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法规范文

时间:2023-11-28 17:26:13

环境监测法规

环境监测法规篇1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下列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

(一)环境质量监测;

(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四)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

第三条环境监测工作是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法定职责。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按照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的要求,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监测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二)组建直属环境监测机构,并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三)建立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审核和检查制度;

(四)组织编制环境监测报告,环境监测信息;

(五)依法组建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网络管理制度,组织网络运行管理;

(六)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研究、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适时组建直属跨界环境监测机构。

第五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具体承担下列主要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一)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二)承担环境监测网建设和运行,收集、管理环境监测数据,开展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编制环境监测报告;

(三)负责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

(四)开展环境监测领域科学研究,承担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法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

(五)承担环境保护部门委托的其他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第六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依法制定统一的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对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第七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统一本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质量状况等环境监测信息。

有关部门间环境监测结果不一致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协调后统一。

环境监测信息未经依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公布或者透露。

属于保密范围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成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八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依据本办法取得的环境监测数据,应当作为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费征收、环境执法、目标责任考核等环境管理的依据。

第九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按照环境监测的代表性分别负责组织建设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环境监测网,并分别委托所属环境监测机构负责运行。

第十条环境监测网由各环境监测要素的点位(断面)组成。

环境监测点位(断面)的设置、变更、运行,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各大水系或者区域的点位(断面),属于部级环境监测网。

第十一条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按照其所属的环境保护部门级别,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

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加强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第十二条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环境监测业务相适应的能力和条件,并按照经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规定的要求和时限,逐步达到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标准。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并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组织的环境监测岗位考试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质量进行审核和检查。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环境监测,并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并对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对环境监测数据实行信息化管理,加强环境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储存,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要求定期将监测数据逐级报上一级环境保护部门。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当逐步建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共享制度。

第十五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当使用统一标志。

环境监测人员佩戴环境监测标志,环境监测站点设立环境监测标志,环境监测车辆印制环境监测标志,环境监测报告附具环境监测标志。

环境监测统一标志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

第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盗窃环境监测设施。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将环境监测网建设投资、运行经费等环境监测工作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年度经费预算。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环境监测机构及环境监测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未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

(二)拒报或者两次以上不按照规定的时限报送环境监测数据的;

(三)伪造、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的;

(四)擅自对外公布环境监测信息的。

第十九条排污者拒绝、阻挠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进行环境监测活动或者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损毁、盗窃环境监测设施的,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移送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排污者必须按照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和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排污状况自我监测。

排污者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并经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检查符合国家规定的能力要求和技术条件的,其监测数据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依据。

不具备环境监测能力的排污者,应当委托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或者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接受委托的环境监测机构所从事的监测活动,所需经费由委托方承担,收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是指非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的、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机构,可以自愿向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申请证明其具备相适应的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经认定合格者,即为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

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接受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辐射环境监测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环境监测法规篇2

关键词:环境监测;问题;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outstanding with each passing day,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the general question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refor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ork is not a single social problem, it is with the human socie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from the basic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ence problem and proposal undertook an analysi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roblem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

环境监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监测分析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互相渗透,又互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二是为社会服务,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各类环境容量,背景浓度,为各类环境规划、 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环境因素是否满足环境建设项目要求,则必须由环境质量结果来表明,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一)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耳目”

环境监测的主要监测对象是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污染因子,其监测内容十分广泛,包含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声环境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环境监测通过对环境中的大气、水以及土壤等的采样分析使环境保护单位清晰看到污染情况及特点,从而及时的调整环境保护工作的策略和方向,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监测预警方案,令环境保护工作更有方向性,为提高环境质量及环境决策、环境管理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二)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检验员”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展开,相关的环境保护制度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其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颁布的重要环境保护政策之一,该制度要求建设项目与区域开发计划均要经过环境部门的审批,确保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影响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而环境监测就是这“检验员”。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是不可缺少的。通过监测可以料及项目所在地当前存在的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程度,找到关键的污染因子,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可靠地依据,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环境监测是环境质量的“测试纸”

环境保护工作不仅承担着确保环境不受人类生产活动污染的任务,同时也有保护环境生态系统的责任。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环境质量的标准。完善的生态监测和生物多样性监测,直接反映了当地环境的生态现状以及生物多样性状况及变化趋势。生态监测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是当地环境质量好坏的“测试纸”,它对维持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排头兵”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生产中出现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在我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如果采取了错误的应对方式,便会造成污染物的进一步扩散,增大受污染的面积和污染的治理难度,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环境监测的存在,使事故的处理部门能够在污染发生时及时的了解污染物的污染范围与迁移状况,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不仅会在短期内对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产生严重的干扰,还会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长期的影响。因此,只有通过环境监测的方法来对污染物进行长期的监测,才能够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作用下的变化趋势,并为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减少环境污染物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危害,加快环境的恢复速度。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治理以及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的恢复中环境监测有着“排头兵”的作用。

三、环境监测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监测网络已形成国家、省、市、县4级环境监测体系,从 70 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共有专业、行业监测站4800多个,环保监测系统监测站2200个,行业监测站 2600 个。国家控制的空气质量监测站、酸雨监测网站、水质监测网站均100多个,此外还建立有噪声监测网、辐射监测网、区域监测网等,为实现科学监测这个目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30多年来,环境监测经历了“认识不断深化,队伍不断壮大, 能力不断增强,技术不断提高,工作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总体体现在基础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监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理论体系逐步得到完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已经成熟形成,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并制定了种类监测方法标准400多项,很多项污染因子已经有了控制标准和监测方法标准。目前,自动连续监测技术和红外遥感监测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应急监测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加强和提高。监测信息日报、月报、季报和年报等定期,重点流域自动监测水质周报和污染源实时监控等工作产生强烈的反响,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而开展的环境容量、污染源普查、污染源总量控制及空气污染预测预报技术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现在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四、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环境监测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具体表现在生态环境监测没有成熟, 土壤、 生物、放射性、电磁辐射、热污染、光污染等领域的监测没有得到卓有实效的开展。目前,环境监测的对象以水、气、声、渣为主,监测手段也以手工操作为体现,监测频次低,时效性差,监测项目较少,且以综合指标为主。水质监测项目主要是常规监测项目,大气监测项目并没有开展有机物污染物及国际关注的CO、O3、CH4等项目。其次是监测水平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部分环境监测站正朝着科学监测的方向迈进,其中有的监测站已经拥有具有国际水平的实验室,而在不发达地区的监测站甚至不能有效的开展工作, 已经严重制约了整体监测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五、建议

