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翻译

时间:2022-07-27 05:46:09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翻译

摘要: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翻译的目的,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和二者关系分析,从异化翻译对译入语文化的丰富和异化翻译对源语文化的传播两方面的阐述,探讨了异化翻译对文学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翻译目的;归化翻译;异化翻译

在人类文明史上, 知识传递的工具主要依赖语言,而外来知识则明显地涉及到外语,因此翻译从来就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 翻译不但能促进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还能给这种文化输入新的血液。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英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随着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这种全球化的穿透力无所不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文化交流的高度来认识翻译活动,无疑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来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出发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与归化翻译相比,异化翻译除了能正确表达原语作者的思想及写作风格外,更能给译语带来新的活力,丰富译语的语言与文化内涵。各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工作者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跨文化交流问题进行探讨,就需要对翻译的异化给予 重新审视和广泛关注。

一、 翻译的目的

翻译的实质是两种语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尊重的,应该保持译者与原作者平等的地位,既要发挥译者的主导性、能动性,又要承认译者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又离不开人的价值观,特别是辨别是非、善恶等伦理观念的支持与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再现原作,传递原作者的声音,满足目的语社会文化规范以及译文读者的要求,从而充分体现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誓言。 中国现代学者徐永说:翻译――是译者用一种语言(归缩语言)来表达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出发语言)表达的思想。

翻译的目的应是向译语的读者译介异域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文化、思想、观念,同时使译语社会的文化和知识系统发生巨大变化,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一点显然可以从中外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印证。公元八世纪,阿拉伯国家大量翻译古希腊的哲学和自然科学文献,同时也引进源于印度的知识,这就使得阿拉伯文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使得阿拉伯世界在数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成就领先于全世界。公元十二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大量翻译阿拉伯学者的著作,使一些在欧洲早已成为绝学的文献从阿拉伯文再翻译成拉丁文,直接带动中世纪欧洲文明的重大革新,使欧洲文明执全球科学文明的牛耳。可以说,西方现代文明就是缘起于这一次基于翻译和重译的文化传承。而中国的语言、文字、社会风尚、生活习惯则是通过一千多年的佛学翻译在中国的传播而得到了发展,这一点也是无可非议的。

二、关于归化和异化

2.1归化和异化概念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概念来源于1813年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论翻译的方法》一文,文章指出翻译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引导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引导作者靠近读者。但并未授以具体名称。1995年美国学者L.Venuti 的《译者的隐形》定义这两种方法为异化/归化。Venuti是异化派翻译的代表。他提出“反翻译”的概念。指出翻译的风格和其他方面在目的语的文本中要突出原文之“异”。他说:“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郭建中 1999:192-193)在讨论异化翻译时,他对归化翻译的策略作出了描述:遵守目标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从而达到让译文符合本土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的需求。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英语进行翻译,在这类翻译中,翻译者的努力被流畅的译文所掩盖,译者为之隐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原文的陌生感已被淡化,译作由此而变得透明。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所以,Venuti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是“归化”理论的推崇者,他提出了“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论”的观点。在各种不同场合,他重复“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概念这一观点,既“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归化派”认为,不应该将源语中的语言体系和文化现象强加在译文读者身上;文化差异必然带来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碍,既然翻译的主要任务是文化交流和传播,就应该避免文化障碍,而“异化”则不可避免地带来这种障碍;对译文读者的想象力和智力也不应该有过高要求,而是应该将源语以最贴近目的语的形式呈现给译文读者,使之理解起来更容易。

2.2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和统一

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是一对矛盾体,异化要求忠实于原文,保存异域情趣,更多地保留语言文化的民族特性,它是世界文化融合的一种趋势。归化是在异化的译文不能被理解或是不能准确传达原意的情况下,从而使之本土化的一种翻译策略,是一种迎合普通读者的变通转换。好的翻译是在异化和归化策略之间找一个适当的折中点。

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就文学翻译的目的而言,一方面,译者试图忠实地介绍原文,尽量给普通读者呈现异域文化;另一方面,译者希望普通读者能够完全或更好地理解原文并从译文中获得美的享受。这两方面是互相对立的。如果译者想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普通读者就会发现译文难懂,如果译者想向普通读者展示流畅和优雅,译文就会不忠实。不同的翻译目的解释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归化是以译入语文化为依托,而异化是以出发语文化为依托。在中国翻译理论界,确实存在着归化和异化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翻译家们各抒己见,一些人赞成归化,如赵景深认为,“宁愿要语言的流畅也不要思想的忠实”;梁实秋认为,异国情调会使语言晦涩难懂;朱小安认为,适当的归化是为了避免“影响或损害翻译的交流作用,造成某种理解的困难。”

归化和异化的统一。如果考虑到作者的意图、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的层次和要求,我们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均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翻译策略服务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不同类型的读者。因此,两者各有其优越性和不足之处。实际上,两种翻译策略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

