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3 03:09:27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篇1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

[作者简介]何伟民,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经济师,陕西西安710075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056-04

一、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必要性

首先,压力测试作为一种新的风险管理方法,是var风险衡量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所有市场对极端的价格波动(金融资产收益分布的后尾)都是十分脆弱的,而var型风险衡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标准”的市场条件下量化潜在的损失。一般而言,增加置信水平能够解释出日益巨大的但却不太可能出现的损失,但基于最近历史资料所作的var测量,往往不能识别那些可能引起巨大亏损的情形。压力测试则可以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银行的脆弱性作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

其次,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要求。在当前国内外经济走势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压力测试可以增进银行对自身风险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了解,增强银行积极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为管理层制订或选择适当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且可用于评估经济资本需求,从而部分抵消经济衰退时期资本要求提高的影响。

再次,应对外部监管的需要。作为能够令人满意的运用内部模型的7个条件之一,压力测试是巴塞尔委员会要求进行分析的方法之一,同样也为衍生工具政策集团和国际30人集团所认可。我国自从2007年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工作要求不断严格。2008年下半年,银监会连续要求商业银行进行3次压力测试。2009年上半年,银监会就巴塞尔委员会的《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在全国征求意见。2009年10月出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2009年11月,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对6大产能过剩行业及房地产、融资平台进行压力测试。2010年4月20日,银监会召开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大中型银行按季度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工作。压力测试已逐渐成为外部监管部门衡量一家银行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

最后,通过压力测试分析可以较准确地认识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国务院《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基本建设项目实行“拨改贷”,国家成立6大专业投资公司,各省也相继组建建设投资公司,这是地方融资平台的雏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背景下,开行大力推进开发性金融实践,推动各地加强融资平台的制度建设、信用建设和现金流建设,并以地方财政未来增收、土地收益和其他经营性收益为还款来源,向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用于项目建设,这对应对危机、增加就业、拉动投资和扩大消费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支持了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有力支持了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2009年以来,根据央行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各家银行大举进入地方融资平台领域,为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融资平台负债增速迅猛,2009年一年平台负债增加4万~5万亿元,增幅超过100%,其中,银行贷款占平台新增负债的80%以上。然而,随着融资平台的过度发展,目前出现了部分平台管理不规范、资本金不足、过度负债和过度竞争等问题,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因此,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可以较准确的区分出不同平台贷款的风险水平差异,对于化解过量的融资平台贷款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

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压力测试方法有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最大损失分析和极值分析4种,在实际运用中以情景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最为常用。我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中也明确提出压力测试包括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等具体方法。

敏感性测试旨在测量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由于假设变动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其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情况下,机构资产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动。由于敏感性分析中只需确定重要的风险影响因素,而对冲击的来源并无要求,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适时(实时)测试,号隋景测试有较大不同。

情景测试是假设分析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与敏感性分析不同,情景分析中不论是冲击的来源还是压力测试的事件以及被冲击影响的金融风险因子都需给出定义。

因此,在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上,可参照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银监会的相关要求,首先确定影响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假设其在轻度、中度、严重压力下的取值(即设计压力情景和假设条件),然后分别测试各贷款项目在压力情景下资产质量分类结果的变化情况,再汇总计算整体贷款组合在压力情景下的不良贷款率。

三、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因素

200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贯彻中央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快速增长的高额负债也带来潜在的财政和金融风险。根据目前融资平台贷款的通常业务模式,主要有三大风险因素:地方政府债务率水平、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

(一)政府债务率水平

由于目前的融资平台主要是政府出资设立,大多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承担的是政府公益性项目,项目自身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以还贷,还款来源依赖于政府财政收入或财政补贴收益,因而政府的债务率水平是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决定了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如果债务率过高,政府依靠财政收入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将会加大,一旦财政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要么导致贷款违约,要么需要银行新的信贷资金注入,形成新的潜在风险。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央行、银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纷纷对地方政府负债过高问题发出警告。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2010年宏观政策方面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

(二)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

政府融资平台自身是否具有实际经营活动,地方政府是否给平台配置了足够的经济资源,设计的治理结构是否符合市场化要求,有没有实现平台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减轻其对财政还款的依赖等,都决定了政府融资平台对贷款资金的自主支配程度以及还款资金的安排能力。自身机制建设情况较好的融资平台,其贷款受地方财政的影响相对较小,还款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三)贷款项目性质

目前融资平台贷款项目按项目用途可分为公益性项目和有收益项目两大类。按担保方式可分为财政担保、土地抵押或其他担保两大类。按还款来源可分为财政资金还款和项目自身现金流还款两大类。

通常来说,银行以及融资平台对公益性的项目、财政担保的项目、依靠财政资金还款的项目控制力更弱,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敏感程度更高,潜在的风险相对要大。

四、压力测试假设情景的选择

结合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可采用基于假设的情景分析测试方法,以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影响最大的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作为核心的假设情景。同时考虑到目前财政统计的现实情况,土地出让收入并未全部包含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因此假设情景可分为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减少和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两种情形。同时再考虑到贷款利率变化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产生的资金支付压力,建议增加央行大幅提高贷款利率作为第三个假设情景。对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两个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不纳入假设情景,而是作为贷款风险测试中的调整因素。

在假设情景变化的程度上分别采取轻度压力、中度压力和严重压力,评估在以上假设情景出现大幅不利变动的情况下,融资平台贷款的质量变动情况,并进一步测算因此可能产生的损失等情况。具体情景假设如下:

五、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步骤

在假设情景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三步走的方式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1)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2)根据平台性质考虑对平台风险水平的调整;(3)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上的风险水平。即通过判断政府整体债务水平变化来测算其对融资平台还款能力的影响,继而对具体贷款形成最终的压力测试结果。

第一步,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并进行分类。

在操作中首先可参考监管部门意见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实际情况设定银行的政府债务率控制标准;其次以最近一期的财政报表数据计算在压力情景下的政府债务率水平,并按照压力下的政府债务率与债务率控制的比例对该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进行分类。为便于实施,可分为正常、关注、预警、高度预警四大类,分类标准如下表。

第二步,将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分类结果映射到融资平台,并根据融资平台性质不同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水平进行调整。在调整中可设定两项调节系数:一是行政级别调节系数,比如省级平台和部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1,副省级和省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地市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9,县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7。二是机制建设调节系数,如果平台为纯融资性平台(即只承担项目融资任务,不承担建设、运营任务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0.8,如果机制建设较完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

第三步,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的风险水平。一是对同一融资平台下的多个贷款项目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并按照政府偿债能力分类和项目重要性两维进行贷款资产质量分类的调整。具体调整幅度可参考下表。

二是按照项目还款来源类型进行调整。如项目自身有收益且现金流能覆盖贷款本息,或者融资平台市场化程度较高,自身经营收益(剔除土地出让收益)能覆盖贷款本息的,即表示该贷款项目对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不敏感,建议将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调整为正常情景下的分类水平。三是政府偿债能力分类达到关注类(及以下)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应至少下调到关注类。

六、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结果的应用

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地方财政收入不同程度变化的压力测试,首先可以较为清楚地分辨出目前各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在不同压力情景下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政府偿债能力不同的地方及平台在各种压力情景下的表现情况。如在压力情景力下,有多少正常类的地方融资平台降为关注及以下,有多少贷款项目资产质量分类下降,下降的幅度是多少,资产质量恶化的贷款特征分析等。使得银行能够更加审慎的区别对待融资平台,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风险。

其次,通过分别测试各贷款项目在压力情景下资产质量分类结果的变化情况,可以汇总计算整体贷款组合在压力情景下的不良贷款率以及压力测试所确认的潜在损失是否可以被接受。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篇2

【关键词】法人金融机构 支农支小再贷款

一、基本情况

(一)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

贷款利率放开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加大。截至2014年5月末,景德镇市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为74.18亿元,相比年初的66.81亿元增长11.03%,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4.78个百分点。另外,小微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总额的比例为37.67%,相比年初上升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的贷款仍为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如景德镇市乐平融兴村镇银行,始终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宗旨,不断满足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成立初期,开发出了“房全通”系列新产品,2012年在此基础上又推出“贷得赢”等创新产品,有效解决了农民、小微企业主贷款难、担保难问题,满足了他们的创业需求,三年来累计投放贷款达4.55亿元,其中涉农、涉小85.27%。尽管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信贷投入,但随着小微企业数量的持续增加和业务的不断扩展,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供给水平仍不能有效地满足小微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

(二)农户贷款占比低,贷款期限与农村信贷需求不匹配

截至2014年5月末,景德镇市涉农贷款余额137.72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29.25亿元,仅占涉农贷款余额的21.24%。支农再贷款投放主要倾向于农村中有还款能力的农户,而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农民取得的贷款占比小,这种现象弱化了支农再贷款政策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支农再贷款期限最长为一年,而农业生产的周期长短不一,有的则需要三至五年,支农再贷款对农户而言,作用有限。加之时间期限的较短易致使部分农户无法按期归还贷款,造成贷款逾期,从而加大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三)“支农支小”再贷款需求较不旺盛

