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20 11:10:03

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

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篇1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法是近年来全国高校采用的适合本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方法。中医药院校本身具有专业独特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而应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大学英语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培养中医药院校各医学专业学生的翻译技能,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播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一、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进行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进行翻译教学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需要。专门用途英语是与特定行业相关的英语教学,它不仅包含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更具有明显的专业内涵,是语言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因此,在具有专业特色的中医药院校,英语翻译教学不能局限在英语专业学生中。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分配在各个医学专业,他们具有较高水平的医学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英语翻译技能,有助于培养同时具有高水平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有助于将中医药文化更准确更广泛的传播。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满足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强调职业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依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任务,创设真实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可理解性输入和输出、协作学习、主动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意义建构、提高翻译能力的教学模式。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的特点和遵循的教学原则包含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以协作互动为方式以及以学习情境为前提。在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设计不同内容和层次的任务,创设较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积极与同学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任务,从而获得较强的实际翻译能力。

三、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初探

英国语言学家JaneWillis将任务型教学分为三个步骤:任务准备(pre-task)、任务环(task-cycle)和语言聚焦(languagefocus)。任务准备步骤由教师根据每节课的主题和学生的特点介绍并引入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任务环即任务实施步骤(task-planning-report),学生讨论和分析后制定执行任务的方法和技巧,执行并完成任务后向全班同学汇报。语言聚焦包括分析(analysis)和练习(practice)。学生对任务中的语言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扩展练习进而巩固所执行任务。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任务型翻译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实际的翻译能力。任务可以围绕对中医药名称、中医药产品说明书、文献、会议报告、病历、实验报告、论文摘要和中医药文化知识等的英语翻译来进行。现以中医药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教学为例,对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1)任务准备。将学生按人数分为小组,让他们课前搜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中医药产品说明书。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翻译理论和技巧,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去选择判断使用何种翻译理论及技巧。

(2)任务实施。学生汇报搜集到的中医药产品说明书,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翻译所需要的理论和技巧,制定计划。每个学生都有相应任务,对中医药产品的性状、功效、禁忌等进行翻译、讨论翻译各个部分所需注意的语言点和语法知识,并记录所遇到的语言难点。完成说明书各部分翻译后,在全班各组进行汇报,其他组可以指出翻译得精确或者不足的地方。这阶段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合作互助的精神。

(3)语言聚焦。教师对学生的翻译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出相应的翻译理论及技巧,对语言点(医学术语、结构词和翻译结构等)进行讲解,并对学生记录的难点进行解惑。同时将翻译练习扩展到对中医药名称、病历等的翻译任务。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知识和技能。

四、结语

教育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已经开始注重专门用途英语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与本校学科特点紧密结合,进行任务型翻译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富有成效,有利于培养实践型的高水平双语复合型人才,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参考文献:

[1]袁智敏.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任务设计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12).

[2]张健.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ESP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3,(54).

[3]曹曦颖.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理论基础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5).

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毕业论文 翻译

一、 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有关英语专业建设的规范中提到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要求学生具备:“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重点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其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 翻译方向教学的特点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一种技巧、一种艺术,是一种专业的交流工具。(仲伟合,穆雷)不同于一般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实践教学。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过程,因此翻译方向的教学非常重视实践环节。开设的课程紧密围绕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各领域的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摸索、体会翻译这个复杂的语言转换过程。翻译的技巧要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得以掌握。

2.培养双语运用能力。英语翻译涉及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应用与转换,不同于普通英语专业主要注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翻译方向兼顾培养学生中英双语的运用能力。翻译的艺术只有在具备熟练运用双语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展现。

3.关注跨文化交际意识。翻译是一个跨越不同文化,连接不同文明的交流工具,这就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从文字中感受文化差异,并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

三、 传统翻译类学术论文的普遍问题

从选题上来看,根据多位学者的调查统计,相较于文学或文化领域,英语专业的学生真正选择翻译理论研究方向的相对较少(张春芳,2009),这是因为翻译方向的参考资料相对来说专业度高,抽象难懂,有的研究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这些都使学生望而却步。从形式上来看,英语专业传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用全英文进行撰写。这对于翻译这一强调双语运用能力的领域来说无异于“瘸腿跑”。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毕业环节中更多的重视了英文表达能力,却忽略了汉语表达能力的锻炼。从效果上来看,目前本科生的论文普遍存在论文东拼西凑,质量不佳,甚至在答辩时还不清楚基本概念,也讲不清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的现象。这就是因为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没有将理论与自己所经历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此对于理论的理解也只停留在了表面文字上。基于以上传统毕业论文形式与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培养目标间出现的落差,对于传统毕业论文进行改革让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 论文改革方式

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论文写作更是语言的一次综合性的训练,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翻译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论文环节更应该将训练重点放在实践上,并且兼顾中英双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切实贯彻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的“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一要求。设计出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的毕业综合训练模式。

参考MTI(英语专业硕士)的毕业环节设计,学生可以采取参与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的方式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从未有过译本的中外原文本进行翻译。出于对于学生双语能力训练的考虑,原则上要求学生选择与翻译译文相反的语言进行实践报告的撰写。如:

进行汉译英原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汉语的翻译实践,并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汉语实践报告;或英译汉原文字数不少于3500英文单词的翻译实践,并写出不少于2000英文单词的实践报告。

所有翻译活动不拘泥于第四年完成,可累计完成。

基本步骤为:

1.学生自主联系客户或寻找符合要求的题材确定翻译内容。通过此环节可以让学生直接与翻译市场接轨,了解行业需求,建立翻译职业服务意识。

2.根据工作量组队或独自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翻译任务。在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中,学生是教学和实践的主体,在此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其分工合作意识,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借助各种翻译辅助工具进行翻译,起到监督、启示、引导的作用。

3.组织校审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译文。经过多轮校审学生要严格按照委托方的要求提交译文。

4.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完成翻译任务之后要对所经过的整个翻译环节进行系统的回顾,找出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分类总结。不同于学术类传统论文,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实践作品出发,用自己的实践成果作为素材完成报告。这可以使学生更加细致地思考和整理翻译流程中的具体环节,用审视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翻译作品。

5.根据所学相关翻译理论知识与技巧对案例进行细致分析。注重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可以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6.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学生通过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思考,提出自己对特定问题的观点,以及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应对策略,真正做的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论文评价方式为:

翻译实践报告从选题、工作量、结构、案例分析、语言和译文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翻译部分评分可以参照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评分标准,从忠实度和通顺度两方面对学生的翻译作品进行评价。

五、 总结

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和翻译方向的教学特点,提出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毕业论文改革的方式,即学生参与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的形式,译文语言和实践报告语言兼顾中英双语。使学生在参与完整翻译环节后,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反思,充分运用其所学翻译理论技巧、训练双语表达能力、案例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贾军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改革方案探索[J].宜宾学院学报.2013.

