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30 20:12:38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篇1

关键词:新农村;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对策

1.引言

新时期,“三农”问题始终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将水利作为我国优先发展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我国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历史时期,我国“人增、地减、水缺”的问题将更加凸显,而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问题也将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瓶颈,而资金问题、管理问题、发展问题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解决,以此才能更好的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而,加强对新农村背景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水平,而且对于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新农村背景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田水利建设重视不够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后,我国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而且也都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但从总体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不够重视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说起来重视、干起来忽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相对较少,而是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城市建设。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尽管对农田水利建设有一定的投入,但对农田水利建设缺少规划或者规划不合理,特别是政府的应急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更多的是从争取国家和上级建设资金入手,本级投入相对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田水利建设。

2.2农田水利设施比较落后

尽管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农村分布也比较分散,因而我国目前还有很多农田水利设施处于落后状态,可以称之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浑身是病、难以为继”来形容,这可以说是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真实写照。目前我国现有的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修建的,由于当时修建的标准不高,特别是由于年久失修,导致很多农田水利设施已经严重落后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根本无法更好的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其防洪和抗旱能力十分有限。

2.3农村饮水安全亟待加强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难解决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积极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已经累计解决了近3亿农村人口的饮用水问题。但从最近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来看,目前我国农村饮用水的安全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一些地区饮用水不仅水质没有达标,而且供水也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出现了一些水质性地方病。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至关重要的就是我国很多地方的河流污染问题所引起,因而加强对我国河流污染问题的防治已经刻不容缓。

2.4农田水利管理机制不足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我国农田水利体制和机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最为主要的就是,由于管理不到位,我国农村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尽管我国大力推广节水农业,但其发展仍然比较滞后,缺乏稳定的缺乏增长机制,在管护方面更是不够重视,特别是由于长期存在的重大轻小、重建轻管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存在着国家无法管到、集体管理不好、农民却管不了的现状。

3.新农村背景下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对策

3.1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在新农村背景下,我国要想更好的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各级政府及农田水利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特别是要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将主要精力放到农田水利建设上来,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在这方面,各级政府及其农田水利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和支持,坚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优化发展”,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大力抓好防洪治理和抗旱工作,加大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全力推进节水改造与灌区配套,将农村饮用水安全纳入水利建设的“民心工程”,切实将农田水利建设当成地方政府及农田水利主管部门的头等大事。

3.2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建设必须有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只有加大投入才能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因而必须着力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要大力加强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修缮工作,特别是要在除险加固、整修配套、清淤扩容等方面狠下功夫,提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抗灾减灾以及蓄水供水能力,同时要在建设水窑、水池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划,有效缓解用水紧张问题;林大和抓好对堤防河道的治理工作,加强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着力健全和完善防洪体系,努力提高保障能力;要加强对农村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和建设,着力在高效用水、有效节水方面取得重要成效。

3.3提升农田水利管理水平

农田水利必须正确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即使建设的再好,如果不加强管理仍然无法使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发展,我国应当尽快制定出台有关农田水利方面的规章制度,推动农田水利管理步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田水利管理体系,特别是要建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设施管理、排污管理体系,建立奖惩制度。建立农田水利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那些破坏农田水利设施的责任人,要给予行政、经济、法律等制裁,切实保护好农田水利设施。各级财政部门、水利部门以及乡镇政府要加强对农田水利管理的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形成有利于农田水利管理的工作合力。

4.结语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篇2

关键词: 农田水利;新农村建设;减法原理

中图分类号:F323.21

一、引论

就近几年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来看,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的研究成果最多,而这其中,强调如何开辟各种财源,从而使农民能获得更多的货币收入的研究成果是主流部分。然而,只要我们将粮食安全作为国家战略且不得不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时,就意味着,我国农村的农业必定会以粮食生产作为最重要的部分。悖论恰恰也在此,从国家的战略安全的角度来看,粮食价格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不可能大幅上涨。所以,在这个大前提下,农民收入不可能短期内大幅增加。

单纯的增收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加法原理,也即考虑在既有基础上继续增加一定的量。然而,当我们发现这种加法原理在上述大前提下短期内无法实现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反向的思维是否可能。也即,新农村建设中,单就经济方面来说,我们能否考虑一种与加法原理相反的模式来达到加法原理所想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减法原理,简要来说,就是要通过减少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从而使得其在现有基础上即使收入数量不往上扬也能实现实质性的增长。

当前对农民农业生产成本影响最大的就是农田水利。就我们的调查来看,当前农田水利普遍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问题,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成本极高,农业生产的经常性减产甚至绝收即使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也不断上演。因此,详尽地揭示当前农田水利困境的现状,并理解这种现状的形成机制,从而找到相应的治理对策,以达到改变现有困局,进而真正降低农民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实质性收入增长的目的就极为必要。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文将以笔者在湖北省洪湖市汊河镇开展的农田水利调查来讨论农田水利与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汊河镇位于洪湖市中部腹地,东与小港管理区相邻,南濒百里洪湖,西倚洪排主隔堤,北接黄家口镇。全镇土地面积152平方公里,其中旱地38300亩,养殖水面35000亩,水稻种植面积38700亩。镇辖39个行政建制村(场、居委会),全镇实有总人口65320人。①

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三个:第一,当前农田水利的现状是什么,这种现状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二,当前农田水利现状的形成原因是什么?第三,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达到农民实质增收的良好局面?在叙述上,本文主要从两个部分展开,一方面则是从相对较为宏观的层面叙述汊河镇的农田水利现状,另一方面则从较为微观的角度,选取汊河镇的一个典型村庄进行解析。

二、农田水利投入的历史状况

农田水利的好坏与国家、乡镇和农户个体对其投入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这三重主体在农田水利的历年投入状况来察看全镇水利的兴盛与衰败。总体来说,无论是国家、乡镇还是农户个体,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基本均经历了“大量投入――维持――少量投入――基本不投入”这样一个过程,农田水利则相应也经历了“兴盛――维持――修补――瘫痪”这样一个过程。每个主体在不同的时期内,投入略有差异,详细情况我们下文分述之。

(一)国家、乡镇和群众的投入

我们先看国家对汊河镇历年农田水利的投入情况,见图1 。②由图1可以看出,在经过1974年至1980年的集中投入后,此后直至1990年,国家投入明显不足。

1990年以后因为两次更换新建泵站,从而使得有两个年度的投入较高,如果去掉这一因素,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段时期,国家投入也是严重不足的。也就是说,从1981年至1996年这一段非常长的时期内,国家对汊河镇的农田水利投入非常少,有些年份,甚至趋近或达到零的程度。而在有一定投入的年份,投入主要都用于泵站和涵闸的维修,仅泵站维修每年便在2万元至3万元左右。因此,即使投入,除泵站以外,几乎没有多少财力能用于其它水利设施如河道沟渠的维护与疏挖。

