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1 04:16:47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篇1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培养目标;知识结构体系;课程体系;鲜明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数字媒体产业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具有经济受益丰厚和能源损耗低等特点,是继IT产业后又一个经济增长点。我国数字媒体产业目前相关的技术研发、数字娱乐内容的生产虽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发展速度迅猛。可是,专业的数字媒体人才的缺失却成为了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运而生,成为近几年高校新增较多的专业之一。

由于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缺乏成熟可借鉴的“参照系”,但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空间。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有“发展潜力大,施展天地宽”的独特优势。

本文介绍在研究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我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领域涵盖了影视动画、网络游戏、移动娱乐、平面设计、网站设计开发、多媒体设计开发等领域。但各地方数字媒体产业发展以及各高校办学思想不一样,需因地制宜制定培养目标。根据地方数字媒体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情况,以及我院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的优势,制定我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以及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主要从事影视动画和计算机游戏等数字媒体产业领域的专业设计与技术创新的兼通技术和艺术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3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跨学科、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 其专业知识涉及文学、艺术学、理学、工学等不同的学科知识,其基本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图中表达了数字媒体技术是技术、艺术和人文社科等学科复合交叉、渗透与融合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其中,技术学科课程内容涵盖了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媒体的计算机创作软件技术,以及媒体创作过程中的脚本设计、提高效率或实现特效的软件二次开发技术等,主要包括计算机学科基础类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类课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图形图像设计软件技术、动画设计软件技术、影视非编技术、影视合成技术等。艺术学科主要包括美术基础(素描、色彩和三大构成)、视觉传达设计等。人文社科主要包括传播与文化、影视动画编导等。这里的隐性课程主要是指与专业技术直接有关的第二课堂活动。

4设置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课程体系是影响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完成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因此,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遵守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1面向应用,突出特色

数字媒体技术是应用性很强、服务领域很广的新学科专业,这些不同的领域都有共同的专业知识结构。但如果专业服务领域定位过于宽泛,则这样的通才势必博而不精,难当大任。在本方案中,根据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影视动画产业,并延伸至网络游戏、广告设计等应用领域。培养“通而专”人才,使学生一专多能,以利于毕业生就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课程体系内容,特别是实践教学部分,要与应用领域实际接轨,实现无缝对接。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设计跨学科专业,但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在本方案中,以技术为主导,技术与艺术并重,并延伸与融合到媒体创作的全过程。

数字媒体产业通常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融合地方民族文化。

4.2先进性和前瞻性

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紧密相连,课程设置必须具备先进性和前瞻性。教学内容必须是最新技术与成果,应该站在本学科最前沿充分预测学科发展趋势、由此所带来的人才结构的变化,并依据预测后的需求对课程进行超前的课程设置,包括隐性课程。

4.3理论与实践并重

本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建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使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紧密结合形成“双螺旋式”关系,培养“创造型”和“制造型”专业人才。在媒体课程中实现同步实验、项目实践或课程实习,包括编程应用和创作。

4.4整合、优化、调整、创新

本专业不是技术与艺术课程的简单叠交、课程数量的复合,课程及内容的设置不同于单纯的技术学科和艺术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还要受计划总课时的限制等。这就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优化、调整、创新课程体系,包括隐性课程。

5课程体系设计案例

本案例是在我院的“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根据以上设置课程体系原则设计的“双平台、多模块、一主一核、三位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在课程体系结构中,“双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一主一核”,即“以技术为主导,技术与艺术融合,以影视动画产业应用领域为核心”。“三位一体”,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隐性课程体系的有机整体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是基于两个教育平台各课程模块的完整的系统的课程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相对独立而又与全程教学计划有机融合的系统的教学体系。不同平台模块课程之间存在着相互嵌套、融合和渗透的关系,有些不能截然划分。隐性课程体系是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的第二课堂学生活动的总和。

5.1课程结构简介

(1) 专业基础课程:数字媒体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美术基础、图形图像设计基础、动画设计基础、数码影像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多媒体数据库、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

(2) 专业核心课程:视觉传达设计、二维造型与动画技术、影视特技与非线性编辑、三维造型与动画技术、多媒体编创技术、动画角色与场景设计、影视动画合成。

(3) 专业限修课程:网站开发设计、动画运动规律、虚拟现实技术。

(4) 专业选修课程:离散数学、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学概论、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游戏设计与开发基础、高级影视动画、数字版权与信息安全、数字媒体新技术与艺术欣赏。

(5) 专业实践课程:分同步实验、主要专业课程实习、独立实验课程、专业综合项目实践、专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其中,同步实验在理论教学中设置,专业课程实习独立设课。独立实验课程有影视广告创意与设计、影视动画设计与制作。

(6) 隐性课程:这里的“隐性课程”不只是一般意义的校园活动课程,特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专业教师指导性计划下开展的专业活动,如影视动画赏鉴、专业技术专题讲座、媒体创作科技活动和校企合作科技活动等。

5.2课程体系说明

(1) 一个核心,多维发展

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导向,以影视动画产业应用领域为核心,向其他媒体产业领域拓展与延伸。

(2) 课程整合、优化与调整

在课程体系中,把艺术学基础的素描、色彩和三大构成整合成“美术基础”,分两个学期开课。

“图形图像设计基础”和“动画设计基础”主要学习相应媒体创作的基本软件技术及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认识专业培养目标,也以便于学生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个专业而决定是否重新选择别的专业。

把媒体创作的进阶软件技术融合到相关媒体专业课程。如“动画造型与动画技术”,在同步实验、课程实习中进一步学习使用动画创作的软件技术;把影视非编与合成技术融入了“影视动画合成”、“影视广告创意与设计”、“影视动画设计与制作”。

“编导基础”的大部分内容是与相关课程重复的,不单独设课,而是在实践环节中有重点学习相应内容并实践。

(3) 隐性课程体系运作

由于计划课时所限,有些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 “隐性课程”完成。通过隐性课程,可以拓展教学计划外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丰富影视动画专业方向的内涵,以及拓展其他媒体应用领域外延。

(4) 四个“全程不断线”

在课程的同步实验、课程实习、独立实验课程和专业综合项目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软件技术全程不断线,媒体创作全程不断线,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从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到“数据结构”、“多媒体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数字版权与信息安全”,以及媒体创作脚本和插件设计等,无不在通过编写程序来实现相关专业知识功能,从而实现程序设计全程不断线;隐性课程也按全程不断线指导性计划进行。

6结束语

“一主一核”和“三位一体”,是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鲜明特色。它是根据我院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以及地方数字媒体产业人才需求情况设置的,供相关地方院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时探讨,共同为我国数字媒体产业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永亮. 美国的数字媒体学科发展[J]. 计算机教育,2006(5):47-49.

