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7 09:42:39

推进信息化建设

推进信息化建设篇1

泗洪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

广网建设坚持科学规划,突出整乡推进,实施优惠安装。泗洪地广人稀,村庄分散,网络建设成本高。因此,广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保最低人户率”和“效果加效益”的原则,首先制定全县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规划和设计方案,由近到远、由集中到分散向周边逐步延伸。对有整体推动意向且条件已成熟的乡镇,广网公司整合力量,专人负责,集中精兵强将,协调一致,确保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杆线架设,安装调试,信号入户。本着让利于农户的原则,初装费由400元/户优惠至200元/户,收视费由12元/月降至10元/月,当年收视费从安装之日起免收三个月的优惠政策;对于持有民政部门出具的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在办理新户入网时,初装费由400元/户优惠至100元/户,收视费由12元/月优惠至6元/月,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农户入网门槛。

电信建设坚持政府主导,打造网络平台,扩大应用层面。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在推进全县农村信息化进程中,政府主要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设立专项建设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和维护项目等,使上网的层面不断扩大。二是做好网络知识培训工作。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和县电信局先后二十多次联手举办了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参加的网络知识培训班,使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坚强的领导力量。三是推广农产品网上商业应用工作。结合泗洪特点,将一大批有特色的农产品,如梅花青壳鸡蛋、上塘大枣等上网推介,扩大了产品的销售渠道。为打破通信瓶颈,拓宽经济渠道,撬动经济发展,泗洪在全县范围内大跨度、超常规建设覆盖全县技术一流、功能齐全的通信基础网络,致力于打造一个大容量、高速率、宽带化、多媒体的信息平台。运用这个平台,积极跟踪涉农动态,及时更新、增添网页内容,不断推出如土地流转、农民工培训、招商引资等和农村切身利益相关的网络版块。同时,还将人才招聘、产权置换、土地拍卖等活动搬上因特网,为农民家庭上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逐步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家庭生活理念,农民家庭上网渐成时尚。

移动、联通坚持客户导向,优化网络覆盖,搭建软件平台。泗洪移动积极探索多方合作的新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的水平,切实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消除农村“信息贫困”。如推出“农信通”业务,使农民朋友准确、及时掌握螃蟹、鱼虾等水产类疾病的来源与扩散情况,从而做好防御准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平安农机通”利用短信“直通车”为农机手提供迫切需要的政策、购机、使用、作业市场、维修、供油等短信服务。小手机服务大农机,是借助通信资源推动农机化的创举。2009年度泗洪分公司G12期基站开通20个站点,其中农村站点13个;网络维护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全年除了正常的基站维护工作外还按照省市公司的工作计划和要求顺利完成网络割接测试、升级测试、扩容、汛期等工作。泗洪移动、联通积极整合资源,首先建设了“乡―村―农民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即以乡镇及重要的村为单位在联通宽带互联网上建立全球可访问的网站,在互联网上提供展现当地自然风貌及特色资源信息,加大资源共享的力度;其次打造了“农业产供销产业链信息交易平台”,广泛整合社会农业产业信息资源,以各专业产业链为纵向,依托移动网络资源,在移动电话上提供分类的农业产业产供销信息交互平台。再次是推出了“就业信息交易平台”,整合各类行业招工信息资源及农民求职信息。

关于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

要提高各级领导的信息化认识,重点加强涉农部门和乡镇领导的信息化培训,把信息化工作列入涉农部门和乡镇的年度考核。通过一些实际应用让农民体会到信息化带来的利益并通过媒体宣传、会议要求等逐步实现全社会关注农村信息化、支持农村信息化的大格局。

一是强化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比较优惠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政策,根据农村的特点,选择部分目标,重点扶持;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把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所需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专项发展资金;为了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效果,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把政府的主导作用,保障作用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是加强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要围绕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交易、农村文化生活等方面开展。同时还要加强农村数据库建设和涉农信息平台整合,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三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制定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规划,构建农村信息化人才体系;多渠道、全方位地对农民进行培训,通过信息化普及教育,促进农民的信息化素质提高;吸纳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加快农村信息专业队伍建设。

推进信息化建设篇2

关键词:西部农村 信息化 问题 对策

一、对西部农村信息化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政府当前对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方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央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农村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电子农村、电子农民和电子农业。电子农村是指要建设一个信息化的农村;电子农民是指要培养信息化的农民;电子农业是指农业生产、销售、运输的配套体系都要信息化。

对于西部农村地区,进行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划定,西部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是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另一方面是因为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西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西部地区的通信与信息化建设发展很快。2005年西部地区通信业务收入完成1144.4亿元,同比增长12.6%;电话用户达到1.5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0.5%;上网人数达到2229万人,上网普及率达到6%。特别是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通信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村村通电话”工程取得了积极进展。

横向上看,西部农村地区以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等形成了横向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纵向上看,西部地区以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结合专业农业门户网站以及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网站,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一体的纵向农业信息化网络。

一个以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体系,在西部农村已经基本形成。

三、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西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西部农村信息化基础差、起步晚,与东部和较发达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明显差距。西部农村信息化在发展中存在着以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⒈西部农村信息化缺乏统筹规划和长远考虑,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西部农村建起了涉农的相关服务网络或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它们为“三农”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具体情况,导致在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出现了盲目性,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西部农村地区地域广阔,这使得我国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时很难统筹安排。

⑵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东部地区率先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而西部地区和偏远山区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缓慢。这种情况使得对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存在一定困难,并且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出现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资金。

⑶西部地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的资金和技术的差异,使很多地方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带有盲目性,信息化的程度带有肤浅性。

⑷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部分地方政府单独进行规划,如此造成“信息孤岛”现象,进而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

⒉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对进一步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造成困难

一些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同时其效益的不明显又影响了后期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目前,农村地区缺乏现代信息技术,覆盖西部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和农村信息服务网络还很少。西部地区农民拥有计算机的比例还很低,很多地方仍旧以广播、电视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另外,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中没有形成优势互补。

