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范文

时间:2023-11-11 22:40:48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篇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管理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都明确要求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一大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得到了公正的评价,界定了被审计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加强领导干部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经济责任审计于1999年开始探索至今,已有十二年的历史,成为当前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之一。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出台了《关于印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办发[1999]20号),这是经济责任审计最初的审计依据,审计的对象明确为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2004年,中央五部委正式下发了《关于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的意见》,进一步推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省长经济责任审计试点从2001年逐步展开。经过几年的实践,经济责任审计逐渐成熟起来,2006年修订后的《审计法》第25条明确了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将经济责任审计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但是,经济责任审计除了需要从法律的高度明确地位以外,还需要从干部监督和管理的角度完善干部管理体系。201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lO]32号)(以下简称《规定》),这次的审计对象进一步扩大,涵盖了绝大部分使用财政资金单位的主要领导。《规定》的颁布实施,规范了经济责任审计行为,推动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健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于国家法治建设和干部监督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维护国家财经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审计机关通过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相关的违反法律法规的问题,促进被审计单位纠正问题和改进问题,从而维护国家财经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需的素质和决策水平,也能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纪。这就为干部管理部门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也因此成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三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干部廉洁勤政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严肃查处那些无视财经纪律、违法犯罪的干部,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从政治上关心和爱护干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四是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将领导干部权力的行驶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防止领导干部失职、越权以及滥用权力,促使领导干部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经济工作、管理社会事务,规范自己的行政行为,引导领导干部依法用权、依法行政。

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制度创新,国内外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笔者通过几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践,并进行提炼总结,对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 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主要限于财务资料,还未涵盖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全部领域。财务资料只是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结果的一个方面,对于重大事项的决策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的主要领域在审计实践中还未全面审查。

2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不规范,导致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不够客观、准确。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相当不规范,有的评价太宽泛,除了评价经济责任,还对领导干部的行政工作、党建工作等包罗万象进行评价,超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范围,造成极大的审计风险。有的评价过于简短空洞,无具体的内容和相应的意见,导致评价了等于没有评价,审计工作的成果未在审计评价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结果运用还不能满足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的劳动成果未切实发挥作用。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由于专业性太强,而且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审查结果与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的作用形式大于实质,不能直接作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直接依据。

4 经济责任审计力量薄弱,导致大量的领导干部长期未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少,每年只能审计几名领导干部,导致在同一时间只对少数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大部分领导干部未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的结果缺乏横向的可比性,影响了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标准的统一。

5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作用发挥有限,未全面发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自的优势,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审计机关的独角戏。审计机关的单兵作战影响了经济责任的审计威信,审计的效果也大打折扣。而且最终出具的审计结果报告与审计机关的其他审计报告大同小异,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缺乏可行的目标导向。

6 经济责任审计未与绩效审计进行有效融合,无法推动行政问责等干部管理机制的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使用财政资金绩效的审查。然而,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在绩效实践上还缺乏深入的探讨,无法从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上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造成资金使用与经济责任审计脱钩,形成资金使用绩效好与差的同等待遇。

7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能满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

评价,而经济责任包含的内容除了财政财务收支以外,还包括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开拓创新、重大事项决策水平、廉洁自律等,这就需要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具备宏观经济知识、行政管理知识、财务知识、法律知识以及计算机知识,并具有相当层次的洞察分析能力,这对经济责任审计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主要擅长于财务资料的核查,对宏观经济的把握和行政管理的水平等相关知识还很欠缺,这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乏最基本的知识准备和坚实根基,难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水平。

二、解决的对策

根据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审计机关应与干部监督管理部门密切联系,共同协商,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向纵深发展。

1 扩大审计范围,将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全部领域纳入审计范围。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将审计范围覆盖到领导干部职责的所有领域,避免由于审计范围窄而加大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除了审查财务资料,还要通过审要会议记录、发放民主测评表、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进行审计,延伸审计范围,拓展审计思路,通过全面细致深入的审计,全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2 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领导干部。在审计评价时,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完善的指标,直接的数据,准确的定性评价领导干部。具体可以针对各个行业、各部门的共性及个性,建立多层次且具有针对性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使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能够真实体现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3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机制,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为干部监督管理服务,其结果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归宿。党委政府通过经济责任审计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并对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组织人事部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进行日常管理,为党委政府提供领导干部全方面的个人资料;纪检监察部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廉政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根据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分别采取打招呼、诫勉谈话、党纪政纪处分等问责措施。根据党务、政务公开的需要,逐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使广大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4 充实审计力量,使经济责任审计覆盖所有的党政领导干部。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力量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使大量领导干部成为监督的空白地带。审计机关可以通过申请增加编制、聘请审计专家、转变审计组织方式等充实经济责任审计力量,使领导干部每年均接受一次经济责任审计,使权力的运用得到有效的监督。

5 加强联系,发挥优势,使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发挥合力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主要由纪委、组织、审计、监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盘15门等组成,部分地区还将财政部门纳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各有优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制度建设、安排部署、审计过程、结果运用、经验总结等应由成员单位全程参与,积极发挥自身特长,形成合力,凝聚集体成果。这既能有效改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环境,也使经济责任审计站在党委政府的高度,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和成果。

6 将绩效审计理念融入经济责任审计之中,从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来评价领导干部。这既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落实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要求,也是领导干部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查,反映出被审计领导在任职期间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绩和经济效益情况,从而能更全面地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国家财经政策法规执行权的履行情况及其经济效益情况。经济责任审计只有与绩效审计结合,才能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层次,也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

7 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刘家义审计长在201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大练兵,全面提素质”为主题的素质提升年活动要求,审计机关应借此良机,大力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素质提升活动,着力提升经济责任市计人员的思想、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将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培养成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被赋予了重要的监督职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适应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合规效益性审计,以被审计领导责任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审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有力推进中国政府责任制的建立和问责机制的健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依法审计,规范程序,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要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锐意进取,为干部的监督管理履行审计的法定职责,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2010.10.12.

