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3 11:34:59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篇1

摘 要:众所周知,英语是国际通用语,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与世界各地的交流日益频繁;如此一来,便需要越来越多的英语翻译人才。因此,为适应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即MTI(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从2009年至2011年,已有三批共158所高等院校通过批准可开设这一专业。三批院校中有很多也是理工科院校。全国的理工科院校每年也招收大量的翻译专业学生。虽然有些理工科院校的外语学院也非常出色,但总体而言,大多数学校的人才培养重点仍在其优势的理工类专业,并非外语类专业。因此,在培养近年来才兴起的翻译类人才时,其经验以及培养能力的问题就颇受关注。在此,笔者以一名理工科院校的学生身份,浅谈理工科院校应如何培养翻译专业人才。

关键词:理工院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

所有的理工科院校均有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专业,然而拥有出色的外语类专业的理工科院校并不多见。笔者现就读于一所理工科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笔者在此想为理工科院校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翻译专业人才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我认为在翻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理工科院校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师资问题

不难发现,因中国翻译人才特别是优秀高级的翻译人才的短缺,我国翻译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其中,有翻译经验特别是口译经验的老师就更加紧俏。笔者认为,若想培养出优秀的翻译类人才,出色的教师团队是必不可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优秀且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可在授课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实践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用实际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感受实际的翻译工作,可鞭策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与能力。

第二,具有实践经验,特别是多年口笔译经验的老师,往往拥有广阔的“人脉”。这里的“人脉”,指的是口笔译的客户。因此,这些老师通常可以向学生介绍很多的口笔译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第三,具有口笔译经验的老师可以更好、更科学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因自己曾在或者正在翻译市场打拼,很多优秀的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可通过自己的工作更好的明白自己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例如,某位老师今天做了一次课堂口译,那么之后他可能会发现,自己还未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或让学生体验这种形式的教学,则可能会将这种形式的口译模拟练习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体验课堂教学的口译员。同样,老师,每参加一次口译或笔译任务,就可以让学生也模拟体验,这样可满足学生想提高应对各种口译场合的能力,从而满足其学习口译需求。

由此可见,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培养合格甚至优秀的翻译人才的关键。因此理工科院校应大力的广纳贤才,让优秀的老师为国家培养出色的口译笔人才。

二、理工科院校在培养翻译专业人才时,应结合院校特色

各所理工科院校各有优势与特色专业。因此在翻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妨将各自的优势专业与翻译人才培养相结合。这样不仅可培养具有除英语之外的其他知识储备的翻译人才,同样可以使此类的翻译人才为院校的发展贡献力量。举例而言,成都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地学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于2011年开始招收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因此,该校的外语学院在培养翻译类人才时,可针对性的将英语与该校的地质、地学或者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结合起来。具体的方法有:

第一,先对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或偏好,进行调查。针对学生们的选择,邀请其他院系的讲师或教授们定期到口笔译的课堂上做某专业的知识普及,以培养学生兴趣。

第二,在某专业知识普及的基础上,在课堂上针对一个领域开展一次模拟会议或进行讲座,让学生进行口笔译的课堂实践。以上两步完成之后,对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进行总结,回顾之前所收集的专业术语等。不可否认,结合理工科的背景还有其他的方法或者以上步骤仍需进一步的充实,但是既然有良好的基础与条件就应该充分地利用。

第三,良好的硬件与软件设备。翻译教学分为口译与笔译。口译需要口译设备,如同声传译设备与教学系统。各所院校除了具备先前提到的师资力量这样的“软件”外,在笔译教学中还需在电脑上安装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CAT)。同时,具备了翻译教学的硬件与软件后,应切实的、充分的使用这些设备与软件。因此需要安排对教师的一系列设备与软件的使用课程。教师应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也能熟练地使用这些设备以及软件。因为在同声传译中,同传设备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笔译过程中,特别是针对机械工程类的翻译以及由众多译员参与的翻译稿件,对计算机辅助软件的熟练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可熟练操作,则可使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熟练的应用。当然,对于所有开设MTI的院校而言,良好的硬件与软件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对于理工科的院校的重要性更大。因为理工科院校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培养翻译人才时,必然会涉及到诸多工程技术类的文件,因此对与笔译方向的学生而言,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可事半功倍,因为通过对这一软件的熟练应用,他们可以轻松地统一术语、做出翻译记忆库等,以保证翻译稿件的质量。

第四,理工科院校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翻译类专业人才的实践基地。很多优秀的理工类院校经常会举行各种大型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因此将有很多外国友人参与。这就是给翻译类人才创造实践机会的绝佳平台。因为一次会议涉及到很多的笔译工作,如会刊、手册等的翻译。同时也涉及很多的口译工作,如接待、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等。因此理工科院校翻译专业的学生可通过平时对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掌握而轻松的应对与该领域相关的会议翻译。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篇2

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而广泛运用于职业教育领域的项目教学作为一种问题解决式的学习途径,为学生的能动建构提供了极佳的学习情景、载体和问题学习型的情景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或技能建构必要的条件之一是问题解决性的学习环境。问题解决性的学习环境,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有效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新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解释和分析当前的问题,从而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做出检验。这一过程为新知识和技能的建构提供了理想的路径。前期一些建构主义研究对于问题解决式的学习环境要素进行了相关描述,理想的载体要素为“真实任务”,学习目标要素必须符合“清晰明确”的条件。而广泛运用于职业教育领域的项目教学作为一种问题解决式的学习途径,为学生的能动建构提供了极佳的学习情景、载体和问题学习型的情景。职业教育课程中的“项目”指的应当是有结构的项目,即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商务英语翻译项目也是有一定结构的项目,特别是源自真实工作中的翻译项目,不仅具备真实性的特征,反映了社会和学习的真实需求;此外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具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指引,译文必须符合一定的翻译标准、能完成特定的交际功能,必须遵守国家公布的《翻译服务规范》,具体的翻译项目产出的译文还应适应具体的翻译生态——含译者、读者、委托人、社会文化因素等在内的翻译生态整体。从项目教学、国际翻译教学发展现状来看,真实情景商务英语翻译项目不仅符合最新的教学发展趋势,也为翻译课堂中学生的能动建构提供了极佳的问题解决性的情景。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或技能建构的有效条件之一是合作性的学习环境。在建构过程中,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围绕当前问题获

取有关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同时又要不断运用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建构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对学习者个体的有效建构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团队合作互动,相互学习,共同协作,引发学习者个体不断反思,促进个体主动内化,最终在解决问题中完成“意义建构”。在真实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中,翻译学习者团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协作的形式自觉主动地分析翻译项目中需解决的问题,解读源语项目文本,通过查找翻译工具、网络资源获取背景知识、平行文本等,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和策略,完成译文初稿,共同按照翻译的标准、发起者的意图、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检查润色译文初稿,最后完成翻译项目,并完成交稿。在合作完成翻译项目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学习者个体的认知结构也得以重构,所建构的翻译知识、技巧和经验也将更加完善。

