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3-11-26 07:54:14

农业经济形势

农业经济形势篇1

一、2013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

(一)农业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增长速度稳中趋缓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农村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偏轻,农业发展外部环境总体有利,农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部分大宗农产品价格走弱等影响,农业增速出现阶段性下滑,下降至近三年最低水平,近年来宏观经济减速形势下农业逆势较快发展的势头未能得到延续。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同比实际增长4%,增幅回落0.5个百分点,较2011年同期下滑0.3个百分点(见图1)。

(二)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主要农产品生产基本稳定

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延续了过去多年好形势,夏粮、早稻、秋粮季季增产,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0193.5万吨,比2012年增加1235.6万吨,增长2.1%,首次实现“十连增”。其中,夏粮总产量达到13189万吨,同比增长1.5%,早稻产量达到3407.3万吨,同比增长2.4%;秋粮43597.2万吨,同比增长2.3%。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基本平稳,其中,受种植面积减少和不利气候因素影响,棉花生产继续萎缩,产量大幅下降,全年棉花产量631万吨,同比减少7.7%。受前期油菜籽价格上升、国家支持力度加大等影响,油料生产形势较好,全年油料产量达到3531万吨,同比增长2.8%;糖料生产总体稳定,产量13759万吨,同比增长2.0%。畜牧业在经历H7N9禽流感冲击后逐步恢复,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373万吨,同比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5493万吨,增长2.8%。禽蛋产量2876万吨,同比增长0.5%。受异常天气、奶农退出、奶牛平均产奶量下降等影响,牛奶产量出现大幅下降,全年产量3531万吨,同比下降5.7%,创近年最大降幅。

(三)农产品价格总体上涨,价格波动幅度收窄

尽管受到自然灾害、动物疫病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农产品价格依然实现了平稳运行,价格总体上涨,多数月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总指数高于上年同期,价格波动较2012年收窄。2013年我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变异系数分别为0.026和0.032,较2012年均有所下降。分品种看,粮食价格在托市收购提振下总体平稳,每50公斤红小麦、白小麦、混合麦年平均收购价同比分别上涨7.1%、14.7%和13%;早籼稻、晚籼稻平均收购价格同比微跌,粳稻价格小幅上涨0.5%,大豆收购价同比上涨7.4%。棉花价格总体上涨,2013年1—10月,每50公斤棉花平均收购价同比增长12%。肉蛋类产品价格运行以上涨为主,波动幅度较去年收窄。其中,猪肉批发价格波动较往年增加,猪粮比价曾连续15周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此后又连续上涨数月,全年周度猪肉批发价格同比微涨;牛肉和羊肉批发价格上涨明显,同比分别增长25.4%和15.7%。尽管受灾害减产、生产成本增加等影响,全年蔬菜批发价格波动仍小于上年,变异系数为0.012。

(四)农产品贸易低速增长,谷物进口增速明显下降

2013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发生较大变化,进出口低速增长,其中进口增速下降明显,出口增长快于进口,贸易逆差扩大趋势有所放缓。全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866.9亿美元,同比增长6.2%,增速下降6.7个百分点;农产品出口额678.3亿美元,进口额1188.7亿美元,贸易逆差510.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2%、5.7%和3.7%。主要农产品进口量增减互现,以降为主,近年来粮食、食糖和棉花进口激增的状况有所改变。其中,谷物进口同比增长4.3%,达到1458.5万吨,但不同品种出现分化,玉米、稻谷进口增速下降,小麦进口在10月后大幅反弹,全年同比增长49.6%;棉花进口较上年同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同比下降19.1%;食糖进口依然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食用植物油进口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比增速下降明显。畜产品进口增长较快,其中牛羊肉进口呈激增态势,全年畜产品进口额195.1亿美元,同比增30.9%,贸易逆差达到129.9亿美元,同比增53.4%。

(五)农民收入增长“十连快”,收入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2013年,受主要农产品增产、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等综合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同比名义增长12.4%,实际增长9.3%,实现“十连快”,增幅连续4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6.8%,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7.4%,财产性收入增长17.7%,转移性收入增长14.2%。同时,由于工资性收入增速较快,但大宗农产品价格走弱、生产成本上涨导致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速减缓,农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据调查统计,2013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性收入2516元,较2012年增长12.9%。

