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学习范文

时间:2023-10-30 22:30:19

数字技术学习

数字技术学习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有效整合 数字化学习

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虽然计算机辅助教学对课程教学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其最高的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核心就是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1]。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以及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与现行通用技术学科的整合现状中关于“数字化学习(E-learning)”进行以下几点反思和探索。

一、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认识的误区

“通用技术”是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课程,在课程标准中对这一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通用技术课程倡导的新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2]。它强调学生向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的学习形式的转变。在过去,人们对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存认识局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来演示技术素材和代替板书,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单纯教学素材和教案的演示和知识呈现上,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未能充分抓住信息技术“数字化”的优势和特点,没有真正体现“数字化”,因此,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没有实现真正的“有效整合”。其实,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整合当属“数字化学习”,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而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新课程有效整合的最佳模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二、通用技术引入数字化学习的优势

(一) 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条件不足呼唤数字化学习。据我负责的通用技术教学现状调查统计显示:由于通用技术是新设课程,在泉州市71.8%的学校没有配备专用的通用技术实验室,所需的实验装备也极其匮乏。但目前泉州市高中校的多媒体计算机室配备率达到87.2%。对以上现状的反思,我们发现:通用技术课程采用“数字化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一方面避开实验室不足的不利条件;另一方面恰好大多数高中校具备多媒体计算机室的硬件条件。

(二) 通用技术数字化学习与传统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区别。在通用技术数字化学习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不仅仅体现为把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将传统授课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简单结合,更主要体现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这里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导学”下,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数字化环境里,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而转化为学生技术学习、探索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三)数字化学习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具有优势。《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对通用技术的基本目标这样描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3]。教育部通用技术课程组组长顾建军[4]指出:技术素养既包含着技术的操作方法,也融入了技术的思维方法。数字化学习对学生技术素养培养的优势如下:

1. 借助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丰富多样的多媒体学习情景和内容;

2. 构建基于XML技术的通用技术教学资源库,弥补教学资源和设备的不足;

3. 利用虚拟的软件模拟各种实践条件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有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4. 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通过与同伴的协作,建立“学习共同体”,培养合作精神;5. 通过自我测评系统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方式。

三、在通用技术课程实践中实施数字化学习的策略

(一)在通用技术课程开设初期,必须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以省市为单位,自上而下,大力推进通用技术基本数字资源库的建设。高质量数字学习资源库的建立在通用技术课程设立初期是教师个人无法完成的,以学校为单位也难于完成的,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行动起来,由省市为主构建基本的教学数字资源库,并考虑实现省市区域内的共享,然后自上而下,逐级充实,各校教师还可以根据各自实际进行充实,把各种教育资料、信息、素材、课件等归入资源库,通过这种“以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学校和教师为辅”的模式建立网络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二)在数字化学习中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网络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学习。案例:比如在“常见的结构的认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完成任务:1.比较鸟与飞机的结构的异同、比较老鹰的眼睛与导弹导航系统结构的异同;2.在完成以上两个比较后得出有关结构的观点。学生带着“任务”分组学习,到资源库上去查找鸟、飞机、老鹰与导弹导航系统结构的有关知识,并组织小组学习讨论活动。然后,从力学角度出发,由结构引出力;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概括五种受力形式。

(三)数字化学习要求我们改革通用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建立及时评价反馈模式。数字化学习要求学生更多地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这些学习结果的评价应该及时进行,而且应该成为学期成绩的主要部分,而不是传统的以期末试卷为主,因此,建立及时评价反馈模式是保证数字化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建立“平时为主、期末为辅”的新成绩评定体系。

四、结束语

数字技术学习篇2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资源;信息技术教学;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47-04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实施,数字化学习资源正逐渐成为高效、先进的学习资源形式;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也已成为教育技术领域人们极为关注的热点。作为课改深化队伍中的一员,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是否应当担当起先驱者的重任,走在教学领域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前列呢?笔者相信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必然性

信息时代的大背景决定了数字化成为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主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它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决定:

1.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将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要资源形式

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现今主流的信息技术。即便是在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也处处展现着信息时代特有的魅力。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环境,信息技术学科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没有道理不走在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前列。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常见办公软件使用、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几大部分。而其中的每一部分都离不开数字资源和数字教学环境,甚至其课程任务本身就包含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能力。

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先天特性决定了其学习资源的数字化是必然的。

2.传统纸质教材的版本更新速度已远远跟不上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速度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纸质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了。一个新技术的诞生、一款新软件的出现可能仅仅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天内发生的;一些应用程序更新的速度早已远远超过了信息技术纸质教材更新出版的速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如冲出围栏的一匹骏马,势不可挡。在这种环境下,只有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从容地追上这匹骏马,能够以接近同步的速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最新的学科信息。

3.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空间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是数字化资源的重要来源,全世界的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实现了跨时空的交流和共享,学习资源当然也不例外。浩瀚如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视野和资源空间。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它海量的储备上,更体现在其丰富的媒体类型上。除了传统的文字类、图片类学习资源外,数字化学习资源还包含了数字音频、数字视频、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类型,能够更形象更生动地展现信息技术的独特魅力。

4.低碳环保时代的来临决定了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各中小学校已陆续开始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循环使用教科书的管理办法,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正属于循环使用教科书的学科范围。多数学校在计算机房中放置了信息技术教科书,供学生在机房共享使用。在这种前提下,数字化学习资源当仁不让地发挥了特有作用。学生可以把数字化学习资源轻松地“带”回家,而不费一纸一笔;在享有网络学习平台的条件下,还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在线浏览学习资源,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过程

学习资源的数字化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自身的不断进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用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越来越多,资源范围也越来越广。如何高效实现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近几年来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实际经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过程主要包含以下步骤:

1.根据课程内容确定资源范围

在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分析确定所需学习资源的大致范围。例如,确定一节课中所有知识点需要用到的学习资源、涉及重点难点知识需要的学习资源、学生练习作业需要的素材资源、学生练习作业需要参考的样例资源、知识拓展需要的学习资源等等。

2.确定所需资源类型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合适的资源类型。比如,为理论知识的讲解选择一些直观的数字图片类资源,针对操作类知识选择动画或视频等能够体现操作过程的资源类型等。

3.收集数字化学习资源及传统学习资源的数字化

根据已经确定的资源范围和资源类型,在互联网、教育资源库中有目的地收集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数字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时,可对经典的传统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比如对教材上经典的插图进行扫描,将其转化为数字资源;对复杂的软件操作进行屏幕录制,制作成数字视频资源等等。

4.资源筛选和再加工

整理收集好的数字学习资源,进行细致的筛选和精简,并确定最终使用的资源。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对选定资源进行再加工和处理,包括对已有数字资源的质量优化、重新组合及再加工成新的数字课件等。经过一系列处理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已可以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比如课上展示给学生观看浏览的文字、图片、教学课件等。而对于数量较多又可形成系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来说,还应当建立合适的应用平台来支持这些资源的实际使用。

5.搭建资源应用平台

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需要一个良好的平台来承载,就像海量优秀的书籍需要充足适用的书架来盛放一样,如果只是把各种数字化资源杂乱地堆在一起,再好的东西也无法实现它应有的效力。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搭设自建网站、利用魔灯平台、建立FTP服务等方法,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良好的使用平台。笔者主要介绍搭设自建网站这一应用方法。

根据教学设计和课程结构创建的网站型学习平台,能够将每一章节中涉及的学习资源按需分类,并以网页形式一一展现,可以实现较好的应用效果。

总结近几年来搭设自建平台工作的实际经验,在搭建网站型学习平台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1)设计平台结构,确定平台的主要功能。