[2]审计署考试中心编,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复习指南,北京市: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周静

摘要:审计机关通过十多年的实践,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最初的探索到如今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干部监督管理与审计相结合的成功模式,为党委政府评价领导班子实绩,监督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和执行廉政纪律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取得以上成就的同时,也由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客观环境、自身缺陷等原因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本文作者通过六年来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对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管理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都明确要求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一大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得到了公正的评价,界定了被审计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加强领导干部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经济责任审计于1999年开始探索至今,已有十二年的历史,成为当前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之一。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出台了《关于印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办发[1999]

20号),这是经济责任审计最初的审计依据,审计的对象明确为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2004年,中央五部委正式下发了《关于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的意见》,进一步推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省长经济责任审计试点从2001年逐步展开。经过几年的实践,经济责任审计逐渐成熟起来,2006年修订后的《审计法》第25条明确了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将经济责任审计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但是,经济责任审计除了需要从法律的高度明确地位以外,还需要从干部监督和管理的角度完善干部管理体系。201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lO]32号)(以下简称《规定》),这次的审计对象进一步扩大,涵盖了绝大部分使用财政资金单位的主要领导。《规定》的颁布实施,规范了经济责任审计行为,推动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健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于国家法治建设和干部监督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维护国家财经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审计机关通过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相关的违反法律法规的问题,促进被审计单位纠正问题和改进问题,从而维护国家财经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需的素质和决策水平,也能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纪。这就为干部管理部门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也因此成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三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干部廉洁勤政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严肃查处那些无视财经纪律、违法犯罪的干部,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从政治上关心和爱护干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四是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将领导干部权力的行驶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防止领导干部失职、越权以及滥用权力,促使领导干部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经济工作、管理社会事务,规范自己的行政行为,引导领导干部依法用权、依法行政。

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制度创新,国内外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笔者通过几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践,并进行提炼总结,对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 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主要限于财务资料,还未涵盖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全部领域。财务资料只是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结果的一个方面,对于重大事项的决策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的主要领域在审计实践中还未全面审查。

2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不规范,导致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不够客观、准确。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相当不规范,有的评价太宽泛,除了评价经济责任,还对领导干部的行政工作、党建工作等包罗万象进行评价,超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范围,造成极大的审计风险。有的评价过于简短空洞,无具体的内容和相应的意见,导致评价了等于没有评价,审计工作的成果未在审计评价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结果运用还不能满足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的劳动成果未切实发挥作用。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由于专业性太强,而且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审查结果与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的作用形式大于实质,不能直接作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直接依据。

4 经济责任审计力量薄弱,导致大量的领导干部长期未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少,每年只能审计几名领导干部,导致在同一时间只对少数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大部分领导干部未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的结果缺乏横向的可比性,影响了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标准的统一。

5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作用发挥有限,未全面发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自的优势,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审计机关的独角戏。审计机关的单兵作战影响了经济责任的审计威信,审计的效果也大打折扣。而且最终出具的审计结果报告与审计机关的其他审计报告大同小异,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缺乏可行的目标导向。

6 经济责任审计未与绩效审计进行有效融合,无法推动行政问责等干部管理机制的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使用财政资金绩效的审查。然而,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在绩效实践上还缺乏深入的探讨,无法从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上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造成资金使用与经济责任审计脱钩,形成资金使用绩效好与差的同等待遇。

7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能满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评价,而经济责任包含的内容除了财政财务收支以外,还包括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开拓创新、重大事项决策水平、廉洁自律等,这就需要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具备宏观经济知识、行政管理知识、财务知识、法律知识以及计算机知识,并具有相当层次的洞察分析能力,这对经济责任审计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主要擅长于财务资料的核查,对宏观经济的把握和行政管理的水平等相关知识还很欠缺,这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乏最基本的知识准备和坚实根基,难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水平。

二、解决的对策

根据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审计机关应与干部监督管理部门密切联系,共同协商,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向纵深发展。

1 扩大审计范围,将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全部领域纳入审计范围。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将审计范围覆盖到领导干部职责的所有领域,避免由于审计范围窄而加大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除了审查财务资料,还要通过审要会议记录、发放民主测评表、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进行审计,延伸审计范围,拓展审计思路,通过全面细致深入的审计,全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2 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领导干部。在审计评价时,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完

善的指标,直接的数据,准确的定性评价领导干部。具体可以针对各个行业、各部门的共性及个性,建立多层次且具有针对性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使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能够真实体现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3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机制,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为干部监督管理服务,其结果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归宿。党委政府通过经济责任审计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并对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组织人事部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进行日常管理,为党委政府提供领导干部全方面的个人资料;纪检监察部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廉政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根据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分别采取打招呼、诫勉谈话、党纪政纪处分等问责措施。根据党务、政务公开的需要,逐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使广大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4 充实审计力量,使经济责任审计覆盖所有的党政领导干部。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力量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使大量领导干部成为监督的空白地带。审计机关可以通过申请增加编制、聘请审计专家、转变审计组织方式等充实经济责任审计力量,使领导干部每年均接受一次经济责任审计,使权力的运用得到有效的监督。

5 加强联系,发挥优势,使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发挥合力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主要由纪委、组织、审计、监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盘15门等组成,部分地区还将财政部门纳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各有优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制度建设、安排部署、审计过程、结果运用、经验总结等应由成员单位全程参与,积极发挥自身特长,形成合力,凝聚集体成果。这既能有效改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环境,也使经济责任审计站在党委政府的高度,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和成果。

6 将绩效审计理念融入经济责任审计之中,从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来评价领导干部。这既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落实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要求,也是领导干部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查,反映出被审计领导在任职期间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绩和经济效益情况,从而能更全面地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国家财经政策法规执行权的履行情况及其经济效益情况。经济责任审计只有与绩效审计结合,才能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层次,也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

7 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刘家义审计长在201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大练兵,全面提素质”为主题的素质提升年活动要求,审计机关应借此良机,大力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素质提升活动,着力提升经济责任市计人员的思想、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将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培养成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被赋予了重要的监督职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适应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合规效益性审计,以被审计领导责任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审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有力推进中国政府责任制的建立和问责机制的健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依法审计,规范程序,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要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锐意进取,为干部的监督管理履行审计的法定职责,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2010.10.12.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篇2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深入,经济责任审计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所谓经济责任设计是指受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委托。审计部门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审计、审查相关部门领导千部人员的经济领导责任。同时评价、汇总相关的审计审查结果。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可以发现。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以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背景下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是,在组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由于直接触及领导人的利益,进而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同时面临不同程度的排挤和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效果与风险并存。

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风险

在组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由于直接触及相关领导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主要表现为:

审计资料缺乏准确性,资料收集不充分。从内容方面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包括审计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整体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绩效、认定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三个方面。在审计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的过程中。需要依据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的财务状况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被审计人员提供的财务资料真实有效,那么就可以轻易地界定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反之。如果被审计人员隐藏真实有效的财务状况资料,造成财务资料失真,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也就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从开展审计工作的实际效果来说,被审计单位往往采用非常隐蔽的方式隐藏成本利润。而且很难发掘出真实的成本利润。在认定相关人员的经济责任状况时,如果依据虚假的财务资料,那么就会丧失经济责任审计的真正意义。