5.1加强环境监测法制建设

应加快环境监测法治化进程,依法管理和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尽快制定监测法规,确保监测工作依法开展、监测管理依法行政、监测数据合法有效、监测信息依法公开、监测工作职能法定。抓紧完善监测管理制度,启动编制国家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规章制度,使监测工作有章可循。以法制建设为牵引,逐步理顺环境监测体制机制,通过修改《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环境监测事业公益性属性,强化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事业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确立监测数据的法定权威,明晰各级监测站与监测管理部门的设置等级与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同时,制定《环境监测网运行管理办法》、《环境监测设施管理办法》、《环境监测信息传输和信息管理办法》、《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环境监测定员定额标准》等一系列法规制度,逐步规范环境监测工作运行管理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编制、财政、人事等相关管理部门对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创造有利于加快环境监测科学发展的体制环境。

5.2加强监测基础能力建设

大力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搞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的储备,以项目实施带动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测技术设备水平。推进监测装备和技术体系的现代化,构筑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实现环境监测由“粗放型”向“精准型”的转变。要加强对环境监测仪器的研究,加快监测仪器的国产化,做好仪器设备选型,制定科学的装备配置计划,选择适合实际工作的仪器装备。修订、扩充、完善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体系,特别是土壤、农作物、生物等要素的监测分析方法,实验室深度分析和应急监测等急需的分析方法标准。创新监测综合评价体系,围绕群众需求和管理的需要,大胆探索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客观科学的监测综合评价方法与体系。为此,要按照国家对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加强监测基础能力的建设。

5.3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要在科学优化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全国环境监测网、生态环境监测网,沿海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长江、淮河等各大流域环境监测网,区域应急环境监测中心网, 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中国网等,形成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龙头的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中心体系,为全国以及区域和流域的环境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监测报告,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展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工作。要根据分级管理原则和环境管理的需要,建立并完善国家、省、市级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及运行机制,制定章程和规范,统一协调,合理分工,相互配合。要用“全国监测工作一盘棋”、“全国监测队伍一盘棋”的理念,将具体监测工作下移,构建“具体监测工作上小下大,技术创新上大下小”的格局。由市县级监测站承担大量基础性、常规性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工作,监测总站和省站不承担或很少承担具体监测任务,重在监测科研,进行监测技术路线、监测标准规范体系、分析方法体系、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评价技术体系、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深入研究,拿出系统、全面指导基层实际工作的规范方法标准,基层监测站则按照这些规范方法标准从事监测工作,并承担方法验证。同时要按照事权划分原则,明确界定国家与地方在国控网监测任务、能力建设、运行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权责关系。基础性、前瞻性和全局性、区域性的环境监测(如空气和酸雨背景点、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监控点、省界和国界河流断面、入海口断面和海洋远岸点位、国际履约等监测任务以及国家自动监控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建设等)由国家负责;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共同需要的环境监测任务,由国家和地方共同负责;主要服务于地方环境管理需要的监测任务,由地方负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主要由国家和省级环保机构负责。根据国控网建设原则,尽快建设省级和市级环境监测网,做到三级环境监测网的职能清晰、数据共享、覆盖科学,建成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的、满足环境监管需求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六、结束语

随着环境管理的不断深化和加强,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来说,在监测理论上有所创新,在监测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在监测能力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 环境科学文摘.2008.01.20.

[2]周涛.论环境管理启动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陕西环境 1995.11.15.

环境监测法规篇3

关键词: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机制;环境质量

环境监测是了解、掌握、评估、预测环境质量状况的基本手段,是环境信息的主要来源。没有技术先进、科学、有效的环境监测,环境质量的好坏就无从评价;而包括监测组织机构体制、监测模式、监测技术规范、监测信息资料应用和监测管理制度在内的环境监测机制,则是规范和组织环境监测有效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一、我国环境监测机制的历史和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一些政府部门和行业就开始对环境中某些污染物质进行分析,如水利、地质部门对地下水、地表水进行水化学的常规项目测定,卫生部门对大气、饮用水和作业现场进行调查和测定。我国的卫生防疫站是1953年开始建立的,并在劳动环境监测方面建立了一些制度,如《防止矽尘危害工作管理办法(草案)》(1963年)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单位应该建立定期测尘制度,指定一定的人员负责测尘工作。”在“”中,为了防治环境污染,以卫生部门的卫生防疫站为中心的环境监测网络及环境卫生监测制度开始形成。1972年6月,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官厅水库污染情况和解决意见的报告》提出,由卫生部负责提出建立全国“三废”监测检验系统的规划,拟定必要的监测检验制度。《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1973年)就“认真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作了专门规定,要求“以现有卫生系统的卫生防疫单位为基础”担负起监测任务,并规定了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责。《环境保护规划要点和主要措施》则提出了“形成健全的环境监测系统”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环境保护部门的监测站为中心的环境监测网络开始形成。中共中央批转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1978年)对“加强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要求“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设立全国环境监测总站,并加强同卫生、水利、农林、水产、气象、地质、海洋、交通、商业、工业等部门的协作,合理分工,密切配合,组成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环境保护法(试行)》(1979年)将“统一组织环境监测,调查和掌握全国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改善措施”作为国务院设立的环境保护机构的一项主要职责。为了更好地组织、推进环境监测工作,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于1983年7月颁发了《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对环境监测的任务、机构的职责与职能、监测站的管理、环境监测网、报告制度等作了明确规定。之后,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制定了《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2004年)、《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2005年)、《环境监测管理办法》(2007年)、《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2008年)、《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 442-2008)》(2008年)、《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现场监督检查办法》(2012年)、《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2012年)等规章、标准和政策文件。因此,专门的环境保护监测工作,即使仅从1971年指示进行比较系统的环境调查、测定算起,至今也已有40多年的历史。根据环境保护部于2012年5月25日的《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截至2011年底,全国环保系统共有环境监测机构2587个,其中,部级环境监测站1个,省级环境监测站36个,地市级环境监测站339个,县级环境监测站2211个;环境监测工作人员54698名;环境监测用房总面积1890983平方米;环境监测仪器1697951台(套)。仅在2011年环境质量监测方面,我国共监测10984个地表水断面,运行地表水自动监测站950个,共监测4346个空气点位,运行空气自动监测站2100个。环境监测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环境监测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在监测机制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条块分割体制造成各部门利益的冲突和问题,以及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的矛盾和问题。由于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涉及众多部门,在中央政府层级上,国务院环境保护部、水利部、海洋局、农业部、交通部、城建部、卫生部等政府部门都设立了环境监测站(或点),这些环境监测站(或点)的人员、经费、设备、监测任务和监测数据均归本部门管辖,往往出现监测任务重复或不均、监测数据或信息相互矛盾、监测资源浪费、各部门监测机构形成不了合力等问题。在地方政府层级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和县都设立了环境监测站(点),这些环境监测站(或点)的人员、经费、设备、监测任务和监测数据均归所在地政府配置和管辖,这为一些地方的政府干预环境监测、地方主义本位主义滋生提供了条件。当监测数据因真实反映出当地的污染程度,以至于影响到政府官员的政绩时,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指使环境监测站修改甚至伪造数据的行政干预行为几乎不可避免,以致各地自己监测的结论与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监测的结论大相径庭。近年来此类事情屡有发生,不仅影响了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和环境执法的严肃性,也为某些排污企业逃避责任打开了方便之门。

