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9-29 00:39:28

环境监理的意义

环境监理的意义篇1

关键词:环境监理;环境管理;目的和意义;问题;解决方案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是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验收监管的重要辅助手段,对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提升环评有效性和完善性具有积极作用。

1环境监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能够代表环境监理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是部委的行政规章,按照出台时间序列如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和竣工环保验收管理规程(试行)》(环发[2009]150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2012]5号)、《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办法》(辽环发〔2011〕22号)[2]。

2环境监理工作的管理、经验和意义

2.1环境监理管理

环境监理机构应当于环境监理合同签订后十日内,将项目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人员组成,书面通知项目建设单位,并报审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实施环境监理月报和专题汇报制度,开展环境监理专项检查。

2.2环境监理的经验和意义

根据《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办法》的要求,根据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确定不同的环境监理重点[3]。以抚顺石油二厂污水处理厂改造过程环境监理专题汇报为例,进一步说明环境监理的重要作用。由于天气和施工进度发生变化等原因,污水处理厂改造部分工程需要更改,环境监理单位提出了原有施工方案和拟修改施工方案对比表(见表1),并向环境管理部门提交了专题汇报。根据上述专题汇报,环境管理部门及时召开了专家论证会,最终确定该方案可行,并提出新的环境管理要求:(1)加强合建曝气池的曝气效果:提高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在水中投加生物载体,固化微生物,增加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2)源头处理措施:加强重点装置排污管理,减少高污染物的冲击;全面检查雨排系统,保证清污分流;充分利用三级管理体系,对装置排放污染物进行错峰管理(3)污水处理厂管理措施:加强日常巡检工作,加强对进水的监测;发现进水水质异常,及时进行汇报并采取补救措施(4)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在施工方案发生变更期间,环境监理单位和环境监察局工作人员,24小时待命进行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污染事故。通过上述措施后,该改造方案顺利完成。环境监理在本次改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也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了技术保障,以体现了环境监理了意义。

3目前环境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环境监理还没有具体的规定,缺少统一的标准和量化指标,使环境监理工作难以做到定性和定量[4]。

3.2专业环境监理人员不足

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工程监理经验,但是对环境保护专业知识欠缺;另一部分具有丰富的环保专业知识,但工程监理专业知识较为薄弱。

3.3环境监理工作滞后于项目建设

未批先建的项目不能及时进行环境监理;个别建设单位存在施工时未按要求开展环境监理,过后补做监理工作现象。

4加强环境监理工作的对策

4.1完善法律法规,为环境监理提供法律支持

逐步建立环境监理技术规范、标准、指标考核与验收、收费标准,使环境监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4.2提高环境监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可借鉴环境影响评价上岗培训的成功经验,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增加环境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及注册制度。

4.3建立项目环境监理档案

严格审查环境监理月报,确定环境监理检点,落实重大污染节点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使环境风险降到最低。

4.4加强环境监理宣传工作

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社会公民的环境意识,并将公众参与机制引入到环境监理中,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的环境监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在辽宁省的试点,本文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了环境监理的意义,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环境监理工作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工作程序,实现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作者:佟敬军 单位:抚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参考文献

[1]朱京海.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王圣等.建设期环境监理实践与相关问题思考[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2,28(4):1-4.

[3]焦涛.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内涵及要点浅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5):62-65,77.

环境监理的意义篇2

进行环境监测主要是为了解和掌握环境的具体情况,从而在具体的环境问题中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破坏环境。为了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环境监测质量最终的目标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环境监测保证只是它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跳板。环境监测质量是从工业效果方面对环境监测有效性进行考核的重要标准。为了实现人类的持续、健康、和谐向前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制定和研发合理的环境保护体系,利用环境监测的标准和要求指导监测行为,保证环境的监测质量。

2大气环境监测问题思考

2.1大气环境监测意识薄弱

众所周知,大气环境监测已成为全球共同重视的问题,不排除部分国家和地区遭受大气污染的影响较小,致使他们大气环境监测意识淡薄。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有些国家和地区虽然也签署了保护大气的相关协议和条约,但在大气环境的保护、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大气环境检测质量的提高方面力度不够,缺少法律意识。

2.2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不高

在我国,作为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监测采样工作存在着四个主要问题: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不受重视、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边缘化、大气环境监测采样成本增加、大气环境监测采样结果不符合监测要求。其结果是大气环境质监测质量得不到保障。

2.3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网络构建之所以不健全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对大气环境监测的网络不够重视。加之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相关机械设备、技术资料的匮乏,大气环境工作的开展显得举步维艰、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就无需多言了。

2.4大气环境监测经费不足

持续的资金投入是大气环境监测得以开展的物质保障,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大气环境监测资金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能满足监测工作的需求。长此以往必然打击大气环境监测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因为资金投入的力度不够,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和设备就不可能达到最新的配备要求,先进监测技术的引进也无疑是纸上谈兵。

3提高大气监测环境质量的建议

3.1提高大气环境监测意识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能动性原理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可以得出: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主动创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收的过程;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绝不是盲目的;意识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人能在意识的指导下对客观实践进行改造;意识对人的生理过程和活动也会造成影响。国家和相关的主管机构要结合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原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大气环境监测意识。

