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活动范文

时间:2023-11-28 04:05:45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语文教学活动;有效性

因为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使高职教育下培养的学生得到了社会的重视,从而更加促进了高职教育对于大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视程度,在课程开设方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自然减少了语文教学时间,学校对于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高,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殊性,加强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十分必要。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如果语文能力强,在掌握其他技能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因此,积极开展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和提高其他专业技能。

一、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现状

语文课程的教学是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会将大学语文、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定为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或公共基础课,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与课程地位产生鲜明对比的是,高职院校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一般,无论的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充分重视语文教学,更谈不上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语文能力是学生提高其他技能的基础,但由于语文课程并非专业课,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很多学生并不重视。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多会将语文课当成“自习课”,在下面学一些其他的知识;从教师方面看,教师照本宣科,只教授课本内容,而并不会拓展相关知识;从学校方面看,语文课的课时比较少,一般一个学期就结束了整个大学期间的语文教育,考试题目也比较简单,主观题较多,题目比较随意。

(二)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僵化

到了大学期间,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语文教育本身培养的就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从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到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等,高职院校大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不多,并且方式方法僵化,多以班级集合的形式,在空间较大的教室进行,教师是课堂主体,以讲授法为主,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选择的讲授。这种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活动有效性的作用很小。

(三)语文教学的内容过于简单

以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为例,有些内容是与高中语文教材重叠的,选取的作品不多,学生并不能通过学习这一门课程而对中外文学建立起全面整体的认识。中国文学部分主要由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节选为主,只选名家名作的一部分,显然这对于大学生来讲,教材的内容不足、难度不大,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加之教师在课上很少引申,相关知识点的扩展不足,使得语文教学内容过于简单。

二、提高语文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一)端正思想,加强对语文教学活动的认识

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一切以促进就业为准绳,因此,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也要服从这一准则。但是,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活动有效性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端正思想,加强对语文教学活动的认识,无论的学校教务部门,还是教师、学生方面,都要从根本上加强对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并着重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些都可以为日后就业增添砝码;其次,虽然语文知识与大多数的专业课程关系不大,但是要通过语文课程的教育来塑造学生的职业操守等思想品德素质;第三,注意语文教材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学生相应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也大有裨益,对此决不能放任自流,应当积极加以利用,切实发挥语文教学的价值,提升其教学活动有效性,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添砖加瓦。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运用在教学中的最显著作用就是能够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知识,并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大学语文》的课本里涉及到唐诗的内容,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到更多有关唐代文化的内容,或者播放《百家讲坛》的相关内容,可以更加吸引学生,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渴望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实现有效性教学。

(三)启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课堂上多发出提问,一步一步带领学生走入课本知识,并旁征博引,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内容。例如《项链》一课,为让学生认识玛蒂尔德的复杂个性和文章主题,可以直接设置问题:你对玛蒂尔德的认识?学生表达完自己的见解后,再设置问题:玛蒂尔德能不能避免十年艰辛?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提高语文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意义

一般的高职院校会设置一个学期的语文课程,如果在课上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无异于浪费时间。提高语文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能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用的知识;其次,有助于学生日后迈向社会、求职应聘;第三,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语文教育在人的一生中都占有重要位置,是提高其他技能的基础,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更应该学好语文,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本文从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现状、提高语文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和意义三方面研究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由此得知,虽然目前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情况不乐观,但是只要提高了活动有效性,就可以极大程度地改善目前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琦.浅谈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创新的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2)

[2]于彩芹.谈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J].语文建设,2014(02)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篇2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社会实用性;自主实践性;语文素质;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37-02

近年来,随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本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那就是活动课。它主要是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近来,它正以其形式活泼,效果显著而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欢迎。

中学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教学一直处于消耗很大,但是效能很低的尴尬境界,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跟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着重要的关系。语文本来就是一门语言,它是实际生活的直接反应。但是现在一些地方的语文教学与生活脱离严重,课堂教学是“满堂灌”,没有一些现代生活信息的渗入,学生学起来毫无兴趣,没有积极性,而这一学科如果落下了,补起来又无章可寻,学生陷入了困境。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一定要更换语文教学内容,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还要特别注意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语文活动课。

活动课走入中学语文课堂,无疑给枯燥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它丰富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由于我们的活动课是零散的,暂未形成体系,所以现在只能是课堂的点缀,难以最终彻底落实。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活动课列入正常的语文课程,给出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并给出一定的课时,从而保证活动课的正常进行。语文活动课主要侧重于组织学生通过活动来进行教学,因而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要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有区别。

一、活动课在教学内容上更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

社会性是语文课的基本特征之一。而传统的课程往往是以教科书为纲,内容狭小而陈旧,与现实生活离得较远。而活动课则不然,它是从生活中取材的,而且具有一定的进效性和开放性,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所以,活动课能够弥补常规课堂的局限性,全面反映社会对学生主文能力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持同。极具现代生活气息的活动课能够让学生切合热点产生一定生动的感受,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促使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比如本学期我班开展的“错别字还其本真”“做一次小记者”等等,均以现代热点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地应用,提高了学生“用语文”的能力。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兴致勃勃地去搜集材料,实实在在地写活动总结,学在其中,乐在其中,难怪有很多学生说,一到活动课上才感觉语文是如此的有趣,如此地有用啊!

