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特征概述范文

时间:2023-10-18 06:16:15

财务风险特征概述

财务风险特征概述篇1

上市公司是一类较为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其生存状况如何,自上市后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是现今人们关注与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统计生存分析法,在时间的纬度上,研究上市公司历史数据,把握上市公司生存规律,寻找随时间演变公司所展现出的与公司生存有关联的特征表现。运用生存概率的非参数估计方法——乘积极限法描述上市公司生存特征;选择财务指标,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采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求解分析公司生存过程中财务指标的特征表现。运用模型定量研究公司生存将极大改观过去定性研究准确性低的问题,不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实践应用都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乘积极限法

一、背景

上市公司是一类较为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一方面,通过其产品或服务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千家万户;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通过所发行的股票或债券直接影响投资者利益,关系到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所以,自上市公司产生以来,就吸引了大量的机构和个人关注与研究上市公司的发展和变化。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司和行业层面的研究,集中于公司管理、财务状况、行业发展、宏观经济环境对上市公司股票价值的影响、以及股票的定价等方面的研究。然而,从生存状况角度研究上市公司则相对较少。

中国的上市公司生存状况如何,上市公司自上市后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些简单的统计数据以及相应的背景描述获得些许的说明和认识。然而,现有的分析和资料无法让我们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是什么因素引起了不同的上市公司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特征?当我们选择所要投资的上市公司时,除了考察一般的分析指标以外,我们还可以应用统计生存分析方法以概率的形式描述中国上市公司的生存轨迹特征,探究上市公司之间生存特征差异的识别因素和指标。

生存分析就是这样一种在自然、社会经济中运用较多的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以概率形式描述事物的生存特征,说明事物生命演化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及其发展变化。对生存分析方法的应用,国内很少有学者从时间的纬度描绘企业经营失败及财务困境风险的动态演化过程,因此将统计学中的生存分析法应用在研究上市公司经营生存,探究其生存轨迹,及其生命过程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不同特征等将是一次新的尝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回顾和展望中国上市公司的历史、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把握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与风险,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不论是作为公司管理者,还是公司的投资者,公司就是社会经济活动演化的生命体,和自然生物一样,生命随时间演化形成公司的生存轨迹,并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生存特征。上市公司生存分析就是利用统计学生存分析法,从时间的纬度研究上市公司历史数据,把握上市公司生存规律,寻找随时间演变,公司所展现出的与公司生存有关联的特征表现。

能够掌握上市公司的生存规律,及各阶段所展现出的定量特征,对于公司经营管理者而言,可以根据观测发现的和公司生存有关的特征表现,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防止公司出现经营失败的危机,这将极大提高公司永续经营管理的可控性;对于公司投资者而言,通过观测研究所得和公司生存相关的特征表现判别公司的经营状况,预测公司未来命运,极大的帮助投资人判别投资项目,防范投资风险;对于市场管理者而言,掌握了公司生存规律,生存特征表现及影响公司生存的特征因素,将极大增强市场管理有效性及管理中政策方针的准确性。总之应用统计生存分析法定量研究公司生存将极大改观过去定性研究准确性低的问题,不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实践应用都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三、方法介绍

1、定义生存分析起源于对死亡的研究,是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现在它已发展成为研究某种事件发生时间规律的一类特定统计学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了广泛的应用。把死亡(或生存)的概念发展为事件就可以运用生存分析方法来分析他们发生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2、分析方法生存分析主要通过对研究对象生存(持续)的时间和事件的发生构造四类描述研究对象的生存时间分布函数来研究对象的生存发展规律。此外,则通过引入表征个体(或类)特征的协变量的方式来研究不同的个体(或类)特征对研究对象生存时间分布的影响。因此,在生存分析中至少需要引入三类变量:事件、生存时间和协变量,构造四类分布函数:概率密度函数、概率函数、生存函数和风险函数。

三类变量:

事件(event):或称结果,用y表示。它是研究者所关心的焦点。在研究期间,所规定时间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

生存时间(survivaltime):用t表示。广义地说,生存时间是从某种起始事件(如股票上市)或状态转换到另一事件或状态所经历的时间跨度。

协变量:用x表示,是影响事件发生迟早的因素。如发行股票公司的特征、所属的行业、地域等。

四类反应寿命概率分布状况的函数:

概率密度函数:用f(t)表示,其定义是一个事件发生于(t,t+t)这一区间内的概率极限。它表示事件发生速率的强度。其数学表达式为:

概率函数:用F(t)表示,又称为死亡概率或累计死亡概率。他表示一个被观测对象(如,一支股票)从开始观察起到时间t为止的死亡概率或死亡危险度,其数学定义公式为:

生存概率函数:用S(t)表示,简称生存率。其定义如下:

在实际工作中生存概率可以用如下公式估计:

风险函数:用h(t)表示,其含义是:一个生存到时间t的个案,再从t到t+这一非常小的时间区间内死亡的概率极限。用公式表述为:

累积的风险函数可定义为:

在三类变量和四个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参数或非参数,以及半参数的方法建立被研究对象生存或死亡特征概率特征函数和概率影响因素的协变量决定模型,研究其生存概率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非参数方法主要是Kaplan-Meier法、生命表法(Life-table-method)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前两种方法用于生存概率的估计,后一种方法通过建立生存回归模型的方式,探求协变量对生存的影响。

Kaplan-Meier法适用于不分组样本。其计算采用乘积限(Product-limit)法。寿命表(Lifetable)方法则一般适用于分组资料的生存概率估计。由于寿命是受一些协变量影响的,所以当我们要进一步分析影响寿命的因素时,则要需建立回归模型。

Cox比例风险模型

一般的回归模型并不能处理截尾数据(如果在规定的结束时间,由于失访,死亡,未愈等没有出现结果事件者称之为截尾,从起点到截尾日的t时间称为截尾数据)。而Cox分析不仅可以分析时间-事件的数据,也可以分析含有截尾值的数据。它既是一种回归分析也是一种生存分析。

在Cox回归模型中,在一时点t,除了有一个本底风险量外,第i个影响因素可使该本底风险量增至倍而成为。因此如果有K个因素同时影响生存过程,那么时点t的风险量(常称之为风险函数)表达式为:

(1)

其中:为在时间t的风险函数;,,…,为协变量;为回归系数;为基准风险函数(baselinehazardfunction),是与时间有关的任意函数,函数形式无任何限定,但为非负值。把基准风险函数视为一个所有协变量的取值都为0的个体的风险函数。由此可见,Cox比例风险模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参数形式表示的协变量的效应,另一部分是用不确定形式表示的基准风险。

如果将式(1)的等式两边取对数,得到线性模型为

(2)

这里。如果规定,就得到指数模型。如果规定,就得到Weibull模型等。在此,我们采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求出参数的估计值。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说明

本次分析中,我们选取了沪深两市三类型(A、AB和AH)、12行业共计1412支上市股票自其上市至2006年年报中的以上相关指标数据。股票发行类别行业分布的基本统计数据见表1-1

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清华大学锐思数据网和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数据库。

表1-1所选股票上市交易所、发行类别及行业分布

所属行业深圳交易所上海交易所合计

AHABA合计AHABA合计AHABA合计

采掘业0099401620402529

传播与文化产业002201670189

房地产042125132832174957

建筑业001212001919003131

交通运输业021618933446955064

金融银行业003300110044

农林牧渔业022022313640335662

批发零售业012728025961038689

社会服务业012223141419153642

信息技术业103435134852238287

制造业63037240813274164561957788864

综合类行业022830004444027274

合计7425666153244721797398612871412

说明:以上行业分类参照腾讯网金融股票行业分类。

(二)生存事件的定义

事件:我们定义一支股票的发行为其出生,自上市以来第一次发生连续两年净资产收益率小于零为其死亡,即事件的发生。也就是说,当这只股票在第二年发生净资产收益率小于零的财务状况,那么这只股票也就发生了我们所定义的事件的发生,其生命存续期间也就是限定在从其上市到定义事件的发生。

截尾时间:我们的研究分析时点选择为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的公布,规定了一支股票不管其发生死亡事件与否,其2006年年报公布日作为截尾时间。各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的日可能不尽相同,但由于我们所考察的是其年报所代表的前一年的财务状况,所以这样的规定对分析结果不会产生影响。

就一支股票来说,如,C000004自1991上市后,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发生净资产收益小于零的财务困境,当2004年所的年报表明其净资产收益率为负时,所定义的死亡时间也就发生了,其生存完全时间为14年;如果其不是2004年发生净资产收益率为负,或者是2005年由发生净资产收益率小于零的财务状况,那么“死亡事件”没有发生。如果一支股票从其出生,也就是说从其上市以来,未曾发生过连续两年净资产收益率小于零的状况,那么该支股票的存在时间为不完全时间或截尾时间,如C000002自1990年上市以来,未曾发生连续两年负净资产收益,所以其存续时间17年为不完全时间。我们所定义的“死亡事件”仅仅意味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困境,公司经营表现不理想的状况,而并不真是意味该公司发生破产清算或退市。

(三)上市公司生存特征描述

1.、生存概率估计

表1-2上市公司生存概率表

生存时间生存状态当前累计存活概率累计事件次数

估计值标准差估计值

2.0001.999.0011

3.0001.996.0013

4.0001.991.00312

5.0001.970.00539

6.0001.938.00779

7.0001.899.009124

8.0001.864.010162

9.0001.820.011207

10.0001.788.012238

11.0001.763.013258

12.0001.733.014280

13.0001.703.015297

14.0001.692.016301

15.0001.681.018303

16.0001.666.020305

17.0000..305

运用生存概率的非参数估计方法——乘积极限法(Productlimitmethod),对沪深两地1412支上市股票历年数据进行中国股市上市公司生存状况概率估计,获得上市公司生存概率(见表1-2)。从估计结果可知:(1)上市公司在上市的前5年发生连续两年负值净利润的概率仅为0.03;(2)上市公司上市发行股票10年时,相应概率为0.212,发生连续两年亏损的概率大大加大,这个一般公司的生存轨迹具有较大的相似之处;(3)而当上市公司上市在15年以上时,发生连续两年亏损的概率,即本文中所定义的发生的死亡风险在0.32以上。把以上估计生存概率的结果作适当处理,绘制成生存概率图,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出我国上市公司自上市以后,表示公司综合经营状况指标之一的净利润指标如何随时间变化的生存轨迹图(图1-1)。

图1-1上市公司生存概率图

从图1-1,可以发现,上市公司在前几年内生存,即不发生连续亏损的概率基本接近于1,而在5年以后,这一概率将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而且其变化率近似于线性增加,这可以在表征生存概率变化的对数生存曲线图(见图1-2)上可以得以较好的说明。

2、生存分布曲线拟合

生存概率的估计及相应生存/风险曲线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对上市公司生存特征有了一个较好的描述。然而无法精确说明上市公司生存特征具体具有哪一类统计分布所具有的特性,建立在统计分布之上的其他统计分析方法也就无法运用于该生存特征的分析。因而有探索上市公司自其上市以后大体服从那一类具体的统计分布。