3.2培育大气环境监测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现阶段我国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气环境监测领域更要注重加强人才培育。要想理论水平高,在结果分析、方案决策等方面尽可能不出现纰漏就必须强化人才培育,加强监测理论和实践能力培训。人才培育除了监测理论的培训之外,还需注重监测实践的培训,因为实践能力越强,越能在监测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能大大节约成本。

3.3加大大气监测投入,提高监测质量

为了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人类安全,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预算决算工作;加大对监测人员的培养力度;开发并完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系统;采购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及时公开监测结果,注重对结果的分析总结;实现产业结构最优化,及时淘汰落后的产业;认真执行针对大气环境污染所制定的具体措施。

3.4注重大气环境采样质量

为了顺利开展环境治理和改造工作,必须重视大气环境采样的质量。因为采样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有重要影响,大气监测不合理势必导致环境监测质量偏低。同时,为了充分体现采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为大气环境监测提供质量保证,大气监测也必须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符合实际采样方案的制定并非易事,为了保障其完整性,我们在进行采样时要注意考虑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采样点位、采样频次、采样断面、采样周期。针对工业污染采样而言,可以按照污染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级采样,要将采样的重点放在重点污染源,随后才是污染较轻的污染源。最后为了确保采样的真实性,切实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提供保障,采样样品的安置、存放要求、采样的施工装备、采样的次数和数量的布局要尽可能合理并且要做好跟踪记录。

3.5建立和完善大气环境监测机制

大气环境监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采集环境样品、分析测量数据以及综合评价数据等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保障。同时它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因为它能将保障体系的指导作用实现最大化,使得监测行为严格遵循大气监测的标准和要求。

3.6建立并完善实验室认可制度

所谓实验室认可是指实验室进行规定类型的监测或校准是由权威机构授权的,具有权威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得大气环境所需依据,应加强实验动手能力,做好质量监督网络建设工作,提高实验水平。

3.7注重同国外地区的合作交流

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合作的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闭门造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为了在大气监测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我们应该加强同国外先进和发达地区的相互交流,增强大气环境监测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加强同国外地区的合作交流,是大气环境监测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因为它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同时,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最终目标,我们首先要明确,大气环境监测和治理单靠少部分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全人类应共同致力于大气环境监测和治理。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治理环境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各地区和各部门要注意提高监测意识、培养监测人才、建立和完善大气环境监测机制、推动并完善实验室认可制度、加强同国外地区的交流合作等,切实为人民谋福利,早日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片蓝天”。

环境监理的意义篇3

积极开展环境工程建设的意义

我国针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环境工程措施。开展环境工程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分别为:

1改善社会环境。环境工程措施可解决城市改造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可指导人们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全面改善了社会生态环境。

2提高经济收益。国家投资环境工程建设,不仅是为了改善社会生态环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带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3降低污染排放、改善生活质量。社会调查显示,空气污染加重导致社会群体的疾病发生率上升。开展环境工程改造项目,可降低污染排放,不断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公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环境监测对环境工程建设的促进作用

1环境监测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作用。在社会化生产过程中,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统一的。国家将环保工作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强调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要实行“三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行“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2环境监测在污染物总量减排和环境执法中的作用。随着污染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环境监测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污染物总量减排和环境执法提供了科学依据。1)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不定时抽检,促进企业治理污染,实现达标排放;2)对排污企业进行监督性监测。通过对排污企业的督查性监测,全面及时掌握了企业的排污情况,为工业企业污染整治提供了技术支撑;3)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暗查。根据暗查监测结果,对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超标排污的企业处以罚款;对重点污染挂牌督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违法排污企业,报政府停产治理;对治理效果不佳的企业,建议关停。

3环境监测在社会商品中的作用。社会商品是在整个社会中流通和使用的。产品质量的好坏,不仅从适用、美观、耐用方面去衡量,还从它对人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来衡量。如机动车排放有害废气指标,冰箱等家用电器的噪声指标等都要进行测定。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合成化学品越来越多,作为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更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4环境监测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科学研究往往以环境监测为论据。如自然资源考察中的环境背景值调查、环境监测和环境容量研究中的污染源调查等等。做好这些方面的环境监测,将对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经济有着重大意义。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策略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为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质量制度建设,强化环境监测基础能力,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1准确分析。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

2质量管理。环境监测站承担的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污染物减排监测等任务十分繁重,在保证任务完成的同时,要十分重视监测的质量保证。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执行。

3完善体系。监测质量的保证,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对监测的各个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对实验的环境和条件,对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要经常性地利用质量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来评价体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

综上所言,环境监测是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建设的重点工作,对先期施工作业及后期生产运行有着多方面的指导作用。政府在指导环境工程措施运行期间,需强调环境监测的现实意义,督促建设单位搞好环境工程日常监测和管理活动。

环境监理的意义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 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B84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环境监测的定义

环境监测,就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目标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大气等相关因素中污染物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污染程度的整个过程。

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

(1 根据环境质量状况的标准及时反馈目前环境质量状况,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2 根据污染状况和污染类型,由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处理措施,切断污染源,解决污染问题。

