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0-10 23:11:59

建筑工程就业方向

建筑工程就业方向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企业;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72-01

1 建筑工程企业发展方向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化的步伐不断的加快,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建筑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呈现出的很多特点,分布广、涉及面大、流动性强和劳动密集型等特点,面对这些特点,就需要用信息化的发展去提高建筑企业的施工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建筑企业成败的关键。

在建筑企业施工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网络、检测系统,这样可以提高建筑施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借助建筑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系统,让建筑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也让建筑企业的决策科学,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筑企业还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实现网上的招投标的工作,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建筑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实现了建筑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成本监控等问题,很大程度的优化了建筑施工的过程,实现了建筑企业的高效的管理。

2 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原因

2.1 客观原因

建筑企业中传统人力的建筑行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比如那些还在用人工的方式去结算工程造价和单纯靠人力完成的建筑行为,已经不能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相适应。对于建筑企业来说,高科技信息技术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施工方式,这也是市场经济环境对于建筑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建筑企业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还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2 主观原因

建筑企业为了寻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从建筑企业自身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上面去创新。就需要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资源创新系统、建筑企业过程控制系统和项目管理的目标系统,完成建筑企业的组织目标和过程管理,这四个部分要充分的促进、充分的协调,为建筑企业内部竞争的机制提供最有力的技术保证,运用这些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对建筑企业实现了信息化的管理,不仅提高了建筑企业的工作效率,还提高了各项资源的利用率,拓宽了建筑企业的信息渠道,为建筑企业实现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建筑企业发展方向研究

3.1 全面数字化系统不断的加强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建筑企业谁能掌握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能够抓住机遇,赢得挑战。所以说全面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慢慢渗透到建筑企业的方方面面,进入到建筑企业的资源管理配置、财务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为了让建筑企业更加长足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更加注重的是数字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

3.2 电子商务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最有力的机遇和挑战,建筑企业的发展需要借助的是强大、快捷、方便的信息数据做支撑,这样可以实现建筑企业信息数据的无障碍交换和共享,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管理效率。网络和电子商务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复制和存档也给建筑企业的重组实现了快捷方便。传统的建筑企业管理模式中注重的人力的管理模式,人才的流失就会让建筑企业无法正常的运作,而电子商务的运用和普及,加强的建筑企业中资源整合的力度,即使没有当事人的参与,也可以让整个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正常的运作,在完善存档的过程中,保证建筑企业高效的运作。

3.3 市场的导向型趋势加强

建筑企业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需要利用好企业自身的信息渠道,获得第一手的咨询,更好的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建筑企业更好的发展。用信息化的手段做好市场发展和建筑企业之间杠杆的作用。

3.4 整合建筑企业并购做大做强

建筑企业正确认识电子信息化给建筑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推动建筑企业的改制和重组,这样可以更好的国际接轨。首先要建立一种基于资源和能力并购整合的模式,并在建筑企业的战略发展、公司治理、财务管理、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人力资源、制度、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与协调,在建筑企业整合的过程中,成立专门的并购整合管理机构,强化管理层和团队的作用,并及时优化发展,迅速让建筑企业可以做大做强,参与未来国际的市场竞争。

3.5 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方式

建筑企业应该加速推动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力争扩大建筑企业的规模和产值,并获得更高一个级别的资质,充分做好专业的细分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获得经济效益和品牌优势,建筑企业应该朝着更加专业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4 结论

我国就已经逐步迈向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必须要引进信息化的手段,建筑企业必须做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推动建筑企业的高速发展,并积极向国内外标杆企业学习,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这样可以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工程项目管理,也会对施工进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实现建筑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和信息交换,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秦海福,陶任重.浅析新时期建筑业的未来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1).

[2]徐安华.建筑业施工机械发展趋势及管理模式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2007,(01).

[3]陈诺炯.节能型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

[4]张远新.高新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4).

[5]苏迎社.论我国建筑业绿色建材的使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1,(03).

建筑工程就业方向篇2

1.1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生产空间,很多工业建筑逐渐向高层施工方面发展。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就涉及了清水混凝土技术。这是一项新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这种方式,是将原来的浇筑面层作为建筑装饰性的表面,能够节约很大的成本,同时对建筑的外观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能够体现人类对于恬静自然心态追求的理想。1.2防水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指施工之后,自身的重量和密度通常比较大,密实度高从而具备了很好的防水能力,也是一种整体施工方式的混凝土结构或者钢筋混凝土结构。该种施工方式的好处是,能够承载较大的负荷,同时还具备相应的抗渗透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建筑的抗腐蚀性要求。这种结构与卷材防水层相比较,具有施工材料便宜、来源广泛、施工工艺简单的特点。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改善劳动条件、缩短施工周期、节约施工资金,后期维护也比较方便,在工业建筑中经常被应用。1.3防水材料的更新和发展防水材料已被广泛应用。水泥基渗透非晶防水材料的防渗性能优异,防水性能持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化学物质的腐蚀,并能够对钢筋结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种材料环保、无毒,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额外的有毒气体,对复杂混凝土结构的适应性较高,能够解决一般防水材料不能解决的问题,应用前景广阔。

