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时间:2023-10-31 19:15:09

全面经济责任审计

全面经济责任审计篇1

市纪委驻市审计局纪检组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都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 结合审计部门实际,深入学习和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以落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突破口,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抓起,确保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保持党的纯洁性首要任务

长期以来,党中央始终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不懈的抓了一系列主题教育,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得到了有效加强。当前,领导干部的主流是好的,党的队伍总体上是纯洁、团结而富有战斗力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保障。但也必须看到,在少数领导干部中还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坚定、作风不正、为政不廉、漠视群众等不符合纯洁性要求的问题。从中纪委通报的2011年纪检监察机关给予党纪处分案例来看,少数领导干部还是出现了违法违纪问题。虽然只是少数领导干部,但在干部群众中影响很坏。我们一定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从新时期新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着力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各项工作,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信仰坚定、忠诚可靠,艰苦奋斗、拒腐防变,克己奉公、服务人民。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对于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具有十分重要用意义。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有核心内容。塑造领导干部良好形象,既是转变领导作风的切入点,也是解决好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着力点。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体现,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较高的执政能力,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指标,也是群众评判一个政党是否值得信赖的重要依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也充分表明,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一个重大课题,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要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在新的历史时期,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我们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不解决好,科学发展观就很难落到实处”。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新时期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的重要指针,也是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指导方针。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干部作风建设,就要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揽全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增强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和做法,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中,汲取有益于作风建设的精神营养。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对党的建设具有示范、引导、导向和表率作用。作风就是形象,就是力量,就是保证。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干部的形象,好在作风,坏也在作风;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态度,敬佩的是作风,不满的也是作风。加强干部作风首先必须大力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因为,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带头人,其作风如何,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关系着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党风政风民风,关系着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反映着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在群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群众不但看领导干部怎么说,更重要的是看怎么做。党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取决于领导干部想不想、敢不敢自觉树起自律的旗帜接受广大关员的监督。因此,要把抓好干部的作风建设作为重点,以此来推动党的建设。

二、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明确指出: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活之一,以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作为审计重点,全面评价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能使组织监督、纪检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党内监督制度更加完善,监督手段更加有效;能促进领导干部以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审计目标,有利于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思考、规划和部署经济工作,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促使领导干部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推动从机制上、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新时期党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在有一些领导干部是“一言堂作风,一枝笔审批经济”,对他们的监督形同虚设。单位的资金很容易下了他们的“阴沟”,形成了贪污挪用的腐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全面评价及其审计结果的运用,严肃查处那些无视财经法纪、违法犯罪的领导人员,促使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将进一步形成务实的作风导向,激励领导干部讲求脚踏实地、不图虚名,不做表面文章的工作品质;形成严谨的作风导向,鞭策领导干部尽职尽责工作,秉持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形成自律的作风导向,督促领导干部遵守纪律,强化自我约束,加固思想防线,锻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品行;形成勇于创新的工作导向,从发展事业层面鼓舞领导干部知难而进,不畏艰险的领头雁,有效加强作风建设。

(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领导干部队伍组织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客观公正描述领导干部履职实绩,实事求是刻画领导干部思想世界,原汁原味反映领导干部守法状况。从而为党委政府识别好、了解好、使用好领导干部提供重要决策参考,确保干部队伍建设健康发展。

(三)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制度建设的重要动力。制度建设是促进领导干部科学执政、依法行政和有效理政的支撑平台,是规范领导干部行为的遵循规则。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检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具体成效;测试遵守财经制度的实际状态;监督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的具体进展。鞭策领导干部自觉遵守制度、认真践行制度、有效运用制度和不断完善制度,全面提高制度建设水平。

(四)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强化领导干部宗旨意识的重要激励。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根本宗旨,是领导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关注领导干部在维护民生、改善民生和发展民生的阶段性水平;关注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的实际效果;关切各行各业在服务百姓、关爱社会的具体措施。激励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百姓温暖至上的价值追求,切实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高举过头。

三、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在开展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要突出客观评价和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勤政廉政正确履行职责这一重点,促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一)发扬严、细、深、实的作风,提高审计质量,实事求是的反映领导干部存在问题。 审计干部既要理直气壮,又要廉洁自律,并在审计过程中做到坚持原则,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清醒的头脑,敢于客观真实的揭示领导干部在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广泛收集有关信息资料,注重分析,确定审查重点,明确人员分工,并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深入了解审计对象工作性质及其主要工作,深入的调查分析,从账户入手,以资金运作的轨迹为主线,采用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并做好延伸审计工作,搞清审计发现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取得有效的审计证据,实事求是的揭露其乱收费、违规支出等违纪违规问题;紧紧围绕部门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恰当地做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决不能单从表象论功过、断是非;对被审计责任人应负的责任,依法分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要对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从客观和主观方面、当前和历史方面、单位现状和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审计评价与审计建议,并出具审计报告,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利用价值。

(二)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审计结果运用,促进反腐倡廉建设。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建设,积极发挥组织、纪委、审计、公检法等部门各自职能,纪检部门要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存入领导干部廉政档案,组织部门将其存入干部档案。组织部门要把被审计者对党的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国家法规贯彻情况、经济决策能力、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经济工作实绩及廉洁自律等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考察的重要依据,弥补以往干部考察方式的缺陷,避免或减少用人上的失察和失误。纪检、组织、审计等部门对审计结果报告中反映的一般性问题,可以采取谈心、谈话方式,向被审计者或领导班子集体反馈,对经济、管理、作风建设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和重大失误,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意见和要求,督促被审计单位吸取教训,整改落实;对一些较为严重的且未够上纪律处分的问题,及时进行诫勉,限期整改;对违法违纪的一定要要追究纪律和法律责任。要认真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挖掘原因,找出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并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加强教育。对个别典型事例,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进行警示性教育,增强领导干部责任、经济管理和廉洁从政意识。

