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3 22:57:29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篇1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建构

建构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是我们正确处理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核心话题。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的生态系统,是指思政课的教与学过程中各要素、各单元在实际运行中,依据既定的课程设置、内容要求、学时安排和线上教学程序与规则,在情绪紧张气氛萦绕、相互关系制约的基础上呈现出的相对稳定、共存、共享的状态与效果。

一、构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的价值

思政理论课大规模线上教学活动的展开,缘于技术发展带来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巨大机遇。线上教学活动的展开,为技术的全面渗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思政理论课传统的教与学活动中,自然也存在生态系统,但线上教学活动的教学生态问题,除带有传统思政课活动的共性外,更具有自己多种模态融合下的媒介知识表达方式的特点。构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利于面向信息技术发展,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着眼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原住民”身份,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构建线上教学生态有助于提升共享共建的质量与效益

构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握教学内容供给与学生需求的平衡,着重达成有效互动,共生共存于线上教学。通过这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线上教学,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思政课以最低成本、最大规模、最高效率得以展开,各种教学资源包的提供以及雨课堂、云班课、QQ群、腾讯课堂、学习通等平台集中亮相,网络直播、MOOC学习形式等纷纷推出,达成了思政课线上教学的集约化、中心化、统一化与各校各班级线下思政课教学的多样化、个性化、情境化之间的某种平衡,很好地完成了思政课教学任务。这种线上教学实践,推动了思政课教学的新探索,也必将随着实践活动持续深入,教师和学生理性认知和实操经验的积累与沉淀,逐渐找到更加适切的、匹配不同情境和学段的知识要求方式,以便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在线教学,提升双方线上空间共生共存共享共建的质量与效益。

(二)构建线上教学生态有助于优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新时代构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的重要话题应怎样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地有效协调,以及怎样解决新场域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和身份认同,无疑是新时期思政课教学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处理好师生之间角色、身份的核心任务。当代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据化态势,客观上要求教师应该朝学生精神导师的角色转变,由过去的教学信息者向信息交互活动的承担者、促进者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中心地位,教师就应该做课堂导演、教学策划者以及领航员。[2]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教师与学生平等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有效对话互动的开展和推进,彼此所处地位与功能的确认与发挥,实质上都与彼此身份、角色转变达成的平衡性直接相关。构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有助于线上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建立与发展真正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有助于双方线上教与学中互动交流的优质与高效。

(三)构建线上教学生态有助于设计合理的线上教学景观

在线教学是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选择,有效补充着思政课教学的传统模式。在思政课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的推进方面,许多学校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现状是高职院校采用线上平台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时存在教学平台不堪重载,网速慢、容量小、卡顿多、界面差等缺陷,使用感差,导致师生双方都槽点多多。提升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质量,应该在课程的必选性、覆盖的广泛性、内容的价值性、方式的独特性等方面下功夫,优化可持续的线上教学生态,这样做的优势在于:一是有助于我们优选教学平台,采取恰当的播出形式。二是有助于我们借助线上教学活动引入项目式知识管理方式和途径,充实与丰富线上教学组织管理活动,大幅度提高受教育者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三是有助于我们采取重构内容设计,突出界面美化,强调微专题深化,注重双方综合能力强化。四是有助于我们聚焦互动方式优化,着眼作业布置培优辅弱,有效引导、指导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二、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不稳定的主客体关系打破了原有线上教学的生态平衡

学生、教师、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在网络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和制约,形成了一个具备一定功能与界限的有机整体。[1]在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系统中,最微妙的是作为教育的主客体,即学生与教师,此时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主客体关系,因为在网络系统中,学生与教师的角色性格界限被模糊乃至抹平。同时因为信息获取与生产的便捷性,学生也可作为信息的生产者存在,这样,学生与教师的主客体关系就处于一种相对不稳定状态。这既可为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便利,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打破传统的、原有的线上教学的生态平衡,使教师作为信息主要输出者的权威性、稳定性受到冲击。

(二)线上教学内容供需不平衡

从全国高职院校抗疫防控期间及其返校复课后的思政课线上教学状况看,教与学活动中的供需平衡还有不少的问题。一是供不应需。线上教学活动突破了传统教学空间场域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离开视听屏幕而登录其他的信息平台。思政课教师内容供给不足与学生需要过大,导致教与学过程中供不应需,从而影响思政课线上教学的效果。二是供过于需。思政课线上课堂每节45分钟的时间,PPT内容提供过多,学生需求满足的注意力特点未被关注,从而导致内容供应过大、兴趣点位下降,呈现出需求偏低状况。三是供稳需变。教师依据教材要求可以准确无误地提供内容,并能保持线上教学内容提供的稳定性、连续性,但学生因自身需求的求异性、求新性等影响,对所供应的信息内容关注度不高,也会导致供需双方失衡。

(三)线上教学可视化效果不吸睛

网络铺天盖地、大数据海量喷发、人工智能全面介入代入的大潮中,特定状态下的形式或许发挥出的作用超出我们的预设,尤其在注意力经济下或“吸睛”氛围里,恰当的形式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的软硬件搭配存在不平衡性,展示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逻辑不突出,感官全面参与度不够。从教材信息的可视化到知识点的可视化再到教学的可视化,从概念串并联表格提供到思维导图展示,从教学要求提出到学习流程固化都有待提高,才能更好地完成线上课堂的吸引力和屏幕黏着力。

(四)线上教学互动不佳

线上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思政教育与科技的双向互动,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管理部门以及技术保障等的协调及互动。教师与学生于在线课堂教与学心理与认知的体验满足度不够;教师在线教学情境的渲染性与学生所处环境的强制性程度之间的匹配性不一致,教学活动新生的线上教学场态、拟态等集成性状态,破碎了原有的线下教学的物理场域、社会场域、思维场域、心理场域等,建构出崭新的线上教学生态。这种线上教学生态系统的推进,恰恰更为关注整体性演化、一致性推进和协调性运行,以便教与学活动中参与讲授过程的多方能够在互联互通、共生共存中达成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的共享共建。

三、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建构的路径

在线上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以何种方式、推出何种吸引力的教学信息内容等因素都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学生个体或群体学习的兴趣度、参与度和实际效果。搭建三阶段全环境线上教学模式、把脉需求,优化内容、调动兴趣、提高参与度是构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的主要方向。