⒊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低,对农村信息化的利用和普及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农民收入还非常低,农民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不高。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村居民只有在收入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把资金投入到信息的利用上。在一些地方,即使政府已经建设了信息平台,但是当地居民由于收入太低而放弃使用信息化设施。这种情况对西部农村信息化的利用和普及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西部农村信息化的推进步伐。

⒋西部地区农村缺乏技术宣传和指导,使农村信息化建设后劲不足

西部农村教育落后,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使得农村居民缺乏现代信息技术,而很多农村地区信息化队伍的培训工作没有同步进行。一些地方虽然已经有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平台,但还没有相配套的技术人员作指导,这样的情况使得这些信息化设施的利用率低下,导致一些信息化设施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另外,由于一些工作人员没有做相应的信息化服务宣传,使很多西部农村居民对信息化优点的认可度不高,无法接受信息化的生活方式。

⒌西部农村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导致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

西部农村地区是我国广大农村中最落后的地区,很多地方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首先,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缺乏良好的教育,其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农村地区信息化人才的缺乏;其次,很多农村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高,并且政府的信息化投入有限,导致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缺乏;最后,在一些农村地区,当地领导还没有形成农村信息化的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整体缺乏信息化建设大环境的因素。

四、推进我国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和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要结合西部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来推动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

⒈要理顺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

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而言,应高度重视农村乡镇信息化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农村信息化发挥更大的效能,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⑴要强化公益性信息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以政府部门为主体,主要服务对象应是县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网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信息服务企业、农产品贸易组织等。在建设过程中,要盘活经营,推进服务模式多元化。

⑵要为基层农业网站、县以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村信息服务企业、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中介组织等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使他们可以上联网络,下联百姓。服务手段可以通过网络、电话、有线电视、VCD、直至纸质信息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农户提供信息和科技知识服务,使信息技术服务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惠及百姓,真正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管理和农村社区文明建设。

⑶要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向广大农民提供公共信息产品服务,提供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规范信息服务市场的秩序。

⒉整合各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对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

要对各部门的涉农网络系统、网站、信息资源和科技服务体系进行整合。在信息资源开发整合方面,要重视解决横向“信息孤岛”和纵向“网站雷同”的问题。在横向方面,要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信息交换制度,开发数据交换接口,实现涉农信息共享;在纵向方面,省部两级要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开发通用的信息采集软件,推行统一的数据标准,采用公用模块的方式,实现“一站,全系统共享”,全面提升农业系统信息资源开发水平。

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工作:

――要对现有的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进行整合,使其发挥存量资源的最大效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是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和共享,推动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利用。

――要充分整合现有网络,将手机、广播、电视、互联网、固定电话以及卫星接收站等多种网络信息平台融为一体,建成一个反馈畅通、覆盖率高的乡镇信息网络体系。

――要加强各行业和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这就需要政府率先转变观念,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打破各部门信息共享的障碍,把创造良好环境作为政府推进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

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农村信息化提供服务平台

地方政府在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提供硬件平台,二是提供软件。硬件是基础,建立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等多平台农业信息传输体系,必须以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为宗旨。在选择硬件平台时,要更多地采用能够适合农业和农村需求特点的“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易维护”信息技术和网络设备。提供软件指提供信息可靠、权威、及时、免费的信息,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建立、信息分析、信息等过程。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关系,必须因地制宜,讲求实效,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实际需求出发,采取适宜的方式和手段,扎实有效地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4.加快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为西部农村信息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加快西部农村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其具体做法应该落实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快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的培养,通过培训等方式,使这支队伍既掌握计算机技术,又懂得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二是农村信息员队伍培训要有针对性,要把培训的重点放在那些信息需求量大、接受能力和分析鉴别能力比较强的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村组干部等人员之中。

5.确定农村信息化示范点,为全面推进西部农村信息化提供示范效应

由于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有限,因此地方政府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可以先确定信息化示范点,在小范围内进行信息化试点建设。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对象,可以是龙头企业、农产品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因为他们对农村居民的示范效应强,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强烈,能比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在示范点应采取“高标准、高质量、低投入、快应用”的思路,要采用统一方案、统一标准、统一集成、分级实施的办法,积累建设经验。这样做有利于减少盲目投资和节约资源,并且可以发现农村居民在信息上的真正需求。

要加大对具有一定区域特色、良好示范效应以及广阔发展前景的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建立一批典型的农村信息化示范县、乡镇,而且要建立一批示范村、户。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必须能够实现网络化的农村信息服务,营造出信息化农村的数字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最终达到通过信息化使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

6.由政府引导,引进市场化运作机制,为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注入新的血液

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因其公益性强、社会效益突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必须与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从国外的经验看,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越高。除政府部门外,各种社会或商业组织都可以成为直接的信息服务主体,政府从中扮演组织推动者和监督管理者的角色。在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要制定和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吸取发达地区乡镇信息化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逐渐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乡镇信息化建设当中来,从而实现主体和资金多元化。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在政府作用逐步转到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的基础上,重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培育信息化市场主体,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五、结束语

推进通信技术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缩小“数字鸿沟”,是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应继续从规划、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西部农村地区的通信与信息化发展,努力保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都能够平等地享有获得信息通信服务的权利。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渗透性、带动力强且覆盖面广的特点,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业务在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解决我国西部地区“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天明,张彬.中国农村通信市场开发等策略分析[J].信息网络,2005(7):18-22

[2]岳大波,王元珑.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电子农务[J].商场现代化,2006(6z):209-210.

