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世界与翻译中国

时间:2022-04-06 11:18:59

翻译世界与翻译中国

由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翻译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于2012年12月6日在北京举行。座谈会的主题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翻译工作”。

没有翻译就没有现代中国

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在此之前,中国的翻译工作主要是让世界的先进思想走进来,这些思想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学、社会、科学技术各方面。可以说,没有翻译,就没有现代中国。

鸦片战争以来,传播西学,师夷长技,成为朝野之共识。魏源、王韬、李善兰、徐寿、华蘅芳、郑观应等人,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翻译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政治体制。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译介出版了大量西方科技著作,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这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至少具有两大意义:第一,书中介绍的物竞天择和优胜劣汰的思想,使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二,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被中国翻译界长期奉为圭皋。

几乎与严复翻译《天演论》同时,林纾开始与通晓外国语言的中国学者合作将西方小说介绍给中国读者。林译小说影响了鲁迅、郭沫若等一大批人,这不仅仅是文学现象,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翻译实践。

严复和林纾是开创中国近代翻译的代表人物。从他们起,有更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加入到翻译事业中来,涌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翻译家。可以说,在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各种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都是因为中国了解世界而发生的。正是一大批现代学者的翻译,使得中国在20世纪早期与世界形成接轨,中国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现代文学艺术等等,都在这个时期产生。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使用和发展,经过众多学者包括众多翻译家的努力,形成了新词汇、新语法、新的书写方式和标点符号,出现了一批白话文经典,使得汉语有了更好更灵活更丰富的现代表现方式。

中国的现代化几经曲折之后,终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结出累累硕果。这里面中国翻译界功不可没。

1982年中国翻译协会成立,本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性会议。会上,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还共同对外了《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

翻译联通中国和世界

本次纪念大会将“翻译文化终生成就奖”授予唐笙、潘汉典、文洁若、任溶溶等四位资深翻译家。该奖设立于2006年,当时曾授予季羡林、杨宪益、沙博理、草婴、屠岸、许渊冲、李士俊、高莽、林戊荪、江枫、李文俊等11位翻译家和文化学者。其中杨宪益、沙博理和许渊冲的翻译主要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杨宪益和他的英国妻子戴乃迭长期从事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介绍给外国读者:他首次将《史记》介绍给西方世界;他翻译的《鲁迅选集》,一直是国外大学和文化机构研究鲁迅的读本;他与夫人合作翻译了《红楼梦》,相对于1970年英国人翻译的版本,保留了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沙博理是中国籍美国人,翻译过20多种中国文学作品。许渊冲主要从事将中国诗词翻译成英文和法文的工作。两次颁奖,反映了翻译在联通中国和世界中,“引进来”与“走出去”工作的基本比例。此次获奖的四位翻译,唐笙是中国同声翻译的前辈,主要从事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工作,另外三位从事的则是让中国了解世界的翻译工作。

当然,现在的翻译,早已不是少数精英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很多国外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学、生活类图书,出版发行不久就可以看到中文译本。有很多热心让中国了解世界的人士,无偿参与翻译,积极将外国的科技、文化、教育引入中国。

与此同时,让世界了解中国,这部分工作早在进行,并取得了很大成就。1949年后,中国创立了《北京周刊》《中国建设》《中国妇女》《中国文学》《人民中国》《人民画报》等刊物,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的方方面面。英文《中国日报》于1981年创立。英文《上海日报》在1999年创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国际频道和英文频道以及其他语言的频道也先后开通。互联网成为新兴舆论渠道之后,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也建立了英文网站。

浙江翻译在中国文化界极富影响力

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来自各地,其中也有浙江翻译界人士。

近现代以来,浙江涌现了一批学者、教授、作家,在中国文化界极富影响力。他们中间也有人在翻译方面颇有建树,陈望道、鲁迅、茅盾、郁达夫、徐志摩等翻译过不少有质量的学术专著与文学作品,朱生豪被誉为汉译莎士比亚的第一人。

现如今,浙江在让世界了解中国方面一直很努力。《文化交流》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早期的季刊、双月刊到现在的月刊,它用中文和英文向海外150多个国家的读者介绍浙江和中国的文化新动向,传播中国的文化传统。最近几年,《文化交流》报道过不少中外交流的人和事件:乌克兰驻华大使尤里·科斯坚科夫人、著名诗人柳德米拉·斯吉尔达在华期间写了不少诗,表达她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想,后来汇成两种诗集,由获得“翻译文化终生成就奖”的高莽翻译成中文;介绍过泰戈尔,泰戈尔唯一的中国弟子、浙江人魏风江,泰戈尔与徐志摩之间的交谊;读到这些报道的印度友好人士专门组成访问团来杭州,与《文化交流》人员举行座谈;巴基斯坦驻华使馆官员主动投稿,介绍巴基斯坦的文化和旅游。《文化交流》发表过文章纪念普希金、狄更斯、聂鲁达、毕加索等文学艺术大师,又从不同角度报道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还多次报道衢州第二中学与美国雷德温市展开的持久的友好交流活动,从而成为著名的国际交往的见证人。2012年第12期介绍南怀瑾、介绍莫言作品外文译者,专文纪念刚刚去世的韩素音,缅怀她与《文化交流》的友谊和交往。

在向世界翻译中国的过程中,《文化交流》立足浙江,对浙江的文化和历史作了详细的介绍,突出的有海洋文化、戏剧活动和杰出戏剧家、辛亥人士、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申遗、大运河文化等等。

“引进来”“走出去”并重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也有一些中国籍的外国人专家。他们,包括其他一大批外籍专家,一直在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工作,外文局、央视有,中国日报社、上海日报社也有。

过去,有相当一部分外国人喜欢让中国和世界联通。在西学东渐方面作出贡献的,早期有南怀仁、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法国传教士顾赛芬是译介中国经典的集大成者:从1895年到1916年,出版有《四书》《诗经》《书经》《礼记》《春秋左传》《仪礼》等书。西方汉学家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一直在翻译中国的经典,为世界了解中国做出了努力和贡献。

在20世纪,一些西方学者和记者来到中国,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介绍给世界。这些人中有翻译《活的中国》、并写作《西行漫记》的斯诺,创作中国故事《大地三部曲》而获得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并翻译《水浒》的赛珍珠,主编《剑桥中国史》的费正清,在中国对外刊物工作的沙博理和爱泼斯坦,翻译家杨宪益的夫人戴乃迭,撰著《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李约瑟,创立《时代周刊》、长期关注中国的亨利·卢斯,研究中国婚姻问题、又写出《狄公案》的高罗佩。比较近期的则有瑞典的马悦然和陈安娜、美国的葛浩文等人。长期在中国居住的法国汉学家施舟人,受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主持中国古代《五经》的重译工作,参与者中以海外汉学家为主。这些外国学者翻译出去的书,在西方有极大的影响,使得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

今后的翻译工作如何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是本次座谈会的畅叙重点。以“引进来”为主的联通方式和内容,将变成“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通过国内全体翻译同仁的努力,通过国外友好人士的努力,中国和世界的联通将会更为流畅,中国与世界之间,误解更少,问题更容易解决,友谊得到进一步提升,理解更多、更容易、更透彻,对话氛围更好、更容易进行。

上一篇:活化石的湖州土话 下一篇:唤醒沉睡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