[3]李淑敏,闵悦.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初探[J].大家.2011.

[4]穆雷,邹兵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参考模板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

[5]许勉君.由选题和理论框架谈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改革[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

[6]张春芳.近五年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调查与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

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篇3

【关键词】非文学翻译;翻译教学

随着经济建设与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增大。然而在此背景下,英语专业却由昔日的金牌专业演变为进入的黄牌专业。总体上看,很多理工类院校都是在宏观层面对培养方式进行了探索,如通过复合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或通过双学位培养,或通过给英语专业学生增开理工科选修课等方式来培养复合人才。而从微观上来看,结合学校自身定位对英语专业传统各课程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一定的改革的研究仍不够深入,

传统的翻译教材大多侧重文学文体的翻译,而非文学翻译即应用型文体翻译所占比例很小,但是在实际翻译活动中,只有少量内容是文学翻译,而且学生毕业之后翻译的大部分材料是实用文体材料。

非文学翻译,也被称为应用或实用翻译,包括文学及纯理论文本以外的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等的方方面面。随着对外经济合作交流的不断发展,对英语应用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英语专业如何冲破边缘化的趋势,结合学校自身定位对英语专业传统各课程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一定的改革,培养出大量合格的英语应用翻译人才成为英语翻译教学,乃至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加大非文学翻译教学的力度,可以改变英语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应用能力差的现状,以此推动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比如 “外宣翻译”课程教学,主要加强学生在政治文献,政府报告,领导讲话,旅游景点,中式菜单,广告及公示语应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能力提高,以及注重学生译德的教育问题。再如,“新闻翻译”教学,让学生通过了解英语新闻与汉语新闻的不同写作体例,分析英汉新闻翻译和汉英新闻编译的不同侧重点,掌握对于新闻导语、新闻标题及主体的翻译和编译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对翻译的忠实性进行重新解读,理解不同意识形态对于新闻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编译的原则。通过这两门课,学生对于基本的翻译理论有了新的解读,不再拘泥于所谓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反而可以站在较高的视角宏观地查看整个翻译过程和翻译的影响因子。

通过普通翻译课程,讲授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 使学生基本上掌握一般的翻译原则、方法和技巧,并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有一定的比较和心得。在此基础上, 开设应用翻译课程,讲授各种不同应用问题的翻译。教师可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兴趣,讲授各种非文学的翻译文体时注意详略得当。如对于外宣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广告翻译、新闻翻译和旅游翻译等这些学生毕业后涉足的可能性较大的应用文体翻译,可以结合相关专业课如商务英语、国际贸易课程、机电英语、新闻报刊选读、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双管齐下,同时利用每学期的实训课程尽量多安排些相关的翻译实践活动。而对于法律翻译、政论翻译等学生涉足可能较少的应用文体则可以概要介绍该文体的文体特征以及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同时可以安排适当的当的时间讲授部分文学翻译的理论及翻译策略,这样既让学生对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不同文体特征及翻译理论、翻译策略有所比较,有所了解,也弥补了只讲授非文学翻译而导致学生对文学翻译不屑一顾的误区。这样,对翻译真正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利用大四最后一年的时间思考自己考研的方向和今后的发展领域,准备踏入工作岗位的同学则可以利用非文学翻译课上学到的各种不同实用文体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非文学类翻译课程的授课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寻找合适的非文学翻译教材,这是有效进行非文学翻译教学、培养合格应用翻译人才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市场上翻译教材种类繁多,然而以不同类别的语料为素材的应用文体翻译教程并不多见。国内缺乏综合性的非文学翻译教材,为开设非文学翻译课程增加了难度;而已经开设了非文学翻译课程的教师,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找资料、编教案 。因此,非文学翻译教材的建设势在必行。

问题之二,学生缺乏应用翻译实践可能是英语专业非文学翻译教学环节中的“致命伤”。翻译水平的提高一定是以大量的翻译实践为基础的,非文学文体的各种文体风格大相径庭,譬如广告翻译与说明书翻译,由此而衍生的不同翻译策略也是颇为迥异,广告翻译采用的交际翻译法语说明书翻译采用的语义翻译法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如果缺乏大量的应用翻译实践经验,就很难把握各种不同文体的特征,从而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除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外,学生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进行过其他的应用翻译实践活动。而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教师所布置的随堂作业和课后练习量一般也不会很大,所涵盖的面也不会很广,这就造成了学生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际翻译操作脱节的局面。故可以考虑将一定字数的应用翻译练习与该课程学期期末总评分数相关联的方式,提高学生完成应用翻译练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敷衍了事。但是,仅仅如此还是治标不治本。要解决翻译实践少这个问题,根本还在学生自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多参加应用翻译实践活动,如各种会展翻译、经贸翻译等,参与各类横向课题的翻译项目。处理解决翻译“量”上的问题之外,翻译的“质”也是至关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充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利用平行文本来解决一些难点的翻译,通过小组讨论切磋的过程来共同提高。当然,学生也可以再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从事一些有偿翻译活动,提高应用翻译实践的技能和从事应用翻译的积极性。

当今社会中,应用翻译人才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应立足于学校定位,紧密贴近行业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进非文学翻译的力度,重视学生应用翻译能力的培养,努力改变传统意义上理工科院校中英语专业边缘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浪,柴明颖.多元化:翻译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以英国高校的翻译教学为例[J].外语界,2008,(2).

[2]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郭建中.翻译导读:实用文体翻译[J].中国翻译,2005,(6).

[5]韩子满.应用翻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05,(4).

[6]何其莘.翻译和外语教学[J].中国翻译,2007,(4).

