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08 13:45:36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篇1

关键词:县域;投融资平台;政府融资;河北省

1992年上海组建投资开发总公司,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之后为突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各地政府对投融资体制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配合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解决巨大配套资金缺口问题,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出现了迅猛增长。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各级政府现在共有各类投融资平台三千八百多家,有大概70%的地方平台是集中在区县,但专门针对县域投融资平台的研究很少。本文在实地调研资料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几个方面分析总结了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的特点与问题,并阐述了作者对于其发展改革上的观点看法。

一、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的现状

(一)数量平均每县一个

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数量平均为每个县一个。个别少数较落后县尚未设立投融资平台公司,一部分发展较好的县拥有两个不同职能的投融资平台公司,多为一主一辅,或一个成熟一个起步。

(二)质量呈现两个极端

综合各公司的资产运作情况、可持续发展情况、部门分配工作效率等多方面,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公司质量呈现两个极端。

一部分县域的平台公司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在:一是只做过一两个项目甚至有些没有接手过任何项目;二是资产回报率低、还款艰难甚至尚未还款;三是人员任职情况多为兼职,公司董事等一把手为县政府指派的官员兼职,甚至有些公司全部人员均为财政部门兼职人员,执行工作层次不明确,执行工作的范围比较狭隘(公司只负责融资运作中的财务方面),管理人员不专业。

但相对地,一部分县域的平台公司已经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并且尚未遇到瓶颈与阻碍,表现在:一是接手项目众多,且均有序进行;二是资产负债率为50%左右或以下;三是任职人员多为专职,除一把手外各部门的任职人员均为聘任制,已经分化为项目部,融资部,工程部等明细部门,已经具备自主经营的国有公司的雏形。

二、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全国范围看,当前政府投融资平台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债务负担过重,后续融资困难;二是平台公司多,职能交叉,运作混乱。但考察河北省县域各县的投融资平台,却没有发现这两方面的问题,而是呈现了不同于省级或市级的独特的县级特点。

(一)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各县投融资平台公司不隶属财政局或者城建局部门,都是独立的行政机构直接隶属于县政府,有人也将其称作“小财政”。一方面由于项目都是综合项目,多个部门一起运作,政府做协调;另一方面虽然公司是独立法人,但融资不是独立行为,受制于政府各相关部门。这两个特殊性令公司的监管机制出现很多漏洞,公司监事会基本上不起作用,政府审计部门对其监管很松懈,公司只有各项目资金运作报表没有年终报表等。

(二)滞后的探索与转型

由于起步晚,实践少,发展慢等原因,河北省各县投融资平台公司运行状况普遍落后于其他各省级市级成熟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

而从200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暴露出的弊端与潜在风险受到普遍关注,到2010年初国务院发表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清查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并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规范。这一事件从某些意义上说,给本就不成熟仍在探索中的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带来了更大压力和打击。但是有利有弊,一方面打击了一些发展还不成熟的平台公司;另一方面也磨炼了一些发展较好的平台公司,使其探索出一条自己融资自力更生的路,加快了这二者的形态分化。

后者的转型方向主要体现在这三方面:一是以前以政府的信誉作为担保,2010年1月担保函失效以后纷纷转为土地抵押、实物抵押,或者寻觅新的担保物;二是很多融资平台公司迫于政府完全断奶的压力,准备改为实体化运作,谋划营利性项目,且逐渐向BOT、BT方式转换,部分项目也有公司完全自己运作的情况;三是融资模式的转变,探索出了一条完全由依靠公司自己的信誉进行融资的道路。

(三)效率低,贡献大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基础设施投资的40%是由地方投融资平成的。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通过各级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市政工程、水利工程、环境治理、文化设施、教育及卫生配套工程等服务,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县域经济的主要拉动者。笔者通过实地走访,看到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带给当地经济与产业的巨大拉动,对于其前景表示乐观。一些受访者表示,这种融资模式克服了直接走财政申请慢、审批慢、延时长、资金少、效率低等弊端,将整个政策下发到获得项目资金的时间大大缩短了1-3倍。

三、对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改革完善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的体会,笔者针对以下几方面给与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改革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统一机制,明确责权

目前河北省县域融资平台的运行机制还较为简单,形态较为单一,均直接隶属政府,资金运用均经过财政部门,抵押方式均为土地抵押与实物抵押,资金来源均来自银行贷款等。但是随着经营授权范围的扩大,项目的综合性的加强,项目运行涉及到的相关合作部门与监管部门也越来越多,产生一些因手续繁杂,审批复杂而产生的一些运行阻碍与监管断层。

建议各政府通过制定完善针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相关法令法规,将资金调用、资产运作、,资源配置、项目选择、土地分配等公司运行链条上的细节进行统一规划,明确投融资平台与政府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到责任、权力、分工、监管均划分明确。

(二)妥善处理地方政府融资负债遗留问题

很多原有的投融资平台拖欠银行贷款的问题都随着政府对其采取的各种改革措施搁置了。有的平台公司的实际运行机制被阻止,不再进行各种基建项目,只留下一些形式上的负责人,资金没有流动与运作也就没有回报与盈亏,一开始欠下的债务也就因还款期限过长而暂时压制了。这些表面稳定的现状只是假象,只会为未来埋下隐患。

建议各县政府对于平台公司规范重组的基础上,应该明确投融资平台是集融资、建设、经营、管理为一体的经济实体,其产生的相关债务应追究到具体责任,尽快将遗留问题妥善解决。

(三)加速脱离政府部门的依附,加速实体化

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公司的人员构成成分很复杂,有很多其他政府部门的人员兼职的情况。有的是和财政局一起办公,任职人员也由财政局人员兼职;有的是独立办公,但是任职人员一半为专职聘任,一半是其他政府人员兼职;还有的平台公司是临时从其他各政府部门抽调了相关人员临时组建的。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公司任职人员是非专业对口的,业务操作不熟练,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分配与发挥。

建议各县政府:一是在系统内部建立合理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模式,根据实际需求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性人才,不断提高公司专业实力与创新能力;三是应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公司内部管理机制。争取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转化,真正做到“政府指导,市场调整,服务人民”。

