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范文

时间:2023-02-27 23:35:31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范文第1篇

构建符合首都特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研制了北京市小学生、初中生、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作为全市推进的指导性文件;形成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体系,突出描述性评价语言运用;构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体系,特别重视发挥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的作用;呈现学生本人、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相关社会机构人员参与的多主体评价体系,学生本人是主要的行为记录者和评价者;探索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分别研发初中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小学生评价手册,供北京市所有中小学生使用。

市、区(县)、校级层面的主要推进举措

1.市级层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进举措

基本形成了市、区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指挥协调,市、区县两级教育科研部门专业支撑,学校领导和教师全面组织实施和管理、全体学生和家长参与的组织管理机制;组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市培训,区县教委、信息管理人员、学校领导、教务人员、德育主任、教学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代表、任课教师代表等参加培训;分别研制了小学生、初中生、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手册,加强对实践的专业引领和支持;构建评先表彰激励机制,实施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评选,挖掘区县、学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新举措,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采用调研指导、专题研究、经验交流等方式,积累经验、把握现状、发现问题,实现稳步推进。

2.区(县)级层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进举措

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组织机构保障体系,部分区县教委要求学校提出制度管理和保障具体实施意见,如顺义区采用区、校、班三级管理体制共同推进;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监控指导机制,部分区县教委将评价纳入到教育督导,每三年对全区此项工作进行督导,如通州区建立“理念认同与过程支撑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分层负责与信息沟通相结合”的监控机制、“重点指导与典型示范相结合”的基地校辐射引领机制、“搭建平台与整合组织相结合”经验共享机制等;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专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或者专题研究方式重点探索,以点带面,如房山区开展学业评价专题、评语词频分析等研究,公布系列研究专题由学校选择并纳入区“十二五”课题申报规划。

3.学校层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进举措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领导,多数学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干部、教学干部为副组长,各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监控调整。

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如班主任、任课教师学习领会评价的核心思想,明确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人员、评价时间等系列问题;家长知道应该评价什么,提高家长思想认识,理解和支持评价工作;学生学习和理解评价内容及其要求,掌握评价方法和技巧。

开展富有特色的以校为本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如北京育才学校探索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班级管理层面借助导师制、班主任牵头协调等推进策略。

将评价内容与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班级建设、校外教育等相结合,将评价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如大兴第二小学将感恩、合作、诚信、责任、包容、快乐作为评价内容并分年级实施。

开展丰富活动为评价搭建平台,把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精心设计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环保活动、读书活动等大型活动,为评价积累了更多真实资料信息,提高了评价的实效性和真实性,如大兴第二小学通过举办科技节评选“科技小明星”,读书节评选“读书小状元”,体育节评选“最佳投篮手”“运动健将”等。

对评价中的难点和重点做系统研究,如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的“小学生作业评价”,研究形成了作业总量监控体系、评价方法和方式有了“微创新”,对作业内容进行改革,初步建立学校作业评价监控体系;北京市赵登禹学校的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研究,增加了教师学科诊断评语、期末总结及素质评价的自评和他评、不同阶段的学习成绩表等内容;通州三中探索了综合素质评价服务班级自主管理研究,细化“六大维度”并使电子平台成为班级管理的有效工具。

推进成效

第一,引导各级教育管理者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评价观,带动学校管理、教育模式、学生活动等一系列改革,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家长的教育合力明显增强。

第二,构建了具有首都特点的、较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电子平台、组织领导管理模式等),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可行提供根本保障。

第三,率先建立了“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形成了《北京市普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翔实、客观的定量和定性依据。

第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并不断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行为表现,不断地获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信息,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促进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第五,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发展。教师逐步转变评价意识,学会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们认识到“我们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简单的结论或与他人比较,而是通过评价来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形成并完善自身的素养,使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并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总之,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要不断修订、完善北京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评价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使其能够及时、恰当地反映北京市教育发展趋势;深化、提升理念和认识,让教师辩证地看待教育教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不断加深理论认识和探讨实践推进模式,培养教师掌握评价方法和技能;总结和推广实践中的典型经验。■ 执笔人邢利红杜文平 ■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范文第2篇