(3 通过环境监测数据,总结环境污染的相关规律,对于预防污染问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4 通过对环境的监测,制订环境保护措施,合理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节约自然资源。

二、目前环境监测现状及发展瓶颈

由于生存环境和全球气候的不断化,各国都开始注意和加强环境监测及保护工作。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已经有所进展,但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近年,环境保护更是加大了放射源管理、饮用水源保护、重金属污染、有机废气治理、总量削减及控制等工作力度,环境监测日常工作任务更重,同时对环境监测的覆盖面、反应速度及现场应急监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 设备落后

环境监测工作是一件非常专业的工作,需要长期的环境取样和调查工作,同时还要进行环境质量状况的分析工作。在分析工作过程中,仪器设备的配备是关键。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目前所用的监测设备普遍存在落后、老化及不足的现象,使得环境监测数据出现精确性的问题甚至无法开展相关工作。

(2 人才匮乏

环境监测技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因此,环境监测部门需要不断补充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来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而我国目前环境监测部门中人员普遍呈老化趋势,缺乏内部竞争力,使得尖端人才极度缺乏。

(3 经费不足

监测经费的不足也是我国环境监测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事业经费的多少直接反应国家对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环境监测所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空气、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还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工作,跨区域的监测工作也时有发生,然而资金短缺问题让很多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经费的不足,也大大影响了我国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多数地市缺乏应急监测所需的配套设备及监测车,使自动监测能力和流动监测能力大大降低。

三、 环境监测的问题探究

(1 环境监测应有高度的思想认识

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忽略环境的保护工作,是我国初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相当,环境恶化现象严重危及人们正常的生活生产,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压力。然而,人们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监测的管理力度及技术监督的工作力度还远远不够。目前,监测主管部门尚未对环境监测数据予以太多的重视,使得环境监测数据无法发挥自身作用,监测工作也日渐边缘化。所以,环境监测要在未来时期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相关部门及人员就必须从思想高度重视起来,通过工作实践来不断提升。

(2 环境监测要有充分的经费补给

由于地方政府对监测经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直接导致对监测经费投入不足,致使环境监测系统的能力建设与时展不相适应,更别说与国际接轨,部分地区的监测系统由于的经费问题一直无法得到基本满足,甚至影响到了日常的监测任务的开展。事业经费的保障是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监测能力不断提高的基本条壤、无论是监测频率、监测范围还是监测技术及监测速度都受到经费投入的制约和限制。

(3 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环境监测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进度和发展速度。目前,我国环境监测部门隶属地方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上层环境监测部门对下层监测部门更多的是业务指导关系,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和监督能力,无法从“条”的层面直接统筹、监督监测工作的开展,地方监测部门容易受行政命令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四、环境监测的若干思考

(1 改革管理体制,加强监督能力

现行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不足,缺乏对环境监测站的约束力和监督力度,因此,必须实行新的管理体制,促使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对于整个环境保护系统,应该实行垂直管制制度,由地方政府的监管改为由上级环境监测部门直接对下级环境监测部门负责和统一管理,有利于技术的考评及执行力的监督,有利于环境监测部门整体业务能力的提升,有利于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加强人员能力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

环境监测工作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必须严格抓好人才引进和人员能力培养工作。对于从业人员,应该加强业务水平及技术技能的培训工作,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定期开展培训课程,提高全员的工作能力及整体素质。同时,要采取相应的职能考核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确保环境监测队伍的整体能力,督促从业人员对先进技术和技能的学习。

此外,还应该加强环境监测部门间的业务交流工作,定期召开业务交流会议,对业务技能优秀和工作积极的环境监测站予以表扬和鼓励,并对先进高效的业务技能进行推广,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良性发展。

(3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经费问题,这一制约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必须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环境监测工作中经费,需要国家及地方财政部门予以支持,可将环境监测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仪器设备经费等费用纳入财政部门年度经费预算,改善经费匮乏的现状。

总之,环境保护监测是一项长效而艰巨的任务,其工作内容涉及到社会生存的各个方面。可以讲,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做好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更成为相关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急需面对的重要事项。也期待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周遭的环境变得更美,更舒心。

参考文献: [1]王金辉.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现状与思考[J].工程与建设,2010,(04).

[2]李大伟,李秋霞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环境监理的意义篇5

人类(含自然人和法律拟制的人)在从事环境利用行为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必然会发生各种关系。这些关系经过法律调整便成为环境法律关系,而从事环境利用行为的人自然也成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具体包括:政府(包含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他负有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简称“企业”)、公众以及司法机关四类。

《环境保护法》作为调整环境利用关系的基本法律,理应对上述四类主体的权利、职权和义务、职责做出全面、统筹性规定。然而,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和1989年《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旧法”)都未能做到尽如人意,由此形成的立法缺陷是造成目前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状况仍然严重、自然生态破坏未能有效控制的原因之一。

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

(以下简称“新法”)令人眼前一亮,虽然该法仍然存在完善的空间,但在不同主体的许多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确定方面均实现了突破。可以说,新法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不仅带来了我国环境治理模式的转变,还重新构建了现有的环境利用关系:环境治理从过去由环保部门“单打独斗”转向现在政府、企业、公众和司法机关等“共同参与”;同时,新法力图治愈旧法中“偏重企业管制”的弊病,并逐渐形成企业管制、政府规制、公众参与和司法机关监督“齐头并进”的新局面。这便是朝着理想的环境法律关系状态又迈进了一步。