(四)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市场化运作

河北省县域相对于市级省级地域拥有大量闲置的土地资源,某些地区还拥有湿地,风能,矿产等优秀资源。建议政府通过整合资源,垄断土地,将土地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或者向投资商作为合同抵押物,实现土地资源最大化;通过加大自然资源宣传力度,吸引开发商合作,综合发展新能源产业,旅游产业,生物资源产业等多种产业模式,实现资源的自我滚动、自我增值、自我发展。做到以地生财,以材建城。

综合以上分析与调研体会,建议各县政府:加大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建设,改革,给与政策上的倾斜;严肃规范当地平台公司的运作情况,既不能对其太过纵容任其过度依赖政府财政,也不能对其太过无视任其无所事事成为形势与摆设;深入调研依照现有的少数比较成熟的投融资平台公司,并将其成功模式嫁接,按照当地经济情况进行改良运用。

四、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的前景展望

当前比较流行的对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担忧是,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过量借贷和向基础设施投资,很可能是一个定时炸弹,造成中央财政的巨大的无底洞,迟早会导致巨额的银行坏债和财政负担,其实质上就是对巨额投资不放心。但是这些担心不能直接移植到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上。河北省县域经济十分保守的特点导致正在萌芽期的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还没有遇到十分严重的债务问题,担保融资规模尚未过大,债务负担率也不是很高,还款压力依然较小。另外河北省县域在整体上仍然是一个资本稀缺的地区,资本利用率很低的地区。宏观的看,在河北省县域经济当前的发展阶段,投资在整体上的过度可能性很小。也许有些投资短期看可能是过剩的,但大部分这样的投资只是在时间上超前了,只是投资回报被推迟了而已。

相信经过改革完善后的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一定能加快河北省县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县域产业经济链条,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带给河北省县域经济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道军,赵边沁.上海秘笈――上海投融资平台20年运营脉络图[J].上海国资,2010(7).

2、陈里忠.红河州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思考[J].阵地与熔炉,2009(3).

3、郭凯.一沙一世界[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1.

4、常友玲,仲旭,郑改玲.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0(5).

*本文属河北省社科联项目: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投融资体制研究,项目编号:201003018;秦皇岛财政局项目:完善投融资平台,建立具有秦皇岛特色的投融资机制。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篇2

一、打造工业经济重镇的优势

镇以工业经济为主导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优势。

(一)区位优势。镇位于远安的南大门,远当国防公路纵贯全境,镇区石头店距焦枝铁路“三线”企业支线仅10公里,距荆宜高速公路接口仅15公里,将来的保宜高速将纵贯全境,并在开设接口,交通前提在全县最优。其次是位于全县东南,距县城不足20公里。再次,境内水资源丰富,有沮河道经本镇桃李、慈化、雷电三个村,别的境内还有巨细河道7条,发展工业情况承载才能强。在集中进行工业结构符合经济区域结构天然规则。

(二)发展工业可开发土地资源丰富。镇内原三江集团红峰、红林、险峰三个企业全体搬迁后的存量工业用地,是除鸣凤镇外存量工业用地最多的乡镇。别的麻羊河道域远当路道理侧有上千亩河滩和低丘岗地可开发工业园区,且具有占耕地少,搬迁少,宜连片,取水近,情况好等优势。

(三)工业园区已具雏形、产业优势初步展现。当前石头店工业园区已入驻了水泥、大宏陶瓷、宜昌农盛、人福药业等四家企业,开发项目七个,已到位总投资3.6亿元。安排就业1000余人。年水泥完成了产销两旺,成为镇的主干财路。随着人福药业、水泥余热发电、林峰设备制造、楚林陶瓷等项目在2010年接踵建成投产,全镇新型工业投资累积可打破10亿元,可完成年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8000万元。工业经济发展潜力不断获得加强。2009年,完成财务收入2086.79万元,同比增加1655.9万元,增进384.38%;完成普通预算收入799.94万元,同比增进592%。

二、打造工业经济重镇的几点建议

将镇建设成为全县工业经济重镇,触及到全县经济发展区域结构战略调整等严重问题,是移一子动全局的大事。因而,借此机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伐整全县区域经济结构,建议把镇工业经济的发展纳入全县工业立县中心战略的工业集中区建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聚是现代工业集中、集约发展的必定要求。建设工业集中区有三大益处:一是可以节省用地;二是可以节省“三通一平”基本配套设备的建设成本;三是可以进行排污集中整治,减少对情况污染面。当前,经由近几年的发展,的工业经济发展在全县工业立县中心战略中的效果逐渐展现,的区位、土地和发展潜力等前提优于其异乡镇。因而建议县委县县政府充分应用三江集团搬迁后的险峰、红林、红峰等厂的闲置资产,规划建设工业集中区,把今后的工业发展项目,都进驻工业集中区里来,构成产业集聚区,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二)高起点、大手笔、高规格,科学建设工业集中区。一是确立工业集中区的发展思路。主要思路是:根据“结构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制度,结合资源情况承载才能、产业基本和发展优势,统筹思索区域产业构造和产业结构,促进优势产业、关联企业和相关保证要素集约建设,构成若干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产业集聚、资源设备共享、污染管治集中、废料循环应用的工业集中发展区,改动工业企业涣散、无序和小而全的传统经营形式,使区域工业的建设集中度逐渐提高。发挥工业园区的强壮带动和辐射效果,完成区域工业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二是科学规划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议依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的要求,高标准、大手笔、科学规划工业集中区,将三江集团搬迁后的险峰、红林、红峰等厂的闲置资产和相关村纳入规划中,分近中远期规划,规划成为石头店、、慈化等三个工业园区,在规划中我们要以生态文明走廊、集镇、新型乡村社区相结合,作为一个全体进行科学规划,以利合理结构、有序建设、节省资源、完善配套,使工业集中区可以代表远安绿色经济强县、山川园林城的第一形象。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特征工业集中区。加大资金的筹措力度,加大县级的财务的投入力度,加速工业集中区的基本设备配套建设,使园区尽快到达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平坦土地),“筑巢引凤”,推进集中区基本设备再上新台阶,打造一流的特征配套硬情况来吸引客商。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县域经济;评价体系;评价指标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本单元,既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点,又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实现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重要环节。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在2011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又指出,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 所以,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便找出不同县域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其中的差距与原因,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更快更好地提升不同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带来的问题