动手制作平台前,首先应该明确学习平台的功能范围,可以依据教学设计的过程设置学习平台的功能分区。例如,设计供学生浏览课程具体内容的主展示区、供学生查看作业要求的任务公布区、供学生下载作业素材的素材下载区、展示学生优秀作业作品的作品展示区、成绩表数据的成绩查询区、放置学生自学任务和拓展资料的拓展区、可收集学生意见和评价的互动交流区等等。

(2)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确定网络平台各功能模块的实现方式。

根据各功能模块的使用需求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例如,针对纯展示性的功能区域可选用html网页技术进行系统的搭建,对成绩查询区可采用动态网页编程技术,链接成绩数据库数据来实现学生成绩和查询的功能;利用成品留言板系统搭建互动交流区等等。

(3)注重实用性,维护、更新成本最小化和可操作性的最大化。

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平台投入使用之后的日常维护成本及实际可操作性。如果对平台进行维护更新的操作过于复杂,耗费时间精力过多,则应考虑进行适当的优化简化,争取用最简单的维护方法实现最高效的维护更新,否则再完美的学习平台也会成为教学工作的负担。

6.配合教学过程有效使用

有了完善实用的学习平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们就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构架。但仅仅拥有这些是不够的,就像计算机的硬件身体必须有软件灵魂的支持一样,与学习平台和资源相契合的教学设计、教育理念才是课程的灵魂。数字资源、学习平台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高效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本身才是主体。只有配合教学过程,实现合理有效的利用,数字资源和学习平台才能真正发挥起它们的巨大作用,使信息技术课堂呈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案例分析

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尝试,一系列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课例被逐渐积累起来,其中多数案例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信息技术》第5册第七章第三节“建立超链接”的教学为例,阐述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用。

1.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①掌握文字和图片的超链接方法。

②学会指向不同类型目标超链接的制作方法。

③通过学习平台提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养成使用帮助解决问题的习惯。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探索学习的成果。

②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建立一般超链接的方法,难点是制作指向不同类型目标超链接的方法。

(3)学生情况

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建立站点和制作网页的方法,并在之前的课程中建立了自己的站点,十分期待将自己站点中的各个独立页面链接起来。

(4)教学方式与手段

本节课主要采取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网络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完成任务目标。

2.自建网络学习平台介绍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的网络学习平台主要提供了成绩查询、优秀作业展示、学案资源、作品评价等几部分功能。

成绩查询区:利用动态网页技术与学生成绩数据库连接,学生可以随时查看到每次作业成绩。(每次课的作业成绩都以数据表格方式存放,可通过动态网页程序代码进行实时调用。)

“榜上有名”优秀作业展示区:利用动态网页与优秀作业数据连接,学生可以点击查看上榜的优秀学生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以作业上榜为荣。

学案资源区:提供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及操作提示、作业任务、作业素材下载、拓展任务、相关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知识点及操作提示包含文字说明、截图说明及视频课件等不同形式的数字资源,为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作品评价区:利用网上问卷系统给学生提供自评与互评问卷表单,用以收集学生的评价信息。

3.教学过程

导入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上网的时候见到的超链接通常是建立在什么网页元素上的(文字或者图片)?

提出问题:那么怎样在文字和图片上建立超链接呢?

请学生启动IE浏览器,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学习网站”的地址,从这个网站上了解关于制作超链接的相关内容。(网站中呈现的内容包括文字说明、截图说明、视频操作演示等。)

指导学生查看学习网站上相关内容,自主学习如何在文字和图片上建立超链接。

公布任务 1:超链接制作练习1

请学生启动FP程序。

下载并打开学习网站中提供的 “超链接制作练习1”站点文件。

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分别协作完成1、2、3三个不同的操作练习。

鼓励学生进行相互帮助和讨论。

成果展示1:[屏幕广播]

请每组派出一个同学到讲台上进行演示。

①给文字添加超链接;

②给图片添加超链接;

③图片上的热点超链接。

教师小结:总结在文字或图片上建立超链接的方法,引出第二个问题,指向不同类型目标的超链接,举例指向外部网址的、指向电子邮箱的。

公布任务2:超链接制作练习2

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参考学习网站中的制作说明,分别完成练习2中的第1、2题。

成果展示2:[屏幕广播]

请每组各派出一名同学上台演示制作指向外部网址和指向电子邮箱的超链接的操作方法。

教师小结并扩展问题:除了这两种指向的超链接之外,还有指向书签和某个文件的超链接。(体现分层教学,有能力的学生可进一步学习。)

学生进行练习操作。

公布作业任务

请学生查看学习网站中今天的作业任务――在自己的网站中建立超链接。

基本要求:

站点中包含图片和文字两种类型超链接;

站点中包含至少2种指向不同类型目标的超链接;

测试你站点中的所有超链接,以保证它们的有效和正确。

扩展要求:

在站点中除图片和文字超链接外还使用了建立在图片热点上的超链接;

站点中包含3种指向不同类型目标的超链接。

思考题:

你能够建立从某一页面到其他页面上某个书签的超链接吗?

指导学生根据作业要求和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站点。

优秀作业展示:

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

进行小结

包括图片及文字超链接、3种不同类型指向的超链接、建立超链接时的注意事项。

4.案例分析

本节课采取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网络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课程中涉及的学习资源全部都是数字资源,整个教学过程也与数字化的教学环境紧密结合。从任务公布到作业成绩反馈,从学生自学资料到拓展知识资源,从文字说明、程序截图到视频操作演示,无不展现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独特魅力。紧密配合教学设计思路,学习平台得以合理的使用,让我们看到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巨大积极作用。

数字技术学习篇3

摘要:对外汉语写作教学较之其他技能的教学研究数量较少,随着汉语教学的全面发展,这一领域逐渐受到关注。拟将数字技术、网络学习的理念引入汉语写作训练,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写作的学习模式消除学习者的畏难情绪,提高写作技能。 

 关键词:对外汉语 网络写作 写作训练 建构主义 

汉语写作技能专项训练虽然重要,却常常被学习者忽视。一项对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印尼留学生的调查显示,除了部分希望获取学位的学生表示出对“汉语写作”有兴趣外,大多学生都不愿意在写作方面下工夫。(郝红艳,张念,2005)这种学习者中普遍存在的消极态度必然导致写作教学工作开展得步履维艰。早在1996年,吕必松先生就针对汉语写作课存在的诟病提出:“在通常情况下,笔头表达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想写,二是能写”,而一直以来作为写作教学主要教学手段的命题作文,“往往是跟这两个条件相违背的,因为老师出的题目不一定是学生想写的,即使想写,在初级和中级阶段也不具备自由表达的能力。”因此,如何让汉语学习者在自然的状态下写出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写作热情并使其实现完整表达,是汉语写作教学目前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也提供了进行教学改革的机遇。2003年,何克抗教授引进了“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概念,“混合学习”主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利用超文本的整合性和网络传播的互动性激发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开的方式。”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电脑作为写作工具,以因特网作为写作、传播媒介,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对外汉语网络写作的学习模式是当下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写作的非物质性便于学习者自然、随意地写作 

大多数学习者在运用第二语言进行笔头表达时,都会有一种如临大敌之感。这种感觉不仅仅源自于有限的语言能力对思维的羁绊,而且由于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稿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习者的写作过程(包括逻辑上的调整和内容上的修改),所以,学习者往往在手写表达时更慎重、更紧张。 

