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14 08:09:04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意义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意义篇1

一、《若干意见》是在青岛会议、浙江调查的基础上酝酿而成的。

2004年7月底,国务院在山东青岛召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开始由国家发改委酝酿《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会议旨在集中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如融资难,审批难、用地难等等。会议重点是细化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有关允许民营营资本进入国家未禁止进入的基础领域或其他产业领域的内容。2004年8月,国务院总理到浙江省考察,8月28日在温州景山宾馆召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九位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参加了会议。会上民营企业家阅读和讨论了一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文件草稿,并发表了他们的意见.他们认为,如果文件草稿上的内容落实,将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

二、民营企业和民蕾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若干章见》顺应潮流、领导潮流而出台。

2004年,全国私营企业已经发展到375万家,民营经济在主要依靠自有资金的基础上,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承担了超过70%的城镇就业,超过60%的工业总产值,超过50%的社会零售颧,超过40%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超过60%的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我国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有一个规范其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国务院文件,明确有关的政策规定,使这支高速成长的重要经济力量的发展更趋理性,宏观环境更好,继续保持快速和协调发展的态势。

三、《若干意见》具备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早在党的十五大上,就提出了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志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在中国共产党80周年的讲话中,同志就已经提出,非公有制经济的广大从业人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又前进了一大步。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要求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这个《决定》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决定》要求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决定》还要求,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同时要求,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从以上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国务垸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庄我们党一系列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非公经济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若干意见》必将极大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

正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指出的,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在当前,加强对《若干意见》的宣传,为非公

有制经济的健发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这是促进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的一项重要任务。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意义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的构成状态,以及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所有制结构是由生产力的水平和结构决定的。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应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来决定,凡是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能够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所有制形式都应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构建,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运行的效率和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如下。

1、它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化大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力系统中处于基本的和主要的地位,从而为公有制经济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而,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物质基础,保证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保证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相反,如果没有公有制经济及其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保证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水平的多样性决定的。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呈多层次、不平衡的结构状态,经济发展必然长期受到人口多、消费需求大、就业负担重、资源相对短缺等种种矛盾的制约。这种状况,客观上限制了人们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统一支配生产力的能力。因而,只有建立起多种所有制经济合理配置、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才能调动起国内外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各种经济成分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中的矛盾,满足现实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可见,现阶段我国非常复杂而又呈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状况,是导致我国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针对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种种弊端,我们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积极探索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通过积极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努力创办“三资”企业,来发展社会的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它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各个经济主体在市场上围绕经济利益展开激烈的竞争,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展目标。实现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则有利于形成充分的公平竞争环境。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打破传统经济体制下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的格局,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培育多元化的相互竞争的独立经济主体。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和实现形式问题。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同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根本标志;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公有制经济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现我国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2、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也不意味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越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性质,有效地组织社会生产,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办大事,促进经济高速发展。这种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应该注重“质”的提高,即体现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规模经济、资本的增殖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目前,在现有的608个工业门类中,国有企业涉及604个,其中大中型国有企业涉及533类,占全部工业门类的87.7%。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为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贯彻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对少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2006年12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首次明确军工、电网电力、石油化工、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这一领域国有资本总量增加、结构优化,一些重要骨干企业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其中,对于军工、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开发及电网、电信等基础设施领域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应保持独资或绝对控股;对以上领域的重要子企业和民航、航运等领域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保持绝对控股;对于石化下游产品经营、电信增值服务等领域的中央企业,应加大改革重组力度,引入非公经济和外资,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在其他领域,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可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国有经济要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让更多的社会投资主体进入,依靠多种经济成分解决现阶段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3)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所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是为实现所有者的利益服务的。什么样的实现形式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更好地实现所有者的利益,就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内在地包含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中。非公有制经济“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部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决不是权宜之计,它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经济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支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经占GDP的1/3。

2、拓宽了就业渠道。到2001年底,城镇非公有单位从业人员已达到4329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9.3%。

3、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投融资体制由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投资主体转化。到2001年底,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已达到38.5%。

4、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到2001年底,全国私营企业202.9万家,私营企业投资者460.8万户,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433万户。到2002年底,外商对华投资累计设立外资企业424196家。最后,促进了一批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了很大比重,为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既有好处,也有不足,特别是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存在的雇佣劳动关系和剥削现象,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一种代价。但从总体上来看,它们还是“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利大于弊,“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既然非公有制经济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投机性,这就需要政府利用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加以管理和规范,抑制其消极因素,鼓励其更好地发挥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又正式出台。《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意见》提出,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国防科技工业,这些长期以来非公有制企业难以进入的领域,如今获得了国家的准入。可见,《若干意见》的出台,将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0页。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意义篇3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内涵;价值;践行

中图分类号:D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2004606

“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是新世纪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准确理解“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科学含义,正确把握“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时代意义,深入探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实践路径,对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内涵分析

“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价值观念,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蕴育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环境,统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质和深刻的时代内涵。准确把握“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内涵,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行价值引领的基础和起点。

1.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之辨”

“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文化根基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义利之辨”。“义利之辨”是关于义利关系价值观念的辩证和阐发。在中华文化价值系统中,历代先贤曾对义利关系与天人关系、群己关系、理欲关系等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进行过长期的辩证和讨论,并形成了主导的价值共识。