第二,以政府生产环境监测信息和以计划经济方式组织环境监测的模式,带来环境监测成本过高、数据准确率低、效率低、创新能力低和规模化程度低,以及非政府性环境监测站(点)难以发展等问题。例如,从环境保护部门建立的环境监测体系看,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环境监测站(点)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特征。由于从中央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到市(地区)、县甚至乡镇,都设立了隶属环保系统的环境监测站,形成了环境监测点多面广的格局。政府包办环境监测信息生产,在满足环境监测布点广、任务多、要求高等环境服务方面,有些力不从心。由于摊子铺得大、安排在监测站的人员多,政府用于环境监测的投入主要被用来发放监测站人员的工资,没有充足的资金来运行、维护监测设备和进行环境监测技术改造,致使真正有环境监测能力、达到国家标准的监测站点不多,规模大和专业化程度高的环境监测机构难以成长,阻碍了环境监测服务能力、规模和竞争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由于资金紧张,一些环境监测机构为了从污染源企业获得好处,不惜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提供虚假监测数据,为本部门牟取利益,从而丧失了监测站的功能。由于环境监测机构由政府直接领导经营,监测人员由政府选派聘任领导,监测经费和人员工资由政府财政包干,“吃皇粮、拿公饷、干公事、铁饭碗、无竞争”的机制使监测人员的积极性难以发挥、技术难以创新、专业优势难以发挥、资产难以增值、竞争力难以增强,结果导致监测成本过高、数据准确率低、设备运行率低、效率低等问题。由于政企不分,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将大量精力用于环境监测的基础性维护运行工作,结果削弱了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对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考核和监督管理。另外,大量的甚至过量的政府性环境监测站(点)的存在(它们往往争要监测任务和经费),客观上限制、妨碍了非政府性环境监测站(点)的发展。

第三,环境监测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等改革进展较慢,阻力较大。在我国加入WTO之前,环境监测任务一直是由环保局下辖的环境监测站实施。中国加入WTO之后,随之环境监测市场不断扩大,传统的环境监测站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环境监测需求,国家逐步开放了环境监测(实验室等)领域,一些民营机构实验室成立,并开展业务。例如,2008年2月,长沙市环保局对机动车尾气检测实行社会化运营改革,委托湖南恒凯环保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运营试点公司对机动车尾气进行检测。随着环境监测民营机构的增加,为了加快中国环境监测的社会化、市场化或民营化运作,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进行环境监测社会化试点、鼓励非政府环境监机构开展环境监测活动的政策。例如,《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2008年)已经对环境监测的社会化运行作出明确规定:“国家支持鼓励设施社会化运行服务业的发展”(第六条)。几年前,国家环境保护部已经开展制定《环境监测机构资质管理办法》、修改2007年《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等工作,这两个法律规范性文件将包含有关环境监测社会化、市场化的政策和措施,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出台。同时,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特别是环境监测领域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某些已经开始的包括环境监测社会化、市场化在内的改革也呈现步履维艰的状态,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二、有关环境监测机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我国环境监测方面的问题预示着环境监测改革的来临。

据新华网山东频道2012年8月4日电,从去年8月起,山东全省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全部委托给“第三方”机构运营及比对,省市环保部门共同购买符合质量要求的监测数据,以确保空气监测数据质量,并降低监测成本。据山东省环保厅介绍,目前山东全省17市有144个空气站,以往的空气质量数据都是由环保部门监测并。按照新的运营方式――“转让―经营”模式(Transfer-Operating,简称TO模式),空气质量监测将实行“现有设备有偿转让、专业队伍运营维护、专业机构移动比对、环保部门质控考核、政府购买合格数据”的管理模式。即运营单位购买空气站并负责运营维护及设备更新,比对单位通过移动监测站对空气站进行整体比对,省市两级环保部门共同对运营单位、比对单位进行质控考核,共同出资购买符合质量要求的监测数据,监测数据归省市环保部门所有。山东通过公开招标,已评选出河北、青岛和厦门的3家运营单位和北京的1家比对单位。通过测算,实行这一新模式,空气站运行费用将比原有模式降低15%。这标志着山东省率先在全国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移交第三方,实行专业化、社会化运营管理,开了全国先河;也表明山东省在推动环境监测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方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为推动TO模式顺利开展,山东省明确了省信息与监控中心、市级环境监测站、运营单位和比对单位的相关职责,确保监测数据质量,降低监测运营成本。山东省确定,省信息与监控中心负责制订全省空气自动监测站运行管理和技术管理制度、文件;负责全省空气自动监测站的质控工作,组织开展标准溯源和量值传递工作;对运营单位的运行维护、比对单位的移动比对行为进行全面监督,对空气自动监测站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负责调查核实、处理解决抽查监测、监控中发现的和各市反映的监测设备、监测数据问题,组织对存在问题的监测设备进行抽查比对。市级监测站负责对辖区空气自动监测站运行情况和监测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协助省监控中心监督运营单位运行维护行为、比对单位移动比对行为,及时向省监控中心反映运营问题和数据疑问,但不得干预运营公司的正常运营行为。运营单位负责保障监测设备正常稳定运行和故障维修,保证监测设备运行率高于95%,监测数据准确率高于90%;每天对监测站运行状况和监测数据进行实时监控;空气自动监测站出现故障时必须在1小时之内响应,3小时内恢复正常运行,并报告省监控中心;发现仪器设备、监测数据有问题时要在1小时内报告省监控中心。比对单位应根据省监控中心要求,对固定站进行同步监测,保证监测设备比对率不低于95%,比对准确率不低于90%;并负责保障移动站的正常稳定运行和故障维修。

