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一范文

时间:2023-11-16 21:08:52

高一化学必修一

高一化学必修一篇1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15

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高中一年级是连接的重要阶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化学教育。

但有一个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是,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经过中考选拔上来的优秀学生中,初中化学成绩很好,高中入学时化学单科成绩很高,然而经过高一一年时间的学习,许多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缺乏后劲,成绩下滑很快,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有的学生甚至高一第一学期化学学习就出现了掉队现象。造成这种现象有多种因素。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遵循认识规律,按照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编排。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使理论教学在一定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同时也使元素化合物知识能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

笔者对人教版高中《化学1》、《化学2》(必修)两本教材及其配套教师教学用书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及有机化学五个角度将知识难点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高中《化学1》(必修)

二、元素化合物

高中《化学1》(必修)

三、化学实验

高中《化学1》(必修)

四、化学计算

高中《化学1》(必修)

交流中发现,许多高中教师反映初中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高一学生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

通过表格我们不能发现高中化学学科内容、知识体系的特点。难点多、难度大、概念抽象难理解,例如基本概念知识;知识体系的逻辑性、系统性强、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高,例如基本原理知识;内容多、知识点多且还有些零散,例如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教学经历的教师都能体会,表格中所列出的一些知识难点往往都是学生学习中的分化点。

笔者作为中学教师,有着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的化学教学实践经历,针对以上知识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提一些思考和建议。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必修)教学要做到: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对新知识点的教学要准确定位,找准教学的起点和落点。

第一,立足起点,准确定位。教师在教学前应对本知识点进行思考,分析高一学生学习该知识点需具备的知识储备,同时要熟悉九年级化学的知识结构体系,这样教学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中该复习应复习,该补充应适当补充,使知识具有连贯性、系统性,避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健全,教学跨度太大,学习产生分化。例如,在进行强弱电解质教学时,就必须将九年级化学中没系统介绍过的电离、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进行补充,否则教学很难顺利进行。

第二,准确定位,找准落点。教师教学中又必须找准落点,对一些知识点不能过度地拔高要求,加深内容。要按照课程标准,该讲解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例如,把必修课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原理、常见的有机物等,讲的过深过难,超出了课标要求范围,学生接受不了,反而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教师受旧版本教材的影响,对新课程理念掌握不够,对新教材整体性把握不够,教学中常常出现超前现象,如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教学时,把化学平衡移动原理都讲完了,然而学生没这方面的知识基础,仅是死记硬背老师讲的,对知识体系模模糊糊,结果适得其反。其实,这些内容到选修模块中进行教学,学生完全可以正常接受。甚至还有些教师进行一贯地应试教育,教学中依然坚持“一步到高考”的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深度的把握和例题、习题的选择都是一步到位,由于多数题目综合性强且超前过难,多数学生做错或不会做,即使老师费劲讲解,学生仍稀里糊涂,这种教学显然违背了基本的教学规律。

第三,把握好教学进度。明确把握适当的教学进度,是提高教学目标准确性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不超标、不贪多、不超前、不过难;要按照课程标准重基础。紧扣新课程理念,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郭志东. “问题解决”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的应用 [J]. 化学教与学,2013,(1)

[5] 廖文娟. 从初高中化学衔接的角度探讨“物质的量”的教学[J]. 化学教与学,2013,(1)

[6] 刘斌. 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的几点思考[J]. 化学教与学,2013,(4)

高一化学必修一篇2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A.Fe2+的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5

B.镁原子由1s22s22p63s21s22s22p63s13p1时,原子吸收能量,由激发态转化为基态

C.所有原子任一能层的s电子云轮廓图都是球形,且球的半径大小相同

D.2p能级上成对电子数等于未成对电子的基态原子和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4s24p4的原子属于同族元素原子

2.1817年,瑞典的贝采利乌斯从硫酸厂的铅室底部的红色粉末物质中制得硒。硒与氧元素同主族,下列关于硒及其基态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②电子占据18个原子轨道③有34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④电子占据8个能级

⑤电子占据的最高能级符号是4p⑥价电子排布式为

A.3项

B.4项

C.5项

D.6项

3.关于四个量子数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子的自旋磁量子数是,若在某一个轨道中有两个电子,则总自旋磁量子数是0

B.2p和3p能级均含3个原子轨道

C.角量子数l为2时,m的取值有5个

D.在没有外磁场存在的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能量决定于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

4.反应可用于氯气管道的检漏。下列表示相关微粒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9的氮原子:

B.N2分子的电子式:

C.Cl2分子的结构式:Cl—Cl

D.N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图为: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同一原子中,2p,3p,4p能级的轨道数依次增多

B.3p2表示3p能级有两个电子

C.K+的电子排布式为

D.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6.磁性材料在生活和科学技术中应用广泛。研究表明,若某化合物中有未成对电子时,该化合物具有磁性。下列物质适合作磁性材料的是

A.V2O5

B.GeO2

C.ZnO

D.CrO2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s电子云呈球形,表示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

B.电子云图中的小点密度大,说明该原子核外空间电子数目多

C.ns能级的原子轨道图可表示为

D.3d表示d能级有3个轨道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原子中处于第三能层的电子跃迁到第二能层时会放出能量;

②M能层可以有s、p、d、f能级;