同样,乡镇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在1980年代以来也是持续减少,甚至有些年份也趋近为零,见图2。与国家投入略有差别的是,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乡镇在1984年前后还投入了几年,这基本上是体制作用短暂的延续,随后很快便开始减少了。1991年的高投入与泵站建设有关,实际上,在日常的农田水利投入中,乡镇已经持续走低,后几年更是一直为零。

而群众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则与国家和乡镇(实际上,这两个都可以看做是国家的投入)略有不同,见图3。

由图3,我们知道,从1973到1981年是群众对农田水利投入最密集且最稳定的时候,此后,整个1980年代,群众在农田水利上的投入接近于零,1991年的走高同样是因为建设泵站的原因。因此,实际上,这一阶段仍在持续减少对田间的农田水利的投入。1993年以后,投入开始逐步走高,是因为,经历1980年代的吃老本后,农田水利已经到了快要彻底崩溃的边缘,这种投入的暂时增加是农田水利死亡前的最后挣扎。据水管站的工作人员与乡镇领导介绍,此后一直到2008年,群众基本没有再在农田水利上投入。

(四)总体投入

将国家、乡镇、群众三者在农田水利上的投入汇总后,我们再来看看整个汊河镇这一段时期内的农田水利的总体投入情况,见图4。

整个1970年代的农田水利投入除有一年投入较少外,其他时候都是稳定且持续地投入的。1980年代以后,波动十分明显,其中四个明显的波峰都与泵站建设有关,分别为:1983年投入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720千伏的电排站;1988年投入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360千伏的电排站;1991年投入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310千伏的电排站;1994年投入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160千伏的电排站。如果去除这四个水利大件的投入情况,那么,从分田到户以来,全镇在农田水利的总体投入上,相较于1970年代,基本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我们进一步从每五年的投入情况来看,会更加清晰地发现农田水利投入的演变轨迹,见图5。

按每五年作为时间段来统计,我们从图6可以看出,就国家投入而言,1976年至1980年以及1986年至1990年这两个五年投入较多。1990年以后则是持续下降的。乡镇投入在1971年至1990年这20年间是较为平稳的,而在1991年以后则持续上升。显然,这种上升与国家投入在这一时期的持续下降是高度相关的。同样,群众投入的走势与国家投入基本相同,但这种趋势的内涵不一样。群众投入的两个走低的时间段,即1981年至1985年以及1991年至1995年,表明了与农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小型水利投入减少,也正是这两个时间段,小型水利走入了两个破坏性的时期。1981年至1985年这段时期,恰逢分田到户伊始,农田水利在汊河镇迅速陷入破坏的开始期。而1991年至1995年这5年则是小型水利毁坏的加速期和完成期。从总体投入的角度来说,两个波峰所表明的意义也完全不一样,第一个波峰反映了投入较多情况下的农田水利的兴盛时期,第二个波峰则反映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吃老本后,对农田水利进行修补的时期,介于这两个时段之间的则是整个农田水利的维持时期,实际也是持续的破坏时期,而在第二个波峰之后的时间段,则反映了农田水利彻底走向了衰败。

(五)其他指标的投入

以上仅是从对农田水利的货币投入的角度来观察农田水利的由盛而衰的生命历程的,我们可以进一步从更加具体的技术参数上来观察这种由盛而衰的历程,如历年工程建设处数、历年工程量砌方、历年工程量投工、历年工程量完成土方等。

从图6可以看出,水利建设的高潮在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初期,此后除1987年出现一个波峰外,基本均呈下落态势。这进一步可以吻合,货币投入在1980年代以后的几次走高仅仅是因为单个较大型工程而致,而并非实质性的投入有所增加。同理,我们从历年工程量砌方也可以看出,见图7。

由图7,可以清晰地看出1970年代的辉煌与1980年代以来的衰败的强烈对比。一样的逻辑反映在另外两个指标上,见图8以及图9。

这两幅图都反映了1970年代的辉煌和1980年代以后的衰败的强烈对比。

(六)小水利的投入

进一步,为了考虑到有些年份的波峰段是因为大中型水利的修建所导致,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察与农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小型水利的投入情况。见图10。

小型农田水利的投工在1976年至1980年是非常稳定的投入的,土方的完成情况在1976年到1980年也处于一个投入的高位,两者的完成情况,在1980年以后均一直走低,这在1986年到1995年这十年中尤其突出。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完成情况图的背后表明,分田到户以后,整个1970年代建设起来的小型农田水利在1980年代以后的初期经历短暂的维持后,便开始逐渐出现问题。

(七)小结

由上叙述可以做出如下几点小结:第一,农田水利经历了一个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第二,1970年代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时期,1980年代是农田水利的维持与修补时期,1990年代中期,农田水利已经陷入崩溃。第三,与农业生产接触最直接的小型农田水利,在经过1970年代的建设辉煌后,1980年代初期开始发挥作用,以后便逐渐走向衰败直至1990年代中期,走向死亡。第四,这种农田水利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有一个重要的制度变迁背景,即体制的解体,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三、农田水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田水利的衰败与损毁对农业生产有着严重的影响。我们可以透过全镇历年粮食单产的数据来说明,如图11。

由图11,我们可以看出,从1964年到1980年这段时期内,粮食单产的变化并不是十分明显,粮食单产较低,基本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而1980年代这十年中,粮食单产实现了持续上涨的良好形势,且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而1990年以后,粮食单产开始出现波动,且波动的幅度还比较剧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继续看图12。

由图12,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在农田水利还没有大规模起步的1960年代,粮食单产是最低的。1970年以前,汊河的农田水利投入完成土方共2万方,工程4处,总投入约5.2万元。1970年代,农田水利投入大量增加,尤其是1970年代中后期,更是达到了顶峰,这一段时期,粮食单产较之1960年代有所上涨,但并不是十分剧烈。

可以说,1971年至1980年是农田水利投入的起步以及加速完成期,农田水利处于建设与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其作用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这一段时期内,粮食单产基本较为平稳。1981年以后,农田水利开始发挥作用,粮食单产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到1990年时,粮食单产基本已完成了连续增长态势。此后,农田水利设施的逐渐毁坏,与农田水利投入的下降和剧烈波动,使得粮食单产也开始出现波动。这种波动表明,整个1980年代,经过1970年代的大兴水利,使得农业生产基本上做到了旱涝保收,而经过1980年代的吃老本,旱涝保收的局势明显开始受到天灾的影响,粮食单产不仅无法保证持续上升,而且开始在某些年份出现下跌。

这种关系在我们估算的图中尤其明显,见图13。由于1996年以后的数据缺失,因此,我们只能对此后的粮食单产根据村民的经验来进行估量。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自1990年至2009年这二十年中,粮食单产一直处于波动状态。这种波动并不是其他因素所造成,每逢粮食单产下跌的时候都是因为1970年代建立起来的农田水利体系的崩溃而导致无法调节雨水的丰与旱,特别是对于雨水较多的年成,由于河道沟渠淤塞导致无法正常和及时排水,造成大面积粮食减产甚至部分绝收。这在1996年、1998年、2006年、2009年四年尤其突出。如果说,1996年和1998年是因为特大洪水而导致雨水不允许排入长江外,那么,2006年和2009年的受灾则几乎可以看做是人祸。而且,可以预测的是,如果当前的河道沟渠淤塞还不改变,那么,这种受灾情况会成为常规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讨论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时,才会以农田水利为基本切口。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将农田水利建设重新搞好,使农民农业生产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从而使得粮食单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相比于1980年代更加稳步增长,或者至少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后,能够十分平稳地维持,那么,这就相当于是给农民增收了。