(三)加大整改力度,建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审计工作,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执行审计决定书,切实加大对存在问题的整改力度,特别是加强纠正存在问题的制度建设。一是坚持标本兼治。要把审计成果与促进完善制度和体制机制结合起来,较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审计部门要围绕服务宏观决策服务这一主题,把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首要职责,强化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审计监督,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等全局大局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提出意见建议,有效维护了经济秩序,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跟踪督促被审计部门建立切实有效的制度,认真整改。对凡任中审计查出的问题之后重犯、离任审计查出的问题后人再犯、离任审计查出的问题到新单位重犯的,各相关部门要形成合力从重处理,维护审计的严肃,促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确保党的纯洁性。

 

 

全面经济责任审计篇2

我认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经济责任审计将呈以下十大发展趋势:

一、在审计类型上,经济责任审计将从一种单一的审计方式逐步转为一种独立的审计类型。也就是说,《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的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即“3+1”审计业务工作格局将被突破,经济责任审计将完全与其他专业审计并行,从而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由此也将影响到审计机关内部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及业务分工。

二、在审计组织上,经济责任审计将从以国家审计机关组织进行为主逐步扩展到部门(系统)内部,将所有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主要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扩大对部门、单位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从而形成比较严密的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网格体系,更加突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广泛覆盖性。

三、在审计制度建设上,经济责任审计将从各地各部门零散的、自发的、较粗的、弹性很大的制度建设向规范、统一、具有更高层次和影响力的制度建设发展,并且随着《审计法》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和国务院即将出台《经济责任审计条例》,逐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和业务规范,更加严格规范经济责任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的行为,从而实现经责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在审计目标上,经济责任审计将从单纯评价、鉴定和披露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扩大到帮助其寻找管理漏洞、防止损失浪费、推动科学决策,促进其依法正确履行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和监督权,从而更加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设性职能,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加客观、公正、全面。

五、在审计内容上,经济责任审计将从单一的以财政财务收支为主的传统型经济责任审计逐步转变为以财政财务收支与绩效评价相结合为基础的具有现代审计特征的经济责任审计。随着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以及中组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推广、应用,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将更加科学化,其应履行的经济责任将更加清晰,审计内容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其岗位职责和工作绩效,从而得到进一步拓展,也更加清晰明了,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

六、在审计对象上,经济责任审计将从虽然制度全面覆盖得到但实际审计较少、审计计划管理较弱逐步走向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审计机关在审计对象的安排上,将从完全的被动等待,走向拥有更大话语权和主动选择权,从而完善计划管理,确保审计项目质量。

七、在审计层次上,经济责任审计将从对个别领导干部的微观审计逐步走向部门(系统)领导干部的“一条线”中观审计,从而解决一些局部性、全局性的问题,在较高层次上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宏观作用。

八、在审计模式上,经济责任审计将从以离任审计为主逐步发展为以任中审计为主、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监督关口前移,发挥经济责任的预警作用,提高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时效性。

九、在审计方法上,经济责任审计将从全面现场审计逐步发展为现场审计为主、专项审计调查为辅;从静态审计为主转为静态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发展,并不断改进和提高抽样法;从人工审计逐步向计算机审计发展,计算机审计技术将更广泛地被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领域内,从而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含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十、在审计理论上,经济责任审计将从重实践轻理论研究逐步转为实践和理论研究并重,从而丰富我国审计理论的宝库。广泛的实践将极大地推动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平。同时,成熟的理论反过来又将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促进提高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水平。

全面经济责任审计篇3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审计机构和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审计深度均有大幅度提高,审计效果显著,但是,从宏观上讲,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活动在我国审计实务中起步较晚,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及审计结果利用等还处于基础阶段;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仍然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被审计单位认识不到位,认为只有领导在离任后才审计,影响了审计成效。审计实务中,各单位普遍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指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认为只有领导干部离任后才能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使得审计部门在开展这项工作时难以得到有效配合。审计过程中,必要的审计程序被迫取消或者简化。因此,审计人员在收集资料、查处问题定性和经济责任区分上会遇到很多麻烦,直接影响审计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审计,虽然明确了领导干部任期内负有的经济责任,分清了是非,但落实审计结果的责任难度很大,各单位对审计结果的重视程度不高,尤其是领导干部对任期前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整改的积极性不高。实际执行中,继任者往往不愿承担纠错改错的责任,致使许多应该处理的问题,都最终无法处理处罚,削弱了审计监督的效果。

(二)审计的方法、手段单一。目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手段仍停留在就账查账的基础上,已完全不能满足当前公路行业发展的实际及行业对审计质量和深度的需要,审计不能站在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对领导人决策效果的分析、对经营业绩的评价和对单位总体发展的角度查深查透,缺少量化对比分析,造成审计结论内容比较笼统,形式单一,就事论事的多,综合分析评价的少,大多只停留在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基本情况的评价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决策分析和部门资产总量、奢侈浪费、挤占挪用资金、随意改变资金使用方向、以及违反决策程序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等方面缺少具体的量化对比分析,评价还不够深入、全面、具体,造成审计质量不高。

