现修辞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情趣,我们也能在修辞运用方面掌握更多的技巧,从而使自己讲出来的话语、写出来的文章更有文采,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对高职高考中语文科的分数的提高自然会有更大的帮助。让修辞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2]谭全基《修辞荟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高中语文常见意象篇4

关键词: 诗眼 意象 意境 表现手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文学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有着重大意义。

在生源素质较差的农村中学,学生沉溺于卡通、漫画、武侠、言情等可以简捷快速吸收的庸俗文化,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对高雅的古典诗词望而却步。他们往往对诗词中离散的形象内容感到困惑,更不善于通过积极的想象发现作品中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因此积极探索具有实效性的古典诗词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新时期对农村中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新挑战。我立足新课标教学理念,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关于古诗词教学方法的见解:尽管诗歌教学应以指导学生吟诵为主,但诗歌教学同样离不开“讲”。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主张,不论是阅读课还是诵读课进行一点画龙点睛的讲解是必要的。我认为鉴赏诗歌的切入点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抓住诗眼

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眼乃神光所聚,”这表明“诗眼”是全诗神韵的集中表露。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教师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诗眼是“怨恨”,抓住“怨恨”二字可以引导学生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四句进行理解,这四句充分写出了昭君的身世遭遇,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使她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大漠,岂能无恨?再由王昭君讽喻自己,作者的情感一目了然。可见,鉴赏诗歌时抓住诗眼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好地认识了诗眼,对全诗的了解就抓住了重点。

2.抓住意象,品悟意境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而“意境”是诗人通过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鉴赏古诗的重要切入点,我们要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通过意象的分析进入其中。如《登高》中诗人选取了“急风、天、猿、渚、沙、飞鸟、落木、长江”八种意象,营造了苍凉孤寂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附加以“常、多、独、苦、恨、停”等直接抒情的字眼,学生比较容易进入情境,感受情感。当然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营造的总体氛围中把握它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通过意象理解意境,这个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完成,如借助联想和想象,学生还要有常见意象内涵的积累。

3.关注表现手法

先让学生了解有关表现手法的术语,如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运用典故。描写方法有白描、渲染、对比、衬托、象征、想象、联想、托物起兴、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欲扬先抑等。常见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反问、对偶、借代。对于采用何种表现手法鉴赏诗歌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鉴赏。如《蜀道难》讲夸张与想象,《秋兴八首》讲融情于景,《锦瑟》讲运用典故,《马嵬》讲对比,让学生一课一得,吃透方法。

4.重视语言鉴赏

再好的诗歌内容要借助语言表达,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就是对诗歌语言进行锤炼。因此,教师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不如先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比喻和描写,好的诗句必然会吸引或打动学生。教诗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

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还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选择,同时还要注意到一些问题。诗歌本身的多义性和非确定性决定了诗歌解读的多重性,教师不应拘泥于教参和自身理解,而应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解读诗歌。

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古人曰:“教无定法。”这只是我的见解。我将继续带领学生与经典同行,引导学生超越时空,同哲人对话,积蓄高尚情感,从而丰富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胸襟,砥砺学生心智。

高中语文常见意象篇5

关键词: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诗歌鉴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诗歌鉴赏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其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对其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所帮助。与此同时,诗歌鉴赏还出现在高考语文卷中,是一种常见的题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诗歌鉴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对诗歌中“艺术手法”的训练

在诗歌鉴赏中,通常会有“艺术手法”这一概念,但是许多学生对这种考题不知所措。基于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学生应该明确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的内容以及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一般来说,表现手法指的是铺垫、象征、托物言志、扬抑、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等;表达技巧主要有修辞方法、表现技巧、表达方式等;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扎实,只有扎实掌握以上基础知识,才能真正做好“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在这里,“大处”指的是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要找出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假如诗歌采用的是抒情方法,则要考虑其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如果是间接抒情则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例如,在《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一诗中:江南春水碧如酒,客子往来船是家。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从这首诗来看,从大处着眼,本诗采用了描写法,从小处入手,本诗采用了虚实衬托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凄凉感怀的情感。作者通过虚实衬托的方式,对潇湘山的水画意境进行虚写,实则写了现实生活中的“鞍马老风沙”,用故乡之美景,反衬出作者在关外的凄苦生活,表达了一种忧郁无奈的情感。

