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4:18:10

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教学研究是语文教学论文的实践基础,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教学有两种:常规式的教学和试验性、改革性的教学。只进行常规式的教学,它所提供的素材只能写教学总结,即使勉强写成教学论文,也往往是没有创见的,低水平的。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到之处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如果平素在教学中缺乏独到的思考、独到的作法,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老生常谈,泛泛而论,无甚新意。

教育者都有一个自身受教育的问题。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就要再学、再受教育。按照现代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一个人在社会立足应该终生受教育,读到大学毕业、研究生、博士后毕业,也还要继续受教育。继续教育、终生教育是世界大趋势,是时代的特点。但从中国国情来说,尤其从我们所处的落后地区的条件来说,国家和社会不可能为大家提供很多次再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在职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作为教师,时时处处注意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不间断地坚持教学改革和研究,是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教学艺术水平的最好途径。

研究性文章不同于文学创作,不可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因此在平素的教学中就要做研究、写文章的有心人。平时教有所得,要勤动笔记录在案。日积月累,自然会形成某个观点,体悟到某个规律,形成某个经验,慢慢就会自然地找到写文章的题目。确定了研究的题目之后,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要明确自己研究的这个问题别人研究过没有,结论是什么,要尽量多找有关的文章、着作来看看,对自己会有所启发。凡是参考过的文献,应在自己文章后面列出书名和篇名。这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治学态度。在文章的写法上,同样也要体现这种态度,力求做到朴实平易。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写学术论文要平易、平易,第三个还是平易……”

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的确定,与平素研究的课题自然是相关的,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平时的研究课题代表的是研究方向,不妨大一些;而写语文论文时的题目最好不要过大,它是把自己平时研究范围之内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看法的那一个问题写出来。比如教语问题,如果把它作为平时研究的题目,那么不管是教语方面的活材料(口头实践材料)、死材料(着作、文章中已经刊登的有关论述)都可以注意搜集.但写文章时,可以只从里边选择一个点来做文章.这就是说,研究题目无妨大一些,便于扩大视野;论文题目则最好小一些,便于论述深入。小题目如果写得深入、写得充实,也可以成为大文章;反之大题目如果没有东西装,也会写成小文章,甚至不成文章。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

一、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

1.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质

什么是语文课堂管理?它乃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既是应用科学,又是应用艺术。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有宏观的环节,又有微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了信息的多渠道输出、吸收和反馈,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评价和强化。整个过程,需要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从而保证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和过程。

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是个体性,这种个体性带有很大的差异。如就语文学习的态度,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渴望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力量或行为;另一类是对语文反感并处于被动状态,有时甚至违纪阻碍教学的消极力量或行为;还有一类是介乎其间的大多数学生,期待教学活动继续开展的中性力量或行为。那么懂管理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总是紧紧依靠班集体中的积极因素,采取种种创造性手段,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

学生学习的个体化还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语文课堂管理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其间,教师仍起主导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强制性。它要求学生课堂上要步调一致,听从指导,不得自行其是。这也是使语文课堂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学习习惯所必须的。另外,学生毕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我们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因此,它不是传统教学中那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所谓“中心”主宰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强烈的民主性。如果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习题有无练习的必要上,都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彻底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的局面,那么何愁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不科学?还用担心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吗?

另外,因为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知识序列性差,见效慢,所以特别强调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作为课堂管理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特征,随时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进行调控。

3.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

根据语文教学目的,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际,我们可提出以下管理原则:

①热爱学生。对工作高度负责,热爱每一个学生。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求。尤其对后进生,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悉心指导。不急不躁,亲切融洽,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

②严格要求。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随时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调控,尽量使课堂教学规范化。

③管理育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纪律性,提倡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④内外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与课外管理相结合,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系统管理的网络。

⑤区别对待。要了解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共同特点,又要弄清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管理中讲究因人而异的方法,既要有一般要求,又要有对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要因势利导,不搞“一刀切”。

⑥以身作则。管理中,教师要率先垂范。有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坚持以理服人,以积极的正面事实和道理,以及模范行为教育学生。

⑦创造环境。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精心优化教育的客观环境和社会环境,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两大类。