二、教学实践

1.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从教学内容上看,通过项目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翻译知识和技能,体现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从结构走向建构的趋势。传统教学体现的是一种传授知识的倾向,要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和素质,通过简单的语言对比、知识传授、技巧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而真实项目为载体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教学能更加有效地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的情景之中,能体现翻译学习者目标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涉及翻译学习者思考、协作、翻译和决策的过程,需调动翻译学习者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能使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内化为学习者自身知识体系的一个部分,完成学习者能动建构。在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内容的选取上,应特别特别重视内容的针对性、典型性、实用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因此,需广泛开展企业单位对翻译人才具体需求的调研、毕业生跟踪问卷调查等,确定课程的项目。基于广泛扎实的调研,针对大部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选取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实际工作的项目。鉴于以上考虑,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现已编写并使用了《商务英语翻译实务》项目教材,主要涉及商标商号、商务名片等13个翻译项目。在项目来源方面,商务翻译教学团队还可以通过行业兼职教师咨询、专职教师实践等途径获取真实翻译项目。例如近年来,来自金融、商务、旅游等行业的资深行业兼职教师参与我院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也为翻译课程带来最原始的翻译项目教学材料;同时,我院还通过虚拟实体的翻译社“金苑翻译社”对外承接学院内外一定量的翻译业务,这些翻译业务经过委托人的允许也可以作为商务英语翻译项目教学的材料。此外,教师在开展翻译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以上途径对项目不断更新,以保证翻译项目的时效性。项目要素把握方面,根据德国翻译家斯蒂娜·莎弗纳的“模仿真实情景”教学法,真实翻译项目教学中再现必须具备项目中翻译情景的各个要素,如翻译项目的发起者(翻译社、企事业单位等),译文使用者(英美游客、某产品的外国使用者等),译者,翻译目的(某文本翻译需达到的目的)等。这些要素将为翻译项目学习者进行学习时提供学习情景,同时也是学习在解决问题完成翻译项目过程中必须兼顾的因素。

2.以过程性为导向,引导学生能动建构。依托真实项目的翻译项目教学中,翻译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主动建构的过程。可见在项目教学中,应以过程为导向,参考经验译员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阶段,将项目任务分解为不同的阶段或者环节,让学习者按照工作环节解决翻译问题。国内外翻译研究已经对翻译的过程有较多的研究,大体将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重新表达阶段和检查核实阶段。但是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无法体现e时代下翻译工作者的工作环节中某些信息化的元素。例如在完成某公司简介汉译英的项目中,译前查找国内外类似企业的公司简介译文,作为平行本文进行参考,将对翻译项目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个环节就没有被归纳在传统的“三阶段”之中。此外译前对翻译生态的解读,译中翻译决策和网络等资源的使用,译后反思总结,都成为了译者翻译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如何科学合理地将这些具体内容与传统翻译过程进行整合是翻译项目教学的重点所在。我院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首创性地将传统译论中的三阶段论和行业资深译者的经验相结合,形成了特色的PWP模式教学模式。PWP分别代表译前(pre-translating),译中(while-translating)和译后(post-translating)三个阶段。课程的内容组织以课程组自编教材《商务英语翻译实务》中的13个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和PWP的翻译过程为两条交叉的主线,将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渗透在这两条主线之中。在某一个项目教学中,PWP项目教学中以过程为导向,让翻译学习者能在翻译学习中针对翻译项目的每个阶段,通过翻译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主动建构(如下表)。

3.以多样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互动建构。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如采用工作坊、头脑风暴赛等开展教学。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监控者,翻译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中心,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共同完成翻译项目。(1)翻译工作坊。翻译工作坊是指类似于商业性的翻译机构,由若干名翻译者共同完成翻译项目的形式。在翻译项目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5~6人的小组,即虚拟的翻译社,并让各组为自己的翻译社命名。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训中,根据真实翻译项目需求的情况,每个小组成员内部进行讨论分工。每组一名同学担任项目经理,负责将翻译项目分解分配给小组各个成员,联络项目需求方,并完成最终交稿。每组中翻译水平相对较好的同学负责后期统稿和审稿。在完成某一翻译项目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共同完成了最终的翻译项目译文,且共同讨论、协作,与需求方进行交流,工作坊的形式能够促进翻译学习者就当前的翻译项目进行沟通和学习,促进学习者个体在互动中进行建构。(2)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集体主动建构的方法。在商务英语翻译课中,可以运用全班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在翻译项目教学中可以采取这种形式,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尽量多地收集同一项目的不同版本的译文,并向学生展示,让全班同学畅所欲言,对译文的优劣进行点评,最后共同分析总结和反思。笔者曾使用商号翻译、商标翻译等进行尝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以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学生主动建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学生在翻译中常常有畏难的情绪,导致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进行主动建构。教师在设计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项目教学的每个环节或阶段设计和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项目学习起到一定支柱作用,同时学生也在完成任务时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利用相关资源进行知识构建。例如在安排学生进行某公司简介翻译项目学习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以下资源:公司简介翻译常用词组列表,公司简介常用句型列表,平行文本等,甚至可以提供专业词汇对照列表。这样就能有效降低学生完成翻译项目的焦虑度,支持学生主动建构。

5.以多元的考核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建构。课程的考核方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导向。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因此在项目教学中可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建构。首先,注意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将学生平时在项目学习中的参与度、个人表现、小组表现都纳入考核范围内,激励积极进行项目学习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重视项目学习过程和小组合作;在终结性考核中体现项目考核的导向,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其次,注意教师评价和同伴评价的结合,让小组间进行项目作业互评,通过互评促进学生进一步反思和总结,主动建构。

三、总结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否进行有效地主动建构是评判教学效果的重点。无论从建构主义教学观、项目教学理论还是最新理论来看,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应该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并且从项目教学内容、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着手,有效地激励和促进翻译学习者的主动建构,使学生尽快掌握满足目标就业岗位的基本商务英语翻译技能。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篇3

翻译课是外语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目前外语专业的毕业生,除少数从事语言、文学研究和外语教学工作之外,大多数都要从事文化科技交流、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等领域的外语工作。较强的翻译能力是从事外语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翻译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着眼于社会的需求,高等院校外语专业重视和加强翻译课的教学,无疑是实现对学生进行目标培养的重要保障。尤其是我院针对社会需求,专门设立了高级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合格的笔译人才。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培养出翻译水平高、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更值得探讨。