(三)审计评价不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重点和难点是对领导干部的客观评价,但就实务来看,目前普遍存在审计评价不规范的问题,首先是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方法等了解不够,自身业务把握不全面,大多数基层审计人员不明白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程序、审计关键点和报告披露的主要内容,审计评价质量难以保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超越了审计评价范围。在审计评价中,对一些与经济责任工作无关的业绩加以确认。如:某领导干部“工作认真负责、经验丰富”,“被评为先进个人”,“强化制度建设,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有序”等评价,既超越了审计权限,也增大了审计风险。二是片面评价。将经济责任审计等同于通常的财务收支审计,仅就单位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并作相应的责任评价。这种评价隐藏较大的风险,因为领导人的业绩和责任不仅局限于本单位的财务管理。三是随意性评价。如:“我们认为该同志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办事认真,勇挑重担”。这种评价超越了审计范围,增加了审计风险,也没有具体的证据资料。 其次,审计内容过多,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涉及事、不涉及人。评价不直接向责任人,不评价和披露单位领导人应承担的管理责任和直接领导责任。第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不同审计项目组撰写的审计报告千差万别,格式各异;审计评价没有定性或定量的参考指标和标准可供借鉴,审计评价尺度不统一。

(四)审计成果运用的思路不够宽,工作不够系统,尚不能形成整体工作合力。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但与纪检监察、人事等部门的监管侧重点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产生差异。审计部门的责任是通过审计,将审计结果通报给人事、纪检等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对干部的监管主要从审计结果的利用和转化角度来实现,但目前相关职能部门整体工作合力发挥不够;工作还不够系统、规范,没有形成统一体系;审计结论侧重对被审计单位的处理,忽视对领导干部的责任界定和追究;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重视不够,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规律性、普遍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尚没有综合分析研究,使审计成果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够得到充分运用和体现。

二、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抓住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拓展审计的深度、广度。对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应从被审计者的任职期间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入手,抓住四个方面的重点进行审计,客观公正地反映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济情况及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具体的审计重点包括:一是抓住被审计者任职期间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进行重点审计。主要审查与财务收支有关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情况、经营业绩和财务活动等经济活动情况,全面反映被审计者在任职期间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二是抓住被审计者任职期末资产的真实性进行重点审计。主要审查其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责的履行情况,着重审查资产存量的真实性、资产增减变动的合规性和资产结构的合理性,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三是抓住被审计者任职期间做出的重大经济决策进行重点审计。主要审查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投资的收益水平。从而进一步审查被审计者在任职期间做出的重大投资决策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四是抓住被审计者任职期间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情况进行重点审计。主要审查单位内部的财务核算、成本管理、财产流转等方面的控制制度情况,以及在实际工作中能否认真执行并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对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做出评价。

(二)客观公正,把握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由于具有其特殊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审计评价恰当准确、客观与否,关系到审计结果报告的质量,也关系到审计的风险,更关系到单位对干部使用的导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角度,以数字和事实为以据,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把握好经济责任 审计评价的尺度。一是实事求是审计。在审计评价中应客观公正,始终做到不脱离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去客观地评价业绩和责任。坚持全面地看待问题,公正地分析客观环境、基础条件等各种因素对领导干部的影响。二是依法依规审计。在审计评价中,必须始终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为基础,对所查的事项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依据法律、法规等标准来进行定性分析,围绕财务收支进行评价。三是明确审计范围。在审计评价中应以核实经营和财务数据为基础,对未予审计、证据不足、评价依据不明的事项不作评价。不能超越审计职能,对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表现、领导作风,群众关系等进行评价。

(三)结合新形势和工作实践,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通过制度来指导和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解决授权和立项不规范、审计内容不明确、评价标准和审计程序不统一等问题,以做到问题查清、责任到人、评价客观、结论准确。二是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考核办法,明确经济责任。各单位应结合基层单位的工作特点以及领导干部管理要求制定一套能全面考核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办法,并纳入行业内各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与基层单位的年度考核和领导个人的工作业绩考核挂钩。三是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部门配合协调规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审计,涉及相关部门多,单靠审计部门难以独立完成。为此,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部门配合、协调规定是搞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条件。在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发挥纪检、组织人事部门的职能优势,做到集中优势,整合力量,一起开展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四)寻求适应新形势、新特点的审计方法。

一是将任期内全面审计与期外适当延伸审计相结合。在期中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对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实施全面审计重点,但对部分重大事项,要结合领导干部任期履行职责情况,适当地有选择地向以往若干年份进行期外延伸审计。期外延伸审计有助于审计人员掌握被审单位的原有基本情况,部分经济事项发生的历史条件,从而把期中审计的责任评价放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来考察,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全面客观反映期内经济责任的全貌,从中看出以往的领导者为现在的经济发展打下的基础情况,是否有大量遗留问题,是否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投入为后任者奠定了快速起飞的基础,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准确地对被审对象进行评价。

二是将对单位账据数表的全面审计与必要的调查询证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的考察,必须依据审计项目,对所需掌握的账据数表等原始凭证进行全面核查,从中掌握经济活动的真实资料。但是,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对涉及重大经营决策、大额合同签订、大额材料设备采购、大额资金支付等重大经济行为进行询证或调查,这样才能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全面履行职责情况和单位生产经营的演变趋势和经营效果。

三是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信息库,强化被审计单位领导人员业绩的纵向与横向比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既要对被审计单位领导人进行履行职责情况的纵向对比;还应该与兄弟单位领导人近几年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找出被审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基本状况和变化趋势作为参考。为了便于横向比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该走制度化、经常化的路子,使年度审计、期中审计、离任审计相结合,并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使之成为领导干部管理信息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供随时查阅。