深入认识新《环境保护法》对不同主体产生的影响,可以为更好地实施这部法律奠定基础。

政府

一、新《环境保护法》对政府的影响

旧法对政府环境责任的规定十分薄弱,不仅通篇只苛责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基本不涉及其他政府机构部门及工作人员,而且主体过于单一,仅有第45条原则性规定了政府违法应承担的行政和刑事责任,对行政不作为和权力滥用的约束几乎空白,内容过于单薄。

针对旧法存在的上述问题,新法给予了强有力的回应:新法从规范和制约有关环境的政府行为出发,全面扩充了法条容量,扩展了政府环境责任的主体,强化了职权与职责,并建立起相应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从而给予政府行为以更多的约束。

新法对政府环境责任进行了以下多层次、全方位的设计,具体包括:

(一)主体与权责

新法将承担政府环境责任的主体由原来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扩展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对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新法第6条第2款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9环境质量负责。”这是首次使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责任真正成为地方政府的职责,而不再如以前一般只是环保部门一家的职责。以此为基础,新法在各个章节中分别对地方政府应履行的环境职责进行了规定。例如,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第28条增设的“限期达标”制度,责令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相关地方政府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按期达标。

对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新法在继承旧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赋予了其更多的职权。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不仅应该积极有效地进行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和环境监测,严格把关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审批等工作,而且应该主动配合保证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的实现,还应充分利用新法赋予的更大的执法权,有效地通过现场检查、查封、扣押、行政拘留、按日连续处罚等措施进行环境执法。

对于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新法更多地规定了其配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环境保护监管和执法的职责。

(二)监督机制

新法建立了对政府环境行为的三层监督制约机制,分别是:公众通过“环境参与权与监督举报权”(第53条、第56条和第57条)要求“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第53条、第54条和第56条)进行监督,公益组织通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第58条)进行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听取政府环境报告”(第27条)进行监督;上级行政机关采取“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第26条)、“行政限批”(第44条)、“越级处罚”(第67条)等形式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监督。

为此,政府在实施环境行为时,应当将环境保护因素纳入制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和规划的考虑之中,科学民主决策,保证充分有效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强化内部监督与考评,积极配合公众与人大的外部监督。

(三)责任追究机制

新法沿袭旧法有关责任追究的规定并加以完善,突出强调了政府不履行责任的后果。新法规定了“行政处分及引咎辞职”(第68条)的内部追责,以及“依法追究环境刑事责任”(第69条)的外部追责。

为此,政府应强化执行内部行政问责制度,严防公务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杜绝外部追责状况的发生。

企业

二、新《环境保护法》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影响旧法当中称作“企业事业单位”,而且大多数条款都是围绕企业事业单位应该履行的环境义务展开。但是,距离旧法颁布实施到新法修改已经25年,全国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破坏的状况却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甚至还出现更为恶化的状况。这部分是因为旧法对政府的监管责任规定较少,更多地是因为旧法虽然对企业事业单位应尽的义务作出规定,但是对企业的管理方式太过单一,处罚等法律责任的威慑力不够,造成现实中企业因“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而任意违法。

新法首先将主体由原来的“企业事业单位”扩展为“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然后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强化了企业防治环境污染和减少生态破坏的责任,加大了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并且增强了有关企业义务与责任条款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

具体来说,新法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会产生如下影响。

(一)合规难度加大、经营约束增多新法对企业的义务与责任的规定更加严苛,企业必然面临更大的合规压力,例如,新法第16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这种情况下,目前执行较低标准的企业必然面临达标升级的压力。

同时,由于企业承担更多的义务与责任,因而必须将环境因素纳入考虑,例如,“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新法第29条)和“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新法第42条)使得企业在平时的发展经营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否则将可能因为违法而被施以法律制裁。

(二)处罚力度增大、监管更加严格新法对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规定了更强有力的处罚方式。例如,新法新增了“按日连续处罚”(第59条)制度,即,企业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由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这一条款对企业具有极大的威慑力。

不仅如此,新法赋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监管和处罚方面更大的权力,如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第25条)。企业超标排污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对企业“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第60条)。企业为了避免被施以“按日计罚”的处罚或承担其他法律责任,必然减少或停止违法排污行为。

(三)经济成本增加、财务风险加剧新法要求“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第19条)企业因而不得不增加项目运行前准备阶段的经济投入;新法还要求“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第42条)企业也会因此增加设立相关人员的成本支出。

同时,新法加强企业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责任、加大企业因为违法而须承担的处罚责任和处罚数额等,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财务风险。

(四)信息更加公开、公众监督增强新法也要求企业做到信息更加公开,不仅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第55条);而且规定建设单位在依法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当“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第56条)。这样一来,通过满足公众的知悉权而将相关信息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增强了公众监督的力度。