1、翻译课教学现状及改革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院校在外语专业的低年级阶段不设专门的翻译课,有一部分学校大三阶段开设翻译课,一般开设一学年。但有一些院校大三年级翻译课也是空白,只在大四年级开设专门的翻译课。在这样短的学时内要完成一门必修课的教学,使教师难免顾此失彼,使学生在翻译课上收效甚微。鉴于翻译课对学生就业的必要性,我院从大一入学就设立了高级翻译班,重点培养现在社会紧缺的笔译人才。可见是必要的,及时的。要想培养出合格的翻译人才,首先我们就要重视课堂教学。教师必须集中精力研究新的教学教法,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创新。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2、翻译课的“逆向全过程”教学法

翻译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能力,其重点为比较语法和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异同。我们的翻译专业是为培养翻译人才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其目的在于培养翻译工作者,其重点为培养正确的翻译观和提高翻译能力。我们要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双语获取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又不排斥培养学生正确的翻译观,提高学生翻译外语、应用文等能力,使之最终能够成为比较合格的、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

目标明确了,就要有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法,把它叫做“逆向过程教学法”。即以逆向教学为出发点,从实用感官的陌生信号刺激开始,启动学生的好奇心并上升为求知欲。以过程教学为特色,让学生从被动的听变为主动地做,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具体的步骤应该如何实施呢?

2.1 课前作业,初次感受

翻译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实践。

因此,翻译课每周布置课外作业,以篇章翻译为主,内容由短到长、由易到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听为虚,手到为实。实际的翻译能力只能在不断的、经常的、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获得。因此,这就决定了翻译课的特点是“精讲多练,实践为主”。

不在实践的基础上讲授翻译技巧与方法,无异于“隔靴搔痒”。

2.2 对比讲解,分析纠错

教师的讲解内容是学生课前作业的问题点,以多种答案对比为主,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语法、文化、外汉语言差异等专业知识判断作业译文优劣。在对翻译作业的讲评中,教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同时充分发扬民主,对重点句子充分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译文及课堂讨论中的评语以鼓励为主,同时有理有据地提出不足之处以利今后改进。收集各种典型的错误,组织开展讨论,分析这些错误原因,并提出改正方法。也可以提供各种译文,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最佳译法,从而也接触到了比较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典型错误可能是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也可能是在书刊或其他媒体中出现的。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学生中共同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同时这些需要在课上进行讲评或讨论的问题还必须能与我们准备向学生介绍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有目的地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以保证达到预定的教学要求。

2.3 课后验证,再次练习

再次验证练习就是对教师的讲解内容进行验证(验证的求知欲),教师通过作业讲评,讲授了必要的理论和技巧,但学生对所学的理论和技巧掌握的程度到底怎样,能否运用,还需要通过必要的练习来进行检验。因此,再次验证,安排学生再次进行一次练习是翻译课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对这次练习材料难易度的掌握,可以略深于初次接触时的练习材料,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技巧要求也应高一些。练习最好当堂限时完成,以检验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可用符号标出学生哪些句子译得好,哪些译错或需要改进。也可以发下参考译文,让学生对照自己进行分析、比较,自行修改、提高。

2.4 学生总结,教师概括

自己总结出该节课内容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切忌由教师一人作灌输式的讲演,应采取边讨论边总结的方法进行。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中好的译文或典型的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评论,各抒己见,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介绍,也先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事实证明,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活,掌握得牢。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篇4

【关键词】翻译项目管理 《联合国纪事》翻译项目 MTI

本论文以本学期末一般性翻译B-A的模拟翻译项目为主体,基于以《联合国纪事》为翻译项目的项目管理,通过该模拟翻译项目的管理和实践,明确了在翻译项目中委托方、项目经理以译员和审校员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翻译团队/多人协作翻译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并最终总结出了权责分明、互动高效的多人协作的翻译管理经验,一则转变态度,转变工作结果衡量标准;二则为日后真正投身职场累积经验。

一、《联合国纪事》模拟翻译项目管理简介

1.模拟翻译项目简介。笔者欲通过本学期的实际案例对项目管理在MTI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初探。该案例是由模拟翻译公司于2015年12月委托进行的《联合国纪事》网站中文版的翻译项目:《城市与安全》(Cities and Security )以及《降低降低移徙成本,提高移徙效益》(Lowering the Costs and Amplifying the Benefits of Migration )。此翻译项目含两个子项目,项目所涉及字数总计4395字(前者2016,后者2279),交稿期限为14天(12月06-12月20)。

2.模拟翻译项目管理简介。首先需要明白何为翻译管理(Translation Management,TM)。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将项目定义为“成为创造一种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而付出的暂时性努力”,而翻译管理是针对特定的翻译机构或团队而言,故其定义为:翻译管理者以其所拥有的资源,通过特定的管理流程来提供达到翻译项目所要求的译文质量的翻译服务以及增值服务。

笔者担任此次《联合国纪事》模拟翻译项目的项目经理,并与“合同人”签订了《联合国纪事翻译项目负责人协议》。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王传英指出翻译项目管理三大核心:质量管理、时间控制和成本管理。

(1)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遵照特定质量标准和项目管理策略的要求,通过质量计划、质量保障、质量审查和质量改善等步骤,提供达到预定标准的产品或服务的管理行为。

针对此次《联合国纪事》,重点在:1)有效的过程追踪;2)严格的交付前质量测试。而就第一环,本团队有着详细的翻译工作日程表;关于第二环,本团队有两个工作组组成,工作组之间会进行互相审校,并提交审校报告,根据审校报告敲定本组终稿。

(2)时间控制。根据日本项目管理协会(PMAJ)的定义,时间控制指“为达到特定工作目标,包括如期交货、实现收入和控制费用等,在规定时间内使所有工作或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一系列工作过程。

为了保证保证完成任务,笔者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对整个项目分析并制定了详细的进度安排,并根据项目进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成本管理。完整的成本管理包括资源计划、成本估算、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等四个环节。项目经理在接到翻译任务后,首先要对翻译项目进行整体分析,并考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组建项目团队。此外,还须对翻译成本进行估算,制订可行的预算方案作为对外报价依据。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项目经理应始终严格控制成本,尽量在预算范围内完成项目。项目完成后,还应对项目进行总结,为以后其他项目提供经验。此次《联合国纪事》模拟项目涉及的成本管理较为单一,主要为参与人员的薪酬。

二、《联合国纪事》模拟翻译项目管理的前期准备

1.译者遴选。有意参与项目的译者均需要参加试译。笔者在筛选译者是主要有以下考虑:语言能力、翻译相关经验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最终共筛选了十名译者,其中三位为留学生,均有着深厚的双语语言功底。

2.《联合国纪事》翻译项目规则制定。翻译项目能否良好运转,取决于规则的制定及对其的遵守。笔者根据合同规定,对各个工作层面以及非工作层面制定了《翻译项目组项目规则》。