2现代工业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2.1高技术化发展趋势现代建筑施工技术和新成果不断向建筑领渗透和应用,而这种应用,又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工业建筑施工技术向着更广的领域发展,使得建筑施工、分工更加精细化,功能更加趋于多元化,布局更加合理,操作逐渐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建筑材料,也逐渐向高技术指标、构件多样化方向发展。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工业建筑的施工技术也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步,并利用这些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理念,使得整个施工周期内,各种施工方式更加趋于合理、高效,这也是未来工业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2.2更加环保的发展趋势生态化不断促使建筑施工技术向着高质量、低耗能、长寿命和无污染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设计目标、设计过程及建筑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都要充分考虑到施工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并将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还应该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使建筑物与建筑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建筑的灵活性将成为未来建筑施工技术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另外,在建筑使用价值结束之后,建筑物本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要在建筑施工技术的考量之中。2.3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工业化是现代工业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施工中,力求把互换性和流水性引入到建筑活动中,以标准化和工业化的施工技术,改造传统的建筑施工方式。从建筑物的外部施工所需要的各种构建,到脚手架等,都可以由工业生产完成,以高标准的方式开展施工工作,为以后工业建筑施工技术的统一化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3结语

工业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取决于生产需求、科技的进步和生态的要求。只有满足工业建筑施工技术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工业建筑服务,才能向着高科技化和统一化方向发展。

建筑工程就业方向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重要性;强化策略

1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重要意义

1.1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意义

加速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使得工程施工企I对于整个施工过程中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对于施工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客观、准确的认识,这样十分有利于整个建筑行业以及建筑施工企业对自己未来工作进行改善,并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战略规划,从而使全行业的发展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当中。通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帮助建筑企业快速的建立起高水平的监督与管理体系,通过对短期规划目标的明确来实现建筑企业业务的发展以及科学规划,从而加速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

1.2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生产意义

在建筑工程管理趋向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核心环节就是实现对于建筑工程企业整个施工过程的调整与优化。而基于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信息化的工程管理可以促进施工中每一项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进行,并呈现出高度科学化、规范化以及高效化的发展趋势,而这也能更好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筑工程管理的加速信息化可以对建筑工程企业的生产施工过程进行逐层优化,一方面可以确保工程质量的提升以及效率的加快,另一方面推动建筑企业的管理与决策朝向科学、规范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1.3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保障意义

通过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使得建筑工程企业能够更好的应对市场复杂多变的变化做出适时的反馈,更好的帮助建筑工程企业将源自于能源、材料、人力成本以及资金周转方面的风险降低到最低,使得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性保证。

2 强化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策略探究

鉴于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广大企业应采取以下策略强化其地应用:

2.1 基于一定目标的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

在对建筑方面的工作进行信息化控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具体的规则,并且,注重在国家的一些重点项目上开展,投入更多的信息化管理,这样,就能提升最终的工作效率。除此以外,还要努力向着“无纸化”的方向发展,另外,在进行相关的信息沟通的过程中,设计、施工、监理等机构,一定要通过电子的方法,对信息进行相应的传递,并且,以数据库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存储,这样就能实现更加高效的信息分享,进而进一步降低工作的成本,以提升最终的质量,以及企业在市场方面的竞争力。

2.2 打造重点突出的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

建筑工程项目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工程本身,工程本身的重点在于:其一,保证质量安全;其二,节约造价;其三,缩短施工工期。质量是建设工程之本,无论是何种工程项目,必须保证质量;节约造价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造价节约了就直接导致利润增大,追求利润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条件。因此,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首先应突出这三点为主要模块,其他相关的内容为辅助模块,既要做到重点突出,又要保证内容全面。根据上面所述的状况可以看出,在对工程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首先注重数据的变更,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工程开展状况,对数据进行适时调整,这样的话,就能对整个工程的信息化机构进行相应的完善,进而加强其管理工作的效率。

2.3 结合企业实际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由于各建筑机构不同,那么就必须要结合其本身的一些性质,对信息化的体系进行相关改进,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将每个细节进行完善,另外,一定要首先制定明确的任务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化的控制。一定要依据各公司真实的开展状况,对相关的制度,以及体系进行完善,这样就能更好地推动信息化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对社会中的一些有利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这样就能让它得到更加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加大信息化完善的进程。