(一)搭建三阶段全环境的线上教学模式

搭建三阶段全环境的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的主要方向。三阶段全环境的高职院校新媒体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包括两大部分,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学生课程教学经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输入、思政教育信息加工和提取的动态化过程。另一方面,整个动态化过程又是全环境、多时空、多领域的。

(二)精确把脉学生需求

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些重要论断对于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开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作用和价值。我们应该全面调研学生的需求,满足受教者的多种学习方式,注重教学内容吸引受教者,引发受教者的强烈关注。通过收集、整理受教者的需求状况,针对不同思政课课程、不同班级、不同学校类别等情形进行目标细分,分门别类提供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最大程度、最优化方式地满足受教育者的预期,提高实效。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由于教学场地的变化,随堂听课、课程回放、作业提交、讨论互动等更多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尽管也对受教育者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总体上和线下教学空间中的状况有较大不同。因而,增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内容的线上黏性,突出课程内容的受教者兴趣度、参与度的聚集以及把握受教者注意力对于思政课学习空间以及内容的流入、流转甚至流失状况,无疑成为我们判定思政课线上学习空间吸引力的重要指标。要建设与开发针对性强的线上思政理论课课程群落,细分课程模块,提供能够校准课程学习效果的检测方式。教师联合攻关,明确线上思政课建设与开发的具体目标,注重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和动态性,全力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统一。

(四)精准协同主体与环境关系

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环境或者教学场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而言,处理好思政课线上课堂生态系统尤为重要。这种线上课堂生态涵盖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施教者、受教者、管理者和线上技术环境、心理环境、情感环境和信息环境等线上课堂环境共同组成的场域。在这种新兴的思政课堂生态系统中,多元主体关系的平衡、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环境要素之间的平衡都需要协调与处理。思政理论课线上教与学活动无疑构架了线上课堂生态。教师、学生以及技术信息把关者之间的关系变化是动态的,需求各不相同,表现互有差异。这些关系都制约和影响着线上课堂生态的良性运行,所以构建多元主体与线上生态环境的平衡性,达成思政理论课线上教与学的精准化管理与过程监控,对于我们提升思政理论课线上文本输出的流畅性与接收的顺通性有突出的意义和价值。

(五)精创线上教学新样态

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必须有效传播党和国家意志,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助推学生成长成才。应围绕着建设线上思政金课的目标,推动学生无畏挑战,广泛开展有效学习和高阶性学习。当下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快捷的方式渗透、介入到思政课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这既打破了线下思政课教学时空的限制,完成着对下线思政课课堂教学一整套流程的改造与再造。因而,根据学生的学习、求知需要和旨趣,我们可以开展思政课线上课堂变革的精致设计、精心实施和精准评价,以此创新和形塑出更加富有时代特色的开放、包容以及个性化显著的线上思政课程教学新生态,更好地适应受教者自主性、交互性学习需要。这种线上思政课课程,不再仅仅是师生、学校、家长、信息把关者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传递,而更是多元主体在思政课程学习中构成的共同体的合作共创。构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主渠道、日常实际工作的主阵地和网络空间主战场有机统一,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统筹安排、协同推进,构建出富有鲜明时代感的线上教学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吴满意,宁文英,王欣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2-33.

[2]高钧.数据驱动下的智慧课堂精准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50-51.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篇2

一、旅游管理专业线上+ 线下体验式学习方法的调查

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着当代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环境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在校学生作为互联网络的最大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络,可以进一步拓宽其知识的广度,从而丰富其良好的学习思维。并且大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又能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因此为了充分论证互联网理念下线上+ 线下体验式学习的优越性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的有效性,本人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际的教学体验等获取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和可靠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旅游管理专业线上+ 线下体验式的学习方法从理论层面的角度进行了较为充分和全面的分析概述。

1. 调查方法与样本。本次调查相关活动采用了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一部分调查问卷是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提纲,另一部分调查问卷是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教师、学生的访谈提纲各10 道题,学生用的问卷一共有36 道题,调查问卷主要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运用线上+ 线下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情况。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共120 份,回收调查问卷116 份,回收率为96. 67%,有效调查问卷116 份,有效率为100%,本调查问卷的对象为所教的在校旅游管理本科学生。

2. 调查数据分析与结论。根据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主要有三点: 一是目前传统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更趋向于一种理论型教学方法,体验式学习方法也在教学中有所运用,但也只是偏重于线下的运用。二是调查中表明旅游管理专业线上+ 线下体验式的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此方法和理念一方面能够激发和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堂讲授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在本专业知识方面应具备的技能提升,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三是旅游管理专业线上+ 线下体验式学习方法得到应用后可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方法,从而可以改变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但是此种学习方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并没有广泛应用。

二、旅游管理专业线上+ 线下体验式学习方法的分析

课堂讲授的教与学的方法是历年来学习方法中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但是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性并不能作为旅游管理课堂中学习方法的唯一手段。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性和技能性等特性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讲授方法中要注入新的元素,更需要学生在互联网络资源的支撑下,真正地得到体验和积极参与。旅游管理专业线上+ 线下体验式学习方法对旅游管理专业师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与其所具有的独特特性恰恰一方面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和思考思路,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运用多种互联网络载体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们进行理论方面和技能实践教育方面而进行积极的良性引导和影响,从而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在学习方法方面的良性发展。

( 一) 更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学习形式往往是将学生们集中在教室里,专业教师讲授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从一定意义方面上来说,此种教学形式往往忽略了学生们的专业特点。较为有效的教学形式应该是让学生参与到讲授的互动课堂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旅游管理知识与技能的热情。线上+ 线下体验式学习方法呈现的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突破传统的专业教师大量地对学生进行不间断地灌输和教化理论,是以尊重其专业学生应有的主体性地位为切入点,以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情绪情感为主要教学的载体,以实效的相关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渠道,赋予了专业性以学生为本的深刻内涵。线上教师通过借助互联网和微信等多种平台,为学生布置可行性合理的任务和创造有效的模拟情境,使学生学会指尖上的学习。线下教师通过多种手段进行专业性的理论和实践的引导和指导,使学生养成主动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可持续学习的习惯。

( 二) 亲历性、合作性、情感性的教学过程成效明显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们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们在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实际生活中灵活的运用能力。线上+ 线下体验式学习方法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亲历性、合作性、情感性来获得有效的成果。