难以界定经济责任的归属。在我国,从认定经济责任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对前任领导责任和现任领导责任、直接经济责任和主管责任、集体决策责任和个人决策责任等经济责任进行区分[王鹏,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7).]。从字面意义上很容易划分责任。但是,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明确的界定经济责任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审计人员来说。认定经济责任一般需要依据审计相关资料,这种认定方式过于简单化。另外,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审计人员发现责任履行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被审计人员就会向其他人推卸责任。

难以保障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来说,与其他审计相比,同样需要维持自身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认定经济责任,同时领导层的责任履行状况才能得以真实的体现。然而,在现实的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领导层经常会对审计人员进行威肋、给于恩惠等。由于存在这些不道德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审计人员给出的判断结果难以保证客观性、公正性,进而难以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也就无法发挥。对于部分被审计单位来说,如果领导层的级别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利用自身的权力对审计过程进行千预,进而影响审计结果。

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具体措施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需要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进行防范。

确保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充分性。在组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资料的真实性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和人员来说的,这是因为,通过分析审计资料,然后认定相关领导层的经济责任。如果审计资料存在失真、不充分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审计结果认定的准确性。如果被审计人员要想维护自身勤政廉洁的形象。那么就要将真实、充分的审计资料信息提供给审计人员。

对经济责任的归属进行全方位的界定。在经济责任认定的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直接关系到领导层的切身利益。以及今后的仕途等,因此,需要给予明确的界定,在这种情况下,界定方法的全方位性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如果经济责任归属问题较为明确,在收集经济责任审计资料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明确的界定经济责任,同时发挥经济责任认定结果的参考价值。其次,如果出现一项经济责任问题,进而影响责任归属问题的明确性,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一方面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另一方面还要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的人事部门、考核部门,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等,同时结合自身的审计经验进一步界定该项经济责任问题[郭飞燕,时晓琼,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4(30).]。最后,与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专家相比,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审计经验。审计人员都比较欠缺。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如果遇到依靠自身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需要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最大限度确保经济责任认定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

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在组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独立性是基础。在审计过程中,只有确保审计的独立性,才能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所以,国家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制定实施相应的措施。按照审计要求。要求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层对自己任职期间的表现、工作背景资料等信息进行客观公正的陈述。在一定程度上为审计人员查阅提供便利。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在组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需要严格要求自己,正确看待与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层之间的关系,维持正常的工作关系,最大限度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篇3

关键词:实验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03-02

2010年10月12日,两办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教育部随之出台了《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对如何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实践证明,认真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已经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安徽省属本科高校党政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各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安徽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状

(一)建立制度,规范审计程序

据统计,截至2012年5月31日,在安徽42所省属本科高校中已有38所制定了本校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或暂行规定,其中6所院校结合形势需要和工作实际,对以上办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有7所省属本科院校先后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3所院校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制度,5所院校制定了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审计结果运用制度,2所院校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对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程序起到了一定保证作用。

(二)明确审计对象和内容,树立责任意识

安徽省属本科高校在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规定中均明确审计对象和内容,将校内党政部门、教学单位、直属和附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独立核算的二级单位法定代表人,工会、团委等群团机构主要负责人,以及主持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等全部纳入审计范围。审计内容也从被审计对象对本单位、本部门履行经济管理职责情况等多个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通过依法规定和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进一步树立了责任意识。

(三)坚持受托原则,履行审计职责

按照党管干部原则,近年来,安徽省属本科高校在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均能遵循受托审计原则,在开展学校内部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准备立项阶段,针对其立项特点,严格按照学校党委组织部门委托精神办理,强调受托审计的严肃性,注重委托手续,坚持“先委托、后立项”的原则,即先由负责干部任免、管理的学校党委组织部根据干部监管工作的需要或者党委、行政的意见,向审计部门发出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授权或委托通知书后再组织实施审计。

(四)注重审计实施,开展各项工作

学校内审部门在接受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后,严格按规范程序操作,认真做好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的各项工作。在审前调查阶段,及时发出审计通知书,召开座谈会,进行走访和必要的谈话,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及实施方案;审计实施中重点对财务部门提供的被审单位财务资料及其它相关资料进行了详细审查,取得相关审计证据,并形成相应审计工作底稿和初步审计意见和复核意见;在报告阶段将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按规定程序征求意见,结合反馈意见进行认真查证、复核和讨论后作出适当修改后形成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提交审计处(或监察审计室),并按规定程序向委托部门提交经审计结果的报告。

二、当前安徽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安徽省属本科高校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及离任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一定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部分教职工对之期望值过高,认为只要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就能做好干部的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还有些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只是形式,无任何作用。尤为关键的是有些被审计对象存在认识上的差异,认为审计就是找问题的,从而存在一些抵触情绪,甚至不予配合。同时内审人员也存在畏难情绪,认为难度大而出力不讨好,容易得罪人,致使工作消极被动。

(二)部分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意识有待增强

从全省本科高校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情况看,部分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意识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一些涉及资金资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外有些被审计对象对如何履行经济管理职责尚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存在重资金,轻资产、资源管理的现象。

(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各高校在有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中大多规定:中层干部在任职期间、任期届满或因调动、转任、轮岗、辞职、免职、撤职等原因离开现职岗位前,依照规定对其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各高校开展的基本上都是离任审计,往往是被审计的领导已经提拔、转岗、改任或退休离岗后组织部门才委托实施审计,这种“先离后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有待健全

随着形势变化,目前高校尚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安徽省属高校中大多还没有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审计结果运用制度,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以致在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提升,保证学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扎实有序开展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制度体系。

(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依据有待规范

各高校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基本上采用的是对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真实、合法进行评价,注重财经管理各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因素较多,没有形成科学统一、便于操作、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的审计评价标准,缺乏定量分析依据,以致对一些责任界定很难准确划分。同时由于学校工作的特殊性,除个别独立核算单位的负责人签订有经济责任任期目标和具体经济责任要求外,其他如教学单位、机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均没有,导致审计评价缺乏客观依据和标准。

(六)问题整改力度有待加大

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各高校通常比较重视审计实施工作,而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不够重视,以致有时审计的成效打了折扣,未采取整改措施而得不到有效解决。