从目前山东省的改革措施看,山东省在环境监测方面的改革不仅符合《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2008年)等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文件的有关规定,而且进一步细化、具体化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有关环境监测社会化的内容。因此,其改革的方向和经验值得肯定借鉴。

三、我国环境监测机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根据我国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和山东省等地有关环境监测改革的经验,笔者认为我国环境监测机制的改革,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环境监测应采取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和市场共同运作、政府和社会共同生产环境监测信息的模式,即政府环境保护行政部门(环境保护局)直接领导的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站点,称环境监测机构)和取得环境监测资质、非政府的环境检测机构(简称非政府环境检测机构)并存的共同监测形式。环境监测事业主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环境监测的产品是环境监测数据或环境信息,环境信息主要是一种公众共用物或公共用品;环境监测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履行环境监督职能、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应该成为环境信息这种环境公共用品的主要提供者,环境监测这种公益事业的主要监管者,在组织发展环境监测方面起主导作用。但是,政府作为环境监测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并不等于政府是环境监测信息的主要生产者,政府应该根据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政府生产和社会生产环境监测信息的合理比例、各自领域,满足国家和社会对环境监测信息的各种需求。国家为实施环境监督管理,评价环境质量状况、确定污染物排放情况、监视环境状况变化、检验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等,应当开展必需的环境监测。政府应该保留并加强必要的、政府直接领导管理的、作为国有资产的环境监测机构的建设,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率。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环境质量监测、监督性监测、“三同时”验收监测等仍须依法由有关环境监测机构承担,除此之外的环评监测、企业委托监测、企业自查认证监测等,可逐步改由社会监测机构承担。必须指出的是,根据我国现行法规和政策文件的有关规定,企事业单位在本单位管理的区域范围内可以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活动,排污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污染物排放状况实施自行监测。因此,我国的一些事业企业单位已经拥有相当强的环境监测技术、设备、队伍和机构,某些大中型企业的环境监测力量已经超过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能力。如果不允许、不充分利用和发挥非政府的环境监测机构参与环境监测,实际上是浪费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监测资源(包括环境监测技术、设备、人员),这对于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监测能力和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有关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应该规定,某些环境质量监测可以由取得环境监测资质的机构承担,某些污染源监测也可以由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或委托取得环境监测资质的机构承担。

第二,环境监测运行机制改革应该有利于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的实现。环境监测数据是国家或者地方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编制规划的基础,是各级人民政府环境管理决策和环境保护监督执法的依据,是各级人民政府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重要信息来源。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运行机制改革不能偏离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而应该更好地服务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一是有利于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特别是监测数据质量,提高数据准确率,充分发挥环境监测信息(数据等)的作用。环境监测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应该有利于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科学、规范、准确,有利于建立和实行环境监测公告制度,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信息的共享和机制,保障公民环境知情权。二是有利于减少政府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因部门利益而在进行环境监测时发生的冲突,形成各行政管理部门的合力,减少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上下级之间的冲突,形成上下级行政管理部门的合力。三是有利于克服政企不分的弊病,减少行政干预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克服地方本位主义,克服由于环境监测机构由政府直接领导经营、监测经费、监测人员工资由政府财政包干等弊病。四是有利于加强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对环境监测数据等环境监测信息质量控制工作(质控工作)的考核和监督管理,让监管更有力,执法更有效。环境监测、环境保护事业的公益特性决定了环境监测市场不能单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应以实现环境公益为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监测市场化之后政府环保部门的职能不但不应当削弱,反而应当加强。五是有利于提高环境监测效率,有利于降低环境监测成本,提高环境监测设备运行率。六是有利于促进环境监测机构的发展,扩大环境监测机构的规模,发挥环境监测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环境监测的技术优势,提高环境监测专业优势,增加环境监测机构的资产,增强环境监测机构的竞争力,扩大环境监测服务能力和服务规模,做大做强环境监测产业。

第三,应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逐步促进环境监测的社会化、市场化。我国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改革方向是社会化和市场化,社会化应该包括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两个方面。目前我国《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2008年)已经明确污染源自动监测方面的社会化运行机制《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2008年)第26条规定,“本办法所称运行单位包括社会化运行单位和自运行单位。社会化运行是指已取得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接受污染物产生单位委托,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为其提供自动监控设施操作、维护和管理,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并承担相应环境责任的经营服务活动。自运行是指污染物产生单位自行从事其自动监控设施操作、维护和管理,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并承担相应环境责任的活动。”,但在环境质量监测的社会化运行方面还没有明确。环境监测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涉及许多深层次的体制问题,面临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只有先易后难、逐步进行。例如,山东省之所以选择空气自动监测先实行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是因为山东省早于2008年就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基本实现了对重点排污单位和主要水、气环境的全天候监控;空气自动站产权比较明晰,均归属省市环保部门,在产权转让的操作上相对简单;而且空气自动监测技术比较成熟,国际上社会化运行模式比较完善,易于推广。因此,山东省决定从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营模式的改革试点入手,实行环境监测社会化、市场化运行。环境监测运行管理模式是影响监测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涉及环境机制体制的重大问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有效可行的运行模式。在环境监测社会化运行模式方面,山东省采用的TO模式是一个比较适用、有效的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现有设备有偿转让、专业队伍运营维护、专业机构移动比对、环保部门质控考核、政府购买合格数据”等5个方面。即:政府公开招标社会化机构(非政府环境检测机构中的“运营单位”)购买试点城市的空气站并负责运营维护及设备更新,公开招标社会化机构(非政府环境检测机构中的“比对单位”)通过移动监测站对空气站数据进行整体比对,省、市两级环保部门共同对运营单位、比对单位进行质控考核,共同出资购买符合质量要求的监测数据,监测数据归省、市环保部门所有。该模式实际上是进行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的改革,将环境质量的监测管理“上收一级”,进一步强化省级宏观管理职能,避免地方行政干预,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将污染源的监测“下放一级”,让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联合起来共同监督排污单位,充分调动市县微观管理积极性。这有利于省、市、县各级环保部门科学划分管理职责,权责更加清晰;有利于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强化环境监管,降低行政成本。我国应该提倡、支持并逐步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的社会化运行。