3.《联合国纪事》翻译项目工作分工。《城市与安全》项目组由五人组成,其中一人为留学生。《降低移徙成本,提高移徙效益》项目由五人组成,其中两人为留学生。组内三轮审校,组际两轮。但笔者应注意到,此举在日后“实战”中的可行性较低,项目规模、项目难度、人员涉及数量及组成成分等多种因素都增加的项目管理难度,在分工之上就应该做更细致且顾大局的考虑。

三、《联合国纪事》模拟翻译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

总的来说,此次翻译项目管理的过程按时间序列可分为译前准备、项目跟踪、译后审订、项目提交、项目总结等五个主要阶段。

1.译前准备工作。项目准备从发现销售机会就已经开始,主要工作包括确定需求、资源准备、稿件分析、项目派发。

译前准备工作所涉及的需求确定以及团队组建,稿件分析工作均已完成,此处主要解释语料准备及项目派发。本次语料准备,主要包括术语的提取以及文本译前准备。两个项目组“步调统一”又“各司其职”地完成第一阶段的项目任务。且每项任务都进行了交叉互补。

2.项目跟踪。项目跟踪包括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等。此次模拟翻译项目主要侧重在进度和质量控制上。此次项目的进度控制良好,均在计划内进行。整体译文质量的控制主要为:组内三轮审校,组际两轮审校,最终审校。

3.译后审定。译后审定主要包括审校、排版以及质检。此次项目中排版格式均采用模拟项目发起人要求的统一格式。而本次审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组内三轮审校,组际两轮审校以及最终审校。最终审校由项目经理挑选出两组中较为专业的译员作为终审。

4.项目提交。根据项目合同要求的排版格式及文档格式,以及提交方式。该项目最终译稿在合同要求日期内成功提交,并得到采用。日后“实战”中的排版要求以及提交方式将会更为专业,项目经理应该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技能,全面保障项目的顺利结项。

5.项目总结。此次项目总结涉及内容简单,一为翻译记忆库的维护;二为项目译员的实际薪酬的核算;三为项目总结及经验交流。笔者学习到,在日后“实战”中,成本核算将会是重点,因为成员变动,任务量差异,各译员薪资有别等多种因素,成本核算需要精准且高效。另外同样应该做好客户满意度度调查,以培养良好的合作关系。

四、《联合国纪事》模拟翻译项目管理总结

本次模拟翻译项目虽为模拟,但能打破以往简单的课堂模式,让每位同学转变态度,以专业标准要求自己,以职场要求来衡量工作结果。而项目管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能统筹全局,亦要拥有抗压能力的同时具备危机应对能力。

笔者通过此次翻译项目管理的实践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对翻译项目管理有了非常清晰的轮廓,并对未来“实战”中的复杂形势做了心理预测及准备。而作为接受MTI教育的一员,应尽可能多的实践,并珍惜每次实践机会,次次都应以职场要求来衡量自己,争取使自己成为实打实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Pérez,C.R.Translation and project management[J].TranslationJournal,2002(4).

[2]管新潮,熊秋平.翻译管理流程的界定与优化[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17):97-101.

[3]钱省三.项目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7-8.

[4]王传英,崔启亮.本地化行业发展对职业翻译训练及执业认证的要求[J].中国翻译,2010(4):76-79.

[5]王传英,闫栗丽.翻译项目管理与职业译员训练[J].中国翻译, 2011(1):56-59.

[6]王惠敏.浅谈翻译项目中的质量管理[J].长江大学学报,2012 (35):101-102.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篇5

关键词:误译;俄语翻译专业;学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 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31-02

“经贸翻译”是本科俄语翻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翻译方法、经贸知识完成经贸翻译活动,使其胜任未来的经贸翻译工作。学生在翻译练习和翻译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误译现象,有必要进行分类,探究其中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策略,完善俄语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本文误译指,“人或机器在将甲语转化为乙语的过程中偏离、遗漏或歪曲甲语文化信息,导致译语与原语信息量不等,译语受众无法获得与原语受众极似的交际效果的活动。”[1]

一、俄语翻译专业误译问题类型

学生在经贸翻译练习中暴露了各种误译,但大体可归为语言基础类、翻译方法类、综合知识类等三大类,三类就错误的程度而言,可分别对应不对、不当、不准。

(一)语言基础类误译

语言基础类误译是因双语语言基础欠缺而造成的误译,属双语转换过程中的低级误译,主要体现在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三方面的误译均可出现在理解和表达阶段,体现于原语和译语两个角度。语法性误译最为常见。俄译汉时,原文语法理解正确,但汉语表达时却出现了语法错误,更有甚者,原文语法理解已经出现错误,汉语表达时意思必然歪曲。汉译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难于俄译汉。此时,原文语法理解虽不成问题,但译文表达时语法错误较多,大多影响意思的传达。语义性误译略少。俄译汉时,原文语义理解正确,但汉语表达时选错了个别词、短语或小句,影响了原文语义的传达,或者原文语义理解失误,汉语表达意思偏差较大。汉译俄时,原文语义理解尚可,但译文表达时词、短语或小句所传达的意思与原文差距较大。语用性误译偏少。偏少是相对前两者而言,因为经贸翻译的对象大多为合同、说明书、信函等具有一定规范的文本,这些文本的翻译一般停留在语义对等层面,只有少量广告、商标词、经贸会谈等领域的文本体现一定的创造性,翻译时一般会追求语用对等。学生往往拘泥于语法和语义意义层面的转换,对语用意义的传达不够灵活,俄译汉、汉译俄均可见。

(二)翻译方法类误译

翻译方法类误译是因翻译方法不当而产生的误译,属双语转换过程中的中级误译,主要体现在全译、变译策略和方法使用不当。如上文所述,经贸翻译涉及领域广泛,不同领域的文本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如经贸合同属法律文书,语言严谨、精确,需采用全译策略,将原文逐字逐句译出,而翻译转换过程中为解决原文与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矛盾需运用其中的对译、增译、减译、转译、换译、分译、合译等方法。学生往往对原文过分依赖,不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促进译文的顺利表达。再如,基于几十份材料翻译出一份市场开发调查报告,变译策略是最好的选择,运用其中的摘译法选择关键信息翻译,省时省力且效果良好。学生大多没有变译概念,也不敢尝试,一是认为没有完成翻译任务,二是不能选对核心信息。