会议指出,2013年全市教育工作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教育指数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采取一系列针对性、前瞻性、创新性举措,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美丽100校园行动计划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创造新经验,创新提出统一建设、统一筹资、统一还款的“三统一”建设模式,有效破解了校安工程资金筹措困难、审批程序繁、推进速度慢等关键问题,工程开工率和竣工率均为全省第一。通过深入开展质量提升大讨论活动,研究制定《教育改革20条》及高中招生和质量评价两个配套文件,在落实省定各项试点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全方位改革。学前教育儿童毛入园(班)率达92.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各项指标居全省前列;普通高中规模质量稳步提高,高中毛入学率达83.4%,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制定了职教园区建设方案,明确了园区规划选址和用地规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对外交流工作呈现出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会议强调,全市教育系统要全面贯彻落实玉溪市委四届二次全会、市“两会”和全省教育工作会精神,突出落实现行政策和创新改革举措两个重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重点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出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20条政策措施,不断深化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办学体制和教育评价机制4个方面的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加强学校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继续保持美丽100校园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强劲势头,确保完成建设任务;全面启动职教园区建设,抓紧推进规划审定、招商引校和土地收储、平整等前期准备工作;全面推进教育城域网、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明显改善。三是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完成国家、省第一期学前教育项目建设,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幼儿入园(班)率达93%以上;制定《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确保华宁、峨山实现初步均衡,红塔区实现基本均衡;出台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方案,稳步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改革,进一步规范高中招生管理工作,实施高中捆绑发展、协同发展,整体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加快全市职教资源整合力度,抓好骨干专业建设,建构“职前与职后沟通、中职与高职贯通、产业与教学结合、学校与行业联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四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打造市级名师工作室,组织编写《澄江化石地》《抚仙湖》《聂耳》3本地方教材,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继续深入开展“中国梦”“玉溪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日行一善”道德实践活动,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五是统筹学区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学区建设为抓手,缩小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发展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发展。六是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反“”和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党组织作为活动重点,高标准推进实践活动,以务实的作风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重庆大学与绿春县共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本刊讯(通讯员 卢玉华) 近日,重庆大学研究生院与绿春县教育局签订了《“重庆大学绿春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书》。重庆大学将选派专家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对绿春县的村镇建设、教育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对口支持。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范文第3篇

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三中全会的重大部署,也是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实践,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晶。一年多来,党中央把改进作风放在突出位置,在全党开展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一届政府把转变职能作为开门办的第一件大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央坚持改作风、转职能,实质上都是在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为教育改革开启了新的窗口期,各级教育部门一定要深刻理解中央精神、自觉遵循中央要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切实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在2013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取得积极成效基础上,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第2季”活动。

通知要求,各地要深化综合改革,从源头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深化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革,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采取多种方式推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集团化办学和提高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要落实义务教育入学改革要求,重点规范大城市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秩序。积极探索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切实减轻因入学竞争给学生带来的过重课业负担。要着力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切实扭转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

通知指出,各地要加大治理力度,坚决纠正不规范办学行为。要充分发挥教育治理体系效能,进一步加大力度治理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不规范办学行为。要将减负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考核,县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校减负工作的考评,学校要将贯彻减负要求情况与教师的日常考核、评优评先挂钩。要设立举报和曝光平台,畅通问题反映渠道。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处罚细则,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减负工作不力、存在违规行为的地区、学校和个人进行查处和曝光。教育部将对全国各地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进行监测排名,把各地减负工作开展情况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等挂钩。

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2014年4月至6月间,从省、地(市)、县(区)、学校等不同层面,组织开展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自查督查工作。教育部将对部分省份进行督查巡视,结果将向省级人民政府反馈,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按照《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制定和完善本地挂牌督导的措施和办法,将学校减负工作情况纳入责任督学区日常督导范围。责任督学每学期要联系学校减负情况的督导报告。

通知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减负万里行・第2季”活动作为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落实相关责任,细化工作措施,确保 “减负万里行・第2季”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努力通过“减负万里行・第2季”活动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健全减负工作治理体系,提高减负工作治理能力。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范文第4篇

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制度

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完成有关考试招生改革的总体方案,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七大改革举措

此轮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制度。这是义务教育体现公益性、公平性的法定要求,要多措并举,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多种实现形式,包括小学初中对口直升;合理划分学区,学生在学区内直接进入初中;有条件的地区新建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等等,综合有效治理一些大城市择校过热问题。