全面经济责任审计篇4

一、经济责任审计全面发展

十几年来,尤其从两办暂行规定到现在,各级党委、政府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绩明显。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176582人,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正在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开展多年的基础上,审计覆盖面不断扩大。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21083名企业领导人员。全国大多数省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在离任时都经过了经济责任审计。对企业领导人员的审计力度也在不断增强。2002年,全国共审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2178人,比2001年减少了26%,但查出领导人员及涉案人员的个人经济问题比2001年增加了17倍,为2.2亿元。2003年的审计人数与2002年基本持平,但查出的违规行为金额却是2002年的1.6倍。

对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已在全国普遍推开,1998年到2003年,共审计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13.6万人。对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县直属部门的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各地县级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之一。据对全国20个省的236个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从1999年开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占审计项目总量的比重逐年递增,到2002年已增加到37%,投入的审计力量也由1999年的20%增加到2002年的38%。不少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科学的工作格局。几乎所有省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在职务变动时都经过了经济责任审计。一些地方的县人大还作出决定,未经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干部不予任命。

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试点范围在逐步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全国共审计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27878人,其中地厅级1605人,县处级26269人。多数省、区、市都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试点范围扩大到省地市直属部门的领导干部,广西、湖南、四川、云南、吉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还形成了制度。各地还积极开展了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特别是政府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大、内容多,所承担经济责任不明确,审计的难度大,探索市长、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将经济责任审计推向深入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在充分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市长、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各地基本上都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其中不少地方还成立了由党委、政府领导任组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各地联席会议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确定工作计划,解决困难问题,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等有关部门,逐步形成了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大多数都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有些地市的机构还高配半格,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各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规章制度。目前,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管理、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组织程序、处理处罚、成果运用以及审计项目的名称、审计报告的起草、审计文书的传递、审计责任的认定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基本实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一些省(市)还通过了人大立法,确立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

二、经济责任审计成效明显

经济责任审计从产生到现在,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推动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地区)和其他相关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地区的经济指标、重大决策、执行国家财经法规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核查和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需的素质和决策水平,也能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纪,这就为干部管理部门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参考依据。1998年到2003年,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共给予12095名领导干部免职、降职、撤职,党纪政纪处分1254人,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3904人。如今,越来越多的省(市)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环节。有些省(市)明确规定,审计结果报告必须进入党委、政府用人决策程序,依据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作出任免使用决定,不见审计结论不作出任免决定。还有些省(市)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监督和管理中,实行财经违纪一票否决,还有些省(市)对拟调任的领导干部实行“待审制”、“试用期制”、“负责人制”,对审计结果有疑义的缓用,有问题改正不彻底者不用,有突出政绩者重用。2003年湖南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湖南省审计监督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确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与管理中的法律地位。

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干部任前、任中和离任全过程,是对领导干部用财权的具体监督,是发现干部问题,结合群众举报调查核实情况的方法之一,是对干部进行财经法纪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制度上遏制腐败的有效举措,对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具有深远意义。据统计,1998年到2003年,经济责任审计共查出各种违规行为金额3301亿元,损失浪费金额255亿元,其中由于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造成的违规行为金额219亿元,损失浪费金额43亿元。审计还发现个人经济问题12.4亿元。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广大干部也是一种教育和警诫。经济责任审计这些年来查处的大案要案,如浙江省原供销社主任朱承岭渎职、挥霍公款案,四川省原工商局局长李太银将公款出借给亲友造成巨额损失案,昆明市进出口公司原总经理假借与外商合资办企业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案,湖北省枣阳市原交通局长贪污受贿案等,在社会上都引起了较大反响,震慑了腐败分子,维护了财经法纪,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职责的意识。不少地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探索的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制度、审计结果通报制度等措施,达到了防患于未然的目的,起到了审计一个,警诫一群的作用,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决策能力、经营水平、遵守财经法规情况以及廉洁自律情况,将领导干部权力的行使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防止领导干部失职、越权以及滥用权力,促使领导干部自觉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经济工作、管理社会事务,规范自己的行政行为,引导领导干部依法用权、依法行政,加强了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比如一些地方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角度,对“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审计提出了明确要求;还有一些地方将重心放在了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通

过对审计中带有倾向性、苗头性和普遍性问题的深入分析,从完善内控制度和决策机制方面提出了审计意见和建议,旨在用制度化建设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从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力地推动了依法行政。

三、经济责任审计任重道远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日益凸显,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期望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推向深入。

首先,扩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来,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在全国普遍开展,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1年,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审办发[2001]了号),要求对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试点工作。目前,对县处级、地厅级和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试点工作也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几年来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摸索出了较为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式和审计方法,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经验。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范围扩大到地厅级已是大势所趋,扩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将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其次,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生命线,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得以有效运用的前提。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深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问题,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在审计实践中恪尽职守,不断探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法。

第三,继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只有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因此,应充分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转化运用,结合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解决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逐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监督机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作为干部监督管理的参考依据,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第四,不断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处理、处罚力度。只有不断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执法力度,强化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领导干部和相关涉案人员的处理、处罚,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产生“威慑”作用,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应注重对审计移送案件的查处,结合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不断加大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和相关涉案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威慑”作用,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一把反腐败的利剑。

第五,进一步促进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员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应充分发挥其在促进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中的作用,监督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员在经济活动中切实做到依法行政,纠正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于违法、违规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应依法予以处理、处罚。