③3pz表示有3个px轨道;

④在一个原子中,不可能出现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2个电子;

⑤2s电子云有两个空间取向。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⑤

D.③④⑤

9.对于钠原子的第二电子层的p轨道2px、2py、2pz间的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云形状不同

B.原子轨道的对称类型不同

C.电子(基态)的能量不同

D.电子云空间伸展的方向不同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p2表示3p能级上有两个轨道

B.M层中的原子轨道数目为3

C.价电子排布为4s24p3的元素位于第四周期第ⅤA族,是p区元素

D.基态Cl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11.玻尔理论、量子力学理论都是对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方法,根据对它们的理解,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因为s轨道的形状是球形的,所以s电子做的是圆周运动

B.3px、3py、3pz的差异之处在于三者中电子(基态)的能量不同

C.处于同一轨道上的电子可以有多个,它的运动状态完全相同

D.钾原子的3p轨道的能量比2s轨道的高

12.下列关于能层与能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能层就是电子层,每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n2

B.同是p能级,在不同的能层中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相同的

C.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至f能级结束

D.能级能量4s

>

3d

13.反应4FeS2+11O22Fe2O3+8SO2用于工业制取硫酸,下列相关微粒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30的铁原子:Fe

B.O原子电子式:

C.O2-的结构示意图:

D.S原子最外层的轨道表示式:

14.下列关于电子层与能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个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n2个

B.电子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而且能级数等于该电子层序数

C.同是s能级,在不同的电子层中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不相同的

D.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但自旋状态相同

15.以下核外电子的表示方法中,能表示该微粒处于能量最低状态的是

A.N:

B.F-:

C.Fe:[Ar]3d54s2

D.Cu:3d94s2

二、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6.A、B、C、D是四种短周期元素,E是过渡元素。A、B、C同周期,C、D同主族,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是同周期除稀有气体外半径最大的元素,C的最外层有三个成单电子,E的电子排布式为3d64s2。回答下列问题:

(1)A为______(写出元素符号,下同),电子排布式是______。

(2)B为________,简化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

(3)C为________,价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

(4)D为________,轨道表示式是_______。

(5)E为________,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

17.A、B、C、D是四种短周期元素,E是过渡元素。A、B、C同周期,C、D同主族,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是短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C的最外层有三个成单电子,E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式表示上述五种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是______,碱性最强的是______。

(2)D的氢化物比C的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填“强”或“弱”),原因是______。

(3)E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____,E元素在周期表的第______周期第______族。

三、结构与性质

18.完成下列各题。

(1)填表:

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周期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2)某元素的轨道上有5个电子,试推出:

①M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

②M原子的最外层和最高能级组中电子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

③M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_______周期_______族。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铁是26号元素,铁原子核外有26个电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

3d64s2,铁原子失去4s2的2个电子变成Fe2+,所以Fe2+在基态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6,故A错误;

B.镁原子由1s22s22p63s21s22s22p63s13p1时,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电子能量增大,需要吸收能量,故B错误;

C.所有原子任一能层的s电子云轮廓图都是球形,能层越大,球的半径越大,故C错误;

D.2p能级上成对电子数等于未成对电子的基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2s22p4,和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4s24p4的原子,最外层都是6个电子,位于第VIA族,属于同族元素原子,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C

【分析】

硒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4。

【详解】

①硒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正确;

②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硒原子的电子占据18个原子轨道,正确;

③硒原子核外有34个电子,则有34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正确;

④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知电子占据8个能级,正确;

⑤硒原子有4个电子层,电子占据的最高能级符号是4p,正确;

⑥硒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错误。

正确的是①②③④⑤,共5项;

答案选C。

3.A

【详解】

A.电子的自旋磁量子数ms,用来描述一个电子的自旋状态,只有+和-两种取值,两个电子的自旋量子数不能相加,即自旋磁量子数只用于描述电子自旋状态,不能相加,故A错误;

B.原子轨道数目只和角量子数l有关,只要是p能级,就含3个原子轨道,故B正确;

C.角量子数l为2时,m可取值0、+1、-1、+2、-2这5个值,故C正确;

D.在没有外磁场存在的多电子原子中,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共同决定电子的能量,故D正确;

本题答案A。

4.C

【详解】

A.氮元素的质子数为7,中子数为9的氮原子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7+9=16,该核素可以表示为:,故A错误;

B.氮气分子中存在氮氮三键,氮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氮气的电子式为:,故B错误;

C.氯气电子式为:,分子中存在1对氯氯共用电子对,其结构式为:Cl-Cl,故C正确;

D.基态N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2s22p3,为N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图,故D错误;

故选:C。

5.A

【详解】

A.不同电子层中p轨道均为3个,则同一原子中,2p、3p、4p能级的轨道数相同,故A错误;

B.3p2表示3p能级有两个电子,故B正确;

C.K是19号元素,K+有18个电子,K+的电子排布式为,故C正确;

D.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故D正确;

故选A。

6.D

【详解】

A.V2O5中V5+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无未成对电子,无磁性,A错误;

B.GeO2中Ge处于IVA族,失去s能级2个电子和p能级2个电子形成Ge4+,无未成对电子,无磁性,B错误;

C.ZnO

中Zn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无未成对电子,无磁性,C错误;