四、农田水利在水晶村的微观实践现状

在了解了全镇的农田水利的基本情况后,我们再从更为微观的层面考察农田水利更加细致的实践情况。本文以汊河镇水晶村为例进行叙述。

水晶村位于汊河镇北部,村部离汊河镇约5公里。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共1460人,310户。全村有耕地面积2848.58亩,每亩按1000平方米计算 ,③共有鱼池约820亩。水晶村是一个以小亲族为主要特征的村庄 。④因此,家族观念仍然比较浓厚。

水晶村的水系十分完善。主要由高汊河、五丰河、西城河以及与黄家口镇交界的返口河为主要河流。此外,便是与之配套的村内大小河流、沟渠共30多条。所有河道、沟渠在1970年代开挖好后,1980年代基本均可以通畅行船。因此,河道和沟渠不仅充当排灌的功能,实际上还充当了水上运输的水路功能。村内的河道与沟渠连通了村内所有土地,2848.58亩土地均没有留有水利死角,船只可以四通八达地通过河道沟渠往返于村庄。

高汊河开挖于1972年,1973年挖成,长约6公里,经过水晶村、颜台村、农科村、汊河四村,河水主要排往返口河以及五丰河,由于淤塞,现在高汊河的水主要排往返口河。再经由返口河排入南套泵站,经由南套泵站将水排出,然后入长江。高汊河原来深度大多均在2米左右,现在的深度约0.7米。所以,现在雨水稍微小一点时,河床就会出来,因而,也就无法行船,这不仅对需要水的时候的灌溉造成问题,就是不需要水的时候,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

五丰河开挖于1974年,1975年挖成。长约11公里,经过十八家、新学、金湾、五丰、颜台、曾台、沿湖、沙嘴、甘寺等村。五丰河水排往主干渠后,再经由南套泵站排出,然后入长江。五丰河原深约3米,现在深度普遍在2米以下,淤塞较为严重,但因为原来开挖的深度比较深,因此,目前对于行船等影响不如高汊河严重。

西城河开挖于1979年,并于当年挖成。西城河长约5公里,经过石杨、五丰、曾台、金湾、新学、水晶等村,河水排往高汊河,再经高汊河出返口河。西城河原来深度在2米左右,与高汊河一样,到2006年时,水深已不足0.5米,淤塞极其严重,基本成为一条死河。2006年,镇政府将靠近水晶村的一段,因其靠近高汊公路的缘故,疏挖了长约3公里。这样,这条河暂时得到了拯救,现在疏挖好了的这一段行船排水都十分方便。

对于水晶村而言,这三条河道是最主要的。此外便是散落在村庄内大大小小约30条河流、沟渠均开挖于1970年代末期。

高汊河靠近镇政府公路的地方建有高汊河泵站,该泵站排灌两用,但由于设计不太合理,对于水晶村而言,这个泵站起的作用被他们称之为“害排”,也即当他们需要水时,汊河镇南片高的地方也需要水,因为将水提到南片灌溉,这样,水晶村等北片村庄就容易缺水。而涝时,因其相当于位于河流上游,实际上不能很好地起到排涝的作用。因此,水晶村的水主要只能通过返口河经南套泵站排出。

水晶村的海拔在23.3米到24米之间,由于位置低,排涝从来都是其头等大事。然而,由于河道、沟渠淤塞甚至死亡,导致排水极其困难。下大雨时,全村约2000亩位置低点的农田均会被淹没。从1970年代末期开挖好河道沟渠后,由于初期即使不清淤也能河道沟渠通畅,因而,排水从来不存在问题。198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吃老本基本到了尽头,河道沟渠淤塞,此后,排涝就一直成为问题。

水晶村的排涝问题不仅仅是大的河道如高汊河等淤塞的问题,还有更为严重的是,村内约30条人工开挖的河道沟渠现在基本淤塞死亡,仅剩下不到5条村内河道在丰水时节还能行船。

五、灾害与巨大损失

我们前文的分析清晰地揭示出,1970年代农田水利建设起步之时,由于处于一个建设的过程中,粮食单产相对较为平稳。1980年代,受益于1970年代建立起来的十分完备的农田水利体系,粮食单产稳步上升。而随着农田水利的恶化,1990年代以来,粮食单产不断出现波动,说明了农田水利的衰败与死亡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生产安全。本节我们将以水晶村的角度就农业灾害与损失算一笔细账。

(一)农田水利恶化所造成的农业生产灾害与损失

水晶村的农田水利灾害主要是从1990年代开始的。1996年是这近2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洪涝灾害使得整个南套水系的水都不能往长江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次主要是自然灾害,但早已崩溃的农田水利系统毫无疑问加剧了灾害的严重性。水晶村的大部分农田绝收,部分高田亩产⑤平均也只达到150公斤。这种灾害的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当年整个水晶村基本靠吃国家拨付的返销粮度日。随后,还没缓过神来的水晶村又遭遇了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与此前一样,水也无法排入长江。整个水晶村受淹面积1000多亩,低田绝收200亩,减产十分严重,所有低田平均产量约每亩150公斤,高田产量平均亩产约300―350公斤。

如果说,1996年与1998年因自然因素本身十分明显而无法明确农田水利系统的崩溃对水晶村所造成的损失外,那么,2006年与2009年的情况则能充分说明问题。

2006年农历6月中旬时分,秧苗刚好插下约半个月,突然一场大雨,由于水无法迅速顺利地排出去,将水晶村的农田淹了15天。最后亩产平均只有350公斤。有意思的是,2006年的那次雨水还远不如1985年的一场雨水大,但1985年的情况是因排水快而旱涝保收,2006年则是减产严重。

2009年6月下旬,下了一场暴雨,整个水晶村受淹面积约1210亩,这一次水淹后,南套泵站启排2天后,水才开始从水晶村缓慢流动,其原因就是河道和沟渠的严重淤塞所致。最后的结果是,平均亩产约500公斤,减产约40%,全村总减产达到90万斤,按当年1元每斤的谷价,也就意味着仅此一项,水晶村的损失就达到了90万元!而90万元的概念对于水晶村来说,意味着可以将全村大小河道沟渠疏挖至少4遍!