三、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翻译的优势

3.1异化翻译有利于正确表达原语

异化翻译更善于将原语语言形式上的文字、文学以及文化信息忠实地保留下来,使译语的读者既可领略异域文化所特有的韵味,也可领略作家个人的写作风格,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翻译理论家一味反对异化翻译,提倡归化翻译,总是过分强调发挥译语的优势,要把原语语言中的特异表现形式替换成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容易理解的词句,这却是不争的事实。过分强调用译语的某些优势取代原语特异的表现形式,这就等于是让译者将原语自己细嚼慢咽后再喂给译语读者,完全剥夺了读者对原语著作本身滋味的体验和回味。译者虽然采用译语的优势帮助读者回避了一些原语的语结,用对译语读者来说一点也不感到陌生的思路和意象来替代原作,但实际上泽者并没有解开这些语结,这些语结也仍然会阻碍读者对原语作品整体上的理解、把握和消化,从而阻碍对原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了解和认识,在两种语言甚至两种文化之间形成隔阂。翻译异于创作,就在于其能原汁原味地反映异域文化。翻译所转换的两种语言正像大翻译家傅雷所指出的那样,有着“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译者的职责就是要忠实地反映这些不同,破译原语语言的奥秘,消除两个民族之间语言上的障碍,从而通过语言信息的交流达到文化信息的交流。勿容置疑,异化翻译应该更善于做到这一点。而一味摈弃异化翻译,强调归化翻译,译者就无从谈起履行自己的职责,忠实地反映异域文化。用异化翻译来正确表达原语还可以避免因归化翻译而造成的记忆和跨语种检索的困难。语言具有任意性,即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是有任意性的,人们采用某一能指符号即词语来表示某一事物往往取决于人的主观意识。然而完全摈弃原语一切符号形式,置其语符意义或语音于不顾,全盘另起炉灶地用异语符号直接对特定的人或地命名,这种做法对于异语规范乃至跨文化交流都是有害的。一味追求归化翻译只会妨害我们的语言走向国际化、标准化,不易于同世界进行直接的交流。中国人学外语难,外国人学汉语更难,这恐怕同汉语独成一体,翻译一味归化的传统不无关系。只有顺应时展,适当讲究异化翻译,才能使汉语与汉文化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潮中得以丰富光大。

3.2异化翻译有利于丰富译语文化和传播源语文化

异化的翻译策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异化翻译有利于源语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通过忠实的再现源语,使得源语文化和表达方式在译入语国家得以熟知和流传;另一方面,异化翻译也有利于译入语国家文化的繁荣。

一种语言和文化通过和另一种语言文化的接触、碰撞和融合,增加了自身的生机与活力,这不仅仅体现在其吸取了另一文化中富有文化蕴涵的言语词句,还在于其吸取了另一民族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形式。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在意义、句法和语音上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表意方式,而翻译就是在“同”与“异”的纠结之中正确的表现“异”。人们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特定的表达方式。原文的语法结构往往包含一定的意义,或者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轨迹,或者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感情。要尊重原文的形象语言和句法结构,对于原文中有感染力的形象描写或修辞手法,我们有必要将之移植到译文中。这样不仅能为译文增添文采,又能为译入语带来新的表现法。异化翻译正是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手段,其忠实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让译文语言的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感受到其它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异化翻译使译语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受益匪浅。只有在坚持传统归化翻译的同时注重并坚持异化翻译,才能努力把个性化的成分呈现出来,为译语读者全面正确地了解外域世界的思想和文化提供前提,也才能不断从其他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中吸取精华,从而丰富、充实、更新译语民族本身固有的言语词句、惯用表达以及传统的文学形式。而且,翻译对译入语文化丰富的同时,也传播了源语文化。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翻译的同时已经以文化的形式被传播进译入语文化当中,而异化翻译所带来的原汁原味的语言更将其负载的源语文化传入译入语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文化交流使得各语言持有者间的了解更加深刻,读者有了一定外语基础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他们就不会只满足于译文的顺畅,而是需要更多了解异域风情,异化翻译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成为了译者研究的主流。在互译过程中,文化吸收与文化传播在促进文化交流、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吸收与传播不仅丰富了两种文化也丰富了两种语言。而异化翻译正是实现文化吸收与文化传播的有力手段。

四、结语

翻译不等于创作,它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所要表达的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原作者的思想。归化或异化策略其实都是一种翻译手段,他们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对立统一,相得益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还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翻译的目的、译入语的包容度、文学作品、作家、译入语读者的接受效果、民族的思维习惯和不同文化的趋同程度的具体情况进行取舍。但由于异化翻译不仅能将负载于原文语言形式上的文字、文学以及文化信息等尽可能地保留下来,使译语读者领略异域作家的写作风格,同时亦可为译语输进新鲜血液,从而丰富译语的语言文化和传播源语文化。 这就使得我们对异化翻译要给予更多关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达到文学翻译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 Baker,Mona,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For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eijing,2000.

2.C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Routledge,London,1993.

3.Newmark,Peter.About translati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Clevedon,1991.

4.陈丽莉:《翻译的异化和归化》,《中国科技翻译》,1999年第5期。

5. 胡卫平:《译名的归化与异化》,《语言与翻译》,2000年第四期。

6.徐丹:《文化融合中的语言翻译问题》,《中国翻译》,1998年第l期。

上一篇:英语阅读题快速领会文意技巧的培训 下一篇:艺术中专的英语教学困境及解决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