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活动范文

时间:2023-11-15 10:47:12

语文教育活动

语文教育活动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合作学习;素质教育育

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课程标准要求提高教师授课效果的同时,更要求要重视学生自身潜力的开发挖掘。为达成贯彻素质教育这一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论述如下:

一、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致使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能力。实践证明,个体单独性的行为对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只有积极的情感感受和交流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合作学习则是通过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整体协作和团队合作,十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等素质的培养,而且合作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重视。2.合作学习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爱好。合作学习由于设立了共同的学习目标,不仅要求小组个体成员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更加要求组员之间、小组之间也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能真正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努力。由于目标一致,学生之间在发生冲突时也能跳出自我,设身处地用别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听取他人意见,从而在合作中相互学习中,培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情操。

二、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在合作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当老师把教学任务分解给各小组成员时,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小组活动的情况,或者即使参与小组活动,但在进行问题讨论时表现的不积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认真、缺乏主动性,亦或者是只关注个人任务而忽视小组的整体任务,缺乏必要的合作精神。2.对合作学习中任务型问题了解不够深入。合作学习的任务一般会分为小组任务和个人任务。针对不同的任务问题,小组成员必须对问题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才能保证合作学习任务的有效实现,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在合作学习结束后,小组对任务问题的分析、探究不够深入,始终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方法

1.合作学习应有合理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开展的好坏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课堂设计时遵循的一般程序是:第一步教师引导,教师通过所学课程的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合作学习模式;第二步学生自学,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进入合作学习的自学阶段;第三步小组讨论,学生自学后开始小组内部交流和讨论,以解决个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第四步组间交流,组间交流在于解决多数学生无法解答、难度大的问题;第五步练习检测和评定,通过习题练习,实现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定。2.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要紧凑衔接。在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各环节必须紧凑、相互衔接合理有序。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导能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授课文前先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生学习新课程提供感性且丰富的材料。同时教师对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学习。开展小组讨论时,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保证组员间学习互相性。小组合作学习要以小组自学、讨论为主,同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不能理解的内容进行适时指导。小组之间的交流是合作学习中关键的一环,基本能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问题。练习评定则是通过学生的练习检测,检查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四、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形式时,要特别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培养勇于发言的习惯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效果。2.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老师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学进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可以有效避免只有好学生动脑,而困难学生未独立思考直接从他人获得信息的问题。3.教师要注意点拨和指导。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当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当学生遇到难解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对学生的大胆质疑,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时刻充满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切实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来确定和设计教学内容,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确保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从而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其学习效率。

语文教育活动篇2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成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学习、娱乐、交往和表达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新媒体又在影响和塑造着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是一把“双刃剑”,此时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提升的训练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的延伸,可以为训练学生的媒介素养提供很好的契机。 一、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1.活动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或模拟现实的情境中展开活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提高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活动变单一、封闭的课堂为多元、开放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能动的、分享的教育,要求做到能动地利用新知识和新认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能动性、开放性和广阔性为此提供了可能。2.实践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开展社会参与性的实践活动,通过搜集、筛选、整理、探究、创作、表达等一系列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点与媒介素养教育教会学生选择、整理、理解信息,提高鉴别媒介信息水平的宗旨可谓不谋而合。所以说,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训练是切实可行的。