如果算上其他年份比较小规模的受灾减产损失,1990年代以来的近20年中,整个水晶村因农田水利的崩溃所造成的粮食减产或绝收的损失至少在500万元以上。年均损失约25万元。

(二)农田水利恶化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成本上升

显然,受灾减产或绝收所造成的损失是显性的看得见的损失,而看不见的损失则是因大中型水利没用上,小型农田水利又无法发挥最大作用后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成本的攀升。

我们以该村吴姓组为例。吴姓组共11户,田的总面积118亩。这一片田共建有18座抽水的机墩。原来的成本就是2台柴油机,规格为12码195一台,8码185一台,这两台机子足够灌溉这118亩农田。随着农田水利体系的崩溃,农户之间的合作也已经瓦解。于是,便形成每户一台柴油机,甚至多台。这11户现共有柴油机29台,价格均在1200元左右一台,共有水泵18台,价格在300元左右一台,耕整机共11台,每台约1000元。如果是连片灌溉,只需一台8层水泵(价格在1200元左右)和35KW的电机一台(价格在2000元左右)以及4台耕整机即可。

因此,如果仅算净成本,并考虑折旧率,那么,每亩农田多增加了260元的成本。除此之外,还有因为这些机器需要维修、耗油等开支,每亩约平均增加180元的成本。因此,总增加的生产成本每亩在440元左右。由此测算全村耗费在农田水利上的平均亩增成本,总共约达到每年125万元左右。

就我们的调查所知,整个水晶村仅柴油机一项便大约达到700台套!因此,如果我们结合前述年均减产或绝收等灾害造成的显性损失来看,整个水晶村平均每年因农田水利系统的崩溃所要承担的实际损失达到150万元。所以,在过去的20年中,对于水晶村来说,其损失总量至少在3000万元以上!平均每年的户均损失达到近5000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这过去的20年中,损失在农田水利上的显性与隐性收入达到约10万元!

所有这些计算还都只是最保守的计算,因为,我们还没有计算因河道和沟渠的淤塞所造成的不能行船,从而只能将耕整机、柴油机等机械靠人工抬到田里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如果将这一方面也计算进来,那么,隐性的损失还会攀升很多。但是,即使我们不考察这一方面,而只按最保守的损失计算,也足以说明问题。

有趣的是,对于整个水晶村的河道沟渠等水系来说,即使崩溃成现在的死亡或准死亡状态,也只需10万元左右即可将村内所有河道沟渠疏挖一遍,而这一次疏挖至少可以保持5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年均成本约2万元。

每年投资2万元搞活整个村庄的农田水利,使其恢复到1980年代的旱涝保收的水平,意味着可以为水晶村每年减少损失150万元,这种减少的实质就是相当于为整个水晶村每年增收148万元!更进一步说,投资10万元换来5年的农田水利的辉煌,可以为整个水晶村增收740万元!这即是我们所要考察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减法原理的诀窍所在。

但显然,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从整个汊河镇来说,还是整个水晶村来说,农田水利已经困境重重。那么,这种困境的背后又是什么更为深层的机制促成的呢?

六、如何做好减法

最后,本文将回到要讨论的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上来。如我们前文所述,所谓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即是要在增收困难的刚性条件下,如何通过减少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从而达到实质性增收的目的的道理。

就本文来说,我们要考察的重点是从农田水利的角度来讨论这一原理。农田水利是制约当前农民农业生产成本的最关键的因素。因农田水利的崩溃或濒临死亡边缘的困境,使得农民直接增加的因灾害而造成的显性损失与因农田水利的衰败而间接增加的隐性生产成本逐渐走高。以我们前文所计算的为例,农民每年亩均损失至少在440元左右。由此,一个家庭年均损失约5000元,一个村庄年均损失约125万元!

所以,我们的做法就是要减少这笔损失,从而达到农民实质增收的目的。因此,本文才会花很大的篇幅讨论农田水利在乡镇与村的现状、困境以及深层原因。

也因此,我们所说的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的逻辑机制,使得我们转移到考虑农业生产成本上来 ,⑥进而,我们将讨论的话题转换到农田水利上来。从这一点上来说,要建设好新农村,从农田水利的视角就是要将农田水利搞好,从而减少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成本。

如何搞好农田水利,实质上也就是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减法。

就洪湖地区来说,根据我们本文所述汊河镇的经验为例,我们认为有几件事是当下需要加快做的。

第一,洪湖市已经意识到排涝水利的公共性与公益性,目前已借国家大湖区排涝费的转移支付之机,将连村的泵站全部上收至市水利局统一管理。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做法,对于连村的泵站,以县级这个公权力的代表来统筹管理,就会起到十分良好的效果。根据去年以来的经验表明,原本走向失序与混乱的农田水利――泵站这一块,目前已经迅速扭转形势。现在的问题是,要继续加强这种统筹管理模式,千万不能再弱化或下放。

第二,泵站这一块已经盘活了,那么河道和沟渠怎么办?这是当下急需解决的最大问题。否则,目前的局面仍无法彻底改善,农田水利还是会大踏步迈向死亡!因为泵站搞好了,田间地头因划片承包的效果目前也还不错,但从泵站到田间的中间的那一段――河道沟渠,已经濒临死亡。我认为,河道沟渠的疏挖,要么农民主体、自己解决,要么政府主体、政府解决。除此之外,不要去寻求第三条道路。事实证明,寻求第三条道路,过分迷信市场化的做法是绝对会失败的。因为市场化的做法本质上就是根据市场原则来做的,它的目的是要盈利的。目前来看,农民主体与政府主体在洪湖地区还有结合的可能,政府负担大部分,农民负担小部分,设计一个合理比例,分摊一定的农业生产成本,然后由政府组织出面,合力将河道沟渠一次性全部疏挖好。

值得警惕的是,洪湖市目前正在探索“以林养渠,林水结合”的做法,这种做法本质上还是过于迷信市场化的产物。客观地说,这种做法也是在目前的困局下努力突围的无奈之举。然而,这种所谓的“制度创新”只能起到“饮鸩止渴”的效果。林业公司将树栽好后,承包期都是10至20年,而根据经验,目前林业公司所疏挖的渠道最多能维持5年。5年以后怎么办?正如某些领导干部所担忧的,5年以后想再次疏挖渠道时,用来疏挖渠道的钱可能还不够赔林业公司的树钱!