目前,景德镇市仅乐平融兴村镇银行成功申请发放1800万元支农再贷款,并且已全部发放给农户及小微企业,其中投向了农林牧渔行业的小微企业310万元,贷款利率9%,期限2年;发放给农户1490万元,贷款利率平均上浮50%,期限1年。乐平融兴村镇银行切实发挥新机构的新作用,始终围绕打造支农、支小生力军的目标,针对农户、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才能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该行共有支农、支小专职客户经理5名,占全行客户经理总数的71.73%,已支持小微企业8户,涉农客户558户。据调查了解,市农商行能够作为“支农支小”再贷款的抵押债券梳理工作正在协调进行;浮梁农商村镇银行因审批的贷款额度较为充裕,以及支小再贷款的潜在对象有限,故而暂未申请支农支小再贷款;城商行则因符合支小再贷款质押要求的债券资产不足,致使未能申请支小再贷款(见表1)。

二、原因分析

(一)利率上浮幅度较大,农户及小微企业较难享受优惠政策

支农支小再贷款属中央银行的低息专项资金,利率的优惠给农村金融机构创造了较大的盈利空间,而农村金融机构使用再贷款资金向农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按照同档次自筹资金贷款利率执行,作为支农再贷款资金承受者的农户实际上并未得到实际利益。如辖区某村镇银行对农户贷款利率平均上浮60%,造成农户贷款成本较高,付息压力较大,违背了支农再贷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初衷,使“支农”效果打了折扣。另一方面,相比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相对风险较高、资产较少等特点,贷款议价能力天然的较弱,付出的利率成本更高。如景德镇市发电厂为中型企业,在市内某商业银行办理一笔8000万元的融资业务,期限两年,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下浮10%;景德镇市奥拓机电有限公司为小型企业,在该银行办理100万元的信用贷款,期限一年,贷款利率则为基准利率上浮50%。

(二)多层信贷审批流程,贷款效率较为不高

在小微企业主看来,支农支小再贷款资金能够解决部分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难题。然而,由于支农支小再贷款实行的是额度管理、逐笔审批的制度,业务办理手续较为繁琐。不少小微企业主反映,多层审批影响了支农支小再贷款的使用效率。由于支农支小再贷款为专项信贷投放,与普通贷款不同,借款金融机构获得央行的再贷款额度之后,贷款名义上已经生效。但由于多层审批,企业主真正获得贷款往往在贷款生效一段时间之后。例如,央行批下来的一笔贷款为一年期,那么企业真正使用贷款时间可能只有10个月左右,这必然会影响到贷款的使用效率。关于支农支小再贷款的审批流程,据调查,商业银行首先需要上报申请,额度批下来之后,企业还需走资质审批流程,如果有的企业正好在急需资金的时期,由于流程上的问题,有时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三)产业格局处境窘迫,易导致信用风险增加

小微企业大多属于传统制造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附加值低,盈利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其较高的破产率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极高的信贷风险。虽然监管提高了小微企业的风险容忍度,但市场不景气,让小微企业贷款的潜在风险依然严峻,银行给小微企业放贷慎之又慎,另外,对于甄别小微企业真实经营情况银行表示更为困难。由于企业基础性资料缺乏,信息不透明,财务数据不准确、不真实、不完整,银行很难掌握企业的真实负债情况。据景德镇市城商行调查表示,某小微企业缺乏基本的、专业的会计人员,也没有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甚至为了避税设立多套财务报表,送到银行和税务部门的数据有很大差距。市农商行调查人员也表示,有的小微企业负责人信用意识不强,获得贷款后经常性地出现逾期、违约,导致企业整体形象受影响,社会信誉度不高,进而使银行出现“慎贷”的现象。

三、建议措施

(一)调整客户结构,简化信贷业务审批流程

小微企业作为当今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客户日渐增多,贷款需求逐渐扩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小微企业贷款,调整客户结构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的必然选择。目前,银行对于小微企业贷款议价能力强,贷款收益率高,俨然已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据调查,景德镇市农商行对小微企业客户采取分层营销,通过细分小微企业客户群,以不同的贷款流程和信贷产品对不同特征的小微企业实行分层营销。如对于授信低于500万元的有个体经营特征的贷款业务划归零售部门,参照信用卡批量审核模式,从而提高贷款营销和审批效率;对于单笔贷款在500万元至3000万元之间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由信贷部门客户经理营销维护;对于单笔超过3000万元的授信业务,则以交叉销售方式进行。浮梁农商村镇银行在小微企业业务流程上,全面推行贷前营销、贷中评价和贷后管理“三分离”的经营模式,每个环节均实现标准化限时操作,各环节密切分工合作,发货了“信贷工厂”流水线式的高效率。

(二)打造信贷产品,创新小微贷款授信模式

在贷款利率放开、乃至利率市场化日益临近之际,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立足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创新信贷产品,建立批量授信的小微信贷模式。据了解,景德镇市城商行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于今年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产品,一是“财园信贷通”,用于发放保证类贷款,解决企业无实质抵押、无担保的瓶颈问题;二是“生意通”,针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的需求,以公务卡为平台,授予客户一定的融资额度,在授信期限内,随借随还,不但为客户提高融资速度,并且节约成本支出。浮梁农商村镇银行则将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开发作为服务小微企业的有效载体,除普通的抵质押贷款外,还推出了商报抵押、林权抵押、库存抵押等。如浮梁县浮瑶仙芝有限公司,以“浮红”商标权作为质押在该行贷款700万元,期限两年。

(三)加强风险防范,提升金融风险管控能力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同时,要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针对存量小微企业抵押物不合格、高风险信贷品种等情况,采用低风险信贷产品置换高风险信贷产品,避免出现不良贷款的情况。同时,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完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提升信贷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能力,主动防范和化解风险。一是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中引入风险模型,分析小微企业风险特征,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平衡,既控制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又实现利润最大化。二是建立专业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估模型,从内部数据库进行分析,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予以预估,并在贷款存续期间不断的分析评估,以做出对小微企业贷款实现增加额度或压缩退出的决策。

(四)完善配套政策,扶持小微企业生存发展

当前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贷款利率放开后,小微企业贷款依然费劲,其所处的劣势地位,使其议价能力较弱,企业形势好的得到贷款,真正需要贷款的企业却不能贷到款。在当地的基层银行,考核压力、风险压力如影随形,银行业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所面临的矛盾与困难依然是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企业“不想贷”与银行“不愿贷”都是双方无奈的选择,金融扶持小微企业依然任重道远。“磨合”既需要银企双方的努力,更需要完善配套政策这瓶“剂”。目前,小微企业更多的还是在勉强维持,很难有大的发展。因此,政策层面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门槛的同时,还应从多方面着手扶持小微企业成长。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篇3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银行;金融体系;金融风险

金融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探讨国内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金融行业的逐步开放,中国相对封闭的银行业开始了融入全球化世界金融体系的征程。可以说,金融全球化对于一国银行业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予银行业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加大了银行业发展的风险性。由此,理解金融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以及认识此背景给银行业的发展带来的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一、金融全球化及其主要特征

金融全球化是一种金融现象,其表现为:金融业跨国发展,金融活动按全球同一规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价格趋于等同,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运转,从而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体现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往和协调、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进而使全球金融形成一个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大规模的跨境资本流动、快速的资本流动、衍生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广泛的金融自由化等是金融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金融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不仅使欧美等国的金融中心得以蓬勃发展,而且也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获得了大量急需的经济发展启动资金。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但是,金融全球化所体现的金融业的全球性合作也有其另一面。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家债务危机、区域性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逐渐加大,对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也逐渐加深。如拉美债务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亚金融危机、由美国开始并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以及近期的迪拜金融危机等,不仅对当地经济造成全方位、多层面和深层次的影响,更使得全世界经济受到极大的影响。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利弊,经济学者一致认为融入全球化金融体系是发展和壮大中国银行业的必经之路,要使得中国银行业稳定和快速地在全球化金融环境中良好的发育,其关键是要理清在此背景下,尤其是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还没有消亡的情形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

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银行处于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国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中国银行业一直遵循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的审慎开放原则,逐步融入世界金融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金融行业的逐步开放,中国银行业融入全球化世界金融体系的速度加快。在此情况下,尤其是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还没有消亡的情形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着诸多风险。

(一)海外业务拓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部分商业银行在积极应对外资银行竞争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开展海外业务,并将其视为应对全球化银行市场竞争的重要举措。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金融动荡为中资银行走出去,特别是参与国际并购提供了较多机会。随着外资金融巨头在金融危机中遭受损失,中国银行业在海外逐步显示出优势,海外业务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海外并购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是中国银行海外业务的主要形式。工商银行于2006年收购印尼哈里姆银行,完美进军南亚。2007年工商银行收购澳门最大本地银行诚兴银行。2008年工商银行悉尼、纽约分行相继开业,完成“突破美澳”阶段性战略目标;收购非洲最大银行南非标准银行股权打开非洲市场大门;迪拜子银行和多哈分行成立,填补中东地区的空白。截至2008年末,工商银行境外机构资产规模较上年同期增长了约15%,盈利能力继续提升。截至2008年底,中国银行已在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800多家分支机构,并与1500家国外行及其47000家分支机构保持了业务关系。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末,中资银行海外资产已达到2727.6亿美元,比1987年的123.2亿美元增长了22倍。