二是推进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适应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引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实行注册入学。

三是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四是建立健全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制度。

五是改革统一高考,建立普通本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六是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选拔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主要举措包括:探索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分类考试。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重点考查专业素养和创新潜质;对职业型专业硕士研究生重点考查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扩大培养单位和导师团队的招生自。建立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录取制度,使选拔更加重视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创新潜质。

七是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的机会。重点举措包括:拓宽社会成员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渠道。为各行各业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业绩的在职人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建立多种学习成果转换认定制度。

高考制度改革

在社会高度关注的高考改革方面,方案提出对考试评价制度和招生录取制度进行系统设计,推进综合改革,目标是建立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考试招生制度。

在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方面,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并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课程,充分发展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二是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在改革招生录取制度方面,重点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二是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

根据这些改革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将有利于消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减轻学生应试压力,扭转“考什么学什么”、分分计较等应试教育倾向,促进千百万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各类高校科学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为确保高考改革的公平公正,方案提出改革高校招生计划管理,国家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地区采取支持性政策,扩大实施“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加快缩小区域差距。对基础教育薄弱的农村、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采取倾斜性政策,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完善配套政策。清理并严格规范各类加分政策。建立个人、学校考试评价诚信档案体系,加大对诚信失范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全面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

改革组织实施

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组织实施方面,方案提出要加强宏观指导。国家层面主要有三项任务:一是制定总体方案。二是针对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考等不同教育领域的改革任务,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出台配套政策。三是指导和推动改革试点。

在时间把握上,2014年上半年,国家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

方案要求,各省(区、市)要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总体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落实国家总体方案和相关实施意见,最迟2014年年底前出台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要按照积极稳妥、统筹兼顾、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充分考虑现有改革基础,充分考虑相关实施主体对改革的实现能力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加强具体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审慎操作,做好试点工作,逐步推开。

方案提出,高考等重大改革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要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一定时间公布,目前在校高中生不受影响,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确保改革过程平稳有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范文第5篇

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是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重要战略部署,体现了国家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要求省级政府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自主确定教育发展的省级规划目标和工作重点,负责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具体包括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城乡教育的发展、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统筹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与教师队伍建设等。这也是制定《办法》评价内容的主要依据。

教育督导是《教育法》规定的教育基本制度之一。实践证明,教育督导在保障“两基”历史任务完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重大教育政策项目落实、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督促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科学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督导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依法治教的重要环节,是保障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办法》的出台,是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推进管办评分离,督促政府切实履行教育职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手段与路径。总体来看,《办法》有三个主要亮点。

一、对督导结果的运用作出明确规定

按照《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提出的“认真开展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建立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机制,严格落实问责制度,引导地方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要求,《办法》第十四条指出,评价结果作为对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履行教育职责不到位、整改不力、出现特重大教育安全事故、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将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采取适当形式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并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对比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提出的“评估结果作为评价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教育行政工作业绩的重要参考”,我们可以发现,《办法》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参考”到“依据”,使结果运用趋于“刚性化”,显示了国务院切实推进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决心。当然,要使《办法》执行性更强,还需要就评价结果的使用出台细则、把评价结果的使用情况进一步细化,增强评价结果使用的操作性和严肃性。

二、体现了逐步推进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思路

《办法》第二章明确了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各项内容,是一个系统、完整的评价内容体系,为省级人民政府全面正确履行教育职责提供了正面清单。但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政府履职工作呈现出复杂性、困难性的特点,《办法》充分考虑了这方面因素,明确“评价工作每年开展一次”,“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当年重点任务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年度评价工作重点、实施细则”,这样可以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估工作进行整体安排,针对人民群众反映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回应,既突出评估工作重点,又可以避免全方位的评价导致省级政府疲于应付,反而取得不了好效果的局面。

三、重视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作用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 教学质量; 制度化;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20-001

教学管理是高校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推进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有良好的立足面,也有良好的基本条件。因此,高校推进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是内在需求,也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是一个过程,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如何更好地强化“生本”理念、标准化体系等的有效践行与落实。本文立足于对高校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设建议。

1.高校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

1.1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抓好教学质量建设,是深化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的教育环境、教学体制之下,高校推进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一是基于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内部需求,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推进教学理念创新,扎实教学模式调整,为高校教学改革发展夯实基础;二是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下,抓教学建设、夯教学主体,明确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落实教学职责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质量管理中,以制度的形式更有助于教学工作在量与质、规范性等方面的建设。因此,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并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夯实了坚定的基础。