[7]黄皓,邓月萍,李和庆,王珍珍.新编英语笔译教程――对比 技巧 工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篇4

关键词:翻译人才;课程设置;合作平台

作者简介:陈望波(196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与教学;刘宝才(1973-),男,江西德兴人,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翻译与教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江西高校外国语言教学研究专项课题”一般项目“基于ESP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编号:15WX303),主持人:陈望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5-0093-04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中国语言服务业伴随经济的增长,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国在国际地位的声誉日益增长,中外合作交流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使得中国市场上语言服务的客观需求大幅度提高。《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目前以翻译或本地化服务为主营业务或主营业务之一的企业有5287家,其中70%位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等五个省市区[1]。然而,《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也显示,行业以微型企业为主,创新能力不足;高端翻译及其他从业人才严重匮乏。全国有职业翻译共6万余人,国内在册翻译人才缺口高达90%以上,这根本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2]。随着经济全球化和IT技术的深入发展,本地化(对全球化产品或信息内容进行语言和文化等方面处理)将快速发展,这必将催生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当务之急应解决市场对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的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显示,截止2013年底,有64%的翻译服务业中译外业务量占业务总量的一半以上,显著高于外译中。这表明我国已经从侧重对内译介西方文化和文明转化为侧重对外译介中国文化和文明,翻译在推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培养高端的翻译人才是高校的时代使命。

一、职业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2015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这也反映国家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发了《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强调要先满足国家重大战略要求,重点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扩大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翻译领域,为了填补我国原本缺失的高层次、职业化翻译教育的空白,中国截止2010年,虽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全国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达到158所,然而,由于一些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仍然沿袭传统的学术型翻译教学的理念和模式,结果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一方面翻译行业紧缺大量合格的翻译人才,另一方面许多翻译专业和外语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3]。翻译不仅仅是文字转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跨文化再创作的能力,而市场上,由于许多翻译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翻译训练,翻译职业道德缺失,翻译技术质量差,胡译、硬译现象屡见不鲜,故国内的语言服务供应商经常抱怨市场上缺乏精通中外两种语言能力的人,缺乏既愿意学习翻译技巧和翻译技术的人才[4]。

为此,针对市场翻译人才的“缺且不精”的特点,许多研究者提出了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研究者认为“翻译+专业”、“专业+翻译”和双学位的模式将成为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5];也有研究者认为在翻译教育中,不仅要达到翻译课堂中的合作,既包括实际课堂,也包括虚拟课堂,既包括师生合作,也包括学生合作,还要达到产学研合作,特别是强化教学与行业的联系[6]。张瑞娥就翻译人才培养的师资方面做了调查和研究,分析中国翻译教师的现状后提出角色实现应以复合过程为导向、以翻译产品为旨归[7]。田艳提出了翻译教师要具备信息技术素养[8]。

二、高校职业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翻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国家加强了重视,国内教育专家给予了人才培养的理论指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职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实践平台搭建、师资短缺等。这些问题都表明国内市场对翻译人才的急需和高校职业翻译人才培养不足的矛盾。

(一)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笼统单一

翻译学科是一门新型学科,其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由于该学科定位较晚,国内翻译课程研究理论相当薄弱,学科的培养方案目前没有统一规定,各学校各自拥有自己的培养模式。总的来看,许多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主要依据师资开设课程,忽视了翻译学的学科特点和社会的需求。一般来说,翻译课程由三部分组成:专业必修课、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拿笔译来说,专业必修课通常由翻译概论和基础笔译为主;方向必修课大体以文学、经贸和科技翻译为主;选修课由跨文化交际、语言学和翻译理论构成。以江西师范大学的笔译专硕课程来说,第一学期开设了英汉语对比研究、对比口译、中国语言学和二外;第二学期开设了翻译概论、中外翻译史、基础笔译和科技翻译、同声传译和交替翻译;第三学期开设了中西翻译理论、经贸翻译、文学翻译、同声传译和交替翻译。笔者认为,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以上课程初步达到了培养高层次、职业翻译人才的要求,但是要满足当前市场翻译人才的需求,这种课程设置显得有些滞后。一是课程设置方向性不强,口译课程在笔译专业所占课时偏多。二是专业课程设置较笼统,即便有时代感较强的经贸翻译课程,也只是开了一个学期草草了事,经贸课程未得到细化展开。三是实践课程比例远小于理论课程,与学术性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大体相同。四是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没有在课程设置中体现。总的来说,该课程开设较为笼统,方向性不强。所以,当前翻译专业硕士课程的设置已远远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很难满足市场翻译的要求。

(二)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近几年来,面对市场急需的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迅速发展。但大力发展的背后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且受到各方面的限制,高校的翻译师资短缺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从2013年到2015年的国内高校英语语言专业教师招聘公告中看,翻译方向的教师需求成为榜首。这些高校中不乏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高校,如上海理工大学笔译和写作方向,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立信学院等也有翻译方向的要求。其他地区有相同需求的还有天津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等专业院校。江西师范大学为了引进翻译方向博士生,提供更多优惠政策。这些足以证明高校翻译教师的缺乏。不言而喻,在影响翻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师资建设是翻译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翻译人才培养最大瓶颈。翻译方向在高校起步较晚,高校现有的教师大多属学术型的,且方向多为语言学、教学法和文学。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需要教师来指导,目前指导翻译硕士的导师有一半以上是跨了方向的,结果是课程设置随教师适当调整、课堂教学理论为主。从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来说,教师自身除了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还应具备其他素养包括翻译理论与研究能力、翻译实践能力、翻译教学理念和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以及翻译市场运作能力。这些能力构成了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素质、信息技术能力和市场翻译把握能力。高校新引进的教师虽然具有上述基本能力,但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自身实战经验不足、教学内容和重点把握不定、区域环境不熟、本土化文化了解不深、结合市场的翻译动向有待摸索等问题。

(三)翻译平台缺乏

翻译平台是翻译人才培养的一个训练场,是培养学生翻译实战能力的基地。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企业、公司应运而生,需要语言服务的公司、企业越来越多;一些高校的综合实力发展势头勇猛,但不论是公司、企业还是学校,翻译平台的搭建却并不完善。《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目前以翻译或本地化服务为主营业务或主营业务之一的企业70%位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等五个省市区,地区发展极其不均衡。语言行业以微小企业为主,创新能力不够,缺乏有效的企业资质评估体系。对江西高校专业硕士生来说,他们很难在市场上寻求到高要求的平台来锻炼。此外,除了外语专业院校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其他专业院校并没有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放在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甚至有些地方院校从未重视过英语教学,更不谈翻译合作平台的搭建。

三、高校职业翻译人才培养对策

翻译人才紧缺和经济欲望膨胀的时代,一个高端的职业翻译人才不仅要有很强的思维模式,更要精通双语、翻译知识、实践具体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此外,完善一个职业翻译人才的个人修养也是高校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一)优化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上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实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定位必须明确,且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得以体现和实现。笔者认为,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际竞争力,适应我国经济、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分析市场走向、预测市场趋势、依据市场发展规律来制定课程设置。应用型翻译方向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市场,进行优化。