(七)内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较强的工作,不同于其他审计,其直接针对领导干部个人,风险更大,面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要求高的困难局面,目前,安徽省属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仅人数上配备不足,而且主要是从事工程决算审计的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应有的审计经验和业务技能,势必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三、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以学习贯彻落实两办《规定》及有关通知精神为契机,采用专题学习、认真研讨、编印学习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和学习,提高党员干部领导和教职工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了解、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高校职能部门要对学校内部制订的经济责任审计规章制度的起草背景、建立原则、要求、内容等进行详细说明,做好条文解释工作,以便正确理解,为执行制度作好思想、心理、知识和能力准备,最终目的使教职员工从认知到认同,不断推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向纵深开展。

(二)规范和明确审计内容,强化经济责任意识

严格按照两办《规定》和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通知要求,进一步明确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依法规定和明确高校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增强经济责任意识。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任前告知制度和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制度。

(三)坚持先审后离原则,注重审计成果运用

先审后离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做到先审后离,使经济责任审计在考察使用干部时真正起到作用,促使评价客观,用人得当,也有利于新老干部交接时做到离任者交得清楚,接任者接得明白。

(四)强化部门协调,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体系

进一步完善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健全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有关事项,并对审计实施前后的有关问题进行沟通、协调,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将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审计合力。建立学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保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五)严格工作程序,建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审计评价中经济责任界限不明、无量化指标等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审计对象所在单位业务开展情况和各项经费使用性质,及时研究制定任期经济责任指标,并在实际操作中逐步补充和完善,选择和确定最能突出反映被审计对象工作业绩的指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使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结论评价时,做到有据可依,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可操作性。

(六)完善经济监督模式,加大落实整改力度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的问题、作出的决定以及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要认真落实,切实整改,细化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建立审计公示制度,督促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将审计结果整改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告审计和组织部门,并在一定范围内,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公示,督促其落实到位,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和作用。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要求高,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切实做到忠于职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遵守回避制度,注重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从根本上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推进省属本科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乐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当代经济,2010,(2).

[2]安徽财经大学,改进安徽省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途径研究[J],教育审计,2011,(4).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篇4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高校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和监督,正确评价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完善学校内控制度,促进干部廉洁勤政,并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和任用干部提供依据的重要举措,是现阶段高校干部管理和评价较为通行的做法。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由来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4月,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了《国家教委直属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试行办法》,拉开了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序幕。1997年12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2000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至此,高校内部建立了领导干部离任必审的审计制度。

(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

依据现行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主要有:高等学校校长;高校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校办产业、基本建设、后勤工作的副校长;高校机关行政处室负责人;院、系、所的主要行政负责人;附属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校办企业法人代表。目前,高校校长、副校长、总会计师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由上级主管单位安排进行,审计规范覆盖面广,主要特点体现为上级单位委托审计。高校其他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主要由学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组织人事部门委托进行审计,主要特点体现为学校自主审计。

二、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组织部门考核和聘任干部的重要依据

按照现行《北京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第二条相关规定,审计结论和评价是考核、任用和评定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并归入干部档案。依据上述规定,多数学校党委要求在高校领导干部离职、换岗前,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在党委会范围内公开,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高校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手段

在审计实践中,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被审计部门的内控制度建设。审计过程中发现,内控制度健全且得到有效执行的部门,相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普遍良好。另一方面,通过审计横向比较,部分内控制度不健全的部门,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提出的审计意见进行整改,使相关部门的内控制度建设及执行得到了有效加强。

(三)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树立经济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

审计实践中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在任职时,相关任职文件和考核制度中没有明确其经济责任是什么,致使他们任职后不清楚应该承担什么经济责任。二是部分领导干部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部门管理过程中对财经制度不熟悉,执行财经规章意识不强,致使相关管理责任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加强相关责任宣传,强调财经制度、明确经济责任,达到对领导干部普及财经知识的目的。

(四)做好单位自主经济责任审计是确保在上级单位委托审计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前提

按照现行规定,高校校长离任前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论是评价校长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依据。管理实践中,校长将日常管理的经济责任分解给各二级学院、职能处室和附属单位的负责人,他们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审计实践中,上级单位委托对高校校长、副校长和总会计师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重点放在二级单位的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上。因此,高校日常开展的自主经济责任审计,将有效的监督二级单位行政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为上级单位委托审计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学校领导掌握二级单位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三、现阶段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宣传力度不够,部分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到位

由于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宣传工作尚不到位,部分被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尚不到位,认为审计就是不信任,是来查错纠弊的,在被审计过程中存在抵触情绪。个别被审计部门行政负责人所在单位员工,仍存在被审计就是领导干部经济上出问题了这样的误解。

(二)高校内设机构工作性质不同,行政负责人承担的经济责任差异较大。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所在部门工作性质差异较大,他们涉及二级学院、教务处、科技处、督导处、基础部、思政部等教学科研单位;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财务处、资产处等行政处室;团委、学工部等学生管理部门,图书馆、信息中心等学校附属单位,各类单位性质不同,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各有差异,在审计实践中给经济责任审计统一评价标准带来困难。

(三)指导高校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具体操作规范的文件较少

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交接工作并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交接内容的通知》等规章制度,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9年下发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但以上制度主要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程序、内容、人员配置等方面做出规定,内容较为宏观,实务操作性不强。由于在审计实践中,缺少必要的、统一的经济责任量化考核指标,缺少统一的行政责任定性考核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审计工作主要体现为财务审计,没有发挥综合评价作用

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侧重于财务收支的真实、合规、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审计内容与预算执行审计重合度较高。审计过程中,对“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审计、预算执行效益审计、内控制度执行审计等涉及不深,影响了审计部门评价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状况的全面性。

(五)审计过程中部门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济责任审计是单位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审计工作需要学校办公室、组织部、审计处、纪检监察办公室、财务处等多个部门配合。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尚未形成合力,没有制定有计划的经济责任审计年度工作计划。

(六)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采取了不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作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发表不适当的审计意见,导致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织承担相关责任的风险。出现审计风险主要因素有:1.审计部门独立性不足,人员力量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2.缺乏统一的审计评价标准;3.审计取证手段有限。此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包含被审计人员个人廉政情况评价,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取证主要手段是账面审计,个人廉政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账外账、小金库、接受贿赂,以上这些现象很难从财务账面上发现,给审计评价带来风险。

四、进一步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一)分类建立经济责任指标,加大审计宣传力度

由于高校内部管理部门工作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审计部门需要会同组织人事、财务、资产等相关部门,针对不同部门的情况制定不同的经济责任目标,并在任前明确告知并签订经济责任履职责任书,让相关领导干部更好的履行经济责任。

审计人员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经济责任审计宣传力度,树立审计服务理念,明确告知被审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不是查错纠弊,是对被审计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评价与认可,取得被审计人员和所在部门工作人员的理解与支持。