2.4 提高决策层对信息化的重视

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转变必须以建筑企业决策层的支持为前提条件,在转变过程中应该不断强化建筑企业对于工程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推动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快速推进。就目前来看,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才能确保工程管理信息化快速有效的开展:其一,需要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以及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化的特点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设计或引进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信息化软件,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考虑到互联网的包容性以及信息的实时性,建筑工程管理应该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信息共享的力量,使得互联网上汇集越来越多的工程管理信息,这一方面有利于在平台上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共享,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工程管理信息化软件平台的完善;其三,建筑企业应该在计算机软件管理系统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平台,这可以大幅度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2.5 加快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转变过程并不单纯涉及到建筑企业对于这一改变的态度,同样还涉及到相关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工作。随着建筑工程管理的逐步信息化,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要求也相应的水涨船高,一方面要求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要懂得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建筑工程管理,另一方面还要求工程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灵活变通地将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技术融合到实践当中去。对于建筑企业来说,为了能够快速的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重视对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以及信息水平的提升。

3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建筑企业来说,为了应对业已兴起的工程管理信息化浪潮,必须不断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管理体系的构建来实现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与推进,实现建筑工程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青虎,于大状,马大垛.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策略的探讨[J].商品与质量:房地产研究,2014(05):296.

建筑工程就业方向篇4

关键词:工业建筑;民用化;特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目前国内工业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情况虽然在整体上不断地提升,但是部分施工技术的发展还是停滞不前的。为了推动整个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工业建筑施工技术尤为重要。

1、目前国内新型技术的使用情况

1.1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革新和发展

进入21世纪,装饰行业的企业市场意识不断增强,针对国内日益提高的工业建筑的需求标准,企业将目光放在了国外先进的技术上,引进和实践了先进的施工技术,使高科技元素在装饰行业不断涌现,许多工业产品直接在装饰工程中应用,金属材料装饰、玻璃制品的装饰、复合性材料的装饰、木制品部位集成装饰等技术的出现,从本质上改变了装饰施工,其时代感强,产品精度高,工程质量好,施工工期短,无污染的优点使它们在装饰施工中得到更多展示机会。这些先进的装饰材料和施工技术,在工业建筑中也起到了很好的工业生产的要求。

1.2 更多的新技术新材料在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

混凝土施工技术

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均可占用空间的减小,为了获得更大更优的居住条件,高层建筑发展成为必然;为了满足高层建筑对工艺的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建筑施工中。清水混凝土技术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技术中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将原始浇筑面直接作为装饰性表面的混凝土,质朴自然,体现出人类回归自然的追求理念。

1.3 新型防水施工技术在施工中的广泛应用

(1)防水混凝土结构

防水混凝土结构是指以本身的密实性而具有一定防水能力的整体式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它兼有承重、围护和抗渗的功能,还可满足一定的耐冻融及耐侵蚀要求。与卷材防水层等相比,防水混凝土结构具有材料来源广泛、工艺操作简便、改善劳动条件、缩短施工工期、节约工程造价、检查维修方便等优点,在工业建筑中经常采用。

(2)防水材料的更新发展

运用防水材料达到防水效果的传统作业方式是沥青防水,现在通过科研专家的不懈努力,已经发展出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密封膏等高效弹性防水作业。防水施工在向冷作业方向发展,综合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新型防水材料的应用以水泥基渗透非结晶型防水材料为例,它是以高强度水泥为载体,经特有活性物质和微硅粉改性而成,以此为基础,我们已经开发了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渗透非结晶型防水涂料、混凝土外加剂、结构修补砂浆等多种产品。

2、我国工业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提高施工的高效化

随着科技在工业建筑中的不断渗透和影响,高新技术在我国工业建筑施工技术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显而易见的发展趋势。分析国内目前的工业建筑施工技术中对新型技术的应用就能够看到科技发展对施工技术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除了能够保障整个建筑施工的工程质量之外,还能够提高整个施工的生产效率。在将来,我国的工业建筑施工技术将朝着具有多元化的功能、精密化的结构、电力化的驱动、集约化的布局、智能化的控制以及长寿化的运作方向发展,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国内工业建筑的施工技术必然会呈现出更加高效和科学的势态。施工材料也会因为高新技术的应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朝着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指标以及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将提高整个工业建筑的工程质量,推动整个施工的高效化。

2.2 强化绿色生态施工进程,保障建筑的和谐

目前绿色生态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在国内的工业建筑施工中以及有很多的项目开始对绿色生态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施工效果。国内的工业建筑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会更加注重绿色生态的重要性,在施工过程中会更加体现出生态绿色的施工理念。首先,在施工过程的建材选择上面,更加倾向于优质、低耗、高能、长寿以及在生产和废旧后能够得到很好降解的材料,这样能够降低建筑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能够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这样的建筑材料是今后建筑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在施工过程中,整个技术也会更加注重对能源的使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运用高新技术的同时会对绿色生态提出更多的要求,这样就能够保障整个工业建筑和周围的生态环境有机的融入在一起,保障了工业建筑的和谐性。