1.实用翻译细化。学校提供尽可能多的翻译方向,如广告翻译、网页翻译、银行翻译、外交翻译、法律翻译。

2.课程多元化。就翻译课程设置而言,三个模块必须涵盖:翻译理论课程、翻译实践课程、相关专业课程。选择不同方向的学生在课程选择上也不同。以广告翻译专业为例,学习广告翻译学生应该选择翻译基础理论、语言学、翻译方法、文化翻译、广告学的相关课程和广告翻译实践,还有重要的翻译技术和翻译项目管理。

3.增加本地化课程。翻译学生必须选择一些本地化特点的课程,如本地化项目管理、软件本地化、网页本地化及跨国工作问题等。以江西高校的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来说,瓷文化、禅宗思想经典以及红色旅游等都是赣文化中闪亮的文化名片。高校在开设课程时,课程设置方向除广告、经贸翻译之外,可以开设方向明确的本土化特色课程如陶瓷翻译、红色文化翻译、禅宗翻译等。

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以后的翻译生涯奠定坚定的职业道德责任感。

(二)完善师资力量

法国教育家埃米尔・涂尔干说:“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高校提高办学质量最关键的是教师,而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高校作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主要基地,是否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和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学术带头人作后盾,将决定能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中去的高智能的创新人才。根据上述翻译教师短缺的问题,笔者认为完善师资力量领导层面和教师层面都要做出努力。

1.学校人事部门努力做好人才引进计划,特殊人才,特殊引进。思想要与时俱进,放眼于翻译人才培养。在物色人才时,主攻方向不仅在国内和国外的高校,还要转向一些大型的国际翻译公司,因为高校有高层次的翻译理论高造诣的人才,翻译公司有实战经验丰富的实用翻译人才。

2.学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养计划,做好现有教师的“转型”工作。根据翻译专业教学和个人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派教师出国或在国内专业学校深造,有目的地在3-5年提升教师的翻译理论与研究能力、翻译实践能力、翻译教学理念和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以及翻译市场运作能力。与此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攻读翻译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3.学院要强力打造翻译人才团队,学院翻译教师要有团队意识,分工协作,形成合力。这种合力不仅发挥在教学上,还要发挥在校外的业务承接上,打开市场的大门。这不仅有利于课内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校外的实习基地。

4.教师要“走出去”“请进来”。教师可以走进市场,在翻译公司兼职工作,积累实战经验。与此同时,学院可以邀请市场翻译工作者走进课堂,与学生和老师分享翻译经验。

(三)搭建翻译平台

教育部长袁贵仁2015年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中强调推进协同育人,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社会间的协同,推进学科专业间的协同。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多样合作、交叉培养机制。建立合理的院院、校校、校企和校政合作平台是时代的召唤。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可以分两个方向去建:

1.在校内,学校加大投资,在校园建立翻译人才培养的实训室,包括听力室、微格教室等。在校园网上建立网络翻译教学平台。教师在平台的功能上加上网络资源、语料库、翻译记忆、智能学习、教学评估的模块,使教学变为动态,让学生主动在网络上做而不是在课堂上听,这样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也通过努力实现翻译实战过程。与此同时,翻译学院与相关方向学院建立交流平台,让相关专业的老师通过课堂教学、讲座以及交谈的形式传授翻译学生方向课程知识。

2.在校外,学校、学院和教师要加强合作,积极配合,广开思路,主动走出校门,与兄弟院校、校外翻译公司、政府外事办、外联机构、外贸公司、工厂等合作,建立一个产学研的模式。学生和教师在课堂学习后,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已建的平台去实习锻炼。这样,教师和学生不仅提高实战水平,也能与市场接轨,了解市场动态,从而更好地调整教与学。同时,这种平台的建立扩大了学校的声誉,还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服务。

诚然,高层次翻译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高等院校是不够的,翻译市场也应该就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再者,在高校高层次翻译人才的培养上,除了上述课程设置、教师素养和平台搭建外,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制约着人才的培养,包括学校的管理、学生的素质、教师的个人情感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EB/OL].http:///link?url=QW6ZDwQjFyJXFZG4otAkq1w_1_ySGq3

BR1pX78UINs7kLivgL3y6PXFC16eR66vHGF0EXtd0GDCxEJ8gWQhcM72TdQWAz5518VF9sowLE

da.

[2]尚亚宁,曹敏杰.我国出版走出去中的翻译人才问题思考[J].中国出版,2012(20):13-15.

[3]穆雷,杨冬敏.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57-60

[4]韦忠和.2012年及未来几年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翻译,2012(3):71-74.

[5]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J].外语界,2011(3):2-8.

[6]肖维青.技术・合作・专业化――蒙特雷国际翻译论坛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翻译,2011(4):42-46.

[7]张瑞娥.中国翻译师资现状与角色实现[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4):82-85.

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篇5

关键词:环境专业;语码转换;双语教学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39-03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学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国H化专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环境类的本科生,需要面对全球化的环境问题,环境类企业的技术和标准也需要与国际接轨,这使得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双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下应时而生。“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是借鉴国际语码转换研究成果,根据2007年教育部1号文件“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的要求提出的创新性教学理念。

一、在环境类专业课中实施“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意义与必要性

语码转换是双语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它通过语码转换的方式,适时适量地向学生渗透其专业内的专业词汇、语句、语段或语篇,以此提高学生对专业词汇量、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具有普适性、高效性、分散性、灵活性、变化性和示范性等特点。_2’在环境类专业课中实施“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时,采用的仍然是中文原版教材,仅在每节课适当地渗透专业内词汇及语段,降低了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难度,也降低了专业英语学习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和应用专业英语。相比传统教育模式,语码转换的双语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学校对此颇为重视,提供了众多优秀平台,每年甚至每学期都会进行评奖,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例如撰写课程章节的英语小结、专业实验的英语报告、环境专题的英语小论文、时政新闻的英语撰写、中文文献的英文摘要,参加科技英语文献的翻译、前沿热点英语辩论赛、模拟国际研讨会、读书报告会、翻译报告会、微型项目,听取国外专家讲座等。