全面经济责任审计篇5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独特的一种审计模式,在参与国家治理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文章在分析经济责任审计与国家治理关系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参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建议,以使其在参与国家治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国家治理;能力;措施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以自然人为审计对象的独一无二的特殊审计类型,按照审计界普遍的观点,经济责任审计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而产生。而刘家义审计长(2011年)则从另一个角度指出,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要从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作用的角度来看待经济责任审计。从国家治理这一角度来说,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国家治理发展的需要,是对国家治理系统中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段,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得到了加强和更加重视,全会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第一次在国家治理层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导向和推动作用。根据国家治理理论,国家、人民把治理国家的责任层层委托给了各级领导干部,这些领导干部就得严格按照受托责任履行职责;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覆盖,就是要全面评价其职责和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推动领导干部正确、高效履职,高标准完成受托责任,进而促进国家治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国有企业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目的就是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监督,促使其守法守纪尽责,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企,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等问题,从经济领域参与国家治理。当前,对经济责任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审计层面展开,对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的作用研究的比较少。实质上,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与国家审计有诸多不同点,但在参与国家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基本是一致的。主要是因为:国家审计是来自于企业外部的经济监督,是鉴证、解除企业领导人员整体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属于外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对于企业本身来说,为了实现其整体受托经济责任目标,需要将这些责任分解到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层面,形成内部分层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企业领导人员为了避免因下级未能有效尽责而承担整体受托经济责任目标无法实现的后果,需要对内部分层的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内部审计,以督促下级认真履行职责,确保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整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部经济责任审计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保证企业主要领导人员全面、有效履行经济责任,共同参与国家治理。

二、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国家治理作用

(一)预防和惩治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把它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可以从企业全面预算及执行、财务收支、重要投资项目和国有资产管理状况等方面查找领导人员是否有侵占和私吞国有资产、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违纪违法行为,并将线索移交相关部门查处,从而在促进对领导人员经营国有资产的监督制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维护国有经济持续健康运转。

(二)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障国有经济安全国有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经济基础,而国有企业则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和评价国有企业内管领导人员贯彻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和受托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效益情况,发现威胁和损害国有资产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以及潜在风险,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建议,从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发生减值,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障国有经济的安全,夯实国家治理的经济基础。

(三)促进国有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重大方针政策国家治理过程中,需要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重大方针政策,这些都是为了实现国家治理目标而出台的社会规范和行动准则。作为受托经营管理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也必须遵守并积极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关注并客观评价企业内管领导人员遵纪守法和贯彻执行重大方针政策等情况,对严重破坏法律尊严、对重大方针政策阳奉阴违等现象及时披露,并通过相应的程序和措施,促使破坏法律尊严、违背抵触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人员受到应有的处罚和惩戒,以维护法律尊严,保障国家政令畅通,从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企,实现国家治理目标。

(四)促使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和维护社会和谐国家治理的目标之一就是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国有企业除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外,还需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履行和承担安全、环保、诚信、公益、质量、社会稳定等社会责任。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如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这些社会责任,必然会遭到社会谴责或主管部门的处罚,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甚至社会的和谐稳定,背离了受托经济责任的初衷,违背国家治理的目标。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除关注企业的经营情况外,同时还关注、评价并提醒企业各级领导人员履行社会责任,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三、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参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措施

(一)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自产生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无论是在作用发挥还是在独立性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内部审计的性质,在独立性方面无法做到完全的独立,只是一种相对的独立。这种相对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由企业内部产生,其报告对象也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利益受所在单位控制,加之感情因素,无法保证其客观公正。基于此,可在国有企业设立总审计师,并由国家审计机关或主管机构向国有企业委派,总审计师作为企业管理层成员,专门负责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在企业内部配合企业高管层开展工作的同时,向派出机构负责并报告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实行国有企业总审计师委派制,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参与国家治理在独立性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规范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管理体系2010年,两办下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简称《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于2011年下发了《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简称《指南》),《规定》和《指南》的下发,无疑为国有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有力指导,但在涉及主观判断的工作中,不同的审计人员由于专业背景和经验差异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审计结论,很难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隐藏着较高的审计风险。内部审计机构应按照《规定》和《指南》,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细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程序、操作流程、审计方式方法等;建立符合相关法律以及受托责任考核要求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并在企业内部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接受广大职工群众的监督。通过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管理体系,保障和增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能力。

(三)形成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新常态当前,对国有企业内管领导人员一般只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而且是先离后审。很多领导人员已经离任或履新,组织部门才下达审计委托书,这种审计方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达不到及时堵塞管理漏洞、防范风险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为此,国有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对领导人员任期的管理机制,并且前移审计监督关口,在坚持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适时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形成对领导人员审计监督的新常态。从而把重大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使违纪违法的苗头得到及时遏制,有力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利益,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在参与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时效性。

(四)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素质建设内部审计人员一般以财会专业居多,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干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受过专门的审计教育和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内部审计机构应结合企业实际,配备不同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确保在专业结构上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在人员管理方面,采取梯次管理的方式,对审计经理、主任审计师、审计师、审计员等按照级别和岗位设置不同,对工作经历、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同时,采取分级培训制度,使各级别的审计人员在理论知识、审计方法、审计技能等方面得到及时补充,确保审计人员保持相应的胜任能力。在考核激励方面,建立完善内部审计人员考核激励和退出机制,对业务能力强、业绩显著的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职务晋升、提升薪酬待遇等措施予以激励;对不能胜任内部审计工作、业绩不佳、原则性不强的审计人员加大考核力度,必要时调整或调离审计岗位,以此倒逼审计人员尽职尽责,确保审计工作质量。通过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素质建设,从人力资源方面增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能力。

(五)从外部加大对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工作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在《审计法》第二十九条有明文规定。审计机关应建立健全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包括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监督和评价制度,并据此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实地监督和评价,促使内部审计工作认真、规范开展;同时,国有企业应积极加入地方内部审计协会,接受内部审计协会的业务指导和日常监督,从而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鲍国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1版.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2.