1.线上+ 线下体验式教学方法能构建更具亲历性的教学过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而单纯的课堂讲授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但是这些还不能真正地模拟情境,让学生完整地亲身体验到旅游管理专业的情绪情感和行为过程中的实效性。体验的本质实际上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亲自模拟和现场情景实践。线上+ 线下体验式学习方法可以提供这种在互联网络和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亲历性的教学过程,进而从中培养学生们的自我学习能力、思想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意能力等。

2.线上+ 线下体验式教学方法能构建更具合作性的教学过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不仅更具实践性与综合性,而且更加注重对学生合作实践能力的培养。线上+ 线下体验式教学方法能够在互联网络和专业教师的帮助下给学生在线上和线下的教学中创设学生应有的团队合作的心理成长情境,从而在真实有效的专业性课堂中,学生们彼此可以通过开发管理与服务活动等专业性实效方式来理解所需求的理论知识,提升技能,增加智慧。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等。这一点也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所不能给予的地方。

3.线上+ 线下体验式教学方法能够构建起更加具有情绪情感性的过程。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关乎情,人的心理活动中情绪情感可谓是实践体验过程中的核心,因此只有学生们怀着良好的情绪情感的心理素质去主动地学习和实际行动,才能有效地把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化为其自身的专业本能,外化为自身的专业技能行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也是教师单纯地教,学生不假思索而单纯地学的过程,没有真正地情感交流,尽管目前专业教师在其课堂教学方法中也在运用互联网络资源索取相关备课所用的信息资料、精致教学课件、专业实用教学视频等等,但从调查问卷中得出实际上学生们依然还是没有真正地获得对该专业知识的更大学习兴趣。线上+ 线下体验式教学方法具有的情感性能够使教师在互联网环境帮助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习得开发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在这个体验教学方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丰富而良好地进行有效情绪情感的教育。专业教师就可以有效地通过了解、掌握、把控学生们的情绪情感,从而进行富有专业性和谐情感氛围的讲授,指导和引导学生们形成良性情绪情感的态度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们养成情感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表达能力等。

三、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线上+ 线下体验式学习方法成效的策略

广泛实施和推行线上+ 线下体验式的学习方法,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质量,需要采用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从根本上来讲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其所要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目标。

( 一) 强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理论和能力方面的提升和完善

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方式和教育能力等都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学生们的理论知识获取和技能的提升。将线上+ 线下体验式教学融入旅游管理专业课堂中,这将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们的自身综合整体素质和技能教育等方面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作为线上+ 线下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就应该在改变传统的观念束缚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运用线上+ 线下体验式学习方法。在互联网络等平台上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优势组合教学资源和教+ 学方式,充分有效地调动和引导学生们参与到实效性的专业性课堂教学中,探索出一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体验的教育方式,把关注学生整体理论的提高与实践技能提升作为自己的责任,进而最终实现学生的理论和实际技能的双重价值。

( 二) 设置丰富的线上+ 线下课堂体验的学习方法方式

人所具有的求异求奇心理和探索创新意识是人的心理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因此只要教师们善于有效运用一定的心理情感情境的方法方式去感染去教化,就能够创造出有利的力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各种媒介创造各种不同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情境方式,让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体验。比如典型示范方法、课堂讨论及辩论、主题演讲、讲座和社会实践等都会成为线上+ 线下体验式学习方法的有效方式。

1. 典型示范教学方法。典型示范教学方法属于情境教学方式的一种。在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典型示范等教学方法中,对于那些实践性强的专业知识,线上教师可通过借助互联网和微信等多种有利平台,为学生布置可行合理的规划任务和创造有效的模拟情境,把规划开发和服务的实际场景、素材,以及客源市场的私人定制要求等展现和提供给学生,学生在目标任务的指引下使用互联网从海量知识中快速收集整理和处理信息,并不断地进行多次尝试和构想,拉近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同时教师在线上时要进行环节调整的引导和指导,最终做出合理的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设计等,从而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搜商能力、自我主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思维能力、创新创意能力、团体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集体讨论方法。行之有效的专业性集体或者群体讨论方法,可以促进其专业教师们和学生们之间进行良性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可谓是对于专业教师来说也是开展课堂教学方法的主要方法方式之一。有效的集体讨论方法的优势在很大意义上来说是具有互动性与合作性强的特点,参加者之间在讨论中可以不断地进行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又可以不断地进行研究思考,使学生们之间彼此在其平等的有效的环境氛围中轻松愉悦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思考问题。因此专业教师要线上并积极设置合理的开发管理与服务知识的讨论情节,在给予学生创造有利条件下布置学生线上和线下收集和整合信息,并要求学生加强团队合作以达到此目的。

3. 社会实践。杜威提出: 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学生们思维训练中失败的原因在于其不能保证像在校外实习中那样,能够产生有利于引起思想经验的情景环境。社会实践方法对于在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技能的提升,确认适合自己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__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中,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采用线上前期准备+线下实地操作练习的方法方式,即老师可以前期在线上利用互联网的帮助,让学生们收集大量的开发管理与服务的知识和实例,然后线下带领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性、自主性的开发管理与服务实践操作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开发管理与服务的经验,提高学生专业性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4. 主题演讲方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方法中也可以采取主题演讲的体验式学习方法。让学生们在主题演讲中充分表达个人的开发管理与专业服务的真实体验,讲述个人的开发管理与服务的经验,对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提升也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主题演讲方法不仅是学生的事情,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学生们在演讲方法中可以充分地展示自我,发现自己所具有的价值和能力等。

5. 开展讲座。笔者认为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内外开展与本专业大学生知识内容相关联的而且学生们感兴趣的专业性讲座,对于提高教学课堂质量来说也是有利的方法之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采取开展和举办讲座的方式方法,可以充分地调动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本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积极性。

四、结语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篇3

关键词: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线上线下教学;混合式

“互联网+”技术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也可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授课,打造线上线下混和模式教学,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深度融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的完成,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教学并不是教学活动的辅助,而是必备活动,线下教学已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而是基于线上学习的基础,实施的更深入、更贴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难以理解的问题,可立即反馈给教师,教师综合学生的问题在线下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完成重点知识的教学,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景观设计课程作为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从理论及实践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这门课程以课堂理论讲授方式进行,以场地调研、资料搜集及分析,制订一些课题要求等。然而,景观设计专业具有综合性、时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传统的线下教学过程中常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1景观设计专业开设的现状