“语码转换式”的双语教学方式更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需求。环境类专业课程的讲解和学习过程中进行“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保证了本科生在四年期间英语学习的不间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让学生可以在专业领域用英语查找专业信息或用英语表达研究成果,有助于增强人才的国际化专业性。当今时代各领域发展迅速,环境领域也不例外。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需要与国际接轨,与社会接轨,环境类专业“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对于学生在环境领域新兴技术的学习以及培养环境领域国际型专业人才意义重大。

二、在环境类专业课中实施“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问题与不足

我们国家的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起步较晚,在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就环境类专业来说,“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教材虽然有穿插出现专业英语名词,但没有新兴的科学技术的融汇,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无法与时展相接。此外,教学方法是双语教学的关键,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也不能将教学内容与双语知识有效地结合,双语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环境类专业尤其是环境科学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大多为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繁杂,图表化表达少,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各高校的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这对于学生学习双语知识的积极性影响也很大。

三、“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在环境类本科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应用

(一)双语词汇的适当渗透

专业词汇的熟练掌握是学习专业英语的第一步。在理论课堂的双语渗透过程中,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在课件中添加双语词汇,在授课过程中不断重复,教师自然而然地流露专业英语词汇,努力营造和谐、理解和信赖的氛围,一改往日的枯燥,使学生很愿意也很自然地熟悉英语,也顺其自然地促进了语言交流,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使用语码转换,达到潜移默化地学习英语的效果。同时教师紧密结合专业突发事件、社会热点,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这样就能使学生持续不断地得到英语培训,日积月累,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将英语深深扎根于专业知识当中,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学以致用。在每周的学习结尾,我们还会对本周学习的单词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专业英语的学习不能依赖于突击,主要还是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和分类整理,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英语词汇延伸和扩展到专业英语小论文的书写、专业英语文献的翻译、专业英文实验报告以及前沿热点英语辩论赛中去。

(三)科技英语翻译译丛

为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组织建成了科技英语翻译协会,并组织每学期进行一次专业外文文献翻译的校内比赛。参赛学生在专业老师的辅助下进行外文专业文献的翻译,再由专业英语教师进行评判,每个参加文献翻译的学生都受益匪浅。就环境类专业来说:首先,在翻译文献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大量的专业词汇的积累,这种主动学习的效果比被动记忆的效果更好;其次,文献的翻译更锻炼了学生对英语语法的应用能力,语法是将词汇串联起来的骨架,语法的学习与词汇的掌握同样重要。除此之外,文献翻译的整个过程不仅是专业英语的一个学习过程,更是相关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的一个重要拓展,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在所在领域有所建树。因此,科技英语翻译是“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重要实践方式。

(三)专业英语小论文

专业英语小论文是指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与外语结合,自主撰写和创作英语论文。英语小论文是研究内容与外语的综合,是学生研究内容的一个升华,是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一个体现,更是学生增强英语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对于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撰写英语小论文不是易事,需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论文的撰写不仅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还要对大量专业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翻译为外文。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除词汇量和语法外,更学到了同种意思的多种表达方式。英语小论文的创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提高学习技能和英语表达能力的一个难得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习状态的自我调整。

(四)专业实验报告的英语撰写

为提高学生对于“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学校考虑到了学生学习内容可以与英语结合的方方面面。在环境类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常常会有各类的环境、化学、生态实验,因此,将语码转换融入实验报告也是双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课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巩固课上所学过的双语词汇,一起学习实验室内所用到的仪器设备的英文词汇,进行词汇的再一次积累。实验课后,学生用英文撰写实验报告,不仅英文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再一次巩固了所学的词汇。进行专业实验报告的英语撰写是“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有效实践,充分锻炼了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图表表达,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五)参加高水平的国内外会议

为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拓宽环境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想,学院支持学生参加优秀的专业会议,这样学生平时的所学所得就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与其他高校的交流c合作,与国际前沿接轨。2016年4月,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六名本科生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水业院士论坛暨水安全科技创新高峰论坛”,真正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六)英语辩论赛

英语辩论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英语口语的平台。英语辩论赛综合了英语听、说、读、写的各个学习方法,锻炼了学生将中文用英文形式来表述的能力,是学生切磋英语、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在环境专业里,英语辩论赛内容结合了专业相关知识,并就专业内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专业内热点问题的关注度,更将课内与课外知识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探究精神,这种双语学习模式对于培养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新型人才不可或缺。

(七)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本着“以考促学”的理念,必须进行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和改革。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评价和反馈,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环境专业课程的“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索多元化、多维度的课程考核方法,旨在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英语水平都得到有效提高,例如随堂小测验、专业知识翻译、环境专题综述、专业英语课件制作、期末笔试等多种课程考核形式,其中,期末笔试中英文考核题目占有一定的分量。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完善课程考核方法,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密切结合,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主动性、灵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篇6

关键词:MTI教育 借鉴 技术写作

一、MTI课程设置现状

经济全球化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必然要求企业产品文档化。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翻译,而是需要能够将产品信息、产品生产流程等运用中英文进行文档化的技术写作人员。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企业需要技术文档以减少其在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上的成本投入。

维基百科(Wikipedia)中提到技术写作“是一种技术传播的形式,属于正式写作文体,应用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化学、航空和航天工业、机器人学、金融、家用电器、生物工艺学等诸多领域”。其涉及到一切用于传递技术信息的文本类型,包括技术报告、软件操作手册、工艺流程、各种说明书、招商材料、商务策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培训方案等文本写作。

因此,应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全国159所高校开设MTI专业,以培养能够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高校MTI教育要符合市场需求,开展校企合作,以培养应用型、职业型翻译人才。应市场需求,拓宽MTI学生的职业就业渠道,对MTI教学增加技术写作课程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MTI教育与技术写作

(一)技术写作与专业科技翻译

MTI教育培养专业口笔译人才。针对笔译方向,技术写作与专业科技笔译都要求从业人员精通中外语种互译,并掌握一定的专业领域知识。二者相似但又有所不同。Hallman ( 1990) 曾指出,技术写作的目的是告诉读者如何做一件事,而科技翻译则告诉读者别人认为如何做一件事。

科技翻译中从业人员查阅相关专业领域知识,以全文文本为依据进行翻译,不参与产品研发流程。而技术写作人员获得的文本一般只为提纲、概述等,他们要参与了解产品研发流程,并基于自身对产品的了解,以用针对特定受众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对文本进行编写。

(二)技术写作丰富翻译人才的服务范围

MTI教育培养的翻译人才更多地为市场提供本地化翻译服务。而技术写作涵盖了本地化翻译服务。与本地化翻译服务相比,技术写作在地域上服务范围更广。前者主要致力于某一国家、地区、区域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特定范围的本地化服务,后者则包括本地化(适用于特定范围)、国际化(同时适用于不同范围)和全球化(适用于国际市场)等服务。