(三)综合知识类误译

综合知识类误译是因综合知识不足而形成的误译,属双语转换过程中的高级误译,主要体现在专业术语、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三方面。经贸翻译,不同于通常所做的日常生活、语言文学类翻译,是经贸领域的专业翻译活动,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且译者应有良好的经贸专业知识基础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学生往往把一个专业术语译成普通词汇,从而影响了整句、甚至整篇的理解和表达。经贸领域中的某些文本,无论是原语还是译语,都具有自身特有的模式和规范,翻译时应遵照译语规范进行转换。学生在双语转换时往往忽视甚至漠视不同语言文本间的差异,从而使译文显得不地道。社会经验是译者重要的财富,缺乏社会经验,文本中大量的百科知识难于理解,译文自然显得生涩难懂。学生这方面有很大欠缺,平时不注意积累,翻译时又懒于查找资料,错误便不可避免。

二、俄语翻译专业误译问题溯因

俄语翻译专业学生所体现的种种误译,大多应归因于自身基本功不牢,而教师不够完善的培养方式和不理想的社会环境也是重要原因。

(一)学生努力不够

首先,学生没有良好的基本功。俄语是一门较难的语言,俄语专业学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特别是零起点的学生。然而,学生用功不够,语言基础不牢,低级错误常见,某些句段翻译得支离破碎。其次,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学生认为“经贸翻译”不是专业基础课,未来也未必搞经贸翻译工作,所以不肯付出大量时间钻研,不肯努力追求更好的译文。再次,学生分不清翻译教学、教学翻译。学生仍然以为,经贸类文本的翻译如同专业基础课上的翻译练习,目的是提高译的能力,只是换成经贸类文本而已。其实,“经贸翻译”课是专门培养学生经贸翻译技能和翻译理念的翻译课,而非学生理解的作为提高语言能力的教学手段。

(二)教师培养不足

首先,翻译基础打造不足。教师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对接,“基础翻译”阶段没有为学生打造优良的翻译基本功,学生对一些基本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概念模糊,没有内化在心。其次,翻译方法引导不足。学生大多凭自身经验翻译,不大讲究运用翻译方法,即便使用了某种方法,也不自知。教师没有及时地将这种自发的行为引入自觉的状态,使其升华为自身经验的总结。再次,实践练习提供不足。教师提供的翻译练习多数为教材上的资料,鲜活性较差,语境性不强,学生不能体会到实际工作的快乐与责任。少量的社会实践不能满足学生培养的需要。

(三)社会环境不佳

首先,合适的经贸翻译类教材少。经贸翻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材,全面的教学资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然而,“教材建设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教材出版量少,存在教材编写理念陈旧、商务语料不足、理论支撑不够、理论与实务结合不紧等诸多问题。”[2]这样的条件下教师缺少材料,学生没有抓手,翻译磨炼不勤。其次,经贸翻译实践机会少。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接壤,俄语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但社会上能够给学生提供经贸翻译实践的机会还是太少,偶有公司招聘此类实习生,也是杯水车薪,学生很难作为一个真正的工作人员在鲜活语境中进行翻译实践。

三、教学启示

俄语翻译专业学生的误译现象提示教学工作者调整思维,找准切入点,改变工作方法,全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拓宽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

(一)打牢双语基础,加强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译是外语专业学生的五项基本功,是外语专项能力培养的基础,翻译能力的培养也基于此。从低年级开始,特别是零起点的学生,打牢外语语言基础,从语法、语义、语用不同层面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听力、口语、语法、阅读、写作、翻译等不同课型都要围绕提高翻译能力开展。同时,兼顾本族语语言能力的提升,这也是加强学生翻译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误译现象多次表明,本族语的低水平影响了翻译效果。语言学习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关注俄汉语在语法、语义、语用方面的异同,双语对比是翻译的基础。

(二)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师生充分互动,让学生成为课上、课下的主人,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进入良好的翻译学习状态。翻译材料的选择可由学生参与,轮流坐庄,庄家先试译后与教师商定选题,全班译后进行课堂讨论,再由庄家就选题、译法、译悟作总结报告,与全班分享。模拟翻译情景也是良好的教学方法,师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各自完成自己的翻译发起人、翻译管理、翻译实践等工作。翻译工作坊是国内外比较流行的翻译教学模式,“该模式能训练自主选材、共同提高、体悟过程、自我总结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因此而增强翻译意识,提高翻译技能。”[3]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多组同时进行,通过彼此竞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三)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为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加实习机会,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有利于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有效衔接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缝隙。”[4]学校与翻译公司、涉外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轮流到适合的岗位参观、实习,使学生真正体会翻译工作的全过程,并安排校外导师进行指导,或聘请一线翻译工作者开设实用性课程,让学生全方位积累经验,以免日后发生不必要的误译。特别鼓励学生参与机助人译的翻译团队进行实习,体会最现代的翻译模式,为未来的工作做最充分的准备。同时,建议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实习机会,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在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可以网上求职,网上兼职翻译,参与网络群组讨论。

综上,俄语翻译专业学生学习中暴露出的语法、语义、语用等语言基础类误译,全译、变译等翻译方法类误译,经贸术语、经贸知识、社会经验等综合知识类误译,误译原因除学生自身努力不够外,教师培养方法不当、社会为俄语学生提供的环境不理想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在中俄关系良好,急需应用性复合型俄语翻译人才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努力做到:打牢双语语言基础,加强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顾俊玲.释“误译”[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

[2]关秀娟.商务俄语翻译教材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6).

[3]陈平,黄忠廉,郝翠翠.俄语MTI翻译工作坊及其教学模

式之创建[J].中国俄语教学,2013,(1).

[4]蔡辉,张成智.论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中的校企合作[J].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篇6

翻译人才从高等院校毕业进入从事民族事务翻译工作的翻译组织之后,还不能适应民族翻译工作的需要。翻译组织必须不断地对民族事务翻译人才进行持续的在岗继续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翻译技能。这些技能包括翻译辅助工具的使用,如翻译记忆软件、资源提取软件、文档格式编辑软件;而协同翻译技术、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数据库处理、图形图像处理、桌面排版技术、翻译报价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是高度依附于个人的、主观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个人基于长期经验积累起来的操作性知识,往往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因此很难形式化和结构化,也难以为他人共享。波兰尼将这种难以编码、隐晦、抽象复杂、模糊、难以被识别和认知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具有经验性强、缄默度高,缺乏具体表现形式等特点。世界经合组织将知识分为四类,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大多为显性知识,在学校学习阶段基本已经完成;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大多为隐性知识,往往要在实际的行为处事中习得。诚如彼得•德鲁克所言“:技艺不能教,也不能学,也显示不出任何普遍原则来。技艺细分成各种行业,每一行都不相通,各有自己的技术法则。技艺靠的是经验积累与拜师学习,而不是靠学校的课程学习。”因此,从事民族事务翻译工作的翻译组织必须意识到对翻译人才进行在职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民族事务翻译组织,对翻译人才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其翻译技能的主要途径就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吸收。