然而,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下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海外发展是一盘极具挑战的棋局,其间充满了许多风险。一方面,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法律制度,“落棋子”方式各不相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复杂的财务情况极有可能会将中资银行拉入深渊;另一方面,海外扩展必然会受到来自当地银行业的猛烈冲击,尤其是在新一轮的国家或地区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下,中资银行的海外业务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

(二)信用风险凸显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收益占银行总收入的85%以上,由此可以看到,信用风险仍是银行业的主要风险。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贷款违约风险,也包括借款人违约可行性发生变化而给银行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2002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高达23.6%,不良贷款余额达26300亿元。2007年年底,不良贷款率虽已降为6.7%,但不良贷款余额仍高达12684.2亿元,其中,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仍高达9.3%,历史存量不良贷款包袱还有6900亿元,其中贷款损失约在4000亿元,这些不良贷款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程度的信用风险。同时,在保增长、促发展的金融政策的指引下,以及面对息差收窄和资本市场不景气所带来的非利息收入减少的压力,商业银行仍然钟情于有政府背景的贷款项目,这必然带来对国有大型企业、各级政府重点项目的信贷集中投放,势必会给银行埋下潜在的信用风险。同时,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运行下行的影响,行业风险日益凸显,特别是以房地产、出口型企业等为代表的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行业信用风险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业的发展具有典型的顺周期特征。从2003-2007年,中国GDP已经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0.8%;与此同时,银行业机构资产规模年均增长17.35%,税前利润年均增长96.28%。近两年来良好的经营环境极大地改善了国内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003年的17.9%下降到了6.7%。截至2008年9月末,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万亿元,比年初减少30.2亿元;不良贷款率5.49%,比年初下降0.67个百分点。虽然整体不良贷款水平持续“双降”,但是正因为银行具有亲经济周期性的特征,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中客户的偿债能力的下降使银行业的信用风险上升,这主要反映为过去几年中所表现出的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良好态势难以继续维系。数据显示,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有上升势头,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的趋势增强,这都将最终影响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

(三)操作风险突出,盈利能力将会受到挑战

目前银行内控还不完善,操作风险问题也比较突出,近年来部分银行相继发生了一些违规操作和重大的操作风险案件。目前来看,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内控是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一个短板。过去几年以来,银行利差在逐步缩小,目前,中国银行的利差还保持在2%-3%的较高水平,长期来看此水平也是比较高的,竞争激烈的国际银行利差要远远低于这一水平。此外,金融脱媒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国内信贷渠道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形势将会有所改变,直接融资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趋势总体上说会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化,但对银行业而言竞争和盈利的压力会越来越明显。

三、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应对风险的措施

(一)依据实际情况调整海外业务战略与策略

随着中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拓展的速度加剧,所遭受的预期阻力也会越来越多。为此,中国银行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海外业务的开展应立足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中国银行业拓展海外业务、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必要前提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面对当前的金融形势,中国银行业需要立足自身发展,摒弃机会主义投资思维,以企业长远战略作为国际化经营的基础,理性的战略投资才是明智的选择。第二,中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必须建立在价值投资的基础上,应做好对国外情况的深入分析,并将海外业务风险纳入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来,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并实施有效的监控。第三,积极与外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交流、沟通和磋商,做好宣传攻势。中国大多数开展海外业务的银行都具有国有化背景,因此,在开展海外业务时,其商业行为常常被“扣上”政治的帽子,这些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银行业海外业务的开拓。因此,积极地宣传对于打消外国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身份的疑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二)积极防范信用风险

目前中国银行业潜在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中长期贷款比例偏高、大额贷款比例偏高、政府背景类企业贷款比例偏高。由于中长期贷款占比上升,定期存款占比趋降,存贷款期限结构错配压力开始显现。要使得信用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重点防范房地产贷款的违约信用风险。中国银行业要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足够的教训,要高度重视防范购房者和房地产开发商贷款违约的信用风险。必须认真执行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相关规定,必须严格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第二,银行要定期对大额贷款施行信用评估,对于新产品或业务风险,银行应制定恰当的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控制措施。第三,必须坚持在授信标准下运营,并且对单个交易对象和关联交易对象群体都建立授信限额。第四,在防范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方面,是要选择能守信的交易对手与其交易,同时从事衍生产品业务的金融机构必须有能力每天对信用风险、交易头寸和市场变化进行监控,能及时发现风险,及时采取止损措施。

(三)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大力推动金融创新

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中国银行业要从内控入手,大力防范操作风险。要进一步完善中国银行业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控机制,严肃案件查处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加快建立防范案件风险的长效机制。同时,要积极应对金融脱媒挑战,大力推动金融创新。中国银行业要根据新形势,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和信贷结构,加大持续创新力度,大力开拓以增加非利息收入为基础的中间业务。同时,必须考虑到投资者经验不足、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现实国情,循序渐进,要着眼于明显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万建伟.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中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河南社会科学,2009(1).

2、刘海.金融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金融风险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9).

3、高海红.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体系:对东亚的挑战[J].当代亚太,2008(2).

4、钱海刚,李建军.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业务拓展的进程、问题与对策[J].银行家,2009(3).

5、王磊.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J].中国商界,2008(7).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篇4

关键词 次级房贷风暴 银行业贷款 财务绩效 金融预警 不动产担保证券 线性回归分析

一、绪论

1、研究背景与动机

2007年8月初美国大型住宅抵押投资公司(AHM)宣布倒闭,紧接着全美最大房贷业者全国金融公司(CFC)也爆发财务危机。加上法国巴黎银行旗下三只基金宣布暂停赎回,这造成8月10日全球股市崩盘,美国次级房贷(sub-primemortgage)风暴正式蔓延到全世界。次级房贷,系采用工具为房贷证券化,发行担保债权凭证。此金融商品进而形成日后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上述产品的特性、架构、风险等问题,引发国内外学者的持续关注。

检视台湾14家金控业者获利大幅衰退(如国泰金、兆丰金),2008年12月自结税后亏损157.45亿元,相较于2008年11月整体税后亏损26亿元,其亏损幅度加大。于金融风暴下,银行贷款业务相对紧缩。因此,有重建放款模型之必要,本研究欲建立于金融风暴下,银行业之企业及消费金融放款模型,以Branson(1989)所提出的货币供给理论来建立实证银行的放款模型。

2、研究问题与限制

本研究由于受限于时间、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束缚存在下列局限:第一,在研究区域上,本研究仅针对事件发生的源头美国与我们身处的地区台湾,予以深入的探讨。事实上,美国次级房贷风暴的影响范围是无远弗界的,英国及法国等国之影响亦是相当深远。虽然这些都是世界大型的开放经济体,但因资料搜集庞大,未能加以纳入本研究的范围。第二,在研究面向上,本次美国次级房贷风暴对全球各大产业的影响是多元化的,全球至今皆处于此一暴风圈中,尚未完全脱身。本研究将针对次级房贷对于台湾银行业务的冲击,予以深入探讨与剖析。第三,在研究时间上,本研究暂时设定至2008年12月31止。其实,次级房贷风暴仍未平息,影响范围亦日益扩大,其后续的发展与影响,都不属本研究的范围。本研究问题为次级房贷风暴对台湾银行贷款业务之影响。

二、文献探讨

谢庆林(2007)针对银行的企业金融及消费金融放款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决定企业金融及消费金融放款的经济因素。研究结果于企业金融部份,显示制造业销售额成长率、经济成长率、工业生产指数成长率、消费金融放款成长率显著正向反应,消费金融于企业金融放款成长率、经济成长率、及前一期消费金融放款成长率呈现正向反应。邱显辉(2010)以总体经济因素探讨对不同特性银行逾期放款的关联性,以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增率、失业率、银行承做放款平均利率、经济成长率、M1B增减率与不同特性银行逾期放款比率之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期间为1995年1月至2010年3月为止的资料。MIB对银行逾放比相互影响,消费者物价指数对信用合作社逾放比有单向影响关系。

陈锋孟(2010)指出金融风暴下,企业经营风险相对升高,银行体系的授信标准趋于严格,冲击台湾中小企业,应修改信用保证机制,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放款业务。黄文静(2010)显示金融海啸的发生,使银行降低承做信息透明度低的关系型放款契约的比例,增加承做信息透明度高的交易型放款契约的比例,外国银行的影响不显著。检测2007年金融海啸后,企业营收较2006年衰退,导致银行则采取紧缩放款的政策,降低企业放款的融资额度、提高担保品比率,放款利率则随着政府降息而大幅调降。

三、研究方法――探讨企业金融放款之模型

次级房贷风暴对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本研究首先依相关货币或财务理论来建立实证银行的放款模型,针对银行融资授信的两大常见消费金融与企业金融来设计本模型;其次,利用2001年7月起至2008年12月止的下列消费金融与企业金融相关变量之月数据,探讨藉以了解银行放款与总体经济变量间的基本模型估计结果。具体设定如下:

EF=a+b*S+c*M2+drs+erE+fDF+gPs+hP1+iCF+εef (1)

式中,EF为企业金融放款金额,S为制造业销售额,M2为货币供给,rs为周转金放款利率,rE为资本放款利率,DF为直接金融金融,Ps为股价指数,P1为工业生产指数,CF为消费金融放款金额。

据此,我们可就上述变量来决定消费金融放款的实证方程式,设定如下:

CF=a+b*M2+c*rc+d*Pc+e*Ps+f*C+g*EF+εdf (2)

CF为消费金融放款金额,M2为货币供给,rc为消费性放款利率,Pc为消费者物价指数,Ps为股价指数,C为信用卡签帐余额,EF为企业金融放款金额。本研究将以上式子与林元平(2002)之文献参考,得到放款可取决于下列的变量:

F=f(M2,r,Pc,Ps,P1,M.I) (3)

式中,F为放款金额,M2为货币供给,r为一个月牌告定存利率,Ps为消费者物价指数,Ps为股价指数,P1为工业生产指数,M.I为行政院经建会公布的景气对策信号分数。

据此,我们可就上述变量来决定银行放款的实证方程式,设定如下:

F=a+b*M2+c*r+d*Pc+e*Ps+f*P1+g*M.I+ε (4)

本研究拟采用该式来进行Probit分析各变量间之分析,利用由2004年至2008年为止的上述变量的月数据,区分为次级房贷发生前后(2004年至2008年),藉以了解银行放款与总体经济变量间的基本模型估计结果。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企业金融部份

根据公式(1),得到表1之结果,本研究调整后之复判定系数为0.993,表示所计算的复回归模式,对于所输入依变量的总变异量,可以达到99.3%的解释程度,亦即8个自变量联合预测EF(企业金融放款金额)99.3%的变异量,是呈现非常显著的关

系(其F值高达397.62)。

在本回归方程式中,s(制造业销售额)、rs(周转金放款利率)以及EF(企业金融放款金额)呈现负向变动但不显著的关系。而DF(直接金融金额)则与EF(企业金融放款金额)呈现正向变动但不显著的关系。M2(货币供给)、rE(资本放款利率)以及PI(工业生产指数),是与EF(企业金融放款金额)呈现正向变动且为显著的关系;这些现象说明EF(企业金融放款金额)在上升时,其M2(货币供给)将会增加、rE(资本放款利率)亦会上升,而PI(工业生产指数)亦为上升的情形,这是经济景气的表征。至于Ps(股价指数)以及CF(消费金融放款金额),则是与EF(企业金融放款金额)呈现负向变动目为显著的关系。

2、消费金融部份

根据公式(2),得到表2的结果,本研究调整后的复判定系数为0.922,表示所计算的复回归模式,对于所输入依变量的总变异量,可以达到92.2%的解释程度,亦即6个自变量联合可以预测F(放款金额)92.2%的变异量,同时是呈现非常显著的关系(其F值高达42.53)。

在本回归方程式中,M2(货币供给额)、r(一个月牌告定存利率)以及Pc(消费者物价指数)与F(放款金额)是呈现正向变动且为显著,亦即在放款金额上升时,表示其货币供给将会随之增加,此时出现利率调升与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也就是会有通货膨胀的现象;M.I(行政院经建会公布的景气对策信号分数)与F(放款金额)是呈现负向变动且为显著,亦即在放款金额上升时,也就是说此时景气对策信号分数下降,表示经济景气趋缓时,将会出现明显地放款金额上升,表示企业需要纾困的情况将会出现明显地增加。

五、结论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篇5

关键词:信贷集中;商业银行;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1-0065-05

近年来,信贷集中问题成为我国信贷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机构收缩、信贷管理权限上收、贷款投向趋于集中等方面。总的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集中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和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结果,体现了商业银行按市场原则优化配置信贷资金、追求最大利润的经营思想。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信贷集中又给我国的经济金融改革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信贷集中并采取有效策略避免信贷资金过度集中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表现形式多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种形式:

(一)商业银行信贷权限的集中

一方面,贷款权和审批权的集中。随着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建立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大规模上收贷款管理权限,贷款权和审批权逐步上收于总行和一、二级分行,总行和省行的直贷规模不断扩大,省行以下机构对项目贷款和新开户企业贷款没有审批权,只有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且金额不大。多数基层行,特别是县支行没有贷款权。另一方面,基层信贷网点的退出。伴随着集约化经营改革,商业银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普遍实行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在机构重组中信贷网点撤并步伐逐渐加快。据统计,2000年底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数量为120909个,到2004年底减少到77992个。

(二)经营资金出现集中趋势

为有效控制风险,多数商业银行通过实行二级准备金制度和优惠利率,将基层行吸收的资金集中到分行,统一调度使用。国有商业银行上存的超额储备利率一般高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53个百分点左右,有的则高出2.61个百分点,大部分行在3至4个百分点。这样就出现了资金向分行集中,而基层行大多数则变成了吸存机构的现象。

(三)信贷投向行业的集中

随着金融机构贷款面逐步缩小,新增贷款向少数行业集中趋势明显增强。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集中投向一些优势行业、垄断行业(如电力、电信、烟草、交通、钢铁等)的集中。贷款行业分类统计显示,2003年金融机构全年发放的制造业贷款占贷款新增额的20.1%,比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9.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8.4%。[1]

(四)银行信贷客户的集中

从贷款的所有制性质及规模来看,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了国有控股企业,即大企业、大行业。而对于我国经济贡献率越来越大的民营中小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各家商业银行则大多采取提高门槛的态度,拒之于门外。在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GDP超过了50%,但仅得到金融资源的30%;而创造GDP不足50%的国有大型企业却占用了70%的金融资源。[2]

(五)信贷区域的集中

目前商业银行通过收缩基层机构网点,尤其是大量撤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机构,支持重点逐步向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转移。[3]大量撤并机构的同时,由于经营资金的集中,各商业银行在资金的调度上出现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转移(见表1)。

表1 国有商业银行年新增贷款分布地区情况表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12004)。

由表1可见,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中东部地区新增贷款占全国新增贷款余额的78.16,而中部和西部仅占14.12和18.73。据统计,2003年全部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中东部地区贷款新增18711亿元,占贷款增加总额的68%,中部地区贷款新增4182.7亿元,占贷款增加总额的15%,西部地区贷款新增4195亿元,占贷款增加总额的15%。各金融机构总行新增贷款562.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其中90%左右发放到东部地区。各项贷款余额较大的省(市)有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山东,该六省(市)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其各项贷款余额为7.5万亿元占全国的47%。信贷地域分配的不平衡造成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六)贷款期限的集中

银行存贷期限结构不匹配现象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短期贷款投放比例下降,而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比例则不断提高。2000年,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7931.19亿元,占当年贷款余额的28.11%,然而,2005年中长期贷款余额达87460.42亿元,占当年贷款余额的44.92%。数年间,中长期贷款共增长59529.2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5.64%;而短期贷款的年均增长率仅为5.87%。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成因分析

(一)银行自身因素分析

1.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是信贷集中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受宏观形势影响,不少企业在改革、改制过程中,偿债能力弱化,借破产改制之名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较高,加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银行为保证自身效益,信贷资金投向必然进行收缩、调整。[4]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银行对信贷资金实行集约化管理,制定严格的授信制度,普遍实施“双大、双优”战略,将新增贷款资金不断向大城市、大企业和信誉好、效益好的企业集中,抑制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由此可见,信贷集中是商业经营行为理性选择的结果。

2.信贷管理体制的限制。一是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由于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管理体制,省行以下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所有信贷政策及管理制度由总行决定,分行以下机构只有按照总行规定执行,极大地限制了基层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在总行大幅度上信贷权限和信贷投向逐步向大城市、大企业和大项目倾斜时,各分支机构信贷必然逐步向少数企业、少数行业、少数地区集中。二是实行严格的信贷责任制度。为防范信贷风险,各商业银行普遍实行审贷分离制度、第一责任人制度,但责任与激励机制不对称,导致信贷人员在审查项目时慎之又慎,对成长性企业往往采取少贷或不贷来回避风险的消极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贷集中的形成。

3.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导致信贷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有效加强风险控制,将个人利益与风险状况直接挂钩,从而要求各行加大投入以增加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要考核经营效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断争夺大客户、优质客户以获取更多盈利。大企业由于其自身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管理制度比较健全,抵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既能给金融机构减少信贷管理成本,也能给金融机构带来规模经济效益。由于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从而进一步导致信贷集中增强。

(二)银行外部因素分析

1.国家政策的干预促成信贷集中的形成。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配合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措施,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结构调整来实现。银行为配合国家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的政策,投放大量资金支持一批基础行业和项目的建设,重点支持国债配套项目的生产,从而产生信贷集中。此外,地方政府的产业导向,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投向,也促成信贷集中的形成。

2.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银行信贷集中。经济环境的好坏决定金融融资效率的高低,从而影响信贷资金的投放。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信用状况好,吸纳资金能力强,就较易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大企业尤其是能源、交通、水电等国家支柱行业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效益稳定,经营风险相对较小,因此,成为银行放贷的首要对象。特别是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来,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得到了优先发展,信贷集中趋势日益明显。

与之对应,欠发达地区以及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宏观环境和自身经营等原因,发展前景不够明朗,抗风险能力较差,加之国家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健全,以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状况,限制了银行的信贷投入。此外,部分企业利用不规范改制,大量逃废银行债务,加剧了银行的风险,破坏了银企关系。商业银行出于防范风险考虑把贷款重点投向风险相对较小,信誉度较高的大型企业和重点行业已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影响