(三)技术写作促进MTI教育下人才发展多元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翻译人才需求的变化,“翻译服务”行业日新月异,逐渐演变为如今的“语言服务”行业。据《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称,语言服务业作为新兴服务业,包括翻译服务、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与辅助工具开发、翻译培训与多语信息咨询等内容。

而技术写作是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新型翻译服务,是集翻译、创新、创作于一体的新型语言服务形式,符合市场对翻译行业发展的新需求。

三、高校MTI教育开设技术写作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技术写作在国外的发展与训练

1.高等院校课程开设

高等院校独立开设技术写作专业,如美国的密歇根州立大学、中佛罗里达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杜佩奇大学等,荷兰的屯特大学等。德国的应用技术类大学也开设有技术写作专业,学制较短,课程设置显著特点是设置职业实践学期。

2.跨专业继续教育

学生在本科阶段修读其他专业,获得学位后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技术写作。如纽约技术大学,学制一到两年。

3.专业协会

技术写作人员注册成为如美国的STC、德国的TEKOM等协会会员,定期交流分享行业信息和学习心得。经常参加行业内人员组织的webinar研讨会,浏览一些如http:/// 和http:/// 等相关技术写作的网址,获取行业最新信息。

国外技术写作训练采取学位教育与执业资格培训、认证相结合的方式。如美国STC协会颁发的“CPTC(The Certified Professional Technical CommunicatorTM ) ”认证证书和德国TEKOM协会颁发的“Technical Writer(tekom)”认证证书。

(二)对我国高校MTI教育开设技术写作课程的启示

1.教学目标

技术写作课程旨在培养译员在翻译能力基础上的技术写作能力,以满足市场导向性和行业发展要求,拓宽译员的职业就业渠道,提高职业竞争力。

2.教学内容

技术写作原则:

清晰:中心突出,主旨明确,意图清楚。

准确:客观真实,确切无误地传达技术信息。

简洁:以图表、图示、图像等可视信息辅助文字信息,阐明主题。

规范:符合各类文本的专业写作规范。

用户体验分析原则:

用户体验角度:站在用户角度体验用户需求,根据用户阅读习惯、文化差异、性别、年龄、地区不同来调整文本内容和格式。

目的分析:根据文本用途设计文本风格、写作方式、文本排版形式等。

测试分析:完成文本并交付之前要对文本可用性进行测试,确保有效性,能够切实为用户提供有用帮助。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修正。

3.技术写作对学生要求的能力培养

基本素质方面:从业人员要有足够耐心和细心,确保文本中图片、时间和数字等的精准。同时要有自觉意识,主动学习专业书籍和文章,搜集技术群消息,做到勤学多问、多做笔记、多思考。

技术写作要求技能:文本中英文转换要求从业人员精通中英文表达和写作;文档内容涉及计算机知识以及软件工具的使用要求从业人员掌握中英双语计算机知识;与前端研发人员以及后端测试人员的沟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

工具使用方面:vasont、adobe acrobat、notepad、bcompare、framemaker。

专业领域知识: 技术写作涉及各行各业知识,从业人员掌握一定专业领域知识,才能向特定受众更准确地传达技术文本信息。

业余提高方面:可以选择国外技术写作在线课程,补充知识。并定期参加一些协会组织的研讨会,掌握学习最新行业动态。

4.师资方面

翻译理论等基础课以校内翻译专业教师授课。软件工具使用方面的知识由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讲解。同时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写作者、本地化专家等作为高校客座教师,为学生讲解实践知识。

5.实践方面

教学采用实例讲解、案例分析、实践训练;技术写作沙龙定期举办,学生个人成果展示、心得分享;开展专题讲座;日常教学与网络授课相结合;在线技术写作群探讨、群论坛、疑难解答等方式互动。

开展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要求学生参加实战项目训练,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所遇难题、学习心得等做出汇报。

6.学习互助平台建立方面

建立一个翻译工具辅助平台,此平台集合了各种技术写作要用到的软件工具以及技术写作相关的各种信息。学生之间可以及时交流互动,上传分享行业信息,软件使用和文本写作心得,最大限度地辅助学生学习。

四、结语

技术写作作为技术传播手段的一种,能够经济、高效地向特定受众准确传达技术信息,符合当前经济发展要求。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与国外企业进行技术交流,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而随着语言服务行业的日新月异,本地化翻译服务需要发展技术写作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扩展翻译服务范围。因此,MTI教育开设技术写作课程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发展战略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Newmark,Peter.About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2] Gould,J. R.&W. A. Losano. Opportunities in Technical Writing Careers [M].New York:McGraw-Hill,2008.

[3] 唐继卫.加强翻译硕士教育工作 适应翻译产业发展需要[J].中国翻译,2010(1).

[4] 许钧.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10(1).

[5] 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2011(1).

[6] 王传英,崔启亮.本地化行业发展对职业翻译训练及执业认证的要求[J].中国翻译,2010(4):76-79.

[7] Hallman,M.Differentiating technical translation from tech-nical writing[J].Technical Communication,1990(3):244-247.

[8] 苗菊,高乾.构建MTI 教育特色课程――技术写作的理念与内容[J].中国翻译,2010(2):35-38.

[9] 王传英,.技术写作与职业翻译人才培养[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69-73.

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翻译教学;实践式翻译教学

引言

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动机不强,传统的翻译教学往往被“枯燥”所描述,学生对翻译课兴趣低落。在义乌商贸城市的背景下,市场对于能与市场活动零距离对接的翻译人才需求旺盛,笔者所在的翻译教学团队力求寻找能使学习者和市场对接的翻译课教学模式。

1高职《翻译》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翻译》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课程。在本科院校,《翻译》课是英语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往往开设在大三或者大四,教学从英汉翻译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出发,围绕英汉两种表达方式的对比,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常用的翻译方法、技巧,通过反复实践培养学生英汉翻译基本技能。在实践授课中,教师的理论授课比重一般多于实践授课。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到高职院校却很难行得通。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学业基础比本科院校的学生要薄弱,学习的自我规划、自我暗示、自我控制等方面能力更是相对薄弱,他们自身激发学习动机的能力已经不足,如果课堂上单纯传授高深的理论知识,学习的被动性更为凸显,实际的接受效果不容乐观。所以高职学生的翻译教学要与本科院校有所区别。