[2]黄太宏.公司治理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2(7):37-39.

[3]史罕明.内部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可行性探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4(9):37-39.

[4]丁保利.国有单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实现路径[J].中国内部审计,2012(7):49.

全面经济责任审计篇6

一、经济责任审计矛盾的表现形式

凡是从事或者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人,对于经济责任审计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这些不同的观点很多是相互对立的,但是这些观点的存在又都能找到合理的依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的矛盾。两办规定的颁布实施,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于审计对象的范围更加明确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主要负责人,以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都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这标志着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制度,基本实现了审计对象的全覆盖。对于各级审计机关来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产生了全面审计和突出重点的矛盾。按规定所有符合条件的领导干部都应该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是任中审计,也可以是离任审计。但按现阶段各级审计机关的人力和物力条件,如果片面追求审计覆盖面和审计数量,就很难保证审计的深度和力度。如果突出重点有选择的对部分领导干部开展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公平性就会受到置疑,也不利于在全体领导干部中形成责任意识。

二是审计风险和审计质量的矛盾。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目标的实现情况。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没有达到而应该达到的效果。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来说,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标是要对被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实现对人的评价。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要比其他审计大得多。一旦审计结果失实或不准确,将会影响干部管理的公平、公正和有效性。在这种状况下,有的审计机关在审计报告中往往只是将发现的问题罗列出来,回避审计评价。这样做虽然降低了审计风险,但是审计结果的可用性也大大降低了。特别是对于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来说,这样的审计结果根本无法使用。

三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矛盾。开展任何审计工作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标准,然后将审计发现的事实与标准进行比较,最终得出审计结论。经济责任审计的标准就是“经济责任”。然而对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到底是什么,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而且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涉及各行各业,级别从县处级到省部级,权力和责任范围千差万别。因此尽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审计人员不得不自己先确定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有哪些权力和职责,然后自己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审计结论。这样,审计人员既是标准的制订者,又是标准的评价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结果就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公信力和说服力。

二、经济责任审计矛盾的源

经济责任审计存在上述矛盾,归根结底是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建立责任政府和加强权力监督的迫切性和政治体制制度尚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我国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规模更大、权力更为集中。政府官员对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他们不仅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还受托行使着庞大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职能。因此,加强对于政府官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和约束,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经济责任审计正是这种要求的体现。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然而目前我国政府的职能还没有得到完全清晰、合理的界定,党委一把手和行政一把手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责任边界比较模糊,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现象越发突出。这些都导致了政府官员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存在较多的越位或缺位行为,要准确界定政府官员的经济责任是一件非常复杂而困难的任务。因此,一方面是对于权力监督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是领导干部责任划分的不明晰,在此条件下,经济责任审计产生多种矛盾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经济责任审计矛盾的解决方式

经济责任审计的矛盾是客观存在、无法消除的。但这种矛盾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在矛盾解决的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才能向前发展。矛盾的解决方式关键是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措施让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少发挥作用,同时向好的方面进行转化。相对于领导干部责任划分的不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对权力监督的迫切要求。因此,我们解决经济责任审计矛盾的关键是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是突出重点,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威慑作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制度,它的根本作用在于威慑。即不管领导干部做什么事情,他都明确知道这种行为必须要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这将促使他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依法依规,不滥用权力。经济责任审计的威慑作用,关键在于审计质量,而不是审计数量。如果审计只是走形式,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即使实现了审计全覆盖,也发挥不了审计的威慑力。

二是注重质量,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服务作用。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目标,如果不能达到目标,那么工作就失去了意义。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项重要目标是为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服务。这个目标是通过发表审计评价意见来实现的。如果为了防范审计风险而不敢进行审计评价,那经济责任审计就毫无意义。从根本上来说,做任何事情都有风险,防范风险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既不能因为顾忌风险而不发表意见,也不能不顾风险随意发表意见。因此,我们可以在选择审计方法、实施审计程序的过程中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审计风险,但最终必须依据审计发现的事实发表审计意见,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

全面经济责任审计篇7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一、前言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是审计机关履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定职责,监督过程中,责任或损失无法充分表达经济责任审计意见。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造成的危险很大,如造成资产损失,对干部公正的评价,甚至影响审计机关的形象。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成为审计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深入探索和研究其防范对策,对树立和提高审计的权威性和信誉度,保护审计人员的自身利益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部门较多,不仅仅是专门审计机构和专职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任务,还需要几个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和协作才能完成,而且组织部门、人事部门也要根据干部选任、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制订经济责任审计的年度委托计划,并送达相应的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包含以下几方面: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高风险很突出,其高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期间跨度较长,审计的工作量和难度会相应增加;二是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监督的新形式,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新问题缺乏法律依据和准确的定性审查。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职能多,企业领导人的个人责任、任何财政收入和支出报告审计就很难满足要求,必须延伸到管理领域的审计功能,经济责任审计应该是一个全面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审计,集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于一身的审计。