1.显性管理

①冷处理。语文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上课铃响后,你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有的学生在做这做那,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打斗疯玩。即使他们看到老师来了,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嬉戏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中而未清醒。具有这种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在课堂上,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会出现一种反激的浪花如一股回旋的倒流,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言谈举止的“出格”。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斥。一般来说,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变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倾向。上述行为可姑且看成是学生卸下某种心理负担、转换思维、接受新课的准备。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讲台,一句不说,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语文学习目标上来。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也可以稍停片刻,接着低声讲话(施行低强度刺激),也会很快恢复教学秩序。再如,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语文,你在巡视中,发现一个学生趴在桌面上睡着了。怎么办?千万不可生气,更不可发作。要冷静分析:该生是因为病了服了什么药需要睡呢?还是因其父母吵架而经历了一个可怕的夜晚?或是开夜车耽误了时间?对此,讽刺控苦,甚至罚站或者赶出教室,这些办法都是愚蠢的,会使他心灵受到创伤。我们不妨客观地面对这种中(不致影响他人学习),让他睡觉。一到下节课他就会好转并恢复活动,然后教师再另外抽时间问清情况,辅导他补上学习内容,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②行为矫正。就是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树立正气,激励积极力量或行为,抵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持,形成制度。这要以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增加操行分等;罚劣切不可采用讽刺、威胁、隔离、体罚等手段,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如魏书生老师创造的学生学习“违法”(违反语文学习管理的规定)自我惩罚的五种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谁“违法”,除了补上学习任务外,还要从五种方式中挑选一种进行自我补偿。五种方式是:a.为别人、为集体做件好事,以补偿内疚心理;b.为大家唱支歌,或表演个节目,增强自制观念;c.写一份说明书;d.写一份心理病历;e.写一份个人法庭审判程序。奖优罚劣可增强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③旁敲侧击。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过分放肆等违纪现象,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理。不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干扰只是瞬间的一种失控表现,并不是有预谋的行为。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应立即纠正。如盯他一眼,朝他点点头,轻轻敲击一下他面前的书桌,或站在他身旁略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围学生答问、板演等。通过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过去。这样,师生情感容易沟通,见效快。

④分组约束。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分有学习小组,4—8人不拘。可以按座位或男女混合。每组既有优生,又有中等生、后进生。组长可由优生、后进生、中等生轮流担任。一方面使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和督促;另一方面使他们“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成管理者。还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优、良、中、差四个不固定的、由教师内部掌握的程度级。通过程度级对学生实行异步管理。发现某个学生进步时,鼓励其不断起跳,释放潜能;发现某个学生退步时,及时做好转化工作。而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级别,提出新的要求。这种管理,既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又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收到学习、身心同时进步的效果。

⑤自我管理。当语文教学已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基本养成,自控力、自制力都大大提高。这时可由学生自我管理。“管”是为了达到不管,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管理的最高境界。这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学会管理。同时加大语文改革力度,采用各种方式,使听说读写都成为一个个开放系统,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能力更加适合时代要求。

2.隐性管理

①以情唤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搞小动作,这是难免的,这是中学生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语文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譬如,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舒快;议论文的思维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严肃、振奋。这些情感借助教材和一定教学手段,传示给学生,它会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另外,对学生处理,更少不了一个“情”字领先,从语意到行为都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在关爱他,绝不是在“整”他,以使其主动配合教师的管理。

②轻敲响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音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色、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诱导和影响。响鼓不用重锤,学生听到教师“弦外之音”,从而领会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映,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这种办法既巧妙地解决了那个学生自己的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

③目光暗示。人眼为窗,可以传情传神。教师课堂上视野所及,可以眉目传情,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学生面朝窗口,思想“跑马”,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将自己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传递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教师不论是提出问题、指导自学、启发释疑或小结强化,都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去平视或环顾大多数,切不可老是两手扶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也不能只站在教室一隅,使视线顾此失彼。尤其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对后进生,更应予以满腔热情的关注。

④动作指引。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能传达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互相感知的意识信号。如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召唤、传情的特殊本领,可以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导引学生意识,可以把自己的意图、语文的宗旨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教师启示的思路去学习,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创造。教师的面目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控制作用,表示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与喜爱,可以达到移情传神的功效。甚至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课堂教学管理的作用。

⑤环境熏陶。环境可以作用于无意识或者非理性的心理,进而孕育出某种倾向来。环境的影响是隐形的,却是有力的。它可以避免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容易激发学生心理潜能。教师要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在这片开阔地带,一切都是如此地平和与舒展,澄明和悠然。这时正好是仲秋,适时的气候给人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带来清爽的惬意。一些在都市里被遗忘的姿势,此时又在这山野中拣回来了。真的,我好久没有利用仰望这个姿势观赏苍天了。