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是高校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各大高校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育,降低对传统教学的依赖,缩减各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学时。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对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的学时有大幅度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学时都有所减少,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新课题,在缩减学时的情况下,课程教学中出现教师侧重点不均衡的现象,有的教师重视理论、有的则重视实践,这样会剥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或影响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随着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加,高校相继开设景观设计专业,国内开设的景观设计专业的院校也有不少,有交通类院校、建筑类及艺术学院等,也有不少的生物、地理等院校也有开设景观设计类专业。景观设计类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景观设计理念、设计创造能力与设计表现技术。根据培养侧重点的不同开设的学科也就不同,有的院校景观设计专业以设计为主,将景观设计作为艺术设计或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的一个方向。有的院校景观设计专业都是以园林景观设计、植物栽培为主要科目。还有些高校是由景观设计专业分化而来,景观设计专业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建立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培养高素质的景观设计人才是必经之路。

1.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思想与理念也随之更新,“互联网+”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者基本技能、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绝大优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最大优点就是学习时间灵活,可保证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主导的学习将更具针对性,真实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将知识碎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授课方面将授课视频化增加趣味内容,形象生动,容易理解,借助多种信息技术实现授课内容的趣味化、教学网络化,网络教学覆盖面广,教学对象多元化,对本校学生及社会人员的管理定量化,将视频、作业、笔记及讨论融入教学中;另外,授课教师也很好地组织教学素材,其材料框架能更好地体现出教师的授课意图,甚至可开发作业、笔记讨论等交互式环节。线上课程的出现大大缩短教师的授课时间,弥补线下课程授课时间不足的问题。教师有很多时间在课上和学生互动、交流。比如教师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扬长避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优秀师资队伍的暂时短缺也困扰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互联网+”教学环境下,高校根据自己的需求选配名师课程,快速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节约院校资源,共享其它院校优秀教师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将名师的授课内容、专业知识、教材教辅等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不仅方便传播、使用,同时也实现长久保存,成为院校的战略资产。

1.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趋势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未来教学发展的趋势,线上主要的课程是理论基础知识,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采用互联网模式,通过学生、多媒体与教师间的互动关系,在互联网平台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传授共享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后疫情时代,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授课,发现线上授课的优势。首先,线上教学打破传统授课教学的局限性,学生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不同的通信设备,随时都能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其次,线上教学资源广泛,不仅局限于书本及教材,学生可更好地运用网络资源,自己选择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最后,线上教学的学习评价更加的透明、公正及多样化,学生能更直观看到学生与学生间的差距,进而更好地促使努力学习,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但线上教学也有不足之处,教师与学生面对线上教学都有个适应度,就目前疫情期间情况看,线上教学的开展状况并不是很乐观。线上教学在技术上需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需更客观的硬件设施,但因地区差异,不同地区、不同线上教学的开展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家里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很难进行线上学习。

1.3传统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的区别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都是根据课程大纲制订教学内容,课堂上采取多媒体播放与材料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内容的讲解,并对学生都是随机提问方式。根据学生接受的知识程度及课后作业效果看,这种教学方式已然达不到最优教学效果,要想课程上真正实现最优的效果,就需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景观设计课程进行改革,以此检验在教学上能否得到更好的效果。

2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

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优、缺点,采用“课前预习、课中研习、课后复习的混和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制订,设计教学资源,学生的自主学习,课上展示学习成果,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知识的探索,以达到内化知识的结果,课后学以致用,完成在线作业,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2.1教学理念设计

教学理念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基础与拓展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部分采用分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可充分参与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运用任务驱动法和小组讨论、案例等教学法,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及思维性。教学设计理念包括课前知识传授、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知识提升三方面内容,课前通过在学习平台线上的自学任务,学生在课前查看学习任务并很好地完成自学,教师通过学生自学情况及时作出教学调整;课中主要通过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并结合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思政、基础要拓展进行教学,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对生活中案例的引导开展对其重点知识讲解,对难点知识,通过实验内容的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等,总结及分享难点知识的理解,课堂上注重开展互动式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思考;课后通过在学习平台线上自学情况及思考题,在讨论区域可进行线上讨论,便于巩固课上所学的内容。

2.2混合式教学组织情况

2.2.1课前知识授课教师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做好课程规划,阅读目标导学,明确学生学习的要点,提炼教学重点,录制微课程视频,梳理好章节内容,编写微课程字幕与课件美化;将所有准备好的课程上传到微课的平台上,在线解答学生的疑惑和追踪学生学习的进度,同时通过进行在线测评总结学生的疑点,明确课堂教学方向。学生将要完成目标导学,明确学习要点,通过自学教材、微课助学、合作互学掌握学习内容;完成以上在线测评,并发现不懂之处加以巩固学习。参见图1。2.2.2课中知识内化课中内化知识,针对课前的预习中学生可能遇到难点设置一些挑战性和创新性问题,层层把关追问,引发学生思考、探索。对一些重点需解答的问题组织分组进行讨论及汇报,评价颠簸,结合景观园林设计案例,将课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最后在开展随课堂测评实验和课堂小结;学生参与小组的讨论案例,互动交流,完成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2.2.3课后的提升知识教师在关于学生在线学习情况下,及时批改作业,运用引导式解答,鼓励学生线上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知识提升。开展出景观设计作品进行持续改进。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并完成线上测评与作业,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巩固。

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景观设计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充分利用线上资源

在景观设计这门课程中,内容繁多、涉及范围也较广,由于线上线下教学学时有限,如何利用线上资源补充知识是目前需解决的问题。该课程根据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将内容梳理成32个知识点,再将每个知识点分为8-15分钟的微课视频,每个知识点下的设置课件和附件将供学生自学,测评和作业包括客观和主观进行练习内容,目前此方法是检测学生微课视频学习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在线讨论话题是微课视频和课堂活动的延展和深化,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课后的深度拓展学习,巩固学生的理论方面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3.2将案例分析及翻转课堂引入教学模式