二、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耕地污染等农业资源安全问题更加凸显,主要农产品增产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矛盾加深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加快转变,主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市场供求关系日益偏紧,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的压力较大,导致支撑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已经绷得很紧,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为了追求短期增产,我们长期奉行数量主导型发展模式,不惜代价提高产量,过度开发农业资源、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农膜、超采地下水、侵占湿地,导致地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对农产品稳定增产和质量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而言,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增产是靠掠夺式利用农业资源,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和牺牲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换来的。据2013年环保部的《中国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显示,我国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中有3.6万公顷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另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超过5000万亩耕地为中、重度污染。目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数量型增长模式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处在必须转型的关口。

(二)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现象加剧,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面临新挑战

近年来,我国逐年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和玉米、大豆、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发挥了一定作用。到2013年小麦、粳稻最低收购价累计上涨达到60.1%和100%。但是,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明显扭曲了价格形成机制,固化了农民和市场主体提价预期,造成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刚性上涨,不仅加重政府财政负担,而且导致进口压力不断加大。在国内生产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共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宗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且价差越来越大,传统价格优势逐步丧失,国外低价农产品进口冲击国内市场,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国内与国际倒挂、产区与销区倒挂现象,“稻强米弱、麦强粉弱、棉强纱弱” 等造成加工企业经营困难,带来产业安全隐忧,对农业生产和国家宏观调控产生一定影响。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多发,质量安全监管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尚待健全

2013年我国农产品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超标、非法加工制售肉制品等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加重了人们对农产品安全的担忧,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虽然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依然多发,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滞后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不健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点多面广、分散无序,农业标准化生产比例低,长期以来追求增产带来化肥农业过量使用,同时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导致一些地区农产品产地环境被严重破坏,农产品质量安全缺乏基本保障。同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九龙治水”、“产”与“管”脱节以及运动式、应急式监管的现象并没有根本改观,长效监管机制建设相对滞后。此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关注度高,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一些局部个别事件很容易被炒作,引起放大效应和连锁反应,甚至对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影响,迫切需要完善相关应急管理机制。

(四)农民收入增幅出现阶段性放缓,延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势头难度加大

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但农民收入增速却下降至近四年新低,只有9.3%,同比下滑1.4个百分点。无论中东部还是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还是非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速均呈现放缓态势。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增速下降是农民收入增长减速的主要原因。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价差拉大,国内支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日益趋近“天花板”,主要农产品连续增产后产量继续增加难度加大,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受到限制。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周期性调整的换挡期,经济增速下降对农产品需求和农民外出就业产生较大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也受到一定限制,保持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势头的难度越来越大,如果没有新的增收渠道支撑,城乡居民收入比可能进入新的波动期,存在扩大的风险。

三、2014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一)农业增速小幅回升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阶段性放缓、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我国农业增速已经步入下行区间,呈整体回落趋势。2004—2008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速平均为5.1%,2009年以来平均增速下滑到4.3%,近几年一直保持在4%—4.5%的增长区间,2013年增速下滑至4%,达到近年新低,这一趋势在2014年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展望2014年,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农业放在“四化同步”的基础位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将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势必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果不发生全局性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全年农业经济有望继续平稳发展,增速也将有所回升,但考虑到国内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放缓,主要农产品增产空间收窄,农产品外部需求变化等因素,农业增速尚不具备大幅回升的基础,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实际增长4.2%左右。

(二)粮食产量稳中略增

在连续十年增产后,我国粮食产量基数已经很高,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2014年如果没有全局突破性、区域带动性强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全年粮食不具备大幅增产的基础。同时,近年来连续增产带来的耕地污染、非粮生产受挤压等负面效应在显现,国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逐步推进农业资源休养生息,部分地区粮食产量可能受到影响。但是,全年粮食生产仍存在诸多利好因素,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2014年六大工作任务之首,明确提出要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同时,我国已经启动《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大力推进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2014年粮食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启动,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动粮食规模经营将发挥积极作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果不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预计2014年粮食产量将达到6.1亿吨左右,增产1.5%。

(三)农产品价格温和上涨

2014年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复杂,总体看推动价格上行的因素大于下行因素,全年农产品价格将总体上涨。根据H-P滤波分析,2009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进入新一轮波动周期,目前仍处在上行通道。2013年我国粮食实现了“十连增”,主要农产品大多增产,部分农产品库存较大,供求关系总体宽松,同时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格局将持续,会对国内价格带来下行压力,受国内经济增速回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可能下降等影响,全年农产品价格不具备大涨的基础。但是,国内农产品市场供求依然并不宽松,受最低收购价提高、生产成本上涨等影响,2014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势头不会改变。预计全年粮食价格在托市政策支撑下将稳中有涨,但受国际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走弱影响,涨幅可能出现回落;棉花价格受高库存、消费减少和国际低价棉影响存在下行压力,可能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受国际市场影响,国内油脂油料和食糖价格将承压下行,走势继续偏弱;猪价将进入周期性恢复上涨通道,牛羊肉、乳制品价格稳中有升。