在城市里,我大都用平视或俯视的姿势,外出时是为了躲避往来的车辆和擦肩而过的行人;而在书斋里,则是为了翻读古书。这些往往把我小时候喜欢仰望的姿势冲淡了。那时仰望天空,感到神秘和不可思议;退而仰望自家的果林,笔直的木瓜树上黄澄澄的木瓜,垂于枝头红艳艳的荔枝,仰望时心田流满了口水。只是后来,这个姿势随着我的长大和城市的拥挤,不用似乎也无大碍。

现在,我坐在一堆奇形怪状的木头疙瘩上,仰望天幕,有一大群的鸟正从远方飞来。它们相互应和着掠过,转眼间就消失了。我的心因此快活起来,它们在这个夕阳时分为我所仰望纯属一种偶然,却又因这一偶然使我随缘任意地想。我首先想到晋人,想到以鸟入诗的陶渊明,他喜爱以仰望的姿势来充实清贫且闲逸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悠然”二字,就是仰望的灵魂,真是闲雅得很。陶氏笔下多鸟的意象,鸥、鹤、燕、雁不胜枚举,这都不是大气象之鸟,却舒展了诗人紧蹙的眉头:人理应像仰望中的飞鸟才是。晋人似乎对仰望有独特的嗜好,如王羲之《兰亭序》中有“仰观宇宙之大”的佳句,而当时的一些诗中,也多有“肆眺崇阿,寓目高林”的描绘。仰望与俯察可以说是常用的姿势,总是仰望更为提神,也更有超然玄远的意趣。人靠仰望,靠自已的眼神,与浩渺无限的宇宙连为一体。

傍晚时分,天边推出了火烧云。如果你注意了,每一天的火烧云都是一幅绝版的佳作,他们御风而行,时缓时疾,不断地变换着身影。我欣赏的是火烧云那种天然柔和的行迹,在聚散中悄然无痕,在避就时极具宽松,人说“渊默如海”,云海就是如此。我眼前现出唐人怀素,这位酒肉和尚总是来到旷野上,昂首看云,“观夏云随风变化,顿有所悟,遂至绝妙。”比他更早的晋人卫铄,这位奇女子就认为笔画中的“横画”要写得“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这些赤诚的自然之子,通过仰望,使人性通于天性,笔趣融于天趣,终于笔底风云卷舒无碍。这不禁使我深深感佩古人的善解天意,想想吧,这么一种行走的风景总是不间断地从我的头顶掠过,可是我们忽略了上天终日无言的启示,这种不动声色不事张扬的显现,才是真正的大师手笔呀!

夜幕拉开的时候没有月亮就可以仰望到满天的星斗。墨色的穹庐密集的群星,会使人想起热闹和拥挤,这并不大合我的心思。幸好我在这里的几天中,正好是新月升空的时候,淡淡的,如同宣纸上淡墨一撇。在辽阔无垠的天幕上,一弯寒月未免过于孤单了,很自然使人想到清寒和简淡。我庆幸自己来得是时候。唐人也多有望月移情之癖,不少唐诗就沭浴在粼粼的月光里。只是唐人多以写三五月圆为乐事,面对苍茫天庭唏嘘不已。把玩这些月光晚会留下的佳作多了,会觉得感怀世事套路相近,无非是天上圆而地上不圆罢了。在我眼中,还是寒月寻味久远,那种缺失性的体验,会使人深刻一些,形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独特的审美指向,洞见人生来路的坎坷悲欢,慢慢摒弃一些虚妄和轻浮。再说了,仰观寒月必定对我笔下的韵致有些助益,我总是想,大凡把文章写得热闹了富贵了,不免世俗气升浮。文辞美仑美奂,乘起婉媚流波,圆满得皆大欢喜,心头终归还是贮存不住。寒月一般的笔墨大多有一缕淡淡的忧郁之美,低调潜行,藏露从容,避纤禾农而就清淡。仰观朦胧如梦的寒月,你再看看周遭舒卷飘忽的寒云,幽深寂寞的寒山,森然静立的寒林,再烦燥不宁的心旌也会如同浴过一片清莹。真的,这样的月夜足以洗心。

仰望苍天,仰望那掠过的、飘过的、漫过的种种景致,靠我们有限的眼力和无限的眼神,远距离地与这一浩渺之美交通。人在仰望中测出了自己能量的疆界,内心必然充满起伏的潮汐:造物主赐予我们生命的同时,还教会我们利用各种各样的姿势。每一种姿势的设计都是有所苦心,有所用途,绝非多余。不仅有显见的实用性,还有深邃的精神性。只是有些姿势

在我们人生旅程中不知不觉地遗忘了丢失了。这也必然失落相应的那一部分体验。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提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满人文关怀。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关怀