[2] 杨潮.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数字媒体教学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07(22):60-61.

[3] 向辉.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15):28-30.

[4] 赵丰年,陈朔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15):104-105.

[5] 易凌云. 我国数字媒体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体系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9-65.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篇2

关键词:数字图像 双语教学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84

1 引言

开展《数字图像处理》的双语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通过专业外语的学习,还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跟踪《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双语教学开展的时间短,没有适合的配套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由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丰富,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全面地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则很难找到适合配套的教材。

第二,《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的开展时间短,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处理英汉语教学的关系及内容的搭配,则直接关系双语教学的效果。

第三,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及其对双语课的影响效应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和研究。

2 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我们采取形象直观性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汉、英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教师讲课为主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

汉、英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所谓双语教学,就是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的结合。如何结合?是先英语后汉语教学,还是先汉语后英语教学,或汉、英混合教学等,这些都是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通过2009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赞同“英、汉板书,汉语授课”的比例最高,“汉语讲课,英语板书的次之”,表1为调查问卷的结果。

[[\&英语板书

汉语讲解\&英、汉板书

汉语讲解\&前半节英语

后半节汉语\&全英语授课\&同意\&23.91%\&56.52%\&11.41%\&6.07%\&其他\&2.08%\&]] [方法][意见]

表1 《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调查问卷统计

根据2009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调查的结果以及我们的实践,我们在201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2010级通讯信号两个专业进行教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英、汉板书汉语讲解的201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明显高于2010级通讯信号专业的学生,这从听课的效果和专科教学质量评议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结合多媒体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动态教学演示,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讲课为主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就是每节课后将每节课的专业英语词汇和短语进行总结,并用英文布置3~5个简单的英文题目,并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用英文进行提问,要求学生用英文回答提出的问题。通过这种“加压”的办法,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学习的成果,而且可以激发许多学生的表现或表演的欲望。使学生在另类环境中享受收获的喜悦。

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引进,虽然丰富了教学手段,但其教学的效果褒贬不一。多媒体教学应占多大比例,什么情况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合适,什么课程适合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些都是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其中多媒体教学应占课堂教学的多大比例,是关系到教学总体效果的关键。为了获得学生对黑板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反映的信息,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09级和电子信息工程10级做的关于"教学模式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共15个班,收回406份问卷调查表,其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见右表)。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和3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第一,以黑板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这一教学理念必须坚持。

第二,多媒体教学占课堂教学的比例应掌握在20%~30%为宜。实践证明,如连续用多媒体教学,多数学生会有走神、睡觉、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教学效果不好。用板书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第三,多媒体教学的内容选择应选每章开始概述性的内容,每章的总结性内容,以及象卷积积分和抽样定理这种用图形表示的教学部分;而对于定义、定理的证明以及公式的推导用板书形式效果更好,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讲解过程当中,理清思路,加深对定义、定理的理解和掌握 。

第四,要注重多媒体教学在一节课当中时段的把握,这样才可以保证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要把握好多媒体教学内容的信息量,防止过多的信息量产生“溢出”效果,导致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3 注重应用,适应发展需要

按教学培养计划《数字图像处理》是在第三年第一学期开设,这一学期有近四成的学生准备找工作,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以应用促学习,以应用促发展的”教学要求。

4 规范双语教学,自编专业讲义

为了更好地规范《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的教学与实践,我们以《数字图像处理》的教学管理文件为基础,结合双语教学的特点,制定了包括《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A、B试卷及评分标准等教学管理文件,并把撰写《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专业英语小论文的要求明确地写进了考试大纲中,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总评成绩中。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原版教材,以原版教材为基础,我们编写了《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教学讲义,通过使用其效果很好,为学生课外自学英文原版教材和其他相关参考资料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5 结论

按照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规律,开展《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教学活动,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英语交流水平搭建起坚实的基础和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实现《数字图像处理》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熊跃萍,猛兴灿.试论“双语教学”的模式及其实施条件与要求[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2):75-79.

[2]李冬耘,郝凤乔.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109-111.

[3]杨华明等.本科专业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45-46.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篇3

论文摘要: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审核,时课件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以促进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育部高等教育中心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南中指出,“必修i}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15%,并有一定数量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比较好”。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核心组成要素,因此多媒体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多媒体授课的效果。为了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新乡医学院投人了大量经费进行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维护,许多教师也积极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课堂教学。为了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管理,提高多媒体授课的质量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效果,新乡医学院每年都对各院、系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审核,审核结果上网公布。笔者总结2006一2008学年该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审核情况。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新乡医学院所有院、系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1. 2研究目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审核是为了促进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 3研究方法

1.3.1课件报送。每学期结束后,教学院、系各学科填写“多媒体课件审核表,’(图1),将该审核表和学期教学课件一并报送教育技术中心。

1.3.2课件审核。教育技术中心组织专业人员按照学校制定的多媒体课件合格标准进行审核,达到3级以上属合格课件,3级以下课件属不合格课件。并对不合格课件提出修改意见,填人多媒体课件审核表“审核意见”栏,以便教师修改时参考。不合格课件修改后要参加下一年审核。