第三,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要完善。我认为改革不能调整过猛,不能搞笼统的“一刀切”,或简单的“切一刀”。对于乡镇水管站等事业单位,改革显然调整过猛了。洪湖市也已经意识到这种改革所造成的新的问题,将水管站再次上收至水利局势在必行,仍然恢复事业编制也十分必要。当然,这并不是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不应该改,从我们前文讨论的改革起点来看,确实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但如何改,是公益性公共性方向,还是市场化方向,不妨先争议一下,再做出决定。事实证明,凡属公益性和公共性的事务,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都是走不通的,最终必然会以失败告终。最好的办法是,对乡镇七站八所实行分类改革,对于公共性与公益性最高的农技部门和水管部门,只需控制机构膨胀、人浮于事的局面即可,仍应保留其事业编制的性质。而对于其他可以推向市场的,市场化色彩比较高的如农机部门,则确实可以交由市场来解决。

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三个方面是当前农田水利中的纲,其他技术性的因素都是目。只有抓住了这个纲,才能纲举目张,整个农田水利困局才有破局的可能。只要农田水利能够突围,农业生产成本的下降也就在望,因此而造成的灾害损失的减少也就有了可能,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也就有望成为现实。

注释:

① 数据来源:《汊河镇镇情介绍》,见汊河镇人民政府网站。

② 由于水管站几经改制,1996年以后的相关资料基本缺失,但可以肯定的是,根据乡镇、村组等干部以及群众的访谈可以知道,1996年以后至2008年这一段时期内,国家对该镇农田水利的投入持续减少,甚至趋近为零。关于数据来源,如无特殊说明,均来源于汊河镇水管站,下同。

③ 若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指的亩均按1000平方米算,也即1亩实际相当于计税面积的1.5亩,下文均同。

④ 所谓小亲族,即是指超出核心家庭以外的由三代以内构成的一个合作单位,特别是能够合作对外,其联合不仅包括亲兄弟,还包括堂兄弟等。

⑤ 1亩为1000平方米,下同。正常情况下,水晶村的平均亩产约1700―1800斤。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研究

我国很多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都是建造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导致很多基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已经不能够满足建造时期的农村水利需求。首先,一些农村小型农田基础设备由于使用时间较长,且缺乏相应的日常维护,设备的工作效率严重不达标,直接影响了整体的水利工程作用效果;其次,一些基层农田水利工程中,依然保留着原始的土渠,且渠道内缺乏相应的日常检修和维护,导致渠道破损、堵塞严重,水渠内杂草丛生,严重影响了农村水利设施的供水效率。通过对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调查,发现基层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存在很多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的发展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全面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和新农村建设内容。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出的新需求

1.1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必须要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求我国的农业产业必须要在原本的发展基础上,全面提高农业的发展潜力,促进基层农业能够进一步发展,提高农业的收益、效益。首先,要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必须要能够确保基础的农业用水需求,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小型农田水利渠道网络,进而确保能够满足农田灌溉的基本用水需求;其次,要提高水里设备的高效节水率,有效降低灌溉农田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传统的土渠灌输过程中,渠道渗水性较严重,导致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低下,造成了水源浪费的现象,这种情况下,不仅影响了小型农田的灌溉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农田水利灌溉过程中的水电投入,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总之,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必须要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全面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成效。

1.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必须要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本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我国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和农业养殖用水等与农村生产、工作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小型农田的运作情况直接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情况。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除了影响了农民日常生活的用水需求,同时也肩负着洪涝灾害多发时节的抗洪任务。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构建经济繁荣的新型农业产业链,这就要求能够通过各方面的资源有效利用情况,从节约成本、资源充分利用、提高农业产品效果等方面全面提升农业发展产业链,促进新农村农业能够朝着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背景下,要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能够以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为本,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农田水利工程,确保能够通过最低的农田水利投入成本取得最佳的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生产收入。

1.3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要结合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需求

随着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日益明显,基层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由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经济收益转变为营造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环境为主。基层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农业收益日益增长,使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迫切希望能够有一个良好、丰富、生态和谐的新农村,这就要求将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上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除了涉及到农田水利灌溉的基本需求,同时还影响了农村洪涝灾害防治、农村河道网络建设、居民生活用水、农村生态环境等相关内容,是否能够建设适宜农村人口生活的生态环境,必须要融入到农村小型农田的水利建设过程中。近年来,我国每当夏季雨水多发时节,就经常报道基层农村由于洪涝灾害而发生洪水灾害,不仅影响了农田的作物收成,更对水利建筑周围的居民造成了严重影响;除此之外,由于缺乏适宜的农田供水,导致在农业生产中滥用化肥、农药等都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生态环境构建。因此,在新农村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必须要以地区生态环境的发展为参考理念。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践建设研究

2.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践项目介绍

笔者主要围绕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2015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展开。锡山区位于北亚热带和北温带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地处南方地区,降雨量较大。锡山区现有耕地面积21.981万亩,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稻谷和大豆,农业发展较为成熟。地区内水资源丰富,依托外围骨干河网水系,境内构成了“四纵四横”骨干水系主框架:“四纵”即望虞河、走马塘、白屈港、东青河,“四横”即锡北运河、九里河、伯渎港、北兴塘-双泾河,地区的水利建设以此为基础,细致展开,具体水系图如下图1所示。本工程项目中主要围绕锡山区的羊尖镇、鹅湖镇和东港镇具体展开。水利工程项目涉及的地区都以农业为基本产业,形成了蔬菜、瓜果、药材、家禽、海鲜等多领域融合发展的新型新农村产业发展网络,对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依赖较大。

2.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具体建设要点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先具体考察了地区的地形结构、水源条件和区域农业发展需求情况,通过全方面的细致考察,最终制定了此次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工程计划,为后期的具体工程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价值;其次,针对农田灌溉设施建设,通过采取田间沟道专项治理、渠道衬砌、灌溉站全面翻修等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地区的农田灌溉系统,确保能够满足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随后,针对地区内的河道情况,进行了专项河道疏浚工作,通过对水环境进行排污整治,有效地提高了地区水环境的生态建设;最后,通过水土保持、排涝沟道修复新建等方法,全面提升地区的防洪抗涝能力。通过这种专项建设工作,有效的确保了此次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能够更加高质量的完成。

2.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质量管理

在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施工质量直接影响了工程的最终效果,进而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成效,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施工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首先,为了确保施工企业能够按时、保质完成小型农田的水利建设工作,在地方政府的监督下,形成了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了施工能够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进行;其次,在施工建设过程中,组建了专门的施工质量管控小组,负责日常的施工作业检查和施工人员管理;之后,针对施工中用到的相关建筑材料,采取专人负责、专业购买、专项记录的方法,确保相关的材料和设备符合工程需求;最后,定期开展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教育活动,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绝大多数施工人员都是当地的农民,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施工意识,因此,通过开展安全技术教育活动能够督促工作人员精准开展施工工作。总之,通过这种全面的建设施工质量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施工的综合质量,进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保障。

3.结束语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篇4

关键词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农村;建议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施中面临诸多困难,本文在研究其问题的同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探索了新的管理模式,以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所裨益。

一、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对比大中型农田水利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涉及的利益主体关系相对单一,回报率高。每年,国家都需要对大中型农田水利建设给予巨大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则十分有限。随着上世纪末大规模治水高潮的兴起,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春天”,然而,建设主体仍不明确,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农村税费改革后,过去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所依赖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逐渐取消,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面临严峻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农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用水更加紧张,农田水利设施需求更加复杂。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逐步确立,农民群众思想观念逐渐转变,市场意识日渐加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模式、机制制度创新提供了可能。

二、目前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有多种含义,通常我们认为它是为了解决农民种地的灌溉问题和人畜饮水问题而修建的相关水利工程,包括小型水库、水泵站以及蓄水池等设施。目前,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2.1农村人畜饮水问题

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民及牲畜的饮水问题。农民们在耕地用水过程中,只会对水资源进行不加限制的开发、使用,但是不懂得如何对水资源进行保护,久而久之导致了水资源的不断恶化,进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限制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在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的情况。