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一、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变形记》用荒诞的手法记叙了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源,使学生了解认识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

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心灵涟漪……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感加温,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说谦虚》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谈骨气》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人生的境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语文教学论文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牵着她的手可以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差生之所以“差”,往往是由于对我们设置的目标缺乏兴趣所至,给他们一个诱惑力让他们心往神驰--如语文教师要尽量挖掘课文里的思想感情内涵,苦心酿造出使之易于吸收的好营养,并打上能够吸引其兴趣的外包装,我课乃磁石,汝心为铁针,牢牢实实地吸住你,想逃也逃不掉了。用一句幽默的话来说:“全成我的俘虏了”。近年来,我大胆地把“投影仪”、“录音机”、“教学挂图”等新东西搬进了课堂,也起到兴趣疏导作用。如:有一个同学从来不爱写作文,在一次作文比赛中,我偶然发现了他写的一篇文章,觉得很好,但我不相信是他写的。仔细一打听,才知道他听了我的“投影作文评改课”以后,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好好写一篇文章,下次讲课时,老师好把自己的作文投给同学们看。我想:倘若不启用这种教具又怎能得到这枚甜甜的果子呢?

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暂时落伍并不怕,怕得是,心如死灰,无所依托。如何让降温的心逐渐升温,恢复少年人应有的“热力”呢?用“热心”为其助燃。

升温则水,降温则冰,这是我与后进生打交通时总结出来的一句话。后进生本来就因自己差于别人而心灰意冷,心里总揣着一块冰,如果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者对这样的学生带理不理,甚至冷若冰霜,那只能冷上加冷,降低温度,造成师生感情淡漠、僵化。有的老师很厉害,威风凛凛,杀气腾腾,上任三把火,当时学生慑于其威,表面上服了,但实际却一点出没服,暂时收敛了一些,但时间长了,渐渐摸透了老师的脾气,“技止此耳”便也就又恢复原样了。

教师要想感化学生,必须经常亲之近之,决不能因为你气我,不服从我,我就离你远远的,我的办法是,你越看不上我,烦恶我,我越接近你,越亲近你,我不相信这块冰就融化不了。在接触学生的时候,逐渐深入到他的心灵深处,了解到他的想法,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除此而外,对他成为差生的原因,家庭各成员对他的影响,以及他未来的打算等等都了如指掌。由于总纠缠、交织在一起,心灵与心灵相碰撞,时常蹦出一些闪亮的火星,渐渐师生之间也“铁”起来了,几乎无话不谈。比如某学生,是一个被公认的刺头,到了我班以后,我便如此感化他。他常常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给你惹麻烦了,只等到毕业,我就去当兵了。”看到他那无可奈何的样子,我怪难过地对他说:“即使当兵,你也要尽量学点东西,到部队以后好有点奔头儿。”后来,他终于坐下来,确实学了一些……我想,这种感化法总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平时不做工作,天天盼着不出问题,等出了问题再设法敷衍一下强得多了。这固然要耗费教师的许多精力和时间,但我觉得作为一个以“塑造人类灵魂”为已任的人民教师来讲,也不过是“忠之属也。”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语文教学要求情、求意、求神、求美

作家作文讲究情真、意切、传神、具众美。读者观它,诵读它,流连它,不外乎希望得到情的共鸣、意的领会、神的贯通、美的熏陶。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

一、反复朗诵以求其情,划出感情线以明其幽。

一篇文章总是由材料来组成,有情线来驾驭,以理智来贯通,表的理也是“人情物理”。读者须从文章的字词中读出作者之情之意。故欣赏文章务须朗诵,要求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烂熟后,自然得其神气。其情已出,则探其幽微曲折之处。在朗读基础上,或从人物形象出发,或从故事情节出发,分别画出人物性格发展线索,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曲线,这样易入情入理。

二、“代人立言”以求其意。

古代科举考试士子,作文每每要求“代圣人立言”,学“圣人”的口吻、胸怀、角度来立论,来阐述。这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我们在欣赏作品时不妨借来一用:要求学生设身处地,以此身代作者说话。这样易使学生领会到文章的妙处,易入乎其中。具体办法是:让学生改写文章,评点文章,日久,文章自然入胸。