D.CrO2中Cr4+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式为1s22s22p63s23p63d2,有未成对电子,有磁性,D正确;

答案选D。

7.C

【详解】

A.电子云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概率的大小,1s电子云呈球形,表示1s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概率分布呈球形对称,而不是表示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A说法错误;

B.电子云图中小点的疏密程度仅表示电子在此处单位体积内出现概率的大小,B说法错误;

C.s能级原子轨道为球形,C说法正确;

D.3d表示第三电子层上的d轨道,D说法错误。

答案C。

8.B

【详解】

①原子中处于第三能层的电子跌迁到第二能层是由能量较高的能层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能层,会放出能量,①说法正确;

②M能层有s、p、d

3个能级,没有f能级,②说法错误;

③3pz表示第三能层的pz轨道,③说法错误;

④同一能级上的同一轨道上最多填充2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即在一个原子中,不可能出现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2个电子,④说法正确;

⑤2s电子云为球形对称,⑤说法错误;

答案B。

9.D

【详解】

、、所表示的是同一能级中的三个不同的原子轨道,其能量相同。、、的电子云轮廓图形状、原子轨道都是纺锤形的,都是轴对称图形。在空间伸展方向上,电子云沿x轴方向伸展,电子云沿y轴方向伸展,电子云沿z轴方向伸展。综上A、B、C错误,D正确;

答案选D。

10.C

【详解】

A.3p2表示3p能级上有两个电子,不是两个轨道,故A错误;

B.

M层为第三电子层,第三电子层上有s、p、d三个能级,共计9个轨道,故B错误;

C.根据价电子排布为4s24p3,可判断元素为第四周期ⅤA,p区元素,故C正确;

D.题中的Cl原子的轨道表示式3p部分,有两个电子自旋方向相同了,故D错误;

本题答案C。

11.D

【详解】

A.s轨道是球形的,这是电子云轮廓图,表示电子在单位体积内出现概率的大小,不是表示电子的运动轨迹,故A错误;

B.3px、3py、3pz属于同一能级上的电子,其能量相同,它们的差异之处是延伸方向不同,故B错误;

C.根据“泡利原理”可知,每个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故C错误;

D.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可知,钾原子的3p轨道的能量比2s轨道的能量高,故D正确;

答案选D。

12.B

【详解】

A.能层就是电子层,每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故A错误;

B.p能级最多容纳6个电子,即p能级在不同的能层中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相同的,故B正确;

C.第一能层只有s能级,所以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但不是到f能级结束,有的能层没有f能级,故C错误;

D.根据构造原理可知,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为:1s、2s、2p、3s、3p、4s、3d、4p…,则能级能量:3d>4s,故D错误;

答案选B。

13.B

【详解】

A.中子数为30的铁原子的质量数为30+56=86,符号为Fe,A错误;

B.O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其中两个为未成对电子,电子式为,B正确;

C.O2-核外有10个电子,结构示意图为,C错误;

D.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3s能级上有两个电子,3p能级上有4个电子,硫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为,电子应优先以相同的自旋方向占据空轨道,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4.B

【详解】

A.每一个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个,A错误;

B.电子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而且能级数等于该电子能层序数,B正确;

C.不同电子层中的s能级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都是2个,C错误;

D.1个原子轨道里容纳的2个电子的自旋状态相反,D错误;

故选B。

15.B

【详解】

A.N:不符合洪特规则,2p转道上的3个电子应占三个转道时能量最低,选项A错误;

B.F-:为氟离子的电子排布轨道,且处于能量最低状态,选项B正确;

C.Fe是26号元素而非25号元素,电子排布式为[Ar]3d64s2,选项C错误;

D.Cu:3d94s2为铜原子的激发态,不能表示该微粒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能量最低状态应为3d104s1,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16.Si

1s22s22p63s23p2

Na

[Ne]3s1

P

3s23p3

N

Fe

【分析】

由题意可知,A、B、C、D是四种短周期元素,E是过渡元素,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则A为Si;B是同周期除稀有气体外半径最大的元素,则B为Na;C的最外层有三个成单电子且A、B、C同周期,则C为P;,C、D同主族,则D为N;E的电子排布式为3d64s2,则E为Fe。

【详解】

(1)A为Si,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63s23p2;

(2)B为Na,简化电子排布式是[Ne]3s1;

(3)C为P,价电子排布式是3s23p3;

(4)D为N,轨道表示式是;

(5)E为Fe,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17.

因为的非金属性比强

26

【分析】

根据、、、是四种短周期元素,由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的原子序数为14,故A为元素;、、同周期是短周期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故B为元素;的最外层有三个成单电子,故C原子的能级有3个电子,故C为元素;、同主族,故D为元素;是过渡元素,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则为元素。

【详解】

(1)由上述分析可知:五种元素中的非金属性最强,的金属性最强,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是,碱性最强的是。故答案为:;;

(2)由上述分析可知,为元素,的氢化物为,为元素,的氢化物为,因为氮的非金属性比磷强,所以稳定性。故答案为:强;因为的非金属性比强;

(3)根据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可知,是元素,核电荷数是26,位于周期表的第四周期第Ⅷ族。故答案为:26;四;Ⅷ;

18.ⅡA

s

ⅣA

p

ⅢB

d

2

7

ⅦB

【详解】

(1)①电子排布式为的元素为,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ⅡA族,属于s区;故答案为:ⅡA;三;s;

②电子排布式为的元素为,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ⅣA族,属于p区;故答案为:ⅣA;五;p;

③电子排布式为的元素为,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ⅢB族,属于d区.