[3]梁勇,张继军,王志军,等.数字乡镇的探讨[J].电子政务,2006(11):47-51

[4]周健.试析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及措施[J].电子政务,2006(5):64-68

[5]汪玉凯.2006: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展望[J].信息化建设,2006(1):10-12

[6]张勇进.以统一网络平台为契机 推动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发展[J].信息化建设,2006(1):29-31

[7]江文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哪些内容[J].科学决策,2006(1):12-13

[8]韩美群.论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J].乡镇经济,2005(12):8-11

作者简介:

王元珑,男,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电子政务。

岳大波,男,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信息科学与工程。

推进信息化建设篇3

一、增强信息意识,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者,同时也是信息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的重要性、严肃性、风险性、时效性的认识;基层科技人员作为农业基层科技的主体,要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找准自身的位置,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农业企业和农户是信息服务的最终用户的接受主体,要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刺激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欲望、动机,并积极引导其投入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之中,使他们不仅成为农业信息所带来利益的享受者,而且成为农业信息的生产者。

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下,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使有限资金按需合理使用,真正发挥实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农业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政府要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尽快建立农业信息化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扶持农业信息技术业和农业信息服务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加强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涉农信息资源,继续拓展实用性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在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应着手研发构建高质量的实用性农业应用系统。

三、强化组织和引导,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领导保证

政府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把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为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推进信息化建设篇4

在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信息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而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逐步展开,如何具体落实等相关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关注。日前,中国信息协会在北京举办了“新形势下的农村信息化建设高层座谈会”,会上,农业部信息中心副主任郭作玉、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赵小凡司长、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陈伟司长、商务部信息化司冯春处长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全面解读了新形势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策略及前景。

关于农业、农村的问题,农业部自然最有发言权,而有关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农村搞好信息化建设,农业部信息中心的意见无疑是很重要的。在本次座谈会上,农业部信息中心副主任郭作玉向大家介绍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表示:

第一,农业、农村非常需要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主要领域之一。这对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是致关重要的。在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资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其开发、传播和利用的过程就是信息服务的过程。我认为,当前深化对农村信息服务的认识,发展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事业,有利于填平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和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目前农业、农村信息化出现

了加快推进的趋势。

从2004年到2007年,中共中央连续4年了关于农业问题的一号文件,每个一号文件都谈到了农业、农村信息化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今年的一号文件在第一段又讲到“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提高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的水平”,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将信息化提高到“三化”的高度,并写进文件之中,这也是党中央第一次用一整段条文部署农业信息化工作。文件强调了七个方面。这一历史性的重大决定和战略部署,以及由此展开的波澜壮阔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农业信息服务事业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另外,为农村服务的主体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主要是农口部门,现在非农部门介入的多了。中央、国务院及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事业,在宣传舆论上、工作指导上首先提供了很多信息。很多企业,电信、IT企业、民营企业都加大了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看好新农村建设的商机,主动上门寻求合作,纷纷进入农业信息化领域,成为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一支生力军,掀起了一个为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高潮。

在这个时候大家应该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政府做什么?政府要搞好规划、信息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部门除了代表政府搞好公益性信息服务,开展农业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同时要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大家一起来做。

第三,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进入

新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任务主要是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包括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市场竞争力,农民的收入等,现在开始主要是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即不仅要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即培养新型农民及和谐发展问题。所以,它在经历了若干个发展阶段之后,今天顺理成章地迈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

在这个新阶段,我们看到农业、农村信息化,既有政府的积极性,也有社会的积极性或者市场的积极性,这两个积极性中市场的积极性是很可贵的。很多电信企业、IT企业、民营企业纷纷进入农业信息化领域,已经取得很多成果,说明信息化已经有内在的动力了,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正在产生。搞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是有风险的,这些企业敢于进入这个领域,证明这个领域有利可图,因而会引进大量的社会力量进入,这样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就出现了一种竞争态势,就像其他工业品市场一样,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市场最具发展潜力,表现出最大的市场价值,由此使信息化出现了多元化、社会化、网络化三化的特征。

长久以来,国家对有关农业、农村的所有问题都很重视,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大,怎样搞好农村信息化,如何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实惠和好处成了国家解决农村问题中的重点内容。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赵小凡司长从政策背景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中央对农村信息化问题的大政方针。

据赵司长介绍,在中央的很多信息化文件中都将农业信息化工作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比如在《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中对农业信息化都有专门的布置和安排。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中的十二个工程就有农业信息化工程,有项目、有配套的资金。国信办2005年第四季度召开的“全国信息化推进大会”的主题就定位在农业信息化。国信办对农业信息化已经做了几年的工作,从2006年初开始,国信办联合农业部、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等二十几个部委,共同制定《关于农村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现在正在进行第二轮征求有关部委、地方、重点企业、专家的意见,下一步是在国信办的主任办公会议上进行第二次讨论,通过之后报请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论证,提交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审议,在今年第三季度。

从去年开始,国信办开始县域信息化的试点工作。县域信息化不仅包括农业,也包括城镇、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与农业信息化相关。47个副省级单位都选送推荐了试点单位和区域,目前已经审批了四批。各个省的积极性很高,在选送国家试点的同时,在自己的省内也开始试点,甚至成片地搞试点,根据这种情况国信办在一些省开展了以省为单位的试点。为了推动这一工作,去年国信办编辑了《县域信息化的试点工作指南》(第一稿),现在第二稿已经修订完,第三季度就可以向社会。

2004年底,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即大家熟悉的34号文件。当时是有密级的,今年3月31日经中办批准这个文件已经解密。我们正在筹划一个更高层次更务实的推广工作,请中国信息协会和国家信息中心帮我们做这件事。34号文件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三种机制:政府机制、公益性机制、市场机制。关于三农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公益性机制,是七个公益性机制重点之一,并放在第一位。两年来,国信办联合有关部委开展了很多有关农业信息化的工作,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工作也在向农业信息化倾斜。

信息产业部作为中国信息行业的主管部门,对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理所当然地要负一定的责任,无论是通信技术支持还是网络设施建设,也无论是终端设备研发还是信息内容的采集,都有大量工作要做。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陈伟司长借座谈会的机会,把信产部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所开展的工作作了介绍。

信息产业部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部党组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产业部做什么?各司局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实施方案,汇总后在2006年形成了信息产业支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去年信息产业部连续下发了有关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三个文件,其中提到了要开展五项工程:

1.农村信息化“村村通”工程。

工程中包括村村通电话和互联网接入。经济发达的地区要求宽带的应用,现在看来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去年年底的抽样调查显示,行政村通电话已经达到98.9%,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电话已经达到90%以上。