二、活动课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

陈旧的语文课堂更注重教师的讲授作用,整个课堂一直是教师一人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和记。而活动课与之不同,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学生在活动课上是整个课堂的主人,可以自己主动地去选择要做的事情,自己作活动策划,自己去实施,自己去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从各项实践和运用中获取了直接的感性知识,在体会中理解了语文的真谛。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肯定会对其兴趣浓厚而印象深刻,还从中丰富了自己的的生活常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本学其我班举办的“辩论会”、“三国故事会”等,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去准备,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所充分准备的材料,最后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几场活动课下来,学生的胆量大了很多,口才也提升了很高。

三、语文活动课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具体形象思维的影响,即在学生学习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认知和经验来支持。而对于学生来说,其感性认知和经验主要来源与其参与和经历的各种感性实践活动,如观察、参观、访问、调查等感性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语文活动课对一些生活现象从一些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运用到实际活动中去,可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培养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而这一定要经过反复地练习和运用。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还有一个工具性,所以,学生要想很好地掌握它,就一定要进行反复地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全程参与,自行设计活动的一切,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它必将有力地促使学生把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和提升。

四、上好语文活动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虽然语文活动课与传统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语文教师要想发挥其优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精心的策划和周密的安排,具体的说,语文教师要想上好语文活动课就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对于活动课只是起着主导与引导的作用,语文教师要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充分发挥活动课的优势效果。

其次语文教师要努力促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只有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才能够完全发挥活动课的优势,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所以要想上好活动课,语文教师就必须促使学生参与,尽力保证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

最后语文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活动课。要想充分发挥活动课的优势,语文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使活动课生动而有趣,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活动课的优势作用。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篇3

关键词:浅谈 高中 蒙语文 课改 思考

“新课程”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衔接中的一大亮点,也是素质教育中最体现教与学双方价值的思想的改革。“新课程”的出台,尤其为应试教育下的传统蒙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气息,蒙语文品质和写作素质在“新课程”的人文关注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让我们感受到写作教学已经走出瓶颈,教师正运用新理念把它变成让学生终身受用的生活能力之一。可以说,从“新课程”里看到了教育的明天。蒙语文教师如何将这一世纪重任得以完美无憾地承传下去,需要有以下的思考:

一、蒙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中稳步发展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高中蒙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大体符合实际,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选修必修的课程结构确立,虽系由传统发展而来,但必修的基础性内容不足,选修不便操作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过高等脱离了实际,有待完善。当前,各校青年教师比例大幅度上升,教龄六年以下的教师占了绝大多数,有的连必修课都难以上好,何况开设一门甚至多门选修课,更何谈个性化教学?过去个别学校“案,灵活操作”的施教模式当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保证基本目标的实现,避免由于同年级教师素质不一导致的学生素养缺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忘记传统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教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需要,接受性学习也需要。需要讲解的时候,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主体作用和滔滔不绝的一堂课,如果确有必要且能高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方法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我们为何不去做呢?蒙语文教育几千年特别是近百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不能盲目否定,需要继承和发展,更不能割断蒙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来谈改革,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仍要继承。

二、用活动推动蒙语文学习

高中蒙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活动”,用活动推动蒙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蒙语文,在活动中提高蒙语文素养。师生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中形成互动的关系是高中蒙语文新课程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活动”在蒙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1.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法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平等中的首席”主体地位。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堂讨论活动,既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教师最乐于采用的活动形式。但它的设计、调控也是最难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科学的讨论方法,达到实效的讨论目的。

2.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课型,两者也是学生蒙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两大主要途径。社会蒙语文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蒙语文,学校蒙语文虽与之不同,但借鉴社会蒙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义,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蒙语文,提升能力,是课文教学最有力的补充。现实状况是,不少老师不重视蒙语文综合实践课,或在上该课型时,把它上成了社会实践课、班会课、历史课或“四不像课”了。既然是蒙语文教学,该课型的操作无疑应做到“蒙语文”“综合”“实践”的统一,尤其要突出“蒙语文”。