二、对“炼字型”试题的训练方法

在诗歌鉴赏题中,经常会有“本诗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为什么?”“请分析本诗中某字的表达作用和技巧”等题目,这些题都是考查学生对“诗眼”的掌握程度。首先应该寻找诗的“诗眼”。一般来说,在整首诗中,“诗眼”是最传神生动的字,其使用精妙在内容上又极为关键,抓住“诗眼”可以令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一般来说,诗歌的“诗眼”位于整首诗的最后两句,因为一般情况下诗人的写作顺序是:先写景再抒情,而抒情的内容往往是重点。从诗歌的体裁来看,五言诗所炼的字一般为第二、三、五个字,七言诗所炼的字一般为第三、四个字。而从汉语言词汇的特征来看,炼字主要分为“炼实字”和“炼虚字”。实字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虚字一般包括副词和连词等。所以对于诗歌中以上词性的字,应该重点注意,应从中找出使用最生动、能形成意境的那个字,便是整首诗的“诗眼”。

三、通过诗中意象描写揣摩诗歌的象征意义

在做这类题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的各个意象,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细致揣摩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在诗歌中,往往通过意象描写营造整首诗的意境,意象就是作者的心理情感与现实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在体会诗歌意境的过程中,要抓住诗歌的艺术气氛,并借助艺术气氛真正感受诗中此人、此景究竟为何。所以,首先应该了解诗歌创作的社会意义、感染作用以及诗中所包含的情调;在这其中教师应该提醒学生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意象的组合,一般来说单独的意象并不能表达丰富的情感。学生应该抓住诗中的景物与意象,在脑海中再现诗中的画面,通过对画面的把握,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情和情感状态;再现画面时,除了要抓住原诗以外,还应该进行适当的再创造,加入自己的理解。另外,学生还要在平时对景物营造进行概括,常用的描述词语有清新、旷远、雄伟、凄凉、萧瑟、振奋等等。只有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境,才能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对诗歌的整体有所把握,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总而言之,诗歌鉴赏是语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考中经常会考查。因此,学生应该重视诗歌鉴赏的学习,教师也应该向学生传授诗歌鉴赏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家海.论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评价的既有取向与应有取向:基于十年(2003~2012)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4).

[2]陈新国.求同存异,异彩纷呈:例谈高考古典诗歌比较鉴赏题常见设题角度[J].语文知识,2014(2).

高中语文常见意象篇6

【关键词】动物词汇 象征义 汉泰差异 对比

“龙” 是中国文化中影响力最大的神物,在汉语动物成语中,带“龙”的就有49个,占动物成语的7%。传说龙是由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综合而成的形象,它是中国民族的图腾,中国人也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后逐渐成为帝王权威的象征、封建帝王的化身。所以,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熟语大多数都是褒义的,如“望子成龙”等。

但泰国没有“龙”,其十二生肖中只有“大蛇”,也称“纳卡”。它源于古印度的民间故事,是根据想象出来的头上有金色肉冠的大蛇,普通的“纳卡”有一个头,高贵的有三个头、五个头甚至九个头。泰国人相信“纳卡”是伟大、富饶、运气的象征,由于佛教中“纳卡”是佛祖的保护神,所以在泰国寺庙的屋脊或通向佛寺两旁的阶梯,都可以见到“纳卡”的形象。由于“纳卡”的神圣程度相当于中国的“龙”,我们最好不要议论或触摸它们。

“虎”在汉语动物成语中有82个,占动物成语的11.71%,排名第二;在泰语成语中有40个,占动物成语的11.14%,排名第一。由此可见,“虎”在汉语和泰语中的地位都很高。“虎”是一种生性凶猛的动物,是“百兽之王”,所以其“凶猛”“危险”的象征义在汉语与泰语的成语熟语中都很普遍。

但是“虎”作为珍贵的“百兽之王”,威风凛凛,神气轩昂,在汉语中又常常被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严的象征。汉语中的“虎踞龙盘” “藏龙卧虎”“虎虎生威”等成语熟语,都是用来赞美虎形与虎威的,可见“虎”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赞美与崇拜。中国古代对于“虎”形象的崇拜,集中地体现在军事上,例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象征军威。泰国人对于“虎”,多数都是惧怕的,所以泰语成语熟语中的“虎”少有好的寓意,但“老虎藏爪”比喻“虎”勇敢但不表现出来、有能力却深藏不露,这个熟语既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不好的方面,所以没有表现出对“虎”明显的喜爱与崇拜。