(五)其他影响

新法还对企业有其他约束,例如:新法建立了“诚信档案”制度(第54条),规定将企业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由此,法律风险可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风险和声誉风险,迫使企业不得不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新法还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第58条),通过有关社会组织提起诉讼的方式,为公民提供了更多的维权渠道,但也增加了企业被诉的风险。

同时,新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第52条),但是该类保险能够提供的保障有限,只是分散了部分企业风险,政府对企业造成环境污染而实施的处罚,只能由企业自行承担。

公众

三、新《环境保护法》对公众的影响

旧法中只规定了公众“保护环境”的义务和“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旧法第6条),除此之外,基本再无相关规定。然而,公众参与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很重大:公众作为环境保护的主体之一,既然应尽保护环境的义务,那么自然也享有环境权利。公众只有通过参与到环境利用行为当中,才能有效地行使权利并履行义务。同时,公众参与还能对政府环境行为和企业环境行为起到监督作用,形成主体间的相互制衡,保持完整而有效的环境法律关系。

基于此,新法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规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除了在第5条明确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原则外,还通过新设立的“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专章,从第53条至第58条分别对知悉权与信息公开的义务、政府信息公开、重点排污单位信息公开、建设单位与审批部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公开与征求意见、公众对违法行为的举报权利及环境公益诉讼做出了规定。此外,新法其他章节也多处涉及公众参与权利与义务。

新法对公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公众监督的权利

前文论述新法对政府和企业的影响时,已经提到了公众监督的作用。公众监督以相应的权利作为基础,新法赋予了公众知悉权(新法第53条)、建言权和意见得到充分考虑的权利(第14条、第27条、第56条)和救济权(第57条、第58条)。政府与企业需要为公众行使这些权利提供便利。

知悉权,即获取信息权、参与决策权以及监督权。知悉权的保障措施是政府与企业信息公开的义务。而良好的信息公开与披露机制则表现在尽早公开、有效公开、全面公开和易于理解等方面。

建言权和意见得到充分考虑的权利,在新法中体现为听取和征求意见、人大监督等方面。为此,该类权利的保障措施也是政府和企业履行相关义务:政府制定经济、技术政策时,需要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设单位编制环评报告书时需要充分征求公众的意见,政府在收到环评报告书后,原则上应当全文公开;此外,政府应当向人大报告并接受其监督。

救济权,即举报权、提起复议和诉讼的权利。因此,公众有权举报“任何单位和个人的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以及“政府不履行职责的行为”;公众还有权“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而受到损害”提起民事侵权诉讼,或者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环境公益民事诉讼。

政府及司法机关有义务保证公众救济权的实现。

(二)全民参与环保的义务公民参与环境保护,不只是为了监督,更要履行环保义务。新法的许多规定都体现了“全民参与环保”的基本理念:不仅明确以原则性的方式规定公民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第6条),而且列举了一些公众参与环保的具体形式,包括要求公民“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第6条);要求公民“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并“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第38条)。

以上都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虽然这些义务更多地像是“宣示性”的规定而并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加以保障,但是这对于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倡公众自觉履行义务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公众应该充分行使新法赋予的权利,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外在的监督,同时,自觉而切实履行应尽的环保义务,共同维护生态环境。

司法机关

四、新《环境保护法》对司法机关的影响

旧法中与司法机关有关的条文集中在第五章“法律责任”一章中,内容是关于司法机关对违法的单位或人员追究司法责任,或是关于受害人向司法机关提起损害赔偿诉讼。

虽然,政府、企业和公众是环境法律关系的主要主体(环境保护法中有关这三类主体的条文数量最多),但是司法机关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环境法律关系中,司法机关通过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事后监督与责任追究,为公众的环境权利提供最终的司法保障。不过,在环境义务与责任履行、执法与监管环节尚且存在种种缺陷的情况下,司法机关真正能够发挥的监督作用也将大打折扣。从过往的实践情况看来,司法机关想要通过追究环境责任和审理环境诉讼的形式来达到保障污染防治和生态资源保护的目的并未完全实现。

但是,旧法实施后到新法出台前这段期间,环保司法仍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部分地方设立了专门的环保法庭和受理了环境公益诉讼的案件。环保法庭对于增强环保意识、提高法律的震慑力、统一执法尺度以及提升环保执法效果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先于制度出台的实践创新获得了一致的肯定。与此同时,地方上也出现了环境公益诉讼,而且2013年1月1日施行的《民事诉讼法》进一步为“环境公益诉讼”打开了一扇门,但是之后,环境公益诉讼仍然进展缓慢。

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制度的保障。环保法庭的出现并未突破传统的审判方式,实践效果也参差不齐;偶发性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提起与受理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公共利益受损而救济无门的障碍。

实践推动立法,相比之下,新法在继承旧法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明确规定了“环境公益(民事)诉讼”制度(第58条),进一步明确了诉讼主体,并且放宽了诉讼范围。与此同时,2014年7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宣布在最高法院立案二庭的基础上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环保法庭由地方“自主创新”上升为全国“统一部署”,这种至上而下的环境司法专门化制度安排也将更加助力于推进环境公益诉讼的进行。

当前形势下,司法机关要想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应当在稳步推进环境审判体制改革的前提下,制定健全环境公益诉讼规则;同时,必须做到公正司法、不徇私枉法,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结语