故答案为:ⅢB;四;d;

(2)①因的能级未充满,能级肯定无电子.该元素原子失电子时,应先失能级电子再失能级电子,故M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故答案为:;

②M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即能级上的2个电子,最高能级组为,共有7个电子,故答案为:2;7;

高一化学必修一篇3

一、高中化学的螺旋式特征及其教学困境

(一)高中化学螺旋式特征

螺旋式是阶段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体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高中化学教材编写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坚持“学科结构”的原则,化学必修1与必修2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主要由必修化学课程来体现。而选修模块是在必修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让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体现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选择性。高中化学必修与化学选修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学科结构体系,而这个学科体系是在初中、必修两个学科结构体系基础上螺旋式发展形成的,体现了课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发展性。

(二)高中化学教学的困境

螺旋式课程的一个弊端是课程内容过于宽泛又缺乏深度,一英里宽,一英寸深[1]。螺旋式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但一英寸深,一英里宽的知识,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螺旋式课程强调了学的需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但前后知识之间时间跨度大,对教学效果考虑不足。以往的化学课程更多的是具有直线型课程的特征,而高中化学新课程更多地具有螺旋式课程的特征。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些教师不能准确领悟化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上对知识的难度、深度控制失当,必修教学中试图一步到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接近高考要求,造成学生学习上的被动与困难,在选修教学时又常常是炒冷饭,更加剧了学生的学习障碍。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中出现“高一的课像高三,高三的课像高一”的怪现象。不恰当的教学定位也造成课时不足,科学探究无法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空谈。部分教师忽视了高中化学各章节之间的联系,缺少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衔接,造成学生学习化学缺乏条理性、系统性,学生认为化学知识杂乱无章,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因此,做好高中化学模块教学的定位及各模块衔接教学可以有效破解这一困境。

二、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的内涵

(一)衔接教学的实质

“衔接”本意指事物首尾相连。“衔接教学”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即化学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相互连接。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的衔接教学是指对高中化学各模块的知识内容、能力要求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全面整合,规划出适宜学生发展的各阶段内容和能力水平,适宜教师教学的各阶段的操作方法和模式,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素养提供有效的学习机制。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的衔接教学不仅是指模块内和模块间知识上的衔接,还有学生学习能力上的衔接,更是学习机制上的衔接。

(二)衔接教学的原则

衔接教学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是指遵循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序”既指学科的逻辑系统,又指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还指范围上的从窄到宽、深度上的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而实施的教学活动。螺旋式课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符合知识间内在联系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但要把课程编排意图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有差异,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在教学中应遵循层次性原则。螺旋式课程的方向是螺旋式上升,逐步深化思维的深度、拓展思维的广度,建构学科模型、实现应用情境的类化和拓展,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衔接教学的类型

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的衔接教学从目标上分,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衔接;从形式上分,包括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高中化学各模块内的衔接、高中化学各模块间的衔接;从要求上分,包含初中化学已经掌握的水平、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高考化学要求的衔接;从主体上分,包含学生心理、教师心理的衔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衔接等等。

三、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科学地定位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高中新课程必修课程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的是全体高中学生,它是有兴趣学习化学、有志于从事化学研究的学生学习选修模块的基础。必修模块的教学需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它还为高中阶段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化学必修的教学定位应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的三维目标要求有显着的差异。如“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要求,必修阶段大多为“知道”或“了解”层次,“理解”与“应用”层次的较少。选修阶段要求上除一定量的“知道”、“了解”层次之外,“理解”与“应用”层次的数目增加,多于必修阶段[2]。在“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等方面同样要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提高”。高中化学必修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与高考考查目标有所不同,在实施必修教学中应合理把握教材深度和广度。例如,必修2原电池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是为了建立“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转化为电能这一观念而设置的,以原电池模型为例帮助学生建立能量转化的观点,它的重点不在于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更不是进行定量计算。虽然高考化学考查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电极反应、定量计算等,但是高考考的是《化学反应原理》要求的知识水平。在必修阶段如果讲到这个层次,显然违反了课程设置的初衷,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必修模块内的衔接教学应注重知识的生长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有关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是终结性要求,描述的是终结水平,即学习某一必修模块后,应该达到的水平。而教材的编写中,出于分散难点、突出重点等考虑,有时把某一内容分散到不同模块中(如苏教版中有关原子结构的内容),或分散在某一模块内。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知识的呈现次数、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难易程度,将其处理成不同阶段对应不同要求水平。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点教学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 则,立足课堂,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衔接教学。例如,苏教版必修1中氧化还原反应呈现多次。第一次出现时要求判别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第二次出现时要求判别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会用电子转移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第三次出现时要求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每一次的教学都要紧扣教学目标,循遵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一蹴而就。第二次教学时,第一次的要求就可成为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通过学生回忆,适当的检测,为本段的教学奠定基础。教师通过模块内衔接教学的研究,加深对化学课程标准的认识,增强对化学学科体系、教材编写原则、教材编写用意等的认识,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品质。