生存分布曲线的拟合是运用参数方法,以所收集的上市公司数据符合某类统计分布的程度来检验探求上市公司的生存特征分布。

假设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数据服从Weibull分布、对数正态分布、指数分布、Gamma分布和Logistic分布之一。分别用数据拟合各类分布,计算表证拟合程度的LogLikelihood指标,经整理后如表1-3所示。比较各类分布的模型拟合值,可知上市公司数据更有可能服从标准Gamma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同时以嵌套模型统计假设检验方式也验证了这一结论。拟合估计所得的标准Gamma分布scale和shape参数分别为0.766(0.6772)和-0.7527(0.2800)(括号内的值为相应标准差);Log-normal的拟合参数为0.6402(scale参数,相应标准差为0.0288)。

表1-3生存分布拟合比较

服从的分布(假设)LogLikelihood

Exponential-767.5991972

Weibull-651.5044409

Log-normal-632.2756572

StandardGamma-628.4479988

Log-logistic-1316.589246

图1-2对数生存曲线

在图1-2中,曲线在时间点5以前基本接近且平行于横轴,靠近时间点5时,曲线发生较大变化,斜率逐渐增大直至时间点5以后一段时间,而后曲线基本呈直线形状。这说明时间点5,即上市公司在上市5年左右以后发生连续两年亏损的可能变化将增大,上市公司在上市5年以后,其业绩可能发生坏的突变的机率增加。此外,我们可以获得上市股票在市场上平均存活,即到发生连续两年亏损时其平均存续时间的估计,其估计值为13.84年,相应标准差为0.123年。

(四)Cox模型建立、估计、分析

1、指标的选择

为分析不同公司其他各方面特征对公司业绩表现的影响,在短期无法获得相应数据指标的条件下,我们考虑引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公司业绩表现的各类财务指标作为协变量,分析能够代表公司各方面能力的各类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发生“死亡事件”的影响。考虑所选择的指标既要较为全面的反映上市公司各方面的能力,又有实际可用的数据,我们选取了分别代表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指标。具体见表1-4:

表1-4指标分类

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营运能力存货周转率、营运资金(资本)周转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综合杠杆系数、营运资金比率、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营运资金对净资产总额比率、营业收入净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考虑到由上市公司战略规划和经营管理的连续性使得上市公司业绩各年表现的连续性,研究探求上市公司前期财务状况表现是否和后续生存特征相关,或者说预示其后期生存表现,即从设立到截尾期间15个财务指标在时间维度上对公司生存影响的稳定及变化。我们分别以发生所定义死亡事件时点的前一年、前三年、前五年,以及公司上市后第一年的以上15财务指标分别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

2、前一年指标影响分析

以事件发生前一年的财务指标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于其中的时变协变量,我们按一般时变协变量处理思路,对每一个该类变量均乘以相应的时间变量再作为协变量纳入模型之中。运用软件生存分析模块估计模型参数,结果如表1-5:

表1-5事件发生前一年模型参数估计值

BSEWaldSig.Exp(B)

综合杠杆系数.000.0001.441.2301.000

净资产收益率-.011.023.238.626.989

资产负债率-.636.045204.388.000.529

流动比率-.084.02313.195.000.920

速动比率.026.0221.464.2261.027

营运资金比率-.001.011.010.920.999

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060.068.784.376.941

营运资金对净资产总额比率.001.012.011.9161.001

营业收入净利润率-.015.033.212.645.985

营业收入增长率.002.00016.102.0001.002

净利润增长率-.001.0005.862.0151.001

存货周转率.000.000.907.3411.000

营运资金(资本)周转率.000.0001.617.2031.000

流动资产周转率-.041.01113.818.000.959

总资产周转率-.189.03528.647.000.828

结果表明,按一般的5%的显著水平,所选时变财务指标中,只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六个三类能力指标是显著的,说明这6个财务指标在前一年已经发生第一年亏损的情况下对预示后一年连续发生亏损的生存概率的估计具有较强的解释作用。同时,表明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的上市公司更不容易发生连续两年亏年,这也映证了财务状况好的上市公司更可能盈利的财务理论。上市公司前一年资产负债率提高一个百分点,紧接着发生同时注册资本的估计系数为负、特别大,且统计检验显著为零,说明上市公司规模越大,具有越小的生存危机可能。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具有类似的特点,但是代表企业成长能力的两个财务指标估计系数为正,说明这两个指标数值的提高将导致该企业具有更大的在下一年连续亏损的概率。然而由于其估计系数小,所以其影响效果将不是很明显。

3、前三年指标影响分析

根据上市公司发生连续两年亏损事件的前三年指标获得估计结果见表1-6:

表1-6事件发生前三年模型参数估计值

BSEWaldSig.Exp(B)

综合杠杆系数-.002.0021.301.254.998

净资产收益率.001.006.051.8221.001

资产负债率-.475.043121.213.000.622

流动比率-.036.0232.497.114.965

速动比率-.023.0201.295.255.977

营运资金比率.070.0248.699.0031.073

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184.0756.064.014.832

营运资金对净资产总额比率-.006.007.572.449.994

营业收入净利润率-.021.0151.949.163.980

营业收入增长率.000.0002.823.0931.000

净利润增长率.000.000.827.3631.000

存货周转率.000.000.565.4521.000

营运资金(资本)周转率.000.000.349.5551.000

流动资产周转率-.012.0082.000.157.988

总资产周转率-.172.03426.217.000.842

表明除了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显著以外,运营资金比率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也表现显著。在几个估计系数中,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及总资产周转率与前一个模型估计所得符号相同,而营运资金估计系数符号为正,表明营运资金比率的提高会提高发生定义生存事件的概率,营运资金比率提高1个百分点,事件发生的概率将提高1.1个百分点。

4、前五年指标影响分析

运用Cox模型,考虑对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发生亏损的前五年的财务相关数据指标建模,模型估计结果见表1-7:

表1-7事件发生前五年参数估计值

BSEWaldSig.Exp(B)

综合杠杆系数.001.0011.293.2561.001

净资产收益率-.012.0063.819.051.989

资产负债率-.328.04847.396.000.720

流动比率.010.026.157.6921.010

速动比率-.038.0242.561.109.963

营运资金比率.040.0204.113.0431.041

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297.07714.674.000.743

营运资金对净资产总额比率.001.005.017.8971.001

营业收入净利润率.000.021.000.9971.000

营业收入增长率.000.000.021.8841.000

净利润增长率.000.000.932.3341.000

存货周转率.000.000.129.7191.000

营运资金(资本)周转率.000.000.188.6641.000

流动资产周转率-.044.01214.103.000.957

总资产周转率-.002.034.005.945.998

结果表明,除了以上均显著的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外,代表短期偿债能力的营运资金比率和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也是模型显著指标。

5、上市第一年财务指标影响分析

尽管上市公司均要求其业绩各项指标均达到一定的标准,然而不同上市公司在与其业绩相关的各项财务数据指标上仍然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为了探求这些不同是否与其上市后是否发生连续亏损事件,或发生该类事件的可能性高低有关,我们拟选择上市公司上市前的相应数据,然而由于数据缺失,我们选用上市公司第一年财务指标数据以表示其上市前的财务数据的近似,建立相应Cox模型。对该模型进行估计获得估计结果见表1-8:

表1-8上市前模型参数估计值

BSEWaldSig.Exp(B)

综合杠杆系数.000.001.028.8681.000

净资产收益率-.104.01739.066.000.901

资产负债率-.422.04684.043.000.656

流动比率-.012.020.400.527.988

速动比率-.014.019.562.453.986

营运资金比率-.003.012.047.829.997

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136.0585.482.019.873

营运资金对净资产总额比率.036.01012.482.0001.037

营业收入净利润率-.477.07738.808.000.621

营业收入增长率-.132.0506.835.009.876

净利润增长率-.023.027.728.393.978

存货周转率.000.000.105.7461.000

营运资金(资本)周转率.000.0002.646.1041.000

流动资产周转率-.019.0085.352.021.981

总资产周转率-.158.03619.661.000.854

结果表明,表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收入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显著;同时,代表长期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以及表示营运能力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均显著;此外,代表短期偿债能力的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和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也显著。

6、财务制度变迁虚拟变量的引入

在上述的分析中我们没有考虑财务会计制度的变化对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影响,。然而,中国上市公司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财务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其间各项法律、法规的逐步实施必然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可能影响我们的模型构建和估计。为了考察财务制度完善过程中各项法律、法规的实施对上市公司各项财务指标的可能影响,剔出由于这些影响所造成的估计偏误,我们拟引入d93、d97、d01和d03等3个虚拟变量用于分别表示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变化的各项重大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的影响,具体的财务会计法律、法规如表1-9:

表1-9各项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统计

年份财务会计法律、法规事件虚拟变量

1993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13个行业会计制度)d93

1997《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d97

2001修订了债务重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d01

2003《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d03

在虚拟变量变量的引入过程中,考虑到不同年份影响的不同,我们也把以上虚拟变量以时变协变量的形式引入。估计所建立的Cox模型,获得结果(具体见附表1-4)表明,代表1993年、1997年和2001年的虚拟变量均显著,而表示2003年的虚拟变量在第四个模型中部显著。对于其中某些年度数据由于虚拟变量几乎全为0或1,所以没有在该模型中引入该虚拟变量。各变量在各模型中是否显著,以及其符号是否为正可参见表1-10。

表1-10含虚拟变量模型财务指标估计结果统计表

(五)小结

通过引入不同年份财务数据作为时变协变量建立Cox模型(见表1-10),我们发现:

表1-10财务指标估计结果统计表

说明,其中A表示模型没有引入虚拟变量,B表示包含虚拟变量的模型。

(1)表示上市公司长期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对公司生存的影响在每个模型中均显著。其系数均为负值,且表现稳定。这表明,良好的资产负债率可降低上市公司死亡的风险,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稳定。

表示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指标在前1年的回归模型中系数为负值且有显著影响,而在前3年和前5年的回归模型中表现并不显著。这表明,流动比率仅在短期内对公司的生存具有较强的影响。这也论证了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只能衡量公司短期的财务状况。

(2)表示公司营运能力的指标在四个时期的回归模型中表现显著但不稳定,如:营运资金比率在前3年和前5年的模型中显著,总资产周转率在前1年和前3年的模型中显著。这表明,运营能力指标在短期内对公司生存具有较强影响,但这种影响即时有效,却不能长久。

(3)表示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在四个时期的回归模型中表现不太显著且不稳定。这反映了会计制度在权责发生制下确认收益并不能保证公司现金流入的即时性,也就不能保证公司的即时支付能力。因此,盈利能力指标对公司生存风险的影响也是不稳定的。

综上所述,研究体现公司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所引入的15个财务指标,自公司成立起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生存状况。而长期偿债能力是其中最能体现公司生存特征的指标。