2.3 强化工业化发展,改变传统的施工模式

为了保障工业建筑施工的精确性和高效性,在今后的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强化施工工业化的发展,对传统的施工模式进行有效的更新和突破。工业化发展就是将流水性和互换性的工业模式引入到工业建筑领域中来,将整个工业建筑的施工整合成一个系统性的工业化作业模式,从建筑材料的生产到主体结构的建造,再到基本构件的维护,整个施工流程中都将形成一种程序化的生产方式,没一个环节不通过工业生产的形式来完成。这样能够使得整个施工技术在应用当中按部就班、井然有序,从而提高了整个工业建筑的施工效率。工业建筑施工技术的工业化在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多的应用,但是这不能掩盖这种工业化模式的优点,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工业建筑的施工技术必然会改变传统的施工模式,朝着工业化的趋势进行突破和创新。

2.4 施工技术的智能,实现整个建设的自动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工业建筑的施工技术中得到了很多的应用。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整个工业建筑的施工技术必将形成智能化的管理和生产体系。建筑材料的供应和运输、施工设备的运作与维护以及工程的检测和验收都会形成一个智能化的网络系统,将整个施工流程全部信息化,通过设置现场总线在以太网建立的基础上对整个工程进行自动化控制管理。工业建筑施工技术的智能化是科技在建筑领域渗透的一个重点内容,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工业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类信息能够进行汇总,各项施工进度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相应的安全管理工作也会显得更加科学化,这样就使得整个工业建筑的施工技术真正达到了高效、合理、精准的效果。由此看来,工业建筑施工技术的智能化也会成为发展的又一个趋势。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国内工业建筑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的研究,可以得出整个工业建筑施工技术在今后必将会朝着高新技术的应用、绿色生态的体现、工业模式的生产以及智能化施工的方向发展,将我国的工业建筑施工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迈入新的发展领域。

参考文献

[1]任长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措施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3).

[2]马维生.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概况[J].经济管理,2009(05)

建筑工程就业方向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要求;实践

引 言: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属于管理科学的一大分支。现阶段,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对建筑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程项目管理中也广泛的应用了新技术、新理念以及新设备,折旧要求加大管理技术的创新力度,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管理理念,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建筑事业更好的发展。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的基本要求

1.1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应该紧跟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明显。当人们对奢华生活追求时,市场上出现了爱马仕、LV等名牌产品,而当人们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时,就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建筑管理技术的创新,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强管理技术创新,不能仅仅在建筑企业内部协商决定,还应该深入市场,了解广大民众的需求,针对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管理方案。同时,在加强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建筑企业还应该严格的控制工程施工质量与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促进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1.2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必须与生产力需求相适应

建筑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管理模式,只有保证工程管理模式与生产力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向着产品成果方向转变。加强管理技术创新,需要使用建筑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实践证明,只有将生产对象、生产工具以及生产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的挖掘生产力的潜能;在市场经济这一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只有不断的提高建筑企业自身的生产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下获得劳动对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促使生产三要素即:生产对象、生产者以及生产工具很好、有效地协调组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加大生产者生产素质的培养,提高整体的生产水平。

1.3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必须与市场发展相适应

建筑工程项目的获取、实施全部是在市场中进行,并且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并累计到下一批次的项目竞争中。因此,可以说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就是延伸项目管理的内涵,不断的完善施工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处理好项目管理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促进建筑企业更好的发展。

2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的有效对策

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需要从管理理念、组织机构、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同时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促进建筑工程管理向着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1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

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者,首先需要转变管理思想,紧跟时展的潮流,加快管理思想转变的步伐。建筑工程管理者管理理念的创新,能够推动建筑企业文化的形成,为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在于控制工程成本、保证工程工期、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处理好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关键。在每一个管理目标确定时都需要充分考虑该目标对其他目标的影响,采取对比分析的方式,对目标进行不断的优化。需要之一的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目标以及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功能性目标是管理创新中首要的保证,在此基础上,应该不断的提升工程管理的服务水平,提高社会满意度,促进建筑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2合理的调整建筑工程管理组织机构

现阶段,我国市场形势严峻,往往采用直线管理制度对建筑工程施工行为进行管理与控制,这种直线型的管理制度,对于生产为主的企业非常实用,但是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有一定的不适应性。这就需要对建筑管理组织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工程承包人、施工条件与管理职能有效的分离,将施工过程中的日常管理分配给劳务公司,并根据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满足施工现场需求以及项目施工特点。另外,在完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市场利益要求,将管理权力适当的下方到工程项目部,逐渐形成分权与集权相结合的建筑工程管理组织结构。