(三)必修与选修的衔接教学应注重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主要由化学必修1与必修2体现,必修1与必修2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知识内容的广度已经覆盖了整个高中化学。但基础性不等于内容的广度,选修化学在模块功能定位、教育价值、内容深度等方面与必修化学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也要看到,从必修、选修到高考这三个层次在处理内容时的能力水平的发展性。

必修课程的基础性特征,决定了部分必修内容知识目标要求较低。例如,溶液显碱性、明矾作净水剂必修中只要求“知道”,在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盐类水解部分的要求是“理解”和“应用”。在选修教学中,将必修原有知识设计为教学情境,在原有知识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组织和结构下,同化或顺应新的化学知识,实现知识的生长。也可在新知识点学习后,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必修化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选修课程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选修化学的能力目标要求较高。必修模块部分内容会在选修课程中再次出现,但知识范围扩大,难度加深,能力要求更高,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形态。例如,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要求是初步建立可逆反应的概念,知道化学平衡状态,知道平衡可以移动,但对怎样移动不做要求;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对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认识要求达到本质化、定量化,对认知水平的要求更高。在选修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内容深广度的层次性、问题处理方式的多样化、概念理论的本质化,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选修模块的衔接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

高一化学必修一篇4

    1.是高中课程设置的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由历史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和学习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高中学习模块中的必修课程由三个学习模块组成,共设置了25个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高中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修课程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正是由于选修课程是建立在必修课程基础之上的,因而如何处理与把握同必修课程内容的关系就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既要注重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关注学生在学完历史必修课程内容之后所达到的认知水平与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做到必修与选修内容的平稳过渡和顺畅连接;又要注重选修课程在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适度深化,力求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或内容过于艰深和复杂。

    总之,一方面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的重要依托。但是另一方面,就高中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而言,必修课程的内容是存在严重缺陷的,不能完全地整体构筑历史学科的知识框架,这使选修课程成为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必修课程的深化和拓展。因而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及深化是必要的。

    2.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

    新课程重视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以往单一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与学生合作交流而共同成长、老师与学生间积极互动而教学相长的过程,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历史学科还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总之,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高中历史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层次性更加明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关注。选修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衔接与深化必修课程的内容,不仅是学生自身学科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途径,也是学生为自己提供选修课程学习的知识支撑的重要手段。

    3.是高中历史学习层次划分的阶段性要求

    高中历史的学习层次划分:

    ①必修阶段的教学。进入高中阶段后,新生首先是从必修课程的学习而开始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的。这些体现人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基本文明成果的内容,是高中生必学的。无论知识的构成、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价值观的塑造,要求都是最为基本的。

    ②选修阶段的教学。这个时段的学生主体发生了变化(文理分科),教学的各种要求明显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要求开始转向深层次的历史规律的探索,对历史学习技能的要求开始注重探索研究和发现的素质的提高,对历史意识的培养开始注重学生独立的历史价值观的塑造。

    ③以通史模式为线索的知识整合。由于以应对高考为主要学习方向,这一阶段的学习以知识的回顾为主,技能的培养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知识进行整合,同时,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一些基本价值观的温习和认同。

    ④以提高综合素质应对高考为目的的针对性训练。通过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其有规律的梳理,有目的、有针对地开展系列训练,通过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应试能力。

    以上四个层次的划分表明,高中历史的学习有不同的层次和阶段,彼此间也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性,选修课程的实施阶段必须与必修课程进行合理有序、有效的衔接及深化。

    4.是选修模块高考备考复习策略的要求

    高中课程改革也包括了高考评价方式、手段和内容的改革。国家新课程高考考试大纲和我省《考试说明》对选修选考并占一定比例分数的规定,无疑具有将选修内容完全纳入高考评价范围的明确导向。由于选修模块的内容是由相关联的某个领域的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所组成的,某种程度上相对独立或许是相对地孤立,将选修模块的各专题内容置于必修内容的历史知识背景中综合考察,能得出对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更加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这在高考试题中已经得到了印证。

    二.选修与必修课程衔接及深化的策略

    选修课程实施阶段,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总体上得到加强,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技能,形成了一定的历史意识。选修的教学中与必修的衔接上要注意这么几个问题:

    其一,以选修课程内容为切入点,深化和拓展必修课程内容。选修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必修知识进行回顾,在比较学习中把握选修部分扩展的知识内容,认识选修部分所表达的深邃的历史道理,感悟选修内容中所蕴含的至深的历史情感。例如,改革模块中的“梭伦改革”,必修一和选修一的主干内容是一样的,可是,选修教材展开介绍了改革前雅典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梭伦强烈的爱国情感,因此,在教学衔接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回顾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入手,与学生一起探讨改革的复杂背景,探讨改革前后梭伦的个人情感的变化,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改革的必然性和进步意义,深刻地体会到改革家的个人素质对改革进程和效果的巨大影响。

    其二,以必修课程内容体系的掌握为基础,理解和应用选修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合理的框架将选修和必修的知识串连起来,从而形成宏观的知识概念。例如,改革模块的《商鞅变法》一课,要更好地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必然性,得从变法的背景和所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上去体味。联系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内容,通过分析,“礼崩乐坏”是背景,“六王毕、四海一”是深远影响。经过教学衔接以后,我们的学生就能从历史发展的大空间上确立起如下概念:

    其三,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整合必修、选修模块知识的能力。由于选修模块的专题性特征十分突出,每一个专题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可供学生探究的课题,但也因此在各专题知识的背景上显得相对孤立。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历史情境、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有利于选修课程目标的有效实施。

    以上所述,虽然是关于选修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及深化,但是高中历史模块间的知识联系是具有共性的,其联系的思路及其方式大体如此。

    三.选修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及深化举例

    ? 选修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模块

    1.梭伦改革

    ? 衔接:

    ? 希腊的自然环境和城邦政治及其公民素质(必修一)。

    ? 深化:

    ? 改革的措施、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2. 商鞅变法

    ? 衔接:重农抑商(必修二)、法家思想(必修三)

    ? 深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特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 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 衔接: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必修一)

    ? 深化: “冗官、冗兵、冗费” 或“兵虚财匮、内忧外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5.欧洲宗教改革

    ? 衔接: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必修三)

    ? 深化: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6.默罕默德.阿里改革

    ? 衔接: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开辟后、尤其是工业革命前后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及其客观上的文明传播”(必修二)

    ? 深化:阿里改革的发生及其失败的历史命运,说明了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给当地带来奴役压迫的同时,也客观地冲击了落后农业文明地区的旧制度和社会结构,使当地出现了趋向工业文明的改革,但是阿里改革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再加主观上的穷兵黩武耗费国力,失败是必然的。

    7.俄国农奴制改革

    ? 衔接:改革的背景与工业革命的扩展有关(必修二)、改革的不彻底性成为此后大规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爆发的社会原因(必修一)、也与列宁主义诞生和实践的社会背景有关(必修三)

高一化学必修一篇5

高中会考就是高中的毕业考试,分为考试科和考查科,考试科分A、B、C、D四档,C及其以上为及格的,会考全部通过可以领高中毕业证书并参加高考,高中毕业,有资格参加高考。

点击进入:2018年周口会考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对必修内容的基本要求进行命题。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学科具体考试范围如下:

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的内容。

数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数学1”至“数学5”五个模块的内容。

英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英语1”至“英语5”五个模块的内容。

思想政治: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2.2017年4月至10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必修课程的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模块的内容。

地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必修课程“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个模块的内容。

物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学分(6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一个选修模块。考生须从“选修1-1”、“选修3-1”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

化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学分(6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一个选修模块。考生须从“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

生物:《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和“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必修模块的内容。

高一化学必修一篇6

高中会考就是高中的毕业考试,分为考试科和考查科,考试科分A、B、C、D四档,C及其以上为及格的,会考全部通过可以领高中毕业证书并参加高考,高中毕业,有资格参加高考。

点击进入:2018年郑州会考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对必修内容的基本要求进行命题。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学科具体考试范围如下:

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的内容。

数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数学1”至“数学5”五个模块的内容。

英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英语1”至“英语5”五个模块的内容。

思想政治: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2.2017年4月至10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必修课程的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模块的内容。

地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必修课程“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个模块的内容。

物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学分(6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一个选修模块。考生须从“选修1-1”、“选修3-1”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

化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学分(6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一个选修模块。考生须从“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

生物:《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和“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必修模块的内容。

高一化学必修一篇7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总体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存在的缺陷。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适当控制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必要的。”可见,各个学校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遴选。

高一化学必修一篇8

1.1研究的对象通过对我国南北15省24所体育院系主管全面工作和主管教学工作的41位中层领导的调查,研究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法1)专家访谈法:走访了9位专家,征求他们对本研究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意见。2)问卷调查法:效度检验后的问卷共发放46份,回收42份,回收率91.3%。剔除无效问卷1份,问卷有效率97.6%;用再测法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信度系数为0.907。

1.2.2数理统计法将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究结果与分析

2.1培养目标规格分析

2.1.1培养目标分析课程设置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目标根据现实社会需要而确立。1980年、1986年、1991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都是“中等学校体育师资”,在师资欠缺及计划经济“统招统分”的当时,这一定位是准确的。1997年国家教委办公厅下达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试行)方案”(以下简称试行方案)中提出的专业培养目标是“……毕业生适宜到中等学校从事体育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和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根据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落实需要而确立,这是完全正确的,除此,培养目标和以往一样定位在“中等学校”,这是值得研究的。就广东的情况说,近些年已有不少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联系到计划外的地区小学任教,有的跨越教育战线。再次,国家已正式提出“小学教师大专化”,中等师范学校已停止招生。这样,小学为大学本科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大的可能,面对如此的社会实际,笔者设计了“21世纪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这一问卷(表1)。可见,扩大专业口径已几乎形成共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在原“中等学校”基础上拓宽到“小学”,同时还要考虑社会化的需要,如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等学校和小学体育教师”是本专业主要培养目标;“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扩大的目标口径,它具有动态性特征,可通过部分选修课程去实现。