环境监测法规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 环境监理 促进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污染负荷日趋加重,环保压力不断增加。因此,在现有条件下要完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任务,必须要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理与环境监测体制。目前,我国工程环境监理工作还没有完善的行业规范和具体的技术要求,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将会越来越受到国家、企业的重视。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是整个环境管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迈进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的工作关系,对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1]。 

二、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监督职能中的技术监督工作,是指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可靠、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高效的服务。 

环境监理是指环境保护监督职能中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是环境现场监督、检查、督促与处理的总称。其核心工作就是日常现场监督执法,是执行各级政府及其环境保护部门做出的处罚决定的环境监督执行系统。环境监理的主要任务是依法对辖区内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情况和对海洋及生态破坏事件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并参与处理[2]。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是服务与依靠的关系。环境监测是环境监理工作的基础,是执行环境法规、标准和排污收费制度的技术措施。环境监理只有在这种技术支持的基础上,才能使其工作走上科学化、定量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环境监测促进环境监理的顺利进行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是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工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推动。因此,环境监测部门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污染源监测,使例行型监测向监督监测型转变,以进一步提高整体监测水平,为环境监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数据。环境监理在技术上必须依靠环境监测,在履行职能时必须以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数据为依据 [3]。 

1.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 

环境监测既为环境监理提供有效的反映环境状况的信息,同时又是衡量监理行为和监理效果的手段。环境监测数据反映了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是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是实施总量控制、排污收费、污染设施运行等管理措施必不可少的手段。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有效使用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环境监理行为的成功与否。 

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环境监理工作必须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具有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的监测数据。离开了环境监测去执法,环境监理就失去了目标和执法的基本手段,也就脱离了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就不能正确地判定企事业单位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同样,环境监测人员如没有认识到环境监测是环境监理的耳目和手段,没有将环境监测的数据用于检验环保法规的执行效果,支持环境监理开展工作,为环境质量管理与评价提供依据,那么环境监测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2.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作用 

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监理执法工作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尤为突出。环境监理属于环境管理体制中的监督执行系统,其职能是现场监督执法;环境监测属环境管理体制中的支持保证系统,其职能是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为环境监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等等技术类工作。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作用的具体体现为:环境监测对基层征收排污费工作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调查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以及对调解污染纠纷的技术支持作用。 

3.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中的监督检查提供指导 

环境

[1] [2] 

监理中的监督检查是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转情况、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理部门在现场监督检查中,判定排污单位的环保设施是否在正常运转、排放浓度有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处理效果能否达到设计要求,只能对污染源及其排放口进行采样分析,由监测站及时、准确地提出监测报告,以此作为监理部门对排污单位是否要做出限期改进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状况的依据。 

监理部门在检查排污单位执行排污许可证情况的过程中,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污染排污申报内容进行技术检查,为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和制定排污许可证允许排污量提供科学依据,对排污单位执行许可证情况按规定进行监督、抽测,定期报告结果。 

.环境监测为排污收费提供依据 

排污收费工作是环境监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加强环境管理既有效,又是最基本的经济杠杆手段,而征收排污费的基础是了解和掌握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排放浓度的一些定量化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监测力量所不及的情况下,通过物料衡算等方法获得,另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环境监测获得。排污收费监测也是环境监测的一项主要任务,通过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进行定期定量的监督、检查、采样分析等监测活动,得出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及时空分布状况基础实测资料,为监理部门征收排污费提供法律上、行政上必要的科学依据。 

四、总结 

环境监理和环境监测都是环境保护整体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环境监理要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要为环境监理服务,促进环境监测监理的协调发展。在深入研究监测、监理工作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及时把握监测、监理工作发展的新特点,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和促进其发展的举措,环境监测站要把为监理服务看成是监测的基本方向和任务,并在环境监理中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监督作用。环境监理部门也要把环境监测看成是实现科学化、定量化、法制化管理的基本保证。只有这样,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工作才能协调而有序地进行,环境保护工作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环境监测法规篇5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现状分析 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16-1

环境监测工作对及时发现环境污染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及时处理起到了很大作用,环境监测工作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来开展工作,为了进一步的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首先要保证其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可比性和代表性,这将直接关系到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进一步的开展环境保护相关工作造成了阻碍。所以,我们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并对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作进一步的创新探讨。

1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环境监测是对我国相关的环保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手段,同时,环境监测获取的相关数据对环境控制,环保执法,政策调整都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正式开始了环境监测以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相关跟踪,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起步相对较晚。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主要是以技术培训、质量控制考核与检查为重点。

在本世纪我国的环保部门还了一系列的文件,进一步的对环境监测相关机构的工作内容、职责、经费保障和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这些都说明我国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并且着重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制度方面对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作进一步的指导。虽然在指导相关文件中提到相关的制度进一步的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合法性。但是,在环境监测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相关的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常环境监测工作的工作效率,而且还会导致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出现失误和偏差,严重影响着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主要的意义所在就是,对于环境监测的情况和效果需要有额外的监督管理体系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此确定其检测的质量符合需求。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研究

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为检测数据提供了一个∫谰莸谋曜迹规定了具体实施环境检测管理部门的职责和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也可以从某些方面监督和管理参与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岗位资质。所以,我们也可以把检测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看做是一个对检测的约束,能保证负责环境监测的技术人员具备基本的技术能力并且可以顺利的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为了使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更加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对质量管理体系作进一步的创新研究。

2.1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的相关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冲突,要进一步的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就要进一步的落实我国的环境保护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约束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完善起来的同时,也应该建立相应的而定其监测质量管理的法律体系来进行保障。在明确环境保护监测的法律定位的同时,将环境保护监测数据质量管理也纳入到法律约束的范围内,显然可以保证其管理效果的提高,按照法律的严格规范,将监测机构资质、人员资格认证、设备质量监督、标准统一、技术认证等都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到统一的标准上来。