信贷集中是银行强化信贷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结果,体现了经济发展状况对信贷需求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利于货币政策的贯彻与实施,有具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信贷集中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信贷集中的有利方面

1.有利于重点企业和基础项目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获得充足的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集中企业,一般都是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一些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5]银行信贷资金的适当集中,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重点企业的发展,促进其优势充分发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绩效的提升。

2.有利于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高金融资产质量。信贷集中是商业银行短期内改善经济效益的理性选择,信贷资金投向经济效益高、市场发展前景好的行业与企业,有利于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信贷资金集中支持于优势企业,符合信贷资金配置的三性原则,经营效益逐步改观,有利于银行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信贷结构,确保各行最基本的收息率和优化资产率。

3.有利于银行防范金融风险。信贷资金集中于发展前景良好的大中型企业及行业,有利于优质客户群体的培养,减少贷款投向失误,减少基层银行盲目放款的现象,保持信贷资金的稳健运营,规避信贷资源粗放扩张积累的风险。由于国家重点企业基本不存在倒闭风险,不易对银行造成较大金融风险,对银行信贷资产持续恶化的局面的扼制起到了明显作用。

(二)信贷集中的不利影响

1.信贷的过度集中,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一方面,由于实行二级准备金,资金逐渐向上级行集中,削弱了基层行的放贷能力,对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的支持甚少,造成区域经济的资金供求失衡,对微观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中央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实际的贷款投向集中矛盾,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使货币政策的调节效应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投向少数企业、行业,使这类企业因轻易获得银行大量信贷资金产生投资高风险和行业冲动,一定程度上将助长某些行业和企业的非理性扩张,导致经济泡沫的形成,降低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

2.形成商业银行风险隐患。主要表现为:一是经营风险。信贷集中使得银行信贷客户固定,收入主要依赖于个别行业甚至个别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集中化。企业经营状况一旦恶化或市场发生变化,银行的经营的稳定性和效益性就会受到影响。二是期限风险。大额综合授信集中于中长期贷款,由于时间越长,可变因素越多,带来的风险也越大。三是管理风险。由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受知识水平和行业分析能力的限制,对无法对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做出准确判断。基层行没有授信权,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较小,对风险的关注程度则较低;上级行又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各项变化情况,导致贷后风险增加。四是财务风险。目前,银行的经营收益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贷款过度集中使得银行的经营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少数大企业的经营状况。收益的稳定性较差,内耗和银行经营成本增加,收益相对减少。

3.挫伤了基层行的经营积极性,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随着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分支机构的存款难以及时转化为贷款资金,使得基层商业银行功能退化为吸收存款以及清收不良贷款。信贷集中还导致信贷营销缺乏积极性,基层行不能主动培养和选择客户,难以开拓新的信贷领域和发展中间业务,使银行缺乏其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信贷功能的逐步丧失,使金融组织体系出现结构性缺陷,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无序的民间借贷的不断扩大。

4.拉大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距离。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而活跃的力量,信贷资金向大企业,大客户的集中,导致一般客户尤其是中小客户取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增大。目前,各商业银行通常常驻机构只对信用评级在A级以上(含A级)的企业提供新增贷款等业务支持,对A-级以下企业发放贷款时则从严控制,从而使中小企业进入信贷市场更加困难。[6]一部分有潜力的新兴企业,由于发展前景不明朗,金融机构不愿承担投资风险,从而得不到有力支持。由于商业银行不能及时给予中小企业以信贷支持,造成信贷供求在时间上严重脱节,使企业不得不花费时间和成本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5.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信贷资金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以及基础建设、公益项目和事业单位单位集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贷款安全系数,却降低了新增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资金需求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由于在欠发达地区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长期得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力扶持,相当部分处于市场成长期、有潜力的企业无法良性发展,从而使当地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得不到有效调整,进一步加剧资金供求结构的矛盾。

四、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中央银行政策窗口指导

中央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合理配置和投放信贷资金,保证货币信贷政策的贯彻执行。一是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的管理,适当限制商业银行向某些行业和地区增加贷款,对欠发达地区以及中小企业贷款占比应有一定的比例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信誉优良、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防止对大企业及基础设施和基础行业的集中放贷引起的长期金融风险。二是适当增加对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投入和再贴现额度,努力把资金支持与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有机结合,增强中小金融机构的实力,鼓励商业银行运用资金定价手段,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三是稳步推行利率市场化,对一些由于银行为防范风险和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愿放贷的企业,可以允许贷款行适当提高利率,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和贷款种类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提供必要的风险补偿,以高收益来引导信贷投向。四是要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和区域性的信贷集中进行预警预报。中央银行应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做出限制,发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定期对银行贷款投向进行分析。同时,中央银行也应利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通报有关信息,加强各行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合作,推广银团贷款,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二)建立行业风险预警体系

商业银行应建立对信贷集中行业、集中客户的授信风险预警线,定期进行集中客户授信风险分析和评级,重点了解集中客户所处的行业发展趋势、实际经营能力等有关情况,研究制定对大企业的授信政策,防止信贷风险的出现;从自身发展着眼,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评级制度,在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发展趋势、市场前景的基础上,及时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分析,控制风险总量,并定期对集中客户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提高工作效率和对授信风险的管理决策水平。完善贷款利率浮动风险管理制度,积极运用资金定价手段,覆盖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同时,要建立对企业预期市场供求、价格变化预测等为主要依据的监测体系,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及时主动退出无效或低效的信贷市场,有效规避风险。

(三)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

一是建立科学的授权授信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应建立贷款分层决策管理体系,依据系统运行实际,对基层进行实绩分类和等级划分,对不同地区的分支行确定不同的贷款审批权限。在对所有的客户在评级的基础上,对每一家客户包括中小企业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之内,由基层行审批发放贷款,既可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也可减少信贷集中带来的风险。二是完善信用审批操作流程。根据各地经济发展规模和基层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因地制宜,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减少中间环节。三是完善业务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风险收益”相对应的激励机制,既要考核存量和新增贷款中的不良贷款比例,也要考核活化的不良资产比例和创造的优质贷款比例,制定合理的奖惩办法,激励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四是基层银行应拓宽信贷领域。在继续支持优良企业客户的同时,扩大个人消费信贷、住房信贷等业务,培育优良个体客户,优化信贷结构。

(四)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大力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解除银行投入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筹建,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合理划分信用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承担风险比例,维护并促进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二是要推动企业债券一、二级市场的发展,建立和健全企业股权、债券柜台交易制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开辟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资金的筹资渠道。第三是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完善其运作机制,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支持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拓宽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同时,也可以缓解银行信贷过度集中带来新的潜在风险。

(五)加强信用建设,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为长期保持吸引商业性资金投入的能力,应加快金融生态环境的完善。第一,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部门要树立保护金融债权的意识,建立由地方政府牵头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强化管理,加强协调,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第二,逐步健全金融司法制度,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法律支持。[7]在立法上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在司法上严格执行法法律法规,强化对金融债权的保护。第三,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符合现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信用制度,加强信用观念宣传与教育,开展信用工程建设,着力提高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社会信用建议。第四,各地中小金融机构应深化改革,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通过实行差别利率、降低准备金利率等方面,优化配置信贷资源,逐步建立以风险溢价为核心的管理机制。通过以上方式,把企业信誉、政府信誉、银行信誉有效结合,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创造一个良好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 2004年《中国金融年鉴》.

[2] 李妍娜.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影响及原因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5,(9).

[3] 邱跃民,徐卫东等.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情况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5,(10).

[4] 王爱民.对银行业信贷集中问题的理论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2).

[5] 人民银行兰州支行金融研究处.如何认识到信贷集中问题[J].甘肃金融,2005,(1).

[6] 谭文君.“信贷集中”问题的理性思考[J].西安金融,2005,(9).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融资瓶颈;创新模式

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都深受人们的重视,在当今互联网金融的宏观背景下分析小微企业融资的现状,对促进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微企业融资瓶颈