1.2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有助于形成质量保障体系,契合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新要求

优质的教学是高校教育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之下,高校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有助于形成质量保障体系,是迎合高校教育发展新要求的集中体现。教学质量的衡量是一个系统工作,而制度化建设的推进,实现了教学质量标准、人才培养定位、教学实现策略的进一步细化,并以制度的形式进行归化,无疑是为教学质量形成了完善的保障体系。与此同时,高校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为教学管理开创了新的局面,无论是教师教学的激励,还是教学环境的优化与调整,都为人才培养构建了质量保障体系,是新时期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力保障。

2.高校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的路径

2.1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与引导

教学工作是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的重点,也是强化教学管理的工作面。高校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依托制度化建设,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与引导,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推进教学的改革发展。首先,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要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督,无论是教学的组织开展,还是教学的综合评价,都要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做到公平、公正,确保教学工作有序、保质开展;其次,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是教学规范化建设的过程,强化对教学的规范引导,是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的重要出发点。在经费资助保障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支撑教学,以及政策制度规范教学等领域,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

2.2以学生为本,强化教学质量制度建设的人性化

践行“生本”理念,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应强化“生本”理念的践行,在教学质量的监控中,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和关心学生,充分确保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之中,得到良好的教育。(1)以学生为主体的建设为出发点,应成为教学质量制度建设的落脚点,促使学生在教育中全面成长,确保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展,在师生互促、共前进的教学形态下,构建高效而富有意义的教学,更能体现教学质量制度化的人性体现;(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在文化教学、素质培养等方面,实现更加全方位的监控,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3以“标准”为导向,强化制度化建设下的全程监控

教学质量标准构建是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内容。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应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特点、特色,制定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例如在教学实践、课堂评价等方面,进行明确的标准化量化,更有助于对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与此同时,教务处是教学质量管理的“总站点”,应在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强化教务处的决策权和管理权,确保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中,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责任明确,为教学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应充分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夯实建设基础、创造建设环境,切实做到:(1)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与引导;(2)以学生为本,强化教学质量制度建设的人性化;(3)以“标准”为导向,强化制度化建设下的全程监控。

参考文献:

[1]韩延明.探析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路径――“以人为本”的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0(03)

[2]李建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路径探析[J]财政监督,2009(08)

[3]张根连.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探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3(20)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范文第7篇

记者:龙山县是部级贫困县,但教育投入近年来增长幅度很大,教育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请谈谈你们的具体做法。

田富荣:你要我解答的,是“龙山人凭什么”的问题。龙山县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总人口57万,以土家族为主,中小学生76181人,在园幼儿15068人。发展教育是我们最重要的主题,一路走来,备尝艰辛,实非易事。

我想强调的是,龙山县委县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就说教育投入,2012年县本级预算安排教育资金19673万元,比2011年预算增加3468万元,增长21.8%,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要实现这样的增长幅度,没有县委县政府的倾力支持是无法想象的。

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是县委县政府关心支持教育的又一重要举措。教育要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县里建立了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联系制度,定期开展整治行动,加大了学校安全管理力度。建立了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全县所有中小学都成立了家长协会,家长协会参与学校管理,支持学校工作,监督学校行为,评价学校和教师。中小学普遍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定期进行法制教育讲座。同时发挥关协作用,关爱留守儿童,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2006年开始,县里建立了《县级领导和县直各部门联校支教制度》,县领导及县直部门负责人下乡检查工作时,都要到联系学校去看看,了解学校情况,听取师生意见,给予学校物资、资金支持,帮助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全县51位县级领导、56个单位,对口联系51所中小学,开展联校支教活动,已成为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的重要工作。自2006年开展联校支教活动以来,县级领导及县直部门深入学校现场办公达580多场次,为学校解决问题260多个,筹集资金达700余万元。我县还建立了乡镇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强化乡镇政府责任,将乡镇教育工作纳入了对乡镇主要领导的考核内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就读保障体系,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积极开展“爱心改变命运”等捐资助学活动,每年救助贫困高中生1200多人,救助贫困大学生400多人,近五年救助资金累计达4500万元。