在讨论中认识真知、分析中联实际将翻转课堂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河流生态污染教学中,设置四个挑战性问题及创新性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要掌握三个阶段性的特点。课堂教学中重点是从关注教师是否完成知识点的传授转移到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知识点并将其准确运用。课堂展示的任务由易到难,此时的课堂不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方式,这样才会实现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教师也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辅导学生完成成果展示,并且给予客观的评价及指导;同时,还可对成功的“生态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4结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授课与网络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丰富课程内容,改善学习氛围,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对课程中难以理解的原理、抽象的概念更易掌握。景观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仍有某些不足之处,后续建设需及时更新和互补课程教学内容,要将慕课堂、雨课堂等辅助工具引入教学实践中,编写与混合教学课程相适应的新型教材,打造持续改进在线课程与本院校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混合式“金课”。景观设计实践课程具有政策及实践性强、专业化程度高、涉及园林景观设计要素多且领域广等特点。教学内容构成需全面且自成体系,更要强化应用及实用性。通过环评全过程的梳理,形成以导则为纲,指南与规范为翼,考试真题强化理解为辅的教学体系。并通过环保经理人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关注力,提升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的认知力及内涵延伸,不断提高对景观设计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边青.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分析[J]现代园艺,2022,45(04):29-31.

[2]张佩佩.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1):71-73.

[3]唐晓亚.园林景观设计与公共建筑规划的融合分析[J].居舍,2022,(01):111-113.

[4]韩丽莹.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学的思考———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J].艺术教育,2021,(12):276-279.

[5]侯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中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艺,2021,44(19):172-173+177.

[6]张伟宁,温立国.园林景观设计与原生态环境保护———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9):2808.

[7]张玮缨.基于智慧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1.

[8]曹桂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应用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0.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篇4

【关键词】线性代数;数学思想;教育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线性代数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和理工科等有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由于信息条件下新的教学方法的出现,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已经逐步涉及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适应新的变化以及教育数学发展的总体目标,促进学科交叉,提高学生数理与数量分析能力,同时满足学生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的个性化需求,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有必要在课程建设方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创新尝试和改革.近年来,我们针对财经类学院的学生,加强线性代数内容、局部体系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并进行了初步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正努力把线性代数课程打造成一门精品课程.

一、按照教育数学的理念,探讨线性代数的数学思想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其核心问题之一是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数学思想是数学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的,它是学习数学的人所具有的一种基本的思维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思想:抽象、推理和模型.

数学抽象包括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通过抽象,把外部世界与数学有关的东西抽象到数学内部,形成数学研究的对象.线性代数课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概念.概念是线性代数的法、线性代数的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概念的含义上下功夫教,要用形象的语言解释概念,学生要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地表达概念,不能死记硬背.

数学问题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的命题和计算方法,促进数学内部的发展.数学推理存在有两种形式的逻辑推理,一是归纳推理,一是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演绎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线性代数课程中存在大量的定理、命题,比如向量的线性相关、极大无关组等内容涉及向量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判断,向量组线性相关与方程组解的关系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取部分内容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数学模型更侧重于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思维方法描述现实世界中的那些规律性的东西,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数学工作者在构建数学模型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促进数学自身的发展.不少教材在线性代数内容如矩阵、向量、二次型等给出一些例子,设计到信号处理、在密码设计、电路、统计、经济管理等各个领域,这些科学或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按照“教育数学”的理念,探讨线性代数教学内容和局部体系改革

目前,大多数大学的线性代数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主要内容涉及行列式、矩阵、向量的相关性、线性方程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二次型等六大块,一些重点大学的内容可能会更多一点,这既是线性代数本身的基本内容所决定,也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内容相一致.

按照“教育数学”的理念,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对线性代数知识在局部体系结构的简约和教学的有效性作一些改革,力求呈现科学的逻辑体系、简单明了的内容、学生易于接受的讲授方法,进而优化线性代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表述方式,化解线性代数的教学难点,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优化的线性代数知识.

(一)关于行列式

行列式的定义采用归纳法进行讲述,即先给出二阶、三阶行列式的定义,然后利用行列式的第一行(或第一列)展开归纳定义行列式,进而利用归纳的思想给出n阶行列式的概念.并用归纳法证明了转置行列式的性质和展开定理,接下来,学生掌握了行列式的展开定理后,对行列式的其他性质就易于推导和掌握.

在行列式计算中,一些特殊的行列式要用到特殊的一些技巧,在传统的教学别重视这些技巧的使用,当下线性代数课程应该利用新的计算技术,增加数学软件(Matlab、Mathematics)的实验课很有必要,围绕线性代数的教学内容来介绍如何使用这些数学软件解答相关的问题.

(二)线性方程组

尽早建立线性方程组的理论,将向量组相关性理论、线性方程组理论、矩阵理论与行列式理论充分结合,用定理形式建立一系列等价命题,易于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建立起来后,可以介绍矩阵可逆的一些等价命题:①A是可逆的;齐次线性方程组AX=0只有零解;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AX=b有唯一解;③A与I行等价;④A可表为有限个初等矩阵的乘积.这样,这些被零散地、一个个地分布在教材的多处章节的结论就充分地联系在一起了.

(三)关于Jordan标准形的问题

Jordan标准形在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应用,是计算方法、控制理论等许多后继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是本科教学当中的一个盲点,在很多高校的教学中基本不讲.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有必要让学生了解Jordan标准形的存在性、唯一性是什么,怎么求的,以简介的形式教学,可以省略证明.

(四)关于线性代数课程内容的主线

线性代数的起源之一是线性方程组,线性方程组几乎贯穿于线性代数教学内容的始终,可以说线性代数本身几乎所有的内容都与线性方程组有关,如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从解线性方程组的角度看,背景就是去掉多余的方程;抽取线性方程组中的未知变量即为矩阵;行列式用于解决特殊的线性方程组和方程组解的结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也是用线性方程进行求解的;二次型本身包含线性方程组的部分.除了这些外,还有很多例子.线性方程组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因而其解的结构和求解是线性代数教学中的一条主线.

(五)关于线性代数课程内容的核心

线性方程组的核心在于矩阵的对角化(更广义一点来讲是矩阵的上三角化),线性方程组的求解、行列式的计算、方阵求逆、矩阵求秩都是利用矩阵的初等变换将其换成上三角矩阵或者对角矩阵,另外,相似矩阵的标准形、Τ凭卣蟮恼交矩阵、合同矩阵、化二次型为标准形都离不开矩阵的对角化.在线性代数的教学过程中要依照其主线讲清楚它的核心和主要方法,即前面提到的数学思想.