2客观认识高职学生培养目标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明确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应以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为首要任务,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有实际操作能力,能胜任职业需求,毕业后能零距离上岗的技术型人才。教学理念上,应把握职业教育特点,在课程设置中不仅要讲述理论知识,更应侧重实践技能培养。在课程内容上应重点体现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做到与时俱进。

3义乌国际贸易背景

义乌是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经济外向度高达65%以上,每天商户要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客户进行交往,英语已经成为主要的交际语言。据浙江省义乌市工商局注册分局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义乌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总数已达到1700多家,外资企业总数588家,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万名外商常驻义乌采购。义乌已成为全国外商常驻机构数量最多的县级城市。大量的外商、外语翻译、外贸人士、外语标志牌、外语社会培训机构等都构成了义乌特色的英语翻译课程资源。

4实践式翻译教学模式探讨

应对这些变化,翻译教学模式也经历了一系列演变过程,从过去的语法翻译法逐渐转变到交际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交际型教学法强调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做”中“学”。交际型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都意识到交际过程中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但是不可避免的参在语言形式和实际语境脱节的情况。

根据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导人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任务的教学模式即实践式教学。任务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翻译理论中理应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问题,比如:翻译的基本理论有哪些?英汉翻译词语处理方法是哪些?其二是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和遇到的问题,比如:义乌国际文化产品博览会是用ChinaYiwuInternationalCuhuralProducts Trade Fair还是China Yiwu IntenrationalStationery&ArtsTradeFair?义乌个体商户常用的商务用语如何翻译?到处贴着的NoSmokingexhibitioncenter(无烟展馆)是否合适等问题。

在高职学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虽然在翻译理论的教学中融人各种翻译实践,但是教学形式往往是理论讲解,练习辅助,练习分析。教师以知识权威形象出现,学生处于“填鸭”式的被动地位,无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求精神。

因此,笔者所在的翻译教学团队以第二个任务来源为切入点,结合义乌商贸城市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将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划分,如:会展翻译、新闻翻译、旅游翻译、商务翻译等,进行实践式教学模式改革。这样的任务导人后,“做”不再局限于“做练习”,而是走出课堂,到市场上“做调查”。比如:调查义乌市场商户最常用的英语会话是什么?他们是怎么说的?比如:观察街道上的道路英语标识,广告标语等;再如:展会时英语使用情况等等。“做玩调查”后“做报告”,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任务设计使得学生能更多的实践,切实了解未来职场的需要,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升专业需求感。再回到课堂和教师探讨翻译技巧,便多了一份探求精神。

5实践式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5.1实践监督。实践式教学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而缺乏指导和监督的实践锻炼一步小心就会变成流于形式的“放羊”。因此,实践过程中应有专业教师带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抓住关键问题。

5.2学生考评制度。传统的一份翻译试卷,一个成绩显然不能适应实践式教学的要求。应形成平时成绩、实践报告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动态考评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能力进行一个综合考核。