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县域经济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是以GDP及人均GDP、财政收入及人均财政收入、总产值和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速等主要经济指标为衡量标准的。在这种以GDP为核心的指挥棒的主导下,各地方党委、政府在领导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由此则容易形成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政府履职单一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由于过多地强调经济总量增长,必然导致其他职能的弱化,形成全体干部去招商的格局,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得不到发挥。

二是资源消耗升级化。为了招商引资,县级党委、政府以廉价出售、出租、转让土地、矿藏、森林等资源为手段,加快发展资源型经济,加之由于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因而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县域经济指标伴随资源的高消耗而增长。

三是环境破坏严重化。县域拥有河流、矿藏、森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比较好,由于过度开采资源而又缺少有效的补给措施,加之工业项目造成的废物排放,使县域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

四是县域矛盾扩大化。在县域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争项目、争进度、争形象,往往对被征地农民和被拆迁居民采取强制性措施,忽视了被征地农民和被拆迁居民的合法权益,致使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被侵害,导致民众与企业、政府之间的矛盾突出,影响县域的稳定与和谐。

五是社会发展边缘化。以完成经济指标为最高追求和单边追求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是使得当地、文化、卫生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事业被党委政府边缘化、冷淡化,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缺乏政策及财力的支持下,最终导致县域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二、新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所应体现的要求

由以上分析可知,传统县域发展理念及评价标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适应,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存在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县域发展的基本理念进行调整,确立新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的确立,应体现在五个方面的要求上:

第一,要体现统筹发展的要求。评价县域经济发展,不能单纯以经济指标进行核算和比照,应该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与乡镇发展统筹起来,既要看城区,也要看乡镇,既要关注经济发展速度,更要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及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性,注重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潜力及社会基础。

第二,要体现协调发展的要求。协调是科学发展观对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的一个基本要求,县域虽小,内容体系却非常完备,发展县域经济,不能孤立地搞经济项目建设,应该促进经济项目和社会项目的协调发展。即使在经济领域中,也应使工业项目、农业项目、商业项目等结合起来,注重项目建设间的互动效应,使项目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转贴于

第三,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评估应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对GDP、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形成,要对其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状况进行科学评估,防止过度消耗能源和破坏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潜力。

第四,要体现民生发展的要求。发展经济的目的在于改善民生,县域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必须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城乡困难群体脱贫和社会救济问题,这就要求县域财政的支持重点能够由“保运转”向“保民生”转变。

第五,要体现主体功能区发展的要求。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主体功能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新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中,县域经济发展应与国家的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相一致。在主体功能区分工体系中,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的主要职能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强财政创收能力,那么对这类县域经济的评价就要强化其对经济绩效考核;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主要职能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这类县域经济发展的评价就要弱化其对经济绩效考核。评价纳入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为衡量县域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标准,从而使县域的衡量更加多元化和科学化。

三、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设计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是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综合分析,鉴于其复杂性,其指标体系应该由彼此依存、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群来说明。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诸方面的真实情况。根据上述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求,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是经济指标。经济发展是地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反映经济发展的常用指标有GDP、人均GDP等,但是作为经济社会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我们需全面考量,要从发展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市场化程度四个方面来选取指标。具体来说,反映经济发展数量的指标可选择GDP、人均GDP;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可选择每百元固定资产产值;反映经济发展结构的指标可选择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比重;反映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指标可选择非国有经济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

其次是社会发展指标。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除了经济增长之外,还取决于社会结构、人口素质、财富分配方式、政治文明和道德观等因素。具体来说,构建社会发展指标可以从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和社会秩序四个方面来考虑。针对这四个考评因素的不同特点,可选取基尼系数等15个指标来衡量,具体见下表。

最后是生态环境指标。随着各国政府日渐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绿色GDP 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熟悉,2009年11月25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决定了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这一目标已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并制定了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 所以, 我们有必要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考核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让低碳经济中的绿色GDP 概念深入人心。

总之,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否能够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继续推动,一个决定性因素在于反映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的县域经济的评价体系的转型能否真正实现。只有把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思想,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和“尊重自然”的发展理念的评价指标贯穿到实际的评价体系中去,才能引导地方官员的行为朝着经济科学发展的方向前进,才能让这个“指挥棒”发挥积极的作用。

[1]刘慧,张玉香.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EB/OL].jingji.cntv.cn/special/xyjjlt/20101219/102850.shtml, 2010—12—19.

刘琳,孙莹.博弈“主体功能区”[N].财经国家周刊,2011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篇4

 加快发展县域工业专题调研组

 【摘要】发展县域工业,是壮大县域经济的核心,也是振兴全市工业经济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加快,但工业化水平仍然较低,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推进县域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培育壮大县域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实现县域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县域  工业经济

 

为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关于“振兴工业经济”、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按照局的统一安排,本调研组围绕“加快发展县域工业”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县域工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我市10个县(市、区)主体上属于县域经济范畴的有7个县(市)。近年来,我市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加快,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工业总量持续扩张,贡献份额明显增强。2011年,7县(市)规上工业增加值107.91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44.49%,总量比2010年度增加24.67亿元,所占比重提高了3.31个百分点。2011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达28.3%,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2.8个百分点;其中南雄、翁源、始兴、新丰分别达到52%、45%、38%、27.7%。县域工业逐步成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带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主体力量。

二是规模企业数量增多,特色产业较快增长。一批传统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一批新增企业相继进入规模以上统计。2011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6户,占全市规模企业户数的68.3%。***铝箔产业、南雄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初步形成产业集群。

三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项目建设扎实推进。2011年7个县市共签约招商引资工业项目59个,合同引资228亿元,当年到位资金29.3亿元,开工项目26个。翁源中源水泥、新丰越堡水泥等工业项目先后建成投产;与国电、华电等大型企业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广东康绿宝、凯轩铝材等一批具有较大投资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准的工业企业入驻,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四是园区建设良好起步,聚集效应初步显现。目前,我市县域有东***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园、东***大岭山(南雄)产业转移园、东***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园等3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35亿元,已开发面积6.12平方公里(9180亩),入园工业企业71户,园区实现工业产值55.2亿元,税收2.3亿元。其他各类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建设也加快推进,初具规模。

五是协调服务持续加强,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各地对狠抓工业发展逐渐形成共识,发展思路、规划、重点和路径更加清晰。支持县域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扎实有力,抓工业、上项目、搞招商形成良好氛围。南雄、新丰等部分县(市)还明确规定,除正常的税收、环保、质监、安全等检查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一律不得进入企业检查,努力为县域工业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投资环境和诚信环境。