2.信息技术惠农工程。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于三农。

3.邮政惠农工程。一个是借助邮政储蓄网在农村布点,开展邮政储蓄返还贷款业务,支持农村信息化;另一个是把传送邮件和信件改为现代物流,邮政公司面向三农进行物资配送服务工作。

4.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工程。

5.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

上述五项工程构成了信息产业支持推进农业信息化的主要着力点。

其中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工程从全国试点开始做起,目的是直接针对农村信息化所面临的三大瓶颈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进村入户问题,即“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的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终端开发商、软件开发商、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全都整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第二个是信息内容问题。农业的信息化绝不是把电脑给了农民,宽带铺设到村,农民就能脱贫至富,一定要有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内容,否则中国的农业信息化是没有前途的。我们信息内容产业的作用就是向农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内容。

第三个是市场机制的问题。虽然IT企业、涉农企业参与到发展农业信息化中来,但他们并不是慈善机构。这些企业需要市场机制的可持续发展,要得到回报,才能取之于农民,服务于农民。

目前,信息产业部正在开展信息大篷车下乡活动,活动已经得到IT企业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慷慨解囊,共赞助了35辆信息大篷车。每辆大篷车搭载了15台电脑,构成一个局域网,开到村头,就是一个信息化的宣传车、体验车、展示车,更是信息化的培训车,让农民上车亲身去体验。我们已经在河南、成都进行试点,现在全国已经有16个省、26个地市成为我们的首批试点区域,35辆信息大篷车将在这些地区发挥重要作用,让农民亲身体会什么是PC,什么是因特网,它们怎样与农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现在来看,试点的效果非常好。

推进农业信息化既要政府的积极性,更要市场的积极性。我们的试点就想在这里充分发挥作用。呼吁信息产业的企业按照中央的部署一如既往地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务求实效上狠下工夫,使农村信息化真正能惠及三农。

在会上,赵小凡司长曾表示,“两年来,国信办联合有关部委开展了很多农业信息化工作,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工作也在向农业信息化倾斜。”电子政务把农村信息化问题放在很突出的位置,这是这几年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工作的重点之一,但是电子商务如何向农村倾斜呢?来自商务部信息化司的冯春处长作了详细解释。

冯处长表示,与其他部委相比,商务部在推进农村信息化上还是个新兵,但商务部党组对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度重视。从2006年部党组就开始布置了“万村千乡工程”、“双百工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三大工程。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与我们开展的农村商务流通紧密结合,使农民通过信息致富。有人也称其为“幸福工程”。在探索和实施幸福工程的实践中,我们做了三件事,即我们建立了“一网一报一站”。一网是建立《新农村商网》。从去年开始通过商务部政府网站为农民提供政策信息、供求信息、网上咨询、网上对接等服务,虽然我们没有作任何宣传,但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日点击率上升到130万次。一报是创办《新农村商报》。向全国62万个行政村免费发放,弥补有些地方上网的不足,扩大商务信息服务的受益面。一站是建设《农村基层商务信息服务站》。收集查询农产品供求信息,开展咨询培训等服务,是一个公益性免费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机构。《新农村商网》建立后得到各个部委的大力支持,国信办、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农业部、交通部等都成为《新农村商网》的支持单位。它不是简单的一个网站,它是公益性的免费为农民提供服务的网站,因此,我们设计了公益性的《新农村商网》,包括“信息平台”、“咨询互动平台”、“购销对接平台”。在过程中,我们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有人说21世纪中国农民得到一个礼物,就是互联网,但是,这个大礼物农民没有切切实实地用上。如何让农民用上?说一桥飞架南北,通过互联网怎么把物流通串起来?我们在《新农村商网》上低成本地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涉农企业搭建一个商务沟通的平台。这里我们学习了农业部一些很好的做法,在做的过程中我们感到任重道远、困难多多,要一步一步地走;由于紧扣农民的需求,特别是流通的需求,很受农民的欢迎,局面正在打开。

我们在《新农村商网》上做了三次成功的网上对接会。网上对接会与传统的对接会不同,是用信息化的手段,不是现场的交易会,是网上网下结合的对接会,解决农产品流通难卖的问题。三次对接会统计表明,网上对接会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70%的农产品流通都是跨省交易的,70%以上交易的客户都是新的客户。在网上我们收到很多公众感谢留言。去年西安西瓜卖不出去,在本地才卖到5分钱一斤,市政府动员市民买西瓜,通过我们的网上对接,西瓜7角一斤卖到境外,还卖到香港。他们说通过网上对接以后,我们的西瓜不愁卖不出去了,我们的眼光已经不是买到方圆几十里,而是更远的地方。现在他们种植出欧洲品种的无籽西瓜,可以卖到2元钱一斤。以前不敢种怕卖不出去,有了定单就可以种高附加值的品种。靠网络打通销路,农民就敢种了,这说明农民的智商是非常高的,创造性是很强的。过去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制约了他们。农村的流通问题是一个牛鼻子,抓住了流通,就抓住了主要问题。商务部目前的工作只是一个尝试,还需要发展。我们认为为农民服务现在已经到了公益性公共服务的发展阶段,农业支援城市,工业反哺农业,国家每年3 900亿财政投入投到哪里,要投入到公共信息服务那里去,流通又是重中之重,又是一个很迫切的瓶颈。这是一个很好的样板,在农民里的示范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推进信息化建设篇5

[关键词] 信息化 推进 开发力度 信息化建设

一、前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现在我们正赶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这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驾驭一个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就要利用现代技术: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等为企业保驾护航,因此,要在企业中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深度。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关键:首先要依托现有条件,拓宽计算机应用的开发范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层计算机人员培训,更新基层管理人员的理念,其次,依靠网络技术,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MIS系统建设和信息共享,为决策者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再者,提高与外部信息的沟通,强化行业互动,是对企业文化的挑战。

如何推进,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并结合安徽省淮南矿业集团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