第三,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对象的个人性,其审计的直接对象就是企业领导者。因此,企业领导者的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审计,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事务中,评价企业领导者的个人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这是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类型的审计相比之下最显著的特征。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第一,会计信息虚假而造成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人由于社会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和诱惑,往往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正由于这些人为了自身利益而造成虚假会计信息,只要审计人员有点疏忽,就有可能被这些虚假信息所欺骗,出具虚假的审计结果,直接造成审计评价不准确,失去了应有的职能作用。可以说,由于会计信息的虚假性,造成判断上的失误,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第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安排不科学带来的审计风险。一直以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在任何时间通过指令或组织人事部门委托而决定的,可以说存在很大的突发风险,造成实际工作中出现种种矛盾,如由于审前的准备不足,实施工作时为了进度过度抢时间,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第三,审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低下所带来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个全面的审计覆盖范围广的系统工作,不仅包含有关审核会计知识,更是涉及到法律、机械、工程、经济、评估、质量审核等诸多方面的技能知识,因而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也有更高的要求。然而,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还普遍较低,审计人员知识单一,对审计重点不能正确把握,会影响审计结果,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此外,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及制度不健全、审计手段落后、审计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也会带来审计风险。

综合上述,目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还比较突出,需要我们提高认识。然而,审计活动的审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只能通过有效的防范及控制措施,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下面就结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点以及形成经济责任审计的多方原因,对如何有效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进行详实地探讨。

四、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

1.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具体实施办法,可以说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前提。关键是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评价结果以及部门协调等有法可依,以改善和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规范。实施工作时,促使经济责任审计权责平衡。对于违反规定的部门和个人既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又要使其承担经济责任,做到谁违反谁承担责任,使相关法规、制度真正对被审计单位起到威慑作用,从而减少审计风险。

2.深入开展审前调查

首先,增加群众评议程序,召开审前座谈会,请被审单位各方代表参加,就该单位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并对本单位经费使用效益、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经济决策等方面内容发表意见,做好会议记录并请相关人员签字,有效抵御审计风险。其次,做好审前调查工作,使审计人员更全面地掌握被审计人及其单位的情况,在编制审计方案时有的放矢,配置审计力量时做到心中有数,使审计工作更全面、更深入,从而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3.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操作

审计程序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而必须经过的法定工作顺序,它是在大量审计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过理性分析与归纳而制定的,从而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因此,对程序的违背和遗漏将严重影响审计的效果,增加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审计法规,切实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审前调查,审计计划制定,审计内容确定,审计证据的收集,全过程的审计报告,建立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机制,最好审计审查工作,建立和完善责任制,避免虚假信息和人为因素等导致审计结果的失真。

4.谨慎做好审计评价,制订审计评价标准

审计评价关键在于做到一个更抽象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更具体的任期经济责任领导干部履行真实的情况,目的是为争取功能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分析评价。首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反映出适应不同类型的审计和评估对象的相关性的原则,应反映经济责任的原则。其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公平的原则,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对非评价范围之内的审计事项做出评价;二是对审计过程中涉及的具体事项,如果未获得充分的证据,不随意评价;三是评价的措辞要恰当,切记言过其实。对现阶段的经济活动中反映出来的新事物、新问题,法律和政策没有明确的界定,审计评价应保持一定的职业谨慎,明确经济责任审计领导人的评价标准,最好制定出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使其完整的履行自身责任,使审计评价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5.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严把审计质量关

审计人员素质状况是防治审计风险的关键。首先,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树立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廉洁从政、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只有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策法规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具备过硬的思想作风和业务技能,审计质量才会有保障,审计风险也才能得以控制。其次,加强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更新、充实与审计工作有关的知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要。此外,还要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人”的监督,风险更大,审计人员只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性,重视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并把风险控制切实体现在审计的全过程之中,提高审计质量,才能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五、结束语

总之,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充分认识其风险的危害性,找准风险存在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地控制。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深入开展审前调查;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操作;谨慎做好审计评价,制订审计评价标准,并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严把审计质量关,这样才能成功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简论[J].教育财会研究,2010(06).

[2]吴静.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评估与应对[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05).

全面经济责任审计篇8

关键词:经济责任 审计 思考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形式,是党和政府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经济责任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提高和发展阶段。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特别是修订后的审计法、2010年中办、国办颁布的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的出台,经济责任审计面临新的形势和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 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实践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日臻完善,审计方法逐步改进,有效发挥了审计监督作用。但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亟待我们加以研究解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项目计划安排缺乏科学性。审计部门每年接受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多,而且任务过于集中,随意性大;项目计划中离任审计多,任中审计所占比例小,达不到规定的比例要求;审计计划安排时间比较迟,一般都在正常项目安排好之后,审计部门比较被动。尤其是对离任审计项目的安排,先离后审,有的离任半年或1年以后才安排审计,使审计变成了形式。

(二)审计内容不够全面。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或者绩效审计,是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进行的审计,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审计。由于审计人员的惯性思维,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把握不到位,仍然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缺乏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全面审计。

(三)审计成果运用体现不充分。经济责任审计委托部门虽重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安排,但对审计成果的运用体现不充分,很难用在干部的任免和管理监督上;而且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必须运用审计结果。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的积极性。

(四)审计评价过于宽泛。目前,在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经济责任的主体界定不准、界定不清或界定模糊,影响到影响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客观评价。如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除规定的直接责任外,只要是所管辖范围内的部门或单位出了问题,都笼统定性为主管责任,过于模糊,造成主管责任等同于没有责任。有的评价超出审计范围,对一些与审计事项不相关的业绩加以确认,与经济责任不相关的责任也加以界定;有的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对单位不直接对责任人,而且评价内容过多,造成评价目的不明确。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廉政情况的评价很难,难在审计不作出评价不行,因为领导干部关注这样一个评价结果。如果要审计部门作出评价,因目前审计手段有限,领导干部廉政情况仅靠审计部门难以发现,加大了审计评价风险。