综上所述,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政府、企业、公众和司法机关四大主体都承担着相应的权利、职权、义务和职责。应当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所有主体共同的责任,仅靠任何一方的努力都远远不够,必须四者“并驾齐驱”、共同努力。

政府作为主要的监管者,应当主导环境保护的推进;企业作为主要的责任人,必须切实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公众应当注重培养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参与环保;司法机关应当公正司法,为环境保护事业护航。各主体之间的良好互动构成了完整的环境法律关系,并将最终建立起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关系。

环境监理的意义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 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03-01

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环境监测数据,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潜在的环境问题,及时响应突发环境事件。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

1 环境监测的概念和意义

环境监测是由环境监测机构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有关法规的要求,对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趋势的各种环境要素进行技术性监视、测试和解释,对环境行为符合法规情况进行执法性监督、控制和评价的全过程操作。因此,环境监测必须科学、规范、及时、全面,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环境管理的需要。环境监测能够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指明方向,为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充分的依据,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内容

环境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关系到环保工作依法行政和执法监管的能力水平。环境监测水平的提升必须依靠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2.1 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环境监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益性事业,“技术执法”和“政府行为”是各级监测站的唯一定位。要始终遵循第三方公正原则,要深入思考,理直气壮,把监测的牌子“立对、立住、立稳”。把握监测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把监测工作的重心放在“碧水蓝天”工程服务上。环境监测数据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基础,是环境管理、执法、统计、信息和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依据

2.2 深化环境质量监测,说清环境质量状况

科学制定环境监测方案,确定环境质量监测范围、项目、频次,组织实施环境质量监测,组织开展环境质量监督性监测,根据环境监测数据评估和预测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规范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说清污染源状况,做好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促进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使用自动监测数据计算。

2.3 做好预警与应急监测,说清潜在环境风险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加强对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数据和自动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数据出现明显异常或者显著变化的,应分析原因并及时向同级环保部门提交异常报告或者预警信息报告。应急监测要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理顺应急监测管理机制。由专业队伍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侦查监测,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2.4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高监测数据科学性和规范性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加强采样、样品运输和贮存、样品前处理、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等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加强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管理和日常维护,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制度,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性、规范性。完善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考核工作,形成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落实“环境管理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必须满足环境管理”的基本方针。切实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2.5 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和监测信息公开,提升监测技术水平,满足公众知情权

要建立和实行环境质量公告、环境监测信息制度,统一综合性环境状况报告和重大环境监测信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定期组织编制各类环境质量报告、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报告等,并按要求报送。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规范环境信息内容、方式,进一步扩大范围,满足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

2.6 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领导,关心监测队伍的发展

在国家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投入的基础上,加大环境监测能力投入,强化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调整结构,加大技术人员培训,解决监测用房,更新监测仪器,增加监测运行经费,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加快监测能力建设,保障运行经费,各级环保部门要足额拨付环境监测运行经费,保障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3 结语

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为新时期的环境监测工作跨运势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通过环境监测工作者的努力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将有力地推进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以便于更加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主动、积极、优质、高效“的服务。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能力水平,开创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齐文启.环境监测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 张嘉治.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环境监理的意义篇7

——强化对新《环保法》重要意义的认识,打牢保护生态环境思想基础。新《环保法》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法律,划定生态红线保护环境敏感区,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新《环保法》强调各级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企业承担主体责任,公民进行违法举报,社会组织依法参与,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在推动现代环境治理向多元化共治方面迈出了新步伐。新《环保法》体现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要求,对于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环境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提高对新《环保法》重要意义的认识,打牢保护生态环境思想基础。

——强化新《环保法》的学习宣传,努力形成全社会学新法守新法用新法的浓厚氛围。徒法不足以自行,贵在贯彻实施,重在监管执法。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将宣传普及新《环保法》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一件大事,坚持持久抓、抓关键、见实效,采用多形式、多层次和多角度,讲深讲透,形成全社会学新法、守新法、用新法的浓厚氛围。第一,要在学习上下功夫。学法是知法、懂法和用法的前提和基础。新《环保法》共七章七十条,内容包括总则、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法律责任、附则等。体现了现实的针对性、未来的前瞻性、权利和义务的均衡性。在理念的更新、制度的完善、处罚力度等方面取得了七大突破。因此,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要把学习新《环保法》作为当前工作的一项重点,做到深入理解、认真领会、全面掌握。一是注重全面深入学习。全文学习新《环保法》,逐章逐句理解和领会,从新法修订背景、重大意义到全文内容,做到不漏不偏、不折不扣、一丝不苟。二是注重重点理解和把握。要将新《环保法》与修订前的1989年版《环保法》相对照,认真理解和重点掌握法律条文中有关监督管理的相关制度、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法律责任、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内容。做到学深学透,真学真用。三是注重全员共同参与。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各级人大代表,地方各级人大干部都要积极学习新《环保法》,要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常委会任命的“一府两院”的干部专题学习新《环保法》,举办新《环保法》专题辅导讲座,邀请有关专家解读新《环保法》,辅导相关知识。与此同时,要将新《环保法》纳入各级人大、政府干部年度培训计划的重点内容,掀起学习新《环保法》的热潮,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第二,要在强化宣传上下功夫。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要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宣传工作,将新《环保法》作为宣传工作重点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宣传工作方案,明确宣传的时间节点、宣传对象和范围、工作措施,有序组织推进。一是进行多媒体宣传。深度结合新《环保法》的主要内容,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微博、微信、信息屏等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和宣传。同时,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宣传栏、标语、招贴画、楼宇广告、书籍等加强宣传,并结合工作实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有特色、重实效的宣传活动;二是开展多渠道宣传。通过社区、学校、企业、商场超市、宾馆酒店、建筑工地、景区公园、家庭等渠道向全社会进行全方位宣传,实现宣传无空白、全覆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是结合真实案例宣传。要结合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生动而真实的案例进行宣传,增强宣传的针对性、教育性和实效性。真正营造全社会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强化对环保工作重要地位的认识,树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环境优先观念。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树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环境优先观念,实现从政策法向实施法的转变,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证,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稳定的生态环境。