在中国农耕文明中,“牛”是重要的劳动力,是勤劳、任劳任怨的象征,人们非常敬慕牛。由于“牛”体积庞大,牛毛多的特点,汉语里有诸如“汗牛充栋”“多如牛毛”的成语熟语。牛性格犟,所以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如“牛脾气”。有人认为牛行动不便,脑子不够聪明,所以有“笨牛”。近些年来,“牛”可以用来赞赏别人,如“你真牛”,意思是夸对方很厉害,发自内心的感叹。

在泰国,没有“牛”这个总概念,只有“黄牛”与 “水牛”。由于“牛”与泰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泰语成语中带“牛”的有34个,占动物成语的9.47%,可以用来比喻各种事物,如比喻事后补救的“亡牛补牢”,比喻强迫人做事的“按牛头使其吃草”,比喻指桑骂槐的“画虎吓牛”,比喻屋漏偏逢连夜雨的“黄牛的事还没完,水牛的事又来了”,比喻老夫少妻的“老牛吃嫩草”等。但“牛”(水牛)在泰语中最常用来比喻蠢笨、愚钝、不开窍的人,所以泰语的“你是水牛”“你像水牛一样”意思就是严厉地辱骂对方蠢笨,这是一个贬义词,长辈教师们都教育孩子不要对人使用这个词。因此,最好不用“你真牛”来称赞泰国人,会引起歧义。

大象在泰国是吉祥的象征,古时候的战争中,大象是最重要的坐骑和行军工具。在泰国,“马”并不常见,所以大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助手。泰国人感谢与崇拜大象,稀有的白象更是作为皇室才能养的“宠物”。泰国人对大象的爱与崇拜不亚于中国人对于龙的爱戴,“象牙”“白象”等关于大象的部位或名称,在泰语里都有专门的高级词汇。正因为大象在泰国人心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泰语中带“象”的成语就有30个,占动物成语的8.36%,排名第五,如“白象出生于农村”,比喻落后偏僻的地方也可以有出众之人,“巨象王”,比喻拥有权力的人。我们要理解泰国人对大象的感情,不要买象牙制品,不要伤害大象,尽自己之力帮助喂养大象的人。大象在中国并不常见,只有在云南等地少量栖息,所以在汉语中关于大象的动物成语只有四个,占动物成语的0.57%,如“瞎子摸象”“人心不足蛇吞象”等,中国人只把大象作为一般动物看待。

“猪”是中国最常见的家畜,但在十二生肖中,却是涉及成语最少的动物。“猪”在汉人心中,就是脏、懒、笨、好吃好睡的印象,所以带“猪”的成语熟语一般都是贬义的。 “猪”在泰国人眼里也有胖、脏、笨、懒、动作慢等印象,但“猪”在泰语里还有“弱者”“容易受欺负的人”之意,可作为副词,表示容易、方便、轻而易举、毫无阻碍,例如“这项工作很猪,他没做多久就完成了”。因为“猪”被养来作为食物,猪肉易得,每天都可以方便地买到,所以由此引申出容易、方便、易于理解等意思。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总结了龙、虎、牛、象、猪五种动物在汉语与泰语中的象征差异,从而有助于与泰国人较为顺利、“安全”地进行日常交际。

【参考文献】

[1]谭美琴.汉泰语比喻句中动物词的不同文化内涵研究[D].云南大学,2011.

[2]告达君・素帕.汉、泰动物成语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3]孙文斌.汉泰动物成语的对比分析[D].厦门大学,2008.

高中语文常见意象篇7

热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翻译。

1.名词的活用。

例: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2006年江苏卷)

分析:句中的“大雨”“衣冠”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下大雨”“穿衣戴帽”。此句应译为: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2.形容词的活用。

例: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年全国3卷)

分析:句中“贤”“愚”“益”为形容词,在句中分别作名词和动词,应分别翻译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增多”。此句应译为: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3.动词的活用。

例: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2005年全国卷Ⅱ)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热点二: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例: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为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热点三: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试题的赋分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注意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

例: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2006年全国卷)

分析:句中的“妻子”为古今异义的词语,是本题的一个赋分点。该句应翻译为:(何远)在几个郡做过太守,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清廉内心,他的妻子儿女饥寒交迫,如同最贫穷的人。

热点四:偏义复词

由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做词素构成的一个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表示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谓偏义复词。此点往往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赋分点,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例: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2003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开合”是偏意复词,偏义在“开”,“合”是陪衬。因此该句翻译为: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睛。