记者:我们了解到,龙山县作为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县,许多做法走在了全省前列。请谈谈你们采取了哪些改革举措。

田富荣:没有改革,就没有教育的发展。改革是为教育增添活力。在偏远的湘西山区,我们的眼光不能被大山所阻挡,我们的视域不能受局限,囿于一隅,只能让人成为井底之蛙。改革是一个大题目,改什么,怎么改,确实颇费思量。近年来,县里投入巨额资金,完成了合格学校建设。“庙”建好了,该是“和尚”念好“经”的时候了。我们采取了一些改革举措,其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大力实施“微型课题”研究,加大“科研兴教”力度。我们立足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全县中小学大力开展了“微型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树立“教学即教研,问题即课题”的意识,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中“研”、“研”中“教”。“微型课题”很受教师欢迎。全县所有专任教师都参与了“微型课题”研究,其中县级立项226个,校级1513个,12项课题获省、州奖励。2011年末,通过评比认定,按照《龙山县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规定,发放奖金近6万元,对35项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和优秀“微型课题”予以表彰奖励。全县教师以“微型课题”研究为载体,兴起了“科研兴教”的热潮。

二是大力开展“四个一”活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教育就是要让每一名学生获得最佳发展、全面发展。为此,我县从小处着手,纵深推进素质教育。2011年,我们印发了《龙山县中小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四个一”活动实施方案》,决定以“一副好口才、一手好书法、一门好才艺、一项好运动”的“四个一”活动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副好口才”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掌握语言表达、朗读、演讲等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做到敢说、能说、会说。“一手好书法”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姿势和书写习惯,掌握书写方法,能够书写规范漂亮的汉字。“一门好才艺”就是通过才艺培养,学生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爱好并擅长一门音乐、美术才艺。“一项好运动”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让所有学生至少能够掌握一项体育项目运动技能。现在,全县有朗诵、书法、美术、篮球等各类兴趣小组300多个,所有中小学生至少参加了一个兴趣小组。校园变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

三是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促进教学质量均衡稳步提高。结合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我们修订了《龙山县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建立了教学质量抽查制度,将抽查结果作为学校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城区和农村学校基础不一、各级各类学校指标不一的实际情况,我们设立了质量优胜奖和质量进步奖,实行纵横双向比较,做到只要有进步,同样有奖励,使各类学校的质量意识明显增强,提升质量的积极性更高。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范文第8篇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和我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浙教基〔2002〕156号),积极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与考试制度,现就*年我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应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中小学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二、推进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的改革

1.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和招生中,要考虑学生的整体发展,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录取标准除考试成绩外,可参考其它结果,各地要积极探索对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发展的综合评价方法。继续实行并完善重点普通高中招收保送生和部分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以及职业高中直升等制度和办法。鼓励各地进行特长测试加分和对在发明创造、科学研究及其它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免试进入高中阶段学校学习的改革试验。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和基本普及,逐步扩大高中学校的招生自,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2.考试的组织方式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决定。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两考合一进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分开考试。为了确保考试的质量,升学考试以及两考合一的考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毕业考试由学校组织。

3.升学考试的科目设置要求全省统一。*年的升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政治、体育和自然科学实验操作考查。原则上各科的满分值为: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00分(含听力测试20分)、自然科学150分、社会·政治80分、体育30分、实验操作考查10分。两考合一的考试科目及满分值为: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20分(含听力测试25分)、自然科学200分、社会·政治100分、体育30分、实验操作考查10分。语文是否测试听力,英语是否增设口试,以及是否增加"特长项目测试"或音乐、美术与劳技测试等内容,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4.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命题应体现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应注意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与地区文化和教育发展相适应,坚持考试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导向;应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法,使学生能够用多种方式将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

5.社会·政治学科的考试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各科考试允许使用计算器。

6.改进命题技术。目前特别要重视控制试卷难度,难度系数要求控制在0.7以上。要适当减少题量,增加主观题的权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要克服试题"能力技能化"的倾向。试题要灵活开放,积极探索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考查,试题的编制,不出繁、偏、怪题。