1.3.3汇总。以院、系为单位将多媒体课件审核表进行汇总,计算出2006一2008年新乡医学院各教学院系每年的多媒体课件合格率(图2)。合格率(%)二合格课件数/提交总课件数x 100。按照13个院系计算出学校当年的总体合格率(平均值)。2006一2008年该校的多媒体课件合格率如图3所示。

2结果与分析

2.1多媒体课件的质量由图2可以看出,新乡医学院各院、系之间合格率相差很大,如2006学年基础医学院合格率为57. 27 %,而心理学系仅为2. 76%;部分院、系连续3年合格率较低(如公共卫生学系、管理学院、二、三系)或较高(基础医学院等)。其原因在于:部门领导重视程度、学科特点限制、个人能力及制作投人等多种因素均可影响课件质量。纵观各院、系3年合格率均为上升趋势。由图3可以看出, 2008学年学校多媒体课件的总体合格率最高,达61. 70%,呈逐年提升态势。说明多媒体课件质量在逐年提高。

2. 2存在的不足之处从审核情况看,多媒体课件无明显科学性错误,但从制作角度来看,多数课件仍需进行不同程度地改进和提高,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文本偏多,可视化内容少。整个课件以大片文字为主,图、表、照片、动画和视频缺少或偏少,故课件缺少生气、表现力和感染力,难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②文本格式不规范。在整个课件中,甚至在同一屏页面中,表现出文字格式不统一,颜色多而杂,字体颜色与背景反差小。③排版布局不恰当,主题不突出。每页文字过多、过密,排版布局不合理,造成课件内容层次不清,重点、难点不突出。逐)装饰过多,喧宾夺主。片面追求课件外观“美”,过多使用效果音、jif装饰动画,对课件界面作过分的渲染,其结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学效果。⑤视频、动画网上下载得多,创作得少。目前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使用的视频、动画大都是光盘截取、网上下载,自己录制、创作的较少,使课件的使用价值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些多媒体素材虽然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精心设计,但不可能代表所有任课教师的教学思路、表达方式。况且不同院校学生层次不同,教学方法存在差异,因此使用时常会出现许多不尽人意之处⑥画面质量待提高。课件中使用的下载图片颜色失真;扫描表格不清晰;文字图片模糊;插人的图片偏小;动画、视频窗口大小不合适;主体与背景反差太小;幻灯片背景模板过多,屏幕效果不佳。

3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辅助教学,构建本科创新教育体系,结合2006一2008年多媒体课件审核中发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把教学主题内容放在最显著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章节层次要清晰分 明。②字体精炼、规整。文字要恰到好处,少而精,标题的字号应层次分明,关键词可通过颜色、字体加粗、下划线等不同手法区分,以便于学生的记录。③背景模板选择。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选择恰当模板。选用模板时既要考虑背景与文字、图片等媒体的对比,又要考虑与各媒体之间的和谐,不能因反差太大而缺乏层次。还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在一个课件选择多个背景模板,但不宜过多。④页面布局。注意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布局的美感;标题与内容字体形式要区别;图文并存时两者大小要协调;整体风格要保持一致;内容主次的呈现要分明。⑤图片、图像清晰贴切。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之一是图文并茂,为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收集与教学有关的图片、图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但运用要恰当贴切,同时注意图片和图像要清晰、不失真(包括颜色、形状),使用网上下载图片宜选用清晰度好的大尺寸图片;注意文字最好直接录入而不使用文字图片,否则不仅影响画面清晰度,而且也会给后期修改带来不便。⑥视频、动画适宜得当。视频和动画的选择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播放窗口大小适宜,播放应具有重放、进度选择、音量调节等功能。⑦广泛收集各类素材。多媒体课件素材除了教学光盘截取、网上下载外,可利用计算机通过扫描仪将相关教材、图谱进行扫描;简单的图形用绘图软件绘制;用数码相机拍摄人体或动物标本;用便携式摄像机摄取特殊实验操作过程;将教学难点制成动画,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员协作,为制作课件制备各种素材。⑧掌握制作技巧。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熟悉网络基本操作技能;熟练掌握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平台或多媒体系统的技能;掌握简单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技能和技巧。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篇4

关键词:数字媒体;项目教学法;实验课程;教学改革;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4016503

基金项目:绵阳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MnuJY1210);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项目(DM201214)

1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这种方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是一种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贯穿教学的始终,项目通常要有计划好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并在项目结束时,要有可以看到的实际产品或成果。

1.1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项目教学法主要有三大教学理论支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活动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教学理论。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知识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不是转变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这是项目教学法最主要的理论支撑。

(2)活动教学理论认为,活动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比较自由、不拘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法。其核心是让学生自己活动和思索去获得新知。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多种器官参加学习,兴趣浓厚,乐学易懂。活动教学旨在改变过去一贯学生的被动参与心态、“接受者”角色,促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学习向积极主动的学习转化,使认知和情感得到和谐发展。项目教学法其实就是活动教学的一种具体形式。

(3)多元智能教学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从基本结构来说,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智力是在一定情境中解决问题并创造价值的能力,智力就是在生活中解决多种问题的能力。以学生活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

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实际项目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项目教学法是近年来备受推崇的新型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活动理论、多元智能教学理论等为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1.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笔者通过课程实践,总结出项目教学法的多种特点:

(1)教学内容切合具体而真实的生活。项目教学法根据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具体需求进行立项,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于一个个具体项目之中,每个项目涵盖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项目驱动进行教学。因此,项目内容可以做到与学生生活相关,更加具体而真实,学生的学习认同感更强,兴趣更浓。同时因为项目所涉及到的问题是活生生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来分析问题。

(2)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师生良性互动。以实际项目驱动的教学过程,教师不再照本宣科,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以变得更加亲切而具有探讨性,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保持平等的思考地位,可以平等地与教师以及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探讨。这种互动更加高效而和谐。