传统笔纸写作要求学习者必须严格遵守文字表达的线性逻辑。一旦词语由头脑中的形象转变为纸上的文字,就具备了物质性,成为真实具体、冥顽不灵的客观实在。正因如此,学习者对于纸质文本的修改往往建立在对原有文字的抗争和拒绝之上——涂抹或圈除不适合的文字,在旁边加上替换的词语。也正因为纸面大小的限制,容不下蔓延的思绪,受不起肆意地涂改,所以学习者下笔之前常是凝思勾画,在心中先行酝酿。 

相较于纸笔写作的“意在笔先”,网络写作基本上实现了文字对思想的同构再现。 

网络写作依赖电脑操作而完成。随着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对电脑发出指令,学习者可以将头脑中的语句直接以磷光体像素的形式反映在显示屏上。而显示屏上显现的字符不过是暂时存储的密码,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随时对其进行修改,删除、改写、插入即时发生而不著痕迹。换言之,网络文本仅仅是学习者写作结果的展示,而与写作过程是百般纠结还是兔起鹘落没有任何关系。个体的痕迹从写作中全部抹去,正像德里达所指明的那样,电子写作中产生的文本具有非物质化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特点。因此,电脑环境下的写作与说话十分类似,学习者头脑中的语言、书写、显示屏上显现的字符同步发生、合而为一,网络文本成为对于思维着的整体进行的变幻不定的模拟。于是,学习者可以卸下因语言能力有限而造成的思想上的包袱,在电脑环境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不足意之处反复修改、编辑,使随意适心的写作成为可能。 

二、网络写作环境的真实性有利于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彻底摒弃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由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随着信息科学脚步的迈进,“网络现代教育的特征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技术层面上的支持,其学习环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学习环境相一致,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情景性和社会性。”(李新民,2006)在创建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上,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运用媒体技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学习,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 

1.创设情境。新学期开始,首先向

编辑整理本文。

学生介绍写作教学的总体计划和学习策略,并将由教师预先在局域网或互联网创建的论坛介绍给学生。教师可以鼓励论坛中的每位学生彼此关注,形成圈子,第一时间捕捉其他同学的言语信息做出反馈、展开交流,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主题。教师根据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及关注视角,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发放与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教师在向学生提供讨论主题的同时,将与讨论主题相关的目标词语、常用句型等一并展示给学生,鼓励其发言时使用本学期课本中新学的词汇。 

3.协作学习。教师和学生约定好上网互动的时间、时长,鼓励学生由写短句开始,最终实现段落表达,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回应或质疑其他同学的看法,抑或就语言问题向其他同学求助、指出其他同学表达上的语法错误等。通过观点交锋的形式,重在培养学生充分表达思想的习惯,努力让学生把想说的说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在网络讨论时出现的问题和反馈意见及时总结和调整计划,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将讨论主题集中在学生最为敏感的话题上。每个主题以一周为周期。周期末,教师整体评估学生参与网上交流的表现, 集中讲解写作技巧和普遍性、典型性的语言问题,并鼓励学生继续下一个主题的讨论。

 4.效果评价。讨论结束后,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将讨论的情况与内容整理好上交给老师。由此,学习者能够充分巩固和强化讨论时已涉及的词汇、用法,利用有关经验的同化或重组实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赖以持续下去的情况与条件。具体到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环境就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造的、提供各种学习条件以支持个性化学习,并促进学习者交流合作以完成学习任务的虚拟学习场所。”(谢舒潇、黎景培,2002)互联网能够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无焦虑的写作环境,能够给予学习者最真实的交际场景及各种可理解的目标语使用实例,基于任务的实时网上互动能够加强意义的协商,激发学习者创作的兴趣。因此网络写作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理想中介。 

三、网络写作媒介的多样性宜于学习者扩大写作视野、丰富写作内容 

传播学者普遍认同,网络传播集历史上的一切传播方式: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身;将传统中分置于不同媒介的符号,如文字、声音、图画整合在一处。因此,利用网络载体的写作训练必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传统写作认为:写作是人类运用文字、符号进行记录、交流、传播信息的语言活动,是排除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符号的创作过程。而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写作成果已经不是单一的文字文本,而是融合了表格、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符号的多媒体文本。论坛写作时,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插入上述媒介符号作为文本内容的补充,既丰富了写作内容,又使写作过程生动、活泼起来。 

另外,网络文本的超链接功能扩展了写作的内容、延伸了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所谓超链接是指包含在每一个页面中能够点击进入其他页面的链接信息,用户点击链接而跳转到它所指向的页面。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浏览相互链接的页面,拓展阅读的空间,增加写作资料的储备,进而扩大写作视野、实现完整表达。教师在向学生提供写作背景资料时,可以将资料中的语言点讲解和补充说明设置为超链接的形式,一方面不会破坏背景资料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保持了页面的整洁美观。同时,学习者也可依照语言能力的不同选择是否需要超链接的帮助,使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学习理念落到实处。就学习者而言,超链接为汉语写作者交流思想、反馈信息提供了跳转阅读、实时交流的可能。网络文本是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没有固定的顺序,不要求读者必须按照固定的顺序阅读,因此,论坛交流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任意选择阅读的页面对任意内容进行回复,打破传统写作从文字到文字、从开头到结尾、从书面到书面的线性写作形态。 

结语 

现作理论认为,写作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一种“发现意义的过程。”应用数字技术构建对外汉语网络写作的学习模式正是引导写作主体去传播信息、表达思想、发现意义。此种模式下的汉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角色的转变,关注学习者表情达意的逻辑思维,培养汉语书写逻辑形式。此外,教师应当培养并具备网络环境下对学习者的写作行为进行监控和评估的能力,督促学生用目的语持久参与评说与讨论,鼓励学生用已学或正在学习的词汇表达,对词不达意、内容空洞、衔接不畅的作品给出适当的意见和修改参考。 

 

参考文献: 

编辑整理本文。

;

[1] 吕必松.二十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国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李新民.构建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06,(2). 

[3] 谢舒潇,黎景培.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 电化教育研究,2002,(8). 

[4] 郝红艳,张念.在穗印尼留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1).

数字技术学习篇4

超越课堂将成为学校运用数字技术的方向

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的推广在多个领域都掀起了数字化革命的浪潮。同样,数字技术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无论是课程、学习方式还是教学手段与管理,数字技术在学校中的运用都应有所作为。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未来学校运用数字技术应该做些什么,可能做些什么,这需要我们展开一系列的思考,寻求新的发展方向。近十年来,数字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先是计算机辅助教育,接下来是数字技术与课程整合,都已显现了一定的效果,但数字技术与教学结合的真正出路在哪里,仍需要我们做深入探索。我们先来分析课堂教学运用数字技术的三种形态,随后再来剖析教学运用数字技术的发展新方向是什么。

数字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三种形态

从课堂和数字技术两者的关系而言,数字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际上有三种形态:帮助课堂、替代课堂与超越课堂。

帮助课堂。帮助课堂的内涵是数字技术以“辅助”的角色运用于课堂教学,例如将电子板书和媒体资料等由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的信息运用于课堂讲解和知识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国教育是以认知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数字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大多承担一种辅助的角色,例如电子板书、PPT使得教师的讲解更加清晰,媒体、文字、声音,包括图画、多媒体的形式,使教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教学成本问题随之而来,由于数字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各种各样的投影仪,包括面世不久、在有些省市已经进一步推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电子书包技术等,使得我们的教学成本大幅度提升。如果技术起到的还只是辅助作用,那么对应的极其巨大的经济投入就要考虑国情问题,其使用的范围与效能也必将因此受到很大的限制。