偿债能力不足,将直接威胁公司的生存。公司即使盈利,但如果资产结构不合理,也会给公司带来灭顶之灾。因此,资产结构是否合理是决定公司生存与否的关键。

当考虑在模型中引入表示财务指标变化的虚拟变量时,模型结果表明,尽管虚拟变量在各模型中均显著,然而上市各种能力的指标在模型中的显著与否变化不大。虚拟变量的引入对某些年度的模型影响较为明显,在前三年和前五年的模型中加入虚拟变量以后,均只有资产负债率显著。此外,要引起注意的是,在引入虚拟变量以后模型中营业收入增长率指标的符号发生了变化。

五、结论

本次研究中,通过定义上市公司自上市以后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为死亡事件的发生,以统计生存分方法为工具,获得有关中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业绩的如下生存特征:

第一,随时间的增加,上市公司发生连续两年亏损事件的概率逐年增加。我们分析得出的以5年为一个事件划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市公司存在的一个现象,即一年好、二年平、三年就亏损、四年变成ST这样的公司成长逻辑。对于其中的潜在原因综合各方面文献可总结为:1)相互割裂的市场结构可能会造成一种独特的股东行为。这种市场结构导致了实际控制人或大股东独立的有悖于其他股东的价值追求标准。2)我国的股权结构很容易带来只顾融资,不管生产的现象。很多效益不错的从事实体经济活动的企业上市之后竟然转变成了金融投资公司。

第二,上市公司生存分布曲线和Gamma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曲线更为近似。

第三,代表上市公司长期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对上市公司发生连续两年亏损事件解释能力较强的一个财务指标。通过建立各年财务指标对“死亡事件”发生概率的协变量建模分析发现除资产负债率以外,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在较多年份的模型中均能较为显著的解释“死亡事件”发生的概率。其他指标则除综合杠杆系数外,至少能在一个模型中提供解释能力,且各指标在各年的表现不尽相同。

第四,在引入代表财务会计制度变化的虚拟变量以后,代表长期负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仍然显著。表明资产负债率应是一个较好的预示生存事件发生的指标。

第五,将传统的经验式判断定量化。当今公司经营管理者通常使用定性方法来评价公司的未来前景,而这种定性方法是凭借着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来总结的。特别是从事保险业和银行业的业务审核人员,在判断是否为一些公司办理某些业务时,都会凭其经验看该公司的财务指标。而本文通过将财务分析定量化,为公司管理者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同时,也为投资者进行投资时提供了有效的判别方法。

六、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在本次研究中,由于相关理论的缺乏,发现结果的解释可能不尽合理,同时在数据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过程中,由于某些数据指标的缺失以及指标选择的可能不合理,致使某些分析结果,特别是关于协变量部分的分析结果可能存在谬误。特别是我们只考虑了选取表征公司业绩状况和能力的各类财务指标,而没有考虑其他切实表示上市公司如真实状况的这类数据。

但是就本次分析中的发现而言,还是有很多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的地方,特别是关于协变量研究部分,距离事件发生时点不同年份的有不同的财务指标能够显著的解释事件发生,这其中是否包含某种必然,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同时是否由于不同年份有不同的财务指标可用于解释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否我们可能根据这些不同的财务指标建立上市公司业绩状况预警模型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地方。此外,如果能够选取关键指标用于分析和描述上市公司的生存特征,必将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能够解释上市公司生存状况的原因。总之,上市公司的生存分析,牵涉公司的方方面面,选取某一方面的因素来研究上市公司生存特征,能够很好的描述不同背景公司之间的生存特征的差异,但是要探究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单单从某一方面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七、参考文献

【1】陆明志、何建敏、姜丽莉,基于生存分析模型的企业财务困境预测【J】统计与决策,2007(21)

【2】范霄文、储海林,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综合评价【J】财金贸易,2002(02)

【3】尹侠、肖序、胡永康,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01)

【4】张爱民,祝春山,许丹健.上市公司财务失败的主成分预测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03)

财务风险特征概述篇2

(一)风险财务的定义和特征。很多研究结果提到了财务风险的概念,但是在现代企业中,通过比较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使用风险财务的概念更为合适,不仅突出了财务具有风险性的特征,而且能够与传统的财务风险概念有所区别。本文论述的风险财务主要是指企业在运营或者管理中,由于很多不确定因素,使得企业的财务都会呈现出一定的风险性,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较大的偏差。风险财务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综合性的特征,企业的风险财务不仅仅包括资金筹措和资金结算的风险,而且还包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企业的资金风险,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第二,不确定性的特征,造成企业风险财务的原因是比较模糊的,而且这些原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最后使得企业的财政具有一定的风险。这些因素难以被完全认识和把握,因此造成了企业财政管理工作的困难;第三,严重的损失,当企业的财务结果与财务目标出现较大差异时,如果这些差异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那么企业可能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风险财务管理的概念及特点。风险财务对于企业发展和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不正确地面对,很可能对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是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能够保证企业财务的稳健发展。这其实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相比,风险财务管理的覆盖面更加广泛,对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人员来讲,与企业的财务息息相关,因此风险财务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第二,与普通的财务管理相比,风险财务管理工作更注重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能够更加理智科学地应对企业财政上的风险;第三,管理的手段更加先进,风险财务管理需要分析大量的数据,从而找出影响企业资金风险的因素,因此需要科学的管理手法,所以必须要采用更加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才能使得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更有效率。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基本方法

(一)风险财务预测方法。风险财务预测方法主要是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家预测法,主要是利用专家在企业风险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然后深入分析企业的财务现状,进而能够识别企业财务存在的风险;第二,幕景分析法,在风险财务预测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判断它们对企业财政的不同影响;第三,资金分析法,通过对企业资金的分布和运动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资金在运转或者使用方面的风险,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风险财务预测方法。

(二)风险财务决策方法。在进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与财务工作有关的决策,正确的决策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错误的决策可能会为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因此,风险财务决策也是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它主要是在风险财务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然后从多个备选方案中挑选出一个较好的方案。风险财务决策方法是否有效与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量、财务决策者自身的素质以及他们应对风险财务的态度密切相关。

(三)风险财务控制方法。当企业的财务出现一定的风险后,应该及时控制财务风险的消极影响。因此,企业的风险财务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回避风险,当企业面临财务风险时,可以采取有效的回避措施,能够避免财务风险或者是避免财务风险带来的全部损失,能够确保企业在可以承担的范围内正常运营;第二,自担风险,当企业的财务出现一些问题时,企业可以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合理预算企业的开支,从而能够承担企业的财政风险。

(四)风险财务处理方法。当企业面临着财务风险并且选择承担财务风险时,必须要正确处理财务风险问题。例如: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有效地结算,能够正确了解企业目前的财政状态。包括企业遭受财政风险后的损失、企业的剩余资金量等等,能够对企业目前的财政状态有着正确的认识。同时,当企业的财政资金出现不足时,需要想办法尽快进行资金的筹措,从而能够转变企业目前的财政危机,确保企业能够顺利渡过难关,降低企业的资金损失。

三、企业风险财务分类

管理由于企业的风险财务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可以对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企业风险财务管理:

(一)自然风险财务管理。自然风险财务管理大多数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依靠人力几乎无法改变,只能减少或者尽量避免自然风险。自然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是通过保险的方法进行:企业通过购买保险,在企业财产遭受损失时,保险公司能够给予一定的赔偿,从而尽量降低企业的损失。虽然保险的方法不能避免自然灾害的损失,但是可以将企业蒙受的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因此对自然风险财务进行投保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财务管理方法。

(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企业难免会受到市场的影响,市场因素是其财政风险的构成因素之一。尤其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企业在面临国内市场风险的过程中,还需要面临国外市场的风险。幕景分析法在企业的市场风险财务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将市场中影响企业财政的各个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其影响企业财政的轨迹。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能够使得幕景分析法更加有效和直观,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

(三)企业经营风险财务管理。由于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很多企业进行自主经营,所以需要企业自己承担经营的风险。企业在进行经营风险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筹资和投资的方式,这是企业最重要的决策内容。企业通过分析多种筹资或投资方式,进而选择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投资或筹资,能够更好地降低企业经营中的财务风险。

四、小结

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能够确保企业健康、稳健地发展。尤其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更需要改进和完善。所以,本文从企业风险财务的基本概念入手,进而介绍了如何更好地进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的不断改革,国家经济和企业能够获得更好地发展。

财务风险特征概述篇3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对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作了积极探索,最终使审计风险模型被会计师职业界(如AICPA,CICA)认可,并成为审计过程的核心内容。尽管审计风险模型已达成共识,但审计风险的涵义是什么?不同的人由于所站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FC)以及著名审计学家阿伦斯(AAArens)等都对审计风险的涵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有关审计风险的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地揭示而审计人员认为已公允地揭示的风险。我们认为,这种定义方法只是为了给实务中的具体操作提供可行的指南,而不是从一般的理论意义上探讨,因而只能说明审计风险的表面现象,而未触及审计风险最本质的东西。我们认为,将审计风险概括地表示为示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只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说明:

(一)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最狭义的审计风险

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就是如此,包括国际审计准则在内的大多数的国家的审计准则也是这样理解的。原因在于审计实践中大量产生的是这一类审计风险,因而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或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乃至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使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揭示出来,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审计风险,为审计人员分析和寻找审计活动所可能招致的风险及其直接因素开辟了蹊径,在实务中使审计人员容易寻找到对付的办法,这也是大多审计人员这样理解审计风险的原因所在。但是,我们认为上述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并没有完全表达审计活动的风险,仅是针对把错误的判断为准确,即财务报表存在重大差错而发表了无保留意见而言的报告。因而,当我们对审计活动结果的可能性进行考察时,其结果不仅存在把错误判断为正确的情况,还存在把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因而审计风险的含义应有更广泛的内容。

(二)发表了一个不适当的意见的风险:狭义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从狭义上理解,应当包括财务报表没有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和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由于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上,因而总存在着偏离客观事实,甚至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结论在一定程度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给利用审计服务的各方带来损失,导致审计人员需要对后果承担责任,这种可能性就构成了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既然是“主观”与“客观”的一种偏离,那么就有可能从两个方向发生偏离:一是把客观上是正确的东西判断为错误的,给予否定,也就是?风险;二是把客观上是错误的东西判断为正确的,加以肯定,也就?风险。由于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对公允揭示的财务报表发表一个有保留或相反的意见,一般认为不可能,?风险发生的情况很少,而大量的是?风险,即对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发表无保留的审计意见的风险。但?风险很少发生并不等于说不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研究和调查时间的延长,影响审计人员的效率和信誉,也会导致损失(效率低下的损失和名誉上的损失)。因而,从理论的探讨来说,?风险也是审计风险的内容之一,仅是因为不太可能发生,而在实务中几乎可以不予考虑。