二、信息化现状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华东经济发达区腹地,安徽省中北部,横跨淮南和阜阳两市,是国家特大型煤矿。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2年以来,随着集团公司“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发展战略的实施,煤炭产量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客观上对企业信息化提出了新的需求。

2005年以来,先后建成了矿区光环网、622M通信传输环网和矿区万兆计算机网络平台,建成了集团公司数据处理中心。万兆计算机网络已经覆盖全矿区,生产矿井和新井项目部实现了双千兆接入。对外统一出口扩容为4×100兆连接,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均采取不同方式接入到集团公司企业网中,网络平均日在线用户超过2000个,各种服务器近百台。经过连续两年的建设,集团公司初步建立了信息传输无阻塞快速通道,并能够保证今后5~10年的应用扩展;集团级集中数据处理中心将实现各类信息集中传输、处理、存储和利用,为下一步信息集成奠定了硬件基础;逐步实现了集团公司信息网络的统一监管和安全防护,极大地提高了网络系统的快捷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信息化发展方向

信息化建设要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突出支持技术创新,充分体现集团公司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发挥信息系统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按照“国内领先,行业一流”的基本标准,按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以信息化应用开发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矿级网络平台建设,加强信息系统管理,提高队伍素质,继续推进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突破性发展。

1.建设“新三化”矿井

现代化新型矿井的生产模式就是要实现生产技术应用升级和井下少人无人的管理目标。对于现代化矿井,信息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矿井综合自动化控制上,核心技术为集成化的数据管理、通讯和编程组态,即将瓦斯监控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工业视频监控系统与生产煤流系统、矿井抽排系统等融为一体,形成矿井生产控制自动化、综合调度指挥和业务运转网络化,实现地面中央调度控制室对矿井安全和生产过程实时远程监控和调度管理,达到各生产、管理系统用人少、成本低、效率高的目标,提高整体安全生产水平,促进矿井高产高效。

2.支撑技术管理创新

加强煤矿灾害防治技术攻关,必须建立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包括矿山重大危险源鉴别、监控与分析;矿山安全生产领域共性、关键性技术的试验与基础研究,提高灾害事故的控制能力;复杂程度较高的灾害事故技术鉴定与分析验证等。

3.以管理信息化促进管理转型

集团公司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开发了一些适用于局矿两级网络应用的管理子系统。但现有应用系统基本上自成一体,在各业务口独立发挥作用,部门之间信息难以沟通,形成了信息孤岛和壁垒,这是制约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方面。同时,大量的基础管理业务仍处于手工统计汇总阶段,信息的收集利用率不高,失真度较大,管理效率低下。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综合集成管理信息平台和自动化办公平台,实现基础管理信息化、精细化和管理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推进管理转型。

4.管好用好现有的应用系统

目前在网上运行的各种应用系统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集团公司连续两年进入全国信息化建设500强,安全生产监测监管系统获国家信息产业部颁发的国家倍增计划优秀项目奖,并获得国家电子产业发展资金资助;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获省信息化优秀项目。这些系统必须在系统整合的同时,充分加强管理,建立适合各种应用系统操作流程的管理规范和维护制度,落实责任,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进一步统一对信息化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信息化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变化、加快技术进步、有效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信息化工作是“一把手”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关键在一把手。各单位、各级领导要进一步统一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2.强化规划意识

统筹组织,有序进行,整体推进。要充分考虑业务之间的互相衔接和不同阶段的延续性,有计划地实施,重点解决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不能搞一哄而上,不能搞形式主义,避免造成信息孤岛、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规划的集团公司统一的几大管理信息子系统,必须由集团公司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3.重点推进信息化应用开发

网络是基础,应用是目的。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应用。从现在开始,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已进入以应用开发为重点的新的发展阶段。要坚持以需求带应用,以应用促发展,加强煤矿灾害防治技术攻关,提升矿井综合自动化水平,提高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积极推广具有显著安全效益的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工业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抗灾救灾指挥系统、采矿信息化技术(如动态三维电子矿图、瓦斯动态图形监测、矿山压力动态图形监测等)。应增强信息化需求意识,加大推进力度,早日实现集团公司集团级管理信息化。

4.重视信息系统网络管理,确保网络畅通

2005年以来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增强了主干网络功能,提高了网络系统运行安全的保障度。但集团公司信息网络延伸至各矿,各矿网络平台又延伸到采区,各矿井网络平台建设和管理水平又严重参差不齐,无论哪一点出现故障都会影响到整个集团公司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五、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的应用,必将引发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造,管理流程的改造,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去改变的,你不想去改造它,让一个计算机系统去全面适应传统的、手工的操作方式,这样不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太大的变革,充其量只是减少了运作过程的错误、减少了报表统计的工作量,让信息流动加速,而其它的一切如果全无改变的话,信息流动的加速并不会产生实际的使用效果去加速企业整体的运作,这是因为它无法对于手工管理的松散与不系统带来质的飞跃,这种信息化只是一种手工的替代品,无法称之为数字化下的信息系统。

总之,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绝大多数企业为信息化建设做了多方面的准备;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信息化应用环境继续改善;信息化应用给企业带来了积极变化和明显效益,企业对信息化效果的满意度提高,信心、决心增强;企业信息化的预算增加、投入力度加大,下一步重点将转向系统的集成应用、信息共享、数据整合和人员培训。

参考文献

[1]潘明惠:信息化工程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葛乃康:信息工程建设监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推进信息化建设篇6

关键词:现代化油田;网络信息;办公室建设

2012年,长庆油田围绕“实现5000万吨,建设西部大庆”的总体目标,深刻分析了当前油田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油气田的战略发展方向。在油田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化管理转型的过程中,加强、改进、创新办公室工作,适应现代化油田管理需求已成为我们油田办公室系统当前的首要任务。

1 数字化油田建设对办公室工作的需求

近年来,面对“大规模建设、大油田管理”的新形势下,长庆油田大力实施以“四化”为内容的管理模式,促进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深化改革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三低”油气田的规模效益开发。在深入推进数字化油田建设的进程中,带动了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也催生了油田的现代化管理转型。