2.1.2培养规格分析问卷结果反映了“专才型”已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复合要求,“通才型”体现不出专业特点,也不符合社会需要,唯“全面发展略有所长型”集前两者之长(表1),避前两者之短,既有较扎实广阔的素质基础,又有专业特长,最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理论技能并重”答卷人数也极其显著地高于“以技术为主”和“以理论为主”。理论和技术是同一专业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依存,都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宜人为地分主次,造成学生专业思想的偏差。弄清了上述的指导思想,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规格应该是:1)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学生、热爱本专业,教书育人,具有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意识和精神;2)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具有体育师资所必须的体育教育和人体学科的理论知识;3)掌握中等学校、小学体育和健康教育的教学,指导课余运动队的训练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4)具有开展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和指导课外及社会体育活动的能力;5)掌握一种外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6)具有健全的体魄和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鉴赏能力。

2.2专业课程结构及其特点分析

2.2.1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紧密联系

2.2.1.1把好必修课程关,增大选修课的比例,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专业适应能力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普遍存在必修课程门数多,教学时数比例大,计划性强,选修课程门数少,教学时数比例小,灵活性不够的现象。即使“试行方案”中必修课与限选课、任选课之比也只是7:2:1。在本文的调查问卷(表2)该一问题的三种选择“7:2:1”、“6:2:2”,“5:2:3”中,专家们差异极其显著地选择后者,可见课程设置的主要倾向。居于这一认识分析一下“试行方案”的课程结构:“试行方案”把课程分成主干课、一般必修课、系列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从课程结构来看是合理的,专家们以36:3:2的极其悬殊的答卷人数比例肯定了这种课程结构。但是,“一般必修课”共13门,要求只选8~9门,所以,这一模块从实质来说不是“必修课”而是选修课;此外,列出这13门课程应被认为是较主要的课程(有些还是较主要的基础性课程),选修的结果必然导致4~5门课程落选,这些课程在选修课的系列中再没出现,这样,不意味着“一般必修课”中落选的这几门主要课程再也没有被选择的机会了吗?落选的假如是一些较主要的基础性的课程又将如何呢?考虑这一实际,笔者把整个课程分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模块,把原“一般必修课”中被认为是较主要的基础性课程的“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统计与测量”(合并)、“体育游戏及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合并)等5门课程与国家定下的9门主干课程合为一个模块列为必修课程。把体育史、体育概论以及与运动生理相邻的学科“运动生物化学”分别列入第2、第3系列限制选修课程,“健美操”、“舞蹈”、“其他球类”、“区域运动项目”等4门实践课程列入任意选修课程。此外,在任意选修中设置1至2门(共60—72学时)跨系选修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既保证(或说加强)了基础课程,又减少了必修课程的教学时数,增加了选修课程教学时数,增加了选修课的门数,尤其是增设了跨系选修的课程,保证了本专业的横向联系。按“试行方案”提供的每门课程参考学时,调整课程结构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时比例是5.3:4.7,接近5:5的国际课程趋势。这样,各校便可不限于一个模式地发挥自己的机动灵活性,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学生便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以及社会的实际需要更多地选择自己的课程,这为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专业的适应能力,为学生将来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了加强横向联系和拓宽专业,除本专业外,应该创造条件开设辅修专业。

2.2.1.2突出师范性,确保师资质量培养师资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本课程设置始终紧紧地对着这一焦点,突出师范教育的特点,确保师资的质量。具体表现在:

1)如前文说的合理地设置必修课程,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保证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此外,适当加大学科的比重,在本课程设置中,按“试行方案”给出的每门课程的参考学时算,学科与术科的学时比例是6.1:3.9,较合乎专家们有显著性趋向的3:2的课程选择。

2)将体育游戏和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合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试行方案”中增设“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的。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和技术教学存在两驾马车的现象,在竞技场上各走各的路,难以结合在一起,也很少联系中学的实际,学生毕业后到中学教学,生搬在大学时的那一套教学思想、方法和手段,至使体育课难以进行,严重地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高分低能”成了专业教育的通病。增设这门课程,确实是几十年办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不需要象每个运动项目教学一样很细致地研究每一动作的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等(这是每一项目的教学任务),它需要的是如何联系中学的实际,模拟中学的体育教学,探索如何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身、心、群都得到正常发展的形式、手段和方法。这一课程的设置,对把握体育教育的实质,寻求正确的办学方向,提高专业学生的组织应用能力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体育游戏是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它与很多体育项目有着深远的渊源联系,既容易互相结合,又容易转化,既容易开展教学,又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体育游戏与教材教法合并成一门课程”的专家问卷(表2)中,可以预见,这两门课程合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对联系中小学的实际,探讨体育教学的形式,内容以及发展方向必将带来美好的前景。

3)将“健康教育”确定为必修课程,对比“试行方案”将之作为“供选择的必修课程”更能体现其地位,更能适应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将改为“体育与健康”的发展需要。

4)课程设计中,实践课程除参考“试行方案”给出的课程外,还增设“其它运动”等一些内容,意在结合各学校的实际,尽可能多地挖掘各种各样的体育方法和手段,以竞技及非竞技的内容共同组成实践教材体系,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提高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和体育活动的大众化程度,实现体育的竞技教育、健康教育、娱乐教育、生活教育等的多重目标。此外,加强教育实习的管理和教育。所有这些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等互相结合,将有效地保证师范教育的质量。