(二)县域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县域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工业化水平仍然较低,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不少,以致工业的主导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基础较薄弱,发展不平衡。无论是从经济总量、工业经济实力,还是重点支柱产业和综合竞争力上,我市县域工业基础都比较薄弱。2011年我市7县(市)规上工业增加值107.91亿元,而清远7县(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达425.65亿元,相当于我市县域规上工业近4倍。与此同时,我市县域工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我市2011年县域工业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最高的仁化县(28.27亿元)仅为清远2011年县域工业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最高的清新县(142.74亿元)的五分之一(仅占19.8%);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最高的清新县(142.74亿元)高出我市7县(市)总和(107.91亿元)34.83亿元;清远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百亿元的县市2个,分别为清新县(142.74亿元)、英德市(133亿元),我市无超百亿元的县市。

二是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创新能力差。我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和产品创新能力在全省位置靠后,而县域工业产品存在档次低、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三低”现象更甚。县域工业企业由于受资金紧缺和人才流失的困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在人才方面,一是优秀人才不愿到企业工作,二是现有人才流失严重。?

三是投入不足,产业发展后劲弱。由于大部分县域工业企业为中小企业,信用等级相对偏低,银行融资难、门槛高,自筹资金和吸引投资能力较差,企业规模扩张和技术更新速度慢,制约了企业发展。

二、加快发展县域工业的对策思路

加快县域工业发展,是壮大县域经济的核心,也是振兴全市工业经济的基础。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坚持绿色发展、振兴工业经济”的总体要求,以加快发展、工业强县(市)为主题,以培育特色产业、主攻民营工业、发展配套经济、壮大园区经济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着力推进县域工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培育壮大县域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实现县域工业持续快速发展,走出一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发展县域工业,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整体规划,分步推进。要根据市、县(市)“十二五”规划,研究对县域工业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制定分步实施方案,力求县域工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二是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根据全市县域工业发展状况、基础、条件,分别列出好、一般和较差的县市,提出分类指导意见,有针对性地加快推进县(市、区)工业化进程。三是坚持合理布局,彰显特色。按照区位、资源优势以及现有工业特点,立足显性比较优势,挖掘潜在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要素集聚,塑造企业名牌,打造区域品牌,分别培育各具特色的工业区和工业带。四是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加大节能减排重点项目推广和实施力度,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经济,着力抓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实现县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县域工业,要突出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突出重点,发展特色工业。我市县域经济大都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特别是有色、建材、电力、化工、农林产品加工等工业资源比较丰富,是较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发展县域工业要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培育支柱产业,做大经济总量。按照“特色发展、错位发展、集聚发展”的思路,以特色工业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其中,乐昌市重点发展电力工业、纺织服装产业、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产业、新型化工产业,培育生物保健产业、钟表产业、塑料产业;南雄市重点发展精细化工、陶瓷建材、竹浆制造和热电能源四大产业;始兴县重点发展文具制笔、电子玩具、新型材料、现代农林产品深加工四大产业;仁化县重点建设绿色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做强做大冶金化工产业,改造提升建材、服装等传统产业;***县重点发展铝箔加工、磁性材料、涂附研磨材料、电子信息元器件等高新材料加工产业以及氯碱化工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翁源县重点发展化工涂料产业、建材产业、有色金属产业;新丰县重点发展生态建筑材料、高新材料、食品饮料和环保涂料特色工业,做大做强五金制造、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传统产业。

(二)联大靠强,壮大县域工业。县域工业目前的水平难以与大公司大企业抗衡,只有通过联大靠强,才能增强县域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县域支柱产业。近年来,乐昌市通过引进东方锆业、广纺联集团、南方水泥、中国五矿等大企业,整合原有中小企业资源,发展锆制品、纺织、水泥、萤石精深加工等产业,取得良好成效,其经验值得其他县市学习借鉴。首先,要增强招商引资、联大靠强的意识。无论是地方政府领导还是企业领导,都要把招商引资、联大靠强作为振兴县域工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来抓,不断增强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其次,要制定切合实际的联大靠强发展战略。联大靠强从宏观层面来讲应与国家和区域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相衔接。从微观层面来讲应体现本地的资源优势特征,且符合县域外大企业、大公司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投资政策。再次,要正确组织实施联大靠强战略。实行企业间的联合与重组,应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辅之以政策引导、行政扶持,根据资本运营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做好联大靠强工作,求得企业生存与发展,同时,也要敢于、善于将一些目前效益好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嫁人”、“高攀”,使企业得到振兴。总之,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有利,对国有资产、资源的盘活有利,对财政增税、企业增效、职工就业增收有利,就要放心、放手、大胆地实施联大靠强。

(三)优化载体,发展园区工业。工业园区是加快工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在县域工业发展中,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工业企业遍地开花、过于分散和工业体系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必须实施“园区工业”战略,走集聚整合、块状发展、规模膨胀的路子。目前全市县域已有始兴、南雄、乐昌三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以及其他一些工业园、工业带,其中南雄精细化工基地、仁化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被省列为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推行“飞地招商”,鼓励县市区之间互相推荐招商项目或共同招商,可以在重点产业转移园建立“园中园”或项目区,实行招商引资任务、产值、税收等利益按比例分享。要进一步强化工业园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源向工业园区倾斜,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物流、仓储、治安等配套设施及环保设施,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水平;优化园区配套服务,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园区管理服务机制,增强园区产业承载力和吸引力,努力建设主业突出、特色明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园区。重点推进乐昌纺织服装、南雄精细化工、仁化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始兴制笔研发制造、翁源华彩涂料、新丰华夏生态建筑陶瓷及稀土高新材料、***氯碱化工及东阳光生物制药等特色基地(园区)建设发展。