三、按照“教育数学”的理念,探讨线性代数教学方法改革

(一)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相结合是可取的做法

事实上,非数学类没有专门开设解析几何这门课程,解析几何内容不是放在线性代数就是放在微积分中讲,当然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向量、直线与平面的内容与线性代数结合很自然,对线性代数和几何的融会及相互影响是有利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将线性代数中内容与解析几何相对应,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对于代数内容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介绍行列式时,就以二阶行列式为例,介绍如何从几何角度去理解它的行列式的定义,将二阶行列式的计算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相结合,通过引入有向面积,分析研究行列式的相关性质,这样一来有些性质就可不证自明.

(二)关于线性代数的计算技巧的问题

计算能力是重要的数学能力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发展,计算问题不再是我们重点考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过于强调手工计算的技巧.当前如果学生在学完线性代数后只会矩阵的初等变化、行列式的计算,那么线性代数的教学不能算是成功的.现在计算软件matlab、mathematics只需一个命令即可完成这些计算.

(三)关于教学内容讲授顺序调整

当前国内大多数教学内容安排为行列式、矩阵、向量与向量空间、线性方程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二次型,一些教材会安排线性变换的内容,一般会安排在二次型之后,这是因为传统矩阵秩的定义离不开矩阵的行列式,故一般将行列式安排在第一部分,但是行列式的传统定义对于初学者而言又较难接受.作者近年来经过尝试,更倾向于这样的教学顺序,即先介绍线性方程组,然后介绍矩阵、矩阵初等变换、矩阵分块等,然后根据矩阵等价标准形的唯一性给出矩阵秩的概念.接下来介绍线性相关、向量组的秩,再完成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理论.

四、线性代数课程提高教学效果的思考

1.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熟练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知识与技能,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所在专业的其他课程的联系.

2.开展研究性教学尝试,注意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比如将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作为实验例子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结合数学计算软件让学生得出一些结果,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在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上,应从概念的建立过程,相关原理、规律的发现与认识过程,以及概念、定理、性质的应用过程上思考与实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意义和价值,并在具体学习中有所体现,进而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4.在教学过程中不过度依赖PPT,要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有机结合,尤其是在讲解例题推导过程中.通过板书有助于突出重点,使学生加深印象.

5.重视在线学习平台辅助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网络技术、信息化教学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传播、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越来越广泛,这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将更加突出.以MOOC(慕课)为代表的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不仅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免费、便捷的在线学习课程,也推动着高校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这些在线教学平台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呈现形式,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俊华,陈艳菊.浅谈数学思想在线性代数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181-182.

[2]韩瑞珠.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教学中的一点体会[J].大学数学,2002,18(6):52-58.

[3]张从军,时洪波,鲍远圣,等.线性代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李小平.关于《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J].大学数学,2011,27(3):22-25.

[5]张鸿鹰.将建模引入数学教学的两个案例[J].高等数学研究,2014(4):115-118.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篇5

创意地理教具的目的:在课堂上使用创意教具,首要目的是将知识点通过更简单的模型模具来直观表达,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明白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第二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创意教具来活跃整个课堂,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让他们能在玩中学,在学中乐,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最后就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具的制作,这样能够极大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并能让他们和教师一起参与,从而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得课堂更加活跃。

二、地理教学创意教具的案例探索

六年的地理教学探索,对于创意教具的使用也有几点心得,笔者通过教学中实际运用的几个教具案例和大家探讨分析。

1.经线及经度的划分———三个半圆形纸片的使用。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的认识地球,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触到经度及经线的概念,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加之对整个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这一节中女生很难理解整个地球空间知识体系。针对学生理解的难度,笔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三个半圆状的纸片,分别引导学生来理解几个概念,分别让学生理解经线的概念,再通过圆片的夹角产生让学生明白经度的产生过程,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经线及经度的基本定义特点。

2.创意经纬网的课堂体验———以行列作为经纬网。

经纬网是初中阶段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经纬网的教学一直是地理教师深刻挖掘的一个方面,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经纬网的教学中,以学生刚来不了解作为课堂基本导入,并设定特定排和特定组分别作为赤道与本组子午线,根据教室里面的课桌分布,设定几个特定经度与纬度。授课时说一个经纬度,请该同学站起来,并且让其说出一个经纬度依次传递下去,这样在教室里就形成了一个局部的经纬网,每个学生就对应一个点,从而衍生到整个经纬网的讲授过程。这样,整个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怎能不生动活泼呢?

3.天气与气候教学———学生自主制作天气符号。

本课堂以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作为一个基本导入,让学生知道天气预报的播报过程,上课过程中,拿出课前用彩色卡纸制作了一套表示天气符号和风向风级符号的卡片,许多符号可以制作在一起,制作成一个复合型的卡片,例如天气符号晴,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雨夹雪,表示风向和风级的符号2~6级可以制作在一张上,8~12级可以制作在一张上。最后设计一个小游戏,利用这些卡片来做一些小游戏,例如利用这些符号让学生模仿天气预报员来向同学播报几个城市的天气情况。

4.再也不是难懂的等高线地形图———野外教学+自主制作等高线模型。

等高线地形图是学生在初中接触经纬网后再次接触到的知识性难点,对于等高线的判读是初中生较为难懂的地方,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看懂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目前教学过程中重点探索的。本课堂设计,首先初步讲解各种等高线基本判读,特别是在平面图上通过等高线的曲线变化,让学生建立立体概念并进行空间定位;在讲解之后带领学生去野外对于实际空间形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关于等高线地形的制作,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有彩纸板、海绵胶、泡沫板,工具有剪刀、裁纸刀。用不同颜色的纸板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用泡沫和彩纸板制作成有缓坡、陡坡的山体。山体分为六层。用画板作底板,用海绵胶固定。教学中的使用:底板上有山体模型,向学生说明“这是一座山的模型,山顶的海拔高度为780米”,让学生形成山体的印象。读图认识山地不同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名称。学生侧视可见山体,俯视则可见清晰的等高线图。观察等高线疏密状况,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三、创意教具在未来地理教学的深度思考