如何处理义利关系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处理道义原则和功利原则关系的基本态度。在古代价值系统中,义利关系的辨析十分复杂,各个思想流派各执一端。儒家提倡“义以为上”和“以义制利”,把“义”作为评判行为的主要准则,注意“义利兼顾”,但相对于义,“利”则处于从属的地位。与儒家强调“义”的内在价值不同,墨家更侧重“义”的外在价值,把“义”赋予了功利意义,认为“义,利也”,肯定了功利的合理性。而法家则把功利原则夸大到了更为极端的地步,认为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即“名与利交至,民之性。”这样,儒家与墨家、法家在“义利之辨”上的功利原则便构成了传统价值观在义利关系上的不同取向。

但就总体而言,儒家的道义原则始终处于正统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更为深远,因而,在中华传统道德中,“见利思义”、“以义为先”、“先义后利”就成为世代人民群众尊崇的优秀道德德目之一。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明确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荀子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把是否先义作为衡量荣辱的标准。在儒家历代思想家的提倡和影响下,“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逐渐升华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成为鼓舞历代仁人志士为民族大业、国家利益义无反顾、勇于奉献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成为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

由此可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强调义利兼顾,更强调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强调道义原则和功利原则并重,但更强调道义原则对于功利原则的统领和制约作用。在这样的道德理念中,当道义与利益、德性精神与感求发生冲突时,强调应当超越利益的束缚与感性的制约而致力于对道义与德性的追求,并在其中得到高尚精神的满足与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样的道德理念成为塑造中华文化理想人格的价值标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一个重要理想目标。

2.“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时代内涵

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核心价值观,“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义利观并不是一个概念。它是对传统义利观的扬弃,是对社会主义义利观的阐发,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当代主流价值取向的根本反映,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其基本内涵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观中的“利”的含义。这里的“利”是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是指非公有制企业的经济利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非公有制企业的主要出资人和经营者,追求利益甚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必须肯定和支持的。非公有制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兴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企业等经济组织一样的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盈利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也是市场经济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因此,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通过正当、合法、诚信经营,通过资金、人力、物力、科技等手段追求“利”,即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也是值得充分尊重和肯定的。事实上,也正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顺应改革开放的大势,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敢试敢闯敢干,敢于追求盈利最大化目标,从而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全国城镇就业的70%和新增就业的90%以上,解决了全社会近2亿人就业。雄辩的事实证明,非公有制经济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从而体现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追求“利”的正面效应和积极意义。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观中的“义”的含义。这里的“义”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多重内涵。这里的“义”是指民族大义,是指人间正义,是指社会道义,是指企业信义,是指为人诚义,是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完美人格和高尚品质。具体来讲,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同心思想”,坚定政治方向。坚持“同心思想”,就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也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党的富民政策,也就没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今天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作为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没有理由不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立场和信念。坚持“同心思想”,就要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正确道路,是强国之路,也是富民之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方向探索出的基本经济制度。正是这一制度,奠定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发展基础,提供了发展的根本保障。今后非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持续发展,更离不开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导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保驾护航。坚持“同心思想”,就要深入学习和自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这一理论体系从思想上破除了“左”的影响和传统观念,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才有了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才有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财富的积累、地位的提升和社会的认同。

二是坚持民族大义,投身兴国伟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坚守民族大义,秉持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基本要求。在华夏儿女全部的道德价值中,没有比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盛这个“义”更大、更高、更强、更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内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的根本要求。强大的民族和国家始终是中华儿女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撑和生命依托,也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强后盾和坚实基础。因而,面对民族利益和国家事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义”就是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以报国兴业为大义,就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是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共同富裕。胸怀天下、感恩图报、勇于担当,是中华文化中“义”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同样个人的成功也离不开群体的力量,因而,当个人成功时,不能忘记对社会的感恩和回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今日的成功,今日的财富、名誉和地位,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党的富民政策,也得益于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更得益于非公有制企业成千上万普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艰苦付出。吃水不忘挖井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应当致富思源,知恩图报,切实担负起先富帮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在这里,尤其应该感恩本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付出和贡献,满足职工合理的利益诉求,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是完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追求完美人格,实现道德完善,是中华传统文化尊崇的道德境界,也是古代先贤“义”的道义原则的最高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努力争取企业发展、财富积累的同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社会责任,在投身光彩事业中实现了积极的人生追求,创造了自己的光彩人生,并在实践中形成了社会尊敬和认可的建设者精神,这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这种精神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身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良好精神风貌的生动展示,是中华民族“义”的理念的当代诠释。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观中的义利关系。“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处理义利关系的正确解读。所谓“义利兼顾”,就是要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考虑“利”的同时,也要考虑“义”,即在考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身利益和非公有制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坚持“同心思想”,坚定政治方向;也要坚持民族大义,维护国家利益;也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共同富裕;也要完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也就是要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富裕与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

所谓“以义为先”,就是在义利关系这个矛盾统一体中,“义”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义”对“利”处于主导和统领的地位;当义利发生矛盾,不能统一的时候,要把“义”放在先导和主体的地位,“利”要服从、服务于“义”。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来说,当自身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当个人和企业的暂时利益与国家、社会、人民的长远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社会、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因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个体利益、局部利益、短期利益,只有在国家、社会、人民这个整体利益、大局利益、长远利益实现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3.“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合理性