(二)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

完善的审计法规体系是规范做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依据,更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支柱。为使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更加规范,更加有效的防范审计风险,各高校应根据2010年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发展现状,对原有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进行整合、修订、完善,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任期考核的常规内容,依照相关制度建立公开透明的审计程序。同时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要求,逐步探索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并将审计报告作为干部档案管理资料进行存档。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审计合力

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抓手,工作涉及面广,部门之间关联度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依靠审计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高校应按照2003年中央五部委联合颁布的《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相关规定,与组织、人事、纪检等相关部门组成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邀请教务、科研、财务、资产等相关部门参与协调,通过联席会议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即紧密配合又各司其职,形成审计合力。

(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和完善审计队伍建设是完成各项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高校内部审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证。高校内部审计已经由财务合规性审计向管理审计、风险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等深层次发展,这些都对审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部门需要建立一支财务、基建、管理、风险防控等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现有审计人员也要不断加大学习力度,以适应审计业务不断发展对审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加强审计风险控制是做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保证,当前做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控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首先,在审前准备阶段,要遵循法定审计程序逐步开展审计工作,制定审计方案,明确审计范围、内容、重点和方法,合理配备审计人员实行分工责任制,实现审计人员专业特长和审计任务相匹配,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其次,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被审计人员的沟通取得被审计人员和所在单位的配合,坚持审计公告制度,公开审计信箱扩大审计信息收集渠道, 落实会计信息资料承诺制,有效的划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是得出审计结论的重要依据,因此,正确运用审计取证手段获得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可以有效的控制审计风险。最后,在形成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时要发挥审计联席会议的作用,正确选用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注意法律规章制度的针对性和一致性,对于审计报告要建立复核制度,落实相关责任,确保审计报告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史伟民. 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J].中外教育研究,2012(7)

[2] 张 梦.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联动机制建立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2(2)

[3] 乔春霞. 关于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2)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篇5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层次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量大的特点,我区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制度入手,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为我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序、高效的运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机构。经区委批准,成立了由主管干部工作的区委副书记为组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为副组长,区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审计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研究决定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大事项。二是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协调机构。建立了由区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审计局五部门组成的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办法、操作规程,监督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定期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协调工作,研究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有关情况和问题。三是针对我区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我区对科级领导干部和国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十分重视,在年合并建区之初,我们在原县和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合并建区后的实际,制定下发了《》,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范围、内容、方法等进行了专门的规定,之后又由审计机关牵头,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五大联席部门共同制定了《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操作指南》、《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等文件,这些文件和规定的实施,从制度上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四是强化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职能。专门批准审计机关成立经济责任审计科,具体负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实施。在具体工作运行程序上,于每年年初召开五部门联席会议,总结上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干部队伍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新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之后五部门协调联动,组织、人事部门向审计机关发出具体的委托审计通知,并提供有关干部的任职期限、审计范围和审计主要内容等资料,纪检监察部门提供所掌握的该干部经济方面存在的有关问题线索,审计机关按审计程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上述一整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为我区全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组织,科学把握,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特殊的审计工作,与其他审计工作不同,审计对象是具有一定人、财、物权的领导干部,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不仅审计内容广泛、审计时间间隔跨度长,而且要对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经济责任进行界定和评价,事关被审计人的命运前途,审计责任非常大。因此,我们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突出针对性,加以科学的把握,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一)坚持“三个突出”,科学地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特点。

一是针对审计对象的变化,突出了对责任的审计,对人的评价;二是针对审计内容的转变,在审计领导干部任期财政财务收支、财经法纪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突出了对经济管理行为、重大项目决策和有关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资产的变化情况的检查;三是针对审计程序的特殊性,突出了人性化特点,审计部门从下发审计通知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都坚持与被审计本人见面,对单位和个人实行双重送达,双重征求意见,认真倾听被审计人的意见,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合理。

(二)坚持“三个结合”,创新审计工作。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紧、任务重、时间跨度大,为提高审计效率,在工作中坚持“三个结合”: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各专业审计相结合。一方面审计机关在安排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时,充分考虑其他专业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衔接的问题,适当扩大审计覆盖面;另一方面要求审计人员在各项审计工作中,注意收集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审计资料,建立审计档案资料库,以减轻经济责任审计压力。二是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五部门在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时,选择一些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安排一定数量的任中审计,以便在领导干部离任时,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能及时掌握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一方面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对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成果在抽查确认的基础上,加以有效地利用;另一方面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量相对集中的时候,组织抽调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人员,与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交叉组成审计小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解决审计力量不足问题。

(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制定不同的审计侧重点。

在具体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部门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从审计内容、审计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确定不同的侧重点:一是对乡镇街道等有财政、经济指标单位的领导干部,侧重审计财政、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资产的管理情况、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以财政收支审计为主,资产负债审计为辅;二是对纯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着重审计财务收支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和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三是对有下属单位的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视管辖范围、权限和所承担的责任,统筹考虑,进行综合审计,必要时我们还要抽查其部分下属单位;四是对企业领导人的审计,主要审计其经营成果和资产负债情况,以资产负债审计为主。通过制定不同的审计方案,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针对性,使审计结果和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评价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具体、更形象。

(四)坚持实事求是审计,做到客观公正评价。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事求是审计的基础上对领导干部本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和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为此我们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四项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即以审计事实为依据,不带主观成份,以写实手法做出评价;二是准确性原则,即审计评价用语准确,不用修饰语言,不评价审计范围以外的事项;三是全面性原则,即全面分析审计结果和事实,不用单个事实或指标评价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整体情况;四是对比性原则,即根据净资产接任前后对比变化进行评价。以此来把握好审计评价“越位”和“缺位”的尺度,为组织人事部门正确使用干部提供可靠资料。

(五)深化审计内容,增强审计报告的实用性。

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干部考核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增强审计报告的实用性,审计部门在具体审计中,一是注重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检查和考核,特别是对乡镇财政和有经济指标的单位,通过纵向与接任前和历史最好水平进行分析比较,横向与同行或相似单位进行分析比较,客观地反映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二是注重清理资产家底,特别是净资产与接任时变化比较,以此来衡量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实事求是地反映其工作成果;三是审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据此检查领导干部的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并一一进行评价。使审计报告通俗易懂,方便使用。

三、注重成果运用,切实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干部监管和权力监督制约作用

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做好审计工作,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关键。为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情况和查出的问题,深刻研究剖析,及时完善相应措施,堵塞漏洞。