2.3不断的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创新机制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创新机制的建设,向企业员工分析当前的市场形势,帮助企业树立全员的质量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等。在此基础上,加大对项目管理部门职能的改革,设立施工管理部、工程技术部以及合同管理部,将施工设计、施工计划、施工管理、合同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另外,工程技术部应该加大科研开发,为工程施工、管理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材料等,为工程施工提供基础支持。

2.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信息技术逐渐的发展起来,并逐渐的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提高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在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创新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建筑工程管理向着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是信息化管理中必要的工具之一,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习,以便能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建筑工程实施信息化管理。无论是在工程造价控制、工期进度管理、增大投资效益、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等任何一方面,都需要充分利用先进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做好预算等工作,并利用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方法来实现预期的施工效果与经济投资效益。

3结语

总之,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提高施工质量,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必须加强工程管理的创新。首先,加强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为管理创新打下理论基础;其次,调整工程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质量创新机制,为工程管理创新提供物质基础;最后,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促进建筑工程管理向着信息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晨.浅谈建筑工程管理技能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7).

[2]高翔.浅谈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J].中国科技投资,2012(03).

建筑工程就业方向篇6

论文关键词: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

1 专业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大学1979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河南农业大学1981年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能源工程本科专业,1998年专业名称调整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目前全国只有不足20所高校开设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在2015年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来自全国24所院校的领导和专家80余人就专业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与全国其他院校情况大致相当,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平台各不相同,培养模式也有较大差距。中国农业大学主要侧重于农业设施工程及工艺的改进和优化设计;河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主要侧重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我校及其他高校多侧重于民用建筑工程的培养;很多农业为主高校的该专业对风能和太阳能的研究相对较少。

2 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但在全国范围内招生数量一直没有明显增加,究其原因在于专业交叉性强、知识覆盖面广、专业特色不突出、没有上级主管单位、缺乏社会影响力。

2.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专业发展方向,是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专业培养目标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2],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这个专业名字涵盖的面广,涉及到的领域多,在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各地、各校、学生个体、社会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培养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3]。

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建筑业不在是国家的支柱产业,行业对建筑施工人员的需求量也大幅降低,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近三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从85%降到40%,说明原有以培养从事建筑工程相关研究、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的人才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地处南疆,干旱少雨、光热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效率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定义为:具备从事乡镇建设、设施农业与农村能源建设方面的基本知识,得到建筑工程师、农业生物环境与农村能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本专业工程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等基本能力复合应用型人才。

2.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高校课程体系是指各课程间的相互分工与配合,主要包括课程的组成“结构”目标和任务,它是学生所学课程的总体框架[4]。塔里木大学原有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课程体系的课程平台主要分为四大部分: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特色教育平台课程。职业规划论文我校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大多偏向于民用建筑类,详见表1。

表1 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民用建筑类课程门数及所占学分都是最高的,达到85.4%,设施农业及能源环境类课程所占比例共计14.6%,几乎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学生就业渠道也一样,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90%以上毕业生都从事民用建筑的施工和设计工作,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后者主要是培养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管理人才,在课程设置上面应该有很大差别,学生就业与考研都与土木工程专业相比较根本没有优势可言。显然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相符合,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3 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调整

近三年我国建筑行业毕业生就业率在逐年下降,加上十八大国家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4年12月党中央又提出精准扶贫,到时候要让七千万贫困人口一同买入全面小康社会,农业增效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适应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应偏重于农业建筑与环境、工厂化设施、农村新能源开发与科学利用。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

我校地处南疆,人才培养要以足南疆、服务新疆、面向中亚、政治可靠、专业过硬,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较强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多听取行业专家意见,通过对每年毕业生的回访,社会发展对岗位人才的需求为指导。以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设计竞赛为引导,深化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内容上,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 优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关系

原有课程体系当中所开设的课程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最后的结果学生必须选才能够达到毕业时所修学分,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把设施农业类、能源与环境类课程门数增加,大幅压缩土木工程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保持在5门左右,并都要与专业相对应,大幅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学时和所占比例,按照1:2的关系设置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从事专业自主选择所修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室的建设,达到学生所选课程都能正常开设,让学生选择老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而不是表面选修学生必选。适当增设专业特色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包括体现南疆地域、专业传统优势、学科前沿的特色专业课程以及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应按照专业按方向或学生发展方向分模块、分方向设置。

3.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对于一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校而言,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促进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训练相结合,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5]。要推进实验、实习独立设课,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梯度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验课学时,更多设置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更多的去发现问题合计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善以现有实验室条件,依托教师课题、全国大学生农建专业创新设计竞赛等载体,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迎春,雷超.学分制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01:201-202.