——强化污染防治责任落实,引导广大人民群

众树立环保理念。新《环保法》亮点多,惩罚严。重点治污,不仅可以破解环保执法不力的难题,而且可以让执法必严的口号通过法治渠道真正落实为行动。新《环保法》强化了行政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和相关责任,形成了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企业承担主体责任、公民进行违法举报、社会组织依法参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多元治理模式。历史经验表明,我国解决环境困境所缺乏的并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更在于法的执行。治理环境污染,需要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严格守法和社会严格监督,需要上下多方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严格执行新《环保法》。只有让新《环保法》坚实落地,才能成为让污染者真正头疼的“紧箍咒”,才能成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利器。因此,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同时支持政府监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切实提高企业负责人的环境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建立健全本企业污染防治责任制,狠抓生产基础、基本功建设,保证环保投入到位、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和应急预案到位。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环境保护理念,形成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良性局面。 ——强化环境评估和环境监管手段,严格执行新《环保法》。新《环保法》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并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这就要求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监督地方各级环保监管部门创新监管模式,依照新《环保法》规定实施分类分级指导和重点监管,科学制定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要求,采取明察暗访、横向联动、纵向推动方式,切实监督行业、企业依法按章控制排污。当前,在全面领会新《环保法》精神实质,准确把握立法精神,增强依法履职的使命感、责任感的基础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监督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加强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司法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做好公益诉讼、行政拘留、环境刑事案件办理等工作的协调和衔接。抓典型案例,做好警示教育。重权在手,这就要求环保执法人员必须铁腕治污,重责在身,更要求环保执法人员要勇于担当。通过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引导企业和社会公众遵守和适应新的《环保法》,让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强化依法监督作用,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监督是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的职权。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的监督职能和作用,对于贯彻实施新《环保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各乡镇(街道)人大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新《环保法》的实施及有关环保工作情况进行有力监督,每年都要听取和审议本级政府关于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要适时开展视察、检查和调研,组织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对政府环保工作情况进行实地了解,收集信息,听取意见,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要适当开展质询和询问,对政府的有关情况进行有效监督;要利用每年召开人代会的契机,要求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等方式,对环保工作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确保新《环保法》不折不扣得到落实。同时,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大力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监督煤炭、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加大脱硫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对重点企业烟粉尘治理,扩大铝土石料矿山和选矿行业整治成果,深化扬尘污染综合整治,狠抓工地扬尘监管,强化机动车环保管理,严格治理餐饮业排污,确保污染减排安排项目按期建成并发挥效益,强化减排工程运行,重点加强对已建成减排设施的监督管理,确保稳定运行、达标排放,最大限度地发挥减排效益;统筹推进重点行业、重点流域的污染整治;加大工业废水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加强江河水质与用水安全保护,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水源安全;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努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环境监理的意义篇8

关键词:环境监测 污染 管理 问题 对策

一、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法治社会中,任何管理工作的核心思想都是依法管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因此,做好质量管理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以前的“人治”转变为现在的“法治”。在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方面,积极落实依法管理的理念,有助于理清环境监测站内部比较混乱的管理思路,更加能够理顺环境监测站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质量管理工作高效、有序、高质运行。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工作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和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工作质量,并能够提升工作效率;第二,提高环境监测站在社会上的信誉度;第三,降低环境监测的运行成本;第四,提高环境监测站的市场竞争能力。

关于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方面,我们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是,既能够有效提升环境监测站的内部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出效益”的目标,又可以增强环境监测为管理服务的能力,在社会中确立环境监测的地位;其次,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战略意义是,它不仅是实现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更是决定环境监测站在将来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身变革以及保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本。

二、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现状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与环境监测工作同时起步、共同发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逐步形成了以技术培训、质控考核和检查为主线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国家环保总局于2006年颁布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替代了1991年起实施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和《环境监测人员合格证制度(暂行)》,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机构与职责、工作内容、经费保障以及环境监测人员上岗合格证考核工作的职责、考核内容与考核方法、合格证的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进步。总体而言,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现状就是成绩和问题并存,以成绩为主。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问题