二、整合的方式方法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通过实践、感受、体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若在活动中巧妙地穿插媒介素养教育,无疑会使活动锦上添花,二者“互惠互利”,互促互进。1.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在教师的组织或引导下进行,教师要做好“舵手”工作。一是明确活动目标。如《走进家乡》一课可定教学目标为:①认知目标:发现家乡的自然美景、人文精华,全方位、多视角了解家乡。②能力目标:培养收集、筛选、归纳、整理信息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合作探究与交际创新的能力。③情感目标:感受家乡的风光美、人文美和时代美,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二是明确活动要求:首先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活动小组并设立组长;然后小组相互交流、讨论课题组名称,如“家乡自然风光写真组”“家乡名人事迹探寻组”“家乡物产风情收集组”“家乡发展变化调查组”等,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活动计划,明确人员分工,并确定成果呈现形式。2.加强监控,适时点拨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人,在明确活动目标与要求后,教师就应该把学生置于“前台”,自己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但这时教师的“顾问”角色还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师可在小组自主制订的基础上,从活动形式、方法手段以及汇报方案等方面予以适当的点拨,以便使计划更具操作性。其次,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举行阶段性交流,要求学生及时报告活动进度并汇报存在的问题。这样在共享已搜集信息的同时,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在调查方面的不足,从而进行补救。3.注重评价,做好激励学生活动的`结束,伴随着评价环节的展开。通过评价,学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加深对自己当前活动状况的了解,从而在下次的学习、活动中做出调整。鉴于“能力目标“检测,我们可以设置相关问题如下:①你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哪些途径搜索你所需要的资料?②文字、图片、歌曲、视频等资料,你都搜集到了哪些?③你们组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来呈现你们的活动结果?你对它满意吗?为什么?这是书面监测,当然我们更应该重视活动过程中学生应对媒介环境和情势的能力,要及时予以肯定。形成的成果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可以评选最佳摄影师、最佳操作员、最佳编辑、最佳导演等,以此来鼓励学生,激励他们更好地投身以后的活动实践。

三、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教育活动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亲情教育 理想前途教育 道德行为教育

“教育德为先”,中学教学还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要塑造人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就更应该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纵观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所选的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文章,这无疑为我们教书育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好机会,紧扣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而终身学习又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就是说,要让受教育者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所学的职业技能适应未来的工作,学会共同生活以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学会生存以适应和改革自己及环境。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所有这些都说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学会做真人,是语文教师应履行的重大职责。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渗透德育教育呢?既然语文教材中每篇都是精心挑选的佳作,文以载道,那么语文教师就大可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到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情操的熏陶,道德观念的教化与人格的完善。

一、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亲为抚育孩子成才,历尽艰辛,劳心劳力,可谓呕心沥血。而部分学生深受父母的疼爱,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常常对父母发脾气,埋怨父母对自己照顾不周,疼爱不够。语文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形成热爱父母、孝顺父母的良好品德。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就可以紧扣父亲爱儿子这个中心,重点剖析“望父买橘”这一情节,充分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并通过语言和动作的细节分析,理解和体会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对“我”深深的歉疚心理予以点拨,领会作者强烈的思父之情。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激发爱父母、尊长辈的情感,理解和体贴父母,懂得与家人和睦相处。又如教《散步》一文,就可以利用当一家人散步母亲和儿子意见发生分歧时,因为儿子陪我的时日方长,我决定委屈儿子,顺母亲的意,走大路,得到家人的支持这一事件来教育学生,教育他们平时要和家人互敬互爱,培养他们爱护人的良好品德。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课文所反映的主题是尊师爱友的,如《藤野先生》、《羚羊木雕》等。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章,对学生进行尊师爱友的教育,使学生被高大的教师形象所感染,被同学间深厚的情谊所感动,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师生关系,激发他们尊师爱友的情感,这是亲情教育的重要内容。

另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生动的爱国爱民的教育素材。如《藤野先生》中的鲁迅,《谈骨气》的文天祥,《岳阳楼记》的范仲淹等。在语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学生产生对英雄的敬仰和崇拜,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向英雄学习、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当学生有了“亲情”、“友情”、“国情民情”,培养他们成才,不就指日可待吗?

二、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巨大力量。年轻人都爱谈理想,但不少学生对什么是理想,怎样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一知半解,所以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不少谈理想的篇章对他们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如《在山的那边》及《理想》就是极好的理想前途教育的素材。学习这些课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里面的诗句,让学生朗读、感悟,从中明白理想属于勤奋刻苦的人、迎难而上的人……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三、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青少年学生社会阅历浅,是非观念淡薄,但他们好奇好胜,喜欢冒险求新,加上当今社会品流复杂,到处充满诱惑,这些因素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极容易误入歧途,自毁前程。教师有必要也有责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教会学生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方法,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教《谈骨气》一文,我们就可以结合当前不少中学生讲所谓“江湖义气”的现象,利用教材指出他们这种行为的弊端,让他们明白骨气的真正意义,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语文教育活动篇4