二、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环境,促进隐性知识传递与共享

隐性知识是经验性的知识,是译员在长期的翻译实践过程中通过解决一个个难题逐步总结、累积得来的。在民族事务翻译组织,译员掌握的翻译隐性知识越多、越全面,工作效率就越高。因此,掌握一些关键性的隐性知识,如翻译辅助工具的操作技巧、翻译诀窍和操作经验等就能获取某些特殊经济利益,如拿高薪、获得升职机会等。如果把这些隐性知识拱手让与他人,隐性知识的垄断性就被打破,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就会丧失这种竞争优势,由隐性知识带来的超额利益及个人内心的成就感也随之丧失。因此,高水平译员出于利己主义考虑,往往会隐匿自己独有的知识,本能地对隐性知识共享产生抵触,这种心理导致隐性知识难以传播。但译员作为翻译组织中的个体,其利益与翻译组织的利益又是息息相关的。隐性知识共享作为一种社会交换行为,性质上不同于金钱交易。布劳曾这样评价社会交换行为:“尽管社会交换的重心落在某种外在价值的利益上,或者至少落在对好处含蓄地讨价还价上……但是社会交换对于参与者总是带有内在意义的成分,这一点使它有别于严格的经济交易。”高水平译员共享隐形知识不一定是为了明确的经济回报,可能只是为了响应组织规范,实现组织目标,出于某种共同认同,或精神奖励。基于此,翻译组织对民族事务翻译人才的激励不能仅仅从经济利益出发。翻译组织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加强团队建设,积极营造一个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环境,尽最大可能激励高水平译员向外传递自身的隐性知识。翻译组织的文化氛围越是积极合作、友好信任、鼓励创新,高水平译员越愿意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同时,翻译组织还要为高水平译员提供充分的激励诱因,如一定的精神鼓励、可预见的获利前景、淡化竞争、充分信任的组织环境,都会使高水平译员有充分的动机实现隐性知识共享。良好的组织文化环境,还可以改变利益评价的标准,建立起知识共享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促进利他目的的知识共享行为,最终为组织创造出一种群体自发地从事知识创造、学习、传播的氛围。“老资格者对专业问题的令人兴奋的内行讨论和愿意把新手看作是同行的态度是对后者的鼓励,这象征着把他接受为一位完全合格的专业人员。他回报以恭敬的钦佩,这是对老资格者的报答。”团队建设是组织用来营造员工之间相互了解和认同的有效方式。民族事务翻译组织应组织多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团队培训,培养翻译人才之间忠诚友好的感情和开放坦诚的沟通交流氛围,树立团队共同的愿景,促进相互认同与了解信任。民族事务翻译人才之间隐性知识共享利益的均衡和相互信任可以促进知识传递的意愿,从而消除隐性知识共享障碍。

三、合理安排译员配置,促进隐性知识识别与吸收

作为隐性知识的翻译技能,其共享是否成功,除了高水平译员的知识转移意愿之外,还取决于初级译员的知识接收能力。从翻译组织知识创新的角度来看,初级译员的知识接受能力是隐形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初级译员是否可以充分接受、理解共享知识,是否可以积极消化并因地制宜地应用这部分知识是极其重要的。由于个体心智模式的差异,高水平译员传递出的隐性知识往往与初级译员不匹配,结果初级译员要么不能识别该知识,造成知识的流失;要么在接受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吸收,造成隐性知识共享的迟滞。隐性知识的接受往往是初级译员感悟和顿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再者,学习能力较强的译员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隐性知识的,而是一个隐性知识的体验加工过程。在任何翻译组织中,译员所掌握的行业知识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都是不均衡的。由于译员的从业时间、个人经验、经历、个人禀赋、努力程度等因素的不同,不同的译员所拥有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各不相同。有的译员掌握着翻译业务中前沿的、高端的、广泛的知识,有的译员却可能只拥有相对落后的、已被普及的或格式化的、狭隘的知识。从掌握行业知识的熟练程度、先进还是老套、行业知识的多寡,可以把译员分为专家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专家级译员拥有的隐性知识不仅包括本行业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诀窍,还包括更高层次的理念、思想和价值观。这类隐性知识与个人经历、工作经验和工作内容息息相关,是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中级译员基本掌握了翻译组织的业务知识,能够基本胜任本职工作,与专家级人员的沟通相对比较顺畅,能够较快地领会专家级员工的意思表示。而初级译员往往是进入翻译组织不久的新人,翻译业务知识都比较生疏,与专家级译员的业务沟通会存在障碍。译员之间知识水平的接近程度是民族事务翻译组织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基础。隐性知识共享可以看作一种知识交换关系,译员会采取交易成本最小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标,译员间的知识水平越相近,其相容性越高,则知识交换成本就会较低,交易成本也较小。译员间知识差别越大,知识匹配率越低。因此,翻译组织的管理者在分派翻译任务时,要考虑组织的长远规划,抓好译员的梯队建设。在同一个翻译任务中,要做到专家级、中级和初级译员的适当人数比例配置,在具体的工作中以较小成本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从而达到对译员进行继续教育的目的。

四、让客户参与翻译活动,共享外部隐性知识

民族事务翻译组织主要是提供语言服务,尽管翻译组织在走专业化路线,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译员的知识更新未必赶得上技术的更新。国际译联在2009年国际翻译日主题“携手合作”中提出:“翻译服务方和客户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目的,使双方认识到优秀译文的影响力。毫无疑问,无论是文学翻译、技术翻译、口译、术语翻译或是字幕配译,无论客户就在马路对面还是在五个时区以外,如果他们能够参与到翻译进程当中,都会有利于提高译文质量,并最终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为保证翻译质量、提供专业化的翻译产品,翻译需要客户的广泛参与。译员把握不准的专业术语和表达,需要客户投入精力帮助建设术语库,译员也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学习新的专业知识。这些都是依附于具体客户的隐性知识,因为专业性很强,往往不能从其他渠道获得。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译员在与客户接洽、共同工作的过程中,还可学习客户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隐性知识。现在有的民族事务翻译组织主要承接一些本地化公司的外包业务,这些本地化公司很多都是国际化运作,具有较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民族事务翻译组织在为这些国际化运作的大公司服务时,则可以通过沟通交流、互访的形式学习对方的先进理念。民族事务翻译组织的隐性知识共享不仅是译员之间的知识共享过程,还是翻译组织与外部客户的隐性知识共享过程。民族事务翻译组织的客户也是翻译组织翻译活动的重要力量,吸收和共享他们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也对提高民族事务翻译人才的翻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民族事务翻译工作是一项知识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熟悉专业知识,也要了解百科知识。知识共享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对民族事务翻译人才的在职继续教育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民族事务翻译组织的管理者一定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在为翻译人才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知识共享空间的同时,还要跳出本组织的狭小圈子,走出去,加强与同行的沟通合作,促进本组织与其他组织甚至其他行业的知识共享。民族事务翻译组织对翻译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做得越好,必要的上下级关系的相互影响就越少。训练有素的译员,不仅不需要管理人员花很多时间沟通交流和监督,而且翻译稿件也不需要审校人员的大幅度修改。因此,翻译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对于民族事务翻译活动的顺利开展极其重要。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篇7