在当今中国的经济体系中,小微企业对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促进员工就业,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2015年1月广发银行的《中国微小企业白皮书》显示,当前我国小微金融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高达22万亿元的缺口,超过55%的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的融资瓶颈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抵押、质押标的物缺乏,借贷风险大、融资途径单一、融资成本偏高、放贷手续琐碎。1.抵押、质押标的物缺乏,借贷风险大。我国的相关抵押、质押等制度还不能够及时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仍然需以不动产、动产等作为主要的抵押、质押标的物。对银行而言,其放贷对象必须满足信贷标准、放出的钱能按时收回等要求,以确保银行自身贷款低风险率、降低坏账率,保障银行利益。但由于小微企业的资产经营规模较小、管理经验不足、财务制度不完善、企业融资政策和信息不畅通、经营方式简单不规范等特点,导致银行很难精准掌握小微企业的财务状况,同时也冥冥中提高了小微企业融资的门槛。2.融资途径单一。从融资渠道来源上来看,小微企业融资可分为“内部融资”方式与“外部融资”方式两种。目前,内部融资成为我国小微企业最普遍采用的方式。内部融资是指企业选择使用内部留存利润进再投资。近75%的小微企业通过自我融资,资金通常来源于合作伙伴、企业员工筹资以及亲戚朋友等。从经营年限和总体的比例来看,小微企业无论是处于创业期,还是发展到一定阶段,越是经营多年的企业对于融资的需求越大,自我融资占比也更大。可见,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且单一,内部融资占比高。3.融资成本较大。经营业绩不稳定、经营信息不公开、财务不健全、融资经营规模较小等诸多问题使得小微企业融资融资能力低下,许多传统的金融投资机构不愿意放贷给小微企业,有些金融机构干脆提高贷款利率,拔高贷款门槛,以此来规避坏账风险。这就涉及到商业银行必须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商业银行在对商品定价时,既要能达到满足客户金融需求,也要满足支持商业银行收益。59.4%的小微企业借款显性成本在5%-10%。除此以外,还存在贷款资金存放银行,或者强制购买理财产品等隐性成本,从而推高了小微企业融资的总成本,为融资带来一定的难度。4.放贷手续较为琐碎。商业银行主营业务的本质就是吸收储存资金,发放贷款。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向大型企业或小微企业放出同等额度的贷款,其利益是没有多少差别的。但是,大型企业要想获得贷款资格,商业银行仅需要查找并收集部分信用记录资料以了解企业的信用情况从而做出较为明智准确的判断。相反,要将等额贷款发放给一家小微企业,银行就得收集大量企业财务经营信息,在无形中增加了银行征信难度,同时也提高了银行征信成本。此外,银行还需承担无法估量的放贷风险和较高的发生坏账的概率。小微企业在取得贷款资格后,常常会因苛刻的审核标准面临复杂的放贷手续。由此可见,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银行繁琐的贷款手续已无法适应小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二、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

互联网融资模式是不同于传统融资服务的基于信息技术,云计算,搜索引擎和社区网络为结构的融资模式。以互联网金融为背景的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实质上是基于线上网络实现资金融通的融资模式,扩大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融资的困境。1.建立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从平台的角度,互联网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是立足于一个开放的网络资质平台上的。其实质就是构筑了以债权转让渠道为基础的互联网信用体系融资模式。互联网平台为新型融资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一套详细的信用体系,成为有别于传统银行征信体系的互联网信用体系。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互联网信用体系的指标来考核融资对象进而决定发放融资额度。而采用第三方支付,小微企业可在相关的金融平台上融资要求,贷款方通过平台进行交流,确定合作意向。降低借贷双方的匹配与量化的风险控制,实现产业化资本融合目标,从而进-步满足小微企业融资时间快的需求。第三方支付平台既可以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高,还同时可以为因银行小微企业的贷款手续繁琐、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而造成融资困难提供解决方向。2.拓宽融资渠道。从金融的视角,融资渠道主要涵盖了两种类型,一种就是小微企业的股权众筹渠,另外一种就是创新项目众筹渠道。大数据下的互联网融资的途径简便、快速、高效,融资的提供者和需求者的交流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技术解决了传统金融服务机构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融资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来扩大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的交流渠道,传统金融机构中介功能将被逐步弱化,大数据通过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对小微企业经营状况的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可以直接在网上发行和交易贷款、股票、债券等。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利率没有市场化的不足,从而吸引更大量的资金供给者,从而突破小微企业融资困局。3.建立新型融资服务模式。从大数据的视角,互联网下小微企业融资模式还有别于其他传统金融机构的融资技术。金融机构的作用就是实现有限的资金的最优化分配,而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数据的处理。大数据金融具有非常巨大的优势,可以对于小微企业提供非常良好的融资服务。所谓大数据金融即借助于大数据来进行实施的金融服务,有助于信息数据挖掘技术等一系列的新技术,能够科学合理地分析苏宁等电商来建立起来的小额贷款公司,为了迎合电子商务环境中多样的数据,能够获取更加有效的小微企业的信用情况,从而能更好的了解互联网金融下小微企业融资的现实需要,通过大数据来科学合理地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融资等服务。

作者:高瑞婵 陈寒胭 徐惠珍 单位:江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志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02).

[2]于雅静,李寻.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经济天地,2016(07).

[3]王琛.小微企业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融资分析与探讨.金融天地,2016(22)

[4]张淑丹.互联网金融新形势下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研究.时代金融,2015(04).

[5]丁增稳,郑兴东,薛晓丽.互联网金融视闺下的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设计,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01).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篇7

【关键词】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厚尾事件;向量修正误差模型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很大程度是因为对信用体系崩溃、经济发展趋势探底等宏观性的小概率事件(尾部风险)应对不当造成的。当前为保证银行房贷资产的安全,应强化尾部风险的预警和应对。近几年美国、英国、奥地利等国家实践的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计划,如FSAP、SCAP、TD压力测试系统等项目,可有效解决房贷尾部风险问题。具体思路是通过模拟潜在金融危机、经济环境突然恶化、贷款人大规模违约等宏观性小概率事件,测算银行抵御宏观意外风险的能力。当前国内房贷尾部风险因素很多,如房地产泡沫突出、国家调控政策不明、通货膨胀严重等问题都可能引发银行房贷资产的突然恶化,甚至导致银行业危机。本文将借鉴国外经验,系统探讨国内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一、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问题引入

(一)银行房贷尾部风险的界定

商业银行房贷指银行发放的、与房产有关的或以房产为抵押物申请的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商业住房贷款、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等项目。目前房地产泡沫过大、房贷利差减少、贷款申请人违规贷款、开发商恶意挪用资金等问题都导致房贷资产规模粗放增长的同时,尾部风险十分严重。这里尾部风险通常指不太可能发生,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资产损失严重的极端小概率风险。尾部风险问题已成为房贷资产价值评估的重要指标,如2009年上半年浦发银行宣布将实施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尾部风险从图形上分析它处在分布曲线尾端,有学者证明银行房贷资产收益率具有厚尾性特征,即和正态分布相比峰顶要尖,尾部要厚,它不能简单的用正态分布予以拟和。

(二)审慎性资本管理要求重视房贷尾部风险

这次金融危机对宏观审慎性监管提出了挑战,如监管上未对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流动性风险有效计量、交易账户违约风险未有效揭示、金融风险预警体系薄弱等尾部风险处理不当问题教训深刻。目前监管发展趋势要求银行资本对风险有效覆盖,尤其重视房贷尾部风险。其中风险可分为预期风险、非预期风险、异常风险三种。而VAR属于常规在险价值计算,它是建立在历史数据的正常分布前提下,即在一定置信水平和持有期内,银行房贷资产面临的最大损失,主要局限于传统金融资产,很难对异常损失加以预测。这里压力测试可作为有效补充,测量异常但可能发生巨大损失的极端事件,评估银行房贷的风险容忍度。

(三)压力测试―应对房贷尾部风险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房贷尾部风险问题严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1年4月11日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对我国形成的房贷和资产泡沫提出严厉警告。房贷压力测试作为前瞻性工具,通常包括一系列用来评估房贷组合面临可能发生的宏观经济环境冲击时所体现出的脆弱性等技术,是应对尾部风险的有效手段。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2009)认为压力测试可以在严峻但可能发生的尾部风险情境下,准确评估银行房贷财务状况,从而帮助管理层采取有效对策。

二、银行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现状分析

目前实施的压力测试项目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99年推出的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这次金融危机后美联储2009年开展的监管资本评估项目SCAP、以及在FSAP压力测试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格兰银行TD、奥地利央行的SRM等测试系统。现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欧洲和国内房贷压力测试分别予以归纳。

(一)美国房贷压力测试经验与不足

这次金融危机很大原因是次级房贷管理不当导致的整个信用体系崩溃。金融危机后,美联邦在2009年2月对19家最大的控股公司资产情况进行压力测试并衡量需要多少资本抵御尾部风险发生的情形,即被称为监管资本评估程序的SCAP。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在假设的严重衰退情形下,这19家银行产生累计损失达到5992亿美元,贷款损失率达9.1%。虽然每家机构都满足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但还需要1850亿美元资本缓冲。

这次压力测试有积极意义。它不仅估算了损失的数额,还评估了资本构成,如考核了一级风险资本比率和一级资本中普通股本的比例水平。并通过建立了SCAP缓冲区,为更高级的资本结构提供保护,降低了银行破产的风险。同时也存在不足:首先,模拟的情形不够严峻,没有采用最糟糕情景分析法和极值理论法。其次,涉及的银行不够全面,仅涉及19家大型银行,而中小银行倒闭风险更高。再次,忽视了银行可能产生的二次损失。

2010年11月17日美联储要求接受“压力测试”的这19家大银行,在2011年初之前再次接受测试。2011年3月完成后,许多银行纷纷宣布增加派息、股权回购和增发、偿还政府贷款等计划。

(二)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的特点

2010年欧盟为了评估经济二次探底和国债市场剧烈波动可能给银行体系带来的冲击,选取了代表性的91家银行(占欧盟银行业总资产65%以上)实施压力测试。

操作过程是:基于2010-2011年观察期设计了基准情景和恶化情景。基准情景是大概率事件,恶化情景相对概率小,是压力测试重点考虑的主要情形。恶化情景假设2010-2011年欧盟经济下降3个百分点,同时考虑了其他尾部风险,认为恶化事件一旦出现,欧盟银行业金融体系面临极大考验。

测试结果是:在恶化情景下,2010-2011年债务危机等负面因素将给欧盟91家银行造成5659亿欧元损失。同时91家银行整体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将由2009年的10.3%降至2011年的9.2%,其中7家银行的一级资本未达标,低于6%。