(四)创新举措,化解瓶颈制约。一是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适应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变化,优化、精选有竞争力的项目,争取银行的信贷投入。银行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分行增加县域工业企业的授信额度和信贷审批权限的下放,优化审批环节,为中小企业开辟专门的信贷服务窗口,创造“绿色通道”。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机制,增加资本金,尽快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积极在符合条件的县(市)设立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典当行和拍卖行,为县域中小企业融资拓宽渠道。加快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各县(市)应学习借鉴南雄市的做法,积极组建政策性担保公司,完善融资担保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发行债券和直接上市融资。盘活存量资产和存量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闲置的国有资产和资源面向社会公开拍卖,筹集工业发展资金,同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吸引增量资金,以增量带活存量。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土地供给。将有限的用地指标,用到关键的地方,发挥最大的效益。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做好复垦土地的置换工作。搞好闲置土地的整合。推进农村的土地整理等。三是着力解决企业用工荒和引智难问题。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一支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制定外来人才子女就学和家属工作优惠政策等,做到“引得进,留得住”。

(五)完善机制,加强督查考核。加快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建立完善有力的调度机制、严格的督查机制、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县域工业经济运行动态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全市工业经济和重点行业的影响,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态势,进一步完善工业经济运行快速反应协调服务机制;强化煤电油运保障,加强成品油管理,及时掌握供应和价格动态,加强生产调度,保障企业运行和市场供应;深入开展经济运行督查,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超前安排,加强调度,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另一方面,要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研究制定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办法,重点考核县(市、区)工业增加值、企业实缴税金、工业贡献等指标。实行年度考核和任期目标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对县(市、区)工作综合评价和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实行重奖重罚。凡当年综合考核在全市排位靠前,完成目标任务的,按考核办法给予奖励,并优先安排下一年度工业用地指标。

三、几点建议

加快发展县域工业,振兴工业经济,必须强化组织保障,全力以赴、集中资源加以推进。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强有力的促进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办公室设在经信部门,统一协调解决全市工业发展存在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各县(市、区)参照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市财政每年安排至少1亿元设立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对引进项目、本地企业增资扩产予以奖励;对工业增加值和税收增长快、贡献大的企业进行奖励,促进县域工业快速发展。

(三)加强融资平台建设。搭建企业项目资金需求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平台,完善政银企联系机制,由市经信局、金融局共同负责落实。鼓励扶持担保体系的发展,各县(市)均应以财政注资成立不以盈利为目的政策性担保机构,降低企业融资担保成本。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篇5

一、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对经济运行环境的需求

虽然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绝对数和在GDP中的比重都在不断增长,但从发展趋势分析上看,民营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下降且发展方式遭遇瓶颈,急需转型升级。

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转变增长“类型”,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变为“低投人、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这一转型过程企业涉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信息化与产业的融合、兼并重组等大量的经济活动。为破解遭遇的瓶颈,很多民营企业都在自发探索转型升级的路径,有的通过强化技术创新,不断研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来占领新的细分市场;有的围绕产业链延伸,着力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的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对相应的经济运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涵盖了市场准人、要素供应、行业管理、产业布局、社会服务、税收等多方面制度、机制的完善和提升。在调研中不少民营企业也提出,希望地方政府结合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环境。反映较普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规划,包括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二是产业政策,包括招商引资政策、产业扶持政策、人才引进奖励政策等等。三是行政管理和审批,包括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应用、行业管理、标准管理、税收制度等。

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及时开启和布局相应的行政审批、产业布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建立和持续优化等一系列改革进程。这些改革涉及到大量利益格局的调整、管理思路的转换和创新,牵动着县域数万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一个地区能否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采取何种方式来协调各方、达成共识?如何保证改革具有充分的针对性与合理性?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决定改革的成效。我们认为,构建多方参与、广泛多层的协商民主制度,将是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和有力保证。

二、构建广泛多层的协商民主制度,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一)总体思路。

紧扣民营经济发展亟需破解的瓶颈,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着力构建广泛多层的协商民主制度,通过商量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助推郫县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二)协商层次。

探索构建多个层次且各层次协商内容各有侧重的协商层次体系。一是政治协商会议协商,主要针对 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疑难问题进行民主协商。二是工商联(总商会)协商,组织总商会会员围绕促进县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进行研讨,收集意见建议,就解决问题进行协调、呼吁。三是行业协会协商,重点就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行业自律水平提升专题讨论。四是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协商,依托已经建立的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制度,会同相关县领导和县级部门(镇),组织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收集意见建议,研讨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根源,提出解决办法、建议。五是建立县级部门和镇级协商会议,主要针对县级部门和镇职责范围内与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交换意见。六是民营企业内部协商,主要针对企业发展、员工管理和工资福利等进行协商,发动职工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促进劳资和谐,增强企业凝聚力。

(三)主要措施。

1.强化重要政策制定前的协商。一是依托县政治协商会议’就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政策、措施与包括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民营经济领域专家在内的各阶层人士进行广泛协商,寻求最大公约数。二是农业、工业、服务业主管部门牵头起草各产业项目人驻投资强度、建设强度、税收贡献等准人控制指标和产业布烏、产业扶持政策时召开协商会议,邀请一定数量且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征求意见,吸纳合理意见修改后再提交县委、县政府审定。三是国土、规划部门和各镇在制定与较大数量和规模民营企业相关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道路规划时,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征求规划区域内民营企业的意见。四是能源保障部门制定水、电、气管道设施建设规划和方案,召集相关专家和部门进行论证时,邀请区域范围内的民营企业代表参加;能源使用高峰期采取应急措施时,与受影响较大的重点企业事先沟通、交换意见。

2.深化调査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建议。一是依托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制度,围绕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建立和持续优化等,组织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深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二是依托工商联和各产业协会,就促进民营企业从资本、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型,选择一些具体领域、行业,在深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专题讨论,形成提案建议。三是行业标准主管部门会同行业协会,挖掘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标准、行业标准,组织专家和行业企业进行调查、论证、完善,推动企业标准、行业标准上升为地方标准、国家标准或更高层面的行业标准。

3.完善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实施协商制度。一是相关职能部门在制定与民营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具体实施办法(材料报送、工作流程、尺度把握等)时,采取适当方式与民营企业进行沟通,交换意见。二是在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具体事项的处理中,多沟通、多商量,对不合法或难以实现的要求多解释,减少分歧和误会。三是以协商促行政审批效率提升,对反映较多的问题,由职能部门召开专题协商会议,听取相关企业意见,共同商议提高效率的办法,亦可向参会企业解释推进缓慢的原因,争取理解。