一是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使用上的把关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作用就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严把用人关。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由组织部门将其列入每位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考核档案,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依据,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运用审计结果,对业绩突出、遵守财经纪律的干部予以提拔任用,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视情况进行调整交流或降职,以避免用人上的失误。如在年县区合并之初,审计机关对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提交了篇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使区委、区政府对名科局级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之后,参考审计报告对领导干部进行了合理安排,对领导干部进行了平级交流,对名领导干部降级使用。

二是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查办案件上的先导任用。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部门不断加强审计执法力度,认真对领导干部违反财经法纪行为进行分析,时刻注意发现案件线索,并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近年来,纪检监察部门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先后对名领导干部进行调查,人受到党政纪处分,经济责任审计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审计机关也连续多年被评为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如:

三是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教育管理上的警示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预警作用,能及时发现领导干部不规范的经济行为,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有效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预警作用,更好地教育干部,我们还对审计中发现有经济问题的领导干部实行了谈话制度。对一般性的问题,由组织部领导及时找该同志进行诫勉谈话,打个招呼,提个醒;对问题较多,但仍够不上党政纪处分的,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部门一起进行廉政谈话,讲清危害,敲响警钟。几年来,先后对名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对名干部进行了廉政谈话,有力地促进了觉廉政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篇6

[关键词] 高校 经济责任 审计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形式建立、发展起来。近几年,高校内部审计也在逐步探索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但由于此项工作开展时间短,经验不足,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积极探索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审计工作者面前的课题。现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开展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着力点。

一、工作基础――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

1.要建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规章制度

在长期的审计工作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保证和客观要求,所以,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中,也要做到制度先行,并在工作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进行修订和完善。特别要在制度中明确被审计对象、审计原则、审计内容、审计程序、联席会议制度、审计结果利用以及审计工作责任等内容,并要明确学校组织部、人事处和纪委、监察处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该负有的职责和义务,以及审计结果要作为考察、考核、任用、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样,才能使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从源头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2.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严肃性的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复杂,要求高,为建立起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有效机制,要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一般来说,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应由组织部门牵头召开,成员由纪委、监察处、组织部、人事处、工会、财务处和审计处领导组成,联席会议主要职责是商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审议审计报告,监督检查审计结果利用和整改落实等情况,特别是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把握不准、责任不清、审计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联席会议集体审定。通过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学校组织、人事、纪委、监督处等相关部门相互支持、配合、协调、沟通的作用,形成经济责任审计的合力,同时也规避了审计风险。

3.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立项和工作程序

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是审计人员必须遵循的基本步骤,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操作规程。首先,组织部门委托是立项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其次严格执行审计工作程序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保证,在经济责任审计立项后,要根据审计项目实际需要,组织安排人员成立审计组,明确人员分工,然后按审计程序,进行审前调查,编制审计实施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被审计干部个人及所在单位),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见面会,也称进点会,在正式实施审计前召开,组织部、审计处、被审计干部及所在单位领导和主要干部参加,具体提出审计工作要求以及做好联系沟通工作,同时,逐步推进审计公示制度,在被审计干部所在单位进行审前公示,向广大教职工公布审计事项,也欢迎反映问题,监督工作,最后进入审计实施阶段。

二、工作实效――抓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几个环节

1.抓好审计调查取证环节

审计调查取证是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环节。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要根据被审计干部及所在单位的情况,通过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取得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

一是做好审前调查,这是开展审计的基础性工作。在正式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前,应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查阅档案资料等多种方式开展审前调查。首先是制定详细周密的调查方案,针对被审计干部及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拟定调查提纲,对调查内容和人员进行分工;其次是深入细致开展审前调查,采取调查和被审计干部所在单位内部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主要是走访主管部门、纪委监察、组织部门、财务部门等,了解是否有群众举报以及反映问题等情况,在被审计干部所在单位内部调查了解基本情况,包括被审计干部所在单位基本情况,如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被审计干部的职责范围,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有关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和重大经营决策事项的情况等。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制定审计方案,确定审计重点。

二是做好审中调查取证,这是审计实施阶段的重要工作。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除了运用常规的审计取证的方法,如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就审计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收集了解有关情况,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谈话和召开座谈会听取广大干部职工对被审计干部的反映和评价,特别是职责履行、民主决策、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廉洁自律等情况,查阅有关文件、会议记录、纪要、函件、通知等,以掌握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资料。在调查取证中,首先是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围绕审计方案和重要内容进行调查取证,特别是针对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检查;其次是去伪取真、去粗取精,把审计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汇总和梳理,注意发现重要线索,并分析性质和重要程度选取审计证据。通过审计调查取证,可以有力地支持我们的审计意见,为审计评价提供证据支撑。

2.抓好审计评价和审计报告撰写环节

审计评价和审计报告的撰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加之高校也未建立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目标,给审计评价和审计报告撰写带来一定的难度。

一是做好审计评价。经过充分的审计取证,下一步就是要把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归纳,最后落实到对被审计干部的审计评价上。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通过对其所在部门、单位的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审计,对被审计干部应负有的经济责任进行综合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依法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基本原则。审计评价首先是围绕被审计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不能把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对被审计干部业绩全面评价等同起来,同时对于依据不足、性质不明、责任不清或政策法规不明确的事项,不写入审计报告,更不做出评价;其次要注意区分责任,要划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和管理责任、前任责任和后任责任、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最后要肯定与否定相结合,既要肯定被审计干部任职期间的成绩,又要指出问题和不足,对于履行经济责任成绩突出的,应建议组织部门给予其表扬,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落实责任,坚决整改。这样,审计评价客观公平,实事求是,才能得到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肯定和被审计干部及所在单位的认同。

二是审计报告三级复核制。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很大程度上反映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上,所以,要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与审定。首先,审计小组在充分取证的基础上出具审计报告初稿;其次,审计组长(一般为审计处处长)对初稿进行复核,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对存在问题和审计意见,特别是涉及到被审计干部评价和责任界定,要十分谨慎,如有必要,要求审计小组再进一步核实和取证,在此基础上修改审计报告,审计组长审核后作为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送被审计干部及所在单位征求意见,有异议则审计小组再次核实并报审计组长审核;最后,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由联席会议成员集体审议审计报告,特别是对于审计评价做到集体审议并最终定性,落实责任。这样,审计报告经过三级复核,提高了审计报告质量,达到了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3.抓好审计结果利用环节

