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14 16:43:29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篇1

一、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依托,以“梨树现代农业综合体”为载体,着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推动科技创新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引擎。一是打造玉米种植“梨树模式”。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在梨树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研究,创建了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技术,形成了“有特色、可复制”的玉米耕作方式,今年3月2日,《农民日报》整版刊发了《非“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梨树模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二是打造“梨树现代农业综合体”。借助中国农业大学技术优势,整合农发、发改、土地、水利等涉农资金2.4亿元,集中打造了包括“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22公里精品环线”、“10万亩多功能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1000亩农业专家试验基地在内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为开展农业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打造“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充分利用“数字梨树”升级改造的有利契机,在中国农大梨树实验站建立“智慧农业”指挥中心,通过数字手段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智能监控、智能预警、智能分析和在线指导,构建可追溯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四是打造“梨树黑土地论坛”国际品牌。连续两年举办“梨树黑土地论坛”,邀请国内外院士专家及世界农业精英开展高端论坛,共商现代农业发展大计。通过发展泛论坛产业,争取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资金4125万元,英国牛顿基金会250万英镑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基金也将大部分落户梨树。9月10日至11日,应“博鳌亚洲论坛”邀请,梨树县参加了以“未来农业――安全引领”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农业(博鳌)论坛,梨树县委书记陈志涛作了主旨发言。“梨树黑土地论坛”正昂首走向世界。

二、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依托,以农村“五改”为载体,着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认真落实市委“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部署,创建美丽幸福家园。一是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强化活动引领,结合“德兴梨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力推进“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建设。全县投入资金2000万元,大力开展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重点村部、休闲广场及周边环境建设水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二是着力打造特色精品环线。强化内涵挖掘,投资5200万元,建设现代农业、绿色产业、生态宜居、文化精品等四条环线,重修“柳条边”、重铸“工匠魂”,建造农耕博物馆、传承农耕古文明,推动全县“美丽乡村”遍地开花。三是积极推进农村“五改”试点工程。采取农民出资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等措施,积极推进以蔡家镇蔡家村、马家村为试点的“五改”和“阳光沐浴进农家”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生态环境极大改善、百姓尽享都市生活品质。

三、以“部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依托,以“三个平台”建设为载体,着力推动农村金融改革

着重构建“三个平台”,提升金融服务功能。一是建立县域云征信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全面采集农户信息,整合利用各行业信息,推动“数据孤岛”与“云征信”中心无缝对接,通过对农户耕地、住房、收入等38项基础信息的综合评价,确定农户贷款额度,为农民贷款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以蔡家镇为试点的农户基本信息采集和信用评定工作全面完成。二是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让农村土地、林地、大型农机具等都能依法进行抵押、登记和交易,推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互融互通,为农民开展物权融资提供了坚强保障。三是建立完善的涉农保险平台。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保障,县政府与四平人保财险、县物权融资公司共同开发“政企保”组合产品,这样出现贷偿先由保险公司代还,消除了银行的后顾之忧,解决了农民必须等土地流转后才能偿还银行贷款问题,收到了农民得实惠、金融得发展、政府得民心“一举三得”的社会效果。

四、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着力推动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引导种植业向青贮玉米、饲草料、杂粮杂豆方向调整。今年,调减玉米播种面积20万亩,增加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面积,围绕发展特色种植业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加快发展园艺特产业。扩大园艺特产业发展规模,园艺特产播种面积达到48万亩,大力发展棚膜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围绕拓宽致富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全力抓好畜牧业生产。引导养殖合作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篇2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农业机械化是就是把农业置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生物技术科学化,劳动手段机械化,生产经营管理社会化,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标志。搞不搞机械化,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强抗灾能力,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粮食生产低而不稳,农业徘徊不前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农牧业机械化工作,对改变农牧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牧业后劲尤为重要。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