(四)农民收入增速继续下滑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已经连续多年增长放缓,部分地区纯农户收入出现徘徊甚至下降,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农民收入结构已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工资性收入成为增收主渠道,农民收入增长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关系更加紧密,受宏观经济紧缩的影响更加明显。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经济增长已从高速转入中高速,预计2014年经济增速有可能进一步放缓,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势头可能趋缓。同时,主要农产品增产空间有限,农产品价格继续上行动力趋弱,农业生产成本继续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难以大幅增长,2014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速将继续下降。但是,全年农民增收也存在诸多有利条件,经济稳定增长和劳动力供求关系趋紧将带动农民务工收入继续增长,农村土地、产权等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化有利于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时中央继续加大“三农”支持力度、推进目标价格制度等有利于稳定和提高农民农产品收入,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有基础。综合看,全年农民收入增幅有望保持在8%以上。

四、措施建议

(一)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以保护农业资源环境为重点,加快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研究制定农村土地质量保护和管理的专门性法律法规,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尽快全面开展耕地污染治理,建议提取土地出让收入等筹集资金,建立土壤生态补偿基金,专项用于指导农民恢复和提高土壤功能、对污染的农村土地进行补救治理等。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和培训力度,增强农民土壤保护意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农艺措施,积极发展农村用水合作组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分和分级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对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排放限制,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和调控机制

加快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在搞好棉花、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开展粮食目标价格补贴研究和试点。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适当调减储备规模,完善储备品种,优化储备区域布局,明确政府抛储干预上限标准。按照稳定生产为主导、储备调节为辅助、进口调剂为补充的思路,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力度,推进规模化养殖,完善市场调控预案,积极推出生猪期货,健全猪肉进口办法。对棉花、油料、食糖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的重要农产品,要强化进口管理措施,优化关税配额、滑准税和非关税措施等进出口调控办法,探索对食糖进口实施滑准税,根据大豆进口情况变化适时征收反补贴或反倾销关税。此外,要理顺市场价格调控管理体系,强化物价部门统一协调农产品价格调控职能,尽早设立全国层面重要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健全重要农产品价格信息收集和制度,科学引导社会舆论和市场预期。

(三)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按照农产品质量全过程、全产业链监管的要求,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建立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体系。尽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种养业良种、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生产操作规范、农兽药残留限量、产地环境质量、产品等级规格、包装储运等领域标准的制修订,用最严谨的标准来规范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搞好示范带动,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用料。坚持“事前防范、重典治乱、标本兼治”的原则,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主体强制退出机制,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追究,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拓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渠道

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将规模化经营设施纳入财政保险补贴覆盖范围,支持以流转土地经营权、大中型农机具等进行抵押贷款,着力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难、用地难、风险大”等问题,推进规模化、特色化种养,提高产出效率。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强农产品价格支持力度,丰富价格支持形式,增加农民务农收益。加大农民工就业培训力度,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工资性收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重点要加快探索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盘活农村“沉睡资产”,将财产性收入培育成农民增收新亮点。鼓励土地流转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农村劳务合作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

农业经济形势篇2

一、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六)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增长。全县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40元,同比增收173元,增长13.7%。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实际得到的种粮直补、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补贴、良种补贴等三项政策性补贴收入促进了农民现金收入的增长;二是提高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降低了准入门槛,这部分新增收入直接拉动了转移性收入的增长;三是甘蔗收购价格提高和外出劳务收入增加,促进农民增收。全年趋势预测:若下半年农业生产没有发生较大自然灾害,及时加强大春粮食、烤烟、甘蔗、蚕桑、泡核桃中耕管理,生猪价格复苏,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实现10%的增长目标。

二、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农村经济指标增速有减缓的趋势,要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明显加大,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二)生猪养殖户情绪低落,生产形势较为严峻。针对今年以来生猪价格的持续低迷,在调查中,我们着重对养殖户的养殖情绪进行了调查分析,总体上看,养殖户养殖积极性严重受挫,养殖热情不高,尤其是小规模生猪养殖户情绪波动大,由于自身规模小,没能完全实行自繁自养,加上资金薄弱,饲养成本相对较高,高价买进,低价卖出,经受不起价格下降的冲击,在生猪价格持续下滑的不利形势中,目前全县饲养规模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弃养现象。