开展审计工作,发现问题不是目的,纠正错误、整改问题,以促进单位加强内部管理,这才是审计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制度详细规定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要将审计结果作为对干部考察、考核、提拔任用、奖惩的依据,审计结果报告要进入干部个人档案和廉政档案,对于审计查出的有关人员违法、违纪问题应予党纪、政纪处分的,交由干部管理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处理;其次,要注重抓好审计整改意见的落实,要将发现的问题写入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后,与被审计干部所在单位和被审计干部交换意见,对反映的存在问题以及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要求被审计干部所在单位和被审计干部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并将整改情况写进正式印发的审计报告,改变以往审完即止的状况,真正发挥了审计的“纠、帮、促”的作用。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单单靠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力量难以发挥出其巨大的威力和震慑力。只有学校领导重视和支持,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才能发挥出经济责任审计的最大效力。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开展,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会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健全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贺长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与防范[J].陕西审计,2003,(1):16

[2]王漪,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浅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4):113-114

[3]陈同广,浅析高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及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4):73-74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篇7

一、目前村级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财务管理混乱。集中表现在相当一部分村级组织财务制度不健全,无专职财务人员,财务收支混乱,开支不透明,不公开,部分村官新官不理旧账,后任不管前事,只接钱不接账,致使职责不清,经济责任难以区分;部分村组干部财经法规意识淡薄,浑水摸鱼,乘机挥霍浪费集体资财,甚至挪用公款、以权谋私;大部分集体资产管理无序,村干部任职一届,债务增加一层,“富了和尚穷了庙”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干群关系不融洽,群众信任度不高。

二是现行的“村财乡管”制度仍有缺陷。“村财乡管”制度解决了村级组织无专职、专业财务人员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组财务的规范化。但由于管理范围大、涉及面多,再加上各村的财务状况各不相同,很难摸清村级财务的实际情况,管理也就流于形式。另外还由于“乡管”在报账程序、发票审核上的正规要求。致使大部分未能取得正式凭证的支出改头换面堂而皇之的列支,甚至相当一部分村级组织采取虚开发票报账,村级组织重新记账分配支出,一方面导致“乡管”账务成了假账,真实性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小金库”以及由此引发的隐患。wwW.133229.Com

三是监督缺失。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迅猛发展,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配合实施“以发展城市经济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越来越大。每年用于农业农村的专项资金日益增多,在主客观上都要求对村级财务收支加强监管,以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益。而原有的监管体系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少数村干部钻空子,乱支乱用集体资产和资金,甚至贪污等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致使农民群众对村干部的不满意见增加,干群矛盾激化,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农村的和谐和稳定。

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同程度既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损坏了农民群众的利益。开展村级组织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杜绝与防治这些违法违纪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对村级组织负责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促进村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促进村干部廉洁自律。

二、开展村级负责人审计的基本思路

200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以及此前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和中纪委提出的关于贯彻落实《意见》的任务分工要求,分别将加强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以及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进一步明晰化,这为村级组织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使这项工作在制度上有了支持和保障。

但是毕竟村级组织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相对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在审计的组织、实施以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及评价方面都没有规范性的操作规程,所以应该坚持本着经济责任审计“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指导原则,在计划安排上慎重考虑,既要积极应对,更要加强风险控制,特别是针对村级组织财务混乱的现状,在审前调查阶段一定要把工作做细做实,尽量考虑村级组织财务管理方面的特殊性,不可依照常规性审计去推断并据以制定审计重点。在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时,更是要突出保证其财务收支的真实性这一根本点,做到严谨细致,力求审计结果客观公正,最大程度的降低审计风险。

另外村级组织财务形式属集体经济,而《宪法》和《审计法》没有赋予国家审计机关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审计的职权。而村级组织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势必要涉及村级经济,所以审计的法律依据必须主要依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地方人大或政府制定的法规、规定、办法、制度等,这就要求在审计思路上一方面更加慎重健全,做到师出有名,有理有据。同时也呼唤着相关法律法规的跟进,积极赋予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主体具有执法权,并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度以及农村集体经济有关管理规定的单位或个人,依法做出处理、处罚。切实为村级组织审计提供有力的保障,使之达到预期的审计效果。

(一)审计内容和方法

对村级组织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其在集体领导负责制下所扮演的角色的审计,即所肩负的经济责任审计。对“村官”经济责任审计什么,这个问题很关键,如果把握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工作效果。村级组织负责人在经济方面的职责决定了对其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该在借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村级组织的实际,注意把握四条原则:一是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二是真实、合法、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勤政和廉政并重的原则;四是突出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则。做到既突出重点,又不挂一漏万。按照上述原则,村级组织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应涵盖以下主要内容:①村级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②集体资产、负债的真实和完整性情况;③各类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效益情况;④村委会较大投入项目的管理、效益情况;⑤土地、林木等资源使用权的出售,出让和建设项目的发包管理情况以及由此而来的财务收支情况;⑥国家发放给农民的粮食、低保、医疗保险等补贴资金实际到位情况;⑦“村官”本人勤政廉政情况等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但在实际操作中,村级组织的经济结构、规模、形式大相径庭不一而足,审计内容应该根据审前调查所了解的详细情况有所偏重,抓住实质内容,比如对经济规模较小的村级组织可以偏重于财务管理和本人廉政情况等方面的经济责任,而对经济发展规模较大的就要兼顾重大活动决策等方面的经济责任,以利于节约审计资源,保证审计效果。

对村级组织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当立足于其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审计,并据以分清村级负责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而鉴于上述的村级组织财务管理相对混乱又长期缺失监督的客观实际,所以在审计方法上应当突出采取账内和账外相结合,内查和外调相结合,审计组织和村民理财小组相结合的具体审计方法。在审前调查中,应分别召开由村“两委”、村民理财小组、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参加的审前座谈会,宣传审计的目的和意义,消除村级组织和村民的顾虑和误解,争取理解与支持。在实施审计中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在摸清村级集体经济家底的同时,突出对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对涉及集体资产出租及处置、债权债务管理、土地发包承包、征地款处置、专项资金管理、村干部收入分配,乡规民约的制订与执行、财务公开、重大投资及投资效益等方面开展重点审计。同时注意把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由于农村实行的是“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管理制度,部分村规民约与国家有关规定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审计人员必须在坚持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给予充分的考虑,不能搞一刀切,要灵活处理,审计定性上需要慎重、处理宜灵活。