(三)审计职业风险:广义的审计风险

美国学者海泥斯在论述风险时,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这是从最广泛的意义理解风险。推而广之,审计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几个方面都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主要有狭义的审计风险和营业风险。营业风险是指,虽然为某一客户提供的审计报告正确无误,但审计人员(或承担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却由于一种客户关系而受到伤害的风险。近20年来,这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审计只限于抽样,审计并不能发现财务报表中全部错误项目,某种隐蔽较好的欺诈极难侦破,所以,存在一定的审计不能发现的重大错报项目的63A风险。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因审计人员过失而受损失的人,可望从会计事务所处取得赔偿。由于审计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很难决定审计人员是否做到应有的谨慎。由于司法传统(指美国),也很难决定谁有权期望获得审计利益。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通常会指责审计失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经济利益的关注而对审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一但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而不问错在何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责任概念(deepodketconceptofliability)。上述因素,使即便不是审计过程中发生的失误行为,亦对审计构成了风险,因而必须把营业风险列入审计风险的范畴,并扩大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要加入固有风险要素的主要理由之一。也是会计师职业面临诉讼“爆炸”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是审计与风险两个概念的组合。审计风险概念是风险的属概念,具有风险的基本特征。将风险概念引入审计学,是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里程碑,使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由被动变为主动,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Konrath,1993)。对审计风险的解释有三个层次,不同的层次适用条件不一样。完整的审计风险概念,应从广义上解释,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隙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的风险,而且包括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审计风险的性质总表现为某些特质或特征。我们在探讨了审计风险的内涵之后,应继续阐述审计风险的特征,并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特有表现。现分述如下: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管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而已。所以,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

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从总体来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从每一个具体风险看,也是由多因素组成。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ultimateauditrisk)。因此,对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也就取决于对上述各种风险的控制(AnthonyAteele,1992)。

(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四)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倘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作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则由此承担的责任并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谈不上再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五)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而失去其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Konrath,1993)。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一旦其发生,其可能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也是重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只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可对客户进行审计。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可以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

三、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审计人员往往按上级的意图行事,对审计人员构成责任或损失的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审计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规范化,审计风险已不再是一个只适用于西方国家的概念。它已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明确地摆到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面前。我们认为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

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使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井然有序,任何方面都必须接受法律调整,审计也不例外。特别是现代民间审计所处的市场经济,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效地交换。因为市场制度与法律制度是互补的,市场不能没有法律(盛洪,1995)。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的签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于审计活动最初是由于委托人要了解受托人履行责任的情况而引起的,因而审计人员对委托人就负有客65A观地审查、如实地报告的责任(May,1934)。在审计人员与受托人员之间,受托人员虽然是审计行为的作用对象,但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因为审计活动本身也是为受托人查清事实、解脱责任的活动,因此,审计人对受托人同样负有公平评价,明确和解脱经济责任的责任。市场经济越发达,各种经济组织与外界的联系越丰富,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就越多,除证券会等政府部门外,还有投资人、债权人,甚至包括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因此,审计对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也负有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的利益的责任。西方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有句谚语“社会公众是注册会计师的唯一委托人”(Mautz&Sharaf,1965),恰当地表明了注册会计师对社会公众负责的显著特征。这些责任在国外有关法律文献或法庭判决中有明确的规定或解释。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了违约、失察等原因而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的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

审计范围也是一个渐大过程。早期的审计重点一般都放在处理现金的职员的诚实性上,而对其他事项几乎不顾,没有对资产负债表的质量进行任何分析(Staub,1942)。后来,公司的资金的周转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银行要求申请贷款者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对资产负债表加以证明,成为注册会计师20世纪早期业务的主要部分。资产负债表审计扩大了审计范围,也扩大了审计责任(查特菲尔德,1988)。再后来,由于美国市场的萧条和崩溃,促使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产生,要求上市公司提交已审查过的年度财务报表,人们开始意识到审计责任的存在。随着审计范围转移到财务报表上来,审计人员的责任也由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并开始发生了针对审计责任的诉讼。此后,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通常成为审计的出发点,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观念也扩展到企业及其经营活动的全部,以及管理政策的诸问题,社会公众对审计的业务和责任的意识也急速增强。在传统的审计范围之外,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出所有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并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价,对企业在财务方面是否健康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信息的风险很高,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美国多起案例的判断也说明这一点。

现代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在于不稳定性增强,公司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生存图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业务数量的增多,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加,而且这种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掩盖,在抽样审计中不被发现的可能性相当大。交易业务日趋复阿杂,对其进行恰当记录也日见困难。比如,对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也相当困难,而里面又包含了大量的经营风险。显然,这些方面的发展,要比传统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也为审计带来了更多困难,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更高。

3.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的扩大。

从西方审计发展来看,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当审计产生之初,财产所有者对财产经管者最关心的是诚实性,也就是说早期审计是检查受托人个人的正直性,而不是检查他们会计帐簿的质量。然而当社会步入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些企业相继倒闭,包括1878年的格拉斯哥市银行的大破产和利兹地产建筑投资公司对谢泼德事件的出现(1887),使人们对审计产生新的要求,法庭判决明确表示:审计人员的职责是检查管理者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的“实质上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查特菲检查管理者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的“实质上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查特菲尔德,(1988)。对资产负债表质量的重视,表明审计人员的影响开始扩大。在美国,19世纪末的资本市场还相当有限,公司资金的周转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而不是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筹资。对银行需要的资产负债表加以证明,就成了20世纪初民间审计的主要业务。关注民间审计的人士进一步扩大到债权人。到本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及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广大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心,使人们更加关注已审的财务报表。而且对此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政府、投资者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而且潜在投资者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人们对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也日益重视。依赖审计意见的人越来越多。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没有它金融市场将会萎缩。因而,与金融市场有关的利益团体,都会关心审计,并且愿意支付费用聘请审计人员,提高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他们投资决策的风险,一旦他们在金融市场受到损失,就会想法从审计人员那里寻求补偿。

4.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的经营背景。

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贝的素质和品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

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因此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expectationgaP)(AICPA,1994)。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PA)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而不是一种保证就是对审计能力有限性的一个认识。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也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这种认识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承担一定的风险。

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

民间审计是一种专门技术服务,审计人员有责任计划自己的审查工作,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行为,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关注。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特别是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数量奇缺,即使拥有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人,很大一部分在年龄和知识结构方面都较不合理,实施工作责任心往往力不从心。而且,我国民间审计组织大多有一个挂靠单位,独立性较差,工作责任心就可想而知了。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dueProfessionalacre)是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如判断的失误、遗漏了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3.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

财务风险特征概述篇4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财务风险对我国企业造成的危害性程度也日益加深。本文阐述财务风险管理的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探讨,论述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存在问题及其构建方法,并提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三大有效对策,以期为企业财务管理都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财务 风险管理 风险防范 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理财环境发生急剧变化,财务风险对我国企业造成的危害性程度也日益加深,企业的这种理财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在各个环节都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现代企业不仅投资、资金营运、资金回收、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可能会产生财务风险,在筹资过程中面临财务风险。可以说,现代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其危害性程度也日益加深。因此,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财务风险管理是提升企业内在价值,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并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所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含义

目前理论界对风险概念尚无一种公认的权威性的定义。美国学者威雷特则强调了风险的客观性特征,他把风险定义为“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我国有的学者认为“风险是特定客观情况下,特定期间内,某一事件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变动程度,变动程度越大,风险越大;反之,则越小。”这个定义也强调了风险与不确定相关。一般来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讲的“风险”是主要指危险,意味着损失与失败,是不好的事情。事实上,风险不仅可以带来超出预期的损失,也可能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风险理论把同时包括了损失和收益的可能性称为投机风险,把只导致损失不产生收益的可能性称为纯粹风险并着重研究纯粹风险。本文使用的风险概念都是指纯粹风险,即着重考虑与损失相关的风险。财务风险管理,就是要求企业能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内外部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以最小的财务风险成本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财务风险管理的特征

财务风险管理具有系统性、动态性、持续性、开放性、自我调节性等特征。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企业是通过系统的方法构建财务风险的预警体系、防范与控制体系和反馈体系,并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紧凑有效的整体。动态性要求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能够适用内外环境的变化,动态的防范与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在财务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根据风险状态的变化及时调整风险管理方案。持续性是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企业自成立的开始到企业的最终消亡,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财务风险。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企业的领导层和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始终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对待企业的财务风险。自我调节性是通过不断完善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反馈系统,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内外环境变化,自动做出相关调整,使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能够跟上实际情况的变化。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改进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系统

企业的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任何好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得不再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面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企业除了要设置高效的理财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之外,还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风险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二)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和变化,积极应对与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外部条件,它是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外部环境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外部环境的要求和变化会给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风险,使企业的财务目标难以实现。因此企业应该关注这些要求和变化,在构建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时考虑各种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风险管理政策和改变财务风险管理方法。积极主动提高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三、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一)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存在问题

财务风险管理是应用特定方法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有必要也有可能按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性概括总结出基本框架,以便工作时遵循,这也有利于建立丰富和发展我国的风险管理理论。建立基本框架要考虑财务风险管理的特点。如企业内部管理服务、财务风险管理的人员素质等等。另外,还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企业所有制形式不同,管理人员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的方式方法不同,因此需要风险管理提供的方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坚持改革开放企业的经济情况将随着改革开放发生相应的变化并需要不断的调整,而且这种调整还是多方面的,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也处于动态的不断更新完善的变化过程之中等等。

(二)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具体方法

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基本框,要通过财务风险的识别、测试、预警、对策实施等四个环节。财务风险的识别就是财务风险定性,是指对财务风险的有无进行鉴别,判断的重点是回答以下问题:财务风险源是否存在?财务风险是否已经形成,其发生的基础是什么?财务风险的种类属于什么?针对本企业在攻击前是否会发生变异?财务风险是否已逼近企业,是否要发出警报以引起管理者的重视等等。财务风险的测试就是财务风险定量,即对财务风险进行数量界定。针对某一具体的财务风险种类的形成发展作用对象及其发生概率强度可能造成的损失等进行预测。企业应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来建立一个完整的防范系统以避免财务失败。财务风险的对策实施有完全避免预防和抑制分散中和转移集中等,建立风险防范基金利用经济或法律手段规避财务风险。

四、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有效对策

(一)构建财务风险管理防范系统

构建财务风险管理防范系统首先识别筹资风险,借入资金严格规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利息率,其特点之一是定期支付固定利息,当企业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时,企业通过负债筹资经营获得收益,除了支付固定利息外剩余的收益,全部归投资者所有,使投资者实际收益率高于企业资金收益率,负债筹资的这个作用称为财务杠杆作用。此外,资金投放、使用、收回、分配环节的合理安排与否会影响企业的筹资风险。在资金投放环节:只有当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的利息率时,企业的投资才能获得回报。其次,要衡量筹资风险。一般情况下,若资金成本率大于投资报酬率,则该投资方案不适采用。如果资金运用中出现这种情况,则说明筹资风险己给企业带来损失。企业应尽量选择投资收益率较高、资金成本率较低的方案。最后,要正确选择筹资方式,选择标准是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是指筹资方案选择的安全渠道有无问题。方案的经济性研究是指综合资金成本率越低越好。方案的安全性研究是指筹资风险对筹资目标和项目建设影响的程度。重点是分析风险潜在的危险,确定其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导致项目延期、停建或失败的可能性。