(三)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有所降低。近年来,国家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资价格,致力于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受原材料上涨和运输成本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农资价格持续攀升,农业生产成本增大,大大抵减了农产品价格上升和国家补贴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四)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蔓延,全国不少地区企业无法开工,纷纷减员裁人,减薪降酬,给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就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这对我县农民工的劳务收入带来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持续增长。

(五)劳力紧缺,农村劳力成本攀升。目前,农村“老人农业”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三难”,即抗灾救灾难、抢季节性收种难、科技应用难。由于农村劳力紧缺,请劳力的工价持续攀升。农村劳力工价去年为25元/天,今年已涨至30元/天。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了农民群众的正常生产,又增加了生产成本。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农民持续增收,呈现出一定的艰难性和脆弱性。

(六)对农业的有效投入不足。一方面由于农业效益比较低,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尽管近几年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总体水平还是不高,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

(七)劳动力素质偏低。当前,农村青壮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对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等接受较慢,靠天吃饭的意识较重,不能适应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八)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商品率、加工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较弱,产业基地档次较低、规模不大,农民合作组织规范运行的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的水平和效益偏低,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偏低,导致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三、实现全年增产增收的几点建议

要实现全年预期增收目标,形势不容乐观,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影响增收的灾害性气候等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对此,建议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秋季粮经作物田间管理。强化病虫测报,及时预报、警报,重点抓好水稻、玉米、烤烟、甘蔗等作物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同时抓好蚕桑、核桃等林木产品的中期管理工作,力争使秋季有一个好收成。

(二)加强培训,力求实效。加大对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的力度,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有效破解农民增收瓶颈,增强城镇对农村的支撑带动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三)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维护农民利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是影响农户收益和农业生产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农资监管部门要继续采取得力措施,坚决打击哄抬农资市场价格的行为,做好农资价格调控工作,适时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进一步净化农资市场,严格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打击坑农害农的不法分子,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促进农民增收。对于掌握了一定技术和生产经验的农民工,建议通过减免税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优惠鼓励他们在本乡本土创业,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向乡亲传授致富本领,以创业促就业,带动农民增收。

(五)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保证农民得实惠。坚决落实好中央、省市各项农业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覆盖面,提高补贴水平,既稳定农业生产,又可以直接拉动农民收入的增加。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党中央“三农”政策带来的实惠,增强农民生产自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农产品的深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畜禽肉产品等加工企业,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七)切实解决养殖户实际困难和问题。生猪生产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生猪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将稳定发展生猪生产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作为“保增长、保稳定、促和谐”的重要举措,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完善生猪生产价格风险基金机制,确定最低保护价,落实好补贴、保险等惠农政策,竭力为养殖户协调解决贷款、用地等问题,实实在在帮助养殖户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帮助养殖户树立渡过难关的信心,维护生猪生产的稳定及健康发展。

农业经济形势篇3

关键词: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有效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但对于它的要求却是越来越高,主要表现在要求当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则是将目光集中在在现如今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有效途径的分析进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发展农业经济的现状

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目前。对于我国来说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我国的农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多数农业地区出现了农业生产设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农业生产设施仍然停留在七八十年代,多数已经被时代所抛弃,在自动性和生产收割作用方面,严重落后。同时,很多设备年久失修,受不了现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而没有能够抵抗灾害的能力,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2.农业资源不足

自古以来,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秉持着“竭泽而渔”的态度。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已经成长为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这样的生产方式也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思维,更新设备和农业生产的技术,从而促进现如今农业经济的发展。

3.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是六七十年代的产物,严重滞后于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在目前讲求规模化生产的现代社会中,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方式不符合当前规模化生产水平。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一般也停留在较为原始的加工食品方面,这样极大地削弱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1.加强经济基础建设

要想发展农业经济,必须从基础人手,要从最根本的农业经济基础人手,才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促进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众所周知,农业经济基础是以农业的生产设施为基础,因此只有改善了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设施,才能使农业经济发展摆脱现有的模式从而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激励农业生产公司建立创新型研发中心,更新农业生产设备,建立起现代化的系统生产线,完善农业现代化生产系统。另外,还需要建立一个农业生产设备风险投资系统.从而保证农业生产设备开发的同时,生产经济链不断裂。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脚步,这样才能促进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农业经济飞速的发展。

2.改善目前农业资源不足的现状

只有彻底的时间农业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才能改善目前农资源不足的问题,才能够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要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充分利用目前我国优势的资源,充分利用当前有限的农业资源来养活庞大的人群,满足当前社会的巨大需要。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让人们认识到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放弃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向集约型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变,建立起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才能彻底的改善目前农业资源不足的现状。