2.2建立阶梯化的技术管理体系

从国家到地方建立一个完整的具有明确阶梯化的技术管理体系,建立其段路径的管理体系。地方技术中心直接向国家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有部级别的机构直接领导区域性的技术管理机构,在有地区性的管理机构负责地方的质量管理机构,以此形成一个顾家、区域、地方的段路径的管理模式。在这个管理模式中可以建立部级的技术中心,并指导地方建立相应的技术中心,其责任有两个方面包括行政职能和技术监督职能,一切将按照质量管理的规定进行,利用数据来衡量当地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并定期以行政手段对滴定法那个的监测机构的资质、人员进行审查和考核。

2.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制度研究

大部分的环境监测站按照国家规定的计量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的要求在进行质量管理的工作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质量管理的复杂性,首先要求监测仪器的准确,试验过程的完整,其次需要保证监测方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以及监测点具有代表性。要求现场采样的完整性,对样品运输和保存的规范性,以及形成数据的处理和保存也需要一致性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最后,需要所产生的结论可以为环境管理和执法提供必要而明确的指导性。针对此种跟踪流程的复杂性,环境监测应当分局自身的工作特点和规律以及执法的需求,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制度和流程。

我们应该从共组的流程规范制度做起,同对不同的监测方式和方法的规范建立其完整的工作制度,而且此种制度的建立不应当是局限在技术层面而更应当将管理过程进行规范化,因为使得监测的过程规范起来是实行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所以需要针对性指导监测工作中的细节。同时还应建立灵活的反馈机制,针对技术的发展来相应的调整对其质量监控的标准和流程监测制度。

3总结

为了使我国的环境监测的相关工作跟上国家发展的新形势,需要对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在解决管理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促进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工作,主要从完善环境监测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阶梯化的技术管理体系以及制度方面的创新这三方面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李羲.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 科技与创新,2015,02:38-39.

[2]张鲁芳,于亮辰.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1:115.

[3]赵倩倩. 浅谈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发展[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7:94.

[4]沈磊. 关于我国环境监测制度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01:96-98.

环境监测法规篇6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对资源的开采利用,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所以为了我们有一个好的生存生态环境,从现在起,我们要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所以,现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了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让生态环境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呢?那就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一些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国家的政策,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资源。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 制度 应对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当前形势下,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的问题,这个问题受到了全世界的共同的关注,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对生态环境的监测是我们警醒生态环境保护和对生态环境执法的很重要的依据,我们想要保护生态环境,那么就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检测,换言之,生态环境监测就是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如果我们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检测,那么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生态环境管理的工作就是没有条理的,就是不清晰的,可以很明确的说,如果没有提前的生态环境监测,那么下面的一切工作都是寸步难行的。因此,生态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式不可缺少的一步。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知识性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一、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当前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还不是很成熟,但已经初步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就拿现在说吧,我国已经在一定的范围内建立了以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为主要的监测技术的监测系统,还拥有2300多个的生态环境监测站以及将近50万人的生态环境监测的大队伍,但是因为还不成熟,所以依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我国没有制定专门的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

我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颁布了不少,但是却没有一部法律法规是专门规定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现在唯一执行的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法律就是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方法》,但是这部管理法的内容太概括,没有具体的管理事项,这部法律是在2007年9月1日实施的,这部法律对当前的生态环境形势已经没有太大的实用性了,它已经跟不上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了。因为只有这一部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法律,现在来说还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所以在当前没有一部相对统一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使得生态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很不明确,使得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律来作为保障,这样就造成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钻了不少法律不完善的空子。

2.我国没有统一的、完整的可操作的生态环境监测的标准和方法

现在,我国建立了不少的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管理部门和相关的工作单位,例如,除了国家的检测局外,还有农业部、水利部、科技部、环保局等以及一些地方的相关的管理部门都已经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作为重点之中的重点,这些部门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调查以及研究一个合理的方案,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现在处于一个多管理,无法律,多部门的不同的管理规范之中,最终导致了国家检测局得到的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数据也不统一。

3.生态环境监测的硬件的设备不够先进、活动的经费不充足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是要依靠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的仪器,如果没有先进的仪器和先进的设备的投入使用,那么就不能够顺利的进行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使得上级分配的任务一直无法进行,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即使我们有先进的技术人才,也没有办法顺利的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上面说到的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烈,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还不成熟,所以,我国境内普遍存在生态环境监测的设备不充足,技术人员的技术不够先进等问题,对于生态环境监测的设备的造价是非常高的,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本来就经费不充足,所以造成一些老化的设备没有资金改善,先进的设备没有资金购买的状态,这就影响了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影响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

4.关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监测数据的不真实、没有纪律性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的机构主要是政府部门,所以对于生态环境监测的监测的结果有很浓重的行政色彩,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为了地方的政绩而谎报生态环境监测的数据和生态环境监测的结果,这样就直接影响了生态环境监测的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二、对于这些问题相关的应对策略

1.我国应该加强立法,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地位

生态环境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所以我们应该从实质上解决,首先我们应该尽快的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上严格的要求。我们还应该高度的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在大的前提下,颁布一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保护法》为依据的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专门的法律,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制度的建设,让生态环境监测涉及的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都有法可依,法律人员都有法可执。

2.快速制定相对统一的,完善的可操作的生态环境监测的标准和方式

我国的相关的对生态环境监测的部门应该积极的参考国际的统一标准,加快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的标准,这样才能更好的规范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可执行性。现在,我国还在使用旧的标准,没有和国际达到一个统一,这样就影响了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先进性,不得达到与世界接轨。

3.大量的投入资金,重点放在生态环境监测的建设上

各个地方的生态环境监测站是监测工作最实质的地方,这里所得到的生态环境监测的数据是最真实的、可靠的。所以对于生态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是必须走的一步。所以我们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这样就需要得到各个部门的认可和支持,然后我们还要换取先进的思想,在思想上做调整,多方面的引进资金来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的各个方面。还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引进市场体制,增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的积极性。

4.建立一个严格的监督管理部门

在没有一个好的监督管理部门,我们不敢相信得到的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数据的真实性,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严格的监督管理部门,实时的管理好生态环境监测站所得出的第一手的监测数据,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环保政策。

环境监测法规篇7

关键词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监督

中图分类号 X8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36-02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control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as emphasized,the quality assurance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ere discussed.The quality assurance methods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actual monitoring work were clarified.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control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quality assurance;quality control;quality supervision