替代课堂。替代课堂是利用VCD、DVD、网络(远程)教育等方式替代传统的由教师亲临课堂授课的教学方式,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体,用屏幕或互联网进行跨时空、跨地域交互教学。它的优点在于灵活方便、便于管理、资源共享、个性化服务。缺点是与受众的需求不一定匹配;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性;完全虚拟的教育环境遗漏了大量有价值的教育经验;课堂的德育功能存在着明显不足,所以现在主要适用于业余学习、课外学习。远程教育中有个显而易见的例子:MIT(麻省理工学院)的网上公开课最近在国内受到热捧,虽然这种教育方式、教学模式是新鲜的,但如果把它作为教与学的主要形式,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教学本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课堂形式缺少了感应和激情,缺少了上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出发的应变。很多教育网站都希望能够替代课堂,实际上效果不佳。我们认为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替代是做不到的,只能用数字技术来部分替代我们的课堂。

超越课堂。很多现代西方国家采取的最主要的教学模式是基于探究的学习,而中国多是基于认知的学习,教与学的主要任务是认知。在认知学习背景下课堂教学使用数字技术与在探究学习背景下使用数字技术有很大差异。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课堂教学已经受到了强烈的挑战,数字技术对原有教学环境的大大突破,使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硬件方面得到了有力的支撑,开放的、多样的、个性化的互动交流日益成为教学的常见形式,这些都将直接推进超越课堂的显现。

据此,笔者以为数字技术推进超越课堂有三个最主要的方向:第一个方向是推进个性化的教育,第二个方向是大力推进探究性学习,第三个方向是促进教学互动。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突出的问题是互动,借助数字技术,我们的教学互动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个互动不只是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也包括人机的互动;不只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数字技术开展的各种各样的互动。超越课堂应当也必将成为我国学校教学运用数字技术的新方向[1]。

数字技术实现超越课堂的主要表征

数字技术实现超越课堂,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征。第一,超越课堂的物理空间,比如可以对实验室进行远程操作。我校有一个细胞生物实验室,因为细胞生物实验涉及各种各样的病毒,有的原料是带有毒性的,实验环境也要求无其他细菌感染,有些环节学生可以在实验室里操作,但有些环节不能在其中操作,那么就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远程控制。我们将实验室里的生物实验过程通过摄像头转播到外面的大屏幕上。学生了解并熟悉这样的技术,有助于他们开阔思路,对其将来的学习与工作大有裨益。第二,超越课堂的教学空间,可以实现一些在传统课堂中无法完成的事情,课堂效率也可得到大幅度提升,比如在数字化物理实验中可以利用探头等数字仪器快速分析得到结果。第三,超越课堂的教学手段,比如利用数字技术展现传统手段无法展现的微观世界。第四,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利用数字技术学生可以学习原来只能在大学才能接触的内容,甚至无需理解某些原理而直接利用数字技术去进行学习、探究。

探究性学习与教学互动是数字技术推进超越课堂的两大突破口

如前所述,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和教学互动将是数字技术推进超越课堂的三个突破口。在当前情况下,教育个性化在以高考作为主要评价体系的背景下受到多种制约。这里主要阐述数字技术如何推进课堂的探究性学习和教学互动。

利用数字技术推进探究性学习

数字技术推进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新内涵是超界或超限学习

随着数字技术的运用,今天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已经有了新的变化与新的内涵。以前的学习,我们大家所习惯的是从最基本的元素开始,一点一点积累,不能超越某一个环节,必须是按部就班的。但是在今天,借助数字技术完全可以不按这种方式进行,而是可以有一个“黑箱”的超越。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天我们用的相机几乎都是数码相机,可用数码相机的人,有几位知道数码相机的原理是什么?尽管如此,并不影响人们用数码相机去记录影像。通过“黑箱”的跳跃,直接获得所需要的结果,然后根据这个结果,进一步探究,进一步学习。这意味着出现了新型的学习方式。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种学习方式变化的话,那就意味着跟不上现在的时展。

我们很多优秀的学生所达到的水平完全可以高于以前在高中阶段可以达到的水平。原因何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可以有这样一种超界或者超限的学习,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我校有一个化学现代仪器分析实验室,里面配备了许多数字化仪器,如色谱仪、光谱仪、质谱仪等,通过这些仪器,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做各种各样的现代实验。就拿分析茶内重金属的含量为例。为什么我们品茶首先要“洗茶”,把第一泡茶水倒掉?学生利用实验室里的AA700原子吸收光谱仪等现代数字仪器分析很快就能得到答案,因为第一泡茶水里面的重金属含量实在太高了,这对人身体是极其有害的,所以中国的“洗茶”是有科学依据的。这样一个结论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里很快就能得出,什么原因?因为这样的一种学习是借助数字技术实现的超界或是超限学习。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应该引起我们充分认识。

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多样化的探索方式

学生基于数字平台的探索、实验、学习,信息素养与信息意识就会完全不同于以前,数字技术运用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也包括将来工作的一部分。这些是我们要追求超越课堂、突破课堂界限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开展的多样化探索有如下几种。

(1)构造式探索。在基于数字技术与专门领域的建构、创新方面,当代的中学生是有优势的,因为他们的数字技术掌握与运用能力很可能比上一代强。我校一位高二学生曾做过这样的尝试:通过构造与设置模型、设计程序开展一个涉及生物信息学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HIV蛋白酶抑制剂的分子动力学与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这是他参与的上海交通大学导师领衔的项目中的一部分。高二学生能做吗?他的编程水平远远高于这个课题组里面的研究生、博士生,他设计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相关模型,推进研究取得良好进展。后来研究论文刊登于Chemical Biology and Durg Design(SCI期刊)上,其影响因子达到了3.2。我校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有鼓励学生利用VEX机器人实验室开展各种智能机器人的搭建、机械结构自动控制等。

(2)收敛式探索。举个例子,我校的学生提出了“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寻找大豆可能的耐盐基因”这样一个课题。研究影响大豆耐盐性的基因,要从200多个相关因子中找出哪些是最有可能的耐盐基因。他们借助数字技术开展相关实验,进行一个个因子的排除,最终找到了3个可能的耐盐基因。学生有了这样的历练,进大学以后跟同龄人相比,在分析事物间的相关性与思考问题的境界方面就大不一样了,即使与其他国家同龄人相比也绝不会逊色。

(3)虚拟式探索。我校有一个专门的金融实验室,可以开展对投资、金融、证券、股票的模拟实验。学生虽然没有真正从事过股票等相关交易,但是在实验室中可以学到关于金融的知识和操作,虚拟式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实时调取有关股票信息、基础数据等资料。我们请的指导教师是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教授,这些教授对学生的虚拟探索能力感到非常震惊,有的题目是研究生做了两三天还没有一个做对的,结果半小时之内我校学生中有6个全对。