4.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二、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2.有利于防灾减灾,把因灾害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3.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5.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因此,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面向新世纪,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调整战略,优化结构,充分发挥农机化的重要作用。实践反复证明:农业机械化在整个农牧业生产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稳固。为此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就要转变增长方式,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今后在提高农业机械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农业机械质量。稳步提高利用率和作业质量。首先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调动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的积极性,减少小型低性能农业机械的重复购置。小型农机具只是起到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从对农机的要求看,第一,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第二,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第三,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农机化节本增效的基本属性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使人们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高性能农机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能有效实现农业技术的高性能,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农机,今后将有越来越广阔的用武之地。因此我国未来的农机机型的发展方向应以大型机械为主,兼顾小型机械的发展。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篇3

【关键词】农业发展 方式转变 农业现代化建设 进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农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已是集现代物质装备、科学技术、服务体系的完善与良好生态环境于一体的高效农业发展形态。新时期,还应继续依照中央与省委省政府中关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为主,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现代化建设基本要求来看,需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今,我国工业化已处于中后期发展阶段,而城镇化发展迅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三者相融合,相支持,但农业化却拖后腿,因此,要实现“四化”发展,关键还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关键还在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使其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1]。

(二)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来看,大量农村人口及壮劳动力大规模涌入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只剩下妇、幼、残、弱无劳动力或低劳动力人群,而面对大面积空留出来的土地,即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这些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更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使用,可在农业发展方面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进而实现增产增收。可见,只有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成本攀升,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农业生产规模小,比较效益低,农民就业难度大,农民收入持续下滑,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较差,面源污染问题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居环境条件差等现状,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对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型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现有农业生态模式下要保证不欠新账,将过去的农业经济发展中签下的生态环境历史账还请,保证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二者的协调统一。那么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1)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种植技术的发展,农药、化肥、地膜等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的农产品工具得到极大应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新时期,还应减少化肥、农药、地膜等的使用,鼓励、推广使用缓释肥、有机肥,扩增绿肥农产品种植面积,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此外,使用后的地膜要正确处理,建构美丽新农村,全力以赴打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2)做好水利设施、耕地、水域滩涂、草原等的保护力度,并严格按照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与耕地保护制度办事,实现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不断发展生态农业,做好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3)强化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来,做好农村地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包括沼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水利循环使用设施建设)等。

(二)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关键还在于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增强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扶持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面较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尽量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产品附加值。并加快绿色农副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步伐,树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境外促销,让特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增强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出口率[2]。

(三)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建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等问题,还应在加大农村地区有特色的农产品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主导农产品,成立特色农产品品牌,建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做好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工作。若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允许,还可种植药材、花卉,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商人到农村地区办厂,包括药材生产与加工基地,花卉加工基地、水果、粮食等加工基地等,并从国内外引进先进的保鲜、加工、储藏技术,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结合起来,用以留住劳动力,增加就业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此外,还应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将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起来,种植黑麦草等,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建构农牧结合、粮饲兼顾的新型农业结构。另外,还应强化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凸显农业的休闲价值、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加大观光旅游项目建设力度,通过刺激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民家庭经营等新模式,为农民节约更多成本,享受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另外,还应加大农村地区网络信息建设,在农村地区推行和实施电子商务营销,带动物流业的发展,通过电子商务营销方式的实施,实现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加大农作物电子商务示范点建设等,将农业产业的发展与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增强农业产业链附加值。

(四)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

要推动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就应抛弃过去的靠牛拉土、靠手播种的农作物种植方式,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农作物的现代化机械种植,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小麦)等的播种、收获环节的机械化建设,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以及农机后续维护保养工作,提升农民素质,还应教会农民善于利用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需求进行农产品种植。例如:2009年的大蒜种植热潮等,通过市场流通链条来推动农村地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

要激发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动力,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自觉参与者与真正受益者。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重点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以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建设为重点,管好农村集体资产,利用好农村各种资源,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从而更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总之,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关键还在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需要国家政策的指导,全员积极参与,坚持正确导向,加大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建设,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掌握市场需求特点,强化农村加工生产、加工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农业科技进步,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实现农业方式的转变,方可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黄莉新.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J].群众,2010(1):7-9.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篇4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a