三、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1.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考试,对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它还关系到广大学生和家庭、学校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各地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认真研究这项改革所涉及的各个环节。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年本地区工作方案,并在政策、管理、人员和经费上予以保障,确保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考试说明"规定考试的目标和性质、各学科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方式、试卷结构等,它"对考试起着法定文件的约束作用"。制定考试说明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工作,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印发〈2001年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管理和试卷评价报告〉的通知》(教基司函〔2002〕42号)指出:"为了保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建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考试说明''''编制权限的管理。原则上考试说明应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委托教研部门组织研究编制并向社会公布。各地对于考试改革的设想、举措,应当上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经批准后统一编入考试说明,作为考试的依据"。为加强考试管理,保证考试说明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我厅委托省教研室根据修订后的省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和各学科指导纲要编制《*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经审定后颁布。要求各地尽早研究确定*年考试改革的设想和举措,并于2002年10月底前报我厅基教处。个别市级考试组织单位要求获得编制考试说明的资格,应报我厅审核批准。

3.严格对命(审)题、施考和阅卷等工作的管理。要继续开展对各命题单位负责人及学科命(审)题组长的培训。各地要尽快建立命题人员资格认定制度,实施对所有命(审)题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确保命题质量。加强对阅卷人员的培训、阅卷复查和登分统计等方面的工作,落实对作文三人独立阅卷的要求,加强对主观题,特别是开放性试题阅卷的复查。省教研室承担对命(审)题、阅卷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服务等任务。要严肃考风、考纪,切实做好考试各环节的安全保密工作。预防和严肃查处各种泄密、舞弊行为。充分保障学生安全,坚决杜绝考试过程中学生伤害事故。

4.建立和完善试卷质量与考试管理的评价制度。考试组织单位和命题单位要及时对考试管理、试卷及其使用效果等进行自我评价和工作总结,组织专家和教研员进行试卷分析,认真撰写评价报告。我厅将组织专家对各地试卷质量、使用效果及考试管理进行分析评价,评价报告。

5.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要坚决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落到实处。不得违反规定提前结束课程,毕业考试不早于5月10日,升学考试安排在6月中旬;不得乱编滥印或滥订各种形式的考试说明和复习资料;不得搞各种名目的模拟考试;禁止进行区域性的统测、统考、会考。要加大对不良行为的整治力度。要严格考试收费的管理。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范文第9篇

一、抓提升,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通过新建、空闲校舍改建和小区配套建园、学校建附属园、农村办大园等,推进幼儿园建设,新建37所幼儿园,扩建13所幼儿园,新增园位一万余个,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深入推进品牌幼儿园连锁发展,建立了16家学前教育集团,连锁办园89所。加强常规管理,开展“一日活动常规”指导和督检,开展幼儿园评估定级工作,推进“精致化”管理试点,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开展骨干园长高端培训和骨干幼儿教师专项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素质。

二是,高水平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启动百所学校提升工程,从薄弱学校入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做一所成一所”的原则,软硬件兼顾,利用三年时间,完成300所学校改造,缩小校际间差距,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3年以初中学校为主,对97所学校进行提升,完成50所学校食堂建设、86所学校维修建设、42所学校塑胶操场铺设。同时对校长和教学副校长、教学主任等进行培训,建立教学常规管理“百校行”视导,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改善明显。

三是,优质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进一步完善建设标准,完成6所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学校开展特色创建,东北育才学校、市第31中学和市第20中学成为首批省特色普通高中实验校。推进集团化发展,明确管理体制,规范运行机制,构建教师培训体系,市第27中学、同泽高中、市第九中等试点趋于成熟,办学效果凸显。深入开展精细管理,抓实教学过程,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有效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四是,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国家试验区建设,出台了《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创新教师培训和引进方式,实行外聘企业高级技师到学校兼职和专业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培训。积极推进辽中县职教中心和市服装艺术学校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推进合作办学,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与德资宝马集团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人才培训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11块金牌,居全省首位。

五是,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发展。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制度建设,蓬勃开展各类终身学习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百余次,培训人员达10余万人次,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六是,积极推进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组织168项产学研需求项目进行对接,通过高校专家学者服务活动月,对我市210个项目实施了710人次服务,解决技术问题470余个,带动上半年产学研合作480项。

七是,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出台《关于加强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的意见》,开展了教育教学质量检查评估,评选出20余所“双星级”学校,并进行了表彰。组织专家,对学校2011年度资产和财务情况进行审计,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