(二)企业要在经营中规避财务风险

这里的生产经营主要是指企业的生产和营销。在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方面,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和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会在企业财务方面造成风险。在生产方面,在通过市场采购生产资料的条件下,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供应数量和价格都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如果他们的供给中断而企业又无充分的储备,企业不得不停工待料遭受损失。如果这些生产资料价格上升产品成本也会上升。如果产品因为竞争原因不能提价就可能因为成本过高而使利润减少,甚至发生亏损。在营销方面,消费者数量的变化、销售渠道的变化,或者是其他代用品市场供求变化竞争者情况的变化,都会企业产品在销售上出现的风险。在企业管理方面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甚至一项具体措施的失当,例如成本控制不成功都可能导致财务上的风险。

(三)规避会计责任风险

从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看,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会计技术因素的影响;既有单位负责人的因素,也有会计人员自身因素的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单位负责人为自己的业绩或企业自身的利益而指使会计机构弄虚作假而致虚假的会计信息,给企业带来的只是短期利益。不仅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给单位负责人带来了会计责任风险。因此,加强单位负责人自身的法律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单位负责人有必要加强对诸如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会计制度等法规的学习。通过学习真正认识到会计资料失真的严重性,明确其在单位会计核算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在工作中带头执法,防止在财务报告中盲目签字而带来的会计责任风险。还要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单位负责人必须配备有资格且高素质的财会人员,拒绝任何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低技术不过硬的人员。此外,单位负责人还应加强本单位财会队伍的建设,让财会人员继续接受教育,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还要提高他们的责任感,明确其权利和义务以及增强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从而避免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风险。

五、结语

对企业财务进行风险管理既是财务风险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必然要求。我国虽然在近几年的学习与实践中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对财务风险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它们之中仍将会有许多企业像巨人集团一样在短暂的辉煌过后因为漠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轰然倒下,但这并不会妨碍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向前发展。因此,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管在过去还是今天,或者是明天,都具有相当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共荣,夏既明.第八界全国财务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会综述.时代财会.2009(10):19-23.

[2]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樊丽,张晓霞.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北方经贸.2008(7):114-115.

[4]冯建.财务理论结构研究.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5]戴勇,余博.关于并购高科技企业的风险及其防范.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8):19-21.

[6]郭复初.财务新论.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7]郭云.关于财务风险管理.山东经济.2009(2):77-78.

财务风险特征概述篇5

经营失败、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概念辨析

一、含义

经营失败是指企业由于巨额亏损、资不抵债等原因而无力持续经营的情形。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由于经济或经营条件的制约,如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等,而无力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者期望的收益。经营失败是经营风险的极端表现。《公司法》和《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等规定,若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则股票会被实行暂停上市。

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未按照审计规范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而签发了不适当的审计意见。通常表现为在企业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发表了无保留审计意见。其重要特点之一是主观性。

审计风险,狭义上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表达不当的或然率,包括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或者财务报表未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前者与审计效率相关,会增加审计时间和样本量。而后者直接关系到审计效果与质量。故从实务角度看,审计风险可以更狭义的理解为第二类的风险。广义上讲,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主体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包括狭义审计风险和营业风险。后者是指审计报告虽正确无误,但审计主体却因客户关系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其形成原因来自“深口袋”理论。审计风险一般具有普遍性、可控性、非零性、客观性、或然性等特点。

二、概念辨析

1.审计失败与经营失败(1)区别:①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是审计人员或承担审计任务的事务所,而后者是公司及管理者。②形成原因不同。前者由审计人员的过失或欺诈造成,后者是公司管理者经营不善造成的。③结果不同。前者应承担审计责任,后者由经营者承担经营责任。

(2)联系:企业经营失败往往是诱发审计失败的导火索。当企业经营出现危机或失误时,利益相关者会更多关注企业的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当审计报告存在表述不当时,人们会考虑到追究审计的责任。特别是当相关部门认定审计报告不实是由注册会计师主观过失或欺诈原因造成时,审计失败即成事实。有关研究表明,几乎半数的指控审计失败的诉讼,都涉及到经营失败,如安然事件以及国内出现的上市公司造假事件都验证了这一点。

2.审计风险与审计失败(1)区别:①表现形式不同。前者是一种可能性,而后者表现为一种事实,通常由相关监管部门调查认定后作出决定。②形成原因不同。前者是由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强调的是客观性;而后者是由审计主体主观因素造成,表现为过失或欺诈。③结果不同。前者具有损失的或然性,后者是认定后的事实,必然导致审计损失。

(2)联系:两者的核心都是因为审计意见表达不当造成。在司法认定中,由于对重要性和必要职业关注的认定缺乏量化标准,导致形成意见表达不当的主客观原因难以严格区分。因此审计风险在某些情况下,也会被认定并转化为审计失败而造成审计损失。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当审计风险与损失联系在一起时,常常表现为事实上的审计失败。

对暂停上市公司历年审计报告的经验分析

由于经营失败会吸引更多的审计关注,一方面易使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凸显出来,并最终被认定为审计失败,另一方面“深口袋”理论也易使会计师承担现实的审计损失。现以2001年21家暂停上市的公司为样本,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公司历年的审计报告,进一步探讨我国注册会计师在高风险区域审计时的行为特征及经营失败、审计失败、审计风险与审计损失之间的关系。

一、历年审计意见类型汇总对照分析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1995年前样本公司均被出具了无保留审计意见,而所有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简称非标)的情况为:1993年4份,1994年6份。关于1995年前审计意见分布特征的解释通常为:从供需关系看,资本市场早期股票发行严重供小于求,市场卖方特征明显,投资者对报表信息的需求不强烈;从执业角度看,早期审计规范不健全,事务所的责任和风险意识尚未建立;从公司特征看,审批制+额度制的上市制度造成多数公司为获取上市资格而包装业绩,故上市先期账面会计数字表现良好,在缺乏外部需求与约束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易受利益驱动而放宽审计标准。(2)从1995年开始,陆续出现非标审计意见,特别是对于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注册会计师给予了必要的审计关注。

综合考虑制度背景、审计规范和公司特征等因素可得出:(1)财政部1996年1月1日的首批独立审计准则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应。独立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作了原则性规定,使注册会计师在出具意见类型时有章可循,同时也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意识。(2)对于T类公司即财务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事务所给予了必要的职业关注,从控制风险提高质量的角度出具了各种类型的非标审计意见。(3)非标审计意见与公司盈利状况相关度较高。综上所述,亏损直接增大了公司经营风险,也间接增大了审计风险中的固定与控制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已经显性化的高风险区审计时,表现出了应有的谨慎与职业关注,敢于出具较严厉的非标审计意见。

二、历年非标审计意见原因分析

在进一步分析样本公司审计报告的基础上,我们将其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主要原因归纳如下:(1)财务状况恶化。(2)资产负债率高,逾期借款巨大。(3)对外担保金额大,资产抵押严重,涉讼案件多且金额大。(4)资产和账务管理混乱,账实不符,无法判断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合理充分性,审计范围受限。(5)应收款项巨大(特别是对控股股东及其所属子公司的应收款),回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6)违规行为,如,虚构业务、捏造凭证、虚增收入、虚报利润、账外炒股等。(7)其他。同时,综合意见类型与意见原因分析,我们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审计人员对样本公司出具的各种非标意见一般是在公司股票被给予特别处理后才作出的。然而公司财务状况异常并非是瞬间形成的,而且非标意见中多提及公司资产和账务管理混乱,关联款项巨大且无法函证、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对外担保和或有事项多及其他会计造假或违规事项,上述现象并非在企业账面发生亏损或被特别处理时才存在的。所以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前的审计报告存在一定的质量欠缺。事实上注册会计师应对报表的真实公允和一致性发表意见,而非以公司盈亏为意见导向。

三、样本公司中存在的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根据证监会历年公告可收集到30余起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处罚案件,其中涉案公司属于本文样本公司的有2家,如表2所示。

通过对暂停上市公司涉及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经营失败并不必然导致审计失败和审计损失的产生。在我国并未出现事务所出具了恰当的审计意见,但因客户经营失败而承担审计损失的情况,即广义审计风险中的营业风险在我国现阶段尚未显性化。(2)经营失败导致审计损失的概率较高,即经营失败易使或然的审计损失现实化,表现为审计风险的显性化与审计失败。基于审计判断和抽样发表的审计意见,从技术层面而言,不可能发现所有问题,故理论上允许设置一定的免责空间,但司法实践中却难以量化和判断。尤其当公司经营失败时,其审计报告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注册会计师因发表不当意见而被判定承担责任的概率较高。(3)上两例中受处罚的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均是因为在执业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职业关注,对样本公司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未发表公正意见而导致审计失败。(4)处罚时间与不实审计报告的出具时间间隔较长,公司在上市环节存在的包装造假行为及事务所出具的不实审计报告通常在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后方被查处。

结论与建议

通过典型经营失败公司历年审计意见及相关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在高风险区审计时其风险与责任意识有所提高,对于经营亏损特别是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注册会计师给予了必要的职业关注,然而在公司经营风险尚未突显时,注册会计师却未能在审计报告中指出公司存在的重大错弊事项,甚至与公司合谋最终导致审计失败。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审计的鉴证职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笔者就提高审计质量,防止审计失败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外部监管、提高审计的外部关注。审计报告作为一种产品,有供求双方,提高需求方的需求质量,可间接引导供给方提升产品质量。我国目前已改进并强化的外部监管措施包括:(1)上市制度从审批制到核准制的改革,明确了中介机构的责任,增加了投资者对中介报告质量的关注;(2)证监会2001年系列措施的出台,从非标审计意见的界定与运用、上市公司融资环节的审计工作、发行环节更换事务所的情况及增加审计收费的透明性等角度增强了对审计的外部监管,提升了审计报告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

2.强化内部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审计质量。具体措施包括:(1)组织形式上推行合伙制并鼓励实质性合并。合伙制作为无限责任的组织形式,有助于审计主体风险意识的建立与加强,而提倡实质性合并能扩大高级差事务所的整体市场份额,并提升事务所的业务与抗风险能力。(2)强化审计业务各环节的风险意识。如慎选客户降低固定风险,选择科学的审计程序与方法降低非抽样风险,提高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降低因非故意主观原因造成的审计风险,提高人员的职业道德规避道德风险导致的审计失败,完善内部质量体系的建立等。

财务风险特征概述篇6

1.财务重述的动因。Dechowetal(1996)认为公司的融资需求将使得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增加。BurnsandKedia(2006)研究表明高层管理者所持期权组合对股价敏感的程度与财务报告的错报正相关,而高管薪酬的其他部分与错报没有很明显的相关性。张为国、王霞(2004)研究发现盈余管理方向为正的财务重述盈余管理动机较明显。雷敏、吴文(2006)研究发现,财务重述中的更正事项大部分和利润有关系,他们认为财务重述背后可能隐藏着部分公司通过财务补充和更正公告进行粉饰报表的恶意目的。