(一)总体思路。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化改革创新、科技驱动、资源整合和政策支持,推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打造发展先进、创新活跃、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样板,形成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极,示范引领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一半以上的示范区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初步形成一批区域代表性强、类型多样、路径清晰的建设模式。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面落实,耕地质量大幅提升,现代科技广泛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平均达到80%左右,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平均超过60%。农业用水总量有效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农业废弃物(农膜、秸秆、畜禽粪便)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引领和带动各地现代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二、改善生产条件,率先实现基础设施完备化

(三)集中连片建设主导产业核心片区。以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核心村镇为基础,健全统一规划、部门协调、程序规范的建设管理体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发挥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落实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措施,整村整乡整建制推进核心片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示范区以核心片区为载体,积极探索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粮食产能建设有机结合,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稳定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产稳产、生态安全的现代粮食生产基地。鼓励运用以奖代补、以补促建等措施,支持村集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核心片区项目建设任务,完善建后管护机制。

(四)分类打造特色产业园(基地)。坚持市场导向、规模合理、效益优先,结合“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统筹布局各类特色产业示范园(基地),有序推进高水平、网格化、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示范园(基地)建设,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以点带面、错位发展。支持示范区按照程序和标准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广泛开展园艺作物、热作标准园创建活动,以及园艺作物“三品提升”(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和品牌创建)行动。

(五)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坚持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与区域土地消纳能力、资源承载能力相匹配,调整优化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布局,开展养殖标准化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鼓励优先利用未利用地发展养殖业。率先应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养殖设备,建立科学、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管理机制。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配套建设畜禽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探索规模养殖用电按农业生产电价执行的具体实施办法。

三、强化科技支撑,率先实现技术应用集成化

(六)因地制宜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探索现代耕作技术与全程机械化融合的生产模式,支持示范区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促进粮食主产区的示范区率先实现小麦、水稻、玉米等主粮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其他农产品优势区的示范区在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上率先突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向示范区倾斜,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探索推广以信息化手段促进跨区作业、订单作业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优先在示范区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项目。

(七)率先普及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探索农业科研机构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集成熟化科技成果的有效途径,建立并完善“一个主导产业、一位首席专家、一个示范基地、一套技术模式、一支服务团队”的农技推广机制,促进现代科技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创新拓展科技服务领域,建立新品种推荐、育秧供苗等综合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农业灾害预警防控与统防统治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使用产地质量证明,建立产地准出机制。有条件的示范区要率先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融合发展,推动物联网等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生产管理智能化平台和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四、激发发展活力,率先实现生产经营集约化

(八)构建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新格局。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农民采取互换、入股、托管、并地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流转市场和县乡村服务网络,鼓励支持承包土地经营权更多地通过公开市场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探索建立自愿组合、集中连片流转土地机制。支持国有农场参与农村土地流转。鼓励示范区率先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为众多分散经营农户提供统一服务,以社会化服务带动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对落实政策好、激励措施实、推进成效显著的示范区,在组织申报相关项目、试点政策时给予适量加分或优先推荐奖励。

(九)倾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新增农业生产性补贴的支持重点,放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机库棚、仓储等设施的用地扶持政策。引导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联合与合作,探索鼓励科技特派员、大中专毕业生、基层农技人员领办或创办农民合作社的政策措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覆盖到所有示范区,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力度,培训对象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

(十)全方位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健全农业公益经费保障和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试行政府购买公益。创新搭建以公益为基础的综合平台,吸引农资配送、农机作业、工厂化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配方肥统配统施、设施维修等经营性、半经营有序集聚,促进公益与市场化服务优势互补、成龙配套,为各类主体提供保姆式、菜单式、超市式等多种形式系列化服务。探索制定重点行业、主要品种生产的具体规范和合同样本,健全服务标准和流程。

(十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支持示范区依托高产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聚,建设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完善鲜活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各地发展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直销直供等现代流通新业态;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区创建区域特色品牌,发展电商及连锁配送,探索创新服务农业生产营销的新方式。支持相关领域、相近环节、上下游产业间的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融合发展,通过“接二连三”、“隔二连三”,创新联动经营、协作服务的合作机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组合型、群体化发展。