3.转变当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要想从根本上发展农业经济,必须彻底改变目前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式。因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必经之路。要想转变成为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从以下四点出发:

(1)农业发展目标要多元化,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将农业生产目标集中在提高农产品生产的质量上,集经济性、生态性和社会性于一身的经济型农产品;(3)强调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多功能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增快;(4)强调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性,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性以及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我们只有真切实地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收入,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生产力的持续增长以及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要抓住关键问题,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农业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从而实现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靠科学技术革命。因此我们必须用现代化的的观念和物质条件以及科学技术来促进农业发展,生产过程中不再主要以农业劳动力为主,将农业全自动化变成现实。

三、结语

农业经济形势篇4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1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经济基础较薄弱。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已经跟不上农业发展步伐。其中很多农业设施都已超出使用年限,不能够适应恶劣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这些都导致出现自然灾害时抗灾能力有限,阻碍农业发展。

1.2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发展的另一个条件是生产方式。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方式技术含量不足等问题渐渐被显现出来,这导致规模化农业生产和发展无法顺利进行。另外,大多的农业企业都传承劳动力可以无限供给的传统方式,导致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

1.3农业资源态势不利

农业资源态势也是一个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我国的农业经济一直以来都是走传统向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快,导致农业资源的环境压力增长,进而导致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有必要用创新技术和科技来发展现代农业经济。

1.4农业投入不足

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资金供给短缺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农业投入机制,各部门对农业投入有很大随意性,农业投入资金主要靠合作组成员筹措,外部资金和资本积累很少,这些都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1.5农民收入低

农民收入低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农民外出务工维持生计,虽然收入提高,但是是在与妻子孩子分离的基础上的,不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收入低的可怜。农村劳动力近年处于递减的状态,而且外出的都是青年和中年有能力的人,这样也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少了最基本的人力支持。1.6农民文化水平低人才是往城市涌进的,农村的人才是与农村经济发展成反比例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要依靠人才来创造和带动的。而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的问题,由于没有接受良好教育,使得他们没有发展的长远眼光认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上的贫困会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2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经济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需要对现有的农业体制进行改革,鼓励相关企业建立农业设施研发中心,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同时要建造一个良好的农业相关技术投资环境,让更多企业投资到农业科技研究中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2.2改变农业发展方式

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不再是传统向粗放型转变,而应该是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主要把握好4个转变:由以前的农业发展目标单一化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传统农业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比较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后就可以丰富种类,主要是可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向经济、生态和社会统一转变,在利用地方特色的资源时,打造出品牌效应,规模和质量就是品牌的保证,主要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向农业多功能转变,主要可以加快农业转变的方式;向农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变,主要是发展生态、安全的农业经济。

2.3改善农业资源缺乏

改善农业资源缺乏是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改善我国目前农业资源缺乏的情况就要利用自身优势,用有限的资源来支撑更大规模的农业发展,使农业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发展,从而改善资源缺乏的态势。

2.4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主要是靠政府做好定位,把惠民政策作为自己服务农民的基本要求,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建立政府支持的巨大灾难风险分散机制等。同时还可以把求助的制度完善,加大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以保证农业经济正常发展。

2.5提高农民素质

知识能带动农民走向富裕,只有农民摆脱思想上的贫困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主要是让农民具备最基本的判断能力,对农业发展前景有一定的观察和判断力,以达到最低投入获得最高经济利益。农民要培养集体协作的能力,多学习同行业先进经验和技术,以调整自己生产中的需要,达到适应市场的需要。

3结束语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发展起来的,只有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解决了农业资源缺乏问题,不断研究农业发展技术,才能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孙晓艳 单位:扶余市陶赖昭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形势篇5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管理 科技创新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45-01

前言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的根基。目前,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劳动者收入普遍低下、农业生产技术和基本设施设备相对落后、政府针对农业经济方面的管理匮乏等等。因此,当下农业经济形态的脆弱性和挑战性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加强农业经济的管理和规范,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所以,本文以新形势下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的。

1 发挥政府职能,落实财政资金导入

发展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从宏观来看呈现多元化:以集体和农民自身的投入为主要部分,其次就是国家财政提供的必要农业资助和民村劳动者补贴,另外社会资金和外资占有一定的比重。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政府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宏观调控和补给投入的重要角色,在农业科研体制的完善、农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以及农业领域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必不可少的的引导作用。国家应提供更多的农业政策指导和财政资金使政府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国家应尽量减少农民的税负和收费,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监督和约束农业经济方面的过度缴税、乱收费等现象,最大程度地减少农村劳动者作为个体的生产生活费用和不必要支出。