(3)学生学习手段多样而高效。项目教学法不再仅仅停留在班级授课制上,学生具有更加自主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手段。学生可以组织成团队进行学习交流;可以利用各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来陈述他们的观点,支持他们的学习;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手段搜集整理各种资料;可以利用移动网络设备如智能手机进行及时协商合作、实践创造。

(4)学习效果好而且能力培养丰富。项目教学法既让学生学习了书本上要求的知识,同时又让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既学习了知识,又进行了探索创新。这就使得学生的收获不仅是知识的收获,更是能力培养的收获。概括来说,项目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5)学习评价方式多样。在项目教学法中,学习评价更加人性化,结果更能真实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更具有连续性。在完成项目的不同阶段都能够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项目教学法不但对结果进行评价,同时也强调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真正做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及其实验课程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全新交叉学科。它集艺术创作与数字技术应用为一体,培养具有数字媒体技术理论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础,掌握数字处理技术在网络多媒体、影视艺术、平面设计等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获得系统的数字艺术创作训练,能利用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手段来进行网络多媒体艺术设计、CG创作、数字影视节目制作等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主要专业课程有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视听语言、数字摄像与非线性编辑技术、项目策划与管理、数字音频制作、影视特效制作、平面设计、计算机网络、视觉传达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角色与场景设计、游戏动画创作实践、虚拟现实技术等。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数字影视制作方法、数字声像合成技术,能熟练运用拍摄、编辑、特效制作等技巧创作数字影视作品;掌握游戏软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开展游戏软件开发能力;掌握动画设计的基本理论,具有能运用相关软件制作动画、漫画、插画的能力,具备创作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的能力;掌握数字媒体产品开发项目的策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则;具备组织、控制、管理、推广项目等方面的能力。

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身特点来看,既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修养,又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能力。从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来看,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能力培养所依托的课程中,实验类课程尤其重要。实验教学一直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各种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验教学环节中,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希望尽可能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的提升,项目教学法是一套比较优化的实验教学方法。

3实践项目教学法运用策略与方法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同时还让学生学习到专业技能。下面以《数字摄像与非线性编辑技术》实验课程为例,阐述项目教学法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3.1熟练掌握技术基本功,做好课程基础实验

技术基本功包括了理论基础知识的应用,以及课程实验需用到的相关技术基本技能。这些都应该在平时和课程前期进行训练。课程基础实验,是为学生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以及训练课程基本技能所设置的实验。教师将实验过程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在第一时间进行模仿操作。这类实验一般在理论课程开设期间同步进行,是对开设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模仿和实践,这类实验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技术基本功,以及踏实和钻研的学习习惯十分有益。《数字摄像与非线性编辑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基础实验内容较多,因此在课程开设之初的16~20个课时,要求学生完成基础性实验。学生通过完成各科课程基础实验,可以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可以学会完成一个简单任务所需要的完整步骤和技能、可以学会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这是项目教学法实施之初的前期准备,是实验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的首要环节。

3.2自主选择团队组合,明确项目任务

(1)自主组队和选择项目。一般在课程开设初期,教师向学生提出组队要求,包括团队规模限制等。学生在团队规模限制范围内自主组队。这样能让兴趣相投、能力互补的同学尽量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团队分工合作。在《数字摄像与非线性编辑技术》实验课中,按照每4~5人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团队成员按规模自由组合。

(2)完成项目策划书,明确团队总体任务。经过基础实验后,综合型类别的项目任务需要开始实施。其中制作项目策划书是很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提纲挈领地对项目整体提出要求,明确当前实施项目的任务,但不必过于细节,以免约束团队成员的思考创新空间。大体上,各个团队对于项目需完成的作品主题、作品形式、完成时间、完成内容、成果形式等需提出相对明确的规定。项目策划书是在团队组建完成后,由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协同起草完成。教师作为指导者参与,提出建议和修改意见,目的是确保学生的项目实施更有针对性,同时能在本课程以及前期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内完成。针对《数字摄像与非线性编辑技术》实验课的特点,项目策划的整体要求是完成一部短片的拍摄和后期编辑。每个团队独自确定短片主题、内容、影片类型、时间等;可以自己编制剧本,也可以用现成剧本进行修改;可以拍故事片,也可以拍记录片。最终完成影片策划,并形成策划书和定型的剧本等文档资料。

3.3促进团队协作,优化成果成型

实验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第三个环节,就是要发挥团队的优势,让成果成为大家的成果、成为促进学习交流的成果,形成成果不是目标,是培养能力的手段。同时,建立起一套按照计划进行项目进展交流和评分的机制。在相近项目主题的情况下,这种机制更容易促进每个团队对需完成项目进行探索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创作。然后定期组织几次团队间进展交流会,鼓励学生团队间相互评论,互相学习各团队的优秀方面,对各团队不足的地方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协作交流,每个团队最终的成果将会是多方意见的综合,成果更加全面,对问题的解决更加优化,成果的科学性、艺术性更强。在《数字摄像与非线性编辑技术》实验课的项目进展中,在团队创作分镜台本时,教师需要定期参与创作讨论,指导学生利用各种诸如镜头、音响、音效等技巧来进行分镜台本的创作;在小组进行取景拍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加每个团队个别或几个镜头的完整拍摄,这样可以进行实际经验的第一手传授。同时,组织几次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互相分享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这种方法相当有效,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协作精神的培养。

3.4定型项目成果,分享总结得失

(1)项目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及时对成果进行总结分享,让优秀的成果作品加深学生的印象,让不足和失误之处成为学习的典型。在项目完成时,每个团队应形成数字媒体作品、作品设计文档等成果。这些成果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又一个关键环节。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指导,特别是对于成果演讲稿(PPT)而言,如何系统地、逻辑清晰地表述成果的总体设计工作;如何用更精炼的语言,确切地表述设计理念与思想,如何对成果进行分析和评述是学生亟需储备的能力。这一点,笔者从历次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的过程中体会深刻,也是教师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2)团队间评价、团队内个人评价、团队外人员评价组成形成性评价成绩,总结性评价成绩以组织项目成果集中汇报评分得出。全班同学出席,邀请多位专业教师进行现场点评与评分。通过小组总结和教师点评的方法,查找优缺点,让学生对所进行的项目乃至以后从事的数字媒体艺术工作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3)组织各小组作品的展出与分享。利用当前各种媒体工具让学生们的成果得以传播和分享。利用展板展出如平面设计等静态类数字媒体作品,利用校园网和因特网展示动画、影视类多媒体类数字作品。