“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主流价值的当代反映,是对中国传统义利观的超越,不同于西方的道德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本质特征。

第一,“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是对中国传统义利观的超越。在中国古代的“义利之辨”中,虽然墨家和法家突出“利”的价值,但因为儒家思想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义利关系中更强调“义”的主导和统摄作用,“利”被放到了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这种“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培养了中国文化的崇高道德伦理,有着鼓舞中华儿女为民族大业、国家利益勇于奉献的精神作用。但由于忽视利益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社会的创造活力。特别是到了宋明理学那里,由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就由“先义后利”发展到了贵义贱利。这种对义利关系的极端化思想,严重挫伤了人们对创造利益、争取利益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和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前进的“惰性”观念。我们今天提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则是对中国古代义利观的超越,它既倡导道德道义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价值引领,又尊重非公有制经济的本质属性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利益追求的合理性。这样既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又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与西方资本主义利益价值观有着截然的不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观上的反映,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是相对立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是由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的价值观念。它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核心是利己主义。由于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在对待义利关系上,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重利轻义甚至唯利是图,只追求功利而轻视道德原则。“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思想基础是集体主义,即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坚持道德原则和功利原则的协调,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这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作用,也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既能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又能保证社会的和谐进步。

第三,“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本质。“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属于社会主义义利观的范畴,是社会主义义利观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观上的具体反映。当前我们的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特定内涵:既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实现,也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在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时,坚持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代表,人民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人。只有坚持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才能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符合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和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形式并存的现实。充分尊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得的物质利益,不仅同社会公共利益相一致,而且还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共同发展。

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重要价值

1.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事关党和国家建设发展大局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和多样性。我们党要不断扩大和巩固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就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这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就要通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价值引领,使他们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大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和地位越来越突出。据最近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1.4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2.1%。这表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民营经济继续保持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比重,成为当前支撑投资增长的重要“稳定器”和“晴雨表”,成为影响和决定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非公有经济人士能否“以义为先”,站在民族经济振兴、国家科学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尽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既关系到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领域。但是也要看到在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企业没有把职工当作最宝贵的“财富”来珍惜,而是压低、克扣、拖延职工工资,“五险一金”不按规定缴纳,安全生产责任和职工劳动保护措施不落实,劳动关系紧张,存在着诸多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处置不当、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总体稳定和谐。非公有制企业出现劳动关系不和谐现象,就是这些企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没有树立“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正确理念,重利轻义甚至唯利是图,漠视职工的利益和社会的责任造成的。因而必须把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放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去认识。

2.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经过了30多年的创业发展历程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经处在新的历史阶段。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年的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处于第一次创业阶段,解决的是快速发展问题,依靠的主要是资源、环境、用工的低成本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那么,今后的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将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面对的将主要是解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上是要通过科学发展来引领经济质量的提升。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企业主要出资人,是企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和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其道义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人格的魅力、信义的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发展的高度和水平。小胜靠勤,大胜靠德。德为事业之本,有德方可怀远。非公有制企业要在商业经济大潮中站稳脚根,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并长远地发展下去,作为领军人物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德义、信义、道义就显得无比重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否具有政治把握能力,决定企业能否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始终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指引下健康发展,确保正确发展方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否具有战略思维,决定企业能否着眼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全局,不断创新发展战略,抓住发展先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决定企业能否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率先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转型升级,建立发展优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否具有责任意识,决定企业能否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建设先进企业文化,诚信经营、关爱员工并积极回报社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合力。

3.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有利于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永远不能只是满足于做财富的积累者和拥有者,不能只是满足于做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还应该是道德的楷模和精神的领袖,应该是社会的良心和民族的英雄,应该在身上始终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除此之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还应该成为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则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根本要求。

但在实际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树立和践行上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少数人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偏差的问题。价值观念呈现出功利化倾向,价值评价标准趋于物化。有些人把追逐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奋斗目标,把金钱和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社会地位和自身能力的标尺,对物的过度崇拜直接导致了价值观的错位;有些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逐渐淡漠,社会主义集体意识逐渐淡漠;有些人执着于物质享受和时尚消费而不顾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失去了对国家、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有些人理想信念动摇、淡化,精神境界低俗,没有高尚精神的支撑。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掌握雄厚的资本、拥有大量的财富,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更独特、更重大。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增强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自觉性,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决定着我们国家的精神高度和公民素质,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三、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实践思考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是统一战线工作实践中的新课题,如何让“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深入人心,如何使“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成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自觉行动,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开拓创新。

1.重视舆论宣传和教育引导

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宣传攻势,营造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浓厚氛围。及时发现并大力宣传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生动实践、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形成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正确舆论导向。要发挥社会主义学院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要发挥工商联的工作平台优势,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行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教育培训,向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义利观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为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做好思想理论上的引领。

2.重视平台创建和活动引导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重在行动。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家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社会责任,促进了贫困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光彩道路,谱写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华彩乐章。近年来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的回报社会感恩行动,是对光彩事业的创新,是光彩精神和建设者精神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的最好传承和最新体现。实践证明,光彩事业和感恩行动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重要平台和成功实践。我们要总结活动开展的经验,利用好这一活动载体和平台,通过活动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自觉性。