1.1 现代化油田管理的特点

长庆油田在2012年领导干部会议上,明确了建设现代化油气田的发展方向,深刻阐述了通过实现标准化、模块化、流程化、信息化的运营管理模式,以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核心价值为核心的现代化油气田建设的科学内涵。

在油田全面推广实施“四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现代化油田管理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采油主营业务凸显,核心竞争能力提升;二是劳动组织架构扁平,生产运行更加高效;三是生产数据实时监测,业务流程有序可控;四是干部员工的能力素质、知识结构逐渐综合完备。

1.2 现代化油田管理对办公室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办公室作为企业综合性的行政职能部门,处于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中心枢纽位置,承担着办文、办会、办事的重要责任。在现代化油田建设的新时期,油田企业办公室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办公室工作亟待加强、改进、创新。

2 建设适应现代化油田管理的办公室的具体措施

围绕建设与现代化油田管理相适应的办公室这一总体目标,结合现代化油田管理特点,只有持续加强、改进、创新、发展办公室工作,才能更好的作用于行政管理,服务于油田发展。

2.1 注重以文辅政,在增进参谋服务的层次上下功夫

文字工作是办公室发挥参谋助手有效载体,也是参与行政管理的重要途径。办文工作应围绕总体目标,找准站位谋大局,紧扣发展出思路,提高服务决策水平。

2.1.1 站位要准,要具有指导性

工作报告、领导讲话稿的起草要站在贯彻上级部门精神,研判油田发展形势,把握领导思路意图,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准确定位上,为现代化油田研究制定适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强化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制定安塞油田“十二五”发展规划

2.1.2 谋事要实,要具有操作性

信息工作只有做到真实准确、及时全面,才能切实为领导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和科学参考。对于基层上报的总结、汇报、简报等信息,强化收集汇总、筛选甄别环节,突出有分析、有研判、有建议的信息选编,终于形成服务于领导决策的行政工作内部参考意见。

2.1.3 措施要举,要具有针对性

油田生产区域分散,管理幅度大,要强化办公室工作参政议政的实效性,就必须深入开展基层调研,只有这样才能是使提出的问题有现实依据,提出的对策有可行方案,提出的目标有关键性措施,为领导提供更多有价值、有见地、有分量的决策信息。

2.2 注重真督实办,在增强决策落实的效益上求突破

督查督办是推进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的重要手段,要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从提升工作落实的质量与效益上入手,强化督查督办工作。

2.2.1 在工作模式上应用现代化手段

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需要经过管理层的集体决策和各单位(部门)协同配合才能完成。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充分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一是坚持模块化分解立项,把各项要求任务量化成为为可操作的目标数据,并将具体工作分解到各科室(单位);二是进行流程化管理控制,细分阶段任务,控制时间节点,及时跟踪检查,整体系统推进;三是完善标准化规章制度,修订了办公室督查督办管理办法、管理流程,进一步统一和明确了责任主体和任务要求。

2.2.2 在规范执行上加强体系化建设

围绕我厂各个阶段的重点工作的推进,我们通过推行项目管理模式,编排工作推进大表,重点工作专题督办等方式,不断强化“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为主的督查督办工作网络体系化建设,保证单位重点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推进、有落实。

2.2.3 在落实成效上追求最大化收益

督查督办工作是顺利实现决策目标的必要保证,更是发展和完善决策的有效手段。在督办决策部署、重点工作落实的实践中检验执行效果,及时发现决策与基层实际情况不适用的“硬伤”和操作性、执行性不强的“软肋”,从而完善决策意见;在取得是实效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发展、创新决策意见,达到决策落实成效的最大化。

2.3 注重管理效率,在提升协调服务的能力上添活力

管理效率是指企业在管理中的投入和产出的比列关系。建设现代化油气田核心就是要提升管理效率。办公室作为综合性的行政管理部门,应总揽全局、统筹运转、积极协调,加强沟通,切实提升管理、组织、协调、服务能力,确保整体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

2.4 注重队伍建设,在人员一专多能的培养上见实效

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的保障。目前,在油田企业办公室秘书人员,虽都是从各部门(单位)中的严格选拔的精英骨干,大部分未接受过专业的系统培训,在职业素质方面、知识结构方面、业务技能方面有待提高。在现代化油田的管理模式下,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专业化秘书人才队伍,是提升办公室工作整体水平,服务现代化油田建设的根本保证。

3 借助网络信息手段提升整体工作效能

目前,正值推进现代化油田建设的关键阶段,在标准化、模块化、流程化、信息化的运营管理模式下,办公室应借助网络信息手段,向着整合、优化、智能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整体工作水平、效率、效能。

3.1 建议以油田办公内网为依托的数据信息查询共享平台

将现有的办公、管理、财务、生产、经营、党建等网络信息数据集中处理,设置以个人账户使用、查阅、修改权限,实现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和高度整合。

3.2 建立以OA办公自动化为拓展的工作业务流转平台

对OA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和升级,以电子公文办理流转模式,增设日常工作业务流程,实现多部门、跨区域的网络一体化办公,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强化管理过程控制。

3.3 建立以通讯加密技术为保障的3G视频互交会议系统

推进信息化建设篇7

船舶企业是项目制造型企业。由于轮船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不同船型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特点,船舶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多是复杂多变的,因此要在船舶企业中实施信息化管理有一定的困难。

1.1缺乏一体化,集成度低

我国大部分船舶企业采用的都是分阶段的管理模式,船舶制造过程中所需的材料往往都是分别由不同厂商负责的,缺乏一体化的规划与管理。往往都是企业已经设计好了船舶的大致造型,但是由于设计部门与材料提供商之间无法共享信息,因此无法及时地提供制造船舶所需要的材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造船滞后,要想实现高效造船,就必须尽早实现设计部门、材料零件提供部门以及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使得各系统之间能够及时了解所需,有效地沟通,集设计、建造、管理于一体。