在《数字摄像与非线性编辑技术》项目实验完成时,学生最终形成了一系列的资料,包括项目策划书、剧本、分镜台本、镜头素材、配音素材、片头设计素材、环境音效素材、背景音乐素材和最终经过后期编辑形成的短片作品,以及用于课程答辩分享的PPT等。在学期结束前组织成果汇报(课程答辩),由多位老师共同进行成绩评定。然后,存档学生作品并上传学生作品到网上公开分享。同时,推荐优秀的团队参加全国各级别短片大赛等。通过一学期的实践,笔者发现该种方法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既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各种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应用实践技能,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验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对课程改革和探索的一种新的尝试。通过这种有利于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尝试,我们改进了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驱动式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建立了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激发了学生实验兴趣、创意灵感,提高了实验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邬彤.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9(6).

\[2\]高志军,陶玉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

\[3\]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任月琳.关于数字媒体类课程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2).

\[5\]礼平.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 (11).

\[6\]章学梅.基于项目的学习:VCT设计模板与案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3).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篇5

关键字:数字媒体设计;教学;应用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265-02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广泛地被应用,多媒体设计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是越来越不可替代,同时也为我国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数字媒体设计的含义

1.分类。所有能够被计算机进行处理和通过网络传输的一些数字化的信息,均被定义为数字化信息。数字媒体设计,这个课程的内容将传播、设计、艺术、信息技术等一些学科集为一体,因此,由于学科的不同,学者就会被划分成不同的学科分类里。目前为止,就只有两类。一类是艺术设计范畴,采用一些不同的媒体手段对艺术形式进行表现。在过去,造型、绘画、摄影等一系列的传统工具载体被作为设计手段进行使用,而现在是在其中加入了计算机的应用。以不改变理论体系和表达艺术理念的总体框架为目的,将新的载体和新的工具换成数字媒体。另外一类就是从传统的信息技术里分离出来的,将表达手段作为传授和学习的对象,而不是经过数字媒体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因此,这一学派认为,一些从传统的艺术教育出来的学生,很难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缺乏与现代数字媒体挂钩的理论技术。相反,虽然第二类的学生具备数字媒体的操作与理论知识,但是对数字媒体要表达的内容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与艺术类的相比,缺少对新媒体的理解和技术应用的实际操作。因此,就要求信息类的学生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上要对数字媒体的内容进行理解与实际操作,将数字媒体所表现的内容植入信息技术当中。以理解信息技术总的结构为基础,去拓展并且应用到有关的数字媒体当中去,还要认为数字媒体设计是对该方向的研究与应用有帮助的。相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习来说,这种方法是确实有效的。

2.数字媒体设计的内涵。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电视、移动通信、3G等新型科技成为信息行业的最有价值应用领域。数字媒体技术所涵盖的数字媒体的存储、管理、检索、编码等以及交互和播放等各种环节的一系列技术方面的问题,都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存储空间,然后利用安全的管理策略,将数字媒体传送的内容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信息的及时,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且能与很多系统应用的接口,例如检索结果匹配、存储设备调度、内容索引管理等一系列的重要功能。

二、数字媒体设计教学的核心内容

所谓数字媒体设计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将课程所关注的一些知识领域与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合体,之后能够为用户带来独特的体验,并且能够借此了解这个体验的数字媒体设计流程。除此之外,它还是一种关注给用户所带来的体验的技术手段。数字媒体设计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因此,帮助用户去实现自身的体验技术不一定要作为数字媒体设计课程的核心内容,而此篇文章是侧重于把学习和掌握用户体验的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

作为学习数字媒体设计的学生,应当具备创造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对信息检索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基本素养。虽然帮助用户完成体验数字媒体的设计是这门课程的核心,但因为设计自身对经验性的过程和批判、技术选择的要求,就必须要求在实现设计的工具选择上留有相对的自由度,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双慧眼,能够对工具进行辨别,选出更能帮助自己完成设计的工具。此外,还要说明一点,学生不能将单纯的学习一种技术作为核心任务,而是要以进一步了解为何这项技术会适合实现体验者所需要表达的作为目的。通过将学生分成无数个小组,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协同创作。依照老师出的命题,结合用户自身的需求,从对用户的调查一直到制作,都要选择现有的一些技术设备、理念以及表现手法等,进行数字媒体设计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小组之间的相互协同,对于创作流程也有更深的体验,因此,可以收到一个学以致用的效果。对于课程主题的选择要慎重,尽量选择一些学生能够普遍理解的主题,并将这个主题作为设计对象,整个课程要围绕这个设计对象展开,并且要一步一步解释课程对象的设计流程。这样一来,设计对象的选择范围就比较广,可以是较为单一的图片、媒体文字,也可以是广告、小说等。学生在设计时,要以设计者的身份对设计对象在数字媒体中的价值进行重新考虑,还要考虑传播的科技手段。老师在学生考虑的过程中,要对学生选择设计工具进行相应的引导与启发,使学生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引导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老师对工具应用的介绍,了解数字媒体技术是怎样被运用到生产和设计中的。2010年6月份,上海建桥学院以小说――《海鸥乔纳森》为设计对象,采用上述模式,要求每小组依据自己所找的用户群,制定符合自己的设计方案,选择合适方案的制作工具。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采用课堂演讲模式,让每个小组阐述在其创作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流程以及思路,透过老师与学生的一些互动,了解每个小组的设计进程。只有这样的一种课程体验,才能让学生在设计流程方面有积累丰富经验的机会。数字媒体设计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的落实,就是模拟项目、模拟课题、模拟场景,然后进行设计手段多层次的采取,对设计成功进行演练,通过实例模拟,达到教学目标。