3.重视典型引路和人文关怀

要发挥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示范作用搞好典型引路,通过非公经济优秀人士的现身说法以及互相讨论交流等,提高非公经济人士对自觉树立和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同时,还要重视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按照“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工作方针,既大力提倡“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又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尊重他们的劳动和创造,肯定他们为经济社会作出的积极贡献,肯定他们在光彩事业、感恩行动中的善行义举,在全社会形成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光荣,违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可耻的正确导向。

4.重视政策激励和政治导向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意义篇4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反之必起阻碍作用。旧中国之所以衰败落后,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资料掌握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和封建地主手中,生产关系完全违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压得亿万人民透不过气来。旧制度,把生产资料掌握在劳动者手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把被长期严重束缚的生产力从旧制度下解放出来,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前提。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标志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条件建立单一的公有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广大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产生,表明主要生产资料被剥削者占有、与劳动者分离的状态已经结束,创造和使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重新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可以掌握自己命运而不再任人摆布和宰割的主人。公有制为主体的性质,决定我国的社会人们之间占主体地位关系的性质。这就是主要生产资料由创造和使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共同占有,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分工合作,共同劳动,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共同享受自已的劳动成果。这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的源泉。失去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性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去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制度也就不存在了。

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的和最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共同点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剥削,共同致畗,因而构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生产资料为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代表集体所有制劳动者局部范围的集体利益;后者生产资料为全国人民共同所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并由此岀发办亊。囯有企业作为双层经营联合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也讲究利润,但不像私有企业那样把追求利润作为唯一目标,而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国有企业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它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和根本任务是为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服务的。在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时侯,企业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囯有企业获得的利润,也归囯有,用于企业和社会扩大再生产和改善全国人民及企业职工的生活。

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要求和国有经济应有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表现。国有经济在关系囯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才表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我国的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国有企业才能在整个囯民经济范围代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行使自己的职能和作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作用是公有制的主体作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作用,也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核心作用。它至关重要,不可忽视,也不可模梭两可,可要可不要;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否则,这些都会变得有名无实。

国有经济解决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存在的全社会范围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代表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打破了恩格斯所说的迄今为止人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椐一个共同的计划来发展创造的历史”,第一次有条件能够根据劳动者的共同利益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来创造自已的生活了。

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我国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在宏观调控下由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首先是与公有制相结合。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中起主体、支柱、控制和决定性作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都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他们的设备原材料来自市场,生产面向市场,产品送到市场上销售。公有制企业之间不仅相互交换,而且与非公有制企业相互交焕,在全球交换,是在生产和交换中发挥主体支柱作用。囯有企业的控制、支配、主导作用,既表现在投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生产方式和生产内容上,也表现在市场交换中,最终是通过市场导向完成的。所谓“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完全无视亊实,是站不住脚的。

对国民经济起宏观调控作用是囯有经济控制力和指导作用的重要表现。社会总供求平衡是社会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局部不平衡可以由市场进行调节,全局平衡它则无能为力。全局平衡唯有国家来行使,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是国有经济。国家通过制定方针政策和计划规划,制定全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通过货帀信贷关系和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国有企业通过投资建设,调节经济结构,等等。这些都是市场旡法完成的,唯有掌握经济命脉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这样的条件。

国有经济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根本保证。只有建立强大的国有经济,才能有强大的国防和国家安全;只有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才能有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政冶安全,才能切实维护民族利益。从这次应对西方金融危机可以看出这一点。2008年以来西方发生经济危机,漫延世界,影响我国,我国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将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就是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居主体地位,有强大的国有经济作支撑,迅速决断,采取重大措施,扩大投资,扩大内需。我国金融体系比较健全,具有宏观调控能力。我国四大国有银行拥有的资产量和营业额都高于美国银行集团、英国汇丰、法国巴黎银行或瑞士瑞银集团,且资产质量比它们高。当西方各大银行一个又一个破产崩溃,被弄得手忙脚乱的时候,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巍然不动,能拿出巨额资金,支持扩大投资,应对抵御风险。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加,与这些年来国有经济利润上升,上交财政大幅度增长有直接关系。巩固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掌握和控制带全局性关键性的东西,才能掌握全局,指挥全局,发展全局,否则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国有经济也是支持、鼓励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力量。我国不少非公有制企业是由公有制经济转化而来的,原有的发展为它奠定了基础;新发展的和已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公有制企业为它在资金上、技术上、原材料上、设备上、人才上和市场上提供支持。公有制越强大,国有经济的主导和支柱作用发挥得越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和引导作用越大,非公有制经济才能发展得越健康越好。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可以使公有制经济集中力量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关键产业、关键产品,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为公有制经济提供零部件、原材料、技术和市场,促进公有制经济更好地发展。削弱囯有经济, 公有制为主体变为私有制为主体, 不仅非公有制经济难再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和得到徤康发展, 社会主义经済亊业也会有名无实。

国有企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上述情况说明,我们不能从一般意义上看囯有企业,也不应就囯有企业论国有企业,而应该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上看国有企业,从是否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上看囯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企业不仅仅关系到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量变为质, 而且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关系到我囯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