五、保护资源环境,率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十二)实行农业资源挂牌保护。在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渔则渔,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优化,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率先在示范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挂牌保护机制。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支持示范区构建耕地保护信息平台,建立公开公示机制。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促进免耕播种、深松整地、科学除草等技术广泛应用。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示范工程在示范区实施力度,优先在适宜示范区开展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

(十三)推进农业环境长效治理。探索构建适应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技术体系,加快改变大水、大肥、大药的技术模式,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建立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档案,探索农药可追溯体系。健全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产地环境例行监测制度,鼓励开展高标准农膜推广和残膜回收利用示范,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新机制。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区探索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新途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重点在示范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逐步实现示范区全覆盖,不断提高水肥一体化等农艺技术在示范区的应用水平。

(十四)发展高产高效生态友好型农业。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衡量标准,净化产地环境,因地制宜建设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基地。有条件的示范区应积极开展粮食作物改种饲料作物、粮草轮作、发展草牧业等试点,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循环模式,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立体养殖,积极推进稻鱼共生、林下放养等生态农业模式。

六、加大投入力度,率先实现支持保护系统化

(十五)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强化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在资金来源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管理权限不变、检查验收标准不变的前提下,打破行业界限、部门分割,以示范区为平台,以规划为依据,以核心片区建设为切入点,按照功能配套要求,统筹衔接各类项目实施的资金计划和进度安排,建立健全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财政资金有序投放的整体效能和使用效率。中央财政对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大、现代农业发展成效好的示范区继续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并逐步扩大奖补范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相关涉农资金结合现有渠道对符合条件的示范区给予倾斜支持。

(十六)创新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广以农业机械设备、水域滩涂养殖权、承包土地收益权、农业保险保单、订单仓单等为标的的新型抵(质)押担保方式,建立各类农业资产价值评估机制和流通变现渠道。把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信用评定范围,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等正向激励措施。创新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区建立农业金融风险补偿基金,组建政府出资为主、涉农服务为重点的融资性担保机构。选择有条件的示范区开展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本试点,优先建立农业信贷担保机构。

(十七)完善农业保险服务。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提高粮食作物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探索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生猪目标价格保险和蔬菜价格指数保险,以及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鼓励保险机构开设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及适应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的险种。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区对设施农业、农机具、渔业养殖、制种、林果等保险保费予以补贴。

七、强化辐射带动,示范引领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十八)推动“产村城”协调发展。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规划应纳入本地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引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相融。大力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明,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实现产村相融,一体发展。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区将农业生产作为城乡发展的生态本底,探索建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生产的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

(十九)强化联合与协作。鼓励示范区与其它区域建立农业区域合作机制,采取共建基地、合作营销等方式,先发带动后发。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专题研讨会等形式总结推广建设经验。鼓励示范区积极参与农业国际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设备、优良品种、科学管理模式,开展优势农产品出口品牌和出口基地建设,开拓出口市场。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篇5

关键词: 农村 党组织建设 城镇化 农业化

【分类号】:D267.2

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出的奋斗目标。作为农村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在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加强其自身建设,切实肩负起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这一重要历史使命,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去推进落实,这是新时期我们党赋予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神圣使命。

第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发展思路,强调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切实肩负起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重任。

第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

第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引擎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在实践要中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形势,通过大力培养和发展政治素质好、懂经济、会管理的党员和骨干分子,从而团结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二、在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进程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还面临着许多新形势和新要求。

第一,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新的历史环境和任务,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具有适应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执政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只有提高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的能力,才能增强自身的领导力、战斗力,将党和国家关于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观念、新思想、现代意识灌输给村民,用先进的科技发展农业、用先进的观念武装农民,最终才能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一目标。

第二,在做好服务群众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要有更加融洽、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农村党组织在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只有提升其自身在农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影响力,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才能更加有效地引导和服务农民群众。

第三,在推动党内民主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也需要政治发展的支持,特别是需要民主发展的支持。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需要进一步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有效推进农村基层人民民主的发展。