(二)审计报告和评价

村级组织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除了要在财务收支方面作出是否真实、合法、效益的结论外,还要对村级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对比,作为全面客观公正反映与评价村级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根据村级组织经济活动的特点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目的要求,村级组织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审计依据、审计时间、审计范围、审计方法;2、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3、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情况,包括制度建设、资产管理情况、民主理财情况;4、存在问题;5、审计评价;6、意见和建设。在这里重点叙述一下审计依据。我们认为,在过渡阶段,在法律没有明确赋予审计机关对村级组织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的权限时,审计依据应多依赖于各地党委、政府,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制定的有关规定。各级审计机关是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权利也有义务执行各级政府授权安排的各项职能工作,也就是充分利用“受托”这一手段。另外在存在问题的反映上,特别是在确定被审计的“村官”任职期间所负有的经济责任时应坚持以下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划清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界限;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划清工作失误和渎职的界限;坚持全面性的原则,划清集体决策和个人责任的界限;坚持历史性的原则,划清前任责任和后任责任的界限。从而做到公正确定“村官”任期经济责任,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篇8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济责任审计 绩效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34-02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开始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一般常见于对各政府部门的审计和对企业内部的审计活动中,它是一种具有委托性质的审计工作,具有实地实施、事后管控的特点。经济责任审计是政治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结果,也是审计工作自我发展的重要表现,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烙印,是我国审计事业不断创新与创造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2006年2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讨论通过:“审计部门严格遵行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被法律命令规定的处于审计部门监督范围的单位部门的领导人,在其在位期间对本地区、本单位或者本单位的财务活动、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的经济活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加以审计监督。”

我国已步入了“十二五”关键发展阶段,国有企业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加强和提升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审计部门十多年来的努力,在监督与杜绝领导干部贪污受贿和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党政机关及国有企业加强廉洁自律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展现了其积极的一面,并且为对领导干部政绩和行为表现方面的考核提供客观参考依据。与绩效审计结合起来,将会提高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产生背景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国已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市场经济所有制结构。在我国国有性质的公司企业中建立一个健全高效的公司管理机制,不仅理顺了决策者和经营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还能大力促进企业加速实现战略目标。但是对于我国国内的国企来说,这种管理机制在实际中很难落实到位,无法真正达到令董事会和经营者之间的互相牵制的目的。当国有企业管理者权利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下,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来加大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监管力度,对促进和保持我国国有经济在一个稳定健康的轨道下良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既存在相似之处,也有一定的相异之处。对国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很突出的特殊性,因为其目的是核查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也就是主要针对领导者个人来开展审计工作;而绩效审计与之不相同,主要是针对公司企业开展审计,其出发点是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条件下,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方式和过程为审计内容,对被审计的公司企业的综合经营效益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估和判断,最终促进企业不断修正经营决策方式、提高经营效益。虽然在审计对象与目标上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各不相同,但是二者在本质上却有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绩效审计的目标主要是公司企业,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是对公司企业的负责人开展审计,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会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结合的必要性

(一)合理利用审计资源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审计工作,审计工作时间较长、工作任务艰巨、要求高。在我国,对领导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点大多是在领导班子换届期间,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及时提交客观全面的审计工作报告,时效性较强,审计过程中涉及面广、工作内容复杂。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断推广应用,审计队伍薄弱、审计时间要求加快与审计任务艰巨的矛盾更尖锐,现有审计人员队伍越来越难适应复杂多变的审计环境,高质量的审计结果越难以保障。而随国内审计事业不断的发展成熟,许多企业已将绩效审计工作常态化,绩效审计已是考察领导班子业绩的重要工作内容和方法。因此,审计部门科学合理配置现有审计资源,吸收和借鉴绩效审计工作经验和做法,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有机结合,能够有效降低审计工作风险,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水平。

(二)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性

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内容主要限制在对领导人在职期间决策行为、财务活动真实性和经营合法性的审计方面,对领导人的经营决策效益性和其他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考察工作重视不足。作为对领导层的工作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审计内容,在合法性审计的前提条件下,绩效审计可以对企业负责人的决策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开展深入的审计。可以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领导人的管理、决策过程开展审计,而绩效审计则是注重对领导人的管理、决策的能力评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助于改善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深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三)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的需要

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监管部门对国企负责人权力实行有效监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重视领导人在经济责任中存在的效益问题,有针对性地对领导人经济职责中涉及到的效益情况开展审计工作,是对国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全面客观评价国企负责人在位期间的管理决策工作情况的必然要求。可以说,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更高阶段就是经济责任的绩效审计。将绩效审计融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对领导人的业务水平开展深入的审计工作,不仅有益于对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监督和制约领导人行驶权力的情况,为人事管理部门考察、提拔干部提供客观公平的参考依据,完善和健全组织部门的干部管理制度,而且能够大力促进企业提高经营决策水平、市场生存能力,加快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治理制度步伐。

四、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的几个方面

目前,对国有性质的企业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经济效益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以发现问题为主,没有开展全方位的效益评价,审计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从经营决策考察、资金使用、财务活动合法性等几方面为基础。因此,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实现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机结合:

(一)经营决策审查

领导人的经济责任主要与重大经营决策活动的合理合法性和效益性直接相关。以重大经营决策活动为审计重心,跟踪经营决策全过程,从决策科学合理性、决策步骤、项目进度、经营活动效益等各个环节,考察领导人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做到依法依规、科学民主决策,并严格审查领导人做出的决策产生的后果影响。通过实施严密的审计工作条例,及时找出和发现因领导人决策失误导致的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建设以及其他影响企业效益的决策后果方面的问题,不断促使领导人提高按市场经济规律、客观情况决策的意识,尽量采取科学民主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企业战略规划的决策,避免因领导人追求短期经营目的以及决策失误而导致的国有资产的重大损失。

(二)资金管理审查

对企业开展资金管理审计,主要是结合绩效审计中对企业资金利用情况做出评估,对资金流的管理和利用要进行全面的检查,找出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即使有良好的投资项目,不一定就能够取得不错的效益,由于决策失误、资金使用不合理、岗位配置不科学等因素都能够对项目的预期收益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带来亏损的严重后果。在开展审计活动时,绩效审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它负责确定审计项目的成本和收益,并进行分析,评价其综合效益,考察企业是否科学合理的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生产要素,是否达到投资预期目标和收益,及时发现和找出问题,提出了改善经济效益的办法和建议,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使用绩效审计对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审查的结果,可以对企业领导人经营能力和决策水平的能力做出更客观准确的评价。

(三)管理效果审查

根据在对公司企业开展绩效审计活动中对其管理效益得出的评价结果,从管理方面来评估企业负责人的经营决策水平。如结合绩效审计做出的对审计企业的经营情况、管理体制完善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内部管控系统和问责机制情况、科学决策等内容进行的评价。

在对国企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有机结合绩效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完善和提高对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性及科学性,更好地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水平,防范审计风险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晓华.探讨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J].中国外资,2011(15):36-38.

[2]孟艳霞.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审计,2010(9):63

-66.

[3]杨淑芳.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理财,2011

上一篇:独立式住宅设计案例范文 下一篇: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