要看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都必须从这一实际岀发办亊,否则就会犯超越阶的错误。但是不仅初级阶段会向中级、高级阶段发展, 而且初级阶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种情况要求我们不断根据新的情况,深化攺革, 调整生产关系, 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现实情况告诉我们,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发展壮大囯有企业, 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切不可重视一个方靣,而忽略另一个方面。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就是怎样看待公有制的比重。衡量一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既要看质,又要看量,应把质与量统一起来看待。量与质比较,质居第一位,但量也不能忽视。因为质与量是难以分开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没有一定的质就没有一定的量,而没有一定的量也谈不到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变,而质变,又会带来量变。所以,把握其中的度十分重要。对于国有经济的量,不能只看绝对量,还要看相对量,即看它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绝对量表现达到的水平和规模,相对量方能显示它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只是绝对量增长,而比重下降了,就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得更快,国有经济的实际地位降低了。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意义篇5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

本条立法理由:新中国成立时对待私有经济的政策:利用、限制、改造、消灭。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即合作化运动,消灭了私有经济,实现了单一公有制的计划经济,到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11届3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第一个步骤是“放开、搞活”,放开指允许城乡劳动者的个体经济,个体工商户。当时决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属于危机对策的性质。还没有认识到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弊病,还谈不到经济体制的改革,谈不到私有经济的发展问题。92年宪法,只是反映当时的政策,承认个体经济的地位,规定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个体经济的定性: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88年4月12日七届人大对本条的修正:

原条文: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

修改后条文: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本次修正的内容:在第11条原文基础上,增加第3款关于私营经济的规定。第1句: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体现了党和国家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从消灭私营经济,转变为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第2句:比照个体经济的定性,也规定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第3句:规定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及监督、管理。

本次修正的理由:改革开放政策推行的结果,个体经济发展,雇工人数增多,突破了“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概念的范围,出现一批私营企业。发生疑问:是否允许私营企业?如果允许,则要求在法律上应当给予私营企业以法律地位。本次修正,反映经济生活的要求,给予私营经济法律上地位,大体比照个体经济,仍然定性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规定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但私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有所不同,不好说“指导、帮助”,因此规定: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本次宪法修正承认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为制定有关私营经济的法律提供了宪法依据。因此,1988年6月3日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第1条:为鼓励、引导私营企业健康发展,保障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监督管理,繁荣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制定本条例。

第2条:本条例所称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八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第3条: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私营企业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条例》第2条规定的私营企业定义:雇工八人以上。这就从法律上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了界定。雇工不足八人,为个体经济;雇工八人以上即为私营经济。为企业设立、登记和监督、管理,确定了明确的标准。

1993年3月29日八届人大对宪法第15条的修正:

原条文:

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计划。

修改后条文: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本次修正的内容:主要是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根本性改变。

本次修正的理由: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日渐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日渐上升,引发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即关于改革开放的方向和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争论。这一争论,因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公开传达而告停止,改革开放的方向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已经确定,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一宪法修正,虽然没有涉及非公有制经济,但因为从宪法上将计划经济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经济体制性质的改变,就已经决定了非公有制经济不可能仅仅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而应当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但这次宪法修正并没有对第11条进行修改,因此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的定性,未被纠正。这就为下一次宪法修正留下伏笔。

虽然如此,这次修改宪法,将第15条规定原文“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九十年代的蓬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重大意义。因为,说到底,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与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是矛盾的,相对于计划经济来说,私营经济是个“异己分子”。而私营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却不存在这种矛盾。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其本质仍然是市场经济。相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私营经济决不是“异己分子”,而是“自己人”。质言之,私营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可见,这一次宪法修正,为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九十年代的大发展,奠定了经济体制上的基础。

1999你3月15日九届人大对宪法第11条的修正:

原条文: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修改后条文: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本次修正的内容:将原条文对个体经济(第1、2款)和私营经济(第3款)的分别规定,合并为两款;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并列,并且增加“非公有制经济”的概括性概念。第1款规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2款规定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合法权益的保护和监督管理。

本次修正的理由:宪法修正案对第11条的修改,直接导源于九十年代非公有制经济的极大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超过1/3.特别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非公有经济所占比重更高,例如,广东的深圳、东莞等地,浙江的温州等地,非公有制经济所在比重当在99%以上。可见,到九十年代后期,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发展、壮大,再也不能够说是什么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而且非公有制经济根本就不是什么“补充”,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公有制经济之外的经济形式,不仅是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还有合伙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向社会招股和发行股票的股份公司等。这些经济形式是原条文的私营经济概念所不能涵盖的,也要求在宪法上给予正名,并规定其平等的法律地位。考虑到非公有制的经济形式多种多样,难以做到一一列举而不发生遗漏,因此,这次宪法修正,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之上,提出了一个新概念:非公有制经济。

特别要指出的是,非公有制经济,是上位概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合资经济、股份经济等等是下位概念。并且,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是并列的两个相对应的概念。非公有制经济概念的提出和在宪法上规定,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刚开始的模着石头过河,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奠基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种经济成分之上的市场经济。

可见,这次宪法修正,明确规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及其重大的法律意义。这就是,从宪法上规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的法律地位。为此后国家制定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提供了宪法上的依据。

2004年3月14日宪法修正案对第11条的修改:

原条文: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修改后条文: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这次修正的内容:宪法第11条第1款未作任何改动,只是修改第2款。第一句: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第二句: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修改为: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这次修正的理由:在1999年修改第11条第1款,明确规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获得长足的发展。2002年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3强,特别是在一般性竞争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超过70%;截至2002年底,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已达2.85万亿元;2002年个体、私营企业新增注册资本金6900亿元,比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多2600亿元;个体、私营企业上交税金,已占全部税收的43%;在地方经济和县域经济中,经济发展和税收,主要依靠非公有制经济。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就业的主渠道,据劳动部2002年对66个城市的调查,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中的65%,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实现再就业。可见,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极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以上可见,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康目标的实现,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因此,中共十六大三中全会《决定》充分肯定“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政协民建、工商联联组会上强调指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方针”。

但是,应当看到,由于中国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是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根据,而是以政策作为根据,主要靠政策手段而不是法律调整。还没有建成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因此,在非公有制经济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许多问题,阻碍和限制了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在企业设立登记、税负、取得贷款、企业上市等方面,存在不平等待遇,导致发生“挂靠”现象,及因“挂靠”诱发侵占非公有制企业财产的严重问题,以及一些地方存在的地下钱庄、高利贷等问题。

由于未及时制定完善的民法典建立健全财产归属关系的法律规则,加之在执法司法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未得到妥善、公正的保护,导致一些私营企业主心存疑虑,难以消除。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往往停止扩大再生产,甚至把资金转移到国外或者用于挥霍浪费。要真正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激发其扩大再生产的热情和积极性,就一定要在宪法上规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的法律保护,并以此为根据,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对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平等保护。

这次对宪法第11条第2款的修改,一是突出强调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保护;二是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体现“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的方针;三是强调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和管理,必须依法进行,以贯彻、体现国家和政府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方针。可见,这一修改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意义篇6

今天,××区召开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和私营个体企业协会一届三次理事会,对××区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工作做了总结,

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最瞩目的成就之一。旗帜鲜明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我们党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宝贵经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基本经济制度“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平等”的论述,进一步提升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要求。可以说,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写进执政党的政治报告、写进国家的法律,这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最有力的保障。大张旗鼓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内在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在举措,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非公有制经济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要求的最具活力的新兴生产力,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起着生力军和开拓者的作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深刻领会十七大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同志所作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关论述,标志着民营经济又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早在_xxx年_月,全国人大就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把私人财产保护纳入到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去;____年_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把个体、私营等这些属于老百姓经济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予以鼓励和支持;今年全国人大颁布实施《物权法》,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保护各类财产、包括私营企业和个人财产的最基本法律,它的出台为民营经济的“恒产”和企业家经营的“恒心”奠定了最重要的法律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这为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扫清了障碍。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企业做好做强。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十七大报告的一根红线和核心关键词,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改革开放__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管理创新,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对××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高新区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情况会上这是我们××区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对推动我们××区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我代表管委会向××区广大私营个体协会会员表示衷心的祝贺!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党发[____]__号)中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我们××区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区私营个体经济发展很快,聚集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可以说私营个体经济已成为我们××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区私营个体企业协会成立以来,很抓了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引导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次××区私营个体经济协调领导小组的成立,必将更快的促进我们××区私营个体经济的迅猛发展。

下面讲几点意见:

一、各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积极支持协调领导小组的工作。

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是我们高新区的一件整体重要工作,各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积极参与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工作中,多多沟通。密切配合,为××区私营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团结协作,共同奋斗。

二、树立创新意识,认真履行好协会职责,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要搭建好政府与私营个体会员之间沟通联系的平台,经济发挥协会的中介组织作用,要及时准确把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的决策传达给广大会员,同时也要积极向政府反映私营个体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协调私营个体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二是要大力开展普及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广大会员法律意识,特别是要努力提高广大个体工商户会员的法律知识水平,提高守法经营、文明经营的水平。用法律法规来规范会员的经营行为,用法律法规来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____年以来,协会在广大私营个体会员中采取办辅导学习班的方法进行法律法规的学习,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三是要根据××区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引导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职能作用。加强调查研究,给以政策指导,提高市场信息,对私营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私营企业制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引导私营企业向规模化发展。

四是协会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组织提供市场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推广、对外交流、调解纠纷、提供法律援助等方面加强服务。特别是在广大个体会员中,要积极为广大会员办实事、办好事。解决个体会员反映的具体问题,为他们排优解难,消除后顾之优。如在子女入学、医疗、社会保障等关系到会员切身利益的方面办实事,使广大会员确实感到协会组织的关心,增强协会组织的凝聚力,使协会真正成为广大会员的“娘家”。

同志们:××区私营个体企业协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各位理事、广大私营个体会员的大力支持,特别需要××区私营个体经济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协会要在私营个体经济协调领小组的领导下,认真抓好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工作,为××区私营个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工作奋斗。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意义篇7

一、从总体上把握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十六届三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提交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其中,把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报告工作列为全会的第一项议程,表明了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增强党的活力的最新努力。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证。

二、把握《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基本内容:

1.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决策,是对全党新的重大历史性考验。

要联系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理解这个问题。这些有利条件包括: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为改革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广泛利益为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改革提供了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有以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