2.2.2加强专项选修、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在赞不赞成开设一主一副的专项选修的问卷中,“不赞成”者居多数,并且与“赞成”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采取问卷择优法,在课程设置第一系列限制选修(专项选修)中我去掉了“试行方案“中的副项选修,规定每人只限选一项,将原来副项的60学时增加在这一选项上,共280学时。取消副项选修实质上是加强了专项选修。因为副项选修只60学时,要在已经学过的几个主要项目中重新选择一项作副修,等于炒冷饭,不能如愿地提高副项的技能。但是,如果将副项的时间集中在一个项目选修上,效力将大大地提高,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原因是:学生入学录取文化分数线逐年提高,部分学生是临时从其他理科转考体育的,体育基础比较薄弱;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总教学时数的压缩,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数越来越少,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有不牢固的现象。集中一个专项的学习,既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专项的水平,培养专项的兴趣,又能通过专项的基础强化其它实践课程的技能,有利于“全面发展略有所长”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现,有利于树立他们牢固的专业思想。从更大的范围和更长远的观点看,也有利于体育的社会化。

2.2.3通过必修课程综合化,选修课程小型化和各门课程的合理选择,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化随着科学、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学科的互相交叉、渗透,学科课程分科越来越细,越来越多,专业课程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呢?有的国家采取增设课程的办法,我国也曾用同样的办法,结果课程挤得满满的,学生几乎没有自学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现象引起教育界的普遍不满。其实,增设课程是必要的,它反映了课程发展的自然规律,但是,单靠增设课程去适应科技教育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因为专业的时间有限,人的精力也有限。本文通过必修课程综合化,选修课程小型化,以及对选修课程的合理选择,实现课程结构的科学化去解决上述的这些矛盾。所谓“课程综合化”即是把两门以上的相近课程加工、整理、综合成一门课程。如本文中把“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合并成“体育统计与测量”,“体育游戏”、“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合并成“体育游戏及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必修课程这样的综合(或说整合)笔者认为是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是基础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根本保证,但随着选修课程时数的增加,必修课程时数相对减少,必修课程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在这样情况下如果分科越来越来细,都为顾全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增设必修课程,显然是很不适宜的(我国这种现象不能说是没有的),不但不能增设,还须把相邻或同类能合并的课程简化、整合,使必修课程成为复盖面广,内容精,没有交叉重复而又充分反映学科前沿信息的基础课程。这样,既可服从于课程的整体结构,又可保存一些必要的基础课程不至于因学时不足而被排除,更可通过课程的优化组合使学生少而精地提高学习效率。所谓“课程小型化”即是把一些专业性较强以及新发展的课程简约,设置成一门耗时不多的课程。在专家问卷“你认为选修课程宜于‘小型化’或‘综合化’”中,赞同“小型化”的居多数,并且与“综合化”的差异显著。根据这一选择,在选修课程中,我多设“小型化”课程,(除专项选修外,其它每门选修课程在30学时左右)。其理由是:选修课程大多是新兴课程,它较集中地反映了当代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有的是专业的深化课程,同时也都是个性化的课程。选修课程小型化,学生能用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选修完自己喜欢的或适合于自己发展社会又需要的课程,也能为多学科选修提供条件。这样的课程设置,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又能在多方面培养人才适应社会的多方面需要的同时促进学科的发展。以上必修课程综合化,选修课程小型化,是课程设置的两个方面,它通过选择课程的计划性、指导性、自由性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化。

3.3教学时数及学分在课程的总时数问卷中,主张2500—2600学时者12人,主张2600—2800学时者21人,主张2900—3000学时者8人,最高与次高之比,u值是3.443,P<0.01,主张2600—2800学时者极其显著地高于另两者。总学时定于2600—2800学时为宜。除去公共课,专业课时数2000学时左右,按必修课占53%,选修课占47%的比例分配(见课程结构图)。至于学分制的问题,“学年学分制”和“全学分制”的专家问卷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宜由“学年学分制”向“全学分制”逐步过渡。

3.4教育实习及毕业论文目前,我国教育实习的时间短,与外国有较大的差距,在专家的问卷中,主张4—6周者5人,主张6—8周者15人,主张8—10周21人,最高与次高者比较,u比值是2.085,P<0.05,主张8—10周的人数多,并且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教育实习的时间在8—10周为宜。时间可分散,形式可校内校外互相结合,以校外为主。在“学生的毕业论文应停课进行”的专家问卷中,“赞成”者15人,“反对”者26人,u比值是3.794,P<0.01,“反对”者极其显著地多于“赞成”者。毕业论文宜于课间进行。理由一,教学的安排可相对宽松,能较合理地分布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时间;理由二,可超前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科研的自觉性,积极性,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4结论

1)21世纪高师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中等学校和小学体育教师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规格应该是思想品德好,理论与技能并重,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略有所长,能胜任中小学的体育及健康教育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学校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才能及一定的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

2)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修课程多,计划性强,选修课程少,灵活性不够,,按统一的模式培养学生,也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应在把好必修课程关,保证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减少必修课程的时数,增加选修课程及时数比例,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专业适应能力;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加强基础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突出师范性,确保师资的质量。

3)适当加大专项选修的教学时数,在提高学生专项水平的同时,通过专项强化他们其它实践课程的技能,树立他们牢固的专业思想。

4)必修课程综合化,选修课程小型化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5)课程总学时数宜在2600—2800学时之间;应由学年学分制逐步向全学分制过渡。

上一篇:洒脱的意思范文 下一篇:成语故事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