二、推改革,教育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

一是,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了教育体制改革调度、推进工作机制,指导各区县科学制定和完善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推进改革项目稳步推进。组成14个检查组,深入区县和学校,对改革进展情况进行检查。13项省市改革项目均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是,狠抓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课程改革,通过召开教学改革现场会、出台推进教学改革的新政策,推广学校主动课改的成功经验,涌现出了一批教学改革典型。推进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把社会评价引入学校整体办学质量评价之中,委托第三方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出台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科学监测学生学业质量和发展状况。

三是,创新队伍建设新举措。改革培训策略,按照“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开展11项近百个培训项目,培训教师8.6万人,培训效果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启动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掀起了教师全员岗位技能比赛的热潮,营造出了关注技能的工作氛围。改革运行方式,推行公开竞标、购买服务,出台了《市本级校长教师培训项目管理规定》,明确培训的组织领导、立项审核、资金拨付和绩效评估等,优化培训项目,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完善教师招聘制度,扩大农村地区、紧缺学科教师及面向高校招聘的比例,面向社会和高校招聘教师900余人,缓解了结构性缺编问题,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创新师德建设新举措,以先进典型引导教师、树立社会形成,挖掘18名先进教师典型,进行集中事迹宣讲和宣传。

四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加强学科德育建设,开展了百所德育特色校巡展、微笑行动、中华经典诵读等德育教育主题活动,并将德育常规工作与国学教育、与行为养成教育、与学校特色创建、与校园文化建设、与日常教学工作、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紧密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道德素养。通过培训教师、举行竞赛、召开经验推介会等方式,小乐器进课堂深入推进。成功举办中小学生新年音乐会,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抽检公示活动,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有效落实。参加省级以上赛事15队次,获部级前三名25项次。

三、强管理,教育运行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深入推进教育强区县创建。按照评估细则,组织相关处室,两次对铁西、和平、和浑南新区创建工作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四区完成了创建任务,并通过了省创建教育强区县评估验收,成为全省第一批教育强区县。同时,对四个郊区县开展的创建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督导,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

二是,深入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行政。积极制定我市的教育法规制度,出台了职业教育条例、义务教育条例,以及学前教育管理办法等规章近10部,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加强贯彻实施,严格按照法律规章促进教育发展,全面开展依法行政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教育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加大依法行政业务培训,推进依法行政基本建设。

三是,建立教育系统绩效考评新机制。在组织实施好市政府各项绩效考评任务的基础上,建立了机关处室和直属单位绩效考评工作制度,对机关各处室的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进程考评。同时,还开展了对区县教育局基建、安全和办实事等工作进行考核,形成了以考核促工作的新管理机制。

四是,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督查。建立了推动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的督导检查制度,加大对重大项目和重要决策部署的督查力度,完善联合督导检查制度和督导责任区制度。做好对区县政府教育绩效考评工作,开展了教育投入、控辍保学、学校素质教育等专项督导评估,促进了各地重视教育和发展教育。

四、促和谐,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狠抓办学行为的规范。借助省里的强势推进,通过工作部署大会、出台具体办法、开展专项督查和通报违规行为等,形成了全市齐抓共管的高压态势,不规范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全市统一实行阳光分班,分班过程家长代表参与,新闻媒体现场监督,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海波市长做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二是,加强教育行风建设。以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为重点,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对287个群众举报地点进行了排查,取缔黑补课班23个。积极办理群众投诉意见,提高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上级转办件的办理效率。注册了民声微博办理群众投诉、咨询299件,各类教育信息715条,群众满意度明显上升。

三是,狠抓学校安全工作。加大安全教育和宣传力度,推出大型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系列节目,开展全市性安全演练、统一安全教育,建立了预防性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开展各类安全检查2621次,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及时整改。全市没发生一起重大学生安全事故,学生意外死亡率下降50%。启动校车安全工程,完善校车运营许可审批流程,全面落实实名制乘车、教师跟车和收车验车等制度,推进标准化校车建设。

四是,全面做好扶困助学工作。扎实做好从小学至大学的各项学生资助工作,实施中职学生资助新政策,大幅提升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受助人数,促进全市学生资助工作水平的提高。一年来,全市共减免各类学费、发放各项奖助学金及学生补助资金共计2.2亿元,受益学生总数达50万人次。