[2]刘武林.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的进展与展望[J].科技创新导报,2010,01:123+125.

[3]王艳锦,刘圣勇,张全国,徐广印.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05:21-22.

建筑工程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设计;现状;要点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实行工业化设计和管理后的建筑工程,无论在建筑构架、建设理念方面,还是在运输供给和建筑施工方面,由于现代社会对建筑的质量、建设效率、建设环保节能的追求更高,建筑工业化成为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建筑工业化设计要点分析

(一)建筑模数的利用

建筑模数是指在建筑设计中,统一选定的协调建筑尺度的增值单位。它是建筑物、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相关设备尺寸相互协调的基础,所以每项建筑工程的启动,都必须进行相应模数的分析。目前世界上统一采用的基本模数数值用M表示,也就是1M=1000mm,在它的基础上又分为扩大模数和分模数。其中扩大模数的基数是3M、6M、12M等,我国一般采用3M为标准建筑模数,可以满足使用的要求,又能减少构配件规格类型。建筑部件的构造都应该按照模数进行设计,这样就有利于生产企业生产出工程所需规格的生产预制构建。

(二)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就是设计人员对施工建筑的表达。安全性是建筑工程首先需要保证的,在工业化建筑施工前就要对建筑结构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核算。常见的房屋建筑结构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每种结构各有自己的特点,其中砖木结构是以砖墙、砖柱和木屋为主要承载结构的建筑,一般在农村和庙宇用的比较多;砖混结构适宜砖块、钢筋混凝土和屋顶承重构件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目前的住宅建设中最为常见;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都是用于大型公共建筑的结构形式。但是这些传统的建筑类型,并不是我国现阶段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模式,建筑工业化设计需要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分别是全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全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和全预制装配式板柱结构体系等。这些结构形式全采用工厂化的制作,产品质量有保证;外墙装饰面和外墙板同时预先制定减少了现场的装饰工作量,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进度;此外减少现场的作业量降低了粉尘和污染比较环保。

(三)建筑图纸的绘制

建筑图纸的绘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它是在工程开始前针对工程的建设目的、施工方案、平面和结构要求等绘制的参考图纸;第二阶段是施工中为了修改和完善初步的施工设计,对出现的一些变动的再设计。建筑工业化的图纸绘制是根据建筑构建的类型、规格、质量材料等,将其中建造量最大、使用面积广、共性多、通用性强的建筑配件和零部件、设备装置经过综合研究编制而成的标准设计图。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工程的效率、环保、成本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建筑图纸的准确绘制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建筑工业化的各项要求,将工程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减少问题出现的几率,保证工程的质量。

(四)建筑材料的购置

建筑材料是整个项目工程进行的基础,它与建筑结构共同搭建起整个工程的框架,所以对材料进行科学合理地购置非常重要。现代建筑工程对材料的要求是高强度、轻质量和多功能,而这些材料正是新型建筑材的特点,所以加强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着重推广高性能、低能耗以及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是建筑工业化的要求,更是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

(五)构造节点的安排

每一项工程的开展都会产生一些交接口,这些交接点就是问题经常出现的地方,所以在交接点材料的使用上必须慎重,既要保持其经济适用性更要保证其安全性。一般而言,在工业化的建筑工程中,各构造节点的施工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因为作为工程的薄弱环节,任何节点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工程项目宣告失败。而构造节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组件之间的连接点、预制构件和设备管线的组合、建筑构件与预制品的组合等方面。对这些构造节点的设计要从整个工程的大结构下进行,能不设置这些节点就最好少设置,而节点的材料之间的类型和特点也要相适应,在使用这些节点材料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这些材料的研发。

二、工业化进程中BIM关键技术分析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建筑工业化建造工艺都是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然而在实际建设中两者被割裂开。设计环节参与人员更加关注建筑信息模型,建造和业主方人员更加关注建筑工业化。美国总承包商协会在2010年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只有18%的建造商认为BIM在预制化中起到关键作用。这种割裂的状态需要通过一些系统的研究才能够改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对面向建筑工业化发展的BIM标准、BIM构件资源、BIM设计软件和BIM协同平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一)BIM构件

BIM构件技术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至关重要。建筑、结构、机电的构件厂商需要将自己的产品规格、可定制化生产能力及其批量化的产品信息以BIM构件的方式,提供到公共资源平台中,设计、采购人员可依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合适的构件产品,以实践工业化和产业化思想的精髓。