三、数字媒体设计的应用与实现

课堂教学的确立是从夸美纽斯开始,至今已有三百多年。随着数字媒体设计的快速发展,就我国而言,现在仍然是使用黑板与粉笔相结合的传统方法,这与当今的优化教学是不相符的。放眼全世界,就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发达国家,日本、德国、美国等都已采用现代化教学模式,经实践证明,比起传统模式要有效得多。所以,我国要顺应潮流,结合实际,克服当前教学的落后状况,逐渐让数字媒体设计教学替代黑板加粉笔教学,实现现代化教学。数字媒体设计教学的应用与实现就是将幻灯片、投影仪、计算机等科技设备运用到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数字媒体设计教学的好处有以下四个方面:对物力、人力等方面的管理相对来说比较经济;老师可以将自己更多的经历放在研究教材和对录音、录像质量的提高上,彻底从课堂教学中走出来;可以对教师进行筛选,在规定的范围内,选出授课最佳的老师,对其的教课过程进行录像,这样一来,可以提高教学水平,方便老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完全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挖掘学生的潜力,可以将因材施教与探索教学相结合。有些人会认为:一旦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每个老师都各自设计自己的计划,单独教学久而久之,课堂教学就会不复存在。其实不然,数字媒体设计教学将受教育的对象进行扩大,课堂的优越性得以提高,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更加充分的发挥,教学内容所涵盖的范围更广。因此,数字媒体设计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演变,它能够将课堂教学继续延续,并加以补充,使其更好的发展。

数字媒体设计教学的运用,对于设计的要求颇高,因此,数字媒体设计教学可以充分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一个学富五车的教师,如果缺乏创造意识,那么他教出来的学生肯定也会和他一样,知识拥有多,但却不可能有任何发明与创新。因此,应当要加强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数字媒体设计教学中就有很多创新的机会。在一般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所创设的各种情境引导学生,激发他们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一些作品的创造,例如,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设计教学,对学生进行有关音乐方面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帮助学生深入地体验音乐意境,提高音乐方面的审美能力,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创造性思维。兴趣是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动力,运用数字媒体设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属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好动、活泼一类的,相比静态的东西而言,更愿意接受动态的。采用数字媒体设计教学,设计一些趣味性强、新颖的动画教学,化静为动,更容易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当然,老师在情境教学的内容选择上,要根据课本确定范围,这些画面可以是直接也可以是间接,在播放完毕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并且,也能帮助老师对学生进行了解。除此之外,数字媒体设计教学的自由性以及交互性,可以让教师自由地控制课程进度,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将抽象变化为具体,进行具有娱乐性质的分层测验,帮助每名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达到教学的预设目标。

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进步,数字媒体设计教学日益广泛,也被人们所认同。此教学模式将传统模式取代,更有助于对学生智力、兴趣等方面的开发,对于老师而言,更是能够改进授课方式、吸取优秀授课模式的一种最佳途径,促进教师的授课水平的提高,为老师授课模式带来革新,为学生学习知识开辟新的途径,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数字媒体设计教学。

参考文献:

[1]曾栋,张公明.从数字艺术内涵谈工业设计专业数字媒体教育[J].艺术探索,2008,(1):156-158.

[2]张永宁,邱晓松,朱华.谈艺术设计与创新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3,(4):102-104.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篇6

论文摘要: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方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结合电子技术类课程的实际,本文提出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有利于该类课程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时数字化教学资源全面支撑下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电子技术正向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综合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电子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器件不断出现,对电子技术类相关的人员需求十分巨大。这对于高等教育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电子技术类人才是高校电子技术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开发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要。随着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深人发展,基于计算机和网络为特征的数字化教学已经成为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2.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

高校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摇篮,其最终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向人们展示了其多媒体化、人工智能和全球网络化的发展特性,正是这种特性可以便于创设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创造出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环境。

信息数字化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易于实现人际之间的广泛交流和协作,支持人际之间的智能性交互;易于实现学习环境的虚拟化,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和实践的自由。

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首要条件就是建设内容丰富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创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搭建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环境,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互动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映了当代教育教学的迫切需求。

3.电子技术类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31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它具有多样性、共享性、扩展性、工具性等特点。数字化教学资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多媒体课件库、多媒体素材库、视频资源库、网络课程、数字化图书馆、教师教学网站群、专业课程资源库等多方面。

电子技术类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等多学科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发展速度快、多学科交叉、应用领域广泛等特点,学生对该课程内容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电子技术类课程的特点,其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重点放在多媒体课件库、视频资源库、网络课程、虚拟实验、试题库和习题库等方面的建设。主要构建一个以电子技术课程全方位、开放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支撑下的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的全新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以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为核心,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模型时,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电子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脉冲数字电路》等课程,我们将结合我校实际,在校园网基础上,借助局域网络、多媒体制作工具和网络编程工具,针对教学的授课、自学、考试、答疑和实验五个环节,利用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资源、习题库、试卷库、答疑讨论系统等,整合和完善电子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

结合电子技术类课程的要求和特点,我们可以构建出相关教学资源库的框图:(如图1)

3.2电子技术类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法

数字化教学资源应该结合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建设,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相关课程建设基础上,建设全方位、立体化、开放性的课程教学数字资源。具体建设方法如下。

3.2.1平台构建

首先应充分调研该类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情况,并结合本校实际,初步构建一个网络教学平台,提出总体设计思路。 3.2.2整合资源

将电子技术类相关课程进行梳理,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总体框架,补充、完善、整合各种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形成系列教学资源库,完成具有“渐近性”与“多层次”性、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要求的习题库建设,建立高质量的电子技术类课程试题库,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注意规范化、规划性和协调性。