2.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我国农村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在兼顾性方面考虑的不是特别充分,例如进行水库修建的时候只是由和水库建设相关的人员单独进行设计、建设,没有将水库的建设放在一个水利系统中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和设计。

2.3地方管理部门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对于农村水利工程的投入资金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位于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还是会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对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地方出资的,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的投入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实际需要的经费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资金不足可能导致一些对农民特别有益的农田水利工程无法按期开工,即使开工建设中途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导致工程无法按时竣工进行验收。

2.4农村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与其他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我国农村的基层水利工程相关单位普遍存在非工程管理岗位偏多,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少或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

2.5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问题

首先,我国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目前主要是由地方政府直接领导,缺乏独立、专业的管理部门;其次,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还存在地形复杂等一些客观因素;这些最终导致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管理方面较混乱,从而出现上面提到的水利工程建设盲目性和随意性等问题。同时,由于没有独立的小型水利建设管理部门,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就会存在与目前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这样就更加大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难度。

三、改善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大力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以实现快速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现状,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1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审批制度

无论是集中在大城市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还是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它们的基础都是合理的规划。也就是说,只有前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水利工程建设才能规范、有序的发展、完成。我们应该根据西部农村水利工程的现状,由政府带头进行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规划,有效解决目前农村水利建设方面对于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我们还可以通过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方法,加大处理污染的力度,同时提倡农民们在平时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逐步形成一个节水型的大农村。

3.2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

对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管理,主要包括现有或者叫已有工程的有效管理以及在建的小型农村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其中,通过对已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为在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参考。首先,我们应该根据《水法》的要求,尽量防止已有的小型水利工程遭受到泥石流、洪水、地震等灾难的毁坏,同时还应防止人为因素的主观损坏;我们还应该知道水利工程不能区分重点环节和非重点环节,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同等重要的,与小型水利工程配套的设施建设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其次,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相关的设计图纸、文件档案、检测信息、工程进度等记录都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保管。当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最终的解决办法等资料都应该进行很好的存档。

3.3设计严格的水利工程资质证制度和招投标制度

依据审批工程的具体规模,确保聘请具有一定设计资质的、从事相应水利工程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杜绝通过其他方式聘请无资质的个人和单位对水利工程进行设计。农村任何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即使是一个水库的建设,都必须进过本地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招标。

3.4加强水利建设宣传,倡导民主参与机制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我国农村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农民群众,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的主体是农民,只有有效组织、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各级部门与单位应充分利用媒体舆论,加大水利建设宣传力度,使每个农民都能够深刻认识到水利建设的意义,从而获得农民认可和参与。大力倡导民主参与机制,让人民群众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真正收益,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与度。

3.5在小型水利工程竣工后,承担工程建设的单位必须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与此同时,作为施工单位也要提供有甲乙双方签字的施工保证资料和其他资料。地方水利单位可以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对工程进行全部验收;最后做出综合性的评定。

四、小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于促进农村的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加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科学、有效的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管理,不断发展农村的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变农村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陈志平.建立与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若干问题[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04:259-260.

[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4,09:230.

[3]代巍.如何有效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J].吉林农业,2014,12:50.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篇5

[关键词] 水利工程;问题;解决措施;新农村建设

作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而推动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的新时期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虽然建国以来,我国开始了全面的经济建设,农村的水利工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节约了大量资源,为构建节约型社会作出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的经济的飞速发展,落后的农村水利设施与管理制度开始制约着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这一日益凸显的矛盾,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建设新农村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历史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扮演着重要角色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抗御水旱灾害、保障水资源供给和改善水环境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这其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提高,创建好优美的农村水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富民宜居的最迫切要求。而且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面广量大,直接受益的也是社会最基层的广大老百姓。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抗御特大干旱的关键时刻,以雨水集蓄利用、小型灌区改造以及小型水源建设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挥了重大作用。

同时,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等各个方面。因此,应当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落后的农村水利设施与管理制度制约着粮食生产力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水利工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资源利益紧张的当今社会,水资源紧张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来突出。虽然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许多地方的农村水利工程系统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1)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比较陈旧,农田水利工程监管机制不完善。农田水利工程是农村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地少人多,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再加上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导致现在的农田水利设施落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现阶段,农村的农田水利设施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的国家,由于国家财政的投入较少,单单靠地方财政很难做到健设先进的农田水利设施;(2)兴建的农村水利工程科学技术落后,应用先进技术较少。科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建设农村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新建的水利工程大多是沿用过去的水利设施来兴建的。其工程设施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也造成成本增加;(3)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管理部门体制不健全。虽然我国的相关法律法针对性地颁布了一些保护农田水利设施的条例,但是并没有规定一些具体的保护与维护措施及水利设施产权问题。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缺乏对破坏农田水利设施的人实行强制执行,从而让破坏农田水利设施的人受不到处罚。同时我国水资源统一管理事务的部门相关制度体系也不健全,存在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管理设施落后,队伍不稳,经费不足,管理权限不清等问题;(4)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利设施的寿命以及工程的效益。目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施工队伍的质量参差不齐,质量监督制度不完善、建设单位管理体系不健全、施工管理中的不善等问题,影响工程建设质量。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三、构建新时期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新模式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民众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大力气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因此,构建新时期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新模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节水农田灌溉水利工程。要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水利保障体系,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量的比重非常大,但是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农田灌溉一直采用土渠灌溉的方法,造成很大的水资源浪费,因此首先我们要改进农田灌溉方式,大力发展节水型农村农田灌溉,在最近的研究报告中也表明了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推广,对大中型灌区应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建立现代的农田水利工程。其次,要因地制宜建立适合的农田作物。各地应当根据当地的水利资源情况,种植适合的农作物,利用抗旱抗涝的作物,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效率。最后,利用除河流、地下水等水资源以外的再生水资源。比如雨水或再回收利用的污水等。我们可以在水资源比较短缺的地区兴建水窖等储存雨水,运用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或生产所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在回收用于在干旱的时候进行灌溉农作物;(2)积极推行管养分离的制度。在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进行科学定岗和核定管理人员编制基础上,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和养护人员从投资运行主体中剥离出来,独立或联合组建专业化的养护企业,以后逐渐通过招标方式择优确定维修养护企业。为确保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的顺利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经核定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足额到位;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的资质标准;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培育维修养护市场主体,规范维修养护市场环境;(3)加大国家资金、科技力量的投入,加快小型农田的建设力度。我国的农村水利工程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技术,在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地方财政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水利建设,这就需要国家专门建立水利工程扶助资金来支持农村水利建设。尤其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农业的命脉,是改善农民生活和保障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可以采用农民自己建设小型水利工程,政府给与一定补助的方式来支持农村水利工程。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时刻,特别是农业面临来自国内外市场变化的严峻挑战,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实现连续增产,但抗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依然很大,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更积极、更直接、更有效的综合措施,把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尽快改变抗灾能力弱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于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对策浅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9):25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篇6