(五)审计责任难以界定。2010年中办国办关于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将领导干部责任划分为三种,即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并明确了责任划分的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面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复杂性,没有统一模式,界定三个责任往往是统而概之,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特别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同步审计,有关市县长书记经济责任中的领导责任、主管责任、直接责任具体怎么界定及如何取证难度大。

(六)审计方法还有待改进。长期以来,经济责任审计采用的技术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层面。特别是大多数审计人员往往还是习惯于审查财务账册、凭证,不善于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不善于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不善于运用抽样审计的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运用还不够广泛。

二、 对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认真思考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一)增强审计计划科学性。做好计划工作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面对众多的审计对象需要审计,而审计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应该审计的领导干部都审计了。在当前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如何制定计划,如何做到审计突出重点,加大任中审计的比例,这确实是我们需要很好的考虑和研究解决的问题。《审计法》明确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由组织部委托进行。因此,针对目前计划中出现的问题,每年年底,审计部门要在充分做好调查的基础上,提前走访组织部、纪委及其他相关部门,及时沟通情况,为增强计划的科学性做好基础工作。要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工作协调,使审计计划安排能考虑到审计部门力量和审计情况,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审计部门在项目安排上坚持全局一盘棋的思想,把组织部委托的项目与本部门的项目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审计。

(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扩大和深化审计内容是提高面效的关健。开展审计,要在深化内容上下功夫。一般审计多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关注单位财政经费使用中有没有问题。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是单纯地审计财政财务收支上的问题,作为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它所关注的问题更广泛、更深刻。依据新《规定)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审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来评价和鉴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主要内容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所 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领导干部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等。为此,为了更加全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经济责任审计不能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具体事项,要更加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要实现由真实合规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努力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路子。把绩效审计作为深化和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注意防范审计风险,一方面,审计部门要对审计内容查深查透,不留死角,提高审计质量;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审计内容不能什么都管,否则超出审计法所规定的职责范围,会带来审计机关无法承担的审计风险。

(三)促进审计成果运用。充分运用审计成果,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为保障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2010年出台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在两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一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二是对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为此,审计部门要提高审计质量,使审计成果有说服力,与党委政府、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相符。党委、政府可以通过参阅审计结果尤其是任中审计结果报告,能够及时掌握家底和整个经济工作的真实和运行情况,提高宏观决策的科学性。纪检监察机关可以通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时发现和查处有严重违法和犯罪行为的案情以及潜在严重的经济问题,能为纪检监察机关提供案情侦破线索。在查办案件中,还可以根据审计机关提供的情况,直接运用审计结果查处。组织人事部门应把审计结果归入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与干部任前公示制度结合起来,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加强监督的参考依据,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情况,及时书面反馈给审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审计结果要进行全面分析,对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认真从管理、机制、体制和制度等方面分析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切实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审计结果公开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不仅把审计结果送给被审计人所在的单位以及相关的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甚至应该向社会公开。通过各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使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得到充分体现。

(四)把握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很关键的环节。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对象是领导干部,关系到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政策性非常强。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关注的主要有: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被审计部门和责任人、社会公众。为此,要提高评价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新《规定》强调审计评价应当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为了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按照中办国办新《规定》,坚持三个原则,即:依法依规原则;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的原则。二是建立统一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应加强合作,构建科学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评价体系,确保审计评价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三是形成一整体操作性强、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既有利于形成口径一致、可比的审计结果,又有利于具体审计实践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审计评价准确与否,还要能经得起历史的验证,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五)准确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界定是在审计的基础上,就审计事项决定被审计对象应负的责任及其性质。新《规定》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审计机关区别不同情况,依法依规对其作出责任界定。为此,对经济责任界定,必须做到五个注重:一是注重坚持实事求是、权责相符的原则。对书记和政府主要领导必须同步审计,这是新规定的要求,审计中要更加关注书记的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从而科学划分双方责任。比如:对经过党委会讨论的事情,归为书记的责任;对经过政府常务会讨论的事情归为省长、市长的责任,根据领导干部拥有的权力与实际的责任是否相对应,客观地界定党政领导的责任。二是注重调查分析,根据相关责任人的参与情况和所起的作用,分清党委政府、政府与部门、集体与个人的责任。三是注重责任取证,准确界定责任。不能仅从会计报表、账册和凭证中取证,还要探索从谈话记录、多方查询、查阅文件、报告、会议纪要等获取证据,确保责任证据真实、充分。四是注重与被审计对象的沟通。在审计的全过程都要保持与被审计单位各层次人员的沟通交流,发现问题要及时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为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和责任界定打好基础。五是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是党政领导干部,审计人员要站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对审计干部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审计干部不仅要精通审计业务知识,而且要增强综合分析能力。审计机关要重视加强培训教育,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改进审计技术和方法。?作为审计工作重中之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当将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今后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要提高工作效率,关键就是要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必须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和特点,综合运用内控测评、审计调查、统计抽样、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座谈访谈等方法,还要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转变工作思路,更新审计理念,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 计工作质量,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充分利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的职能,促进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开展,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10年颁布实施

2、审计署党组成员、总审计师孙宝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解读 2010年12月14日审计署网站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

3、李纯林《如何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中国审计2008年第7期

4、王静《从探索走向成熟》中国审计2007年第11期

上一篇:投资收益测算方法范文 下一篇:艺术作品鉴赏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