3.2.3运行调试

当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完成后,应该进行网络教学试运行,同时根据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

3.2.4评价与维护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是长期的过程,需要对教学资源不断地积累和更新,同时应支持教学过程的跟踪统计,具有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展示,才能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功能,才能极大地拓宽课程教学空间,达到预期的效果。

依托课程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通过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力争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3.3电子技术类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考虑的问题

3.3.1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和利用多媒体的属性。电子技术类课程相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而网络和多媒体具有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多元性等特点,能把符号、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因此教师应采用视频、动画模拟演示等多种方法,使得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3.3.2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师既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坚持实用的原则,又要不断创新,兼顾学生的兴趣。

3.3.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资源的建设,而且要重视实践教学资源,通过构建虚拟实验室,使学生通过电脑即可像在实验室中操作实验设备般对电路进行验证和设计。同时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资料及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的项目资料也放在网络平台上,供广大学生学习参考,由此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学习兴趣。

3.3.4注意教学资源库的更新和发展。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教学资源库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始终将最新的科技动态和发展方向展示给学生。

4.结语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篇7

教学内容:本节课选取的内容是食品安全,是本章两个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年龄在13-14岁,已经进入青春期,身体、心理发育快速。他们对食物的需求量大,兴趣很浓。但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不全面,有的甚至是错误的。本课希望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使学生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到自己在选择食品饮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环境: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教学,有投影设备和音箱,计算机上装有音视频播放软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食品包装上的标签信息,指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内容;举例说出常见食品安全鉴别标准,辨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食品标签信息与回忆自己生活经验,尝试合作讨论完成食品安全调查表,进而完成食品安全倡议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环境,以及家庭制作、食品卫生、保质期等信息,关注自己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合理搭配问题,正确选择安全食品与饮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说出常见食品是否安全的鉴别标准。

难点:完成食品安全调查表,并汇报。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讲授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用到计算机和投影仪等设备,以及PPT课件和一些数字图片和视频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1.数字媒体实现巧妙导入新课

本节课以PPT展示一组图片导入,分别是日本地震后核泄露引起食物污染事件和国内瘦肉精事件的新闻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公众高度关注这两件事?借此引发学生聚焦食品安全问题。生动形象的图片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事件中让人震惊的一幕,强烈的视觉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进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2.数字媒体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由问题“什么样的食品是安全的”引发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需要将每日的食品进行分类并分别分析,最终对“哪些食品是基本安全的”形成初步的判断。首先将食品分成包装食品和非包装食品,教师将学生分为两大组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主题分别是完成包装食品的安全信息调查与非包装食品的选购注意事项。之后由小组汇报调查结果与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借助PPT课件展示安全信息的解读过程,特别是食品添加剂的真实内涵,出示实物(果汁与果汁饮料)请学生比较。PPT课件中除呈现文字、图片等展示非包装食品的选购安全问题之外,还使用了图片展示食品安全的标志,特别在建议学生选购绿色食品时,及时播放一段视频(绿色食品的生产、包装、运输、监督、检测等过程),让学生亲眼看到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使学生在了解什么是绿色食品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接受绿色消费、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3.数字媒体帮助激感

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应当包括:为什么关注食品安全、怎样关注食品安全、通过什么渠道关注等几个问题。初一学生几乎不关注食品购买、制作、销售等问题。当教师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2010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时,尤其谈及地沟油重返餐桌时,学生们脸上震惊的表情显示出他们已经意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当教师通过实物演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现场指导他们区分果汁与果汁饮料时,他们听得非常认真,这是他们第一次关注食品安全信息的真实含义;当教师提出倡导购买绿色食品,播放绿色食品生产过程视频时,所有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足以说明他们开始在心里接受建议;而当教师呈现诸多食品安全事件,谈到中国这么大,生产食品的企业这么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导致了种种漠视别人生命与健康的事情发生时,教室里一片肃静。教师在逐步引导下,通过数字媒体辅助营造的课堂氛围,每个学生都陷入深深的思考。这样的情感激发力度是非常明显的。从课后学生上交的关注食品安全倡议书可以看出,他们确实初步学会关注食品安全了。

关于数字媒体与生物课堂整合的几点思考

本节课的课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笔者感觉虽然整体设计与实施都很顺畅,师生交流互动良好,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有两点比较遗憾,其一是学生课前所做针对家长食品安全意识的调查问卷结果汇报,由于时间限制与技术原因,展示得并不完整,对后面的教学所起铺垫作用不充分;其二是在学生讨论、汇报自主探究活动的结果时,仅有“一人口头汇报,其他学生倾听”的形式,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信息共享程度较差。在课后反思中,感觉如果事先能够制作一个开放性的交互式课件,把教学流程的主要讲授环节作为主线,学生活动、师生互动、结果生成等环节作为“开放区”,将学生在课上交流汇报的内容都呈现于“开放区”中,教师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总结,使用这样的生成性课件可以比较理想地解决上述问题。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使用数字媒体的几点经验总结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积累了一些有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经验。比如制作PPT课件,用图片或动画进行辅助教学,应用白板技术将课堂教学师生讨论的结果生成资源进行保存。此外,还可以尝试在机房进行基于网络平台的师生实时互动讨论形式的教学活动等。数字媒体辅助教学各有独特的优势,重要的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使用数字媒体资源。

避免数字媒体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几个误区

通过不断尝试使用各种数字媒体辅助教学,笔者开始意识到数字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要有科学依据,要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思维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在对教学内容有着深刻把握之后,才能考虑选择适当的数字媒体辅助教学。在选择媒体时,有时教师会主观地认为图片越多越好,颜色越鲜艳越好,视频越详细越好,动画越美观越好,媒体资源使用越多越好等。实际情况是喧宾夺主、华而不实、浮躁浅薄、事与愿违,需要根据教学需求对资源进行层层筛选、整理、加工和修改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篇8