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篇8

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和其他认知科学理论的发展,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模式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有声思维法(Think-aloudProtocols,简称TAPs)作为一种探索翻译内在过程,即译者大脑思维、操作过程的途径被认为是所有研究翻译过程的方法中最可能(或最接近)反映翻译时大脑运作过程的方法,其实质是属于心理学中收集思维过程数据的内省法或口语报告法的一种,要求受试者在完成一个任务时大声讲出大脑的一切所想,它最早被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用于研究人类问题解决过程。在此以英语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商品说明作为翻译文本,以有声思维作为实验方法,观察受试者的翻译过程。通过商品说明翻译过程的实验研究,一方面进一步了解理工科院校英语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并具有一定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其具有的特定文本翻译过程的特点,以及理解中常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两种翻译过程的异同,观察其翻译单位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应用等相关情况。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选择了单一受试者。受邀的3名受试均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并具有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包括112小时的笔译课程和64小时的口译课程,属于语言学习者。之所以选择语言学习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有声思维数据来了解受试所在年级学生的翻译能力。受试的L1(第一语言)为汉语,L2(第二语言)为英语,其中未有语言表达缺陷者或双母语者。受试的选择遵循自愿、匿名保证等原则。受试基本信息见表1。实验中选取了一段中文和一段英文的商品说明。原文的理解难度应当适中:太简单了不能体现受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别;太难容易影响受试的情绪,使其悲观消极应付敷衍,进而影响翻译过程中有声思维数据的客观性。实验中所用的英文商品说明原文出自Sony公司所生产的低音扩音器2011年版的使用说明,中文商品说明原文选取了中国大陆同仁堂生产的六味地黄丸2011版的使用说明。两段说明材料均保留了一些英汉各自的语言特点。两段材料中各选取了八句话,一方面考虑到有声思维实验客观上要求所选取的翻译材料难度不能太大,另一方面考虑到实验时间不宜太长,宜控制在一小时内,以减少时间过长对于实验数据的影响。原文基本信息见表2。 (一)研究方法与实验程序 本实验采用TAPs与回想式访谈相结合的分析模式。以TAPs数据统计翻译单位与翻译策略的分布情况,在讨论和分析中结合回想式访谈。在试验准备阶段,受试者要先接受有声思维的培训,主试对受试进行一对一培训,使受试了解试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并进行实验训练。培训中采用了一段包头市本地方言来进行有声思维示范,让受试者进行从方言到普通话的语内翻译练习。在培训中主试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并作一些必要调整,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受试可以熟悉实验场所及其设备。在正式实验开始前,主试会给受试一段英文商品说明进行热身练习。当受试进入比较自然的状态后,主试将需要翻译的商品说明文字稿交给受试。本研究中两段商品说明分开发放给受试,即当受试完成一项翻译任务后,再把另一段给受试。实验过程中主试不能干涉译者的单独翻译过程,主试负责用录音设备记录受试所说。两段翻译任务完成后,受试接受采访,其中涉及的问题有:有声思维是否影响你的翻译过程?如果有,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进行有声思维报告时,多大程度地反映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在翻译过程中你的翻译单位更多的集中在哪个层面?就翻译策略来讲,你最常用的是哪类翻译策略?对于实验所用的商品说明,你翻译的难点在哪些方面?自己认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语料分析方法 1.数据处理。本实验包括两种数据:有声思维数据以及对受试的后继访谈。有声思维数据在实验完成后要撰写成文字稿,在转写过程中,有声思维数据中包括的一些翻译步骤(阅读、停顿、重复、修改、评价、策略)也要进行相应地标注。 2.翻译单位的数据统计。翻译单位的切分标准遵循Jaa-skelainen的定义,重点关注受试的注意力单位,将翻译单位划分为M(词以下)、W(词)、P(短语)、C(小句)、S(句子)、D(句义)共六个层次。如果受试以查阅词典的方式来解决某个词或词组的翻译,单位即为词或词组;如果受试在整体把握句子的时候,夹杂着反复考虑解决单词翻译的步骤,则将句子和词的单位各统计为一次。这样就可以比较方便地统计出该受试在进行该文本翻译时分布在不同语言单位上的翻译单位数量。 3.翻译策略的数据统计。本研究中参考Lorscher所列举的翻译核心元素建立编码。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核心元素包括RP(发现问题),VP(报告问题),→SP(寻找办法),SP(问题解决),PSP(问题初步解决),SPN(问题暂时未解决),SEARCHSP(问题遗留),SPa,b,c(问题部分解决),MSL/MTL(原文/译文复读),REPHR.SL(原文重释),REPHR.TL(译文重释),CHECK(文本检查),OSL(原文重组),OTL(译文重组),REC(原文阅读),[TS]com(文本评价),T(直接翻译),ORG.(文章总体把握)。 二、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翻译单位的统计与分析 3位受试翻译2篇文本时运用的翻译单位统计如表3所示。将受试的汉译英和英译汉两种翻译方向的翻译单位合并统计后,汇成柱状图进一步分析的情况如图1所示。根据表3和图1,笔者发现译者翻译时采用的翻译单位有以下特点:其一,同一译者在做英译汉与汉译英时所采用的翻译单位的百分比存在明显差别。这说明原语文本对译者翻译单位的选择有一定影响。其二,受试的翻译单位多分布在词和词组上,考虑最多的是如何翻译特定词语,对于短句、句子以及语篇层面的翻译单位把握不多。这说明英语学习者使用的翻译单位比较小。其三,英译汉中以词为翻译单位占受试所采用翻译单位统计总量的62%;汉译英中以词为翻译单位占受试所采用翻译单位统计总量的32%。这说明英译汉中以词为翻译单位的比例较汉译英高,进一步说明母语向外语与外语向母语的翻译单位分布有明显差异。#p#分页标题#e# (二)翻译策略的统计与分析 1.翻译策略核心元素的统计与分析。本研究将参加者所使用的潜在翻译策略要素就英译汉与汉译英中分别进行统计。潜在翻译策略是与原始翻译策略相对的概念,包括MSL(原文复读)、MTL(译文复读)、REPHR.SL(原文重释)、RE-PHR.TL(译文重释)、CHECK(原文检查)、OSL(原文重组)、OTL(译文重组)、REC(原文阅读)、T(直接翻译)等。3位受试翻译2篇文本时运用的潜在翻译策略的核心元素统计如表4和表5所示。将受试的汉译英和英译汉两种翻译方向的翻译策略合并统计后,汇成柱状图进一步分析的情况如图2所示:根据表4、表5和图2,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策略核心元素分布的一些特点:英译汉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翻译策略核心元素是复读原文(MSL)与重释译文(REPHR.TL),出现的频率分别是18次和15次;汉译英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翻译策略核心元素是复读原文(MSL),重释原文(REPHR.SL)与重组译文(OTL),出现的频率分别是29次、11次和17次。本次实证研究中复读原文成为运用最多的策略,是因为受试虽然具有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但对商品说明这种科技文体的翻译并不能驾轻就熟。同时,英译汉中的重释译文与汉译英中的重释原文说明无论何种翻译方向,重释更多的都是汉语,这一现象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受试对外语的敏感度相对较低,用母语表达更自然、有效。 2.翻译策略类型的统计与分析。以上对翻译策略核心元素的分析可看出,核心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系列核心元素组合成的翻译策略构成了受试实际运用的翻译策略。本次试验中受试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Type1:RP-(-P)SP/SEARCHSP发现问题后,受试很快找到(初步)解决办法或意识到问题难以解决。Type2:RP--→SP-(-P)SP/SEARCHSP发现问题后,受试开始寻找(初步)解决办法,结果受试很快找到(初步)解决办法或意识到问题难以解决。Type3:(RP)--VP-(-P)SP/SEARCHSP发现问题后,受试口头报告问题并很快找到(初步)解决办法或意识到问题难以解决。Type4:(RP)-(-→SP)--VP-(-→SP)--(P)SP/SEARCHSP发现问题后,受试口头报告问题并开始寻找(初步)解决办法,结果受试很快找到(初步)解决办法或意识到问题难以解决。 3位受试翻译2篇文本时运用的潜在翻译策略类型统计如表6所示:从表6中可以看出,除了基本的策略,受试为了解决翻译问题还尝试了很多扩展策略,占所采用策略的89%。结合后续访谈,这一现象反映了翻译过程是一个需要积极思考的复杂过程,该过程需要多次尝试、仔细斟酌。从上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P2在英译汉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多于其他两位受试;P3在汉译英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多于其他两位受试。内科大英语专业老师对受试的翻译转写稿进行评议后发现,P2的英译汉优于其他两位受试,P3的汉译英优于其他两位受试。以上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中的英语学习者的译文质量与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频次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通过对三位英语学习者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我们对英语学习者的翻译过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研究结论主要涉及两方面:翻译单位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运用。在翻译单位的选择上,实验数据表明,英语学习者翻译单位的选择是富有变化的,不拘泥于某一层次的翻译单位。而且受试所选用的翻译单位较小,翻译过程中以寻找词汇和词组的对等意义为主,较少关注断句、句子以及语篇层面的翻译单位。另外,英译汉中以词为翻译单位的比例较汉译英高,说明母语向外语与外语向母语的翻译单位的分布有差异。在翻译策略的运用方面,实验数据表明,英译汉中复读原文的次数多于汉译英中的次数,汉译英中复读译文的次数也多于英译汉中的次数,这说明受试在试验中复读较多的内容都是第二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试对两种语言的熟悉度和敏感度会影响翻译策略的运用,同时对翻译转写稿的评价也反映出英语学习者的译文质量与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频次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研究关注英语学习者的翻译过程,运用TAPs结合回顾性访谈的分析模式。但是,由于TAPs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以及实验受到样本数量与特征、文本选择、主试的主观性因素等条件的限制,本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开展。

上一篇:经济危机概念范文 下一篇:机电一体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