一、把握语文特点,正确认识新的培养目标

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2)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3)丰富语言积累;(4)培养语感;(5)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6)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有较高的学识,还要具备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思维活动)圈定在自己设定的框框之内,画地为牢,生怕越雷池半步。这是教学功力不足,欠缺组织能力的反映。组织课堂教学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机械控制,而是重在激励,妙在点拨,贵在引导,巧在开窍。是教学过程收放有如,开合有方,快慢有度,动静有节,训练有序。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将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提倡语文学习活动化,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第二、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第三、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允许学生采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方法进行学习。为学生语文学习中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

三、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征,正确认识“基础知识与创新的关系”

“语文”本身与其他学科有着复杂而纷繁的联系性,而相比之下它又有着其个体特征:语音语素――字――词――句――段――篇,这是语文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积累变化过程和过渡,其间某一个环节要是有了问题,将会影响到其他环节也会出现问题。为什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作文不能和高年级学生的相比?就是因为他们他们所接受到的知识基础是有量的差别的。因此,语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不能脱离基础,发散思维也要有发散点,也要有发散的基础。不搞知识体系,语法体系,修辞成语等内容的教学,而主张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感悟。总之,一句话,“没有基础,创造(创新)是无本之术,无源之水。”

四、用新观念指导课堂教学

第一、教学重心要转移。转移到以学生文本,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选择教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进入想象、情感世界,引发学生积极与课外生活共鸣。第二、教学的模式要改变。改变模式可按四变八重的方法做,即:变理论为探索方法;变单一的机械训练为综合性的灵活多样的多项训练;变单一的唯一的答案为多种多样的答案;变教师的提问为学生的大胆提问。重积累,举一反三;重自读,读中悟理;重情趣,引发动力;重方法,学会迁移;重习惯,强调养成;重合作,多问互补;重探究,反复尝试。

第三、教学结构要变。无论是纵向结构,横向结构,不要打乱教材结构,不要打乱学生思路,不要过于拘泥于原文的内容,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为主,可合作学习为主。总之,“课堂要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气氛。”做到“目标集中,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有张有弛”,一教一得,一课一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第四、教学效率要高。不搞“长文短教法”,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想,领悟,品味。其实,“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就是文章的中心,“揣摩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就是写作技巧。关键是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去“理解”,去“体验”,去“揣摩”。不将其单独作目标提出来,以变为训练的目标,以免又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千万不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要“量中求质”,“多中求精”,不能强调“讲深讲透”。

语文教育活动篇5

关键词:环保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渗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初中的语文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需要把环保教育不断渗透到初中的语文教学当中。初中的语文学科不仅具有人文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在教育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肩负着环保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初中的教材当中有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内容,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了解,只有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初中的语文教学当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得到不断增强。

1分析教材,挖掘环保素材

在初中的语文课文当中,都是经过精心细选而找到的佳作,虽然现在的很多文章也在不断与环保内容相联系,可是,都不能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对于环保教育的素材,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对自然科学知识能够有效说明的一些品文章,如《基因畅想》《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地毯下的尘土》《第一千个球》《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等。这些文章重在介绍科学知识、阐释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体会到人类过度活动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二是具有隐性特征的环保教材,如《春》《济南的冬天》《山中避雨》《江南春》《望岳》《登飞来峰》《白鹅》《观沧海》《海燕》等,教师在把握这些文章文学性的同时。可通过探讨试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多彩,使他们产生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激钛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2让学生感受环保教育的可行性

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对环境的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需要长久坚持。不仅需要法律来进行制约,还需要人们深刻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而自觉保护环境。环境的好坏对民族都会有着一定的影响,环境是靠人类共同的努力,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共同成果。这一切只能通过环保宣传、环保教育才能实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在校园内建立环保之窗,利用黑板、墙报来宣传环保法规、披露环境污染的危害、治理环境污染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技术。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形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3积极探索环保教育的途径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当中渗透环保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老师对教材要不断加强理解,利用所持教材,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让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环保教育尤为重要,做到文道结合,才能把学生培养成自然环境的小卫士。