关键词 师范生;数字媒体技术能力;基础教育工作岗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95-02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现代科技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教育领域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推进数字媒体在实际教育教学领域的灵活应用以及培养一线教师的数字媒体技术能力,成为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以及基础教育领域教学和培训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明天的教师,高师院校的在校师范生更应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努力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为走向基础教育工作岗位做好坚实的前期准备。

1 高师院校师范生数字媒体技术能力培养的价值

数字媒体技术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师范生适应就业需求,提高社会竞争力 高师院校应将培养师范生的数字媒体技术能力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基础,进而将其作为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考量要素。当今社会,教育领域信息化发展相当迅速。基础教育领域需要大量有知识、会操作新型现代教学媒体的知识技术型教育人才。因此,同等条件下,具有一定数字媒体技术能力的毕业生往往会被优先录用。在师范生在校学习阶段就进行数字媒体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教育综合素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数字媒体技术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我国,地方高师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即为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高规格师范人才。高师院校应重点关注师范生数字媒体技术能力的培养,它是师范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也是培养高素质师范人才的重要手段。加强师范生数字媒体技术能力培养,可以帮助师范生更好地融入基础教学领域,引导他们快速地适应教师角色。数字媒体技术能力培养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培养学生能力目标的要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数字媒体技术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强调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了“注重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行统一”。培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标准和要求。作为明天教师的师范生,其数字媒体技术能力的提高与否,直接影响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影响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 高师院校师范生应具备的数字媒体技术能力

数字媒体设备的应用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由教向学转化,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也是教师更新知识、自我提高的主要工具。因此,高师院校师范生应具备灵活操作如多媒体计算机、视频展台、投影仪等数字媒体技术的能力。

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技能 教学软件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使用数字媒体技术为平台开发的,用以展示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与数字媒体设备一起用于实际课堂教学工作。使用数字媒体设备制作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软件,是师范生在以后教学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师范生应重点学习如何根据现代教育系统设计原理,灵活使用现代数字媒体来制作实际教学所需的课堂教学软件。

教学系统设计技能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试行方案,评价结果,并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课程整体性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字教学媒体的使用功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促进实现教学目标改革。因此,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是师范生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3 高师院校师范生数字媒体技术能力现状

所学习的教育教学理论落后,缺乏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支撑 当前,我国大多数传统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类课程设置学时占其专业总学时比例较低。以北华大学为例,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及实践课程总学时数所占全部课程总学时数比例不足10%,课程内容设置相对薄弱。另外,在已开设的教育技术基础课程中,课程内容陈旧僵化、缺乏针对性,与新时期实施的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极不适应。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不高,教师授课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在此方面的知识理论薄弱,导致在校师范生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社会实际需要。

教育技术应用观念不强,教师缺乏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际教学的积极性 从教师的课堂教学看,虽然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年,但迄今为止也还有不少教师不善于或不乐于接受新的教育信息和教学方式。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自身信息素养水平不高,相应就缺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导致对信息教育整体重视不够。

学校数字媒体设施建设不足,妨碍师范生数字媒体技术素养的提高 当前,我国很多师范院校的数字媒体设备建设不完备。虽然一些高师院校也组建了一定规模的学校校园网络,兴建了一定数量的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等现代化数字媒体资源,但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

一是供学生上课使用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计算机等教学器材数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经常是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室的课程不能全部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授课;使用网络教室时,多名学生使用一台计算机设备,不能做到人手一台,随学即用。

二是对数字媒体设备使用理念缺失,对数字媒体设备的应用不足。许多教师不愿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数字媒体设备,使得部分师范院校自身的数字媒体信息化进程在某些程度上还比不上一些发达地区的初、高中,进而也阻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4 提高高师院校师范生数字媒体技术能力的途径与对策

促使学生更新学习观念,树立现代信息技术理论思想 从根本上切实提高在校师范生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能力,需要从根本上更新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需以学生为主,要使得学生主动建构获取知识意义,进行教学观念更新。因此,在教育教学实际过程中,首先需要为学生树立现代信息技术理论思想,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数字媒体技术在以后信息时代的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而确立其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观。

改革高师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增加数字媒体技术能力训练内容 为了实现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目标,应根据实际需要对既定专业课程规划进行相应的改变。适当增加教育信息技术实践类课程,使学生确实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和方法,从而提高全体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与此同时,在各专业的学科教学论课程中也应加入有关信息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各专业学科教学中的某些问题,使未来的教师能自觉地将信息素养教育的观念融会贯通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满足基础教育培养素质型人才的需要。

调整数字媒体技术能力训练课程的实践学时与学分,确保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以北华大学为例,目前针对师范生开设的教育技术技能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失调,授课内容过多而实践学时不足,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非常不利。首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授课特点重新规划调整授课内容。分析文科类课程与理科类课程授课特点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的区别,针对不同专业师范生设置与之以后教学工作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其次,增加数字媒体操作类实践课时数,使学生在学过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后能够马上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真正掌握好数字媒体技术技能。再次,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不同类型、多种多样的模拟教学实践活动。如举办教育技术能力大赛、课件大赛、教育信息技术教法大赛、微格教学方法大赛等多种形式校园竞赛,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实践活动来培养师范生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与监督,将师范生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为学生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提高学生数字媒体技术素养 加强数字媒体设备的经费投入,确保专项资金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并不被其他项目占用。积极协调各方工作,为师范生建立稳定、有效的教育实习基地,保证在校师范生的在校教育技术实践活动能顺利并有效地进行。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资源条件增加硬件投入,在师资、环境、资源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便利,例如:增加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室等的开放时间并完善使用制度;增加实验仪器、设备、场所和必须的活动资金,充分挖掘师范生的潜力,提高其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冰,于海英,王慧.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6).

[2]唐加军,舒波,雷代勇,等.高等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与实施策略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4).

[3]孙莹莹.教育信息化探索及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33).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师院校师范生数字媒体技术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186号)的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财务风险特征概述范文 下一篇: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