根据已知自制学具,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不只是知识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创造性学习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源于观察学生、教学思考、思维想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而地理教具或学具的亲手制作,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广阔空间,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首先,创意教具更应该体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运用与创新则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后,倘使能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出与此相关的实物学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同时亦能在制作中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创意教具应当是以地理实体化、地图化呈现,将教具作为重要媒介,将教具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成为地理教学的主打阵营,丰富了课堂教学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共同协作设计教具,才能够更好地呈现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意教具以视觉的、数字的或触觉的方式表现地理信息。不管是什么样的创意教具,它的基本功能都有两个核心:辅助地理知识的教学,优化难点教学过程;可视化表达地理知识。

再次,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设计地理教学用具,如何通过教具来让学生认识大千世界,构建学生自己的地理知识结构,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琢磨设计的,丰富多彩的地理创意教具,在外形上极大地吸引了学生,高效地丰富了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从干巴巴的文字中跳出来,能高效地调动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最后,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除了在对于地理课堂教学用具的创意设计,更应该进行地理教学理论探讨,增加自己对于地理教学教具的认识和感受,从而深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内化地理教师的素质。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篇6

实验一: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名称: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及地形部位演示。

实验目的:了解立体地形转化为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能力;让学生在等高线地形模型上认识山地的五种地形部位及其等高线特征。

实验材料:等高线地形模型。

实验过程:①教师利用等高线地形模型介绍山地的五种地形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指认各个地形部位。②教师利用等高线地形模型讲解立体地图转化为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并展示一幅根据立体地形图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③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找出五种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并对比陡坡与缓坡处的等高线差异。④教师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重要性,重在说明其与人类活动的联系。如山谷处经常发育有河流,某些较陡河段适合开展漂流活动,某些河流峡谷位置适合修建大坝;陡崖处比较危险,但适合开展攀岩活动;缓坡处登山更容易;地形平坦处适合野外露营等。

实验提示:如果学校没有购置相应的等高线地形模型,本实验教师也可用“拳头”代替,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及地形部位的判读。

总结评价:这一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等高线地形图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因其能提供形象的感性经验,较易引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实验二:电脑模拟实验

在教师演示并讲解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及相关知识后,再利用电脑视频、动画模拟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及五种地形部位的判读,实现立体实景图到平面地形图的变换,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轻松掌握这一知识难点,也为接下来的制作实验奠定基础。

实验三:学生制作实验

实验名称:橡皮泥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

实验目的:让学生在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过程中,感受山地的整体面貌,掌握五种地形部位及陡、缓坡的知识,加深对等高线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实验材料:橡皮泥、小刀、铅笔、白纸、彩笔、直尺、小竹签两根。

实验分组:4人一组(2人负责制作、切割模型,2人负责绘图)。

实验过程:①先用橡皮泥捏出山的主体,再用小刀等工具塑造出陡坡、缓坡、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②分别用两根竹签从山地模型的两个山峰顶部穿孔至底部。③以桌面为“海平面”,用直尺量出山地模型的“海拔高度”,并根据一定的等高距用彩笔描绘出山地模型的等高线,再用小刀沿着等高线对山地模型进行水平切割。④将切割好的山地模型分层展示到白纸上,从最底层部分开始,沿橡皮泥的切割线进行等高线绘制,绘制完后,将其取走,对其上一层进行绘制,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等高线绘制完成。按橡皮泥的形状绘制出等高线。每次绘等高线时两孔对齐,据此画出等高线地形图,实现从立体图到平面图的转换。⑤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发现制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让学生验证每种地形部位对应的等高线形态。

总结评价:教师点评各组作品在制作材料选择、色彩搭配、制作手工精制程度上的优缺点,并提供建设性意见。结合学生意见,进行作品评比。这一操作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获得最原始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能够总结出规律,有助于等高线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有效锻炼。

实验四:课外实践实验

实验名称:厦门同安野山谷地形地貌考察。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真实的山地地形部位,让学生印证所学地形知识。

实验材料:野山谷地形图、指南针、相机、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时间:2014年10月18日(周六)上午8点出发,大约16点返回。带队教师:地理贾老师、余老师。实习学生:厦门双十中学初一10班学生。观察及活动内容:①观察山地、丘陵的地形特点并对典型地形区进行拍照;②观察并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总结其特点,并在实验报告上绘制这五种地形部位的立体简图及转化后的平面等高线地形图;③观察陡坡、缓坡的差异并绘制立体简图及等高线地形图;④完成野外实践实验报告。

实验提示:①参加此次活动学生,必须在家长签署同意意向书之后方可参与。②应提前介绍考察内容,并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实践者的安全。

总结评价:学生均表示这次秋游寓教于乐,很有意义。野外考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在大自然中学到了课本中难以体验到的知识 ,亲身体验了大自然的神奇与雄伟 ,希望学校多举行此类活动。指导学生走入生活、走进大自然,来验证书本上学习到的原理和现象。既有利于巩固知识点,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思维的开发,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篇7

关键词:等值线;地理教学;等温线

对于教材中的概念和浅显易懂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图文转化,引导学生自己读图。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案例1.在等压面图(图1)中,要求将图中①~⑤点气压排序。

这个题目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往往会出错。一般学生经过观察以后,常简单地认为②点气压最高,因为②点离地面最近。究其原因,还是对概念的理解存在问题。教师应强调等值线的概念:“同一等值线上地理数值是相等的”,让学生仔细观察等压面图,感知②③④点在同一等压面上,所以它们的数值应该是相同的。再让学生观察①~⑤点,比较它们所处的位置,根据同一垂直方向,低空气压高于高空气压,让学生经过思考,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应是⑤>②=③=④>①。

以上案例的呈现,可以使学生通过最简单的题目,由浅入深,加深对等值线概念的理解。通过几个特殊值的具体分析,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验证和形成地理概念,进而解决问题,促使正确的思维品质的形成。

案例2.如下图(图2)中a、c两根等温线数值分别为20℃和18℃,则b等温线数值应为19℃。

如图2中甲地的气温应该是20℃,等温线未通过的地点的温度,则可通过邻近等温线的数值估算,乙地的温度应在18℃和

19℃之间,即为18.4℃或18.5℃。怎样根据等温线数值的变化,判断图示区域处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从大范围来讲,地球上的气温无论是7月还是1月,都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此,如图中等温线的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则可认为图示区域处于北半球(如图2),反之则在南半球。怎样根据等温线在大陆和海洋上的弯曲情况来判断图示区域是处在冬季还是夏季?如图2,假设图中显示的是冬季气温分布的情况,则左半部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应视为陆地;而右半部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则应为海洋。