(4)验证式探索。我校学生中有许多对人体医学感兴趣,我们就设立了一个人体医学实验室,里面有一些数字化的人体模型,学生通过对这些人体模型的接触,可以知道一些常见病理与应急处置。比如,学生要测试这个人体模型的肝脏是否疼痛,那么学生就可以自己去摸,这个部位摸错了,它没有反应,摸对了,这个人体模型通过连接的电脑就会发出声音:“痛!痛!”这个实验室包括一些急救的程序设计,比如人发生心肌梗塞,急救的时候怎么办,用一定的药品,打针进去。你如果药用对了,打进去以后,这个机器模拟人就醒过来了,如果用得不对,它当场就“死”给你看。生动有趣的人体模型可以用不同的程序来进行设计,验证相关病理知识,通过语言、动作等显示你的操作是否正确得当。还有诸如国际文凭课程IB化学中EE拓展性论文“建立模型总结温度对水质影响”的实验,连续取水样一年,将运用7种不同的电子探头获得的数据,通过数据软件的处理和分析,试图建立模型并归纳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当然,一所学校其数字化的程度到底达到怎样的高度,并不是看学校有多少间基于数字平台的现代化实验室,也并不是看设备强大到什么程度,因为在我们国家当前的状况下,只有极少数的学校在设备方面可以达到更高的标准。最核心的指标是什么?是学生通过这些已有的数字化设备进行探究性学习,他的信息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在踏入社会以后,能借助这方面的素养与探索达到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

利用数字技术推进教学互动

利用数字技术推进教学互动也是数字技术实现超越课堂的重要突破口。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使用各种各样的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充分地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水平。数字技术从教学信息和资源、教学手段和方法,乃至教学理念上深刻地影响着教学方式的变革。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大大增强了师生互动的实时性和及时性,增强了教学互动的节奏感和灵活性。数字技术也促进了新型教学互动形式的出现,包括远程互动、异步互动等。我校专门建立了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为学生探究课题、与导师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远程和异步的方式,拓展了学习时间与空间。

数字技术推进教学互动有四种常见的形态:实时互动、延时互动、人机互动、集体互动。比如学校通过多空间音视频网实时交流互动,有三位高二学生共同开展的一个课题探究“手机平台上的可定制智能远程终端――Sky desktop”,有效实现人机互动;学校开展网络教研、网上论坛等,推进的集体互动、延时互动。在借助数字技术推进教学互动方面,我们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个差距不是在硬件上,我们的硬件不比他们差,但是我们使用数字技术的程度、使用的互动频率是有巨大差距的,这是影响我们整个数字技术应用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并没有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大幅度地、广泛地、及时地使用数字技术来推进互动,因为这没有成为我们的习惯。

在教师中还有很多人有一个非常陈旧的观念:我没有利用数字技术,照样可以上课,照样可以过得下去。当我们的学校做到没有数字技术,教师寸步难行,教书教不下去的时候,它就会得到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

当然,数字技术的教学应用并非永远都是正面的。比如不良信息的侵入渠道更加顺畅,给我们的德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手机使用失控问题增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面对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我们的学生如何才能搜集到需要的信息;过度娱乐行为如何控制;交互程序对学生思维的消减作用等都是数字技术带来的负面作用。我们要充分考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特点,探索扬长避短的有效手段,给予积极干预和主动引导,促进数字技术对学生正面影响的发挥[2]。

诚然,数字技术推进超越课堂还有一些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但不可逆转的是超越课堂将成为学校运用数字技术的发展方向。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的实现形式,而且改变了教学方式的实质,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教学互动与个性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基于数字技术的探究性学习、教学互动,符合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和数字技术融合的过程中,数字技术的有效、合理、适当应用,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带来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重大变化,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呼唤数字技术更快、更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盛昌.直面数字化挑战的中学教育改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3-108.

[2]唐盛昌.校长,教育思想的践行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16-222.

数字技术学习篇5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媒体艺术;交互艺术;教学互动;数字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TP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2019703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等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人类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管是在认识世界的角度上,还是在探索自身发展问题上,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数字技术作为发展的手段,作为人类表现意识的工具,具有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有形化方法,如数字媒体。与数字媒体相对应的数字化内容,是数字媒体所表现出来的数字化艺术,这是数字技术所能表现的内容,在教育领域有不同的教学数字艺术,包括内容艺术、交互艺术以及结果艺术等,这也是数字媒体给教育带来的数字化革命。

1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就是把客观事物和想象的事物通过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后的艺术将由多媒体数字化的影音视听与网络传输的艺术形式所替代,数字将成为通用的语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仅从观念上影响人们对现代艺术概念本身的理解,而且将成为人们沟通方式的一种应用工具。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所依赖的物质媒介,因为应用方式的不同,人们对其期待也在逐渐加强,更多的是通过突破媒介的依赖,打破时空界限,缩小文化差异。教育领域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更是令人振奋人心,随着新技术的参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将形成新的交流和沟通方式,更加自由,更加具有积极付出的欲望。

(1)数字化技术的内容。从广义上说,数字化技术所能表示的内容很广泛,如各种技术所蕴含的功能性和工具性,这是技术化内容中最普遍的领域;从狭义上说,数字化技术的内容包括数字技术的工具和技术内容,数字化技术工具最突出的是数字媒体,它包括媒体功能的内容,而技术内容则是关于数字媒体的发展和技术水平。

在教育领域中,不仅仅是技术内容推动教育的变革,更是数字技术的工具内容所引起的。数字媒体功能的内容包括数字媒体的特定技术应用,以及与信息有关的获取、处理、传递和使用等。这也是教育变革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一部分。数字化技术的内容包含的数字技术的工具和技术内容这两方面也是数字化技术内容的特点所在。

(2)数字化技术的形式。数字化技术的形式是指技术内容所能表现的意义。数字化技术形式一方面利用数字处理优势得到前所未有的效果,如艺术欣赏、教育目的和社会问题冲突等,另一方面拓宽了人们理解事物的角度以及处理客体的方式和手段,把技术看作是展现方式,因而也参与了现实的构成。数字媒体的内容所带来的形式包括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不同的数字媒体作品所带来的艺术感受和价值不仅仅带有主观性,更主要的是数字媒体的技术手段达到的内容表达使得作品更加神奇。

传统的教育更多的是教材中内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主体用技术丰富知识的能力,教育变革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内容的编辑和交流,教师更多的是更好地说明教学目标、学生最终要实现的要求以及怎么引导学生使用学习策略和各种学习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是潜在地传递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学生感受教学内容的价值,另一方面,学生自我有了艺术感染,因而能促进自我表达以及和其他人的交流。

2 数字媒体交互艺术

交互是经验,这暗含着在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经验累积。它往往和激起、选择性注意、感知等这些词有关,这些词与行为有关,伴随着情感的变化。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随着学习者的动机和情感参与,交互性过程开始从技术交互和交互环境转变为情感交互。数字交互不仅让人体验日常的经验,而且让人能够体验生与死,探索生命的边缘和宇宙的断裂地带。数字交互从行为出发,塑造经验,创造境界,一种以往任何方式所不能给予的境界,因此,数字交互甚至比真实交互走得更远。Ske Dinkla在《交互艺术的界面历史》中认为:游戏赋予玩家个性,并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根本上,技术运用于对话彻底改变了图像的传统。因此,艺术家主要关注彼此的对话和界面的设计,这关系到最终呈现给大众的内容和形式。交互艺术的产生和存在伴随着内容的呈现和结果的展示,因此交互艺术的载体离不开内容和结果。交互、内容和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同样是不可忽略的。

(1)数字媒体的内容艺术。教学媒体的内容艺术是指利用数字媒体将教育内容用更丰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内容艺术就是体现出内容形式和含义符合教学性以及突出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性,更多的是能引起学生对内容的思考和反思,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产生影响。数字媒体艺术拉近了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综合形成了一个很强的载体,使它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当今教育,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是至今没有给教育者和学习者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信息的数字化是数字媒体最核心的特征,所以一方面,教学内容上突出的是教育内容的符号化,其次是信息化,然后是内容的艺术性,教育变革不能单单只从内容上来行动,还要从方法上。