3.1利用课外实践,开展环保教育

语文教学课外实践包括作文教学和课外活动。作文教学属于语文的运用过程,它的实质就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写作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再现他们的知识积累,抒发他们对生存环境的独特见解,达到教学目的。如通过对学生身边熟悉的花、草、树等物的观察,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言表达对这些物的情感,从而深层次的挖掘他们心灵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

3.2利用教材辅助系统,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进行环保教育的时机外,教材的助读系统也是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和运用的环保教育好载体。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安排了很多表现自然风光和动植物的图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让在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同时将环保的主题渗透其中。如《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课后面的图片,从那被砍伐林木的痕迹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课后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材料中也有对环保教育很有价值的内容。如《树林和草原》后面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去接近大自然,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3.3抓住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特别是初中生更显得极其重要,在他们正确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引导他们对人类奈以生存的环境的思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历史的使命。

根据阅读课的特点,我们语文教师在潜心提炼教材的同时要将环境教育有机的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避免机械的说教和与课堂教学脱离。如《树林和草原》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美丽的花园,高大的菩提树,芬芳的花草,团团的杨柳,生长繁茂的橡树,辽阔的原野。教学时,就应该抓住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人们肆意踩踏草木,砍伐树木,乱扔垃圾,会是一幅什么景象?这就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环保主题上来;这样无形之中就使学生走近了环保,提高了环保意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动情地朗读教材中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通过学生反复有表情地朗读,与文章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4结束语

根据以上内容所述,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初中的语文教学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把环境保护渗透到初中的语文教学当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只有让学生从根本去了解自然环境,并从心中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才有利于使学生自行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我们要把环保教育不断渗透到教学当中,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促进整体的环境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娣.浅谈环保教育在初中语文学科中的渗透[J].新一代(下半月),2013(8):45-48.

[2]张玲玲.环保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5(5):23-25.

[3]颜玉红.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4(4):33-34.

语文教育活动篇6

关键词:多媒体 课堂 语文 综合性学习 美感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春风洒遍中华大地,语文课教学依旧实行旧有的教学模式,执行老一套,纯粹的说教式,显然有点过时。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告别陈旧的教学模式,走进新时代。我们的教育活动,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课,再不能仅局限于教室、课本,,而应做到课堂教学活动与系列化的课外教育实践活动同步进行。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在受教育中得当最美的享受。

一、利用电教手段直现美的形象

美的来源在于形象直观。黑格尔在《美学》中认为“形象是美的母体”。美感教育离不开形象,离开形象对视觉的直观刺激,美感教育必然是虚无的。在语文课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展现鲜明形象是渗透美感教育的必由之路。在投影、幻灯、录像、VCD影碟等多媒体协助下,课堂上同学们随时都可感受美的形象,在自然、社会千变万化美的形态中把握美的真缔。

在讲授九年级“脚踏一方土”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时,为激发同学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对形象美的感悟能力,我从美感教育的感性认识角度来设计这一节课。伴随着柔美、悠扬的旋律,一幅幅画面通过录像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风光明媚、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天蓝水澈、野趣盎然的九寨沟;气势恢宏、人杰地灵的东岳泰山;波光粼粼、水美鱼肥的太湖美景……随着同学们一阵阵惊喜赞叹,他们陶醉于我们伟大祖国美丽的大自然风光中,爱国主义情感激荡胸襟,美的情致油然而生。通过现代电教手段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让同学们在美的情境中净化纯真的心灵,在美的氛围里升华质朴的思想。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展现鲜明形象,营造审美意境,一方面使同学们深入地掌握课本知识,增强德育功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美感领悟能力。在这德育、美育双向交汇过程中,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起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中介作用。

二、利用电教手段感悟美的声律

美的感受、美感教育是个多维体、全方位的感知过程。形象直观作为美感教育的起点必然要向广阔处拓展,向纵深处深入。对听觉系统而言,感受美的只能是声律美,尤其表现为音乐美。现代化音响系统进入语文课课堂无疑为教学情趣的渲染、审美情感的激发、声律美的感悟起着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