环境是复杂的综合体系,它包含了水、气、声、光、热等环境介质,各种环境介质的组成极其复杂,当环境介质中的某种组分的存在超过一定的程度,使环境中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时,该种组分即为污染物。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数据准确可靠的必要手段,是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保证[1-2]。

1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

1.1 监测过程

监测过程是影响环境监测结果的重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关键。一是应当根据实际监测过程确定关键环节,对其进行监督[3]。样品处理与制备、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仪器性能、干扰消除状况等许多因素会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检测人员应当把握住对监测结果影响较大的关键环节,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进行质量控制。二是加强环境监测的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分为3个部分,即接收样品、检测及报送结果。其中,实验室检测则是极为重要、复杂的一环,分3个环节,即样品制备、检测以及结果审核。环境监测人员的质控重点是样品的检测环节,而不同的监测方法,其复杂程度和设备自动化程度不尽相同,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地掌握质控方法与技巧。

1.2 监测人员

环境监测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其监测项目不得超出上岗证所允许范围,由单位授权操作大型仪器设备、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中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作业,并在规定时间内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监测报告。未持证人员和在培人员则不能出具正式环境监测数据和报告。

1.3 仪器设备

对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是在有效的计量检定检定或计量校准期内使用,保证有唯一标识,并且有完整的档案和及时的使用、维护记录。此外,环境监测仪器设备使用前后应对其校准状态进行校准、判断是否符合使用要求并记录。质量控制人员应监督相关监测人员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操作和使用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同时,质量控制人员还应关注在仪器设备因校准产生新的修正参数时,分析人员是否利用新的修正参数来及时修正监测结果。

1.4 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对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直接影响。标准物质质量控制的重点是标准物质应为有证标准物质,并在标准物质有效期内使用[4];存储环境必须符合有关要求,防止标准物质的污染及损坏。确定标准溶液配制方法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分析方法要求,是否在规定期间对标准溶液核查,核查结果是否保持标准溶液量值的置信度等。

1.5 监测方法

在环境监测实践中应首先采用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分析方法,具体分析和操作应按照相关作业指导书进行。对没有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分析方法的特殊监测项目,可以采用行业标准或国外监测分析方法。质量控制人员应确保监测人员采用的监测方法必须为现行有效的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分析方法,监测人员根据环境样品的性状和浓度水平,正确选用监测方法进行分析和操作,当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分析方法发生变更时,质量控制人员有责任告知并指导监测人员开展更新监测方法。

1.6 样品管理

样品在采集、运输、保存、制备、检测的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将对监测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质量控制人员应对这些环节进行监督控制,重点检查环境样品的采集是否具有代表性,并按照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固定、保存;同时,应检查样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唯一性标识、样品制备、样品保存条件是否符合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规定的要求等。

2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对策

2.1 实施能力建设

环境监测站首先必须具备完成多个环境要素和一定数量环境监测项目分析测试任务的能力。包括可以完成相关工作的人力资源,具备完成相关分析测试工作的仪器设备和装备,同时也具有可以满足相关分析测试的实验室。其中,人力资源是实验室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源不足以完成相关工作都将使实验室无法开展相关的分析测试工作。仪器设备是制约实验室分析测试能力的核心因素,实验室只有具备了相关的仪器设备才可能完成相关的分析测试。实验室条件则是保证分析测试结果准确度的制约机制,没有完备的实验室条件,也无法保证结果准确。

2.2 开展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确保环境监测机构的法律地位

对于提供依法行政数据的机构,无论是科研单位还是政府部门,都必须先实施计量认证,否则,所提供的数据将缺乏法律效力,无法作为依法行政的依据。根据计量法的要求,在整个计量认证的过程中,实验室实施分析测试的人员必须经过考核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以出具监测数据;同时实验室的所有计量器具都必须在规定周期内经过计量检定部门的检定或校准;实验室所有标准物质均必须能够确保溯源到国家基准。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实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规范环境监测实验室的人员和设备管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3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工作制度,其包含了人员、设备、后勤、化学药品、报告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质量控制工作的程序化、文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并使之有效运行。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延缓一个单位的工作效率,但是可以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流程,确保使用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标准方法实施分析测试,从而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可靠。同时,当分析测试结果可能出现误差或偏离时,可以根据全过程的质量体系和审核追溯误差的来源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类似的问题不会重复出现。

2.4 实施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质量保证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对分析测试的全过程实施监督,保证分析测试结果符合环境监测“五性”的要求。具体的质量控制方法应根据分析测试的目的、对象、采用的分析测试手段等内容进行实时的调整,确保质量控制手段的准确可靠。

2.4.1 监测采样。监测采样是正式监测工作的起点,采样工作的准确度直接牵涉整个分析测试的准确度。在实际工作中,采样过程是最容易引入误差的环节,也是环境监测和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一是采样之前,应做好充分的采样准备,包括采样器具的清洗和准备,采样仪器的校准,样品瓶的清洗和固定剂的准备和确认等。二是采样过程中,监测点位的设置应根据环境要素、污染物性质和现场监测条件,按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进行,必要时可以参照国外的监测布点原则,确保环境样品信息的代表性和完整性。只有确保采样时间的代表点位的代表性,才能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对某一对象的一次性监测,无法满足代表性的要求,最好通过连续、不间断的在线监测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在无法做到在线监测时,应尽量增加采样的点位和检测的频次。

2.4.2 样品运输与交接。每一种环境样品都有一定的保存期限和保存温度要求,样品采集后,应尽快送交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以免保存时间超期,影响测定结果。样品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止交叉污染,即不同项目的样品应尽量分别存放,分别运输,以免样品之间因泄漏、挥发等因素造成交叉污染。另外,还要防止样品标示的错位、丢失造成样品无法辨认。样品交接中,应充分针对采样记录、采样任务书的要求核对分析项目、样品数量等信息,确保样品交接的顺利实施。

2.4.3 样品分析。环境样品的分析检测,应优先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方法;需要采用国际标准或其他国家的标准时,必须先进行方法的认证和确认。样品测试分析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质量保证包括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空白分析、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质控样品分析、实验室内及实验室间结果比对、能力验证等质量控制方法。