(2)数字媒体的方法艺术。数字媒体的方法艺术是指怎么样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实现教育手段的变革,更多的是教学观念上的变化,数字媒体艺术特征中的互动性是教育改革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数字媒体艺术是以新兴媒体为载体、依托和手段,具有不同于传统艺术特色的、集艺术与科学技术于一体的艺术形态。媒体和艺术之间的差距首先来源于艺术理解的不同,其次是由于技术手段的表达不利于真正的现实和理想的结合。媒体艺术对技术手段的依赖,本身已经被限定在了手段之中,常常成为一种技术能力的运用和展示,成为人对技术特性的理解的展示,因而弱化了艺术本身的目的性,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使艺术原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然而,从教育理论中得到,反馈是必须的,因此,在形成媒体艺术时,要突出其互动价值。

(3)媒体艺术的互动性。互动性是数字化艺术在创作与接受之间,作者与观众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所表现出的一种角色换位,互动沟通、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艺术模式。例如,互动性的数字创作平台,给予观众对作品享有更大的选择权利与修改权,每一个观众都能以个人的方式,找到有共同点的作品样式。观众阅读他人的故事之后,又以“媒体艺术家”的高度在个人意念的支配下对作品做出回应和新的探索,主动的参与创作,在互动式的沟通中,真正实现艺术家与观众,艺术创作与接受的换位思考与真诚的对话。观众在分享作品中,得到切身的精神满足与情感的陶冶。

数字媒体的结果艺术。数字媒体的结果艺术不同于是数字媒体的内容艺术,更多的是数字媒体以及其艺术影响以后带来艺术作品,或者说是通过各种形式包装艺术产品。数字媒体艺术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资讯、传播、图像、生物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艺术创作的形成与过程。包括:①数字图像,包括数字矢量图形艺术作品、数字绘画、数字摄影等;②只读光盘艺术,即基于CD-ROM、DVD-ROM的多媒体艺术作品;③虚拟现实艺术作品,如基于VR技术的电脑游戏、基于VR技术的场景展示等;④网络艺术,即基于Internet或其它信息共享网络的数字艺术作品等。

教学领域中,学生的学习结果应该更注重学习作品,如作业或者是学生个人思想变化和提高。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为人们创作和发表自己的艺术作品提供了可能,个人表达与个人创意已经由艺术家延伸到了观众,艺术创作不再是少数艺术家的特权而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不断地建构起一个图像化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这时,艺术家的任务不再是自我创作,而是设计环境,空间,构造框架,让观众能参与其中,任由观众在其中创造自己的世界。在网络时代,各种理念也相继产生,如凡客体的背后是一种自由表达理念的支撑,这对于教育的变革也是很有价值的,凡客体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

3 数字化教育中的启示

数字时代将人自身数字化,将自我意识数字化,从而形成外在于自我的数字自我,使人的身份和自我认同得到新的实现。麻省理工的马文・明斯基在《心智的社会》中提出,把意识移至到机器内将可能实现。还有人提出,可以存在一种不依赖于具体的人的“网络智慧”。 “数字化生存”成为数字时代个体和社会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典型概括和表达。

学习者需要学习多媒体信息,同时用多媒体作品来反馈自身的学习效果,使教学结果更有直观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计算机网络媒体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如互助学习、个别学习、ELearning和远程学习等。

(1)数字媒体的教育大众化。数字艺术作为最普及的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媒体,始终与大众媒体携手共进。从当今“第四媒体”的网络艺术而言,其中的交互性及双向互动传播而论,如开设电子论坛(BBS)、公布记者电子邮件、在每篇报道之后设置评论区等手段与途径,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换意见和发表评论的场所,使进入网络的人们能够直接参与作品和新闻报道。这不仅做到了媒体原创,还实现了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从而真正使媒体与学生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数字媒体成为教学“学生的代言人”。但是,教育功能是否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公共的参与性的水平,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教育媒体内容和形式如何统一。数字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活动由一种美的艺术变成了后审美的艺术,前者是指本身具有审美属性和自主性外观的艺术,后者则不具有这种直接的审美属性和自主性外观,它的审美属性是间接而来的,其存在也不再是自主的,而是依附在数字技术的展示价值上;二是人们对艺术品的接受由凝神专注式向消遣式转变,这对教育也提出了挑战。内容艺术、方法艺术(互动等)以及结果艺术是数字媒体艺术在教育变革中所能体现的三方面,这也是数字媒体给教育带来的数字化革命。但是在用数字媒体变革教育内容时,若达到内容艺术实现的同时不能达到教育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那么还有必要为了数字技术的艺术形式舍弃内容吗,还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决定呢?这是值得思考的,也是教育变革中应该处理好的问题。

(3)教学互动的意义。交互是人与机器的共同参与,让世界改变。教学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对可视的和可听的实际教育内容进行操作。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交互是衡量计算机是否更为人性化的一个标尺之一。人性化教育是可以通过艺术互动来说实现的。交互艺术可以认为是一个过程和选择媒体的一种方式,以及使用媒体的一系列准则,通过那种媒体所能够表达的一系列价值,即信仰、观念、感觉或者一种感觉。特里・威诺格拉德把交互设计描述为“是人类和交互空间的设计”。交互艺术是艺术家与作品、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它时常强调交流、过程和知觉的建造。

教育领域中,学生与内容交互,与教师交互,与其他学生交互,无时无刻都在交互环境中,因为交互,使得学生不再限制在课桌上,不再限制在安静地放好双手,不再机械地接受着教师的灌输,更不在学校中受到学习的限制。由此,数字媒体为学习开发了具有艺术性和互动性的学习环境,这为教育的数字化革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例如,日本京都ICCNTT Inter Communication 博物馆 “生命的空间”的互动场景,用户与网络用户通过Email 传来的文字创造的生命产生互动。

4 结语

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计算机网络媒体发展下具有多样性,而转变的直接目的是让学生去接触教学媒体,与其发生交互,要发生交互行为,一方面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另一方面,就必须要了解人类学习的认知过程,依据人来设计教学材料,如视频材料、多媒体课程等等,才能更有效地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习者。计算机网络媒体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又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并能满足学习者进行交互和沟通。

多媒体学习方式是个笼统的概念,具体来说是抛弃学习依赖的想法,自主地寻找学习资源,不要只靠别人提供的资料,而是要在知识世界中有目的、有意义地形成自己的知识概念和结构,并通过各种渠道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虹.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浅析\[J\].电影评价,2008(4).

\[2\] 杜卫民.浅析数字艺术的产生与发展\[J\].艺术理论,2007(5).

\[3\] 李于昆.从膜拜到展示――对数字艺术中的数字技术之解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4).

\[4\] 曹田泉.数字艺术的交互本质与特征\[J\].艺术与设计,2007(1).

\[5\] 周年国.新媒体新体验新设计――浅谈基于数字媒体的信息设计与传播\[J\].艺术与设计,2007(4).

\[6\] 滕晓铂,苏滨.从“新媒体艺术”到“信息艺术”――访鲁晓波教授\[J\].装饰,2004(12).