二、目前笔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市场需求对笔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译人才的培养应与市场需求接轨,强调笔译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双语互译能力,积累笔译经验与相关行业知识,从而在毕业后能够适应岗位需要,胜任来自翻译市场的任务。但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笔译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对专业性和应用性方面不够重视,实践领域有限,实践体系不够完善。首先,课堂实践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应用性。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内容滞后于市场对笔译人才的需求,导致学生笔译实践能力一般,在毕业后只能从事普通领域文本的翻译,而不是市场急需的应用翻译。其次,课外实践形式单一。部分高校把教师课后布置的笔译作业或练习题作为学生主要的实践方式,有的学生只是完成作业、应付了事,对实践的兴趣不高。再次,学生实践机会较少。虽然很多高校相继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翻译实习基地,但实习基地的数量有限、提供的实习岗位不能满足学校要求,不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实践效果一般。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笔译实践体系的构建要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笔译人才,必须考虑翻译岗位需求,重视相关行业背景,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拓宽实践领域,建立笔译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研究生的笔译实践体系应包括课堂实践、课外实践与综合实践三个模块。(一)课堂实践模块课堂实践是笔译实践教学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从市场的需求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新颖、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负责课堂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开放的教学思想、较高的创新能力,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笔译实践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行业知识、把学到的笔译理论与技巧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加深对笔译过程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对笔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独立解决的能力。授课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兴趣。其中,笔译工作坊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课堂实践方法。在笔译工作坊模式下,教师应结合市场需求选择不同的主题、布置笔译材料,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笔译文本,学生在课前需分组或独自完成笔译任务。学生课上阐述翻译过程,对自己或小组的译文进行PPT 汇报、对他人或小组的译文进行评价,通过集体讨论,进一步完善译文,总结得失。最后,教师对学生译文进行评价,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翻译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翻译活动的主体,翻译任务由学生共同完成。工作坊式笔译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翻译过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笔译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笔译课堂实践教学质量。

(二)课外实践模块课外实践是笔译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实践性强的笔译课来说,课堂实践时间有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限,必须通过课外实践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笔译社团、笔译竞赛、利用校内的翻译实验室等方式进行有效的课外笔译实践。笔译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对笔译的兴趣自愿组织而成的团体,是对笔译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延伸,为笔译方向研究生在课外锻炼专业技能、拓展专业素质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社团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笔译实践活动,如发起专业调查、进行专题笔译、组织优秀译文赏析、邀请校外专家进行学术讲座等,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译竞赛作为课外实践模块的一部分,在锻炼学生笔译技巧、增强其对笔译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根据学生的笔译水平,鼓励其参加各种级别的笔译赛事,包括校级、省级、部级等,通过前期准备、参与竞赛、赛后交流,锤炼学生的笔译技能,提高笔译水平。翻译工作室、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平台具备先进的笔译实践设施,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实训平台进行自主笔译实训。借助平台内安装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如SDLTrados、Déjàvu、wordfast 等开展笔译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专业基本功与计算机操作及翻译工具的应用能力。(三)综合实践模块

综合实践模块着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技巧来解决笔译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综合实践模块由项目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三部分组成。项目实训可以将笔译任务真实化,把人才培养和笔译市场的需求接轨,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笔译工作奠定基础。高校可以与翻译机构合作,将真实的笔译项目引入学校,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先安排学生进行模拟项目笔译。项目实训应本着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按照真实的笔译任务运作流程,从项目管理、译前准备、翻译工具的应用、审核译稿到任务交付,引领学生熟悉真实的笔译工作方式与环境,了解译员的职业素养,积累笔译经验,增强实践能力。毕业实习是检验学生笔译能力的综合性实践环节。笔译方向研究生应到涉外企业、事业、翻译公司、文化教育等单位的笔译岗位进行毕业实习,完成实习单位布置的翻译任务,了解作为一名职业笔译人员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在实战中提高笔译实践能力。同时,利用实习机会,充分了解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弥补自身不足,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工作。

毕业论文是综合实践模块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验学生笔译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笔译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译方向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采用笔译实践报告、笔译项目实习报告、笔译实验报告、笔译调研报告、笔译研究论文等多种形式。

四、笔译实践体系构建的保障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专业应用型研究生笔译实践体系的重要保障。(一)打造高水平实践师资队伍打造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也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校担任笔译实践教学或指导笔译实践教学的教师,笔译实践有限,普遍缺乏在翻译机构工作的经验,很难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笔译实践。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鼓励教师定期去翻译机构挂职锻炼,了解真实笔译项目流程,丰富笔译实践经验。还可以聘请长期从事专业笔译工作的人才进入师资队伍,给学生讲授笔译经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二)增加实习基地的数量、拓宽实习基地的覆盖面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开展笔译实践。但目前很多高校的实习基地数量有限,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岗位,或者不愿意正真地接收实习生。此外,校外实习基地的行业覆盖面小,与区域内一些重要行业、领域虽有一定的接触与合作,但没有确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不利于学生实践的开展。必须不断开发新的实习基地,拓宽实习基地的覆盖面,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机会。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篇8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医翻译人才培养;跨境电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4-0030-02

一、研究背景

本世纪初,为培养满足中医药国际传播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外语+医学”专业。目前,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13所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专业方向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中医药对外交流、翻译、医学、医药、中医药、中医药贸易。近年来,为顺应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和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需要,各中医院校相继开设硕士点。比如2002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教学中心获准设立全国第一个中医外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又新增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南京中医药大学于2006年3月在中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了中医英语二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招收“医药外语研究”和“医药翻译研究”两个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此外,辽宁中医药大学张庆荣教授在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点下招收“中医药英语翻译:中医藏象学说”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河南中医学院在中医医史文献二级学科下招收“中医药典籍的英译研究”和“中医药英语翻译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中医药产业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纷纷意识到对于高水平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对于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仍然采用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以翻译理论教育与研究为主,以翻译实践为辅。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但在另外一方面忽略了翻译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和对接,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培养出的人才具备复合型的特点,却难以满足社会及经济文化发展对于中医翻译人才的具体需求。