实践证明,这次欧盟测试虽然严厉,有利于提升投资者对欧元区的短期信心。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假设条件和机制设计存在缺陷。如这次测试主要考虑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债务风险,相对忽略了流动性风险、银行间的风险传递效应以及希腊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债务违约风险,造成测试结果存在偏差。

(三)我国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存在的问题

银监会于2010年5月开展了针对房地产相关行业贷款和以土地、房产为抵押的商业贷款的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并假设全国房地产价格将下跌10%、20%和30%三种情形,通过选取30家银行报送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应分析,体现了国家强化房贷资产质量的信心。结合国内房贷压力测试实施情况,发现一些不足:第一,方法相对单一,主要采用“专家判断法”,通过分析借款人现金流和财务成本等变化对抵押物变现影响,量化分析薄弱。第二,假设条件冲突,银行模型不一致。其中较好的四大银行模型相对复杂,还考虑了GDP增速,房地产行业变动等因素,但行业测试的结构会存在偏差。第三,分析对象片面和数据缺乏,银行房贷损失主要担心贷款人无力还款违约。当前购房贷款主要三种分为居住性、改善性和投资性,但国内压力测试只采用投资性购房的标准,因此可能夸大了测试的结果。同时多数银行的原始数据不能满足7年的历史数据要求,影响测试结果有效性。第四,银行资产界定不明确,压力测试对房地产开发信贷时,更多考虑的是抵押贷款,还需明确信用和商业票据的潜在损失。

2011年4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将启动新一轮压力测试,标准更加细致和严格,并且增加了住房成交面积下降等假设情形,同时重新界定了房价下降的轻、中、重三种情况的标准。

三、银行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系统分析

理论研究证明,多数金融资产收益率呈非正态分布,具有厚尾特征。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具有积极意义。现从流程角度(见图1)对银行房贷压力测试问题系统分析。

(一)确定银行房贷组合和测试方式

指银行需明确测试的房产贷款资产,并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选择相应测试方式。内容包括界定测试对象、选择样本银行、测试方式和测试周期。第一,界定评估对象为测试银行房贷面临尾部风险的损失,通常指房贷真实性风险敞口。第二,选择参与银行。国外经验是通常选择对经济体系有重要意义的、容易波及和传染的银行测试。第三,选择测试方式,包括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其中自上而下是指监管机构在测试中作统一的情景假设,并有独立的测试模型,要求银行参与进行全面测试。而自下而上指要求参与银行利用自身经验和信息先从自身做初步测试。为保证结果真实有效,监管机构应保持与银行间的信息沟通,两种方法可以结合使用。第四,确定测试的周期,按频率可分为日常性的即时测试和时间稍长的三个月以上系统性测试。日常性的相对简单,只需确定风险参数变化,忽略冲击来源的分析。而较低频率的测试要根据周期性的时间序列数据为管理层提供房贷压力头寸变化过程,测试更加复杂。

(二)识别影响资产组合的风险因子

风险因子是指形成房贷尾部风险的因素,如房价下降、国民收入减少、经济环境周期衰退等可能成为导致房贷坏账增加的负面问题。这里极端情形的风险因子界定是重要工作。研究发现,常见的风险因子包括经济周期因素GDP、房价变动因素、银行房贷的敞口、金融市场稳定性、出口和汇率波动等方面。而2010年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测试结果失真,部分原因就是风险因子的界定存在缺陷。如它虽然将欧盟成员国、美国和相应地区的GDP、失业率、CPI、利率等作为风险因子,但却排除了银行业自身债务比重恶化和国家破产等风险因子,不够全面。

(三)假设不同强度压力情景

压力测试的方法包括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两种,其中敏感性分析是单一因素分析,如考虑利率或房价变动单一因素对资产的影响。情景分析是多因素分析方法,考虑房价波动、GDP等综合因素带来的冲击。情景分析又可划分为历史情景法和假定情景法两种,前者是指根据特定的历史数据判定冲击结果,它具有客观性,但不能考虑未来极端情形。后者是根据未来不可预知的、发生概率的极小的宏观冲击推断房贷损失。本文的压力测试就是探讨假定情景下,结合情景分析方法评估尾部风险可能给房贷造成的冲击。实践中情景假设需要很大成本,包括数据的真实和丰富、测试人员的专业知识层次高等因素,很难达到完全理想状态。因此设置压力测试强度时应尽可能注重其合理性。但国内对房贷压力测试时侧重于分析针对信用风险导致的尾部风险,对宏观经济衰退考虑较弱,而宏观经济震动可能完全破坏目前假设条件。

(四)选择压力测试分析方法

压力测试工作核心是评估风险因子在市场情景突变到极端情形时对银行房贷资产组合价值的影响程度。因此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很关键,如奥地利央行SRM测试就通过银行间的双边头寸网络模型描述风险的传导效应。压力测试分析时往往需结合定性、建模和统计手段。目前操作中相对成熟的分析模式包括房贷资产价值回归方程、向量自回归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研究方法。如以Johannnes1991年提出的向量修正误差模型(VECM)为例,它研究思路是建立不同风险因子间的关系,并通过引入协整关系的误差项,反映短期风险因素波动向房贷长期均衡稳定关系修正的机制。

(五)压力测试善后工作

压力测试的结果会对金融环境和经济信心产生指导效应。如欧洲压力测试结果显示仅有7家未能通过测试时,带来投资乐观情绪,迅速导致欧元对美元的走强。常见的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善后环节指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风险应急方案。如美联储根据测试结果对银行划分为强势银行(高盛、摩根大通等)和弱势银行(美国银行、富国银行和一些地方银行为代表),并对照估算出的746亿美元资金缺口,及时采取了发行新股、配售股票、将优先股转换和出售资产等补充资本金方案。通常银行资产还可能产生二次损失,因此善后工作还应注意房贷压力测试的二次效应问题。

四、我国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选择测试对象,大力完善数据库建设

1.深刻认识尾部风险问题,选择合适的测试银行

2009年上半年,浦发银行就针对房贷尾部风险予以预测,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进行资产多元化分配。压力测试要求每个银行予以重视,但有时将所有银行放贷纳入情景分析难度太大,就需要象美国和欧洲选取对象时就考虑一些代表性的样本银行。要求我国监管层选择实施对象时,要在测试成本和效果间综合权衡,体现出参与银行的代表性。

2.保证数据真实性,完善数据库建设

注重房贷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开展压力测试的必要前提。收集信息渠道包括国家征信体系完善、征信公司和评级机构的帮助等。这就要求银行加强房贷审慎性监管数据库建设,落实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账户、贷款账户和交易账户信息的管理,尤其重视与房贷关联的金融稳定性数据和早期的预警数据,从而为压力测试体系的建模和检验提供支持。

(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式相结合,并注重单笔大额贷款管理

1.测试方式可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自上而下要求银监会督促银行树立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理念,并在测试中对银行进行指导,尤其注重口径的一致性。自下而上则强调国内商业银行主动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和经验,预测房贷初步测评的损失指标,并提交给银监会。实践中两者可以结合使用,并注重银行自身风险应对能力的增强,尤其人才队伍建设,应设法吸引到高水平的风险管理人才。

2.注重对单笔大额房贷压力测试

重点监控房贷中的单笔大额贷款,对其贷款人的资金盈利及还款能力进行必要的补充评估。如对大额贷款人资料审查时,除了必要的财务信息,还要对其违约情景重点分析。

(三)选择合适的风险因子,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选择合适的风险因子

要求国内银行在压力测试时,应尽可能考虑风险因子完善问题,如在评估宏观风险时,可考虑经济增长减缓、国际收支平衡恶化、利率和汇率急剧不可控、通货膨胀加剧、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等尽可能多的因素,并纳入模型予以分析,如能通过相关检验,就能纳入压力测试的范畴。

2.压力测试中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建设地位很关键

目前国内的模型应用中发现存在变量较少、规模小和数据不充分等缺陷。如何建立适合国情的房贷尾部风险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已成为当务之急。落实方法可由金融机构、监管层、高校等共同参与,进行模型的研发和攻关,模型设计时强调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包括制度的建设、压力测试的行业标准、监管原则等;定量分析则分析金融稳健性指标和早期预警指标可能受极端事件冲击的后果。

(四)结合国外经验,设计不同强度冲击情景

国内银行在压力测试时应选择不同强度的情景,可以结合国外经验,全面地考虑每种情景发生的概率问题。当前有学者经研究提出压力测试可以建立三维预警信息立体矩阵角度上,从情景的强度、发生概率、冲击的时间三维角度进行预警信息排序,并建立风险预警反馈机制,有进步意义。

(五)测试结果充分披露,并制定应对措施

1.为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应将压力测试结果及时披露

如美国和欧洲将压力测试的范围、测试的方法和情境设计、参数的设置等细节都公布,并要求问题银行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目前国内出于保密性等考虑,压力测试透明度较低,在条件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应该将压力测试作为银行房贷经常性的财务报告项目。

2.及时根据测试结果,制定应对措施

银行应采取主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具体措施包括:首先,根据测试结果纳入资本性管理,提前计提损失准备金。其次,针对房贷尾部风险原因,进行风险缓释与对冲。如通过对冲房贷的资产负债、限额管理等手段,降低房贷的风险暴露。再次,将测试结果纳入银行的经济资本成本核算,并进行考核。最后,保持房贷尾部风险测试的周期性和连贯性,体现银行和监管层的负责态度,保证金融环境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畅.由美国次贷危机再思中国商业银行有效压力测试框架的构建[J].中国经济问题,2010.