热点五:同义复词

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表达同一意义的词我们称之为同义复词。这样的词往往也能吸引命题者的注意。所以在翻译时也一定要注意。

例: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居止”为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素构成,共同表达“居住”的意义。因此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热点六: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

例:遂大困,寻死富阳。(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热点七:通假字

通假字是高考考查的内容之一,在具体翻译时,如果文中的本字解释翻译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通假,如果是通假,还要注意它通假后的意思。

例:土工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2006年高考江苏卷)

分析:句中的“罢”是通假字,通“疲”。所以该句应翻译为: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热点八:虚词

《高考说明》明确规定在文言文中要考查18个虚词,所以此点既是重点也是赋分点,大家对此一定要提高警惕。

例: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2005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句中“特”“以”“其”“尤”都是虚词,也是本句的赋分点。因而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翻译出来。此句应译为: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热点九:判断句式

这一基本句式是每年高考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句式。

例: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热点十:被动句式

被动句式是高考句式考查点中的重点之一。

例: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的“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热点十一: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式的考查可以说是每年必考的一个热点。

例: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2006年全国卷)

分析:句中“未之有”是宾语前置的句式,在翻译时一定要调整其顺序。因此该句翻译为:何远自县令升为京城附近地区的大郡太守,近代还从未有过这种事。

热点十二:省略句

成分省略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成求假焉。(2006年高考安徽卷)

分析:句中“皆得其用”省略了主语“它们”,在翻译的时候要补出来。因此该句翻译为:然而岁月久了,(它们)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求借。

热点十三: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06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句中“无乃……乎”属于固定句式,在翻译时要准确表达这一结构的语气,译为“恐怕……吧”。该句应翻译为: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热点十四: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这一知识点也是一个赋分点。

例:侠曰:“以口腹役入,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2005年高考全国卷)

高中语文常见意象篇8

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一般采用选择填空和选择辨析两种题型。其考查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三个方面:

(一)词义理解错误。对成语的词义理解错误,常由以下具体原因引起:

1.理解记忆模糊不清。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分析:“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因为对成语的理解记忆模糊不起,句中显然是把它当成“首要”来理解,从而发生了误用。

2.望文生义。例: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分析:句中“文不加点”中,“点”意为“涂改”,成语是指文章一气写成,无须修改。形容思维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如:“他略加思索,便提起笔来,文不加点地写下去。”例句中作者显然是望文生义,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因而造成误用。

3.近义混用。例:我收到一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分析:例句中“不胫而走”应为“不翼而飞”。“不胫而走”是指没有腿而能行走,“不翼而飞”是指没有翅膀却能飞走。“不胫而走”侧重指事情、消息等用不着刻意宣传,就迅速流传开来,而“不翼而飞”则着重形容迅速流传,或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4.误用词性。成语属于固定短语,本不存在词性一说,这里所谓的误用词性,是指误用成语的造句功能。例:历史上也曾有那么几位文韬武略的英雄人物,想统一天下,但是未曾实现自己的抱负。分析:例句中把“文韬武略”当成形容词或动词短语看待了。其实“文韬武略”是个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指用兵的谋略。如果要让它作“英雄人物”的定语,必须在之前加上“具有”之类的词。

(二)使用对象错误。指因为误解成语的使用对象或范围,而导致句中的陈述对象与成语的适用对象或范围不合。例:至于那种一谈及市场就色变、抱残守缺的人,他们在色彩纷呈的新生活面前,只是痛苦地闭上悲观失望的眼睛,他们同样急待改弦更张。分析:“改弦更张”是指换掉乐器上旧的弦,安上新的,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变更方针、政策或做法等。(更,变换。张,给乐器上弦。)句中用于表现改变思想观念,使用对象显然不当。

(三)褒贬失当。指把成语的褒贬色彩用错。例:李明见别人在下棋,不免倍增心喜、蠢蠢欲动。分析:句中的“蠢蠢欲动”原是形容虫子蠕动的样子,现多用来形容敌人准备进犯或坏人准备捣乱,明显带有贬义。如“据点里的敌人又蠢蠢欲动。”这里可以换为“跃跃欲试”。

二、复习对策

1.从历年的高考题中我们可以知道,高考考查的是常见的成语,有的还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如“汗牛充栋”),所以复习时不要将精力放在冷僻的成语上。同时这些成语又是常被用错或用得不恰当的,因此不能简单地依据生活中(甚至报刊杂志中)的用法来作判断。