2.财务重述公司的特征。KinneyandDaniel(1989)按同行业对发生财务重述和未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的财务特征进行了对比检验发现发生财务重述公司的规模相对较小,成长性相对较差,资产负债率也高于非财务重述公司。Ahmed和Goodwing(2007)通过以澳大利亚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往往较非财务重述公司,成长机会比较高,相同行业中非财务重述的公司规模相对更小。张为国、王霞(2004)以A股1999年到2001年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高估盈余的会计差错盈余管理动机较为明显,同时研究发现高估盈余的错误更容易发生于当期利润低于上期,资产负债率较高,线下项目产生的收益高、亏损的、规模较小的公司。

3.财务报表重述的经济后果。GAO(2002)通过研究表明公司在发生财务重述之后股票价格在三个交易日内下跌大约达10%。KinneyandMcDaniel(1989)、Dechowetal.(1996)、AndersonandYohn(2002)、Scholz(2008)等人也发现财务重述在通常情况下回引起负的市场反应。陈凌云(2005)研究发现市场对年报补充更正公告有显著的短期反应。刘现春(2011)研究发现,在(3,3)的窗口期内,财务重述对股票价格存在显著为负的整体影响。

二、财务重述和审计质量的相关文献

1.财务重述与盈余管理。Callen(2003)通过研究表明于盈利公司相比,之前存在亏损历史并将来有可能亏损的公司进行收入重述的可能性高。Dechow(2007)发现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会在季度末时提前安排交易,揭示了财务重述公司在盈余和现金流方面的双重操纵。上述研究基本上都持有一个相同的观点,即财务重述是公司盈余操纵的一个表面特征。陈晓敏(2011)选取了2005年到2009年年报重述公告的公司为样本,与同行业同规模的非财务重述公司进行配对样本研究,发现财务重述公司盈余持续性、会计盈余质量低于非财务重述公司。

2.财务重述与审计意见。Chen,ChenandSiJ(2001)研究揭示了对为迎合管理当局对会计数据的要求而进行盈余操纵的公司,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较高。RandalElde,etal(2008)认为,事务所试图通过对存在高控制风险的审计客户出具非标意见的方式将客户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事务所对存在高控制风险的审计客户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较高。田迎阁(2012)以2008年至2010年的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搜集样本中发生的财务报告的更正及补充公告样本数,作为财务重述样本数,研究发现审计师对财务重述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较高,同时他们把财务重述分为错报期和重述期,揭示了财务重述行为表明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显著程度、所涉及的项目类型与错误期、重述期的审计意见存在相关关系。

三、文献述评

通过对审计质量和财务重述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如下几点:首先,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审计质量,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在财务重述方面,国外学者许多的研究结论都不一致,未来必须致力于寻找一种更稳健、有效的研究方法。最后,关于对审计质量与财务报表重述的关系研究方面,大部分研究是以财务报表重述作为审计质量的变量,来研究审计质量的某个影响因素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财务风险特征概述篇7

关键词:风险;投资风险识别;投资风险衡量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182-02

一、投资风险的识别

投资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人员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全面和连续地发现投资活动所面临的风险的来源,确定风险发生的条件,描述风险的特征并评价风险影响的过程。投资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只有全面、准确地发现和识别投资风险,才能衡量风险和选择应对风险的策略。

投资风险的识别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投资风险的识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风险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决定了投资过程中的风险都属于风险识别的范围;同时,为了准确、全面的发现和识别风险,需要风险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等方面密切配合。(2)投资风险识别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般来说,投资活动及其所处的环境随时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所以,根据投资活动的变化适时、定期进行风险识别,才能连续不间断地识别各种风险。(3)投资风险识别是一个长期过程。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所以在投资风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风险管理人员需要进行大量的跟踪、调查。对投资风险的识别不能偶尔为之,更不能一蹴而就。(4)投资风险识别的目的是衡量和应对风险。投资风险识别是否全面、准确,直接影响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风险管理的成果。识别风险的目的是为衡量风险和应对风险提供方向和依据。

投资风险识别活动的基本任务是将投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转变为可理解的风险描述,并作为一项系统过程。风险识别有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包括有发现或者调查风险源,认知风险源,预见危害,重视风险暴露。

不同的投资活动其风险识别的方法不同,投资活动的阶段不同,其风险识别的方法也就不同。为了更好地识别投资风险,风险管理部门往往首先获得具有普遍意义的风险管理资料,然后,运用一系列具体的风险识别方法去发现、识别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流程图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现场调查法、事故树分析法和专家论证法等,这些识别投资风险的方法各具特色,又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在具体的投资风险识别中,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投资风险识别方法,及时发现各种可能引发风险事故的风险因素[1]。

1.流程图法。将风险主体即投资活动按照其工作流程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绘成流程图,并针对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调查风险、识别风险的方法。流程图法是识别投资活动面临潜在损失风险的重要方法,流程图可以帮助风险识别人员了解投资风险所处的具体环节、投资活动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以及投资风险的起因和影响。

2.财务报表分析法。它是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相关的支持性文件,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以此来识别投资活动的潜在风险。

使用财务报表分析法识别投资风险时,需要借助一些财务指标,例如:投资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股票获利率和长期偿债能力等,这些财务指标是识别投资风险的重要依据。财务报表分析法的优点包括:(1)财务报表分析法能够识别投资活动的潜在风险。财务报表综合反映了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投资活动的一些隐含风险,可以从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2)财务报表分析法识别的投资风险具有真实性。财务报表是基于风险管理单位容易得到的资料编制的,这些资料用于风险识别,具有可靠性和客观性的特点。(3)财务报表分析法可以为风险融资提供依据。风险单位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水平会通过财务报表反映出来,这有助于风险管理单位预测风险管理投资后获得的安全保障水平,可以为风险投资和风险融资提供依据。但是,财务报表分析法识别投资风险也具有缺点:首先是专业性强,如果风险管理人员缺乏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就无法识别投资风险;其次是财务报表分析法识别投资风险的基础是财务信息要具有真实性,如果财务报表不真实,就无法识别投资的潜在风险;最后是财务报表分析法识别投资风险需要财务信息具有全面性。

3.现场调查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识别投资风险的方法。现场调查法是风险管理人员亲临现场,通过直接观察风险管理单位的设备、设施、操作和流程等,了解风险管理单位的投资活动,调查其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并出具调查报告书。调查报告书是风险管理单位识别投资风险的重要参考依据。

4.事故树分析法。是识别投资风险的另外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常常能够提供防止风险事故发生的手段和方法。事故树分析法就是从某一事故出发,以图解的方式来表示,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寻找引起事故的原因,即从结果推到引发风险事故的原因。

运用事故树分析法虽然可以识别投资风险,并可以确定消除风险事故的措施,但是,这种方法需要绘制事故树的专门技术,对风险管理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同时,识别投资风险的管理成本也比较高。

5.专家论证法。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投资风险识别和预测的结果。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较为可靠。

专家论证法作为一种主观、定性的方法,能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集思广益,准确性高。但是,这种方法主观性比较强,过程较为复杂,花费时间较长。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方法,投资风险的识别还可以用情景分析法、风险因素法、风险损失清单法等方法[2]。

二、投资风险的衡量

投资风险衡量就是在投资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投资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运用概率和数理统计的方法估算出各投资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导致的损失大小,从而找到该投资的关键风险,为重点处置这些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以保证投资的顺利进行。

对于投资风险的衡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投资风险衡量的基础是充分、有效的数据资料。为了使投资风险衡量的结果客观地反映过去发生的风险事故的状况,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需要风险管理人员掌握完整、系统、连续的相关资料,以增强投资风险衡量结果的准确性。为此,在衡量投资风险时收集的资料要求充分、具体和相关。

2.投资风险的衡量是对风险频率和风险损失程度量化的过程。投资风险衡量是对风险频率和风险损失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的过程,衡量的结果可以为投资风险的评价提供依据,也可以为风险管理者进行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3.投资风险衡量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投资风险衡量是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投资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投资风险衡量不是投资风险管理的目的,它只是为风险管理者处理投资风险提供依据而已,投资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选择防范和处理风险的有效办法。

(一)投资风险衡量的过程

投资风险的衡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1)系统研究投资风险的背景信息;(2)详细研究已识别的关键投资风险;(3)确定要使用的投资风险的衡量方法和工具;(4)衡量投资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其后果;(5)对投资风险作出判断[3]。

(二)投资风险的衡量方法

投资风险衡量的主要对象是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它也是概率统计研究的对象,因此,投资风险衡量需要借助于概率和统计分析工具来完成。概率统计中的标准离差、标准离差率等离散指标都是衡量投资风险常用的指标。

1.概率。在投资活动中,某一事件在相同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类事件称为随机事件。概率就是用来表示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概率分布则是指一项活动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的概率的集合。假定用X表示随机事件,Xi表示随机事件的第i种结果,Pi为出现该种结果的相应概率。若Xi出现,则Pi=1;若不出现,则Pi=0,同时所有可能结果出现的概率之和必定为1。

2.期望值。随机变量的各个取值,以其相应概率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叫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它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化,通常用符号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期望收益值体现的是预计收益的平均化,代表着预计收益的集中程度,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它代表着投资者的合理预期。

3.标准离差。为了完整地描述收益率的分布,需对期望收益率的分散度或离散度进行衡量,偏离度的一般衡量指标是标准离差。标准离差是反映概率分布中各种可能结果对期望值的偏离程度,通常以符号σ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标准离差以绝对数衡量决策方案的风险大小,在期望值相同的情况下,标准离差越大,风险则越大;反之,标准离差越小,则风险越小。应该注意的是,标准离差仅适用于比较期望值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决策方案的风险,而不适用于期望值不同的决策方案之间的风险比较。

4.准离差率。标准离差率是标准差与期望值之比,通常用符号q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标准离差率是一个相对指标,它以相对数反映决策方案的风险程度。与标准离差相比,标准离差率的适用范围更广,它不仅适用于期望值不同也适用于期望值相同的两方案或多方案风险比较。标准离差率越大,风险越大;反之,标准离差率越小,风险越小[4]。

参考文献:

[1] 朱博义.企业投资风险的成因及控制[J].会计之友,2011,(7):12-14.

[2] 蔡幸.企业管理诊断与风险投资公司的风险治理[J].改革与战略,2006,(1):21-23.

[3] 赵东星,李黎,董世婷.关于投资风险的衡量与测算[J].商业时代,2009,(22):15-17.