数字技术学习篇6

关键词:BIM技术;工程造价软件;数字孪生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的发展,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1]。文献[2-6]等分别从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手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合理的建议,这些思路和建议对工程造价专业数字化教学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文章另辟蹊径,以价值共创为视角,以数据孪生模型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本科工程造价专业数字化建设为研究目标,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教学方法革新和教学理念升华四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7-12],如图1教育教学模块创新所示。(1)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数字化建设思考。BIM技术是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新的重要技术手段,能否考虑充分利用BIM技术和其他手段,对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建设,实现教学课程内容的数字化、可视化、模块化和程序化,逐步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促进优势教学资源共享,方便老师实现流程化教学,方便了教学和管理,形成一种老师容易教、学生易学易懂的良好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2)工程造价专业数字孪生思考。能否以数字孪生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层(虚拟层)角度重新审视教育教学,构建具体真实实物教学系统和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可对实物教学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对实物教学系统选用的教学方式进行一个效果反馈,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3)BIM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块价值共创思考。不能简单的将BIM技术视为传统教学的从属部分或其他部分,站在BIM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块是相互对立的角度上,如何考虑以数字孪生模型角度和工程造价专业数字化建设角度,实现BIM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块的深度融合,实现二者的价值共创。

一、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数字化建设思考

以“工程造价专业数字化教学”为目的,从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团队、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等方面着手,搭建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平台,并由此制定在线开放课程保障机制和措施。1)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根据在线开放课程的基本要求,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可视化、模块化和程序化。把“数字化、可视化、模块化、程序化”的四个教学设计理念贯穿课程建设始终。2)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数字化平台构建。依托资源-智力-技术-保障四维支持,构建工程造价专业在线开放课程数字化教学平台。该专业教学平台包含课程设计、开放性教学资源、在线考核、学习效果评价和在线交流平台。如图2工程造价专业在线开放课程数字化教学平台框架所示:在慕课的制作和运行中,场景化教学资源、卡通动画资源、话题讨论形式、微信平台、嘉宾座谈、工程影像资料、虚拟仿真技术这七种信息技术及手段与造价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以开放性的教学资源为依托,形成了“七位一体”的全新数字化教学体系。3)工程造价专业数字化教学平台教学机制保障。从教师团队层面和学校制度层面给予教学保障,构建我校工程造价专业数字化教学平台。[13-15]

二、工程造价专业数字孪生思考

数字孪生(DigitalTwin)技术是一种以模型信息流驱动全产业价值链相互协同的产品全生命期管理工具,从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进程来看,数字孪生更像是一种数据驱动型的实时虚拟映射系统,始于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管理,发展于航空工业复杂工程的系统管理工具。[16]人类现处在一个虚实相互融合的混合社会空间之中,数字孪生技术为当下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即虚实共生。1)数字孪生技术具有虚实共生、高虚拟仿真、高实时交互、深度洞见等特点。[16]2)数字孪生技术的工程造价专业教育应用分析数字孪生技术为当下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成为可能,即虚实共生。虚拟空间物体不再是物理空间实体的简单映射与模仿,而是基于现实空间实体数据的再造与演化。基于此潜在的数据价值,实现其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如图3工程造价专业数字孪生教育应用场景预想所示:

三、BIM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块价值共创思考

数字技术学习篇7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简单方法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基础学科。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大规模和超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在电信、计算机等信息类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逐渐从过去单纯的电子技术理论中分立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作为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电气自动化、通信工程、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等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该学科教学目的就是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注重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工作过程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适应新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生刚刚接触数字电子技术这门学科时,学习起来感到十分的困难,抽象的逻辑条件,习惯于十进制的运算被二进制运算所替代,难免一时适应不了这门课程。教师也往往是言之无物,教学严重脱节,就会导致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难度。

在此教学矛盾存在的前提之下,针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特殊性进行教学改革,要从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形式和考核评定标准进行调整,应采用教学的“简”与“略”,提高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质量。

简:即是教的简单方法。略:即是学的学习策略。简单方法不等同于在教授知识中的“偷工减料”,而是依照教育规律的深入浅出,化腐朽为神奇的做法。学习策略也不是“弄虚作假”,而是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经验总结,用相应的学习对策来巩固学习的内容。

1 从教的方面入手,利用简单方法解决复杂的逻辑问题

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老师应从四个方面进行调整,以期达到到教学效果。

1.1转变思维

在运用教育规律,进行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首先应该转变思维方式,采用简单方法教授该课程。转变思维,也就是转变常规教学模式,用科学发展观来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知识就能融会贯通。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强调的是逻辑理论,故而要将课程前后知识串联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后面的课程内容,这与其它课程的教学有所不同,难以借鉴。

在教学之初一定要介绍晶体管的开关特性,这是数字电子技术学科的基础和来源。数字电子技术要学习关键的两个字,就是“开关”,也就是0和1的关系。

晶体管的开关特性,在《模拟电子技术》和《电路基础》课程中讲过,内容相互重叠,我们可以简单的介绍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以及使用晶体三极管“边角余料”,即饱和及截止区,放大区解决的问题是另一学科模拟电子技术的内容。

数字电子技术的进步,可引申到电信业的发展上去讲,可以从电话的产生到广泛应用说起,玩具话务员转接机械转接(步进式交换机和纵横交换机)电子转接(准电子交换机)数字通信(程控交换机),这样便能连接起从手动半自动自动,开关的自动化控制过程介绍清楚,加深学生对逻辑关系的理解。

1.2强调步骤

在讲解逻辑概念和推理条件,主要应体现在步骤的落实上。只要遵循规律,按步骤来分析和设计,使其有章可循,一步一步进行,就不至于混乱,也就避免了重复利用规则,浪费时间,比如卡诺图化简,只要按照步骤进行,即:(1)从大到小。(2)圈尽量大。(3)可重复圈。(4)减多余圈。就不会遗漏化简的结果。

数字电子技术不同于其它的课程,它除了基础门电路部分与后面内容相关联,其它的章节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只要按照步骤引导学生来求解,学习就显得轻松和简单。

有些求解可以在书上直接做结论,如上图所示,可督促学生将其每个步骤得出的结果写到每一个门电路的输出端,最后就不难看出Y1、Y2、Y3的结果从何而来,这样既直观,又让学生看得一清二楚。

1.3简化过程

在教授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可适当简化课堂教学的过程,就可以节约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做课堂练习,教师起到指导教学作用,只要学生与之配合,便可以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在教材利用上,笔者与很多教师的意见相反,笔者认为应减少或删除主要参数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而着重于工作原理和逻辑关系的讲解,还要注重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可以把编码器、译码器、加法器、比较器、寄存器和计数器等典型电路,当成例题、习题来做,这样就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动脑,增加了师生的互动环节。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基础内容的教学,不必过多的浪费大量板书书写的时间,只要在基本条件上添加后面的学习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考核评定的标准主要是看结果,而不看学习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集成触发器一章,只要熟练掌握了基本RS触发器原理及表示方式,后面的RS 触发器、 JK 触发器及 D 触发器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在这些电路上都有着逻辑联系,只要了解其延续与发展,都是建立在解决问题基础上,如钟控触发器存在着“空翻”现象,解决办法有两种,一个是用物理办法来缩小脉宽,而最理想的脉宽是窄到一条线上,那么就要考虑另一种在电路上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边沿触发器形成的基本条件,在上升沿和下降沿上触发,如此一来,主从触发器便应运而生。

1.4精练结论

数字电子技术不同于其它学科,数字电子技术体现在具像化上,教材多为晦涩难懂,很难体现出具体的意思来,不适合学生自学。这往往要求教师做到课堂问题要在课堂上解决,尽量要求学生不要去看教材,而只能拿教材来作为课后的参考。课后的作业甚至都要在课堂上完成,故而,课后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总结出精髓,适合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结论的文字一定不要太多,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比如说在总结异或门关系,只用“相异为1”做结论,巧妙运用的异或门中的那个“异”字,而不必强调相同为什么,让学生联想到另一个条件明显就是“相同为0”。这也可以省去对应的同或门的功能记忆,因为同或门使用的是同一个记忆方法,就是利用“同”字来做结论的。在结论中只要记住一个条件,理解其原理,就可以省略其它的原理的死记硬背。