2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高科技人才

提高农业劳动者综合素质包括精神脱贫和生产力脱贫两个方面。前者,要求提升农民思想认知水平,引导和培养农民潜意识的判断力和观察力,对农业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有科学的认识和基本的预计规划能力。在农村定期开展农业经济讲座、培训等相关的文化活动,鼓励农民在劳动实践的同时多渠道、多方面地接触先进农业理念和行业信息,拓宽视野和知识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农村的现有资源。农民投入到具体的生产劳动中,丰富的劳作经验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保障,因此通过培训学习来加强农民的生产力,增强农民的集体协作能力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途径。

3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根本,没有先进的科研技术注入到农业实践中,那么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会在很长的时间段里止步不前。一方面,鉴于农业的资金投入呈现多层次性、多元化,那么农村就必须大力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利用良好的农业资金储备来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基本设施设备的更新、改进;另一方面,农业体制和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也应该被足够地重视。农业科研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首先要有科学的规划,不但要结合农村经济现有的发展特点,而且应该针对市场经济规律的需求和农产品本身的供应需求来科学定位农业创新的发展方向,力求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和农业产出的优质化。

4 打破单一产业结构,拓宽发展领域

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农业生产在经济发达程度一般化的农村中所占的比重高达三分之二,可谓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单一性的农业格局有很大的丰富空间,应该发展因地制宜的农业结构,广泛地开拓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其他链接产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循环形式。根据调查,许多农村都有各自的地域特色,例如旅游景区的开发、农业采摘园、农家乐餐饮住宿等等,多样化的经营项目与农

5 快城镇化道路建设,和谐发展

城镇化建设的实现是一个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科学发展观引领的一条创新性的发展途径。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不是指单纯性人口密度上向城镇聚拢,而是适合并能更好地助力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方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意义。首先,加快城乡企业的发展,使其实现生产结构、生产模式以及生产水平的多元化和多程度化;其次,科学合理地利用小城镇可以提供给大型乡镇企业的集约优势以及地理区域等特点,赋予小城镇经济带动力的同时减轻大城镇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压力,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结语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保障,对社会安定和社会进步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就必须关注和重视城镇发展和农村发展间的密切关系,平衡落后农村与发达农村的发展状态。坚持不断创新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改革管理制度、提高农村劳动者文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质量。总之,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稳定和迅速发展需要政府和人民携手努力。本文对如何在新形势下良好地发展农业经济提出几点对策,希望能助力于当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使我国农业经济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铁.浅谈对如何发展农业经济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03:146.

[2]宋铁.浅议如何发展绿色农业经济[J]. 农民致富之友,2013,05:159.

[3]严文肃.关于如何发展知识型农业经济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1,35:85+90.

农业经济形势篇6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发展中所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阻碍,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造成巨大的影响。首先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因此我国人口的贫富差距较大,农村贫困人口的返贫率高达百分之三十以上,因此在我国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其次,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迁移的过程,已是大势所趋。同时也能够反映出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外界因素的介入也是造成我国经济增长的阻碍因素,致使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较为落后。最后,我国农产品的产业结构也不是非常合理,从而导致我国农业发展落后。

二、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仍处于初级阶段,矛盾的凸显造成农业经济发展态势不容乐观。这些矛盾主要体现,我国经济基础水平低下,生产方式无法与西方大国相比,同时受到我国耕地基础的影响,大型机械化难以实施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农业的投入与产出不相符的严重后果。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大规模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基础有较好的根基,这是我国农业现状的问题之一。在当前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基础设施还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难于达到农业生产的需要水平。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大生产还没有得到普及,许多老旧的机器,依旧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同时部分农业生产工具年久失修,其作用的收效微乎其微,同时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普遍的应对措施达不到应急标准,也是造成农业生产无法顺利开展的不利因素,无法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在生产方式中,没有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也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巨大阻碍。在农业的生产中,造成农业的生产与产出严重失调的重要原因就是,生产方式的落后,其技术的含量几乎为零。农民为了节约开支,多采用人工作业,造成生产效率的低下,无法形成大规模生产,造成生产水平的普遍偏低。极其落后的生产方式,是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偏低的直接因素,也是导致农业发展迟缓的必然因素。