3.应用性实践活动。

教师应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蒙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我们要高度重视“活动”在蒙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蒙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排练后的演出,而是学习中的真实事件。蒙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剂品,而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核心。蒙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少数优秀生得意洋洋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是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吸取营养茁壮成长的土壤。蒙语文学习活动必须有提高蒙语文素养的实际效果。

三、高效、实效是新课程蒙语文教学的关键。

在理念层面,广大蒙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改的认识基本到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受一些研讨课、评比课的影响,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花哨,机械实践新的课程理念,不重视教学的实效,不能高效率地教学,形成了新的“少、慢、差、闹”现象。课堂组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促进学生蒙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蒙语文教学的关键。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无论是课文教学还是练习测试,无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教师传授……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方法上有形成,情感上有陶冶,思想上有启迪,习惯上有改进才是目的所在。一句话,提高学生的蒙语文素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点、基准,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蒙语文比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更容易翻出一些新花样,如热热闹闹的课本剧表演、轰轰烈烈的合作讨论、旁征博引的扩展迁移、刻意而为的启发互动、随意无义的多元解读。蒙语文课在其他学科教师的眼中俨然成为“大杂烩”“小品课”。鉴于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无效的课堂形式不是新课程的必然特征;过程高效,结果实效才是教学的根本。

四、学法指导是教法研究的核心

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蒙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研究“习”和“学”的方法特别重要。由于蒙语文学科的复杂性,我们既需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蒙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人为地把蒙语文按板块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探究其不同规律和学法。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早晚自习的方法、复习应考的方法和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演讲的方法等蒙语文实践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学法指导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实效的高中蒙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备课、实施教学等活动中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蒙语文教师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备好课、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策略等方面,没把学法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程蒙语文教学理解不到位。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活动课 语文素质

近几年,我省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阶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从1995年开始,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1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1996年秋在省内部分学校正式开展试验。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又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篇5

相对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语文活动课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语文学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传统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

原因是复杂的,但是主要症结就是教学方法的陈旧和教学内容的封闭。也就是说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缺乏时代生活的气息;而在教学方法上,长期采用大量知识的注入式教学,彻底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现状,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下降,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培养,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质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语文课外活动的出现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迎来了第一缕曙光。

二、语文活动课具有传统课程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语文的社会性和实用性。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如举行师生美文共赏,“春节”专题手抄报,“看名著,做摘记,写感想”暑期活动,搜集五彩缤纷的民间对联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让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又实实在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师思路为中心,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教师并没有引领他们真正走进语文的天地。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

三、语文活动课根植于生活的源头活水

语文教学得其生活之源,扬其“活动”之波,就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有着“滚动效应”。只有开其源,才能活其流。例如,“语文活动”――“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就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的书生气。把学生整体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去翻阅书报杂志,辨认村口街头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交有关部门。学生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还辐射到“有关部门”波及到有关方面。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练功底,活动出效益。这种“正字”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层面及效应,所显示的活力和后劲等,是和以往那种单纯的纠正错别字练习不可同日而语了。

语文教学,说到底“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是要学生把教师的“教”内化为知识与技能。“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活动本身所富有的实践性,群体性,参与性,就是学生强劲的内化力的诱发剂。我们看到,学生们在一次次“语文活动”中所释放的活力,往往为教师始料不及。因为初中生在好动,好胜心理驱动下,对每次活动兴味盎然,竭力投入,又人人参与并评判,虽有高低,但大家同在一条起跑线上,是公开的,活动着的,显得公平公正,劣者不馁,胜者也为多数认可,乐于容纳与借鉴。活动对班级整体智能的促进,更是显而易见的。常常为“满堂灌”“一言堂”所不可比。群体因其活动,个性得到张扬,相互比照,激励,因而产生出可喜的“爆发力”、“探索力”、“凝聚力”等,许多老师为之喜出望外,惊叹不已。

四、语文活动课的周密安排和合理调控

当然,在对语文活动课的不断探索和实验中,要让语文活动课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的周密安排和合理调控,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下面的问题:

1.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3.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

因此,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

五、语文活动课要求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目前,不少教师对“活动课程”感到无力驾驭,与课程“活动性”的新要求,高企盼相比,反差较大。这就督促广大教师尽快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活动组织能力。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充实些什么呢?根据教师实际和专家意见,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勤于读书,丰富文化根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做好教师工作,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肯于负责,二是有本钱。前者是态度问题,后者是实力问题。在确认并努力实践“一生独爱栽桃李,愿作春蚕吐尽丝”之后,就得不断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力”。“实力”来自博学:在实践中学,向书本学,选读有关语文本身的名著,新著,如:安子介的《解开汉字之谜》,陈原的《社会语言学》,张中行的《文言常识》,章熊等人的《汉语表达》等。还要选读一批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育方面的力作,如:四川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学过程研究》,语文出版社的《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湖南师大出版社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纲》等。既有与教材有关的著作,又有提高理论素质的专著。多读一些古今中外论著,文化素养就越高,知识面越广,就为多种模式的教学,多种层次的思维提供源源不尽的材料与动力,进而推动教学的创新。