1.2设计技术滞后

由于我国比起西方发达国家信息开放的较晚,因此国内的船舶企业设计技术也较为滞后。虽然有些船舶企业引进了一些比较先进和便利的设计系统,改变了以往的利用图版进行设计的情形,但是由于不同企业的使用程度不同,船舶设计图中所需物量及制造信息没能充分及时反映,所以还是无法构建一个可以共享的数据库,因此也无法及时地更正设计图纸中的错误,也无法将设计图涉及到的材料和信息生成BOM表,给信息化管理增加了难度。

1.3管理力度不够,数据不准

船舶企业由于涉及到的范围广,因此更需要加强管理力度。部分船舶企业在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时,依旧根据的是以往的经验和通过大致的估算,在管理上存在严重的松懈和漏洞。这就导致在船舶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有些材料提供系统虽然按照企业所规定的时间将材料交给生产方,但实际上核实的时候还是存在误差。这就是因为生产管理部门在对负责提供材料的企业进行管理时不够严谨,对各制造部门各工序、分段等系统产能也不精确,不清楚。做不到细致精准度管理,信息化管理就更加困难。生产信息主要通过生产部门开调度会来解决,导致在将生产材料进行汇总和分类时无法做到及时反馈。未能按时做好对生产所需材料、集成信息、基本的设计路线、企业的生产能力基本信息、托盘信息等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就容易使生产过程中具体工作划分不够精准,对实际生产时要做的估算工作造成误差,致使计划和实际不符合,造成拖盘集配前后互相掣肘。因此基础数据对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企业必须加强对基础数据的积累和整理工作的管理监督力度,只有获得精准的数据,在后续的生产过程中才能更加严密谨慎。

1.4造船企业缺乏成本管理系统

任何一个企业在进行项目建设中,都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成本管理。船舶企业更应该做好对成本的把控。但是根据目前我国船舶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大部分企业还是缺乏一个整体的成本管理系统,因为无法在整个造船过程中对所需要的成本计划、成本预测、成本分析、成本核算进行一个准确详细的判断,容易导致在后续的造船活动中出现资金问题。缺少一个完善且实用的成本管理系统,就难以准确地对造船项目中所需要的人力、物资、生产设备等需要花费的成本进行控制,容易导致企业金额的利用效率低。

1.5协同响应速动

目前我国的船舶企业船舶的制造水平在国际地位中正处于不断上升的位置,同时我国的船舶企业也正处于转型期,从集成制造走向敏捷制造。企业地位的不断升高,对造船企业的技术要求也会提高,随着船舶企业造船技术不断向更高层制造技术的深入,船舶的结构设计以及生产技术的规范也会不断地进行创新走向高端,从而给我国的船舶制造过程和制造模式带来大的转变。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挑战,船舶制造模式更加先进,就需要加快船舶企业与不同生产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升协同速动相应能力,打造一个完善的信息化共享平台。

2如何推进船舶企业信息化建设

2.1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虽然我国造船技术处于上升地位,但是在设备技术上还是不如国外技术发达,在船舶配套商有大部分的设备还是引用国外技术,没有属于自己本土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上产设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船舶航企业的发展。因此,要想在国际地位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就急需开发新技术,研究环保、节能的新船型,来更好地帮助我国海运业发展和海洋工程市场的拓展。企业长期从外国购买生产设备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使我国船舶企业利润度一直不高。要想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利润,就应该从本身出发,结合现在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趋势,加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资金投入的多少也影响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和规模。

2.2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

采用合适的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发展,船舶企业要想实现信息化管理,就必须与现代化管理模式相结合。不能单纯地利用计算机作业代替人力劳动,也不能虽然引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却还是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换表不换本。应该借助现代的信息化技术,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对传统管理方式中老旧、不合适、效率低、漏洞多的地方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推进船舶企业管理信息化,必须从根本上对企业进行改革和改造。

2.3强化船舶管理的基础工作

除了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做到大的改变,更需要从小的细节出发,做好船舶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工作,打好基础了才能更好地实行信息化管理。船舶管理信息化是对船舶企业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开发利用,因此做好数据管理是做好基础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得在数据的收纳和整理方面容易出现漏洞,基础工作做的是否完善和全面,直接影响着信息化管理的成败。要做好船舶管理中的基础工作,并不是使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或者软件程序就可以,这些只是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管理中所借助的外界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这些设备全面、准确、高效率地进行数据收纳和信息整理才是信息化管理中最重要的。

2.4管理人员要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

企业的管理人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推进船舶企业信息化管理时,除了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模式,最重要的是船舶企业管理人员要转变和更新管理理念,推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要与新型的管理理念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多学习和借鉴国际中排名前列的船舶企业的管理方法,在引用这些新型管理方式的同时,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多结合我国国情与我国的船舶企业自身的特点,将其吸收和消化。企业管理者转变管理理念,并非是要将传统的管理模式全都摒弃,而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相结合,创造出能符合企业自身最佳的管理方式。管理人员满足现状不愿意改变往往是信息化系统无法改善的一大因素。

2.5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是领导

除了改变管理方式,转变管理理念,要想促使企业从根本上实现信息化管理,领导也是关键。船舶企业涉及的范围广,要实现信息化管理,就要从管理企业的各个方面开始着手。这不是只要投入资金和技术就可以做到的,更需要注意的是企业领导人与管理水平、技术之间的有力结合。企业领导人是关键,作为一个大型企业的决策人员,首先需要加强自身学习,了解在企业中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做到高度重视。接下来就要直接决策,从上至下地推行信息化管理,进而开始组织实施。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船舶企业肯定要对一些现有的组织进行变化,重新分配权利,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会和企业中存在的习惯势力产生碰撞,再加上推行信息化建设需要对企业的资金流通重新规划,这些变动都是需要经过企业领导人进行决策的,如果缺少了领导人的支持与认可,肯定很难实施。因此,企业领导在推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6船舶企业要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从战略性的意义出发,企业更应该打好自身的技术基础。在我国的船舶企业中,新型的信息化人才是非常缺少的。因此船舶企业应该多吸纳社会中有着优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大胆地起用他们,让他们结合船舶企业的现状,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建设信息化管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企业内部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尤其是精通船舶管理的员工,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员工的理念,进而有效推进船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人才要能适应船舶企业的需求,一方面需要信息化技术,另一方面需要在企业中沉淀几年,了解造船基本流程,才能设计出满足企业需要的信息化系统,才能将市场上先进的系统消化后在企业中推广。