语文综合性活动课要有感召力必须具有感染力,具有感染力必须渲染音乐美的教学情境。在此教学中运用现代音响系统拓展了学生音乐美感的欣赏和感悟能力,增强了语文综合性活动课的感染力,使德育和美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在道德感化中熏陶美的情趣,在美的境界里陶冶美的心灵。

三、利用电教手段剖析美的结构

美感的欣赏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在于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不断丰富和逐渐积淀,美感教育必然由感性领悟发展到理性剖析。运用电教手段,在理性剖析层面上,一方面理解审美对象的自然属性,社会背景和内在结构;另一方面理清同学们审美心理结构,激发更深层的审美愉悦感,使美感教育达到一个更高阶段。

在八年级综合性活动“到民间采风去”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同学们对民风民俗有形象直观地认识,我从激发同学们的审美情感入手,用投影器放映了各民族欢度节日的图片,同学们也许不大感兴趣。的确,与大都市热闹非凡的景象相比,各民族欢度节日的形式和场面不免显得单调和乏味,显然他们没有相应的审美底蕴,没有找到美感支点。

四、利用电教手段体味美的神韵

美的神韵是内涵与形式共同创造出来的有机结构的灵魂,是审美情境中的最高境界。神韵在美的意境中具有含蓄性、联想性、无限性、象征性等特点。在语文综合性活动课美感教育的协助下,在优美音律、鲜明形象中,美的神韵飘然而出。

神韵美的体味在于想象力的丰富,扩散型思维的拓展,还表现为深刻的象征意味,象征载体越浓缩,象征空间越广阔,神韵美的体验就越强烈。在七年级“我爱我师”这一综合性学习课教学中,为表达对老师的崇敬,我用影碟机播放流行歌曲《好大一棵树》。随着流动的画面,动人的旋律,我很自然地把“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的大树演绎成老师的象征。随即我问同学们,大树除老师之外还象征着什么?同学们凝神思索,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有的认为象征质朴的农民,有的认为象征辛勤的劳动者,有的认为象征历史沧桑的祖国,有的俏皮地认为没有象征只是一棵大树。在总结中我找出象征歧义性正是美感教育的神韵所在,神韵美的体味是美感教育的升华。在现代化电教手段的配合下,同学们在美的情境中感悟美的神韵,在想象体味中体验人生。

美感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范畴,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和启迪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能力、高尚情操等方面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电化教学手段作为中介渗透美感教育,是个崭新领域,有待于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奋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语文教育活动篇7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一书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明确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特点。新的课程标准对开展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提高中职生语文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在活动中激发和保持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积累语文知识,拓展语文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一、用“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创新学生的综合实践理念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字面意思是指生活就是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和生活是一体的,教育和生活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生活即教育”指出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生活决定了教育,同时教育又改变着生活,两者是辩证关系。

陶行知曾说,“我们的教育不限于学校的形式”,“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对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立足课内,引入或迁移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生活性和生动性。如:国际国内大事、生活潮流、人心世态、社会现象等来拓展教学空间。我们的中职语文书上也设计了语文类似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比如:舌尖上的记忆、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模拟求职应聘洽谈会等。

去年,面对“学生过生日搞聚会”越来越普遍的生活现象,我别出心裁地开展了《如何过好生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先是让学生调查采访、搜集资料:有的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举办一次生日聚会在时间、精力、经济方面的情况,请家长谈谈对生日聚会的看法;有的拿着调查问卷去调查采访学校的老师、同学、邻居、社区的居民等;还有的通过翻阅书报杂志、上网查阅等方式,了解一些名人、伟人过生日的故事以及和生日有关的资料……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接着,组织开展以“生日聚会好不好”为题的辩论赛。“辩论时应注意些什么呢?”面对赛前这一生成性的问题,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看辩论赛视频,引导学生阅读《演讲与口才》,让学生对辩论的内涵、技巧乃至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辩才”都有所了解,还让学生通过办手抄报、讲故事等形式,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同学。唇枪舌剑的辩论使学生达成了共识――“采用何种方式过生日并不重要,重要地是让自己的生日过得有意义”。