(二)勇于实践,修炼业务技能与学术能力。

教学,要认认真真,规规矩矩,注重规范,也要创新,时有突破,探索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的途径。作为面向21世纪,承担基础教育重任的中学教师,绝不能只停留在一般业务技能层面上,还要进行学术提炼,理性思考,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攀升,稍有心意的教师,应长期订阅3-5份专业刊物。人们说,每订阅一份品味较高的专业理论刊物,就好似结识了一位名师。专业理论刊物,处于学科研究前沿,教学实践的第一线,承载了多方面的教学信息。

(三)面向学生,研究学法及人文活动交际法。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篇6

关键词: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

1前言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发展,是高校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大学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加全面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各大高校在关注人文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通过发挥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工作的优势,为有效地开展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及其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案,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程度不够

在各大高校的教学活动中,虽然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大学语文的相关课程,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较低,学校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也较低。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无法有效地开展,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导致大学生无法全面地学学语文课程。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提高对其教学的重视程度非常关键。

2.2定位不准确

在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中,定位不准确也是其中较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在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语文教师没有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导致其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单纯地将大学语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延伸教学,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道德修养,失去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的初衷。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定位不准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2.3目的不够明确

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目的不够明确,也是影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不准,其教学目标也无法得到明确,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成效,不利于全面培养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文字应用能力,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开展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目的不够明确这一问题也很重要。

3促进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3.1重视教材的革新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为了有效地促进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工作的发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重视教材的革新,完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通过重视教材的革新的方式,完善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3.2重视课程的革新

为了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高校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中重视课程的革新,对于提高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重视课程的革新,是促进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发展的有效策略,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3.3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

不断的教学实践表明,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是促进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之一。结合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学方法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方法的应用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其素质教育和应用性训练的有效结合,才是其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及文化修养。其次,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渐掌握应用技巧。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高校应重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工作的相关研究,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冯涵 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程慧琴.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117-119.

[2]龚贤武.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模式探索[J].文学教育(下),2012,(10):42-43.

[3]牛竞凡.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云梦学刊,2011,32(4):106-109.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篇7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篇8

【关键词】探究性 综合实践活动 构建 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60-02

教学包含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内容,但往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人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甚至有人曾总结出教育的本质为“教育即灌输、教育即训练、教育即引导、教育即交往、教育即对话、教育即建构、教育即理解(解释)、教育即启蒙、教育即生活等”…,纵观其理论,大多把学生放在了被动接受的位置,掌握主动权的往往还是教师。那语文教学是否已突破了上述瓶颈,达到了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状态了呢?实现了“以学为主、以生为本”的状态了呢?

1 语文教学及语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已有十年之久,其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部分都还没实现,语文教学大多还处于围绕课文内容去授课,学生大多处于背背课文、做做阅读、写写作文的状态,上述做法确实能保证我们的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久而久之,语文教师形成了学习僵化的教育模式,随之的是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更无从谈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其把时间花在枯燥乏味的语文课程上,学生宁愿把精力放在数理化等方面,因为数学、物理通过公式、定理等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在此获得挑战胜利的滋味;化学、生物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此获得成功的喜悦。如何提高语文课程的学生心中的分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语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虽然《语文课程标》明确指出其地位与重要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但是由于中考、高考的压力,我们大部分学校和老师都不重视语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把时间花在他们认为不会作为考试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没有认真去发掘语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对语文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语文综合社会往往淹没于班会课或者主要课文之中。如何端正语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以探究性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构建语文的有效教学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践,并在应用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感受,提高技能和能力的再生过程。探究性学习讲究的是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有效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事实上,综合实践学习涉及自然、科学、社会、人物、家庭、亲情、民俗、价值等知识,包含查询、设计、合作、交际、辨析、归因等能力,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走向社会才能达到教育目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因此,以探究性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为突破口,必定能带动语文教学的更新与进步。

(1)转变观念,正确对待语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语文科组、语文教师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都要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纳入其中。不能再以教学时间紧迫或者考试不考或者中高考压力大等为理由,将综合实践活动排除在语文教学之外,《语文新课程标准》已明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其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是与语文教学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以及实施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和实践结合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图书馆等搜集、筛选、运用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是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品味;促使学生感受自然和体验生活,提高审美素质,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再者,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培养的听说读写及赏析能力,都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以发挥和展示。因此,可以以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改变语文教学僵化的现状,再一次提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2)转变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范文 下一篇:化学工程与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