(三)农业资源态势不佳。虽然我国经济的发展呈整体上升的趋势,但却普遍落后于西方国家。在各资源的储备中,我国是资源储备大国,同时也是资源消耗大国。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这也是造成农业发展陷入“瓶颈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我国农业生产依旧采用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资源的产出增长率与资源的实际消耗形成严重的反差。这也是导致农业生产中,环境遭到大面积破坏的直接诱因。因此,只有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科技带动生产。同时不断创新生产方式,提供资源的利用率,合理保护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选之路。

(四)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与生活密切相关,是人们生产生活都不可或缺的保障。但在农业的投入上,我国明显做的还不够。资金的供给不足是导致农业发展受到阻碍的重要原因,是直接导致农业的生产无法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直接原因。与此同时,我国当前还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农业资金投入机制,对农业投入的重视程度还只是停留于“吃饱饭”的状态,对于资金的短缺现象的认知程度不足,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对于资金的内部筹资、外部吸引、以及固有资金的持续储备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导致农业资金投资的严重短缺。

三、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政府高效管理。在建立高效政府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其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并且管理阶层要注重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及高效意识,并且在对管理人员及政府公务人员的培养过程中,制定出相应的奖励机制,从而能够促进其更加积极努力的工作,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对于一些贪污受贿的腐败分子,政府部门要对其加大管理力度,从而使资金政策能够顺利的实施。由于贪官污吏的出现,是我国的国家形象也严重受损,并且在其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有新一代的腐败分子出现。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针对其乱收费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管,并且为我国农业经济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二)科技创新,迎合市场需要。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农业经济能够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并且在农业科研的过程中,科学创新是科学规划的重要基础。首先,要对管理机制进行不断创新,从而能够为农业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要大量开辟资金渠道,积极引进社会力量为农业发展提供大量科技应用技术,也为农业发展打好基础。最后在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培育工作中,要加强培训力度,并且使其对外人才交流与合作能够得到进一步扩大。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发展中,科技创新工作一直没有取得成效,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发展未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并且没有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从而导致农业产品的市场较小。只有农业发展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才能够使农业产品在市场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三)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我国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不平衡,并且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和新矛盾等待我们去解决。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还需要有相关的科学技术来对其进行指导,并且我国传统农业种植主要以粮食为主,因此在对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对传统产业的种类进行丰富,改变单一的产业格局。在对农业产业进行丰富的同时,还要重视地方特产及优秀资源的运用,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农村产业的知名度。并且在每一个地区都会有其独有的特色产品,因此在其进行生产经营的工作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地域特色还不够,还要使新产业能够更加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以求能够培育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让农民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提高劳动者素质主要是指农现代农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判断能力,这些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商业眼光,并且能够对农业发展的前景做出有效的判断,从而使最低的投入能够换回更大的利润。只有让农民投入具体的劳动生产之中,才能够使其素质能力等得到全面的提升,并且在生产实践中,还能够更好的培养农民的团队合作意识及集体协作能力,从而使农业生产能够有效的运行。因此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不仅要对农民的总体素质进行培养,还要依靠政府部门给予大力的支持。

四、结论

农业经济形势篇7

(一)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

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农产品由普通品种向特色精品转变。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结构随之进行科学化调整,由特色精品代替劣质的普通品种,进而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率。第二,农业资源利用更加深入。近年来,通过实施农业开发总体战、果业工程以及山上再造工程等,极大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第三,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环节向贸工农一体化发展。

(二)乡镇农业经济结构正在优化

我国的乡镇农业经济结构正在优化:一是乡镇农业经济结构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非农产业逐渐代替传统的以农为本的农业经济,成为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二是劳力就业结构改善,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搞劳务,改善了劳力就业结构;三是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以及服务、饮食和运输等第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结构中的农民素质不高

根据调查;“在我国,一万多的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了17.4%,而文盲、小学文化程度、和初中文化程度三者一共所占的比例却是82.6%,。”即使如此,在农村劳动力输出过程中出现了: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劳动技能不高以及人力资本含量较低的劳动力。然而,输出的劳力却多为受过较多教育和年轻力强的农村劳动力。因此,这种情形致使农业生产活动进行者的素质在整体上又下了一个档次。这种情形将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拖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后腿。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我国的部分乡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产业化进程缓慢以及机械化水平不高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还造成了以传统粗放经营、低水平和小规模的生产方式。目前,仍有大部分农民以传统生产方式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大部分的农民还停留在直接出售现有产品的阶段,农产品没有进一步进行深加工,其农业产出较少,导致了农业经济还停留在一个落后的初步阶段。据调查,我国乡镇农业生产部分地方出现:水资源缺乏、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的情况。