三、多方联系,旁推交通以求其美。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文章美在何处,最好是在联系中、在融会贯通中去寻找。狄德罗说:“美在联系中。”一只老鹰在天空中才能显示它的自由、矫健、迅疾。文章的美也是如此,只有在时代的联系中,历史的联系中,现实的联系中,在对比中,在与事物的关系中,才可求得。通过联系,对比旁推交通,才知道文美是因为文新、文奇、文真、文正、文深、文巧、文神、文变而有法、文切中肯秦、文感情充沛、文体现了作者的独立人格、文道出了他人之未道等等。

四、综合观照以求其神。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方式,就是组织学生按照个人意愿分成小组,共同参与计划制订、分工或是共同完成一整个项目。将学生分组是为培养学生社会交往、独立学习以及组织的能力,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并在合作中竞争的辩证关系。项目教学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是同一专业的单一合作,也可是多种专业间多元的合作。单一合作型:同专业的项目教学的突出优势是,合作者间彼此较为熟悉,协调起来相对容易。例如:为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理解的能力,教师可以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阅读,以小组形式分别写出多方面的阅读心得,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参与,培养团队意识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多元型:项目教学的开展和实施通常要涉及到多种专业。譬如:教师组织不同专业学生共同设计并完成一项市场调查报告,这个项目涉及很多方面,教师可以让所有学生理解文本含义的基础上,将任务划分为不同模块并交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独立去完成。多元型项目小组教学中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这样可以考验学生的团队交流合作意识。

2.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主要分为模拟情境教学和模拟设备教学两类。模拟情境型:根据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以及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提示,为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直观感和现场感,教师设计出不同特点的教学模拟情境。例如:在进行书写法律文书以及与法律有关的应用文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一场法庭辩论,让学生在模拟实际中学会相关实用文体的书写规范,以及提升学生思维能力,除了过程是模拟出来的,其他一切场景都与现实中的法庭一致。设备型:模拟设备教学,是中职等专业型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用到的教学实践方式。如果能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运用模拟设备,其教学效果可以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例如: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学生训练教案写作能力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几本真实的幼儿园教师的教案,在讲授完一些教案写作需注意的要点之后将真实的教案发给学生传阅,再布置课题让学生试着自己动脑写教案。在模拟设备的实际训练中,既传授了相关语文知识,还可以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专业工作中,培养了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

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主要是指为了提升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专业特点设置教学情境,在相应的情境中安排学生扮演指定的角色,通过对学生参与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促使学生在角色的认知、了解、演绎以及变通等过程中,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掌握学习要领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培养职业所需的品质、素质和气质。角色扮演法与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以“人”作为对象,后者则更突出“事件”。融入了丰富内涵的角色扮演过程,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拓宽和延伸。角色扮演主要有虚拟情境型和课本剧型两种类型。虚拟情境型:是指通过模拟某一个特殊场景中的角色,来学习相关的语文课本知识,实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譬如:模拟面试现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实际求职应聘场景,安排学生分别扮演面试官和应聘者,引导学生运用语文课本上所学的相关知识,站在各自不同的角色立场进行对话和沟通。在这种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规范写作如求职信等与应聘求职有关的文书,增强职业竞争意识,在交流沟通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使书本知识和学生实际会面临的问题相结合,综合提高学生能力。课本剧型:能被选进语文教材的大都是一些经过时间沉淀、有着很强故事性的佳作名篇。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有选择性、目的性地引导学生把一些课本篇目改编成能够表演的剧本,并加上舞蹈、音乐等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表演。如《隆中对》、《孔乙己》等故事型文本,以及《威尼斯商人》等戏剧型的文本教学,在学生熟悉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个人的喜好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的表演。

4.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以某个案例作为基础,通过描述该案例中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解决方案,是案例教学法所突出的特点。案例教学的过程是民主开放的,教师只作为问题探讨活动的引导者,以及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监管,而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以学生的课堂参与为主。非专业型:针对中职语文教学实际的需要,中职语文教师可以试着在教材或者是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是人物当作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和判断该案例中人物、事物正确与否,以提高学生认识人生和社会的水平。例如教师可以选取课文《羚羊木雕》中的“我”以及父母两个角色为例,组织学生针对这两个角色进行自由的讨论、作文或是辩论,使学生加强对守约以及纯洁的友谊等传统美德和真挚情感的感知和认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专业型:虽然在中职教育中,语文科目仅作为基础文化知识教学,但教师应该对不同专业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并针对该专业设计一些相关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积累一些具有专业代表性的案例,指导学生对该案例进行研究、探讨和分析。例如,同样是讲解合同文书,对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收集一些建筑设计行业的常见案例;对于铁路运输专业的学生,就可以收集一些在铁路运输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二、将行为导向教学运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和实践生活的融合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指导下,中职语文教学可以和实践生活完美融合。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创设各类不同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情境来学习语文课本知识,再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活动中。换句话说,学生在课堂的锻炼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述能力的同时还提高了自己的演讲能力,这种锻炼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掌握与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提高学生适应整个社会的能力。