通过等值线的形式,可以从以下一些角度考查地理问题:

1.通过判读等高线来判断地形的种类(山地、盆谷、轮廓、山脊线、山谷线、陡崖)、坡度的陡与缓、确定山脉的走向、水库大坝的位置、公路线的走向、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工程土方的估计等。

2.通过判读等深线来判断海洋地形的种类,如大陆架、海沟、海盆、海岭、海底火山等,甚至判断地形图所在的具体海域。

3.通过判读大气等压线来判断气压中心的名称,如气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轮廓;判断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风向与风力大小,也可以从全球范围的等压线图来判定典型的气压中心名称。

4.通过判读大气等温线来判断所在地的季节与天气,以及该季节大陆与海洋上的气压中心、季风盛行方向(亚洲东部和南部)。

5.通过判读海洋等水温线判定洋流的性质,洋流的南北半球位置及大陆东西岸位置,以及洋流对环境的影响。

6.通过判读等深水线结合具体的地形轮廓判定山地的迎风坡与背风坡、离海远近、山脉走向等。

7.判读太阳辐射等值线,回答太阳辐射极大值、极小值出现的地区及原因,分布的总体规律及对人类的影响。

8.通过判读等震线判定地表某点地震的烈度、震源位置及震中距等。

9.通过判读海底岩石年龄等值线判定海岭、海沟的位置,及海底张裂地带与碰撞地带的位置与走向。

10.通过判读人口密度等值线分析某地区人口分布的规律及

影响其的自然、历史、社会、经济诸因素。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学理念的迅速更新,反映到教学过程上,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两大问题:一是教师怎么“教”;二是学生怎么“学”。为此,我们应当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教师怎么“教”是为学生怎么“学”服务的,由此逐步进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的良性循环。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篇8

[关键字]地理模型 教具 学生需求 材料 技术方法

在自然教具中,有大量的模型教具需要教师自己制作。那么,自制教具从何做起,有无方法可循呢?我想结合自己制作教具中的一个实例谈一点体会。

一、钻研教材

自制地理模型教具的动机来源于教材。钻研教材,特别是依据实验内容及其它为了说明、阐述某事物的性质、规律的内容作为研究起点,考虑重点问题的突出,难点问题的突破,针对教材中设计的不足甚至空白,结合自己的设计理念,形成初步构想。因此钻研教材常常是自制模型教具的开端。

例如: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时,第二个板块涉及到等高线地形图的内容。地图作为地理学的重要语言,是中学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学习内容。中学阶段地图学习要求主要是学会运用地图,提取地图信息,具有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中等高线地形图是中学阶段少之又少的与地图相关的内容,自制一个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利用这一节课,让学生拥有宝贵的绘制地图经历,不仅能够体现中学新课改的课程标准,还可以尝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二、了解学生需求

地理模型教具从根本上讲是为学生服务的,初步形成的构思是否实施,还要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明确学生需求,将成为自制模型教具的出发点与归宿。

等高线地形图一课,让学生看图理解理论原理,靠讲解或学生思考,学生也会有所认识。但对于这种理性的认识过程,学生只是在默默地接受或应对教师所作的提问,学生反应一般,对要研究的问题并未表现出什么兴趣,教师的讲解显得苍白。分析原因,中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对活动的、鲜明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支持小学生学习的主动力,所以学生需要一种更为生动的方式,激发其主动地将注意力转移到等高线地形图原理的探究上来。况且等高线地形图是学生初步较深入的接触的地图知识,更应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认识,保持长久的兴趣。从长远上看,学生科学思想的形成,也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也应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所以为此制作模型教具,以弥补学生对感性认识的需要是有必要的。

三、分析教具现有性能

如果把教材,特别是教科书作为一种教具的话,那么等高线地形图一课的插图就是为说明本课原理而设的简单的图片教具。定格的图片缺少生动、形象、直观的优势,所以自制模型教具成为改进或创新的研发点。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需求,观察教具现有的性能是构成自制教具的前提。

四、留心材料,尤其是废旧物品

因为是自制教具,所以力求材料廉价、造价便宜,废旧物品往往成为可再利用的资源(但并非唯一,在此教具中我则选取部分废旧物品,凡事视需要而定)。将废旧物品去粗取精,使形成的教具力求结构简单,制作容易,使用方便,性能可靠,教学实用,易于推广。此课我准备的材料是:橡皮泥,刻度尺,牙签,细线或细钢丝,垫板(木板、硬纸板、泡沫板均可), 水粉颜料。

五、采取一定的技术方法,制作改进

技术方法是通过手段将材料整合以达目的,是自制教具的保证。

1、实验方法简介

以木板为海平面,以5厘米为级差进行测量,先在山边木块上垂直地竖一根绿色标杆。

(1)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a.将橡皮泥在垫板上堆成山体状。要求捏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盆地和陡崖等部位。

b.用手擦拭山体表面,使其光滑自然。

c.将直尺垂直摆放在山体旁,按照相同的高度间隔,用牙签在山体表面不同高度处做上记号,并标出高程。

d.用细线小心地沿着记号处将山体水平切开。

e.将切下的山体块编号后分开摆放。

f.在山体上表面用水粉涂上不同的颜色。

g.将山体块根据编号重新摆成山体形状。

(2)绘制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

a.分别将取下的山体块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体块边缘描线,注出相应的高度,就得到了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b.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的水粉颜料,在图的左下角把各种颜色所代表的高度范围的图例画出来,这样就得到了用分层设色方法表示的地形图。

2、活动素材

(1)实验器材:橡皮泥,刻度尺,牙签,细线或细钢丝,垫板(木板、硬纸板、泡沫板均可),水粉颜料。

(2)每个小组一张活动任务表:描述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盆地和陡崖等部位特征及判断方法的表格;小练习一题。

(3)课外资料一份,进一步了解实际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步骤。

3、细节把握

活动设计好了并不等于活动可以成功实施。一堂课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教师对细节的把握。

(1)绘图活动之前的“友情提示”

教师在多媒体投影仪上播放三维动画演示制作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及过程。

(2)每个班的小组平均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的山体模型(示例)是一致的,如此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更具有可比性。

上一篇:图书管理分类法范文 下一篇:市政工程交通疏导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