为了实现工业化设计方式,构件需要支持建筑工程的设计、绘图、制作及安装等多功能需求,BIM构件必须包含以下几个特性:一是尺寸参数化。构件的外形尺寸可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调整,各种参数间具有自动匹配的特性;二是尺寸模数化。根据产品的特点和相关的产品规范,设置一定的模式,通过模数组合实现尺寸的多样化;三是属性参数化。将关键属性与可变参数关联,实现参数变化的联动;四是包含制造和安装信息,将标准化制造和安装所需的材料、配件、人工信息设置到构件中,实现精确的算量和估价。

(二)BIM软件

在建筑工业化项目中应用BIM,软件是技术落实的关键。目前,全球有上百种BIM软件,包含设计、分析、模拟、算量、可视化、审查、数据管理等专业软件。其中,只有少数能够支持建筑工业化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款软件:

AutoCAD Architecture(简称ACA)是欧美常用的设计软件,由于其操作的简易性和灵活性,AutoCAD平台受到设计师的欢迎。ACA基于2D/3D相结合的技术,采用标准化、构件化工作模式,设计功能强大,便于多人员、多专业协同设计,是面向建筑工业化的设计软件。

Revit是国内最主流的BIM三维建模和多专业模型综合软件,多专业模型综合能力强,与AutoCAD数据有较好的集成性,在设计深化阶段的模型综合和信息集成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TEKLA精于钢结构的深化设计,与制造装配结合度高,可以实现数控加工代码的生成,通过IFC格式与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ALLPLAN擅长混凝土深化设计,可进行配筋模拟、墙板预制的拆分和加工,可以实现数控加工代码的生成,通过IFC格式与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三)BIM协同

建筑工业化是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开展建设项目的实施,每个项目涉及的产品、专业技术门类繁多,每个项目所承载的信息量巨大,没有合适的信息交换手段,势必无法发挥工业化的优势。结合BIM模型的信息承载能力,以可视化的BIM模型为信息交换方式,实现设计、采购、建造、施工各环节协同作业,是BIM的最大价值所在。

与先进制造业采用PDM/PLM进行产品数据管理和供应链协同类似,BIM可以帮助建筑项目的所有参与方、供应商协同工作,真正实现工业化、全供应链协作的建造方式。由于BIM协同技术对项目的组织方式、项目参与人员专业技能有非常特殊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建筑工业化还没有见到真正的协同工作的案例。不过随着技术和人才的发展,基于信息化协同的工业化建造方式必然会成为行业的主流。

由于环境资源、建筑质量和品质、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已进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化革命中,信息化对建筑工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建筑业走向建筑全产业链信息集成的技术路线,以BIM为核心的建筑信息化技术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发展通道。因此,在当前我国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信息模型相互隔离发展的状况下,应当以BIM技术为支撑,推进我国建筑工业化由传统工业化迈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化,同时,以建筑工业化为载体,尽早实现BIM在建筑及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制造、施工、运维全过程的集成化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形势非常好,无论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对建筑工业化给予了重视,一批大型建筑企业开始从转型升级中寻求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诱因大部分来自于市场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丛.基于开放建筑体系的建筑工业化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

[2]李传坤.制约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D].聊城大学,2014.

建筑工程就业方向篇8

【关键词】建筑变形测量;精度;比较;分析

建筑测量主要指通过对建筑产品沉降量去展开观测、研究,以及加以分析,然后以辅助的监测手段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观测数据进行实时评价,最终确立出建筑产品的运营轨迹,采取可行性测量精度控制举措,保障基本沉降量处于可控范畴内,从而起到保障建筑工程基本营运功能的效用。因此,对于保障建建筑变形观测质量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能够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测量、观测,从而才能降低变形测量作业的困难程度,同时也能使行业标准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下文中《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简称《变形规范》,《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简称《测量规范》)更加趋于完善态势发展。因此,本文结合了建筑变形测量行业规范的精度等级比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建筑变形测量的在建筑项目中的应用等内容,旨在保障建筑变形控制在可控范畴内,保障工程质量。

1 建筑变形测量行业标准精度等级比较

总的来说,《测量规范》与《变形规范》都是建筑变形测量观测作业的操作标准规范,两者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即两者都是建筑“变形测量”的基本操作标准,在技术条文内容上有着相同和异同之处,同时在具体要求方面也有着一定差异,从而会导致变形测量观测在实践过程中有着一定困难。

1.1 精度等级比较

本文通过《变形规范》与《测量规范》的精度等级表格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变形测量等级、沉降观测、位移观测、适用范畴等指标的差异,具体如下两图表一与表二所示。

表二中变形测量等中的一等工程主要适用范畴指变形敏感程度较高的工程项目,如工程建筑,价值较高的考古建筑、精密工程设施等;二等工程多半指高层建筑或古建筑以及建筑场地滑坡监测等;三等工程一般指工业建筑、高耸结构的建筑、滑坡监测等;四等建筑则是观测要求相对最低的一类建筑物。