财务风险特征概述篇8

关键词:财务重述;信息隐藏;信息透明度;信息不对称;管理层权力;股价崩盘风险

一、引言

股价崩盘风险为股票价格急剧下降发生暴跌的概率[1],究其内在根源,主要归咎于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隐匿或拖延负面消息的披露。犹如“信息隐藏假说”认为的那样,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越低,外部投资者越难以感知管理层隐藏坏信息的行为,此时,管理层越有可能进行信息管理甚至信息操纵,致使其能在一定时期内对投资者隐藏坏消息。随着时间推移,坏信息不断累积,直至上限便又转而集中释放,继而严重冲击股票价格致其急剧下挫,甚至崩盘[2]。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发生,表明该公司以前的财务报表中存有错误和(或)遗漏,一定程度上直接w现了该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而这又有可能加剧公司内外部信息不对称性,进而影响公司市场形象及投资者反应,甚至导致未来股价发生崩盘,更有甚者可能导致公司破产。鉴于此,本文欲以财务重述为视角,研究其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管理层权力这一重要的人特征要素对上述关系的影响。

本文选取2007~2013年中国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财务重述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结合管理层权力,探讨管理层权力对上述关系的作用。本文的主要贡献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事件为独特视角,从其背后所反映的财务信息质量低下和公司治理失效出发,探讨其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既拓宽了财务重述相关问题的研究,亦能为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增量的经验证据;第二,从管理者权力的角度探析人主体特征对财务重述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关系的作用,为管理层权力过大导致的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补充证据,从而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第三,财务重述事件实则反映了与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相关的问题,所以,就财务重述这一问题的研究实际上亦拓展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即财务重述对未来股价崩盘风险存在负面影响,这或许可以引起企业和管理层的注意和重视,促使其逐步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这不仅对上市公司规范其各项经营活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亦可为相关政策制定及监督机制完善提供经验证据和意见参考。

二、文献综述

时至今日,学者们对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两个视角着手的:低信息透明度加剧的信息不对称性以及由问题引发的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从信息质量视角出发,相关研究分析了信息透明度[3][4][5][6]、企业避税[7][8]、审计师行业专长[9][10]、内部控制信息披露[11]、会计信息可比性[12]以及会计稳健性[5][13]等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此等研究均已表明,信息质量越低的企业,其股票价格未来遭遇暴跌的风险更高,正如Jin and Myers(2006)[2]所指出的那样,信息对称程度越低,使得外部投资者越难以感知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此时企业管理层就越易进行信息管理甚至信息操纵,从而导致更大的股价崩盘风险。另一些研究则从委托理论角度着手,考察了管理层期权激励[14]、高管性别[15]、董事高管责任保险[16]、企业社会责任[6][17]、[18]以及非效率投资[19]等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这类研究大体认为高管为了实现自身股权价值的最大化会采取短期行为,这一短期行为(包括隐匿坏消息)导致股价崩盘风险的增大[14]。具有理性经济人属性的管理层固有“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他(或她)会利用手头掌握的权力做出有损股东利益的行径以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20],就如Kothari et al.(2009)[21]研究发现的那样,对股票期权、薪酬奖金和职业晋升等的极度关注,都会促使管理层隐藏负面消息,进而加大未来股价崩盘的风险。即使是出于个人崇拜等非财务动机,也有可能会驱使管理层隐藏公司的负面信息,进而导致股价暴跌[22]。

不少研究表明,财务重述将导致消极的市场反应,宣布财务重述的公司股票价格会大幅下跌。例如,美国审计总署研究了1997~2002年连续6年总共689家发生财务重述事件的公司,发现在短短三个交易日内,股价跌幅就高达10%。此外,它还有可能酿成更为严重的经济后果,如资本成本显著提高[23]、投资者的信心受挫并减持股票和减少交易[24]。

事实上,在财务重述事件发生之前,相关利益者很难利用当时的财务报告信息对财务重述背后管理层的信息隐藏和财务报表操纵行为有精确的认识,导致市场对这些存在问题的企业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然而恰恰是在这一事件发生后市场能立马获知信息风险并做出反应[25],但此时的股票报酬率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作为管理者信息管理和盈余操纵的后果,财务重述本身揭示的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或失真,抑或是公司治理存有缺陷[26]。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从根源上探究财务重述背后的财务信息质量低下和公司治理失效是否会导致未来股价暴跌,并以此作为未来股价崩盘的一个预兆。从现有文献看来,尽管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相当丰富,但尚无直接研究财务重述与股价崩盘风险的相关研究。故此,本文欲就财务重述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以期为投资者决策和市场监管者提供经验支持和有益参考。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假若上市公司已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存有虚假性或(和)误导性信息抑或是信息遗漏,按照要求该财务报告必须重新表述,这也就是常言意义上说的财务重述。财务重述事件将在市场上引起负面反应,比较直观的现象是,在这一事件发生不久后,该公司股价将大幅下跌,由此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对上市公司不利的经济后果。不少证据还表明,个别公司的财务重述会使投资者质疑这些问题公司所行业的信息质量,乃至引起整个市场对会计诚信的怀疑,转而动摇全体投资者的信心,致使整个资本市场的价值受损。这些结果表明,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市场意识到公司可能存在问题或管理层刻意隐瞒的坏消息,转而对此予以反应。

理论上,相比外部投资者,公司高管无疑更加了解公司真实状况,并且在财务报表披露时他们有能力决定到底多大程度地反映公司真实情况。换句话说,管理层决定了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质量。所以,倘若公司进行了财务重述,那么,其之前披露的财务报表差池既有可能源自会计人员的疏忽,亦有可能源自管理层的舞弊行为。无论源自何处均可反映其披露的信息质量低下,低质量的会计信息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状况,这种情况必将加大外部投资者及时感知企业负面情况的难度。更有甚者,管理层不论是在面临盈利压力或融资压力时,还是为了迎合证券分析师的预期时,抑或是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等一系列动机时,他们都有可能倾向于通过规则灰色地带甚至是违规地操纵公司不利消息的披露,即隐藏或推迟坏消息的披露。投资者无法根据公司已披露的信息做出准确判断,导致公司股票价格被高估继而产生泡沫,一旦他们观察到上市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或获得了确凿的财务信息,公司的股票价格可能会大幅下降,甚至崩盘。或者是,即便管理层“精心”管理信息披露,但一旦负面消息累积至无法再继续隐藏时,就会一次性释放出来,致使股价暴跌。可见,无论是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还是从管理层隐藏坏消息视角,均可据理推知,财务重述发生的当时就会加剧股价崩盘的风险。鉴于此,本文提出假设一:

H1:限制其他条件不变,相比未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发生了财务重述的公司,其股价崩盘风险更高。

财务重述表明公司先前的财务报告不充分、不规范甚至不可信,因此财务重述的状况既反映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整体质量较差,也反映出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的一种行为及态度。作为会计信息的制造者,进行信息披露是管理层的职责。相较于监管者、外部投资者,管理层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加之在公司所处的地位和相应权力,赋予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对信息披露内容与披露时机的选择权。倘若管理层在财务报告中未按照会计准则的标准对企业真实状况进行披露,由此形成的信息不规范、信息遗漏或者会计信息差错将导致该财务报告日后被重述。事实上,任何具有“自利动机”的行为主体都有可能利用机制牟取私利。在现代公司中,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委托双方由于利益冲突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又加之信息不对称滋生的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在我国相关监督机制不完善且执法不严格的现有条件下,具有理性经济人属性的管理层出于成本与效益的考虑,会试图冒着因财务重述被处罚的风险进行盈余操纵、粉饰财务报告以提供虚假盈利与抬高股价。

已有研究发现,管理层为了改善市场对公司股票的预期、降低违反债务契约的概率、规避金融监管机构的干预以及增加自身薪酬,往往会利用其权力影响盈余质量,这就表明管理层试图利用自由裁量权来决定公司的决策并实现个人目标。Adams et al.(2005)[27]认为,只有当管理层对公司重要决策有足够大的影响力时,才能对公司的经济后果产生一定的效应,并进一步指出,当管理层的权力越大,即对公司各项决策的影响力越大时,其提出的极端、风险较大的议案才越容易被通过。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公司项目决策的盲目以及管理的混乱与专制,甚至纵容了管理层利用其权力进行信息管理(包括隐匿坏消息)的行为,这势必会对公司的信息质量及信息披露造成不良影响。可见,管理层权力的大小对其隐瞒坏消息的能力所起的作用非常关键,当公司经营业绩较差或者遭遇某项投资失败时,管理层出于职位和薪酬的考虑,有可能暂不披露这些坏消息,管理层权力越大,其隐藏信息的能力越强,致使其隐瞒的坏信息越来越多,但这些坏信息不可能永久隐瞒下去,最终必将集中释放,造成股价崩盘。故本文推测,管理层权力大的公司,其财务重述背后反映的会计信息质量更差,这对股价将产生更大、更为直接的影响。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二:

H2:限制其他条件不变,管理层权力越大,财务重述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越显著。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鉴于2007年1月1日会计准则的实施,以及财务重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全面性,本文以2007~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并依据研究惯例进行了以下筛选:(1)参照Jin and Myers(2006)[2],在计算股价崩盘风险时,将年交易周数少于30周的观察值予以剔除;(2)剔除金融保险行业的公司;(3)剔除关键财务数据缺失的观察值。最终得到11357个样本观测值。财务重述的数据是在对企业年度报告和重述公告进行逐一搜查的基础上经手工得出,其他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或经过手工计算整理而得,此外,为缓和极端值造成的偏误,我们对所有连续变量在1%和99%分位上进行了缩尾处理。

(二)变量设定

1、股价崩盘风险(CrashRisk)

2、财务重述(Restate)

根据以往的研究,财务重述的时点确认存在发生重述年度和财务报告被重述年度两个概念。假若上市公司察觉且更正已披露报表的差错,重新表述这一财务报告,那么发现且实施重述这些动作所在的年度就是“发生重述年度”;而被重述之内容的原初披露年度就是“被重述年度”。可见,过去年度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不充分、不规范或者不可信才是财务重述事件最终发生的根本,如此角度理解的财务重述更多反映的是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不高与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以此为基础探讨财务重述对未来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故而我们所用的“财务重述”概念指的是财务报表被重述的年度,即当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在公开披露之后发生重述事项取值为1,否则取0。

3、管理层权力(Power)

到目前为止,有关管理层权力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对于“高管”的定义仍没有统一,借鉴权小锋等(2010)[20],我们将研究对象限定为掌握了企业实际经营决策权的总经理、CEO或总裁。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参考卢锐(2008)[30]和傅颀等(2014)[31]关于管理层权力的衡量方法,使用两职合一(Dual)、高管任期(Tenure)和股喾稚⒍龋Disp)这三个衡量高管权力的单维度变量。其中,两职合一(可理解为在企业权力结构中管理层所占据的支配地位)与股权分散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层与大股东之间的关系)是管理层权力在空间维度的体现,而高管任期长短是管理层权力在时间维度的体现,将三者结合形成一个综合指标(Power),以此来反映管理层权力的大小。对于Power我们采取两种计量方式,第一种为虚拟变量(Power1),即当Dual+Tenure+Disp≥2,Power1取1,否则取0;第二种为积分变量(Power2),即Power2=Dual+Tenure+Disp。

(三)检验模型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对样本公司在研究区间内的财务重述、管理层权力与股价崩盘风险以及所有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 Panel A所示,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均值约为7.0%,标准差为0.250;关于股价崩盘风险的指标,NCSKEWt+1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310、-0.260,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3.730,DUVOLt+1的均值和中位数约为-0.210,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330,这说明公司之间的股价崩盘风险具有差异,即存在不同程度的股价崩盘风险;关于管理层权力,则约28.83%的公司的管理层权力较大,Power2的均值为1.0434,标准差较大,约为0.9271,表明在样本公司中管理层权力高的公司不多,且集中在少数一部分公司。总体而言,数据分布较为合理。