【关键词】农村水利;农业经济结构;农村经济结构

引言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中央把粮食安全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列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首位。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粮食产量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果我国农业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认真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巩固农业这一经济基础,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首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村水利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只有进一步发展壮大,才能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认识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结构的调整,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达到适销对路,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实力,并增加农民收人;二是调整生产要素结构,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三是使农业区域分工和布局更加合理,充分发挥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投人产出效率,使农业全面转人优质、高产和高效,促进现代化发展进程。所谓优质农业是以经济上高效、技术上先进、环境上可持续为特征,包括农产品的优质化和生产流通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特别是优质农产品要实行科学化、区域化、基地化、产业化的生产和经营。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状态可以用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产业结构优化程度 、科技进步贡献率、生产要素利用率、规模经营效果等指标(或指标体系)来综合测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调整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河南省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在集约经营程度、科技含量、生产要素利用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在面对加入WTO之后,农产品竞争市场将日趋激烈的国内外新形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劳动力滞留现象严重、农产品品种和质量优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水资源紧缺问题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脆弱,防抗灾能力不强,难以支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深人进行。

二、农村水利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现阶段,河南省农村水利已成为一项围绕农业和农村中水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问题,服务于农业、村镇居民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兴利除害事业。就其内容而言,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一是基础性支撑作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节水灌溉、灌区建设与管理、牧区水利建设等可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为改善农产品品种、区域化布局、水资源科学配置等方面创造基础设施条件;城乡供水和农村饮水改水则可为推进村镇城市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农业、农村生活和生产中水利条件的改善,农村社会经济基础的稳固,高效用水和节水的实现,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城市用水,有力地支持大中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是促进和保障作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不仅有效缓解了农业水资源紧缺状况,而且使广大农村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供水、农村饮水改水事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滞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非农”转移 ,进而打破了城乡“二元”经济格局 (即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 );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已使农村水利行业体现出市场经济特征,理顺了管理,活化了经营,有效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基层水利站、浇地公司、用水户协会等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在普及农村水利科技,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服务保障作用。

当然,由于目前河南省农村水利中还存在着“基础设施脆弱、防抗灾标准低、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低、水环境生态持续恶化以及管理体制及经营体制不活”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大面积农田因旱减产或绝收现象时有发生,全省农村还有几百多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尚未解决,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机井报废现象严重,农业和农村用水 日趋艰难,从而制约和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发展壮大农村水利 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为进一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省农村水利建设要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代水利、以供定需等现代治水思路和理念,面向“三农 (农业、农村和农民)”,针对“干旱缺水、突发性洪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认真贯彻“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依法治水”三大主体战略,狠抓保障性生活用水,促进农业高效用水,协调生态需水,推进社会节水。要使农田灌排体系日益完善、村镇供水饮水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乡水资源调度调控更加科学高效、富含现代水利科技并能够实现良性运行。要以经济发达地区的设施农业建设、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使全县的104万亩耕地得到有效灌溉,发展旱涝保收田面积91.24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1.15万亩,把20余万亩背河洼地变成了鱼米之乡。实现节水能力几亿m3,;解决农村几十万人以及数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在全省多处大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实施乡镇供水工程项目、增加供水能力; 建设集雨节灌等微型水利工程,提高蓄水能力。

四、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的既定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节水灌溉工作。优选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增加投人,保证年度目标的顺利实现;通过试行改制,加强管理,提高节水效益;要结合农田高效用水实验或科技推广,采取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制手段相结合,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限采地下水,促进全民节水。二是农村供水和城乡供水工作。根据《农村饮水工程规划,按照“先难后易”的原则,与计划、财政、扶贫等部门密切配合,将国债、财政、以工代贩、扶贫等多方面资金统一使用,逐一解决特困村或困难村的饮水困难问题,解放农村取水劳动力。城乡供水要按照《河南省乡镇供水 2 010 年发展规划,进一步争取银行贷款,加强工程建设;结合水价改革,狠抓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经营,提高收益,滚动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三是灌区建设管理工作。根据《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围绕“两改两提高”(工程改造、体制改革和提高水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抓好项目建设和管理。结合水价改革,积极探索灌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革,在条件适宜的灌区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促进灌区支渠以下范围内的自主经营。四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要积极探索农村税费改革后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具体办法和组织形式,在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的同时,探讨建立新的投入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认真总结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规范化发展。

五、结束语

农田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农村水利工程投入大、见效慢、管理难、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公益性较强。因此,尽快建立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篇7

关键词:新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一、前言

农村的水利工程发展,以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基础,这种项目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抗旱、给水、浇灌、防涝的重要基础。新时期,我国大多数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都是公益性的水利改造工程,主要以河道的拓宽、疏通、排涝、降低水污染的防治工程等为主,这些工程不能得到直接的经济回报,但是可以保障农村的水利使用的稳定性。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制的变化,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渠道,现阶段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新农村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未来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必须得到有效的改革,要向着工程市场化的方向改革,符合当前新农村的发展现状,确保农村水利工程的顺利、安全运行,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化效益,提高社会价值。

二、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特色

2.1 公共服务性

要加强修堤坝,防护洪水的侵袭,防止农村居民遭受洪水的灾害,小型水利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维护性,保证居民的生活权益,确保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体现出公共服务的特征,满足农村的正常发展。

2.2 消费的排他性

水利工程的发展主要可以帮助农村居民提高个人的安全保护能力,但是这种修筑并不需要消费,不影响他人的经济收益,每个受益者可以获得经济保护,但是不需要外界的干扰,不需要投入。

2.3 非价格性

由于公共品性项目的非竞争性和外部性,价格机制在纯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的需求与供给方面无效。同时这类工程由于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投资规模又较大,且由于灾情的随机性,使得减灾效益具有不确定性,本身财务效益没有或很小,很难有投资者修建这类工程,只能由政府来投资修建、运行管理。

三、我国农村未来水利工程管理的途径

当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是长期以来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完善,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已经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通过改革促进发展。其具体措施如下:

3.1 加强创新发展

第一、保证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原则。我国水资源贫乏,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社会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必须保证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第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原则。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管理体制必须保证公益性水利工程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其管理体制一方面要追求工程社会效益的实现,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对防洪保障、水资源供给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必须着眼于工程管理单位本身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在盈利性与公益性之间寻求平衡点。

3.2 实现责任管理发展

新时期农村积极实行小型水田水利工程的责任管理发展制度,保证各类水利工程的有效发展与管理,实现责任化管理细则,确保监督检查水利工程的管理可以维持农村水利运用的安全运行与有效管理,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监督,实现行政部门的政企分离经营,而且要确保水利行政部门的职能,要实现责任管理发展能力,提高运行和维护的能力,保证工程安全和发挥经济效益。投资运行与企业管理的水利工程要防止出现安全事故,一旦出现事故要依法追究相关部门和水利管理单位以及当地政府的责任。

3.3耗费收费与耗费补偿制度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公共设施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相应要求。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包括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作用、功能看,是典型的纯公共服务产品,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费用补偿完全应该由政府予以支付,政府应该建立水利工程耗费补偿制度,保障纯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3.4 积极推行管养分离