第四,在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中面临的新形式和新要求。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要使农民实现观念转变,我们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应率先实现自身观念的更新,引导农民党员带头实现观念的转变,从而带动农民群众在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破除传统观念,接受新理念、新思维、新模式,跟上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三、在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就要适应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适应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求,努力在转变农村党组织服务理念上有新的更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适应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就要破除一切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陈旧观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走城乡一体化道路。一要树立以政治建设为根本的理念。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通过抓好自身政治建设,使其成为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二要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始终坚持从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和工作大局出发,把工作着眼点放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放在经济发展上,为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三要树立以社会建设为保障的理念。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统筹抓好社会各项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紧紧依靠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

第二,适应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努力在提升农村党组织服务能力上有新的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强弱,决定了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成效。要通过加强班子、干部、党员队伍建设,增强组织管理、引领发展、带头致富和服务发展能力,推动农村党组织创新发展。一要强化组织管理能力,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二要强化引领发展能力,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三要强化带头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第三,适应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努力在健全农村党组织服务体制上有新的保障。要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就要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内容,不断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机制,增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一要关心农村基层干部,探索建立激励保障机制。二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探索建立帮扶关爱机制。三要满足群众利益需求,探索建立为民服务机制。第四,适应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努力在改善农村党组织服务功能上有新的变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篇6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程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工业化、城镇化不发展,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反过来,农业现代化若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或者忽视农业现代化,就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陷入停滞,造成“三化”都难以为继。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农业的支撑保障任务日益艰巨。随着城市人口增多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农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食物和原料。我国农村人口庞大,在现代化过程中还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包括农民转移就业、增收及农民市民化问题,从而为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创造条件。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基于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国际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我国国情的科学把握,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十一五”期间,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使农业基础地位得到有力巩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持续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我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5年,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总体判断,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巩固和不断完善,极大地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中央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日益完善。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大量农民转移进城,为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也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空间。因此,必须科学把握“三化”统筹推进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力度,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带动作用,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的辐射作用,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把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总体思路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强化政策、科技、装备、基础设施等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使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阶段性明显进展。为此,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在城乡统筹中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借助工业化、城镇化的力量推进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小型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作为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积极推进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确保总量平衡和品种结构平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促进资源高效永续利用。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依靠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用先进技术装备农业,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培育优质、高产、安全的农作物新品种和健康、专用的动物新品种,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效益。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活力。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统筹推进,正确处理和调整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力争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农业支持保护、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等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突破。

坚持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中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保障国内供给和产业安全,提升我国农业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建议》对“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任务和政策措施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强化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重点,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按照成片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突出农田水利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在全国范围内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最

严格保护;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积极稳妥地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建立和完善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机制,调动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幅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迅速发展,农机化加速推进,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但200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只有51%,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为49%,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化技术集成配套,特别是抓好种业这个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农业机械这个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抓好重大适用技术推广,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

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是主体也是关键。当前,农业劳动力结构正面临大的调整和新的变化。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进城务工,农业劳动者队伍老化、后继乏人问题日益凸显,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显得尤为重要。要大力推进人才强农战略,强化农民职业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同时,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发展种养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大力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种养,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水平,加快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大投入力度,研发、推广先进适用设施农业技术,支持企业和农户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效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使农产品生产成为可控过程、可追溯过程、可量化过程;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培育一批国内外公认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建设。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要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大草原保护与建设力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强化水生生态修复和建设;大力推进农业节本增效,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节油的农业技术;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抓好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篇7

一、  现代农业的内涵

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一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物流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现代农业的基础是科技化,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一时品种的优良化,二是装备的现代化。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既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纵观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虽然各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都无意例外的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

二、  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农业机械化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日益明显。

(一)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

首先,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化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水平,推动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

其次,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农业机械投入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

第三,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国际上通常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为现代农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改变农业的自然属性和弱质特征,极大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

(二)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既能增加农作物产量,还可以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省人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节本增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促进农民想非农产业的转移,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同时,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农机户经济效益明显增加,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饿主要载体

节本增效关键在科技,重点是实现机械化。如果科技进步跟不上,机械化水平提不高,仅靠增加物质投入,只能造成成本增加、收益递减。按照新经济增长的理论观点,科技应用可以走出农业投入报酬递减的困境,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投入增长向效益增长转变,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长期高校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机械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桥梁和纽带,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良、精量播种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是由农业机械来实现的。农业生产中的抗旱排涝、抢收抢种、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农业机械化在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靠农机。