4.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作领域的协商。一是制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政策时,组织专家论证期间,邀请部分民营企业代表参加,深人听取意见,充分发挥政策在撬动企业科技创新投人方面的作用。二是依托总商会和各产业商会、行业协会组织的座谈会、沙龙等活动,选择一些细分产业(行业),就整合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进行协商,提升细分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0三是在县级部门组织的企业家培训会、座谈会等活动中,邀请专家和具有成功案例的企业家参加,交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5.建立协商民主人力资源库。由工商联牵头,整合县域高校专家、民主党派、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等资源,分产业(行业)、区域建立协商民主人力资源库,在县委、县政府和县级部门(镇)需要就民营经济发展相关事项进行协商时,根据协商事项和工作需要,从协商民主人力资源库中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相关行业(领域)、区域的代表人士参加协商,增强协商民主的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如协商事项仅涉及特定区域和行业且数量较少的民营企业,参加协商人员可不从协商民主人力资源库中产生。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篇6

这次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是在我市赶超发展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各县(区)的同志分别作了发言,都讲得很好,相信大家听了以后,和我一样很受启发,很有收获。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特别是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谈几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这次会议精神实质,进一步坚定推动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吹响了推动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号角。省委苏书记强调:“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推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抓手。”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就是要贯彻落实全省的会议精神,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刚才,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明确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我们要认真学的重要讲话,吃透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市情的基本判断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推进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

首先,要咬定发展目标。书记提出:今后三年内,全市所有县(区)要确保财政收入翻一番,力争经济总量翻一番;所有县(区)要实现在全省位次前移,力争有2个县(区)进入“全省10强县市”行列。这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抚州赶超发展实际和县域经济发展实情提出的奋斗目标。去年,我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为32.57亿元,财政总收入为3.43亿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7.9%和62.9%。尽管我们与先进地区有差距,但是我们也有优势、有潜力。劲可鼓,不可泄。只要我们咬定目标、奋起直追,我相信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的新抚州一定会迅速崛起在赣东大地上。

第二,要善于发挥比较优势。近年来,各方面条件并不优越的湖口、共青城、横峰等地的快速崛起,充分证明了优势和劣势是相对的,优势和劣势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尽管在发展中,我们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但更要看到,我们有国家大力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有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有日益完善的城市、园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有日益壮大的产业基础,有人人思发展、谋发展的浓厚氛围。这些有利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们的先天不足,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就能够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一轮竞赛中赢得主动,实现赶超。

第三,要奋力赶超进位。当前,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去年,我们全市有4个县(区)的gdp和10个县(区)的财政总收入在全省排位前移。今年一季度,全市又有7个县(区)gdp和10个县(区)财政总收入较去年底在全省排位前移。尤其是广昌县gdp增长19.1%,财政总收入增长124.2%,增幅均居全省第1位;财政总收入绝对值在去年前移14位的基础上,一季度又前移了34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市有一个县gdp后退了8位,有一个县gdp后退了3位,有一个县财政收入后退了5位,有一个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后退了26位。这充分说明,我们发展的基础还不坚实,赶超的态势还不稳固,只要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落到后面。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按照“令畅通、排排位、抓落实、常问效、真问责”的要求,狠抓工作落实,勇于争先,敢于跨越,保持赶超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狠抓关键,创造性地落实好推进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重大举措

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赶超发展、提速进位、争创一流”的目标要求和“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工业强县、统筹城乡”的四个重点,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狠抓项目增投入,积聚县域经济发展的动能和后劲。坚持把抓项目、增投入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千方百计实现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低于40%,力争超过50%。一是抓好招商引资。要高度重视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大力开展产业招商,既要多引进生产环节的企业,又要多引进研发、设计、运输、销售等环节的企业,打造出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做大做强。要重点瞄准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三角等地区,积极开展大力度、专业化、高频率的招商活动。要加强与央企、大型民营企业以及跨国公司的合作对接,引进更多更好的项目落户。要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契机,引进外资进行重组嫁接,盘活国有资产,焕发新的生机。要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和竣工率,增强招商引资的实效性。二是抓好争项目争资金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国家投资的重点和取向,充分利用国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和中部地区的政策支持,积极谋划、运作项目,向上争取项目,力争今年全市争取上级各类资金80亿元以上。三是抓好项目建设。认真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四定两保”责任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全市683个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367个纳入市级计划管理的大中型建设项目,以及新引进的5000万元以上项目建设。四是抓好项目融资。要继续运用bt、bot、信托融资、担保贷款等行之有效的融资模式,解决好项目建设资金问题。这里,我再强调一下,前几天,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实行“双限制”,这对我们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将带来新的困难。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做到见事早、行动快,切实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合作,努力破解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资金难题。

(二)狠抓新型工业化,培植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一是抓好园区建设。各地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打造自己的特色,培育自己的优势,塑造自己的品牌,提升园区竞争力。要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积极借鉴深圳、合肥等地的做法,集中一定的土地,兴建一批多层标准厂房,使企业一进来,立即就能开工,最大限度地挖掘园区潜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抚州设立出口加工区,争取金巢经济开发区等进入国家生态示范园区行列。二是抓好主导产业。要认真实施特色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做大做强崇仁变电、金溪香料、宜黄塑料和黎川陶瓷等四个省级产业基地;抓好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化工建材、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壮大。尤其是生物医药产业成长性强、财税贡献大、发展前景好,而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我们要以最优的政策、最好的服务,一手抓好现有生物医药企业做大做强,一手狠抓招商引资,使新的生物医药企业到抚州安家落户,推进产业集聚,努力把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兴的战略性产业。三是抓好骨干企业。要在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高度重视现有企业发展,全面落实帮扶企业措施,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用工、营销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加速推进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打造一批集中度高、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骨干企业。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超过850户,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突破120户。

(三)狠抓新型城镇化,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要按照书记提出的“大产业、大文化、大绿化、大水面、大空间”理念,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一是做大做强县城中心镇,使县城真正成为对外具有影响力、吸引力,对内具有辐射力、带动力的新型城市。二是大力发展小城镇。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发展规划,突出抓好一批重点小城镇建设,吸引分散在乡村的微、小型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切实解决小城镇产业和人口集中度不高的问题,构筑形成县城、重点镇、一般乡镇三个层面梯次推进的城镇化发展体系。要坚持分类指导,根据小城镇的不同特点,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培育特色城镇。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户籍、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实现农民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购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使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四)狠抓现代农业,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坚持用工业化、市场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要整合各类支农扶农资金,加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二是调整农业结构,提升特色农业竞争力。按照“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要求,着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培植市场亮点。积极推进十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扩大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今年抓好6万亩基地建设,力争2015年发展到50万亩。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抓好120个农业休闲观光基地建设。加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争取今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30个、绿色(有机)农产品10个、省级名牌农产品3个、农产品地理标识3个。三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大力开拓市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经营新格局。力争全市今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7家、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260家,全市龙头企业销售总收入过百亿元。