二、中医药翻译市场的需求分析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于国家软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药产品占有国际市场份额、中医术语标准化及中医典籍的传承和翻译等领域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也培养了相关的人才,中医药事业得到平稳高速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来自日、韩等的竞争压力也使中医药企业进军国际市场遇到挑战,甚至有中医药文化话语权旁落的危险。面对这些挑战,为了争取国际市场的承认和认可,就需要高素质翻译人才搭建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两种思维模式之间的桥梁。因此,不论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还是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市场都需要大量具有中医药背景、扎实的语言功底,能在两种语言之间自如转换的实用型专业性翻译人才。

为了摸清市场对中医翻译人才的需求情况,课题组设计了一份市场调查问卷。问卷主要由“企业状况调查”“口笔译员工调查”“企业招收翻译人才标准调查”“翻译人才在企业的表现调查”及“企业对翻译人才的态度意见调查”等五个方面组成。参与调查的包括翻译公司、外贸企业、中医药企业在内的35家公司的负责人,以及企业旗下从事翻译及其相关工作的62名翻译人员。调查问卷采用Likert五级量表,使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13.0对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此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值为0.819,能够满足研究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企业及外贸企业对于专业性、职业型翻译人才的储备不足,企业的翻译任务往往是外包给翻译公司来做,或者是由语言能力较好的员工来做。这样,造成了产品翻译质量低下、翻译不统一、翻译缺乏专业性等问题。根据市场调查问卷中体现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行业知识匮乏。主要问题集中在对各行业术语或表达的深层次理解及行业表达方式或表达习惯的把握上。二是翻译经验不足。90%的公司表示,企业储备的翻译人才对于现实操作中的问题,尤其是国际会议中的口译项目难以胜任。而企业的翻译人员则表示,在学校学习期间主要从事笔译实践,而且笔译实践多以文学笔译为主,对于中医药行业的文本内容在中文的理解上有难度,而且确实存在翻译经验不足的问题。三是文化沟通能力欠缺。翻译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沟通的过程,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对话与交流。中医药文化不同于其他科技翻译的文本,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这就要求译者对两种文化都要有深厚的底蕴,不仅仅语言能力强,而且能够使用两种语言在两种文化之间游走。在被试的62名翻译人员中,有70%以上的翻译人员提到学校学习的翻译技巧难以满足文化沟通的需求,自己翻译的文本不能够或者只能部分被英语国家的人理解。

调查发现,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日趋活跃,以及行业、高校及研究机构与国际组织之间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需求已从经院式、研究型人才转变为专业型、实践型人才。传统的经院式翻译人才已难以胜任专业性领域内的翻译任务,而具备专业背景、具备实操经验的高素质翻译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稀缺人才。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医翻译产学研合作教育

2014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3万亿。根据商务部的预测报告,2016年将达到6.5万亿。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的批复》。总理强调说:“跨境电商综试区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是中国未来新的发动机,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渠道。”

为加强中医翻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接,使人才培养更符合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更符合行业发展与企业的需求,2015年3月,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与浙江义乌诚兴商会合作开办了“双惟跨境电子商务实验班”。实验班主要面向具备良好语言基础(英语六级以上),对中医翻译与外贸实践感兴趣的大学生。其中英语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计算机专业优先录取。实验班注重传授与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有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基本翻译及语言沟通技能,训练使用阿里巴巴B2B和B2C平台进行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外贸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企业文化、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具有自主创新的创业理念,熟悉跨境电子商务外贸交易流程,掌握电子商务实际的操作技能。

“双惟跨境电子商务实验班”的总课时为168个课时。课程设置分为三个模块:翻译技能模块+中医知识模块+跨境电商实操模块。其中“翻译技能模块”共30课时,主要是对外贸流程中的翻译问题,例如产品名称的翻译、外贸术语的翻译、中医术语的翻译等进行讲授和训练。“中医知识模块”共30课时,主要是对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术语等进行讲授和培训。“跨境电商实操模块”共108课时,全部由浙江诚兴商会的企业家轮流进校进行讲授和指导。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B2B和B2C平台的操作技巧,外贸流程中的翻译实践和沟通能力培养,跨境电子商务外贸交易流程等。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企业以“1托2”的模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面对面的培养。所谓“1托2模式”指的是每一家企业向2名学生提供其企业的真实操作账号,并通过网络社交媒体指导学生使用真实账号进行交易。学生在企业委派的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从熟悉企业产品、了解企业文化到翻译实践、沟通实践、外贸实操一步步学习和实践,其翻译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外贸实操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促进。

四、结果与讨论

王少爽(2012)提出译者素质模型的概念,他指出翻译人才应当具有的七种能力:语言能力、应用能力、文献能力、管理能力、专题能力、技术能力、理论能力。为了明确“双惟跨境电子商务实验班”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否对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产生了积极作用,根据译者素质模型,我们对参加“双惟跨境电子商务实验班”43名学生进行了课程的前测和后测。测试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能力、翻译理论能力、翻译实践能力、中医药翻译能力四个方面的考察。在课程开始之前,对43名被试者进行的前测表明,学生的语言能力基本达到6级水平,翻译理论较欠缺,翻译实践能力较差,中医药翻译能力极差。

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培训,在课程结束后对43名学生进行了后测。后测的形式与前测保持一致,主要考察学生的翻译能力,内容与前测内容保持难度一致。后测的结果表明,43名被试者的语言能力略有提高,但并不明显,翻译理论无明显提高,翻译实践能力提高较大,中医药翻译能力有所提高。

此外,在“双惟跨境电子商务实验班”的实践过程中,还为43名被试者建立电子档案袋,对每一位被试者的学习及实操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考勤、外贸实操次数、报单次数、询盘次数、询盘质量、产品翻译次数、产品次数、Presentation的次数等十余项。通过对形成性评价与后测的结果的分析,发现43名被试者的翻译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外贸流程的熟悉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截至目前,43名被试者中已有21名被浙江诚兴商会旗下的公司录用成为正式员工。

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关切到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医药行业国际化发展的蓝图,是对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脱离市场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就是无的放矢,会造成一方面人才的难以就业,一方面企业缺乏人才的尴尬局面。因此,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一定要接地气,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灵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才能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跨境电子商务是未来生活、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是全民创新的新平台。借助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模式,一方面巩固大学生的理论基础,训练翻译能力;另一方面从市场和企业的角度出发,根据经济和市场发展的具体需求,有的放矢地设计课程体系,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进行合理的重组和塑造,突出培养其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真正反映和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对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ATA).American Certification

Program[EB/OL].http:///certification/eligibility_ap

proved.php#chi,2012.

[2]Laviosa S.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M].New York:Rodopi,2003.

[3]柴明G.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01).

[4]潘华凌,刘兵飞.翻译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及其培养对策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01).

[5]刘习良.加强行业管理推动我国翻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翻译,2006(04).

上一篇:领导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社联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