生活是语文的原型和资源,语文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离开语文将黯然失色,语文离开生活将枯燥无味。在《如何过好生日》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从“生活”这个基点出发,让语文教学与生活链接,使语文教学凸显生活底色,弥漫生活气息,所以,学生的语文学习因为生活而显得更加精彩。

二、按“社会即学校”的思路,拓展学生的综合实践空间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理论。但陶行知认为:杜威的“学校即社会”仍是一种鸟笼式的教育,把社会里的生活搬进学校,而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陶行知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进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等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达到学校与社会合一。据此,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课堂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利用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又是一个新途径。教师尽可能创设条件,突破时空,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动手体验,动脑学习。

社会是一个大学堂,到处都充斥着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善于发现既能吸引学生眼球,又在学生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范畴内的具有语文价值的内容,挖掘社会中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关注社会的热点,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广阔的社会中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大事要把它与语文教学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如近期阿里巴巴成功上市,学生对马云的奋斗史很感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报道资料,了解社会动态,言为心声,学生通过看、听、说等活动感受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萌发了自己的想法,便能写出生动流畅、热情洋溢的文字。又比如,去年在2014年亚运会到来之前,我们开展了一次征文比赛,主题是“迎亚运,促和谐”,学生们以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亚运会的真情实感和美好祝福,激发了学生迎接和关注亚运会的激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另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参加社区服务工作与社会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我们的中职语文书中也设计了许多类似的综合实践活动,比如:“低碳生活”社区宣传活动筹备工作,走进企业文化、走进家乡、社会热点问题调查、职场人物访谈等。通过活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的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大力发展,将来的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有熟练劳动技术的人才,但这些技能的获得通过学校与课堂的学习成效毕竟有限,因此,主张社会即学校,利用社会资源来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对于培养将来全方面发展的学生极有帮助。综合实践活动应提倡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实践能力。

(下转第3页)

(上接第2页)

三、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实践,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改“知行”之名为“行知”。他十分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把教、学、做三者统一起来,以“做”为核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以“会做”为目的。而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教师应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将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外出、周末、假期等开展一些社会调查、课题研究、公益服务等活动,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对信息资料进行搜集、分析、判断、归纳、比较和推理,其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以融会整合。

开展综合学习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施展才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生活实践创造的能力,使学生有机会获得成功,并从中发现自我。如今,家乡盛泽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每一幢高楼的崛起都让我们欣喜万分,更无比的振奋!为此,我在班内开展了《走进家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为学生规划制订了一系列综合考察项目,组织班内学生进行社会综合考察活动。通过调查考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综合考察活动之前,各组确立了考察课题,大家共同探讨,制订简单的调查考察计划,人人动手,通过报刊、网络等途径获取资料,讨论分析问题,落实调查考察的内容。学生们在走访调查、搜集整理、撰写宣传等实践活动中,学习“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真切感受、体味家乡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得平面、单调的语文学习变得血肉丰满、立体多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在语文实践中快乐地学习语文,幸福地体验语文,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学生热爱长辈、热爱家乡的情感就油然而生。

考察活动之后,调查报告、金点子、创意设计,每一位学生都做得像模像样。为此,班级里还特意开展了调查考察活动系列比赛,包括征文、金点子、创意画、小报、调查报告。这些来自于生活实践的精美作品,渗透着学生综合学习的结果。同学们共同探讨、交流心得,提出建议,写出了一份份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正确的格式,丰富的用词和精彩的论述,讲述着他们的成功与喜悦。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深入汲取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积极弘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努力践行《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摒弃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的语文教学模式,多角度、多形式地引导中职学生走进生活、社会大课堂,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探究渠道,使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呈现出“春色满园关不住”、“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喜人景象。

【参考文献】

[1]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周国韬,杨雪梅,王淑娟编著.现代教育理论研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陶秋芳(1982.11-),女,讲师,文学学士,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师,专注于中职教育教学研究。

语文教育活动篇8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活动;省情教育;方法探究

省情教育内化在国情教育之中,是国情教育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成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园、报效祖国的动力源泉。但是怎样将省情教育引入课堂中呢?尤其是语文学科,如何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渗透进省情教育的教学内容呢?美国教育家华特“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给了我们有益的启发。大胆依托教材,汲取社会资源创新生成教学内容,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通过省情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不失为一条可以进行有益尝试的途径。