2.“五个统筹”: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全会还依据“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注意以多选题的方式考查“五个统筹”的具体内容以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3.“五个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五个坚持”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以往改革的成功经验,对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具有重大意义。

注意以多选题的方式考查“五个坚持”的具体内容。

4.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全会认为,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关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一个全新的提法,要注意可能作为选择题进行考查。

5.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要注意可能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等。

6.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

“双层经营体制”应该引起注意,可能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和“经营体制”。

7.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要注意以多选题的方式考查社会信用制度的支撑、基础和保障。

三、把握《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的基本原则:

修改宪法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足我国国情,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五个有利于”)

全会指出,现行宪法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好宪法,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保障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应该保持稳定。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依照法定程序,把十六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宪法,有利于宪法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法的作用。

要注意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五个有利于”。

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考查形势与政策部分的选择题而言的。与十六届三中全会有关的考试内容,考生应该引起重视的还有与之相关的分析题。由于十六届三中全会主要涉及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宪法修改”两个议题,因此今年的分析题应当对有关这两个问题的相关原理有充分的重视。

“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两个章节。复习过程中,应当将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有关表述与这两章的有关理论联系起来。

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意义篇8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使当今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文化与价值观的转变,这种新文化是以公民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法制意识和宽容意识为核心的新的公民文化,这对当代的民族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民族精神要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并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要体现主体意识,肯定权利意识,同时也要强调责任和义务;要培养理性和宽容的民族精神,建立现代文明社会。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变革,当今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文化与价值观的转变。以全球化、现代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工业文明要求中国公民改变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自在和封闭的文化模式,改变经验主义的、自然主义的、自在自发的生存方式,用一种全新的自觉的文化塑造一种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自由自觉、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生存方式。这种新的文化的核心就是以公民意识的普遍化为核心的新“公民文化”,并通过中国特色“公民文化”建设重构民族精神。面对这种新的变化,不但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使之发扬光大,而且要将时代性与民族性有机结合。在当前这个开放、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引进和培育某些精神因素,重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一致、相适应的民族精神,才能更有利于我们民族以健全、有力的精神面貌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中国社会转型与民族精神重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上述最突出的变化莫过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中国文化的复兴已提到了议事日程。因为现代化建设不是单纯“物”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必须靠人去创造,现代化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的现代化以及组织管理的各种规范和制度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的前提和保证,人具备了现代化的精神才能更好地从事现代化的实践。现代化不可能从天而降,更不可能由别人恩赐,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奋斗和拼搏,这就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当代中华民族精神。

    我们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文明、规范、法制的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市场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应考虑他人的、集体的、社会的利益,要求市场主体具有文明、规范、守法的经营行为。现代市场主体必须既具备经济人的品性又具备社会人、文化人的品性。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面临着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个人价值追求和社会价值追求,局部的近期的价值追求和全局的长远的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不同的精神会使人们作出不同的处置和选择。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也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素养提出了要求。只有认真研究这种要求,才能建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相一致、相适应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它从根本上否定了血缘、门弟、权力之间的差别,在等价交换中,使人的自由品格在竞争中得到强化,主体意识得到加强。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多元化的经济形态,这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多元经济活动主体要自主自由地谋求利益最大化,就必然要有一个共同依循的竞赛准则—法律、法规。在法律的制约下,市场主体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平等和自由,法治才能代替人治。总之,随着市场经济在一个社会中逐步发展、成熟,从以开放、交往的社会化性质为起点,到经济人格的独立,到平等的交往关系,到自由活动空间,到对公正中介角色的欲求,到社会参与政治,最后到法治代替人治,使得市场经济中所内蕴的平等、自由、契约精神也内化为社会成员的精神,成为强调主体性、相关利益原则的新的民族精神产生的驱动力。

二、公民文化的内涵及特质

    公民文化(civic culture ),亦即公民政治文化,是由美国政治学家g. a.阿尔蒙德于1956年最先提出。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相对地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政治系统及其运作层面的观念依托。公民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和政治结构相互协调的参与者文化。以参与文化为主,兼有顺从型、地域型文化的政治文化,是稳定的民主制度的前提。香港学者余振华教授概括说:“公民文化的特质在于第一,公民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关注政治系统的输人与输出,尤其是输人功能取向的具备;第二,公民具有较强的政治认同感和效能感;第三,公民政治活动的频率较高,但这种活动的主要特征是高理性基础上的高参与。”

    公民文化是民主制度的意识铺垫与风格基础。其实质体现为具有一国国籍的人们在宪法和法律的框约下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并行不悖的理性自觉和行为取向。“‘公民文化’是一种平衡的政治取向,比如说,有政治活动,但不至于去摧毁政府的权威,有政治的参与和输人,但却是温和的;有政治纷争,但却是有节制的。公民文化的内涵是守法、宽容、恕道和理性论事的多元文化。”概言之,公民文化的特点在于,公民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较强的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较强的政治认同感和宽容意识。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文化有何特质呢?