3结语

要使我国船舶企业能够在国际地位中更加强盛,就必须要多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推进船舶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要从根本上出发,首先要找准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进行改正,然后结合企业的现状,对船舶企业进行改革。企业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注重从基础工作出发来具体实施管理理念,接下来要多引进新型的技术性人才,让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更好地实施,从而有效推进我国船舶工作的发展。

推进信息化建设篇8

关键词:时势 会计信息化 建设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会计信息化能够保障法规制度、会计准则和内控标准实施,有助于改进监管方式,优化人才结构,拓展理论研究,具有基础作用和服务效能。新形势下,全方位的推进会计改革与发展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会计体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时势。

一、会计信息化建设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

全球化时代的特征就是全球的趋同化,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全球产业格局下主导着行业和市场。为了使我国会计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让我国制定的规则得到国际认可,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是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第一,我们充分研究国际会计信息化标准,以便快速与国际接轨。选拔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方面的人才,把我国当前的情况与会计信息化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完善当前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第二,提高中国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国际影响力,通过自主创新来赢得国际市场。第三,树立中国特色会计信息化品牌,用中国的影响力来辐射世界。

我国要制定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从制度化、规范化的角度来逐步实施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信息化。政府积极规划,宏观指导,各个单位主动配合,社会广泛响应。全社会要形成上下合理共同促成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我国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出台了会计工作一系列规范,明确了政府、企事业单位在会计管理和应用中的责任义务,成为会计信息化的雏形。随着本世纪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会计电算化等不断得到更新,在各方面的资源整合中,会计工作成为了整合资源管理的技术行为,原有的会计电算化内涵得到了发展和丰富。在经营管理和市场活动中,会计信息化的需求也更为明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计信息化会在改革中向更全面、更集中、更智能方向发展。

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只有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才能更好的实现职能。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健全管理体系是新形势下会计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

二、加快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转型

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业务系统相融合,有助于促使企事业单位等市场主体的内部信息系统整合升级。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准则制度、内部控制、财务报告等的整体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更方便于企事业单位财务系统的内部管理。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主要就是在企事业单位中下功夫。企事业单位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会计电算化一路走来,逐渐迈向会计信息化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加快从会计电算化到信息化的转型,使会计工作与企业管理相融合。可见,会计信息化在企事业单位等市场主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企事业单位中的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会计信息化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在大中小型企业中,会计信息化的程度也有很大差异。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工作普及度不高,尤其在财务报告中,信息利用率偏低,很难实现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为了使会计信息统一化、标准化,实现会计部门信息资源共享,要打造统一的会计信息平台,促进信息监管和共享,社会利用信息平台方便查找数据,搭建会计信息平台能够提高数据信息的精确度,防止数据多头。会计信息化建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实际经验表明,如果没有建立起会计信息共享平台,就会出现会计报表产生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虚假信息。所以,搭建一个统一的信息报送平台能够减轻企事业单位负担,预防作假,还能起到一定的数据监督作用,使财务工作简单便捷,而且保证信息资源可靠可用。

会计信息化服务产业与搭建会计信息化平台同步。会计信息化是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系统。会计信息化相关服务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够为有关单位提供软硬件产品、技术和咨询服务。会计信息化的前提是大量的工具软件作为技术支撑,呼吁开放、透明的会计信息化环境就要设计出标准的现代化财务信息软件,相关软件的开发和研制又能够为会计信息化提供质量上的保障。纵观30年来的会计信息化发展史,会计软件厂商、咨询机构和会计信息服务商等市场主体分别起着重要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服务产业相对弱小,尤其是在技术领域,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还有很大欠缺。要提高国际竞争力还需要在长期中摸索我国特色,立足优质服务,打出信息服务品牌。在会计信息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中互通有无。开展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是我国会计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必经之路,我们要积极参与财务报告国际信息化标准制定,与国际的项目分类标准趋同。

三、在政策、技术等多领域建设会计信息化系统

会计信息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在财政方面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既要求相关政策先行,又要求技术等级得到国际认可。在社会范围内,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政府统筹规划,目光长远,循序渐进。

(一)推进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进入新常态

首先,尽快形成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和制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必然需要一套新的制度来进行约束和规范化。制定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关系,从而更好的指导和规范广大基层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其次,建立部门间协调推进机制,用机制来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科学化、常态化。在各个部门成立会计信息化办公室,专门负责会计信息化工作,各个办公室之间通过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化交流平台推动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再次,将会计管理工作与信息化对接。整合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系统、在职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系统等,将这些原本分开的内容进行归并、集成和浓缩。最后,做好会计监督信息化工作。会计监督信息化是在会计监督工作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会计监督水平。在方式和手段上实现会计监督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来提高监管手段,利用网络多方位、多角度的提高监管范围,形成立体式监管系统。尤其需要建立日常的、动态的监管机制,把监管工作放在日常管理中,而不是事后补救。

(二)督促企事业单位按照国际标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吸引高端技术研发人才加大对自主产品的创新性研发。各级政府投入资金建设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基地,鼓励人才对会计信息化问题做专门的技术攻破。确保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服务质量,无论是软件产品还是技术服务都按照国家统一规范来执行,着力于软件的更新换代,跟进国际市场,根据企事业单位等市场主体的实际需要做现代化的信息更新。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到参与国际交流,聘请国际会计信息化领域专家对我国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快速学习领先技术并按照实际需要搞好自主研发,进一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胡仁昱,汪慧甜.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财政监管的必要性分析[J].财政监督. 2012(29)

[2]罗红.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 2011(21)

[3]周元元,庄明来,汪元华.ERP系统实施、制度环境与会计信息质量――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N].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1(03)

[4]周阳.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 2011(03)

上一篇: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范文 下一篇: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