表2 Panel B为发生财务重述组与未发生财务重述组这两组的股价崩盘风险的均值差异检验。从结果来看,发生财务重述组与未发生财务重述组的股价崩盘风险指标的均值差异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即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有更大的股价崩盘风险,初步支持假设一。

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 ,Restate与NCSKEWt+1和DUVOLt+1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系数分别为0.038、0.040,表明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越容易发生股价崩盘事项,初步验证了假设一。

(二)多元回归分析

表3给出了本文检验模型的回归结果,该表第(1)列与第(4)列显示:Restate与NCSKEWt+1和DUVOLt+1的系数分别为0.049、0.042,且均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财务重述与股价崩盘风险显著正相关,即相比于未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发生了财务重述的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更高,假设一得以验证。该表第(2)列与第(5)列显示:财务重述与管理层权力的交乘项Restate*Power1与NCSKEWt+1和DUVOLt+1的系数分别为0.134、0.078,且均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管理层权力会显著加剧财务重述对股价崩盘风险的促进作用,这与假设二的预期一致。该表第(3)列和第(6)列为以Power2度量管理层权力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财务重述与管理层权力的交乘项Restate*Power2与NCSKEWt+1和DUVOLt+1的系数分别为0.064和0.038,且分别在5%、10%水平上显著,这些结果均符合我们的预期。

(三)进一步测试

借鉴相关文献[26][32][33][34],可知,财务重述是否发生可能受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为校正样本的自选择问题,本文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上述回归结果做进一步测试。根据财务重述发生与否,将样本分为两组:处理组(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与控制组(没有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再利用倾向得分值为处理组寻找特征相近的对照组样本。配对过程具体如下:第一步,使用 Probit模型(7)估算Pscore(倾向得分值),即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值;第二步,使用近邻和半径匹配等多种匹配方法为每个处理组公司匹配出控制组公司,其中,近邻匹配使用1:1匹配和1:2匹配,半径匹配使用0.01和0.05两种半径匹配;第三步,使用配对出的子样本重新估计回归方程。

参照相关文献,选取了发生财务重述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总资产报酬率(Roa)、监事会成员人数(NS)、总资产周转率(Turn)、托宾Q值(TBQ)、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所占比例(DDsize)。

表4 Panel A是使用1:1近邻匹配法所得子样本的回归结果,从其列(1)与列(4)可见,Restate的系数为正且均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财务重述与股价崩盘风险正相关,进一步验证了假设一;模型2中管理层权力与财务重述的交乘项Restate*Power1与NCSKEWt+1和DUVOLt+1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Restate*Power2与NCSKEWt+1和DUVOLt+1的系数也分别在1%、5%水平上显著为正,假设二也进一步得到了验证。

表4 Panel B为平衡性假设检验结果,所有的评分变量均无显著性差异。表4 Panel C为配对前后倾向得分值的密度图,配对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倾向得分值有显著差异,配对后二者的密度曲线几近重合,说明配对结果良好。使用1:2近邻匹配、0.01与0.05半径匹配所得结果也相似 ,表明考虑了样本的自选择问题后,研究结果仍与我们的预期保持一致。

(四)稳健性测试

为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我们还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稳健性测试:

(1)股价崩盘风险的其他度量方式

(2)股权分散度的其他度量方式

参照卢锐(2008)[30],将股东持股比例范围缩小至前五大,即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除以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重新计算股权分散度(Disp1),产生两个新的管理层权力的衡量指标:虚拟变量(Power3)与积分变量(Power4)。当Dual+Tenure+Disp1≥2,Power3取1,否则取0;而power4=Dual+Tenure+Disp1。用Power3与Power4重做前述模型,回归结果基本与主测试没有差异 。

(3)考虑准则执行的影响

2007年是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进行全面实施的第一年,在很多方面尤其是财务重述制度方面做了比较大的改动,如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在2007年1月1日才正式开始实施,因此,预期这一年的财务重述数据可能大多是由于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导致的,这将可能导致偏颇的结果;又由于2007年爆发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不断下行,导致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在此条件下,一些企业可能伺机采取冒险行为,而管理层权力对企业的危害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极端冒险的决策。因此,出于避免2007年的数据对本文结论产生影响的考虑,作为可替代的方案,剔除2007年的所有观察值,重新进行回归,发现即使考虑该种情况,结果仍然稳健 。

六、结论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涉及金额巨大、性质严重,而且内容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此外,当前另一个热点话题是中国资本市场历经新一轮的股市震荡,在此背景下,尽管有关财务重述导致的经济后果以及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尚无直接研究财务重述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本文以2007~2013年我国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财务重述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以及管理层权力对其二者关系的作用。研究发现,相比未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重述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更高,且管理层权力越大,财务重述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缓和内生性作为进一步测试以及使用多种不同替代度量或替换样本做稳健性测试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1)财务重述加剧了未来股价崩盘的风险,而财务重述的发生实则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遗漏性、滞后性、虚假性等问题。在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缺乏严格规范标准的情况下,管理层和会计人员在理解会计准则或政策时可能存在偏误。政策制定者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明确规范会计核算的统一标准,促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客观。更有甚者,管理层可能过分主观地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投机取巧以牟取私利。故而,公司应注重对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道德培养,加强对具体工作的约束,提高其自主性。对于违背道德的经济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防止其滥用会计政策。(2)管理层权力在财务重述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起到了加剧的作用,上市公司应更为严格地要求管理层规范其经营活动、完善公司治理。上市公司可以设置适当集中的股权结构,使股东发挥监督职能,从而避免管理层权力过度膨胀。针对管理层权力较大的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使管理层与股东双方的利益有效结合起来。公司内部应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强化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与权限,防范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3)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仍属于新兴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仍有待完善。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对一些不确定因素应进行严格的政策界限规定,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工作。针对新会计准则的出台,证监会应及时对信息披露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逐步提高违规成本。另外,建立(或开发)有效的管理层权力衡量指标,针对已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若其公司管理层权力又过大的话,可以针对此类公司的管理层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国进,张贻军.异质信念、卖空限制与我国股市的暴跌现象研究[J].金融研究,2009,(4):80-91.

[2]Jin,L.,Myers,S.C.R2 around the World.New Theory and New Test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2):257-292.

[3]Hutton,A.P.,Marcus,A.J.,Tehranian,H.Opaque Financial Reports,R2,and Crash Risk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9,(1):67-86.

[4]潘越,戴亦一,林超群.信息不透明、分析师关注与个股暴跌风险[J].金融研究,2011,(9):138-151.

[5]王冲,谢雅璐.会计稳健性、信息不透明与股价暴跌风险[J].管理科学,2013,(1):68-79.

[6]Kim,J.,Zhang,L.Financial Reporting Opacity and Expected Crash Risk:Evidence from Implied Volatility Smirks [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4,(3):851-875.

[7]Kim,J.,Li,Y.,Zhang,L.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nd Stock Price Crash Risk:Firm-Level Analysi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a,(3):639-662.

[8]江轩宇.税收征管、税收激进与股价崩盘风险[J].南开管理评论,2013,(5):152-160.

[9]江轩宇,伊志宏.审计行业专长与股价崩盘风险[J].中国会计评论,2013,(2):133-150.

[10]熊家财.审计行业专长与股价崩盘风险――基于信息不对称与异质信念视角的检验[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6):47-57.

[11]叶康涛,曹丰,王化成.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吗?[J].金融研究,2015,(2):192-206.

[12]江轩宇.会计信息可比性与股价崩盘风险[J].投资研究,2015,34(12):97-111.

[13]Kim,J.,Zhang,L.Does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Reduce Stock Price Crash Risk? Firm-level Evidence[R].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10.

[14]Kim,J.,Li,Y.,Zhang,L.CFOs Versus CEOs:Equity Incentives and Crash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b,(3):713-730.

[15]李小荣,刘行.CEO vs CFO:性别与股价崩盘风险[J].世界经济,2012,(12):102-129.

[16]胡国柳,宛晴.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能否抑制股价崩盘风险――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36(6):38-43.

[17]权小锋,吴世农,尹洪英.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价崩盘风险:“价值利器”或“自利工具”?[J].经济研究,2015,(11):49-64.

[18]Jeffrey L.Callen,Xiaohua Fang.Religion and Stock Price Crash Risk [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15,(1):169-195.

[19]田昆儒,.非效率投资、审计监督与股价崩盘风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2):43-51.

[20]权小锋,吴世农,文芳.管理层权力、私有收益与薪酬操纵[J].经济研究,2010,(11):73-87.

[21]S.P.Kothari,Susan Shu,Peter Wysocki.Do Managers Withhold Bad New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9,(1):241-276.

[22]Ball R.Market and political/regulatory perspectives on the recent accounting scandal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9,(2):277-323.

[23]Hribar P.,Jenkins N.T.The Effect of Accounting Restatements on Earnings Revisions and the Estimated Cost of Capital:Accounting,Disclosure,and the Cost of Capital[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4,(2):337-356.

[24]Wu,M.Earnings restatements:A capital market perspective [R].Working Paper,New York University,2002.

[25]U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Financial statement restatements:Trends,market impacts regulatory responses,and remaining challenges [R].GAO-03-138,Washington D.C,2002.

[26]于i.股权结构与财务重述: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7,(9):134-144.

[27]Adams,R.,Almeida,H.,Ferreira,D.Powerful CEOs and Their Impact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 [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5,(4):1403-1432.

[28]Chen J,Hong H,Stein J C.Forecasting crashes:Trading volume,past returns,and conditional skewness in stock pric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1,(3):345-381.

[29]许年行,于上尧,伊志宏.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与股价崩盘风险[J].管理世界,2013,(7):31-43.

[30]卢锐.管理层权力、薪酬与业绩敏感性分析[J].当代财经,2008,(7):107-112.

[31]傅颀,汪祥耀,路军.管理层权力、高管薪酬变动与公司并购行为分析[J].会计研究,2014,(11):30-37.

[32]胡国强,彭家生.股权激励与财务重述――基于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09(11):39-46.

[33]何威L,刘启亮.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背景特征与财务重述行为研究[J].管理世界,2010,(7):144-155

[34]张俊瑞,马晨.股权结构与财务重述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26(2):63-72.

Abstract:Stock market volatility led investors and regulators to be concerned about the stock price crash risk.From the view of financial restatements which reflect the low quality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failures,we discusse its impact on the stock price crash bined with managerial power which is one of the features of agent that can affect 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output capacity,we explore its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restatements and stock price crash risk.Our empirical research suggests that,compared to the company which the financial restatement did not occur,the company restated its financial reports faces a greater risk of the stock price crash;After including the agent feature――managerial power,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feature of agen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above-mentioned relationship.These will not only contribute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ors of stock price crash risk,regulate the behavior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especially executives,but also can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and useful reference to improve policy formulation and monitoring mechanisms.

上一篇:税收科研工作的思考范文 下一篇:数字媒体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