1.2 比较分析

在《变形规范》中的精度比较所采用的是以级数为单位的比较,即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他们分别代表精度最高级别即为特级,并由上至下精度要求逐渐降低。其中,特级借鉴的是前苏联的变形测量观测行业标准而制定的;等级精度档次的提法则是根据德国的测量观测行业标准而制定的;等级精度则是结合我国实际课业情况与其他等级指标而综合制确立的,其中包括沉降标准等。另外,除特级与一级之外的二、三等级,一般的变形观测精度指标都是依据常规器材、仪器就能获取,而变形观测难度也相对较低。

《变形规范》相比《测量规范》而言,一个是采用“级”,一个是采用“等”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变形观测体系中的沉降观测水准与国家市政工程等测量指标等有所不同,而采用这种不同的名称单位去划分,则利于各自测量指标体系的体系保持完整性与不重复性。也就是说,《变形规范》中的“级”主要体现的是测量精度层次或者说是档次,而并不具备《测量规范》中的“测量精度控制”功能。即前者主要适用精度测量范畴较小的工程项目,一般能够满足各类工程变形测量观测需求,在布线设计、视线距离要求、观测线路数目、以及精度评价等方面都和后者的大面积化的指标测量水平相异。

另外,在《变形规范》中,主要以观测点站的“高差中误差”与“坐标中误差”作为精度划分或精度控制等级行业标准。而《测量规范》中主要强调的是“变形点”与“相邻点”的高程误差,即以这两种参考衡量指标作为等级标准,而具体衡量的则是相对沉降量。

2 变形测量在建筑物中的应用

可以说,变形测量的行业标准主要以《变形规范》与《测量规范》为主,两者之所以有着细微、明显的差异或异同,均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各种测量指标的特性,使之更利于数据测量分析以及工程安全检查等,从而才能够确保工程达到质量控制需求,满足安全营运要求。

2.1 结合实际确立方案

实地考察阶段,我们可结合建筑产品的实际情况,即建筑变形所体现或暴露出的种种迹象或特征,去对建筑变形做出实践论证。如,可以根据建筑基础工程中的墙体、结构裂缝等去客观分析出具体沉降部位在何处。再如,通过以往种种理论与时间证明,像八字形裂缝的产生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是建筑物中间部位出现下沉;倒八形裂缝出现则是建筑结构两边方向出现下沉现象;中间、部位的贯穿各楼层墙体的倾向裂缝则其开口方向即为下沉部位。一般指向建筑物的一头。变形测量记录的沉降数据、裂缝情况、倾斜矢量等都会印证实地情况的客观反映。根据已经实地印证了的客观反映,建筑结构师就可做出决定,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或进行基础加固处理, 或基础与上部建筑全面处理等。

2.2 举例应用

以一个独立小区建筑作为基本实例。该建筑物投产运营后的两年内发生了中西方向的裂缝,并且蔓延发展的速度较快,且裂缝发展势头呈现斜向走向,即中西方向存在裂缝,东西无裂缝。而通过建筑变形测量沉降可知:该建筑物西部在两年内的内部发生沉降量是处在35mm―70mm之间。东半部未出现沉降。而由此判断,该建筑物变形现象发生非常显著。并且,通过整合的地质资料与技术条文、以及对施工图相关文件分析可知,该建筑物西部结构是处在古河床地带中,并且西半部的路基土质地相对较为软弱,且基础工程运用的是灌注桩,所以集种种因素到一起,导致工程在营运两年不到出现了不同规模的不均匀沉降,致使裂缝多集中在结构中间贯穿一带。为此,根据实地情况的客观反映得出,建筑物西部持力层承载力不足,应立即进行基础局部加固。采用了“钻孔灌注桩和钢筋描固连接托梁加固基础法”进行局部加固。建筑物西半部的沉降才收敛稳定下来,自此基础结构稳定,上部建筑维修完毕。

3 结语:

总之,通过建筑变形测量相关行业标准规范的比较以及实例应用,我们可以看出两种规范有着相同与异同之处,却又各成体系。但不论怎样,在建筑测量观测作业中,只要结合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客观分析,做好基础沉降预防措施,势必会提高建筑整体质量,保障建筑产品安全运营。

参考文献:

[1]邹自力, 盛常礼. 沉降监测基准网与监测网精度探讨[J].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 2009,(01)

[2]孙彩敏. 工程建筑物的《变形观测》教学分析与设想[J]. 地矿测绘 , 2008,(01) .

[3]王黎黎,杨志藻. 建筑施工测量必要精度的探讨[J]. 工程勘察 , 2010,(02) .

[4]查正军, 鲍峰. 一种建筑物倾斜测量的方法[J]. 四川测绘 , 2009,(04)

上一篇:辩论赛的体会范文 下一篇:多元考核评价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