一、开展“省情教育”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与目标分析

正确把握省情教育的内容,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实施省情教育的前提。省情包括地理环境、资源状况、人文历史、经济状况等基本省情信息;还应该包括对青海现状、未来的清醒认识和展望,以及国家、青海两级政府的方针、政策状况。开展省情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这条主线上来,立足青海的实际,齐心协力参与建设新青海。

把握了省情教育的内容,还要依据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特点,分析开展“省情教育”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目标,它的目标应该涉及知识、能力、价值观这三个维度。

1.了解青海自然资源状况,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2.了解青海历史与发展现状,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为青海建设添砖加瓦的参与热情。

3.了解青海民族构成和各民族风俗人情,增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意识。

4.了解青海建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培养学生“人一之,我十之”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5.了解新青海建设中党的方针政策,树立在党的带领下奔向青海美好未来的意识。

而“省情教育”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从青海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入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了解自己家乡——青海的活动中实现语文素养、思想品德素养双提高。

二、开展“省情教育”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原则

1.开展“省情教育”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注意突显“语文性”。综合性学习活动归根到底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它的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要着力避免把综合性学习活动上成地理课、历史课,教师使用的教学策略应该是语文方面的策略和方法,学生的活动方式也应该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的结果也应该是与语文密切相关的。

2.开展“省情教育”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自身的活动是其他人所替代不了的,不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只有学生真正对青海感兴趣,产生要了解青海的求知欲和为青海做点什么的想法,才能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发挥特长,培养个性。在“省情教育”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活动,必须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形式,自己组织,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

3.开展“省情教育”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要体现开放性和灵活性。“省情教育”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确定和活动方式的选择,要在遵循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首先是走出一味依赖教材和网络的误区,让学生到社会上,从生活中去寻找课程资源。其次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根据活动中生成的新情况及时调整活动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开展“省情教育”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法探究

“省情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在语文课堂中则有它独特的魅力和风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拿来做“省情教育”的阵地,例如《感受自然》、《黄河,母亲河》、《我也追星》、《戏曲大世界》、《漫话探险》、《马的世界》、《到民间采风去》、《背起行囊走四方》、《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脚踏一方土》、《关注我们的社区》。下面选取几个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例,谈谈我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通过自主活动,进行省情教育的一些初步尝试。

《戏曲大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采取了演唱会的方式,先分小组布置向长辈学习青海传统曲艺的任务,然后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推举代表的方式展示,小组代表不但要撰写该曲艺项目的解说词在全班面前展示,还要表演该曲艺项目,由于我校生源有多民族、多地域的特点,表演的曲艺项目丰富多彩,有花儿,有贤孝,还有的同学表演了秦腔,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学生对青海传统曲艺的关注热潮。

《关注我们的社区》综合性学习活动采取了故事大赛的形式,教师布置的主题是“说说社区里的新鲜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社区的变化,谈谈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社区欣欣向荣的新面貌。

《到民间采风去》综合性学习活动采取了主题班会的形式,学生不仅展示了回族、撒拉族、藏族、蒙古族服饰的模特走秀,还宣讲了民族团结的方针政策,最后表演了以“三个离不开”为主题的小品“藏族阿爸,你咋了?”,小品描述一位进城探亲的藏族阿爸在一位回族小伙的帮助下找到自己女儿的故事,赢得了现场观摩的学生代表的如潮掌声。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综合性学习活动采取了为人物做传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首先确定了三类人物对象,并搜集相关资料。

1.青海历史文化名人,如严宜、褚裕仁、杨兴霖、云蔚桐等。

2.革命英雄,包括历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牺牲的所有英雄,如焦桐琴、聂建青等。

3.新青海建设中的杰出人物,如带领乡亲勤劳致富的拉夫旦。

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小组互助合作,完成人物传记的撰写,学生们对自己选择的人物充满了浓浓的感情,更增添了作为一名青海人的自豪和骄傲。

上一篇:公共管理的范围范文 下一篇:低碳经济的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