2.有利于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强调的是要提高学生实践的技能,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只注重书本,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中,学生无需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做题目、应付考试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激发了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有利于创新中职语文的教学模式中职学生一毕业就会面临就业问题,为了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中职学生在学校中必须学习如何提高实践的操作技能。然而以前的中职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这个实际情况,过分强调学习课本知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行为导向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以往这种过时的教学模式,将是中职语文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

三、结束语

行为导向教学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学方法,若能充分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中,能够发挥极大的积极作用。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综合考虑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多种具体因素,促进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在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在采用此种方法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好地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广大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继续深入思考探究的问题。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语境的构建与信息的选择

“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影响巨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但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语用学领域。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所以,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必须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交际、沟通思想,是因为人们能够根据对方的行为或话语进行各种推理。这一理论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极具启发意义。

《林黛玉进贾府》中六次写到哭,几乎出场的主要人物都哭了。第一次是黛玉拜见贾母。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接着“地下侍立三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再后来说到伤心处,贾母“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一次会面,四次提到哭。王熙凤见了黛玉,先“陪笑见礼”,但也没忘了“用帕拭泪”——哭了一回。最后一次是宝玉因黛玉无玉而狠命摔玉,且生气哭成“满面泪痕”——课文一共六次写到哭。

黛玉会见贾母这个场面中的四次“哭”,来自三种人物,表现了不同性格。贾母“大哭”,是表现外祖母对外孙女的疼爱和怜惜;贾母“呜咽”,是说到女儿“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时而伤心,表现母亲对女儿的亲情与怀念,属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感。“黛玉也哭个不住”,是她见到外祖母,想到自己幼年丧母,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的悲苦身世而哭,表现她的多愁善感。“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而涕泣”,是她们受到感染而哭。王熙凤的“哭”是假惺惺的,像在演戏。她先“笑”着称赞黛玉标致,其实是奉承贾母,接着又可怜妹妹命苦,说着“用帕拭泪”装腔作势,当贾母说不要再提前话时,她又“忙转悲为喜”,连责自己“该打”。可见王熙凤表情的急剧变化,完全是以贾母的情绪为转移,是“哭”给贾母看的,表现了她善于逢迎讨好,随机应变的性格。宝黛初会,一见倾心,然而贾宝玉也“哭”了一回,是因为那块“通灵宝玉”,他摔玉,骂玉,表现了他向往平等和要与封建束缚决裂的反抗行为。

为什么同一句话(行为)竟会传达出截然不同的意义呢?很显然,这是因为句子的意义不仅要依赖它的语义内容,而且还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解该话语的语境信息。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主要看听话人能否使用正确的语境,即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假如听话人使用了错误的语境信息,交际就无法进行下去。既然利用正确的语境如此重要,那么,要怎样才能获得呢?

语境就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这种意义上的语境并不局限于交际双方直接的外部环境、前面紧邻的语段,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说,,对趣闻逸事的记忆,对文化的各种假定,对说话人思维状态的种种信念。所有这些在话语理解过程中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语境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认为语境是有条不紊的。正是这种有条理的特性,影响着某一特定场合下特定语境信息的可获得性。比方说,你和一位朋友刚谈到孩提时候的一些往事,此时,与你曾经摆弄过的一些玩具相关的信息可能比较容易提取。而在其他一些场合,你恐怕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回忆起你的第一辆玩具汽车的颜色。可见,我们大脑里信息的可获得性与提取这一信息所需付出的努力确实存在一种相关关系。

在弄清了语境这一问题之后,我们现在来回答上面提到过的这个问题:听话人到底如何才能获取说话人意欲让对方加以利用的语境信息?