五是,积极做好教育动态宣传。进一步加强教育新闻宣传,围绕教育工作,做好教育宣传规划,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全面准确宣传我市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重要举措,及时给家长和社会提供准确的教育动态和信息。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范文第10篇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和我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浙教基〔20*〕156号),积极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与考试制度,现就20*年我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应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中小学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二、推进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的改革

1.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和招生中,要考虑学生的整体发展,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录取标准除考试成绩外,可参考其它结果,各地要积极探索对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发展的综合评价方法。继续实行并完善重点普通高中招收保送生和部分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以及职业高中直升等制度和办法。鼓励各地进行特长测试加分和对在发明创造、科学研究及其它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免试进入高中阶段学校学习的改革试验。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和基本普及,逐步扩大高中学校的招生自,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2.考试的组织方式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决定。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两考合一进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分开考试。为了确保考试的质量,升学考试以及两考合一的考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毕业考试由学校组织。

3.升学考试的科目设置要求全省统一。20*年的升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政治、体育和自然科学实验操作考查。原则上各科的满分值为: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00分(含听力测试20分)、自然科学150分、社会·政治80分、体育30分、实验操作考查10分。两考合一的考试科目及满分值为: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20分(含听力测试25分)、自然科学200分、社会·政治100分、体育30分、实验操作考查10分。语文是否测试听力,英语是否增设口试,以及是否增加"特长项目测试"或音乐、美术与劳技测试等内容,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4.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命题应体现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应注意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与地区文化和教育发展相适应,坚持考试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导向;应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法,使学生能够用多种方式将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

5.社会·政治学科的考试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各科考试允许使用计算器。

6.改进命题技术。目前特别要重视控制试卷难度,难度系数要求控制在0.7以上。要适当减少题量,增加主观题的权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要克服试题"能力技能化"的倾向。试题要灵活开放,积极探索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考查,试题的编制,不出繁、偏、怪题。

三、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1.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考试,对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它还关系到广大学生和家庭、学校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各地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认真研究这项改革所涉及的各个环节。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20*年本地区工作方案,并在政策、管理、人员和经费上予以保障,确保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考试说明"规定考试的目标和性质、各学科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方式、试卷结构等,它"对考试起着法定文件的约束作用"。制定考试说明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工作,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印发〈2001年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管理和试卷评价报告〉的通知》(教基司函〔20*〕42号)指出:"为了保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建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考试说明''''编制权限的管理。原则上考试说明应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委托教研部门组织研究编制并向社会公布。各地对于考试改革的设想、举措,应当上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经批准后统一编入考试说明,作为考试的依据"。为加强考试管理,保证考试说明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我厅委托省教研室根据修订后的省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和各学科指导纲要编制《20*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经审定后颁布。要求各地尽早研究确定20*年考试改革的设想和举措,并于20*年10月底前报我厅基教处。个别市级考试组织单位要求获得编制考试说明的资格,应报我厅审核批准。

3.严格对命(审)题、施考和阅卷等工作的管理。要继续开展对各命题单位负责人及学科命(审)题组长的培训。各地要尽快建立命题人员资格认定制度,实施对所有命(审)题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确保命题质量。加强对阅卷人员的培训、阅卷复查和登分统计等方面的工作,落实对作文三人独立阅卷的要求,加强对主观题,特别是开放性试题阅卷的复查。省教研室承担对命(审)题、阅卷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服务等任务。要严肃考风、考纪,切实做好考试各环节的安全保密工作。预防和严肃查处各种泄密、舞弊行为。充分保障学生安全,坚决杜绝考试过程中学生伤害事故。

4.建立和完善试卷质量与考试管理的评价制度。考试组织单位和命题单位要及时对考试管理、试卷及其使用效果等进行自我评价和工作总结,组织专家和教研员进行试卷分析,认真撰写评价报告。我厅将组织专家对各地试卷质量、使用效果及考试管理进行分析评价,评价报告。

5.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要坚决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落到实处。不得违反规定提前结束课程,毕业考试不早于5月10日,升学考试安排在6月中旬;不得乱编滥印或滥订各种形式的考试说明和复习资料;不得搞各种名目的模拟考试;禁止进行区域性的统测、统考、会考。要加大对不良行为的整治力度。要严格考试收费的管理。

各地在贯彻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我厅基教处。

上一篇:消费者教育工作举措范文 下一篇:教务专干工作举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