(五)狠抓全民创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全民创业是一条集中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南城县株良镇返乡农民创办的一家校具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了40多家配套企业发展,带领了6000多当地农民致富,创税近300万元。我市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群众中蕴藏着创业的巨大潜力、巨大动能,群众渴望创业致富,政府希望创业推动发展。因此,只要我们的政策对头、方法得当,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就会竞相迸发,就能够把人民群众的创业激情汇聚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滚滚春潮。一是要正确处理招商引资与本土创业的关系,既加大力度、加足马力、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推动招商引资向纵深发展,又要特别重视创业,吸引、鼓励返乡创业,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培育小老板工程。二是要着力抓好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创业示范街建设,建设好创业平台,解决群众“无处创业”的问题。三是要扎实开展免费创业培训,特别要让创业带头人现身说法,带动身边的人创业,解决群众“不会创业”的问题。四是要广开创业融资渠道,建立形式多样的担保体系,扩大小额贷款规模,解决“没钱创业”的问题。五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严禁各种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行为,解决“难以创业”的问题。同时,要主动为创业者服务,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切实帮助创业者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六)狠抓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一是继续抓好生态环境四大工程。抓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完善管护机制,加强现有林地的保护和新栽树木的管理;抓好农村清洁工程,今年重点抓好50个集镇和4200个村的试点工作;抓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管理和营运,确保正常运转;抓好抚河保护工程,坚决取缔抚河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和近岸污染源。二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进一步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着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三是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三、加强服务引导,积极营造推进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良好环境

市直各部门要把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多服务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路障,为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更加有效地引导县域经济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要认真编制全市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指导。市直各经济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经济形势的分析,为各地把握经济发展趋势提供有效指导和服务,提高县(区)趋利避害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县(区)抓准重点、抓住关键、强化措施、加快发展。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对县域经济发展加强考核引导。

二是更加有力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市直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舍弃部门利益,将凡是能够下放给县(区)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县(区),凡是县(区)能做到的事项全部交给县(区),从体制机制上给县(区)松绑、放权、减负、让利,使县(区)有更大的空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是更加主动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市直各部门要为县域经济发展主动协调,主动服务。凡是能够向上争取到的政策都要积极帮助县(区)争取。当前,重点要争取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帮助乐安工业园申报省级工业园,帮助金溪县申报全国香料产业基地,帮助临川区、南丰县申报省级铜加工产业基地和食品加工产业基地,支持资溪大觉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支持宜黄曹山、乐安流坑创建国家4a级景区。要加强市县合作,组织好7月份的中国资溪旅游月活动。活动期间,将组织上海至资溪旅游专列,举办国际漂流大赛和中国资溪登山竞赛,举办资溪旅游论坛,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在资溪举办“激情广场”演出,并开展项目招商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全国了解资溪,让资溪走向世界。各地要学习资溪经验,促进全市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要认真组织开展好“创业服务年”活动,建立重点项目全过程跟踪服务机制,健全重点项目建设调度制度,做好新型城镇化和“三房一改”等工作。

借此机会,我再强调一下两项工作:一是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新型城镇化、社会建设四项重点工作调度,做到月月有分析,努力使这些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二是加强安全生产、防汛、地质灾害防治、学校安全工作,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篇7

关键词:县域经济 发展路径 协调发展 选择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但和附近的城市相比,差距依然明显。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谐发展之途。因此,设法发展当前县域经济,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对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进行了以下几点探讨。

1.发展农业综合企业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农业综合企业是指从事农业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经营活动,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盈利性经济组织。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少、农村发展慢,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农业产业化,不仅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着力点。

2.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当前,我国大多数县处在农业经济阶段,准确地说应是不发达农业经济阶段,其主导产业仍为传统的农业,工业甚至农产品加工业比重很小,经济效益差。对我国绝大多数的县而言,即使是较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也还只是处在工业化初期,必须把工业经济当成县域经济的主体来重点发展。当今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仍然是工业化,农业发展应当以工业化为方向,小城镇建设应当以工业化为基础。

3.完善信贷管理规定,强化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功能

突出支持重点,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倾斜力度。一是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对推进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市场化项目, 特别是县域交通、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 要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 以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二是对政府确定的试点县, 特别是对信用环境好、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在信贷项目的评估、贷款的审批上优先考虑。三是应坚持“不分经济性质, 不分规模大小, 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 对所有县域地区的企业平等对待, 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县域新兴企业和项目, 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筛选推荐的扶持企业, 给予大力信贷支持。四是调整对县域地区中小企业办理信贷业务的掌握标准。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要降低贷款准入门槛,可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业务。五是积极支持对县域地区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对拥有成熟技术及良好市场前景的高科技产品或专利项目的中小企业以及利用高新技术成果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中小企业积极予以信贷支持; 对从事出口生产的中小企业,优先办理打包放款和出口押汇等贸易融资业务。

4.要优化各种环境

环境既是软实力,也是竞争力。有了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就可以产生三方面的效应。一是“洼地效应”。这种效应可以使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汇流和聚集,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爆发力,促使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二是“亲和效应”。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使人们心情愉悦、安居乐业,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连锁效应”。好的环境还能使受益者成为宣传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生活和创业,收到“一花引来满园春”的效果。

5.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首先推进强县扩权改革。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减放并举、依法下放、权责一致、提高效能的原则,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进一步赋予县级更大的发展自、决策权。其次是加快“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规范试点县财政体制,加大省级扶持力度,减少运转层次,提升管理效率。二是要建立县域产业转移引导机制。加快弱县与强县产业的有效对接,促进地区间合作互动、协调发展。研究制定鼓励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政策,建议借鉴江苏的做法,每年安排部分资金,采取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中西部省级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支持东部地区企业向西部的产业转移,投资兴办项目。构建产业对接的协调组织机制,建立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县域间的协调与沟通。三是要整合对农业的各项补贴项目。目前对农业的各项补贴名目繁多,也比较零碎,且政策刚性很强,基层实际执行的工作量很大。建议整合各项扶持资金,多搞一些能够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综合开发性项目。