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而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

1)该话语足以使听话人能够找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2)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值得听话人去付出处理努力,也就是说要给听话人提供足够的‘益处’。这些所谓的‘益处’用专门术语来说就是‘积极的语境效果’。

事实上,交际过程中最佳关联的作用体现在关联原则之中,而关联原则被普遍认为是我们人类心理结构中的一个内在的制约因素。根据这一原则,人们无论何时想要沟通某种思想,总会想当然地以为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和听话人具有最佳关联。事实上,寻找最佳关联就是引导听话人不仅要注意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而且还要寻找说话人希望对方所做的那种理解。

使用语言有两种不同的心理方式:即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假如某一话语是想说明它所描述的情况在可能世界里为真实的事态,则属于语言的描述性使用。倘若某话语的意图是要陈述某人说过什么或思考过什么,则属于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解释性使用的语言”,务必深入挖掘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这才是阅读教学(交际)的核心。

譬如:坡《水调歌头》的引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即属于语言的描述性使用,它提供了一个语境,一个供人理解词的切入口。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属于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这个语境中,作者力图传达出怀念子由的思想。更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达观态度:表达了作者渴望回朝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宦海浮沉的沉思和对仕途某种程度的厌倦,表达了他欲超然物外的思想。可以说,此词的解释性使用的语言中的每一句话,都包含了无尽的人生体验,包含着许许多多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所以《水调歌头·中秋有怀子由》这首词,至今脍炙人口。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感悟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感想与体悟。在阅读教学中,感悟相对于感知,在文本方面,包容了内容理解,情境体验,情感体会,表达方法、语言特点,节奏韵律的领悟等。从阅读主体上看感悟会因为学生个性,经历的不同而产生更加自我和个性。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期望学生感悟得更加深入,却又常常陷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境地。此时,朗读便会显现出神奇而独特的作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中“未晓处”的重点,难点,节点,基本上都可以采用联系全文反复朗读涵咏去突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鸟的天堂》)“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鱼游到了纸上》“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少年闰土》)《草船借箭》中诸葛与周瑜暗藏玄机,刀光剑影的对话……诸如此类含义深刻,“有言下之意”,“言外之意”的语句,只有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才会产生顿悟的兴奋,阅读水平的提升。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采其深远之韵。”(曾国藩语)——对于感情充沛或幽微,情境强,意境浓的段落,文章非朗读,能得其精妙。《观潮》中潮来时的片段,若不高声朗读,如何“身历其境”,睹其奔腾雄壮之势,闻其震天撼地之声。《去年的树》人物对白神情,若不轻声吟咏,如何能“推心置腹”,真真切切地体会人物心境心情。《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描写爬山虎的片段,若不反复诵读,如何能从其间读出叶圣陶先生之平静而又深邃的境界,真诚而又仁爱的人格。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忘情地朗读,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与文章的“契合”,才能找到“忘我”陶醉的感觉,才能更深刻的感受到语文魅力。教学十余年来,本文“焕发”出强大的感发力量,学生或泪不自已,或手舞足蹈,或“流连忘返”,均是在一遍遍的吟咏,朗读实现的。“情动语中而形言”——朗读既是学生体会情感,获得感动的方法,又是学生倾诉感动的方式。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解闷》)——当年贾岛骑在驴上“推敲”的时候,也是一边捋须,一边忘我的吟诵。只有在对文章一遍遍的出声朗读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的文章的结构法度,行文气韵,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这些表达上“说不清,道不明”奥妙,并且在悄无声息之中得以内化,迁移,最终化为己出,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不经朗读不知《长城》简约背后的严整,大气;不经朗读不知《白鹅》幽默背后的平和冲淡;不经朗读,不知《桥》语言节奏,故事情节、人物心情三者的内在契合;不经朗读不知老舍之亲和,鲁迅之深邃,冰心之清新,巴金之真挚;不经朗读不知说明文之严谨,不知散文之自在,议论文之逻辑。

二、积淀、内化作用

“熟读成诵”是传统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热爱朗读,背诵的学生比不太愿意出声读课文的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都要强。我想这得益于朗读,吟咏在积累,内化层面的优越性。

首先,朗读吟诵中,能更好的积累好词佳句,语言材料。这种积累不同机械的抄写和简单的训练。在朗读中好词佳句,以整体的语言情境出现,便于学生理解其意思,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运用之法。

其次,朗读吟诵有利于学生将文章之情境,阅读文章的感受在头脑中形成“固化”,这种潜在的“人生经验”往往会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也会成为表达的素材和灵感。

再次,在朗读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和提升。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作为一种经验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在朗读最容易得到提升。这正是由朗读的多功能性所决定的。

三、提升默读品质

我常常把默读当做阅读水平提高的标志,当做高年级阅读训练的一个重点。从教学实践来看,朗读对学生默读品质的提高,也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语感强,对语言更加捻熟,在默读中往往速度更快,注意力更集中,感受更加深入、细腻。