2.作相当数量的成语积累,是做好成语题目的不二法门。积累成语,除了准确记忆词语含义以外,还应对成语的适用对象、范围,对成语的感彩予以主动的特别的关注。积累成语是要强化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要注意结合相关的例句(包括误用成语的例句)加深和巩固对成语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成语的意义,才能避免词义的错用,从而不犯望文生义,近义混用和误用词性等错误。

(1)理解成语中关键字的含义,进而理解记忆整个成语的含义。例:“不刊之论”中,“刊”指消除,“不刊”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这个成语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如果把“刊”理解为“刊登”“刊载”,从而把这个成语解释为不能刊登的言论,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2)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和形容义,从而全面掌握成语的意义。例:“和盘托出”,原意是端东西时连盘子一起托了出来。比喻毫无保留地说出实情。了解该成语的原义和比喻义,使用时就不会出差错。

(3)考虑成语的造句功能。成语属于固定短语,从功能上分,有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短语的不同,相应的也就具有各自不同的造句功能。复习和做题时常考虑的是成语能否作主语或宾语(或主语、宾语的中心语),能否作定语,能否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能否接宾语等。

例:娟子一脸的坚定:“就是到天涯海角去,我也跟着你。”(名词性短语,作宾语)

例:看了穷困地区的孩子失学的报道,他不禁喟然长叹。(动词性短语,作谓语中心语。但不可以接宾语,如说“他喟然长叹军阀统治下人民的苦难”,就是错误的。)

从结构上分,成语又可以分成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形补)短语和主谓短语等。其他短语都可以划入短语的以上三个功能类别(即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只有主谓短语需要另作分析,其造句功能与一般的主谓短语相似。如“在这次司法考试中,谭晓虽然名落孙山,但他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明年他定能成功。”(主谓短语,作谓语。还可以作定语,如“名落孙山的蒲松龄终于决定放弃,这一放弃,历史上便少了一个腐儒,文学上又多了一位大师。”)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并列式结构的成语,如果是由两个主谓结构并列而成,仍具有主谓结构短语的特点,如“人仰马翻”;如果由两个名词性偏正结构并列而成,仍具有名词性偏正结构短语的特点,如“豪言壮语”;如果由两个动词性偏正结构并列而成,仍具有动词性偏正短语的特点,如“呕心沥血”;如果由两个形容词性偏正结构并列而成,仍具有形容词性偏正结构短语的特点,如“诚惶诚恐”。

(4)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理解记忆一个成语意义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把相近的成语拿来作比较辨析。这种比较辨析可以使你同时准确而牢固地掌握两个或多个相近成语。例:复习“骇人听闻”时,可以把“耸人听闻”拿来辨析。通过辨析就可以发现,两个成语都有“听了使人震惊”的意思,但“耸人听闻”还有“夸大或捏造事实来使人震惊”的意思。如:“他们散布了许多耸人听闻的谣言,企图扰乱人心。”这句中的“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因此用“耸人听闻”来与它搭配就比用“骇人听闻”更恰当。

(5)关注成语的褒贬色彩。例:“半斤八两”与“平分秋色”。“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多含贬义。如:“论本事,他们俩可算半斤八两,都不怎么样。”“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也比喻不相上下,可以匹敌。如:“他的技艺很好,可与名家平分秋色。”这是褒义的。注意: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复习时应加以注意。如“标新立异”作中性时,可理解为“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作贬义时,则可理解为“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又如“呼风唤雨”,作褒义时,可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作贬义时,则指反动势力的煽动。

(6)弄清成语的使用对象或范围。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如“汗牛充栋”仅用于物(书),不能用于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都是指从小就相识的异性,不能用在同性身上;“举案齐眉”只能用在夫妻之间,不能用在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眉飞色舞”只用于人,不用于其他事物;“相提并论”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老气横秋”可用于三类人:a.老练而自负的人;b.没有朝气的年轻人;c.摆老资格的老年人。

(7)注意成语超常运用的特殊性。对成语的理解,既要掌握常见用法,又要了解非常见用法。如果被成语的常见用法束缚,对非常见用法一无所知就可能做出误判。如1995年的“想入非非”(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就属于非常见用法的考查。很多同学只知道“想入非非”常指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却不知道它的非常见用法是指“意念进入玄妙虚幻的境界”,结果失误。

三、应试策略

上一篇: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下一篇:中级审计师基础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