结语

快速发展县域经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新时期县域经济建设,应坚持全面的协调经济的均衡发展战略。面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应立足现实,借鉴和学习一切有益的经济管理发展经验,加强和创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为推进县域经济管理,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渠晓伟.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J].工业技术经济,2007,9(9):33-34

[2]马宗国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0,12:65-68

[3]赵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3:41-42

作者简介: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篇8

一、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体现统筹兼顾的要求,更新规划理念,提高规划编制过程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1.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原则。“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在充分认识和把握我县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坚持全面发展,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县内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相协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人与自然相和谐。

2. 坚持综合协调、相互衔接的原则。一是要对“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继承,体现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是做好我县“十二五”规划体系内各规划的衔接,全县总体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乡镇级规划要相互协调衔接,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三是做好与市级各类规划的协调衔接。

3. 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在规划理念上,要突破传统的规划定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在规划目标上,要兼顾需要和可能,既要适度超前、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争取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的合理要求,又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在规划内容上,要科学务实,重点突出,避免脱离实际、大而化之、面面俱到,将专项规划和乡镇级规划做深做实,将重大发展项目的安排实施列入规划,使规划真正成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指引;在规划方法上,兼顾预期性和约束性,既要适当选择一些引导市场的预期性指标,又要突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尽可能研究设置一些相关的约束性指标。在进一步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和政策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化总体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功能,避免随意性。

4.科学、民主决策原则。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增强规划的公开性和广泛性,提高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县“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规划调研及学习培训。重点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发改委有关“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示精神,探讨规划编制工作的创新,研究全县“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主线、发展目标、建设重点等。主要通过学习文件、外地考察、组织培训、专题研讨等形式开展工作。

(二)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xx年以来省、市、县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县发改局会同县有关部门确定。

(三)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县“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县政府提出、县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县发改局牵头,县有关部门参与。

(四)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县发改局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县相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县政府审定。

(五)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 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乡镇规划、县城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

(六)编制各乡镇 “十二五”规划纲要。各乡镇“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乡镇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乡镇“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县“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县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乡镇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要与县发改局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乡镇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县发改局备案。

三、规划编制的期限、体系和编制工作分工

(一)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xx年,规划期为20xx—2015年,同时展望到2020年。

(二)规划体系:包括××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区域发展规划、重点专项规划、乡镇级规划等。

(三)工作分工:编制“十二五”规划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作用,形成合力。分工原则:综合部门承担综合领域的任务,专业部门承担专业领域的任务。

1、课题研究安排:规划前期研究安排28个课题,由县有关部门研究。(具体课题的责任单位及责任人见附表1)

2、规划编制安排:《“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县发改局编制,其余30个专项规划由各职能部门自主编制,业务要求强的规划,需要委托编制的规划,需经县规划领导小组会同意后,方可委托编制。(具体编制任务分工见附表2)

四、进度安排

根据市政府的部署和我县的实际,将我县的规划编制工作分为3个阶段(各乡镇、各部门按照全县的统一部署和时间进度安排,适度超前部署规划编制各项工作):

第一阶段(20xx年4月底以前)。成立领导小组,确定前期研究课题,起草形成规划思路,研究提出重点专项规划的工作方案。

1、抽调专人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编写班子和专家咨询小组。编写班子和专家咨询小组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开展工作。

2、确定“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落实研究课题承担单位(详见附表1),于4月15日底提交研究报告(初稿)并通过专家咨询小组的审查。

3、收集资料、开展对“十一五”运行情况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组织开展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乡镇级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和编制。

4、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成员单位参与,在汇总分析前期专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我县 “十二五”发展基本思路。经过广泛听取意见以及专家小组咨询,并与省、市规划基本思路衔接后,4月底前报县人民政府。同时,以基本思路为指导,提出编制重点专项规划工作方案。

5、完成与市重大项目衔接工作,保证我县的重大建设项目纳入市“十二五”规划的盘子。

6、编制宣传(利用会议、培训、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此期间组织人员参加省、市的相关培训。

第二阶段(20xx年5月—11月)。全面开展××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乡镇级规划编制。

1、各研究课题承担单位根据专家咨询小组对研究报告(初稿)的审查意见,对课题进行补充、完善,于20xx年5月底前结题。县发改局将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并印发给县委、县政府领导及各课题研究承担单位。

2、于20xx年8月底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3、通过广泛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意见,组织专家咨询、论证,反复修改完善。

4、20xx年11月底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送审稿)》。

5、有关部门在20xx年11月底前相应完成专项规划初稿。

第三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完成送审工作,经县政府同意后报县委、县人大审定、审议,公布实施。

1、《“十二五”规划纲要(送审稿)》报县政府常务会议和县委常委会审定。

2、《“十二五”规划纲要(送审稿)》提交县人代会审议通过,由县政府正式公布实施。

3、各专项规划按县人代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总体规划要求修订,由县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论证,按规划管理权限报批、印发实施,县发改局负责将××县“十二五”规划成果汇编成册。

4、3月底做好规划编制总结工作。

五、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总结工作。各乡镇和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实施情况进行预测,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前期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县“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乡镇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县规划和市、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市的要求,使我县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市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要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编制我县“十二五”规划是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的一项大型系统工程,时间长,任务重,涉及面广。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的协调性、衔接性、可操作性和规划编制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县政府成立××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县直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办公室主任由县发改局局长担任),具体负责协调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二)组建专家咨询小组。组建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全县“十二五”规划咨询小组,负责对“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草案以及有关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进行咨询论证。

(三)强化人员保障。要充实规划队伍,抽调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部门骨干,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写队伍,具体负责各部门的规划编制工作。

(四)落实规划经费。编制××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区域发展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所需的前期工作经费、论证经费和其他工作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安排;各乡镇及部门编制规划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解决。

八、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有关部门要相应成立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一名领导负责“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指定熟悉本单位业务,具有较强文字综合能力的同志具体负责规划的编撰工作,并在办公条件、时间安排、经费来源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加强上下联系和检查督促。县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各乡镇、各部门的规划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加强上下信息交流,确保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按时圆满完成。

上一篇:消防工程方案范文 下一篇:经济发展的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