(四)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工具。农业机械化促进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推动了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农业机械化促进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乡村道路建设和河道疏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村容整洁;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五)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化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农业机械化有力的促进了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农工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机械等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性社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  我国农机发展现状

2006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26亿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728.3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7.6万台,比2005年增长20%;联合收割机保有量55.6万台,同比增长17%;水稻插秧机保有量11.2万台,同比增长40%,。高性能、大功率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保持高速增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全国机械化各地、播种和收获总面积尽20亿亩,作业水平分别为52.1%、32.4%、25.2%,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有效的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播机收水平超过了80%,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栽种和收获水平为10%和40%,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58%和5%。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达到3500万个,全年农机化服务经营收入2829亿元。

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这许多突出的 问题,在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机装备水平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处于初、中级阶段,农机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仅为38%。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是三多三少:即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机作业单一的大田机具多,设施和园艺机械少。二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我国农机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普遍存在质量和性能不可靠问题。农机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步伐不快。三是农机服务领域不宽,许多农机服务项目局限于田间作业,组织化程度比较低,不能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四是农机化投入资金少,融资信贷能力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低,政府扶持力度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五、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农业机械化是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应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以节本增效为中心,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线,因地制宜,示范引导,重点推进,打造农机作业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服务品牌,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如今,我国农机化事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今后国家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大力推进农机化。

(一)加强政策和法规建设,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政策法规建设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根本。为了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要求,应通过农业机械化立法,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特别是在促进措施上,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扶持,充分调动农民及各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度,强化农机安全监督工作

农业机械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发展新技术、新机具单靠农户自己购买是行不通的,农机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三补贴”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一项产业促进政策。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三)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推进科技进步

技术创新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的需求。通过制定积极的引导政策,探索有效的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机化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努力解决农业生产中急需的农机化关键技术和装备。力争在水稻栽植、玉米收获、经济作物机械化、牧草生产机械化等一些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基本解决农机化技术薄弱环节,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各地要积极争取加大保护性耕作的投入,加强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扩大技术示范区的实施规模,探索行之有效的推广新方法。

(四)加快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障

农机服务产业化是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扶持农民购买和共同使用农业机械。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职能的要求,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机科研、教育和农机生产厂家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

(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立高素质农机化人才队伍

充分利用和农机系统现有的培训资源,开展好农民工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采取多种措施,分期分批对农工机手、农业机械专业户和基层农业机械管理人员开展农业机械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暗中市场化、专业化的思路培养农机专业人员,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农机技术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篇8

1.1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确保稳定的资金投入

农业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产业,需要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建立健全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指示精神,落实有关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以及各项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鼓励政策和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和做好“三农”工作;同时,将水利工程项目、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重点向规模化示范区倾斜,重点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相匹配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管理设施;此外,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财政投入农业的比重,还要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农业的机制,并落实好土地出让资金投入农业。

1.2严格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建设与管护,坚决制止粮田抛荒,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形成一批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田块,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要求,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优先在土地流转入股、农田布局合理、粮田集中连片的区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规模化经营的粮田沟渠路配套、土地平整肥沃、农田林网成方,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此外,要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1.3加强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加强农民培训,造就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职业农民队伍是现代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还要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4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植保服务组织,推进粮食规模经营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积极鼓励和引导粮田规模经营户、种粮能手、农机大户、粮食经纪人等加强生产联合,开展合作经营,组建以从事粮食生产为主的各类粮油、农机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入股,加快发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实行规模经营的粮田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并大力培育和支持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农户参与规模化粮食生产。

1.5构建与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因此,要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重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构建起以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体,市、县、乡三级支撑的特色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体系,以项目推广、综合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入股、开发等方式,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发挥其主导带动作用。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活动,切实加大农业科技开发、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的服务力度,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的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要积极同省内外科研力量紧密合作,建立各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农业科研、教育的有机结合,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要积极推进区镇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劳动力提供技术服务等。

2小结

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要促进吴江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农民和农技人员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上一篇:农村现代化的含义范文 下一篇: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