2 从学的角度考虑,采取学习策略掌握实际的职业技能

与上述理论不同之处,文章所讲的“略”字,并非是省略的意思,而是在学生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讲究的学习方法,即学习的策略。

如何让学生面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学习增加兴趣,摆脱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教师讲究教法,学生讲究学法,彼此之间产生共鸣,增添互动环节,学生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数字电子技术学科,学生应用三种学习策略。

2.1数字游戏

英国联想主认错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形成观念间的联想,鲍尔和希尔加德(G.HBower&E.R.Hiligard,1981)将学习重新定位为:“由一个主体在某个规定情境中的重复经验引起的、对那个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不是根据主体的先天反应倾向、成熟或暂时状态来解释的。”

数字电子技术主要是以二进制数码运算及应用,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增进他们的学习热情,就要从数字入手,以做游戏方式增进友谊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就是高等教育学习理论中的“对那个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充分利用其心理的反应,才能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学习七段数码显示译码器时,那些“0”和“1”就成了具体的发光管的“灭”与“亮”,虽然只是数码的设计,却让学生在数字中得到乐趣。再就是用现实事件说明与、或、非真值表中的“数字”关系,这让可以让学习在实际的生活中理解二进制条件的广泛应用。还有卡诺图的化简,只要掌握了化简的规则,学生对于那些数字关系及化简就会如鱼得水、轻松自如地完成。

2.2典型电路

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自觉的思考,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故而,教学内容应突出现实电路设计,多讲应用在各个领域中的电子信息的数字电路,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可以学有所成。

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理论教育形成后,结合学生专业的实际,选用一些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案例,指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些简单电路,让他们亲手设计交通岗灯,表决器,多路抢答器,楼上楼下双向开关等电路,开拓学生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电路功能角度出发,进行真值表的排列组合,化简以求最简式,画出电路图。

掌握设计的经验、技能和技巧,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电路设计、分析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2.3动手能力

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抽象理论要在实验室中转化为实际应用,在对基础的知识学习过后,通过实验环节,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在数字电路测试箱上,根据给定或是设计电路图进行连线,让学生验证实验结果和理论结论对错与否,这样就可以“看得懂,听得到,摸得着”,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验设备进行实际的操作与应用,让学生在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实验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完成后,要进行一次综合练习实习,至少要在一周以上,提供的数字器件设计制作一个实用的数字系统,制作数字电子钟,这样把学到的数字电子技术学科各个单元电路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用数字电路器件构建简单的数字电路,构成一个具有脉冲单元电路、数字组合电路和时序电路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实用系统,使学生学习和逐步掌握工程设计、电路分析、组装、调试及故障处理动手能力。

通过数字电路的综合实验分析与训练,将所学的数字电子技术列入其中,加强了各章节的联系,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设计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3 结论

我们从上述的教学体会中,不难总结出教学的简单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通过切合实际的作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设计能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江玲.数字电子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1.

[2]陈其纯.电子线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3]付植桐.电子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数字技术学习篇8

关键词:数字技术;声乐教学;交融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268-01

一、数字技术与音乐教学

数字技术在21世纪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并且日益广泛的运用到各个教学领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教育方式的改变和教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音乐领域中进行不断渗透的数字技术,已经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涉及到了从器乐到声乐的多个具体学科中。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辅助音乐的制作、音乐的编辑以及音乐的具体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字化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不仅仅扩大了音乐教学的普及面、普及领域,使得音乐文化的传播变得更为便捷、快速,而且还能够给人们提供更为多样性的欣赏方式,也直接促进了接受方式的改变,因而这些优势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音乐专业人士的欢迎与喜爱。

音乐教学,在新世纪的语境下,随着与诸多学科的交融,技术手段和思想观念等也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因而数字化技术的融入,也是具有其重要的背景的。计算机数字化手段在辅助音乐教学,推广作品的流传等方面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具体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当前最为关键、最为主要问题就是:音乐教学急需要深化运用数字化技术,无论是在解决音乐教学的数字版权、符号解码等方面,还是在实现远程教育的便捷性与自主学习的情景性方面,都是需要数字技术支撑。但是当前的音乐教育,尤其是现在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方面,还仅限于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音乐作品的欣赏、音乐艺术的推广和音乐音响的普及上,还缺乏在教学教育事业中进行大范围集中使用。因而,数字化多媒体技术,不仅仅在当前严重忽略数字化技术其它技术地应用,还过度的强调了音乐自身的自律性特点。

数字化技术和音乐教育的关系,需要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进行重新的地位,对于各自的体系建设也需要进行兼容,达到彼此互利的目的。方便便捷的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不仅是数字化具体教学技术中的一种技术手段,还在学校的现实音乐教学中能够承担起更为重要的音乐普及、音乐教学、音乐创作、制作,以及音乐思想的转化等重任,从而促进音乐教学效率的快速提高和学习音乐的便捷性。本文认为,音乐教学中,应该充分的发挥数字化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左翼,使用的过程中把数字化技术辅助音乐教学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在此注重数字化技术的系统性、科学性、直观性、以及互动性、可视性等特点,将这些优势都集中到音乐教学的各具体环节中。

二、数字技术与声乐教学

声乐教育多年来被认为是一门自律性较强的玄学,这门课程的教法和效果主要依赖教师的素养以及学生学习中的天分所决定的。因而也常被音乐界人士称为“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这门艺术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教学中过多的依靠意志力调整演唱心理、气息运用、演唱的共鸣、高音关闭等诸多专业问题。

因而,这种看似主观占优势的学科很难与理性为主导的数字化技术联系到一起,这也充分地说明声乐教育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是多么的艰难,声乐演唱教学是音乐教育领域中最为古老而又神秘的学科,数字化技术,几乎是不可能融入到这一领域的,因为百年来的声乐教育模式,都是教师与学生手把手的传授,大多采用的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而且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范式和经验积累,在几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几乎没有没有发生过很大的变革。

现阶段我国的声乐教学模式中,应该从下列几个方面融入数字技术成果,展现现代声乐的教学标准和水平。首先,需要从教学方式上融入数字技术的成果。因为声乐不仅是发声训练,还需要演唱歌曲,因而对音响的需要、版权问题的需要以及情景创造、氛围烘托等方面都具有着重要的便捷意义;其次,随着这些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力度不断深入,需要在声乐教学中加大数字化技术的运用领域,应该对技术的辅助声乐教学作用进行深入的变革,需要对其进行引发、启发式的运用,应该发挥数字技术在技艺、储存、记忆、重复性等方面的成果,强化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方便性;第三,数字技术应该紧跟着声乐教育发展方向,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为声乐学习者提供全新的声乐学习效果,尤其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色彩、音质等多方面的学习,对这种主观性较强的艺术学习方法的学习,使声乐教学过程呈现出更为直观、更为科学、以及更具有互动性、反馈性的演唱效果。

充分运用现代性的科技手段成果,充分发挥其教学手段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体化、科学化和多元化、便捷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声乐学习者进行自学方面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霞.声乐艺术的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刘潇林.论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D].西南大学2009.

[3]韩娟.试论声乐艺术在大提琴演奏中的借鉴作用[D].厦门大学,2008.

[4]冯亚.论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性[D].河南大学,2001.

[5]曹霞.辰河高腔音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网络安全主动防护范文 下一篇:出口贸易交货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