2.4.4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包括测试结果有效位数的取舍、异常值的判断与剔除方法、误差的计算,这些过程都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规定。监测数据的记录、运算和报告,必须注意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用于表示连续物理量的测量结果,指测量中实际能测得的数字,即表示数字的有效意义。测定值的运算应按照近似计算规则进行,监测结果的修约规则参照《数值修约规则》(GB170-87)。

2.4.5 监测报告编写。监测报告编写环节,应尽量做到格式规范,体现出各项目分析测试的依据、方法、原理等基本信息,同时也要体现出分析测试人员信息,以便对人员进行有效监督。对外发出的环境监测报告,要建立三级审核制度,经过有关质量控制人员复核,质量保证负责人审核,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确保环境监测站出具监测报告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有效控制[5]。

3 结语

在环境监测站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人员配备,并保证其正常稳定运行,及时对偏离质量控制体系的监测环节进行识别和控制,对不合格项及时纠正,对潜在的不符合因素提出预防改进措施。通过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完善环境监测的精细化管理,适应省以下环境监测垂直管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6]。

4 参考文献

[1] 魏海鹏,彭利华.区县级环境监测工作经验探讨[J].环境,2009(增刊1):46-47.

[2] 贾春梅.环境监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北方环境,2011(11):103.

[3] 王扬,唐露苗,杨海梅.资质认定实验室如何设置监督员[J].水利技术监督,2009(3):4-6.

[4] 肖启洪,王志新.环境监测实验室标准物质的管理[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9):135-137.

[5] 李卫东,易蕾.试论环境监测数据审核机制的建立及运作[J].四川环境,2011,30(2):15-17.

环境监测法规篇8

关键词:环境监测 业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46-0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大众越来越关心的问题。环境管理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环境监测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来说,是一项非常基础性的工作,它不但是环境保护决策工作的重要依据,还是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分析了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进行环境监测业务规范化管理的对策,这对于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是很有意义的。

1 环境监测的业务内容

现在,各级环保部门所承担的环境监测业务主要有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污染事故纠纷仲裁监测、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单排污申报监测、科研监测、专项调查监测其他各类市场委托监测。以下是环境监测业务的4种委托方式。

(1)政府指令性任务,作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等工作。

(2)政府出资,来委托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环境专项调查性监测和科研型监测等。

(3)由企业来出资,委托指定的环境监测机构开展各项监测活动,监测数据可以作为以后环境管理的依据。

(4)由委托的那一方出资,自己选择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环境监测工作,被委托的环境监测机构要向委托方交出相关的环境监测数据。

2 目前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在环境监测中,对水、空气、声音、土壤等重要环境因素的质量现行标准、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标准样品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环境监测规范等资料的使用和配备还不是很完善,导致环境监测工作执行标准的落后。

第二,在环境监测机构,相关职能科室在工作运行的过程中,各部门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确,各个岗位不能及时有效的履行自身的职责。

第三,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对各类监测报告的分类以及编制的界限不清楚,比如原始信息中的气象参数、水文参数、分包信息以及在监测期间的其他相关信息表述不清、记录不全、没有监测采样示意图等情况。

第四,一方面,对委托监测项目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同时缺乏对委托项目的监测技术能力的调研,以致于监测能力不足,满足不了委托方的全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监测团队不注重自身的能力建设,对于委托方的监测项目只能勉强承担,导致监测项目评估数据不充分,缺乏说服力。

第五,监测业务和监测质量管理不够规范,现在,控制得还比较好的是实验室分析质量。但是,在现场监测采样这一方面依然比较随意,监测样品缺乏完整性和代表性。

3 环境监测业务管理规范化的相应对策

3.1 监测标准管理的规范化

环境监测标准体系是开展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估的技术依据。环境监测标准体系主要是针对空气、水、土壤、噪声等各个环境要素进行的,主要有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环境监测机构,根据不同的划分,分别建立起国家环境监测方法及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并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跟踪并收集相关的信息动态,使资料库中的标准文本和数据库中的标准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同时,环境监测机构还需要依据自身的环境监测能力,建立起监测资源信息库,为承接环境监测业务提供可靠而有力的支持。

3.2 监测工作流程的规范化

在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认可质量体系中明确界定各个种类环境监测业务的相关岗位职责和职能科室;将各类业务的办事程序图以及工作流程制定出来,其中包括外部链接和内部流程;如果是企业委托的业务,可以向委托企业提出服务承诺,并可采取业务流转单的方式。对内部,认真审核从业务委托受理一直到登记发放等各个工作环节,提高服务时效。还可以对委托业务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也有利于服务时效的提高。

3.3 监测收费管理的规范化

环境监测机构要规范收费管理,就应建立起“项目收费标准数据库”,将所有具体监测项目、环境要素以及相应的监测分析方法的收费单价明确出来。接到环境监测业务后,要对业务的采样费用、分析费用、报告费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费进行总额的测算,然后再将总额测算后的测算单据交给业务管理员来审核,确认签字以后将该单据作为项目负责人对外的报价单据,与此同时,该单据还要内部存档备查。这样一来,不仅使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杜绝了人为收费的随意性和混乱性,有效地使单位的服务收费行为得到了规范。

3.4 监测质量管理规范化

实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完整性和精密性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目标。要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这“五性”必须要做到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首先就包括前期的现场采样与监测,然后是中期的实验室分析,再就是后期的数据报告编制。现在来说,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还是比较规范,那么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重点是前期和后期的质量控制。其中,现场监测仪器的校准、监测采样方法的正确应用、监测点位的代表性等是前期现场监测与采样的质量控制的重点。而报告的审核以及评价方法的正确应用是后期质量控制重点的体现。

3.5 业务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要规范业务项目管理,就要建立“业务项目动态管理信息库”,其中包括委托单位、委托日期、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监测收费、分包法、归档情况、项目进展、监测分析能力等信息,这样方便对所承接的环境监测业务进行动态管理以及对监测业务进度的掌握,并且还要将项目的完成情况定期汇总给监测机构的管理层,根据实验室的相关规定,在进行管理评审时把“业务开展情况及需求分析报告”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材料提交给单位管理层,为单位各项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

4 结语

简而言之,通过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的规范化,不但降低了检测成本,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促进了环境检测质量全方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倩,蔡云飞,沈亦钦.项目管理在环境委托监测中的应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6(2).

上一篇:财务会计与会计的区别范文 下一篇:道德和法律的内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