语文老师只有对朗读的作用认识得更加清晰,深入,朗读才会对其教学实践和教学水平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指课堂上师生沟通顺畅,课堂气氛活跃,紧张适度,秩序井然。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也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好学、乐学的人格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标新立异,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具体到语文教学中,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有效缩短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人物形象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思想更丰富、更活跃,继而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在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课堂氛围中对文本作个性化的阅读,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则作针对性的点评。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向上的阅读感受和心理体验,教师应当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那些消极、片面、错误甚至可笑的阅读感受和心理体验,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要热情地去引导和纠正,必要时还需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这样,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总之,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育人因素

培养良好品德选进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它们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德育教育材料。除了要求学生多读以外,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让学生谈如何学习?如何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如何感谢家人和国家?学习《爱莲说?》,让学生谈如何做一个“洁身自好”之人?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谈如何处理和谐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树立良好的亲情观……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文的主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可以结合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对前途充满希望”的信念和《愚公移山》中“不畏困难、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愚公精神”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教学《鱼我所欲也》,可以在引导学生领悟孟子向我们阐明的“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道理后,劝勉学生为人处世不能见利忘义;教学《岳阳楼记》,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语句,进而体会范仲淹在抒发自己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情怀的同时,还希望以自己那“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影响世人的写作意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思想受到教育,品德得到培养。

三、发挥作文教学德育功能,提高思想认识

(一)命题诱情,练文又炼人

语文教师在命制作文题目时,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诱发学生的情感,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只有精选学生既熟悉且又有意义的题材,并针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考虑命题,才能诱发学生蓄积在心中的美好情感,从而在情感的审美体验中提高思想认识。例如,某学生患病在家休息,很多学生前去探望和帮助他,教师若以《他病了之后》为题让学生作文,就会诱使学生抒发对友爱互助精神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教育,达到“练文又炼人”之目的。此外,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消极思想设计命题,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精心选材,端正学生思想

围绕文章主题选择材料,是作文指导的一个重点,而选择什么材料,确立怎样的主题,都鲜明地表现着作者的思想倾向。青少年处在成长时期,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写正面的、向上的文章,即便写批判不良现象的文章,也应该从积极的角度,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来写。例如,有些学生抱怨我国落后,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更亮”,不能辩证地看到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变化,命《市场见闻》《我家富了》之类的题目。学生的调查研究和作文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教育、端正思想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写作活动,学生就能很强烈地感受到我国正在飞速发展,“明天的中国并不比外国差”,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匡言纠行,改文又改人

学生年纪小,阅历浅,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强,难免会出现一些言行上的偏差与错误,并反映在作文中。因此,教师在作文的批改中,要做到“改文又改人”,改语言又改思想。例如,在一次以《记星期天的一件趣事》为题的作文中,有个学生写到:“街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好不热闹。突然‘咣当’一声,两辆自行车撞在一起,人仰车翻,多么有趣啊!”诸如此类学生中流露出来的幸灾乐祸的思想,教师不能熟视无睹,而应在批改作文时予以指正。让学生懂得对于别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发生的意外,应采取什么态度,不应采取什么态度。这样,学生的错误言行,就会在作文训练中得到匡正,树立起健康的审美观。

(四)颂美扬善,陶冶学生情操

作文的讲评不仅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更是德育教育的继续。它在活跃学生思维思想、端正认识、培养良好文风、提高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教育指导作用。对学生在作文中表露出来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师要适时并恰如其分地进行激励性讲评,使学生看到教师的赞许和期望。对文质兼美的作文,教师可让小作者自己朗读,全班同学品鉴,并让小作者讲述自己的写作经过和体会,还可在墙报上张贴或选编成册,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寓德育教育于语文实践活动中

提升道德素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思想道德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其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并寓德育教育于其中,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这是提升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及时开展活动,从中引导解决。语文实践活动应以学生喜闻乐见、便于在课堂上开展的形式(如课本剧、辩论会等)为好。实践表明,语文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动脑、动口、动手,从而明辨是非曲直,实现自我教育,提升道德素质。比如我校地处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为家长、为老师,而唯不为自己,更谈不上为社会、为国家了,从而出现厌学情绪。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上主观意识强烈,忽视学生的自身要求,从而使学生产生错觉;二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走低的现状,致使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部分学生看不清目前读书与将来的关系,从而直接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动机出现偏差。而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组成因素。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学习为了谁?学习与将来的关系?我会不会选择放弃学业?并在语文课堂上展开辩论,让学生成为主人,在辩论中明辨是非、修正动机、明确目标,有力地促进了班风、学风的好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只有坚持育人为本,才能发挥其综合效应,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统一起来。为此,我们要善于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切实做好育人工作,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真正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德才兼备人才的目标。

上一篇: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室内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