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质量管理具有某些局限性。当前,我国地方的环境监测站,尤其是县级监测站的条件远远不能够满足环境监测的工作需求,监测用房短缺,相关的仪器和设备不配套,兼容性比较差,甚至有效常规监测仪器都不齐全,由于以上因素的限制,几乎不可能保证环境监测信息的准确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地方财力有限,导致环境监测站经费紧张,大部分环境监测站通过自收自支形式来勉强维持环境监测工作,但是很难实现环境监测站的正常运行。第二,环境监测站隶属于环保局,但是某些环保局不是非常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就是因为监测站需要较多的资金支持。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环境监测工作不被上级部门重视,使得环境监测站不得不面临运行困难的局面。

其次,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欠客观公正。作为监测站,它的职责就是对各类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并如实提供数据,通常情况下,由监测数据所反映出的环境质量的高低与检测站并没有直接的利益问题,所以,检测站保证自己所检测得的数据真实、客观、有效即可,由此引发的其他附带问题(如环境问题的问责等)可以说监测站并无关联,所以监测站上报的数据绝对是真实、可靠的―手资料。但是环境监测站与各级环保部门存在隶属关系,长期的存在政绩观念有可能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或者在上级审核的过程中,也有可能由于认为操作的失误影响到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再次,专业监测人员不足。硬件设备的不健全给监测工作带来很多问题,专业监测人员不足更是为监测工作雪上加霜,国家加大投入渴望短期内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但是监测人员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面对网络办公的普遍性,没有专业人员利用专业的办公软件,加之通信技术知识的欠缺,使得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利用率低、效果差。

最后,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地区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支持力度很小,不够重视,有的监测站对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十分松懈,对于监测方法、程度和检测人员的是否严格按照监测要去进行作业、加标回收试验等要求没有严格的要求,导致很多监测程序不规范,结果不准确。

三、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对环境监测工作而言,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质量管理制度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建议就是,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监测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建立质量管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开展质量巡查、同步监测、实验室比对、质控考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检查等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活动,逐步形成较为全面和完善的监测质量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

2.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的质量不仅与监测水平有关,更与监测质量管理有关。质量保证是需要监测部门的技术人员去建立和操作的,贯穿于整个监测过程之中,所有的设备仪器都需要经过相关资质单位进行定期检定,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同时,做好采样、测量、分析过程和数据处理过程的质量保证。

3.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要求尽快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力度,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监测应将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放在首位,企业的竞争终究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利用各种渠道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为了开阔技术人员的眼界,丰富监测知识,可以选送部分优秀的技术人员去发达城市进行学习、深造、调研,以拓宽技术人员的思路,积累丰富的经验,使得他们的技术得到新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监测部门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4.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体系

当前,虽然部分环境监测站实施质量管理活动遵循着计量认证或者国家实验室认可的相关要求,但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需要满足各方面的要求(例如,不仅要保证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监测仪器的准确,还要保证监测方案的合理性、监测点位的典型性、现场采样的完整性、样品运输存储的规范性、数据传输的一致性、分析评价的科学性、环境监测工作服务于环境执法与环境管理的综合性)。所以,一定要依照环境监测的客观规律、自身特征以及管理执法需求,构建符合环境监测工作实际情况、贯穿环境监测工作始终的、系统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并让该体系成为各类、各级环境监测组织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一定要遵循、贯彻、落实与执行的行为准则与管理原则。

各级、各类环境监测机构,包括国家,区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除应依照我国法律要求实行计量认证、或自愿实施实验室认可所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履行自我质量控制职责外,还应接受各级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和国家以及区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的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的从业行为,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有效。

构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体系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国家以及区域环境监测质量与技术中心获得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授权,能够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具体的质量管理工作,同时,有权利直接检查其管辖范围之内的各级、各类环境监测组织的监测数据。其次,当前环保体系内的各级(省、市、县级)以及各级(其它企业、行业、部门或者社会环境监测组织)环境监测站,应该遵循环境监测统一监督管理标准,执行统一的技术规范、监测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相关要求。再次,全部监测机构都要经过环境监测管理组织的资质认证。第四,全部监测人员(这些人员应该服务于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并提供相关的环境监测数据)都要持证上岗。第五,参加国家/区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组织的质控考核、质量巡查、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检查和有效性评估等质量监督检查活动。第六,开展各类专项环境监测活动时统一遵循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制定的质量控制技术规定。

四、结语

作为环境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做好质量管理是保证监测数据客观、真实、准确的重要途径,更是近些年来各级领导倍加关注的问题之一。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它的加强和完善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更需要全体环境监测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参考文献:

[1]孙德生.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中国环保产业,2007(04).

[2]刘红.论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J].中国环境管理,2007(02).

[3]万本太等.中国环境监测技术路线研究[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李福民.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理的基础[J].江苏环境科技,2005(12).

[5]雷鸣.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研究评论推荐[N].天津农学院学报,2007-03(14).

[6]夏新,刘伟.中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之我见[J].中国环境监测,2007(01).

[7]但德忠.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测试技术,2005(05).

[8]柏仇勇,黄卫,姜勇.创新我国环境监测体制和机制的构想[J].中国环境监测,2007(06).

上一篇:工程项目宣传策划范文 下一篇:法治宣传月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