    (1)健全的法制。公民文化的内涵是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当家作主,通过法定程序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而法制的内涵则是依照体现公民意志、反映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公民文化蕴含着平等,法制则把平等转化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通过具体的制度使之易于操作;公民文化意味着自由,法制则把自由加以昭示,又通过义务和责任把自由与秩序统一起来;公民文化昭示着契约精神,法制则正是这种契约关系的制度形式。

    (2)民本思想。在公民文化中,民本思想之民是指公民,民本思想是公民文化的主体。现代民本思想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确立了公民之间自由、平等的契约关系,界定了公民与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成为一种以公民权利为本位的社会伦理。民本思想强调公民人人平等、人格独立。任何公民无论在社会关系还是在政治关系中都不存在依附关系,他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有怀疑的权利,有理性判断的能力,有自己的人生价值。民本思想强调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使得社会生活法律化、制度化。

    (3)科学的价值观。在公民文化中,科学的价值观强调人的主体性,并在人的主体性得到解放的条件下,追求真理和自由;在公民文化中,科学的价值观下的义利观,是富有民族特色和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型义利观,即利己与利他、富民与富国相统一的新型义利观;在公民文化中,科学的价值观下,人们的政治参与是作为独立的,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自由意识、权利意识的个体的参与。

三、构建与公民文化相统一的民族精神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培育的公民文化,更使公民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法制意识和监督意识强化,政治认同感和宽容意识催生,这也对当代的民族精神重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精神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更新的思想和文化体系,它必须面对新的时代、新的现实、新的文化形成新的内容。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群体意识,是由个体的独创性活动推动的。它的价值目标指向始终是使社会与个人达到和谐统一。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发达,多种经济形式的并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建,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也必然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状态。人们在一个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开放世界中重新发现了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的意义与价值,开始调整并确立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价值坐标,逐步形成了多元性的价值观念。这就需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培育新时代公民文化,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民族精神。

    (1)当代民族精神要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并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其中爱国主义是基础,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但今天我们需要的爱国主义是公民文化所倡导的理性的爱国主义而非狭隘的民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源于对所处地域和血缘关系的本能留恋,而缺少客观的理性的分析。主要表现为:对本民族过度不实的颂扬和祟拜,而对其他民族进行不实的贬低和丑化;以维护民族利益为由,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之上,或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好,拒绝接受其他民族先进东西,盲目排外等等。对于当代爱国主义者来说,必须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努力吸收借鉴世界文化。只有大胆地吸收借鉴,才能使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充满活力。必须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机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优化我国资源配置,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当然,我们也要防止某些国家凭借他们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实行经济霸权主义,危及我们的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同时理性的爱国主义还要求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既要吸取当今世界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发挥民族自身发展的特殊要求;此外,理性的爱国主义还要求我们不受外界干扰,一心一意搞好经济建设,努力发展壮大自己。当今世界是一个讲究实力的世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安全,必须以民族经济的发展壮大和竞争能力的提高为依托。因此,当代的民族精神应构建一种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人们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正视本国的历史和国情,认清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形势和地位以及自己的发展目标。在爱国主义旗帜下,要继续对公民进行传统教育,使人们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秀美山川,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要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人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要增强世界视野和全球意识的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充分认识新时代的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对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影响,充分认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宽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借鉴、和平共处的重要意义。

    (2)当代民族精神必须体现自主意识,肯定权利意识。自主意识是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民族主体的自主性,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存在的文化前提。从市场经济看,其基本前提就是主体的平等独立性。在经济全球化与开放环境中的民族,必须具有主体的自主精神。个人既有强烈的权利意识,又有负责的义务观念。自尊,自强的个体意识强化起来,激发起平等的社会参与感。一个民族具有了这种自觉的自主意识,落后就会转化为先进,贫穷就会转化为富裕,反过来,又增强了个体的道德责任感。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民族间的交流不断扩大和增加,中华民族要在开放中求生存,谋发展,适应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的需要,就一定要正确认识民族的自我价值,增强自主意识,弘扬民族主体精神。当代社会,随波逐流、亦步亦趋、丧失自我的民族终将被历史的大潮所淘汰。

    当代民族精神肯定人们权利意识增长的积极意义。这种积极意义表现为人们日益觉悟到应该追求一个更公正、更理想的社会环境。在一个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环境中,责任只是某些人承担的重负,权利或幸福只是某些人独享的特权。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在一定意义上,利益是检验市场经济成果的尺度。市场经济呼唤着市场主体、独立法人的出现和存在,否则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具有作为道德现实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在强调尊重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同时,也推崇中国市场经济的伦理价值主体:求利不损人,利义兼顾,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强调指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优先和首要性,也要看到个人利益的合理性、正当性,肯定按劳分配的道德价值,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协调结合起来,这有利于调动公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既有享受社会己经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又有为社会创造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公民只有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才能显示出自身的生存价值和人格尊严。

    (3)培育理性、宽容的民族精神,建立现代文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培育公民的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和法制意识。而在落后的民族进人现代的时候,其建立宪政国家的渴望尤为强烈。法治社会建立的基础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成熟,二是社会心理的成熟,即民众理性意识的觉醒。因为法规与法治都是理性思考与运作的产物,非理性的操作,不可能建立法治社会秩序,而只能是人治。在我国建章立制,建设法治国家的时候,应学会这种填密的理性思考,这样,民众才会有更好的法规可依,这是秩序社会确立的前提。同时,还能唤醒民众法的意识,培育适用法律的能力与习惯。

上一篇:计算机动画制作技术范文 下一篇: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