[2]盛斌,石静雅.厚尾事件度量和压力测试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

本文由山东交通学院科研基金资助,课题项目:山东金融安全预警体系构建,课题编号:R2011009。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篇8

关键词:环京津贫困带;创意农业;金融支持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基金项目(SZ124012)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环京津贫困带创意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0日

自2005年的亚洲开发银行与河北省政府公布《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首次提出环京津贫困带这一概念之后。河北省发改委与河北省扶贫办2011年9月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环首都贫困地区仍然有25个部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235.9万人,占河北省贫困人口的42.1%。虽然近年来河北省通过不断加大对环京津贫困带的投入,提高了其自我发展能力,使得部分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但是如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仍然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因此,在环京津贫困带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正是二者重要的契合点。为了加快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进一步节能降耗、保护资源环境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而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具有有效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前景广阔、行业附加值高等特点。因此,在环京津贫困带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应该成为其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

一、环京津贫困带发展创意农业现实意义

(一)京津具备广泛的休闲旅游需求。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相关调查,2010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073元/年,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32,903元,同比增长10.8%,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有利于环京津地区创意农业获得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发展创意农业是环京津贫困带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具备发展创意农业的基本条件。京津地区作为经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具有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需求层次多、消费质量高等特点,这为环京津贫困带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打造环北京休闲旅游产业带,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结合现代农业开发和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一批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或旅游村镇。这为环京津贫困带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环京津贫困带创意农业发展典型模式

(一)农产品主导的生态休闲观光模式。此类模式是以特定农产品为媒介,结合生态旅游而开展的创意农业经济开发项目。如顺平县以伊祁山景区为核心举办的桃花节,自2000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2届,是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顺平县依托桃种植、桃加工、桃文化,从桃树开花到结果,贯穿了桃产业发展的整个链条,成为独特的“顺平鲜桃”区域农业品牌。

(二)农业综合示范区模式。如涞源县的怡然生态园,生态园的建设遵循“科技、生态、绿色”的总原则,是集种植、养殖、餐饮、休闲娱乐、垂钓、漂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项目,园区内有蔬菜温室、猪舍、国际标准游泳馆、餐饮住宿综合楼、垂钓园、漂流池、饲料加工厂、冷冻车间、果园广场等设施。其温室所养殖的鲜花一品红专供用于北京奥运会建设使用,生态园于2007年与国家奥体中心签约,被选定为国家奥体休闲中心。现在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投产,二期工程已经开工,预计年产值1,000余万元,年利润350万元,安置就业人数600余人,为该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生态新农村模式。易县石家统村,这个地处太行山西部狼牙山脚下的小山村,曾经是一个贫穷落后、环境恶劣的小村庄,该村自“十一五”以来以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生态村为目标,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林果、旅游等绿色产业。投资30多万元,建设“百年柿树园”2个,将100余株百年柿树保护起来。同时,开拓旅游资源,在依靠狼牙山景区发展的同时,该村还在村东北金龟岭山顶,人工开渠蓄水,建造了一座约有1,500平方米水面的“空中垂钓园”,配合村内大大小小的采摘园,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游客在农家乐品尝农家饭、采摘新鲜菜、购买农产品和体验农家生活,2011年全村共接待游客2万人次,收入达到1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万元。

总体来说,环京津贫困带地区创意农业经济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创意水平较低,其发展壮大不仅需要经营者在管理上下工夫,创新经营理念,以过硬的质量、优质的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更离不开各方加强、加大对创意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

三、环京津贫困带金融支持创意农业发展现状

(一)提供金融支持的主体为县域银行业,金融业其他主体介入较少。受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目前环京津贫困带地区对于创意农业的金融支持主要侧重于银行业的信贷支持,而证券业及保险业的金融支持基本为空白,并且支持创意农业及生态休闲旅游的银行业主体主要为景点所在县域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大型银行参与较少,而股份制及政策性银行基本未介入。从目前情况看,信贷支持主要有以下侧重:一是侧重于支持以传统景区为核心的周边自然生态游、休闲文化游等复合型旅游项目;二是侧重于支持景区周边产业发展,支持相关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及景区经营户,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量的近半数,使创意农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未来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在继续强化商业银行支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金融支农体系,发展保险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及直接融资等多元金融支持体系。

(二)涉农贷款及相关行业贷款稳步增长,信贷支持力度逐渐加强。由于保定市主要贫困县的县域金融机构主体是农村信用社,所以本文主要以农村信用社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图1,数据来源:根据河北省银监局、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相关数据整理)由图1可见,近三年来信用合作机构对于“三农”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比如,截至2011年底,涞水农信社贷款余额22.56亿元,涉农贷款20.6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91.45%;顺平县农村信用联社各项贷款余额15.15亿元,其中涉农贷款12.53亿元,占比82.71%。

由上述分析可知,虽然各县涉农贷款所占贷款总额比例非常高,但是由于“涉农贷款”的统计口径比较宽泛,并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对于创意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并且由于贷款分类里没有“创意农业”这一类,所以我们只能依据和创意农业相关的一些产业数据(旅游业、蔬菜加工业等)来推算金融支持创意农业的数据。此外,随着河北省对于绿色产业特别是休闲旅游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本文用行业新增贷款这一指标进行数据分析。(表1)可见,和创意农业相关的这些行业贷款新增余额占新增贷款总量的28%,这一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相比占贷款总额80%以上的涉农贷款比例,对创意农业信贷支持的未来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四、构建环京津贫困带创意农业发展的多元金融支持体系

(一)加大财政性金融支持力度

1、建立金融风险补偿机制,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创意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如果纯粹从经济效益考虑,创意农业天然的弱质性难以吸引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介入,但是由于创意农业具有外部经济性,发展创意农业具有巨大的生态保护效益,因此有必要使用财政资金建立“创意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议地方财政建立贷款风险基金,通过提供贴息和弥补呆账损失或减免税费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创意农业的信贷投入。

2、尝试成立扶持基金,对创意农业发展进行前期孵化。积极筹划和设立创意农业发展基金并滚动发展,以减轻财政压力,拓宽融资渠道。创意农业发展基金可设计为以政府财政部门牵头,由财政拨款、公益性和商业性等资金组成,使得财政资金能发挥杠杆效应,引导金融资本投资。成立专门的产融一体化的投资管理公司——农业金融投资公司,结合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经验,把创意农业发展基金进行商业化原则运作,如把某个时段申请资金支持的创意农业项目打包,以其中的一部分产权为标的资产,向市场发行基金股份期权,承诺将来一旦这些项目上马,立即实行股份制改造,并按期权的执行价格向投资者出售项目股份。

3、以政府为主导健全农业保险体系。进一步加大在农村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国家农业保险机构,对于专门办理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等商业性保险公司提供的农业保险业务,也应给予相应的税收等政策优惠,以刺激其开办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分散农业经营风险及涉农贷款风险。同时,也可以利用农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网点开办代销农业保险业务,以扩大农业保险的受众群体。

(二)加大商业性金融支持力度

1、完善信贷管理体制,阻止农村资金外流。继续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县及县以下吸收的邮储资金回流农村。放宽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准入门槛,加大对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规范经营的指导,并给予政策倾斜。

放宽贷款对象的条件,对符合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创意农业企业和项目,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在贷款资金计划安排时,适当增加对创意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等组织的信贷权限和信贷额度。

2、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步伐

(1)鼓励直接投资,探索设立专项农业工业化投资基金。通过对农业工业化相关联的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运输服务业等实行股市融资及资本运作,促进创意农业组织或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2)推进小额信贷创新。设计差异化的贷款机制,打破以不动产抵押为核心的贷款抵押机制;创新小额信贷定价模式,在小额信贷的利率定价过程中,把小额贷款的贴息、科技、保险等因素纳入贷款定价模型中综合考虑,逐步降低利率,实现“公平与效率”。

3、创新信用和担保模式。积极推进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通过政府出资引导,自省到县设立产权多元化的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担保组织网络。尝试成立创意农业互助发展担保基金,采取“会员管理、企业运营模式,解决创意农业担保难、融资难的问题。对众多农户及合作组织,尝试综合授信模式,采用“公司(农户或个体户)+协会+联保基金+银行机构”联保贷款基金业务,充分利用自发性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协调配合作用,形成会员联保机制,灵活采用动产抵押、动产抵押与不动产抵押相捆绑等融资方式。结合创意农业项目性质和资产特点,深入开展票据承兑、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满足创意农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北省发改委、扶贫办,“环首都贫困带”,怎么看?怎么办?[N].经济日报,2011.5.22.

[2]郑其敏,占云生.浅谈涉衣贷款统计中数据“虚胖”现象——以海南省为例[J].时代金融,2011.33.

[3]中国人民银行阿鲁克尔沁旗支行课题组.草原生态保护与沙产业开发利用的金融支持研究[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8.9.

[4]王蕾.试论内蒙古沙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冷链物流监管范文 下一篇: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