在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科学定岗和核定管理人员编制基础上,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和养护人员从投资运行主体中剥离出来,独立或联合组建专业化的养护企业,以后逐渐通过招标方式择优确定维修养护企业。为确保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的顺利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经核定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足额到位;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的资质标准;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培育维修养护市场主体,规范维修养护市场环境。

3.6全面加强在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

要做到工程建设规划合理、施工有质、管理有度,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同时组建一个完整的质量监督体系。只有自上而下,齐抓共管,才能保证工程建设过程透明,质量过硬,经得起考验。一是建立管理机制,完善建设程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广泛,实行统一管理,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建设程序,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广泛宣传,科学管理,使各地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向规范有序方面发展;二是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和工程招投标制度。要依据审批工程的规模,建立健全资质认证制度,确保聘请具有一定设计资质的、从事相应水利工程的设计单位设计,严禁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通过不正当渠道获取从事水利工程设计的权力,设计图纸必须加盖资质证章方能使用。

3.7全面加强现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一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首要条件是加强 《水法》 宣传,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同时,也要防止少部分惟利是图者人为破坏。其次是工程建设没有主次之分,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特别是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质量一定要保证,如小型水库的泄洪口等;二是内业资料管理,关于工程管理的标准、规定、法律等资料必须齐全;设计图纸及文件、施工记录、检测结果、竣工验收报告等应立项建档;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以及工程管理的各项检查记录资料也应当妥善保存;三是工程设施管理,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登记造册,绘制工程分布图分类进行排列,对重点工程实施挂牌,设专人重点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已有工程项目特别是重大型项目的设施管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江波.王新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分析与探讨.2009.07:70-74

[2] 江涛.建设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2010.05:50-54

[3] 王云昌.准公益性水利工程出资人及资产管理研究.海河水利.2010.03:51-53

[4] 郑通汉.改革中央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理论思考.中国水利.2011.02:59-61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篇8

【关键词】水利设施建设;农田灌溉;中小型农田;农村经济;农田节水率

0.引言

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其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区域经济的增长都有着积极意义。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相继发生干旱事件,导致农业减产、农民减收的情况逐年严重。针对这一现象,实施强化农村中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力度,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1.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建设过程中的常态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兴修灌溉、排水、除涝等水利设施,不仅有助于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现代农业发展,同时能造福一方民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然而,当前大形势下还存在以下常态问题:

1.1设施管理水平不高,整体节水效率不明显

根据我国《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要求,大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要达到0.5,中型灌区达到0.6,小型灌区达到0.7。然而,受人力和物力限制,部分地区普遍存在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相对较低,防渗配套设施差等问题,导致农田水利设施的节水效率相对较低,很多地方的灌溉水利用效率难以达标,同时,喷灌、微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技术应用也未得到全面推广普及,灌溉水渗漏十分严重,继而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农田水利用水浪费严重。

1.2水利设施投入不足,设备功能呈下降趋势

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惠民性的事业,农田水利建设涉及面广、任务较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相关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渠道单一,农田建设的投资占整个水利投资的比重较低,解决资金的供需矛盾难度较大,导致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基层水利设施建设负担较重。据相关资料表明,由于设施设备的老化失修、设备报废等原因,我国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总体质量水平呈下滑趋势,其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平均完好率仅为50%左右,致使大部分偏远地区长期被陷入“无水可灌”困境之中。

1.3水利工程管理薄弱,农业投产积极性不高

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上,至今部分产权仍未得到实质明确,致使相关水利设备维护管理责任无法细化和贯彻落实,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运行过程困难重重。加上在农村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时,原有的基层乡镇水利服务站管被撤销,改为由农民自行负责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水资源。但诸如“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统一管理组织尚未全面组建,导致农业用水、用电费持续走高,部分农民难以承受,严重打击了他们对农业投产的积极性,也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渐出现管理单位征收水费困难、工程正常营运困难等负面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田水利的进一步发展。

2.提高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功能作用的实践措施

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心环节,相关设施建设关系到农民的根本利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入大量资金进入农田水利建设。时至2014至2015年度,我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了总投资3346亿元,同比增加了12.1%左右。为使之持续保持这一增长态势,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下述建议供参考借鉴:

2.1大力发展田间节水技术,切实提高水利设施管理水平

具体地说,即发展灌溉范畴的节水技术,包括各类水利灌溉的节水技术,采用灌溉回归水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联合调度、可流失水资源重复利用等优化调度措施,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管道灌溉等工程节水技术。其次,发展农业综合技术措施节水技术,包括科学利用灌溉用水、采用抗旱节水的高产物种、研发高产低耗的栽培技术等。通过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水费征收等方面的健全,促进农业节水管理环境的不断完善,为发展田间节水技术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大法律法规的建设,进一步明确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体制,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农田水利建设的事权划分,严格保护农业灌溉水源和排放工程设施,明确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群众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工作责任,使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逐步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2.2实行三费合一水价政策,深化农田水利建设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制度改革,首要做好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务必确保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护到位,即农户自建自用的水利工程,产权与管理归个人所有;受益户较多的水利工程,可组建合作组织,由合作组织管理,产权归合作组织所有;经营性的水利工程则可组建企业法人,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来管理或者拍卖给个人经营管理。其次,要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正确划分不同性质的水管单位,实行管养分离。同时,完善农田水利服务站建设,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尽可能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发挥农民自建、自管、自用的优势作用。此外,应大力推进水价改革,把按亩计收的征工折款和支斗渠以下维护管理费并入水价一起以支斗渠口计量,按方计收,实行“三费”合一的“一价制”水价政策,切实解决“搭车收费”、收费项目多和分摊不公等问题。

2.3动员社会积极投资参与,吸纳社会资金兴办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农田水利涉及农村每一块耕地、每一个农户,必须要充分依靠村级组织、社会组织和广大农民的力量,要积极鼓励社会投资的参与。所以,不仅要大力支持发展民营水利,吸收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对农村供水工程、荒山、荒坡、水库等进行经营性开发;还要积极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机制,鼓励通过“谁投资、谁受益”、拍卖工程冠名权等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集社会全体合力共同兴办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有序发展。

2.4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运用国家政策推动水利发展

即引导农民自主投资投劳,灵活运用“国家为主,农民为辅”的农田水利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出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水利的投入的总量和增量要有明显提高;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投资的比例,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使财力、物力等更多地流向农业;做好各项水利建设资金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根据“公益性的事情政府办、建设性的事情农民办、资金性的事情社会办”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

3.结语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是“扩内需、保增长”的有力手段,是“强基础、惠民生、管长远”的民生工程,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程恩翠,于丹丹.农田水利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2).

[2]张全红.加强制度创新 推行自主治理――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治理制度变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06).

[3]李宗才,韦春生.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4]陈孝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探讨[J].机电信息,2010(06).

上一篇:安全诊断建议范文 下一篇:股票投资建议范文