(三)部分地区农业经济思想观念落后,发展不平衡

虽然有部分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较快,但有部分偏远乡镇的农民还在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习惯,思想观念落后,在资金投入和寻求项目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要、靠、等”的思想比较的严重。大部分农民还一直停留在小富即安的生存理念阶段,缺乏进取心。由于受到固有观念的影响,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仍停留在初级水平。在部分偏远地区人口和土地有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因此,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一些干部的视角仍停留在有限的土地开发和种植业的发展上,对广大的旅游资源和山林资源有所忽视,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不同,致使部分乡镇农业经济结构落后,缺乏科学化、合理化的规划。结束语:由此看来,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因素的存在,要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加快全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就要结合现状进行合理的总体规划,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形势篇8

一、2016年农牧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

今年,东部五盟市遭遇了严重旱灾,种植业结构调整大范围推进,粮食产量受到影响,但总体上看,仍是丰收年。据统计,今年粮食产量556.04亿斤,比上年减少9.4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550亿斤以上。

(二)畜牧业实现“十二连稳”

2016年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36亿头只,同比增长0.09%,其中羊存栏10.7亿只,连续3年超过1亿只。主要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行业预计,全年肉类产量310万吨,同比增长3.2%。其中猪肉产量115.2万吨,同比增长2.7%;牛肉产量71.8万吨,同比增长9.6%;羊肉产量96.9万吨,同比增长2.8%。禽蛋产量68.6万吨,同比增长5.8%;牛奶产量605.5万吨,同比下降17.1%。

(三)产业化经营运行平稳

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4400亿元、增加值突破1300亿元,均增长8%左右。现有部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556家。

(四)草原保护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全区种草面积达到3381万亩,完成了年初目标。虽然受旱灾影响,但在草原补奖和重大草原保护建设工程的带动下,全区草原平均植被盖度仍达到43.6%,比去年略低(去年43.8%)。

(五)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保持较好水平

全年共抽检农畜水产品6819批次,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继续保持了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零疫情,没有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六) 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

在结构调整、惠牧惠牧补贴、产业带动下,预计农牧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以上。

二、2017年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主要措施

(一)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

一是稳定播种面积。争取农作物总播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和8000万亩以上,蔬菜种植面积保持在470万亩以上,力争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70万亩以上,打好“米袋子”、“菜篮子”稳产的基础。二是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继续推进“粮改饲”,压缩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和严重干旱地区的籽粒玉米种植面积,用以种植粮饲兼用整株青贮玉米;引导马铃薯品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专用、早熟品种。三是提升耕地质量。依托国家东北黑土地保护、耕地轮作、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启动实施“耕地质量建设年创建活动”,建立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耕作模式。继续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大行动”,绿色高效增产技术推广面积达4000万亩,化肥使用量增幅控制在0.6%以内,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主要作物农药利用率提高到37%。四是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对区域性特色产业支持力度,开发农业新的增长极;科学规划设计,积极开发农业的产品供给、休闲观光和文化传承功能。

(二)着力提升畜牧业质量效益

一是调整优化结构。按照“稳羊增牛扩猪禽”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区有粮、有草、有牛、有技术的区位优势,结合国家扶持高寒高纬度玉米种植区域改种青贮专用玉米试点,实施母牛扩群增量项目,调整草食家畜养殖结构,逐步改善“一羊独大”的现状,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引导形成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新型产业结构,推动粮饲统筹、农牧结合。二是强化种源建设。继续加强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呼伦贝尔羊等地方品种的选育提高,扩大育种群规模;做好引进肉羊品种纯种繁育、本土驯化,提高进口种羊适应性;实施好补贴2万头国外优质肉牛种母牛进口任务;抓好绒山羊“保种工程”,完成好绒山羊保护区四至划定工作。三是大力推进优势畜种规模养殖。完成好新建牧区家庭牧场和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各500个的任务,加快推进奶牛、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发展。同时利用好国家牛羊调出大县奖励、人工种草发展草食畜牧业、粮改饲试点等新增项目,优化种养结构,促进母畜扩群增量,夯实母畜繁育基础。四是进一步扩大草原品牌追溯耳标试点工作。继续扩大呼伦贝、锡林郭勒两大牧区肉羊电子耳标佩戴试点范围;鼓励其它牧区积极跟进,逐步实现天然放牧肉牛肉羊全部追溯管理;鼓励发展“互联网+畜牧业”,推动建立自治区畜产品监管溯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三)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

上一篇:经济发展的成就范文 下一篇:术后护理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